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范例

高校体育

高校体育范文1

关键词:高校;体育社团;体育文化;影响

目前,教育事业迅猛发展,各大高校通过高校体育社团开展各类体育活动,丰富大学生的体育文化,进而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由此可见,高校体育社团对校园体育文化影响至关重要,必须加强体育社团建设,为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打下良好基础[1]。

1高校体育社团与校园体育文化概述

1.1高校体育社团内涵及特点。高校体育社团属于一种公益性的组织,它是由高校大学生出于对体育的热爱而自发组成的,根据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实施社团内部分工,并独立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同时制定社团内部管理制度,以促进体育社团有序运行[2]。高校体育社团的主要特点是社团整体性和社团成员单一性,其中社团整体性特点是高校体育社团产生的前提条件,社团成员单一性特点促进高校体育社团的整体发展,由此可见,高校体育社团的两个特点是建立在社团成员共同目标及理想基础上的,能够促使高校体育社团活动丰富多彩。

1.2校园体育文化内涵。校园体育文化是以学生为活动主体所开展的一种集体性文化,通过各项体育活动,倡导不同的体育文化,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也有助于学生体育素养和意识的形成。

2高校体育社团与校园体育文化的关系

2.1二者密切联系、相辅相成。随着高校体育社团的建立,势必会增强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同时大学生加入体育社团的人数也不断增加,为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的传播奠定基础。高校体育社团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范围会随之扩大,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也随之提升[3]。

2.2高校体育社团是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途径。高校体育社团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此各大高校体育社团纷纷组织多种不同的体育活动或社团内部体育项目,号召学生积极参加到社团活动中来,帮助学生享受体育活动带来的乐趣,了解体育运动的专业知识,提高体育技能水平,从中培养学生自身的体能素质和体育竞技精神。此外,高校体育社团人数众多,管理人员通过添加微信好友建立微信群,以便于学生及时了解社团动态。

3高校体育社团对校园体育文化影响的主要途经

3.1积极开展不同的社团活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各大高校体育社团组织迅猛发展,积极开展各项体育活动,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不仅推动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进程,也为校园文化注入了全新的力量,同时各大高校构建各具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并对校园体育文化今后的发展制定相应规划。例如,有些高校之间进行联谊共同举办体育社团活动,有利于各高校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有些高校邀请企业对体育社团活动给予赞助,并融入企业文化,丰富高校体育文化内涵,从中解决体育社团活动的经费问题。此外,高校体育社团还应组织学生参加体育专家讲座,增长学生见识,帮助学生提高体育文化理念,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在高校体育社团活动中,运动专业的体育生也可以单独组建体育队伍,推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3.2以体育社团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高校体育社团除了能够丰富校园体育文化之外,还可以弥补体育课程教育的不足,并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体育运动平台,引领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展现学生的体育才能。有些高校每个专业的学生均由高年级学生组建体育社团,再根据大学生的体育兴趣,不定期开展各项体育活动。通过开展不同的体育社团活动,有利于丰富学生体育生活,有助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加快高校体育文化的传播。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各大高校纷纷以体育社团活动为载体,鼓励大学生主动参加不同形式的体育运动,学习体育文化知识,掌握更多的体育运动技能,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同时,体育社团开展的各项体育活动,有助于打造健康、和谐以及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在高校体育文化氛围中,大学生能主动参与各项体育活动,并自主学习体育运动技能和体育文化知识,由此提高体育文化素养。此外,高校建立体育社团必须以大学生的实际体育需求为基础,以人为本,特别是举办各项社团活动时,重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让学生从不同的体育项目中获取体育文化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体育文化素养。

3.3加强高校体育社团管理,促进体育文化和体育社团协调发展。目前,各大高校体育社团以弘扬体育文化为主,但是依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包括高校体育社团活动经费不足、活动场地范围小、体育社团管理制度不完善,不利于高校体育文化的传播。高校管理人员必须联合体育社团成员,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加强对高校体育社团的管理,确保社团体育活动按照相应规范进行,促进高校体育文化和体育社团协调发展。高校开展体育社团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大学生的自身体育素养,也有助于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高校体育社团干部应与高校教师共同探讨体育活动内容,明确体育锻炼的意义,从全局出发,加强高校体育社团管理,定期对社团干部进行管理培训与考核,提高其管理能力,为体育社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4丰富高校体育社团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社团活动以大学生体育练习为主要活动内容,促进大学生身心发展,进而实现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参加体育活动可以消除学生疲劳,缓解学生心理压力,调节学生生活节奏,进而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结语

高校体育社团是校园体育文化的载体,而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也离不开高校体育社团活动。重点探究了高校体育社团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其主要表现为积极组建不同的社团活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以体育社团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加强高校体育社团管理,促进体育文化和体育社团协调发展;丰富高校体育社团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等四个方面,必须重视高校体育社团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以实现高校培养体育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梁帅.体育社团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22):16-17.

[2]刘天博.浅议高校体育社团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J].当代体育科技,2019,9(26):92-93,95.

