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管理研究(共7篇)

高校教育管理研究(共7篇)

第一篇: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

一、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一)信息化管理投入不足

高校实现教育管理信息化的首要条件是资金的投入。针对我国高校发展现状而言,大部分高校在这一方面的资金投入比较少。虽然大部分的高校已经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但是经费的缺失一直制约着高校信息化的建设。目前,高校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重硬件轻软件,导致高校缺失充足的教育信息资源。

(二)高校资源利用率低

现如今,大多数的高校已经建设教育管理信息化,只有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课程运用网络,其余大部分的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没有用到信息化技术。因此,信息化利用率低制约高校发展,并使得高校教育信息化优势得以充分的体现。

二、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在高校建设中的重要性

(一)信息化教育管理是高校教育要求

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网络技术的出现与发展。此外,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过程中,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不少挑战,给高校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发展带来巨大冲击。网络信息化为高校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扩大了学生的学习范围,有效降低了对教师的依赖性。对于教师个人而言,个体的知识水平是有限的,不可能满足每一名学生的需要。因此,网络信息化能够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学生利用网络能够浏览大量的信息。当前,多数高校积极引进信息化教学研究,为高校信息化教学发展提供了一个健康良好的发展平台,其中,在高校中信息化应用领域较多的是学校的教务管理、网上管理、学历认证、考试报名、成绩查询、科研项目申报等等。网络信息化的建设,有效地淡化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界限,学生可以在任何有网络的地方进行学习,社会人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远程教育。教育信息化推动教学和管理,对高等教育有着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二)信息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高校教学信息化发展对高校的教学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就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而言,受现实条件的限制,教学管理不能够达到预期效果,而教育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高校的教学质量,信息化的运用使教学数据能够实现自动化处理,并在自动处理之后自动生成表格,实现教学管理的自动化。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规范了教学管理,并对实际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数据提出明确要求,促进数据收集标准的统一,因此,信息化教学实现了规范化教学管理的目的,避免传统教学管理的不确定性。

(三)信息化教育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教学信息化改变了传统教学的管理方法,有效改革了传统的教学管理。对管理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管理人员应该摒弃传统的教育管理思想,提高掌握网络技术的水平,并熟练的运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此外,教学管理人员应该明确现代教育思想,掌握管理科学和信息科学。

三、促进高校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校园资源的利用率

高校内应该建立健全校园信息网,有效提升信息化在校园网络的利用率。高校在进行校园信息化建设时,应当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信息化制度。此外,高校应该以年级、班级为具体单位,制定互不相干的学习计划及学习内容,有效保障每一个学生都能运用网络信息化设施。高校应适当地扩大信息化的领域,延长设备的使用时间,确保每位学生有时间进行信息化学习。

(二)加大信息化的投资力度

教育信息化管理呈现出的特点是周期长、任务重,必须在具备充足经费的情况下才可以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高校在利用经费时,对资金的管理工作应做到科学合理,尽量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开支。此外,高校应该争取地方政府对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国家财政机构与地方财政机构应该加大对教学的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充分运用高校教育管理建设的愿望加快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速度。

(三)高校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对高校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信息修养和过硬的技术。此外,高校在引进人才时,应该聘用综合能力强、素质过硬、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人才。并定期对管理队伍进行培训,提升信息技术的开发与运用。

作者:刘烈东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

第二篇: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研究

一、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特点

1.实施先进性教育。

高校学生党员有着自身独有的特点,因此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也有着明显的特点。对学生党员实施教育时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先进性党员思想做为教学内容,学生党员群体作为先进思想的代表必然要实施先进性教育,换言之,根据党员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标准建立起针对学生特点的教育体系,以思想先进性、行为先进性等标准来对学生党员教育实施全面教育。

2.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初步形成。

随着我国党员建设工作的不断加强和深入发展,高校党员组织也在不断的完善学生党员群体的发展机制,从基本的党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到对党的工作思想、发展路线、工作原则的认识和理解,到最终成为正式党员并进入社会之后行为、思想、党纪等教育,都已经被纳入了完整的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体系中。这种完善机制的形成和建立也是目前高校党员教育管理中的重要特点。

