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美术对少儿艺术教育的影响

民间美术对少儿艺术教育的影响

 

一、黑龙江流域文化资源及种类   黑龙江流域民间美术是璀璨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丰富、最生动、最质朴、最健康表达黑龙江地区的民族传统信仰及风俗文化的反映。千百年来,黑龙江流域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以自己辛勤劳动和无穷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内涵丰富的民间美术,并以简洁的造型,多样的实用功能满足了劳动人民的精神和物质上的多种需求。   黑龙江流域人民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东西都或多或少和民间美术有着密切的联系。黑龙江地处严寒地带,生活环境比较艰苦,自古以来从事渔猎、狩猎等生产活动,可以说鱼和野兽是他们的衣食之源。他们将捕来的鱼和兽进行加工,肉成了食物而皮做成了衣服,慢慢地在生活中他们设计图案时总是吸取自己最熟悉的事物和最喜欢的东西,多是以本地域的文化为内容创作的。   黑龙江流域民间艺术内容丰富,涉及鱼皮剪镂、兽皮剪镂、桦树皮剪镂、纸和布剪镂、雕刻及服饰艺术。镂刻艺术制作考究,不同材质呈现不同的艺术风格,大都是以民间故事和生活为主要内容创作的,代表了浓郁的黑龙江文化特色与底蕴。黑龙江流域民间雕刻可分为木质的、铁质的、还有鱼骨等。居住在这里的少数民族大都是有宗教信仰,有关宗教崇拜的神偶就成为代表黑龙江本土文化珍贵的文化见证。“夏用鱼皮,冬用兽皮”是黑龙江流域居住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显著特点。服饰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和民族特征的外在表现形式,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它从一个特定的侧面和角度折射出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和审美情趣。   二、黑龙江流域民间美术和幼儿艺术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1.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需要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创造、积淀和传承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该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标志,是该民族得以生存和延续的原动力。黑龙江流域民间文化对于所属民族来说是具有自身的合理性和不可替代性,是区别于其它民族的重要标志。生活于其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汲取民族文化的养分不断成长并在成长过程中推动着整个民族向前发展。   2.民族习惯与民族精神传承的需要   黑龙江流域的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博大精深的黑土文化,他们懂得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求得生存,他们懂得如何在自然中获取美的因素,他们更懂得将他们所创造的文化艺术留给子孙后代,这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黑土文化的理念为:坚忍不拔、勤劳勇敢、乐观包容、开放创新。黑龙江流域的民间美术注重人、自然与社会间的和谐融合,以顽强乐观思想促进黑龙江流域经济文化的发展。   3.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要以健康、优秀、向上、贴近幼儿的传统民族民间文化为载体,使幼儿通过系统的民族文化艺术教育,实现弘扬民族艺术,振奋民族精神,面向21世纪的新目标。”因此,黑龙江地区幼儿园开发本地民间美术课程资源是极其必要的、可行的、有价值的。通过开发黑龙江民间美术课程资源使本地区幼儿了解、认同、传承龙江文化,并在此过程中促进幼儿和谐发展以便创造出更辉煌的龙江文化。   三、黑龙江流域民间美术对幼儿艺术教育的功能性   1.黑龙江流域民间美术有助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认知能力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创造力等基本能力。3—6岁是幼儿感官功能发展的重要时期,美术活动可以促进幼儿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幼儿在学习黑龙江民间美术活动中通过勾勾、画画、剪剪、着色等操作促进幼儿观察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幼儿期是想象最活跃的时期,而美术活动需要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来进行,特别是黑龙江民间美术作品能够满足幼儿喜欢自由想象和表达的欲望。总之,幼儿在进行黑龙江民间美术活动中会用眼观察,主动探究,感知事物、认识事物,培养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开发对事物的操作能力,培养其创造力。可见,黑龙江流域民间美术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只是一个单纯的民间活动产物,他对人的认知能力的发展能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2.黑龙江流域民间美术有利于幼儿性格的塑造   民间文化最能体现一个民族根本的性格和情感。黑龙江流域的人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长期生活在高寒地区使黑龙江人养成了勤劳、勇敢、聪明品格。黑龙江流域民间美术中蕴涵的独特的民族文化所表达的坚忍不拔的执着、勇敢、乐观,为人热情,直率真诚,吃苦耐劳的精神。