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管理策略探析(3篇)

高校科研管理策略探析(3篇)

第一篇:新形势高校科研管理对策

摘要: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促进了高校科研工作的发展,高等学校科研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也随之逐渐增强,逐步发展成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国际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管理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这对高校科研工作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本文首先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进行简单概述,进而分析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供有效的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对策。寄希望对我国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新形势;高校科研管理工作;问题;对策

一、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概述

新形势下,有效提高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是保证高校科研水平持续提高的重要前提,也是高校之间提高竞争力的重要依据。因此,加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有以下几个必要性:1)科研工作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自科教兴国理念实施以来,科研工作成为提升国力的一项较为重要的指标,而高校作为科研工作的最佳场所,加强科研管理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2)对高校科研工作进行加强,也是新形势下对培养人才的必然要求。高校科研工作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而高素质的人才离不开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因此,加强高校科研管理意味着对高校人才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并促进人才教育和发展。3)对高校科研工作的加强,也有助于促进高校教学水平的提高。在高校开展科研工作,能够促进教学的开展,同时,教学也能带动科研工租的进行,两者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将科研的成果通过教学传播给学生,不仅提高了教学水平,也能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的实现,进而提升高校人才培养力度。

二、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科研管理工作重视度不够。长期以来高校作为事业单位,其科研工作一般属于高校行政部门,因此科研管理成为一种管理职能。因此,在具体开展过程中,出现科研人员和科研项目管理僵化的情况,科研管理并没有与高校的整体发展定位相结合。此外,大部分高校虽重科研,但轻管理,对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严重不足。因此,在整个科研工作流程展开中,科研管理充当的仅为“传话筒”的作用,在课题制定中,自然也忽视了对市场目标的探索。

2.科研管理队伍建设不够。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科研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然而,在大部分高校的科研管理人员因为在与科研技术人员薪资以及福利待遇方面存在差异,导致科研管理人员流动性较大,管理工作不够持续,因此管理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此,在科研工作的具体开展中,科研管理人员由于没有专业的科研管理训练和熟练的相关业务知识,在具体的科研管理中,无法完全理解上级文件,在组织项目和管理项目上也出现不规范、质量不高的现象,管理工作效益较低。

3.科研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在大部分高校中,科研的激励机制是较为薄弱的,高校考核科研制度是不完善的。在科研成果核实过程中,多注重对人的考核评价,而非对科技活动本身的评价。因此,出现界定不清、标准不一的问题。其次,奖励不全面。科研成果的奖励机制主要针对正式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出版社出版著作等进行奖励,而对科研成果的转化奖励并没有落实。再者,在整个科研过程中,对立项的重视远大于对结题的重视,因此也再次出现对科研过程忽视的现象,在整个科研开展中缺乏有效的质量监督。最终导致科研质量不佳。

三、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有效对策

针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善:

1.加强对高校科研管理的重视。高校科研管理对高校科研工作的开展起到关键性作用,对高校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视,在开展科研工作的同时,对其管理的重要性进行明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科研工作认识上的重视。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人员需要提高对科研工作的认识,主动去改变目前的研究观念和工作现状;2)高校领导需要提高对科研管理资源配置的重视。如高校主动提供科研管理技能培训资源、科研管理人才资源。

2.开展科研管理培训,加强科研管理队伍建设。科研作为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在对其进行管理时,自然需要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和管理经验,因此,科研管理队伍素质水平建设是非常重要的。针对大多数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人员水平参差不平的现状,高校需要从三个方面来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1)定期对科研管理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和相关业务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广大科研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2)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福利待遇和薪资水平,减少科研管理工作人员的流动性,增强科研管理工作的连续性;3)通过开展相关活动提高科研管理工作人员之间的团结协作关系,提升科研管理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3.重新修订科研管理制度,明确细则。科研管理制度的建设是保证科研管理工作正常运行的保证。因此科研管理制度的改善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科研成果考核标准建立。为了保证科研成果奖励的合理分配,需要对成果的考核制定合理的标准规定,从科研成果的过程到结果进行合理分配。2)制定科学的奖惩机制。为了避免科研成果走量不走质,需要对科研的奖励制度进行改善,通过对不同类别的科技活动,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和奖金制度,对于科研质量不佳的科研工作进行一定的惩罚,保证科研学术论文或者论著的质量有所保证,进而提高高校的科研水平。

四、结语

科研管理工作作为高校科研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高校管理工作中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在新形势下,高校科研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这严峻的挑战。高校在新的机遇面前需要努力克服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改善和创新,促进科研的发展,为“科教兴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惠慧 单位:扬州大学

参考文献:

[1]盛媛.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创新研究[J].管理观察,2015,14:134-135.

[2]徐小乐.试论新形势下的高校科研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11,35:206-207.

[3]唐红琴,赵晋琴,张晓兰.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创新的探讨[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02:150-153.

[4]杨桂梅,卢春艳.地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0,11:75-76.

[5]王鹂.浅谈新形势下的地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3,01:74-77.

第二篇:高校附属医院互联网科研管理实践

摘要:

传统的医院科研管理存在用户界面繁冗、系统搭建维护高成本、数据不统一等问题。某高校附属医院实现微信公共平台与“互联网+”科研管理系统的互联互通,基于“互联网+”有效提高科研管理服务水平;采用面向服务架构(SOA)理念设计出科研管理系统业务服务模型,模型的实现及业务界面利用.net技术和微信公众平台构建整个科研管理系统并交付使用。基于该医院的科研管理实践,为医院科研管理优化探索一条新的途径。

关键词:

科研管理系统;科研管理工作;科研管理;信息平台

2015年我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的行动计划,对于医疗行业,国家卫计委正统筹推进全国互联网医疗信息标准化工作。医疗信息标准化可以促进构建医疗信息大数据平台,进而实现医疗数据的交换和共享。而在医院层面,随三甲医院间的竞争加剧,科研工作已成为医院日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医疗机构的科研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医院的整体竞争力。如何利用“互联网+”理念使医院科研项目与传统医疗跨界融合并进行有效管理,应用新技术驱动医疗业态创新、产业创新、模式创新、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以实现医院科研的飞跃,“互联网+医疗”作为政府顶层设计的国家战略进入医疗领域,由国家主导推行,实现医疗卫生领域的跨界创新[1],带动科研工作者热情,成为科教研为一体的医院重要手段。某高校附属医院(以下简称“J医院”)是集科、教、研为一体的三甲综合性医院,医院每年投入一定资金支持年轻科研工作者的工作,带动全院的科研氛围。J医院科研部门提出了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科研管理服务新体系。

