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播音主持范例

高校播音主持

高校播音主持范文1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高校;播音主持教学;适配性

近年来,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传统媒体行业逐渐出现了不同形态的变革和发展,多样化的媒体形式给人们带来了感官上的刺激,也不断提高人们对媒体的期望,使得媒体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传统的高校播音与主持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主要是为传统媒体行业输送播音主持人才。而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入了融媒体时代,高校应该意识到在瞬息万变的时代背景下,媒体、市场和受众已经对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高校教学模式已经无法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专业人才,学校应顺应发展趋势,适时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对当前播音主持专业中存在的教学弊端进行分析和改革,以求为社会提供更高质量的专业性人才,使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后能够切实承担起媒体行业的重任,保障传统媒体行业的稳定持续性发展。

一、概述融媒体时代的特征

要规避当今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的盲目性,使改革后的课程安排和教学理念能够切实符合融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媒体行业标准,首先要对融媒体时代的特征进行具体分析。多样化媒体形式的出现使人们眼花缭乱,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形式由于其局限性而逐渐被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部分取代。必须承认,不管媒体的形式如何变更和迭代,新旧媒体之间仍具有一定共性,并能够在某方面实现互补,而融媒体创造了使不同媒体形式达到充分整合的社会环境。媒体融合可以帮助不同媒体形式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并满足大众对媒体的多层次需求。深入分析融媒体,总结出其具有以下三方面特征:多样性、实时性和互动性。由于多样化的媒体形式在融媒体的背景之下实现了整合,所以广大媒体用户可以根据自身喜好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媒体形式。同时,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还能够做到信息的实时传达,使媒体用户能够在第一时间接收到来自各方的信息。融媒体还为网民提供了开放的互动平台,在完成信息的阅读后,用户可以在此平台上实现资源交流和信息共享,充分表达自身见解。媒体融合对媒体形式、信息传输方式和传受关系都产生着巨大影响。

二、融媒体时代下我国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现状

播音主持专业对学生的个人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全面、系统了解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求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尤其是在融媒体时代,多种媒体形式共存,学生更应该学会举一反三、灵活应对,将自身所学技能充分发挥到各种媒体形式中。然而当前我国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和弊端,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如何更好地教会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

1.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合理。当前诸多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所使用的教材课本内容往往过于陈旧,没有在媒体行业快速发展的局势下融入新的教学内容,理论知识教学过于传统。课程设置相对而言不够合理,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加强对文化基础的重视,文化课程设置偏少,导致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难以获得强烈的文化熏陶,有时在接触稿件时,难以深入理解,继而很难将个人感情带入到稿件播报中,而这些“内功”对学生的外部表达恰恰是非常重要的。

2.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不同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的教学体验是不同的,当前我国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往往是通过大型课堂完成理论教学内容,然后将学生分组形成小课堂,进行实践演练操作教学。从理论上来看,这两种相互结合的教学模式,确实能够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达成教学目标。但这两者相互结合的教学模式真正投入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却滋生出了很多问题。大部分情况下,理论教学仍遵循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忽略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存在感,一味接受来自老师的理论知识灌输。在无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情况下,理论知识的学习也不够深入彻底。同时,在实践教学方面,为了提升教学速度,实践教学方案往往会趋于统一,并不能够完全做到因材施教,更不用说依照每一个学生不同领域的专业能力高低采取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方案,由此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3.播音主持专业教师素质有待提升。播音主持专业教师需要承担起学生的日常训练和技能培养任务,利用自身经验给学生作出有效的技能指导。然而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中的播音主持专业教师没有充足的实践经验,在完成自身的理论学习之后,直接进入教学岗位,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往往不能够在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时更好地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再加上高校教师往往都是数年如一日地进行某一专业的教学任务,很少基于当前社会发展对于自身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改革,这也导致专业教师的教学内容过于落后,可能造成学生毕业之后所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情况。

三、融媒体时代下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改革策略

1.使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合理。不同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方向和侧重点都应是不同的,高校应该深入发掘本校的教学优势和学生特点,并结合当前媒体行业的发展趋势和需求,科学制定本校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课程。重视文化知识内容的普及和宣传,让学生能够在进行专业化学习前,培养坚实文化底蕴,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尽可能让学生在完成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之后,能够做到对理论知识的全面掌握和对多种技能的熟练运用,通过学习使自身专业水平能够满足社会需求。改善教学方式、方法,关注当前社会上的时事热点事件,并将其融入理论知识中进行教学,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时事分析能力的养成。

2.推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传统的理论教学课堂中,往往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传输理论知识时容易忽略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这样的理论教学成效不够显著,也达不到原本的教学目标。而在新的发展趋势下,需要不断尝试多样化的教学途径,努力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譬如单纯的讲解往往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或音频播放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理论知识在实际案例中的体现。尝试采用更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而在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教师应该加强对基本功的日常培训。在确保自身基本功过硬的基础上,针对个人情况开展特定技能的培训。教师应该努力通过多种途径的实践教学,将学生培养成复合型的专业人才。

3.组建高素质的播音主持专业教师团队。建议高校多聘用一些自身实践经验较为丰富的高素质教师,让其在今后教学过程中更好地为学生作出指导。而对于现有的教师团队,应通过定期培训和外出学习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教师团队综合素养,学校可以鼓励教师在假期尝试媒体实践工作,为自身积累当下社会环境的实践经验。同时还可以聘请一线的播音员和主持人为在校学生进行专题讲座,他们在传授自身经验的同时还能向学生讲述对于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帮助在校学生树立个人学习目标。

四、结语

总而言之,融媒体时代已经悄然到来,为社会提供大量播音专业人才的高校应重视起专业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深入剖析当前融媒体时展背景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提出的要求,并将其设定为教学目标,继而遵照此教学目标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及模式的改革。在这样的教学改革理念指导下,才能使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无缝对接社会岗位,促进媒体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牛颜.融媒体时代高校播音主持教学的适配性分析[J].明日风尚,2019(08):70.

[2]成雅馨.融媒体时代高校播音主持教学的适配性研究[J].科技风,2018(06):28.

[3]古雅辰.浅析播音主持专业实践教学特色与实践[J].明日风尚,2019(03):96.

