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曲文化范例

传统戏曲文化

传统戏曲文化范文1

 

消费社会、图像时代、读图时代、网络社会,理论家对当代社会的这些概括多少都强调了媒体与娱乐市场的新变:与报纸、杂志、广播电台、无线电视、电影、有线电视等传统媒体比较,当今数字新科技与新媒体的出现及娱乐产业的全球化、多元化发展使得娱乐方式、渠道得到革命性的刷新。它们都鼓足劲头、粉墨登场以图抓住人们的眼球,面对激烈竞争的众多注意力诱惑,如何使被分散化的受众对传统的表演艺术青眼有加?如何直面严峻的生存危机考验,既妥善保存同时又积极延续传统戏曲?台湾业界走出了一条产业化的道路,他们文化创意的诸多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借鉴。   一、扎根传统基础上的现代化创新   戏曲产业化的重要途径是现代化,而现代化既是戏曲本身的内在要求,更是产业化的要求。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文学、音乐、舞蹈、表演、舞台美术等领域的混合体。台湾戏曲种类繁多,包括京剧、豫剧、北管、南管、歌仔戏、布袋戏、皮影戏、傀儡戏等,它们作为曾经的大众流行文化参与了台湾文化传统的建构。世易时移,要想使信息爆炸中的人们对它产生兴趣,无论是文化传统还是赖以构成的戏曲艺术都必须现代化,因应时代的脉搏。换言之,必须使传统戏曲活化,而活化的关键在于创新。这里首先必须要处理好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关系这个看似老生常谈的问题,有学者犀利地指出:“创新本该是对艺术一个极高的标准,现在它却成了一批蹩脚的末流艺术的托辞。创新原本应该是经历了大量的学习与模仿之后,对传统艰难的超越,它是在无数一般的、普通的艺术家大量模仿和重复之作基础上偶尔出现的惊鸿一瞥,现在它却成了无知小儿式的涂鸦。没有人教导我们如何模仿和重复大师的经典,只有人徒劳的教导我们如何去创新——然而创新是无法教会的,所以这只能是一种徒劳的艺术教育。”[1](P331)不应误会的是,这里不是否定创新,而是尤为强调创新的前提是真正地了解传统的精华,领会传统戏曲的内在意蕴与艺术真谛,从传统的“源头”来生发出“活水”;否则,要么是画虎不成反类犬,要么是随意肢解传统。   台湾政府非常重视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行政院”2002年就颁布了“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其中提出了包括表演艺术在内的若干未来应优先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并制定了相关政策来落实“产业文化化,文化产业化”的目标。在这样的政策大背景下,十多年来,前身为三军剧队的“国立国光剧团”正是秉持以传统为根基、启发创意为宗旨的理念,不断创新,因此在京剧、豫剧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体现了台湾戏曲艺术的繁荣景象与宽阔前景。根据“国立国光剧团”艺术总监王安祈的介绍,创新具有以下两个层面:一是内容、情节或精神内涵应力图贴近现代人的关切,二是形式应尽量合乎现代人的审美趣味,譬如,多元的叙事手段,明快的节奏、精炼的结构等。这当然不是要求连故事背景都要现代化,如果能以呈现多面的人性为依归的话,即便是以三妻四妾为社会背景的古代情节或君正臣贤的古老素材,也可能与当代社会相互激荡而产生共鸣,甚至还可能反映出现代人内心深处的幽微情思。因此,现代化创新并非一股脑儿抛开所有旧的题材,但凡能以灵活的叙事技法深层或多维地开掘人性就会是具有现代感的好戏——以传统表演体系演出的能够引起现代人共鸣或反映现代人思想情感的戏。如此以来,传统美感与现代情思就在戏曲演员的唱念做打、扬袂转身之间流转,而延续戏曲传统与现代化创新也就水乳交融般一体化。王安祈的创新定位在实践中受到观众的高度认可,譬如,国光在北京长安戏院演出《阎罗梦》,演到三国亡魂反省思考自我历史定位时,楼上大学生座位区传来阵阵掌声,这是十分难得的现象。因为一般要在传统舞台上得彩,唱、水袖舞蹈、翻滚跌扑打等不可或缺,而这一段却是以诗韵念诵的“灵魂的灵魂深处”,导演采取“非戏曲”手段在灯光音乐配合下以“整体造型”方式营造出深邃悠远的意境。年轻的大学生观众无疑领悟到了这种手法所体现的深刻内涵,所以才会在既无唱腔也无身段时针对“戏”本身而鼓掌。国光的很多戏都是这样将现代情思与多元叙事有机结合,又如十年团庆创新之作《三个人儿两盏灯》从一开始就设定了大量采用电影镜头切换的呈现方式,注重视觉意象的层叠呈现,以长篇抒情的形式进行实验,在情感内涵和抒情方式两方面都突破了传统京剧的范畴。实际上,现代化也是时尚化,有学者指出:在戏曲走向现代化的变革中,我们应当丢弃传统中那种浓重的教化意味与演绎故事的陈旧方式,而采取更符合当代社会、更自然、更本色也更流行的方式去重现历史的悲欢离合,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语言的更新。[2]   传统戏曲要想生生不息,就必须适当注入当代语言,尤其是为人民大众喜闻乐听的民间语言。传统戏曲只有充分吸取当代的民间语言,才会具有强烈的现代性与时尚感,曾经是民间艺术的戏曲经典也才会真正地回归民间,获得长久的生命力。总之,时尚化与现代化是戏曲产业化的重要经验。   二、开展艺术教育,培养年轻观众   戏曲产业化的关键是培育消费者群体,没有广大的受众,戏曲产业化说得天花乱坠终究也是枉然,而开展艺术教育是其中的必由之路。近些年来,世界上的一些先进国家无不以开发艺术教育的多样功能来提升国民人文素养、刺激创意改革。譬如,1997年英国倡导的创意文化产业就以艺术教育为核心,而2002年6月美国通过的一项名为《没有孩子落后条款》的法案(NoChildLeftBehindAct)则从学校教育出发,主张深入研究、整合艺术资源与教育课程,从而为青少年儿童的基础教育增添必不可少的艺术想象力。作为一门综合艺术,戏曲教育可以使得青少年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以传统的情思浸润心灵,舒缓、摆脱单一的教育模式的枯燥乏味与巨大压力。国光剧团以文化传承与社会教育为目标,将传统的丰富营养转化为易于感知与欣赏的体验过程,通过艺术教育来拓展受众群体,从而推动了传统戏剧的年轻化。[3]国光剧团运用系统的教学手法来设计活动流程,其课程规划有如下几个原则:1.主题系统化:为了便于学生了解,把戏曲表演元素进行一系列主题分类并系统讲述,相关主题系列包括:“流动的舞台”、“演员造型术”、“一桌二椅的创意空间”、“京剧锣鼓与演员四功”、“音乐的声音表情与表演意念”、“浓妆艳抹画脸谱”、“阅读京剧”、“教案探索”等。2.形态多元化:开发多元的表现形式,强化主题清晰的掌握步骤。#p#分页标题#e#   除了专题讲座、演员示范、声音体验、造型装扮、剧目赏析、剧场导游之外,还有脸谱彩绘、形体操练、想象探索等多个单元的设计,通过这些艺术教学样式的相互交替,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3.注重体验与互动:为了使学生更为深刻地认识戏曲的特征,艺术教育活动过程中应把“实务体验”及“互动分享”作为重点。这不仅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内容,还可以增进参与人员之间的交流,深化学生对于活动经验的美好体味,从而增强他们主动接触戏曲艺术活动的兴趣。   