3.教育管理制度逐渐完备。

随着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深入开展,以及越来越完善的教育管理机制形成,高校学生党员群体的队伍在不断的壮大,对教育管理的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不断深入开展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备的制度体系,针对高校党员队伍的发展、党员组织建设、学生党员党务工作培养、学生离校前的党员思想教育等各个方面建立起完善的制度体系,保证了高校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

二、高校辅导员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现状和加强途径

(一)高校辅导员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现状

根据对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开展情况的调查发现在具体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对工作的顺利形成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例如高校辅导员对学生党员比较注重思想教育,而对管理工作的关注度则相对较低,使得教育和管理脱节必然影响教育效果。从辅导员自身的特点和工作模式上看,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辅导员目前的年龄越来越趋于年轻化,对党务工作的认识水平毕竟不足。所以在教育内容上、管理模式上都存在缺乏规范化、缺乏科学性的因素。

(二)高校辅导员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加强途径

1.构建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高校学生的党员教育和管理需要从大学生的特点出发,并且结合高校教育特点进行具体的教育方法完善和管理制度的制定。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党员的管理上必然要结合学生党员的客观特点才能保证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大学生党员管理工作中的意义重大,要求辅导员从各个方面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并有效落实到具体的管理工作上。

2.创新管理模式。

学生党员的管理模式必然与校外党员管理存在着明显的区别,然而利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对学生党员进行管理必然会造成管理效果不佳。大学辅导员基本上都呈现出年轻化趋势,而年轻人对党务、党建和管理教育工作的理解毕竟存在某些不足,所以要求辅导员在具体的工作开展时要加入创新的管理模式,同时树立起对学生党员进行有效科学管理的信心,将自身定位在除教育者和管理者之外的党员行为表率地位上。这就需要辅导员自身水平的党务工作水平以及对党的思想理论的深刻认识。同时创新管理模式还需要将与学生党员的深入交流沟通列入管理工作内容中,及时把握学生党员的管理需求,才能不断提升管理效果。

3.提升管理水平和能力。

大学生党员的管理和教育需要对教育管理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价,通过管理水平与能力的不断提升,实现学生党性修养水平的提高。高校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有着明显的特征,由于与社会接触较浅所以思想状态处于一个非常容易塑造的阶段,辅导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水平与其效果直接相关。提高管理水平与能力就要以专业的党员理论教育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理论性教育,才能将党员思想理论深入到学生党员心中。

4.加强教育管理实践。

有了完善的党员思想理论性教育,再实施实践性管理是必然的。高校学生党员由于自身的特点对一些积极身上的事情有着强烈的热情,因此将党员理论的思想积极性以实践形式表现出来,给学生党员以党务工作实践的机会,能够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党员思想的认识更加深刻,从而提高自主教育和管理水平、提升党员意识。

三、结语

辅导员在大学生党员教育中的作用是最直接的,只有对自身的教育和管理方式进行调整,并且从学生的群体特点出发,结合足够的实践活动就能够实现党建工作水平的有效提升,促进学生党员群体力量的责任感提升,为离开校园后成为社会的党员群体主力军奠定了基础。

作者:高雯晶 单位:三亚学院

第三篇:高校学生教育管理问题

一、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教育管理意识淡薄。

教师教育管理意识淡薄,主要表现为:其一,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就在于教学和科研,教育管理工作应该不隶属于教师的职能范围;其二,教师对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重要性认识不清,参与积极性不足,认为那是学生行政管理部门的事情;其三,部分教师认为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与学生个性发展是相互违背的,是不应该进行的教育工作。在这样的错误意识下,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也变得步履维艰。

2.教育管理体系不健全。

一般情况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应该在学校的引导下,以学院辅导员直接管理的方式开展,由此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组织体系。但是在扩招的背景下,这样的组织体系远远不够,缺乏足够的教育管理资源,也使得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质量出现下滑的情况。除此之外,教育管理体系不完善,难以从整体的角度入手去实现管理资源配置,被动管理的倾向严重,难以将学生的需求考虑进去,从而难以保证各项教育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

3.教育管理手段落后。

传统教育管理倾向于以训话的方式去开展,不懂得和谐的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由此给予教育管理工作质量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除此之外,以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去开展,忽视学生的个体性差异,管理手段固化,也难以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学生对于这样方式也比较反感,由此取得的管理工作质量也达不到要求。

