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法制课范例

中学生法制课

中学生法制课范文1

关键词:中职学生;政治课;教学质量;措施

一、提高政治课教学质量的基础

(一)政治课教师的素质是关键

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除了思想政治课以外,很少有思想与道德素质方面的直接教育,所以,增加了思想政治课数量,也就间接提高了学生们的道德素养、政治知识和思想水平。政治教育伴随着学生学习的每一个阶段,对学生来说不可或缺,学生的思想、内涵及观念都能在政治教育中得到提升。因此,可以说政治教育能在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想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应该树立自信心,坚持到底。

(二)教师教学前对教材必须做到“三通”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熟悉所要教授的内容,真正做到旁通、变通以及精通。只有真正做到这三点,教师才能够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旁通,是指教导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学习最根本的目标是将所学的知识实际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之中,这也是思想政治课的根本。变通指的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教材知识,依据不同情况,做出相应的变动,在解决各种类型的问题时运用多种思维模式,不能过于死板。这对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来说,是基本的要求。精通指的是教师要真正了解教材的内容,这是教师在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教师只有真正精通教材的内容,仔细研究教材、教学大纲以及相关的参考资料,才能在上课时胸有成竹,进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特别是思想政治课,应该注意教材所包含的思想性。

二、提高政治课教学质量的具体做法

第一,不停地使学生思考。教师应该注重发散学生的思维,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学生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能够增长自己的学识,锻炼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悟性,这些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关键之处。所有具有创造性的学问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再经过一步步严谨地分析后得到解决答案的。只有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们的思维才可以得到充分调动,而教学的目标也会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达到。第二,提问时教师要巧妙设疑。对学生而言,思考能够发散自己的思维,也能够提高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在脑海里对问题有一个整体的思维模式,促使学生进行积极探索,进而找出问题的答案。在课堂中设定讨论环节,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指点,促使问题能够朝着既定目标不断推进,使学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讨论之后,教师要安排学生验证最终精心筛选的问题,这可增加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激发学生好奇心,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第三,组织学生登台演讲。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尝试方法就是让学生能够在三尺讲台上进行研究。以笔者为例,常在每个学期制定教学计划时把那些比较容易理解的题筛选出来,然后将其进行标号列网,最后将这些标出来的题分发给各个学生小组,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一定的指导,促使学生找出重难点,并由小组推出主讲人,进行形式多样的登台演讲。学生讲完后,师生共同做出评价,分为优、良、中、差四级,记入学生本学期平时成绩。第四,教师讲课,要注重“趣、思、实、活”。如今,教学方式越来越完善,教学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因此,课堂上首先要体现出四个字,即“趣、思、实、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觉悟、能力与知识并进。“趣”指的是教学中善于抓住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尝试多种教学方式,且善于运用有趣的话语引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思”指的是教师应该发散学生的思维,认真设计每一堂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融入一些具有很大思考价值的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够主动思考,提升自身动手和动脑的能力。“实”指的是在教学中脚踏实地,善于发掘学生的喜好,然后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课堂上引入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可信度,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最后,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应该采用灵活的学习方式,不能死板。师生之间应该尽可能多地展开交流和沟通活动,同时,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运用灵活的方式进行教学,活跃课堂气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提高政治课教学质量的基本原则

(一)教师有教法,也要教会学生学法

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多是通过教学过程进行沟通交流,教师需要基于课本及学生兴趣特点探寻适宜的教学方式,提升授课质量,并给予学生最优的学习方法。教法无止境,学法也无止境,方法上的探索未有穷期。

(二)教师讲课要讲究语言节奏

教师的授课媒介是授课语言,适宜的授课语言可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的效果。讲解导言部分时,可适当放慢速度,多多关注学生的思绪;在对基本概念进行讲解时,不但要放慢节奏,还要分出强、弱,对于教材中比较重要的章节应该逐字逐句地读出来;在讲解趣味性内容和一般性知识的过程中,节奏要灵活生动。要注重课堂的活跃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节省教授时间。语言节奏还应该与学生的精神状态相互结合。对于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可以适当加快节奏;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要适当放慢,必要的时候还可以重复;对于学生不感兴趣的部分,节奏应该拿捏有度,有快有慢,语调注意适度,进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三)教师授课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思想政治课的灵魂和生命。坚持这一原则,就要正确处理“矢”和“的”之间的关系,用教学理论之“矢”去放实际生活之“的”,以更好地分析说明问题。基本做法:一是教师在讲解课本中基础知识及理论时,可以采用适合的案例来讲解,运用易懂的语言来表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思想探讨社会现象,使学生对共产党的思想和方针有深刻理解。二是探寻实践和理论知识的共同点,将两者进行巧妙结合,寻找最佳结合点。教师应重视教育的针对性与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征相互结合,从而达到教育的真实目的。三是授课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同学所关注的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与学生共同交流讨论,帮助学生坚定正确的立场。

(四)教师的课堂小结要有“乐感”

在传统的政治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兴趣,再加上教师重视不足,单纯采用简单枯燥的课堂教学形式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当一节课在最后进行总结时,学生往往情绪不高,想要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就要做到画龙点睛,将课堂小结融入到学生感兴趣的地方。教学本身是一项复杂、繁琐的任务,教师的教学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对教学效果产生的影响也比较多。教师只有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积累,才能娴熟掌握教学规律,自如运用教学技能,从而上好政治课。

参考文献:

[1]陈鹏.新形势下中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与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7(6).