国光的艺术教育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规划相应的课程,譬如暑期特别为亲子开办的“儿童夏令营”、“戏曲体验营”,针对中小学生户外教学的“艺术直达列车”,走进大专院校艺文讲堂的“专题示范讲座”,配合各大学文艺季进驻校园的“驻校艺术家活动”——通过“剧场人文讲座”、“拍案京奇工作坊”、“海报文宣资料展览”、“京剧创意秀竞赛”、“精选剧目演出”等系列主题使青年学子全面而深入地了解戏曲的丰富内涵。国光还特别注重戏曲师资的培养,它为各级学校教师开辟了“教师研习课程”。需要指出的是,国光的艺术教育还是全民式的,为了让传统戏曲的生动形象广泛走进群众生活,国光还有为他们量身定做的配合巡回公演导引全民欣赏的“台前幕后看京剧”活动、与各地小区大学合作“终身教育—戏曲推广课程”、日常带动上班族健身的“京剧健身操—京剧舞”广场活动等。为了真正达到全民“轻松看京剧”的推广理念,国光剧团的艺术教育还一改昔日正统的、死板的说教形象,全力打造艺术推行活动的青春氛围,力求做到深入浅出、活泼有趣。它借助形式多元、内容丰富的主题概念来引导参与者进入戏曲生动的想象世界;同时以具有变化性的内容组合替代单一的节目欣赏,使各系列单元可依据主题的需要形成具有弹性的教学课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实践证明,透过艺术教育来宣传传统戏曲收获颇丰,它有效促进了艺术家与青年观众的情感交流,不仅大大缩小了大众对于戏曲艺术的疏离感,而且使得国光的艺术教育课程逐渐深受各级学校师生的欢迎,它们进驻校园传播戏曲已成常规化节目。国光近年来各项演出活动的观众问卷调查也显示,自2003年起传统戏曲的受众有大约半数左右四十岁以下,而新编戏曲每档演出中受众则有七成以上不到四十岁,其中近八成都是在校学生,而且多半还都曾经参加过国光剧团的相关推广讲座或艺术教育活动。当有一大批青年学生不再把传统戏曲当作枯燥无味的陈年古董时,戏曲靓丽的青春风采就自然而言地绽放开来,戏曲传统就在不言中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   三、建立产业园区,发挥衍生效应   1980年代,台湾省宜兰县为了响应“文建会”推展各县市地方特色的号召而在文化中心内设立了台湾戏剧馆,它代表了兰阳地区的地方民俗文化,在民间戏曲逐渐式微之时俨然成为台湾歌仔戏曲的代言人。为了推动台湾的民俗技艺活动、传统艺术戏曲表演,展现地方文艺的传统风貌,“国立传统艺术中心”2002年1月28日在宜兰县五结乡正式成立。中心主要以传承传统艺术为首要目标,国立传统艺术中心宜兰园区则由统一超商与兰阳文教基金会共同合作成立的统一兰阳艺文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园区开放后,不仅吸引了来自省内各县市的观光游客与省外游人,带动了宜兰的观光产业,而各县市乡镇的机关学校、单位团体也纷纷将园区列为户外教学及教育活动的首选之地。可以看出,休闲、教育与戏曲欣赏紧密结合起来,这一“戏曲旅游”的方式是戏曲和旅游经济的结合,它实际上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旅游产品。从供给角度看,戏曲旅游是由相关旅游企业提供的一种依托戏曲艺术、戏曲文化而开展的旅游活动,它实现了旅游业、戏曲业之间的相辅相成、共生共赢。从需求的角度看,戏曲旅游是指游览者以热爱戏曲、欣赏戏曲、参与戏曲及相关戏曲交流等为基础,轻松地融入旅游公司营造的戏曲氛围的一种旅游活动。合而观之,戏曲旅游是以戏曲艺术、戏曲文化为展示平台,以游览者的积极参与为重点,具有广泛的参与性、欣赏性、休闲性、娱乐性的一项最终达成文化保护与经济利益双赢的活动。除去观光旅游,产业园区的建立还充分带动了其它衍生效应,譬如人文休闲、特色美食、商品购物等等,从而以传统文化为依托为这一地区带来了巨大商机。   园区占地24公顷,共有21栋建筑及景观区,分别依据传统戏曲、音乐、舞蹈、工艺及民俗杂技的需求筹建,中心兼具教育、文化、休闲的功能,肩负着岛内传统艺术研究、保存、传习、推广的重任。“国艺中心”前方的“戏剧馆”可供戏剧、音乐、集会等多种用途使用,后方五层四高塔建筑为“曲艺馆”,是传统音乐的传习及演出场所。园区内还设有“河洛坊传统布袋戏馆”。布袋戏又名掌中戏,是台湾传统戏剧的精髓。由于霹雳布袋戏有广泛的受众群体,戏馆也配有一系列的相关产品,譬如木偶、剧集原声带、计算机、在线游戏及其他人物商品等。另外,园区内还有专营文房四宝、陶艺制品、彩绘木屐的店铺。园区内的建筑富有传统艺术之美,有多样化的传统民俗街、小吃坊、名艺师工作坊及功能齐全的展演厅堂、会议室、研习教室等设施,除了现代化的功能与视觉美感之外,中心可以形象化地再现早期先民的生活场景,并给游客提供接触传统艺术的机会。传统艺术中心内容丰富,可以让人了解台湾的发展历史,体会古代先民开拓台湾的艰辛历程。园区的展示系统分为动态展示和静态展示,前者以市街聚落区以及水岸的露天舞台、田园景观区等技艺展演活动为主,后者则以展示馆的传统工艺美术与戏剧馆文物陈列室的音乐戏曲相关文物的展示为核心。   四、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共同开拓华语市场   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海峡两岸在隔绝将近40年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而戏曲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譬如,相继在厦门及台湾召开了多次海峡两岸歌仔戏学术研讨会和交流演出,两岸的歌仔戏剧团也进行了多次互访交流,2004年两岸还首次在厦门举办了“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近年来台湾与内地各省份之间戏曲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更是形式多样,稳步推进了产业化进程。综合起来看,有如下较为成功的做法。#p#分页标题#e#   第一,合作创意。集合两岸戏剧界的优秀编剧与演员,共同创作具有时代气息的戏曲作品,以高质量的成果积极开拓整个华语市场,提升海峡两岸文化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使得两岸文化产业的合作交流互惠互利。譬如,两岸艺术家群策群力,携手打造了“青春版”昆剧《牡丹亭》、舞台剧《我的祖宗十八代》、舞台剧《游园惊梦》等。此外,两岸演员还多次同台表演,共同谱写了两岸文艺合作的新乐章。文化创意产业最重要的是要发挥出文化的创造力,台湾在创意与人才等“软实力”方面实力雄厚,相比之下,大陆则在资金、土地、市场等“硬实力”方面有明显优势,因此,两岸在文化创意产业上联手合作,必能打造出富有中华文化底蕴的产业品牌。   第二,相互借鉴产业化的经验。自1997年英国工党新政府提出文化创意产业后,截至目前,全球已有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个国家将其作为国家发展的重点产业。而大陆各省与台湾省在发展文化产业上也有共同的与各自特殊的经验,因此,可以互通有无,共同促进。譬如,一般而言,戏曲的舞台或艺术层面受到较多的重视,而幕后事务常常被轻视,但它其实关联着表演的成败与艺术的荣枯。所以,如何经营、管理企业——表演场所管理、剧团管理、舞台设计、市场营销等——就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台湾霹雳布袋戏与国光剧团在这方面给出了示范。加强两岸的交流合作,可以为戏曲艺术的产业化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传统戏曲文化范文2