1医院科研系统分析

1.1需求分析

1.1.1“互联网+医疗”时代背景

伴随后PC时代软件技术的更新、工业化迈向智能化以及管理科学理论的飞跃,当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可穿戴式设备等信息技术与科研管理工作的跨界融合,硬件与软件的结合进行一场更新换代的“互联网+医疗”改革。在移动互联网蓬勃兴起和移动智能终端快速创新的背景下,在医疗资源领域,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移动医疗服务与创新医疗服务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医疗现阶段普遍存在的资源匮乏问题,为医疗资源改革注入新鲜活力。同时,“互联网+医疗”的发展为临床科研工作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利用好这些数据,可以为循证医学更好地服务[2]。首先,可以将实验室研究出的成果应用于临床,得以验证;其次,可以将临床中遇到的问题转移到实验室,在实验室中不断探索解决方法。通过两方面的沟通和协作,不断地完善、推进或开展新的研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预防、诊断和治疗的水平。医院信息化应用的主要领域之一就是科研管理,因此,医院的科研管理应该依托大数据技术建设成为智能化的科研管理。作为医院全局发展的核心地位,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围绕科技创新提高顶层战略部署的作用,采用政策引导、统一规划、集约资源、集中应用、重点突破的理念,充分发挥大数据关联共享、智慧决策的优势,有序推进科研工作的开展。

1.1.2创新医院科研管理

科研管理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影响日益突出。当今医学研究的主流趋势是跨部门、跨学科、跨地域的合作,但国内多数医院还是实行以行政管理为主的科研管理模式,导致各科、各级和个体之间数据共享困难[3]207-210。而传统意义上的医院科研管理信息化,往往存在项目实验结果数据零散、数据质量不高和信息化数据利用率低等问题;医院科研交流的载体主要是管理文件和科研文档,管理手段以统计为主,大部分工作局限于以Word或Excel文档进行科研数据信息的管理,而各种文档的数据格式的不一致性兼且乱而无序,科研项目申报信息渠道不够畅通,科研成果外界无法获知。针对当前医院科研管理中存在创新不足、成果水平低、低水平重复研究等问题,在医院科研管理中把大数据的概念和技术引入其中[4],重新利用积累的数据,将单调的数据转换成可供使用的知识[3]207-210。基于知识的医院科研管理可以使隐性知识显性化,从而提高科研管理水平,指导管理部门更加客观、科学和全面地作出决策。医院科研管理若是基于知识,则可以让科研团队更加关注科研过程本身,通过利用先进的信息网络工具实现科研团队的互动,有利于科研人员实时充分交流和共享科研过程中的方法、成果等;而且在个人科研申报、成果登记、查询等环节中,免除了填写各种统计报表的麻烦,使得科研工作变得更加快捷,进而提高工作效率[5]。

1.2业务关键问题

1.2.1解决科研与财务管理监管困难

由于部门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手段和必要的信息共享平台,科研项目往往散落在科研管理部门或财务部门,难以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利用,导致科研项目管理和财务经费管理脱节[6]。对监管问题提前预警、及早发现、及时整改和避免违规现象是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重心,但实际上,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重心普遍放在对项目合同审查和申报等方面,对项目立项后的实施过程缺少监管,且欠缺对项目的中期监督检查,更没有对项目的完成情况和完成效果进行后期跟踪[7]。基于“互联网+”的科研管理系统助力科研管理的流程标准化进程,实现业务结构与审批流程的优化重构。

1.2.2解决科研文件管理与数据统计困难

在以往的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数据往往分散在多个部门,收集并管理这些数据比较困难,而且这些数据在项目信息共享、项目文件查询和数据汇总等工作中会存在诸多麻烦,导致科研工作效率低下。然而,通过信息化便可以解决科研信息孤岛的重复建设问题,从而使科研项目资源得以有效地整合利用。基于“互联网+”的科研管理系统解决了资源共享、信息统一问题,实现信息集成共享,形成科研管理者、科研专家、财务人员、学生等科研相关人员的虚拟生态圈。

1.2.3解决科研信息安全性问题

在科研管理工作过程中,由于纸质文件信息增加了科研成果被窃取或泄露的可能性,因此使得敏感数据的保密工作很难取得较好的效果;另外,纸质文件较难备份,文件容易丢失或被损坏,从而造成一定的损失。基于“互联网+”的科研管理系统解决信息资源的安全保障,建立于软件系统的权限管理与数据的加密保护。

1.2.4解决科研信息标准化问题

信息的不对称与存储的方式不一致,传统模式的管理思想必然被“互联网+”时代变革逐步替换,建立医院科研管理系统的标准化与数据的一致性是互联网世界的必然。基于“互联网+”的科研管理系统解决信息的标准化,可采取可循环使用、复合使用、扩展使用的数据格式。

1.3移动办公模式

现今智能手机超越传统PC的灵活与便捷,通过智能手机APP应用能覆盖Web模式的大部分功能,将移动办公模式引入医院科研管理体系中,随着4G网络的普及,IT公司对移动开发的技术支撑与科研管理的业务关联起来,形成一套医院科研管理系统的闭环模式,实现新技术与专业知识结合、相互支撑,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

