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法治教育范例

高校法治教育

高校法治教育范文1

关键词:高校;法治教育;实效性

近年来,频发的大学生犯罪案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①。大学生是国家、社会和家庭都寄予厚望的群体,也是极为脆弱、迷茫、极易误入歧途的弱势群体。高校承担着培育和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重任,做好法治教育工作对于预防大学生犯罪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现实中的高校法治教育却存在诸多的缺陷和不足,缺乏实效性,难以满足我国法治化进程的要求。

一、我国高校法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法治教育理念滞后

美国法学家伯尔曼在其《宗教与法律》一书中提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法律只有被信仰,才能获得生命。对于高校法治教育而言,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对学生传授相关法律知识;二是对学生法治观念进行培养;三是对学生运用法律的能力进行培养。其中“法律知识是基础,法律意识是核心,法律信仰是归属,法律能力是体现法律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1]。就我国目前法治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高校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培养尚且停留在第一个层面。由于高校法治教育工作管理理念的滞后,大多数院校在法治教育的方式上仍然采取灌输式+考试的传统教学模式,法治教育课堂往往是单纯的传授法律知识,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导致很多学生难以对法律知识进行实际应用。而单纯的笔试考核作为评价法治教育教学效果的方法和手段也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限制了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和发散思维,另一方面过分强调应试功能也扭曲了法治教育的目的,影响了学生法治意识的提升及发展,使法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法治教育内容过于空泛

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是高校社会价值培育的双重保障,以自律和他律的功能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内在思想和外部行为。然而现今各级学校的法律教育仍作为道德教育的分支②,以德育路径和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缺乏自身的独立地位。一方面,法律内容篇幅比较少,然而需要讲授的内容却比较宽泛,涉及到的法律专业知识可达到数十种。由于篇幅及课时比较少,很多内容教学都处于浅层次,单纯罗列知识点,未能深入进行讲解,导致学生无法较好掌握这些知识内容。另一方面,教学时间比较短,学生需要利用十几个课时时间将所有内容予以掌握存在很大难度,导致多数学生学习这些法律知识的重心放在应付考试上,也就很难谈及对学生法治意识进行提升,严重影响法治教育的效果。

(三)法治教育手段单一

法律知识的传授仅仅是法治教育的第一步,并不等同于法治教育。知法不一定懂法,不懂法便难以遵法,所谓“学而不思、知而不行”是当今大学法治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首先,在当前高校法治教育过程中,除主流课堂讲授方式之外,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相关辅助平台比较少。在实际法治宣传方面,主要就是通过宣传栏、讲座及社团等一些规模及范围均比较小的活动,而这些法治教育形式受众范围相对较少,并且教育手段比较单一,很难使学生实际需求得到满足,也无法使普法教育目的得以较好实现。其次,目前高校法治教育仅仅局限于普及法律知识,相关案例教学及实践辅助教学比较缺乏,难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大部分学生都是盲目对法律知识及法律条文进行背诵,对于法治含义缺乏真正理解,对于所学法律知识无法进行科学合理应用。

二、高校法治教育中问题的成因

(一)高校法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很多高校只注重对大学生的专业教学和技能的培养,认为只要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具备了就业的基础就足够了,而对学生包括法治意识、规则意识在内的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够。表现在:首先,部分高校仍然以成绩为导向,一味注重功利性、技能性知识的大剂量灌输,造成学生心目中成绩好则一好百好的观念,导致存在学生成绩好、能力强但又出现违法违纪情形。其次,法治教育在学科归属上具有严重的道德从属性。很多高校的法治教育仍然停留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上,由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授课,法治教育内容被不断压缩,教学时间较短,教师习惯于用道德的思维去传授法律知识,造成学生缺乏程序意识,并进而产生对法律的逆反心理,不利于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即使在部分高校单独开设的经济与法律、刑法与生活等法律课程,也均是作为选修课进行设置的,其课程不属于高校教育工作考核的重点内容,其教育内容和方式均缺乏规范性。最后,就目前我国高校管理实际情况而言,比较注重秩序的维护,学校内相关规章制度大部分都是禁止性及义务性规定,关于学生权利方面的规定比较少,并且对于违纪学生处罚缺乏合理程序,存在严重行政化形式。这种权利与义务不对等情况与法治观念相背离,对于法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及学生法治精神的培养会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二)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大学生性格缺陷形成的重要原因。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其个人的修养、情商以及逆商的教育和培养,均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实中,我们的家庭教育却更多的停留在“家长式”的教育模式,缺乏必要的情感沟通和对子女兴趣、需求的理解,忽视了对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抗压能力等情商和逆商的综合培养。清华大学高才生硫酸伤熊案是父母离婚所导致的“推论”,反映了当今“单亲子女等于问题儿童”的刻板思维模式。而事实上,经过跟踪和调查,青少年犯罪的家庭缘由,不应都归因于父母关系破裂本身,“家庭教育资源的缺乏、家长自身行为的偏差、家庭成员间紧张的人际关系尤其是父母的严重冲突及亲子间的沟通障碍等,都对子女偏差行为的形成具有程度不同的负效应。”[2]由此可见,家庭教育是影响大学生犯罪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不良的家庭环境成为滋生青少年犯罪的土壤。

(三)社会法治环境不够理想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公民的规则意识、法治意识、契约意识十分薄弱。同时,随着网络信息越来越发达,学生在日常生活及学习中也不断受到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及冲击,由于大学生人生观及价值观仍旧不够成熟,若不能对其进行正确合理引导,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出现违法违纪行为。美国精神分析专家哈内认为,“许多心理变态是由于对环境的不良适应而引起的”。尚处于成长期的部分大学生在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很容易陷入疑虑、分裂、压抑、空虚的状态,出现信仰危机,缺乏对法律的敬畏。在面对人际冲突时,往往不能够包容和妥协,不懂得交流和正确的寻求帮助,而选择成本较高的对抗方式。比如,药家鑫驾车撞人后为逃避责任,对伤者连捅八刀时的残忍和惶恐便透露出他社会责任感的淡薄,缺乏对家庭和社会的感恩之心。总之,社会上理想的法治环境缺乏,使得大学法治教育受到不利影响,进而导致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受挫,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高校法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的途径及策略

(一)强化高校法治教育理念

“法治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归根结底是作为主体的人的建设与发展”[3],高校法治教育在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提升学生法律知识水平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整个高校教育体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高校法治教育理念的提升,首先要提高高校管理层领导的法律意识,加强领导班子队伍建设,选聘法律专业人才参与高校工作管理,将法治思维融入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从顶层设计上加强法治教育的经费投入力度,推动高校法治教育工作的全面、系统地开展。其次是提升法治教育教师队伍的法律素养,这是高校法治教育有效开展的基础保障。对于现有法治教育教师可以通过研讨班、进修、助学的形式对其进行培训和提升。此外,还可以通过聘请高素质的司法工作人员,如律师、检察官、法官等兼任法治教育教师。最后,法治教育应当成为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一项重要指标,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大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任务,让大学生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并逐渐形成对法律的敬畏。

(二)创新高校法治教育模式

当前的高校法治教育模式及方法较为单一,创新高校法治教育模式势在必行。首先,在课程设计上应当使法治教育课程独立化,合理增设法治教育必修课程,如经济与法律、刑法与生活、法与社会等,由法学专业教师授课,用法治的思维传授法律知识,从而加强学生对法律的认知、拓展学生的法律视野,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其次,通过多途径开展课堂法治教学工作,在实际教学中融入互动环节,使以往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转变成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寓教于学,通过多渠道、间接的方法将法治观念渗透到学生的大脑中,让学生意识到法律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具体方式包括:课堂上注重组织学生对热点、经典的案例进行分析、对案情进行讨论;课外可组织学生到法院进行旁听、定期进行校园内外法律咨询、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法律实践,还可以通过各种主题的“法律宣传日”活动加强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宣传,鼓励和督促学生更好的学习法律知识、领悟法律精神、反思法律对社会的影响,从而使学生真正实现学以致用。最后是改革考核方法、完善法治教育评估机制。鉴于单纯笔试考核的缺陷,建议采用除笔试外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如:课堂发言、案例分享、法律演讲、模拟法庭等灵活多样的口试方法,这些方法对于锤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法律视野均有着独特的作用。总之,通过上述教学模式的改革,从而使高校法治教育外化于行、内化于心,切实地提升学生法治意识及法律实践能力,达到法治教育的理想效果。