【关键词】校园文化;戏曲文化;融合;对策

一、高校开展戏曲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是大学生价值养成的重要途径

经过千年孕育积淀而成的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传统戏曲以宣扬忠、孝、节、义为己任,以生动形象的艺术表演为手段,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引导民众的道德价值取向,规范社会伦理秩序。传统戏曲所反映的许多价值标准,如仁慈、忠诚、孝道、惩恶、扬善等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共同源流,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学习和发扬的文化精髓。对于高校来说,开展戏剧文化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且戏曲集说唱、音乐、舞蹈、绘画、服饰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寓教于乐,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化和价值养成。

(二)是大学生美感培育和情操陶冶的需要

戏曲的表现形式是美丽的,“是一种经过调试提炼的美的精华。千锤百炼的唱腔设计,举手投足间舞蹈化的程式动作,雕塑性的亮相,象征性、示意性的环境布置,异常简洁明了的情节交代,调试选择的戏剧冲突,使内容和形式交融无间,而特别突出了积淀了内容要求的形式美”[2]。在校园文化中融入戏曲文化,可以使大学生直观感受五千年中华文明中文学、音乐、舞蹈、服饰、风俗的魅力,从而提升他们的文化修养,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戏曲是珍贵的美育资源,生动展现着社会大众对美的诉求及对善的循导。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戏曲文化,让大学生了解戏曲的历史和知识,欣赏经典的剧目,可以增强他们对美的感受力和鉴赏力,陶冶他们的情操。

(三)是传统戏曲传承和发展的需要

传统戏曲的发展不仅需要名家名曲,更需要社会环境和受众的支持。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保护,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传统戏曲的发展环境较以前有了很大改观。然而,传统戏曲的发展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迫切需要浓郁的社会氛围,需要下一代观众,需要让更多年轻人爱上这种古典的文化艺术形式。高校肩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传承和发展戏曲文化、开展戏曲文化教育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传统戏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不仅可以在大学生中培养下一代观众,也可以为传统戏曲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为传统戏曲推陈出新提供智力支撑。这对于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二、戏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面临的挑战

(一)受到娱乐多元化的严重冲击

自2005年教育部在全国高校开展普及高雅艺术活动以来,通过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传统戏曲在高校校园中的传播与传承取得了很大进步,为促进高校美育健康发展、提高大学生审美和人文素质作出了积极贡献。然而,戏曲文化如何进一步融入高校校园文化,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娱乐形式的多元化,自媒体平台上的各种视音频和微博微信成为青少年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投资巨大、制作精良的娱乐节目以及电视电影受到青年学生的追捧,传统戏曲在娱乐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被边缘化。大学生对传统戏曲兴致缺乏是戏曲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面临的最大挑战。

(二)与青年学生时尚、快节奏的生活相冲突

传统戏曲产生于农耕时代,节奏缓慢,情节舒缓,与当代青年学生时尚、快节奏的生活不相适应,很难吸引青年观众。虽然戏剧唱演非常精彩,但对于不了解戏曲、没有经过戏曲熏陶的当代大学生来说,根本听不懂或者不理解。如果仍然依赖于传统的曲目和表演形式,那么戏曲依然得不到年轻大学生的青睐。《牡丹亭》青春版的成功,一方面在于它符合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渴望;另一方面在于它在灯光、布景、化妆和服等上做了很大改进。这充分说明,传统戏曲要想得到高校学生的青睐,必须关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喜好,学会用现代的方式讲述传统故事,用传统的戏曲形式展现现代的故事,实现戏剧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三)戏曲文化传播氛围不浓

任何文化形式的普及和发展,都要历经认知、理解、接受和传播的过程,传统戏曲文化也是如此。认知是第一位的,积极广泛的传播、营造浓郁氛围是扩大认知的重要方式。为了培养更多的“戏迷”,首先要在高校校园中营造浓郁的戏曲文化氛围。然而,很多高校中依然缺乏戏曲文化因子,“戏剧鉴赏”课程被束之高阁,大多数学生对戏曲文化还是“零接触”。苏州是昆曲的发源地,苏州市的昆曲保护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苏州市政府制定了两个“五位一体”工作体系,颁布实施了《苏州市昆曲遗产保护条例》等相关文件政策,但昆曲在苏州高校的传承仍然不容乐观。金红教授以苏州为例,调查了青春版《牡丹亭》盛演后昆曲在苏州高校的接受现状,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大学生从未看过昆曲,而看过不止一次的仅占1.92%。”[3]这充分说明,高校戏曲文化传播氛围亟待加强。

三、戏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对策

(一)借力政策,顺势而为

为了保护和传承戏曲文化,2008年,教育部了《关于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5年,国办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要求学校开设戏曲通识教育,鼓励学校组建戏曲社团和兴趣小组;2017年、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联合出台《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要求到2020年戏曲进校园形成常态化、机制化和普及化,实现全覆盖;2017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给传统戏曲的发展带来春天,戏曲界应该借力政策,顺势而为。高校的理论支持、文化氛围和价值素养可以为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青年大学生也正是戏曲艺术希望培养年轻观众的中坚力量。我们可以趁势加大宣传力度,深挖戏曲文化的道德教育、审美教育和人格塑造等育人功能,主动探索戏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深度融合机制。

(二)加大传统戏曲的创新力度

首先要在演出形式上创新。青春版《牡丹亭》《长生殿》《玉簪记》的盛演表明,传统戏曲并不是没有市场,而是需要结合时代审美的需求,利用现代舞台手段和技术进行创造性转化,以青春靓丽的形式、简洁明快的方式展现。传统戏曲的经典剧目经过多代艺人的探索沉淀凝练而成,具有浓郁人文气息和艺术感染力,在艺术领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而结合时代需求的创造性转化可以让传统戏曲焕发新的光彩。同时,要在传播形式上创新。在高校传播戏剧文化应该有意识地加大自媒体的宣传力度,以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进行传播。在传播方式上,还可以使用慕课、快闪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扩大受众范围和影响力。

(三)加强融合保障机制建设

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剧团和学校双方在戏曲进校园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摸索出了诸如开设戏曲课程、组建戏曲社团、举办戏曲讲座、引入经典演出等多种融合形式,但戏曲进校园的“上热下冷”说明还需要在融合保障机制上加强建设力度。戏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保护和传承戏曲文化需要政府、剧团、戏剧院、戏曲博物馆、学校等多方合力,从政策推动、经费投入、艺术家培养、校园环境打造、资源库建设等维度探索传统戏曲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的保障机制。首先,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制定政策,划拨经费,提供保障;其次,剧团院所要集中精力打造剧目,创造性转化传统剧目,同时大力培养传承人;最后,学校、剧团院所要协同制定戏曲进校园的方案,政府要设置专门机构组织协调。

(四)加快戏曲鉴赏课程建设步伐

早在2006年,教育部办公厅就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将《戏曲鉴赏》列为艺术限定性选修课之一。但因师资等各种原因,开设《戏曲鉴赏》的高校较少,即使开设了也备受冷落。课程资源和师资力量匮乏是制约《戏曲鉴赏》开课的重要因素。传统戏曲与当代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因此要想在高校中受到学生的欢迎,必须借鉴《牡丹亭》等青春版戏曲改良的经验,进行转化与创新,否则即使开设了,也会无人问津。鉴于中国戏曲种类丰富,可以依据地方特色开发校本课程。目前,高校教师懂戏曲的很少,尤其是80后、90后的年轻教师可能根本就没接触过戏曲。高校可以和剧团院所合作,聘请剧团演员协助开课。但因为剧团演员不懂教学,高校可以采用1+1模式,即一名学校老师加一名剧团演员,共同上一门课。

四、结语

戏曲艺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许多宝贵的道德要素、价值理想、民族精神和行为规范。将戏曲文化纳入高校校园文化,既可以丰富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又可以有效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戏曲。在各项政策的推动下,戏曲艺术进校园取得了成绩,但也面临着种种困难与挑战,需要政府、学校、剧团等方面共同参与、协力推进。

[参考文献]

[1].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2]李泽厚.美的历程(插图版)[M].天津:天津社会学院出版社,2001:334.

