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

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

摘要:伴随外来文化不断涌入我国,当代大学生逐渐体现出思想和行为偏差问题,不利于我国大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对此,必须加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继而提高思政教育的效率和质量,实现我国高校育人目标。在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及教育意义基础上,提出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文化自信;构建课程体系,完善教育机制;组织校园实践,营造文化氛围;借助网络载体,拓宽教育媒介;加强师资培育,提高文化素养等融入路径。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政教育

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根基和灵魂,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与民族精神。在党和国家建设过程中,只有遵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导,才能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与国际竞争能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爱国情怀与人文素养,需要高校和思政教师提高重视度,着力探索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可行性路径。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解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年形成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与礼仪制度的结晶,是宝贵的民族文化瑰宝。其中,儒家思想是核心,同时融合法家、道家和墨家等思想精髓,持续丰富传统文化内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优秀传统文化始终发挥着精神支柱的重要作用。当前国家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重视度不断提高,主要是其具有核心价值内容。首先,包含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出海纳百川的特点,其中有多样化美学追求、求同存异的处事方法等,不仅实现了本土文化的充分融合,同时吸收外来文化精髓,使其在不断发展中壮大。其次,包含传统美德。我国一直有文明古国的称号,作为礼仪之邦,传递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良好美德,体现出作为一名中华儿女,应有的价值底线和行为准则[1]。最后,包含思想理念。即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对社会进步与人类发展,均起到了思想启发的重要作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坚定认同与充分肯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不断以创新性策略发展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在教师的引导和带领下,学生能够逐步深入解读文化的历史发展、深厚内涵,促进学生系统化学习传统文化,形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学习态度,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武装头脑,继而面对外来文化的侵袭,始终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文化信仰。

(二)有助于强化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情怀是人们基于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形成的报效祖国思想、意志和情感的集合,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对中华儿女不断为国家繁荣发展做出贡献提供强大的动力。在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巧妙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了解革命前辈们,为了祖国的繁荣发展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震撼故事与英雄事迹,使大学生在新时代背景下形成爱国主义情怀,将个人价值与国家利益相结合,促进自身能力提高、素质发展。所以,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自身教育的重视度,不断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强化对大学生的精神引领,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爱国爱党情怀。

(三)有助于提升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由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共同组成的,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伴随经济全球化发展,多元文化涌入我国,导致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淡薄,个人文化修养较差,缺少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交际能力,这是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强化其人文素养培育是弥补当前教育弊端的有效方法。对此,高校思政教师应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容,以多种形式融入大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通过贴近大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的教育形式,提高大学生文化心理素质与人文修养,转化其被动学习传统文化的思想态度,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认可度和接受度,并借助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高道德素质与人文素养。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

(一)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兴趣始终是最好的老师,任何知识学习均需要产生兴趣,才能调动内在学习潜力与学习动机,形成理想化学习效果。因此,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学习因素,是影响学习效果的关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历悠久历史的发展,作为宝贵的文化瑰宝,无论是对社会发展与进步,抑或是大学生健康成长,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弘扬者和学习者,需提高自身理论知识学习兴趣,积极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自身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充足动力,产生更多实际效果。大学生在校期间也应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书籍,例如《论语》《大学》等,针对其中学不懂的内容进行标注,通过网上查阅或询问教师的方式获得解答,通过诵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书籍,从深层次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2]。加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明确传统节日的由来与历史意义,提高自身的认知高度。除此之外,大学生应积极在实践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不断挖掘传统文化中自身感兴趣的内容,并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传承与发展中自身承担的使命和责任,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断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提高道德素养,树立起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在大学生自主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网络平台为其提供了良好途径。当代大学生作为伴随互联网发展而成长的一代,十分喜爱通过网络途径获取知识和信息。对此,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搜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文字资料、视频音频、书籍,并参与文化融合的话题探讨,在发表自身观点的同时,借鉴他人传统文化学习经验。通过引导大学生利用网络途径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使其运用传统文化武装头脑,避免受到网络消极文化的不良影响,积极通过网络平台正能量内容,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作出自身的贡献。