中学生法制课范文2

关键词:初中科学;思维品质;能力培养;科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符合初中科学课对于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严格按照这一要求因材施教,创新思维活动方式,不断开阔学生视野,活化学生思维,挖掘学生的科学潜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素养。

一、思维活动要独特新颖

教师在科学课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新颖性,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探究问题的本质,挖掘问题所隐含的细节性信息,培养整体、全面思考问题的科学素养。思维的新颖性需要教师提供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趣味性强的素材不仅可以激活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还能让学生突破常规思维界限,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最终创造出新颖、独到、有意义的思维成果。如在教学“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时,教师通过视频创设这样的情境:一辆载满浓盐酸的卡车在运输过程中发生了交通事故,1.5吨浓盐酸泄露,造成土壤酸化。看完视频后,教师向同学提问:“如果你们是消防员,会采取什么措施呢?”一位同学回答:“可以用高压水枪冲洗周围的酸雾。”另一位同学的建议是可以在事发地旁边挖一个大坑,防止浓盐酸扩散,便于后续处理。但马上就有同学反驳:“不能用水冲洗浓盐酸,因为水把浓盐酸稀释之后会变成稀盐酸,稀盐酸会与其他金属发生反应,这样得不偿失。”这时有同学反问:“那你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吗?”这位同学继续说道:“妈妈平常在蒸馒头时,会加发酵粉,淀粉在酵母的作用下生成有机酸。为了口感好,妈妈还会加入适量的小苏打,这样蒸出的馒头又香又好吃,而小苏打呈碱性。所以,我认为消除浓盐酸最好的方法就是就要加入碱性物质。”听完这位同学的讲解,其他同学瞬间恍然大悟。借此,教师引出问题:“酸和碱反应会生成什么物质呢?”同学们的回答五花八门。为了检验同学们的奇思妙想,教师可以开展小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在实验操作中获得真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视频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提出多种多样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思维活动要灵活多变

初中科学课培养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就是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科学理论知识,并在解决相应的科学问题时实现理论知识迁移,达到活学活用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需要设计具有挑战性和灵活性的练习题目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比如,在教学“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时,在上述例子中,学生已经知道酸碱可以发生反应,为了继续训练他们思维的灵活性,教师可以继续提问:“大家想好判断酸碱之间发生反应的方法了吗?”有同学建议用检验反应前后温度变化的方法。教师反问:“那你怎么判断反应前后温度已经发生变化了呢?”同学的回答是可以用手摸锥形瓶。对于他的回答,教师在肯定的同时,继续向其他同学征求其他方法。有同学说可以利用温度计来判断。教师在肯定这位同学的补充后,继续提问:“利用温度判断酸碱反应是物理方法,你们有什么化学方法吗?”有同学回答用pH试纸检验,当pH为7时,酸碱之间就发生反应了。有的同学建议用酸碱指示剂验证酸碱反应。最后,教师指导学生用具体的实验操作验证同学们提出的种种方案,并得出科学的结论。这样的教学环节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智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实现科学课培养学生思维活跃性的教学目的。

三、思维活动要有深度、广度

初中科学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制造认知冲突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如在教学“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屏住呼吸,让他们感受氧气的重要性,然后提问:“当天气快要下雨时,鱼儿为什么会露出水面?”有的同学回答是因为水中缺氧。教师可以反问:“那如何增加水中氧气的含量呢?”有的同学回答使用增氧泵,还有同学建议加入水草。对于同学加入水草的建议,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水葫芦属于水草吗?同学的回答是肯定的。这时候,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段某一湖泊中水葫芦大量生长导致湖泊中鱼虾死亡的视频。学生对此可能非常不解,存在很多质疑。在学生的质疑中,教师正式进入本节课的教学。为了消除认知冲突,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的学习中去。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产生寻找答案的意愿,从而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这一过程不仅能激活并拓展学生的思维,而且还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准备。

四、思维活动要不断更新

学生思维活动的不断更新体现在思维的批判性上,它既是一种思维技能,也是一种人格气质,既能体现思维水平,又能凸显现代人文精神。教师在初中科学课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为学生搭建自主发现和思考问题的平台,让学生在质疑中不断寻找证据,以此获得真知。比如,在教学“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时,教师首先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两张图片:同一棵植物在干旱环境与阴暗潮湿环境中的形态,并让学生说出它们的不同。之后,教师继续引导:“根据研究发现,一株玉米从幼苗到结果,一生中需要吸收200千克的水,保留在植物体内的水以及生理过程中用到的水约2千克,那剩下的198千克的水到哪里去了?”有的同学认为水往低处流,是在土壤里;其他同学反驳说,有可能是在太阳的照射下,水分蒸发到大气中去了。针对双方的辩论,教师马上带领学生回归课本,让学生们在教材中寻找正确答案。学生们带着质疑听课,专注力特别高。这样的思维活动设置,能使课堂气氛更活跃,让学生获得的理论知识更扎实,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总之,教师在科学课教学中需要适应新课标要求,不断优化教学思想,创新教学方式,在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时,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品质。通过独特新颖、灵活多变、有深度、有广度、不断更新的活动,传授给学生处理、判断、整合复杂科学知识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盛琼.初中科学课堂问题设计有效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

[2]翁庆双.变知识传授为观念建构———基于观念建构的初中科学教学设计与实践[J].浙江教育科学,2017(02).

中学生法制课范文3

【关键词】德育课教学;中职生;法律意识

基于时代的发展进步,我国的教育改革工作进一步开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的中职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而中职生的素质教育也成为了社会热点问题。目前,各中职院校在教学工作推行时都加强了对于德育课程的开展,从而以此为基础实现其法律意识的提升。

一、德育的内涵

目前,我国的中职院校在开展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制定明确的教育目标,并采用隐性德育的方法开展工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将教学内容与目的隐藏在各类教学活动中,从而让受教育者察觉不到自身处于被教育的地位,确保其能够乐于接受教育,从而实现德育教学目的。基于时代的发展变革,我国的中职院校教师在开展德育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加强了对于法律意识的培养,并确保其道德水准与行为规范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带动学生综合素养提升。

