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管理反思

高校后勤管理反思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为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本文首先对“互联网+”时代对高校后勤管理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然后探讨“互联网+”模式下高校后勤管理的优势。在此基础上,针对“互联网+”视阈下高校后勤管理的改革发展提出几点建议,包括围绕微信开展“微后勤”管理、利用“互联网+”平台增进后勤管理互动、加强“互联网+”技术培训等。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后勤管理;创新

“互联网+”对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影响渗透于各个方面,正引导着一场从思想理念到应用技术的创新改革。对于高校后勤管理而言,由于传统管理模式与高校其他管理工作联系性较低,缺乏与广大师生的及时沟通,许多工作在开展过程中面临着较大阻力,实际工作成效不尽如人意。针对这种情况,积极创建“互联网+”高校后勤管理新模式,可以有效弥补传统管理模式的不足,提高高校后勤工作效率,为广大师生提供满意的服务。

一、“互联网+”对高校后勤管理产生的影响

自2012年11月,于扬在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提出“互联网+”理念以来,“互联网+”理念迅速扩散,渗透到各行各业,成为各组织机构创新运营和管理模式的重要范式。马化腾在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对“互联网+”理念进行了更深入的解读,指出应利用网络实现生产要素的集成和优化配置,将互联网创新成果融入到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创建基于互联网的经济发展新模式。“互联网+”的英文翻译为“InternetPlus”,其中,“Plus”不是“加”的意思,而是“化”,即“互联网化”,这是一种比“数字化”“数据化”“要素化”“共享化”等信息化理念内涵更丰富的新理念,代表目前互联网发展的前沿思想[1]。如前所述,“互联网+”在各行各业中的渗透是无所不在的,对于高校后勤管理而言,QQ、微博和微信等互联网通讯工具在校园中的广泛应用,为后勤管理“互联网+”平台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目前最热门的微信工具,在高校校园中,几乎人人都使用微信,利用微信沟通师生,主动开展后勤管理工作,可以有效提升高校后勤管理效率。在此方面,部分高校后勤管理借鉴“大众点评”“滴滴”等符合“互联网+”思维的电商运作模式,开发校园应用APP,师生可以在后勤管理APP上缴纳水电费、报修宿舍设施,甚至进行食堂点餐等。由此可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正引领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发生本质性的改变。

二、基于“互联网+”开展高校后勤管理的优势

(一)有利于更新管理理念

“互联网+”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以往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迎刃而解,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应用,使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的内涵发生了巨大改变。高校后勤管理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需要掌握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核心,只需要购买供应商提供的“数据云”“安全云”等服务,就可以将最先进的技术引入校园,而且使用成本远低于传统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硬件设施投入。在此情况下,高校后勤管理理念正在悄然发生改变,不再局限于传统管理模式和工作创新模式,而是更注重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二)有利于改善服务质量

在“互联网+”理念的引导下,高校后勤管理的服务理念越来越突出,以向师生提供“满意服务”为目标,通过采用信息化后勤评价体系,及时反映后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师生对后勤工作的“满意度”评价为参考,分析师生真正需要的后勤管理服务,拓宽后勤工作覆盖面,在与师生进行及时沟通的基础上,及时帮助师生解决问题。在“互联网+”思想的引导下,越来越多高校后勤管理开始追求“3A”服务,即“Anytime”“Anywhere”“Anything”,致力于向师生提供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事不在的全方位服务[2]。

(三)有利于完善管理体系

基于“互联网+”开展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可以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以更广泛的信息共享机制为基础,开展24小时在线的动态管理服务。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高校后勤管理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同时高校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越来越密切,共同构成“后勤管理联盟”,在一定程度上共享知识资源、管理经验和后勤物资,使后勤管理较为薄弱的高校能够快速提升后勤管理水平。而且,“互联网+”平台为后勤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学习平台,有利于提升高校后勤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使其更快地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工作需求。

三、“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后勤管理的创新路径

(一)围绕微信创建“微后勤”管理模式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第41次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截止到2017年12月,全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7.7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55.8%,手机网民规模为7.53亿人,占网民总数的97.5%。而腾讯公司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也显示,目前用户数量最多的微信平台已经于2018年第一季度,实现活跃用户数量向10亿人次的进军,全球月活跃用户数量首次达到10.4亿人次[3]。在这一背景下,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创新首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热门互联网平台的庞大用户基础。在智能手机全面普及的当下,微信账号已经如同电话号码一样,成为一个人重要的联系方式,而且支持信息群组,支持在线互动交流。高校后勤管理应积极利用微信平台,通过创建“公众号”或嵌入第三方应用APP,开展“微后勤”管理,最大化降低管理模式创新和推广成本,快速被广大师生所接受。其次,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模式创新应积极利用各种互联网平台资源,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建立“微后勤”管理模式,后勤工作内容可以第一时间向广大师生公布,同时广大师生的实际需求或工作评价也可以第一时间反馈给后勤工作人员。通过这种方式,增进双方的沟通和配合,更加顺利地开展后勤工作,不断提升师生“满意度”。

(二)基于“互联网+”增进后勤管理互动

传统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效率低主要是受信息传播速度的影响,进而影响高校后勤资源的整体效率,难以满足后勤服务多元化的需求。在“互联网+”时代,多元化的信息传播途径为解决传统管理的难题提供了技术支持。特别是随着4G网络、Wi-Fi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内部已经实现了网络通讯全覆盖,为提供“Anywhere”服务奠定了基础。另外,“互联网+”新技术的应用,也使广大师生的信息获取渠道更加多样,通过“扫一扫”二维码,便能快速获取集文字、图片、视频等不同形式数据于一体的信息。为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一方面,高校后勤管理创新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同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让“互联网+”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具有实用性的管理技术。为此,“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应同时关注PC端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和移动端沟通平台建设,并实现二者的有效对接,进一步提高后勤管理效率。另一方面,在借助服务平台和沟通平台高效互动的基础上,有效开展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并做好“互联网+”管理平台的模块更新、维护和升级工作,丰富管理功能、完善使用性能,为后勤管理工作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三)紧随时代步伐加强“互联网+”技术培训

在管理模式创新和管理平台建设的基础上,推广使用“互联网+”后勤管理模式,还要建设一支现代化的高校后勤管理队伍,让每名后勤管理人员都学会使用“互联网+”技术工具,深入理解“互联网+”思维,从而真正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应用。在此方面,学校需要加强对后勤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首先,应注重现代化管理理念的引导,通过学习“微后勤”管理案例等,让后勤管理人员深刻认识到“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同时,通过组织行业内交流,广泛吸收各高校后勤管理的先进经验,并将其融入到自身工作实践中。其次,着重加强“互联网+”相关技术培训,让后勤管理人员熟练掌握各种先进工具的使用方法,熟悉“互联网+”模式下的后勤管理流程,做到根据工作需要,及时完成信息获取、处理和等工作,从而真正提高高校后勤工作效率。

四、结语

“互联网+”给高校后勤管理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积极把握“互联网+”相关技术为高校后勤管理创新带来的机遇,充分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工具,可以大幅度提升后勤管理的信息交互效率,从而实现后勤资源的高效配置,提高后勤管理效率、提升师生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白立士,刘凯.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现状与深化路径研究[J].高教探索,2017,(7):29-34.

[2]王武海.论数字化革命背景下中国高校后勤管理方式的变革[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171-176.

[3]王伟,费占中,王昌龙,等.精细化管理理论在高校后勤管理中的借鉴与应用[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3,(1):22-24.

作者:黄毅颖 单位:闽南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