传统戏曲文化范文3

戏曲艺术的传播,可以看出此项艺术传播,一方面能够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服务的质量与层次,另一方面能够让群众文化活动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与社会大众零距离接触,从而让社会大众能够伸手可及这些文化。结合当前群众文化活动服务内容的丰富,能够看出群众文化活动服务与层次的提升,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为群众文化活动的服务增色不少,而当前作为群众文化活动服务人员,需要注重多媒体等技术的使用方法,方法的正确使用能够让传统戏曲与群众文化活动融合更加事半功倍。因此,我们能够看出群众文化活动服务需要结合戏曲艺术传播的情况而定,戏曲艺术的传播与群众文化活动的展开都需要借助多媒体等技术的理论,从而为今后本地区的群众文化活动提供艺术等力量的支撑[1]。

传统戏曲与群众文化活动结合之中,最大的障碍就是大部分的群众对于传统戏曲以及戏曲文化活动的兴趣度一般,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当地政府对于社会大众的引导不够,对群众文化活动宣传工作不到位,从而导致传统戏曲与群众文化之间的融合过程十分漫长。文化部门需要借助文化宣传等的工具,借助现代化的宣传手段以及宣传工具,对传统戏曲文化进行宣传,这样能够为本地区的人民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此举的目的在于能够充分实现传统戏曲与群众文化的普遍性融合,这样就能够优化戏曲文化的活动氛围,为本地区的文化事业做出一份贡献。从当前部分地区文化馆的工作可以看出,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开展传统戏曲与群众文化活动的宣传工作,如联合地方交通部门打造戏曲文化主题车厢,于地铁电视、公交车电视、户外电视上投放戏曲文化活动相关信息,鼓励社会大众积极参与到戏曲文化活动之中[2]。

在群众文化活动服务开展中,以提升当地的居民的文化素养为群众文化活动服务的主要宗旨。这不仅仅是群众文化活动服务的原则,也是群众文化活动服务品牌化的基本原则,在当前我国的群众文化活动服务过程中,政府需要加大对地方文化部门的投入力度,并扩大传统戏曲艺术的宣传范围,要整合家庭、文化、社会的优势与可利用的资源,对三者的优势进行组合,我们就能够强化群众文化活动服务的社会影响力。同时在传统戏曲宣传的过程之中,需要重视第三方在其中扮演的作用,加大对本市群众文化活动服务的宣传力度,最大化利用社会文化的丰富资源。坚持以人才兴馆、活动强馆,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宣传本地区的文化,并通过对资源的利用,实现对本地区文化影响力的扩大。通过工作实践,我们以中央财政的专项补助为免费开放工作基础,以中央的"文化惠民"政策为指引,以群众迫切的新文化需求为动力。通过全体干部职工齐心协力,营造了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提升本地区群众审美价值,促进了自治区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的示范单位,在本地区的人民政府、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的关心和支持下,贴地气发展地方戏曲,可以看出当地的群众文化活动服务获得了整体层面的突破。在文化服务的理论研究、文艺创作和免费辅导培训等工作之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化服务主旨的明确对于传统戏曲与群众文化活动的融合发展有着积极性的促进。当然结合本市的群众文化活动负责人所言,变化是方方面面的,对于群众文化活动服务的工作人员只有明确文化服务的主旨,才能够顺利开展文化活动,突出群众文化活动服务在传统戏曲与群众文化活动融合背景下的作用。《条例》的颁布实施是贯彻落实文化强国的重要举措。结合《条例》的颁布,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戏曲与群众文化活动融合需要结合当地的规划,进一步从规划引导、旅游产业融合、景区(点)建设和管理、乡村旅游、服务与保障、法律责任等方面,要求群众文化活动服务的各级各部门坐好群众文化活动服务等的各项工作,从而为推动当地的文化发展,提升文化服务的质量与层次提供地区案例的支撑[3]。对于我们而言,需要注重的是民俗民间文化,对本地区文化产生的影响,只有明确民俗民间文化以及本地区文化之间的关系,才能够获得全民支持做到全民参与,为今后本地区的传统戏曲与群众文化活动融合以及文化发展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以及建议,而群众文化活动作为提供公共文化的服务机构,需要在公共文化的保护过程之中,需要注重整合地方民俗民间的文化资源,进一步突出本地区的民俗文化特色,从而为本地区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一份贡献,并且在当地的群众文化活动的服务之中,需要充分了解当地文化或者手工艺的民间传承者,并在工作的过程之中积极探访他们,这样就能够实现对民俗民间文化的深度挖掘,这一点是当前将传统戏曲与群众文化活动相结合的建议。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服务的过程之中,需要把握本地区现有的戏曲文化资源,在进行群众文化活动服务研究时,各地区的群众文化活动服务人员,不仅需要对自身的业务素质进行提升,更需要根据群众文化活动服务的实际情况,对群众文化活动服务品牌化的建设进行动态性调整。

参考文献:

[1]李甜:《戏剧创作和表演辅导在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中的应用》,《传媒论坛》,2020年第7期。

[2]张岳满:《新媒体平台在戏曲文化传播中的运用研究——评<基于新媒体平台的戏曲传承与推广研究>》,《 新闻爱好者》,2021年第8期。

传统戏曲文化范文4

关键词:传统戏曲;群众文化;结合探索

我国的戏曲艺术深受老百姓喜爱,国内外很多人都喜欢我国的戏曲艺术。历史悠久的戏曲艺术,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流传于世,这表示戏曲艺术具有扎实的文化根基与巨大的文化价值。自从社会中出现了戏曲,其便一直受群众所喜爱。一词一句、一腔一调表达的是国人内心的酸甜苦辣与情感,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传统戏曲的传承与普及,可以满足民众文化诉求,进而扩大戏曲的受众范围,让更多人了解戏曲艺术魅力,是时代的责任,也是艺术的发展追求。

一、传统戏曲的推广价值

虽然很多民众非常喜欢戏曲,但的确也有部分人不了解戏曲。不了解戏曲自然无法知道戏曲的历史、文化、背景。传统戏曲能够帮助不同身份、信仰、阶层的人了解我国的吸取历史,进而发扬光大我国的戏曲文化。戏曲本身的感染力极强[1]。通过观赏戏曲,能够让人民百姓了解历史,提升自我文化涵养与道德修养。我国戏曲种类极多,主要包括黄梅戏、京剧、昆曲等内容。形式多样的传统戏曲,满足了不同受众的需求。演员声情并茂的表演,带给台下观众极大地震撼。表演与观赏过程,本就可以看作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过程,其具有现实性引导意义。对此有必要在人民群众中,大力普及和推广传统戏曲,这样的方法与过程能够让传统戏曲重获生机,形成活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带动文化事业的进步,满足民众对于文化的实际需求。在良好的文化氛围阴道中,民众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2]。传统艺术走进了大众,表演者与观众心贴心、面贴面的互动产生了情感共鸣,能够打动群众,有序推进基层文化建设,提高文化水平与质量,让我国的传统文化与艺术获得有效的发展,让更多的人民群众能够了解我国的戏曲艺术,爱上我国的历史文化。

二、传统戏曲与群众文化融合特征研究

(一)群众特点。众所周知,戏曲本就从民间来,在数百、数千年的发展演变中,之所以没有被时代淘汰,就是因为具有群众性特征,深受群众喜爱。新时期背景下,只有走进了群众,进一步体现群众性特征,才能彰显曲艺和人民的关系,拉近彼此的距离。在新形态条件下,如今不少人对传统戏曲抱有偏见[3]。不过也有很多地方群众对于传统戏曲表现支持。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继续巩固支持者,同时也要改变存在偏见者的态度。让戏曲真正走进人民,让人民能够爱上戏曲艺术。

(二)地方性。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戏曲文化与艺术,风格不同,特色不同。国内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与组织,呈现出明显的地方性特征[4]。不同地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方向不一样,为的是迎合地区民众需求。有了民众的支持、民众的响应、民众的参与,才能获得更好地发展。国内许多地区都有特殊的戏曲文化与资源。戏曲的出现、发展与地方文化关联十分密切。戏曲文化的地方性特征,使得地区能够顺利开展戏曲文化活动,同群众文化建立良好互动,打通与融合关系。

(三)非遗保护。国内在保护传统文化的时候,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是保护重中之重。非遗工作中,群众文化与戏曲文化能够巧妙结合。各地区戏曲文化都是非遗保护内容。文化馆完全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实现戏曲文化与群众文化的融合与同一。非遗保护完成群文活动组织,在相互作用下,一同成长与发展。