高校播音主持范文2

关键词:全媒体;播音主持;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融媒时代还未全线铺满,智媒时代已经到来。2016年10月28日,在“2016(中国)C+移动媒体大会”上,封面传媒董事长兼CEO李鹏首次提出智媒体发展理念,并在实践上引领媒体融合转型,集智能媒体、智慧媒体、智库媒体为一身的智媒时代随之开启[1]。在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业内对播音员、主持人的个人能力要求已不同于往日,播音主持从业者的职业要求从根本上发生了转变,他们必须以崭新的思维活跃于传媒领域,打破学科桎梏,文理兼修,学习技术融合、学科融合、内容融合的新方法与新技能,真正成为知识全面、专业扎实的复合型人才。

一、地方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矛盾。1.“一专”与“多能”教学不贯通的矛盾。近年来,部分高校为顺应媒介融合趋势,在培养人才时,过分强调“多能”,而忽视了播音主持这一学科的特殊性,把基本功训练抛诸脑后,这是培养模式中的重大失误,无论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吐字归音都应是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重点。也有部分高校严守专业性教学,缺乏创新策略,在增加采编等课程时,教学方式单一化,学生无法达到专业知识与技能融会贯通的目的,一专多能教学面临阻碍。“一专”与“多能”教学不贯通的矛盾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已得到凸显,地方高校应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复合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积极融入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研究、数字媒体技术等工科内容,积极实现文工交叉、多学科互融,形成“传媒+学科”的新兴传媒人才培养方式。2.培养周期与就业周期不同步的矛盾。播音主持专业作为艺考的热门选项,报名人数逐年上涨,2020年播音主持专业艺考人数超百万,较2012年的3.2万人增加了30倍不止,每年有数十万播音专业毕业生步入社会,被卷入就业大潮。值得注意的是,多数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不适应全媒体时代的人才需求,采用较为传统的培养模式,培养范本为传统广播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而传统媒体的岗位流动缓慢,需求量远小于高校输出量,所以只有少部分毕业生能够如愿进入传统媒体,做自己擅长的工作。一些高校即便增加了采编播一体化的教学手段,也只是提高了部分学生进入小型传媒公司或MCN的概率,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过短的培养周期和饱和的社会岗位使专业人才培养陷入恶性循环,行业门槛难以突破。3.技能教育与岗位需求不适应的矛盾。许多高校虽已进行教学改革,按照学生意愿及自身条件划分专业方向,但一些课程依旧与社会岗位需求不相适应。例如,即兴口语表达课程以一些缺乏代表性的旧新闻为案例,广播电视节目主持课程未根据当下流行趋势进行风格引导等。高校应以学生自身发展方向为目标,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并为其提供接触前沿传媒理论和技术的机会,切忌死板教学,以填平技能教育与岗位需求、全媒体传播需要之间的鸿沟[2]。

(二)学术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之利弊。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上理论课占多数,且期末及毕业测评多以论文为主,这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写作能力,对学界风向的追逐更能使他们了解时事政策、学习最新技术理论,可长此以往,学生们很难不被固化的学术思维所禁锢,过重的学术负担也难免使他们丧失活跃于台前的生机与活力。一些院校在该省份播音联考无面试环节的情况下,将本校校考的面试环节取消,将考生的文化课分数要求提到了一本线以上,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术性,但却忽略了播音主持专业作为实践类专业的基本要求,未通过面试检验的学生,如何确保其具有播音主持的实操能力呢?因此,要培养学术型人才,但播音主持专业不能与其他倾向于深耕的学科一样让学生埋头苦读,而应该通过培养模式的创新将思辨思维内化于心,使学生有潜心钻研播音领域的欲望和能力,避免与实践脱节。当前的媒介生态逐步趋向智媒,对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应紧密贴合大背景和大环境。中国传媒大学开设了新媒体主持实务、主持人策划、播音主持前沿等可以提升学生多维素养的课程,浙江传媒学院则针对当前的直播带货模式打造了带货主播训练营,邀请来自一线的、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优秀主播组成教学团队打磨课程[3]。这些尝试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都有所帮助。但此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地区传媒市场广,当地高校又大力推崇应用型人才建设,放任学生在课余时间寻找实习机会,学生尚未学成便外出实习的情况不在少数。近年来,各地艺考培训机构异军突起便是实例,细细数来,不知有多少刚上大一、大二的学生已“为人师表”。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首先要在基础扎实的前提下提高自身能力,为传媒事业或自身的长远发展进行考量。因而,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但不能使学生们心浮气躁,失去了传媒人应有的根基。

二、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策略

(一)融合培养,促进学用一体。把学术思维放进播音主持这一实践类专业的框架内来探讨,就是要求学生在实操时,首先进行概念界定,即审慎地辨析、界定和使用概念。例如,面对学界的长期争议——“播音”与“主持”的概念界定时,学生要明晰新闻播音和节目主持概念的异同,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或将两者融合,创造新的播音主持风格。其次,要学会类型划分,即分门别类、条分缕析。全媒体时代,节目层出不穷,学生要对各类型节目的主持风格、制作范式进行归类分析,并以此为基础锻炼自己在不同节目、不同场合中的迅速反应能力,使自身成为全媒体导演型人才。高校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或小班授课模式,将一组或一班学生视为一个工作小组,明确分工,并实行轮换制,保证每人都有接触所有岗位的机会。较之于大班授课时所学知识同质化严重、实操性不强的情况,组内合作更易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其认真对待工作,既提升了教学质量和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思维能力和分工合作的实操能力,有利于学用一体的实现。

(二)师生互动,开放教学模式。很多高校已打破传统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尤其在传媒类专业中,一些教师不仅在学界有所建树,也会利用自己的业界资源与学生进行良性互动。例如,经验丰富的教师利用实践课带着学生外出拍摄、集中制作,学生接触真实的业界环境,比在课堂上面对机器或自发外出拍摄更有实际意义[4]。在配音领域拥有资源的教师,也愿意带领学生参与广播剧、有声读物和动漫的配音工作,既积累了配音经验,又让学生们有了代表作品,对今后的职业发展大有裨益。而在校内,教师更是依托官方公众号、抖音号等宣传平台给予学生策划作品、发表作品的机会,边学边练、作业即作品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得到快速提升。由此可见,开放教学模式是高校促进播音主持人才与全媒体时代接轨的有益尝试。

(三)校企合作,搭建实习平台。除了校内教学,高校还应加强与地方传媒行业的合作。近年来,各地主流媒体开展的融媒体改革,为人才的全面培养提供了机会,高校应主动与当地主流媒体沟通,共同搭建实习平台,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哈尔滨师范大学与黑龙江广播电视台联合教学,知名主持人作为外聘教师走进课堂,学校也为电视台源源不断地输送优秀毕业生,大量学生进入省台实习,多年来形成了良性互动;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与陕西日报社签署合作框架协议,设立实践基地,建立优秀毕业生选聘机制。除了当地主流媒体,高校还应与门户网站、新媒体平台等积极开展合作,如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播音主持学院与爱奇艺等十多家新媒体平台开展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等[5]。

三、结语

全媒体时代,技术驱动传媒业态不断进步,社会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内在要求发生了重大改变,对其思维和技术能力的要求显著提升,这必将倒逼高校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理念的创新。在此形势下,高校应注重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融合发展,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卓越人才。必须时刻关注行业变化,审时度势,积极变革,创新教学,牢牢把握时代脉搏,让人才培养与融媒体发展相适应,有效促进播音主持行业的时代性发展,推动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变革。

参考文献:

[1]王思思.论智媒时代地方高校传媒人才的培养[J].传媒论坛,2020,3(24):17-18.

