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管理研究论文(4篇)

高校教育管理研究论文(4篇)

第一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管理分析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管理现状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前景良好,当前在我国的一些重点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部分院校开设了相应的公共艺术课,并针对教育管理工作成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但是一些一般的高校,其课程开设以及管理工作都不太乐观,相应的管理机构和师资力量建设都达不到学生学习的要求。例如在湖南地区的高校,通过修订教学方案,把公共艺术课程列为文化必修课,并成立教育管理机构,开展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规划,扩展艺术教育空间,但是在教育管理方面依然存在着管理机制不完善,管理工作落实不当的问题,从而影响了课程开展的实际效果。在河南地区高校中,专门成立了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机构,逐步完善领导体制、运行机制,保证教育工作开展顺利,公共艺术课程开展规范,同时支持艺术社团的发展,在校园内营造艺术氛围。在部分综合性高校中,学校依托特色专业,广泛发展人文、艺术等公共课程教育,例如增设了中国美术史、中国书法、中国陶艺、西方音乐、西方电影欣赏等课程,并开设地方性特色文化艺术课程,如评剧、越剧、京剧等教学课程,提高了在校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繁荣发展的背后,也逐渐暴露了教育管理方面存在不足,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专业素质有待于提高,公共艺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因此加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管理工作研究至关重要。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管理中存在问题

(一)公共艺术教育学科定位模糊

公共艺术教育管理工作是公共艺术学科顺利开展的保障,当前部分高校对公共艺术学科的定位模糊,也没有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尤其是学科的教学目标不明确,缺乏系统性的教学规划,甚至部分学校违背了公共艺术学科的全面教育作用,把其作为一种功利性的科目,这也都造成了相应的管理工作难以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最终被功利化打败,从而影响了管理工作的统筹性。

(二)课程管理较为松散

当前部分高校存在着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松散的现象,甚至有些学校忽视了公共艺术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从而造成了相关的课程教育工作难以开展。再者部分高校缺乏总体性的统筹课程安排,公共艺术教育在总体课程中占据的课时较少,其课程目标的定位也相对模糊,缺乏有效的考评标准。课程管理松散还体现在教材的随意性,部分高校虽然开设相关的课程,但是却没有重视教材的选择,有些高校直接选择专业教材,从而造成艺术教育教材实用性差,不能体现时代性,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师资队伍管理问题

优秀的师资队伍对开展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保障,当前高校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管理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例如教师队伍年龄、学历结构搭配不合理,高水平、高学历的教师相对较少,很多教师的艺术素养和文化素养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造成艺术教育课程缺乏深度。

三、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管理策略研究

(一)完善课程管理体系

完善的课程管理体系确保公共艺术教育按照规范的程序开展,提高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规范性,高校应当不断追求公共艺术教育的视觉性、听觉性、触觉性、艺术性,把艺术的美感融合在一起,同时要扩展公共艺术的实践形式,为公共艺术的展示提供良好的空间。在课程开展内容上,要改变传统艺术教育的模式,侧重于展现公共艺术的普及性,发挥艺术的延展性,实现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注重学生的学习爱好。再者要善于挖掘区域性的艺术形式,将艺术课程开展和当地的文化保护结合在一起,善于扩展艺术形式,形成特色的文化艺术形式。在课程实践管理中,要保持课堂教育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亲身体验公共艺术的魅力,从而提高其综合能力。

(二)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机构的建立

建立完善的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机构,使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开展更有针对性和统筹性,同时要注重于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同时也应当具有灵活的教学方式,充分展示艺术魅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艺术。再者教师要明确公共艺术教育目标,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和考评方式,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最后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积极主动去学习艺术知识,做到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同时根据课程教育的规律和学生学习状态来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构建良好的艺术教育课堂氛围。

(三)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高校应当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为学生的艺术学习提供充足的空间,同时要完善艺术教育的基础硬件设施建设,例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设专业性的艺术课堂,配备相应的音响、多媒体设施,提高公共艺术教育的专业性,也可以划定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活动场所,为艺术实践活动和社团活动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

四、总结

总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提升在校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当前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在高校中开展广泛,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学校要及时发现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完善课程管理体系,建设教育管理机构,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作者:王军梅 单位:西京学院

第二篇:高校教育管理问题浅议

一、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1.教育管理的系统性、连续性不强,并未全面认识教育管理工作

当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仍然采用的是消防式工作模式,工作比较单一,很多管理工作都停留于表面,走过场,导致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波动幅度较大,缺乏连续性、系统性,进而导致教育管理效率低下。同时,目前大部分高校教育中都存在“重教学轻管理”的现象,很多教师都将育人视为一项根本任务,个人主观上认为只需要负责教学和科研,确保学生的安全即可,在教育过程中并没有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有的教师错误地认为教育管理工作仅仅是政工干部的工作,导致教育管理工作不全面。

