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的困境和策略

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的困境和策略

摘要:学分制改革是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强校工程的任务之一。尽管在改革实践中在招生方式、转专业、学分认定和转换与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取得实效,但仍面临思想、政策和学校三个方面的困境,迫切需要高职院校转变教育理念,勇于改革创新,明确改革目标,加大改革力度,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水平,从而取得学分制改革的实质性突破。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困境;对策

作为一种在国际上广受推崇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应用的主要意义在于促使学校因材施教,培养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其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在其中得到充分展现。而此人非彼人,因国情、家庭环境和学习经历产生的个体差异体现人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发展性正是学分制的重要依据。学分制在各国甚至在同一国家存在的多种形式,也契合学分制的本质。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发展历程和学生的起点都与普通高校存在差异,不能生搬硬套同样的教学管理制度,更不宜盲目效仿国外模式,应从国外成熟的学分制模式中汲取有效经验,立足国情、校情和学情,稳步推进我国学分制改革[1]。

一、高职院校学分制实施成效

尽管外界存在一些质疑,高职院校普遍实行的仍是学年学分制,现已形成较规范稳定的教学管理制度。国家教育部门也意识到学分制的重要性和症结所在,相继出台学分制改革相关的系列文件,将有关权力逐步下放给学校,鼓励学校进行学分制相关的各项教育教学改革,如选课制、学习成果认证、学分银行建设等。随着职业教育改革政策的支持力度加大,尽管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相关改革实践的进展不大,但也获得一些有价值的经验和成效。

(一)招生方式日益多元化

应合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的推进、教育评价制度和招生制度等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基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类型多样,其学习基础和综合素质不同的特点,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方式,综合考查学生素质和能力,增加专业大类招生、专业群招生和自主招生方式等招生方式,改变了单一、传统的按专业招生局面,招生方式逐渐多元化,为高职院校的学分制改革带来机遇和挑战。

(二)转专业条件有所放宽

专业选择权即是学生转专业的权利。在高考志愿填报时学生和家长可结合自身的考试分数、兴趣志向和就业前景等因素自由选择学校和专业,这种权力在入学报到后就会受限于政策和学校制度。但仍有不少学生和家长由于对学生志趣、报读专业、学习能力和未来就业等存在预估和判断偏差,入学后有强烈的转专业需求。不少高职院校依据相关政策和教学资源条件,秉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放宽学生转专业条件,允许学生因兴趣和特长在大一第一学期申请转专业或二次转专业。

(三)学分认定和转换取得实质性进展

根据《关于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实施意见(试行)》《广东省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和《广东终身教育资历框架等级标准》(DB44/T1988-2017)等相关文件和要求,高职院校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学分认定和转换管理文件,建立学分认定和转换标准,支持学生获取的同等及以上学历课程、低一级学历课程、在线课程学习证书、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非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证书、业绩类成果等七类学习成果可按照规则认定和转换成学校学分,实现不同类型学历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的学分转换。以学生为中心,减少学生重复学习的时间和精力,降低学习成本,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要,提高学习效率。

(四)课程体系重构初见成效

随着高职“双高计划”的启动和推进,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成为促进学校内涵建设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2020年与2021年广东省教育厅分两批批准314个高职院校专业群为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项目在以人才培养模式、“三教”改革、实践教学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为重点建设内容开展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促使高职院校进一步明确学校办学定位,合理组建专业群,紧密与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联系,加强专业与就业岗位群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联结,以专业和课程为突破口重构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的新课程体系,整合群内课程共同必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升级或开发与社会发展匹配的课程,调配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数量和比例,面向群内所有学生开设,为学生提供数量充足、质量可靠的课程。

二、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的困境

(一)思想困境

学分制面临的困难有客观和主观因素,其中最大的主观因素是学校领导层的保守思想。学分制改革是高职院校创新强校工程的重要考核指标,学分制改革从政策层面要求推进,但实际进展极其缓慢。通过比较国内外学分制改革的进程,不难发现学分制改革是自上而下、分级实施、逐步推进的,改革倡议者一般都是学校校长等学校领导层。例如,1870年率先引入选课制的美国哈佛大学艾略特校长、1919年实行选科制和旁听生制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当时改革所面临的教育教学条件和环境不比现在好,改革的难度和阻碍也不比现在少,但改革者们的思想先进,勇于破除守旧观念,坚定改革信心,迎难而上,积极探索、实践和创新[2]。

(二)政策困境

近几年国家关于学分制的政策不少,都提出了学分制改革的相关要求,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推进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实现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大部分研究者都普遍认为政策所提出的学分制改革目标是构建与美国类似的完全学分制。但事实上,学分制类型主要有完全学分制、学年学分制和混合学分制三种形式,完全学分制并没有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完全的推广和应用,日本、韩国、法国等国家都有本国特色的学年学分制或学年制与学分制并存。我国是否要实行完全学分制?是否所有的高校都能推行完全学分制?应该建立怎样的学分制?这些都是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经过近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大部分高职院校实行学年学分制,采用学分和绩点评价学生学习的数量和质量,并依据在校期间所获得的总学分和平均学分绩点(GPA)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依据概念和类型划分,这已经形成了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制度。目前,关于学分制改革的政策和文件并没有对学分制改革的类型和内涵有比较清晰的阐述,也没有明确提出学分制的具体的改革目标和相应的评价指标,学校难以把握学分制改革的准确方向和路径。政策导向不清晰、不明确,学校对政策的解读和研究不够,影响学校改革的力度和效果。现行的学年学分制并没有得到认可,很多专家学者认为这与完全学分制还有一定的差距,但由于政策上没有具体的指向,且实施完全学分制困难极大,学校改革的动力明显不足,难以进一步推进学分制改革。