[2]强佳妮,阮益君.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0(06):233-234.

[3]李斌.浅析融媒时代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新模式[J].传播力研究,2020,4(24):81,84.

[4]张双燕.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探析——以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实验教学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7,8(18):274-275.

高校播音主持范文3

【关键词】新媒体;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有效策略

一、播音主持与新媒体的关系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化技术也得到了良好的提升,在各行各业中都能够看到网络信息化技术应用的身影且不断地转变其发展模式。在新媒体的环境中对大部分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和标准,因此播音和主持艺术专业主要以培养其专业化、高素质的媒体人员为目标,保障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与专业性,并要不断对当前的新媒体形式进行深入的调查与分析才能够促进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发展[1]。除此之外播音主持专业人员要结合新时期媒体传播主体的受众特点进行自身业务设计的处理,才能够在新媒体环境中提升播音主持工作专业人员的综合价值。与此同时,在新媒体技术资源不断开拓创新的环境中实现对信息的整合与重组,加强对自我以及新媒体的认知,并制定播音主持工作的创新发展策略,促进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员不断进步。

二、新媒体时代下对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人才要求

(一)扎实的基本功

由于新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资源和技术,并且其技术的创新总会具备极高的便捷性和人性化服务,这也就促进了社会群体对新媒体资源进行消费,所以媒体工作者要不断对现有的新媒体资源和技术进行学习提升自己,并且要严格遵守播音主持艺术工作的标准和实际要求,对基本功进行练习,为新媒体时代下播音主持工作创造条件。另外在不断变化的新媒体环境中,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播音主持节目形式,播音主持人这时也会进行自由发挥的方式对节目进行主持,这也就使听众和观众有机会了解播音主持人的职业素养和文化底蕴,因此主持人要在文化功底以及语言功底方面灵活多变适应当今播音主持工作的发展需求,才能够保障播音主持行业的人员完整地适应新媒体受众的需求,并在不断创新的技术因素和节目模式下凭借过硬的基本功实现播音主持业务的优化。

(二)高水准的政治素养

播音与主持专业人员在新时代的发展当中必须要时刻掌握最新的政治主张和方针并了解最新政策,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舆论的力量在日常的工作中对我国的政策以及政治主张进行传播,促进社会稳定长远化发展[2]。国家政治形势的发展也对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人员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因此,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人员要结合新时代多元化发展的需求,确保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所学习到的知识能够与新时代的政治需求进行融合,形成高水平的政治素养。

(三)适应传播渠道的创新发展要求

互联网的发展带动了新媒体时代的技术与理念的变革,播音主持传播渠道的发展情况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变。因此,要对各个传播渠道进行优化处理,用来适应新媒体技术资源发展的需求,并且可以通过不断创新播音主持工作对传播渠道实现优化控制的处理,给播音主持工作适应社会媒体渠道环境的考验提供一定的基础。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播音主持人要不断认识当下最新的媒体渠道并加以利用。除此之外,还可以在传播渠道上进行创新,为受众提供比较人性化的服务,使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求去选择收听和观看。总的来说,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员要重视新媒体技术特征,保障其节目具有良好的吸引力,以满足受众对价值信息的收纳与整理。

三、新形势下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发展现状分析

(一)缺乏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

新形势下,随着新媒体的普遍应用和发展成熟,对于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高校课程教学以及人才培养中部分人才培养方案缺乏清晰认知。在新形势下将播音主持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有效统一,是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没有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的教学作用,在新形势下,只有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教学才能够进一步提升播音主持教学质量。除此之外,利用新媒体平台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于播音主持专业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当前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通常是采用大课加小课的教学形式,在大课教学中主要进行专业知识理论的学习,小课中进行实战演练,虽然这种教学模式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在大课讲解时,任课教师通常采用填鸭式的单项教学法,尽管部分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但是由于缺乏课堂上的良性互动,导致学生无法完全理解理论知识,影响到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小课教学中,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教师无法针对性地因材施教,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因此不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人才特长。

(三)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和社会媒体岗位缺乏有效衔接

当前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和社会媒体岗位缺乏有效衔接,导致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毕业即面临失业的尴尬状态。在当前播音主持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诸多高校开设播音主持专业,但是由于资金相对紧张,教学场地不足,设备缺失,导致学生缺少实践机会。另一方面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教师没有根据当前社会媒体岗位的最新需求对教学重点进行调整,导致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毕业之后面临着较大的社会就业压力。

四、新媒体背景下,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一)与时俱进优化教学理念

随着当前新媒体发展形势的日新月异,给播音主持专业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但是并不意味着播音主持专业和新媒体是敌对关系。相反当前新媒体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为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能够为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提供全新的实践教学空间。通过对新媒体平台的应用,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之下的局限,线上线下展开综合教学,能够大幅提升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与此同时,播音主持专业的任课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重视新媒体平台教学法的运用,有效提升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二)重点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在当前教学改革新形势下,为了进一步推动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在各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应当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整体掌握程度,采用多元化教学法和分层教学法为学生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和想象力。因材施教,全面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能。

(三)教学联系社会实践,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播音主持专业还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通过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为学生毕业之后顺利步入社会岗位提供坚实的保障。另一方面为了有效提升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质量,各高校还应当重视对于教学实验基地的构建,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3]。与此同时,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将其实践作品上传到网络平台,积极接受专业人士的批评指正,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今后步入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结语总而言之,在当前新媒体时代下,对播音主持专业提出更高的要求。播音主持教学工作应当与时俱进,关注行业发展的最新态势,不断转变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重点,为媒体行业输送高质量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心心.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创新发展[J].科技风,2020(27):54-55.

[2]刘宇.互联网+背景下播音主持实践教学创新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9(27):191-192.

高校播音主持范文4

关键词:融媒体;主持人;高校人才培养

1融媒体的特点分析

现如今,媒体行业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变革,新兴媒体的出现使得传统媒体一家独大的局面不复存在。媒体之间的相互融合,互利共赢成为了新的趋势。媒介融合的概念,其本意是指“各个媒介出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Nachison将媒介融合界定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1]相较而言,传统媒体信息较为权威,但是传播速度较慢,信息覆盖面上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新兴媒体信息较为多元,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融媒体时代,依据各个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将优势有机结合,打通相互之间联结的通道,构建出一个多样的信息立交桥。