2医院科研系统开发

2.1系统总体设计

2.1.1系统框架

医院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建立在“互联网+”的基础上,把软件定义在方便用户、灵活管理的新思想中实现功能,实现基于“互联网+”的云模式。J医院科研管理系统运行在基于HTML5的XML中实现,基于软件工程模式,把科研管理的体验与用户的设想进行融合;通过头脑风暴的需求探讨模式,让用户专家代表与系统设计人员参与沟通,以需求即软件为目标。科研管理系统的主要用途在于解决“互联网+”背景下棘手的医院科研管理问题。利用医院科研系统流程定义科研项目工作的总体流程,对系统提出的需求进行精细化管理,实现软件定义[8]。医院科研管理系统模块,它把医院科研项目、项目成果、项目经费以及经费报销的运转构建了完整的体系。医院科研管理系统链接在医院外网的科研栏目与嵌入医院微信公众号中。在互联网背景下实现科研管理的随时办公、随时查询、随时审查,把系统搭建于医院门户与微信平台相关结合的工具,前端基础数据的录入、展示、查询构建于微信平台,后端的审批管理流程在医院门户中实现。

2.1.2字典信息

科研管理系统表结构设计采用二维表的模式,把数据结构化成可重复利用的数据格式,针对存储的文本使用分词技术进行存储。以项目信息表为例:项目信息表(项目编码,申请人,项目编码,项目名称,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联系电话,手机,邮箱,申请日期,研究类型,项目类别,学科代码,依托平台,项目领域,项目开始时间,项目结束时间,扩展信息,项目状态)。

2.2系统开发思路

2.2.1模型定义

在医院科研项目开展过程中,需要对日常产生的数据进行三线表、线状图、饼状图、柱状图、数据表等进行原始数据的模型处理,实现量表、维表以及虚拟报表的设计管理,通过模型的管理,实现用户直接分析已有数据得出基本结论与模型的预测。

2.2.2流程定义

科研审批的流程与其他业务流程的审批表现得更为复杂与层次关系更加严谨,项目立项的审批等有标准化的审批层次,系统实现基于角色的流程定义模式。

2.2.3框架定义

使用MicrosoftSqlServer2014作为核心数据库;使用Microsoft.NETFramework4.0(C#)开发逻辑层中间件。WebService是一种新的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利用MicrosoftIIS服务支撑部署,采用分布式的计算技术,并在描述应用服务时使用标准的协议和格式。SOPA是一个用在分布式环境下交换编码信息的协议,基于XML,由于它与平台、厂商和编程语言无关,因此可以运行在任何其他传输协议上来制定如何将程序对象编码成为对象的规则,并约定如何执行即RPC。WSDL用于显示WebService组件结构。UDDI是分布式WebService,提供服务的实现标准规范。表现层客户端使用HTML5实现。

2.2.4接口定义

医院科研系统设计结构图,把业务抽象为三层结构,实现易于扩展的结构;采用HTML5实现嵌入如微信平台,医院基础平台已实现院内员工使用微信企业号,方便随时办公、随时查看、随时使用。

2.3系统功能结构

2.3.1科研项目管理

在科研申报和实施科研项目的过程中,要对科研项目的相关信息进行管理,包括项目的申请、立项、结项、统计等。其中,项目的基本信息包括项目的参与情况、项目相关文档和论文信息等,项目管理人员对项目相关信息进行管理,了解和监督项目的进展情况。通过将用户信息维护、课题管理、专家库管理、审核管理等过程,将从课题申请到课题审核以及课题实施研究等一系列过程进行串联,从而完成了科研管理工作的流程化操作。申请人登录系统,获得权限后方可申请;按照约定的规则填写相应的资料、信息,上传资料后保存填写的内容;若保存成功后即表示申请成功,等待科研办人员审核;在申请未审核之前提交的资料可随便修改,如果审核后:通过后的资料不可以修改,不通过的申请可以修改相关信息再次提交,让科研办相关人员再次审核。对于删除:如果科研办未对该申请进行审核,可删除该次申请,并且删除不可恢复。

2.3.2科研经费管理

科研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科研经费的管理,这是保证科研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其中,科研经费包括项目预算、经费执行和经费统计等。由科研部门批准和监督项目经费的下拨、到账和支出;当需要经费支出时,应向财务科提供详细的经费支出表,要求在记录科研经费时必需详细、完整[9]。

2.3.3科研成果管理

科研项目中,科研成果包括论文、著作及专利成果。在科研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或者是项目完成以后,项目小组要总结科研中发现的问题、采用的解决方法和取得的成果,并以撰写和、著作、专利等的形式进行总结。其中,对论文信息的管理包括对论文基本信息的管理和论文参与情况的记录;对著作信息的管理类似于论文信息管理,即包括著作基本信息的管理和著作参与情况的记录。

2.4系统实施应用

基于“互联网+”的医院科研管理系统的实施,实现了使用科研管理系统任何一环都需要被系统记录,以便后期的统计、分析与跟踪。

3讨论

3.1应用效果

J医院已实施“互联网+”背景下的医院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顶层设计与应用,初步形成全院级规模。“互联网+”因降低了业务层级,从而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通过减少中间环节来重构价值链,使成本降低并能够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10]。在网络环境下,科研服务模式可以更加凸显出及时性、便捷性、有针对性的特点[11],科研办日常办公100%使用该系统的管理功能。传统的医院检查需查某个数据时,需科研办工作人员花费几天时间查询的资料,现通过系统几分钟就生成报表,解放了科研办人员的生产力。科研工作者的信息完善率达89.35%以上,并完成专家库与医院人事系统的对接。日常经费的管理、科研成果的申报、论文、著作等均自2015年10月开始100%录入系统。

3.2优化讨论

3.2.1专家库信息

专家库的建立能推动科研的申报,带动年轻一代工作者的热情;而医院实际专家库的信息局域于院内,并且专家库的信息与研究成果等公开性的资料院内亦难得知。探讨把医院的科研信息分享到全院,让每一个科研工作者能从院内的研究领域进行新的突破,把医院的科研领域方向做持续性的研究,这将是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新的责任与实现增强功能的有效途径。

3.2.2科研成果获取

当今“互联网+”的环境下,外部数据的获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易获知,对期刊、论文、专利的检索系统化管理,依据标准化的结构数据,医院科研管理系统用户可以将从互联网上检索出的关键信息直接保存于科研系统中,从而减少用户二次录入系统,实现大信息大互联大互通。