(三)构建“四位一体”的高校法治教育体系

“法治素养是人类法治文明的基础,是法治社会的土壤,是现代法治社会广大公民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不仅仅是高等院校的责任,也是涉及个人、家庭、社会各个层面的一项系统工程。因此,需要全体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构建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四位一体”的高校法治教育体系。在此,高校作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主阵地,应当为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积极推进依法治校,建立奖惩分明的规章制度,使教学、科研、行政、学习、生活均有章可循,依法保障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利,深化大学生的守法、护法观念。具体而言,一是高校在对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制定过程中,应当使其民主性得以充分体现。在对各项规章制度制定时,应当使学生参与其中,共同进行讨论并且参与表决。特别是与大学生利益存在直接关系的一些规章制度,应当召开学生听证会,以保证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和遵守。二是在学校规章制度实际落实过程中,应当确保严格依规、依程序执行,确保学生对涉及自身利益的事项(如奖学金评比、困难补助评选等)的知情权和抗辩权,对于各种违规、违纪情况应当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处理,从而使学生把权利和义务统一起来,实现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均衡。三是高校要加大对法治教育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力度,倡议和引导大学生广泛参与法律实践,保障上述实践教学模式的开展,形成良好的校园法治氛围。而作为高校大学生本人要主动加强人文修养,树立底线思维、规则意识和维权意识,讲诚信、守纪律,积极遵守国法校规,避免出现违法违纪行为。家长要充分重视家庭教育方式,改变过分溺爱孩子的不良倾向,平时生活中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注重观察和了解自己的孩子,配合学校教育,注重对孩子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进行正确引导,逐渐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识,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更好的接受学校法治教育。对于社会而言,社会大环境应当加强综合治理,深入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的建设力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为法治教育工作的更好开展提供系统的法律依据及支持,为法治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软环境。

四、结束语

高校法治教育范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措施

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希望,他们身上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重任。学生法律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率普遍提高,高校逐渐意识到仅仅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已不足以改变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状况。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过程就是社会主义法治化的完善过程,法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已成为学校依法治校进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加强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依法治国,就要求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各个环节全面法治化。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也要认真学习落实依法治国的精神。中共中央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要求依法运行,并改革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队伍需要法治化构建、向法治化方向发展,其教育目的之一是凸显法治精神,以人为本,同时对教育法治化提出了明确的标准和完善、规范的指导。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的重要性

目前,在校大学生大都是“00后”,独生子女,自小受家长的溺爱,习惯都以自我为中心,享乐主义至上,并强调个人利益,易受周围人的影响,非常容易迷失自我,盲目攀比心严重;因此导致很多人不惜以身试法,大学生犯罪现象也有逐年递增的趋势。大学生犯罪案件给学校与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让整个社会意识到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势在必行。法治建设是政治文明与发展的标志,学校的教育制度和实际操作在符合法治要求的基础上,更应体现法治文明建设的本质,思想教育不仅仅是政治文明建设,更是倡导学生自由发展的教育工具。我国教育法中明确规定,“教育应承担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这就要求在法治化保障背景下,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应用现代互联网技术,使之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发展现状

1.法律层面

我国依法治国方略推行时间较短,制度还有不健全之处,对大学生的依法管理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面临着很多挑战,比如说高校立法实际操作性较低,针对性相对较差,等等。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规章制度教育内容较少,例如针对学生违纪的预防教育不够全面,有的高校甚至没有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方面的培养,或是法治化理念的灌输。有些学校无法合理落实规章制度,处理学生违纪行为时缺少良好的沟通,例如考试违纪处理,仅仅在事后让学生确认违纪告知单,并没有疏导和教育的环节,反而会导致学生有较重的思想负担,甚至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2.学生教育层面

大学生的普法教育很多都是停留于知识层面,仅限于法律制度的介绍和法律条文的解读,但是法律是随着社会变化而不断调整的,学生无法跟上法律的更新速度,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没有根据具体案例或者实际情况做深刻解释,这就导致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是“知而不深、知而不多”,更不要说形成完整的法律知识体系。以跟学生关系最贴近的奖助学金制度为例,很多学生甚至不了解国家制度,如此看来,大学生知识掌握和理解程度亟待加强与提高。学校也应改变教育方法,将传统的偏法律知识记忆变为法律知识的综合运用。学生在思考问题或处理问题时,并未形成按照法治理念和标准去判断、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对自身合法权益知之甚少。因此说,高校的整体教育环境未能满足学生要求,学生的思维仍未脱离传统的模式,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法律教育方面无法吸引学生,很多学校的法学选修课无人问津,学生知法,守法在很大程度上是迫于法律的威慑力,是一种被动的接受。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路径的构建

1.增强大学生法治知识储备

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宪法、刑法、民法等法律知识,在普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要有针对性地以时代需求为导向进行法律知识的传授,也应培养学生运用法治思维去思考问题,比如权利义务对等思维,法律规则思维,树立规则意识,将法律法规作为日常沟通和交流的价值尺度和行为准则,做到不盲从、不越界、确保行为的合理性和正当性,自觉学法,时刻审视自身行为的合法权限,规避法律红线,时刻审视自身行为是否破坏或损伤他人权利,强调学生的责任意识,例如学生应用于承担家庭、社会乃至职业责任;以责任为依托,以法治为准则,这样即将法治精神与自身发展很好结合,可以更好地设计把握自己的未来。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教师也要教会学生按照法律程序,法律武器,公平公正地解决生活中的冲突,凡事具备实证精神,讲事实,讲证据,注重事实的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防止不当行为对自身的侵害。

2.法治教育与德育教育结合

中国有句俗语,“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将法治与德育有机结合起来,以法治教育推动德育教育,强化其支撑作用,重视法与德育的教化作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整体道德水平。比如针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德育教育,应将财务管理制度法规的要求贯彻于财务管理人员基本素质培育中,让学生充分理解财务管理相关行为法治化所体现的道德导向与要求,要使学生学会勇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人的思想和性格受周围环境影响,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法治活动中,不要忽视创建校园法律文化氛围。随着依法治校的推进,法律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创建合理的校园法律文化,应从多方面入手,比如建立信息互动交流平台,帮助学校理解法律难点,也可由各分院举办法律文化节,通过互动小剧场的形式进行普法传播。学校可创办一些法律社团,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参与法治化建设的热情和法律修养;还可以利用广播、宣传海报等方式,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法律就在身边的良好氛围。

3.提高广大教师、辅导员的法治素养

作为教育的主体,无论是教师还是辅导员自身过硬的法治素养都是开展工作的前提条件。以辅导员为例,如何评优评奖、党员的组织发展、贫困生的认定、奖助学金评比,等等,既是一项工作的开展与完成,确切来说也是一次法治教育的过程。因此,这就要求他们在平时就要学习相关法律制度,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依法依章办事,具有公平、公正、公开、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其次可以实行双教师制度,即由一名思政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共同授课,二者可分别从理论层面与实际应用层面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灌输法治思想,突破原有教材章节内容的限制,本着基于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通过不同专题、不同案例、案例中不同人物形象的塑造,讨论多媒体教学和案例,将生涩难懂的法律制度、法律条款转换成通俗易懂的语言,甚至可以联系组织相关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法院,走进社区,增加他们了解国家司法制度的机会。教师也应接受系统的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法律素养,以在具体授课环节中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受益者。法治教育内容既有很强的思想性,又有很强的互动性,它可以创造更自由、更开放的学习氛围,是一种由外至内的双向互动。学校也应培养一批高质量、专业化、多元化的法律教育团队,体现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我国的教育已进入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高校培养人才的摇篮,肩负着把学生培养成有道德、文化、素养、技能的综合人才的责任,而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不是纸上谈兵,需要多方配合,通力协作,例如专业的法律机构、社区、兄弟院校一起配合,不断更新教育内容,转变教育理念,优化环境,梳理和总结经验,抓住每一次尝试的机会,充分利用宣传媒体的向导功能,根据学生的关注点与社会热点问题,引发学生对某些热点的法律问题、某些高校发生的案例的深入讨论,形成沟通平台,等等。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始终以“依法治校”法治化为理念,从守法、懂法、用法等环节不断提高,为教育的转型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董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构建的有效路径[J].科教文汇,2018(7):11-12.

[2]闵辉.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质量[J].思想教育研究,2017(4):5-8.

[3]徐洪军.法治教育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7,37(9):108-110.

[4]熊振婷,韩萍.新形势下推进高职院校依法治校的几点思考[J].法制与经济,2018(12):138-139.