三、现阶段传统戏曲的发展困境

新时期背景下,多元文化成了时代的浪潮。传统戏曲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推陈出新。不论是戏曲表演还是戏曲演唱,都应与时俱进,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当然很多老一辈的表演者和观众认为,改变了形式和风格,就是违背祖宗的意愿和想法,是在改变戏曲。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许多保守派并不支持改变,而很多戏曲也在保守中渐渐消失,失去现代人民的支持。有些戏曲虽然不断更新,在导演艺术、舞台美术中全面突破,但因为天才作家、戏曲大家数量不多,所以很难再次呈现元明清时期的戏曲盛世,无法和芭蕾舞、民族舞、街舞等参与者、受众者更多的艺术进行比拟。21世纪背景下,全球化成了时代的趋势,当前信息有了飞快的传播速度,人们所处的生态文明和过去大不相同,衍生出了物质主义与消费主义。这些主义侵蚀着人们的主义精神。在这样的环境中,戏曲文化很难获得良好的发展。当前戏曲的娱乐功能被不断弱化。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过去戏曲之所以深受群众喜欢,一方面是因为古人的娱乐形式真的很少,另外一方面便是接地气能够呈现趣味性。不论是戏曲的内容还是戏曲的形式都能吸引群众,深受群众习惯。可是老一辈顽固的思想却认为,应当继续保持,使用过去的风格、内容才算延续道祖,不违背祖宗根基。戏曲文化被文以载道的观念所绑架,融入了各种政治宣传和道德教化。戏曲缓慢地在向高层建筑爬行,失去了原本接地气的特征,失去了与群众交互的娱乐功能。虽然近些年各地都在如火如荼的振兴各地戏曲,不过在历史因素作用下,很多戏曲工作人员并不在意娱乐,戏曲没有与时俱进,用前朝的剑斩当朝的官显然是不合适的,很难得到大众的感情共鸣。另外很多地区的戏曲地方性特色在逐渐消失。地方性反映的是地方民族文化和特色,和当地的生活息息相关,与人民群众的生产有着密切联系,所以才会深受人们的喜爱,得到人民的情感共鸣。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色,这让京剧、粤剧、川剧呈现不同的文化特点。面对全球化浪潮,如今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与速度在不断加快。各个地方具有代表性的方言艺术逐渐离开历史舞台,被时代所淘汰。新时代的观众更倾向于现代审美,听不懂方言的群众想要听普通话,这使得很多方言戏曲陷入生存危机。传统戏曲如果想要得到认可,需要尽可能削弱地方特色,但这让本就不受待见的地方戏曲想要原汁原味的传承变得更加困难。大量流失的观众以及不再具有娱乐功能的戏曲,被其他文化与艺术所取代。传统戏曲如果没有了群众的支持与根基,最后势必会消失。绝大多数90后都有这样的感受,小时候家中的爷爷、奶奶偶尔会打开电视机看一看各种戏曲节目。而如今却很少有人选择观看各种戏曲节目,年轻人上网追剧、老年人也有了新的娱乐活动。没有群众力量的支持,不利于传统文化的延续。

四、传统戏曲和群众文化的结合构思

(一)增加投入提高宣传力度。必须重视传统戏曲,使人们产生参与积极性与主动性。文化馆在此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必须肩负起责任,探索与认知传统戏曲与群众文化融合趋势与必要性,逐步拓宽与深化群众文化内容与形式,让群众拥有更优质的戏曲欣赏条件。此外有必要邀请知名戏曲家表演,下基层和群众面对面对话。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调整传统戏曲的内容,让群众能够理解戏曲所表达的情感与文化,而不是像过去一样,让人听得云里雾里。应站在民众的角度创新戏曲内容,弘扬正能量,陶冶民众情操,审视其中的优缺点。用更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走进群众,弘扬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有必要做好文化设施建设,尽可能地完成传统戏曲文化的渗透。当前国内很多地区因为经济不景气,当地民众受教育水平不高,导致地区民众并不能欣赏与理解群众文化。所以政府部门需要加强投入,做好文化建设与管理工作。传统戏曲活动的组织建设,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尽可能拓宽戏曲的活动场地与范围,让各地区民众能够了解传统戏曲艺术与文化。通过多样化形式丰富民众日常。用送戏下乡的方式服务民众,组织近民意、接地气的活动,让人们喜欢上戏曲,主动参与到相关活动。

(二)发展年轻一扬与传承戏曲。年轻人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是未来20年甚至是30年我国文化的重要继承者。推广与发展传统戏曲文化的过程中,有必要尽可能考虑年轻人需求,用年轻人所喜爱的形式推广与弘扬艺术。比如可以在中小学甚至是大学课堂开展戏曲知识学习,使年轻人能够产生戏曲兴趣,主动肩负起弘扬戏曲文化的职责。中小学可以开设戏曲培训班,高校可以开办戏曲专业或是课程,邀请名师大家演讲,传授经验,吸引师生学习,提升年轻一代对于戏曲文化的兴趣与认知。让年轻一代了解戏曲文化的传承价值与博大精深,付出行动,保障我国戏曲文化获得良好发展。传承人的培养对于戏曲文化的发扬光大十分重要。必须充分考虑年轻人文化需求,当然也要兼顾中老年喜爱者的需要。

(三)贴地气发展地方戏曲。为了发展与壮大地方戏曲,最重要的工作便是让地方戏曲和群众文化相互支持,相互适应以后,才能获得更好地戏曲传播效果。应充分掌握与了解民众文化爱好与需求,以此为基础调整地方戏曲的形式与内容。地方戏曲最大的特点就是拥有地方文化与人文内涵。地方政府与人民需要支持地方戏曲,不断改进、创新地方戏曲。文化馆需要重视人才培养,积极学习老一辈的艺术经验和创作经验,推动地方戏曲传承。

(四)全民参与。有了群众的支持,戏曲文化才能发展。全面参与,将传统戏曲融入文化产业建设,能够让我国的戏曲得到更大的曝光,实现经久不衰的传承。传统戏曲不仅可以用舞台剧的方法呈现,同时也可以加入影视作品、艺术品、图书之中。利用全社会力量的支持,大力扶持传统文化产业。地方政府可以建设戏曲产业园,通过整合,让人民群众有休闲的好去处,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与机会。让戏曲能够走进群众之中,提高戏曲影响力。

五、结语

在传统文化中,戏曲是很重要的构成,自我国历史中影响和意义重大。民众作为戏曲文化的传承者,只有在群众文化与戏曲文化实现真正的统一后,才能让戏曲紧随时代,贴合群众需求,服务人民大众。

参考文献:

[1]琚存华.公共数字文化工程戏曲艺术普及实践[J].大众文艺,2020(16):1-3.

[2]王春花.社区京剧文化课程培育的实践策略研究——以小浦镇为例[J].中国农村教育,2020(19):26-28.

[3]张亮珍.戏曲票友活动是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抓手[J].戏友,2019(04):58-59.

传统戏曲文化范文5

【关键词】传统戏曲;群众文化;结合;分析;研究

戏曲艺术源远流长,拥有辉煌灿烂的历史,历经千百年风霜仍留存于世,其文化价值可见一斑。自戏曲诞生至今,便深植于群众之中,一腔一调、一词一句无不表达了国人内心的情感和酸甜苦辣,乡土气息甚是浓郁。进行传统戏曲普及和传承,进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诉求、扩充戏曲受众的范围、传播戏曲艺术的魅力,这也是当代文化馆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传统戏曲推广的价值所在

传统戏曲是普通民众了解历史、发扬传统文化的主要渠道,戏曲文化也极易被不同阶层、不同信仰、不同身份的人所认可。戏曲艺术具备极强的感染力,民众欣赏戏曲,便可从中了解历史,也会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传统戏曲所涉内容繁多,主要有京剧、昆曲、黄梅戏等,传统戏曲形式多样,备受民众喜爱。戏曲演员在舞台上声情并茂地表演,台下观众聚精会神地观看,这便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体现。在群众中推广和普及传统戏曲,不单单会让传统戏曲焕发生机,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助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并且可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营建良好的群众文化活动氛围,助力全民素养的提升,让传统艺术融入大众,让表演者和观众产生共鸣,继而进一步强化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整体水平,让中华传统文化得到更好传承,使传统戏曲成为一种人民的艺术。

二、传统戏曲和群众文化融合的特点分析

(一)群众性特点。传统戏曲文化源自民间,在戏曲艺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群众性特点如影随形。新时期背景下,文化环境呈现出新样态,尽管说有些人对文化工作中的戏曲文化抱有偏见,但在部分群众中传统戏曲的基础群众文化特点仍旧存在。

