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初探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初探

摘要:本文通过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双重意义进行解析,结合新媒体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说明面对新形势,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践行工作与高校教育工作深度融合,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从高校实际工作的角度,列举具体案例,提出可行性的培育路径。

一、加强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双重意义

(一)理论意义: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青年的必然要求

党的报告中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对中华民族复兴目标、理想信念追求进行了整合规范,体现了新时代的国家精神、社会正气和个人风貌。高校作为培养未来社会发展中坚力量的青年的阵地,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任务,具有为实现民族复兴积蓄人才能量的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促进高校学生全方位素质提升的必然要求

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要做到立德树人,就要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成长成才实际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在高校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让学生的行为有路可循、有规可依。让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本领的同时增强为人处世的能力,以理性平和的心态面对自己、面对他人。比如现在高校中集中群体是“95后”及“00后”,其中大多数人是独生子女,对集体生活比较陌生。让学生在完成适应性转变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工作,让“诚信”“友善”之风常驻校园。高校教育以培养综合性人才为发展要义,而非以“唯成绩”“唯考试”为目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站在更广阔的视角上认识所学专业以及专业知识所承载的社会担当,才是教育的价值所在。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遇与挑战

(一)新媒体带来的机遇

第一,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大众化的方式走进高校教育。新媒体具有较强的互动性,让信息传递两段实现即时信息交换,这无疑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高校教师、学生的学习生活。以报刊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在传递信息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意识形态信息时往往带有一种“通知性”的特点,缺少与受众群体的互动探讨,受众的态度缺少反馈途径。然而新媒体环境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发起相关话题了解受众的想法,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引导,促成全员共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也能够调动高校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在高校内通过新媒体的方式开展教育可以让语言更灵动,更容易被普通群众接受,易于消化和理解。结合高校中以“95后”为主体的学生期望平等的特点,新媒体语言具备的亲和力能够让他们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实现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第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生动的形态走进高校。传统报刊媒体的传递信息形式单一,受众长时间使用容易形成视觉疲劳,接收效果降低。新媒体技术实现的图、文、声、画的统一整合了传统媒介之所长,给受众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新媒体通过多样的展现形式将文字内容赋予活力,更能贴近高校学生生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更具感召力。如逢重大节日或重要事件节点,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相继推出《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活动,快闪视频通过微博、抖音等新媒平台迅速传播,极具感染力的视频点燃了高校学生的爱国热情,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活泼的方式走进高校。另如微博上开辟的热搜“新时代”话题专栏,公众可以分享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弘扬社会正能量的身边事。以上新形势的出现,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了新活力,让它从纸面走向立体,走向高校生活的每个角落。第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辟了新载体。在新媒体普及之前,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的是思政课教师的课堂讲解和思想政治辅导员的日常传授,辅以相应的学生活动,多以支部会议、集体学习的形式出现,受时间地点的约束较大。然而新媒体与传统教育方式不同,它使得教育变得无时无处不在,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睡前十分钟登录“学习强国”APP完成学习任务,巩固理论知识,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当下高校、学院、班级、学生组织都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利用好这个平台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落实到每一个人。

(二)新媒体带来的挑战

第一,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效果更难把控。新媒体技术的普及让原本作为媒体被传播对象的受众群体有了主动传播的话语权,形成了新的传播主体群。传播主体的变化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首先新媒体的平台广,且作为高校学生最乐于接受的获取信息的途径,使得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功能得以实现较大程度的发挥。通过新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传播可以明显增加受种者人数。不过从效果评定上讲,除了覆盖面的广度也要关注教育深度。新媒体技术相比于教师授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递过程中略显浅表,对其内涵的解读不够深入,缺少面对面的深入探讨环节,新媒体更多的时候通过鲜活的形式进行基础知识普及,对于深层理解部分传播强度则较弱。其次,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压缩了高校教师作为意识形态传播主体的作用空间,而提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新媒体技术改变了教师作为传播主体的形式,弱化了教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的角色,而且因其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和开放化,在新媒体平台上充斥的各种观点挑战了教师话语权的权威性,影响了教师的教育力度,从而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传播效果弱化。第二,传播内容界定不清,容易受复杂环境侵扰。一是高校自身并不完全具备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在自身阅历不足的情况下,很容易受新媒体平台复杂声音的干扰,而此时的学生自身往往认为已经成年的自己完全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是而容易被利用。现实中众多例子说明高校中不乏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干部在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意识形态的发言中缺乏科学认知,不仅认识上存在变差和浅薄的现象,更有个别高校学生受到环境干扰严重缺乏理性的判断,不负责任的表态,甚至无视法律及社会的公序良俗,成为网络上对意识形态科学解读的干扰源。二是新媒体平台上不可否认的存在别有用心的人士专门针对高校学生进行有意引导,传递西方价值观,并且通过“打擦边球”的形式模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的内容,向高校学生乃至整个社会推送“普世价值”,迷惑价值观不坚定的学生。一些背后受反动势力操控的媒体红人,利用自己关注量众多的优势发表关于时事热点的煽动性评论,让高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态度摇摆,弱化已有的传播效果。

