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团管理范例

高校社团管理

高校社团管理范文1

一般认为,效率是指社会活动中的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可见,成本与利益的关系是效率的实质。用最小的成本来实现最大的效益,可理解为高效率,反之则为效率低下。在公共管理中,所有公共事务都存在着成本与收益的衡量。效率低下应该是每个组织在管理中最突出的负面问题。笔者在调研S高校J学院学生社团联合会下属的11个学生社团时发现,只有个别社团能做到财务状况良好、社团成员的凝聚力高、计划从制定到落实能快速而准确,情况最糟糕的社团一年都组织不了一次社团活动或服务,社团管理形同虚设。情况如下表1所示:详细分析一个高效的政府,笔者发现:其决策制定是快速、准确而能实施的,且能在预期时间内完成——有一个专门的决策分析、制定和评估部门;任务布置下去各部门的职责是明确的——部门职责甚至有明确的章程说明;权力下放,不做不擅长的事情——政府外包服务项目,培育社会组织机构;规范化的考核和激励机制——360°绩效考核及明确的个人晋升途径;责任落实到人——一直到底的个人问责制。②③④规范化的制度约束以及恰当的人在恰当的岗位做恰当的事,保证了政府在一个政策周期内的高效运转。笔者将上述的一些理念运用在J学院的11个学生社团中。社团指导老师、会长和副会长形成决策机构,由于是专业社团,要求会长与副会长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为决策提供部分专业意见;决策形成的内容将细化为指标评分,作为360°绩效考核的依据,而评分包括社团联合会上级评分、其他社团同级评分和学生代表下级评分,分数高低将作为社团评优和个人荣誉的重要标准;社团专业性强的活动可借助校外力量,如金融协会模拟炒股比赛的软件则由企业提供,无需学生自行开发。上述举措,辅之以已有的日常管理制度,社团内部松散的风气有所改善,由于引入了竞争机制,社团间的良性竞争也促使更多学生干部积极性的提高,由于学生的评价、老师的认可以及工作的完成与自身发展紧密挂钩,学生干部更注重工作质量和服务意识,间接也提高了社团的公众影响力。

2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公平问题

广义下的“公平”的概念被赋予了政治公平、经济公平、伦理公平等多样的形式,而在公共管理的实践视角下,规则公平、程序公平、环境公平和结果公平是被讨论得最多的公平问题。规则问题时指管理主体制定的规则应具有普遍约束力,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程序公平是指公共管理活动的开展应遵循正当程序。环境公平是指管理主体应为管理对象营造平等的竞争环境和条件。结果公平是指管理主体应保证按贡献原则进行分配。一个注重公平的管理主体,应当在上述四方面的管理中有所体现。考察一个有责任心的政府,其在处理公共事务时必然注重其政务的公开程度,这好比古时明君开言纳谏。只有保证了信息掌握的对称性,社会大众才有机会获悉公共政策的信息,才有利于下一步的民意表达。第三方监督以及社会公民有表达意愿的渠道,也是基于同样的道理,即保证强弱两方信息把握的公平性。⑤而让更多人有机会投身到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中,则是毋庸置疑且老生常谈的,缺乏竞争对每一个组织的发展而言都是有害的。学生进入学生社团一般不存在门槛高低之分,因此学生社团应当注重的公平问题集中体现在如何保证信息在强弱双方间的一致性。缺少长远发展眼光的学生社团往往就在活动开展前几天通过发传单、摆摊的方式让学生群体了解其社团动态,而当活动结束,学生群体就再也无法掌握该社团的任何信息。同样的情况发现在社团内部,干事往往只能接受任务,但对社团的未来发展或与自身相关的信息则了解甚少。合理的做法就是类似于政府的“政务公开”,利用互联网、电子期刊、微信、微博等先进工具,更新社团的动态。笔者曾让J学院社团联合会把换届名单在微信上,发现转发和评论信息人次共达几百次,很好地让更多的学生获取社团的日常信息。另外值得关注的就是社团的评优问题。习惯性的做法是根据社团上交活动材料的准时程度以及活动规模的大小来进行评分,这样的评判标准往往缺乏公平性和客观性。笔者长期调研J学院的社会调查与研究协会,发现其活动大多为社会调研和数据研究分析,活动性质并非如辩论赛或知识竞赛的外扬,也并不能吸引很多社会研究专业以外的学生参与进来,但调研参与活动的学生对该协会的评价,持正面评价态度的占90%以上。这表明,活动的规模或性质,并不能作为社团开展活动优劣的唯一评判标准。笔者认为,更加公平的做法是考察参与其中的学生是否受惠,并且是否能让更多的学生受惠。精明的政府部门在进行决策时往往会不厌其烦地咨询其服务对象的意见,这一点应当值得学生社团效法。因此,在考核社团绩效时,会员(即学生)的态度应当占有相当大的部分比重。由此看来,应用360°绩效考核来考评社团一年的工作表现,既是效率问题上的考量,也是公平问题的解决之道。

3结论

高校社团管理范文2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社团建设管理;创新

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到了“加强第二课堂建设”的重要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时代必然要求下,第二课堂建设被不断推进和完善。作为第二课堂建设的主力军,高校共青团在大学生成长成才、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校工作大局中担任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学生社团作为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活动组织,是校园文化建设和第二课堂的重要内容,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健全学生人格,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社会化转变,提升职业素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增强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发挥着优势作用。当下,高校学生社团已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社团活跃度空前高涨,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和校园文化发展的影响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1]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探索创新管理学生社团的模式,使其真正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和实践育人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学生社团的特点

高校学生社团,是指在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志向和责任感的基础上,以自愿参与为原则、自主开展活动为主要方式,自愿组成的群众性组织。作为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高校社团存在区别于其他学生组织的特点。一是凝聚力强。学生社团是基于共同的志向追求、兴趣爱好及理想目标自发聚集起来的,在形成与运行过程中,包含着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认同,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二是自主性强。学生社团是自愿结成的,具有非正式性与群众性,社团内部自由、平等,大学生选择是否加入社团,或者加入哪个社团,取决于其是否认同社团的宗旨与章程,是否有吸引自己的亮点,入社后若出现对其兴趣降低等原因而退社,目前未有任何约束。三是综合性强。通过校内外的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群体的兴趣爱好、职业素养、社交能力、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等。通过社团活动,学生可以获得开放性和民主性的成长发展空间,找到自己真正的价值需求,综合提升自身素质、能力。

