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创业范例

创新与创业

创新与创业范文1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教育模式;创业教育;核心理念

0前言

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创新创业教育受到了广泛关注,但很多人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缺乏清晰的认识,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创业教育,将整个创新创业教育导向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创新为推动力,创新带动创业,创业驱动就业的一个教育体系。而创业教育属于工商管理范畴,主要是研究如何开展创业,如何组建团队,如何设计商业模式等。此二者存在一定的类同性,但也有着巨大的差别。

1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定义及比对分析

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提升创新创业综合素质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教育实践活动。[1]创新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应然目标,创业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市场化结果。创新创业教育更加注重对人的发展的总体把握,强调创新思维的培育、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实践,创新成果的产出,在成果支撑的基础上进行创业,虽然起步比较困难,但一旦完成市场转化,发展势头相对较好,更具有市场竞争力。这也是近些年我们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愿景。创业教育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是指通过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和创业技能等各种综合素质,最终使被教育者拥有一定创业能力的教育体系。[2]Shane和Venkataraman认为:创业是一门独特的研究领域,创业是识别、评估与开发机会的过程,创业教育探究的焦点是如何开展有效的创业过程。高校开展的创业类课程倾向于机会评估、商业计划和营销计划的制订、企业的成立、管理和退出等板块。[3]创业教育关注的重点是创业,着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能力,善于将创业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素质人才。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当然离不开创新,但创新只是创业过程中的一种方式、方法,相对于整个创业过程,创新的比率不一定很高,也不是必然手段。创业教育更侧重于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的成果更偏向于企业的开创者和管理者。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均是实用性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内容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创新是创业的先导和基础,是创业能够持续推进的灵魂和智力支撑,创业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的程度。创业是创新的目标产出和价值体现,是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创新成果的现实成效有待于创业的实践验证。[4]所以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具有很大程度上的交集,存在很多的共性,因而比较容易混淆,但二者绝对不能混同。

2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模式的比较分析

2.1构建“用以致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引导高等学校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根据自身的办学资源与特色,摸索出适合于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5]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2.0版本要强调三融和三性。三融就是指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才能以创新武装创业,让创业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融合,与专业教育相依共存,才能让广大学生形成创新创业的共识和思维,进而外化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供给与需求的融合,高校教师与学生始终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教学活动,要具有市场敏锐性,能够挖掘市场的潜在需要,在明确的需求刺激下进行针对性学习,才能事半功倍。三性就是体现时代性、彰显专业性、突出科技性。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发[2018]32号)文指出要“在高校推广创业导师制,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体系,允许大学生用创业成果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北京交通大学已经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与美国罗切斯特理工学院合作,开设创业与创新硕士学位课程,[6]让创新创业教育往专业化道路上进一步推进。积极发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创客中国”和“中国创翼”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的平台作用,委派校内双师型教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引领学生积极开展创新创业项目,让创新创业知识在应用中得到巩固和加强,让理论知识在应用中体现价值,转化为真实的实践能力。这种基于项目、任务、问题的个性化学习,通过强化输出端,反推输入端,实现了学习过程的交互、体验和反思,形成”输入-输出-结果“的良性闭环,能够达到知识建构、知识迁移和知识内化的内储与外化的有力融通,达到深度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目的,符合成人学习的强目的性特点,能够有效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

2.2完善“学以致用”的创业教育模式。创业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开办企业所需的必要技能与知识,改变他们的创业认知与态度,提高他们的领导能力、管理能力与创业主动性,强化他们成为企业家的意图,增强创业的信念和成功率。中国现在的创业教育是典型的“学以致用”教育,“学以致用”中的“学习”,是一种基于能力提升和知识储备的学习,为了以后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更好地应用。但是整体而言,学生学的不够精、用的不够好。我国的创业教育还缺乏具体应用场景的指引和验证,使得学生在学习时不易抓住重点,而且容易遗忘,即在“输入-输出-结果”的知识学习过程中,广大教师和学生都在输入端努力,后力不济,输出端成效不大,需要进行深入改革与创新。现在很多高校自身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改革,改革教育模式、对课程进行梯度设计、完善教育方式和方法等,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创业大赛,在实际应用中巩固知识、锻炼实践能力,并优中选优,孵化出真正具有市场前景的项目,在学校和政府的各项政策、资金支持下实现创业。创业教育应该富有特色而非制式化教育,既不能单纯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也不能沦为简单重复的实践活动,应该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多元性和针对性,要体现社会服务功能,探究市场经济和技术空白,进行启发性教育,才能最终转化为实际的创业行为。

2.3二者的共同点。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虽然侧重点不一样,但又有较大的共通性,都不同于传统的专业教育和知识教育,是由政府推动的自上而下的实用性综合素质教育。两者都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为未来创业发展做准备,不能简单地追求立竿见影、功利化的效果,如创业的学生数量、创新创业大赛的成绩,获得多少创业资金的支持等,而是要满足学生在学术和未来职业发展方面的需求,旨在培养每个学生的进取精神和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的精神。[7]希腊历史学家Plutarch说过:“思想不是一个需要填充的容器,而是需要点燃的木头”。创新创业教育是在创业教育的基础上升级的2.0版本,更强调创新与创业的紧密结合,更加明确地突出创新的孵化作用,创新是过程,创业是结果,具体教育实践活动中要花更多的时间去点燃学生的创新创造力,让学生的创新创造来引领生产和生活,始终站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潮头浪尖上,而非被现实浪潮所裹挟随波逐流,沦为廉价的劳动力,这才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真谛,依托于高校身后的文化积淀和与时俱进的教育改革,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更多勇于创新、敢于创业的个性化人才。

3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核心理念的比较分析

3.1核心理念的区别。创业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创业,重视基于创业过程的学生能力的综合培养。创业是在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下开展的高风险行为,[8]创业教育就是希望通过一个完整的教育闭环,让学生了解创业过程及其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成为经营管理方面的高端人才,尽量降低创业风险,实现创业型就业。单纯的创业教育催生的大多数是生存型创业,技术含量不高,是对传统买卖关系的机械复制,主要目的是解决创业者自身的就业和生存问题。创业教育必须以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培养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为价值取向,让高校毕业生不再局限于求职就业,在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上被动地承受着失业的压力,而可以有能力进行创业就业,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解脱自己、造福他人。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会长刘春田认为,劳动是无上光荣的事情,而这个时代比劳动更伟大、更光荣的事情就是创新创造。[9]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创新,首先要在创新上下功夫,在全校形成创新创业文化,教育引导和潜移默化着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要打造优质的创新创业教育,就要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创新创新教育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深入人心的创新创业文化,这集中体现着这所大学的特有价值取向、办学定位和文化表征。创新创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以一种强大而无形的力量影响着身处其中的广大师生员工的精神品格。“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这股无形的精神文化力量最终必将深刻影响着居于其中的每一个学生的思想与行为,让其在创新创业的浪潮中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能够想人之所未想,并在这种思想下去积极探索、锻炼创新能力,行人之所未行,进行创新实践,产出创新成果,并在创新成果的市场转化过程中探索智力成果的更优化的资产化效果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减少创业初期的资金压力,加快创新型创业的过程、提升创新创业的成功率。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为其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开放式的教育生态系统,创新无极限,教育无休止,并非单纯的为了解决短期的就业问题,而是为了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型综合人才,增强教育服务社会、服务创新发展的能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创新创业教育的直接后果是催生有技术含量的创新型创业,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瞄准市场空白抢占先机、谋求更大的发展。与最初的创业教育相比,依托具有明显市场潜力和商业价值的创新成果的创业,资金压力较小,成功率较高,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更佳的培养效果。