[5]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高校法治教育范文3

法治乃国之根本,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民知法、尊法、守法才是国家强盛的根本原因。而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未来的栋梁,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是所有高校的义务与责任。高校在科普法制教育,建设校园法治文化过程中,可以通过从茶学思想入手来进行,茶学思想作为我国的一种传统思想,其不仅具有喝茶之道,还是一种悠然自得的精神文化。将茶学中以和为贵的思想与高校的法制教育合二为一让传统与现代互相结合,以此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

关键词:

茶学思想;高校法制教育;校园法治文化

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支柱,同样是社会最需要提升法律意识的群体。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在每一个校园都应该树立良好的法制教育风气,只有在学生时期就有较高的法律素养,将来在走上社会之后才能够明白孰可为、孰不可为。因此,每一所高校都应当有一个正确的法制教育思路与健全的法治文化体系。茶学思想是一种集以和为贵、互帮互助、成熟稳重为一体的传统理念,在这样的茶学思想下进行法制教育,能够减少高校学生冲动的个性,让学生变得更加成熟,具有责任心,对于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1茶学思想融入到高校法制教育中的意义

1.1茶学思想下的高校法制教育的必然性

高校学生是即将踏入社会的群体,培养其法律素养中一方面可以锻炼自身能力、增长社会见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的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对社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帮助社会上许多有着难处的人群。高校在法制教育中融入茶学思想,让学生通过学习茶学思想中平和、沉稳的理念以此来更加深入地对法律知识、法制教育进行钻研,深刻认识法律的重要性。高校学生的年龄段十分适合茶文化与法制教育互相融合,因为高校学生有了一定的法律知识与专业素养,一方面能够设身处地地从多个角度看待法律问题,另一方面也有着成年人的执行力,有钻研、刻苦的精神,因此,在高校中推广茶学思想下的法制教育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1.2茶学思想下的高校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学生是国家最重要的储备力量,培养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国家、社会应该尽到的义务。近年来,校园学生的犯罪数量有着逐渐增长的趋势,犯罪年龄也越来越低龄化,如何保证这些祖国未来的花朵健康成长,减少高校学生犯罪事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茶学思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处于非常独特的地位,其凝聚了中国数千年的道德品性传承,其中平和淡然的思想对于抑制犯罪几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茶学思想下的法制平台是一个十分方便沟通交流的平台,同时也能够将茶学、与学校、社会、司法这些领域结合起来,高校学生在通过茶学思想来提升法律素养的同时也可以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茶学法制平台为高校学生提供机遇,高校学生则将更多地回报社会,依靠这样的关系,高校学生就可以凭借准法律人的身份在学校、社区宣传法制活动,帮助青年学生争取合法权利,深入了解青年学生的司法保护工作,在实践与探索中找出一条能够切实有效的校园法治文化建设途径。

1.3茶学思想下的高校法制教育的可行性

从目前国内对于高校学生的法制教育力度来讲,无论是法律服务还是志愿服务都有了许多的媒介,有着各式各样的活动帮助高校学生参与到未成年人法制教育活动中,其中通过茶学思想法制平台来开展实践是一种崭新的手段,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我国的高校学生积极参与法制教育,建立完善的校园法治文化,不仅仅是学校教育、公益心、责任感培养的一部分,同时也有着法律的支持,我国现在的《刑法》中对于青年学生犯罪缺乏有效的保护,对有特殊情况的案件,应当拟定特定的法律法规来保护青年学生。正是因为法律方面的遗缺,让我国高校的法制教育工作并不完善,法治文化建设的工作进展缓慢,难以实现突破,高校学生以茶学思想为辅助,积极参与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当中,深入研究高校法制教育途径,探索青年学生权益维护方式,在提高法律意识、知识的同时也提高社会责任心。

2以茶学思想为视角的高校法制教育途径研究

2.1走入校园进行法治宣传

传统的法律教学过于死板,学生只能够死记硬背相关的法律条文却不能够熟练的运用到实实在在发生的事件中,这样的教育效率十分低下。而茶学思想的法律教育通过让高校学生走入社会实践去学习法治观念,培养法律思考意识。教学特点鲜明具有很高的实际意义,茶学思想下的法制教育特点是“取之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借助茶学以和为贵为理念,以法律援助为手段,影响范围能延伸到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社区、校园等地。茶学思想进入高校学生中,帮助在校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法律知识。茶学思想讲究心平气和,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才能更客观地去看待各种各样的法律问题。高校教师通过生动的授课方式向学生宣传基本的茶学思想与法律知识,让茶学思想走入校园法制中并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例如开展法律相关的游戏、模拟法庭、模拟事件等方式能够让未成年人更好地吸收茶学法律知识,在茶文化实践活动之后及时的收集评估意见,找出不足、不当之处,对活动整体或者高校学生自身进行改进,记录下活动的体会、心得,争取在下一次的宣传活动中做得更好。茶学法律知识的宣传、普及应该是一个双向的活动,而不是单方面的传输,是一种知识的交流,互动性的茶学法律宣传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法律知识,也让其父母、老师明白高校学生茶学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茶学法制教育活动并不仅仅依靠现场宣传,在网络发达的现在,高校不仅可以通过茶学法制平台对茶学思想与法制教育进行宣传,还可以让学生在法制教育宣传活动之后,通过互相添加QQ、微信、微博等方式持续的保持沟通交流,将这样的茶学法制教育延伸到课堂之外,事实证明通过网络信息、邮件等方式来帮助高校学生十分有效,长期的沟通交流比现场偶尔一次的活动对于高校学生的法制教育具更有意义,是一个崭新的法制教育途径。

2.2高校司法保护实践

高校开展的法制教育活动主要是以成年学生犯罪防控为核心进行法治宣传,当成年学生涉案之后保护成年学生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利也具有极高的法制教育意义。借助青年法律诊所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认识到茶学法制教育,通过各种类型的涉案成年学生犯罪事件作为案例,以茶学思想来引导,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法律。此外,依靠团队的力量,保护犯罪学生权益是一种对高校学生与犯罪学生都具有好处的援助方式。高校可以组织成立法律咨询援助社团,对犯罪学生进行羁押措施风险评估,对其提供相关的法律咨询服务,帮助其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茶学思想是一种服务大众的思想,茶学思想下的法律援助是一种独特的司法救济制度与青年法制教育结合在一起的援助模式。

2.3问卷调查实践活动

在每次高校法制教育宣传活动结束之后都应当进行问卷调查活动,一方面的详细的了解法治宣传起到的具体作用与效果,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研究茶学知识的学生更好地准备接下来的实践活动。因此,这些问卷调查内容需要具有针对性,一般的问卷调查内容都会涉及到高校学生成长环境或者与父母沟通之间的问题,在法制宣传后的问卷调查还应当加入一些法律宣传知识,让高校学生更好的记住这些法律知识,在即使没有外人帮助的情况下,也能通过法律来武装自己、保护自己。对于家长的问卷调查主要是询问孩子教育、生活环境的方方面面,以及家长的一些建议,以茶学思想下淡然、平和、无斗争的理念来寻找更好的法制教育途径。

3结束语

关于高校法制教育与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有着许多的难点、疑点,我们可以借助茶学思想来引导学生解决,通过实践来对这些难点、疑点进行解答,大部分高校学生的犯罪都是被冲动的情绪所控制,因此,运用茶学思想让冲动的情绪得到淡化,减少高校学生犯罪几率具有极高可行性。高校学生在深入的研究茶学思想与法律知识同时也能够将这些知识带给社会群众,增强社会整体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心、公益心,也使得法律知识更加普及。现在我国的高校学生涉案频率越来越高,通过学习茶学思想让高校学生的心态得到转变,在成熟、平和的传统思维下让高校法制教育具备更高的社会意义。

作者:布音克西克 单位:新疆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正关.推进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提升法制宣传教育实效[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0(7):119-120+122.

[2]李希聪,吴文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高校法治文化建设[J].民族论坛,2015(1):48-51.

[3]苗会.独立学院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的路径分析———基于对《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9):164+163.

[4]陈毓.从法制教育到法治教育———大学生法律素养培养新思路[J].法制与社会,2009(7):299-300.

[5]刘霖.关于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6(3):114-115.

[6]丁建芬.和谐校园建设中高校管理法治化的问题及对策[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7(3):308-311.

[7]李万斌.高校文化艺术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方略初探[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61-68.

