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风教育范例

高校学风教育

高校学风教育范文1

摘要:

基于高校普遍存在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目标不明确等问题,将体验教育引入学风建设中,分阶段、有侧重性地开展认知型、技能型和情境型体验项目活动,让学生在亲自经历和体验的过程中,从思想上重新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自信,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自觉投入到学习当中,改善学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

高校;学风;体验教育

一、体验教育

1.体验教育含义

体验式教育是受教育者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通过自身的投入,去感悟人生,反思自身,获取知识,并化为良好行为习惯,进而实现教育目标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它注重对情境和环境的设置,强调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性,关注受教育者在情境和环境中通过自身参与获得的自我思考和感悟。

2.体验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美各国在高等教育中,体验式的教育已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如美国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采取体验的教育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和服务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接受管理和服务的过程中,自觉认同其中的道德观。日本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提倡体验教育,通过开设“特别活动”和体验学习,将道德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可见,欧美国家注重在教育中用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将德育由教化向内化的现实转化。这为我们实施体验教育提供了借鉴。近年来,体验教育也引起了我国越来越多的教育学研究者的关注,理论研究成果颇丰。同时,在我国高等教育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体验教育就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这为开展体验教育提供了理论和现实依据。

3.体验教育作用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体验教育强调学生的亲自感受,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情境模拟、参观调查、情感交流、角色互换等模式,让学生亲自参与或置身某种情境中,自主参与,自我体验,自我感受,自我反思,从而获得领悟,获取知识,将教育目的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2)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偏重于说教模式,限制防范模式,形式过于单一和枯燥空洞。体验教育寓教与乐,创设各种情境和活动,如实地参观调查、开展拓展训练、模拟招投标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多样性。

(3)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受到传统方式的制约,往往脱离学生生活,学生实际,不能较好地引起学生的共鸣,其效果大打折扣。体验式教育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自我体验,对自己和事物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价,在体验中成长成才,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高校学风建设现状

1.学风含义

学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学风不仅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还包括学校的治学精神和教师的教学作风。狭义的学风仅指学生的学习风气。本文从狭义学风角度进行论述。在教育领域竞争愈发激烈的环境下,一所学校的学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着到家长的信赖,社会的好评以及学生的选择,关系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2.高校学风现状

目前,在注册入学的招生形势下,高职学生整体生源素质下降,学风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态度不端正很多学生不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对学习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较少,对待学习不认真,借故请假,旷课,本着“60分万岁”的心态,考试前几天临时抱佛脚,进行突击。平时,将课本高高束之,虚度大学时光。

(2)学习缺乏兴趣由于对专业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再加上自身基础薄弱,老师讲课仍旧以填鸭式为主,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听不懂或没有兴趣听,认为上课就是在浪费时间。所以,课堂上不认真听讲、睡觉、玩手机、打游戏等已成为普遍的现象。

(3)学习目标不明确部分高职学生出于自暴自弃或者受到在高中阶段养成的不良学习习惯的影响。在进入大学后,不仅没有反思,反而变本加厉,将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日常生活的享受方面,缺乏对自己人生的思考和规划,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混一张毕业证。所以,他们在大学里仍旧延续着高中的生活,整天无所事事,得过且过。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不利于高职学生的成人成才和全面发展,影响着毕业生整体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同时影响着高校办学质量和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在高校学风建设中引入体验教育

针对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下,辅导员在工作中采取的用大篇幅的空话、套话向学生灌输学习的重要性的说教式方式和采取批评、处罚等限制防范型方式已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学生没有任何兴趣去关注说教内容,仍旧是我行我素,效果不甚显著和理想。为此需要引入新的教育方式和手段。体验教育克服了传统说教模式中存在的缺陷。

1.设置体验项目

体验教育重在体验项目的设置。体验项目是连接高职学生和提高学习风气的桥梁和关键所在。体验项目设置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习风气改善和提升的程度。所以,在体验项目的设置过程中,务必要注意项目的真实性、启发性和针对性,使项目真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能够真正触动高职学生心灵,引起他们的共鸣,达到体验的效果。在体验项目的设置过程中,根据高职学生学习风气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不同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设置以认知型体验项目,技能型体验项目和情境型体验项目为主的体验活动。

2.有针对性的开展体验教育

高校学制为三年。针对大学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体验教育。

(1)认知型体验大一阶段,学生刚刚进入大学,由于高考失利,在高中阶段养成的不良行为习惯,导致学生缺乏自信,认为自己学习能力不足,缺乏学习动力和目标。在这一阶段,主要通过认知型体验活动,如通过“宝石工匠”(通过让学生选择自己属于从石头到钻石的哪种阶段,并说出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一阶段。同时向选择下一阶段的同学提问他是如何达到这个阶段,让学生了解现在自我的状态和感受处于不同自我实现程度的状态,并明确如何才能达到自我实现的状态。)、“酸酸甜甜就是我”(辅导员须事先准备学生单“这就是我”和“快乐转换单”,让学生在“这就是我”的单子上写上自己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和满意的地方。在“快乐转换单”上将自身的不足用灵活的方式转化为相对好的一面,从而让学生正确面对自己的不足,树立自信。)等团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结合他人的评价,全面客观正确认识自己,重树自信,建立起“我能学好”、“我会学好”的积极心态。同时,在学生面对专业的无知、懵懂的情况下,可采取参观调查和情感交流的体验活动,带领学生参观校企合作基地、实训基地、实验室,开展专业讲座,专业交流会,让学生在参观和交流的过程中去感知和认识专业,了解专业,从而树立和增强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2)技能型体验大二阶段,专业课程全面展开,学生由于基础薄弱,在接受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听不懂是常有现象,专业学习感到吃力。同时由于面临毕业,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对专业技能和其他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在此阶段主要开展技能型体验活动。如开展专业技能大赛,让学生在备赛的过程中,了解国家或行业的技能标准要求,知晓自身与技能标准之间的差距,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熟练程度。开展与专业相关的社团活动,在活动中巩固和加深对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熟练程度,同时培养团队合作能力、沟通与表达、逻辑思维能力等相关能力,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通过技能型体验活动,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增强专业能力。

(3)情境型体验大三阶段,学生面临毕业的压力,往往表现出心理焦急不安,心思不放在学习上,旷课,迟到早退屡见不鲜,很少有时间在学校踏踏实实完成最后学业,直接影响到大三期间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效果。针对这种情况,应采取以情境型活动为主的体验教育。具体说来,要将学业与就业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增强学生各种能力和社会知识的储备。如在校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到相关企业参加顶岗实习,提前了解工作环境,工作流程,了解企业对相关岗位的工作要求,培养工作技能;做社会调研,了解当前行业发展态势和本专业的就业现状;组织学生参加行业招聘会。在校内,模拟招聘会,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主考官和应聘者的心理状态,了解用人单位需要怎样的人才,看中应聘者的何种能力等,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找出自身与用人单位要求之间的差距,有的放矢,突出重点改进自身,提高自身竞争力。

四、结语

体验教育让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亲身去参加,亲自去体验和感悟,从思想上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从行动上学会如何有效学习,在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激发并增强学习的源动力,鼓励学生积极主动投身到学习当中,营造“我要学”“人人学”的浓厚学风氛围。

作者:王磊强 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04.

[2]匡瑛.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M].上海:伤害教育出版社,2006,10.

[3]檀传宝.世界教育思想地图:50位现当代教育思想大师探访[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1.

[4]王仁刚.论高校班主任的专业精神及其校本培育[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

[5]刘洪一等.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

[6]周建松,谢峰.高等职业院校开放合作办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行业校友集团共生态办学模式创新)[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2.

第二篇:高校思政教育学风建设研究

[摘要]

培养人才是高校最基本的职能,而良好的学风是高校培养人才最有效的途径。思想政治教育为学风建设提供动力支持和思想保障,直接影响高校学风优良与否,学风建设是思政教育的抓手和载体,这两者互相融合,共同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学风建设;师德建设;学生教育管理

如何改善和提升高校学风建设,一直是困扰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尤其是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现在,大学生在校园愈来愈受到手机微信、微博、直播等众多新型媒体传播的影响,“课堂低头族”、“寝室宅居族”比例逐年增多,这些学生大部利用手机、电脑看与学习无关的内容。辅导员通过主题班会、谈心谈话等方式引导学生改变不好的学习行为,见效快,持续性差,只有将学风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让学生“入脑、入心”,才能有效提高高校教育管理水平。

一、高校学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内涵和目标

学风,是学校的治学表现,是一种长期的、相对稳定的治学精神、原则、态度和治学方法的体现。学风建设的主体是学生,是培育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品行等,培育学生读书、修身、做人等的品格,使学生具有刻苦钻研、知行合一、讲实求精的精神,具有勇于创新、严肃认真、踏实奉献的风貌。高校主要是引导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把学生培养成为有道德理想、有文化知识、有纪律懂礼仪的新时代公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学风建设的目标都是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都是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两者互相作用,辩证统一于高校育人的全过程。内涵具有一致性:学风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手段。思想政治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解决的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理想信念如何正确树立,这恰恰是学风建设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内涵。一所高校,要实现良好学风校风教风的转变,必须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具有拥护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报效祖国的强烈使命感,有过硬的身体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高升的道德品质。两者相互渗透、相互统一。

(二)作用和意义

思政教育为学风建设提供动力支持和思想保障,学风建设是思政教育的重要抓手和载体。解决学生“我要学”、“学的对”问题,“我要学”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学生自我管理、学习和服务。“学的对”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人生理想。各高校因地制宜开展活动,服务于“我要学”和“学的对”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持久性。

