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改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高校教改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校教改论文

高校教改历史教学论文

一、高校历史教学教改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和滥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这里包括两种僵化的教学模式。第一种是,有的教师授课,还在搞满堂灌,唱独角戏,不能开展活泼多样的教学方式,也不能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课堂上没有交流,没有讨论,没有互动,没有合作,感受不到学生的思维,把学生当成了简单的传声筒和教师话语的接收器。第二种模式是,片面地过量地依赖和滥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认为不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是保守,就不是教改。不管什么课程,都要使用电子课件。为此,教师都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心制作课件,但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有的课件成了绘画绣花、课本搬家,画蛇添足,或只是起到了代替小黑板的作用;有的教师为了展示精心制作的课件而砍掉了本该由学生去解决的内容,使学生成了观众,难以把该学的知识和自己的学习有机地结合好。有的老师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用课件代替了必要的讲解和内容推演的过程。学生想做个笔记都不跟趟;有的课件因制作粗糙,链接不好,弄得讲课教师在课堂上手忙脚乱,漏洞百出,甚至成为累赘。更有甚者,有些学校评选精品课,不是看实际教学效果,而是看你有没有电子课件。例如有的老教师教了三十多年的历史课,教学上很受学生欢迎,桃李满天下,却因为没有电子课件失去了被评为名师的资格。可见,这样的学校在教学评价体系方面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和误导。事实上,在许多学校,虽然制作了许多精良的课件,但并没有也没有条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只不过把课件当做教师的一种表面的要求或作为评教条件的一种摆设而已,而实际上却根本没有应用在教学上。

教学方法与手段是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像以上这两种简单的教学方法都是违背教学宗旨的,起不到多少真正的教学作用。过后,没让学生学到多少有价值的知识。满堂灌式的教学给学生的感觉就像看了一场枯燥的独角戏,而滥用教学多媒体课件仿佛就像学生看了一场图片的流动展览。

(二)教学评价体系存在片面性和单一化

对学生学习成效的的考察,高等院校历史课的考试内容,多以学生死记硬背、不加思考的记忆性知识为主,缺乏对历史分析评价能力和唯物史观的考查;在试题设计上,一般只有填空、解词、简答、论述、判断等几种常见的题型,很少有分析活动与实践活动的考查。考试题目的设计日益趋向于简单化、公式化、程序化;评价模式仍以考试为主,不管是专业课测评,还是公共课测评,都是笔试。在确定学生的总评成绩时,往往是只以一次或两次闭卷考试的分数来做定论,看不到学生的潜在能力。这种考评体系不仅弹性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水平,而且学生还因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得不到激励而使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抑制。要想得高分,只能按老师讲课的内容或要点去做复习范围和答案。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阻碍了创造思维能力和主动学习的内驱力的发展。这样培养出来的“高分”学生,越来越傻,往往是知识面仅限于教材范围的缺乏独到见解的低能者。

教学评价体系涉及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问题。什么样的教学评价体系就会引导学生怎样地去学习,单一化的考评体系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潜力的发挥,误导了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学习方法。高等学校要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陈旧一套的教学评价体系就必须做到稳健而深化地改革。

阅读全文

高校教学改革项目管理优化对策探析

摘要:高校要认真落实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的理念,加大本科教学改革力度,努力造就和培养一批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育一流的教改项目和教学研究成果,是高校提升育人水平、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高校要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化提升,从形式上和效果上“两手抓”,确保教改项目的研究质量,从而促进教学成果转化,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管理

1研究背景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18年6月,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围绕教育思想,提出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1]。教育部针对这场振兴本科教育的攻坚战,推出了一系列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措施,以期通过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体系,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为国家造就可承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优质人才培养是振兴本科教育的核心,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必须充分发挥其在优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加大本科教学改革力度,努力造就和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青年人才。

