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模范事迹范例

道德模范事迹

道德模范事迹范文1

关键词:立德树人;公民道德素质;提升

近年来,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各种现象层出不穷,每每都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又激烈的讨论,牵动着万千群众的心。这些问题既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威胁,又使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大打折扣。因此,提高全体公民的道德素质迫在眉睫。

一、立德树人思想及公民道德素质阐述

(一)立德树人思想

关于立德树人这一思想,“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这句话为新时代的育人工作指明了方向。“立德树人”,首先是立德,而后才是树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树人,但树人却要以立德为先,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可颠倒。这里的“立德”,指的是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是要树立坚定理想信念、立志为祖国为人民服务,是要自觉培养公德意识、提升自身道德修养,是要培养个人良好品德、做一个有德之人。

(二)公民道德素质

道德素质,从静态方面来讲,表现为人在道德层面的持久的、相对稳定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包括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从动态方面来讲,指一种道德实践能力,具体表现在实践中能够运用正确的道德认知来处理遇到的问题。而公民道德素质,则指处于公民社会中的公民在道德实践之中获得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内在基础、品质、能力,它是维护公民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精神性力量[1]。

二、我国公民道德素质现有困境

(一)社会公德的缺失

社会公德是广大公民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也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近年来,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乃至道德沦丧事件时有发生,每每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拷问着公众的良心,并戳痛了公众的神经。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诚信缺失。以食品安全领域和学术领域为例,食品领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一些不法商人为了谋取一己私利,违背诚信经营的理念甚至泯灭良知,他们的不道德行为不仅危害人们的生命安全,也扰乱了社会秩序。而在学术领域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失信问题,“考试作弊”等现象也屡禁不止。第二,道德失范。道德失范可以说是一个久治不绝的问题,例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遛狗不牵绳、高空抛物、高铁霸座……每一次事件的发生都能引发社会上对于国人文明素质的讨论。这些道德失范行为不仅表明一些国人缺乏社会公德,也严重破坏了公共道德,甚至会引起较为严重的后果。第三,道德沦丧。曾有一位“感动中国”的歌手,他用自己的义演所得资助了100多位贫困学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那些被资助过的学生却仍然向他伸手要钱,有些学生甚至拒绝承认被资助过,这些学生真的是连最基本的道德都丧失了。

(二)职业道德的缺失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当前社会,职业种类纷繁复杂,这就要求各行各业的从业者都要遵守职业道德,以保证各项工作平稳运行。近年来,职业道德的缺失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例如医生、教师、公务员等职业群体也相继出现了一些严重违背职业道德的事件。一些医生为了利益,对病人小病大治,开药专挑贵的开,并且向病人索要红包。这些违反医德的行为,既引发了医患矛盾、破坏了医患关系的和谐,又给患者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经济负担。教师行业的失德现象也让人触目惊心。此外,公务员群体中,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贪赃枉法,不仅侵吞国家资产,而且收受巨额贿赂,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给国家带来了巨额损失。

(三)家庭美德的缺失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小家才能组成国家这个大整体,所以家庭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家庭道德领域出现了一些令人可喜的现象,例如婚姻自由、男女平等,这些都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的开放和自由,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例如婚外恋、家庭暴力、拒绝赡养父母等。家庭美德的缺失不仅破坏了家庭原本的幸福,也给家里的老人子女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心理伤害,让温馨的家变得不再温馨。

三、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有效对策

(一)政府层面

1.完善相关制度体系,加强道德建设的基础设施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里的规矩指的就是规章制度,是应该遵守的、用来规范行为的准则。现实生活中,如果仅靠人自身的自觉性以及群众的监督,要想实现人人讲道德的美好愿景显然是不太实际的,这就要求有相应的制度来依托和保障。有了相应的制度,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一方面要加强制度的宣传,使群众了解、理解并支持制度;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制度,做到按法办事、公平客观、坚持原则,对违反制度的行为,要按规定给予相应的惩处,使群众对制度保持敬畏之心。与此同时,还要加强道德建设的基础设施,使道德教育时时有、处处有,例如在公共场所的显示屏或墙面、商业设施上可以写上相应标语,宣传文明礼仪,使道德教育深入人心。

2.宣传道德模范榜样,营造崇德向善氛围

古语云,“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表明人们倾向于向比自己优秀的人看齐,在道德领域也不例外。因此,要学会通过道德模范榜样示范、先进人物典型事迹来影响公众,使公众了解先进人物事迹、感受其高尚的精神,从而自觉学习和模仿道德模范,例如“感动中国人物”“全国道德模范人物”等的评选节目,都是比较有意义的,有助于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激励广大群众自觉向模范人物学习,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

(二)社会层面

1.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创建良好的道德环境

“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对一个社会来说亦如此,如果社会风气正、环境好,那么生活在其中的人也会受到积极的正面的影响。因此,要努力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崇德向善、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将民族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融入社会的方方面面,使人们能够真切感受到,接受其熏陶,从而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正确引导舆论媒体,发挥媒体传播优势