(二)构建课程体系,完善教育机制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背景下,应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构建更为完善的现代化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对此,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和要求,通过在思政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当代大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并逐步优化现有课程体系设置,充分发挥思政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由于当前许多高校并未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课程,在实现二者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需从课程设置着手,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课程体系,实现文化内容与思政教育内容的充分融合,满足当代大学生成长和发展需要。首先,高校可以设置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内容,以通识教育课程的形式,面向全体高校学生开设公开必修课程,每个学生在校期间均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神有系统化学习和了解,明确其历史内涵与当代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化认知高度,为将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践行者奠定坚实基础。其次,高校可以通过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诵读类课程,强化高校学生国学教育,帮助其累积充足的传统文化知识。最后,围绕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开设课程,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英雄人物的爱国事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精神,使学生正确认识当前国家社会发展形势,领悟英雄人物的精神与美德,对大学生的思想形成良好启迪。在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上,高校应着力完善思政教育机制,培养大学生传统文化学习意识,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地位,在思政教育活动中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3]。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形势与当代大学生特点,革新传统思政教育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与现代网络技术优势,通过多样化形式呈现传统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高校通过完善课程体系与教育机制,有助于为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提供良好基础条件。

(三)组织校园实践,营造文化氛围

实践教学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可以依托校园实践活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大学生内化吸收。并且通过组织教育文化实践活动,能够为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良好氛围,继而增强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在组织校园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可以结合重要时间节点,通过党团实践活动的形式,带领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党的奋斗历史,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与社会责任感。同时,充分发挥高校广告栏以及校园报刊亭的作用,张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标语,在校园内进行广泛宣传。例如,高校可以针对中华传统节日节点,在清明节到来之际,组织在校大学生参观烈士陵园,开展扫墓活动,使大学生接受民族精神感染与熏陶,增强文化认同感。在端午节,组织学生开展包粽子大赛、诗歌朗诵大会,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其团结协作能力。另外,充分发挥学生社团作用,组织大学生喜爱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和积极性。通过组织开展校园文化实践活动,有助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接受思政教育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增强传统文化的立体性、丰富性,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的文化修养与道德品质。

(四)借助网络载体,拓宽教育媒介

进入21世纪以后,网络信息技术呈现飞速发展趋势,网络新媒体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且对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产生深刻影响。大学生由于并未进入社会,且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十分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对此,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应积极构建网络教育平台,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育人优势,以丰富多样的教育媒介手段,培养学生传统文化学习热情,以大学生喜爱并接受的方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提高文化育人的成效。高校应构建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教育平台,整合各类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形成模块式分类,使学生可以利用该平台自主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且教育平台设计时,需避免传统文化内容的生搬硬套,可巧妙地以视频、图文等多种形式呈现,对学生感官形成冲击,使传统文化教育更加鲜活。另外,依托抖音、快手、微博等网络新媒体平台,定期组织线上活动,如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端午节征文活动、“十一”爱国视频拍摄活动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丰富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使其掌握更多的网络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其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五)加强师资培育,提高文化素养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时,不仅需学生加强文化自主学习,而且需要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教师,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教师自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以及教育过程中体现出的文化素养,对教学效果具有较大的影响,关乎是否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对此,基于多元文化背景,教师应充分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不断加强自身传统文化学习,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因此,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利用教学之余,积极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中,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并践行于实际。在思政教育开展中,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可行性方法,探寻二者内容层面的契合。除此之外,高校方面应注重教师文化素养的培育,加强思政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可聘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到校为思政教师开设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开展教育培训活动,促使广大思政教育工作者深入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形成正确的文化认知观念,始终坚定自身的政治立场和文化信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形成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自觉抵御西方文化的侵蚀,逐步成长为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四、结束语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需明确两者之间的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的契合性,选择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一步丰富思政教育资源,提高教育实效性。由于高校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并未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系统学习和了解,对文化的认知仍然停留在浅层面上,学习热情相对较低,无法在实践中传承和践行。对此,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应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目标,并不断革新传统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育载体,组织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思政教师的文化修养,促进传统文化教育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柳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思考[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16):79—80.

[2]谢甜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初探[J].现代职业教育,2021(22):122—123.

[3]刘增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21,36(5):39—44.

作者:单敦华 单位: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数字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