3.2共性特征。创新与创业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创新是创业的智力支撑和知识产权基础,创业是创新成果的落地与市场化。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教育虽有区别,但更是具有很多共性,创新创业教育是在最初创业基础上的升级版,有别于传统的知识传授教育,更加注重实用性、培养个性化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让学生养成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有近百年的创新创业教育历史,业已形成比较成熟的双创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教育成效也显而易见,而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10]虽然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近些年也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蓬勃开展,但因为教育理念、师生认识不够、软硬件实力跟不上等种种制约因素,创新创业教育仍需进行更加适合我国国情和各地高校校情的综合改革,助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格局尽快形成。无论是最初的创业教育,还是升级版的创新创业教育要想获得良好的人才培养的效果,都要被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与专业教育、知识教育联系起来。二者都经历了一个由点到面、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过程,在实践摸索和理论总结中逐步展开。高校要坚持改革创新,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本校特色,架起高校与企业、高校与市场之间的沟通桥梁,真正实现“产、学、研、用”的有机结合,根据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本质和市场的需求制订针对性的培养目标,立足本校校情,科研创新能力强的高校宜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而侧重实践能力培养的应用型大学宜大力推行创业教育,高校应立足实际不断探索和开拓适合本校的教育模式,从不同的侧面推动教育向质量提升方向转变,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建设,形成多方合力,最终实现开放、互利、融通、共赢的教育新局面。

4追求优质教育的应然目标

创新与创业范文2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外延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建成创新创业体系,其中包括从创新精神、意识和能力,创业数量方面取得显著成果。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在各个高校掀起了新的高潮,但是其含义和范围尚不明确,通过研究,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加以界定,是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中国梦”的实现、高校教育改革、大学生自身发展以及就业的需要都是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发展的外部动力。

1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内涵指的是概念的本质属性。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创新的解释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创业的解释是“创办事业”。创新与创业不能割裂开来理解,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创新是创业的基础源泉和前提,是内因;创业是创新的目的与归宿,是外因。没有创业的创新是缺少动力的,没有创新的创业是缺乏生命力的。

1.1理念

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创业基础”教学大纲,要求各高校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很多高校陆续开设了这门课程,但是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一门“课程”,而应该作为一种理念,贯穿所有的课程,因为任何一门课程都需要创新,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创业的可能性。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核心应该是打破常规、刻意出新。在学校教育阶段,对于知识的学习主要是以填鸭式的,各种体系、概念、知识点都是“别人”总结出来的,在这种思维定式下,大学生往往缺乏批判精神,认为书本上的理论都是对的,专家的观点都是不可挑剔的,甚至教师都是权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个性发展、允许多样化存在才能真正实现打破常规、刻意出新。

1.2主体

主体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非教师或者创新创业项目和课题。创新创业教育既包括认识活动也包括实践活动,认识活动主要通过理论教学完成,实践活动更多通过实践教学完成。另外,为了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育者需要帮助主体寻找合适的中介和拓展足够的客体。中介可以是课本、网络、教师,也可以是优秀企业家的现身说法,客体可以由教师发掘也可以由大学生自己发掘,在挖掘创新创业项目的时候,需要寻求政策的支持、资本市场的关注以及师资力量的扩大,改变以往以知识传授为主,培养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局限,同时更要鼓励大学生借助自身的能力投身实践。[1]

1.3目标

学校教育中的创新创业教育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需要将目前的课程重新整合,使其具有严谨性和系统性,而非仅仅包括“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同时增加讲座的质量和数量,使其拥有固定的安排与系统的规划,建立专家库,邀请更多的不同行业的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成功者和失败者,开展丰富多彩的讲座。实践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要复杂的多:首先,聘请拥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避免实践教学从理论到理论;其次,善于利用网络资源为创新创业教育开拓新的路径,如网络时代的虚拟实践,具有虚拟性、超时空性、交互性等特点,可以实现现实难以完成的任务,如通过网络游戏让学生在短期内体验创业的过程;再次,争取社会的支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如企业群体的支持可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实习基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建立更加宽容友爱的环境及广泛友好的关系网络;银行的支持可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家庭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家长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理解与支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创新创业的成败,避免创新创业大学生太大的压力。[2]

2创新创业教育的外延

外延指概念所包括的所有因素,可以一一列举,也可以不断扩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外延很多,从不同层次、角度进行划分,会有不同的种类,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外延,我们主要从横向、纵向和内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2.1横向划分

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分为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科学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社会服务三个方面。人才培养和科研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它们往往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质量。总之,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够通过给社会提供合格创新创业成果、创新创业人才、创新创业培训来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因此,创新创业人才、科研成果、社会服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部分。

2.2纵向划分

创新创业教育可分为创新创业教育投入、过程、产出三个阶段;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主要是从师资、设备、教材等方面作为切入点;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主要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方面,理论教学指授课计划、授课方法、作业等,实践教学指实践项目选址、实践形式、实践手段等;创新创业教育产出指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以及走上社会后在岗位上取得的成绩以及学校直接面向社会的服务情况。

2.3内在划分

从内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来看,创新创业教育又可以分为创新创业教学、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等方面。创新创业教学不同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只是教育活动的一个方面,教学主要在课堂上进行,而教育无处不在,包括创新创业环境的营造、创新创业文化的熏陶、创新创业成功人士的激励等;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指的是从师资配备、经费、设备等方面进行统筹协调,配合其它因素一起完成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和社会,如何让学生和社会满意是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所研究的内容和关注的焦点。[3]

3结论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它的内涵会越来越丰富,外延会不断扩大。创新创业教育来自于实践,最后又要回到实践中去,而对于它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

参考文献

[1]李亚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原则及路径优化[J].思想理论教育,2015(10):83-87.

[2]杨幽红.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范式与实践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1(6):75-76.