二、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发展面临的困境

随着高校在校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学生社团的数量和规模也随之扩大。全国2000多所高校中,每所学校运营管理着多则上百,少则数十个学生社团。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社团作为施展才华、展现自我的平台,满足日益增长的课余生活需要。按照人数规模来分,目前高校学生社团可分为20-30人的小型社团,几十人到100人的中型社团,100人以上的大型社团;按照活动内容来分,主要包括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化体育、志愿公益、自律互助、创新创业、其他七大类社团。当前形势下,高校学生社团进入了一个快速蓬勃发展时期,相较以前已有很大的改变和提升,但我们发现,学生社团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新的困境。第一,思想引领类社团普遍较少。思想引领类社团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多以讲座、辩论为主,形式单调,开展过程中缺乏活泼性与趣味性,难以引发学生关注与热情。新形势下,高校鼓励社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导致社团成立后在管理上精力不够,社团之间发展不平衡。目前,理论类社团大多数由学生自行管理,管理者不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与理论水平。第二,社团活动品牌传承力和创新性不足。个别社团在成立之初缺乏有价值的社团理念和有特色的社团文化,导致有的活动基于一时兴趣爱好而举行,主体方面不够突出,不具备鲜明的主旋律。较多社团活动呈现表面化、形式化和娱乐化,部分社团活动创新不足,依靠奖品吸引参与者,活动形式同质化严重。第三,社团成员流动性增大。如今越来越多“00后”大学生走进校园,他们朝气蓬勃、思想活跃、个性张扬,已成为各高校学生社团的主要组成人员。“00后”学生从小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入学时因兴趣报名,后期由于学业繁忙和兴趣降低,逐渐成为“僵尸社员”或者退出社团。社团在制度管理上缺乏对成员的有效约束力,长期以往,原有社员的归属感与社团凝聚力也会降低。第四,专业指导教师参与度有限,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当下,社团指导老师多由团委老师或辅导员兼任,本身工作繁忙负担较重,无法事无巨细、全身心投入社团指导中。高校缺乏对社团指导老师工作量的认定细则,指导积极性有待被激发。部分学院内部资源缺乏,需外聘专业指导老师,但对其工作量认定困难,也存在指导老师跟社团联系不够紧密,不能充分发挥其资源和指导作用的情况。第五,经费投入、活动场地、设施资源有限。相较校级学生社团,院级社团缺少固定的工作与训练场所,尤其是体育类社团举办活动需协调多方,在院系多的校区还需“抢占”资源。校区发展不均衡,彼此之间交通不便也会导致社团活动范围受限,学生举办活动积极性不高。目前,较多高校学生社团都存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举办高质量活动因此受限。

三、新时代下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管理的创新举措

1、强化社团思政育人理念

高校党委需高度重视学生社团工作。首先,配齐社团指导老师,加大对学生社团指导老师的培训力度。大学生思维活跃、敢于创新,社团指导教师在指导活动时,需顺应政治、经济、文化大背景下时展的潮流,符合社会主义大学办学的宗旨方向。其次,提升社团成员理论水平与整体素养。社团骨干成员是社团建设与发展的核心力量,需选拔各方面能力出众的学生纳入干部培养体系,打造一批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皆强的社团骨干及负责人后备力量。对于普通成员,做好管理与服务工作,逐步提升其基本素养,使其对社团有归属感与荣誉感,进而扩大思政教育的覆盖面与影响力。最后,要端正社团活动价值取向,支持服务类社团的创建与公益性活动的开展。策划社团活动时,着重注意端正价值取向,多关注社会公共事务,如社会公益或志愿服务活动。北京大学在2013年成立了“燕园文化遗产保护协会”,该社团重点发掘并宣传北京大学作为教育遗产的价值,2014年成立了“燕小丫”校园讲解队,作为北大唯一一支专业校园讲解队伍,接待人群已有百余次。

2、打造社团示范品牌效应

高校学生社团不同于其他学生组织,具有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发展模式以及更大的灵活性,打造精品社团是推进新时代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必要渠道。[2]一方面,抓住典型,稳步推进。高校学生社团种类繁多,需在社团创立之初找准定位,对活动载体、活动形式进行总体规划,继而培育品牌社团。同时对高校现有的学生社团进行梳理、整合及分类,制定系列品牌建设与评选标准,结合学校特点与学科专业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树立示范标杆。另一方面,持续发展,扩大影响。在学校范围内全力打造精品社团,突出品牌特色,体现价值,加强宣传,扩充社团规模。依托共青团“第二课堂”平台,定期对社团开展的各项活动进行追踪,可根据活动现场效果和受众后期反馈做出数据分析,记录每一次社团活动情况,精准定位受众群体,从而提供更多的精品社团活动。同时积极向校外延伸与拓展,提高社团工作整体活力与社团影响力。例如广西大学传承君武精神,坚持“创品牌育精品”为指导思想,以君武文化打造君武剧社、君武学社等学生品牌社团,其中君武剧社已成为对外宣传广西大学的重要窗口。

3、提升社团核心竞争力

高校学生社团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建设的关键在于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健全管理机制,创新方式方法,紧抓立德树人的中心环节,确立有价值的社团理念和社团文化,方可让社团发展更长久。在完善健全社团管理机制的实施过程中,首先是转变管理思路。高校党委对社团坚持宏观调控,明确各部门工作权责,加强指导力度;制定符合新形势下,一系列科学、高效的社团管理制度,保证社团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坚持对社团进行微观的放开搞活,大胆放手,给予社团更大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其次强化内部引导。完善社团内部民主决策机制,坚持“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服务为主导,以管理为辅助”的管理观念,鼓励社团成员探索、创造社团发展特色,对学生创新加以肯定,使社团管理能够打破传统束缚,积极走出校门,参与社会活动,争取社会资源,谋求发展机遇。在社团活动过程中,社员需多从活动本身的意义和内涵出发,反思此活动是否紧扣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潮流,是否有教育引导效果?是否应学生们的需求举办?切忌只关注校园影响力和参与人数,最终致使活动效果如蜻蜓点水,流于表面形式。

4、完善各项保障机制

随着社团数量与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以及新时代对社团活动的更高期望与要求,配齐专业指导教师,提供充足的经费与场地条件,成为社团工作开展的有力保障。一方面,聘请思政工作者与学科专业老师成为专业指导教师,建立完善的指导老师资源库。具有学科专业知识和正确理想信念的指导教师,可以在较好把控社团发展方向的同时,按照社团类型、活动宗旨与目的对活动形式、内容予以具体指导,思政类社团需由思政老师担任专业指导,学术科技类社团则需专业课或承担科研项目的老师大力扶持;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大社团专项经费的投资力度,提供活动场地等其他各类硬件条件的基本保障。由于很多高校均规定禁止企业进校园进行商业活动,这给社团拉赞助费带来很大困难,而固定社团活动场所,给予完善的设施及其他硬件需求,可以让社团在日常活动顺利进行的同时,有想法有途径进行大胆创新。此外,学校、学院需积极发挥共建合作单位、实习实践基地等资源的作用,鼓励学生社团参与科技创新、企业项目,为社团提供多种渠道、创造多个机会来锻炼成员们的知识迁移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

四、结语

在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社团已成为了思政课程之外渗透性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新时代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应在强化社团思政育人理念下,推进社团品牌化,提升内部核心竞争力,完善学校对社团的各项保障机制,不断推动高校学生社团向前发展,对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政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龙希利,大学生社团管理机制创新与实践探索[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

高校社团管理范文3

1.内部管理模式的缺乏

有很多高校社团的财务管理的设立也缺乏一定的科学性,社团管理部门的整体不规范而导致管理的松散状态。另外,有许多高校社团还缺乏一些激励机制,而社团的发展仅是依靠管理者的策划以及学校的推动作用,缺乏社团成员的凝聚力,使得高校社团很难更长远的发展。此外,对高校社团的监督管理缺乏一定的实时性,更没有一个有效的监督制度以及专门的监督部门,使得高校社团的管理上存在误区,不能及时得到更正。

2.社团发展缺乏准确的定位

高校社团要想有着更长远的发展,必须对组织发展进行准确的定位,而在当今高校社团中所表现出来的是对外部的环境变化缺乏一定的认识,从社团的成立到发展壮大的整个过程中,都不能对高校社团发展的现状进行全面的掌握,对未来的发展道路也缺乏准确的定位,并没有认清自身的发展处境,更无法分辨发展中的优势和劣势,缺乏一定的发展目标。另外,还有很多高校社团的组织管理缺乏对自身发展的认识,而且有很多社团的发展缺乏一定的目标,甚至将全部精力都放在社团的激烈竞争中,使得社团很难有着更大的发展。