二、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问题的解决对策

1.树立正确的学生教育管理意识。

树立正确的学生教育管理意识,是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对此,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将教育管理工作纳入到党政工作体系中去,调整和改善全新的党政工作,为实现两者的相互融合打下夯实的制度基础;其二,强化教育和宣传,针对于学生教育管理理念展开文化建设实践活动,从而使得更多的教师意识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每个教师都应该参与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必须要开展的;其三,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观念,积极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础上,发挥教师在引导学生思想方面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2.健全高效的学生教育管理体制。

针对于目前学生教育管理体制不全的问题,应该积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和调整,具体来讲,其主要涉及到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其一,构建健全的学生教育管理组织体系,明确各个行为主体的权利范围,划分各个部门之间的职责内容,保证大家可以各尽其职,形成学生教育管理的组织体系;其二,建立优秀大学生参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体制,对于部分思想政治素质高,组织管理能力强的学生,担任辅导员助理,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方面发挥效能;其三,建立健全的学生教育管理绩效考核体系,以岗位责任制度的方式去实现问责,对于没有达到要求的系别负责者进行问责,以保证各项高校学生教育工作的高效开展。

3.调整和改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方式。

时代在改变,学生群体也在变化,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目标也应该保持与实际相符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方式也应该进行积极的调整和改善。具体来讲,现阶段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应该积极从如下的角度入手:其一,正确认识学生教育管理方式的多样性特点,结合具体学生教育管理案例,采取对应的教育管理方式,做到教育管理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二。积极尝试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去,构建虚拟教育管理平台的方式,在更大范围内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比如以公众微信平台的构建,校园网学生教育模板的添加等。其三,积极发挥学生管理各部门职能,建立学生教育管理档案,为更好的制定教育管理方案打下基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现状并不是很理想,但是相信随着在此方面实践经验的积累,教育管理体制不断改善,教育管理意识不断觉醒,教育管理人才队伍不断构建,教育管理方式不断丰富化,教育管理工作质量将会得以全面提升。作为学生教育管理者,应该不断总结和归纳自身教育工作经验,找到其中存在不足的地方,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对应的措施进行改善,以做到学生教育管理与教育教学之间的同步发展。

作者:周杨 姚乐 邢皓越 单位:陕西西安科技大学学生处

第四篇:提高高校教育管理水平

1高校教育管理的内涵目标

就是指特定的教育目标,我国高校对学生进行培养的目标就是培育出合格的现代化接班人,这就要求高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上的培养,还要对学生德育方面进行良好的培养,即要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原则进行管理;操作和措施是指高校在进行管理时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目标和计划进行科学实现,实现素质教育管理的实施,并在最大程度上开发出学生的潜力。

2高校教育管理中面临的困难

虽然近年来我国高校在管理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旧面临的诸多难题,主要包括:

2.1教育管理模式较单一、激励机制落后

以往我国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对专业技能的传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以专业技能实践课为主,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却忽略了对专业基础课知识的培养,使学生缺乏对知识全面把握的能力。从而导致学生的知识体系不健全、不科学,造成人才的浪费。因此,亟待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激发高校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真正提高教育管理质量。

2.2在管理计划中未能体现出教师自身特点

现今的高校在制定相应管理计划时很少考虑到教师自身特点,只是对教师制定了很抽象的计划,使得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对执行阶段缺乏针对性,也使得那些具有特点的教师不能真正发挥出其最大的潜能,使得教育管理的效果大打折扣。在课程实践过程中,许多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经常与学校的计划发生冲突,由于受到学校计划的限制,使得教师不得不更改自己设计的教学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管理的衔接效果。

2.3教育模式和课程设置缺乏对价值观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塑造

对于大学生而言,接受高等教育是精神上提升和陶冶的过程。现今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仍然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放在首位,对于培养健全人格和富有人文精神的学生这个问题未能提高重视,在互联网时代,正值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的大学生思想受到多元冲击,教师健康人格的示范、校园文化正能量的弘扬、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都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大学生的必要途径。特别是一些同学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适应性差,人际交往障碍,学习压力大等,会诱发一系列不良思想问题,成为教育管理的隐患。

3如何提高高校教育管理水平

不难发现,在我国高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很多,必须对我国教育管理制度作出相应的创新,才能提高我国的高校管理水平。