三、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路径

(一)打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媒体平台

随着社会发展形态的不断更新和经济水平的稳步提升,高校学生接触的思想更加多元,而一个没有正确立场的科学家为社会带来的不是进步,而是灾难。所以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意义非凡。新媒体作为一种高校学生喜闻乐见的获取信息途径,如果能够充分的利用,有利于塑造高校学生的价值观。结合学生的接触频次,影响较大的平台有以下几个:(1)微信、QQ为代表的社交软件。这种社交软件为高校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换意见和表达想法的空间,而且在这样社区化的表达中,者可以虚拟化个人的真实身份从而表露真情实感。对于这种现状,高校的教育应当充分重视这一类的社交平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根绝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建立官方的公众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图文文章,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与通过社交平台了解到的学生生活困惑相结合,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培育学生阳光向上的价值观。(2)微博、抖音为代表的话题、视频平台。微博是一种以简短的文字实时状态的新媒体平台,具备很强的即时性,并且通过搜索量和话题讨论量公布实时热搜,具有较直观的引导性。利用好微博平台进行话题带动、有奖投票、主题视频、文章征集等活动可以很好的带动高校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注和讨论,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抖音作为目前最火的短视频平台,是高校学生空闲时间最常浏览的新媒体平台,几十秒钟的时间向人们传递不同的信息,接触这一平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既符合当代青年的兴趣需求,又能将主要内容以事例的形式饱满表现出来。(3)“学习强国”为代表的创新APP。创设集文字、图片、视频为一体的学习型APP,主要面对高校教师和学生骨干,增强这一类在高校中影响力较强人群的理论素养,从而带动高校内形成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性风气。学习型APP的构建是将固定的课堂学习时间延伸到课外的一种方式,增加了学习时间,也扩展了眼界。

(二)运用新媒体技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课课堂

我国的高校教育一直以第一课堂的讲授式教学为主线,尤其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导致一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探索的兴趣。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就是要让课堂的学习更具吸引力和感召力,让理论的学习更有趣味性。专业课课堂中结合与专业相关的前沿研究成果、本领域知名专家学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事例,借助新媒体进行传授。专业的进步是为推进整个社会的前行,如在生物学专业课堂上通过新媒体途径引导学生思考“基因编辑婴儿”等热点话题,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三)运用新媒体技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实践育人全过程

高校是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过渡时期,因此社会实践是完成身份转变的必修课程,走进社会、走进基层的假期锻炼也成为了学生亲身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机会。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了解民生,在公益实践活动中锻炼综合素质,培养良好品德,增强个人的社会担当。实践过程中高校团队用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实时分享实践动态,实践团成员谈实践感受,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认识,在新媒体平台上传递主流价值观,提升实践活动的影响力,也激发更多人走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零距离接触的实践路。如北京某高校为引领广大青年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学生在暑假期间以北京为实践中心,放眼京津冀发展圈,投视全国,尤其是贫困地区,通过团队、个人的形式深入生产劳动,开展观察调研。以体验参与的方式品味民生,以理论宣讲的方式弘扬主旋律。并且每个实践团队都建立团队微博,实时报道团队动态,关注校团委的官方公众号,从后台反馈实践心得,按时提交相关的图文、视频宣传材料,汇集整合后通过官方途径借助新媒体平台在校内广泛宣传,感染了大批学生,让学生真正在社会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张英奎 林思梦 王杞酮 李冬冬 房柏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