二、新时期高校社团管理创新的建议

1.加强社团管理,突出社团的特色

从第一部分可以看出,高校社团的管理还有待提高,为了让高校社团的发展更长久、更有特色,必须加强对社团的管理。首先,要对现有管理制度进行完善,要以前沿性、可操作性、系统性等作为完善管理制度的主要标准,并且,要对高校社团的责任、权利等义务进行准确的定位,这样可以对社团管理的权责形成规范化的管理。其次,高校社团应对日常的管理进行合理的规范,积极开展社团的日常化规范管理,可以为社团人员营造一个更好的氛围,在此过程中,要对社团的责任落实到各个干部的身上,明确各自的职责,干部的行为对社团人员的影响极大,因此,对于干部的行为职责必须严格的要求,一旦发现社团干部的操作违反了正常的规范制度,或无所作为的干部,要对其进行及时的评优,或对其撤职让有能力的管理人员担任相应的干部岗位,这样可以调动团员的积极性。第三,高校社团不仅好搞好内部的管理制度,同时也要对未来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规划,这是对高校社团未来发展的重要举措,以此来确定社团的发展重点、发展目标以及主要的任务,这样才能有效的开展社团的日常工作,充分提高高校社团的管理水平。

2.争取多方面的支持,加快高校社团的发展

高校社团的发展要靠大量的资金来维持,尤其是在开展活动时还需要活动场地的支持,也就是说,高校社团的发展以及活动的组织,都与学校的支持有着直接的联系。首先,要争取学校对社团的支持,主要是社团通过对自身管理的完善,再加上对活动方案的优化,要将活动方案的水平以及内在的涵义体现出来,这不仅是提高社团管理水平的基础,同时也是争取学校给予的活动场地以及资金的一种主要手段,这样才能加快高校社团的发展。其次,要争取一些企业以及政府的支持,这需要在活动方案上做文章,要寻求一些企业以及政府的可行性方案,这样才能得到一些企业及政府的赞助。总的来说,高校社团要想获取更多方面的支持,必须要从活动方案上进行完善,通过获取多方面的支持,才能让高校社团更迅速的发展。

3.创新管理模式,激发社团活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的发展模式也有着更多的更新,尤其是在管理手段上也有着更明显的创新,而高校社团管理的发展完全可以将这些条件利用起来,尤其是现代化互联网技术更是提高社团管理的主要手段。首先,高校社团应对管理模式进行全面的创新,抛弃传统的管理观念,引进现代化的互联网技术的管理手段对社团组织进行相应的管理,高校社团可以通过网站的建设来建立自己的管理模式,并设计多样化的网络论坛来吸引高校学生的参与,通过网络的参与来对社团活动以及社团发展进行探讨,不仅能邀请更多的高校学生参与进来,更能提高学生参与社团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对社团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尤其是高校社团在策划一些大型活动时,可以通过网络的优势进行宣传,并吸纳广大学生的意见,从中筛选出参考性的意见作为活动的良好建议,也就是说,社团以这种管理方式,将活动的策划权利交给学生,通过学生自身的策划更能提高学生的期盼性以及参与性,另外,通过这种管理方式,还能有效地节约社团的日常管理成本,而且能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

除此之外,还可以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对社团的监督管理中,尤其是社团的收入和支出情况也能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将具体的情况进行明细化、透明化,这不仅是对社团的日常运行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同时也是增设一项学生对社团的监督,让社团的管理更具规范化,以此来提高社团的综合管理水平。其次,要提高社团的运行质量,还需将社团的管理进一步扩展,要加强公益性的活动实施,这样可以提高企业以及其他的社会机构与社团组织合作,既能帮助社会做一些公益性机构,并引入到高校校园中来帮助学生,又能有效地降低社团的开支提高社团的影响力。尤其是在这个职责意识不断强化的社会中,高校社团的组织和管理更能充分的体现出它的价值,因此,在新时期下高校社团的管理模式应进行有效的创新,这样才能保证高校社团有着更长远的发展。

4.对高校社团进行合理的定位

高校社团就是一个大集体,至于集体的发展以及是否有着较好的凝聚力,都要归结到社团的管理上,合理的管理才能有效地促进社团的发展,因此,社团的管理应根据当今社会的需求以及高校的状况,来寻找相应的发展机遇,对社团管理进行合理的定位,这样才能促进高校社团管理迅速的发展。另外,社团管理的创新可以对一些社团发展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将其经验渗入到自身的发展中,通过不断的吸取经验,对社团进行合理的定位,这样才能提高社团的凝聚力、影响力以及号召力等,才能促进高校社团的快速发展。

三、结束语

高校社团管理范文4

关键词:自组织理论;高校社团;项目化管理

引言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根据自由爱好和兴趣自发形成并组织起来的群众性组织。目前而言,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情况并不乐观,高校的社团活动类型多,数量多,但是办起来的实效是否与时间和精力付出成正比,这是一个问题。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存在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待于高校在社团管理和组织中下功夫。自组织理论是基于协同学理论体系的一种组织形成的划分方式,协同创新是一种新的研究视角,而用自组织理论去看待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开展这是一个新的角度,在这个角度里再加上市场化对高校的学生社团的冲击,激发了是否能够用项目化管理的方法来对高校学生社团活动进行有效的创新管理的灵感。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开展是依据爱好和兴趣进行组织建设的,其活动的自由度更高,但是社团活动对于在校大学生的影响是多样的,在社团活动中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而进行社团活动组织的学生在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协调能力方面更是都有大的增长。社团活动的实践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实践载体,引导好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能够更好的为大学生提升综合素养服务。

一、自组织理论概述

自组织理论是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该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复杂的自组织系统,包括生命系统和社会系统,主要研究方向是自组织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机制问题,也就是说研究一个系统是如何在一定的条件下,自发的从无秩序、无组织走向有序、有组织的。该理论的构成主要基于四大理论:其一是能量交换论,能量守恒是自然的定律,在系统和环境之间所有的物质和能量进行的交换,对系统自身发展产生影响,系统和环境如何自发的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其二是协同论,协同论研究的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同机制,一个系统包含着各种要素,而各种要素之间是如何进行相互协调的,这是一个自组织的过程,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式系统能够正常的运转并不断发展,系统的稳定与不稳定就由内部要素之间的合作和竞争来决定。其三是协同动力论,一个系统里会存在多个子系统,在不同的子系统内部还会存在更多的要素,这些要素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基础上会形成相应的影响和能量场;子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合作和竞争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影响系统的运行和发展;各要素之前的协调是系统或组织有序发展的前提,是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其四是演化路径论,系统或者组织的演化路径是多样的,包括从无序到有序的临界演化路径、演化的间断性道路、渐进的演化道路,这些不同演化路径的划分是路径的可预测性来区分的,临界路径是难以预测的,从无序到有序是自发的,不可预测的,在走上有序后的继续发展是可预测的。自组织理论在这些理论支撑的基础上可以用于研究复杂的系统行为,把管理的整个过程看成是一个自发组织起来,然后从无序走向有序的演化过程。企业的发展有其演化路径,高校的学生社团发展也有其演化路径,在自组织理论基础上,对高校的学生社团活动提出新的观察视角,顺着演化发展的路径摸清规范化管理的脉络。

二、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存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社团发展不平衡