3.2.3医疗数据与科研

医院各业务系统覆盖全流程。如何利用大数据库获取用户科研项目相关信息,为科研展开提供开源与精炼作用,降低科研工作者获取医疗数据难度和避免错失价值数据,为医疗科学与研究的进步寻求新的突破点。

作者:彭文莉 吴庆斌 王美琴 潘志强 单位: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参考文献:

[1]李小华,陈玉兵,赵霞,等.互联网+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2]关艳蓉,柴治国,刘飞飞,等.用转化医学理念指导医院科研管理探析[J].管理观察,2015(3)

[3]薛莲,鲁鸿,吴志华.面向医院科研管理的知识社区构建探析[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5,28(3):207-210

[4]张胜行,陈大鹏,凌小明.基于大数据视角的医院科研管理[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5(5):481-483

[5]董夙慧,曹晓娟.“互联网+”背景下的职业院校教科研管理效率提升的研究[J].求知导刊,2016(4):77

[6]刘会峰,齐国富,华丽君.浅析长庆油田软交换网络解决方案[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2):46-47

[7]顾丽娜.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科研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济南:山东大学,2014

[8]吕金梅.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郑州:郑州大学,2014

[9]徐民.千佛山医院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济南:山东大学,2012

[10]王蕾,赵国光.“互联网+医疗”的困境及政策解析[J].中国医院,2016(2):45-46

[11]金丽霞.“互联网+”助推开放大学科研及管理模式的创新[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5(5):20-24

第三篇:高校精益科研管理系统探讨

摘要:

介绍精益管理的产生与发展,引出精益管理的可借鉴之处,并对高校科研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将精益管理引入高校科研管理的适用性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将精益管理应用于高校科研管理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

精益管理;科研管理;高校

高等院校是科技资源、高水平科技人才的高密区,也是进行知识创新、开展科学研究活动的重要基地。国家科技部2013年科技统计公报显示,高等学校R&D经费856.7亿元,增长9.8%,占全国经费总量的比重为7.2%[1]。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情况来看,“十二五”期间,高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143035项,经费为715.8亿元,分别占到国家基金委资助项目和经费的83.2%、79.3%[2]。高校科技规模日趋增大,在国家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愈加凸显,科学活动涉及的关系日益复杂。因此,高校科研科技管理已成为高校科技工作的重要保障。在科技体制改革、创新驱动发展的大环境下,高校科研管理不能仅注重宏观上的科技战略布局,微观上的科研管理方法也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只有科技战略的顶层设计和科研管理的微观运行二者联动,国家的科技体制改革、科技创新才能顺利进行。微观的科研管理是实现宏观科技战略的重要支撑,而科学的管理方法是微观科研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结合现实改革需求,不断改进管理方法和手段,从而使整个科研管理系统能够高效运行、创造价值。精益管理思想在世界范围的成功实践,值得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者给予高度关注,并努力探索出符合科研管理特点、满足科研管理需求、提高科研管理效率、实现科研管理目标的精益之道。

1精益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1.1精益管理思想的产生

精益管理思想最初来源于丰田模式,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丰田面临战后经济内外交困的挑战,险恶的环境刺激丰田开始了管理方式上的精益探索,开发出不依赖大批量生产的灵活生产流程。丰田模式体现的精益思想的核心是保持稳定质量的同时,使生产能及时反映市场的变化,并在逐步改善提高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丰田运用精益思想开发出了全世界最高效的运营系统,使得其全球市场占有率从1970年的5%扩张到2010年的15%,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3]。丰田的成功也标志着精益思想的诞生。

1.2精益管理思想的发展

精益管理思想在丰田取得卓越的成就后,逐渐受到了其他汽车制造商的效仿。90年代中期保时捷因采用精益管理而获得新生,使其成为了世界上具有较高利润和最小规模的独立汽车公司,成为当时最赚钱的汽车企业。随着全球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各行各业都亟需寻求最有效的管理方式以扩大市场份额,此时精益管理思想不仅仅止步于汽车制造行业,服务业、金融业、医药卫生行业都纷纷开始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精益之路。如戴尔计算机、JPF(杰斐逊-派拉特金融公司)、空中客车英国公司等著名企业,都因精益运营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3]。20世纪90年代在全球医疗负担加大、医疗浪费严重、医患关系严俊的大背景下,一些处于变革期的医疗机构开始尝试跨行业界限将精益管理思想引入医院管理中,这一尝试极大地提高了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减少医疗浪费,实现了精益转型。精益管理思想在服务、金融、医药卫生领域的成功实践,有力地证明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精益管理思想经过不断地探索与成功实践后,从最初的个案成功逐渐发展成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科学管理方法,这为更多进行精益变革的主体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支撑和现实参考。

2精益管理在我国的研究与应用情况

除了在制造业、物流等领域,我国在医院管理方面对精益管理进行了较多的尝试。杨志贤等在医院财务管理中引入精益管理方法,构建了公立医院精益财务管理体系,提高了获取业务数据的能力,有效降低运营成本,使医院财务核算由静态转向动态化,有力地保证了财务数据对决策的重要意义[4]。栾伟等在解放军总医院药品保障中心进行了精益探索,提出医院药库药品服务价值流,制定标准化作业流程,消除浪费,减少非增值劳动,构建了一个高效、低耗的医院药品保障模式,提高了医院药库的管理水平[5]。张惠娟等在医院病案管理中运用了精益管理的方法,通过工作程序化标准化和均衡化,解决了传统病案管理中出现的浪费、等待、工作不均衡的现状,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6]。肖淼生等对医院门诊流程进行精益改造,优化了就医流程,缩短了患者就医时间和相应的物资损耗,降低了医务人员的工作强度,实现了患者和医院的共赢[7]。目前精益管理在科研管理方面的应用还鲜有研究。周洪刚等在标准化科研机构推行精益管理进行了探索,重庆市标准化研究院在践行精益管理后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管理制度更加规范,提高了工作效率,建立了常态化的成本管理制度,推行5S管理,优化了办公环境,提升了单位整体服务水平和客户满意度[8]。除此之外,在文献检索中尚未发现精益管理在科技管理领域有更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与应用。精益管理在其他行业的成功运用,表明在高校科研管理方面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尝试,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3精益管理应用于高校科研管理的适用性分析