高校体育范文2

【关键词】民族体育;文化传承;高校体育教育

1.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与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主要问题

1.1有关部门重视程度不够且缺乏明确的目标

民族体育文化并不是一个需要多大投资的项目,而且,它对我们这个中华民族产生的深远影响,随着时间的拉长,将会表现出更大的文化效益。可也正是有关部门在这方面缺乏这么一个意识,导致了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与高校体育教育之间难以有效的结合。不仅如此,随着一些部门的不作为,可以看到相关的专业人员也越来越少,这与这些单位的消极态度,无法在社会上发起号召,采取有效宣传的方式不无关系。人员数量不足,又如何能够进行文化传承与教育,这种状况的确令人担忧。

1.2缺少高水平专业教学人员

现阶段对于人员配置仍然考察不够,教学人员质量参差不齐,同样会引起民族文化建设不过关等等的一系列后续问题,这种保量却没有保质的问题,对于民族体育文化传承来说,无疑也是不可取的,现阶段很多的学校在进行有关体育方面的教育时,总是会出现一些教学事故,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密切相连的,同时,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高,往往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本民族体育文化的了解程度,掌握真实技巧的程度。所以,提高高校里民族体育文化教学人员的质量,也成为了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1.3民族体育文化实践教育的安全性不够

民族体育文化教育,有时会通过实践教学来进行。在进行实践教学时,许多专业的教学设备是必不可缺少的。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运动器械已经获得很大的进步,并且相当成熟。但是与此同时,很多设备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已经开始出现一些老化的问题。一些陈旧老化的器械如果继续使用,必将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此外,为了节约成本,一些没有经过国家检验的设备也在不经意间被引进,这些设备往往没有安全保障,致使在正常相关教学的活动中有很大的安全隐患。这些安全隐患在我们教学活动中不能及时的解除,不管我们在管理上付出多大的努力,都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改进教学设备,保证运动器械设备的安全性能,也是我国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重点研究领域。

2.传承与教育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

2.1提高思想认识并制定明确目标

其实,提高思想认识的工作,主要应该是在高校领导之间开展,应该在主管的部门之间开展思想动员大会,这是绝对有必要的。会议应该由主要负责人,充分阐述民族体育文化的重要性,不仅如此,会议还可以进行思想交流工作,轮流发表对这方面的认识,互相交流学习,这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当然,会议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明确的目标。要明确本次民族文化建设,要持续多久的时间,最终建设成什么样子。一个明确的目标还是应该脚踏实地去确立,如果相关单位一味的好高骛远,最终也必然会适得其反。多方面的考虑各种因素,进行宏观的布局与整体规划,确保之后高校体育教育在民族体育文化传承方面的高效进行。

2.2进行选拔、提高教学人员的水平

前面我们已经了解到,民族体育教学过程的复杂性需要高技术水平的专业教学人员。对于有经验、技术水平较高的专业人员,需要进行筛选、选拔。在面试流程,可以进行试讲,考察教学人员的实际水平。举行统一的试卷考试,面试可以成为人员选拔的侧重点。同时,在录用之后,还要定期举行对教学人员的培训工作,召开培训会。教学人员的职业素养,也是应该着重考察的一个方面。如果能在教师的教学水平方面取得一定的提高,那么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才能够真正的从核心关键点被学生所掌握。

2.3加大高校教育监督力度

民族体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与高校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而高校的教育就必然会涉及到教学资金的问题,同时还有在教育过程中对教学安全性的考察,这两方面都需要我们进行严格的监督。高校教育的监督工作,首先应该在财务方面展开。既然教育设备器材的安全性没有足够的保障,那么国家的相关部门就必然会给高校进行拨款,用于采购一批新的教学设备器材,这笔费用就需要采取严格的监管。因此,对于教学资金的用途,相关的监督部门必须要严格审查,确保每一笔账目都切实地被用于民族体育文化教育方面的高校工作。而针对教学安全的问题,从设备器材方面的确是可以起到一定的保障效果,但是教学安全的监督工作却不仅仅局限于设备安全,教师的教学水平,对于设备器材、各民族体育的相关方面实践教学同样需要被监督。对于这类情况,最合理有效的方法还是成立专门的监督小组,不定期对高校的民族体育文化传承方面的教育工作进行调查,当然,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以同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沟流交通,深入了解有关专业性的工作如何展开,也能够给出一定的建设性意见。

参考文献:

[1]刘志东,齐林谷,马登军,等.对民族体育文化高校教育传承工作的深入研究[J].中国高校教育,2012,(11):13-16.

高校体育范文3

关键词:融合理念;高校体育;社会体育;接轨研究

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促使人们的生活理念发生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愈加注重身体健康,参加体育锻炼的需求也更加旺盛。现代体育中融合了健美、健身、娱乐等多种手段。而高校在体育资源、人才资源上都拥有很大优势,其所含有的优势资源完全可以满足现今社会社会体育的发展需要[1]。针对这样的社会需求,高校体育应该与社会体育进行融合,吸收彼此的特点,不仅可对社会体育的快速发展进行推动,还有利于高校体育获得多元化发展,从而两者都获得共赢。

1.社会体育浅述

就我国现今的情况来看,随着我国经济及社会的进步,人们的体育意识也得到不断加强,尤其是在我国老龄化人口增多的现状下,人们从事体力劳动的强度大大降低,脑力活动大大增多。另外,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城市中各种“文明病”也逐渐增多,人们出于养生观念需要利用体育来对自身的体质进行增强,从而提高生活质量,调节生活节奏,并起到娱乐身心的作用。同时,由于人们业余时间增多,为人们提供了参加体育运动的时间。这些因素的协同发展,促使了社会体育在现今时期必将获得发展。就全世界范围来看,随着全球经济的形成及知识经济的发展,21实际竞争主要体现在科技的竞争,也是知识的竞争,而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2]。为了迎接日益激烈的竞争趋势,各国政府及经济实体将投资重点从物质投资转为人力投资,而人力投资的重点就是对人的体质进行延长。因此,在新时期,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势必都将会将社会体育列为劳动力数量及人力质量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投资形式,并对这个项目予以足够重视。但社会体育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1.1宣传不够