创新与创业范文3

关键词:河北省高校;创新创业;高校教育;教育模式;大学生;创新精神

随着时代的进步,研究的深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1989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大会上,创新创业教育被首次提出。近年来,我国相继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号)《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国发〔2015〕32号)一系列鼓励在校大学生积极创业、主动创新的条例和政策,为我国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目前大力提倡的一种教育模式,也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重要举措,对高校教学体制的改革与发展将产生推动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精神。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能够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而且能够促进社会的长远发展与进步。国内外学术界在近几年对创新创业教育密切关注,不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研究。国外关于此领域的研究时间较早,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成果比较丰富,最具代表性的国家有美国、德国、英国、日本、印度等。美国部分高校经历了由教学型—研究型—创业型的转变,在其率先提出“创业教育”和“创业精神”之后,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也在积极稳妥地推行适合本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从而推动了世界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广泛讨论。

(一)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国外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较早,已经形成了以美国为代表的独特的教育体系。本课题以美国模式为基础,解析和探讨其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做法,以期对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起到参考作用。美国不同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有所差别,但具有以下共性。1.重视培育创新创业理念和创业氛围。在美国,不论是政府层面还是各大高校都意识到创业意识和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性,并将其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通过社会宣传和社会帮扶,营造良好的氛围,培育大学生的创业理念以及意识,使大学生将“创业意识”融入到自身职业规划,并带动大众创业行为,引领创业革命。高校教育也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根据市场需求培养了一批复合型创业人才。美国着重培育创新创业理念和创业氛围,带动美国创业教育进一步发展,通过归纳总结,这一理念可分为以下三点。一是理论和实践并重。在理论上联合教师、企业家设计和讲授创业课程,组织并成立创业队伍,在实践上由教师带领创业队伍参加比赛,选取创新立意充足、市场发展前景好的项目或发明进驻产业园区,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二是强调创新创业团队的重要性。众所周知,成熟的团队拥有多样化的人才、多渠道的人脉资源以及通力协作的氛围,因此团队协作优于个人。美国十分注重创业团队的构建,在日常授课过程中,经常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形式,在创业实践中,也采用了全队协作模式,结合教师和企业家的指导,合力解决创业过程中的问题。三是注重跨学科合作。一个成熟的企业不单单只有从事专业工作的部门,还需要经济、管理、科技等方方面面的配合,因此在团队建立和项目推进的初期,应当充分考虑到成员的学科背景和素质能力,力求多元化;指导教师团队也应当具备多领域背景,这样有利于创业的可持续发展。美国基于跨学科合作这一理念,孕育了大量素质高、能力强的创业团队,涵盖管理、金融、科技等众多学科和专业。2.构建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从课程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训练,美国创新创业教育形成了一个结合创业知识与创业能力的完整教育体系,具备众多创新创业教育的经典案例体系。斯坦福大学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在充分夯实创业知识的基础上,将创业教育与专业科研相结合,依托企业不断进行创业创新,构建了开放互动式的教育模式,培养了大批复合型创业人才。斯坦福大学还实现了“校企合作”,建立“科技工业园区”,通过鼓励学校内部研究人员的科研成果商业化,实现了学生与企业的互惠互利。赖斯大学注重课程体系的建设,注重社会需求,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大纲,本科一年级是新生创新创业体验,本科第二年着重创业课程教学,本科第三年学习金融、管理、科技、风险培训等相关知识,本科第四年则加强实践和案例研究,分层次、分阶段安排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课程学习,在规划中培养有潜力的创业人才。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哈佛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它涵盖了课程体系、管理体系、社团体系、全球化体系、竞赛体系以及法律政策体系等诸多部门。其中,最为核心的体系是课程体系,系统且详细地规划了学生大学四年的创业课程和创业活动;具备鲜明特色的是社团体系,这些社团是由具备创业想法的学生自发组织,通过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吸引了校园内众多对创业有兴趣的学生加入,有效地激发了校园内的创业意识,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其具有代表性的俱乐部包括能源俱乐部、创业者俱乐部、金融技术俱乐部、粮食与农业俱乐部等,与此同时,哈佛大学创业中心为这些社团和俱乐部无偿提供工作场地、指导教师,方便社团间的交流和指导,促进社团和创业活动共同发展;哈佛大学的全球化体系充分集合了各国、各高校的优质资源,例如有才能的学生、有知识素养的学者、成功企业家、商贸人士以及政府官员等,打造高端服务平台在全球范围内汇集创业项目、创业团队,共同提升创业技能。比如,哈佛大学的“全球众创空间”项目组织本校有创业能力的学生和教师,定期以国外创业项目为案例进行分析和探究,发现这一项目的难点与问题,随后组织相关人员成立队伍,赴该项目的实践基地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创业帮扶,最终达到解决创业者困惑、提升本团队协作意识和技能水平的目的。麻省理工创新创业学位项目和管理体系的设立也值得借鉴(见图1)。目前,“全球众创空间”项目已经在美国各高校扩张,甚至延伸到国外,在中国、日本、比利时等国家相继成立了有关组织,整合全球资源,更好地在相关国家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的对接。3.坚实的组织管理体系。除了学校提供基础的教学支持外,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政府为创业大学生出台税收减免和事业费用减免等优惠,还设立创业活动管理组织机构和创业园区,举办创新创业大赛,为创业者提供优质平台;创业活动管理组织机构普遍设立了帮扶基金,便于解决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资金风险或其他困难。另外,社会各界对创新创业教育也提供各种支持,知名企业家和优秀创业者不定期举办公益知识讲座,与创业者建立起各种联系,有助于创业的开展。美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组织管理体系经过长期发展,激发了高校创新热情,营造了浓厚的社会创业氛围,逐步走向完善。美国倡导的知识与实践并用的创业理念,有针对性地提升了全社会的创业技能,这都得益于坚实的组织管理体系。

(二)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起步较晚,还未形成统一模式。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开展,各大高校具有自身特点的模式不断涌现,主要包括以下四种。1.以复旦大学为代表的“课堂教学主导型”。该模式将课堂教学和教学模式作为主要内容。除了讲授创业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之外,还着重讲授管理、风险评估和成本预算等相关内容,培养学生初创企业时的管理能力和抗击打能力。这一模式还要求高校在课程体系中进行实践技能讲解与训练,适当带领学生参加各类的实践活动,培养实战技能。理论知识和课堂互动相互渗透,使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2.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实战技能培训型”。该模式以提升创业技能为其侧重点,学校专门设立创业管理培训学院,从事创业教育研究;设立教师帮扶团队和帮扶资金,对有创业潜力的学生创业者提供财政支持和技术辅导;成立队伍积极参与各类比赛,与社会、企业联合为有潜力有素质的创业大学生提供服务平台。3.以黑龙江大学为代表的“实践基地向导型”。该模式主要侧重于提供专业的创业实践基地,在实战中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挖掘优质的创新创业项目,实践基地分为两种,一是校内资源提供,二是校企合作创建,两者相互配合,为实战提供服务和向导。4.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综合创业教育型”。这一模式结合了课堂教学、技能培训和实践指导三种类型,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提供充足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一方面,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基础,既培养专业知识,也提升综合素质,努力打造全方面创新人才;另一方面,结合社会活动和比赛,依托于各类型的创业服务平台和创业管理组织,提升创业教育的质量。但是,以上四种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重视课堂教学的学校往往只在知识传播方面下功夫,并未考察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实战素质;重视实战的学校有效地结合了理论与实践,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训练,但是学校的精力和资源有限,社会创业实践很容易脱离社会平台,达不到实践效果,最终流于形式;此外,打造实验基地这一做法具体实施复杂,并且需要大量的资金,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操作性不强,社会和企业的参与度不够。因此,综合模式更符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运用这一模式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有助于可持续发展。