3.1精益管理与高校科研管理二者的目标相契合

精益管理奉行以顾客为中心的理念,通过持续的流程再造,消除流程中的非增值环节,并且强调领导作用和全员参与,使其认同精益的组织文化,从而使产品的成本、质量与交付达到最优化,不断提升组织业绩,同时提高安全性。高校科研管理的目标是通过管理科学的运用,对科技人财物信息等资源进行整合,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供优质的服务,促进科技工作的实施、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提高科技项目申请成功率,保证科技项目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提升科技成果产出的质和量[9]。因此精益管理与高校科研管理的目标具有一致性。

3.2精益管理与高校科研管理二者的构成要素具有同质性

作为一种卓越的管理方法,精益管理在半个多世纪的不断实践中已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三大要素运营系统、管理架构、观念和行为是任何进行精益变革的组织都必须改造的核心内容。运营系统是精益管理的核心,它是创造价值并且使价值流向顾客、对人财物信息等资源进行理想配置的管理方式[3]。组织中任何其他事物都要以支撑运营系统为自身存在的价值。在制造业,运营系统由标准程序、生产控制法、流程布置、设备利用、库存与人员配置水平组成。高校科研管理虽和制造业有很大差别,但运营系统同样是科研管理的核心,科研管理运营系统涵盖了信息流、资金流、科研管理系统、科研项目管理与平台建设流程、人员配置。高校科研管理与精益管理二者的运行系统都需要具有灵活性,要随着顾客或科研管理服务对象的需求不断调整和完善,从而保证提供稳定的服务水平。精益管理中管理架构的设计要与运营系统紧密结合,从而确保绩效目标的实现与持续。管理架构是精益方式的守护者,涉及到领导、规模、层级以及支持职能分配,每个部分的都要根据组织的精益计划量身定做。目前我国高校科研管理的组织架构基本上由分管科研的校领导、学校科技处、二级单位科研处三层结构组成,不同岗位的科研管理人员承担的职能职责各有不同。在管理架构的宏观设计上精益管理与高校科研管理大同小异,基于这一条件,高校科研管理可以通过精益变革从微观运行机制上进行改善。人力资源是组织最重要的财富,不论组织以何种形式存在,通过人力资源体现的重要素质是观念和行为,当这种观念和行为成为习惯时也就形成了特定的组织文化,精益管理中员工必须认同组织的精益原则、精益计划,并且在观念指导下的行为要与组织目标一致。人力资源同样是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科研管理人员的观念和行为很大程度上决定科研管理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科技计划能否顺利实施、科研管理目标能否顺利实现。通过对运营系统、管理架构、观念和行为的详细分析,不难发现精益管理与高校科研管理二者的构成要素具有同质性。

3.3精益管理与高校科研管理二者都强调过程性

精益不是一个项目,而是一个通过消除所有损失的根源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精益管理中的价值流体就是过程性的体现。价值流是由一个特定产品,不论是一个商品,还是一项服务,都必须经过的三项管理任务组成的,这三项管理任务分别是从概念设想、细节设计到投产的全过程中解决问题的任务;从接订单到送货的全过程中的信息管理任务;从原材料到最终用户手中产品的物质转化任务[10]。这三项任务的组合呈现出明显的过程性。高校科研管理的内容主要有科研课题、科研平台、专利、学术交流等,其中科研课题管理和科研平台建设都要经历项目申请、立项、实施、结题验收四大环节,同样具有显著的过程性,相较于科研课题,科研平台的管理更具持续性。而在科技管理要素中,包含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管理人员、管理活动等,也具有循序渐进的特点[11]。因此,可以尝试将精益管理方法引入高校科研管理中。

3.4精益管理已在众多领域取得成功实践

精益管理在世界范围内的汽车、金融、计算机、零售、医疗等行业的应用,使这些企业在实现新技术突破之前实现了华丽地精益变革,增强了在各自行业中的竞争力并维持持续上升的态势。精益管理除了在国际上的成功,目前在我国的医疗行业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众多医院在药库、病案、门诊、财务、医院感染管理等方面采用精益管理的方法,提高了管理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患矛盾,同时减轻了医务工作者的压力,为其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以上的成功经验表明,在高校科研管理中引入精益管理具有极大的可行性,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者要在详细分析精益管理内容和要求的基础上结合科研管理的特点,恰当引入精益管理方法,从而增强科研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全面提升高校科研管理质量和水平。

4精益管理应用于高校科研管理的具体方法

4.1正确识别高校科研管理的价值流

构建高校精益科研管理系统首先要正确识别价值流,识别价值流的基础是确定高校科研管理创造的价值是什么,而价值是由最终用户,也就是广大的科技工作者、上级科研管理部门以及其他的合作者决定的。通常情况下,高校科研管理服务的最终用户所需要的价值是以最小的成本在特定的时间享受到所需要的科研管理服务。满足科研管理服务对象的需求,是科研管理部门之所以存在的理由,在微观的科研管理中,管理者要始终站在服务对象的立场上考虑所需创造的价值是什么。不论是科研课题、科研平台还是专利的管理都有较长的周期性,从课题、平台申报到结题验收、从专利申请到授权再到专利维护,整个周期内涉及多方关系。高校是一个庞大的科研承担主体,科研项目以及其他科研管理事务类别繁多。在数量巨大的项目中,除了大部分归口于学校科研部门外,还有部分课题归口于教学部门,以及其他二级单位。首先学校科研管理部门要理清归口管理的所有项目及事务;其次制定明确的价值流,分阶段、分任务明确责任,避免部门间的推诿与重复工作。在组织申报阶段,科研管理部门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工作环节有:一是在组织动员时不能仅仅对上一年的申报情况进行总结,同时要详细解析下一年度新政策,要从资助领域、资助强度的变化与分布深入分析,结合学校学科发展、科研人员结构与水平,为研究人员提供可行的项目申请建议。二是在校内项目形式审查时,科研部门缺乏与项目申请人的沟通,频繁地返工造成了极大的人力和物力消耗。目前高校科研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较为注重项目的组织申报阶段,忽视了项目的进展管理以及项目结题后的成果申报和转化工作。在项目进展阶段,科研管理部门扮演着关系协调者的角色,要加强与财务部门、设备处的积极沟通。财务部门负责项目经费预算决算的审核、经费划拨、研究费用报销,而科研管理部门往往缺乏与财务部门的沟通,通常会给研究人员在经费使用方面造成不便。在研究计划实施中科研设备的购置需要经过设备处的审批备案,为了避免因设备问题导致研究拖延停滞,科研部门要协助项目承担者主动与设备处进行沟通。造成当前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科研管理人员与研究人员的成果转化意识与市场意识薄弱,在科研项目的管理中没有把成果转化摆在重要位置,因此一个完善的科研项目管理价值流必须将成果转化阶段纳入进来,科研部门的成果管理科除了负责组织成果申报,还要组织专家对成果进行初步评估,给出申报建议,并且要与成果转化中介平台保持积极沟通,了解当前成果转化的法律法规和市场需求。只有将价值流的上述三个阶段步步落实,才能以最小的时间、人力、物力成本为科研管理服务对象创造其所需的最大价值,全面提升科研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使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形成良性循环。