2教改项目实施现状

针对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脱节、传统教学模式忽略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专业和课程设置缺乏时代感等,我国高校正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平台,教改立项可以促使各高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资源、教学理念与教学过程融为一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专业设置优化、培养路径完善等方面做出成绩,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高校的综合实力。教改项目研究具有科学实践性强的特征,其可以有效指导教学改革,可以深刻分析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研究经验,并针对核心问题有的放矢地提出解决方案。当前多数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机构被定位为行政管理部门,机构管理人员在完成日常的事务性工作之余,难以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推进教改项目培育工作,且其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也相对有限。教改项目管理过程中仍存在重立项轻结题、成果认定模糊、项目成果转化滞后、项目统筹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由此可见,教改项目管理理念更新与管理方法优化是教学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其成效将直接决定能否成功构建科学高效的教改项目管理体系。

3教学改革项目管理优化对策分析

阅读全文

安全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分析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安全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提出了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的安全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措施,最后论述了安全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取得的成就。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安全工程专业;教学质量;师资队伍

近年来,教育部加快健全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包括“五位一体”的教学评估制度[1],《华盛顿协议》对工程教育认证给出了相应的标准和要求,在这一背景下,对标《华盛顿协议》修订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8版)》成为一个具有国际等效性的认证标准[2]。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包含了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其中通用标准从5方面给出了对教师的要求,分别是规模与结构、水平与发展、精力投入、指导作用、提升教学质量等。将提升教学质量放在通用标准的第6部分师资队伍中,可见教师在提升教学质量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结合南华大学的实际情况,总结了提升安全工程专业教师的教学质量的改进措施及取得的效果。

一、安全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足

2016年6月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该项举措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相比协议提出的更高要求,在巨大的推动作用后面,透露出我国目前工程教育改革的任务非常严峻。当前我国的工程教育改革,较多的是着眼于教育体系、模式和工程实践等几大模块上,相对淡化了师资队伍的建设[3]。我国开办安全工程专业的高校目前已超百所,且有增加趋势,但较多是新开专业,所属学院多是与矿业、环境、土木、化工等相关的学院,单独成立学院的很少[4]。因此安全工程专业拥有的师资力量不够雄厚。同时,南华大学坐落在湖南省衡阳市,为内陆非省会城市,在引进人才的吸引力方面先天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师资队伍建设。

(二)教师的工程经验不足

阅读全文

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改革分析

 

