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学管理方案探讨(6篇)

高职教学管理方案探讨(6篇)

第一篇:高职院校教研室教学管理方案

摘要:

笔者从高职院校教研室管理的现状,以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外语教研室为例,谈及教研室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与建议。

关键词:

教研室;教学管理;江信学院

一、高职院校教研室的管理现状

高职院校教研室工作是在院、系领导的直接管理下,组织实施教学计划的基层组织。它是教学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例如: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江信学院)外语教研室,自2002年创办于英语专业以来,它一直隶属于江信学院电子商务与管理系三大分支机构之一。十多年来,江信学院外语教研室积极地配合院、系领导做好全院的《大学英语》课程和商务英语专业的《专业英语》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本着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发展路线,但由于教研室的设置、定位与发展水平、管理细则不明确等因素,导致目前的江信学院外语教研室作用发挥受到一定的局限性。

二、高职院校教研室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社会各界高度重视高职教育,因而高职院校得以飞速发展,但教研室作为高职院校的最基层的组织,并没有得到同步发展,依然沿用了原有体制和理念,例如江信学院的外语教研室在新的教学环境下就出现了一定的局限性,其外语教研室的教学管理工作有一定的改善空间,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研室设置有待改善。目前,各大高职院校在教研室设置方面,采用的都是按专业相同或是相近的学科而构建。江信学院的教研室设置也不例外。也就是说,江信学院外语教研室中所有与英语有关的课程,都是由外语教研室进行承担与管理,但由于江信学院外语教研室的师资是以公共英语为主,专业英语老师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更重要的是相对于公共英语而言,专业英语无论是从知识面还是教学工作量而言都更甚,而待遇却没有差异,从而导致外语教研室老师全偏向基础英语教学,进而导致专业英语学科教学和科研水平低下。第二、教研室自身定位有待明确。教研室,顾名思义,就是兼顾教学和教研两方面的工作。是高职院校的一个最为基层组织。就目前而言,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研室都是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而教研工作却被直接忽视。殊不知,加强教研室教研工作,有利于提高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水平,更能直接提升该教研室的教学水平。现如今,高职院校的教研室教学任务重、科研与教研水平低。如江信学院外语教研室各任课老师,每学期平均完成课时数22节/周,这也意味着教学一线的老师们,在科研与教研的时间与精力有限,他们只能被动的接受机械地教学任务,从而对教育教研工作没有时间进行思考与总结。第三、教研室的管理细则与规章制度有待完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健全地体制与完善地规章制度,难以充分发挥教研室管理的作用。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对教研室管理细则不够清晰,导致教研室管理中分工不明确。在教研室管理方面,许多高职院校没有明确的管理制度。例如:学科与学科的沟通机制、教研室内部管理及分工机制缺失。

三、解决方法与建议

高职院校有效的教研室管理,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探索创新型教学改革,有利于高职院校坚持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发展路线。针对以上的问题,我们不妨采取如下的措施:第一、根据校情,合理优化教研室的设置。例如:江信学院外语教研室可依据师资队伍进行学科重新化分。建议把现在的师资队伍,按师资的学科型重新分为两大块。一部分为公共组,即教授江信学院公共《大学英语》课程;另一部分为专业组,即教授江信学院商务或是跨境电商专业英语课程。第二、采用激励机制或方法,使教研室人员自我意识提高,且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1)采用激励机制,鼓励教研室下建立课程带头人。课程建设是教研室管理中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课程建设的发展有利于学科、专业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可以采用激励机制,鼓励教研室下建立多个课程带头人,以致于教研室专业的发展。(2)结合校情,给教学一线的教学过重的教师们减负。高职学院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让一线岗位的教师们,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教学教研工作中去。例如:高职院校可采取职称级别的方式———高职助教平均每年完成课时量20节/每周;高职讲师每年完成课时量16节/每周;高职副教授每年完成课时量12节/每周;高职教授每年完成课时量8节/每周。这样的话,一方面有利于青年的教师一线工作经验积累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高职称的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教学、教研工作中去。同时,这样的安排,有利于高职院校对教学工作安排的统筹。第三、高职院校对教研室管理明细的制度化。为了更好地办学,各大高职院校可采用对教研室管理制度细化的方式开展。例如:明确教研室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课程建设工作、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专业建设工作等各项事宜。

作者:熊丽萍 单位: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河北科技大学教研室管理规定(试行)校字[2007]47号

[2]抓住教研室管理工作特点推进教研室全面发展《科教文汇》2011年刘慧

[3]关于加强高校教研室管理工作的思考《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1月黄建荣、邹红梅

[4]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英语教学改革的契合《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年第6期范琳

第二篇:高职院校院系二级教学管理思考

摘要:

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推行二级管理模式势在必行。本文对高职院校建立二级管理的必要性、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针对这些问题相应的解决办法等,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

二级教学管理;高职院校;制度管理;

