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审思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审思

摘要: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信息时代不断演变,信息时代下的人产生了信息依赖,变成了“信息人”。人的一生成长终究是信息作用的动态化过程,而“信息人”主体所生活的社会空间就是信息人社会。信息人社会具有科技化与智能化、创新性与可持续性、集约性成长与跨越式发展的特征,给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非线性、个体差异性和无界限性的影响。面临新挑战,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应打破传统教育的壁垒,科学的分析信息人社会的影响,从教师素质、机制、教学、文化等方面进行审思,为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信息人;信息人社会;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古往今来,人作为一种生物,从具有新陈代谢的生长规律来看,人是生物人,有生老病死、饥寒暖饱等与动物相通的自然属性。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揭示出人是“社会人”这一科学论断,这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具备的社会属性,即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属性。人作为社会的元素相互紧密联系着,在生产劳动、生活学习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产生了相应的社会文化、民族精神和宗教信仰。时间向前,社会的发展变革没有止步。伴随着生产资料和物质财富的富足,人类逐渐摆脱物质依赖,对信息产生了深度依赖,至此,人类属性进一步发生了嬗变,由“社会人”变成了“信息人”。以信息人为主体的社会就是信息人社会,信息人社会中多种思潮此起彼伏、多种观念交相杂陈、不同价值取向并存,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因势创新,在此逻辑起点上,充分研判信息人社会特征和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展开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路径的审思。信息化对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使得社会分工更细,商品交换更频繁。差异巨大的各类信息相互作用,使得教育、管理甚至整个社会结构逐步运行为一个复杂的协同系统。个体的成长、组织的发展、社会的运转呈现出非平衡相变和非线性分岔的态势[3],例如学生“集约性”成长、组织的“跨越式”发展[4]、数据的“可视化”发展。知识爆炸使信息量越来越大,正相关的是学生成长速度却越来越快。学龄前儿童信息量较之以前呈几何倍增加,超前知识灌输,这种集约性的成长就是信息化社会的必然发展结果。

1信息人社会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与传统社会相比较,信息人社会经济增长快、信息体量大、交互强、意识形态多元、视觉文化全球化。但是在思想意识层面,焦虑、惶恐和抑郁挑战信息人基本的生存状态,非正常死亡在高校学生中的占比日有上升,“濒临崩溃的高校精英”挑拨着教育最敏感的神经。高职教育具备社会需求导向、应用实践导向和区域发展导向,是一种特殊的类型教育,其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适应院校的类型特征,还要充分研究信息人社会对其形成的非线性、个体差异性和无界限性的影响,为教育改革路径的选择提供现实依据。

1.1非线性。传统社会是应用知识的线性教育社会,课堂教育体现在知识的简单叠加。比如今天学“1”、明天学“1”,后天就该学“1+1=2”。知识关联度相对较小,且大多体现为单向纵向延展,只需要掌握单个知识即可以应对生产或生活。而在信息人社会里,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出“非线性”,专题式教学相对独立却又紧密联系。今天学“1”、明天学“1”,两个“1”充分联系,那么后天的知识就是“1+1≥2”;如果两个“1”毫无联系,后天的知识可能是“1+1≤2”。或许今天学“a”、明天学“b”,“a”和“b”充分联系,可能后天的知识就是“a的b次方”。不仅思想政治教育是非线性的,思维意识也是非线性的,教师和学生的成长发展都是非线性的。跨越式的知识积累促进了跨越式的非线性个体成长,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出非线性的因果关系。

1.2个体差异性。从生物角度看,人实现第一次个性化,即生物人的个性化。在全球信息化作用下,人发生了第二次个性化,即信息人的个性化,个体差异性的体现越来越大。信息人社会,人的分工不断细化,信息充分被选择,再被加工创造,同时,由于信息的边际感的异化和叠化,人的差异性也越来越多元,形形色色的人、五花八门的个体逐渐被认识和接受。高职学生作为信息人,在飞速旋转的信息社会不断铸造自己的个性化,个体的心理差异性日益凸显,社会的自由度日益扩大,教师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难度日益叠加,简单粗暴的既有经验和高压管理面临淘汰,活页式的个性管理手册更为适用。

1.3无界限性。传统社会里,储备单一性知识的教育者完全可以满足教育对象的需求。而在信息时代,信息爆炸、知识翻番、文化冲突、光速传播,巨大差异性的人通过海量数据的联系却越来越紧密。交叉学科的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层出不穷,时空界限变得模糊,虚拟与现实瞬时转换,价值判断面临挑战。生活在信息社会,同为信息人的高职思政教师,要充分消除既有壁垒,以更加自信开放的姿态迎接信息社会,对知识的掌握要更加多元,要突破单一的知识界限,实现跨学科的知识链接、构建、协同和整合,发挥“大思政课”的无界优势,实现多学科教育的互融与共生,打破界限协同共生成为发展趋势。

2信息人社会视域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路径

新时代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使命离不开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也需要高素质的各行各业人才凝心聚力。信息人社会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非线性、个体差异性和无界限性的影响,一方面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5],树立科学的教学观,以课堂革命为抓手,以“三教”改革为核心,为新时代的思政教育造势助力。另一方面也要避免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泛化、异化、娱乐形式化和去中心化,失去思政教育本身的理性特质和党性价值。所以,深入探究信息人社会,立足高职院校,从教师素质、机制、教学、文化等方面不断审思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发展路径,意义重大。