二、学风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2016年11-12月,作者向宁波工程学院大一、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发放800份调查问卷,实际收回735份,参与的学生包括文、理和工科,其中文科350人,达43.8%,理工科450人,达56.3%,其中学生干部293人,达36.6%,普通学生507人,达63.4%。学生中来自偏远农村的有582人,达72.8%,来自一、二线城市的有218人,达27.3%。调查问卷的题目设计学生也参与进来,内容涉及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环境等主客观因素,调查具有代表性和现实意义。

(一)宁波工程学院学风的现状调查

1.主观因素。第一,学习动机。高校毕业生逐年井喷式增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虽然从2015年开始,受国家政策影响,毕业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行为逐渐增多增强,但是仍不能从根本上缓解就业压力。在“学习动机”这个选项,有90.7%的受访同学直接选择“毕业后直接工作”,39.1%的同学选择“考研究生、公务员和出国留学”,1.6%的同学选择“奉献祖国、实现人生理想”,反映出学生极强的个人功利意识,公益救助、奉献服务意识日渐薄弱。第二,学习态度和方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2.5%的受访同学“学习态度”良好,12.4%觉得“过于放松”、9.76%认为“刻苦学习”,也有0.71%填写“无所谓”。学习态度直接决定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期望不一样。超过50%的同学认为“中等或者偏上”就可以,29.1%的同学渴望专业成绩“非常优秀”,10.4%的同学对成绩紧紧要求的是“过关就行,及格万岁”。在课余时间处理方面,79%的同学利用手机、电脑上网时长超过3个小时,最长达5.8个小时。主要用于随意浏览网页、追剧或者玩游戏等。利用网络查阅专业资料、辅助学习的只占19.2%,此外,超过90%的同学把考前突击当做应付考试的主要手段,关于“诚信考试”,80.6%的同学表示“绝不作弊”。综上,学校整体学风有待提升已是事实,学生普遍对大学职业生涯规划缺乏理性思考,呈现“闲暇无所事事的无聊迷茫”状态。

2.客观因素。第一、学习环境。从调查问卷的结果看,超过83.7%的同学认为“图书馆、自习室的学习环境很好,但是开放时间需要延长”,76.5%的同学认为“寝室学习环境一般”,不会选择在寝室看书复习。周边同学和学校总体学风氛围,60.1%的同学认为“基本满意,绝大多数同学都很努力的”。第二、学校师资。超过86%的同学认为学校教学水平“满意”,教师责任感强,爱护帮助学生,愿意主动帮助其学业发展。但是39.6%的同学认为“教授上课机会太少”。

(二)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调查问卷的主观题目“你觉得要采取什么措施才能有效提升学风建设”70.2%的同学写的是“教师应该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变化发展,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和手段。很多同学渴望教师能在“专业形式、职业规划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得到关心关怀。学校采取诸多措施在改进学风,但收效甚微,结合调查问卷的结果,深入分析,大致原因如下:

1.社会因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角逐年吹响,甚至国家为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具体的鼓励办法,如“休学创业”、“创业成绩抵学分”等等,以及社会上的“金钱至上、享受主义、富二代拼爹现象”等等不良风气,直接或者间接在高校蔓延,扭曲了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旷课逃课去兼职、创业的多了,主动去图书馆自习的少了,对专业要求降低,对物质攀比加剧,再加上当前社会总体的就业形势严峻,给很多毕业生带来压力,影响到在校学生的困惑、迷茫甚至恐惧。

2.教师因素。受现在的高校教师考核体系的影响,很多教师忙于科研,“只上课不育人”的现象普遍存在,根本无暇专心备课教学,甚至有的教师长期聘用研究生给本科生教学,教案讲义长期不更新,照本宣科,教学手段和方式按部就班,毫无创新变化,导致学生上课没有兴趣,低头看手机。评价学生单一的看考试成绩,很多平时旷课的学生通过考前背诵知识点,也能通过甚至取得好成绩。辅导员对于学风的管理有待加强。

3.家长及学生因素。在选择专业上,家长受社会就业形势影响,主动帮子女选择所谓的“热门专业”,导致很多学生根本不喜欢家长选的专业,既无学习兴趣,也没有学习动力,家长大都认为把子女送到学校,教育就是高校的责任,主动关心很少,仅是是提供物质生活保障。大学生处于身体和心理转型期,意志薄弱,容易有偷懒疲倦,甚至独生子女还有极强的自我中心意识,缺乏吃苦进取精神,渴望成功。

三、思政教育视角下高校学风建设的路径创新

(一)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引导作用,树立正确“三观”

思政教育是学风建设的导向和动力,为学风建设提供动力支持和思想保障,大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品格转型期,更是“三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高校要充分利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抓手和平台,坚持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道德规范教育,以全面成长成才为目标,帮助树立正确的发展方向和远大的理想,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学风建设以学生为主体,把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从制度上完善选课机制、课程学风体系和学生评价机制。扭转“要你学”到“我要学”,从思想上让学生真正转变。

(二)加强师德队伍建设和评价体系,以教风促进学风

教师不仅要教专业理论,“传授授业解惑”,更要承担培养人和培育人的责任。不管是文科还是理工科的老师,都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与教学同等重要。尤其要加强思政理论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两课”质量,此外,教师的一言一行极易被学生效仿,教师要有坚定的职业道德素养和精湛的专业化水平,不做出违反道德品质规范的出格行为,用良好的职业行为影响学生,用真诚的职业品德感染学生,用精湛的专业理论培育学生。

(三)夯实学生教育管理,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高校要抓好学生的日常管理,优化学风环境。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直接在一线为学生服务,要充分发挥校纪校规和班级管理制度来开展学生工作,合理、合法、公平、公正,奖惩分明。要树立先进典型,挖掘和宣传优秀学生,互帮互助,让榜样的作用影响和带动其他学生共同进步。优化学生评价体系,改变单一的“唯成绩论”向综合素质均衡发展,重过程,轻结论。

(四)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助力学生自我教育

校园文化是学风的外在表现形式。高校要充分发挥“第三课堂”的作用,在社会实践、体育竞技、文化娱乐、科学竞赛等方面精心组织和策划,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动员学生积极参与,在实践中让学生感悟和收获,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

总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强学风建设的主旋律,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时间跨度长,任务艰巨,意义重大。学风建设也是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抓手。通过四种途径,在思政教育视角下促进学风建设,推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作者:李文英 单位:宁波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闫建璋.大学生学风问题的现象学透视[J].江苏高教,2008(2).

[2]刘国帅,李志勤,杨晓磊.论学风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6).

第三篇:高校诚信教育学风建设途径

摘要:

诚信是高校学风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内在要求,是高校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根本保障。以诚信教育为出发点,分析当前高校诚信教育的现状,探讨其中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建设优良的学风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诚信教育;学风建设;途径

一、诚信教育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地位

(一)诚信教育是高校学风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来分析,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基石,是公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形象、具体、生动的贯彻和落实到实践层面,被大学生认知和认同,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学风建设就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载体之一。通过学风建设,可以使核心价值观更加日常化、生活化、常态化,更易被大学生接受和认同。但大学生要真正把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还需要以真诚的态度来践行。

(二)诚信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内在要求。高等教育的目的是育人,是培养和造就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全方面发展的人才。学风建设围绕这一目的展开,旨在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正确的行为取向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诚信作为学风建设的思想基础和内在要求,反映了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大学生是否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关键品质。它直接关系到高校学风的好坏以及学风建设人才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日常管理活动中融入诚信教育,可以使大学生耳濡目染,随时感受到诚信教育,自觉从诚信的角度思考问题,以诚信的准则要求自己,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并以这种态度和行为感染其他同学,进而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引导和推动学风建设。

(三)诚信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根本保障。高校学风建设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大学生成功就业为落脚点。通过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可以检验高校学风建设是否有成效。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高校普遍存在着就业率低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诚信缺失的现象,普遍表现为履历造假、自我拔高、求职成功后拒签合同或随意放弃工作岗位等。这成为制约高校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关键,也成为高校学风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加强诚信教育可以使大学生认识到诚信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在遇到问题时以“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正确价值观念和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和处理;可以使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规范学习行为,进而摒弃不诚信的行为,杜绝诚信缺失的现象,为自己成功就业提供保障。

二、高校学风建设中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

目前,高校学风建设中大学生诚信状况整体上是好的,大学生能够严以律己,诚实守信,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对优良学风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但同时部分大学生也存在着逃课、缺课,考试作弊,作业论文抄袭,贫困证明、求职履历造假等诚信缺失的行为以及消极对待诚信缺失行为的态度,这种行为和态度影响了高校学风建设。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高校诚信教育内容空洞,形式单一。首先,针对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高校虽加强了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但教育形式仍以理论教育为主,没有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诚信教育实效性欠佳。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其教育内容在大多数学生看来多为一些理论性极强的、不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他们不会将所学知识完全转化应用到实践中,也不真正了解具体内容。其次,高校在进行诚信教育时,并没有使大学生认识到诚信缺失的危害,致使部分大学生认为偶尔的缺勤、作弊只要没被老师抓到,也不算大事情。再次,高校针对大学生出现的一些诚信缺失的现象,只是从违纪违规的角度来处理,如加强课堂点名、处罚考试作弊者等来使大学生杜绝这种现象,并没有从思想道德的高度,从诚信的角度来考虑,这不利于大学生认识问题的根源,认识事情的严重性,不利于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养成。