自我国开始实施全民健康以来,人们对健身活动有了更多的理解及认识,国家甚至提出了人人参与的口号。但据调查我国城乡居民中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并不高,而在乡镇这一比例更低。这个调查结果表明,社会上但对于社会体育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大,很多人还没有形成明显的体育意识,导致参加社会体育健身锻炼的人数也较少[3]。

1.2训练场馆缺乏

由于受到我国经济条件的制约,我国现今开展的多数体育运动都是在街道上、公园内及广场上进行的。一些地区虽然属于经济发达地区,但城市中配备的体育场所也远远不能满足群众健身的需求。由于城市场馆、设施的不足,导致人们参加健身运动被制约,健身项目较单一且效果不佳,大大影响社会体育开展效果。

1.3社会体育指导员素质不高

有调查显示,在我国担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概率仅有万分之三。这个数字说明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明显不足,对于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满足[4]。并且在我国现今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中,指导员的文化素质都不是很高,这也是影响社会体育开展效果的重要因素。

2.社会体育需要高校体育的补充

2.1高校体育可带动社会体育的持续发展

高校体育是个人进行体育学习过程中关键一环,对个体形成体育锻炼观念具有决定影响。另外,高校中配备的体育设施以及专业性人才也为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充分条件。利用这些条件资源不仅可促进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自身发展,还能带动整个社会体育获得大发展,有利于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更好实施。高校体育是个人开展体育生活的基础,它在对学生体育兴趣培养上起到关键作用,使得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提高,从而通过不断的锻炼自觉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5]。在对高校体育开展的意义进行审视时发现,需要从宏观角度来看待高校体育的发展,从而对高校体育的多元化程度进行提高,使其朝着符合社会需求方向发展。

2.2高校体育为社会体育培养高质量人才

我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实行社会体育指导活动,到现今为止,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已经达到十万人。虽然这个数字看起来很庞大,但就实际情况来看,现今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现有的需求,并且也存在很多社会体育指导员质量较低的情况。而高校体育教师身上的体育知识和教育经验是十分丰富的,在各方面都具有突出优势,利用身上所学的这些知识其自己不仅能担当社会体育指导员,且也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从而对现今体育人才匮乏的局面进行有效缓解[6]。高校体育教师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课堂知识的传授者,更多的是一个引导者角色,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体育锻炼,使得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正确的锻炼习惯,并提升个人对体育价值的认识。大学生进入社会后,必然会将其已经掌握的体育知识及健康意识带入到社会中,并通过个人的影响力传播给周围的人,从而带动社会成员对体育价值的认识。

3.高校体育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

3.1高校体育资源是社会体育服务的物质基础

高校中拥有的体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如足球场、训练场以及各种体育设施等等。高校中拥有的体育设施不仅具有较多数量,且体育设施的规格也较高,多数高校都拥有自己的田径场和足球场,一些高校为满足师生的需求还建设了大型体育馆,可用于各种体育竞赛的举办。可以说,高校在体育资源上的优势远远大于社会上的平均水平。另外,高校中具备的丰富人才资源也是社会平均水平不能望其项背的。体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开展的必修课程。每一所高校都会配备专业的体育教师,同时还设有管理器材及设备的专业人员。这些人员的学历较高,且专业水平也较高,还具备一定的体育科研能力[7]。在很多非专业性体育高校,很多学生因兴趣自发组成体育社团,有针对性地对团员开展体育训练,提高高校的体育运动水平,并对高校的公共体育爱好进行发展。

3.2社会体育为高校体育完善提供空间

我国经济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取得很大的成果。但现今人们对生活也有了更高要求,这与社会资源紧缺之间形成一种矛盾状况。很多白领人士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身体的亚健康状态十分明显,另外饮食习惯的改变也使得很多青年都出现高血脂或高血压等疾病。这些问题的出现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反思,更多的人们通过探索一种更健康的方式来对人们现今的身体状况进行改善,从而对身体素质进行提高。很多城市居民都定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这促使人们对社会体育资源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我国很多运动人群所进行的都是缺乏专业指导的非正规体育运动,活动场所也大多在河畔、街道及公园中进行,社会体育对于正规体育锻炼以及运动场地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都是高校体育发挥自身优势来为人么提供优质服务的空间。

4.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良性发展

4.1融入社会体育观念,加快体育社会化进程

在现今的体育理论界中,如何培养专业性人才,是让学生全面发展还是专项发展都是讨论的重点。无论对现今的高校体育发展培养目标持有何种观念,增强每位锻炼者的体质、保持身体健康必然都是高校体育开展的最终素养。这也是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可以充分融合的一个主要交点。现今的高校体育运动中致力于对学生身体素质、体质情况、竞技水平进行发展,这些教育内容及教学理念在新时期势必要发展变化。因此,高校体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社会体育的需求,融入社会体育理念,才会找到适合发展的正确方向。我国专业性的体育高校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可适合时展的专业性人才,而体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走向社会,以娱乐、终身教育及健美为主要的高校体育教育要与社会需求保持一致。

4.2促进高校体育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体育课是高校传播体育知识,并向学生传播体育技能的重要阵地,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今高校开展的体育教育都是以选修课、基础课及专项课的形式存在到的。这种教育形式切断了课堂跟社会体育之间的联系,导致体育教育与社会存在很大程度脱节。因此,高校开展体育课程应该多多与社会进行联系,吸收社会体育所拥有的娱乐形式及其他健身要求,并在对高校体育教育进行改革的时候下大力度,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形式来开展体育教学。同时需要将高校的体育教育作为资源输出的一种形式,形成与社会之间开展的横向互动,从而形成体育教育的多元化及产业化格局。