当今社会,媒体舆论的发展可谓如火如荼,对社会道德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务必要对舆论媒体加以正确引导,通过手机、电视、网络等媒体来宣传道德模范事迹和精神,“讲好道德模范故事,传播道德模范精神”,使广大公众随时随地都能接受道德模范的熏陶,了解他们的故事,学习他们的精神,并向道德模范看齐。

(三)学校层面

1.重视教师的道德素养,建立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由此可见教师的重要地位与关键作用。提出的“四有”好老师也指出要“有道德情操”,可见道德情操是教师必备素质之一。对此,要全方位全过程提高教师的道德素养,在招聘时就应重视考察应聘者的品德,待入职后乃至在教师的工作生涯中,都要不间断地对教师道德素质进行考察,可以通过学生评价、同事互评等形式,力求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人才队伍。只有拥有较高道德素质的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较高道德素质的学生。

2.发挥学校思政课的教育引导作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

学校思政课是培养学生品德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思政课,学校务必重视,并安排德才兼备的教师进行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重要思想,做到不仅传授书本理论知识,也要重视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并从中领悟到精髓,从而自觉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争做一个具有良好道德情操的新时代新青年。

(四)家庭层面

1.重视并提高家长的道德素质,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在家庭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父母首先必须以身作则,重视并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将积极向上、明礼守节、遵守公德、尊老爱幼等优秀品质展现在子女面前,这样子女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培养子女良好的道德修养。与此同时,父母也要努力营造和谐友爱的家庭氛围,并对自身严格要求,从而促进孩子精神上的健康成长,并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品德的人。

2.完善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

家庭是我们首要的生活场所,家庭环境的好坏可能会对一个人成年后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当前社会发展迅速,家庭教育的内容也应与时俱进,将落后的、不合时宜的内容剔除,引入符合当前时代潮流的、积极向上的内容,例如男女平等、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等等。除了要求家庭成员重视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政府和社会也应给予支持和帮助,使家庭道德教育能够全面普及并切实贯彻,为构建文明和谐社会做贡献。

四、结语

“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可见道德问题无小事。公民的道德素质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基本素质,它是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因此,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程,务必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黄继飞.现实语境中的公民道德素质与提升策略[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道德模范事迹范文2

1.1开展“诚信文化大讲堂”活动。邀请知名专家、学者、相关人士和优秀校友,做中华传统文化、道德模范事迹等诚信教育报告和讲座,深化诚信文化意识,提升诚信文化素养。

1.2开展大学生诚信文化节活动。开展以诚信教育宣传展、廉政文化教育周、有奖征文、短信征集、校园DV大赛等诚信教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诚信文化节,集中宣传和弘扬诚信文化,廉政修身,提升学生诚信意识,倡导学生诚信行为。

2、实施诚信导航工程,培养学生诚信意识

与入学和毕业教育相结合,将诚信教育融入思想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诚信意识。

2.1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第一课”。在新生入学教育期间,组织学生学习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问答,开展诚信教育专题讲座,组织学生进行入学诚信宣誓,帮助学生提高诚信意识,树立诚信理念,为大学生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2.2开展“诚实自荐诚信履约”毕业生教育活动。组织诚信教育讲座、报告会和宣誓活动,强化在择业诚信观念,培养诚信品德素质。开展以诚信就业为主要内容的毕业生就业指导讲座,结合典型案例,教育学生诚实自荐,诚信履约。

2.3开展“职场人生从诚信开始”系列报告会。邀请成功人士为青年学生做报告、共交流,引导学生遵守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将诚信理念贯穿职业生涯始终。

3、实施诚信学风建设工程,锻造学生诚信精神

与学风建设相结合,加强考风考纪和学术道德建设,锻造学生诚信精神,营造勤学惜时、善思笃行的优良学风。

3.1开展考风考纪建设先进集体创建活动。开展考试无违纪创建和考风考纪建设先进集体创建活动,采取诚信考试承诺、考风考纪讨论、案例警示等开展考前动员;期末考试后对考风考纪建设活动进行总结表彰,进一步加强考风考纪建设,营造诚信考试氛围。

3.2开展“无人监考”试点建设活动。开展“无人监考”考场试点工作,推出由老师监督考试转向学生自律考试的试点改革,培养学生诚实做人,诚实做学问的良好品德以及自信、自尊、自主、自律的意志品质。

3.3开展诚信学术系列教育活动。开展诚信学术沙龙、毕业生论文诚信承诺、典型案例教育等活动,抵制学术不端,弘扬诚信学术,倡导严以致学,诚以处事,坚持学术诚信,勇攀科学高峰。

4、实施诚信助学工程,塑造学生诚信品质

与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诚信还贷、信用做人观念,教育学生自立自强,受助感恩,励志成才,回馈社会。

4.1开展“助学贷款助我成才”主题教育活动。为贷款学生进行政策解读和信用教育,组织贷款毕业生进行还款确认和诚信教育,开展贷款毕业生违约案例警示教育活动,教育学生珍惜信誉,诚信还款,诚实做人。