4.2合理设置高校科研管理系统的组织架构

高校科研管理系统的组织架构具有浓重的行政色彩,这是由我国现行体制所决定的,在无力改变现行体制的情况下,科研管理者仍然可以思考在有限的范围内如何更加合理地设置科研管理系统的组织架构,从而更好地支持整个科研管理系统的高效运行。按照精益管理的要求,组织架构的设计要充分发挥工作小组的作用,根据现实需求合理设置工作小组的规模和人员配置,并且整个组织架构的设计要体现出明确的责任链,还要通过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使组织架构支持下的科研管理系统运行起来。高校精益科研管理系统组织架构是在不改变目前行政层级的前提下设计的,只改变了第二、第三级管理层的职能与人员设置。任何组织的精益转型都需要领导的支持,所以第一级管理者需要转变观念,亲自参与精益组织架构的设计和改进,并支持其运行。在学校科技处管理层,要改变以往职能科室的设置方式,根据项目性质设置基础研究项目办、产学研合作项目办、成果转化项目办、学术交流项目办、办公室。依据工作量的大小,合理配置项目办和办公室的人员,实行分组工作制,每组至少有两位人员搭档,一方面使人员工作量负荷均衡,保证管理工作的高质高效;另一方面保证工作的连续性,避免出现因人员请假、离职而使工作停滞或拖延。在二级单位管理层,由于整体工作量较小,根据项目类型分为课题管理组、科研平台管理组、综合计划组以及办公室,同样根据任务量合理配置人员,并实行分组工作制。高校精益科研管理系统组织架构通过项目办、工作组的设置,可以明确任务分工和职责分配,避免工作中出现的责任不清、工作拖延,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各类项目的优质管理。通过组织架构内信息系统的建设,使人、财、物三流合一,方便了不同层级、不同项目办、不同工作组之间、以及与广大科研人员的沟通,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极大便利,使高校科研管理人员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解脱出来,有更多时间投入到深层次的数据分析中,协助领导者做出正确决策。

4.3坚持对高校精益科研管理系统的持续改善

精益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一个持续改善的过程,它强调不断地从根源上消除所有的浪费与非增值活动,并不要求组织总是取得百分之百的成功、消除百分之百的浪费,因为对百分之百成功的期待会导致规避风险的行为。许多进行精益变革的组织未取得成功,是因为其没有认识到持续改善的重要性。在高校精益科研管理系统建成后,如果要维持取得的成果,必不可少的工作就是持续改善。精益管理中持续改善的工具是PDCA,或者是PD-SA,戴明博士在1990年做出改变,将PDCA改为PDSA,他认为“学习(S)”比“检查(C)”更恰当,戴明环既重视短期的持续改进,也重视长期的组织学习[12]。在对高校精益科研管理系统进行持续改善时,需要科研管理人员全员参与,并赋予其提出问题与建议的权利。首先一线科研管理人员要确定需着力改变的问题,并收集、分析关键数据。其次一线科研管理人员要主动采取行动,试验Plan阶段的改进措施是否有效。紧接着管理者要关注改进后的问题能否达到既定目标,同时观察一线科研管理人员是否有执行能力,促使其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最后若经改进的问题实现了预期目标,则将其编入标准作业程序以巩固改进成果,并开始下一项改善。若不成功,则重返计划阶段,再次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让持续改善四个环节会永无止境的持续下去,组织才能维持精益变革的成果,取得成功的转型。

5小结

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科研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要不断寻求最优的管理方式,精益管理作为一种卓有成效的管理方法已具有普适性,精益管理方法的引入会使高校科研管理更加科学有效,并且增强科研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真正为科研工作者创造所需的价值。

作者:白玉 曹蓓 郑童桐 赵醒村 单位:南方医科大学科技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2013年科技统计公报[R].2013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统计资料[R].2011-2015

[3]德鲁,麦卡勒姆,罗根霍夫.精益之道[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杨志贤,杨琴.构建公立医院精益财务管理体系的探讨[J].中国卫生经济,2014,33(3):90-91

[5]栾伟,郭绍来,孙惠娟.精益管理在我院药库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药房,2011,22(5):422-423

[6]张惠娟,陈佩贞.精益管理在医院病案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0(8):806-807

[7]肖淼生,方侃,胡元,等.精益管理在我院儿童医疗中心门诊患者就诊流程改造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2,32(5):381-382

[8]周洪刚,罗婷.标准化科研机构推行精益管理的思考[J].标准科学,2011(3):71-73

[9]刘辉.基于ISO9000族标准的高校科技管理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07

[10]沃麦克,琼斯.精益思想[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1]赵醒村,刘辉,刘影.高校科研课题管理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适用性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3(3):91-94