2融媒体时代主持人所应具备的能力与素养

2.1主持人的角色转变,从单一的内容传递者变为内容制造者。对于传统媒体来说,主持人的角色相对单一,很多情况下,主持人在内容输出上更多体现的是所属媒体的价值观。现如今,在融媒体背景下,主持人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主持人不再是一个职位而已,更是一个文化传播内容的制造者,通过自己的语言和行为向公众传播着自身的核心价值。很多情况下,受众对于信息传播速度的要求,使得主持人自身既要有高效率的信息汇总能力,具备记者的采访能力,还要有快速的语言组织能力,精准的将信息传递给受众,同时也要掌握新媒体传播的特点,最终确保将信息第一时间传递给受众。也就是说,融媒体时代,一个优秀的主持人所应具备的能力超越了“采、编、播”一体化,而是从采访、播出、以及新媒体的编排与推送,主持人的能力针对融媒体时代的特点做出的新的改变。同时,主持人从内容的传递者变为内容的生产者,最直接的转变就是要求主持人能够在节目中进行人格化表达。受众更青睐于具有个性、人格化特征鲜明的主持人。这对于主持人的业务要求就更高,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2.2较高的信息整合能力和更精准的语言表达能力。媒体的变革对于主持人来说也同样面临着新的挑战。受众对于信息传播速度和传播力度的更高要求,使得主持人在保持信息输出的权威性、正确性的前提下,要具备更高的信息整合能力。现如今,信息的多元化使得大量庞杂的信息蜂拥而至,而对于节目主持人来说,在短时间将众多的内容梳理清晰,确保信息的正确导向,把握好节目的质量与内涵是至关重要的任务。同时,掌握好正确的信息之后,如何快速的用精准的语言表达将信息传递给受众对于主持人来说同样是一个挑战。受众对于信息传播速度的要求,更多情况下主持人的语言是脱稿的,这就要求主持人语言表达的基本功要足够扎实,语言表达能力更加精准。对于主持人的业务能力要求更高,就会造成主持人行业的分层更加明显,只有基本功扎实、业务能力优异的主持人才会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这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照着稿子读的播音员主持人,在很多情况下,主持人既担任控场的角色,又担任着现场记者一般的信息报道角色。

2.3某一领域的“专业人士”。融媒体时代,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与渠道越来越丰富,而信息传播的分类也越来越细化。主持人与受众有更多的交流方式,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对话姿态更加平等,同时,受众也有了更多选择的权利。这一趋势下,对于主持人而言,要求其在某一领域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换言之,受众更偏向于主持人传递的信息有更多可参考的专业的核心价值。这对主持人来说又是一个新的挑战。不光要做好主持人的角色,同时还要在信息传播中具备“专家”能力。比如央视著名主持人撒贝宁,在具备优秀的主持能力的同时还具有专业的法律知识。同时,现如今,各个领域垂直度高,划分越来越细,这就意味着观众想要看到更多的“专家型”主持人在某领域给出专业意见和信息。对于各个年龄层的受众来说,也更倾向于主持人对所主持的节目领域较为熟悉,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比如深受组年轻人喜欢的电竞游戏类、说唱街舞类、时尚美妆类等,或者在经济、金融、法律、医学、教育等领域有建树的主持人。这对于主持人来说,其实更多的是需要具有跨学科的能力。融媒体时代,“内容为王”才能顺应时代要求。主持人应该在个人垂直领域发掘深度,从单纯的内容输出者,变为内容制造者与生产者,成为“专家型主持人”,才能拥有不可替代性[2]。

2.4主持人个人品牌的塑造。前文提到融媒体时代“内容为王”的要求。主持人作为节目传播过程的核心,应该具有不可替代性。越来越多具有个性化的主持人,自己本身作为一个节目的品牌和风格代表呈现出来。主持人作为一个品牌与节目互利共赢。要做到这一点,主持人不光要做好角色转变,更要在内容的制造过程中展现个人魅力,传递自身的核心价值观。在这一过程中受众会对主持人进行判断,是否认可主持人信息传播中的价值观,从而是否接受主持人所塑造出的个人风格与品牌。在IP化趋势明显的当下,一位优秀的主持人自身就是一个良好的IP品牌,各大媒体也在争相打造各自的主持人IP,主持人IP成为了各个媒体的致胜法宝。作为传统媒体的领军,央视也一直在各个新媒体平台打造自己的主持人IP,比如深受观众喜爱的“央视boys”,五一直播带货创下5个亿的佳绩,凭借的就是观众对这四位主持人的喜爱和认可。湖南卫视的“快乐家族”“天天兄弟”等更是成为观众认可度高的IP。在节目内容传播这一过程中,主持人精准的语言掌控、平等的对话姿态、优质的内容产出、针对某一受众群体深刻的个性化内容,都是自身品牌效应与自身不可替代性的最好印证。

3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策略调整

在融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下,作为着力培养主持人材的播音与主持专业,也在顺应着业界发生的改变。对于地方高校来说,生源和就业主要辐射周边省市,对于人才培养方案也进行了一些调整,本文以西安外国语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为例,分析探讨作为一个立足于地方外语类院校的播音与主持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做出的策略调整。西安外国语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创立于2003年,着力培养具备中国播音学、广播电视传播、节目策划、制作等方面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着重于提升受教育者的政治水平、职业操守、专业理念、人文素养及国际化视野,突出实践性、应用性、针对性,培养能在广播电视传媒及相关机构、文化部门、网络传媒等领域从事播音与节目主持等相关工作的专业人才。依据现阶段媒体融合的大趋势,播音与主持专业在日常教学中的方法和策略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对于在外语院校中产生的播音主持专业,本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直在探索自身的发展特色。

3.1扎实稳固的即兴口语表达能力。融媒体时代,对于主持人的业务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如前文所说,主持人的角色转变为内容的生产者,顺应这一趋势,在播音主持课程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上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在重视专业理念塑造的同时,着力提升学生的创作实践与创作技能,要求学生在接受全面、系统的采访、编辑、播音、主持方面系统训练的同时,积累丰厚的文化素养、了解新时代媒体发展的理念及趋势、熟练运用广播电视语言,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沟通能力。目前,对于播音专业的学生来说,不光只是要求语音标准,音色优美,出镜形象良好,更多的是内在素养的要求。目前,播音专业课程依然沿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的《播音实用教程》共四册,而这一系列教材最新的出版年份是2003年,在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除了《普通话语音和播音发声》《语言表达》里播音的基础内容以外,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部分较为陈旧的内容已经不足以支撑行业对于主持人的要求[3]。所以,教师在准备azZ的过程中,需根据实际需求在内容上进行调整,在打好播读的基础以外,要更加侧重即兴口语表达的能力。目前,播音专业课程设置上采用“4节专业课+2节训练课”的模式。在训练课上,老师面对面引导学生进行即兴口语表达训练,帮助学生建立即兴口语表达的逻辑体系,增加语言输入从而更好的进行口语输出,提供更多的口语训练机会。

3.2结合学校现有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持人。依托西安外国语大学的外语优势,播音专业极大程度发挥“专业+语言”的特色,开设英汉双语播音课程,力争英语专业化,专业特色化。从而使得播音专业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中,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外,还有较好的外语能力,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对于拥有外语技能的主持人的需求更多。身处外语类院校,有更多优质的校内资源,及海外高校的合作资源。学生在学习中也有许多实践机会,相较于其他院校,有更多和校内留学生交流的机会和在海外专家参与的国际会议中担任主持人的机会。