3.1更新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理念

进行高校教育管理改革,更新理念是先导,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课程的设置、教学规划以及教师队伍建设都要从实际出发,贴近学生和教师的需要,激发师生的教与学热情和潜能,形成合力,为其提供人性化服务,促使工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过渡。新时期教育管理理念的与时俱进是提高管理水平的前提与保证,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措施,从根本上促进教育管理质量的提升。

3.2对教育管理工作做到全面规划

在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进行制定时,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不仅要考虑到教育管理工作实施的内容,还要考虑到学生的自身情况等等,这就要求制定的目标不仅要有相应的针对性,而且还要与时代特征相符合,并且对高校自身的发展状况做到全面分析,才能达到高校管理工作和学生发展同步进行的伟大目标,使得高校管理工作逐渐成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3.3推进教育管理队伍的专业化

教育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管理水平与质量,高校领导要提高认识,定位在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的生存、优质人才的培养的高度上,改变随意任用教务人员的机制,提高准入门槛,通过基层推荐和公开招聘等办法吸纳优秀人才,做到知人善任,真正发挥教育管理的功能,选拔具有较高文化素养、教育管理经验丰富、较强组织协调能力、做事认真的人员,调入教育管理岗位。教育管理人员要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知识和管理知识,能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考核、评估。高校领导要建立良性机制,对教育管理人员的工作成绩进行考核,奖勤罚劣,形成用人机制的良性循环。

3.4创新教育管理工作形式

管理工作形式的创新不能滞后于高校管理与改革的需要,教育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是重要标志,要构建教育信息平台,实现教育管理网络化和信息化,传统的管理方式已不再适应当前形势,面对学生规模的增长和专业数量的增加,要引进教育管理信息处理技术,开发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统一做好信息数据的存储、分类、查询和传送等管理工作,及时进行在线的互动交流,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和服务水平,便于科学规范管理,使管理手段更加灵活,辅助教育管理整体质量的提高。

3.5构建教育管理激励机制

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事务性工作多,战线长,见效慢,不便于评估鉴定。为了调动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营造良好的用人、留人和育人的工作氛围,要建立相应的动力机制,在薪酬待遇上体现出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在职业发展上要完善职称评聘、轮岗和提干制度,要与每个人的工作完成情况挂钩,通过激励和约束的双重作用,使认真、敬业的管理人员得到充分的尊重和肯定,并将管理目标内化于心,转化为努力方向,规避不规范的行为,深入探索教育管理规律,提高管理效益。

3.6在高校内部建立学习型团体

尽管高校的主要工作促进学生的学习,但是在高校的运行期间大多却只是注重对个体的学习,而对高校自身的学习却不够重视。在实际中,对高校的学习能力进行强化对培养学生的学习氛围是非常有用的,组织性学习反应的是内部成员对学习的重视程度,包括教师和一些管理人员等等。而且这对提升教育管理工作的水平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所以在高校内部应该多建立一些学习类型的团体,对于提升高校教育工作的管理氛围具有很大的作用。

3.7提高对高校教育文化核心的建设

无论是什么类型的组织都有其内在的精神价值,也是作为一种高校管理的一种象征。对于高校来说,这应该是一种能凝聚高校力量的文化内核。高校不只是作为学生进行学习的地方,作为一种组织,其也具有本身特定的文化内涵。往往对一所高校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也是对高校文化内涵积累的程度,也能提高外界对高校的认可程度。于此同时,高校文化和一般的企业文化还不相同,高校文是承担着培养祖国未来人才的重任,所以高校文化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念,也能进行可持续性的发展。所以,在对高校管理工作进行改进时,必须考虑到高校在对教育文化的培养方面,以文化内涵指导高校管理工作。高校办学质量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而对办学质量的评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的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的水平,既是我国进行依法治国的必要体现,也是我国高校教育观念不断提高的最佳选择。这就要求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的人员不仅要有高超的管理手段,还要充分考虑到高校自身的发展状况,并结合实际情况对高校管理工作做出合理的改进方案,使得我国高校管理工作能够进行不断完善和发展。