4.3强化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高校体育是学生在校接受体育教育最后一步,关系到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发展。与之前的教育阶段相比,大学生在认知能力及理解能力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时他们对体育锻炼的意义可充分认识。因此若高校体育可为大学生们提供良好的参加体育运动的习惯,就可为今后大学生的训练打下基础。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阵地,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每一位大学生投入建设祖国事业的前提。因此,培养大学生们养成终身锻炼意识,是实现中国梦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5.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体育及高校体育都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全民健身的热潮下,势必要推动社会体育与高校体育进行有机融合,才能促使我国的体育事业在新时期环境下也获得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月平,邱云涛,张志哲.小康社会进程中黑龙江省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途径探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06:62-66.

[2]朱奇志黄尊兵岑人军黄志华.21世纪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研究[J/OL].体育科技,2015(06).

[3]朱奇志,黄尊兵,岑人军,黄志华.21世纪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研究[J/OL].体育科技,2015(06)

[4]樊小兵,徐代红.试论我国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融合和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2:196.

[5]陈万红.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保健课程改革研究———基于融合教育理念[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4,06:10-13.

[6]刘德明,宋广庆.“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下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竞争力研究———以辽宁省部分高校为例[J].体育世界(下旬刊),2013,03:45-46.

高校体育范文4

1.1、社会体育资源无法满足大众健身需求

在现代社会大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之下,工作压力也有所增大,由此也给社会大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已有数据中显示,大量人群正处于亚健康状态当中,如何改变这一状态,提高大众的生活水平,已成为备受各方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最直接的表现就在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转变消费以及生活观念,积极参与到健身运动当中,并带动着社会大众对体育活动设施需求量的增加。但当前的社会现状却在于:社会体育设施规划与建设存在严重滞后的问题,能够为大众所使用的运动休闲场所非常有限,其与大众参与锻炼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

1.2、高校体育资源开发利用率较低

目前我国各类综合院校的体育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已经日臻完善,完全具备了举办大型体育休闲活动及开展群众日常健身的能力,同时高校所独有的体育人才优势也是其他社会体育资源不能比拟的。但是这些硬件和软件资源仅仅满足了在校学生的体育教学及锻炼需求,没有得到合理的统筹安排及开发利用,使得场馆设施闲置,体育资源白白浪费。

2、社会体育指导在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利用中的价值

2.1、提供优质社会体育服务

高校为体育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场所与平台支持,无论是在体育设施的规模、数量、配备水平、还是种类上,都具有其他平台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同时,由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开展过程当中还能够凸显的独有的学术性人文资源特色,因此在发展群众体育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为了能够使高校体育资源的特色与优势在社会体育指导中发挥价值,必须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开放的程度:即需要通过扩大开放程度的方式,缓解社会体育工作中群众体育设施不足的现实问题;(2)开放的形式:即需要在社会指导中通过体现高校体育资源特色以及优势定位的方式,促进社会体育未来的可持续发展;(3)经营管理的模式:即体育场馆需要自原来的公益性或事业性定位向着经营性转变,在这一过程当中对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促进管理制度的完善,面向社会提供多元化的体育服务项目,促进管理人员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力求参与社会体育锻炼的群众能够得到规范化的指导,促进服务的优质化发展,从而将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利用的优势更好的发挥出来。

2.2、促进高校体育资源合理利用

在逐步实现高效体育资源社会化利用的过程当中,必须充分发挥高效体育资源的平台优势,从社会体育指导的角度入手,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一定时期内高校体育资源的社会化利用发展做出规划,积极面向以高校为中心的,周边一定区域内的企业、事业单位、以及社区大众提供体育指导与服务。同时,高校还可以依托于丰富的体育资源,定期举办体育知识、运动保健、以及运动处方等多种类型的讲座,在展开健康宣教的基础之上,为大众提供健身计划方面的指导与服务。除此以外,还可以使社会体育指导教学更加的细化,从对大众体质监测的角度入手,根据大众不同的体质状态,制定针对性的体育指导与服务方案,并将与大众体质相关的监测数据录入专门数据库中,形成一个健全的健康服务体系,以达到提高高校辐射范围内群众体育活动开展质量与水平的目的。

2.3、加速社会体育可持续发展

高校有一支素质较高的体育健身指导队伍,依托于这种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能够使健康、科学的运动项目指导策略以及锻炼方法在社会体育中得到大范围的推广与落实。同时,高校所拥有的高素质的体育工作者还能够积极创新,结合实践,研发并形成具有简单可行以及形式创新特点的大众健身方法,以针对性的健身策略来满足社会范围内不同层次、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身体诉求、以及不同身体状况人群的健身需求。除此以外,高校还可以充分发挥在体育科研资源方面的优势,积极展开体育健身相关课题的研究,并配合群众体质监测工作所得到的相关数据,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把握社会体育锻炼与大众体质水平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为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一方面有助于营造一个适合群众锻炼的体育环境,另一方面能够提高社会大众的体育素养水平,促进群众体育发展战略目标的达成。

3、对改进高校社会体育指导教学工作的几点建议

3.1、完善社会体育指导教学师资队伍

为了促进社会体育指导教学工作的进一步提升,高校必须从师资队伍的角度入手,提高参与社会体育指导教学工作师资队伍的整体素养与技能水平。除了需要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外,还需要高校创造各种机会,集中组织教师参加业务方面的培训工作,促进教师在参与社会体育指导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达到提高高校学生社会体育指导能力的目的。