2.1提升教师素质是夯实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关键。高素质思政课教师是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才教育战线的重要力量,也是落实引导学生立德树人、立志成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在办好思政课的各种因素中,教师是最积极的主导性因素。教育部《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中对思政课教师队伍提出了“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高素质要求。提升教师素质,不仅要做到“八个相统一”,还要求高职思政教师成为“信息化教师”,具备对信息人社会科学的分析,用对教育事业的激情和渊博的学识,将跨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信息化认知,形成科学有序的技巧和方法,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奠定教育主体的基础。

2.2推动机制创新是提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保障。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需要机制创新作为保障。机制的创新要求运行机制的“新”和运行机理的“新”。小维度理解为思政课程及课程思政耦合影响的教学机制新改革;中维度理解为从课堂、教材、专业到学校,众多子系统环环相扣的新关联;大维度理解从校内外、校企间、校际间的新协同新支持。在机制创新的保障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子系统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相互作用与制约,产生更大的整体性效应。

2.3开启课堂革命是建设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阵地。线性教育在信息人社会的弊端凸显,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要迎合个体的集约性成长规律,不能再沿用线性教学的传统教育模式,而是要在实施过程中将具备差异性的各种教育信息通过精心设计紧密地联系起来,开启一场新时代的课堂革命。教师是这场革命的主体,核心阵地在课堂,课堂革命可从以下五个方面探索。第一,教材革命。教材体系针对学情,优化整合为教学体系。照本不宣科,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和学生的现实关切,疑难困惑。第二,话语革命。探索思政理论讲授的图像话语转向,利用数字画教学新载体,通过图景建构,图文互构拓展教学场域。第三,理实革命。注重理论和实践的对称式教育优势,发挥体验式和情景式教学的作用,在场景中共情、共鸣、共育、共为。第四,跨域革命。跨学科域整合思政课堂,开展贯通式教学,多元授课主体,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第五,留白革命。教学不宜“过满”,要“留有空缺”,提出问题甚至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倡导开放式教学,鼓励教学翻转,以学“知识”达到学“智慧”。

2.4实现信息整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教法改革跨学科的融合性教学是信息人社会教学的发展趋势。思政课堂“讲大道理”一定要结合知识结构和创新思维进行有序的教学设计,把多学科的知识内容通过内在规律紧密联系实现信息融合,教育联合。教育联合离不开“演势”、“找势”和“造势”。“演势”指的是教育的基本传承功能,注重反复记忆;“找势”是指现代教育借助的科学研究,注重规律发现;“造势”则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显著特征,即注重创新和技术演绎。例如开发原创的图像载体,将AR(增强现实)技术应用于教学,构建“双耦合双情景”的教学模式,通过强力的信息整合“造势”,充分激发学生的知识兴趣和爱好追求,让思政课具备画面感、科技感、时代感,图文互构,有情有理,有棱有角。课堂教学中的有效“造势”需要教师在信息量的搜集、甄别和重组上下功夫。教学中所讲内容的差异性越大,联系越紧密就越有趣,例如用一个道理将所有的问题讲清楚,课堂信息量就越大,整合信息越有趣,学生就越激动,学习的动力就越强劲,学习效率就越高。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十大向度对教学信息的甄别重组、两两融合,力求将差别最大的信息通过内在逻辑联系,实现信息整合,从而有效“造势”:一是从理论到实践;二是从简单知识到复杂知识;三是从本学科知识到跨学科知识;四是从历史性知识到现代知识;五是从社会热点到普遍原理;六是从科学到哲学;七是从著名人物的经历到普通个体人生体验;八是从成熟知识到未知可能性探索;九是从知识教学到信息管理;十是从文本叙事到数字媒体呈现。一旦熟练运用掌握信息重组的规律,势必达到良好教学效果。

2.5推进文化创新是塑造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灵魂。在信息人社会,个体在庞大信息体量中优化资源,通过高效率的集约性成长,实现了自身跨越式的发展。“以小博大、以柔克刚、以弱胜强、无中生有”而获得博弈的成功已经屡见不鲜。全球经济和政治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早已不是某个学科体系的知识灌输,意识形态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已经凸显,高职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立足远大,重任在肩,坚守好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阵地。一个民族的教育影响力往往得益于这个民族文化信息的多元整合,文化软实力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无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还是传统优秀文化的弘扬,文化的创新已然成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灵魂。文化的创新不是简单地新旧替代,而是批判地继承与发扬。人伴随着社会进步的发展史也是人类文化的发展史,文化教育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化的自信才能促进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在民族复兴和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作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既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也要营造多元化的文化氛围,促进思政教育中各种学术思想得到充分展现。

3结语

信息人社会是伴随着社会发展进步、科技日益创新、信息更新迭代孕育而生的,它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有着不可回避的现实困境。作为信息人,应科学辩证地看待万事万物。作为教育者,要因势而新地展开对教育原理和规律的研究,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信息人社会视域下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有其独特的价值意蕴、现实依据和发展前景,不仅要依据时代特征从教师素质、机制、教学、文化等方面进行思考,后续还应深入研究其逻辑体系、内容生成和推广路径,为下一步深入研究指明方向,以期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为高职院校“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夯实基础,为国家培养乐学善思、强技求真、知行合一的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出心出力。

参考文献:

[1]文庭孝,罗贤春.“信息人”假设及其现实意义[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10):1-4.

[2]王鹏.微博背景下的高校形象传播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3]李德昌,崔延红.人类本性的嬗变—信息人与信息力学之一:从物质人、生物人、社会人到信息人[J].理论月刊,2005(5):90-94.

[4]李德昌,徐瑞平.人才成长过程中的信息作用与学习能力———势科学与现代教育学理论研究之九[J].教学研究,2012(5):1-4+123.

[5]白丽丽.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17.

作者:周叶露 单位: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