3.3学生利用公众号进行短视频的制作与推送。在大学三年级课程《节目主持》当中,教师具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创建班级公众号,进行短视频的每日推送。从2015级开始,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在大学三年级的课程当中分别创立了三个班级公众号作为短视频推送平台。以音频推送为主的《声音海底唠》,以及视频推送《银河系人类观察站》。其中播放量最高的节目达到了点击量“2万+”,极大程度调动了学生做短视频推送的积极性。在这个学生自己搭建的实践平台中,学生分组共同完成一期3分钟以内的短视频节目的选题、采访、后期制作、新媒体编排和推送工作。由于参与度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对热点话题的把握、对受众需求的衡量、在节目中的内容呈现,后期制作的专业化、节目推送的文字编排等,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练习。一学期下来,学生可以熟练掌握新媒体视频生产的过程,这为以后的工作提供了良好的能力储备。同时,为了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每学期结束时会举行优秀短视频节目的颁奖典礼,教师对这学期学生制作的短视频进行点评和颁奖。学生对于这种形式实践的完成度和反馈较为不错。其次,在每学期期末增设为期两周的教学实践周,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践学习。开展以专业讲座、媒体实习、专业竞赛等形式的学生实践练习。

3.4与地方媒体搭建实践平台,实现产学结合的模式。在现有的本科教学中,学生一方面应该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另一方面应该尽可能多的参与到实践当中,提高业务的实践能力。西安外国语大学播音系与地方媒体如陕西电视台都市青春频道、西安电视台,以及新媒体平台如喜马拉雅、环球网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学生在部分节目中担任内容的提供者。比如,陕西电视台都市青春频道新闻杂志型节目《都市热线》,作为一本“电视杂志”栏目包括许多板块,在其中一个“小民话题”的板块中,我们的学生作为话题的讨论者参与每期的话题讨论,学生自己拍摄视频,完成内容剪辑并提供给节目组,参与到节目中的讨论。同时,与西安电视台《新闻直播间》的合作创新中,我们的学生作为气象新主播,要求用各种创新的方式播天气,学生运用自拍杆,独立完成播报与拍摄并在节目中播出,极大程度地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5具有针对性的学生社团与工作室。目前播音系有三个学生社团,分别是以配音、朗诵为特色的“新传心声工作室”;作为学生媒体,给学生提供视频制作与推送实践练习的“漾工作室”;以双语播音为特色的“VOX西外双语播音工作室”。这三个工作室基本满足了学生日常实践的需求。每个工作室配备一名专业教师作为指导老师,给学生更加专业的指导。学生通过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在工作室的运营中将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在大量的实践练习中熟练掌握视频制作以及新媒体推送的流程,为以后的实习和工作打好基础。

4结束语

在媒体融合与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培养不可以闭门造车,要转变思路,顺应大趋势,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的实践平台,使学生在校期间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具有较强的专业竞争力。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需要具备前言意识,这样才能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具有较高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家琪.媒介融合域下地方高校学生节目主持人传播能力的培养[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7(3):141-143.

[2]李金烨.融媒体背景下传统媒体主持的转型与发展策略[J].科技新闻传播,2019(6):25-26.

高校播音主持范文5

关键词:地方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就业现状;人才培养

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是我国所独有的特色教育,创办于20世纪60年代。20世纪90年代末,伴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和高校招生教育制度的改革,许多高校纷纷增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近年来,面对持续高温的“艺考热”和众多学子对播音主持职业的向往,一些地方院校也争相创办播音主持专业。从早期屈指可数的几所院校发展到如今全国遍地开花,每年的招生人数由原来的几十人扩展到逾万人,激增的办学数量和招生人数势必带来就业市场的压力。“目前国内包括各级电台、电视台在内的播音员主持人岗位的用人缺口却还未有如此之大,纵然算上新近崛起的新媒体发展需求,也远无法和极度膨胀的招生规模相适应,毕业生在专业对口这一层面上供大于求已成定局。”①2014年,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被教育部公布为近两年地方高校中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根据不完全统计,我们每年有2—3万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走向社会,但媒体能提供的播音主持相关岗位不过几百个。”②“地方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对口就业率基本在10%—20%之间,大量的学生学了四年播音,却无缘走上主播台,不想失业就只有转行。”③据笔者所获取的资料数据显示,目前地方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毕业后真正进入媒体工作从事播音主持相关岗位的少之又少,有些学校对口就业率甚至在10%以下。大量的毕业生涌入了教育培训机构,还有一些学生入职文化传媒类公司,其余的学生则基本选择企事业单位或自主创业。瞬息变化的传媒生态、严峻的就业形势、现实的就业境况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专业教育,在新时代,播音主持大学教育的专业价值究竟何在?地方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究竟应该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在遭遇媒介变革、播音主持专业优势逐渐消弭、“双一流”大学优势教育资源挤压的重重考验之下,地方院校只有转换办学理念,紧跟时展,立足现实就业市场人才需求,改革教学内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植开发新的就业渠道,找到适合自己的异质化竞争、特色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才能实现破冰突围,重塑专业价值。

一、入学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明晰专业发展方向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衡外情、量己力”,基本了解行业发展的景况及就业形势,更好地认知自我,找准自身专业定位,尽早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制定具体发展规划,从而有的放矢地付诸于实践,为未来发展做好准备。一般而言,考入地方本科院校播音主持专业学习的学生往往存在考学原因多元化、主动学习意识不强、自我认知模糊、专业信念迷茫摇摆、文化基础较薄弱等问题,因此,在大学新生入学阶段,就须重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精心组建专业教辅团队,切实帮助学生理性分析专业特点,科学评估自我,发掘自身的特长、优势、潜质,找准专业定位,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落实教师进行一对一指导,建立学生职业规划专类档案,动态跟踪,有序推进。

二、注重涵育学生的专业精神,培养媒体人的社会责任意识

播音员主持人首先是新闻工作者,新闻性是播音主持的根本属性。随着现代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媒体的泛化更迭,新闻传媒人的职业光环不再,“站在船头的?望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的专业理想与责任意识似乎逐渐被淡漠,如何重拾专业自信、强化专业坚守、传承专业精神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往往面容姣好,自身条件优越,从小到大备受关爱,容易滋生高高在上、轻浮自大、疏于学习、不愿吃苦、懒于钻研的习气。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专业主义精神、奉献精神、吃苦精神、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课上与课下相结合,精心设计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俯下身子,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深入田垄地头,关注社会问题,体察百姓生活,感受人情冷暖,助力社会和谐发展。“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会沉淀多少真情”,只有真听、真看、真感受、真思考,有声语言创作才能注入灵魂;只有离新闻现场足够近,报道才能鲜活生动接地气;只有沉心、用心、掏心,怀揣对专业的敬畏,不断锤炼打磨、精益求精,主持采写制作的作品才能触达人心;只有胸怀祖国、心忧天下、心系人民,专业价值才能得以彰显,个体生命才会更加丰盈。