3.2、突出社会体育指导的实用性

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当中,相关教学内容的讲授不能够脱离实际单独存在,而应当在教学中找准时机,将理论知识点与当前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动态与趋势结合起来,从教学内容的完善以及课程综合化的实施角度入手,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进行全面教学改革。除此以外,传统意义上的体育项目课程必须与社会指导以及医疗保健等课程相互呼应,使学生理论知识学习面能够多角度、宽视野的拓展开来。

3.3、理论与实践并重发展

为了能够将教学与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未来发展与社会的根本诉求相契合,就需要在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活动中,重点关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水平的方式与方法,引导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对当前社会中体育视野的发展动态以及社会热点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当前“全民健身”的发展理念,高校需要多面向学生提供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机会,将“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邀请从事社会体育指导教学的专职人员的请进学校,为学生讲授社会体育指导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能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之上,掌握社会体育指导的相关技能与方法。

4、结束语

高校体育范文5

 

1.1教育部在关于《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意见》中指出:“青、少年学生的体育锻炼是全民健身的基础,加强学校体育卫生是使学生科学、持久地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保证。”高校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教育阶段,是学生从学校体育转人社会体育自我教育的过渡时期,无疑对全民健身工程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所以学校体育肩负着时代的重任。高校学生是一个较大并具有较高智商的群体,同时也是从事体育活动最有条件的群体。他们处在身心成熟的青春时期,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能力的最佳阶段。应当使他们成为一批批经过长期学校体育教育,具有终身体育意识、兴趣、习惯与能力的学生,成为全民健身的骨干力量。他们是社区体育服务机构当前急需的专门技术人才,在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工作岗位上,必定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成为指导社区体育工作的有生力量。1.2高校体育工作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实施,是一件关系到提高全国人民健康水平和全民族素质的大事。实行全民健身计划,是一项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国家体育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共同推行的依托社会、全民参与的体育活动,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配套的社会系统工程。学校体育是国家体育事业的基础和重点,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一站,作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点,是极其重要的。它在全民健身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甩。   1.2.1高校在体育师资、技术、场地、设备、资料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无论是开展职工体育活动,还是农民体育活动、社区体育活动,都会经常借助学校这方面的力量,因此,高校体育工作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地位就更显得格外重要了。   1.2.2高校体育工作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作用   1.2.2.1衔接作用   高校继中学后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提高师资水平,多渠道筹集体育经费,加大投人,搞好场地、设备建设和管理,建立健全各项必要的规章制度,执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组织好各种竞赛活动;定期对学生进行健康检查和体质测定工作。高校体育工作做好了,对当地的全民健身活动亦会起到示范推广的作用。   1.2.2宜传作用   宣传发动和改革试点,初步掀起一个全民健身活动热潮。高校师生是一支庞大的宣传队伍,应该妥善地利用。要采取街头宣传、广播板报、文艺活动、体育交流、竞赛观摩、健身咨询等多种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颁布和实施《纲要》的重大意义,提高其对《纲要》的认识,形成全民健身的舆论导向,增强全民健身意识,提高对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视程度。要使全社会认识到,身体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物质基础,全民健身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体育发展水平是社会进步与人类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1.2.2.3支持和指导作用   市街道居委会、驻军等单位开展体育活动列人高校体育工作计划之中。高校是体育人才相对集中的地方,体育教师一般都接受过专业培训,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学校要鼓励和支持他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为地方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作贡献,如帮助地方订活动计划,进行技术指导,培训体育骨干,指导建立实施体质测定制度,协助组织各种体育活动和体育运动会、并提供技术服务。高枚体有教研组要开展劝全民健身科学的研究,把推广简便易行和适合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特点和体质状况的体育健身方法,挖掘和整理我国传统医疗、保健康复等方面的宝贵遗产,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工作列为教研活动的内容,争取出成果。   2社区体育与全民健身   社区体育组织是居民为满足健身、娱乐、休闲、社交等需要,自发自愿集结而成的体育团体。他们以地缘关系所开展的系列体育健身活动形成了社区体育。而全民健身计划是一项国家领导、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体育健身计划,是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相配套的社会系统工程和新世纪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这些都将主要依托城镇社区综合服务机构得以实施。为此,将社区体育做为推动全民健身日益普遍化、经常化的优先发展阵地和我国群众体育,尤其是城镇社会体育发展的重点,由此可见社区体育在推行和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中的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   3高校体育对本地区社区体育发展的影响   3.1我国社区体育的现状   3.1.1社区体育组织机构不健全   活动经费缺乏、内部管理无力、活动无计划、成员体育意识的不稳定和单一性都限制了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通过对10个社区的调查,无一人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专职社区健身指导员。所谓的社区体育组织不过是一些老年人自发的健身群体,且无场地和任何经费来源。   3.1.2缺乏科学有效的健身方法   由于场地及专职人员的素质问题,社区的广大居民在从事体育活动中有很大的盲从性,对自己适合于哪些健身活动,活动的量是多大,根本就不知晓,只是凭着一时的兴趣或需要,这就使得健身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通过调查,居民日常的健身方式大致为散步、太极拳、羽毛球、乒乓球等,这样就难以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年龄层次的不同要求。   3.2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有机结合   高等院校作为社区的一部分,具备人才与场地的相对优势。处理好高等院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之关系,是能否真正贯彻全民健身纲要的重要因素。   3.2.1体育设施是开展社区体育必备的物质基础,但是目前在我国开展社区体育活动遇到的第一个障碍就是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匾乏这种状况直接限制了社区体育的活动内容,进而影响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人数。而高校的体育设施除了教学、训练使用之外,课余及节假日基本上是闲置的。因而,高校体育设施在保证教学的前提下,向社区居民开放•50•为公众服务,提高其使用效率无疑是解决目前我国社区体育场地匾乏、满足全民健身需要的一条有效途径。#p#分页标题#e#   3.2.2在社区体育中,健身指导员的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能否有效组织和科学指导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目前我国城市社区中还没有配备专职健身指导员,大多是从体育爱好者中产生的业余人员,他们缺乏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缺乏组织社区活动的能力。而高校聚集了大量的优秀体育人才,且门类齐全,不论在数量上、专业种类以及理论知识、实践示范等综合素质方面都是社区保健指导员无法比拟的。所以说,高校体育教师应是全民健身活动及社区体育中不可缺少的主力军。高校的体育设施向居民开放,无疑也给了高校体育教师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他们可以充分利用专业知识指导社区居民从事健身活动。   3.2.3目前,我国开展社区体育的另一大障碍就是全民健身意识的淡薄,要想开展好社区体育,加强全民健身意识,就必须加强宣传和引导高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园地,在高校体育中,“健康第一”的思想正在为大多数体育工作者所接受,随之而来的教材、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改革把高校体育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4小结   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影响应是全方位、多形式、多内容的。高校要把体育设施向全社会开放,利用高校人才、场地优势积极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培训、辅导,加强服务社区的意识。