2.教育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低下

我国近年来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越来越强调全面性、层次性、现代性,这就对教育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者仍然沿用的是传统的教育管理方法,并没有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而且学校也没有制订科学的教育管理考核机制,导致教育管理者缺乏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工作上比较懈怠。加上激励机制不足,很少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这样很难提高教育管理者的业务水平。

二、进一步完善高校教育管理的建议

1.建立人本教育理念

人是高校教育管理的主体因素,想要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树立人本管理理念。首先,应该建立学生本位管理模式,对大学生加强人性化关怀,在传授大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大学生的心灵感悟能力,真正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同时,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还需要明确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大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教育活动,使大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实现,从以往的被动管理转变成主动管理、自主管理,进而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的连续性。

2.建立个性化教育模式,突出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具体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高校教育管理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全方位、分层次的教育,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策略,尽可能满足大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差异、社会阅历差异建立阶梯式的教育方案,有计划、有目的地协助、指导学生顺利毕业。

3.加强教育管理团队整体素质建设

教育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和教育管理成效有直接的联系,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强高校教育管理团队的整体素质建设。首先,学校应该鼓励教育管理人员平时多学习一些先进的管理知识和管理理念,不断完善自己,学习创新性的管理方法。同时还应该加强教育管理人员培训,多为他们提供一些学习、进修的机会,通过理论知识教育丰富他们的管理知识,通过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其次,还应该制订科学的考核机制,每学年考核教育管理效果,督促落实各项教育管理活动。

三、总结

总而言之,高校教育管理对于人才培养以及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新时期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不断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切实提高高校教育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

作者:赵彦强 梁金凤 单位:江西省南昌市应用科技学院

第三篇:高校延长学年学生教育管理思考与实践

一、延长学年学生现状及成因

(一)延长学年学生现状

中国的高等教育业已转为大众化教育。但是随着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的扩大、弹性学分制的施行及新时代大学生多元的价值观等多种原因让高校出现了延长学年的学生。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大学中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并学有所成、顺利毕业,是具时代价值的重要命题,同时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的问题。应用技术学院实行学分制以来,延长学年学生成为校园里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特别是随着延长学年学生比例的上升,给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安全、稳定及成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给学院的形象、声誉、招生、就业等造成一定的负面效应。针对这一问题,学院学生工作处做了一些思考和实践探索。具体说来,应用技术学院实行弹性学习年限,不能在规定的年限内修满规定的学分要求,就需要延长学习的年限,这部分学生称之为延长学年学生。按照统计数据,近年来学校每年因各种原因需要延长学年的人数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比例约为1%,每年50-60位,占到同期毕业学生人数的2%-3%。

(二)延长学年学生成因分析

思想因素。有的学生没有建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活上浑浑噩噩,得过且过,没有明确目标,没有远大理想,缺乏远景规划。心理因素。一则,部分学生习惯了中学的教育模式,对大学的教育、管理方式不适应,适应力、自制力、受挫力差,意志力薄弱,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持久性和探索精神。当独自异地求学时,有些学生会感到被忽视,少关爱,孤独又一时不愿意融入新集体;二则,一些大学生一直是独生子女被照顾,不会与其他同学和谐相处,因利益冲突、人际关系紧张、学习压力大等而产生不良情绪的压抑,影响学习;三则,不少学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对外界诱惑抵抗力很差,比如面对网络很容易沉迷。学习基础因素。随着近年江苏生源数量的下降,高校招生生源竞争激烈,独立学院生源质量普遍有所下降,特别是教育资源普遍落后的省份,学生的整体素质明显低于学校周边省份。或有些学生入校时成绩还算优秀,但随着环境、同学或朋辈的不良影响等使得在学业上分心,成绩逐渐下降,成为了延长生。家庭环境因素。有些父母对孩子过度溺爱,没有意识去培养他们独立自主、吃苦耐劳的品质,有的父母忙于工作或离异忽视了对孩子的引导教育,造成孩子责任心缺失、性格怪癖等,也是出现延长生不容忽视的因素;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例如过于严厉,以致双方关系紧张,学生很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家庭因素特别是亲子关系是影响学生心理发育关键因素,父母优良的道德品行、良好的亲子互动、和睦的家庭关系都对学生的良好心理成长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的影响因素。学生心目中教师形象是宏大的,教师的言行直接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有的讲课教师态度不端正,对于教学关注不够,对于讲堂不够敬畏,平时备课得过且过,不了解学生的特点,甚至授课方式和方法采用“满堂灌”。师生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平时对学生关注较少。社会及其他因素。多种意识、文化思潮的不断交叉、结合、渗透,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等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生,使其学习态度产生偏差,不能集中心思;有部分同学忙于打工、赚钱或者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颠倒主次,忽视学习;少部分同学因为生理疾病、失恋等意外情况,无法自我调节而影响了学习。