三、加强与基层媒体及文化部门的联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最初是为满足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对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而创办的,如今,急剧变化的传媒格局中广播电视媒体发展式微,播音主持专业人才流向也遭遇窘境。一方面,省市级广播电视媒体播音主持岗位趋于饱和,引进新人机会较少,对毕业生的选拔要求较为严苛,一般不收归正式编制,毕业生较难如愿就业;另一方面,区县级基层广播电视台人才需求缺口大,但囿于地域条件限制,基础条件较差,受众覆盖面小,薪资不高,节目形态较为单一,专业提升空间较小,毕业生不愿意“屈就”。如此一来,大量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转向其他行业,专业培养与学生就业不对等,造成了专业人才的极大流失。其实,基层媒体恰恰是锻造人成长的摇篮。其相对宽松的用人机制和工作环境给予了刚出校门的毕业生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广袤的土地、自然人文融合的地域风情、淳朴的民众、鲜活的基层素材,加上近年来国家对基层、乡村、农民问题的系列关心扶持政策,都为我们的业务创作实践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丰厚的滋养。扎扎实实从基础做起,在基层媒体积累实践工作经验,再向高一级别媒体进发,这不失为毕业生积极面对就业问题的正确抉择。殊不知,很多知名主持人也都是从基层地方媒体一步一步迈出来的。要帮助学生打消毕业之后一定要到大中城市就业才有出息的错误观念,况且孕育地方语言传播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本就是地方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本位所在。地方高校平日里要加强与基层地方媒体及相关文化部门的沟通往来,及时获取用人信息,联合开发潜在市场,对口定制培养专门人才。

四、夯实学生的专业基本功,重视学生文化底蕴与教学能力的培养

目前,由于少儿语言能力培养的市场需求大,工作相对自由,因此,很大一部分毕业生涌入少儿教育培训机构(还包括艺考培训)担任语言教师。据教育学家研究发现,人的一生中有一个固定的时期比其他任何时期更容易习得母语,4—12岁是语言学习最快速的时期,也是关键期,这一期间习得的语言将成为母语,未来可以灵活运用。由此可见,少儿阶段语言能力的形塑对人的一生具有重要影响。而从事少儿语言教育的培训教师自身的语音、语法规范程度,思维能力,交际能力,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学能力等都将直接作用于孩子语言习惯的养成,关系到孩子的语言成长,这也意味着大学专业教育语言传播人才培养的意义深远。只有抛却浮躁,坚持不懈狠抓专业基本功,夯实业务能力,才能孕育合格人才,不负语言传承的重任。“传播语言的本质是人文精神的音声化”④。声音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赋予声音内涵的根基。语音规范标准、声音优美只是具备良好语言表达能力的基本门槛,文化的积淀才能让声音有所依托,行之远矣。作为地方院校专业教育,应加大对学生文化课教学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强化文化课程考核,督促学生不断提升文化修养。这样,他们才能在今后的少儿口语教学中融会贯通,引导孩子深入理解字词内涵、积极探索文本背后的故事情感,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播撒文化的种子,让其感受文字之美、声韵之美、人文之美,从而进一步孕育激发他们的学习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当然,这一切离不开春风化雨、行之有效的方法,所以,在大学里就可以让这部分有意愿从事少儿语言教育的学生提前做好准备,通过增设儿童教育心理学、少儿表演、少儿口语表达等选修课程和相关实践来锻炼和提升学生相应的教学能力。

五、积极开发新的课程,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

媒介发展风云变幻,时新性既是新闻的特点,亦是传媒恒以发展的要义。唯有保持敏锐的洞察力,与时俱进,适时调整课程设置,积极开发新的内容,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才能焕发生命力,获得可持续发展。根据调研我们发现,文化传媒公司、影视广告公司、新兴的技术科技公司成为地方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学生近年毕业就职方向新的增长点,就业岗位多为新媒体运营、文案策划、活动策划、文创产品开发、微信运营推广、微博营销等。对此,在专业教学中要适当增加新媒体策划、新媒体营销运营、直播营销、文创产品开发方面的内容,多训练学生的策划、采写、编辑、摄制、创意能力,助推学生建立互联网创新思维,熟练掌握新兴媒体技术。此外,学校可结合自身特点,紧跟传媒发展动态,对接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移动音视频内容创作、短视频制作、手机直播、数据新闻、人工智能、礼仪商演主持、电商直播、故事表达等新课程,致力培养适应时展和市场需求的新型传播人才。

注释:

①李峻岭.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1(06):90-93.

②谭力.口语传播视野下播音主持专业基础技能课教学的优化与实践———以钦州学院为例[J].理论观察,2013(10):151-153.

③钟妍.从“播音主持”到“口语传播”:台湾口语传播教育经验的反思[J].新闻知识,2014(11):3-5.

高校播音主持范文6

关键词:播音与主持专业;基本乐理;声乐演唱;音乐鉴赏

声乐课程对于非声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更多的是对声音的审美辨别和鉴赏。而对于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来说,声乐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不仅仅关于审美辨别和鉴赏,更多的是以科学的发声技巧训练为基础,辅以简单的基本乐理知识和视唱训练,通过学唱和欣赏简单的声乐作品,提高声乐演唱的综合能力与艺术表演的感染力。声乐课程对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的个人业务能力和艺术修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是播音与主持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笔者所在的广东白云学院招收的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从事的是与语言有关的职业,例如电视台主持人、电台主持人、婚庆主持人、演员、配音演员、事业单位文化传播者等与语言艺术相关的职业。声乐课程的学习对于语言文化传播来说尤为重要。培养复合型人才,让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更加全面且得心应手地处理问题成为高校教育工作不断探索的课题。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广东本地生源,在音乐方面并没有扎实的基础,多数学生在进校前为了应付艺术考试中的才艺展示,都是临时抱佛脚进行声乐演唱的练习,其音乐素养和个人音乐潜能并不能和声乐专业的学生相比。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基础薄弱这一特点,再加上师资、课时、班级人数等方面的限制,授课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让声乐教学更具特色,达到良好的效果,是笔者一直探索和思考的问题。白云学院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声乐课程,经过初步改革,开设时长设为一年,共64个课时(每课时45分钟),授课师生比例为1∶32。笔者经过有限的教学实践,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有了如下的经验和思考。对于声乐课程的教材选择,笔者并没有固定于某一本教材,而是根据教学对象及其他诸方面因素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充分考虑,从四个方面进行安排,即基本乐理知识、简易视唱、声乐演唱、音乐作品鉴赏。