社区体育组织可以通过高校的辅助,建立起自己的体育俱乐部、中老年活动中心等,开展适合全民健身的大众体育活动,使社区体育向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高校体育范文6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校园这一特定的空间环境内,呈现出的一种以大学生为主体,以高校教师为主导,以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是师生在体育活动中相互作用创造出的一种文化氛围。   这种特定文化氛围是和高校的教育模式、管理模式、师生生活方式等内容紧密联系的,成为高校大学生日常校园闲暇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对内对外展示校园风貌的窗口。因此,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和作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人们在教学和科研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即学校的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及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它又与竞技运动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   2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   2.1教育性   校园体育文化能够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体育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在实现目标的自我成就感中塑造美的人格和心灵,完善自身的心理机能。   2.2娱乐性   校园体育并非只是复杂的技巧和高强度的训练,其真正注重的是学生身心需要和情感愿望的满足,参与者通过自娱自乐的游戏性活动来获得愉悦的主体情感体验。   2.3渗透性   校园体育文化能够对学生学习、娱乐等各项活动以及学生思想价值观念形成渗透,能够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产生良性的影响,进而实现心理素质的提升。   3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优化校园体育管理理念和手段,积极改良学校体育制度,使其在规范化、法制化的制度保障之下顺利发展壮大。应该避免传统文化“重文轻武”思想,确立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的合理地位,使校园体育文化良性发展。建立新的教材体系,对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校园体育文化不应依赖于竞技体育,而应将重心置于身体的健康和人格的完善上。在此基础上,通过设立一些休闲体育项目,使学生放松压力,培养他们良好的社交技能和体育锻炼习惯。举办体育文化艺术节,以全校师生为主体,倡导运动与健康,以健身和育人为最终目标,在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增强其集体荣誉感、提高体育文化素养的同时,使其心理素质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倡导正确的体育观念和意识,这样才能持续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体育教育必须契合时代特色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此,必须遵循教育规律,由以技能培养为重转为以能力培养为重,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构建校园体育文化的新模式。弘扬高尚的体育精神,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多样化的体育文化活动中受到积极健康的体育理念浸染,为心理的完善和发展以及人格的重塑搭建平台。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与行为习惯。校园体育文化能够通过多样化的体育活动促使良好人格的形成,从而完成育人功能和导向功能,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努力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的素养,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意识、体育兴趣和习惯。只有将目光从体育活动的实际健身效果扩展到体育文化素养的培育,才能使学生不仅在身体上,而且在心理上成为健全的人才。   4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   4.1塑造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思想道德素质是关键,是导向力,是人的立身之本,校园体育文化对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独特作用。在校园体育文化中,人类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理想,团结协作、公平竞争、遵守规则和超越自我的精神,都体现了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要求和培养,对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勇于奉献、拼搏进取的优良品质和开拓创新等精神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4.2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知识是形成能力提高素质的基础,科学文化素质是人生存、立足的物质基础和内蕴力,它决定一个人的文明程度,当一个人掌握了必需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生活技能,他才能搏击人生。体育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科学,同时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体育文化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智力和情商的发展。实践证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增强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大脑的均衡性、灵活性和思维能力,保持充沛的精力,使学生处于最佳学习状态。   4.3增强和调节身心素质   身体素质是原动力,是每个人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健身功能是体育的本质功能,营造特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使大学生直接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在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技能的同时,提高身体的活动能力和机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及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心理素质是内驱力,它决定一个人的心理成熟程度,表现为思维方式、交往合作能力、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体育培养人的坚强意志、竞争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能协调人际关系,减缓或治疗某些心理障碍,使紧张、忧愁、压抑、沮丧等不良情绪得到宣泄,改善心理状态,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体育文化是人们获得身心健康的最容易、最廉价、最有效、最欢迎和最乐意接受的方法和手段。#p#分页标题#e#   4.4培养开拓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是创新力,是一种高级智能,要求人具备充分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摆脱陈旧观念的束缚,它可以帮助人们获得更大的成功。“鼓励创新”是体育运动的文化特质,因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体育竞赛中立于不败之地。体育中充满着创造性和可创造性因素,如改变场地器材、改变活动的方式、改变规则、创造新方法等。既能调节学习生活,又能获得各种知识和才能充满动感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给大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与活动的机会,留给他们较大的创造和发展的空间与环境,“努力拼搏、超越自我、战胜对手”是体育活动中大学生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4.5有利于审美素质的养成   蔡元培先生曾说过:“体育中含有大量的美育因素,体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体育锻炼使人体魄健美、体形匀称,各种运动项目和练习手段、体育场地和雕塑建筑使身临其境的大学生时刻都在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情感体验,提高了他们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在多姿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中,还可以通过观赏体育竞赛与表演,品味健、力、美的统一,赏析美妙和谐的韵律、鲜明的节奏、完美的配合以及生动的艺术造型,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们的审美素质和艺术修养。   4.6促进能力素质的提高   校园体育文化从多方位、多渠道给大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提供了空间,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在创造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创造能力、社交能力、自主能力、竞争能力、适应能力和非智力因素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大学生创造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就是他们各种能力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5结语   学校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既是校园日常文化活动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师生现实的、基本的文化选择、文化需要、文化活动的形式。它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为校园中不同学科、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群体提供了较为舒缓轻松的文化氛围,并吸附、牵引着人们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素材发挥重要作用。关注校园体育文化问题,使我国学校形成各具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这将对完善学校管理,突出学校体育改革的特点,增进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内在动力,解决目前学校体育改革所面临的种种问题,特别对贯彻实施素质教育更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高校体育范文7