高校的学生社团发展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社团是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获得实践经验的主要载体。高校的学生社团工作一般归于学生处管理,有专门的学生社团联合会,高校对学生社团管理的工作重视度远不及学生的日常校园管理,一方面是基于学生社团是学生自由组织成型的群体性组织,非学校的官方机构;另一方面是源于学生社团本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自由社群,学校只是起到指引和监督的作用。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高校的学生社团发展呈现出数量众多,但是发展不平衡,管理混乱等问题,尤其是在部分高校出现的社团类别琳琅满目,高质量社团却寥寥无几的尴尬局面。社团发展的不平衡主要是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新老社团之间的规模相差甚远,如青年志愿者协会是每个高校都有的社团之一,协会成员众多,发展规模大,有一定的发展历史,而诸如围棋社、电竞社等新社团与之相比在会员人数和规模上就无法与之抗衡。其二是校内外社团之间的交流不平衡,各高校的社团类型都大同小异,尤其是主流的学生社团一般是高校的标配,在各高校的同类别社团之前进行交流是有益于社团发展,但是校内外的社团交流发展不平衡,个别社团积极交流,并举办校级活动,而部分社团几乎就是在校内默默的组织,不走出校门,更不用说参与到省内高校联盟的同类社团活动中去。

(二)社团活动内容系统性不强,社团欠缺稳定性

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一般由社团负责人组织,而负责人的流动性是非常大,一般是一年一换,如果社团没有形成规范的管理制度,没有管理细则,就很难保证该社团的稳定性。社团稳定性的欠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社团成员的不稳定,每年开学季的社团大战是每个社团进行抢人的高峰期,招新是为社团注入新鲜血液,同时也意味着有老会员要退出,这种一年一换的人员流动决定了社团成员的不稳定性。另外,社团成员的流动性还体现在社团成员的中途退社或转社的问题上,大学生因为自身课程任务或考证等原因不再参加社团活动,或因为自身兴趣的转移而转社等都时有出现,这种情况给社团的稳定性带来非常大的影响,甚至会造成社团的组织结构不完备。其二是社团的活动缺乏系统性,活动的临时性会造成人员配备的不稳定性,搞活动时需要大量会员支持,而活动一结束,大量会员无事可做,造成会员编制闲置。社团活动内容的系统性欠缺又引起社团人员的流失,造成恶性循环。

(三)社团干部素质有待提高

高校学生社团的主要核心是社团的干部,一个社团发展的好坏直接由组织社团活动的核心干部决定,因此,社团干部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社团的有序发展。高校社团干部一般存在这热情高,但能力不够,缺乏应有的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社团干部一般都是由社团普通成员经过一年的培养站上干部舞台的,在此过程中,如果能够参与到社团的活动组织和项目管理中固然能够锻炼到相应的能力,但是部分学生社团在一年时间里几乎不举办大型活动,那么社团干部能力无法得到锻炼提高,其组织管理能力无法满足其高涨的工作热情。其次,社团干部的任期一般就是一年,时间短,所以导致部分社团干部责任心不强,部分社团干部职责不明确,分工不明确,社团干部不注重对下一代社团骨干的培养和选拔,也是造成社团干部素质不高的原因。社团干部的素质直接影响社团的活动开展以及社团整体的发展。

(四)指导教师配备不足,缺乏专业指导

高校学生社团的指导老师是存在严重的缺口的,学生是社团的主力军,但是毕竟是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在社团活动的开展和组织上没有相关经验,如果高校学生社团在活动组织或社团发展过程中能够得到专业教师的指导,那对于社团的发展无疑是利好的。高校学生社团现存的指导老师配备不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管理学生社团的教师一般是1-2名,主要的工作就是在对学生社团的活动开展进行审批或监督。高校学生社团的数量本身就多,社团活动开展也多,管理教师在活动审批或相关的活动支持上就已经忙不过来了,更不用说在社团活动开展中进行相关的指导。高校学生社团缺乏教师指导导致的后果是部分社团活动开展混乱,甚至有些活动进行到一半就无法继续开展,也有部分社团更是进入整年的零活动阶段。社团活动经费有限,要是社团经费用的物有所值,就需要把社团活动办好,缺乏专业指导是阻碍社团活动有序、有效开展的重要原因。

三、自组织理论视域下高校学生社团项目化管理的意义

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存在着以上的诸多问题,应该要引起重视,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建构部分,学生社团的发展直接影响校内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校园的市场化气息也日渐浓郁,在不断的商业化气息的渲染下,高校校园社团活动的开展是连接学生与社会的主要载体,尤其是在高职院校或部分校企合作高校。在学生社团的发展中用自组织理论的视角来探析给力社团管理新的角度,而对学生社团活动的管理如果能用项目化管理的新方法,也将能够为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诸如新的动力。自组织理论视阈下的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将社团活动的主办权交由学生,让其在高校的允许范围内野蛮生长,教师是指引着也是指导者,学生是主体。在自组织大框架内开展对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项目化管理可以大大的提高社团活动的管理效率,解决因执导教师不足而导致的社团活动质量不高,甚至半途而废的问题。项目化管理是将社团活动看成是一个个独立的项目,而项目的负责人围绕该项目来进行统筹,包括项目的计划、控制、人员配备和时间安排等,而专业的社团指导教师则是项目的顾问,负责对项目进行过程中发生的疑难杂症进行排忧解难。项目化的管理能够做到社团活动的相互独立性,在立项之前就将整个项目开展的所需经费、所需资源进行预算,学生处等社团管理部门就能进行社团活动经费的有效统筹,确保好经费的到位和资源的有效利用。而指导教师也能够在社团活动开展之前对活动项目进行可行性的论证和指导,有效的节约指导时间和精力付出,达到的效果却更为高效。因此,在自组织理论视域下对高校的学生社团活动进行项目化的管理对社团活动的有效开展具有积极推动意义,对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也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

四、高校学生社团活动项目化管理的路径方法

如何在自组织理论视域下实现对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项目化管理是实现项目化管理对社团活动的积极意义的关键。社团活动相对于企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更为简单,项目化管理在社团活动中实行起来也更为容易,但是针对高校学生社团现存的问题,要有效的解决社团管理运作中的问题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新社团活动管理理念,实现社团活动“学分制”,保障社团活动无序走向有序发展

社团活动“学分制”工作实质上是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进一步整合深化“第一课堂“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充分发挥相关部门、二级学院、各级团学组织的作用,实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学分化认定、模块化分类、项目化管理、体系化构建,有效探索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多种途径。

(二)提高活动项目质量为前提的精减活动数量

高校社团活动的数量众多是造成活动项目开展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要对社团活动的开展门槛采取项目招标准入制度,在社团活动的举办前期,采用规范的招标、申报制,社团开展活动前对项目进行申报,交由项目评审委员会进行项目评审。评审的相关准则和标准进行公开,社团主管部门负责每学期初进行社团活动的立项评审招标活动的通知。社团活动的评审委员会由社团管理的教师和社团上一届主要负责人和社团领导干部组成,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制定规范的评审标准,分别对活动的可行性、创新性、影响力和活动效果进行论证。最终由评审委员会决议社团活动的中标和活动经费、活动资源的支持力度等。评审委员会要积极引导学生社团活动的正确政治方向,把好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基本准则,提高社团活动的质量,为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做贡献。