一、引言

随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办学规模的逐渐扩大,专业门类相应增多,办学层次的不断多元化,学校获得了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就意味着,学校的管理也需要不断的改革和提升。原有实行的一级管理模式,在新的形势下,已经很难适应现在的发展情况,推行二级管理模式变得迫切而必要,是势在必行的,而二级管理体制下的教学管理更是重点。笔者结合自己这几年的教务助理工作经历,对高职院校建立院系二级管理的必要性、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针对这些问题相应的解决办法等,谈一些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二、院系二级教学管理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学校在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日益激烈的院校之间的竞争。如果墨守成规,没有改革创新,就有被淘汰的危险。所以向管理要效率,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学院无论在学生人数、教师人数还是专业方向以及资产数量上,都在逐步增长,教师队伍的适应性亟需提高,通过院系二级管理,明确各自的主要职责,协调好“学院”与“系部”的关系、“处室”与“系部”的关系、“系部”与“系部”直接的关系,解放学院,将她从繁重而琐碎的事务工作中释放,由系部发挥直接的教学管理作用。根据各自专业的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从而保证了教育的质量和效率。这是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是适应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是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三、院系二级教学管理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院系二级教学管理的实施是繁琐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具体操作实行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系部作为具体的过程管理者和组织执行者,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考验。在实行的过程中,笔者在平时教学管理工作中遇到不少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权力下放多少的问题。随着权力的下放,教学管理重心下移,系部由教学执行单位变为能相对自主的展开工作的一个教学实体。这之中,学院权力下放多少才是合适的,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出现教务处“独揽大权”或者系部自主性过强,教务处丧失权威性的情况。第二,职责明确和监控管理的问题。只有明确学院与系部二级之间各自的教学管理职责,分工清晰,互相协调,齐心协力,扎实工作,才能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日常教学的有序发展。如果职责不明确,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也没有建立起来,将可能会出现系部独立成为一个“小王国”,不利学院行政职能部门的统筹管理,从而降低了整个学院的整体凝聚力。第三,各级领导素质问题。随着学院层面的行政职能部门将部分管理职能及权限下放到了系部后,如果院级领导不监管,统一协调,明确分工,系部领导工作不得力,未能配合好学院工作,就可能会出现管理失控和监督管理不到位的现象。这就要求学院的领导要有较强的宏观调控能力,系部管理领导要有较强的执行力,同时制定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

四、院系二级脚下管理的优化策略

针对以上的这些问题,该怎么解决,笔者也产生了一些思考。笔者想可以从五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转变思想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是创新的前提。系部只有充分认识院校系部二级教学管理的重要意义,才会有更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广大教职员工要能够认清楚自己所处的地位,并承担起自己的相应职责,提高教学质量。院级和系部的管理工作人员要和谐友好的相处,系部积极配合学院工作。

第二,明确院系职责。

学院是学校的主办者,从宏观上起着调控作用,学院制定大的方针政策来指导系部处理本部门的各项事务。学院相关职能部门为学校和系部服务,适当地对系部进行监督和协调,并提供建议。系部是作为教学的具体承办者,行使相应的管理权。例如,教务处要发挥好其主要职能部门在作用,做好学院领导的参谋和助手。在遵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前提下,根据学院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出本学院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规划方案、专业设置意见、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学院教务督导处,即质控处,应更好地发挥其监管职能,通知协调各二级教学督导组,在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中,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完善学院教学督导网络,确保学院今后教学督导工作的顺利开展。系部的中层领导班子,主要制订本系部的专业发展规划和师资队伍规划;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改革三年或五年规划;制定实训工作室的规章制度;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讨、课程改革、工作室建设等内容;进行校企合作;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组织好本系学生的实训和实习工作;发挥系部二级督导的作用,对日常的教学管理进行监督考察,每周进行不定时随机听课;开展学生及教师座谈会,深入了解情况,并对出现的问题能及时后效的处理。总之,在系部二级管理模式下,应该明确系部的职责和权限。

第三,建立完善的二级教学管理制度。

系部二级教学管理必须有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已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基本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教学管理制度,如: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剖析、课程大纲、课程标准、教学进程表、教师工作规范、教学过程规范督导制度、课程建设和管理实施办法、经费管理实施细则、期中教学检查制度、迎新生工作满意度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表、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教学事故处理条例、学分制管理办法、学生学籍注册管理细则、学生工作手册和教材征订使用管理条例等。对此,系部在积极落实的前提下,还应根据系部的专业和师生等实际情况,相应地进行补充、完善和细化,使其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第四,系部二级分配,发挥考核作用。

系部二级管理权利下放的核心和关键是财权的下移,而财权下移的重点是院内津贴分配权利的调整,以津贴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同时,要进一步健全财务预决算制度,约束系部经费使用,保证系部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我院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制度管理体系。每年度系部需要向学院提交年度财务预算,平时严格执行财务报销制度,对固定资产的申购、出差费用的报销等等进行审计备案。年终分配时,有一套考核激励机制,根据教师在整个年度的表现,包括课时工作量、科研成果、教学成果、学生管理工作以及教学建设工作等,进行积分考核。所有积分对全系教师公开,做到公平公正。根据考核的结果,上报学院,由学院下拨给系部经费,系部根据教师的成果,进行奖励,从而拉开年终奖金的差距,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此办法也是加强了对教师教学工作的综合考核,考核的结果除了影响教师的整个年度的津贴收入之外,还与教师的培训进修、职务职称晋升等相挂钩,从而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第五,优化教学管理队伍,提高团队素质。