1.1高校体育发展的积极意义

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高校体育,其能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以培养,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国民体育发展的基础所在,能够使学生的道德品质以及个性化得到培养。使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有利于校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对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2高校体育发展的状态

现代社会中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许多高校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做出了使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改革,但是现阶段高校体育的现状就是:学生的体能素质整体不高,肺活量指标有所降低,身体肥胖的学生显著增多,教师的整体水平不高,教学设备不够完善,学生对于体育锻炼有着较为淡薄的意识。

1.3未来高校体育的发展趋势

现代教育体制以及培养的目标都决定着高校体育进行改革的必要性。与社会化接轨,最终实现社会化是其改革的目的所在。因在高等学校中,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比较成熟且稳定,是健身意识以及体育行为形成的最佳阶段。高校体育为社会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实现其的社会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2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关系

2.1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不同点

(1)其在目的上就有很大的不同,社会体育是人民群众自愿自主开展的身体活动,能够达到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的目的。而高校体育是高等教育中一项重要的科目,需肩负使大学生身体素质加强,以及道德、意志加强,运动技能提高的责任,具有一定的组织性、计划性以及目的性。

(2)两者针对的对象不同。社会体育的对象是社会上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体质的人,而高校体育主要针对的就是在校大学生,其将身体素质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作为关注点。

(3)两者之间有不同的参与方式,社会体育中,参与的人群可自由的支配时间,遵循自愿的原则,活动方式以及活动内容都以个人爱好为主。高校体育中学生主要都是以课堂为载体进行学习。

(4)两者之间有不同的学习内容,社会体育中,可自由选择运动的项目。在高校体育中,排除能够自主选课外,不再有选择项目的权力,对技术以及技能的学习过分强调,没有灵活性。

(5)二者之间所处的地位也不相同,高校体育有教育的性质存在,且能够向社会体育进行过度。高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体育的发展水平是体育发展规模以及发展水平的真实反映。二者无法相互取代。

2.2高校体育对社会体育的积极影响

高校体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社会体育的不足进行弥补,在社会体育中,因受到经济以及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发展社会体育的经费欠缺,指导员的数量以及素质普遍不高,体育场地以及器材不够充足,使社会体育发展更加困难。但是在高校体育中,却占据着社会体育缺少的资源,高校学生在经过专业化训练后,能够成为社会体育中优秀的指导员,弥补社会体育中指导员欠缺的不足,且高校体育中,有较大的体育场地以及较为丰富的器材设备,将其应用于社会体育中,就能够使经费得到有效节约,有了更为充足的物质保障。而社会体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高校体育的改革进步,原本单一枯燥的高校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许多高校采用了俱乐部以及体育协会的先进形式,使学生更愿意参与其中,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高校体育向社会体育过渡形成终身体育

在高校体育中,需建立终身体育的思想。此方案在多年前就已被提出,但是因多种因素的限制,无法在高校体育中真正实行。现阶段,一些高校仍在坚持以“三基”教育以及学生体质的增强为基础,未有效重视并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体育思想以及体育能力,没有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在学生毕业后,也就脱离了体育。所以,高校体育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点,摒弃传统的旧观念,使能够适应现代体育思想以及社会发展的体育教育新体系得以建立。与此同时,还应使终身体育的思想加入到学生的教材体系中,使学生的体育意识得到培养并加强。一直以来,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学中都本着重视实践的教学方法,而忽略了教学理论的传授,许多学生对于体育的认识都局限在跑步、打球等户外活动中,而很少有学生能够注重体育课的理论知识,学校对于理论知识的考核也未有重视。长此以往,导致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失衡。高校应该对此加以重视,将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样作为教学的重点,将理论教材的主线设为具有终身教育意义的内容,例如体育的基础知识、体育锻炼的原理以及方法、体育卫生以及保健等。此外,还需将学生对理论考试的态度加以转化,使其更具科学化、规范化,达到使学生体育意识得到培养并提高的目的。使学生的体魄更加强壮、身心更加健康是终身体育的目的,所以,应将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改革的目标,以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开发以及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实施科学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充分的调动,自我设计、自我创造以及自我锻炼的能力不断加强。