二、延长学年学生教育管理

(一)延长学年学生管理难度

1.延长生存在自卑心理

对大多数延长生而言,在学习挫败和心理压力下,慢慢地产生自卑心理,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带来心理障碍,甚至做任何事情都缺少自信心和勇气,容易自暴自弃。有的延长生表现更为敏感,情绪压抑,波动大,对人对事容易沉默寡言,反过来影响了正常的学习人际交往。

2.延长生难于融入班级

延长生每学期超修的课程只有三四门,绝大部分时间是不用随堂听课的,这样他们与新班集体、同学的接触机会较少,甚至不愿意参加新班集体的集体活动,长时间留在宿舍上网或者无所事事,给班级管理造成困难,给学校日常秩序管理增加了难度;原被动脱离的班级同学都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给延长生造成心理落差,使得其在心理上容易出现无人管理的状态。因而延长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容易陷入孤立,特别是学习氛围的不佳,不利于健康成长。

3.延长生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习目标,是一种自我设定,选择怎样的体验、经历、探索,都因其而定。有的学生专业兴趣没有培养好,学习没有动力;有的学生把考上大学当成了目标的达成,学习没有了主动性。目标的不明确,产生态度不端正,使人向后退而不是向前进,使人持消极的态度,而不是积极乐观的思想,使人走向虚无,而不是走向充实。

(二)针对延长学年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1.加强入学教育

新生入学教育系列讲座。讲座共涉及数字化校园、教学管理、校园文明、校园文化、医疗保险、校园安全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讲座,让新生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环境,适时地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开启对大学学习的兴趣。

2.建立延长生档案

学院建立并且完善延长学生档案,基本包含学习年限、学生联系方式、父母单位和联系电话、学习薄弱环节、谈话谈心记载、方法改进情况、学习效果对比情况等。档案材料信息由大学四年期间担任过的班主任,以及系科学工中心辅导员共同建立,及时更新信息,避免造成谁都不管的“真空”状态,做到能准确反映延长学年学生的过去和现状。同时,信息录入到学工管理系统中,集成教学、学工、宿舍等多部门的档案网络信息,随时可以进行办公自动化数据分析,为管理提供便捷。

3.配备专任班主任

学院实行延长学年班单独编班,针对延长学年班大部分学生因为学习困难而延长学年的实际问题,从教学管理部门选配专职班主任,落实相应待遇。专任班主任从延长学年学生的生活、学习等各方面加以关心关注,减少管理的环节,直接与学生交流沟通,一对一地开展工作,并应与家长时常保持联系。

4.建好网络信息化师生互动平台

学工处充分打造晨风学生网、QQ群、公共微信主页、人人网主页、新浪微博、腾讯微博、校园飞信平台,将学院及各部门的通知、信息及时上挂,增加链接,加强信息推送能力,完善学生管理系统基础平台数据和功能,实现学生管理网络化、资源共享化;开通学生家长信息服务平台,家长可以通过网络了解自己孩子在校情况,与学工处、班主任进行留言交流。

5.推行课程过程化考核改革

课程过程化考核的核心在于将教学育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实施教学全过程的考核,督促学生将更多时间用在学习上,从而提升各种能力,改变期末一考决胜负的现象,也避免学生忽略平时课堂学习及课后复习,期末考试画重点的现象。

6.建立预警机制

由应用技术学院学工处与教务处联合制定《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学业预警实施办法》,对学生的学习问题和学业困难进行危机干预,及时告知学生本人及家长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有针对性地采取补救和防范措施,通过家庭、学校、学生本人三者之间的沟通协作,帮助学生克服学业困难,使其顺利完成学业的一种信息沟通和危机干预办法。预警范围为每学年不及格课程学分达到学年总学分的1/3时,或者不及格课程学分累计达到20学分的学生。需要给学生及家长分别开具《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学业预警通知书》《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学业预警家长通知单》,以挂号信方式寄给家长。填写《学业预警学生班主任谈话记录表》《学业预警学生的学习计划书》《学业预警学生家长联络沟通记录表》。采取“打预针”的管理方式,管理工作前移,防患于未然,减少延长生数量。