高校法治教育范文4

〔内容提要〕

法制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之一,但由于高校法制教育基础薄、起步晚,因此许多前提性的问题依然模糊不清。笔者认为,高校法制教育定位应该是:性质属于德育范畴;目标注重素质培养;内容趋向职业需求;实践采取多元综合。

〔关键词〕

高校;法制教育;定位

党的十五大确定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写进了宪法,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伴随法治国家建设的推进,我国对全体公民法律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是我国人才高等教育的重要基地,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法律素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而高校的法制教育几乎与我国的高职教育同时起步,其教育模式脱胎于中职教育、照搬于本科,还没有形成自身独特的教育体系与模式,这需要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对一些基础性问题进行反思。本文从高校法制教育的性质定位、目标定位、内容定位、实践定位进行了思考,力争为当下高校的法制教育提供有益借鉴。

一、德育范畴:高校法制教育的性质归属

性质问题是探讨高校法制教育的前提。只有在纵横坐标的比较中确定自己,才能进行正确定位。

1.高校的法制教育不是法学教育。高校法制教育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法制教育是指对所有大学生进行的法制教育,包括两类:一是对法律专业学生进行的法学专业教育,由各院校专门的法律系部进行培养;二是对非法律专业学生进行的普及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和加强法治理念的教育。狭义的法制教育仅指后者,即对非法律专业大学生进行的法制教育,其教育活动由各院校思想政治理论公共基础课部门负责实施。高校的法制教育显然属于后者。

2.高校的法制教育属于德育范畴。从学科归属上看,高校法制教育属于马克思主义学科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属于德育范畴。根据“05方案”,法律基础课已经与思想道德修养整体合二为一,构建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的新的课程内容体系。在新的教材框架下,更加突出了法制教育的德育要求,新教材将道德教育的柔性引导功能和法律的刚性规范制约作用有机结合,共同担负着对学生素质培养的使命。既然高校的法制教育不是法学教育,属于德育范畴而非智育范畴,那么一些高校将之定位于知识教育而不是观念、行为的教育,就是在性质定位上混淆了法制教育和法学教育,混淆了德育和智育,归根结底就是对高校法制教育性质定位认识不清。

二、素质培养:高校法制教育的目标追求

目标问题是高校法制教育活动的终极追求,关涉到教育活动应培养什么样的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指出: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该文件明确了高校法制教育的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根本任务,就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帮助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法制教育的目标定位应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和建设性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法律素质是高校法制教育的终极追求。高校法制教育作为德育范畴的素质教育,其教育实践的目标不能仅停留在认知层面,不是单纯的学习和了解法律知识和法律条文,而是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观念,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然而,目前一些高校的教育者仍然对高校法制教育的目标定位认识不清,在法制教育内容方面,偏重法律知识的灌输,使法律教育成为脱离生活实践的空中楼阁,割裂了知与行的关系,这种做法既违背了高校法制教育的初衷,也不可能收到教育实效。

三、职业趋向:高校法治教育的内容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职业”二字界定了此种教育的类别与特质。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社会、生产、管理、建设和服务一线建设需要的高等技能应用型人才。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的专业定向,高校强调的是职业定向。因此,高校法制教育的内容应充分体现职业要求和高职特色,这就要求职业学院的教育者要具体分析高职教育的个性要求,结合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目标、教学模式、学生特点、行业企业的需求等各个方面要求,构建新的既具有法制教育共性,又有高职教育个性的法制教育体系。具体来说,高校的专业培养部门,可以根据职业的要求结合学生的专业需求,有侧重地讲解不同的部门法。如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加强对经济违法、经济犯罪行为的认知;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应深入学习旅游法规知识;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应加强对网络违法犯罪法律知识的学习。总之,通过学习相关职业法规,使高职学生掌握合法正确的职业要求,能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判断问题,在工作岗位上知法、守法、用法和护法,恪尽职守,更具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当然,我国高校法制教育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教育的内容定位与普通本科趋同,缺乏针对高职教育的内容。在当前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应贯彻“全面依法治国”的理念对法制教育作出更科学和针对性的调整。

四、多元综合:高校法治教育的实践特色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高校法制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必须体现多元综合的特点。笔者认为,多种教育方法的综合运用,多样教育途径相互配合,多方教育力量的有机融合,方能使高校的法制教育真正收到实效。

1.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这既是课程本身的要求,也是高职学情的需要,高校的学生理论基础薄弱,相对于理论思考更擅长动手操作,因此在高校法制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必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除了传统的讲授法外,应更多的使用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视频教学法等。

2.多样教育途径相互配合。应积极拓展高校的法制教育途径,使得课上与课下、理论与实践相互配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法律素质。如通过社区法律宣传、模拟法庭、到司法机关进行参观调研、组建法律社团等方式,使学生明白法律就在身边,是学生可触及、可操作的事情,让法律变得真实具体。此外,学校应积极应对互联网时代教学的机遇与挑战,主动搭建网络学习平台,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有效利用网络的学习资源。

3.多方教育力量有机融合。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绝不是学校自己的单打独斗,还需借助全社会之力,创造多元立体的法制教育环境。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教育的办学环境更加开放,与社会联系更加紧密。只有课堂教育与学校全员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配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环境系统,共同发挥作用,高职学生的法制教育才能得及时、正面的强化和巩固。

作者:周海波 单位: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

第二篇: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法制教育办法

摘要:

高校30年的法制教育主要经历了法律常识、法律意识、法律素质教育三大发展阶段。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在法制教育中有自身法律意识不强、采用法制教育方式及开展法制教育态度问题。文章主要从提高辅导员自身法律素质、寓法制教育于日常管理及采用多种方式结合方式讨论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法制教育

一、高校开展法制教育概述

自1985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关于向全体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的通知开始,全国相继开展了六个普法宣传的五年计划。高校在1986年9月1日按照国家教委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法律基础课”的要求开始增设“法律基础课”开始,高校的法制教育也历时30年之久。30年的高校法制教育主要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一是法律常识教育阶段,二是法律意识教育阶段,三是法律素质教育阶段。三大发展阶段是持续发展的过程,是从模糊到清晰,从零碎到系统,从匮乏到丰富的发展过程。

(一)法律常识教育阶段(1986年—1997年)

这一阶段,大多数学校按照国家教委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法律基础”课的要求,结合公共政治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讲授“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专题,主要介绍关于国体、政体和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宪法常识,更多地是注重具体条文、法律规范的知识性教育。

(二)法律意识教育阶段(1998年—2003年)

1998年6月10日教社科〔1998〕6号文件———、教育部印发《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明确规定“法律基础课”主要是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了解宪法和有关专门法的基本精神和规定,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自此,法制教育法律意识教育阶段开启,法律基础课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

(三)法律素质教育阶段(2004年—)

2004年8月26日,中发〔2004〕16号文件将“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增强遵纪守法观念”纳入“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之列,开启了法律素质教育新篇章。特别是2005年3月9日、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合并为一课,使法律基础课与思想道德修养完全融合,实现了高校法制教育在理念层面的飞跃。

二、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开展法制教育存在问题

民族地区高校一般地处偏远地区,交通落后,生源情况复杂。以阿坝师范学院为例,阿坝师范学院地处汶川县水磨镇,2016年秋季学期全校学生7542人,少数民族学生2114人,占全校总人数的28%。少数民族学生中藏族1192人,彝族532人,羌族220人,藏族学生占了少数民族学生的56.4%。学校学生层次复杂,既有本科生、专科生,还有预科生。在学校教育对象多元化、复杂化的现实背景下,辅导员在开展法制教育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辅导员自身法律意识不强,是学校学生法制教育发展瓶颈

法律意识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社会成员对其法律体系的认知、内化、价值认可及态度和各种心理的总称。唐代杰出文学家韩愈《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授业解惑之前提要求,为师者知之。经调研,阿坝师范学院现在职在岗29名辅导员,其中哲学1人,经济学1人,法学4人,教育学4人,文学6人,历史学2人,理学5人,工学2人,医学1人,管理学1人,艺术学2人,法学学位人数占辅导员总数的14%,法学学位中2人属政治学方向,1人社会学方向,1人马克思主义理论方向。学校辅导员在知识结构上文理兼有,从法制教育功能主义考虑,法学专业辅导员几乎为无。学校辅导员绝大多数还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很多人可能还没有完成学生与教师的角色转换工作,自带的愤青情绪,加上自身法律意识不强缘故,时常出现处罚学生违纪事件的“执法不严”与包庇、说情等护短现象。大学生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0岁左右,这一年龄阶段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未完全形成,亟须“人生导师”给予正确的指引与引导。辅导员自身法律意识不强,在指引与引导学生过程中消极情绪潜移默化,给学生起了消极的示范作用。

(二)辅导员法制教育使用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学习实效性低

所谓教育方式是指教育者将教育的内容传授给受教育者的方法与途径。我国自古以来一直讲究长幼有序,卑尊有别。所谓教育都是长对幼,上对下的说教,被教育者只有聆听教诲,点头称是的份儿,如果发表意见,反倒会被认为是放肆和狂妄。因长期受传统文化影响,直到当代中国,教育者仍然广泛采用灌输式教育方式,高校亦然。这样的教育方式中,教育者处于主导地位,告诉受教育者这是什么,什么不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学生根本没有思考的惯性,学生的头脑成为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对学习内容只是一种教条式的死记硬背。自全民普法教育伊始,青少年都是普法教育的重点教育对象,“六五”普法中更是将青少年作为普法对象中的重中之重。经过普法教育的全民化,在校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民主意识、权利义务意识有所觉醒。现在高校辅导员大多数没有法学专业学习背景,对法制教育也是一知半解,没有对受教育者进行深入的了解与分析,惯于讲大道理,压抑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对法制教育实效性产生负面效果。