教学管理作为一项专业技术性相对较强的工作,为了适应二级教学管理改革后的变化和要求,管理人员的素质就相应的需要得到提高,可以通过培训进修,提高教学管理团队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并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或者到同类型的其他院校参观、访问、学习来实现。通过学习,提高能力,摸索出教学管理的经验,掌握规律,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另外,教学管理工作是一个服务工作,它是为教师和学生服务,教学管理工作人员不能把自己完全的当做一个管理者,发号施令。只有明确自身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协调好“学院”与“系部”的关系、“处室”与“系部”的关系、“系部”与“教师”的关系,才能让教学管理工作更好的开展。同时,也需要通过到企业顶岗实践、校企合作等形式,培养教师“双师素质”,并对骨干教师进行有针对性和目标性的培养。

五、结束语

在教育高速发展的现在,如果依然延续旧有的一级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高职院校必须要实施院系二级教学管理模式,在明确院系部各自的职责和地位的基础上,提高系部教学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在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中,院校和系部互相合作,明确分工,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积累、总结经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快速应对出现的新情况,最终不断提升办学实力和办学质量。

作者:庞钰平 单位: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牛江华.高职院校二级管理模式下教学管理问题的探索[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2.

[2]范晓鹤.我国高职院校二级管理模式研究[J].苏州大学,2008.

[3]何红梅.浅谈高职院校二级教学管理[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

第三篇: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计算机技术应用

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对教学信息的处理与分析工作日益增多,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需求。计算机技术比较适应教育改革需求,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推动了教学管理的现代化发展,提升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综合水平。本文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进行简要概述,分析了计算机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并探讨了计算机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

计算机技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

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学是高职院校工作的核心,教学管理是教学的核心。教学管理为教育提供人力、物力、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对教育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水平也直接影响着院校本身的教学质量。教学改革的不断的推进,教学管理的难度也随之增加,而计算机技术在教学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教学管理进行简要概述,分析计算机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并探讨计算机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提升策略。

1教学管理概述

教学管理服务于教育教学,对教学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是教学工作的基础保障。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管理工作也日益向信息化发展。教学管理信息化以实现教学为目标,通过计算机技术对教学过程实施高效的协调、组织、计划等工作,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是现代化教学的发展方向。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是教学管理的衍生,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是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教学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教学管理信息化的不断深入,计算机技术在其中的应用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里所指的并非是技术与资金的问题,而是管理意识的落后。首先,是对选用的软件无法做出准确的预期,造成软件使用后期无法进行有效的升级,就迫使高职院校更换新的软件系统,工作人员要重新熟悉软件的操作流程,降低工作效率。其次,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没有进行科学统筹,造成不能实现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相对较为繁杂,如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无法做到共享,会严重增加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再次,计算机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缺乏合理的责任机构,没有配备专业技术人员,软件系统需要不断的更新和升级,管理工作也会由于一些工作的变更对系统进行更改,这时需要专门的责任机构来完成,如果由不专业部门进行操作,会对整个系统产生威胁,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2计算机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计算机技术可以应用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多个领域,主要体现在一下3个方面。

2.1计算机技术在成绩管理中的应用

对学生的成绩管理是学习管理的重点部分之一,要求对所有学生所学课程的全部成绩进行管理。大量的学生成绩数据处理时十分繁琐,如果采用手写方式进行采集,工作量是难以想象的。计算机技术能够大大缩短工作时间,降低工作强度。在每一学期结束后,管理工作人员可以以班级为单位,通过计算机管理软件,将学生所学课程成绩进行录入,计算机可以自行计算出学生的总分、班级部分、及格率等多种数据,可以根据需求来查询所需资料,提高了工作效率。

2.2计算机技术在教学评定中的应用

传统以学生答卷对教学质量进行评定的方式以无法适应当前高职院校的发展脚步,新形势下各高职院校扩大招生,学生数量不断增加,随之教学管理的工作也不断增加,如果依然采用学生答卷、部门整理再反馈教师的方式会严重降低工作效率。通过计算机网络对教学质量进行评定和管理,能够做到反馈及时,综合分析。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对教师的教学效果给予评价,即方便又快捷。计算机对学生所输入的信息进行统计和整理,并做出综合分析,使教师能够及时查询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教学主管能够及时地掌握教师的教学效果,是教师考评的重要依据。同时,计算机对教学质量进行监督管理可以面向不同用户,根据用户的不同角度为其提供相应的服务。教师可以在系统中查询本人教学质量的评价结果,从而根据评价对教学进行完善和提升;教学管理人员要在系统中查询所有教师的教学效果,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比对,评选优秀教师,鼓励落后教师。学校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还可以对学生实施硬性评价,学生想要查询成绩或者选课,首先要完成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完成后才能够进行下一项活动。网络评价系统有效的推动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2.3计算机技术在日常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通常情况下,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工作时间都比较自由,除了规定的课时外一般都不在校内。计算机技术为教学管理部门对这些较为特殊的群体管理提供了更好的交流方式。管理人员通过计算机网络,只需将教学通知等信息进行,就可以完成对教师教学方面的管理。对于教室的管理也十分的便捷,计算机能够全面掌握全校的基础容量、多媒体设备安置、使用情况等信息,能够快速、准确地查询各教室的使用情况,从而合理安排课表,有效提高教室的使用率,更好的为学校服务。