(三)河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优化

河北省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特色不太突出,大多数高校在这一方面的建设还较为分散,没有系统的完整的体系。但河北省高校的大体情况与其他省(区、市)高校相同,拥有良好的政策支持、环境氛围以及教育资源。因此,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笔者提出具有特色的“四动力”模式。1.培育创业理念和创业氛围。不论高校还是政府,应当具有培育创业理念的意识,制定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总体规划,合理地对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技术支持和基础保障,提炼出符合各地区发展的创业理念。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应当充分运用媒体宣传创业精神,树立创业意识,形成“鼓励创业、包容创业”的环境和氛围;高校也应当加强相关知识宣传,提供优质的资源与项目,创造良好的氛围。2.加强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创业教育包括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是大学生创业知识的来源,对创业实践起基础性作用。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建设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理论知识与创业实践的融合,二是在课程设置的跨度上,应当根据各时期设置不同的教育内容,在各个阶段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同时保持课程的连贯性。在师资队伍的构成上,应当注重研究领域和层次多样化,不仅包括通过培训的各专业教师,还应包括社会成功商贸人士。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应当定期学习和补充新的理论知识,多参加交流活动提升自身素质,最终能够承担创新创业项目,形成优秀创业成果。在创业实践方面,各高校应当结合自身情况,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创业实践模式,常见的实践模式包括实践基地、孵化园、各类别的创业比赛等。3.夯实创业保障和创业支持基础。政府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力,一是成立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提供咨询、指导、决策等参考性保障,提升创业活动的水平;二是推出有关税收、事业费用的优惠、减免、帮扶等政策,并成立专项基金,为优质的项目提供财政保障;三是搭建实践平台,联合社会资本和高校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指导和服务。各高校也是大学生创业者的保障单位,应当建立专门的教学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计划,强化师资队伍,将绩效评估纳入教师年终考核。除此之外,创业者的家庭成员应当转变观念,鼓励大学生的创业行为,并提供一定的资金和人脉支持。政府、高校、家庭、企业和社会密切配合,搭建友好的互帮互助关系,共同推动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的支持。4.健全创业反馈和绩效评估。良好的绩效评估体系有利于发现问题与不足,能够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应当充分关注创业项目的进度、走向以及成果的反馈,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实践情况进行走访和调查,这样才能充分地提供相应的支援。对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应当及时进行绩效评估,客观的评估机制应体现多元化和公平化,考评因素注意广泛性和实用性,主要包括课程内容、创业活动组织情况、创业者成立企业的情况、授课教师学术发表量等。对于不达标的教师水平、课程体系和机构设置,应根据最终分数实施惩罚,并督促其改进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张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机制、路径、模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0):30.

[2]李月云,杨文艺.强化协同:新建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路径选择[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2):60.

[3]应永胜,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解析及借鉴[J].昌吉学院学报,2015(6):88.

[4]崔益虎,刘运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意蕴与改革路径[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02.

[5]倪迎华,付晓娜.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探析———以河北省为例[J].创新创业,2016(4):43.

[6]刘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问题与改革路径探析[J].高教学刊,2016(10):32.

[7]许涛.国际高等教育领域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系统模型和要素研究———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例[J].远程教育杂志,2017(4):27.

创新与创业范文4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创业;融合

当前,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不断深入,各个高校在学生的创新创业中作不断改进方法、完善措施、大力支持,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①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良好的融合起来,已经成为了当前高校亟需解决的问题。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较高的同质性。”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进行完美融合,就一定要厘清楚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几个关键要素。

要素一:教育对象。

既然是教育,就一定有教育对象。在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中,我们的教育对象就是教师和学生。一方面,教师作为教育者,就一定要牢牢树立“大融合”的教育理念。无论是工科,还是人文社科专业的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时候,绝对不能仅仅是看学生是否来上课、是否考试能及格,而要把学生的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紧密结合起来。思政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出一个对社会有用、对国家能够作出贡献的新时代青年,这是我们教师作为教育者应时刻牢记的。另一方面,学生作为被教育者。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当摒弃“我只要完成专业知识学习就可以了”这种错误理念。在当前,偏向于创业的学生逐年增加,政府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政策支持。但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也有一些学生走进了“创业误区”。有的学生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打起了法律的“擦边球。有的学生为了争取能有更多的创业时间,不能合理地协调好创业与学习的关系。这些误区的造成买就是因为我们在强调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要素二:教育内容。

在教育内容方面,高校思政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等等。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不仅仅是以培育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而是要面向全社会,针对那些打算创业、已经创业、成功创业的创业群体,分阶段分层次的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的教育。二者虽然在教育内容上有着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思政教育,是为了塑造大学生具备良好的人,创新创业教育是为了培养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素养。二者教育内容的有机融合,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更能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所以,我们的教师和学生要共同努力,转变原有的教学和学习方法,不断提高自身对教育内容的开拓性认识。教师要适时更新教育的内容,让学生能够提前了解和关注到与切合于当前社会的教育内容。作为学生,更应化被动为主动,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及时掌握社会的发展的动向。

要素三:教育方式。

传统的教育方式,就是教学,即老师教,学生学。在互联网全媒体不断蓬勃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一方面要经常性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经常性教育是指关注学生的课后生活,通过多样的形式(例如文艺演出、网络课程等)将教育贯穿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集中教育是时间地点相对集中、有组织地、有步骤地进行专门的教育。二者结合,可以使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教育。另一方面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能为广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具体的实践教育能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正确的行为方式。这两种方法相互依存、互为补充,能不断提高广大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

要素四:教育效果。

教育的效果好不好,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的好不好的重要标准。“我们可以在思政课课堂教育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造意识、创业精神和意志的教育,积极指导大学生确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方法,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安全意识的教育,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良性互动。”③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一定要抓好专业教学过程的育人点,把技术技能上成长和精神上的成人有机结合起来;一定要把明确肩负的历史使命和不断提升思想水平有机结合起来;一定要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一定要把学生学习知识和增长见识有机结合起来。另外,良好的教育效果也是优化学生成长成才氛围的重要推动力。

要素五:教育现状。

伴随新时期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剧,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的日臻成熟,当代大学生逐渐凭借其自身优势成为创业群体中的有生力量。因此,我们要深刻的把握好这一形势,了解当前的教育现状,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教育工作。传统创业方式在创业教育内容上,以学科知识为核心,考核方式较为单一,综合性不强。在创业教学上以老师课堂教授为基本形式,具体的实践步骤无法充分满足。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传统创业教育观念,树立全新的创业教育理念。

要素六:教育氛围。

大学生创业是为了满足经济提质和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为了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的重要举措。2015年,国家提出了重大战略任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任务既符合中国转型发展需要,也为大学生这类知识型人才自主创业创造了有利条件;既促进了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也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创造了社会财富。近年来,国家创业扶持力度的逐年增大,大学生创业可以享受的优惠政策也更加系统和全面。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工作重在平时,贵在经常,而绝非一日之功,必须将其日常化。为此,应采取日常化培育方式,把培育作为高校师生日常生活的基本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学习、活动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落实到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

要素七:教育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前行的不竭动力。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努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在新时代的起点上,了解和掌握教育创新观,对于我们深刻理解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要素八:教育平台。

学校在创业机制构建上,应不遗余力将各项工作落实到位。首先,要搭建创业孵化园基地,把基础力量配强。其次,要加强创业项目跟踪指导,把帮带工作做实。为有心创业的学生提供一只素质优良、经验丰富、责任感强的师资力量。再次,要激活学生们的创业动力。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一定会面临家庭、同行、项目本身等多个方面的创业难题,要尽最大可能为其提供帮助,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们的创业动力。

要素九:教育机制。

一是要构建培育的聚合机制。构建培育的聚合机制,就是运用聚焦法则,将能量聚于一点,形成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的强大力量。二是要构建培育的内化机制。一种相对稳定的思想政治倾向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总是以一定的信念或信仰为前提条件的。将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内化为师生内在的信念是最理想的培育结果。三是要构建培育的长效机制。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是带有根本性、长期性、基础性的长效工程,必须持之以恒,构建培育的长效机制。

要素十:教育思维。

教育者一定需要创造性思维,从广义上来讲,创造性思维是指教育者在思维过程中,突破思维定势,不拘泥于定见,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多种思维形式,从多种角度进行超常性思维,给出新思想、新见解、新假设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的思维方法。在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中,创造性思维是教育者发挥潜在智能,不断开发脑力资源的一个核心问题。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教育者,绝对不可能真正成为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成功者。教育工作能够了解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点,对于增强领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四维一体”协同发展路径研究[J].新余学院学报,2019,24(6):136-141.