(二)高校诚信教育制度不完善,且疏于落实。首先,高校缺少与大学生诚信缺失行为相符合的诚信处罚条例,或虽制定了相关的处罚条例、学生守则、规章制度等,但仍不完善,没有很好的应用于对象。如部分高校虽然建立了诚信档案,但诚信档案的内容和形式还没有统一的规定,各高校对诚信档案的记录方式也不统一,这影响了诚信档案的共享与其作用的发挥,也影响了大学生对诚信档案应有的重视。其次,高校缺乏有效的诚信教育监督评价机制。监督评价机制是高校诚信教育的重要保障,是检验高校诚信教育是否有效、对诚信缺失个体是否执行相关的诚信教育以及惩戒措施等的机制。目前,高校普遍缺乏相应的诚信监督评价机制,这不利于高校监督与治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不良行为,不利于高校诚信教育以公平、公正、公开的方式进行,不利于高校诚信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不利于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养成。

三、以诚信教育为基点,促进高校学风建设的途径

(一)丰富诚信教育内容。一是以核心价值观、荣辱观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荣辱观教育使大学生领会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认识到诚信是时代的需要、祖国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在社会上的立身之本,使大学生自觉以八荣八耻的准则严格要求自己,发展自己,同时这也是高校学风建设紧跟时代步伐,融入时代精神的必要条件。二是注重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与诚信教育的内容结合起来,使大学生认识到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的基本道德规范,使大学生在了解和认同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强对诚信的认同感,体会到诚信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三是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来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借助实时案例等丰富思政课的内容,切实将思政课与大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使大学生感受到诚信就在生活,诚信教育就在身边。此外,思政课教师应对大学生身边出现的逃课、作弊、抄袭等诚信缺失的现象加以重点讲解,使大学生认识到这不仅是纪律上的错误,更是思想上的错误,是诚信缺失的表现,从而使大学生自觉改正并规范自身行为。

(二)完善并落实诚信教育制度。一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大学生个人的诚信档案。诚信档案是记录大学生在校期间诚信表现的档案,它关系到大学生毕业工作以及生活的切身利益,它的建立可以使大学生迫于压力,将诚实守信内化为自律意识,并将这种自律意识转化为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并切实将建立工作落到实处。目前,部分高校已经制定了大学生诚信档案,但值得注意的是要将诚信档案贯彻执行下去,要引起大学生的注意,并在建立的过程中保证诚信档案的统一性、真实性以及共享性。即要按照统一标准制定、经专门人员审核、在互联网上共享可查的形式来建立。二是要完善诚信教育监督机制。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个体的作用建立个人舆论监督机制,通过大学生个体的监督,扩大影响力,为学风建设营造纯净的环境。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学生工作部门、学校管理部门等建立学校诚信监督委员会,监督高校诚信教育制度是否落实,在落实过程中是否公开透明、公平等。三是完善诚信教育评价体系。可以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成立专门的诚信评价部门,但要注意在对大学生的诚信状况进行评价时,要明确评价的要素、指标等,并将评价结果与大学生的奖学金、助学金等结合起来作为大学生评选的条件,以此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四是建立大学生诚信奖惩机制。可以根据大学生诚信与否的行为给予不同的奖励或批评惩罚,使大学生认识到诚信光荣,失信可耻,增强诚信的自觉性。

(三)建立网络诚信教育体系。高校应将互联网与诚信教育相结合,建立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诚信教育体系。具体来说,一是可以利用微信建立诚信教育公众号,在公众号里发放一些与诚信教育相关的内容,如诚信知识、近期举办的诚信教育活动、诚信小故事、诚信事件、本校的诚信规章制度、优秀传统诚信文化等,使大学生更加清楚的了解诚信的由来、发展以及重要性。二是可以利用qq、微信等建立师生诚信讨论组,由教师引导大学生对当前发生的诚信事件进行讨论,并对事件做深刻分析思考,使大学生能够做出正确判断,明确诚信的重要性。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讨论组鼓励大学生发表自己对学校诚信教育内容、诚信教育体制的看法,这可以使教师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及时对错误思想进行制止,对有益想法进行汇总反馈。其次,这也有利于高校诚信教育管理者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能够融入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充分考虑大学生的想法来完善高校诚信教育管理体系。

(四)构建诚信校园文化。大学生在校园里生活、学习,其思想、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学校所塑造的校园文化的影响。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改变大学生的诚信缺失现象,需要高校从诚信的角度来构建诚信校园文化。构建诚信校园文化可以使大学生生活在诚信的氛围里,时刻感受到诚信,从而增强大学生诚信做事、诚实做人的自觉性。具体来说就是可以用传统诚信文化、民族诚信文化以及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使大学生感受到诚信的历史性、民族性、时代感;可以将广告牌、标语等和诚信内容相结合,打造校园物质文化,增强大学生对于诚信的认同感;可以通过举办诚信对话、诚信主题晚会、诚信大讲堂等各种诚信活动,建设诚信校园行为文化,激发大学生参与诚信建设的积极性;可以通过规范诚信规章制度,完善校园诚信制度文化,通过制度的他律作用,增强大学生诚信行为的自律性。

四、结语

以诚信教育为切入点对大学生展开教育,通过高校诚信教育体系的完善,打牢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基础,使大学生以诚信的态度做人、做事、做学问,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做事风格是高校优良学风建设的必然要求。

作者:张文娟 单位:喀什大学法政学院

[参考文献]

[1]杜庆华.诚信视域下的高校学风建设[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

[2]戚志林,杨敏.论学风建设与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7).

[3]肖跃.崇尚科研诚信树立优良学风[J].中国高等教育,2010(09).

高校学风教育范文2

【关键词】学业规划教育;高校;学风建设;促进效果;实践研究

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性获得了我国高校和教育部重视[1],我国教育部为此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意见》中对学风的重要性进行了强调和突出:“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优良学风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更是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成就和规划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而且随着“双一流”高校名单的公布,更是突显了优良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有效性。试就以学业规划教育促进高校学风建设的效果展开实践研究和探讨,现具体报告如下:

一、学业规划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高校学生主体群体的组成由95后逐渐扩大至00后,该年龄段的高校学生受到家庭、社会以及同伴的影响使得此年龄层次的高校学生具有以下特点[2]:过于重视自我价值、无法严格遵守纪律、缺乏刻苦钻研、承受挫折能力差、心理状态不佳、好逸恶劳。这些不利因素导致高校的学风出现以下问题:无法端正学习态度、缺乏学习目的性、缺乏学习激励性、缺乏学习自律性、缺乏学习方法科学性,同时还存在心理健康水平低、专业认同感低、创新意识不足,学习习惯不佳等缺点。因此加强高校学子的学风建设过程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本研究在整理国内相关研究后认为学业规划教育的必要性包括了[3-4]:(一)根据每个学期的教学安排,将不同阶段学生的个体成长、感悟与该阶段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程度进行有机的结合和统一,并针对性地设计相应的易于理解和接受的主题,通过“了解-熟知-理想-变革-沉淀-拼搏-远航”这一循序渐进的科学规划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的提升;(二)积极帮助并引导高校学子思考符合个体需要的学业规划道路,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奋斗方向,设计合理的学习生活计划;(三)促进学生重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注重自我素质的不断完善,同时指导学生利用学习-实践的理论来充实和巩固自我综合竞争力,为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个性化规划方案,引导学生正确认知优良学风建设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二、我校学业规划教育建设体系的初建

本研究根据国内外高校学业规划教育的相关报道进行了收集、整理和分析,并邀请本校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与相关学业规划教育的专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最终制定出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学业规划教育建设体系。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点[5-6]:

(一)为大学生建立符合个体需求的学业目标规划体系

学业规划的最终目标应当使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本校学业目标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1个导向和2个整合”:其中1个导向是指应当遵循职业发展为目标导向,利用个性化的学业规划来帮助学生认知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之间的相互关联,提高学生自我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为学生将来就业提供良好的竞争力,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就业。2个整合分为:纵向整合,按照学生的学习生涯进行不同阶段的目标规划教育,包括大一适应期、大二定向期、大三冲刺期;横向整合,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理论学习、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

(二)建立“大学生-规划导师-辅导员-系部”执行体系

该体系的最大特点和特色便在于将执行体系的实施按照责任到人、分工明确的标准进行。这种执行体系的直接操作者是大学生,对执行体系的不断熟悉和实践确保了学生能够更加自觉地按照规划开展学习和生活,不断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努力实现自我的发展和提高;规划导师和辅导员属于中间环节,对大学生而言属于指导者和引导者,对系部而言属于汇报者和反馈者,本研究中将学业导致和辅导员进行相互配合,既达到辅导学生学习水平的目的,又能够对学子的精神面膜和心理状态进行有效分析和正确处置,充分体现本校学风建设中教书育人、立德育人的思想;而系部作为本体系的最后环节和最高层,既能够对整个体系的正常进行提供高屋建瓴的指导意见,同时又能够体现本校对学业规划教育的重视和关注,促使相关人员坚定不移地执行该体系,促使该体系执行的长期性和执行率。

(三)建立大学生学业规划的学业辅导体系

具体包括:1.学业辅导课程建设,由辅导员来担任课程教师的学业辅导类课程,内容涵盖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考风考纪教育等。辅导员在进行此类辅导授课时,也可以采取主题班会的形式开展。2.学业规划队伍建设,成立以学业规划导师为主,辅导员、党员学生干部为辅的学业规划队伍。其中辅导员、党员学生干部应该以党建“三个一”工程即“一个党支部带好一个班”、“一名党员带好一个宿舍”、“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帮助一名同学”的要求为载体做好大学生学习规划和学风建设工作。3.学业辅导项目建设,学风建设不能一蹴而就,同样也不能一成不变和固步自封,因此在学业辅导项目上不仅要做到因人而异,而且还需要顺应时展和专业要求。故本研究中一方面通过努力提升学生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舒适的氛围;另一方面针对学生所反映的难度高、及格率低的重点学科进行针对性的学业辅导;同时还针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计划进行免费的咨询和给予指导,引导学生正确、科学地开展小组和团队等集体活动。