3计算机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提升策略

计算机技术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的应用,大大提高了院校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使教学管理走向信息化。从计算机技术在教学管理的层面来看,提升教学管理系统开发技术、提高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加大教学管理的资金投入,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3.1资源管理的提升

计算机技术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应用,成为了高职院校提升教学质量有力的后盾。高职院校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整体规划,选择适用的系统软件,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内部的知识和技术资源。教学管理需要院校每一部分的配合与参与,才能够统筹兼顾,实现资源共享。计算机技术对教学管理工作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作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教学管理知识和经验,而且还要具备计算机应用、信息处理的能力。

3.2组织管理的提升

基于高职院校管理具有多业务的交叉性,造成管理流程较为繁杂。因此,应在教学管理的所有环节设定一个部门,构建基于系统数据流转的体系,使数据流贯穿工作业务,基于流程的指导方向,实现工作结构与组织结构的流程再造。一些高职院校由于管理系统无法进行拓展,或者是升级后的系统不适用于本校的实际情况,只好进行信息系统的更换。高职院校可以设立专门人事技术管理的部门,这样一来就可以针对学校自身的发展需要来选择引进或升级,实现高职院校的个性化和稳定发展。

3.3质量管理的提升

计算机技术应用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能够助推高职院校实现教学管理的程序化和标准化。高职院校应针对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有了规章制度的约束,才能够降低出错率。高职院校还应构建相应的评价机制,对高职院校各部门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反馈和总结,以便能够对管理制度进行及时的修改和完善,使计算机李丹:计算机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技术更好的为教学管理服务。

3.4风险管理的提升

教学管理信息、数据存储的安全应得到有力的保障,任何数据的安全都以防患为主。高职院校应加强计算机技术的安全性,对教学管理数据进行备份。就目前而言,许多高职院校采用在服务器上运用RAID技术来进行硬盘数据冗余保护,不过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数据安全问题。高职院校可以建立数据中心,利用云存储将数据进行集中存储,或建立异地存储中心,防止由于自然灾害或其它原因引起数据丢失后无法恢复。

4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深入到各个领域,教育部要求高职院校顺应时代的发展,以信息化来助推教学改革。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推动了教学管理的现代化发展,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运用计算机技术一方面简化了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另一方面以代表着现代教育思想的转变,提升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综合水平。

作者:李丹 单位: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朱玮.基于网络信息化模式下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探讨[J].信息系统工程,2012(12).

[2]李丹丹.高校教学数字化管理建设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2).

[3]江敏,徐艳.数据挖掘技术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24).

[4]黄宝玲.高职计算机一体化教学优化策略研究[J].高教论坛,2011(02).

[5]朱浩浩.浅析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教务管理的应用与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15).

[6]李越,蔡红.构建高职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成人教育,2010(08).

第四篇: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提升

【摘要】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国民教育框架内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当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普遍化,很多院校在管理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管理模式落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的提高。笔者主要是在对当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存在问题阐释的前提下,提出了提升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水平的几点对策,以期能够为高职院校的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水平

教学管理作为高职院校管理的中心环节和基本活动,在整个学校的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同时也是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

一、新形势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要求

首先,必须以学生为本。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理念的提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开始在学校内展开,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模式、教学制度、教学服务方面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强化学生的个性发展,不断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真正体现为学生服务,其次,必须坚持创新性理念。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我们发现,传统高职教育更多的重视学生对环境和社会的适应性,很多时候是一种被动的调试。随着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高职院校在教育管理中一定要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发挥高职院校学生的创造潜能和积极性,不是去被动适应环境,而应该是去主动创造未来。高职院校教育管理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为高职院校学生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再次,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必须坚持信息化理念。进入新时代,信息化浪潮日益深入,各行业都不断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新技术领域开始发展,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能力,同时还应该具备全方位的素质。所以,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要从信息技术角度进行探索,发挥其在管理过程中的优势,提高教学管理的改革空间。

二、提升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水平的策略分析

1.不断创新高职院校教学理念

在当前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创新高职院校教学理念尤为重要。首先,优化教学思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任课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依托,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中活跃起来,以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为依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其次,因材施教。高职院校的教学目的是为提升学生步入社会的适应能力,老师应该做到具体学生具体对待,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析学情,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引导学生对自身内心世界进行发掘,实现个人学习水平的不断提升;再次,丰富教学内容。任课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丰富教学内容,采用多层次的教学手段。同时,在学习好理论知识的同时,学生应该加大实践课的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水平,真正把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合起来,提高社会契合度。