(二)地方性特点。国内群文工作组织和开展的过程中,地方性特点尤为明显。在各地群众文化活动中,具有地方特点的文化艺术活动广受好评,民众也踊跃参与。国内诸多省份和地区都拥有独特的戏曲文化,戏曲的产生和发展和地方文化特点紧密关联,因此传统戏曲文化存在地方性的特点,使其在该地区可以顺利开展,极易与群众文化活动之间实现良好融合。

(三)非遗保护工作的推动。国内传统文化保护工作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始终是重中之重,在非遗工作的作用下,戏曲文化和群众文化可以更好地融合起来。诸多地区的地方戏曲文化均被列入非遗保护名单中,文化馆便可借助这个优势进行群众文化和戏曲文化的融合,在非遗保护工作的促动下,组织群文活动时融入传统戏曲,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三、传统戏曲发展之困境阐述20世纪,传统戏曲也在不断创新,无论是戏曲演唱,还是戏曲表演等方面,都取得了诸多傲人的成就,戏曲舞台美术和戏曲导演艺术等方面也均有突破。但是该时期内的戏曲艺术领域,戏曲大家和天才之作寥寥无几,无法再现元明清的戏曲盛世,在世界戏曲舞台上黯然失色。21世纪,全球化进程持续推进,信息传播速度不断加快,文化生态和以往大不相同,随后相继衍生了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无不侵蚀着人类本有的人文主义精神。在此时,承载着人文精神的戏曲文化,其发展可谓举步维艰。娱乐功能弱化。通过审视传统戏曲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戏曲艺术初期就有一定的趣味性特点,戏曲形式和戏曲内容都颇受民众喜爱。若是戏曲文化被“文以载道”观念绑架,将道德教化和政治宣传等元素融入进去,那么就会失去戏曲本来的味道,娱乐功能也就消失殆尽。戏曲振兴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因为社会历史因素等的影响,戏曲创作人员也不再注重娱乐功能,所创作的戏曲作品受欢迎程度持续下降。地方性日渐衰退。一般来说,传统戏曲文化普遍具有地方性人文特点,和大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地区不同,文化特色自然也就不同,京剧、粤剧、闽剧、川剧等各具特点。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代表地区文化特点的方言戏曲日渐退出历史舞求的则是现代审美,这就让方言戏曲面临生存危机,这些传统戏曲若想跻身舞台,那么就要以削减地方特色为代价去博取眼球,这让原本就不受新时期观众“待见”的传统戏曲更是雪上加霜。观众大量流失。少了娱乐功能的传统戏曲被其他具有娱乐功能的艺术取代,那么传统戏曲最终就会远离群众,甚至最后消亡。现在那些古典戏曲的受众只集中在中老年群体中,大多数年轻人热衷上网追剧进行娱乐消遣,这样下去,传统戏曲文化少的不仅仅是一批批年轻观众,更是少了一股可以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

四、传统戏曲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结合方案分析

(一)加大投入力度,扩大宣传范围。首先,要对传统戏曲重视起来,激发出人们的参与主动性、积极性。作为文化馆,一定要负起责任来,深度认知传统戏曲和群众文化融合的必要性及趋势,逐步深化和拓宽戏曲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形式与内容,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戏曲表演。与此同时,还可以邀请戏曲界名家表演,带领表演团队深入基层,吸引老百姓踊跃参与。在传统戏曲文化内容上,要实现去糟取精,积极借鉴国内外优秀戏曲文化经验进行创新,剔除不良思想和非正能量元素,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要能陶冶民众情操,继而辩证审视优缺点,以崭新的戏曲面貌呈现给大众,积极弘扬与和谐社会相称的人文精神。其次,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渗透传统戏曲文化内涵。贫困地区经济不景气,并且贫困地区民众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政府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文化设施建设。传统戏曲活动组织,首当其冲便是要拓宽戏曲活动的范围、场地等,向地区民众大力普及传统戏曲文化,以多元化手段来丰富地区民众的日常生活。可以组织“送戏下乡”活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多组织一些接地气、近民意的戏曲文化活动,使大家慢慢爱上传统戏曲,乐于参加群众文化活动。

(二)带动年轻一代,传承和发扬戏曲文化。80后、90后以及00后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建设的主力军,身兼文化传承之重任。传统戏曲文化推广方面,要竭尽所能地以年轻一代都喜欢的方式进行戏曲推广,可以在中小学课堂和大学课堂上适时融入戏曲学习内容,培养年轻一代对戏曲的兴趣。对中小学的孩子可以创设寒暑假戏曲培训班,对高校学生可以在校内增设传统戏曲专业,邀请戏曲名师大家莅临演讲,开展丰富多彩的戏曲文化活动,以戏曲晚会和戏曲比赛等吸引广大师生前来观看,提升他们对戏曲文化的认知和兴趣,让年轻一代真正了解我国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传承价值,并且付诸行动,保障传统戏曲文化得以良性发展。培养新一批传承人至关重要,应重视年轻一代群体的文化需求,但也不能忽略掉中老年受众,一定要做到统筹兼顾,继而实现全民发力,一同振兴传统戏曲文化。

(三)与群众文化相适应,促进地方戏曲发展。若想实现地方戏曲的壮大和发展,第一要务就是要使地方戏曲与群众文化相互适应,全面掌握民众文化需求和爱好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地方戏曲形式、内容等的改进。地方戏曲代表的正是该地区的人文内涵和文化特点,所以无论是政府还是人民,都需要鼎力支持地方戏曲文化的发展,不断进行地方戏曲的创新优化。文化馆要发力,积极培养地方戏曲人才,积极向老一辈表演艺术家“取经”,突破创作瓶颈,不断促进地方戏曲剧目和群众文化相融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与时俱进,创作出受民众欢迎的艺术作品,让传统戏曲文化得到更好的延续。

(四)全民参与,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融入传统戏曲。正确的做法是将传统戏曲文化正式纳入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之中,让传统戏曲可以经久不衰,获取强劲的生机与活力。可将传统戏曲元素作为影视作品、图书出版、艺术品设计的蓝本,大力发展传统文化产业。比如说天仙配戏曲文化产业园,其戏曲文化产业发展十分成熟,黄梅戏深植于每个合肥人的心中,该类文化项目的宗旨便是保护、传承传统戏曲文化,通过资源整合,为地区民众创建戏曲服务平台,由此也成为地区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所以说,丰富民众业余生活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要文化为民,将传统戏曲元素融入文化产业中,为更多人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也会让大家更好地传承戏曲文化。不能在发展传统戏曲文化时,给戏曲蒙上世俗色彩和功利色彩等。文化产业的发展,实则是保护、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途径。从本质上来说,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不能放弃原来的戏曲艺术价值,要脱离低级趣味,让戏曲文化滋润大众心田,给予群众美的享受。

五、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戏曲是传统文化中的“一分子”,是中华悠久历史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而民众则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唯有将戏曲文化和群众文化相融,才能深度挖掘出民众保护传统文化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在社会现代化发展中让传统文化长久延续,让戏曲发展跟上时代步伐,满足民众的文化需求,让戏曲文化为群众服务,让群众为戏曲文化传承做出贡献,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繁荣、大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锦奎.以传统地方戏为基础的群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以南宁市百济镇为例[J].环球市场,2018,(04):222-222.

[2]沙垚,付蔷.实践中的人民性:“送戏下乡”与“群众艺人”的主体性——20世纪60年代社会主义农村的戏曲民族志[J].开放时代,2018,(05):66-76.