作者:田利斌 单位:营口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高校单招学生教育管理

一、高职院校单招生源的特点

(一)技能拔尖生比例加重

按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单独招生对象为当年取得年河北省普通高考报名资格的考生和对口招生考生。其中对于获得部级技能大赛三等奖及以上奖项,或省级技能大赛一等奖的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和具有高级工或技师资格的在职在岗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可通过审核免试录取。因此,在单招生中技能拔尖生的比例将逐步加重,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中已有7名学生已获得职业资格证书,1名学生荣获过河北省中职技能大赛三等奖。

(二)基础教育差异较大

相对统招生而言,高职院校的多数单招专业不限制生源类别,不限文理,故单招生的基础教育水平差异明显,理论课程相对比薄弱。调查结果显示,2014级焊接技术及其自动化专业单招生录取最低分数为105分,最高分数为249分(满分300分)。有21.30%的单招生为文科生源,较少接触物理、化学等工科基础知识;有2名单招生高中阶段为林果专业,必备基础知识空白;5名往届生中有3名学生拥有社会经验,为离职后入学继续深造;有6名单招生高中阶段为机类或近机类专业,已掌握《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等专业基础知识。因此,单招生基础教育差异相对较大,个别必备知识储备不足。同时,在学习中也极易给单招生造成自卑、敏感等心理问题。

(三)缺乏专业了解和职业规划

单招生入学前就已经选择了专业,致使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了解,对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就业前景也不清晰,缺乏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甚至个别单招生的入学目的仅是为满足家长的虚荣心、混个大学毕业证方便求职或逃避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有39.63%的单招生表示自己所学专业为他人代选,有64.63%的单招生表示入学前根本没了解过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安排、求职方向和就业前景。因此,势必导致个别单招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专业满意度偏低。

二、高职院校单招生的教育管理策略探讨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单招生正视自我

单招生由于自身的固有特点,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不佳,非常容易产生自卑或缺乏自信、人生目标或意志力不强、不善于人际交往等心理困扰。因此,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教学课堂上,学生工作部门都应该对单招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给予足够重视,通过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单招生正视自我。比如,在为单招班级配备辅导员时,努力选择能在思想上给予关心、在学习上给予鼓励、在生活上给予帮助的有责任感教师;在单招班级课程中安排《心理健康与人生发展》《、素质拓展训练》等心理健康教育课,使学生树立起信心学会克服自卑,使学生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完美结合全面发展;在班级管理中,大力普及心理委员制度,利用心理委员的独特优势辅助教师对单招生进行心理危机的预警与干预;依托心理咨询中心,开展定期的个体或团体心理咨询活动,举办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心理帮助和指导。

(二)建立兴趣小组,开展针对训练,参加学科竞赛

随着单招生中技能特长生的日益增多,学校应给予重视和引导,通过合理有效的措施,使其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技能,为学校争得荣誉,为毕业求职增添机会。

1.在校系班内成立以技能特长生为主,以对相关技能有兴趣同学为辅的各种技能协会或兴趣小组,以此给技能特长生一个展示自我和相互交流的平台,同时带动班级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2.由院系牵头,协调专业实验室和生产性实训基地等相关部门,在集中授课的同时,为特长生开设开放专门的实验实训室,专门配备学识渊博的教师和经验丰富的工人,引导特长生利用课余时间,有计划地加强针对性学习。

3.依托定期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科技活动、到生产一线参观学习、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举办学术报告和技术讲座、吸纳特长生进指导教师的课题组等方式,培养特长生关心科研和理实结合的心态,开拓特长生的视野和思维空间,激发特长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思维。

4.鼓励技能特长生个人或组队参加“挑战杯”、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各级各类科技竞赛。同时组织技能特长生根据自身情况撰写科技论文,申报科研课题,开展项目研究。

(三)鼓励师生交流,适当地进行教学改革

恰当的师生交流,能使教师顺利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使学生找到目标,充分实现自我价值。针对单招生,更应注重师生交流,如有些刚入校的单招生很难融入陌生的环境,辅导员就可以通过谈心,消除其内心的孤单感和寂寞感;有些单招生入校后容易遇到异地恋、失恋等感情困惑,辅导员也可以通过聊天,正确的引导单招生的恋爱观;有些单招生在校内可能因为身份遭受个别师生的歧视,就可以主动和辅导员反映,由辅导员出面沟通解决;有些单招生对于课堂进度节奏不适应,就可以主动找任课教师沟通协调,适当调整授课顺序和时长。通过定期召开的座谈会和一对一的交流,形成亦师亦友的状态,更有助于学生工作者对单招生的教育管理。而对于单招生基础教育参差不齐的问题,教学部门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尝试分层教学。根据单招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不同性格的任课教师,使用不同的授课方法,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和考核标准,避免千篇一律,降低单招生的学习兴趣,限制单招生的个性发展。