(三)辅导员消极开展法制教育,学生学习效果不明显

学习是人们通过阅读、听讲、研究、实践等手段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学习是持续性的一个过程,经过系统化学习才能成就大学问。辅导员站在学生管理教育工作第一线,事务性管理工作占据大部分时间,落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少之又少。通过对阿坝师范学院辅导员调研发现,辅导员开展法制教育消极被动,从没有一例是辅导员主动开展的法制教育,主要通过学校下达任务才会开展。如是法制教育内容必零散不堪,学生学习亦是雾里看花,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理不清知识的来龙去脉。缺乏整体性把握与系统性传授,学生学习碎片化,终究难逃学习效果差之厄运。

三、辅导员开展法制教育有效方式

“七五”普法规划中规定“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促进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的任务,使得人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法律与道德互为表里、不可或缺的关系。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大学生法制教育中具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优势。辅导员有效开展法制教育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辅导员应提高自身法律素质,与同学们共同进步

随着民主法治思想的进一步加强与发展,学生的权利意识更加强烈,传统的以管为主的教育模式不再适应现代的高校教育。现代教育体现以学生为本,辅导员要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的教育管理更像是一种法律管理。在法治社会,公民应普遍具有法律素质。高校在培养学生法律素质的同时,更不应该忽略处在学生管理服务一线的辅导员教师群体法律素质的培养。辅导员自身法律素质的提高对于辅导员思想和行为具有较强的规范与指导作用,是辅导员规范完成工作的强有力保障,更是体现高校教育服务职能的强大支撑。具备法律素质,以知晓法律知识为前提。在提高辅导员法律素质方面,需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只有知法才能守法,也只有知法才能用法,知法更是讲法的前提。在法律知识方面,辅导员应具备法理学知识、某些实体法知识和程序法知识。法理学是法学的基础理论,是以整个法律现象的共同发展规律和共同性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内容主要包括法律的起源、发展和消亡、法律的本质和作用、法律和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法律的创制和实现、法律的价值等。辅导员应重点关注法律关系、法律责任问题。实体法方面以掌握与高校活动密切相关的行政法律规范,如《高等教育法》、《教师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等。程序法方面,主要知晓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重要是养成按程序办事思维惯性,切实落实依法治校办学方针。

(二)辅导员应寓法制教育于日常管理中,培养学生法治意识

法制教育的根本目的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使大学生日益养成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习惯。辅导员具有天然的大学生法制教育独特地位与优势,教育部2006年第2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法制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辅导员也是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骨干力量、组织者、实施者。再者,辅导员可算是学生在校期间接触到最多的老师。按照阿坝师范学院对辅导员工作量化要求,每位辅导员每周至少入住学生寝室一次,至少3次走访学生寝室,一月至少10人次谈话。辅导员最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了解学生思想状态,是辅导员开展学生法律教育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优势条件。于此,辅导员具有了寓法制教育于学生日常管理的便利条件。辅导员应在日常管理中实现法制教育功能,培养学生法治意识,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班委的选拔。高校班委是班级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一个机构。班委成员在某种意义上拥有其他同学没有的锻炼平台,班委成员的选拔是辅导员日常管理中法制教育的良好契机。辅导员应本着公平、公正和公开原则,让同学们全程参与,监督,体验遵守规则下选拔的心悦诚服。二是学生违纪处分。学生违纪处分是班级管理中体现法治的重要事件,是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重大契机。辅导员严肃执行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使学生牢固树立守法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三是评奖评优、奖助贷勤补对象的甄选。辅导员是班级管理者,是评选以上项目对象的直接组织者、实施者。辅导员应该及时公开参选信息,成立班级评选小组,严格按照学校评选规定,甄选出最符合条件的对象。这样的过程能培养同学们的规范意识。

(三)辅导员应多途径开展法制教育,实现法制教育实效性

教育是教化培育的过程,在教育技术、方式多样化的今天,辅导员开展法制教育的途径亦是多样化的。第一,辅导员可以利用传统媒体与现流行的自媒体,开展法律知识教育。第二,采用法治管理模式,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第三,体现文化育人功能,以法治文化为熏陶,将法治内化,形成普遍的行为模式,实现法治思维教育。在2016年12月7日-8日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做好民族地区高校法制教育是贯彻立德树人、全方位育人精神的所在。

作者:周利群 单位:阿坝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大文.刘一睿.从普及法律常识到提升法律素质的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04).

[2]贾应生.论法律意识[J].人大研究,1997,(09).

[3]唐研鑫.中美高校价值观教育方式的概况[D].辽宁:辽宁工业大学,2016.

[4]唐圣华.高校辅导员增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有效举措[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02)

第三篇:高校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

阐述了高校法制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与意义,分析了高校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并提出了高校法制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高职;法制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融合;途径

1高校法制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与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出台,为我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指明了方向。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高职教育的发展步伐,招生门槛降低,在校生数量急剧增加,生源素质参差不齐,思想素养整体偏低,违纪违法现象屡见不鲜,尤其是发生在高职学生中的个人问题、社会问题逐渐显现。所以高职教育决不能局限于专业教学和文化教育,加强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法制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是我国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高职的专业课程教学较多,法制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欠缺,导致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贫乏。法制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高职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对依法治国有积极影响和重要意义。

2高校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2.1就教育目标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旨在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提升其思想道德修养和政治素质,它与法制教育一样,都是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同,都旨在借助教育的力量推动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2.2就教育方向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相互补充和促进。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法制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反之,思想政治教育是法制教育在更高层次上的体现,指引着法制教育的开展,但二者在总体方向上是一致的。

2.3就教育内容来看,法制教育侧重于法制意识的培养和法律知识的普及,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更为广泛地包含思想道德培养、政治理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但二者在内容上有很多重叠和相互关联之处,很多核心理念也不谋而合。

2.4就教育方法来看,受教育内容本身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代表的是以道德约束人的行为的教育方式,因而它是柔性的。但法律是严肃、严谨而不容挑战的,法制教育是一种刚性的教育方式。就社会需求来看,社会秩序很难仅仅依靠单纯的道德感化来维持,因此刚性的法制教育和柔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们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能够提升彼此的教育成效,使教育内容更为深入、生动,更加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从而提高教育效果。

3高校法制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3.1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来开展法制教育。没有思想道德的引导,再严厉的法律也难以防止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反之,没有法律的强硬支持,单纯的道德感化也会显得苍白无力。要能有效提高高职学生的法制观念、思想道德水平,必须坚持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和同步开展。但在实施过程中,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高职教育中的普及程度和实施效果是不容乐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中的教育功能突出、涵盖内容丰富、重视程度较高、教育体系完善、教育基础扎实,但法制教育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后,国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高校开始重视高职学生的法制教育,并纳入日常教育教学中。为了弥补自身在实施过程中的不足,最大程度地激发教育效能,法制教育的开展必须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平台和载体。高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穿插法律知识、法律案例等教学内容,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普及法律知识开展知识竞赛,在校报、校园网、广播、宣传板开辟法律专栏,走进课堂,走进活动,现身说法,事半功倍。

3.2以深化教学改革为目的来创新授课方法。目前我国还没有法制教育课程标准、教育大纲,高校在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及方法上有发展空间。高职结合自身实际开展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体系,促进深度融合,帮助高职学生体会法律的尊严。例如,高职可自行制作海报、宣传册等法制教育读本,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热情;也可以将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适时适度穿插、借鉴;及时对授课内容进行补充、删减、拓展、修改,保证授课内容的时代感和学生参与的热情;紧密联系时事要闻及相关法律事件,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入、综合、全面地理解课程内容。

3.3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平台来促进共同发展。以往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活动等形式展开的法制教育,很难满足教育工作的现实需求,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已经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其中。社会实践是很好的平台,符合青年学生充满好奇、乐于实践、敢于行动的群体心态,可提高高职学生法律意识,可促进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推动力。以社会实践活动带动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方式很多,可邀请专家进行法律讲座、法律宣传活动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法制教育的思想内涵,可定期组织学生参与敬老院帮扶等活动切实解决孤寡老人的生活和情感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同情心与责任感,坚定其学习法律知识的信念,同时高职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思想境界都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4以维护社会稳定为责任来创新教育方法。法制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也是一个独立的学科,不能完全用思想政治教育取代。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思想应更多地体现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注重法制教育的重要作用,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方法,切实提升高职学生的法律素养。同时,高职学生法制教育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做好长期准备,以持久性和实效性为原则一直持续下去。法制宣传的内容必须具有针对性,应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认知范畴,通过生活中的现实案例来吸引他们高度关注,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在高度法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里,法律是至高无上的,是每个公民生活中的一部分,是每个公民必须遵守的,既是我们的义务,也是我们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责任。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紧密而深刻。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二者的深度融合特别是高校法制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同时,应深入发掘、充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在法制教育中的积极推动作用,进一步强化高职学生的法律意识,不断提升其思想政治综合素养。

作者:方放 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康.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法制教育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19.

[2]包芳.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法制教育的重要性[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42.