三、学业规划教育促进高校学风建设路径的具体实践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与分析,为学生学风建设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不仅能够引起学生对学风建设的关注和重视,而且还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尤其是通过坚持不懈的学风规划教育,有效促进了校园学风建设的长期性和实效性,既能够显著促进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而且能够使得医学生在体会学风建设的益处同时还能够有效提升整个班级、年级以及专业的学习整体水平,这为医学专业乃至整个校园的学风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同时也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直接体现[7-8]。本研究根据高校不同年级学生的进行针对性的实施,具体方案如下:

(一)大一新生

主要开展学业适应教育,大一新生由于刚刚入学,对专业的陌生感和新鲜感是一面“双刃剑”,既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趣,又可能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动力。因此针对大一新生开展学业规划教育主要任务是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快速的了解专业特点、掌握专业课程的规划、明确专业的发展方向,因此除了向学生进行基础课程的教育外,引导学生积极培养兴趣爱好,如参加英语角活动、新生入学教育,新生专业教育、新生适应性教育等课程,使得学生能够更加轻松自如的进行角色的转变。

(二)大二学生

主要开展学业规划教育,通过大一的适应教育,大二学生不仅在专业认知上获得了飞跃,而且在专业课程上更加丰富,同时也意味着要接受更多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该阶段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方面的困恼。因此本研究主要通过制定学业规划计划表、成立班级学习小组、开展学业技能比赛、积极进行临床技能实践。另一方面为了让学生能够劳逸结合,本研究还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如以解剖学知识竞赛、模拟面试等活动。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将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另一方面也能够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前景和方向的认知,促进学生无论在课堂理论还是实践练习中都能够做到自觉、主动。

(三)大三学生

主要开展学业创新发展教育,大三学生即将面临实习和就业,因此该阶段学生一方面需要对课程学习进行总结和提升,另一方面还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指导,从而有效保证学生角色的转变,为学生步入社会以及进行就业进行了提前的铺垫。本研究重点对部分存在学业困难的学生提供免费的就业分析和学业指导,促使学生能够及时查缺补漏,在完成学业的同时提高自信心和认同感。

四、本校实施以学业规划教育促进高校学风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一)目标可行性

在专业的、系统的学业规划教育基础上,将个人发展方向、社会岗位需求进行有机统一,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而形成个性鲜明的学习主观性,而且还能够确保学生在正确学习习惯的促使下,形成并执行符合个人发展需要的学习整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同时帮助学生掌握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熟练应用并达到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的良好学风观念。

(二)客观可行性

第一,科研环境很好。为了提升我校科研实力,学校领导非常重视科研教改工作,实行了重奖科研教改成果的激励政策。教师科研积极性较高,学术风气浓厚。第二,研究资料丰富。我校建立了校园网,购买了数字图书馆的几个重要数据库,为教师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提供了便利。此外,如因研究需要,我们还可利用各种资源在省内各高校图书馆查阅有关文献资料,解决资料不足的困难。第三,研究经费足够。学校将严格按照规定比例提供足够的配套资金,保障研究工作的开展。

(三)方案可行性

本研究以学业规划教育促进高校学风建设的实现,不仅符合当下高校学风建设的理念,而且还通过对本校、本专业的特点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和创新,不仅能够满足学业规划教育的科学、合理实施,而且还能够学生学风建设的效果来确保学生对学业规划教育的重视和认可,因此使得整个方案在理论性、实践性、创新性等各方面均能够获得有效保障和进步[6]。

五、小结

本项目为确保学业规划教育的实施,不仅将相关系部资源进行了合理分配和整合,而且还通过设立专门的组织,帮助学生和教师掌握学业规划的核心理念、实施步骤等,在临床系建成一个既分工明确又团结协作、运转高效的学业规划团队,系统的开展学业规划,所辅导的学生各方面表现突出,荣誉颇多,产生示范作用,能在学校院系进行推广,社会反响较好,开创临床系学风建设新局面。而且本研究所进行的学业规划教育,不仅符合当前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而且还能够积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对自我价值实现的希望水平,引导大学生重视学业和学风建设,确保大学生能够从学生到步入社会的角色转变。

参考文献:

[1]陈晓雨.新学期下学风建设的思考[J].亚太教育,2016(10):181-181.

[2]冯建业.民办高校学风建设的有效路径探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6(4):18-22.

[3]陈霞.大一新生学业规划教育对学风建设的影响机理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11):195-197.

[4]郭欣,娄淑华.论大学生学业规划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32(4):122-125.

[5]张新.高校学业辅导促进优良学风建设的策略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6).

[6]许永华.加强高校优良学风建设的主要对策[J].沈阳干部学刊,2017(2):50-52.

[7]葛楠.多元化人才培养视阈下的学风建设路径研究[J].黑河学刊,2016(5):123-124.

高校学风教育范文3

关键词:学风;高校;思想教育

2016年底,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几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一、学风的定义

学风是指学校学习的氛围,其有两个方面的内涵:就学校而言,学风反映了高校教学管理和学术研究的情况,以及高校教师的治学的精神和态度,突出反映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就学生而言,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风貌,包括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规范等,集中反映在大学生的学习绩效和学习状态上。这两个方面相互影响,缺一不可。

二、学风建设和思政教育相辅相成性

1.所达到的目标相同。学校中,不管是思政教育还是学风建设,其目的是都是通过理论方面的教学,培养一种态度,掌握一种方法,从思想上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行为上形成正确的三观,不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够让学生可以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的建设当中。

2.其核心内容相同。高校的学生,三观尚处在可塑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学风建设的目标就是确保在学校的领导下,让学生养成规范的学习生活习惯,以适应“象牙塔”外的社会生活。

3.具有相互依赖性。学风建设也是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学风建设为载体。思想政治建设不能单单依靠学生的自觉性来形成,必须加以学校的引导和督促,而学风建设就是这样一个措施。在学风建设过程中,也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力度,确保思政教育入脑入心。

三、目前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多数大学生在进校后目标不清晰。很多大学生在完成高考后,对自己疏于管控,在没有老师和家长的督促下,自律意识逐渐降低,对大学生涯没有做出及时规划,缺少奋斗目标。加之大学的课程不是十分紧凑,学生拥有更多可以支配的时间,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学业方面尤为突出。

2.不清楚自己所学专业。一些学生在报考大学学校及专业的时侯,往往考虑不周全,比如一个数学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在报考专业时,就会选择语言文学类的专业,其实学生本身并没有过多的对报考专业进行了解,等真正入学以后就会发现自己所学专业并不符合自己的兴趣。

3.其他因素影响。此外,一些其他因素也会影响高校的学风建设,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人际交往、家庭经济状况等等,这些因素如果不加以解决处理,也会影响高校的学风建设。

四、加强学风建设的对策

1.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具有陶冶情操、规范行为等作用,健康的校园文化是学风建设的推动力。对于学生,健康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陶冶情操,启迪心智,还能对其全面发展产生很大的良性作用;对于教师,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在教师队伍当中形成凝聚力与创造力。健康的校园文化既能对优良学风建设起到促进作用,又能为优良学风建设提供载体与保证。抓高校思政教育建设不能离开学风的建设,学风的建设要与校园文化形成合力。一是要改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包括教学区和生活区的物质和精神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对向好向善的发展起到了一股推动作用。很多学校也开展评比文明宿舍、和谐宿舍等活动,就是对校园软环境的一种补充和延伸。二是要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社团在高校中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举办多种形式的高校文化艺术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既能够提高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一种赶超比拼的正能量,又能够让他们在活动中得到锻炼,从而掌握一定的本领。

2.结合高校教学过程。思政教育是学风建设的一个载体。因此,学风建设的过程离不开思政教育。很多高校通过将思政课程纳入到主课程当中,通过增设学风建设内容、增加课时、增加学分等方式让学生对思政课提高重视。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为了学风建设而教学,应将课程教学涉及的教学内容与学风建设有机衔接,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形成良好的习惯与积极的生活态度。还要增强课程教学的实践性,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理解与接受思政教育。

3.紧密结合创新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党的吹响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劲号角。在高校的思政教育环节当中,学风建设也要积极创新,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作为大学,如果不能及时地学习先进的理念,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就无法管理每一年都新招进来的大学新生。尤其是现在的学生个性张扬,独立意识强,在与其交流的过程中仅仅采用传统的方法可能起不到很好的作用。当今的大学生在思想和行动上有着鲜明的个性,如何在保障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兼顾学风和思政教育建设很重要。这就需要学校要紧紧抓住创新这个法宝,改革学风建设各项制度。从以研究型人才培养为主、理论教学比重大、教材与教学方式单一当中解脱出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尽快将课堂上的理论学习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如通过开展各项创新的社团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平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4.强化制度建设。制度为先导,才能够将好的政策严格执行下去。规范学生和教师的各项行为,就必须加以制度的约束和执行标准。当下,很多学校给大一新生明确了行为准则,但是在执行中却流于形式,加之行为准则忽略了老师这个角色,这就不利于学校的学风建设和思政教育培养。因此,学校应该尽快建立高校教师考评制度,重点考察教师在校期间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学校还要把新生行为准则进一步细化,防止流于形式,如完善班级考核制度,制定检查评比环节。明确细则,把学风建设纳入到学生工作考核中。邀请一些专家和在社会上有影响力的人物到校开展演讲培训,培养学生乐于进取,不断拼搏的生活态度。

5.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当代大学生生活在新媒体环境下,受到很多潜移默化的影响,新媒体已然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的语言、交往模式甚至行为习惯都有新媒体的烙印。新媒体是一个平台,借助这个平台,学校可以将一些相关的政策、制度、活动等进行报道和宣传。利用好易班资源,以及建立微信群、QQ群等交流平台。新媒体的不断发展要求学校必须接纳并且善于利用,开展学风建设活动、校园文体活动或者制度宣传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非常有利于学生接受。

五、总结

学风建设对于一个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拥有良好的学风环境,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就可以顺利开展。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建设良好学风不是一蹴而就的,学风的传承和巩固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这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在形成的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及时更新理念,在巩固的过程中也要积极结合当下时代背景进行调整。可以说,学风建设就是一种校园的文化建设。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学风的形成和培养需要几十年的积淀才能达到。这就要求高校要在建设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面对新的形势,高校应该把学风建设作为工作的一个重点和当务之急,注重学风的开发和利用,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与时俱进,积极动员和调动学校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学风建设,凝心聚力,众志成城,才能使学风水平得到稳步提高,从而能为国家建设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任芳.论高校校园文化与学风建设[J].继续教育研究,2011,(10).