二、情境教学在德育教学中的运用

为了进一步保障学生在德育教学过程中能够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我国的中职院校教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法。所谓的情境教学法,指的是教师依据学生年龄层次、认知规律、心理特点等差异,借助多种辅助工具,引起其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总而言之,情境教学法的运用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情感,并由此开创欢快活泼的教学气氛。一般而言,情境教学法在德育教学中的运用能够进一步突破德育教学的瓶颈,并由此实现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目前,我国的中职德育教学工作在推行时存在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的状况,导致德育教学内容过于沉闷,降低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利于法律意识的培养以及提升。在这样的状况下,教师能够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实现对于传统“填鸭教学”“满灌教学”方法的突破,并由此引导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该方法在推行时能够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并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另外,情境教学法的合理化运用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法律意识,从而由此丰富、深化学生的情感,确保其能够正确的认知各类法律现象。一般而言,情境教学法在德育教学中的运用,能够借助各类法律案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探究学习,从而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兴趣,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在开放式课堂中建立法律认知系统。在这一过程中,中职院校的教师可以创设法律案例辩论等情境,将法律教学融入到丰富的校园活动中去,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了解到相关的法律知识,实现自身法律意识的培养以及掌握。以劳动者基本权利的法律意识为例,教师可以借助辩论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相关案例,并进行辩题的提出,随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从而由此形成法律意识。一般情况下,教师借助这种社会劳动现状,往往能够呈现出大量的材料,并进一步符合中职生认知需要和学情特点,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实现其法律意识的培养。

三、结合德育创新,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1.创新德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作为德育教学的重点,创新精神的落实,往往意味着学生能够在德育过程中与时代接轨,并且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实现学生的发展以及就业。目前,我国的中职教育在推行时普遍存在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状况,并由此出现不懂得维权、极端个人主义与功利思想。基于此,教师需要实现创新德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并将其与法律意识进行结合,从而提高守法维权的能力。

2.创新德育,主客体相辅相成

目前,我国的传统德育教学活动在推行时存在教育主、客体互动性的原则。在具体的教学中,德育客体出现的问题往往需要立足于主体自身素质、能力的提升才能够解决。为此,德育的主体需要依据时展的实际状况进行调节。我国的中职院校需要确保德育工作“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并立足于科教兴国战略,积极开展形势、发展教育,从而实现学校德育内容的创新,并为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奠定基础。

3.注重学法、守法、用法和普法

中职院校在借助德育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法律意识时,需要借助各类形式的学法、守法教育工作让其掌握法律的意义。在这一过程中,学校需要通过各类教学法律、法规的研读,引导学生掌握其具体的行为要求,并进一步明确自身义务与权力,树立护法意识,并进一步规范维法途径。中职院校在开展普法教育时还可以进一步举办模拟法庭,从而推动法制教学工作的稳步开展。在此操作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在公共道德、环境意识、行为习惯、遵规守纪等方面表现出的不良道德行为,结合社会生活中的具体案例进行法律的阐释,从而能够由浅入深的向学生进行基本法律意识以及做人做事道理的讲解,从而感染、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言行。

四、重视法制教育

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类型,法律意识往往是德育创新的内容之一。我国的中职院校在推行德育教学作业时,需要加强对于法制教育的重视,并实现以德育人与以法育人的有机结合,从而由此促进中职生法律意识的加强。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借助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现学生法律基础知识的积累以及能力的提升。此外,中职院校需要从组织管理、教材运用、师资配套等方面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并以此为基础带动学校法制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最终将提高学生法律素质作为素质教育内容以及目标,并将法律意识教育纳入到整个教学工作中去,积极带动各项工作的稳步开展。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实现情感教育方法的转变,加强对于学生实际学习状况的分析,积极带动各种系列教育活动的推行,并由此营造良好的法律意识教学氛围,使法律教学意识成为校园生活的主旋律。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利用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创造情感体验的实践条件,升华学生已有的情感,陶冶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操。

五、结束语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中职教育工作稳步推进,我国的中职院校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于法律意识的培养。本文主要分析了德育的内涵,并就情境教学法在德育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论述,随后分析了结合创新德育与法律意识(创新德育,培养法律意识、创新德育主客体相辅相成、注重学法、守法、用法和普法),并就重视法制教育进行了论述。笔者认为,随着相关措施的落实到位及理念的转变,我国的德育教学工作必将获得稳步的推进,并由此促进各项教学效益取得,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确保我国中职教学工作稳步推进。

参考文献:

[1]罗露.论情境教学法在《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的运用[J].人才资源开发,2015,(12):119.

[2]张建明.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职业素养[J].新课程,2014,(11):138.

[3]潘笑宇.浅论中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新课程,2011,(11):85.

中学生法制课范文4

关键词:中学体育课堂;爆发力素质;有效途径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网数据显示,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呈连续多年下降的趋势,包括力量、速度、爆发力等几个人体最为重要的身体素质。虽然学生爆发力素质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学校体育教育,尤其是体育课堂,对学生的爆发力素质发展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很大的关系。在CNKI知网,全球学术快报、百度文库索检的爆发力有近3000多篇的学术论文,大多是有关专业运动员和医学类的,但是索检中学生爆发力、体育课堂爆发力、爆发力教学的文献则贡献了了,甚至没有。可见,我们的体育教师和学者还没有对中学体育课堂发展学生的爆发力素质进行相关的研究。国家每学期都要对学生进行50米,立定跳远、掷实心球等旨在检测学生爆发力素质的项目进行测试,其重要性可见一斑,既然爆发力素质之于学生是如此重要,可是对这方面的研究却如此之落后,不禁让人心生疑窦。

1爆发力素质发展的主要途径

1.1抗阻训练

依靠自身力量克服一定外界阻力的运动,阻力可以是来自自身体重、拉力、弹力、重力(负重),通过多次反复的训练,来提高肌肉的力量和速度,以此提高爆发力。

1.2超等长训练

在体育课堂中常采用各种跳跃、击掌俯卧撑、各种姿势的实心球投掷等练习,此外由于青少年儿童肌肉没有完全发育成熟,12-14岁时开始进行适当的超等长练习,可为将来的系统训练打下基础,关键是把握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过度负荷。

1.3负重超等长训练

根据实践经验,未经训练的普通学生其最大半蹲跳的能力大概在40-80kg,所以中学生的初始负重超等长练习可安排在15-25kg进行,这对中学生来说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1.4灵活和敏捷性爆发力训练