高校法治教育范文5

大学生法制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求,我国确定采用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通过各种途径以及形式管理国家事务,逐渐实现社会主义民族的制度化和法律化。但是人们并不会自动出现民主的法制思想,我国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存在不少的问题,我国公民自身法律意识比较单薄,我国在民主法治建设中只有大力开展法制教育才能实现法制教育工作。学校是依法行政的重要换届,想要最大程度维护学生和学校的权益,还需要充分了解法律,大学生是社会成员文化素质较高的人群,这对法律方面的要求也较高,只有加强大学生法制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提供保障。大学生法制教育是高等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科学技术得到了很大的进度,传统的知识结构和教育方式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当前社会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同时也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法律修养,法制观念是人才的必要条件。大学生法制观念也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的需求,高校大学生在毕业后融入到社会中,并逐渐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学生只有掌握法律知识才能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大学生法制教育现状

我国大学生法制教育已经经过了好几个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中已经开始出现各种负面思想,这些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有很多的要求。20世纪末期我国把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作为高校法制教育的核心,到21世纪初期有大学生法制教育开始逐渐完善,但是当前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还存在不少的问题。我国高校教育对法制教育不够重视,法制教育归属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法律技术的内容被严重压缩,虽然知识足够,但是地位明显降低,教学内容不够充实。另外思政教育工作并不是专业课,学生不够重视,很少主动关注新闻,教学缺乏连续性。法律基础课程课时较少,学生在学习中就比较困难,教学效果不是很好。高校法制教育存在内容编排不合理的情况,相对缺乏生动性,学生在学习中内容比较广泛,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另外教学内容也是相对比较广泛,内容不够详细,主动学习的学生非常少。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教学手段单一化的情况,教学形式局限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缺乏行动导向能力,很多高校很好实用校园网等教育方式,不能向学生提供足量的社会实践活动,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改革遵循的原则

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改革需要遵循目标与内容相一致的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一致的原则、理论实践相结合等原则。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法制观念相对而言比较缺乏法制教育理念,在教育中需要有意识的转变教育模式,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逐渐引导公民养成守法精神,探索更加适合我国发展的法制教育体系。法制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曾部分,在教学中需要全面提高法律意识,进一步明确行为的合法性,在提高教育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修正自己的行为,更深层次的理解法律,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法制教育中。我国虽然非常重视大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但是社会中的各种思想,影响了学生的法制教育,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到实践中,部分学校过分强调法律知识的普及,影响法制教育的实效。高校在法制教育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自觉地身体力行,学会采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利益,采用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改革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措施

针对以上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加强法制教育。

(一)提高法制教育的地位。

受到我国传统法制教育的影响,我国一直存在重视道德教育轻视法制教育的认识,在社会中还存在很多就很多人轻视法制教育。从理论上来说,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密切相关,但是也需要看到,两种教育存在很大区别的。道德教育强调自律性,而法制教育则是重视强制性。高校在法制教育中只有结合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教育效果。当前高校大学生普遍重视道德教育,认为法治教育就是道德教育的从属品,这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在高校的法制教育改革中需要把法制教育独立起来,并确定相应的配套教育机制,避免法制教育边缘化。从当前的教育体系来进行分析,目前法制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法律制度教育,导致法制教育没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法制教育虽然也存在思想教育的成分,但是需要看到两者之间并不能等同,因此高校需要借鉴国外法制教育的成功经验,加大法制观念教育,使法制教育独立出来,形成自己的教育体系。

(二)改革法制教育内容。

当前我国高校法制教育内容存在很多的问题,过分强调宣传法律条文以及守法意识的教育,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另外高校社会实践与法制教育结合不够,学生很难以参与到法律具体实践活动中,难以形成学生自己的观点,改革法制教育是必要的措施。具体而言,大学生法制教育需要联系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发展特点,强调内容的针对性,在符合我国法制教育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下,有意识的拓展教学内容,向学生讲述进入社会后可能会遇到的各种法律知识等。另外社会生活中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避免学生对法制的观念认识失误。当前高校大学生普遍重视网络以及就业等问题,因此需要向学生讲述一些劳动法等内容,提高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实践性和实效性。

(三)改进法制教育方法。

在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中,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法律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法律信仰,传统的课堂教育方式难以使用社会的发展。高校需要积极创新法制教育理念,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法律理论,逐渐将法律素养刻到学生内心中。在法制教育实践中,高校课堂教育中可以尝试案例模拟的方式,强调师生之间的讨论,鼓励学生通过讨论等参与方式,与专业的教师进行沟通,为学生营造热烈的课堂学习气氛。在教学中,教师还需要结合社会现实进行点评分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现法律教学的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有意识地开展与师生之间的案例,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案例的选择中需要有意识的选择与学生相关的案例,如刘海洋杀熊事件等,引起学生之间的共鸣,充分调动学生运用法律范畴的积极性。另外高校也可以利用学生会等开展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四)加强法制教育师资建设。

提高法制教育师资建设还需要具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当前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相对比较薄弱,有条件的高校可以由法律专业的教师来担负教育工作,若是办学条件不足还需要充分提高师资力量,针对非法律专业的学生还需要不断进行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提高高校法制教育的专业化水平。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坚定自身的法律信仰,为学生的学习树立榜样。

(五)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

高校法治教育范文6

(一)高校法制教育的目标不明确

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然而,高校法制教育的目标一直没有明确的规定,使得在教育内容的取舍上失去了判断的依据。自2006年秋季之后,各高校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课程方案将原本的“思想道德修养”课和“法律基础”课合为一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新教材中法律基础部分只占了大约三分之一的内容,相应的课堂教学的课时也比原先缩短。从而法制教育的地位大大下降,甚至有从属为道德教育的倾向,处于比较“边缘化”的位置。当下仍有相当多高校简单地把法制教育等同于法律知识的传授。教材内容上社会主义法体系内容几乎面面俱到,体现为各部门法相关知识、概念、词汇的高度浓缩。使得教育的重点更多的是制度本身而不是制度背后的价值与精神,法律制度层面的培养要多于法律理念的熏陶。

(二)高校法制教育课教学效果不理想

各高校的法制教育主要是依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公共课来实现,中国高校目前的法制教育大多局限于教师的课堂理论教学。一方面,教材内容庞杂,课内学时仅有12-18学时,法制教育的教学方式陈旧,教师往往照本宣科,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大部分老师根据教材内容进行纯理论的法律基础知识和法律条文来讲授,即便引入一些相关的案例和视频教学,有些也过于陈旧。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滞后性,使得大学生对法制教育课程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另一方面,法制教育的教学内容不能紧扣大学生自身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和社会的法律热点问题,较少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忽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法学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影响学生良好法律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因大学生缺乏真实的法律实践和直接的心理体验,使高校法制教育难以取得大学生的内心认同而流于形式。当前高校法制教育课堂取得的教学效果不理想,仍存在较大的提升和改进的空间。

(三)高校法制教育第二课堂与社会实践环节不完善

中国高校在法制教育上长期只重视思政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对法制教育课堂的补充。高校法制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和法治精神的培育。然而法制教育课堂教学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法制理论的讲解和阐述,使得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实际法律问题的解决两方面出现脱节,即使课堂上运用了互动模式或案例教学方法,也无法完全实现法治思维内化,其仍是要借助于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的开展和完善以实现法制教育目的。然而,当前一些高校第二课堂大多流于形式,不注重法制教育的校园文化活动,低估了法制教育“第二课堂”的重要性。同时,与法制教育理论教学相辅助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匮乏,使学生无法在实践中亲身体验所学知识,难以提高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较难形成把所学到的法律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的习惯。当自已遇到实际法律问题时,仍有可能冲动的选择其他的非法律途径予以解决。这说明中国高校法制教育体系还需对第二课程与社会实践环节进行改革和完善。

(四)高校法制教育缺乏有法学专业背景的师资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的素质与水平直接影响教育效果。法制教育是一项理论性与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教育,需要一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并接受过专门培训的法律专职教师队伍。而现实中由于思政理论课在学校不受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加上普遍上大班课,人多嘈杂,课堂次序较难控制,导致有专业法学背景的老师都优先选择上专业课程。再加上高校连续扩招,“两课”教师严重不足。目前,很多高等院校的法制教育课程几乎是由政工干部或者德育老师来担任,其自身的法律知识、法律素养比较有限,因此只能照本宣科地进行课堂说教,缺乏精辟的法理剖析和鲜活的案例,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甚至对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的咨询也难以解答,教学效果不理想,最终难以实现法制教育的目标。

二、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下的高校法制教育创新

(一)创新高校法制教育目标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使全体学生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应当成为各高校法制教育的首要目标。具体来说,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树立大学生的法治意识