(三)对社团活动进行规范的项目化管理

对通过社团活动评委会审议的可立项活动要加强社团活动的前期指导、后期管理,项目化管理是将一个活动视为一个项目,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要有详细的行动方案,包括具体的执行细节,如活动开展前期的人员配备、资源提供,每项工作所需的时间、成本、人力等。按照项目化管理配备好项目经理、执行经理、后勤服务组组长、宣传组长等主要岗位人员,细化每个岗位的人员分工,确保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负责的良性运转。通过项目化的管理使得每个社团活动都能够有详细的项目岗位和岗位职责,更好的做好项目的执行,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活动的开展进度。项目化管理就是打造社团的团队建设,而团队建设的主要领导是建设项目团队的核心,因此,在项目经理和执行经理的人选上要进行一定的能力提升培训,社团管理教师可以在社团活动前期对活动项目的主要负责人进行集中的专业培训,在提高工作效率、管理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方面进行培训,具体的形式可以是新老社团干部的经验交流会、成功项目负责人的分享论坛等形式,充分的利用好社团退休干部的经验传承资源和团队精神建设。

(四)建构带有评价机制的项目化管理模式

社团活动的开展是实践过程,活动过程的项目化管理主要功效是提高执行力和执行效率,而要真正的实现学生社团活动的质量,最关键的因素是要在不断的活动实践中吸取经验教训,也就是对活动开展的评价反馈。高校在对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能够建立带有评价机制的项目化管理体系的话就能将成功和失败的活动作为案例,受益更多的学生。一个社团活动结束后及时的进行活动效果评价和反馈,高校社团管理部门可以设置专门的评价部门,由学生组成专门的活动调查小组进行活动后的反馈信息搜集,反馈信息搜集与项目主要负责人的组织经验分享共同构成项目的评价反馈体系。高校社团管理部门将这种评价反馈体系与前期的项目评审委员会制度融合在一起,共同构成带有评价机制的项目化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姚龙琴.自组织理论视阈下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J].安顺学院学报,2015(02):76-77.

[2]胡继冬,高中建.对高校学生社团的组织属性及其发展的再认识———以自组织理论为视角[J].思想教育研究,2011(09):70-73.

[3]袁洪群.项目管理:大学生社团管理的创新模式[J].常州工学学报(社科版),2009(10):102-105.

[4]刘曦,王莉,戴海群.商业化运作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建设[J].辽宁高职学报,2016(12):96-99.

[5]刘娟.高校创新创业类社团建设及发展路径研究——以扬州大学为例[J].高教学刊,2016(15):11-13.

[6]宋慧婷,刘宛灵,宋柯峥,等.省属高校大学生社团的现状调查与对策———以湖北大学大学生社团为例[J].高教学刊,2016(18):181-182.

高校社团管理范文5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标准化

在现代高校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坚持学生主体的原则,将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位置,增加学生参与社团组织的积极性,使学生可以通过社团活动丰富课余生活、发展兴趣特长,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深入开展奠定基础。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社团的建立和管理,不仅要明确社团的组织规范、成立要求,还要构建详细的管理制度,确保社团组织的规范性。为此,要确定社团的建立标准和管理制度,确定社团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为社团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1.1现状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深入推广,高校招生数量在不断提升,为了满足各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高校学生社团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多,普遍侧重于兴趣发展,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大部分高校都会将社团活动和专业学科结合,重点对科技、创业、思政等类型的社团加以扶持。随着社团种类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学生的参与数量不断增加,大规模学生社团的人数可以达到几十人。调查显示,学校大部分学生都会加入校园社团,一方面丰富课余活动,另一方面增加实践经验。从社团管理的角度来看,高校学生社团逐渐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社团有了更明确的运行机制和制度规范,会安排专门的教师或学校部门来管理学生社团,也会成立院校两级联合会,负责监督、管理和服务工作,可以为学生社团组织成立、开展活动提供条件,同时也会对活动行为进行约束,确保社团活动的安全性、健全性。

1.2特点

通常,高校学生社团由学生发起,大部分学生会根据自己的专业需求、兴趣爱好、社会热点等要素选择社团类型,并在成立初期确定具体的发展方向、活动内容和发展目标,由多人共同发起,形成统一的奋斗目标,然后共同实践落实。一些学生社团将兴趣和专业融为一体,可以激发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等能力,也有助于良好社团氛围的营造。学生社团以学生为主体,具有灵活性、趣味性、开放性等特点,可以吸引很多拥有共同爱好的学生群体,所以群众基础较为广泛[1]。很多社团会参与校园或社会活动,给相关行业或校园师生提供各种服务、支持或表演,进而获得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从目前的情况看,学生社团的数量不断增多,类型也愈加丰富,包括艺术、科学、历史、公益、商务等。尤其在新媒体出现后,学生的交流方式发生改变,网络社交给学生带来了更多信息和渠道,使学生可以了解各种行业,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使社团类型逐步向多元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但很多学生成立社团可能只是一时兴起,成立之后没有完全按照初衷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经营,不仅没有按时参与社团活动、缴纳活动费用,甚至没有组织和规划,造成社团无法正常活动,最后解散。所以,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社团的管理,使其更加规范。

2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管理机制不完善

要确保高校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就要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但从目前的管理情况看,很多高校学生社团都没有健全的管理机制。在机构设置时,没有对社团的类型、成员数量、活动内容进行分析,不论是哪种社团都采用同一种管理模式,且同类社团没有进行有效的归类、合并,影响社团活动的开展。如,美术社团、绘画社团属于性质接近的社团,可以进行合并,然后采用小组的形式增加各种活动内容。然而由于管理机制不完善,缺少明确的社团建立标准、管理标准,造成社团类型混乱、活动混乱。

2.2管理模式不健全

一些社团规模较大,成员数量比较多,包含了大一到大四的学生,甚至也包括研究生,如果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则社团的团长缺少号召力,团员之间缺少凝聚力,社团活动难以组织,甚至在活动过程中会出现混乱的状态,不仅影响社团秩序,还会带来各种问题,包括安全问题、资金问题等。尤其在资金管理方面,如果没有健全的管理模式,可能出现资金筹集困难、资源分配不当、账目混乱等问题,严重影响社团的发展。

2.3活动方式不新颖

对于社团来说,组织活动是最主要的一项任务。但在很多社团组织活动时,由于缺乏创新性,活动的标准规范也不明确,造成活动空泛,很难激起社团成员的参与积极性[2]。一些社团活动仅限于内部讨论、讲座、辩论、校园演出等形式,内容较为单一,没有具体的活动标准,对成员的参与性也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活动效果并不明显。

3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标准化制度建设的策略

3.1明确社团建立标准,完善社团管理机制

社团管理应该从社团建立阶段就开始,避免学生因为一时的热情成立社团,最后因为管理不规范无疾而终。为此,首先要明确社团建立的标准,对学生社团进行严格把关,建立详细的成立审批制度,明确具体的成立要求。大学学生社团应该持续发展,所以要成立社团就要满足一些必要条件,包括成员数量、经费来源、活动形式、指导教师、挂靠单位等,确定这些必要条件之后,将相关资料整理好,然后提交给主管部门,学校党委可以委托团委管理学生社团。在核对各项资料之后,确定符合标准才能批准成立。如果与成立标准不符,就应该驳回申请,并详细说明驳回原因,完善条件之后可以再次申报。明确社团建立标准、完善社团注册制度十分重要。在开学初期,主管部门注册学校中的各个社团,为新生加入学校社团做好准备[3]。在管理机制构建的过程中,为了确保机制的健全完善,应该不断更新管理理念,促进服务型管理的推广。在学生社团管理职能执行的过程中,要对简单的指令性管理模式进行改进,促进服务型管理模式的落实。一方面,可以为大学生社团活动提供有效的平台,对活动范围、内容、形式进行规范,同时也为活动开展提供条件。例如,与企业形成合作关系,以社团的形式参与企业项目活动,由学校社团管理部门牵头,学生会、团委、社团团长要做好组织引导工作;另一方面,做好设备、场地的管理和规划工作,提供后勤保障的同时,确保各项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使社团活动可以更顺利地开展,同时也为社团干部培养提供条件。