2.完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

首先,使“行政化”远离教学管理。从很多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实际情况看,“行政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学管理的进一步优化和发展,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健康发展。基于此,学校相关领导一定要从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听取教师、学生的意见,确保形成一个和谐、民主的氛围,优化教学管理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高职院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实现高职院校的深入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奠定重要的基础;其次,健全教学质量监督体制。教学管理作为高职院校管理的中心环节和基本活动,在整个学校的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则是确保教学管理工作开展的关键,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质量监督的重要性,积极聘请校内外的专家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情况进行监督,及时发现教学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性提供重要的前提;再次,以人为本积极落实教学管理制度。学校管理层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在制定管理政策时要充分考虑教师和学生因素,不断提高任课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实现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出充分的准备。

3.强化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在提升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水平的过程中,良好的管理队伍建设非常重要。所以说,在新时期的发展下一定要采取积极措施强化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首先,加大对学校相关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可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依托于学校的有利条件,采取集中短期培训方式,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对现有的院、系级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其次,强化教学管理人员的相互学习。在可能的条件下,相关部门适当组织院、系教学管理人员分期分批到校外参观、学习,与兄弟院校交流经验和体会,开扩视野,做到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优势互补,不断提升本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再次,加强教学管理研究。要高度重视教学管理研究的重要性,积极鼓励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开展教学管理的研究,及时对教学管理经验进行总结和反思,并抓好教学管理研究成果的评奖工作,对获奖者给予一定的表彰和奖励,为高校教学管理水平的有序提升奠定重要的前提。

作者:王晓琦 单位:辽宁警察学院

参考文献:

[1]吴炜,龚谦,卢小萱,万健.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的思考[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05).

[2]叶鉴铭.示范性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08).

[3]肖辉赞.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4]刘宏杰,杨明堂.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5).

第五篇:高职课程编排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实践与应用

【摘要】

教育信息化是目前国家大力推进的重点工作,是实现教育创新、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可以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高职院校课程编排中,在教学管理信息化理念下,融入以人为本的排课理念不仅可以稳定教学日常运行,而且可以调动、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关键词】

以人为本;排课;信息化

0引言

管理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作为管理核心的人需具备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课表编排工作中既体现了管理者的思维,也体现了管理的艺术水平。2014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宽带网络校校通”,重点工作之一是深化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以人为本的排课理念在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中的实践探索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措施。

1以人为本的排课理念

高校教学管理中的“以人为本”中的“人”即教师和学生,教师是学校教学和科研的主体,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主体地位。课表编排做到以人为本就是要了解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充分考虑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与学习的规律,并尽最大的努力为教师和学生的各种需求改善外部条件,激发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进而实现教师与学校长久地共同发展。以人为本不是自由化和放任的管理,而是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同时要把管理纪律内化为教职工认同的思想,实现规章制度和教师思想的统一。以人为本的排课理念就是要体现教师教学的主导地位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从教学和学习的基本规律出发,防止“倒摄抑制”和“前摄抑制”。

2课表编排原则及方法

(1)严格执行教学计划的原则。

教学计划是在教育部宏观指导下,各学院根据自身情况,经过专家论证自主制订的。它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指导性文件。它不仅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保持相对稳定性,又要不断根据社会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适时地进行微调。教学计划注重知识、能力、素养的协调发展,注重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因此一经制订,就必须严格执行。

(2)有效利用教学资源的原则。

从广义上来讲,教学资源可以指在教学过程中被教学者利用的一切要素,包括支撑教学的、为教学服务的人、财、物、信息等。从狭义上来讲,教学资源(学习资源)主要包括教学材料、教学环境及教学后援系统。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及有效利用是保障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能力的前提,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条件。想做到有效利用教学资源,不仅要建立有效利用教学资源的相关制度保障、建立教学资源利用效率激励评估机制,还需依赖有效、合理的排课来实现。

(3)实践课程连续性原则。

高等职业院校要培养一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必须把实训课程放在重要位置。行动导向教学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设计、教学评价。同时以仿真性为原则的实践课程逐步得到高等职业院校的重视,即模拟生产实际,将真实的项目引入实践课程建设中,构建比较完善的专业实训及实环境。因此将此类实践课程的排课模式进行调整,按照工厂企业的真实工作时间进行安排,提高实践教学实用性,达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4)信息化辅助编排,增加排课效率。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类院校改革的深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历层次多样化,学科种类、专业数量、班级数量逐年增加,教学资源相对紧张,不同教学单位联合教学的概率变大,导致传统的手工排课不能完成如此大规模的教学安排,需运行信息化的手段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在统一的资源平台中进行课程、教师、班级的编排工作,并借助于教务信息化平台检测教师课表、班级课表、教室课表是否有冲突,以便在复杂条件下快速、合理地完成课表的编排工作。同时,课表之后,学生既可以查看到班级课表,也可以查看到学生本人的课表,减少了辅导员下发课表到班级的中间环节,提高了效率。

(5)课表排定后检查调整。

课表排定后的检查和调整是合理编排课表的最后保障。目前的排课工作中,虽然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利用计算机排课软件取代传统意义上的手工排课,但由于学校自身资源等原因的限制,计算机排课算法的实现难以达到最优化,或者由于排课系统设计本身的局限性,或者因为制订教学任务过程中出现失误,导致偶尔会出现部分课程安排不合理的情况出现,如班级课程出现冲突、教师时间出现冲突、教室时间产生冲突。因此,通过后期检查解决排课过程中的冲突、漏排课等情况,才能保障在新学期运行的课表是合理的、完善的。