中学体育课堂的爆发力训练,不必服务于某一运动员的专项爆发力训练,使得人人参与训练成为了可能。

2中学体育课堂发展学生爆发力素质的现状

2.1国内中学体育课堂发展学生爆发力素质的现状——基于温州地区的考察

由于体育中考的存在,各个学校也非常重视体育课堂,但由于中考项目设置的原因导致学生的偏项现象也很严重,而体育课堂基本都是服务于中考项目展开。总体来说,体育课堂系统化、专业化的爆发力素质练习课开展不容乐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过程艰辛:爆发力练习通常伴随着大运动量和强度,对普通学生的意志品质是种考验,同时学生基础、能力参差不齐,在短短的45分钟里想要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爆发力素质,对教师的教学设计、组织管理、教学的责任心、专业程度等都是一种考验。(2)手段单一:对温州市9所学校120名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78%的体育教师还只是停留在传统的练习方法比如仰卧起坐,俯卧撑等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80%的教师认为学生不喜欢教师安排的大强度素质课。然而在朋友的一次私教爆发力训练课上,无论是教练员的理论水平还是内容安排、手段设计,功能性器材的使用等,都非常吸引人,如果把这些手段应用到我们的体育课堂,我想也一定会吸引我们的学生。(3)动机缺失:现行的体育应试教育,让学生在初三体育中考的时候,完全可以选择相对简单的游泳、排球、篮球等项目拿到高分,对于那些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的项目就会弃选,而教师也难以对这部分学生有更高的要求和标准。(4)设备简陋:现今各种新式的专业器材、健身器材、训练器材层出不穷,比如NBA球员普遍采用的重力球、弹力带、阻力伞等,与相对还在沿用上世纪的学校体育器材反差明显,使得教师在开展爆发力素质为主的教学训练课上,显得捉襟见肘,可谓有心无力。根据对我市9所学校的器材调查结果显示,89%的学校还一直停留在传统的学校体育器材,器材室只有几种球类、几个实心球和几根跳绳,89%的学校基本没有功能性,专业性的力量或爆发力练习器材,即使某些学校配备了一些器材,也仅仅成为了训练队学生的专用,很少惠及普通学生。

2.2国外中学或者青少年爆发力素质发展的现状

(1)美国

美国是非常重视体育的国家,尤其是青少年的力量和爆发力素质。力量训练的早期化、多样化在美国,从少年儿童发展期就已安排了一定比例的多样化的综合力量训练,但训练指标、训练水平同成年人有着不同的要求,主要以轻杠铃、小哑铃,核心部位的力量练习内容为主。很多对爆发力素质有一定要求的项目,参加业余训练的十三四岁的中小学生爆发力练习课每周就有三次。爆发力训练的早期安排,为青少年今后各项运动素质的发展打下正确规范的动作基础,对促进骨骼肌肉的增长发育起着重要作用[9]。

(2)日本

日本也是非常注重青少年体质健康和身体素质的国家,每年4月开学的第一周就会按惯例对学生进行身体素质测试,更注重检测一些能反映学生爆发力素质和运动能力的项目,围绕以爆发力素质为主导的跑、跳、投等多个项目的测试,从侧面反应出他们体育课堂对于爆发力素质的重视。

(3)欧洲大部分国家

欧洲大部分国家也非常青少年的力量和爆发力素质,他们认为力量和爆发力是对抗项目、田径、球类项目的基础,在中学体育课堂上,会有意识的加强学生力量和爆发力练习。总之,国家越发达越重视青少年学生的力量和爆发力素质,无论是在课余还是课堂上,手段也越丰富,训练也越科学。

3调查访谈结果

3.1学生调查访谈

在雨天室内课时放给学生观看网上下载的多个流行的爆发力训练视频合辑。对初三6个班级约60名男生进行现场随机访谈。结果发现,即使面临体育中考压力之时,大部分学生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表示愿意尝试练习。他们认为这些方法很有趣,虽然有难度,有强度,但是可以接受,并且最主要的是确实能提高身体素质,健美身材。这和中学生活泼爱动,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探知欲,以及对自我身材的要求有关。有调查显示,64%的男生认为形体(形体、素质、能力、技术)是他们最关注的,很多毕业的学生选择在暑假去健身房进行训练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在实际课堂教学中,2017年的上学期,本人每周会让学生进行一次基础力量和爆发力练习,如10kg杠铃弯举、抓举、高翻、30kg的蹲跳、台阶跳深练习等,学生也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甚至有学生埋怨一周一次太少,同时学生的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在2017年12月的校秋季田径运动会上所教的6个班学生(共13个班)获得了10个项目9个金牌和83%的前三名,78%的前八名(初一时无明显差距)。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应充分利用。事实上,在追求完美形态的过程中,学生将得到充分的锻炼。

3.2专家访谈

浙江省温州中学和温州二中的田径队是享誉省内的田径高水平队伍,现已连续八年蝉联该组别的冠亚军队伍,曾打破男子4?400米的全国纪录,多人次获得全国冠军和前三名。田径是爆发力主导的运动项目,在发展学生爆发力项目上,该校教练孙长安老师和陈宣赞老师、陈庆梳老师对中学体育课堂发展学生爆发力素质有独到的见解,建议如下:(1)重视学生的基础力量练习,没有基础力量无法进行训练。(2)重视游戏、趣味、组合性练习,找到学生的乐趣点,避免枯燥乏味的练习。(3)重视全身性的爆发力练习,尤其重视核心部位的力量练习(4)重视学生的速度练习,启动速度、反应速度、短距离速度等。

4中学体育课堂发展学生爆发力素质的主要途径

4.1发展学生的基础力量和基本运动能力

基础力量是任何运动的奠基石,没有基础力量,爆发力训练就无从谈起。体育课堂可以采用传统的力量练习方法,如轻杠铃、哑铃、壶玲等进行各种举、翻、推、蹲等来增强学生的基础力量。体育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分组、分项目交替同时进行,组数和次数根据学生能力进行,一般6−8次,4−6组,20人的班级这样的练概是20分钟左右,学生的练习密度和强度都比较适宜。余下的时间可以进行别的内容。基本的运动能力如灵活、敏捷、协调能力、平衡等是爆发力发展的关键,直接影响练习的有效性,尤其是在低年级段更应重点发展。比如各种趣味起跑、旋转跳、燕式平衡跳等,在课课练中可安排一定比例的收腹跳、收腿跳、分腿跳和柔韧性练习等。