(三)学校困境

除了上述政策导向问题引起学校难以开展学分制改革,学校自身的管理困境也是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学分制的弹性学制、学习自由、因材施教等特点,要求高职院校从思想根源上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了解学分制改革面临的困难和阻碍,重点解决教学资源紧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学校管理制度不完善等管理问题。学分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教务处或教学部门是无法取得卓越效果的,要求自上而下对教师教学、学生管理、后勤保障等多部门全方位的统筹、协调、组织和控制,是对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提出的挑战和考验。现阶段并没有一套行之有效可借鉴的学分制改革实施方案,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并不能满足学校发展需要,学校现有的学分制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也未完全建立[3]。

三、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的对策

高职院校学分制的本质和特征并不复杂,解决改革缓慢停滞现状的关键不在于学分的计量和制度建设的问题,而是由思想观念、政策体制和学校管理困境综合体现的改革实践和管理问题,这取决于高职院校领导层的教育理念、改革信念和管理效能。

(一)转变教育理念,勇于改革创新

1.重视改革,深入学习

教育理念是行为的先导,是改革的基石。高职院校领导要重视学分制改革任务,带领全校教职员工深入学习和领会学分制的内涵、本质和特点,转变传统学校中以教师权威中心的教育理念,树立“学生中心”和“终身教育”的思想观念,将学生视为独立、鲜活、平等的个体,不肆意放纵,也不拔苗助长,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发展需要,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提供学生锻炼成长的机会,引导学生健康可持续发展。

2.正视问题,稳步推进

要正视学校发展和学分制改革存在的问题,不墨守成规,不急功近利,也不盲目效仿西方模式,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学分制。注重学分制改革的基础性和全局性特点,契合学校内涵建设和发展规划需要,高职院校应对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师教学资源和管理机制自上而下进行统筹协调,做好顶层设计,要求大部分要素通力协作,通过广泛调研、深入探讨、专家论证和有序实施,建立健全学分制管理制度,稳步推进学分制的改革实践,取得学分制改革的有效突破。

(二)明确改革目标,加大改革力度

1.明确目标,确定发展方向

目标是行动的指南。在当前学分制改革政策不甚明朗情况下,高职院校应具有主动性,深入分析研究学分制的类型、内涵和特征,确定学分制的改革目标,结合学校实际,把握学分制的改革路径、改革目标和评价指标,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学分制管理体系[4]。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稀缺和师资队伍不足、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弱、自主学习能力差,实行学年学分制能克服这些缺点,但其较强的计划性也限制了学生的学习自由和个性发展;而混合学分制通常分阶段或按课程类别实施学年制和学分制,与学年学分制相比,兼具学年制的计划性和学分制的灵活性特点,实施难度相对较小,更能满足高职院校的现实需要。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学年学分制为基础,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定位和区域特点,合理配置学年制和学分制的时间、课程类别或课程比例,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混合学分制。例如,在一年级新生自我管理能力养成和通识课程学习阶段实行学年制,二三年级学生自我管理和学习能力提升和专业课程学习阶段实行学分制,反之在一年级实行学分制,二三年级实行学年制。总之,各学校均可依据学校实际探索出适应学校发展需要的混合学分制式组合,既满足国家对高职教育教学的高质量要求,也适度体现了学生学习自由,保证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2.加大力度,取得突破

学分制改革核心是选课制,要求建立健全选课制及其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如弹性学制、主辅修制度、学分计量制度等。当前,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重心也在于学分制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但在没有具体的路径和目标指引下,以及没有一套经过论证的成熟的改革方案,学校仅是小步慢行,浅尝辄止,很难进行深入改革。增加选修课比例,放宽转专业、实行学分认定和转换是力度不大效果也有限的常规改革手段,选修课的比例提高不多,一般为10%~20%,转专业条件仍然设置成绩、时间、次数等限制条件,学分认定和转换的标准高,可转换的课程和学分不高。因此,高职院校要想取得更大的突破,必须要加快改革步伐,加大改革力度,尽快确定混合学分制为改革目标,完善并落实相应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水平

新时代,信息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加速了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为学分制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一方面,可通过联接信息技术和教学资源平台促使不同专业不同高校之间互联互通,共享教学资源,有效克服目前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匮乏的难题;另一方面,丰富的在线教学资源平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壁垒,进行远程学习和泛在学习,学生可根据需要自由选择和学习,营造“人人可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势必极大提升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5]。

作者:李瑜 马娟利 胡勇州 吴林芳 单位:广州华商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