一、我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新旧课程结构的比较   旧课程结构根据高等教育的发展,对我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相应的课程体系改革为:计算机基础分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层次,为必修课或选修课。其中:理工类建议选择C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等,文科类选择VB程序设计、web程序设计等;第四、五学期各专业可根据专业培养需要选择。同时为了使同学们能更好的掌握知识,将《C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web程序设计》《动漫设计》课程分为两个学期完成,称为《C语言程序设计(1)》《C语言程序设计(2)》,其他课程以此类推。   二、教改具体措施以及效果   (一)全程机房教学,增强动手能力   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措施。传统的三中心(教师、教材、课堂)教学方法既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也不符合计算机教育的特色,必须改革。   我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由原来的课堂教学,改为全程机房教学,使同学们在边听教师讲解的同时,可以直接上机进行操作,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立刻得到对计算机操作的感性认识。通过三个学期的教改实践,完善了全程机房教学模式,对同学们使用计算机的动手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二)配套教学软件,提高学习能力   本课程组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发了一个《大学计算机基础辅导练习系统》,该系统分为抽题模块、答题模块、判卷模块,本系统为C/S结构,当管理员在服务器端设置好本次模拟练习的题型比例后,系统自动生成一套模拟试卷;所有的同学们可以在客户端进行答题,当答卷完毕时,由服务器端自动进行判卷并将本次练习的结果反馈给同学们;该系统可以提供给学习本课程的同学们经过教师的指导后,在课堂内外自行进行练习。以便同学们完成练习后,自己可以评判自身的学习程度,并在下一阶段的课内外学习中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本系统已经提供给2005级大一学生进行了初步使用,体现了较好的作用。   (三)开发网络平台,整合教学资源   本课程组在调研了周边各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情况,开发了一个本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心教学平台》,在本教学平台上,提供了基础部课程的相关介绍,教学信息的,教学资料的下载等等功能,可以提供给任课教师所任课程重点难点详细介绍。对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方便了同学们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本课题的后续时间里,拟设计开发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的基于校园网教辅系统,使得同学们可以开展课余时间自由学习。   该平台具有以下优点:①发挥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多种媒体的作用,使教学信息组织超文本化。多媒体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②在培养高级认知能力的场合中,因特网和校园网是协作学习的主要形式,实现了协作式教学。③教学过程的生动性是多媒体计算机的强大魅力之所在。在教学中可以同样重视教与学这两个部分。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教与学成为两个相辅相成的部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发现式”学习能力,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④在短时间里要获得大量的信息与知识,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是可望不可及的,而以多媒体网络作为传播信息的渠道,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同时传播大量的信息,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四)编制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吸引力   根据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重新编制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A》《计算机程序设计B》的电子课件,使之更符合我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更符合浙江省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其中《计算机程序设计A》课件获得中国计量学院首届多媒体课件竞赛二等奖。改编后的课件具有以下优点:界面清晰、美观,结构清晰,例题丰富、并附有书本外的课后习题。   (五)出版教辅材料,同步教学改革   根据高等教育中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和结合浙江省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本课题组编制了《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与习题指导》面向21世纪高等院校计算机系列规划教材,该教材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并于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开始投入我校、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使用;根据我校学生应考浙江省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需要,本课题组编制了《C语言辅导与讲义》、《VB程序设计辅导与讲义》,并与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开始投入使用,学生们反映良好。   (六)开发考试系统,改革测试手段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技术学科,主要凭试卷来检测大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能力。而且试题类型目前多是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了解,不是考核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挣脱应试教育的樊笼,严重影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现在这种考试方法,使得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这种考试方法与素质教育大相径庭。   本课题组开发了《大学计算机基础上机考试系统》,本系统具有抽题功能、答题功能、判卷功能、存储功能、输出功能,对其中的实践部分从以前的“纸上谈兵”改为“上机实战”。其中的判卷功能、存储功能、输出功能也使得该课程实现无纸化考试,该考试系统于2004~2005学年第二学期开始投入使用。新的考核方法给了学生一个发挥才能的空间,变被动的死记硬背为灵活的实践操作,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人。   四、实际作用与效果   通过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对提高教学质量,效果明显。我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学习C语言和准备迎接浙江省计算机二级考试中,选择了我校自行编制的《C语言程序设计辅导与讲义》《VB程序设计辅导与讲义》,取得了较好的成绩。#p#分页标题#e#    在该完成该课题的过程中,陆慧娟老师等于2005年11月在“首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发表了《多科性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教改论文,该文以本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为背景,探讨了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黄俊老师等于2005年11月在“首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发表了《配对编程教学模式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教改论文,配对编程方法是两学生并排在一台计算机上工作,协同完成一个设计、代码编写和调试的新的程序设计学习方法,该文对配对编程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应用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提出了配对编程在程序设计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五、展望   在我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基本确定的情况下,继续加强教材,教辅材料,网络教学等方面的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改项目的建设,争取早日在浙江省、全国获得教改的奖项。   1、针对新课程结构,加强教辅材料的建设;2、加强网络平台的建设,提高网络教学的覆盖面;3、积极开发新课程体系中的各科网络版教学课件;4、积极总结教改中的新成果,多出教改论文;5、积极参加学生学术竞赛,争取获得更好的成绩。