3排课实践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全面开展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以教务管理信息化作为先导。基于青果教务管理系统,搭建教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运用于排课过程,积极探索信息化时代的工作方式。具体实施以三年制高职为例,过程如下。

(1)教学资源的信息化整合。

要想有效合理地利用教学资源,首先要清楚具有什么样的资源,将所具备的资源进行信息化,一来方便对教学资源的掌握,二来方便在信息化系统中进行整合。在教务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要对全部的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首先要把所有的教学资源信息同步至信息化系统中,如全校的楼房信息、教室信息、实验实训室信息、部门信息、专业信息、课程信息、教师信息、班级信息、学生信息、教学校历信息等。

(2)以人为本的排课理念指导排课实践。

在排课过程中教务处下达排课任务,并将排课需注意的事项下发给各二级学院教学秘书,如:①为了保证理论课程教师的授课效率,规定理论课程教师一天授课不得超过三大节;②为了防止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规定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原则上每次以两课时为一个教学单元,且两课时的理论课程需捆绑排课,如政治课和数学课进行“捆绑”,尽量做到文理搭配的“软硬结合”、理实搭配的“动静结合”;③为了保证课表的严肃性,按照校历规定的放假时间不进行排课,减少不必要的调、停课;④实践课程按天或按周排定。

(3)有效利用教学资源顺序排课。

为了合理利用有效的教学资源,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排课显得格外重要,以某学期排课为例,在由复杂到简单的排课大原则下,将排课过程流程化、顺序化,看似复杂无序的过程变得思路清晰。一、二年级课表编排方案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

(4)课表排定后检查调整。

课表排定之后,教务部门和二级学院对排课结果进行检查,检查是否存在课程漏排、多排的情况,是否存在班级上课时间冲突、教师时间冲突、教室时间冲突,一经发现及时调整,以保证排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教务处审核无误后,课表。

4结语

流程化、顺序化的课程安排方式,使排课效率大幅度提升,编排课表变得不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在排课过程中,通过人性化的管理,使得教师认同了学校的管理纪律,实现了规章制度和教师思想的统一,表现为私自调课的现象已经基本杜绝,教学日常运行的稳定性得到了更好的保障。学生可以快速地通过教务管理系统、对接教务系统的微信平台等实现自我信息的查阅,可以随时随地查看自己的课表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改变了过去由辅导员通知学生的方式,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学生的学习状况得到改善,表现为学生出勤率增加,外语课程的不及格率有所降低,体育课程的选课积极性明显增加。

作者:赵维 单位: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袁景涛.排课过程中应遵循的几个原则[J].教学与管理,2002(28).

[2]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学—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陈榕坤.略谈高校课表编排的人本化[J].中国科技信息,2005(5).

[4]杨菲.在高校排课中实践“以人为本”思想的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0(6).

[5]苏东水.管理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第六篇:高职护理校院合作教学管理模式实践

[摘要]

目的针对高职护理专业实施一对一校院合作教学管理模式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方法以2012、2013级护理专业的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与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校院合作办学的临床学院班护生为研究对象,设2012级护生为传统组,实施医院全托式教学管理,2013级护生为一对一管理组,实施“一对一校院合作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最后对2组护生的理论与实践成绩进行对比、教学管理模式效果的问卷调查和对临床兼职教师开展座谈会。结果2组护生理论与实践成绩比较显示一对一管理组的理论和实践成绩均高于传统组(P<0.01);问卷调查分析显示一对一管理组护生对课程满意度等均高于传统组(P<0.01);临床兼职教师座谈会显示该模式能促进专兼职教师优势互补,提高见习效果。结论一对一校院合作教学管理模式的实施统一校内与校外的教学进程,加强双师型素质教师的培养,推进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有效融合临床和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教学管理;高职护理;校院合作

在新的医学模式和职教理念下,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推进。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深化改革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1]。职业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活动过程[2]。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3],院校合作现已成为培养高职护理人才的重要途经[4]。我校护理专业从2009年开始实施“1+1+1”校院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5],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问题,如临床学院班的教学全部交给医院,教学质量难以监管;在校班级与临床学院班级考核评价体系不同,成绩没有可比性;临床学院班实训课开课率低,学生技能操作能力差等,因此,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我校护理专业在2013级临床学院班中开展由专兼职教师共同参与的“一对一校院合作教学管理”模式,并取得较好的成效,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2、2013级护理专业的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与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校院合作办学的临床学院班护生。其中2012级4个班共199名,年龄(21.76±0.65)岁,设为传统组;2013级4个班共197名,年龄(21.45±0.87)岁,设为一对一管理组。2组均为女生,年龄、学习成绩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2.1一对一管理组