[2]陈齐.民办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路径探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1):12-13.

创新与创业范文5

关键词:经济增长;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

1引言

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步入新常态,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简称国贸)专业亦如此。因此,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通过不断提升本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创新推动创业,从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和提升就业成为必然趋势。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就已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国家发展战略;2015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三十八次提到“创新”、十三次提到“创业”、两次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主要的原因是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滞后,缺乏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存在不足,学生的专业技能不高等等。因此,如何优化国贸专业的教学体系,积极开展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推动学生熟练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创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将成为当前及未来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1国外研究现状

熊彼特创新创业理论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1912年,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创新创业理论”,他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而创业就是这种新组合的实现。他认为经济增长的真正根源就是创新创业。熊彼特的创新创业思想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传播,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达、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展、创业热潮的风起云涌以及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对熊彼特创新创业思想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通过对澳大利亚医药行业48家公司的实证检验,Hindle和Cutting(2002)证明创业可以提高就业和公司绩效。Natalia和Isabel等(2009)运用计划行为理论,通过对西班牙卡斯蒂利亚-莱昂地区的354家公司作为样本进行路径分析,发现不断接受管理学和创业教育的人更富有创新性,创新行为与创新教育可以相互促进。企业的经营创新需要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创新和创业能力(Marie、Anne和Jerry(2009))。而Thursby和Fuller等(2009)通过对在读MBA和科学与工程博士研究生综合培训规划的调研,认为学生需要能够将基本知识转化为技术和创新能力的技能。为此,国外很多高校很早就开始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研究和开发。以美国为例,1947年和1949年哈佛和斯坦福大学分别开始实施创业教育,哈佛在MBA教学中开设《创新企业管理》创业课程。到2003年,美国1600所高校开设了2200多门创业课程,44种相关英语学术刊物及其100多个创业研究中心,它们不断完善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举办各种高校创业计划竞赛,加强创业研究等。其他发达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新加坡、韩国等,都较早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而且在实践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2.2国内研究现状

第一,对创新和创业的关系研究,学者在关注“创业”与“创新”差异(刘键钧(2003)、李乾文(2004))的同时,也在努力探索“创业”与“创新”之间的联系及其本质上的渗透与融合,李时椿、刘冠(2007)、张映红(2006)、任迎伟、张宁俊(2006)等都认为创业和创新之间本质上具有无法分割的关系。第二,对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问题的研究,高晓杰(2007)、孙?,解长福(2011)等认为我国高校目前存在创业基本知识教育相对落后,创业师资力量不足,创业课程体系不健全,缺乏创业实践指导及创业支持相关措施,创业基地难以提供等问题。第三,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现途径的探索,王杏芬(2010)、刘艳,闫国栋等(2014)、尹翔,郗芙蓉(2015)等学者认为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契合是价值指向;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的融合是核心素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应深度融合;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的整合是实现路径。第四,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曲秀琴、吕秀丽(2013),蔡杰、韦维(2014),刘艳、闫国栋等(2014),徐晓辉、兰草(2014),马利英(2018)等提出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框架基本由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训练、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三个维度构成,课程教学模式可采用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专业课程与课外活动、模拟教学与体验式课程相结合,从而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创业素质与相关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纵观以上研究,目前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同欧美发达国家差距甚远。在理论研究上,大多是泛泛而谈,不能对理论知识的具体方面进行透彻而系统的分析,结合案例分析甚少;在教学实践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具体专业教育中的研究甚少,缺乏针对性,忽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本文将通过对国贸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和突破提供新思维,助力高校国贸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和深化发展。

3国贸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困境

3.1办学定位对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制约

目前部分地方高校服务于区域经济、为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培养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往往造成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忽视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机地融入专业教学中,造成对学生创新创业理念、能力培养的缺失。具体表现为:在课程设计上重基础理论课程轻实践实训课程,在教学内容上重理论性知识传授轻探究性、前沿性专业知识培养,在教学模式上重单一传统课堂教学轻实训实践教学。这在国贸专业人才培养中也是如此。因此,如此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会观念滞后、思维固化、缺乏创业意识和创新思维,从而导致缺乏合作精神、承担风险的能力、缺乏组建公司和管理公司的相关专业知识、法律法规常识以及遇到困难时的分析、应变能力等。如此长年累月地没有新事物的磨炼和刺激,学生就会失去创新的积极性,渐渐的个性就会变成被动型的对世界新事物没有兴趣的人。

3.2传统教育理念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冲突

传统的高校教育重视大学生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以及就业技能等教育及辅导,轻视对创新创业的科学指导,这往往造成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误读,认为其是就业“困难户”专业的“救命稻草”,或是学生毕业后“发家致富”的“必修课”。于是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传统教育理念里是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没有需求,高校没有意识。但是,当前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格局和趋势使更多高校教师意识到各中小企业已成为各国经济的增长点,“独角兽”企业数量规模一定程度上成为衡量一国新经济战斗力的重要依据,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积极意义,认为其不仅可以创新学生的思维模式,而且也有益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所以开始有意识的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减少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障碍。但据调查,仍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对此兴趣不高,认知不强,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徒增了其个人的学习负担和提高了毕业门槛,这也导致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阻力增加。

3.3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与创业支持系统不完善间的矛盾

虽然国家大力激励和扶持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及教育,但是近年来进展缓慢。其原因之一就是目前大多数高校校园大学生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仍欠浓厚,课程开发流于形式,相关创新创业比赛停留表面,后续的鼓励政策支持力度不明显,仅停留于简单的场地租金优惠或减免、少量的启动创业资金支持等,学生在创新创业中没能掌握科学的方法,导致创业失败居多,影响创业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些创业支持系统的不完善,使“孵化”机制无法凸显,浓郁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难以显现。

3.4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地位的边缘化

很多高校在制定某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时都面临这样的问题,如何确定不同层次高校、专业、学科背景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教学内容、基础课程及教学目标等?还是不分专业、所有学科全面打通?据调查,目前一些高校从事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的大多要么是管理学学科的兼职师资,要么是学校招生就业部门的师资,这样往往很难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起来。而且不少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内容是直接参照就业指导课程,而有的高校却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为素质教育的选修课,供普通本科生自主选课,这些都很难保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