4.2游戏性、趣味性、组合性爆发力练习的创编

体育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形式,练习效果容易凸显。以下是我在体育课堂上为提高学生爆发力而创编的体育游戏部分:双脚跳高比赛、沙坑内的趣味三级跳(各种连续三步跳远比赛)、定距搬重物接力赛、定距重球保龄球赛、重力药球搬上、搬下(可利用台阶)接力赛,篮球场内利用各种线做变向、变速摸角接力赛、连续抢篮板球接力,对抗拉力的定距推和立标志物比赛,趣味鲤鱼打挺、围绕小垫子的俯卧撑接力赛等。教材内容和爆发力的组合性练习,如跳下接立定跳远、抗拉力快速运球投篮、连续击打悬挂排球,实心球各种姿势投远打分比赛等,这些练习通常都结合了一些阻力(自重或器材),并以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快速移动或瞬间发力,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爆发力,并且游戏强度大,具有较高的锻炼价值,经笔者实验,学生喜欢,效果显著。游戏创编原则:(1)体现游戏性,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团队比赛这种模式;(2)组合式,其他教学内容和爆发力练习的有机结合,比如国家体质健康测试项目,中考内容等。(3)多技能、多能力,身体多方面参与的爆发力练习创编。(4)体现爆发力练习的科学性,有的放矢。(5)根据学生能力,全面考虑安全性。

4.3新式、新颖的爆发力专用器材在体育课堂中的应用

由于对体能,爆发力发展的深入认识,市场上应对出现了像重篮球、弹性重球、无弹性药球、腿部拉力绳多功能训练带、弹性阻力带、负重牛角包、平衡半球、弹力绳(可在雨天室内进行练习)、壶玲等功能性专用器材。这些器材经笔者在课堂上试用都非常好用,再结合一些游戏创编或改编,效果显著,学生也非常喜欢这些有趣的器材和使用。通常价格也不贵,淘宝上都可以订购,有些甚至可以自制,比如阻力伞、负重带、跳箱等。

5结论和建议

5.1结论

在学生身体素质连续数年下降的情况下,中学体育课堂对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有质和量的要求势在必行,爆发力素质发展首当其冲;随着人们对爆发力素质认识和理论的不断深入,中学生身心发育的特点,体育课堂人人可练爆发力素质,已经成为可能,练习的形式也呈多样化展开;专门性的训练器材、健身房式的功能性体能练习开发为中学体育课堂发展学生爆发力素质提供了便利;中学体育课堂发展学生爆发力,拓宽了体育教学领域,有利于教育教学研究氛围的形成。

5.2建议

中学生法制课范文5

学生模拟内科护理不当应急反应处理情景。仅允许将要进入临床实习的护生参与到这次模拟专题学习中来,并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严格的考核。要求参训学生按照病例情况构思演练方案,设计合理的情景,给"患者"进行内科护理,模拟内科护理过程,观察"患者"输液反应,并对此内科护理过程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分析,判断病情变化并对应急状况作出相应处理。进行模拟情景演练,老师也可参与其中,给参训护生正确的指导和建议,培养护生组织协作能力,让护生及时掌握应急抢救措施和抢救过程,并准确记录病人的生命体征和意识,当"病人家属"不同意施救方案或"患者"不配合治疗时,要求参训护生对患者家属或患者进行耐心开导和有效交流,排除他们的顾虑与担心,并取得他们的良好配合与支持,增强治疗信心。有了这次模拟专题训练,护生们能够针对不同的内科护理反应情况,及时地设定出对应的处理方案,不断规范内科护理技术,掌握护理反应处理过程及处理技巧,进一步增加临床工作经验和临床工作效率。

二、课程整合,注重综合素质培养

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决定中职学校的毕业生能否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因素之一。中职毕业生能否融入到社会这个大家庭中,不仅仅取决于他们的专业技能,还取决于他们的综合素质,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但能够促进学生自身发展,而且对学生未来工作成败也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中职学校在为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综合素质。将课程整合应用于教学中,能够较好地纠正学生的厌学情绪,而情景模拟对课程整合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情景模拟教学要求学生完成一系列操作,而课程整合是将护理技术、健康评价及内科护理学等整合到一起,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参与实训的热情与激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配合协作意识及职业道德精神,从而改善学生的厌学情绪,使学生能够很好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三、巧妙运用横向比较,激发学生求知欲

在护理教学中巧妙运用横向比较对激发学生求知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对内科患者吸氧浓度进行总结时,可以通过问学生一些相关问题来调动学生学习激情,激发学生求知欲,比如,流量达到多少属高流量?达到多少属中流量?低流量低浓度持续吸氧的概念是什么?怎样的患者能用这种吸氧?要求学生结合书本,联系前后所学知识,比较内科患者的吸氧浓度并得出结论,需要进行高流量吸氧抢救的患者包括I型呼吸衰竭、高血压危象、一氧化碳中毒、急性肺水肿及急性心肌梗死等;而需要采取低流量、低浓度(25%~29%)持续吸氧的患者包括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Ⅱ型呼吸衰竭、肺心病、肺气肿、肺性脑病等;剩余的采取中流量吸氧,其中,高流量是5~6L/min,中流量是3~4L/min,低流量是1~2L/min。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度地把其他有关知识联系起来,建立庞大的知识体系,比较记忆,形成知识链条,拓宽学生知识面,这样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敏捷。巧妙运用横向比较,不但有助于学生掌握重点知识,培养学生学习探索知识的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结语

中学生法制课范文6

关键词:“双减”;高中语文课堂;“导”;教学方法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落实“双减”政策,不仅需要减轻学生负担,也需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语文课程界定为“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说明语文课程不仅需要教师“讲”,更需要学生“学”;不仅需要学生识记孤立的语文知识,更需要学生综合地进行“言语实践”。基于“双减”政策与语文课程性质,为促进学生今天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要善于运用“导”的教学方法。“导”包含着古老的中国智慧,是促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现代良方。

