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路径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路径

积极心理学最开始出现在美国,主张利用心理学来探索人类积极品质对心理的影响。在心理学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开始意识到一些积极的心理品质能够起到抵御心理疾患的效果,如乐观、勇敢、自信等等。处在这一背景之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教师开始将教学目光转向积极心理学视角,希望借此来有效激发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得以提升,有效改进高校学生心理问题及困惑,真正提升育人实效。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意义

首先,十分契合新时代高等教育要求。[1]而在这其中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十分重要的一项任务,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则能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有效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主张以积极的情绪及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学生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得以实现,十分契合新时展特征。其次,符合当代大学生心理特征。大学生本就是社会群体之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兼具学生角色及社会人的意识,在步入新时期之后心理健康教育若还是以传统方式开展,是无法有效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各类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对高校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则提倡关注学生内心深处的积极要素来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得以形成,这能有效促进学生群体在轻松且和谐的氛围中调整自己的心理,有效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及健康水平,这也体现出了积极心理学十分契合大学生心理特征。最后,丰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从主观层面、群体层面、个体层面来对学生个人积极的品质以及多项积极要素进行挖掘与整合。然后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通过积极的解读来有效激发学生内在潜能,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在良好心理健康教育期间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有效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不够重视

传统理念下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对这一工作重视程度不足也是教学期间存在的问题之一,他们大多是将教学重点集中于专业教学上,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尚未有足够的重视,这种情况下自然无法保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此外,学生自己也都是将重点集中于专业学习,再加上部分学生沉溺于网络,认为自己的问题并不是问题,也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升。

(二)师资素质有待提升

相关部门在教育指导之中有明确提到,高校最好能够为学生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并且安排相应数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以此来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可是分析高校这一工作现状却发现,虽然不少高校有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也有为学生安排教师,可是从整体水平来看师资素质却有待提升。之所以会如此,一方面是学校缺少相应的资金,整个硬件情况并不理想;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较少,大多是辅导员、其他教师兼任,这些教师虽然管理学生具有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工作责任心也较强,可是因为缺少专2023年第4期E教育·教学丨Education&Teaching业化的心理学知识及教育理论,这种情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效果自然也不会理想。

(三)忽略学生积极因素

纵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即可发现,教师教学重点大多是集中于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忽视了学生个性积极发展。在这种消极的教育理念之下,教师整个教育重点大多是集中于学生心理问题修补上,希望借助一系列方式来消除学生不良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3]这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可是却忽视了学生内在发展潜能,无法从本质上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四)课程有待完善

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的是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养成积极且健康的心理品质,有效减少学生心理问题发生。所以课程内容自然也需要从不同层面、针对不同学生实际情况来进行合理设置,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是分析高校教学实际却发现这一课程内容明显有待完善,大多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在课时安排数量上也较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时无法有效识别学生心理问题,也忽略了学生积极品质与情绪的养成,这种情况下自然也就很难从根本上塑造出具有健全人格以及良好心理鉴赏水平的大学生。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路径

(一)加强对学生积极情绪与人格特质的关注

积极心理学相关学者在研究过程中指出,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两股力量,分别是消极、积极这两种,其中消极力量则主要是以压抑、恐惧、悔恨、悲伤、抑郁等等为主;另一股则是积极的力量,如喜悦、勇敢、快乐、宁静、仁慈等等。一个人如果心中是以消极力量为主导的话,这个人整个心理状态也不会健康,呈现出来的人格特征也是以自卑、自大、贪婪等为主,可是如果一个人心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力量是积极的,这个人呈现出来的人格特质则是以积极的为主,像是敢于承担、宽容大度、积极向上、乐观勇敢等等。[4]从这一点来分析,积极的情绪与人格特质对于人的健康发展有着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积极人格特质的关注,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激发学生潜在的积极特质,从学生多重性格力量中寻找出学生的积极特质,并且引导、鼓励学生将积极的力量有效践行于实际生活中,这样学生自然能够在生活实践中巩固所学、塑造良好品质与道德,从而真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最大程度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二)注重积极校园环境构建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推进的时候,教师还需要为高校学生营造出一种积极的环境,这也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环境对于个人的影响是必然的,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学生也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和谐友善、赏心悦目的校园环境有助于学生积极情绪生成,还能改善学生紧张、消极、不安等消极情绪,有效提高学生脑力活动效果。这样学生就能在良好校园环境中产生奋进的力量,这也是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因此,高校在推进这一项工作的时候,一定要为学生构建出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借助快乐学习的生活环境构建,来为学生打造出一个能够促进学生快乐成长与学习的良好氛围;亦或者是利用合理的激励手段来有效激励学生想象及思考,从而提高学生想象力及观察能力,这样就能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以活动为载体来为学生营造出积极健康的环境氛围,这也能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建设高雅的人文景观、积极向上的文明标语、名言警句来为学生建设良好校园环境,让学生在积极乐观的文化氛围中形成健康、积极、向善的心理状态;也可以利用形式多样的文化教育活动来构建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如创意手工展、厨艺比拼、电竞比赛、书画比赛、辩论赛等等。这些活动能够影响带动消极悲观的学生在比赛及活动中拓宽自身视野,这样学生就能在良好的环境氛围中汲取积极且健康的营养,有效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让学生专业学习的同时获得身心健康发展。[5]