该组的课程教学与见习带教等采取专兼职教师共同参与的一对一校院合作教学管理模式。

2.1.1成立一对一校

院合作教学管理工作组在校内专任教师中挑选《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4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师各1名,要求教龄在8年以上,讲师及以上职称,年龄在30岁以上,学生评价为优良的本课程的骨干教师,组成一对一校院合作教学管理工作组(以下简称管理组),护理学院教学院长担任组长。每位老师对接并负责一家临床学院的教学和管理工作。

2.1.2合作制定教学计划

管理组老师均为课程骨干教师,对课程内容、结构、重点、难点以及执业考试知识点等非常熟悉,他们与临床兼职教师共同讨论并根据课程特点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本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确定理论课时、实训课时以及见习课时的比例、实训项目等。

2.1.3合作理论教学

管理组老师与临床兼职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每人完成本课程理论教学工作量的1/3,包括每一章节的开始,介绍本章涉及的生理、解剖等医学基础知识以及每一章的结束,对本章知识点复习回顾和综合测验等;临床兼职教师介绍每章常见疾病病人的护理。

2.1.4合作实训教学

管理组老师与临床兼职教师相互配合实训教学。2位老师课前集体备课,统一操作,将教学与临床结合,临床已经不用的或淘汰的操作就不讲,如外科洗手法,摒弃传统的肥皂洗手法改为临床普遍使用的消毒液擦手法;穿无菌手术衣,主要介绍全遮盖式手术衣穿脱法。课堂上2位老师分组示教,共同指导护生。

2.1.5合作见习带教

管理组老师与护生一起到临床,与临床兼职老师共同管理与带教见习。2位老师相互协作,制定见习计划,安排见习内容,分组带教。

2.1.6合作考核评价

为便于校内校外的横向对比,采取校内班级与临床学院班同一课程,统一进度,同一试卷,统一考核,统一标准流水作业批改试卷。

2.2传统组

该组的课程教学和见习带教等由临床学院根据学校提供的教学大纲和见习计划,制定教学计划。专业核心课程理论教学、实训教训与见习带教等全部由临床兼职教师完成,课程的考核评价由各临床学院自行考核。

2.3效果评价

所有专业核心课程结束后对2组护生采用同相同试卷进行理论考核;采用相同评分标准和考核项目进行实训操作考核,即操作抽考,每人抽考1项,各项操作的评分标准均在考前发给护生,每项操作满分为100分;所有专业核心课程结束后采用自制量表对2组护生进行对《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4门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评价选项为是、否2项。共发放问卷396份,回收396份,有效回收率为100%;所有专业核心课程结束后随机挑选10名临床兼职教师开展座谈会,座谈会主要围绕以下问题:(1)你认为一对一校院合作教学管理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是否有进步?(2)一对一校院合作教学管理模式对你的教学有哪些帮助?

2.4统计学方法

所有指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应用SPSS16.0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采用2组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课程结束后2组护生理论与实践成绩比较

一对一管理组的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均明显高于传统组,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

3.22组护生关于一对一校院合作教学管理模式效果的问卷调查结果

一对一管理组护生对4门专业核心课程满意度明显高于传统组,尤其在知识点掌握全面以及提高知识运用能力满意度最高。

3.3临床兼职教师座谈会

座谈会的临床兼职老师普遍认为:(1)一对一校院合作教学管理模式下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较往届明显提高,此模式比传统模式更优越;(2)一对一校院合作教学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专兼职教师的教学优势和特点,形成互补;(3)有利于医院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完善,促进实训课保质保量的开出,提高护生的实训技能;(4)学生见习质量明显提高,管理组老师参与见习带教,见习任务按时按量完成。

4讨论

4.1一对一校院合作教学管理模式统一校内与校外的教学进程,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对一管理组护生的理论成绩、实践成绩均高于传统组(P<0.01);一对一管理组护生对课程满意度以及知识点掌握全面高于传统组(P<0.0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尤其是对于过程监控较为忽视[6]。以往临床学院班临床课程的教学全部交给医院,实施“全托式”模式,各临床教学医院按照教学大纲,独立组织师资,各自完成教学进度和评价,开展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7],使得各家医院的教学质量难以监管,各成一派,无法进行横向对比,对教学医院达不到督促作用。一对一校院合作教学管理模式采用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进程,临床学院班和在校班级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等保持一致,理论考核采用同一张试卷,有利于校内与校外、临床学院之间成绩对比,寻找相互间的差距,促进医院和学校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护生的课程满意度。

4.2一对一校院合作教学管理模式促进专兼职教师优势互补,有利于双师型素质教师的培养

临床兼职教师座谈会结果显示临床兼职教师认为一对一校院合作教学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专兼职教师的教学优势和特点,两者取长补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为导向,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8]。因此,为更好发挥工学结合的优势,一对一校院合作教学管理模式将管理组老师加入到临床学院班的教学中,临床兼职教师临床工作经验丰富,课堂上采用PBL、情景教学、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无形中提高了护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护生协同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9],但兼职教师对课程知识点、重点、难点的把握比较差。管理组老师为本课程的骨干教师,其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都非常熟悉,因此,两者结合能有效的发挥他们的优势。另一方面,专任教师的作用除了参与教学外,同时也负责对本课程的兼职教师进行教学培训、听课评课、集体备课、协调医院与学校的沟通等,通过临床学院班的办班,为医院培养了一批护理骨干,使她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论知识水平等得到了提高[10]。第三,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要求从事高等护理职业教育的教师不仅应具有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应具有扎实的临床实践功底;不仅要掌握高等教育基本教学规律,而且应在护理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这2种能力必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合力,才能促进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11-12]。在一对一校院合作教学管理模式下,专兼职教师不仅加强了相互间的合作,同时也增加了相互学习的机会,专业教师向兼职教师学习临床操作及先进技术,兼职教师向专业教师学习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促进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