[12]涂尚德,杰勒德.精益医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第四篇:高校科研管理人员问题思考

摘要:

国防特色类高校存在军用和民用两个科研发展方向,在科研管理上具有独特性。能否拥有一支符合国防特色类高校科研管理的专业队伍,将直接影响到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及科研竞争力。本文针对目前国防特色类高校科研管理队伍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复合型科研管理人员匮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应强化培训,加强平台协同,增强科研信息管理系统交流机制,建立合理的考评制度和激励机制等建议。为培养复合型国防特色类科研管理人员,提升高校科研管理队伍的管理能力和水平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

国防特色类高校科研管理;复合型科研管理人员;问题

0引言

在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潮流中,以科研作为主要职能的研究型综合大学,特别是国防特色类高校在国家科技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1]高校科研管理是学校科研工作中的基础环节,在整个科研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2]对于国防特色高校而言,存在着军用和民用两个科研发展方向,其科研体系更加复杂。在科研管理上,国防特色类高校需有别于其他类高校,复合型科研管理人员,如国防特色类高校科研管理人员要求具有行政与国防项目管理能力,要求具有与军方沟通协调与开拓能力,要求具有国防科研引导与服务能力,要求具有军民学科技术领域研究能力等,这无疑对国防特色类高校提出了需要具备复合型科研管理人员的要求。因此,分析和诊断现有国防特色类高校科研管理队伍现状问题,讨论找出应对办法和建议,加强国防科研管理队伍建设,培养形成一支数量充沛、国防特色鲜明、复合能力水平突出的专业化科研管理团队,对解放和推动国防特色类高校科研生产力发挥重大作用。

1国防特色类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现状问题

1.1国防特色类高校复合型科研管理人员匮乏

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大多为非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对科研管理的规律和特点相对陌生,理解不深刻,需要较长期的摸索和学习阶段;同时,大多数管理人员未曾接触过国防类项目,对于国防科研特点也知之甚少,因此一段时间内管理和服务能力较为欠缺。再者,高校科研管理尤其是国防特色类高校科研管理不是一般的程序性管理,而是针对科研项目的全流程、专业化、有输入和输出的管理,其专业化表现在于国防特色类高校科研管理人员作为直接管理者,不仅要求“擅管理”,还要求“懂科研”、更要求“能保密”。[3]由于国防科研涉密等特点,现实中缺乏系统的学习和培训渠道,国防特色类高校管理人员较难全面了解和掌握国防科研项目管理要求,“擅管理”大打折扣;随着军民融合大潮流的发展,国家对军用和民用交叉学科领域投入进一步加大,这就要求了国防特色类高校管理人员对本校军用和民用两条科研发展方向均需有所认知,而现实中科研管理人员长期从事行政类工作,与一线科研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无法真正做到“懂科研”;介于国防科研涉及国家秘密,国防特色类高校管理人员需掌握日常工作活动中的各项保密规定,履行保密义务。而实际工作中大量的机械的保密流程和手续极大消耗了管理人员的工作精力和工作热情,工作效率和效果往往提高不上去,做到“能保密”却造成了其他方面的损失。

1.2国防特色类高校缺乏有效的管理体系与协同机制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实施科研项目管理的重要依据。但目前,科技主管部门对科研项目的管理还存在着所依据的制度相对滞后、监督不力而且有效办法少、执行难度大,缺乏可操作性的问题;国防类项目尤为如此,由于存在涉密等原因,高校科研管理人员无法通过网络等便捷渠道获取管理政策文件,无法实时的对自己工作内容进行系统化学习,往往都是“老带新”的模式,容易出现科研管理知识体系不规范不完整等问题。同时,高校科研管理各部门之间协同不足。针对国防特色类高校而言,科技处(科研院)作为直接科研管理部门,在负责抓总学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之外,同时涉及多个职能部门的协同配合。如财务处负责科研经费相关管理,人事处负责军用和民用两个方向的科研队伍人才搭建,国资处负责教育部或国防实验室和科研资产管理,保密处负责涉密科研项目的保密管理等。然而,这种协同作用在高校科研管理过程中尚不紧密,目前仅停留在形式匹配,实质松散的阶段,缺乏积极沟通及有效联系,没有形成全校范围内的协同。部门间存在着管理漏洞与弊端,最终会影响项目的实施效率。

1.3国防特色类高校科研管理流程和激励措施不健全,管理人员工作效率低下,工作热情不高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科研管理按照院校二级管理制度,学校科研管理人员获取任务和信息后,一般通过各学院科研管理人员科进行上传下达,这就造成了学校科研管理人员与课题组、具体教师交流不足,无法对实际一线科研情况全方位了解。同时,由于国防科研项目涉密,信息化手段贫乏,管理起来流程手续繁重,加剧传递的不通畅和不及时,导致信息传达过程中的层层衰减,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效率,增加了环节中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同时极大消耗了科研管理人员的精力,造成恶性循环。现今,大多数高校人事考核制度采用统一的考核标准(论文+项目型),然而科研管理人员长期处于科研与行政管理一线,日常工作繁重且多为他人做嫁衣,这种考核方式不能很好地适应科研管理岗位发展的需要。[4]尤其对于国防科研管理人员,日常主要进行技术类科研项目管理,与自身有关的国防领域管理类项目少之又少,存在着“发文章难,承担项目更难”的现象,在职称评审中处于劣势。同时,国防科研管理人员在项目管理之外,消耗大量精力在保密相关流程和手续上,巨大的工作量无法在人事考核评价制度中体现,许多国防科研管理工作很容易“被隐身”,极大打击国防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国防特色类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发展思路和建议

