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技能人才培养问题探究

高校技能人才培养问题探究

摘要:近些年来,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人才数量和质量明显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基于此,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可以培养出更多高质量技能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技能人才;人才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对高技能人才需要不断提升,高职院校承担着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任。但目前高职院校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本文将分析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可以培养出更多高质量技能人才。

一、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质量较低,教育经费不足。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和本科院校相比具有很大的差距,这和招生方式有关。一般高职院校招生分为单招生和统招生,统招生是通过高考分数录取,在本科批次后招生录取;而单招生是学校和学生双方进行选择,学生参加的单招考试题比高考题简单,再加上近几年单招扩招,学生录取分数较之前降低,使得单招生的生源质量偏低。因此,较低的生源质量使得学校在培养人才时需付出更大的努力。高职院校经费主要来自国家支持和自筹经费,来源较单一。教育经费不足造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教材开发、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基础工作的严重滞后,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势必会受到影响。

(二)缺少高技能职业教师。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是硕士或博士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任教,为学术研究型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经历;大多数教师在企业实践经验不足,个别老师在高职院校从教期间甚至没有企业实践经验,将理论知识融入企业实践的能力欠缺,无法很好地指导学生开展各种专业技能实践。教师作为教学的中心环节,决定人才的培养质量、专业的教学水准,当前,多数高职院校为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虽然此部分教师具有教师资格证、实际的行业工作经验,但仍以理论型教师为主,缺乏教学工作积累。部分教师是高职院校临时聘请的,与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理念不符,所讲述的内容大多与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相冲突,而院校原有的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很难根据教育改革的新目标指导学生实践。

(三)课程设置有待完善。这几年,高职院校重视学生技术技能培养,重视实践课程,加大了实践课程在总的开设课程中的比例。关于课程设置方面出现的问题是好多高职院校过度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表现在课程设置上为过多强调专业技能,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全面发展的技能人才,除了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知识和实践外,还要具有一定的职业道德、工匠精神、人文素质和良好品德等。部分学校在开展职业教育时以传统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主,逐步扩招使生源范围扩大,多数学生为更好地就业来到高职院校,但并未系统地了解就读专业,也不具备基础知识。

(四)专业培养目标不清晰,人才培养模式落后。目前高职院校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中,对院校开设专业的定位不清楚,教学理念相对滞后,有一部分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早已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由于太过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当前社会对学生职场能力、职业适应能力、思想道德素质和其他方面的要求。目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产能结构的升级更加需要高素质、高专业的综合型人才,多数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时过分关注学生的专业能力发展,有部分高职院校为增加就业率,强硬的按照职业标准开设实践性课程,没有考虑人才的实践需求。过分注重技能而忽视人才的全面发展既不符合职业教育的根本理念,也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型人才。面对当前行业竞争力的日益激烈,单一的以就业为目的的培养模式限制学生的潜能发展,在此模式下,毕业的学生职业发展受到限制,由于思维和知识结构的影响,学生很难适应多变的职场环境。

(五)教材开发有待加强,学生缺乏规划。高职院校存在部分教材内容陈旧,没有加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无法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除了校本课程的缺乏之外,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以2+1为主,这容易造成专业结构复杂,专业内容重复。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并未有综合的课程开发能力,加上高职院校本身的教学设施比较薄弱,社会认可度低,很难获得充足的互联网教学资源。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对科学文化知识不感兴趣,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尚未有明确的规划。根据调查发现,很多高职院校的在读学生认为毕业后找一份对口工作即可,根本没有想象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职业发展路径,而目前社会就业压力增加,大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毕业后由于学历较低、技能不足,很难与同期的高校学生相比,竞争力较弱,所从事的职业大多以操作性、技术性为主,与学生的预期相悖。目前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的娇生惯养使其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毕业后的一段时间内很难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

二、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对策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引进企业兼职教师。引进来自企事业单位一线,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掌握了一定专业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他们拥有丰富的实践操作技能,熟悉本行业最前沿、最新的技术技能,可以很好地指导学生实践。由于从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没有课堂教学经验,再加上文化水平、实践教学能力和责任意识不同,每位老师的教学效果会不同。为提高兼职教师教学效果,在兼职教师正式上第一节课前对兼职教师进行授课培训,并对兼职教师进行听课督导,加大兼职教师教学管理力度,以更好地提升实践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在构建师资团队时需要严格把关,在招聘环节中选择具有扎实专业知识、掌握丰富教学理论、拥有多年实践经验的教师。高职院校可以围绕在职教师的潜能设置培训体系,定期将教师送到优秀院校或培训机构进修,在校内建立继续学习通道,为丰富现有教师的实践经验,定期开展企业和学校的交流活动,让教师在节假日、休息日等前往企业开展实践,并撰写实践心得。在教研会、教学讨论活动中分享感悟,促进自身专业成长。对于企业的兼职教师而言,高职院校需要确立兼职教师培训体系,让兼职教师进入高职院校,更好地了解当前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情况,并与企业合作开展技能大赛,让企业兼职教师更好与在校教师进行交流。并为兼职教师提供考取教学证书、提升学历的通道,打造双一流的教师团队。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走出去,多与外校教师、企业人员沟通交流,多参加专业培训。支持教师到企业实践,参与企业生产与管理,这样不仅可以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也能让教师了解企业的需求,在实践教学时可以开展针对性的项目教学,促进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类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考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二)开展校企合作。开展校企合作,整合学校与企业资源,发挥高校教师理论与技术研发优势,为企业开发产品、解决技术难题。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实习,把企业产品生产转化为课堂项目,让学生参与进来,全面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培养。高职院校应避免盲目的与企业展开合作,而是需要通过实地考察确定企业的资质、了解企业文化、明确企业的产能发展方向,企业的文化与产业结构需要与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相一致。在确定好企业后,高职院校可以定期将学生送去企业开展实习活动,通过与企业签订实习合同既为企业培养储备人才,也可以构建良好的校企合作模式。高职院校还可以以企业的发展为导向,设置与岗位标准相符的课程内容。校企双方需要针对学生的管理、理论学习,技能学习方面进行规划,双方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对对口专业的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和技能教育,让学生在企业中深入理解理论知识。高职院校还可以构建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引入企业的相关项目,让学生自主进行创新创业。结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打造优质的创业项目,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

(三)优化专业目标和课程设置。针对目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困难,高职院校首先需要转变办学理念,在迎合社会发展的同时关注学生的需求,结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确定立德树人、能力为先的办学特色,从职业化教育向综合化教育转变,构建能力优先、知识基础、职业适应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需要结合社会实践,积极推进院校专业的改革。更好地发挥人才培养的优势,科学的设置专业课程、转变知识本位论,让学生以能力为主,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职场的需求。除开设专业课程外,需开设人文素质课程,可开设讲坛或选修课,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外,也增加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教师在开展专业教学活动中,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通过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发展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通过开放性强、专业性强的培养结构,让学生成为综合能力优秀、职业适应力强的新型人才。除专业能力的培养之外,高职院校应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综合素养发展,让学生自己决定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四)加强教材开发。进行教材开发,在教材中加入课程思政内容,融入工匠精神,使教材具备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配套教材开发的课件、动画和在线课程等数字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重点和突破难点。可开发校企合作教材,基于企业真实生产场景,展示行业新水平、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开发教材时,要注重教材的实用性与先进性,可尝试编写适合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教材、活页式教材或新形态一体化教材。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技能人才培养上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这对学校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并采取有效措施,可以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培养的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作者:李策 王丽芬 何晓卉 马智浩 李玄阳 单位: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