4结语

高校体育范文8

一直以来,体育在国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体育运动是我国极力推崇和宣扬的活动,也是我国国民素质提升计划的重要内容。那么推动国民运动的重要途径就是发扬社会体育。具体而言,就是引导民众在闲暇之余积极参加体育运动,从而促进国民身体素质的提升。但是当前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民众参加体育运动的项目较少,参与度不高,这些都阻碍了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影响了国民身体素质的提升,从而使得国民的身体素质普遍较低。高校作为体育教育的重要机构,其在师资、场地、器材等方面有着诸多优势,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应该与社会体育建立紧密联系,充分发挥出高校体育在国民体育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社会体育;高校体育;改革

体育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直接关乎民众身体素质的提升。社会体育主要是鼓励民众在日常的生活中通过参与体育运动来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从而保证民众的身体健康。一直以来,社会体育都是国家体育事业的重要内容,对民众的日常体育运动有着重要影响。但是,当前我国的社会体育事业发展较为落后,对民众身体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影响。高校在发展体育教育方面有着诸多优势,但是当前的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没有形成紧密的联系,使得高校体育教育的作用难以到得真正发挥。因此,对高校体育进行改革,使其成为推动社会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助推力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当前我国社会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体育事业在我国的起步较晚,一直以来社会各界十分重视专业性的体育赛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民众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民众也越来越重视自身的体育锻炼,以图保持自身的身体健康。但是由于我国的社会体育事业起步较晚,因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1.1民众的参与度低

民众是社会体育事业的核心,同样也是重要的参与者。社会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标志是民众的广泛参与,这也是发展社会体育事业的重要目标。就我国当前的社会体育发展现状而言,民众的参与度低是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由于我国的人口众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着工作、生活等多种压力,赚钱成为民众日常生活中的首要任务。特别是在当今快节奏的时代,民众的闲暇时间也越来越少,在身心劳累的情况下,民众很难有精力和时间去参与体育运动。

1.2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善

体育设施是进行体育运动的关键,对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的社会体育设施极为不完善,人均体育设施占有率极低,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具体而言,城市的相关体育设施相比农村而言较为完善。特别是在农村,篮球场、足球场等重要体育场地更是少之又少。另外,虽然城市的配套体育设施较为完善,但是设施大多较为陈旧,种类少,很多设施没法获得及时的维护,因而造成大部分设施因为失修而荒废。这就使得民众难以很好地参与其中,从而不利于体育事业的发展。

1.3缺乏专业人员的引导

体育运动是一项专业性的运动,讲究一种专业性和科学性。当前民众进行体育运动基本上都是自己摸索,很少有人参加专业的培训。尤其是在中老年人当中,他们由于时间问题或者是资金问题等原因,很少去接受专业的体育培训。这种情况就导致民众的体育运动缺乏一种专业性,而且其在运动种类上也较为单一。由于没有掌握科学的运动方法,因而难以有效地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

2我国高校体育存在的问题

2.1体育教学过分理论化

当前高校的体育教学越来越倾向于理论化,过分注重书本的理论知识,使得学生参加实践的机会较少。具体而言,高校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很少会鼓励学生投身到社会体育事业当中,很多毕业生会选择进入一些专业的体育机构当中,从而使得高校的人才培养难以发挥对社会体育事业的推动作用。这种情况就使得高校培养的体育人才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无法实现人才培养的目的。

2.2高校体育与社会相脱节

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高校对体育人才进行培养正是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当前高校的体育教育与社会体育事业渐行渐远,其人才培养计划也与社会相脱节。这样就严重违背了高校体育教育的目的,无法使高校体育的作用得以真正发挥。

3改革高校体育的策略

高校作为培养体育人才的重要机构,是社会体育事业发展的助推力。但是在高校的教学实践中,其体育人才的培养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因此,高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体育教育进行改革。

3.1加强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之间的联系

高校体育对社会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培养人才的目的就是满足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培养体育人才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加强与社会体育之间的联系。由于高校的体育设施齐全,相关专业人员较多,因此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其在体育方面的优势来推动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具体而言,高校应该定期开放学校的体育场所,吸纳社会人员到高校中进行体育锻炼,从而提升高校体育设施的利用率。

3.2鼓励师生投身社会体育事业当中

高校的师生往往都是专业性的体育人员,因此其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积极投身到社会体育事业当中。高校师生应该在学校定期开展面向社会人员的公益性体育教学,通过组织相关培训来提升民众的体育热情和运动技巧。

3.3设置大量的社会实践课程

高校不应该过分地注重理论知识,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应该增加大量的社会实践课程。具体而言,高校应该组织师生到社区当中进行体育运动宣传,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高校还可以组织师生定期开展与社会人员之间的体育比赛,使民众在比赛的过程中提升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4结语

社会体育主要强调社会民众的广泛参与,它是国家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的社会体育事业存在着诸多问题,民众的参与度低、运动项目单一、相关配套设施较为落后,从而阻碍了社会事业的发展。体育教育是高校教学的重要内容,高校作为培养体育人才的重要机构,同样在体育事业中有着重要地位。社会体育与高校体育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两者之间有着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当前高校体育的教育理念较为落后,其人才培养计划和内容已经无法满足社会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基于社会体育与高校体育之间的关系,高校必须对其体育教育进行改革,使其人才教育与社会体育事业相衔接,进而发挥高校体育在国家体育事业中的作用,从而促进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李如松 单位:宿迁学院体育部

参考文献

[1]王芹.高校体育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2]徐碧鸿.我国高校体育工程学科建设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