阅读全文

地方高校古代文学论文

一、高校古代文学教改的误区分析

(一)重学生轻教师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倡,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与双主体教学理论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他们开始转变观念,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这是教改中最为可喜之处,因为观念的改变可以促进教改的深入与发展。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时矫枉过正,重学生却轻教师。具体表现在,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标,忽略了教师自身的引导作用。事实上,素质教育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误区的形成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上,教师的动机是好的,但效果却不能与动机成正比。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模式往往采取“作者介绍———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的三段论式教学,这种模式今天依然有着较大的市场。这种教学方式,往往“面”铺得较广,“点”挖得不深,教师更多的是充当了知识的传声筒,因而课堂教学引发不了学生的兴趣。为改变这种现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些教师就通过讲述作者的生平故事、文坛趣事、野史逸闻等相关内容来丰富教学课堂。这样的穿插教学本无可厚非,首先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持良好的教学秩序。其次,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知识面。但是,一旦不能把握好“度”,过分倾斜于此,教改就会走向误区———为吸引学生而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传授了基础知识忽略了能力培养。客观上,随着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学生评教成为教师教学评价的重点,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学业绩的好坏取决于学生的喜好。学生评教的角度往往从自身的兴趣出发,要求课堂气氛轻松,不能注意到知识的系统与衔接,不愿接受思考与科研的辛苦。一堂生动的好课就被狭义地理解为多讲故事、多举事例。笔者曾就“如何上好古代文学课”向学生展开调查,70%多的学生认为文学史及作品枯燥了些,要求老师“多介绍一些背景知识、作家生平及相关故事”。此外,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明显感觉到:学生对小说教学的兴趣远远高于诗文教学。教学评价体系以学生评教为主,势必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产生误导,为获得学生的高分评价,一些教师的教学自然会迎合学生的口味。教与学的相互融洽,应该是教学中的极高境界。然而,以牺牲教师的主导地位为代价换得的“融洽”,应该说是得不偿失的。学生得到的是信息时代网络书籍上轻易可得的“趣味”,失去的是培养能力时代的能力丧失。最典型的莫过于四年本科毕业,毕业论文都无从下手。

(二)重手段轻方法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社会的进步带动了教育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正越来越深入地走进教育,多媒体教学就是最好的说明。小小三尺讲台可视接千里,耳听八方。教学容量增加了,教学效率、效果提高了,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加强了……多媒体教学正显示出其巨大的优越性。正如一枚钱币有正反一样,多媒体教学中也存在误区,这就是重手段轻方法。明显表现在多媒体课件蜂拥而上,教师教学方式方法依然陈旧。以古代文学教学为例,教学方法依然是传统的“三段论”直讲,不同的是将粉笔板书换成多媒体的屏幕显示,配以一些画面与音乐。其最终除增加学生的感官刺激外,与传统的教学效果并无二致。这种现象的形成,笔者认为主要的原因是对多媒体教学认识的偏差。作为现代教育技术重要手段的多媒体具有时代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衡量办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指征。无论是对学校的本科教学(研究生)验收还是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多媒体教学都是一个重要的参照因素。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往往使人们在认识上产生一种错觉:凡运用了多媒体的教学就是教改,就是好课。事实上,多媒体只是适应时展、以计算机作为知识载体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始终也只能是一种辅助的教学,它不可能改变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实质,教学的主体只能是教师与学生。这就好比教师是厨师,学生是吃饭者,多媒体是灶具、炊具。饭菜是否可口,关键是厨师的手艺和学生的胃口。灶具、炊具最大的影响只是在于做饭的功效。一堂好课,手段固然不可缺少,关键还是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衡量一堂好课并不能以是否运用了多媒体技术为标准。曾经有幸聆听过中国文学研究所杨义先生的两次讲课,没有多媒体技术的帮助,却依然让我们有如沐春风之感,领略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内涵。应该说,教师的主导地位就体现在教师的知识积累及传授的方法上。重手段轻方法,只能使多媒体教学成为新瓶装旧酒的传统教学模式的翻版,而不能正确合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师自身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也是形成重手段轻方法的一个原因。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运用最多的莫过于教学课件。课件的来源,或是自己制作,或是网上下载,或是花钱购买。自己制作的课件,因为计算机知识的欠缺,往往只能以幻灯片的形式出现,结果无非是将原来粉笔的板书变为电子板书,换汤不换药,不能有效地发挥多媒体的作用。网上下载或购买的课件,因为“舶来品”的缘故,教师不熟悉教学内容,丧失教学的主动性,很可能导致“照本宣科”。此外,由于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限制,课件往往重复使用,修改的概率微乎其微。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使得教学模式固定化,从而抹杀了教学中的个性、特色与灵活性,限制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自然也就陷入了重手段轻方法的误区。

二、特色课堂的构建———古代文学教改的应对措施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有句名言“教之于学就如同卖之于买”,也就是说:要让学生会学,教师就必须会教。古代文学教学的目标应该是,让学生在掌握古代文学知识的同时,增加人文素养,陶冶性情、情操,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基于此,笔者认为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材与课堂结构,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构建特色课堂至为重要。古代文学特色课堂构建的前提条件是有效地完成教学内容。原则是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古代文学知识,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增强人文素养。为此,笔者将古代文学特色课堂分为三个有机组成部分