[2]聂智,李革.思政教育与学风建设的相关性及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2).

高校学风教育范文4

关键词:学风建设;朋辈教育;学业支持;体系构建

自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以来,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由于学校的教学资源、师资队伍、课程安排等方面因素,在大学课堂里教师不能全面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导致很多学生平时学习不扎实,到了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另外,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各种短视频、直播平台在“95后”“00后”学生群体中广泛流行,各种网红的出现也滋生出“娱乐至上”“读书无用论”“草根逆袭”等不良思想,大学校园的学习风气日益下降。2018年6月,陈宝生部长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推进“四个回归”[1],即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把人的培养质量和结果作为检验教育工作的根本标准。朋辈教育最早起源于英国的导生制,在21世纪初,我国高校开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等领域运用朋辈辅导,在此过程中发现朋辈群体更能够激发同龄人的学习灵感,朋辈群体能互相吸取正能量。朋辈教育在学风建设中的运用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积极探索,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更加有利于形成自觉上进、追求卓越的学风,对于高校健全“三全育人”机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高校学风建设的困境

学风建设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最基础性工作,良好的学风更是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要条件。在“四个回归”背景下,高校意识到学风建设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学风建设的收效不佳,出现了学风宣传深度不够、学业预警帮扶不够、教学管理关注不够等困境,未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1.学风宣传深度不够。在高校中学风建设最常见的方式是加强学风宣传,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进行熏陶。但在实施过程中,这类宣传仅仅是在学风建设月或者考试周诚信考试宣传中得以集中体现。良好的学风是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养成的,应该在学生自入校后的学习、生活、活动中形成。学风建设月或者考试周诚信考试的宣传较为局限,不符合“全程育人”的要求。另外,很多宣传仅仅停留在制作标语口号、表彰优秀事迹、重申考试违纪处理规则等方面,只能在学生心中留下浅显印象,不能使其内化于心并养成主动学习习惯。

2.学业预警帮扶不够。根据学籍管理的相关规定以及各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对于在规定期间没有修满一定学分的学生给予学业预警[2]。对学业困难的学生给予警示,形成家庭、学校、学生三方联动的信息沟通监督机制。学业预警机制自提出和实施以来,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但是,在此期间发挥主要作用的是辅导员的谈心谈话、家长的着重关心,让学生加强学习,叮嘱他们在后面学期补上未修够的学分[3]。而辅导员、家长都非专业教师,只能从思想方面对学生予以帮助。这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通过端正学习态度、制定学习计划、增加时间投入,还可以跟上学习进度,但是对于专业知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不够。加之在未修满学分的历史学业压力和正在修读课程的当前学业压力的双重压力下,学困生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业比较困难。所以,学业预警模式对学生的帮扶还不够有力。

3.教学管理关注不够。目前高校出现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即在学期初和学期中非上课期间在教室和图书馆学习的人寥寥无几,而在考试周图书馆“一座难求”。反映高校学风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挂科率”(同届学生考试不及格的人数与学生总数之比)。为了降低“挂科率”,高校从教学督导人员、任课教师、辅导员等多个层面提高要求,期末考试期间反复强调期末复习的重要性,警示学生挂科后果的严重性,介绍考试技巧等。这些努力都局限于降低“挂科率”,而反映一个学校学风的主要指标应该是平时学生在图书馆的“上座率”。可见,在学风方面,教学管理的关注还不够。

二、朋辈教育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朋辈教育指的是年龄相仿或者具有相同思想观念的群体通过互相引导、情感熏陶、榜样示范等交互学习的一种教育方式。由于朋辈之间在心理状态、年龄阶层、思想观念上有着高度的一致性,更容易打通教育中因观念不一致造成的思维壁垒。朋辈教育从提出到逐步发展以来,在心理辅导、思政教育、党员培育等方面进行了实践并卓有成效[4]。将朋辈教育运用于学风建设能够激发同龄人的活力,营造学生互相学习的氛围。

1.为形成良好学习氛围提供新途径。学风建设活动在每年学期中和学期末的考试周开展得比较多,之后相关活动组织较少。然而学风建设不应该仅仅在考试周进行,应该让学风建设成为一个常态化工作。学风建设类学生活动应开展在平时,让浓厚的学习氛围时常围绕着学生。在优秀学生的带动下,持续塑造班级学风,在成体系化的特色活动中,使学生能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2.为学困生学业发展提供新思路。学困生指的是在某些科目的学习上有困难或多年某门课不及格的学生。学困生同时具有现有学业压力和历史学业压力的双重压力,如果学生课程长久不通过,就会出现历史学业压力越发沉重的现象。高校一般通过在新学期重修不及格课程的方法帮助学生完成该类课程[5],但是仍有不少学生由于自控能力不够、缺少同伴监督、课程适应性不强等原因造成挂科。朋辈教育以学生“一对一”辅导的方式,帮助学困生在课程难点、疑点、重点上突破,有针对性地解决学困生的学业障碍。分析学困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制定有效的帮扶计划,对于自控力不强的学生通过结伴自习,对于课程适应性不强的学生通过知识点重点讲授等方式,解决学困生的课程学习问题,使他们逐渐修满所缺学分,及时赶上学业计划。

3.为学风建设主体开阔新视野。在学风建设中,传统的主体是教师和辅导员,朋辈教育将建设主体转为学生,增加学生的良性互动,教师起辅助作用。朋辈教育观念从被提出以来,许多专家学者对朋辈教育在思政教育、心理咨询等方面做了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尝试,在这些探索和尝试中得到了相应的成果,说明朋辈教育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朋辈教育在学业发展中的应用是一次学风建设的创新,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带领学生完成大学生涯规划中每个阶段的学业目标。

三、朋辈教育体系的构建

由于朋辈群体在学风建设工作中有着巨大的潜力和优势,笔者在学生工作过程中对朋辈教育进行了探索并取得显著效果。朋辈教育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培养学生积极自主的学习习惯,树立学业至上的学习意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知识,高效利用学习时间,解除学生各类疑惑。

1.建立学业典型宣传平台。深挖学业典型,树立学习榜样。在学院微信平台和易班平台上建立专栏,学院微信平台设置“追梦计”专栏,对于奖学金获奖者、学业进步显著者以及学生工作卓越者等进行深度访谈报道,树立学习榜样,发挥标杆的示范作用,让学生在公众号平台找到学习和努力的目标。在易班平台开设“青春追梦学习基站”,常态化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类活动,避免严肃枯燥的说教,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例如学期初开展的“新学期flag保卫战”,用幽默轻松的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学期目标,并通过线上打卡的方式鼓励自己坚持完成既定任务;“最美笔记评选”通过线上评选的形式,鼓励学生认真做好课堂笔记,锻炼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和书写的条理性。

2.组建学业导航群体。在学院平台上建立学业导航群体,将志同道合的学生集合起来,形成良性互动,在相关活动中互相吸取正能量。笔者在东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进行了探索,组建了生涯导航团、科技领航团、研路陪伴团三个学习群体。生涯导航团将典型的优秀毕业生组建起来,以成功保研、出国、A类企业就业的学生等作为生涯导航导生,与具有相同生涯规划的学生分享经验。科技领航团由具有科创竞赛、科创项目特长的高年级学生组成,帮助成员学生解读竞赛、科创项目文件,带领成员学生一起参加学科竞赛、申报科创项目。研路陪伴团由每年高分考取研究生的研一学生组成,更好地辅助考研学生顺利考上理想学校。研路陪伴团在学期初为学生召开考研动员大会,帮助学生稳定考研心态,给考研学生鼓励和信心。在每月线上开展考研辅导专题讲座,在考研计划安排、信息收集、择校报名等方面给予指导。学业导航群体建立之后收效显著,2019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生获市级以上奖项共计129项。

3.形成学困生务实帮扶机制。对于有挂科历史的学生,制定“一对一”学业帮扶计划。导生由在英语、大学物理、微积分等课程上有特长的党员学生担任,每人申报1门有能力辅导的课程。导生通过知识讲授、陪同自习、模拟测试等方式进行辅导,帮助学困生修满所缺学分。由于帮扶过程教学相长,朋辈教育中将学生党员群体作为重要骨干力量,在日常学业辅导中锻炼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品质,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党员的信任,培养良好的群众基础。朋辈教育在实行过程中为党员发展提供新平台,锻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四、朋辈教育体系的运行保障

朋辈教育运用在学风建设中依靠的主体力量是学生,让学生在学风建设中自觉发挥作用需要良好的制度保障。因此需要设置系统的激励机制、科学的监督机制来保证朋辈教育体系的顺利运行。