3.5创新创业教育人力资源的匮乏

目前大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力资源的来源主要为有创业经验的个人和创业研究专家,他们大多为校内教师、企业管理人员或政府相关部门人员等。对于有创业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来说,他们更多的是作为高校创业教育活动的评委或嘉宾,很少参与到学校正规的创业教育课程中。这样其创业经验就无法有效系统的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创业意识和提升创业教育成效。而具有创业经验的高校教师是有限的,专业教育教师专业知识强,创业经验弱,这往往导致在专业授课中难以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从而使专业教师对学生创新创业思考的影响是有限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4国贸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突破

4.1理念突破:确立国贸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营造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贯彻落实“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精神,秉承“学以致用、授之以渔”的教学原则,以“创新创业”为核心,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一方面加强创新创业意识和兴趣教育。通过积极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创新创业研究与实践活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获取丰硕的成果。通过积极组织和带领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如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挑战杯、国贸技能大赛省(区)赛、国赛等,引导学生开创新思维,推行实践多元化,发挥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将创新精神贯穿于实践教育活动之中;另一方面加强创新创业基本素养教育。通过创新创业训练营模块课的设置、实验室虚拟仿真模拟、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集中实训、企业家讲谈坛等,以及通过支持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协会或社团等,实现创新创业基本素养教育的校内外联动;第三方面推进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教育。通过鼓励师生在线上(如创办虚拟公司)或线下(如到校企合作基地挂职)进行创业锻炼、协同创新、组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室,或鼓励整合多方资源完善大学科技园、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建设。

4.2体系突破:构建多维度的国贸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教学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在传统的国贸专业人才培养计划里一般都缺乏或被忽视,这是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的。因此,结合专业教育,构建多维度的国贸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教学体系迫在眉睫。我们将课程体系设置为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类、创新创业基础知识类、创新创业实践模拟类有机结合的三大模块,提出校内校外两大课堂共同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设置一个政府、高校和企业三位一体的国际贸易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体系。

4.3保障突破:构建全方位的创新创业软环境保障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与就业困难的矛盾日趋凸显,自主创业成为缓解这一矛盾的一副“良药”。但是大学生创业率和成功率偏低的现实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体系不完备、不够健全。为营造积极向上的创新创业环境,高校应该构建全方位的创新创业软环境保障。首先,政策支持。如推行弹性学分制,为有需要的在校创业学生保留学籍。其次,创业教育支持。突破传统教育体系,构建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再次,资金支持。如通过学校创新创业项目立项资助、校友创业基金以及银行合作等方式搭建资金保障平台,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活动,且减缓后顾之忧,活力得以激发。最后,孵化支持。学校可以鼓励、帮助学生的创新科技成果进入创新科技园,协调各方面关系,为大学生创业公司的创办及后续孵化提供优质服务。通过政策、教育、资金和孵化等全方位的配套支持,激发在校生创新创业的活力与潜力,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的软环境保障。

4.4人才突破:打造优秀的创新创业教育“两栖”型专业化教学团队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亟待培养一批“专业化+创业型”的两栖师资,他们对工作有情怀和对事业又充满热情。那么高校一方面需要打造更高综合素质的创新创业型教学团队。依托现有的教学资源平台与教学环境,以教学质量为核心,加强创新创业培训,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制度建设为契机,突出创新创业,全方位打造立体化创新型教学团队,培养高水平的创新性人才,实现“1+1>2”的协同效应。另一方面利用现有的校外资源,聘任成功创业者、风投经理、企业家等各业高端优秀创业精英,担任本校创新创业课程兼职教师,构建一个由校内专业教师+辅导员、校外创业人士+社会企业家等专兼职结合的多元化专家型智库,为进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保障。

5结语

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背景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日趋紧迫。只有突破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办学定位、教育理念、文化氛围、学科地位、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困境,才能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激发、促进学生创业者的不断涌现,推进中小企业革新与研发,优化产业结构,撬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参考文献

[1]高伟.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反思与对策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5,(08):92-95.

[2]王杏芬.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0,(12):22-26.

[3]马利英.基于创新教育模式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J].未来英才,2018,(01):171-172.

[4]李家华.创新型经济视野下的创业教育发展[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09):52-56.

创新与创业范文6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就业;师资;课程

随着21世纪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到来,知识经济时代已然形成,国际上已基本达成创新创业人才是第一战略资源的共识。从广义上讲,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开创性的人才[1]。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培养创新人才、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已逐步为社会所接受和关注。大学生拥有广阔的视野和系统的知识,若能通过教育,开发其创新创业潜能,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然而,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远没达到预期。在新的形势召唤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急需改革,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并采取措施促进其发展。

一、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任何教育创新都源于外部力量的驱动,其中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主导。创业浪潮的兴起引发创业教育的热潮。自进入21世纪后,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愈发明显,按照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我国经济已完成要素驱动和效率驱动阶段,进入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阶段,以知识和高科技为支撑的第三产业对创新人才的巨大需求,刺激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适应国际化发展的新型人才。近年来,“创新创业”频繁出现于文件和纲领中,转变经济发展模式,重要途径就是发展创业型经济,这意味着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创新创业,经济的改革和转变需要创新型人才。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激发他们的创业激情,为经济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人才保障。

(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自1998年全面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化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并逐步向普及化阶段迈入。入学人数的增加必然导致大量大学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增加社会的就压压力。据大学生就业报告统计显示,2014—2016年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仅为91%左右,若以每年750万的毕业生计算,这意味着每年有70多万的毕业生失业[2]。有专家指出,若不能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将难以实现。医治就业难的顽疾,需要教育发挥“造血”功能。科学的本质是创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教育创新是开展创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前提基础。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于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重视知识掌握和技能训练,培养出来的人才是被动适应现实环境、适合终身职业的工资型人才,符合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分工出效率”的要求。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传授知识为主的高等教育不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唯有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并破解高等教育与社会要求不匹配的问题。事实上,我们高校的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的比例不到10%,除缺乏内在转化动力机制外,与企业沟通不够、缺乏外在经济载体和社会投资机制是一重要原因[3]。创新创业教育,为高校和企业的直接沟通搭建桥梁,实现真正的产学研有机结合。大学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升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三)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早在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21世纪的高等教育除“学术护照”和“职业护照”外,还有能证明一个人的开创能力和事业心的“创业护照”。创业教育已从精英型教育转变成满足大众生存与发展手段的一种普及教育。创业教育以帮助学生获得终身受益的创业品质、动机及能力,拥有创造性能力、改革能力、把握机会和创造机会的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和品质不仅对创办企业的人来说是必要的,对于受雇于企业上班的工薪族而言也是必备的能力。拥有创新精神、敢于冒险,有着独立工作能力和技术,有效应对适应全球化、应对知识经济挑战,理性选择自身职业发展模式,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社会变革,从而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二、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行成于思,观念上的转变是基础

阻碍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功利性的教育观念。长期以来,我国对创业教育存在错误的认识,认为创业教育就是教学生创办企业,对教育效果的评价拘泥于毕业生创办企业的数量及获得投资的数量等商业性的价值判断,没有认识到创业教育在提升人才素质、拓宽人才视野方面的重要意义。高校教育者把创业教育定位成面对少数人有创业意向或者创业需求的学生的针对性教育,很难理解其人才培养价值,没有自觉将其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创业教育包含两个维度:一个是创业,一个是教育。对于高校的创业教育而言,两个维度都要走,但重点在于教育,这是高校的优势。即是以教育为主,那么创办企业、培养企业家不是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创业教育也不是为了教给学生某种知识或者技能,因此,它不像专业教育针对特定的人群,追求“术业有专攻”的培养目标。开展创业教育,更为注重的是学生创新能力、冒险精神、开拓精神、发现机遇并利用机遇、发现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企业家素质的培养,以造就革命性的创业一代人才。

