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管理中激励教育论析

高职教育管理中激励教育论析

一、高职学生管理中激励教育的重要意义

学生唯有置身于适合他们自身特征的各种活动中,在他们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中,才会倍添活力,才可能体悟到自己就是实践主体,才能真正实现自我激励,更好地成长成才。易于被高职学生认同,营造良好教育管理环境。激励机制乃是借助积极性、内化力、柔性的管理范式。较之于那些刚性的、外力的、高压性的管理理念,激励机制力倡鼓励性、垂范性、感化式的方法、路径,更契合90后高职学生热望被尊重、被认知、被认同、被接受、被推崇的个性心理特征,可以尽量避免易情绪化的他们突生对抗性情绪。传统习惯性的管理方法热衷让每一位学生处于被教训、被管理、受支配的受众地位。而置身激励机制的教育环境,学生完全能够做自身真正的管理者、支配者,很大程度上增添了内驱力。可见,激励机制非常有助于最大化地缓和、消解学生和教育者、管理者的之间的矛盾,其所主张的柔性、灵活的理念和实践,确实可以给教育管理生态添加正能量,可以营造良好的高职教育管理环境。

二、高职学生教育管理中激励教育的原则

精神、物质激励主辅结合。人的需要涵盖精神需要、物质需要两大维度。激励教育须将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作为一个受教育时间较长的特殊群体,高职学生具有与其他人群相异的思想表征、行为特点。他们对物质和精神有着自己的具体需求,常常更看重精神激励。的确,比较而言,物质奖励的激励作用更直接,可是,激励的时效非常之短,难以持久,仅仅为爆发性的激励样态;而精神激励更强调塑造人的内心,“触及灵魂”,能更持久、更深层地撬动个体的内在动力。所以,在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活动中,学校方面必须将二者的有机结合,渐进式地将“物质激励为主”置换为“精神激励为主”。

正面、负面激励主辅结合。正面激励,即充分肯定学生已有的改进、发展,借助肯定、称赞、表扬、激励对受教育客体的思想行为作出积极评价,以达到激励他们的实际效果。正面激励不仅可以很好地催生高职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迸发他们的潜能,而且可以满足施教对象不同层次的主体需要,培养他们积极的情感。负面激励,即对教育受众的过失、错误、缺点、毛病予以拒斥、批评、惩罚。负面激励给施教对象传递的是“不要这样”的信息,促使他们易辙改弦,“回头是岸”。现代心理学研究指出,一定程度的忧虑、恐惧是人们内趋力的一个重要源泉,不仅能增强人们的反应强度并导致内趋力的提高,而且惩罚还能警示、教育他人。比较而言,正面激励的作用更大,效果更好。所以,对高职学生应以正面激励为主,负面激励为辅。

目标、榜样激励交替使用。目标激励,即借助厘定目标来激发施教对象的动机,指导、引领其行为,使高职学生的成才需要与成才目标紧密结合,以激励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于理性思维较强的群体里,目标激励的需要凸显。所以,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设计切合实际的奋斗目标,激发他们强烈的成才动机,引导他们刻苦学习、发奋努力。同时,也要注意榜样激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经常于高职学生中确立各种榜样,比如,树立班、级、系、校的学习标兵,然后问一问大家,在同样主客观条件下,为何有人能获得优异成绩?有了示范,每一名学生就“赶有目标、学有方向”,便时时处处受激励,进而引起感情共鸣,起到鼓舞和教育作用,使外在的榜样转化为促人奋发的内在力量。平时,教师应注意对学生交替使用目标激励和榜样激励。

理性、情感相互交融。重在说理,以理服人,乃高职教师教育管理工作威力发挥的一大法宝。一般而言,高职学生都是通情达理的。只要讲清道理并且得到学生的认同、接受,必然会实现教育的目的。进行说理教育时,教育的主客体必须完全平等、非常坦诚,摆事实讲道理,交流的进行要有理、有据、有节。同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必须对施教对象投入真情实感,以心换心,主动、积极地与他们真诚交流、耐心沟通。要用好用足情感激励,竭力用精神杠杆、感情力量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情感人、动人,促使高职学生产生接受心理。平时,教师一要了解学生,“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真诚关注、关心、关爱学生;二要理解并尊重学生,满足他们的感情需要。合理激励、公平激励同时注重。