(四)举办专业知识讲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在迎新期间可以举办由校领导、院系书记主任、教研室主任、辅导员等全程参与的单招新生及家长座谈会,介绍学校和专业特色,解答单招新生及家长关于专业定位、合作办学、学历提高、学生管理、实习实训以及就业前景等方面的问题;在正式上课之前可以进行专业知识讲座,对专业的学习、实训、课程安排等方面进行讲解,对单招新生的疑问给予解答,提高单招生对专业的兴趣;在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中贯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且根据不同阶段,各有侧重地进行指导,使单招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理念,确定自身的职业目标,清晰自己学习的侧重点;在求职前开展就业指导,通过认清形势、调整心理、择业技巧、搜集信息、档案管理、党关系办理流程等内容的讲解,保障单招生找到理想工作,圆满完成大学生涯,也有助于提升学校的就业率。

三、总结与展望

随着各省单独招生工作的进一步扩大,单招生逐步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的主要部分。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者善于思考,勤于总结,勇于实践,敢于改变,积极探索制定出一套富有针对性又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既能调动单招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发挥单招生的自身特长,更能保证单招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如此,方可凸显单独招生的目的和意义,方可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

作者:田野 宋秀丽 单位: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第六篇:高校微博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一、微博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微博也可以成为各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个新的教育模式,微博具有强大的覆盖面,和对于大众的公开性,受网络的影响,微博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提高了大众的关注度,对于微博的广泛应用,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提升,很大程度的促进了电子信息网络的发展,人们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比较快,这就需要各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让每个参与网络的个体,都能借助微博的平台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有正确的认识,让所有的人都能从网路上,微博上获得正能量,从思想上受正面教育意义的熏陶,教育者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可见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网络,参与到微博平台中,势在必行。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转变

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上有所转变,能接受新的事物,新的媒介,并能合理的运用网络平台,利用微博极强的吸引力,来针对各高校的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有效的解决,让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教师课堂上的一味灌输,尊重个别差异,知识满堂灌的时代应该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形式,新的教学方式,才是应时代的需要。

(一)借助微博平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各高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必须掌握时代的脉搏,随着主流趋势走,在思想教育工作必须主动占领网络信息化庞大的市场,不断的创新教育方式,通过简洁文字的表述,可以配上图片,声音,音频,视频等先进的信息技术,以更简单易懂的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传递给学生。在网络世界信息快速传播的条件下,通过各个客户终端,在电脑微博终端,智能手机微博终端软件上,第一时间收取实时的信息,也可以方便每个微博用户,即时的展开思想政治等各类信息的讨论。这样的借助微博平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将微博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舞台。让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具有实时性,公开性。更好的利用网络信息的重要影响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最好。

(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沟通渠道。

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学方式死板,课堂上的气氛不够活跃,释放方法落后,教师只是一味的在课堂上对学生灌输想传授的知识,忽略学生感受,教师不再是占有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教学的手段也不能再是说服式教育,由于过去的教育方式不能顺应时代的进程,导致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在现实中难以发挥更有力的效果。如今的学生个性独立,思想成熟,主张自由言论,对于过去的教学形式抵触,不再接受被动式的灌输,不再盲从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想法,各高校想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就需要各高校在制定各项有关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的决策时,充分利用微博的强大功能与优势,把学生作为主导,倾听他们的意见,倾听他们的想法,让学生在一个公平开放的平台上,充分表达自己的“自由主权”。满足他们想表达的诉求。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需要这样的沟通渠道,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引导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

在正确引导思想政治的道路上,各高校必须成立相关的网络监管部门,对于微博上的动态掌握并能良好的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影响意义重大,想让学生更好的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必须从生活中融入,课堂上引导,让学生有一个积极正面的社会观望角度.