(二)厚积薄发,资源的积累是关键

军队的战斗力体现在两个方面:人和武器;教育的成功与否也在于两个方面:师资和课程。我国创业教育的师资主要包括两类人群,即主讲经济和企业管理的专业教师和学校的就业指导教师,师资数量及知识结构都无法满足创业教育的要求。《2016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蓝皮书及学情报告》显示,在对全国27个省份、10类院校开展的调查中发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平均授课师资人数本科仅为98人,博士学历的师资比例仅占4%,高级职称比例仅为11.9%[4]。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自身特性,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广博的知识储备,还需要有丰富的社会阅历。解决师资问题,需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目前国内针对创业教育师资培养的KAB项目已开展12期师资培训班,培养了450名创业师资;开设16期创业教育骨干教师研究班,700多所高校近千余名教师参加培训[5]。相对于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而言,专业师资数量远远不够,需要加大师资培养的力度。培养内部师资的同时,高校可通过客座教授、外聘教师等形式引入企业管理者、创业成功者、风险投资家等专业人士进行补充,这些人往往拥有丰富的经历和鲜活的案例。企业和学校形成合力,造就一批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学者型企业家”或“企业家型学者”作为师资,创新创业教育才能获得预期效果。课程就好比武器,只有武器具有科学性,教育目标才有可能实现。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水平不高,重要原因便是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仍然停留在开展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等学科竞赛中,高校开设了“创业学基础”“大学生创业指导”等常识类基础课程,课程体系不健全。一般而言,一套系统的课程至少应包括基础理论课程和实践训练课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从了解创业的基本过程、创业政策等基础理论课,到如何识别机遇、创业计划、企业融资等实际操作技能,最后进行实战案例研究、实战演习、战略规划等。将创业过程必需的意识、个性品质、核心能力等融入到创业课程教学中[6],并有机结合专业课程学习和社会实践。系统性的课程教育中,学习者不仅能全面了解创业知识,还能将自己置身于创业的社会背景中,主动了解创业相关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诚然,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只是改变理念、培养师资、开设课程,这是最基础的,也是最关键的。此外,国家配套的针对大学生的创业支持政策、社会和校园文化对创新创业的宣传、企业参与高校创业教育的积极性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想取得成果,离不开多方面的协调合作和支持指导。

参考文献:

[1]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2]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出炉就业重心发生啥变化[EB/OL].[2017-08-21].

[3]焦之文.深度: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10%[N].光明日报,2005-01-12.

[4]2016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蓝皮书及学情报告在郑大[EB/OL].[2018-03-21].

[5]创业教育到底要教什么[EB/OL].[2017-08-21].

创新与创业范文7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融合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二者融合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目标,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目标的确定,为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实践的重要内容,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济发展转型、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等的引领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各大高校采取多种措施与多种形式,开展创新创业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二)二者融合是高校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现实需要

高等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的职责,其中人才培养是高校最根本也是最核心的功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出了新要求。高等教育进入新阶段,大众化特点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用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需求。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现状及困境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发展的现状是:①教育主管部门在全国范围内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的形式,组织实施创新创业教育;②各个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开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③高校与政府、企事业单位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同时共建实习实践基地,在此平台基础上,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④高校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点,为培养应用型与创新创业型人才积累经验。但在审视与总结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中,也不难发现存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不够,存在着“两张皮”的问题[1]。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困境

1.专业教育师资结构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匹配性不足

高校教师一般具有专业化学习研究的背景,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创新创业教育又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现有教师的知识结构如果不能及时更新,对于教师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存在一定的障碍。同时高校教师尽管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大多数缺乏在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工作经验,也没有创业经验,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会制约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2.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脱节

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最初创新创业教育是与就业指导联系在一起的。就业指导课程师资主要是高校思政工作者,其主管部门是学生工作部门。在这种形式下,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是涵盖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只是一部分内容;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不够,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也比较欠缺。在创新创业课程开发上,该类课程还不成体系,并且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如何结合始终处于探索中。

3.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滞后

传统的专业教育,在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方面有一定的基础,特别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下,高等本科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都非常注重实习实训实践基地的建设。在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方面,各大高校都积极拓展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但如何将现有的实习实训实践基地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也是高校需要思考与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专业教育实习实践不能截然分开,而应该有机结合起来。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

(一)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师资队伍建设

在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师资队伍建设中,应发挥专业教师队伍、创新创业教师队伍与社会导师队伍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中的协同效应。一是高校要加快创新创业专职师资队伍建设,弥补创新创业教育职业化的不足。高校培养一批创新创业教育骨干教师队伍,发挥他们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二是学校鼓励与支持专业教育教师创新思路与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如学校可以以教学研究项目或者教学改革项目的形式资助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研究,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三是通过“引进来”“送出去”的方式,促进专业教育教师、创新创业专职教师和社会导师的三者融合,发挥高校、政府与企业的协同效应。“送出去”即是高校派出教师到政府、企业挂职锻炼等形式,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理念与能力。“引进来”即是通过与政府、企业合作培养的方式,引进具有政府、企业工作经验的人员,以担任学生创新创业导师从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二)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

2015年12月,教育部发文要求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面向所有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2]。①更加注重人文社科专业与自然科学专业的适度融合。在基础课程平台中,人文社科专业注重自然科学知识与素养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的精神。自然科学类专业注重人文社科知识与素养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②梳理现有专业课程体系,挖掘专业课程潜在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通过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创新,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③开发创新创业课程资源。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初创阶段,创新创业课程等教学资源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为此需要联合高校、企业开发一批创新创业教材与课程,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素材。同时,按照国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意见,各个地方和高校可以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资源的信息化建设,建立一批优质的线开放课程,如网络公开课、慕课、微课等,再推行学生、教师在线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3]。

(三)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平台建设

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创新创业教育,实习实践是教育的重要环节。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仅要体现在教育理念与内容中,还应该体现在实习实践平台上。企业与社会是大学生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主要平台。一是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社会实习实践项目等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重要方式。对于学生而言,学校应该出台政策进一步鼓励支持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社会实习实践,同时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情况纳入到学生综合考核中并适当提高考核权重。对于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学校应给与相应的奖励,在业绩考核上适度倾斜。二是推动高校与政府、高校与企业的协同合作。一方面,吸引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专业研究提供政策、资金和场所,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实践机会。另一方面,高校、政府和企业可以共建研究机构、创新创业人才孵化基地,推动政府与产学研在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方面的作用。通过了解企业用人需求与导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合作培养应用型与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勇,等.走出面向全体学生的双创教育新路子[N].中国教育报,2017-04-26(12).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5-12-01.