1.系统的激励机制。朋辈教育体系实施过程中需要各个学生团体的共同努力,合力推动学风建设。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一定激励,除典型学生获得奖学金、拿到名企名校录用通知、相关媒体报道之外,还对其事迹进行深挖和宣传。另外,鼓励学生发掘身边学风优秀案例并进行宣传报道。对学风建设类活动表现突出者进行重点表扬和嘉奖,形成学生争相追求上进的良好氛围。对学生学业导航群体中表现突出的明星导生给予表扬和奖励,提高标杆的知名度。

2.科学的监督机制。在朋辈教育过程中对于教育和被教育双方进行监督,设立意见反馈公共邮箱收集各方意见,保证学风建设活动的顺利开展。对于学业导航团体负责人对所负责学困生帮助不到位的情况,学困生可匿名反馈至监督邮箱。对于不配合帮扶、不按照帮扶计划执行的学生,由队长反馈给该生班导师和辅导员进行督促指正。每学期2次统计学生上课出勤情况,若出现严重旷课现象,反映给该生辅导员、班导师。

五、结语

通过对学风建设内涵的分析,拓宽学风建设的关注范围,突破传统学风建设的思维局限。创造性地将朋辈教育引入学风建设,针对原有学风建设的困境进行新举措的探索,构建朋辈教育体系。建设学风典型宣传平台,组建学业导航学生团体,构建学困生帮扶体系,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设置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保证朋辈教育体系顺利运行,使学风建设在以朋辈群体为主体的体系中顺利开展,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张建双.“四个回归”背景下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实践路径探析[J].新西部,2019(11):115.

[2]王晓宇.近十年来朋辈教育视角下大学生学业帮扶机制研究综述[J].高教学刊,2019(20):190192.

[3]周慧莲,胡云,李晓波.高校学业警告学生帮扶教育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6(23):4850.

[4]胡敏.中国的“导生制”[J].上海教育科研,1999(1):2830.

高校学风教育范文5

诚信是高校学风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内在要求,是高校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根本保障。以诚信教育为出发点,分析当前高校诚信教育的现状,探讨其中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建设优良的学风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诚信教育;学风建设;途径

一、诚信教育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地位

(一)诚信教育是高校学风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来分析,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基石,是公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形象、具体、生动的贯彻和落实到实践层面,被大学生认知和认同,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学风建设就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载体之一。通过学风建设,可以使核心价值观更加日常化、生活化、常态化,更易被大学生接受和认同。但大学生要真正把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还需要以真诚的态度来践行。

(二)诚信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内在要求。高等教育的目的是育人,是培养和造就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全方面发展的人才。学风建设围绕这一目的展开,旨在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正确的行为取向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诚信作为学风建设的思想基础和内在要求,反映了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大学生是否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关键品质。它直接关系到高校学风的好坏以及学风建设人才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日常管理活动中融入诚信教育,可以使大学生耳濡目染,随时感受到诚信教育,自觉从诚信的角度思考问题,以诚信的准则要求自己,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并以这种态度和行为感染其他同学,进而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引导和推动学风建设。

(三)诚信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根本保障。高校学风建设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大学生成功就业为落脚点。通过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可以检验高校学风建设是否有成效。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高校普遍存在着就业率低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诚信缺失的现象,普遍表现为履历造假、自我拔高、求职成功后拒签合同或随意放弃工作岗位等。这成为制约高校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关键,也成为高校学风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加强诚信教育可以使大学生认识到诚信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在遇到问题时以“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正确价值观念和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和处理;可以使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规范学习行为,进而摒弃不诚信的行为,杜绝诚信缺失的现象,为自己成功就业提供保障。

二、高校学风建设中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

目前,高校学风建设中大学生诚信状况整体上是好的,大学生能够严以律己,诚实守信,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对优良学风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但同时部分大学生也存在着逃课、缺课,考试作弊,作业论文抄袭,贫困证明、求职履历造假等诚信缺失的行为以及消极对待诚信缺失行为的态度,这种行为和态度影响了高校学风建设。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高校诚信教育内容空洞,形式单一。首先,针对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高校虽加强了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但教育形式仍以理论教育为主,没有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诚信教育实效性欠佳。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其教育内容在大多数学生看来多为一些理论性极强的、不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他们不会将所学知识完全转化应用到实践中,也不真正了解具体内容。其次,高校在进行诚信教育时,并没有使大学生认识到诚信缺失的危害,致使部分大学生认为偶尔的缺勤、作弊只要没被老师抓到,也不算大事情。再次,高校针对大学生出现的一些诚信缺失的现象,只是从违纪违规的角度来处理,如加强课堂点名、处罚考试作弊者等来使大学生杜绝这种现象,并没有从思想道德的高度,从诚信的角度来考虑,这不利于大学生认识问题的根源,认识事情的严重性,不利于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养成。

(二)高校诚信教育制度不完善,且疏于落实。首先,高校缺少与大学生诚信缺失行为相符合的诚信处罚条例,或虽制定了相关的处罚条例、学生守则、规章制度等,但仍不完善,没有很好的应用于对象。如部分高校虽然建立了诚信档案,但诚信档案的内容和形式还没有统一的规定,各高校对诚信档案的记录方式也不统一,这影响了诚信档案的共享与其作用的发挥,也影响了大学生对诚信档案应有的重视。其次,高校缺乏有效的诚信教育监督评价机制。监督评价机制是高校诚信教育的重要保障,是检验高校诚信教育是否有效、对诚信缺失个体是否执行相关的诚信教育以及惩戒措施等的机制。目前,高校普遍缺乏相应的诚信监督评价机制,这不利于高校监督与治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不良行为,不利于高校诚信教育以公平、公正、公开的方式进行,不利于高校诚信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不利于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养成。

三、以诚信教育为基点,促进高校学风建设的途径

(一)丰富诚信教育内容。一是以核心价值观、荣辱观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荣辱观教育使大学生领会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认识到诚信是时代的需要、祖国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在社会上的立身之本,使大学生自觉以八荣八耻的准则严格要求自己,发展自己,同时这也是高校学风建设紧跟时代步伐,融入时代精神的必要条件。二是注重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与诚信教育的内容结合起来,使大学生认识到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的基本道德规范,使大学生在了解和认同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强对诚信的认同感,体会到诚信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三是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来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借助实时案例等丰富思政课的内容,切实将思政课与大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使大学生感受到诚信就在生活,诚信教育就在身边。此外,思政课教师应对大学生身边出现的逃课、作弊、抄袭等诚信缺失的现象加以重点讲解,使大学生认识到这不仅是纪律上的错误,更是思想上的错误,是诚信缺失的表现,从而使大学生自觉改正并规范自身行为。

(二)完善并落实诚信教育制度。一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大学生个人的诚信档案。诚信档案是记录大学生在校期间诚信表现的档案,它关系到大学生毕业工作以及生活的切身利益,它的建立可以使大学生迫于压力,将诚实守信内化为自律意识,并将这种自律意识转化为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并切实将建立工作落到实处。目前,部分高校已经制定了大学生诚信档案,但值得注意的是要将诚信档案贯彻执行下去,要引起大学生的注意,并在建立的过程中保证诚信档案的统一性、真实性以及共享性。即要按照统一标准制定、经专门人员审核、在互联网上共享可查的形式来建立。二是要完善诚信教育监督机制。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个体的作用建立个人舆论监督机制,通过大学生个体的监督,扩大影响力,为学风建设营造纯净的环境。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学生工作部门、学校管理部门等建立学校诚信监督委员会,监督高校诚信教育制度是否落实,在落实过程中是否公开透明、公平等。三是完善诚信教育评价体系。可以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成立专门的诚信评价部门,但要注意在对大学生的诚信状况进行评价时,要明确评价的要素、指标等,并将评价结果与大学生的奖学金、助学金等结合起来作为大学生评选的条件,以此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四是建立大学生诚信奖惩机制。可以根据大学生诚信与否的行为给予不同的奖励或批评惩罚,使大学生认识到诚信光荣,失信可耻,增强诚信的自觉性。

(三)建立网络诚信教育体系。高校应将互联网与诚信教育相结合,建立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诚信教育体系。具体来说,一是可以利用微信建立诚信教育公众号,在公众号里发放一些与诚信教育相关的内容,如诚信知识、近期举办的诚信教育活动、诚信小故事、诚信事件、本校的诚信规章制度、优秀传统诚信文化等,使大学生更加清楚的了解诚信的由来、发展以及重要性。二是可以利用qq、微信等建立师生诚信讨论组,由教师引导大学生对当前发生的诚信事件进行讨论,并对事件做深刻分析思考,使大学生能够做出正确判断,明确诚信的重要性。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讨论组鼓励大学生发表自己对学校诚信教育内容、诚信教育体制的看法,这可以使教师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及时对错误思想进行制止,对有益想法进行汇总反馈。其次,这也有利于高校诚信教育管理者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能够融入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充分考虑大学生的想法来完善高校诚信教育管理体系。

(四)构建诚信校园文化。大学生在校园里生活、学习,其思想、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学校所塑造的校园文化的影响。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改变大学生的诚信缺失现象,需要高校从诚信的角度来构建诚信校园文化。构建诚信校园文化可以使大学生生活在诚信的氛围里,时刻感受到诚信,从而增强大学生诚信做事、诚实做人的自觉性。具体来说就是可以用传统诚信文化、民族诚信文化以及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使大学生感受到诚信的历史性、民族性、时代感;可以将广告牌、标语等和诚信内容相结合,打造校园物质文化,增强大学生对于诚信的认同感;可以通过举办诚信对话、诚信主题晚会、诚信大讲堂等各种诚信活动,建设诚信校园行为文化,激发大学生参与诚信建设的积极性;可以通过规范诚信规章制度,完善校园诚信制度文化,通过制度的他律作用,增强大学生诚信行为的自律性。

四、结语

以诚信教育为切入点对大学生展开教育,通过高校诚信教育体系的完善,打牢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基础,使大学生以诚信的态度做人、做事、做学问,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做事风格是高校优良学风建设的必然要求。

作者:张文娟 单位:喀什大学法政学院

[参考文献]

[1]杜庆华.诚信视域下的高校学风建设[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

[2]戚志林,杨敏.论学风建设与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7).