传统戏曲文化范文6

1、强引导,鼓励群众参与

将地方戏曲等群众特色文化不断发扬和继承,将群众文化的发展作为一项与经济发展同步的事业,形成良好的民风民气。绍兴嵊州市、新昌县作为全国第二大剧种——越剧的发源地,民营越剧团办得有声有色。据嵊州市有关部门统计,嵊州市现有民营剧团120多个,演职人员4500多人,年创收在亿元以上。嵊州市把发展民营剧团列入了“越乡文化名市”总体规划,设立了越剧事业发展基金,投资数亿元新建越剧艺校,以加快越剧后备人才的培养。同时,还开展民营剧团“星级创评”活动,定期培训演职人员和演出经纪人,实现民营剧团演职员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与公办文艺院团同等待遇。这些群众力量自发组织的民营剧团在接受政府长期、连续的政策性引导后,拥有了极大的生命力,他们的精彩演出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扩大了戏曲文化传播的覆盖面和戏曲受众的接受范围,让戏曲文化在社区、农村等更广泛的天地得到了更深入的流传。

2、加大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资金投入

资金问题是制约群众文化发展的另一大瓶颈。文化活动设施的建设及活动资金来源、资金投入不足也限制了戏曲文化活动的开展。有些领导对戏曲文化存在不正确的认识,一味地追求时尚新颖的都市文化,认为戏曲文化的传播没有明确的价值,过分偏重于现代化建设,忽略了戏曲文化的发展。戏曲文化发展存在严重不足,打消了群众文化发展的信心以及人们的热情;领导不愿意在群众文化设施的建设及群众文化活动资金来源方面增加投入,导致群众文化设施的建设及群众文化活动资金来源不足。政府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主导职能,把群众文化发展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不断提高用于群众文化活动的经费,各级财政要以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逐年加大对群众文化事业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群众范围,重点扶持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精选优秀的戏曲作品,使群众接受戏曲文化的熏陶。建立群众戏曲优秀作品奖励制度,对荣获部级、省级和市级评奖的优秀戏曲文艺作品给予奖励,要加大对群众性戏曲(剧)院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投入。为了实现基本公共文化供给的多样性,保障群众对传统戏曲文化的欣赏需求,可以将部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相结合,即“市场提供,政府购买”、“政府花钱老百姓看戏”,举行“流动大舞台活动”、“文艺下乡汇演”,从而实现为民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推广戏曲文化的目的。

二、结论

传统戏曲文化范文7

中华传统文化绚烂多彩,是世界文化艺术中独具特色的瑰宝。现如今,随着多元文化的冲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戏曲元素逐渐被人们所忽视。因此,要想让戏曲元素得到更好的传承,经久不衰,应该时刻跟随时代的步伐,依托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构建出“戏曲元素”多元化、全方位的传承与传播平台,把握传统文化开展的契机与新平台,为戏曲元素与动画的融合提供可能,让戏曲元素在动画中得到传承与发展。

一、新媒体技术下中华传统文化戏曲元素在动画中的应用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各种文艺行业的工作者也逐渐地将视线转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纵观丰富多彩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其中“戏曲元素”因其种类丰富而得到了众多文艺喜爱者的青睐。最明显的特点便是近年来动画中关于中国戏曲元素的大量应用。借助中国戏曲元素所制作而成的动画作品不仅具有极其鲜明的中国韵味,还逐步产生了某种全新的美术形态和艺术审美,并由此给我国动画的发展带来了更多元化的选择空间和契机。

1-戏曲元素与动画的结合

我国的传统戏曲是一种有着特殊魅力的艺术形式,更难能可贵的是它蕴含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历程。戏曲和如今普遍深受人们喜爱的电影、电视剧的艺术表现方式也十分类似——它们都有着高度的包容性。而且,它还能够产生将各种艺术表现形式集于一体的表演,比如将舞剧和歌曲等融合在一起。但戏曲区别于电影、电视剧的地方在于其贯穿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史,它自身又同我国传统文化以及我国人民群众之间有着高度的结合性。而动画影片作为新兴的文艺形态,虽然发展时期并不长,但随着新兴媒介科技的发达,其受众越来越广泛,迅速受到了国内外民众的关注和欢迎。而动画的国际化发展趋势,也促使中国的动画行业获得了蓬勃发展。不过,如何创作出具有鲜明中国韵味的动画电影,也成为每个从业者必须面对的课题。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戏曲元素”这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文艺形态,给我国动画影片市场带来了多样化的选择。我国戏曲种类繁多,包括舞蹈、歌剧、话剧等各类剧作类型。戏曲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便造成了其视觉元素也是多姿多彩的。各地戏曲各有其特色,也相互联系[2],在观赏时,可以给人以某种艺术感受。中国现代动画创作大多以我国的传统神话故事为基本剧本,辅以戏剧元素表CULTURE INDUSTRY现,并融入歌曲、舞蹈等形式,以此创作出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现代动漫。动画是一种崭新的视觉效果美术形式,其未来是无可限量的。若将戏曲元素和动画结合,以动画的表现形式将戏曲元素融合在故事当中,创作出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动画影片。在新兴媒介技术下通过动画电影和戏剧内容的融合,就能够将戏剧艺术这个传统的艺术形态以更为广泛、更好理解的形象展示给受众,进而提升受众对传统戏曲的认知。同时通过戏曲元素和动画的融合,也能够给动画产业带来新的血液,二者相得益彰,为研究戏剧美学作出了新的贡献。此外,动画和戏曲都具有高度的结合特性。不论是动画还是戏曲艺术作品,它都要在平台上向观者演绎一个全新的故事内容。这就必然要求动画与戏曲艺术作品都具备其本身的故事性和叙事性。每一部出色的动画与戏曲作品都具备共性的特点:它们都会借助不同艺术手法来丰富其本身的叙事,使叙事更全面地向观者呈现开来。此外,世俗性也是动画和戏曲艺术作品的另一种共性。在此处,所谓的世俗性并不是观者对其艺术表现形式的否定,是社会大众一般都认同的意思。观者的年龄、文明程度、地域、性别等,都可以用其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来诠释荧幕或平台上所展示出的故事。同时,动画片一定不能让观众在看了以后感到一头雾水,必须使观众在动画片里感到一定的故事性,老少皆宜是要遵循的准则之一。

2-戏曲元素在动画中的应用

目前来看,现在对于戏曲元素在动画片中的运用更多的是在角色服装的设定、场面的布局、以及戏剧配乐等。通过戏曲元素和动画的融合,它可以呈现具有独特中国风味的传统动画。但戏曲元素的作用远不止于此,因为中国戏曲文化悠久的历史,类型丰富多彩,同时传统戏曲剧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材料。其中,许多戏曲故事来自民间故事、奇怪的传说或历史文化经典故事。通过戏曲的后处理和再表达,脍炙人口的文化内涵得到了充分体现。与其初次创作的剧本比较,现代戏曲艺术中所表达的传统故事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更加坚实的逻辑相关性,也更容易给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通过对传统戏曲叙事规律的深入研究,能够给现代动画编剧带来更多的写作素材,而现代戏曲的传统叙事经过了历史长河中的积淀后,则更容易被广大观众所喜欢与接纳。