2.1进行系统的专业化培训学习,为培养国防特色高校复合型科研管理人员助力

国防类高校科研管理人员首先应加强政策类学习,包括党和国家的相关科技政策、国防科研项目管理政策、相关保密政策,以及所在高校对科研项目的具体配套政策制度等。这是做好科研管理工作的前提,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为高校科研发展方向提供专业的建议,为在一线科研人员提供正确和专业的指导。国防类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同时应加强管理类学习,包括民用类,国防类科研项目管理体系与管理流程,以及本单位科研流程中每个环节和节点相关的管理方式。同时,通过学习在工作中形成“管理亦是服务”的思想氛围。[5]强化科研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丰富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能力、稳定科技服务团队和完善科研服务制度等,从而不断提高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科研服务水平,为一线科研人员提供全面的帮助,促进高校科研工作健康和谐发展。国防类高校科研管理人员还应加强技术类学习。科研管理人员可以有选择的参加学校重大在研项目的评审会、研讨会,了解和掌握学校优势领域先进技术信息;组织、策划和参与学校大型科研讨论,牢牢把握学校军用和民用科研发展方向;利用好上级部门下发的各类项目指南资源,快速学习国家和军方的技术需求等。基于此,加强技术学习有利于高校科研管理者做好“对内服务和管理”和“对外宣传和推销”的工作,提高国防类高校在多个领域的影响力。例如南京理工大学,作为工信部下属的国防特色类高校,在科研管理人员专业化学习培训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如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院作为科研管理部门,根据涉密程度将人员分类为一般涉密和重要涉密人员,差异化进行专业保密培训;如科学技术研究院各业务科室(国防处、民品处等)定期进行业务汇报,以及相关领域政策宣贯,互通有无,相互学习,共同提升业务认识和能力水平。

2.2加强校内、校校、校企、校政平台协同,发挥国防

特色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协调和开拓能力校内而言,国防类高校科研管理人员还应加强各职能部门人员间的协同配合。科技主管部门作为唯一对科研项目全程跟踪的部门,自身应加强科研财务、科研人事、科研设备、保密等业务知识学习。与此同时,科研管理部门人员应有意识的积极连同高校财务部门人员、人事部门人员、国资部门人员,保密部门人员进行交叉业务强化学习,充分探讨和协商,建立协同合作管理平台,利用平台的公开性打破原有的资源壁垒,实现信息高效互通,简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校内各部门共同协作推进高校科研项目前进。如南京理工大学科研管理系统平台,将校内与科研有关的财务、人事、国资等数据打通,使得各职能部门人员能够在平台上实时掌握数据,紧密跟踪科研情况,协同管理共同决策,利用现代化平台手段大大提高了科研管理效率。与学校之间,国防类高校作应与其他民用类或国防类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进行优势互补或强强联合。如在科研团队共建,机构资源共享,科研成果和专利共用等方面进行密切合作;如南京理工大学与同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防类)、南京农业大学(民用类)等建立了“南京城东高校图书馆联合体”,各校分别在“航空、航天、民航”、“兵器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农学和生物技术”等学科领域内形成鲜明的技术特色,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与研究所、企业之间,国防类高校应与各大研究院所科研管理部门增加交流,进行战略合作,同时应加强与企业科研管理部门之间座谈对接,加速高校先进技术成果转化,丰富高校人才培养途径等。在与政府、军方方面,高校作为上级科研管理部门的需求供方,应积极与上级管理部门对接汇报,向上输送技术,向下带回信息,发挥国防特色类高校军、民两类科研发展方向优势,在科研条线上促进军民融合发展。

2.3完善科研信息管理系统交流机制,为管理人员与科研人员融合提供平台和保障

大多数高校现有科研信息管理系统,能力帮助科研管理工作人员从繁重的年终数据统计工作中解脱出来。进一步地,可以通过强化科研信息管理系统的交流功能,为高校科研管理人员与一线科研人员提供跟踪、学习与交流平台。科研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平台渗透到科研队伍中去,进行跟踪学习式管理,掌握基层科研生态,及时了解问题、提供建议、共同解决;同时,科研管理人员通过交流平台加大对科研人员的科技宣传和宣贯力度,铺面式(对学院)与直插式(对课题组或个人)宣传通知相结合,提升高校科研工作效率;此外,科研管理人员通过平台组织学院、课题组学习相关管理培训视频,了解科技新政策等,促使学院、课题组更好的对项目进行内部把控,形成良性的院校二级管理体系;积极利用交流平台,还能够引导一线科研人员与管理人员主动进行沟通交流,及时掌握最新科研信息,把握和调整自身研究方向,顺应国家和军方科研发展规划。

2.4完善考评制度以及激励机制,激发国防类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工作和服务热情

为了保证国防类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工作和服务热情,学校需要健全的职业晋升体系和管理人员考评机制等。尤其要多关心国防科技管理人员的职务职称,特别是不能让国防科技管理人员的职务晋升成为一块被遗忘的角落,如可以结合涉密程度,根据国防科研项目的等级,构建合理、公平、透明的人事考核制度。同时配套相应的激励制度,如设定目标,进行目标激励;制定政策,进行政策激励;引入竞争,进行竞争激励等。具体的有,针对国防特色类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出台相对明确的奖惩措施,对精于科研管理、优秀保密管理等方面有表现杰出给予奖励等。科学有效的激励措施有助于激发管理人员在工作中的创新性和主动性,推动整个国防类高校科研事业健康发展。

3结语

当前国防特色类高校科研管理专业化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尤其复合型科研管理人员的匮乏、管理体系与协同机制的不足、管理流程和激励的不健全等,这直接导致了国防特色类高校科研管理工作难度加大,这主要是由国防特色类高校的性质决定的。因此,需牢牢把握针对国防特色类高校的特点,通过强化培训,加强平台协同,增强科研信息管理系统交流机制,建立合理的考评制度和激励机制等建议等多种途径,培养复合型国防特色类科研管理人员,充实专业化科研管理队伍,提高科研管理能力水平,把国防特色类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王超 马宇潇 周蒙 单位:南京理工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

参考文献:

[1]王志刚,张俊杰,姚虎,等.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现状及问题[J].中国高校科技,2015(z1):44-45.

[2]刘婷,齐楠.高校基层科研管理人员的角色定位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27):214.

[3]滕潇烨.高校国防科技管理人员的角色定位和要求[J].中国高校科技,2013(11):22-23.

[4]徐桂秋,孟俐丽.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培养与提高刍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14(12):181-182.

[5]张俊青.从科研服务的视角探索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创新[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7):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