[3]肖跃.崇尚科研诚信树立优良学风[J].中国高等教育,2010(09).

高校学风教育范文6

1.1教育经费对地方高校学风建设具有促进作用

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仍然是地方高校开展教学活动所需资金的最主要来源,没有充足的教育经费和各方面教育投入的支持,地方高校的学风建设活动就得不到充分的开展,有了充足的资金,地方高校的学风建设才有了一定的物质保障,其学风建设也才能得到一定的促进。

1.2教育经费对地方高校学风建设具有制约和导向作用

教育经费的多少决定着地方高校进行建设的规模、内容、组织形式以及活动方式和手段,还决定着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从根本上说,学风建设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地方高校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展最终受教育经费的制约。教育经费的短缺已成为目前地方高校进行学风建设和发展的“瓶颈”。虽然加强学风建设不能给地方高校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但是这种教育的投资是绝对不可缺少的。教育经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地方高校开展学风建设的力度,这必然要求地方高校开展学风建设的力度与地方高校的教育经费投入相适应,在规模上相协调,从而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学风建设活动,建设优良的学风,促进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2教育经费短缺对地方高校学风建设制约的表现

我国地方高校一直都存在着财政性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地方高校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地方高校的学风建设虽已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在一定经济基础的限制下,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对学风建设的重视不足

当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高等教育的规模得到迅速扩大,学生的数量、规模急剧增大。受高校扩招的影响,地方高校普遍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在主观上对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大多数地方高校把主要精力重点放在基础设施的建设、学校规模的扩大、教学设备的增加等方面,大量的教育经费被用于基础设施等建设,而对其学校的学风建设却缺乏相应的经费投入。由此可以看出,许多地方高校对学风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尚没有把学风建设作为高校建设的重中之重。虽然,近几年,许多地方高校已明显认识到了学风建设的重要性,但是在学风建设方面却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必要的实践。地方高校较少集中精力科学地调查研究学风建设问题,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如何、状态如何、效果如何以及学校在学风建设中有哪些局限等问题缺乏准确把握。许多地方高校的学风建设往往停留在口号上,很多时候“抓学风、促校风”都流于形式,学风建设缺乏行之有效的规划和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既不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也给稳定学风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2学校的规章制度得不到严格履行

学风建设的好坏离不开有效的管理。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对地方高校的学风建设起了阻碍作用。当前,虽然国家教育经费达到了GDP的3.8%,但是由于办学主体和办学层次的不同,地方高校教育经费仍然存在短缺的现象。受这一条件的制约,地方高校在学生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着不完善等问题,学校的规章制度得不到严格的履行。而学校的规章制度则体现了一所高校的治校思想,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控制力和约束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高校的学风建设。而在现行“严进宽出”的教育体制下,地方高校为了保持更多的生源,得到更多的财政拨款,对学生的违纪做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使许多规章制度形同虚设。考试舞弊、扰乱学校秩序、破坏公物或公共设施、打架斗殴等违纪现象层出不从,而这些违纪现象却得不到严格的处理,这既助长了部分品德不良学生的违纪行为,也给其他学生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与不学一个样,校规校纪是形式的错误观念,导致学风的恶化。

2.3大学生学业质量的下降

随着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持续增长,高等教育在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过程中,我国的地方高校面临着一系列的难题。不同于部属院校等重点高校,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是地方高校经费来源的主要渠道,而这些教育财政性投入又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再加上地方高校由于名气小,社会影响力小,所以吸引的社会捐赠也比较少。因此,地方高校从各方面获得的教育经费都十分紧缺,这就限制了地方高校的发展,并由此引发出了种种问题,其中关于大学生学业质量下降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究其原因,教育经费对其有着显著的影响。我国地方高校的学生培养主要以属地培养为主,大多数学生是在本区域范围内就学。然而,如果这种学业质量的下降仅是由生源质量的不同造成的,那么这种现象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生均高等教育经费支出的不同,又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教育质量的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经费不足必然会导致学生培养经费的短缺,造成学校的教学质量滑坡,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业水平不断下降,从而影响地方高校的学风建设。

2.4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被忽视

部分地方高校在学生主体作用的认识上存在着严重的误区。学生在高校学风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大学生是高校学风建设的主体,在高校学风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按理说,学生应该是第一位的,地方高校应该特别重视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而目前,许多地方高校受教育经费这一条件的限制,在实际的学风建设工作中没有确立学生的中心地位,相反,许多地方高校把学风建设的工作重心过分倾向于简单的教育和管理,只希望通过举行几次简单的学风会议来进行学风建设,不重视学生活动的开展,即使是重视开展学生活动,学校也没有足够的经费来支持,从而忽视了学生作为学风建设主体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自觉性,而这往往使得地方高校的学风建设工作由主动变为了被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有效的发挥,高校的学风建设工作也无法取到良好的效果。此外,在大多数教学型的地方高校中,以往的学风建设大多注重教师的教风,有限的教育经费也往往被用于教师教风的改善上,直接花在学生身上的经费少之又少,导致当前大多数地方高校在整体上呈现出了学风建设混乱和停滞不前的局面,地方高校的学风建设得不到良好的进展。

3解决教育经费短缺对学风建设制约问题的对策

3.1设立学风建设专项资金

首先,在把握地方高校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立足学风建设的实际需求,遵循学风建设规律,设立学风建设专项资金,从经费等方面对地方高校的学风建设活动予以更大力度的支持。其次,鼓励政府、学校和相关部门等加强经费支持。一方面,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大对地方高校的投资力度,尤其是地方政府,应为地方高校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有了充足的资金,地方高校的学风建设就有了一定的资金保障。另一方面,在当前教育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地方高校应充分挖掘其教育潜力,大力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合理利用其现有的教学设备、仪器、图书资源等,力争使教育经费在学风建设中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同时,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地方高校应发挥其优势与长处,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将科研成果的转化作为教育经费的一个来源,通过校办产业,实现产学研相结合,以此来增加教育经费,促进地方高校的学风建设。

3.2加强学风建设与资金配置的统筹协调

在设立学风建设专项资金的基础上,要加强学风建设与资金配置的统筹协调。首先,对学风建设的各项活动进行规划和管理。学风建设活动的开展与实施,应当根据地方高校的发展需要及学风建设的实际需求,按照学风建设活动的整体目标及要求,优化整合各类学风建设活动,对规模不当、内容重复、活动实施效果不好的,要通过撤、并、转等方式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从而保证资金的有效配置,提高资金的使用率。其次,建立健全学风建设统筹协调与决策机制。地方高校的学风建设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与高校行政主管部门、教务处、学生处、财务处等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作用,按照学风建设活动的规划和部署,加强学风建设活动的关键环节、重点任务与重大问题的统筹协调,形成学风建设活动的重点工作安排与部门分工,从而有计划、有目的地实现资金的合理配置。

3.3改进学风建设的资金管理

首先,要加强学风建设资金的财务管理意识。财务管理的加强要从强化思想认识着手,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思想认识,才能保证管理的有效性。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因此,树立大局意识、效益意识、节约意识以及责任意识等是学风建设过程中所必需的。其次,要把握好学风建设和资金管理的关键环节。学风建设主管部门要明确和落实管理和服务责任,严把学风建设资金的支出关,明确资金的使用范围和支出标准,按照规定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地进行配置,避免随意支出和重复支出。最后,要加强预算执行管理,落实经费使用。在学风建设资金预算执行过程中,要改进学风建设资金的拨付方式,减少中间环节,做到统一管理,专款专用,确保资金及时到位、学风建设活动按时开展。

3.4加强学风建设资金监督

高校学风教育范文7

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其学风的质量与水平是衡量其办学质量的关键性因素。要想保证高校教导出来的学生能够为社会带来足够多的良性效应,就必须要确保学生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以及诸多个人品质的优秀。在当前的教育行业发展形势下,由于高职院校面临着更加多元化的发展方式,必须要保证学校的学风水平,保证高职院校正确的发展方向,才能确保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地拔得头筹。

1、充分认识到新时期下的高职院校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当前的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与行为特点已经有了极大的变化。可以说,每个人都怀着不同的学习目标来到大学校园,每个人的学习动机是有着一定的差异的。随着我国教育部门越来越重视高职院校的发展,给予高职院校了更多的资金支持,高职院校每年接收的学生数量也是越来越多,其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重大改革。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式要做出应有的改变,以满足新时期下的教育发展新需求。

2、提升学校内涵,加强学风建设力度

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应当脚踏实地,而不是浮在空中,重视形式多于实际,并且内涵建设也应当成为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部分。一个学校是否能够吸引学生,其自身的内涵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学校应当保证自己的学风建设能够满足足够的人才需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让学风建设与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理念相互结合,为创造更加具有人文气息的高职院校出功出力。

3、明确学风建设对高职院校起到的积极作用

高职院校要想向同学们准确传达自己的发展方向与办学理念,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其自身的学风理念。在这样的基础上,为同学们的长远发展制定细致的规划。众所周知,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通过学习为自己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学习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包括了课堂上的学习过程,还包括了各种课外对职业技能水平的提升教学,并且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来源于多方面的,片面地考察一个学生是不合理的,如何通过高质量的学风建设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也是当前高职院校需要首先解决的难题之一。