3-戏曲服饰在动画中的作用

传统戏曲服装对动画的创作也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各个人物的戏曲装扮多种多样,动画作品能够通过装扮来表现人物的某些性格特点,以便给予观者更深层的视觉体验。而戏曲艺术中某些典型的角色动作则给动画作品带来了可借鉴之处。戏曲舞台上展示出来的武打动作基本上都是融入了武术、舞蹈的艺术成分,动态上比一般的武打更为柔美流畅,也更加便于舞台、画面上的表现,因此能够给予观者更强的视觉感受。所以,动画中对戏曲动作的借用就是戏曲元素在动画中的重要应用。此外,以戏曲艺术作品吸引广大观众的文化除其流畅的舞台表现力和艳丽的角色装扮、鲜明的人物形象之外,戏曲艺术作品的音乐也是灿烂的文化。戏曲配乐大致包括演唱歌曲与伴奏乐器两个部分,具有增进角色情意的传达、突出角色性格特征的功能,并且可以调节控制戏曲的发展节奏、烘托舞台氛围。在动画中,戏曲乐器的使用更加协调,不同伴奏乐器的应用可以完美、正确演绎出其中的内涵。它还可以促进情节的发展,促进故事的高潮,给人们带来不同情感的深刻感觉。事实上,中国动画与传统戏曲元素的融合比较早,融合过程非常自然,因此创造了中国动画影片美妙而丰富的魅力,甚至影响了许多中国著名导演。从那时起,许多人开始真正欣赏中国传统艺术的新面貌。例如,1956年创作的漫画《骄傲的将军》被誉为“中国动画学派”的开山之作。其中运用了一些中国传统戏曲元素,如京剧脸谱。这是中国传统戏曲呈现给公共艺术的代表作品。对于许多早期中国动画作品来说,戏曲元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不仅为戏曲元素在新的表现形式的运用开创了先河,而且为动画及电影作品发挥了锦上添花的功能。带有戏曲元素的剧目经过加工以后也出现了类似于《大闹天宫》《哪吒闹海》《铁扇公主》等比较精彩的动画作品,而其中典型的戏曲片段在经过筛选、加工以后,逐渐转化成了比较易于被现代大众所接受的新文艺形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人们对传统戏曲文化的了解,也更利于对文化产业的宣传。上述这些成功的案例都证实了戏曲元素和动画影片的高度结合。动画影片这一艺术表现形式从国外传入国内,其发展愈来愈好。不过,如果要使动画这一艺术表现形式在我国的土壤上生根开花,必须确定我国动画影片的自身风格,唯有如此方可走向全球。在创作中国动画影片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立足点,从中不断汲取营养,并融入新的创意理念、先进技术和现代美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传统艺术和价值取向的中国动画影片。近年来,在新媒体技术下,中国动画行业迅速蓬勃发展,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密不可分。因此,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戏曲元素与动画电影融合在一起是最合理的选择。动画艺术是一种包容性强的艺术形式,而戏曲艺术经过悠久的岁月洗礼,包涵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具有非常广泛的可扩展特征。因此,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戏曲和动画文化的融合也是必然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公民的共同职责,作为艺术爱好者,我们应该肩负重任。将传统戏曲艺术和动画融合,不仅可以成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还可以让世界人民领略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中国传统文化由独特的动画影片呈现,值得期待。

二、新媒体技术下戏曲元素在动画中传承与发展的建议

1-不断利用和创新新媒体技术

新媒体技术对动画的创作也有很重要的意义。在传统戏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可以使动画制作人创作出适合观众需求的主题类型。在录像制造、光线协调乃至配音等工作方面,新媒体技术也可以很好地融入其中,从而让整个创作过程更具有艺术性。

2-提升动画的娱乐性,重新整合内容

融合了戏曲元素的动画影片很多都是教育性比较强的作品,要想提高娱乐性就需要对动画艺术内涵加以融合,可以利用刻画逗趣的动作和丰富的角色表情,让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情节也更加有趣。利用新媒体技术,对角色技能的动作特效和动态表情加以生动地刻画,突出角色的动作特写镜头,使观众们更能体会角色的情感动作,这种既幽默而不失教育的动画更能满足社会大众的欣赏需求。

3-定位适宜观看的群体,有更加好的展示空间

戏曲元素在动画中的传承和发扬最关键的便是传播对象的选择,对于任何一个事物来说,如果想继续发展,就必须得到相应人的帮助,且要清楚地找到物体传播和发展的正确位置。因此融入戏曲元素的动画观众定位可以从以下两点开始:根据观众的年龄定位[3]。动画的发展可以根据观众不同的年龄水平进行。第一种是让孩子们看到,主要针对年幼的孩子,内容太深,他们不理解。将简单的戏曲元素添加到动画中,如脸谱和唱段,让孩子们明白,这些是戏曲内容的一部分,对戏曲有简单的理解,最重要的是强调娱乐性。第二种主要针对青少年甚至是成年人,这一类群体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和思考的能力,动画片的剧情可以选择一些比较跌宕、有内容、有深度、有思想性的,在这样的动画片加入更多的戏曲元素,人们通过长期的接触,就可以更加熟悉戏曲文化,更深入地感受戏曲的优美,进而喜爱上了戏曲文化,这样的动画片才可以发挥教育的功能,从而促进戏曲文化的传播,当然,人们在创作动画片时也不可忽略其娱乐性,不枯燥乏味的动画片才会有更多人支持。

4-利用不同的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与发展

新媒体环境下,有着相当多的网络平台,这就要求动画的宣传和发展需要不断创新。一般动画片的宣传都是通过电视机进行,所以动画通常为短篇故事或者是连续剧。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逐渐有了动画影视,宣传平台也就不仅仅局限于电视机,在移动设施上也可以实现传播,除此之外,一种创新的传播形式随着网络游戏的发展也在不断出现,因此,动画宣传还可以与网络游戏融合,把动画变成网络游戏也是非常好的一个新宣传渠道。综上所述,在新媒体技术下,融合了戏曲元素的动画的传承和发展空间是巨大的,需要进行持续的研究才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下去,新媒体背景下融入戏曲元素的动画必须要有所转变,在融入传统文化的同时,兼顾教育与娱乐,针对不同年龄阶层的观众,多平台宣传和发展动画;将新媒体技术运用在动画的制作中,使动画的特效效果更加逼真,情节也更加引人入胜,从而提高了动画的观赏性与艺术性;强调对人物的心理刻画,使情节发展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提高了动画的娱乐性。将戏曲元素融入动画是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又一种表现形式,因此,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打造中国特色动画品牌势在必行。在新媒体技术下,中国动画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元素中的故事情节、人物造型、表演艺术形式等,并加以传播。中国戏曲元素借助新媒体传播,可以和中国动画影片产生良好的互动性,新媒介也成为二者之间新的交流桥梁,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在新媒体技术下,动画影片扩大了戏曲元素的文化市场,也产生了全新的文艺形式,让观众能够从动画电影等艺术作品中认识到戏曲元素。同时,在戏曲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的过程中,新媒体也成为一种重要传播媒介,为中国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滕飞.戏曲元素在动画角色设计中的传承[J].大众文艺,2014(16):184-185.

[2]于淼.浅析戏曲元素在动画电影中的应用[J].戏剧之家,2019(05):17-18.

传统戏曲文化范文8

戏曲服饰产生后,在戏曲发展的过程中,没有脱离群众,从群众可接受的程度上,进行戏曲艺术和戏曲服饰的发展。久而久之,戏曲服饰成为戏曲的一个象征元素,其发展的生命力不断的增强,戏曲成为一种表演艺术,而戏曲服饰是增强这种表演艺术的催化剂。在长久的发展中,人民百姓保持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热爱生活,对艺术充满追求,戏曲、戏曲服饰的变化,就是人们对艺术文化追求的体现。当前戏曲和戏曲服饰已经成为了中国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国丰富的文化艺术,戏曲以及戏曲服饰是中国的文化瑰宝。

二、戏曲服饰中的传统文化

中国历史经历了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中国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的发展,也经历了长久的沉淀,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艺术风格。随着中国戏曲的发展,在其表演的过程中,对戏曲舞台表演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受到封建社会的影响,中国戏曲服饰也具有封建等级制度的特色,戏曲表演中,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服饰,在戏曲表演的过程中,宁可穿着破旧的戏曲服饰,也不能出现穿错戏曲服饰的情况。戏曲服饰的不同分类,体现着不同的身份,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非常浓厚。从戏曲服饰的样式上进行分析,戏曲服饰的样式有限,为了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力,需要加用不同的图案、花纹、色彩,而形成不同的戏曲服饰,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戏曲艺术,将戏曲艺术完美的呈现出来。例如褶子,褶子是戏曲服饰中最为常用的样式,其中采用不同的颜色、不同的纹饰、不同的布料,将贫富、老幼等在戏曲中的角色呈现出来。戏曲中文生这个角色的褶子一般是梅、兰、竹、菊,而武将的褶子多为虎、豹等兽纹,将武将的勇猛体现出来。不同的戏曲服饰呈现出不同的戏曲人物,同时将戏曲人物的性格体现出来,有效的将戏曲的表演艺术呈现在观众的面前。戏曲服饰上的花纹、色彩、图案,和戏曲演员的角色有密切的联系,在戏曲表演中,身着合适的戏曲服饰,加上相应的舞台妆容,就可以呈现出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在戏曲服饰中呈现出来的传统文化,除了戏曲服饰的纹饰、角色文化之外,还具有服饰设计的搭配文化艺术,在戏曲服饰设计的过程中,基本的色调是相同的,服饰的造型和色彩是同线型,戏曲服饰其他方面的设计,也具有相互映衬、相互搭配的特点。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