创新与创业范文8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创新能力;创业

0引言

2015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文件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富民之道,是激发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的有效途径。当代青年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的新生代群体,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因此,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点燃大学生创新思维的火种,引导大学生走自主创业和科技创业之路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传统的教育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参与式教学的提出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路径。

1参与式教学模式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1.1参与式教学模式的理念符合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要求。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2019年更是创下历史新高,再加上各种复杂的和不确定性因素,使得高校毕业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是存在供求结构性矛盾,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是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两个行业,但是这两个行业的企业却未必需要大学生,而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的人才却又凤毛麟角。因此,如何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创新创业人才就成为重要的研究议题。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协调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就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重点,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专业教育就是以培养业务素质过硬、专业技能够强的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提升创新能力和创业水平。就业教育就是要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充分把握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将就业教育融入市场中去。通过提升自身的人际沟通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就业和创业准备,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参与式教学模式是全面实施素质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核心技能和专业素养的重要举措,是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路径。

1.2参与式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人类发展的源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教育”扑面而来,促使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学习方法要不断革新。参与式教学模式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借助各网络平台,整合优质的网络教育资源,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变成可能。参与式教学通过课前的知识导学,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课中讲解内化,课后练习、模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体验,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调合作能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出于对问题的研究和探索中,激发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能,点燃思维的火种,提升了自身的创造力。

1.3参与式教学模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参与式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重构了教学机制。在教学理念上,教师的角色由“传授者”转向“引导者和共同参与者”,学生的角色由被动的“出席者”“接受者”转向积极的“参与者”“探索者和建构者”,知识的获取也不只是信息的单向输入,通过学生之间互学及师生共学,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与教师形成盟友,共同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探索、教学效果的评价、教学内容的批判研讨。在教学机制设计上,以培养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提升,突出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具有国际视野,能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导向,通过“小组合作,先学后导”的形式,激励学生主动融入课堂,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2参与式教学模式下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举措

文章以甘肃政法大学为例,来探讨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课程教学和社会实践环节中去,以实现培养政治素质过硬,专业知识扎实,具有法治信仰、人文情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为西部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具体举措如下:(1)以立足甘肃,面向全国,辐射“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为立足点,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学校不断改革,准确定位,全面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在人才培养和专业学科建设方面紧跟市场需求,通过校企共建、联合培养、交流学习等多种方式,使企业深度参入人才培养体系;其次,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专业课程教授方面,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和仿真模拟大赛,使得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衔接;同时,学校在目前的课程体系中增设创新创业专业课程,依托有效的课程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动能。(2)科学设计课程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阵地。我校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导向,通过对课堂生态的重新构建,对课前、课中和课后教学流程进行合理规划,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及实践探索能力。在课前,教师合理引导,通过在线推送学习课件、案例、微课、MOOC或是导读文本、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对课前的内容充分预习,带着问题进课堂,提升听课效率。教师通过学生的在线学习情况,全方位设置考评机制,对学生的课前学习环节进行考评和引导;课中,教师针对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对重难点知识进行深入讲解和剖析,通过应用雨课堂或是学习通教学软件,与学生展开深度的互动和讨论,实现知识的内化;课后,通过对课中内容的适度拓展和延伸,布置前测性和后测性试题,对课中的学习效果进行检验。同时引导学生撰写项目策划书或参加仿真模拟大赛,实现对知识的迁移和应用。(3)搭建实践平台,丰富创新创业实践经历。我校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积极搭建实践平台。首先,学校不断优化实践教学环境,强化实验实训中心、模拟审判庭、仿真模拟实验室等硬件设施,不断更新和升级教学软件,并引导学生进行仿真模拟,提高使用效率。其次,学校不断强化校企合作,与众多企业和事务所、公证处等共建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实现学校和企业的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平台,使学生在强化专业知识的同时,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并且通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假期社会调研等活动,丰富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的实践经历。

3参与式教学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保障措施

笔者认为参与式教学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构建以“政府主导,教育渗透,校企合作、院校联盟、文化浸润”为特点的教育生态系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保障。

3.1政府主导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加强政策扶持。政府在构建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扮演“总指挥”角色。政府要充分运用行政手段,加强政策扶持,消除创新创业的制度壁垒。如政府对大学毕业生创业可以提供零息贷款支持,解决创业资金问题;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充分尊重人才的智力成果,保障人才的权益,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并通过创新创业实现人生价值;加强大数据平台建设,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信息支持。设立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职能部门,通过提供创业培训,有效规避创业过程中的风险。充分调动教育行政部门和大众媒体,营造锲而不舍、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文化氛围。

3.2学校发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体作用。在推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中,高校应从教育理念、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设置上充分凸显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创业学院,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搭建良好的实践平台,并且设立创新创业项目基金,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举办创新创业大赛,不仅可以培育良好的校园文化,还可以引导大学生将奇思妙想、创新创意转化为现实的创业活动。例如2018年由厦门大学承办的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既是对厦门大学双创工作的褒扬,也是对厦门这座高素质创新创业之城的肯定。大学生通过参加这样的赛事,汲取创业成功的养分,认识差距,弥补缺陷。学校通过举办这种有高度、有广度、有温度的赛事为“高水平双创、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3.3校企合作,搭建良好的实践创新平台。企业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要积极担当“反哺”角色,发挥主推作用。企业具有资金、技术、信息、市场等丰富资源,能够为大学生的提供鲜活的直观感受,是实现课堂知识内化和重构的“助推器”。通过校企合作,高校将人才的创新能力向社会释放,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同时,企业通过提供实践平台,接受大学生入企实习,鼓励实习员工勇于创新,敢于创业,这对有创业意向的同学来说,不仅积累了宝贵的创业经验,而且能够更清晰地认知创业的目标和方向。对于毕业后愿意直接入企工作的同学来说,能够身临其境地体会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这是单纯的靠课堂讲授所无法实现的。

3.4加强院校联盟,联手培养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院校联盟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院校之间优势互补的重要方式,在培养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2015年我校成功加入全国政法类高校(学院)共青团工作联盟,不仅加强政法院校共青团之间的联系和交流,而且为全国政法类高校(学院)学生组织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同年,我校选拔出部分法学专业的学生赴中国政法大学交流学习,通过联合培养,不仅实现了对西部教育的扶持,也为培养高水平的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3.5文化浸润心灵,使创新创业更显张力。创新创业文化建设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相互协调配合,其中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文化建设主要路径。将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大学文化深度融合,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实现创造新知、与时俱进。学校通过开展学术研讨会、学术沙龙、创新创业文化周等活动,营造主动探索、自由交流、鼓励质疑、学术争鸣的良好氛围;通过举办类似“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的活动,让大学生主动学习和巩固创业知识,提升自主创业的意识。

4结语

创新创业是发展的动力之源,富民之道。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文章以参与式教学模式为视角,以甘肃政法大学为例,探讨了参与式教学模式下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举措,在此基础上,提出参与式教学模式下创新创业核心素养的培育关键在于构建以政府、高校、企业、文化为一体的立体化教育生态系统,只有这些要素以共同的价值目标为导向,打破深入合作的壁垒,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才能真正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的文化氛围,培育出养一大批富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韦幼玲,史兵方,易忠君,等.参与式教学下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8,(18):89-93.

[2]李艳平.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8,(2):81.

[3]陈时见,谢梦雪.参与式教学的形态特征与实施策略[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91-95.

[4]常青,王凌玉.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构建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3)146-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