(一)微博监管系统的建立。

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媒体中,建立高校微博舆情监测体系,及时正确的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方向,微博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公开化,大众化,平民化,面对所有的大众,将教育的主体和个体都在微博上提供开放,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自由的对话,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存在两面性的,由于微博的开放性,也不可能缺少负面的信息,为了让微博网络环境更加绿色健康,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就应落实在实处,对于网络媒体成立更加严规的体系,对于微博上网络上的信息进行监管控制,及时引导正确的信息,对于微博信息平台上的积极向上的言论,做出正面的回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部门对于积极的言论进行转发,多的参与宣传,对于负面的舆论,进行及时的进行说服,更正偏激的言语,形成微博界面上的绿色健康的空间。

(二)从生活实践中加深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得以加深,各个高校的学生基本的认知能力已经形成,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体现出来,日常的思想表现形式多样,各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可以展开相应的一些实践活动,将这些活动,通过微博的转载,,更好的让更多的人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关系到每个人,让各个高校的学生通过各项生活实践活动,丰富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素质,在各个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同时,所有的活动都由微博互动人群一起参与事实的评论,整个活动都会通过微博,有更多人去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广大的网络人群,有着不可或缺的正门影响。让每个学生在认知方面以及个人性格不同,主要对各个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积极地引导作用。各个高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逐步实施,将无形的网络虚拟信息,真实化的体现出其最具价值的一面,利用微博这个新的构建空间,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以落实,并能推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为国家以后发展建设,向社会提供更优秀的全方面高素质人才。

四、结束语

微博作为新的网络媒介,出现在当今的网络平台,各个方面都体现出它的重要和影响,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顺应时代的变化,抓紧网络信息平台的有利条件,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把积极正面的政治思想,通过微博逐步渗透给学生,建立新的媒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教育机制,教育思想上的改变,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走出传统教学的窘境,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价值,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理解。

作者:唐君 单位: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第七篇:高校毕业生教育管理工作

一、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体系不严

一些高校为了应对毕业生党员流动性大、管理难度高的现实情况,在毕业生党员的管理目标和教育评价体系上要求不高。一方面,在毕业生党员的组织管理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跟踪,对部分不合格的毕业生党员在教育处理上缺乏执行力度,导致少数毕业生党员无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另一方面,对于毕业生党员的教育评价体系较为单一,一般以学习成绩和学生干部的经历进行评价,对于群众基础和日常生活的量化较少。这就促使了部分毕业生党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在今后工作生活中缺乏应对困难和解决困难的能力。

2.党组织管理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

目前,各高校在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制度上缺乏创新。一方面,高校教育体制和人事制度的改革,使得专业的党务工作者数量不断减少。这与不断增加的毕业生党员数量不相适应,因而高校在对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表现出力不从心的局面。另一方面,一些高校的党组织对于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更习惯于集体式政治理论学习,比如观看教育片或组织研讨会。这些党组织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且时间较为集中,与毕业生党员的生活与学习时间存在矛盾的地方,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与毕业生党员的需求不相适应,缺乏针对性。

3.毕业生党员自我教育不到位

毕业生党员在临近毕业时,事务繁杂,而且他们面临着实习、择业和考研等未来选择的问题,心理压力较大,精神紧张。加之受到社会上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想的驱动,更多的毕业生党员出现了党员责任意识淡薄、组织纪律涣散的不良现象,从而导致他们将党组织生活和政治理论学习摆在了次要的位置。高校为实现提升毕业生质量和就业率等目标,忽视了毕业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责任意识培养。

二、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问题的成因分析

1.教育管理机制方面

为了提升社会发展的动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鼓励高校培养和发展优秀学生党员。部分高校紧紧抓住此契机,为完成上级党组织分配的指标,对于部分学生在考察范围内出现培养考察表面化、形式化的现象,对于入党动机考察不细致,过分注重硬性指标,致使培养出来的部分学生党员在思想和实践中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在特殊和关键时刻政治思想不能积极与党组织靠拢,在毕业时期更多地忙于自身事情而欠缺对党组织生活的重视。党组织生活是让学生党员增强组织意识和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一个学生党员的成长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些高校对于党组织生活的重要性和针对性认识不足,因而在党组织生活中缺乏创新性和相关资金的支持。加之毕业生党员在实习期间,个别用人单位没有党组织或者很少开展党组织活动,致使学生的党组织关系处于“游离”状态,从而也导致学生党组织生活流于形式,缺乏教育效果。