3.2健全目标管理考核,健全社团管理模式

在学生社团数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很多社团活动呈现出社会化的特点,要提升管理质量,就要建立完善、详细的管理制度。可以从日常管理、考核评价两个方面入手。在日常管理上,应该建立报表制度,定期开展工作汇报,明确社团的活动内容、时间和形式,根据报表中提供的信息进行规划安排,确保各个环节有条不紊地开展;建立活动申报制度,尤其对规模较大、跨校区、社会性等活动,必须要先向主管部门提交报告申请,经过审批才能开展活动;建立经费会计制度,落实有效的会计管理工作,包括社团费缴纳、制作财务报表等,明确社团经费的来源和去向,避免出现贪污、挪用的情况,确保活动有足够的经费支持[4]。在考核评价方面,主要针对社团成员、管理干部,针对参与性、积极性、贡献度等进行评价,分析社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干部晋升、结构完善等管理规划,确保社团持续发展。

4结语

高校社团管理范文6

[关键词]项目管理;高校社团活动;管理

1高校社团活动中常见的问题

1.1高校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许多大学生由于对学校过于陌生,对相关的管理制度不了解,也没有相关人员的详细说明,所以对学校的社团活动并不感兴趣。由于大学社团的种类很多,有些社团甚至采用骗学生的钱设立社团,在收集到钱以后就消失,在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下,许多大学生甚至放弃了参加社团活动。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学校要制定管理社团的规定,避免因社团骗取学生钱方面的事情发生,用相应的管理规定,为学生安全参加社团活动提供保障。

1.2高校社团活动资源缺乏,活动能力不足

社团的正常运行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撑。在实际的高校社团中,由于社团参加的人数较少,在资金的收集上并不能达到理想的状态,许多社团因为没有过多的流动资金,在社团的活动准备上,例如,表演的服装、道具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而在实际中根本达不到。由于表演的道具、服饰不齐全,导致日常表演不能正常运行,学生因此对社团活动失去了信心。为了解决因资源缺乏引起的活动受限问题,社团应向学校相关部门反映情况以得到帮助。

1.3高校社团活动管理及规划不完善

在高校社团管理方面,由于社团较多,学校在社团的管理方面不是十分重视。在每个社团的服务项目上,很多社团在项目管理上没有完整的管理体系,所以现在好多社团都只是过于重视表面处理,没有深入开展,从一定程度上讲,缺乏其内涵。相关调查表明,现在学校社团活动普遍存在着管理不完善等一系列相关问题,因此,学校要重视在社团活动中的管理和规划,为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提供保障。

2高校社团活动管理项目的规则

2.1把教育放在首位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出现了许多时尚的社团组织,如日韩舞蹈类社团的出现,这种社团就是学习当今流行的性感舞蹈,它的目的是通过学习日韩舞蹈,将自己的魅力充分展现,从而提升自己的自信心。社团的开展,从一定意义上说具有教育因素,大学期间的任务不像以前的教育只是简单的考学,大学教育体现了全面发展,所以相关人员不仅要在学习生活中含有教育,在平时参加的社团活动中也要考虑教育的意义。因此,不管在任何时候,高校在进行社团活动的推广上要把教育放在首位。

2.2以学生为中心开展

学校的开设是为学生提供服务的,同样,在高校社团的开展,也是服务于在校学生的。在社团开展中,相关人员要始终保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开展原则,真正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在项目服务中,要把学生的利益优先考虑。在项目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要让学生成为活动的实施体验者,从而体验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要时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积极开展社团活动,让学生感受其带来的成就感。因此,在社团活动的开展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

3高校社团活动管理的系统整合

3.1设定相应的社团活动目标

高校通过多年的社团活动经验,在对在就业临问题的解决上往往有自己的策略。比如说,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使用一次性餐盒、大学生普遍都是“低头族”以及当代大学生都存在熬夜现象。面对这些问题的出现,相关指导教师要组织人员进行商讨,对问题的解决途径进行可行性的目标确定,从而在社团的管理上进行目标的指导。

3.2社团公益活动的合理规划

随着学校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社团的公益活动较多。因此,公益目标明确后,相关人员要对社团公益活动进行相应的合理规划,在学校生活方面,对学生浪费粮食的情况展开调查,对调查过程进行合理详细的计划,对调查人员的分配、调查方法的采用、其他外界影响等相关事项进行合理规划,对公益活动的价值体现进行充足的准备。

3.3实施资金筹集和设立团队

制订好明确目标和具体计划后,接下来就是对社团活动的资金筹集以及设定相对专业负责的管理团队。在资金的筹集问题上,相关社团可以通过向学校相关管理部门申请资金,可以靠学校外面的赞助商,这些方法都能筹集到所需的资金。在设立社团的管理团队方面,相关人员要对社团中有潜力的管理人才进行相对专业的培养,为了避免社团在管理中较为复杂化,因此,在项目管理阶层要强化管理人员的能力。

4结语

在高校社团活动中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往往能体现出高校社团活动的内涵,因此,项目管理在高校社团活动管理中尤为重要。所以,相关人员要对高校社团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要始终把教育学生作为发展原则,不断整合管理系统,从而全面提高高校社团在项目管理层面的应用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武晶.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热电联产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

[2]谭红杨.生态旅游的公益性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

高校社团管理范文7

高等院校大学生公益社团是高校学生依据共同兴趣爱好自愿组成,以开展公益活动、服务社会为目的,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如环保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义工协会、爱心服务社等。从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的概念出发,公益性学生社团指以面向公众提供公共物品作为组织目标的学生社团。可见,高校公益社团是面向社会的,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符合当前开放型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2011年5月,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回信中勉励广大青年学生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为大学生公益社团参与社会管理指明了方向。大学生公益社团要以服务社会为己任,引入外部资源,不断加强外部联系与合作,包括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提高对全社会的贡献率。首先,高校公益社团应广泛寻找合作伙伴,或以优质活动策划为载体争取合作方的资源,或以自身优势人力资源协助合作方开展活动,从而获得物力、财力、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其次,高校公益社团活动范围十分广泛,总体可以概括为送知识、送艺术、送爱心、送文明4个方面,具体包括:提供专业性强的服务,如法律咨询、机电维修等;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如文艺表演、书画展览等;帮助老弱病残弱势群体,如关爱自闭症患者、留守儿童等;倡导群众遵纪守法,弘扬传统美德,如协勤引导路人文明出行、维护消费者权益等。最后,高校是社会的智囊库和人才聚集高地,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结合本校专业特色和办学规模,鼓励更多的大学生成立各类公益社团组织,为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高校公益社团的协同合作机制