一、基本乐理知识

基本的乐理知识在声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如同我们学习汉字一定要掌握汉语拼音。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基本乐理知识的训练,甚至可以说是零基础。因此,在授课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内容是否有益于之后的声乐学习,在授课比例上一定要考虑大班授课的特点。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声乐训练中所涉及的简单且基本的乐理知识(以简谱为主)为准,例如七个基本音符、休止符、常用的音乐记号、音乐术语等。对于部分没有讲到的乐理知识,在之后的学习中可结合视唱、声乐曲目等进行讲解。

二、简易视唱

视唱训练也是声乐训练的基础,视唱的训练要和部分乐理知识相结合进行,例如乐理知识中的小节线、节拍、节奏、调式,包括一些表情符号、反复记号等。视唱内容可以在之后学唱的歌曲、当下传唱的歌曲旋律片段中截取,由简到难,循序渐进。教师在讲授的前期一定要精准关注每个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之后的教学中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定要有耐心。

三、声乐演唱

声乐是一门实践性、技能性非常强的学科,是用科学规范的发声方法演唱歌曲,用歌声传递情感、表达意境的艺术形式。声乐演唱是播音与主持专业声乐课堂最重要的一部分教学内容,也是课时分配比例最大的一部分内容。这部分的课程目标主要在于改善学生自身音质,美化音色,扩展个人的音域,提高个人声乐演唱的综合能力,并通过对声乐作品的演绎,增进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个人艺术素养。声乐演唱的教学主要从三个部分展开。第一,基础发声训练,气息是歌唱的基石,在开始的训练中要让学生区分歌唱呼吸的三种类型和特点: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联合呼吸。三种呼吸方式的区分有助于学生对之后的声乐演唱、朗诵、配音等艺术形式的把握。让学生在音阶练习中感受气息的支撑和流动,有利于他们保持气息。向学生展示声带的基本结构图解(图1),使他们了解生理结构的特点,从而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清晰地思考身体的哪些部分在起作用。高位置是歌唱发音时的声音效果,需要发声器官和歌唱机能的协调及配合,教师在授课时要让学生区别“说话”位置(共鸣)和“歌唱”位置(共鸣)以及共鸣腔体的作用等。基础发声练习要在授课过程中根据每次的教学结果不断地调整,以求达到最好的效果。第二,声乐作品的演唱,语感和乐感是以歌者对具体声乐作品本身的理解为依据的,是以对声乐作品的词语感受和音乐感受为基础的。教师可引导歌者准确掌握音准、节奏、速度、韵律、情感,烘托音乐气氛、展示意境,丰富其自身的想象力,让演唱的歌曲更具感染力。因此声乐演唱中的语言练习(声母、韵母、声调)、依字行腔中语调的处理、声乐语调的轻重强弱、说唱练习、歌曲的完整表演与艺术处理(即歌者的二度创作)等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三,声乐练习曲目的选择,对于声乐曲目的选择,教师的思维模式一定不能固化,不能完全照搬声乐专业的曲目训练模式,要根据播音生的特点、课时的安排、集体上课情况等进行选择,并依据教学过程中的活动(如学校表演活动、非专业比赛活动等)进行调整。经典的老歌以及极具传播性的通俗歌曲,甚至一些二、三声部的歌曲都可以作为教学曲目库中的内容,如果有条件,教师可自行编写一些简单易唱的歌曲。

四、音乐作品鉴赏(以声乐作品为主)

音乐作品的鉴赏是声乐演唱学习的延展,了解作品、欣赏作品、思考作品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音乐鉴赏不仅仅是简单地听一听音乐,更重要的是听之前的了解和听之后的思考。欣赏内容的选择一定要多元化,条件允许还可以进行简单的学唱和角色扮演。选择的内容可以是民歌(山歌、小调、号子等),戏曲(包括粤剧、京剧、越剧、沪剧、京韵大鼓等),西方声乐作品(艺术歌曲、歌剧等),如果有条件还可以选择一些声乐作品器乐化的乐曲。音乐作品的欣赏在于了解音乐作品的作者、创作背景、作品立意。让学生拓展音乐知识,全面地了解音乐作品,可以提高音乐鉴赏的能力,认识音乐给世界带来的改变。欣赏的目的是听与思的结合。艺术的美与力量在于它永远不是统一化或机械化的,它是人类的交流,音乐鉴赏就是对听到的音乐作品产生感悟,引发对于生活新的热情以及对于生命的思考。声乐课程除去课堂内的学习,课与课之间的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课程开授前可以与其他课程的教师探讨如何把相关的课程结合起来,例如形体课音乐的选择、语音基础课内容的选择、表演课训练片段的选择、配音课语音节奏的训练等,同时让学生参与进来,把这些课程综合后以新的方式、方法展现。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声乐课相比声乐专业,既有相同又有不同,要让每一个学生参与进来,深入浅出学习声乐专业内容,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最大化地让学生受到专业的、全面的训练。让学生以音符为羽,旋律为风,发展共性中的个性特点,促使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将来的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声乐教研室.声乐表演基础教程[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

[2]王璐,吴洁茹.新编播音员主持人语音发生手册[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7.

高校播音主持范文7

关键词:融媒体;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模式

一、引言

伴随着当下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相关的技术也在传媒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相比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表现形式更加的丰富多样,推动我国正式迈进到融媒体时代[1]。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环境发生了较大改变,高校应该到充分认识到社会对人才需求标准的改变,积极转变以往的教育教学方式与思维,实现对现有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是与各个媒体平台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类型,在实际开展教学过程中更应当要紧随时展步伐,加强自身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创新与发展,确保培养出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能够满足现代社会人才需求标准,为大学生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为了进一步提高融媒体时代下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育质量,本文重点分析了融媒体时代产生的背景,指出了当下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面临的问题,结合实践工作经验与已有学术研究成果,提出了融媒体背景下我国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模式改革的具体措施。

二、融媒体时代产生背景

融媒体时代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而出现的必然产物,在现代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背景下,以往单一的媒体报道方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新时代环境下的高效传播需要将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进行紧密结合,以己之长补己之短,多样化的媒介在信息传播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以广播电视为主导的传统媒体和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现代媒体相互融合,以此实现互利共赢的目的,进一步强化媒体自身的竞争力,我国的媒介发展历程正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从由传统媒体为主力军的新媒体开始朝向多样化方向发展,标志着我国融媒体时代的到来。