2.工作队伍建设方面

随着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高校专业的党务工作者较为匮乏,一般的党务工作以及支部书记由学生辅导员兼任。学生辅导员流动性大,并且毕业班工作繁琐劳累,难以抽出时间和精力来应对党建工作。一方面,专职党务工作人员的不足使得高校党建任务的有效落实缺乏可靠的制度基础。高校党建中重数量轻质量和教育管理不到位的现象较为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专职党务工作人员的缺失造成的。另一方面,高校党建工作主要分配在学生辅导员老师上,而一般的学生辅导员多为年轻的刚走出大学校园的毕业生担任,这些同志由于对高校党务工作的认识与经验较为缺失,所以在毕业生党员中容易出现重发展轻再教育再管理的现象。因而在高校的党建中有必要设立专职的党务工作者来提升学生党建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能够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高学历高水平的优秀学生党员。

3.党员自身素养方面

面对巨大的社会就业竞争压力,一些毕业生党员不重视自己的党组织关系,思想上缺乏和党组织的沟通和交流,行动上不能履行一个党员的义务。一方面,由于部分毕业生党员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将入党看成是一个提升自我核心竞争力的途径,缺乏组织纪律感。这些毕业生党员对于学生党员应有的责任与义务没有明确的认识,自身定位不明确,从而加大了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难度。另一方面,由于毕业生党员党龄不长、党性意识较薄弱、社会经验不足,身上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等弱点往往也表现得非常明显,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会逐渐放松对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长期游离在党组织之外,成为了“口袋”党员、“隐形”党员和“游离”党员。

三、完善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具体对策

1.加强制度建设,健全管理考评机制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毕业班党员考核与管理。首先,充分利用新媒体推进网络党建工作的发展,对毕业生党员进行量化考核,激励毕业生党员强化组织纪律意识,增强党员先进性素质的培养。其次,创新毕业生党支部的建设和管理。根据毕业生的发展方向,设立考研党小组、就业党小组和考证党小组等党组织新形式。再次,高校应建立毕业生党员考评机制。党组织可以采取调研、问卷和座谈会等形式,不定期向毕业生党员实习的单位了解学生的表现情况予以有效考核,并通过考核结果来给予各毕业生党员一个合理的评价,以此来发现毕业生党员存在的问题。学生党总支组成评价小组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及时进行整改,帮助毕业生党组织以及党员更好地发展。最后,要适应毕业生党员的需求,使组织建设与时俱进,增强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于毕业班发展的党员要进行特殊的教育和管理,争取在较快的时间内强化党性修养、优秀品质以及坚定信念的培养。

2.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育管理能力

高校应顺应时代需要,建立专职党务工作者制度。一方面,要加强党务工作者队伍的建设,选拔工作经验丰富的负责学生工作的党员老师从事专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这样的工作队伍不仅熟悉学生心理发展而且党性修养比较高,可以给毕业生党员树立模范作用。另一方面,强化对党务工作者的再教育与培养,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理论水平。高校党务工作者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理论知识,工作能力与创新意识等因素共同决定了学生党建工作的水平。由于毕业生党员在学生党员中具有特殊性,因而建立专职党务工作者制度既可以分担毕业班辅导员老师的工作压力,又可以针对毕业生党员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与教育培养。此外,还应健全党务工作者队伍的考核和激励体制,使其能更好地对学生党建工作负责。

3.强化意识教育,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思想是行动的先驱。毕业生党员拥有崇高的思想是起模范带头作用、树立榜样和为社会服务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基础。对毕业生党员进行教育,首先要解决党员自身的困惑,处在毕业环节的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工作的不确定、对未来的担忧、接触社会的不适应都容易给毕业生党员带来一定的心理隐患。那么针对他们求职压力大、易产生心理问题的情况,各党支部可以发挥心理健康和就业指导专业老师的协同作用,延长辅导员的工作手臂,定期与毕业生党员联系,了解情况,给予就业指导服务和心理咨询服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融入充分的人文关怀,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强化党员意识,增强党组织观念教育,还应要求毕业生党员在处理好自己各方面问题的同时,积极帮助其他同学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一对一”服务,让广大同学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加深对党员先进性的认识,从而积极投身到党员队伍中来。

作者:潘婧 梁优优 单位: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