阅读全文

土木工程专业教改新模式探讨

摘要:当前,我国成人教育中土木工程专业已经走上了正规渠道,但是要想在企业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必须要培养专门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但是这对于成人教育土木工程专业教育来说必然会与高等教育存在差别。因此,要想培养出专业技术型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成人教育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对土木工程专业的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文章主要剖析成人教育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教育教学改革的措施,希望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

关键词:能力培养;土木工程;教改新模式

成人教育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完善。虽然在短时间之内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与高校土木专业相比较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成人教育土木工程专业必须进行优化改革。提高成人教育培训的质量,提出教学改革的新模式。

一、土木工程专业成人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对土木工程成人教育投入不足

我国教育部分对待成人教育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态度与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态度上存在差别,二者财政拨款的配置有“天上”和“地下”之分。因此,一些学校必须获得经济收益来维持学校运作。对于这一部分院校来说,他们首要任务就是招生,如果招不到学生就意味着没有经济资金来源,那么学校也就难以维持[1]。为了让学生进入高校学习,部分院校可能会通过降低学费的方式来吸引生源,这样学校的财政收入就会减少,那么学校的各项设施的配置就会受到制约。再加上各个院校之间的竞争,会让土木工程成人教育的招生工作处于一种无序的形态之中。这种问题如果长期存在必然会对成人教育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影响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整体进程。

(二)土木工程课程设置与专业设置同质化问题明显

阅读全文

本科文学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

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本科教学是适应“互联网+”教育环境的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拟就在本科文学课程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教学改革与学习适应性的矛盾、微课(微视频)的开发与技术支持的矛盾、大班教学与个性化学习的矛盾、学习成绩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差别等进行反思,以期对这些问题进行继续思考与探讨。

关键词:

本科;文学课程;翻转课堂;实践反思

在“互联网+”教育环境下,教学资源多样化,教育媒介多元化,当代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学习的个性化追求增强等都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的教学改革成为可能,也使其成为高校教改发展的一种趋势。就翻转课堂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与研究来看,目前,我国很多教育研究者和高校教师分别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中西翻转课堂的比较、翻转课堂的优势与限度、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翻转课堂下的微视频设计与制作、翻转课堂的师生角色的转化、翻转课堂的应用与实证研究、翻转课堂的教学评价等多个角度对其进行了探究。我们已经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本科文学课程,结合这几年在教学改革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诸如教学改革与学习适应性的矛盾、微课(微视频)的开发与技术支持的矛盾、大班教学与个性化学习的矛盾、学习成绩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差别等进行反思,以期对这些问题进行继续思考与探讨。

一教学改革与学习适应性的矛盾

在网络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强调自主、协作学习与教学互动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与建构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一种必然要求和选择。可是,习惯了被动式教学的大学生很难短期内适应翻转课堂教学的主动式学习。因此,高校采用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也需讲究节奏,不能一开始就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一定要有一个过渡期,否则可能会让许多学生产生学习的不适应感。首先,大学生不适应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学习质量就难以保证。大学生早已习惯了按照老师的教学步调进行学习,缺乏学习的自主意识和自我管理意识,短期内很难适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学习。因为大学生的课余时间都是自由支配的,所以很难保证他们能保质保量地在课前独立自主地学习教学微视频。就算部分学生能自主学习,并能进行自主思考;但几乎很少有学生能提出具有专业深度的问题,更不用说自主解决问题了。如果自主学习很难保证质量的话,那么课堂活动或小组合作学习也就会流于形式,而学习成效也就会不尽人意,因此,学生的专业知识建构自然也就成了问题。其次,大学生不适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学习压力,那么教学效果可能很难达到教改的预期目标。实行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无形中增加了大学生的课余学习负担和学习压力。如果没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没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那么他们就很难产生对自主学习者角色的认同感。为此,他们很难进行自控式地学习,也会因为没有进行课前学习而难以加入课堂教学活动或课堂互动,这就会增加他们上课的紧张感或焦虑感。所以,翻转课堂的课中要营造民主、平等、轻松的课堂氛围,以消解学生的焦虑感,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交流。大学生已经习惯了传授式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给了他们自主学习的空间,他们不一定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也很难保证每一位学生就能善用课堂时间、保证学习的有效性。因此,需要时间让教师一步一步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也需要时间让学生进行开放式学习心理调适。那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采用,要有计划、有步骤。首先,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养成一个过渡期和适应期,给教师一个训练学生的时间段。其次,要将翻转课堂教学和传授式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进行混合式教学。再次,先以一门课程作为翻转课堂教学的试点课程,等学生适应和接受度比较高以后,再增加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课程。最后,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看哪些内容适合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比如,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文学课程中的某些有争议的文学史现象及其评价、文学作品的不同解读等就比较适合课堂讨论,文学文体的改编和文学批评论文的写作就适合成果展示。