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提出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的首要目标和任务就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意识。法治意识的树立比学习与掌握大量具体的法律知识更为重要。肩负祖国建设事业接班人的大学生应当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宪法与法律至上、权利义务相一致、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办事、遵守正当程序等法治意识,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营造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氛围。法律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和国家生活的各个领域,只有当人们能够依法来观察、思考、处理事物时,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各种问题才能更好地应对和解决。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有助于大学生培养法治意识与法律思维,提高运用法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善于通过对法律知识背后的精神和价值原则的讲解,引导学生自觉培养法治意识与法治思维习惯。

2.坚定大学生的法律信仰

“法律只有被信仰,否则他形同虚设”。卢梭也曾说过:“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一个人只有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崇尚和信仰法律时,才会自觉地学法懂法尊法守法用法。因此,法制教育最终极的目标可以说就是要培养公民对法律的坚定信仰。当前,中国已进入改革的攻坚阶段,各种利益与矛盾冲突尖锐化,再加上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如法律法规的实施机制不完备,实施效果不理想,以及政府官员与司法队伍出现的一些腐败现象,使部分大学生对法律失去了信心,从而对中国的法治前景较为悲观。如何让大学生从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法律,维护法律的权威,大学生坚定的法律信仰的养成将起重要的促进作用。它有助于学生深入认识当时中国国情的复杂性及其对法治建设的制约性。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帮助学生看到中国法治建设的重大成就和主流趋势,充分理解党和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坚强决心,促进学生的法律信仰的养成和法治精神的培育。

3.增强大学生的依法办事能力

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去年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就强调“积极推进依法治国,把能不能依法办事、遵守法律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条件。”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是未来治理国家的栋梁之才。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不仅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养成法治思维,更要帮助大学生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依法办事的本领。能够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积极自觉维护自身与他人的正当利益,不做违法犯罪的事情。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传授者可以通过对众多当前社会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和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事例进行讲解和分析,引导大学生提高依法规范和约束自己行为的能力。

(二)创新高校法制教育内容

大学生法制教育应当严格按照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这一法制教育的目标及其规律来计划、安排高校法制教育的内容。改变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以思想道德修养教育为主,法律教育为辅的框架体系结构向两者并重转变。在法制教育中积极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课堂教学由当前单纯的法律体系教育向法律问题教育方式转变。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内容非常丰富,几乎涵盖了中国所有的部门法,体系性很强。这样的做法,虽能使学生笼统地、大概地了解法律知识和信息,但这与法制教育课内学时少,学生所学专业无关的现状相冲突,这增加了学生学习法律的难度,使学生对法制教育产生厌倦、抵触情绪,教学效果不理想。而法律问题教育是从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重点抓住当前社会的热点案例、与学生密切联系的案例和与学生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案例等,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法制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实例分析与解决,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实效性。高校法制教育,不能停留在过去纯粹法律知识的传授,更要挖掘法律知识背后的精神和价值,让学生在学习法律知识的过程中养成法治思维和法律行为习惯,培育大学生的法律精神。

(三)创新高校法制教育方式方法

高校法制教育的目标是要让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法治精神是一种实践精神,没有经过法律实践是很难把所学的法律知识内化为法治精神的。高校要不断探索法制教育的方式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联系。要有效整合教育系统内部资源,在高校的法制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辅助第二课堂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通过举办法律知识竞赛和开展模拟法庭活动,举办大型的法律知识宣讲和咨询会让学生们在形式丰富、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接受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与此同时,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们走出校门,广泛接触和参与社会实践,结合当前社会主义法治的进程,充分运用案例教学、社区参与、社会实践、社会调研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学,将教学与中国当前的社会实践密切结合,让同学们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积累法律知识,浓厚法律意识,形成法治思维,坚定法律信仰,不断培养自己作为一个合格大学生应有的法律素养。高校法制教育是否有效果,主要是依据学生的行为实践,而不是看学生纯粹的卷面成绩。法制教育评价必须改变过去死板的考试方法,可采用闭卷考试、实践表现和口试面试相结合的方法,注重学生知识与实践的统一。

(四)创新高校法制教育师资队伍

“应该说人们对于法律的信仰并不是根基于法律的强制功效,而是基于法律背后所蕴含的正义精神以及自由、平等、安全、效率、秩序等价值追求。”这些精神与价值都蕴含在具体的法律条文之中。因此,要求高校法制教育的工作者必须能够清晰地发现和领悟法律的价值与精神,并在这些精神与价值的导引下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方法进行传授,以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因此,加强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必须要建立一支专业性强的法制教育师资队伍,积极引进法学专业人才。不断增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教师的知识专业性,提高其知识的储备性以及对法律精神的领悟力和传授技巧,使之有足够的能力胜任法制教育工作,解答学生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学校应当为教师创造各种学习条件,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学术研讨班,教育技术培训班、教学理论交流学习会等活动,鼓励教师主动参加到活动中,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提高自身的法制教育教学与研究水平。同时,提高进行法制教育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辅导能力,使这部分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在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和成长规律下,制定出有利于学生吸收和消化的法制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从而实现法制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

三、结束语

高校法治教育范文7

在美国高校法制教育中,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其一是专业性的法学教育,注重培养法律人才;其二是公民体系中的法制素养教育,培养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对于专业性教育,是由美国法学院协会和美国律师协会共同管理的,在资格认证上主要由美国律师协会负责,是大学生获得律师资格从业证书的主要渠道,类似于我国的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而法制素养教育则主要倾向于整体在读大学生的法制素质教育,是以国家公民标准作为依据的法制理念与思想教育,这是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渠道。美国高校法制教育的原则主要是以公民教育的原则为指导设定的,主要包括平等性原则、公共性原则以及多元性原则三种。平等性原则是指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时,必须要体现出公民对民主的诉求这一目标,要告知每一位在校学生法治在国家民主进程中的重要意义,即要在高校法制教育中体现出民主性,教师在面对每一位学生时,都应该坚持相互尊重、平等对待的态度。法制教育的平等性主要包括公民接受法制教育的机会是均等的、享受教育的权利是均等的。在美国高校中所面对的是来自不同民族、国家的学生,在美国的任何一位教师都必须友好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无论他的种族、肤色、性别,都有机会接受美国法制教育,并成为合格的美国公民的权利。所谓公共性就是指在美国高校所开展的法制教育都必须以向公众提供福利为导向,美国法制教育不与任何政党相关,具有国民性,而非政党性,且与宗教相分离,在美国高校法制教育中不宣传任何诋毁或者倾向有利于某一党派的言论与观点。所谓多元性是指在美国高校法制教育中,法制教育的内容所涉及的范围较广,凡是与美国公民息息相关的法律几乎都会在高校中独立授课,这是与中国宏观型授课模式的区别所在,即从美国小学开始一直到高等教育阶段,学校为学生提供选修自己所感兴趣的法制课程,进行专门授课。

就美国大学阶段法制教育的内容来看,主要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侧重于讲解法律制度的形成以及演变,要求大学生了解法律制度产生发展过程,制度的作用和制度如何影响人们日常生活,要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大学生从感性认识变为理性认识。同时,美国高校教育的内容涵盖了公民生活的诸多方面,如就业、求学、家庭、经济生活以及国家安全等。最为引人注意的就是美国法学院开设的最为普遍的一门课程“街道法”。之所以称之为“街道法”,是因为这门课程所涉及的法律知识渗透到生活的每个领域,其普通和实用程度就像走在大街上一样,深受大学生喜欢和学习。街道法主要是针对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开展的教育,其中的内容包括了美国的立法和司法系统介绍、律师与纠纷处理专题、美国公民侵权行为与公共政策专题、房屋合同、信用、债务等专题,即通过专题的方式向学生横向地展开美国的法律,并在每一个专题后设置2-3个案例,便于学生加强记忆。美国乔治敦大学街道法负责人爱德华•欧•布雷恩先生回忆道:“我们将教学领域拓展到教授学生们解决冲突矛盾的技巧、提高青少年父母教育子女的能力、建立警官和社会成员的关系、改善教师的教学方法等,能够很好地提高教育的有效性。”[2]可见,美国的法制教育已经深入生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其教学内容不断适应社会的变化。客观来看,美国高校法制教育没有全国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其法制教育内容也不尽相同。尽管美国高校法制教育当中的具体内容也有其一致性,但是仍然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法制教育的不稳定性。