4.3一对一校院合作教学管理模式推进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提高护生实训技能

临床兼职教师座谈会结果显示兼职教师认为一对一校院合作教学管理模式有利于医院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完善,保证实训教学的高质量开课,提高护生的实训技能;一对一管理组护生对教学管理模式提高护生的实训技能认同率高于传统组(P<0.01)。实训教学是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但受教学成本及学校重视程度的影响,校内专业实践教学资源不足,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偏弱等[13-14]。工学结合利用医院自身的医疗资源如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庞大的病人群体、先进的设备器械等采取全真的教学方式,理论联系临床实际,护生能看、能摸、能操作,做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边做边学,达到教、学、做一体的教学要求[15]。但医院是医疗机构不是教学单位,缺乏实训教学所需的设备和仪器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功能不完善,无法满足实践教学需求[13]。因此,在传统模式下,临床学院的学生实训课开课率低,上课主要通过观看录像或教师示教等形式,缺乏动手练习机会,在毕业前操作总考中成绩明显低于校内学生。在一对一校院合作教学管理模式下,专兼职教师一方面加强实训教学的集体备课,确保所有的实训课程全部开课;另一方面,学院在医院设立了教学基地,进院办班,由医院提供场地,学校提供教学设备和实训器材[16],建成不仅能实训教学同时也能供护士培训的护理实训基地,院校双赢,提高护生实训技能。

4.4一对一校院合作教学管理模式提高见习效果,有效融合临床与教学

一对一管理组护生对教学管理模式提高见习效果以及有效融合临床与教学的认同率高于比传统组(P<0.01);临床兼职教师座谈会结果显示临床兼职教师认为一对一校院合作教学管理模式下护生见习质量明显提高。临床学院班的特点之一是理论教学与临床见习结合,临床带教老师向护生展示在真实医疗环境下如何帮助病人解决护理问题,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临床带教老师对患者的关爱、责任和尊重,潜移默化影响了护生[17-18]。传统模式下,见习带教由各病区选派1名临床经验丰富的临床护士承担,根据学校的见纲以及病区情况安排见习内容。由于带教老师往往是科室的业务骨干,其本身临床工作繁忙,带教见习学生外,往往还承担实习学生、新护士等带教工作,因此,见习带教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有些科室甚至出现实习生带见习生现象。一对一校院合作教学管理模式下,专任教师参与临床见习带教,跟随学生一起到临床,直接指导学生与病人沟通技巧,正确的护理评估,介绍临床常见疾病的症状体征、治疗和护理等,提高见习效果。学生和教师对这种见习带教模式满意度高,认为见习效果好,临床与教学紧密联系到一起。

作者:卞龙艳 夏立平 单位: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卢玉仙.以护理岗位为切入点深化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7):43-44.

[2]邵红英.高职护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效果评价[J].护理学报,2015,22(11):15-16.

[3]张连辉.构建高职护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J].护理研究,2012,26(4A):929-930.

[4]徐敏,傅育红,邵阿末,等.院校合作中高职护理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3):14-115.

[5]徐益荣,王辉,夏立平.高职护理专业工学结合背景下“1+1+1”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与实践[J].护理研究,2013,27(6C):1914-1914.

[6]张良.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学管理问题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0,11(31):74-76.

[7]田玉凤,李茶香,陈彩娥.院校联合培养实用护理专业人才探索[J].护理学杂志,2013,28(19):69-71.

[8]成军.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判断、困境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2(2):89-92.

[9]王银燕,李焕,王娟,等.“订单式”培养模式对高职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3,20(8A):5-7.

[10]方英英,居福美.院校合作办学与护理学科建设探讨[J].江苏医药,2015,41(2):245-247.

[11]柴秋.对培养高职教师实践能力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8(12):89-90.

[12]张玲芝.高职护理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浙江医学教育,2012,11(5):6-17.

[12]揭平英.高职院校人才协同培养的实践探索[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5,14(2):48-51.

[14]王斌.高职院校“1234”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5,6(16):115-117.

[15]王哲敏1,张连辉2,李国芳.院校合作对高职护生进行早期接触临床教育的做法与体会[J].护理学报,2011,18(11B):20-22.

[16]秦雯,臧伟红.高职护理专业“校院循环实境育人”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7):94-96.

[17]曹晶,贺茜,陈亚丹,等.本科护生临床实习中期与后期实习表现的调查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8):573-574.

[18]索虹蔚,方海琴,许红.工学结合的双导师制在助产专业妇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4,14(8):564-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