阅读全文

物流实践教学成效评估

作者:孔继利 单位: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

《企业物流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分析

按照我院对人才的培养定位,结合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注重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企业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企业物流管理的相关概念、掌握基本原理、方法和模型,并能将相关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用于分析企业物流管理的实际问题,综合应用相关的工具解决各类企业的物流管理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独立发现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对于物流工程专业的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方式,是体现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由于物流相关学科的建设周期比较短,且物流具有多学科融合的特点[6],使物流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各个院校在物流相关学科的建设过程中一般是借助原有优势学科的基础条件[6],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物流实践教学体系。我院《企业物流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在强调与理论教学衔接的同时,重视技术工具的熟练使用,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7]。我院《企业物流管理》优秀课程实践教学的目标可概括如下:①培养学生掌握相关方法、技术和模型的基本原理和要点的能力。②培养学生掌握实践教学具体步骤的能力,使学生能利用相应的技术工具完成实践教学环节的任务。③培养学生通过对现象的观察来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将实践教学的感性认识升华到一定的理论高度。④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注重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企业物流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企业物流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该与物流类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相一致,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的,以系统、全面和可行性为原则[4]。在结合我院《企业物流管理》优秀课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已开展的实践教学试点工作取得的经验和借鉴其他兄弟院校成功的实践教学成果的基础上,考虑我系现有的教学资源和师资配备,设计出满足该课程教学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此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了该课程的4大类实践教学项目和每类实践教学项目对应的实践教学内容。下面详细分析该课程体系的实践教学项目与内容、教学方法与流程。

1《企业物流管理》课程实践教学项目与内容

1.1实验类项目与内容配合《企业物流管理》课程的理论教学环节进行形式多样的实验教学项目的设计,内容主要包括企业物流管理流程设计实验、单设施重心法选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实验、库存控制基本原理实验和生产物流的时间组织实验等。这些实验类项目可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标[4]。关于前三个实验项目的教学目标、所用到的实验技术工具可详见相关文献[4,8]。下面以生产物流时间组织实验项目的实验目的、实验所用到的技术工具和实验内容的分析为例进行说明。生产物流时间组织实验的教学目标主要有:①掌握生产物流时间组织的三种典型移动方式的特点;②掌握不同移动方式下生产周期的计算公式,并能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求解,能绘制加工示意图;③掌握含运输时间的生产物流时间组织的生产周期公式的推导;④掌握生产物流时间组织系统的算法流程,能够设计生产物流时间组织系统,该系统不仅能计算生产周期,而且能精确绘制加工和搬运甘特图。生产物流时间组织实验所用到的技术工具包括:①系统开发平台:MicrosoftWindowsXP;②开发工具:VisualBasic6.0;③程序算法流程图设计工具、加工与搬运示意图绘制工具:MicrosoftVisio2003;④报告撰写工具:MicrosoftWord2003。生产物流时间组织实验所要完成的内容包括:①结合相关文献的研究成果,在给出一定的假设条件下,让学生推导含运输时间的生产过程时间组织生产周期的计算公式;②利用相应的计算公式和图形绘制工具,完成实验背景资料中生产周期问题的计算;③分析生产过程时间组织系统的功能模块,系统的算法流程,并完成系统的设计(要求开发的系统界面友好、数据有效性验证符合规范要求),用②中计算出的结果数据验证程序的正确性;④利用开发的程序,绘制背景资料中可行方案的加工与搬运图形,并借助该图形分析最少的搬运次数。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