首先,美国高校法制教育方法多样化。教育者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育课程的目标,灵活地安排自己的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方法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在美国高校法制教育中,反对灌输式教学,提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平等,并在此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法制教育方法运用上则以过程为导向,当前在美国各州所采用的教育方式大相径庭,但也有各种特色,例如理论基础建构模式、价值澄清模式、体谅模式、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价值分析模式、社会行动模式等,这些模式的运用在美国高校法制教育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美国高校通过开展“走向法庭”现场实践训练,让大学生旁听法院审判,根据所学的法律知识进行实地案例分析与探讨,来判定法官给予罪犯定罪是否合理。另外,除课堂教学之外,安排组织大学生到当地警察局、律师事务所等相关机关亲自实习体验。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了美国大学生法律意识和守法习惯,提高了知法护法用法的能力。其次,教育途径多元化。美国高校十分重视整合法制教育的各种途径。具体表现在:一是法制教育渗透于多学科。除了专门的法制类课程之外,还分散于其他课程教学当中,如政治课、职业道德课、历史课、人文课等。二是发挥隐性教育功能。美国高校把法制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要求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环境相一致。比如在美国高校的学生俱乐部活动、社团活动、节日庆典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服务等不同程度渗透着法制教育,传递美国的法律价值观。三是发挥“三位一体”的重要作用。学校与社区、家庭、宗教组织等各种组织建立了制度化的联系,在平时的生活中进一步学习和践行法律,养成良好的法律品格和行为习惯。法制教育不同于其他方面的教育,是因为法律法规是既定的,是不随着人的主观性而改变的。尽管美国高校法制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仍然具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注重实践,却缺乏必要的正确引导,可能导致大学生形成错误的权利义务观。

美国高校法制教育最关键的是师资保障,其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聘用优秀的人才和来自社会优秀的律师,这在美国是最为常见的,也是最为重要的师资来源。美国大学的法制课程教师都必须具备LLM(MasterofLaw)法学硕士以上学位以及部分JD(DoctorofJurisprudence,)法学博士。二是给优秀的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和教学条件。三是在课程传授上采用“选教制”,所谓选教制就是指同一门课程的教学计划是由不同的教师完成的,这样的教师配置方式一方面能够时常让学生感觉到课程的新鲜感,另外一方面是形成了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竞争,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有利于挖掘教师的创造性。

美国高校法制教育对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借鉴意义#p#分页标题#e#

美国高校法制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公民教育”,从法律关系到法律责任的逻辑联系出发,侧重于对大学生进行权利义务观的教育,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公民责任的合格公民,让大学生树立资本主义的权利义务观,其意义在于“用与法律、法律程序、法律系统及它们赖以为基础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装备非法律专业人员的教育”。我国高校法制教育从根本上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侧重于培育大学生法制观以及普及法律基本知识。因此,“培养学生具有在一个以法治为基础的多元民主社会中有效地发挥作用所必需的法律知识、法律意识直至法律行为。”[3]美国高校法制教育中有很多创新性的内容,诸如街道法教育、美国总统制教育等等,而我国当前高校法制教育则多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统一的教材,该教材从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出发,传授我国法律的主要精神和基本内容,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学习,而在大二、大三和大四阶段却不再或很少涉及。其次在该教材中涉及了宪法、民法、刑法、诉讼法等多种法律,以及部分国际性法律知识要点。但是在一学期或者一年内学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所有法律知识不太现实,因此在我国高校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总是以粗线条、宏观式的教学模式出现在大学生学习课程中。

最后我国高校所使用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往往体现出很强的专业化色彩,与法律专业的学生所使用的初级教材几乎没有差异,往往被认为是法律专业的入门教材,美国高校法制教育虽然没有统一的教材,但是在内容上更倾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且分门别类,这一内容设置方式,对于充实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内容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对美国高校法制教育的方式介绍,我们不难发现,以“激发”为核心的灵活性教育模式比在我国高校法制教育中所使用的方式更加有效,在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方式中以课堂教学方式为主,缺少实践。一方面由于我国高等院校学生人数较多,大规模的法律实践教育活动很难开展;另外一方面我国高校法制教育在高校中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大范畴之中,因此也受到了传统思想政治灌输式教育方式的影响,教学的教诲性和知识灌输性较强,缺少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在考试中,目前多采用开卷考试,因此很多高校学生在法制教育课程中不会投入过多的精力与兴趣。因此,学习美国高校法制教育的多种教育方式的融合,有利于优化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方式,提高法制教育的有效性。

美国高校法制教育对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启示

当前,我国法制建设处于关键时期,高校开展的法制教育是否有成效,不仅关系到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而且还关系着我国法制建设的进程发展。认真反思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薄弱之处,可以借鉴美国高校法制教育有益的经验和做法,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我国高校法制教育改进上,结合当前我国以人为本的目标定位,一方面要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和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法制公民,另外一方面也应该实现由“接班人”形式教育向“人的全面发展”实质教育转变。美国的著名教育学家、社会学家约翰•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的主张,他认为最好的教育素材是源自于社会生活,教师应该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而学校应该是社会的缩影,必须为在校学生呈现真实的社会生活态势。在我国,高校大学生更加注重课程学分,应该进一步改进高校法制教育在高校中的重要地位,并以此为价值指导,不断地探索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教学方式,提高法制教育的成效,以实现我国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我国高校法制教学的方式与内容上,必须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我国法制教育无论是在方式上还是内容设置上,总有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的弊端,法制教育的关键在实现知法、守法与用法三者的统一,美国高校学生的用法能力则是中国高校学生所欠缺的。

高校法治教育范文8

我国现在以依法治国为理念,本论文以研究高职院校的自身特点为前提,分析了我国当前高校法制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论文提出了把培养学生法律思维定位为高校法制教育工作的目标导向,以期高校培育具有法律思维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

我国一直是坚持依法治党、依法治国的方针路线,在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共中央再次强调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法治教育对于他们也是至关重要的一课。因此,在我国法治治国的方针下,高校开展法制教育,不仅仅只为学习和考试,更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法制教育现状

(一)对法制教育理念认识不够清晰

高校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高校在保障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也一直在强调德育与法制的教育,虽然高校的教育理念中反复强调了德育与法制的重要,但是从各个高校实践的情况来看,对于道德教育的力度更大一些,也更广泛,不少学生和教师认为道德教育直接关乎个人修养和素质,比法制教育更为重要,这种观念普遍存在各大高校。在不少学生和教师的观念里,法制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学科,而不是一个普及的教育科目,这种教育理念认识上的不够直接导致不少高校开设有德育教研室而没有法律教研室,可见高校法制教育实践起来还是困难重重。

(二)法制教育内容刻板不实用

不少高校开展法制教育,仅仅只是开设一门课程,对学生普及一些法律专业知识应付考试,而对于法制教育真正的意义并没有理解,对于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并没有太大作用,这就失去了法制教育实用性的目的,没有起到真正的法制教育意义。此外,高校针对非法律专业学生开展的一些法制教育课程,内容也只是一些法律条款和法律规范,虽然法律条款是一项严谨的规范,但是法制教育却不应该刻板,特别是高校法制教育,更应该贴近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以及和他们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

(三)法制教育实施方式简单落后

目前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主要以课堂为主,对于非法律专业的学生而言,接受法制教育的课程还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对于法制教育的实施方式过于简单落后。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法制教育也要与时俱进。

(四)法制教育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

法制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强的教育,对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很高的要求,但目前有些高校直接选用德育教育教师来进行法制教育,将德育教育与法制教育融为一体,这种教育方式还是有很多弊端的。因而高校应该重视大学生法制教育,配备专业的法制教育教师,将法制教育作为一项专项教育进行开展,这样才能推进高校法制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网络时代法制教育中所面临的挑战

(1)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传统的法制教育模式已经不能跟上时代的需求,网络信息对传统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大学生的学习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利用网络加强法制学习对于法制教育是很大一个挑战。

(2)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上每天充斥了数不清的信息,这对于大学生的法制观念也产生了很多影响。如何在互联网时代,通过法制教育引导学生辨别是非,加强法制观念,树立良好的法制理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非常大的挑战。

三、如何加强高校的法制教育

(一)普及法律知识,开展法律讲堂

对于高校开展法制教育,首先是需要普及法律知识,只有熟悉法律知识才能树立法律意识,当前不少大学生法律观念模糊,缺乏法律常识。高校也可以通过网络建立自己的法制学习宣传网站,引导学生通过健康的上网习惯,学习网络上积极和有用的知识,通过网络加强法制意识,加强法制教育。

(三)拓宽法制教育的途径

高校在进行法制课题教育的同时,积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这样既能加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丰富课堂教育,增加学习的生动性,通过拓宽法制教育途径,这样才能将法制教育融入生活,增加大学生法制意识和法律观念。

(四)加强法制教育师资建设

为了推进高校法制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加强法制教育师资建设,加大对法制教育工作的投入。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不断加大对师资队伍力量的投入,尤其是加强对法制教育课程教学相关老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

(五)法制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

高校的法制教育一直以来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本教科书为教材,而且教学方法往往是将课本知识生硬的灌输给学生。法律一直是跟随的社会的进步不断完善和成熟的,因此法制教育的教材也应该不断更新,符合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在新的法制教育教材中,更应该加强实用贴近生活的法律常识。在高校法制教育中,同时借助网络平台,也能加强学生和教师在课外的交流与沟通,不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和约束,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真正实现高校法制教育的普及。

作者:韩东旭 单位: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