随着社会民主化程度的提高,公民社会日益成熟和开放,社会治理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社会问题也变得更加复杂,单凭一方力量难以胜任,需要多方主体合作才能有效解决。协同合作就是充分整合合作各方的优势资源,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进行详细合理的任务分工,从而发挥整体实力,实现公益活动的目标。高校公益社团应加强与校外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民间团体等各类组织的合作,有效借助社会力量,实现优势互补,实现合作共赢。每个高校公益社团虽然都有其独特的性质、特色与活动方向,但仍具有一些共同优势:科学文化知识、团队合作能力、志愿服务精神,这正是社会公益活动所需要的重要资源。这些因素使得大学生群体具有从事公益活动的比较优势,可以让他们直接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公益服务。凭借高校公益社团的高素质、高能力、高志愿精神可以较为容易地寻找到理想的合作伙伴,争取相应的资源支持,弥补高校公益社团的不足。当前高校公益社团普遍面临的问题主要有活动经费不足、物质基础薄弱、实践能力不强、缺乏管制权力。除了提供物质条件保障外,合作机构有时也需要派出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对大学生进行指导,毕竟书本理论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同时在特别领域也有必要提供公权力的支持,例如指导文明交通出行、维护消费者权益、关注食品安全等。高校公益社团寻找校外合作伙伴不能盲目,首先要根据自身特点确立其发展目标,才能在相同目标的指引下找到若干合作意向组织。通常,政府部门、较大的民间团体是高校公益社团首选的合作对象,因为它们都不以营利为目的,且在其职能范围内积累了丰富的公益活动经验,能够更好地为高校公益社团提供有力帮助。当然,企业和个体工商业者也是重要的支持者,但是在商业目的的推动下高校公益社团要与之划清各职责,严格审核活动内容,避免公益活动演变为纯粹的商业活动。在确立合作关系之后,高校公益社团面临着如何确定合作方相互关系的问题。一般来说,高校公益社团充当主体地位,给予大学生良好的锻炼平台,合作对象应起到搭台式的辅助作用。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与发展社团成员的自主性和合作性、自由性和责任性、科学性和人文性、继承性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实现合作共赢的目标,高校公益社团在策划活动方案应尽量做到既能满足服务对象的公益需求,又要为合作对象带来切实利益。

三、高校公益社团的效能扩散机制

公益活动产生的效果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公益精神的价值远大于物质成果。公益精神具有扩散效应,能够使受益者心存感激并继续传递,使旁观者得到教育感化,积极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因此,高校公益社团应紧抓内涵建设和外部宣传,不断扩大公益活动的效果,使大学生群体成为公民学习的榜样,为高校赢得良好的声誉。

(一)高校公益社团的创建要体现特色化特色化意味着社团资源的集约利用、公益服务的专业水准、服务对象的特定选择。没有特色化的公益社团往往存在诸多问题,如社团宗旨模糊不清、社团管理松散混乱、服务对象范围泛化等。高校公益社团只有不断探索社团特色,才能产生广泛的影响。大多数高校公益社团根据学科设置,具有一定专业性,较为容易确定其特色,难点在于如何把这种特色在具体的活动中充分体现出来。

(二)高校公益社团的运行要坚持长期化由于个别不规范的公益社团开展一些临时性的公益活动,让收益人对大学生产生浮夸虚荣的不良印象,若活动质量存在折扣,特别是形式化问题严重,更会给公益领域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即使正规的公益社团也面临着社团成员每学年更新换代的问题,致使一些公益项目因接替成员的取向和参与程度等原因而中断。优秀的公益社团对成员的管理应当具有良好的新陈代谢机制,能够持续关注所在公益领域,为服务对象提供长期的支持、引导和帮助。

高校社团管理范文8

高职教育已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高职学生社团也应提升内涵发展水平。这不仅是高职学生社团转型发展的内在指向,更是强化高职院校人文精神和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需要。团队绩效管理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社团的团队优势,这需要以业绩考核与素质评估并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及团队精神和激励兼顾等原则来提升高职学生社团的内涵品质。

【关键词】

学生社团 ;内涵式发展 ;团队绩效

近十多年来,教育部实施了一系列高等教育工程,高等学校的数量迅速增长,规模迅速扩大。高职教育也随之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高等教育在快速发展的背后也潜伏着一些危机,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提高教育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学生社团是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第二课堂,其中品牌学生社团和社团所开展的特色活动更能反映学校的内涵和特色。可以说学生社团既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承担者,也是受益者。现代高职教育由外延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高职社团也应紧跟时代步伐,去追求内涵和品质的提升发展。

一、如何理解高职社团内涵

社团的内涵实质上等同于社团文化的内涵。社团文化包括两大层面: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物质层面由有形的一系列文化要素构成,包括社团文化阵地、队伍、标识、活动、社团形象,以及社团的章程制度、组织规范等,它属于社团文化的表象;精神层面是社团的内在精神,它体现在社团的管理体制、社团精神、共同的价值观、团队理念以及社团品牌、活动特色、道德操守等方面。社团文化的这两大层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高职学生社团内涵发展与团队绩效管理探微张春兰(南京城市职业学院,江苏南京210002)构成了大学生社团内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大力发展大众教育模式下,高职院校过多地关注社团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张,却对社团缺乏科学、系统和规范的管理与引导,致使社团只停留在浅显层面的变化,缺少内涵底蕴、团队理念、道德传承等社团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在如今高等教育必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下,社团内涵式发展势必要求以深化社团内部机制作为动力,需要其有正确的价值导向、科学整合资源;需要建立品牌学生社团、打造精品活动,提高社团核心竞争力,逐步增强社会影响力。

二、社团的实质与团队绩效

1.社团的实质即为团队。关于团队,学术界认为:团队就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为达到共同的目标,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而组成的群体。学生社团是学生为了共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了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自发组成的非盈利性的学生群体组织。根据学生社团和团队的含义,学生社团是团队的一个分支,具有以目标为导向、以协作为基础、有共同的规范和方法等团队的特性。不难看出,学生社团具有团队的内在定性,实质就是一个“团队”。下面我们具体从目标相同和心理相容性、共同愿景、共同价值观来分析理解社团实质。目标相同和心理相容性:学生社团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基于成员在兴趣、特长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一致性,成员乐于为个人锻炼及技能提升、社团发展壮大而努力奋斗。同时,社团所开展的活动具有相同的目的性,因此往往容易使社团内部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和高度的心理相容性,成员之间积极沟通、感情融洽,不容易产生矛盾与冲突。社团的共同目标与成员间的心理相容性,正是维系学生社团统一组织协调的主要力量,它能更好地激励成员互帮互助,团结一致,同甘共苦,努力进取,从而实现成员的个人成长和社团的可持续发展。共同愿景指团队组织中所有成员发自内心的共同意愿。这种意愿是能够激发团队每一位成员为组织这一愿景而努力实现的任务或使命,它能够创造团队的凝聚力。高职院校社团宗旨和社团所开展的活动对学生具有向心力、凝聚力。学生社团在学校及团委的宏观指导下,开展具有创新性、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实践性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够把社团成员的积极性和情感调动起来,也能够激发成员的认同感、责任感、使命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形成一致的群体意识和内聚力。社团成员在社团开展的活动过程中学会服务和奉献,也获得了知识与技能。这使得社团对学生能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共同价值观是指企业组织成员或群体成员分享着同一价值观念,对组织成员具有导向、凝聚、约束和激励的作用。高职学生社团成员参加某一社团都是自主选择的结果,体现成员个人的自主性,也让社团的每一个成员感觉是为自我提升和建设社团的目标而来,真正感受到自己是社团的主人。因而,社团的每一个成员都要自觉遵守和积极参与社团的组织、管理和决策,也要认真投身于社团的建设之中,从而使得社团具有一种内在驱动力和激励力。学生社团的激励功能促使学生产生一种奋发向上、进取拼搏的精神。