一、何为“导”

“导”不同于“拉”,更不等同于“给”。“导”字包含着古老的中国智慧。“导”繁体写作“導”,从“寸”“道”声。“道”字从“辵”,“首”声,本义是供行走的道路;“寸”与“手”意思相近。“导(導)”的本义是以手牵引、引导。“导”也就是指引正确的路径和可操作的方法。这和“苏格拉底式提问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导”的过程中,教师并不直接告知答案,而是阶梯式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即便回答错误也不直接纠正,而是继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最终依靠自己得出答案。

二、何处“导”

(一)“导”在教学重点上

解决教学重点是课堂的核心任务。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是关键。教师可以以问题为中心引发学生对教学重点进行探究,让他们通过讨论去解决问题,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例如,在《秋兴八首•其一》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题目探讨,实现本课教学重点。结合课下注释可知,秋兴就是借秋天的景色感物抒怀之意。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诗人选取了哪些秋天的意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学生通过对意象的把握,加深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二)“导”在教学难点上

教学难点因学情而定,对学生而言,难点可能来自文章内容,可能来自作者或者时代背景,也可能来自某个思想观点,甚至还可以小到对文章中的某个字、某个词、某个句的理解。在《秋兴八首•其一》中,学生很容易找出“玉露”“枫树”等典型意象,但对“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中出现的“寒衣”是否是秋天的意象出现了争论,课下注释说“寒衣”指冬天穿的衣服。是杜甫选取意象不典型还是课下注释欠妥呢?教师引导学生就此教学难点展开讨论。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后明确:尾联讲的是准备寒衣,中国人有提前一个季节准备衣物的习惯,现在商场的服装也是提前一个季节开始上市;“寒衣”和寒衣节有关,每年的十月初一是寒衣节,有两件大事,一是给去世的先人烧五色纸表示纪念,一是父母爱人等为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那千家万户的捣衣声该勾起杜甫多少愁思?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成功突破教学难点,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导”在教学热点上

教学热点是指富有现实性、趣味性且处于学生认知能力最近发展区的非常规性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无疑是贯彻研究性阅读的一个好途径。”[1]学习了《故都的秋》《秋兴八首•其一》《登高》之后,让学生讨论中国人的悲秋传统。这可以说是中国人挥之不去的千年情结,几乎每个诗人都有“悲秋综合征”,汉字“愁”就是秋之哀景和心中悲情结合的产物。为什么会悲秋呢?是木叶尽脱的感伤,是山川萧条的寂寥,还是因为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泪痕?这样的热点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探求新知的方式有助于阅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1],也加深了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三、如何“导”

(一)因势利导:方法指导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方法之指导。在上《琵琶行》时,发现学生写“篦”时出错率极高,趁机引导学生通过分解字形来识记、推断。“篦”是形声字,上面的“竹”字头表义,下面的“比”表音。中间一个“囟”表示脑门。合在一起就是用竹制的工具在脑门上梳。学生据此方法举一反三,判断“绡”和丝织品有关,“唧唧”“呕哑嘲哳”和声音有关。除了本课涉及的字词,还可推而广之,如“瞌睡”和眼睛有关,“磕碰”和石头等硬物有关,“嗑瓜子”和嘴巴有关。这种拆字识记法,既是记忆,又是理解,不仅生动有趣,而且印象深刻,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批隙导窾:思路引导

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无论是议论性的文章,还是记叙性的文章,无论是现代文还是古文阅读,都需要从理清思路着手,所以需要引导学生学习一些理清思路的方法。一是抓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灵魂,抓题目有事半功倍之效。如《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题目,可明确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所咏对象和赤壁有关。循题涉文,快速理清思路。二是抓过渡句。《念奴娇•赤壁怀古》,还可引导学生抓出文中的过渡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从写景过渡到怀人。三是抓中心句。中心句对理清文章思路起导航作用,抓住了中心句,学生对课文就有了立体感。对中心句的准确点拨,对学生把握文章内容会起到显著的作用。如郁达夫《故都的秋》,抓住中心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便可带动对全篇的理解。四是抓线索。所谓线索,指的是在文章的不同段落中都可见的词、句子或者情况等。如在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作者以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通过小伙计的视角,写出了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众生相。如《鸿门宴》中,曹无伤的三次出场,分别是故事的开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暗示故事的结局,通过抓曹无伤这个人物线索,可以快速理清文章思路。

(三)导德齐礼:文化传导

“导德齐礼”出自孔子《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本义指用道德诱导,用礼教整顿,让百姓归服。笔者这里特指用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熏陶和诱导。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要丰富和全面。语文是文化的诗意栖居,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对文化进行传导,是教师的责任。很多课文堪称典范,充分利用课文来进行文化传导,既高效又易操作:读《论语》,在孔子循循善诱的教导中感受深厚的济世情怀;读《庄子》,在庄子汪洋恣肆的言论中感受独立不羁的人格;读《孟子》,在孟子咄咄逼人的论辩中体味民本思想的精髓……在学生心中播种下文化的种子,假以时日,一定会生根发芽。多少学生在这样的文化滋养中汲取营养,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获得了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力量!