三、延长学年学生教育成效

增强了延长学年学生的归属感。通过相关的一些措施,专职班主任、学工处老师、授课教师给予了延长生特别而细心的关注,取得了延长生的信任,学生也打消了原有的疑虑,敞开了心扉,建立了与老师顺畅沟通的渠道,认可、理解、尊重平时班主任老师的工作。提升了家长的参与度。通过建立家长信息平台和预警机制的沟通制度,增强了家长在推进教育转化过程中的参与度。家长可以方便地了解延长学年学生的情况,随时与班主任进行沟通,随时督促学生加强学习。调动了任课教师的力量。通过过程化考核改革,任课教师参与度也得到了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更容易对每一个学生实施关注和引导。在课堂内外给予帮助指导,为他们建立合适的短期、长期目标,培养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使他们通过自己一步步的努力逐步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与喜悦。减缓了延长学年学生数量的增加趋势。在采取一系列措施后,学院延长学年学生数量明显减缓,毕业率得到提高。

四、总结

延长学年学生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务管理等工作综合作用,需要建立符合规律的科学方法,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地做好转化工作,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鼓励,多途径增强延长生学习信心和动力,需要学校、家长、社会及学生本人的共同坚持努力,需要多层次、全方位地跟踪、关注。总之,进一步树立“教育、管理、服务”三育人的理念,坚持“以生为本”,极力使延长修学年限的学生在校期间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任务。

作者:高国平 单位: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创新

一、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一)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

新世纪新起点,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论已成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作为我国主要的人才输出单位,高校也遵循这一发展原则。因此,采取扩招和扩大学校规模等途径来增加高等院校教育大众化程度为多数高校所青睐。然而,对高等院校的教育管理模式实时创新也不容忽视。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需要教育质量和毕业生素质为其支撑,而当前滞后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势必影响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速度。

(二)适应高校教改新形势

当前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各种观念日新月异的时代,我国高校还面临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人才竞争和优胜劣汰。处于这样一个机会与挑战并存的大环境中,只有加快创新教育管理理念和改革相关制度、方法,才能尽快适应当前的社会形势,赶上高校教育的改革浪潮。当然,高校在扩大招生数量的同时,为保证教学质量,运用科学、先进的教育管理方法提高在校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整体素质。

二、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体现

(一)坚持以人为本理念

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在校大学生,他们作为高等院校的主要当事人,和任课教师及相关的学校管理者同时接受教育管理创新后高等院校的培养。由此看来,“人”是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主要构成因素,“以人为本”的道德准则自然而然就成为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基本理念。

1.以教师为本

“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是每个高等院校坚持的理念。以人为本必须深入高校的日常教学过程中。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对教师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因为他们作为维持学校正常运行的主体,是完成教书育人的主要劳作者。因此,高校只有紧紧围绕以教师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进而实现教学目标,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2.以学生为本

高等院校最根本的任务是“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同时也是构成学校的主力军。要将学生的地位充分体现出来,就必须谨遵“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在创新教育管理模式时,应将学生的成长学习规律作为一个重要的关键因素进行考量,以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配置最优的教学资源,为在校大学生构建和谐的教学环境、搭建特色教育管理平台。

(二)模式多元化

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的本质是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的实现。高校教育管理层中的最高领导者应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管理效率,以促进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国际化、基础化、综合化、网络化和社交化。也就是说,当前的社会需要和知识全球化的浪潮促使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必须朝多元化方向发展,这也是高等院校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要途径。要做到这些,需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着手,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要求学校的学科结构在综合化、专业设置口径拓宽、课程综合化三个层次开展工作,最终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能力,实现高校教育改革的终极目标。

三、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的途径

(一)创新内容和方法

在校大学生是国家后续发展的主要动力,着重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让大学生自觉拥护党的领导,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关于国家形势政策的相关内容,高等院校也应当安排与此相关的课程,使在校大学生时刻了解国家发展动态,从而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发展是两股强大的推动力,高校教育应本着科学发展的教学理念使信息技术在教育管理模式中充分体现,可通过课堂教育和远程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来促进科学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

(二)创新教学评价

高等院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需要学校、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其中,任课教师作为中间环节,作用十分重要。如何了解教师的工作效果成为其他两方共同关注的话题,而进行教学质量评估是最能直接反映教学管理问题和水平的方法。所以,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关键,在这个体系制定过程中,必须要保证学生的评估权利,通过给教师评分的途径参与进来。同时,学校的相关管理者也应当尽责,开展教学监督、课程评估和辅导员评价工作。

四、结论

自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就处于不断地探索之中,“以人为本,创新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管理事业的根本指导思想。正如大多数人理解的那样,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只有将创新融入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才能打开高校教育事业的新篇章,才能跟进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进程。

作者:王丹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