而黑龙江流域的民间美术正是抒发黑龙江民族情怀的一个载体,他们的情感和生活态度通过生活中的民间美术表现出来,这些可以促进幼儿性格的塑造,把幼儿培养成为主动、积极、坚毅、乐观、豁达的人。   3.黑龙江流域民间美术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性格   黑龙江流域的民间美术课程除了让幼儿学习必要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之外,还有育人的功能。在育人的功能中,培养民族的感情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民族文化通过民族性格来体现和发展,而民族性格要通过民族文化的教育来塑造。教育要使受教育者形成适应本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促成其社会化,进而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形成本民族的民族性格。黑龙江流域民间美术学习不仅可以从小注入黑龙江文化的基因,使幼儿积淀传统文化,也可以培养幼儿认识本土文化,感受黑龙江流域民间美术美的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对本地区的民间美术的关注,进而能够达到关心全民族的胸怀。   4.黑龙江流域民间美术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民族审美趣味和能力   审美是一种感受,所以审美活动中的自我实现主要在心理领域,是人的情感本质。审美能力也是一种理解能力,但这种能力不同于认知的理解力,它不仅以感觉为依据或中介,而且与情感、想象、创造等因素内在结合。为了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就需要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美存在于自然界各种事物中,也存在于质朴的民间美术中。黑龙江流域民间美术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和品质,比如对装饰性的重视,在线条、造型、结构、色彩、材质等方面就明显地区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美术。此外,黑龙江民间美术特别重视寓意和象征,这些寓意和象征正是黑龙江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的体现。因此黑龙江流域民间美术是培养幼儿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教育载体。#p#分页标题#e#   四、黑龙江流域民间美术对幼儿艺术教育渗透途径   1.重组相关课程   面对多样化、开放式幼儿课程资源,幼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材观和教学观。目前大部分幼儿园的美术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和滞后,没有根据幼儿的好奇心特点去开发符合幼儿心理的地域性特色教学,更没有培养出地域性美术对幼儿审美兴趣的开发。   国外一些国家非常重视对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在韩国的幼儿园课程中传统乐器、民族舞蹈是幼儿必修课,这些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幼儿的民族精神。日本幼儿园的课程设置就有教小朋友们认识本民族服饰及穿和服的方法,这样在课堂中潜移默化的加强了幼儿的民族地域性的学习。面对幼儿年龄小,实际学习民间美术的难度是存在的,但是变换制作材料,拓展内容也是教学中比较有益的方法。黑龙江流域的民间美术制作工艺复杂,工具材料要求高,幼儿很难完成。在教学中如何更好的渗透地域美术就要求幼师改用其它形式进行教学演示,如木雕、根雕改用橡皮泥和陶泥;刺绣、服装改用绘画的表现形式;蜡染、印染改为国画颜料和宣纸来进行学习。在教学中,可以用图文并茂形式讲解黑龙江流域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服饰特征、宗教信仰等,目的就是让幼儿更早更好地接触到具有地域性特征的民间美术。   2.创设民间美术教学情景   情景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引起幼儿的情感体验。幼儿园可以营造出浓厚的黑龙江流域民间美术文化的环境,将黑龙江传统民间文化融入幼儿园的建设中。幼儿园的走廊、过道、楼梯、窗户、墙都可以进行附有黑龙江流域特色的装饰,体现出黑龙江流域的民间美术的底蕴。活动室墙上可以挂着鱼皮、兽皮的服饰和帽子,墙角线用赫哲族的“漩涡纹”或“云纹”勾勒。幼儿的桌子、凳子、小床也可以用黑龙江流域各个少数民族的特有图案来装饰。总之要使园内里的幼儿随时随地的感受着黑龙江流域的文化气氛。   3.与日常生活、节日相结合   教学必须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相连使幼儿在生活中感受美,学习到黑龙江流域民间美术。各种节日的开展为幼儿学习民间美术提供了一个展现的平台。如:六一儿童节,让小朋友们制作不同的面具来扮演黑龙江流域的各少数民族,在玩中就更好的学习了不同民族的服饰特征。春节期间,我们可以教幼儿制作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剪纸贴在教室窗户上,不仅美化教室,更能使幼儿感受到节日气氛和主人翁的意识。为了使教学更融入生活,我们还鼓励幼儿回家与家长一起学习,共同收集和整理黑龙江流域民间美术,自己动手制作,在玩耍中去体验。利用幼儿园的宣传橱窗和展室,举办民间美术作品展,引导幼儿把民间美术与生活紧密联系。   将黑龙江流域民间美术融入幼儿教学是基础美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幼儿课程改革中,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民间美术增强幼儿对民间美术的保护意识;培养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逐步地培养出民间美术文化的欣赏者和民族美术文化的传播者。   只有通过教育,把民间美术文化的根深深地扎在幼儿的基础教育之中,实现民间美术和基础教育的真正融合,让民间美术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