(四)自编自导:自主先导

学生自觉、自主的学习才是最强大的内驱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学会学习,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教“一”是为了反“三”,教是为了不教。心理学研究证实,每个人自身存在的潜能是巨大的。课堂上应把说的机会留给学生,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让学生自主去学习。一些课文涉及的素材学生非常喜欢,如《咏怀古迹•其三》《马嵬》,可将此类课题作为探究课题。可引导学生对昭君出塞、马嵬之变的史实加以了解,还可引导学生搜集历史上其他人的评价。通过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认知失调,从而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自主学习热情高涨。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引导学生多读多看多想。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小组讨论,进行研究性学习。最后,学生得出以下结论:

(1)同题异构的作品非常多。写昭君出塞的还有《王昭君》《明妃曲》等,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还有《长恨歌》《过华清宫》等。

中学生法制课范文7

【关键词】大学生;法制教育;法制素养;重要性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今天,不断贯彻和落实了基本治国的各项方略,纵观全社会在法制时代下,从高校大学生具备的法律素养上看,应具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养,才能更加全面的促进社会法制化建设。

一、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

1、法制教育迫切性。近年来,犯罪大学生数据一再升高。频频向社会昭告:大学校园并不平静,法制时代下大学生的法律素养还很贫瘠。曾在有关“校园犯罪”的调查数据上发现,在犯罪的51名大学生中有16人来自重点院校,占了总数的31%。其中不乏研究生和博士,而且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犯罪手段向网络化、高智能化发展。涉及方面众多。如:财产纠纷、因情暴力伤人、团伙勾结以及高智商犯罪等等,这些重点院校的大学生频频犯法说明我们不能只重视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已经迫在眉睫了。法制教育本身及其产生的结果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道德素质、思维方式、精神状态等各方面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影响,其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2、法制教育现状分析。1)法律专业大学生在教育理念上和法制教育的延续上有明显的优势,但对于基本的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具体内容上讲述不够,法制教育实践环节学生参与度少,易造成学生面对法律问题时表现得束手无策,但是学生自主参与的模拟法庭、法院庭审和法律讲座等这些课外的法制教育很受欢迎。2)非法律专业大学生都有自己的专业课,首先他们对法制教育思想认识薄弱,高校对日常的法制宣传教育不重视、措施不到位,未曾把学生法律素养融入到专业教育的整体规划中;其次任课教师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不能细致、深入、到位的传授法律知识,他们只能在专业的法律法规方面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未能上升到“法治素质教育”的高度,造成学生法律意识较为淡薄、法律信仰较为缺失;再有社会重视不够,目前高校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灌输以及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培育,当今在社会多元化的影响下,理想与现实出现落差,势必会出现一些难以解决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扭曲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时糊涂造成不可扭转的违法的尴尬局面。

二、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1、高校大学生经历四年大学生活之后,即将步入职场,踏入社会,在校期间不断的对他们进行法律宣传与渲染,提升法律素养尤为重要。高校大学生年轻气盛、性情浮躁、冲动鲁莽,所以经过法律意识的熏陶和培养后,让他们遇到问题能够平心静气,明白生活中的“底线”所在,他们会本着以和为贵的心态不会做出法律以外不允许的事情,毁掉自己的人生,同时即形成了很好的社会风气又推动了社会积极发展。2、高校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增强法律意识,是国家和社会必须履行的义务。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犯罪案件屡见不鲜,引起了社会高度重视,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饱腹诗书的莘莘学子走向了犯罪道路,探寻其背后不难发现高校法制教育与法制文化建设及其薄弱,所以高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势在必行。

三、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可持续性

1、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律观念及法律意识相融合。大学生活是非常美好的,亦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思想观念的最佳时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融入当今中国国情以及生活中的法律知识,以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其主观能动性,自觉维护与信任法律,循序渐进的把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渗透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中,从而提升主观的法律素养。2、专业知识与法律意识及社会化教育相融合。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提高法律意识,培养法制观念,提升对自身法律知识的认识,同时学会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当前法制时代下还应注重对在校大学生的社会化教育,强化他们对社会的了解与认知,使其能够正确辨别社会热点问题的是非与真伪,进一步培养高校大学生的现代法制观念。3、设立机构排解困扰与压力。步入大学生活与学习以后,大学生基本脱离家庭独立生活,这一阶段充分暴露出其心理弱点,遇到问题无处排解积压在心,可能会影响到其人生阶段的成长,甚至造成违法犯罪,因此各高校应设立相应的机构,长期有效为学生提供排解心理困扰与压力的出口是非常必要的。

四、总结

总之,法制时代下加强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与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已经迫在眉睫,让大学生浮躁的内心通过专业文化知识的熏陶和法律素养的提升得以平静,不要因头脑简单一时冲动做出遗恨终身的错误,为此需要持续性的提高与完善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整体内涵。

参考文献

[1]莫丽萍,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实效性探究,《职工法律天地》,2016(24),P291—P291

[2]王荣,如今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及路径,《文学教育(中)》,2015(2)

[3]曲丽娟,试论大学生的法制素养及教育对策,《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P123—P125

中学生法制课范文8

关键词:中职院校;生产作业管理;教学方法;优化

生产作业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基本内容,生产作业管理主要是通过利用企业的资源合理组织企业的生产以便符合客户订单需求。中职院校的生产作业管理课程就是为了培养能够服务于企业的这一类人才。此前的生产作业管理主要是从老师的角度出发,进行单纯的上课授课。在这种教课模式下,学生们很难真正感受到在企业使用这门课程知识的真正作用,导致教学效果不好。随着互联网和新技术的发展,笔者单位也在尝试改进生产作用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互动性和实践性。

一、中职院校生产作业管理课程介绍

生产作业管理是中职院校的工商管理方面的一个主要课程。这门课主要向中职生们介绍当前公司的主要生产运作原理、使用的手段等,使其对这一管理过程中涉及的环节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比如公司生产部门的具体工作步骤、生产计划的制订与执行、库存的管理、物品的采购等。为此,进行生产作业管理课程的授课,能够让中职生在授课中不仅掌握一些理论知识,更具备理论结合实际的动手能力。课程的具体要求主要有三点。第一,整个课程的授课完成后,需要中职生能够在掌握之前生产作业的原理基础上,对最新的一些管理方法形成一定的了解与认识,能够熟练掌握MRP、MRPII、ERP等相关模型的基本思想和发展路程,并能够使用模型来计算企业的物流需求量和生产计划等。第二,在实训环节中,中职生应能够结合理论课程中学习到的生产作业管理知识,有效解决一些公司生产运作过程中比如需求预测、生产计划、库存管理、项目计划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能够给出一个较好的生产作业管理方案。第三,当前生产作业管理面临着系统化、互联网化的发展,也对学生们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让学生们能够顺利求职,进入岗位工作,授课过程中还应加入对生产作业管理系统方面的学习与了解。学生能够对当前比较主流的一些生产作业管理系统有一定的认识,能够了解系统原理和操作流程,以便顺利走向工作岗位。