三、融媒体背景下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理念跟不上时展

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媒体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当今社会的媒介形态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不管是媒介内容、相关技术,还是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等,都全面迈入到“共融”形态[3]。尽管当下的社会媒介环境发生了如此大的改变,但是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未能够及时地做出转变,表现为人才培养理念和现代社会相脱节。具体来说,一方面,许多高校在开展播音主持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主要还是以以往的“字正腔圆”的念稿方式为主,在进行大学生能力培养中,也是以传统的“说” “播” “诵” “演”等技能培养为重点,而没有认识到当下社会媒体环境的改变,未开展融媒体认知水平及其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使得大学生培养理念与现代社会发展相分离,通过这种方式培养的大学生,普遍不具备较高的二次创造水平。另一方面,一些高校在开展播音主持专业实践教学时,没能够正确认识到提高大学生对信息全方位产控水平的重大意义,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时,对当今社会环境了解不透彻,使得对学生的角色定位不合理,只是按照单一的传统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声音艺术表达水平,没有向大学生输送信息生产及制作等层面的信息内容。

(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范围较小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表示为各个学科在实际开展教学中的最终目的。在融媒时代背景下,广播电视行业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的正中央,随着各种类型移动终端、互联网平台的产生,为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加广泛的选择[4]。但是,高校在开展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时,许多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仍然是面向传统的广播电视领域。一方面,现阶段媒介时代正进入到融合时期,许多多样化的媒介在改革创新以后,都对传统广播电视行业产生巨大冲击,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如果不能够及时转变这种人才培养理念,必然会导致培养出的人才不能够满足现代社会需求标准,无形之中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另一方面,受到历史及政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在开展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时,仍然是以新闻方面的播音主持为教学核心,表现出“重播音、轻主持”的特征。在这种单一培养方向的制约下,使得许多播音主持毕业的专业大学生不能够适应网络主持人、自媒体主持人等新型岗位。

四、融媒体背景下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模式改革策略

(一)重视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与创新

在新时代环境下,媒介融合的根本目的是突破传统媒介的限制,实现信息内容、组织以及标准等层面的融合,在这样的诉求下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必须要转变以往的思维理念,在媒介融合中积极开展思维的优化和创新,培养出更多高水平播音主持专业人才,从而满足当今社会不同媒介平台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为了进一步推进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思维的转变,可以从以下两个部分进行。1.要加强对以往播音的二次创作为了有效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播音的二次创作能力,高校在开展播音主持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中,应当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逐步转变以往“字正腔圆”的单一念稿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特别重视语言艺术的标准性与庄重性,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领悟语言表达上的分寸感及时代感,让学生在学习文字稿件的同时,也能够加强对艺术语言的分析、总结与理解,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二次创作水平。2.要重点提高学生对全方位信息产控的水平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老师在实际开展教学时应当要着重明确学生在将来工作岗位上的角色定位,尽可能地缩小以往以“声音”艺术表达为核心的传统教学内容占比,积极引入有助于提到大学生信息制作能力的相关课程内容,使得培养出的播音主持专业大学生拥有“采、编、播、控”等多项专业技能,为大学生今后成为优秀的专业主持人奠定基础[5]。

(二)注重拓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范围

1.高校应当要努力提升专业培养格局高校在对播音主持专业教育进行改革与创新过程中,可以借鉴与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对播音主持专业进行进一步的划分,使其分为播音与主持两个子专业,在设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要致力于培养大学生在思辨、公关、互动等层面的综合信息交流能力[6]。通过这种教育培养模式,一方面有助于为社会提供更多优秀的播音员与主持人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也能够为社会培养出大量商业谈判人才、公司宣传人才以及跨文化传播人才等。2.要拓宽专业培养方向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社会播音主持行业不单单对专业人才在主持风格、内容以及技能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专业人才提供了更多类型的工作岗位,如直播平台主持人、手机电视主持人等。所以,高校在开展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拓宽工作时,可以尝试从这些新型工作岗位入手,规划科学合理的新媒体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方向。

(三)进一步健全课堂教学环节

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培养的人才既要具备扎实的职业技能,精准控制节目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应当要能够充分了解和掌握各种媒体设备的使用方法及其相应功能,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高校在开展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模式改革时,应当要进一步健全课堂教学环节,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1.要加强对现有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高校在进行播音主持专业教学过程中,应当要紧密融合当下的社会热点,联系大学生的实际兴趣特征及发展方向,通过引入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MOOC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开展的目的性与针对性,也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高校还应当要引导大学生合理分配课余时间,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水平,依托于微博、抖音等各种网络社交平台,让大学生充分展示自身的播音主持技能,进一步强化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强化大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7]。2.要适当地增设课堂教学项目高校在开展“电视编辑与制作”等专业技术实践课程的基础上,还应当要深入探究融媒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标准,适当的引入3D制作技术与动画技术等课程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媒体制作水平。此外,老师还应当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性格以及特征等,合理调整课堂教学内容比重,在开设文学、艺术等专业课程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心理学、经济学等知识的占比,有效改善大学生的综合传媒水平[8]。

五、结语

高校播音主持范文8

如何实现传播赋能,让传播力转为生产力,助推乡村振兴,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予以回答的问题。近年来,随着乡村公共广播的普及,乡村文化振兴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需求激增,也给地方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许。

就目前而言,在国家“全面育人”倡导和乡村振兴的呼唤下,地方高校纷纷开设或完善播音主持专业,将一部分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播音主持专业学科建设。此举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不足以回应乡村振兴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需求。地方高校在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教学内容陈旧。许多地方高校在开展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时仍沿用旧有的一套教材,没有应时而改,因人而异,所传授的内容也是传统播报时代偏好的内容,没有结合新媒体时代的受众需求和乡村振兴发展需求进行调整,以至于教学资源浪费而效果难以发挥,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二是师资力量不足。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师资力量一直是“短板”,尤其是播音主持这样的“小众”专业。许多播音主持专业教师囿于实践能力或是理论水平不足,在开展播音主持教学时无法有效授课。加之部分教师对乡村振兴认识不足,在开展教学时更多注重“技”的教授而不是“道”的传承,导致一少部分“铸魂工程”沦为“面子工程”。三是教学方式僵化。部分教师虽专业实力过硬,但受传统教学模式所限,难以跳脱出“纯理论教学”“灌输式教学”“模仿式教学”等桎梏,导致学生难以学深、学通、学精。

针对上述问题,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务必进行改革和创新。以传播学赋能乡村振兴为逻辑起点,地方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应从目标、形式、内容上加以改进。一是厘清乡村振兴培养目标,更新教学内容。地方高校应明确乡村振兴对播音主持专业的需求,从培养目标上作出调整和转变,从而确定人才的培养方向和重点,以培养更多与乡村振兴主题相适应的播音主持人才。如加快培养适应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上能够宣扬乡村生活新方式、新理念的播音主持人才。同时,地方高校需要结合时展所需和乡村发展所需对播音主持专业课程内容不断进行调整与优化,尤其是教材的更新要做到与时俱进,思想性和指导性兼备、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专业性和系统性兼顾,既夯实学生的专业,也充盈学生的思想。二是打造新媒体教师队伍,提升师资力量。为更好地激活教师的育人潜力,地方院校一方面应顺应新媒体语境,引进全媒体专业人才,优化教师队伍;另一方面需要完善教师考核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和培优和创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