2.社团的团队绩效。现在各高校主要是将社团和社团成员在工作、活动中取得的成效分别进行考核,并且将成效考核结果作为各社团或社团成员奖惩的主要依据。事实上,团队绩效并不等同于团队成效,也不等同于团队中每个成员的个人绩效之和,而是团队或团队成员为达到目标而采取的各种行为及其结果。Hackman认为,团队绩效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团队工作的结果所达到的绩效标准;二是团队工作提高员工合作能力的程度,如忠诚度、凝聚力等;三是团队工作满足员工需求的程度。高职学生社团也属于团队范畴,同样适用于团队绩效管理。用团队绩效对学生社团进行管理,能够最大程度发挥这个团队的整体优势。团队绩效的实施也能为学生社团带来竞争机制的建立、人力资源的开发、工作效率的改进、管理目标的实现,有效促进社团凝聚力,增进和协调社团健康发展。

三、高职学生社团内涵发展与团队绩效管理的必要性

(一)高职学生社团转型发展的内在指向

高职教育的重要职责是培养人才。高职院校要找准办学定位、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必然要转型发展。社团作为高职院校提升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第二课堂”,为服务并适应学院转型发展,必须按照学院的科学发展规划,主动服务学校的人才培养教育工程。2002年,团中央从扩大团组织工作覆盖面的角度出发,突出构建以共青团工作为主体,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工作格局。2014年,团中央出台了《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会研究生会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明确团学工作格局,突出团组织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社团作为活跃校园文化骨干力量的积极作用”。党团组织对社团发展寄予厚望,这也要求社团能围绕党政工作中心,服务于学校的整体工作,共同建构好共青团组织坐标系的多元“维系”。学生社团蕴涵着丰富的育人因素,且具有寓教于乐的效果,其育人功能可谓“润物细无声”,它丰富了团组织思想引领的方式方法。学生社团作为共青团组织的重要力量,需要加强自身内涵建设,主动作为,致力于协助完成共青团组织思想引领、实践育人、维权服务等工作目标。

(二)强化高职院校人文精神的要求

高职院校以学生求职就业为教育导向,所以在其教育教学计划中,通常以注重培养有助于学生成功就业的知识与技能,以毕业生适应社会市场需求及用人单位满意作为教育质量的考核标准。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学生社团这一渠道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以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供后盾。目前,高职院校都拥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学生社团,但不少学生社团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没有遵守规章制度和章程,社团活动缺乏内涵和意义而流于形式,社团成员趋于从众及跟风的心态参加活动。这样的学生社团无法起到繁荣校园文化、弘扬学校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作用。要真正成为一所校园文化氛围浓厚、学生人文素养良好的高职院校,既要在整个教育教学规划中安排必需的素质教育内容,还要塑造不同类型、有品牌特色的学生社团。通过特色品牌的学生社团活动这一潜在的教育形式,特别是将锻炼学生能力和富有人文精神的活动渗透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高职院校才是区别于中职教育的高等职业教育。

(三)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需要

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迫切需要社团在培养人才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人才需求多样化必然带来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学生这一主体的个性化需求十分迫切,需要高校建构多元化、多维化、多层次化的人才培养体系。高职社团本身具有开放性、自主性、灵活性等特质,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特色活动、素质拓展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从当前情况分析,社团活动还存在一些不尽如意的地方,如点、面不能很好结合,开展活动有同质化、简单化现象,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自我需求等。高校转型发展的不断深入亟需加强立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需要学生社团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不断改进教育手段,创新教育方法,找准契合学生培养目标、融入更多贴近现实社会、吸引学生、感化学生的教育元素,以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

四、提升高职社团团队绩效管理的路径选择

团队绩效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将个人绩效相加,而是通过团队成员间的互动沟通与合作,产生群体效应而获得的结果,因而团队绩效大于团队个体绩效之和。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学生参加社团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提高,主动性在增强,越来越希望参与社团的决策事务。然而,高职学生社团的队伍日趋壮大和多元化,各社团之间及社团内部竞争也愈发激烈,社团各项工作的复杂性和综合程度也逐步加大。因此靠社团的单个成员、乃至单个社团的孤军奋战是满足不了高职社团的变化和发展需求。所以通过团队绩效管理,塑造一支协同、合作的高绩效团队已是社团竞争制胜、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业绩考核与素质评估并重原则

业绩考核既指那些用效益指标可以衡量的社团整体成绩,也包括社团工作进展或完成业务情况,以及社团成员个体成果的考核。素质评估既涉及对团队成员的道德操守、学业知识、管理水平的评价,也包括团队精神、团队合作能力等素质的评价。前者体现了团队工作能力和实效性,后者突出了个人工作能力和集体协作能力。业绩是素质的体现,通过业绩也能提升素质,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无论对团队还是团队成员都要将业绩考核与素质评估紧密结合。绩效评价就是需要明确团队和个体两个层面绩效评估的维度,即划分团队和个人绩效考核内容的比例权重,并将要评估的社团关键指数和主要因素进行分解,再确定用什么样的评估指标来衡量这些指数和因素。

(二)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原则

团队的个人指标性能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两类,但多数高职社团往往在实际考核评价中认为定性指标更能反映团队的特性,因此偏重使用定性指标来直接评估团队的行为。然而,定性指标往往难以权衡,通常是考核者根据主观印象对团队、个人的情况进行判断,随意性较大,很难把成员行为指数和社团直接成效进行关联,甚至成员主动性和合作能力等指标更缺少客观标准,更难确保它们与社团行为、社团成果存在关联。因此,遵守适当的定性和定量结合原则,才是确定团队绩效指标体系的科学方法。定性指标的设置应该是合理有效的,评价方法需要科学、简明、操作方便,评价过程需要严肃认真对待,要尽量做到公平公正。而定量指标,可以通过定期地统计、分析数据,以确保准确性和时效性。

(三)兼顾团队精神和激励原则

团队精神是影响团队绩效的主要因素,即使个人能力强,但一个社团整体缺乏团队精神时,社团整体的能力水平将无法正常发挥,会直接影响团队绩效的实现。传统的绩效考评往往注重个体层面的绩效评价,忽略了团队成员间的互动和协调作用。团队绩效考核不仅要体现个体对于团队的作用,还要体现团队协作在团队绩效中的地位,并提高团队整体和团队成员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同时,为了把社团预期绩效变成现实绩效,有必要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对团队及成员个人进行激励。当前的社团绩效评价体系注重物质层面数据而忽视精神层面考核,注重考核等级而忽视其相对性,关注个体效能而忽略团队的整体表现,因此兼顾团队精神和激励更能体现绩效考核的公平、公正、公开。高职学生社团提升内涵发展的过程,是高职院校学生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内涵素养的过程,也是高职院校提升文化育人、推动内涵式发展的过程,更是学校师生通过努力取得收获的过程。所以,为促进学生社团的内涵发展,高职院校师生要在这个过程中献计献策,从而真正实现高职教育质量的提升。

作者:张春兰 单位:南京城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朝马,吴敬,徐木兴,陈小乐.高校内涵式发展战略研究——以浙江理工大学为个案[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9,26(06):932-936.

[2]来俊军.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路径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01):227-230.

[3]刘袁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J].教育教学论坛,2013(21):12-13.

[4]冯瑞侠.试析高校内涵式发展中的学风建设[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25(01):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