(三)注重积极班级管理

积极心理学视角认为,正向支持系统也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身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推进这一工作的时候,可以注重积极的班级管理,借此来为学生提供强有力的正向支持系统,这样就能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有效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这一过程中,人际交往情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积极情绪及心态形成,也是正向支持系统中的重要构成,教师可以通过积极班级管理来为学生提供一个友好交往、和谐共处的班级氛围,这样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自然能够提升,促进学生和谐友好班级同伴关系形成;学生孤独、抑郁等消极情绪也能够在相互支持的人际交往关系中得到改善。教师在积极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对班级学生一视同仁、因材施教,真正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善于发现学生闪光之处,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也需要做到公平公正,才能为学生构建出积极的班级管理氛围。这样学生在班级中产生消极情绪的概率也会大大减少,真正有效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四)革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是这一项工作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需要革新,最好是能够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对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及教育手段进行革新,这样才能提升教育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学校需要逐渐改变之前过分关注学生心理障碍以及心理问题的教育模式,在课程实践过程中提倡以全新、积极的教学模式来对高校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将课程内容设定为。完善学生心理素质、强化学生积极个人特质及情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主要涉及到了培养学生人格特征、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问题这两个方面。[6]而在这其中前者是积极心理学视角更为关注的目标,完成这一目标就能有效改善高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困惑,所以教师在教学之前需要及时改进之前课程内容的目标取向,在教育期间关注学生积极品质生成,以此来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其次,高校教师还可以将学生情绪引导、积极品质养成作为教学主要内容,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来补充与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这样就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以积极的眼光来发现自身优势,同时利用相应的手段及活动来促进学生积极心态及情绪得以形成。最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完全依赖于理论灌输和讲解,不然学生很难形成有效理解,所以教师可以将理论与情境指导有效结合在一起,这样就能深化学生对于积极心理学的认识,促进学生积极品质与态度得以形成。

(五)借助案例丰富学生积极情感体验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推进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借助案例故事来丰富学生积极情感体验。这能改进理论灌输的无趣感,也能进一步激活学生积极情感共鸣,也有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得以提升。在推进这一项工作的时候,教师可以搜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心理案例来进行实例讲解,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教会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来生活与学习,此外还能借助案例为学生今后遇到心理问题提供解决方式,这样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才能提升,促进学生积极心态形成。

(六)做好积极心理辅导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推进时,教师还需要注重积极心理辅导,这有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得以提升。传统模式下的心理辅导工作在推进的时候,辅导人员关注的都是学生心理问题,会利用一定的心理咨询方式来了解学生心理问题,之后再展开针对性干预,有效起到心理平衡的效果。这一种心理辅导模式对于部分学生有用,可是却忽视了学生个体积极力量及品质。积极心理学视角则有所不同,其认为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小的潜能及积极品质,教师可以关注学生积极情绪及品质来改进教学。[7]积极心理辅导是为了培养学生正向力量,让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勇敢、创造力、乐观、向上等一系列积极的品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推进的时候若能注重心理积极辅导,不仅能够改善学生心理问题,还能避免学生今后发生相似的问题,让其懂得以良好、积极的状态来学习与生活,这样就能最大程度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效果。

(七)注重积极取向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推进的时候,教师还需要注重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能帮助学生明确自身发展方向,避免学生因为就业问题而出现心理压力和消极情绪。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属于较为重要的构成部分,可以说是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积极取向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的开展,则能避免学生每天生活在茫然没有目标的生活中,为其今后健康成长打好基础。不少高职学生因为长时间处在没有目标及职业规划的生活中,形成了悲观失望、焦虑烦躁、迷茫困惑等心理问题,积极取向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怎能改进这一现象。但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时候,教师可以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来改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就业观念指导、择业指导、创业指导等多方面来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这样就能让学生养成长期规划意识以及放眼未来的决心,有效避免因此而造成的心理问题,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8]

结语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是时展必然趋势,也是革新这一工作的有效手段,能够真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此,在开展这一工作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准确意识到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借此来帮助高校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塑造健康且乐观的人格,从而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让学生得到全方面的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1]张丽,蔺子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载《职教论坛》,2014(26):19-21页。

[2]刘彦:《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路径探究》,载《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22,31(1):57-60页。

[3]谢雨涵:《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究》,载《决策探索》,2021(22):76-77页。

[4]姜迪:《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思路——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三版)〉》,载《中国油脂》,2021(8):I0043页。

[5]李晓丽:《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究——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载《高教学刊》,2021,7(21):58-61页。

[6]王淑珍:《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载《教育评论》,2018(6):98-101页。

[7]王晓英:《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载《好家长》,2018(65):31-31页。

[8]张东,何文文:《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路径探析》,载《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22,40(2):81-83页。

作者:文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