二、注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风建设的结合

作为两个紧密相连又相互有差别的工作类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大学生学风建设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在工作当中是不能被分隔开的。学风建设主要与学校的长远发展、文化氛围的构建有关,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是学生德育工作的关键组成部分,两者要想发挥最大的工作质量,就应当毫不犹豫地结合在一起,以达到互补的效果。

1、思想教育工作与学风建设的本质并无较大差异

在以往的学风建设工作当中,整个工作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人处世的水平以及自主求知的能力。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主要在于培养大学生坚定的信念,并将这样的信念贯彻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工作过程中,培养起大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等。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风建设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能够推动学风建设向更好的方向开展,也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将学生作为两种工作的中心,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大学这个大集体的温暖,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风建设的关键所在。

2、思政教育工作与学风建设有着相同的目标

在高质量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一套高效的管理体系能够帮助学生灵活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工作三者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提升学习能力,锻炼工作能力,与他人融洽相处的目的,在学生毕业踏入社会之后才能为社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正能量。而学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学校制定的相关规范的引导下,教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与生活环境,并努力在学校中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以达到提升大学生思想境界,保证其自身优秀能力的目的。

3、思想教育工作与学风建设在内涵上紧密相连

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中,注重建设学生的理想、信念、诚信以及价值观这几个内容,而这些重点在学风建设工作中也是核心所在。我们要想显著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就应当着重将学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结合在一起。

三、以思想政治教育带动高职院校学风建设

为了给社会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高效的思想政治工作要能跟上学风建设的步伐,要能让两者形成相互帮助、相互扶持的作用。

1、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基础来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对于一位大学生来说,其学习效率与质量的高低与周围的学习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为了保证学生的整体学风水平,学校应当充分重视学风建设工作,切实保证学生的学风质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应当搭建空中楼阁,而是应当建立在学校相关资源的基础上,保证校内的相关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确保大学生思政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2、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基础来激发学生求知的思想

学风建设工作不仅仅包括对大学生学习环境的建设,任何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对社会的看法都是与学风建设工作是息息相关的。高校相关部门应该认识到,学生应当是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的中心点,既是学风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学风的影响者、塑造者,因此学风建设工作应当是相关部门工作的重点。在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规划中,应当充分提升学风建设的地位。从大学生最根本的特点出发,强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力度,通过积极的学习环境来提升大学生的求知欲望,不断主动去完善自己的个人素质水平,为社会贡献出更多高素质的新鲜血液。高校相关部门应当切实发挥高校各个部门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与学风建设工作中发挥更大的效用。

四、探索高职院校学风建设新思路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体制面临着更多的改革因素,高等教育形势就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变动。大学生数量在最近几年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拥挤在本来就接近饱和的人才市场当中,造成了当前就业形势紧张的情况。为了满足新时期大学生与学校的发展需求,各个高校都应当开始规划自己的学风建设工作。学校应当认识到自己在学风建设方面的优势,不断拉近自己与其他学校之间的学风建设差距,进而推动我国各个学校的学风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而学校的管理部门应当认识到的是,整个学风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更是如此,其自身的思想政治工作水平与学风建设水平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时候,高质量的学风建设水平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效的基础,并且对学生的日常学习有着极大的帮助。与此同时,学风建设工作还要与高校的长远发展目标相互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学校长远发展的趋势。并且不光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还应当在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多下功夫,让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最重要的一点,学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两者之间是息息相关的,学校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通过两者之间的相互制约来激励学校的全面发展。

五、结语

高校学风教育范文8

自1999年我国高等院校开始扩招以来,这十几年间,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变。同时由于国内经济进一步飞速发展,各种社会现象给国人思想带来了更为猛烈的冲击,而身处大学校园的90后们,在当前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目前,虽然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比普通高校抓得紧,但效果远不如普通高校抓得好。②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由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90后高职生对考入高职院校已不再带有自豪感,在某种程度上更多的是带着一种失败者心态来到高职院校继续求学。因此90后高职生普遍带有自卑心态,也往往出现自暴自弃的行为。比如整天热衷于网络游戏,或热衷于谈情说爱,平时不遵守课堂纪律、上课迟到及旷课现象偏多,对待学习却只求考试能通过。另外,由于经济条件普遍提高,90后高职生的物质需求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满足,他们较80后相比,更缺乏挫折教育。加之他们在之前十几年的学习中并未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专业学习中很容易遭遇困难,从而导致挂科现象更为严重。另外,高职生还处于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尚未成熟的阶段,很容易遭遇到各种不良社会现象的侵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方便了我们了解世界,但各种负能量的信息也越来越容易被看到,高职生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和较好的约束力,很容易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影响,甚至走上迷途。鉴于这些90后高职生所面临的问题,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也遇到各种困难,笔者认为,要改善高职院校学风问题,关键还在于转变高职生个体对学习的认知问题,重新审视“以生为本”,以提高高职生综合素质为根本,从素质教育上寻找突破口。而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又必须贴近高职生的实际需求,不能追求“高大上”,而要能“接地气”。下面我们就来看为什么要在高职院校开展成功素质教育,以及它的具体推动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2高职院校成功素质教育对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推动作用

所谓成功素质,通俗地说,就是能够实现自身价值、走向成功人生的素质。而成功素质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塑造这种素质的教育。作为高职教育层面的成功素质教育,可具体化为: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有助于学生的职业成功。针对当前高职学生的素质现状与特点,可以对“成功”进行更合乎发展性的诠释:和自己比,做最好的你;和昨天比,做发展的你;和他人比,做独特的你。③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成功素质教育是接地气的素质教育,是能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的素质教育,是人人都能获得成功感受的素质教育。《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中明确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两者相结合来看,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高职院校推行成功素质教育正是契合了人的全面发展以及适应社会需求这一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

2.1成功素质教育能实现学风建设的全面渗透

遵循高职院校成功素质教育这一理念来加强学风建设,可以落实到成功素质理念的德育模式上。根据苏格拉底法教育精神,我们在成功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渗透式”德育模式,即:主题参与、情感体验、积极创造。让学生通过与社会道德环境和教育影响之间的交互作用从事积极的道德思维和道德实践,从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进一步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性。④高职院校可以搭建各类丰富的载体,营造环境,搭建舞台,创设岗位,努力让学生主体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在活动中加强情感体验,在体验中升华创造力,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风貌、向上的精神力量和过硬的职业素养。比如充分利用思政课、班会课、党团课等思想教育的主阵地,运用专题讨论、座谈交流、职业体验、视频播放、表演品评、培训游戏等丰富的形式,让学生在组织、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到正能量所带来的成功感悟,使生硬的说教、严肃的训导都能渗透在这些丰富的形式和内容中,促使每一位学生积极自律、主动向上,久而久之,即可在这一次一次的成功感悟中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切实加强学风建设。

2.2成功素质教育能实现学风建设的全员参与

我们都清楚,要加强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的某一个或者几个部门,而需要全校上下所有部门及全校所有师生的共同参与。纵观目前各高职院校在加强学风建设方面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到目前主要停留在强调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在学风建设上的作用,涉及的层面相对较窄。而通过成功素质教育,我们可以调动起全校各个行政部门的作用,发挥学校所有师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主要依靠将成功素质教育落实到成功素质学风制度上来。“成功素质学分”是对学生在学习、生活、参加集体活动、遵章守纪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技能素质、人文身心素质和开拓创新素质等方面发展情况的综合评价。⑤简单来讲,就是将学生在校期间所参加的各类活动进行归类和记录,以满足成功素质学分的要求,最终可以实现成长轨迹的追溯。在前文我们看到,高职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长确立的特殊阶段,又处于高考后的茫然阶段,那如何给他们较为宽松的高校生活提供一个具体化的指引呢?就要通过各种活动。通过专业社团活动、文体娱乐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平台,让他们忙碌起来,让他们没时间理会网游,让他们没时间无所事事。在这样一个需要记录和认可的要求下,学院的科研主管部门、安全保卫部门、教学主管部门甚至后勤服务部门,都有可以参与学生活动的考察,运用成功素质学分制这一杠杆,在全校形成素质教育的合力,调动起学校各部门在学生素质培养方面的积极性,在全员参与的环境中实现学风建设。当学风建设的任务不再局限于教学部门、学生工作部门这一传统范畴以后,我们的视野更为宽广,学风建设的成效也就更好。

2.3成功素质教育能实现学风建设的跟踪服务

从高职院校成功素质教育的发展性诠释里我们能够看到,成功素质教育是一种接地气的素质教育,是和自己、昨天来比较所获得的成功,而不是动不动就跟马云、雷军、李彦宏等成功人士相比。因此,成功素质教育在学风建设上可以更加做到针对每一位学生的跟踪教育。我们在加强学风建设的时候,往往更加注重对优秀学生的评比和表彰,如对奖学金学生的事迹报道;或者更注重对后劲学生的惩治处分工作,如对考试作弊、打架斗殴学生的处分等。但在成功素质教育理念下,我们不再简单对待这些事情。对优等生进行表彰之后,我们更要促使他们走上一个新的台阶,让他们用寻常心态对待所获得的成绩,让他们意识到这些成功是昨天的,鞭策他们获得更大的成功;对违规学生进行处分之后,我们更要让他们看到希望,让他们在后续的处分学习中、思想悔悟中看到自己的进步,体验到在这种内省过程中的成功感受,让他们尽快走出处分阴影,更好地学习生活。在这样一种理念的指导下,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内心的成就感,对正能量的热爱和希望就能不仅仅停留在填鸭式的口号中,而是真实可感的。因此,成功素质教育能实现学风建设的跟踪服务,学风建设在成功素质教育的推动下可以跟学生的日常生活能真正融为一体。

3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