合理激励,即激励措施须适度。高职教师于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采取的激励措施,要契合如今高职学生时代之特点,注意因应他们身心发展实际的动态吁求。公平激励,即要保证激励措施的公平性。老师平时对施教对象的学习、工作表现开展种种评比、总结等具体活动时,必须真正实现公平、公正。如果不公平、不公正,就会使某些学生顿生消极感、颓唐感、拒斥感,甚至诱发师生间人际关系的紧张或冲突。激励教育应该适时适度,不可不注意开展时间和力度分寸。如果能够适时适度地进行激励教育,必然会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观、强烈的自信心,从而能够健康成长。

三、高职学生管理中激励教育的实践路径

通过垂范实施激励教育。儒学大师孔子曰“: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他始终力倡教师须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孔子主张,人必先自立,方可立人;必先正己,方可正人。因此,孔子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俄国19世纪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告诫“: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所以,只有从高职院校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生发出教育管理之深厚伟力。众所周知,高职学校的任课教师与同学接触次数最多、时间最长,对教育对象的影响当然也最大、最久。这就是讲,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严以律己,表里如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人格魅力来教育、影响、激励每一位学生。

通过关爱实施激励教育。高职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人生阅历,其中一部分同学迷惘、彷徨,对将来的职业定位和未来发展一片茫然。他们中的不少同学对社会实情不甚了解,心里缺乏目标感、方向感。因此,高职院校的每一位教师都须及时地观察他们、关爱他们,及时为他们拨云见日,明晰方向,厘定理想。关爱必须以谈心、座谈等方式正确进行,首先,要真诚、热情、积极,从好的方面、正面视角对同学给予认可、鼓励,让学生感到全部谈心过程的愉快、舒心;其次,须坦诚相见,以帮助人为目的,避免伤害他们的感情、自尊。

通过满足实施激励教育。满足是指契合高职学生的心理需要及精神需要,这属于高层次需要,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向心力、归属感,形成可对他们持久产生影响的推动力。大家知道,高层次需要其实就是精神维度的吁求。比如,高职学生的无私奉献精神(像献血、当志愿者等),其心理动因就是源于他们的精神需要、内心呼唤。因此,高职院校教育干部、任课教师应该非常注意维护和提高优秀干部和突出学生的信任度、知名度、影响度、荣誉度,使他们精神上得到鼓舞,心理上获得满足,从而激发起“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巨大力量。通过评价实施激励教育。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曾明确指出“: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理论分析表明,每一个人无不具有自我肯定、接受荣耀、获得荣誉的心理需要。

通过评价对高职学生实施激励教育时,首先,须注意针对性、公正性,绝不可大而化之,泛泛评价;其次,须注意及时性,要于第一时间对学生给予评价激励;再次,须注意策略性,公开场合主要是肯定性评价,私下沟通时可以使用否定性评价;最后,须注意多样性,比如口头的、书面的,定期的、随机的,语言的、非语言的,等等。

通过奖惩实施激励教育。要在高职院校建立健全奖惩激励制度,让激励教育细化、规范化和可操作。比如,对高职学生日常行为,要制定学生操行记录卡,登记每名同学高职三年的种种操行表现,表现突出予以加分,违反校纪予以减分。又如,对学生的各科学习成绩,可使用学分制,读完规定的学分,才能毕业。在评优评奖、入团入党、推荐就业等活动中,都严格以上述内容为标尺,就可对学生的激励教育机制化,同时彰显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

四、总结

人的智慧、能力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掘和提升过程,其中的一大抓手即激励教育。其实,高职院校的教师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实际采用激励教育的哪些具体方式方法,需要各自在具体实践中认真求索、创新。

作者:蔡美萍 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