二、中职院校生产作业管理课程教学现状

1.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职院校生产作业管理课程教学主要存在四种问题。第一,关于制造业与服务业方面的企业生产管理内容更偏向于理论,不适用于其他行业,更加不适用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导致其毕业后择业困难。第二,课程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知识点较多,当前教授主要还是偏向于管理理论与方法的介绍,对理论的实践这部分的教学时长偏短。第三,课程教学更加重视一些数学模型的介绍,但这些数学模型通常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中职生们在以后实际的工作中用到的机会也不大,不够实用。第四,课程教学当前还是偏理论轻实训,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教学成效不好。当前生产作业管理课程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还比较少,还没有去企业进行实际的考察和学习的机会。由于生产作业管理所需要学习的内容多数涉及企业的一些机密内容,因此很多企业不愿意接待中职生进行学习。这也制约了这一课程的学习,不能让中职生真正进入企业进行实践。

2.教学优化的机遇分析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的发展,对生产作业管理课程也提供了一个新的教学改革机遇。运用互联网资源,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训课程在中职院校也开始推广起来。这种教学模式在生产作业管理课程中同样适用。运用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实践效果,能够将生产作业管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企业生产作业管理人才。

三、结合互联网技术的生产作业管理课程教学方法优化策略

1.结合互联网优化生产作业管理课程教学资源

生产作业课程的教学当前主要是依靠课本进行授课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还可以结合计算机和互联网资源,设计网络教学,根据当前行业的最新技术与方法,定制授课的内容和实训的课程。运用新形式的教学资源,不仅能够让学生们获得最新的行业理念和手段,还能够提高中职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把授课的东西信息化,让学生学习兴趣更高。具体来讲,可以由生产作业管理课程的授课老师根据最新的资源制作课件,并让中职生们可以依托计算机完成作业,并能够在计算机上搜索相应的资源,增加一个了解行业信息的渠道。

2.开发能够应用于生产作业管理课程的实训系统

生产作业管理课程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还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够将生产作业管理理论真正用到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为此,当前可以结合生产作业管理相关方法,开发一套实用的实训系统。这一系统应结合课程的授课深度和授课重点来进行开发。可以由相关的老师组建一个系统开发小组,有专门负责在互联网上搜索资源,寻找合适实训项目的老师,有负责开发程序的老师,有负责将授课理论与实训进行整合的老师等,确保所开发的系统既能够展现生产作业管理的行业最新需求,还能够让学生学有所得。系统的开发过程中,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进行。实训系统可以采用B/S架构。此架构相比于C/S,能够远程使用。只要授课老师开发出来,在任何一台联网的计算机上都能使用,更适合几十个中职生一起上课的情况。目前中职生们对计算机都有了一定的操作能力,为此,运用计算机系统来进行实训授课和理论授课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适用性。

3.在生产作业管理课程中提高学生与教师的讨论效果

当前主流的教学方式还是以老师为主体的理论授课方法。这种授课方法主要由老师一手把握教学进度。从目前生产作业管理的授课效果来看,这种授课方法亟需要改变。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可以在授课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适当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在理论授课中,在进行课程计划的时候每节课留出一部分时间用于学生与老师讨论,学生们有什么疑问可以当堂提出来,也可以让学生们进行辩论。以生产计划模型为例,可以让中职生们自己讨论哪种模型更适用于锻造类的企业等等。另一方面,在使用网络系统进行实训授课时,也可以在系统中单独设立一个讨论的板块。学生们通过网络向授课老师进行提问,这样别的学生在以后遇到问题时,可以先去查看讨论板块,看有没有类似问题的解答,从而减少学生们解决问题的时间。此外,授课老师们还可以开通QQ群或微信群,让学生们可以在群里畅所欲言,提高沟通的及时性。传统的实训课程中,由于本来生产作业管理课程的实训课时就比较少,留给学生和老师沟通的时间更少了。运用系统讨论板块和微信群等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联系。即使课堂上没有时间,学生在课下也能够方便地联系到老师。这样就不会出现由于遇到难题一直无法解决导致的不想学习等问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4.在生产作业管理课程中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

生产作业管理课程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和行业情况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学生不能只是被动地学习书本上教授的理论知识。为此,为改变课程的授课效果,笔者在教学中还引入了案例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是由生产作业管理课程的老师提出一个实际的案例问题,由中职生们运用互联网资源,或查阅书本知识等来解决这个案例问题。在解决案例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也可以随时向老师咨询,实现自主学习的过程。通过这种探索式教学,老师们可以将一些最新的生产作业管理方法融合到教学中,让学生们能够拓展知识,开阔眼界。在实训过程中,同样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开发系统的老师可以创建一个案例分析的模块,让学生们可以自主寻找知识来解答这一模块中的问题,也能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5.在生产作业管理课程中采用异步授课教学方法

异步授课也相当于是改变授课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一种授课方式。传统的生产作业管理课程采用的还是以老师为主体的理论授课方式。前文已述这种授课方式的教学成效并不理想。在采用了实训系统进行教学实训,在课程中增加讨论环节、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改良后,生产作业管理课程的授课中,老师所占的主体地位已经被大大削减,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变得更大。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另一个问题——中职生们是否能够把握住自主学习的机会,更好地运用互联网资源来进行学习?改变教学方式不代表要全权放权给中职生们进行自主学习,而是要有限制的异步教授,让中职生们有一定的自主空间,但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要在老师的把握之中,这样才能收获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小结

生产作业管理课程是中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一个重要的课程。这门课程不仅需要学生们掌握书本理论知识,还要掌握最新的行情和新的管理方法。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生产作业管理课程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采用实训系统进行实训授课,收集网络教学资源,在课程中增加讨论环节,采用案例和异步式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生产作业管理这一理论的课程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利.浅谈中职学校生产作业管理课堂教学的备课工作[J].祖国:教育版,2013(8).

[2]张恩娟.基于QFD理论的生产与作业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