4.2开展“诚信评选阳光助学”系列教育活动。完善公平、公正、公开的阳光助学体系,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诚信教育,引导他们诚实申报奖助学金,诚信履行评选程序,砥砺品质,诚信做人。

4.3开展“砺志感恩诚信成才”主题教育活动。加强经济困难学生砺志教育和感恩教育,开展自强之星评选活动;开展“三个一”感恩教育,即算一笔感恩账、写一封感恩信、献一次爱心,化感恩之情为进取之志,树立贫而弥坚的精神和诚信感恩的品质。

5、实施诚信修身工程,提升学生道德素质

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挖掘并发挥先进典型引领和示范作用,倡导诚信文明行为,引导学生将诚信转化为自觉行动,全面提升学生诚信道德素质。

5.1开展诚信体验系列活动。通过设立诚信报刊亭、诚信阅览室、诚信驿站,采取学生无人看管、自助服务的方式,营造诚信自觉氛围,倡导学生诚信行为。

5.2开展诚信典型征寻活动。寻找身边的诚信事迹,通过文字、图片、影像等方式记录身边的诚信之举,使学生互相示范,共享感动,共沐诚信之风。挖掘校园诚信典型人物和事迹,开展诚信道德标兵、诚信团队等诚信典型表彰活动,印制“最美诚信大学生”事迹录,以诚信典型引领学生提升诚信道德素质。

道德模范事迹范文3

从实践层面而言,高校应时常组织大学生走向社会学习感恩知识,践行感恩文化。从我国传统文化的渊源来看,感恩教育属德育范畴,高校实施感恩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感恩道德意识,让大学生不仅能识恩、知恩、感恩,而且能自觉地报恩与施恩,以实际行动去感恩父母、师长、祖国、人民和社会。“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并能进行道德评价的利他行为或亲社会行为。”④鉴此,高校应充分利用节假日和专业实习等时机,精心组织大学生进行志愿者服务、社区援建、假期“三下乡”、义务支教、支医、支学等实践活动,在活动中直面访谈感恩英模和亲眼见证献身基层、奉献社会的感人事迹。从中,大学生不但能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而且可进一步丰富自身的感恩知识,培养和激发感恩意识,进而加深对父母、老师、祖国、人民、社会的感恩情怀。

精心营造感恩文化氛围,激发大学生的感恩情感

“感恩”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可通过精心营造环境烘托、活动宣传、思想渲染、制度激励等多种形式,将“感恩”文化有机穿插、灵活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具体生活层面,让他们处处身临其境,时刻耳濡目染感恩文化,从而达到不断激发感恩情怀,有效提升感恩素养。在潜移默化中,把感恩意识转化为感恩情感,逐步内化为自觉的感恩行动,使高校校园呈现一派平安、祥和、文明、和谐、积极向上的感恩文化氛围,以展现高校感恩文化建设的实效性。营造高校感恩文化氛围离不开具体有效的文化载体,校园内的硬环境(基础设施)和软环境(人文环境)所营造出来的文化氛围,能对大学生感恩情感的激发起到熏陶、感染、震撼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如高校在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校园和校内建筑物、道路、桥梁等命名时应充分利用每个空间,尽可能地贴上感恩标语、图画,使校园的花草、树木、建筑、道路、桥梁等都能成为感恩教育的鲜活场地。

高校的寝室、教室、食堂与图书馆等校园公共场所的墙上、壁上应布置感恩方面的名言警句,校园宣传栏、陈列室等公共场地应大量报道感恩文化与陈列校友捐赠录、校庆捐赠光荣榜等,供在校大学生阅读与浏览,以此来感染、激励、熏陶在校大学生,营造“感恩”教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引领校园感恩文化,弘扬感恩精神,培养感恩兴趣,激发大学生的感恩情感。高校应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文化的功能,在校园网上开设感恩文化建设专题专栏,把古今中外的感恩理论、经典范例与重大事迹等到相应网页,以供广大师生浏览、查阅和学习。可在网上感恩方面的网络问卷,宣传感恩事迹及道德模范等,在校园网上对感恩文化进行有效渲染、宣传和教育,以营造校园感恩氛围,激发大学生感恩情感。

周密部署感恩文化活动,搭建大学生感恩平台

高校是文化传播与传承的圣地,是培养与造就品学兼优的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大力弘扬与实践感恩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和造就恒怀感恩之情、常揣感恩之心、永践施恩报恩之行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是高校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感恩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更应得到充分全面的弘扬和实践。在这方面,北京大学曾有很多成功的举措,如“充分发挥校园典礼的教育作用,在开学典礼、奖学金颁奖典礼、毕业典礼中全面融入北大传统教育和励志成才教育及感恩奉献教育,是北大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高校可以借鉴北京大学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条件,积极实施特色鲜明,富有针对性、时效性与实效性的感恩教育。在班级、院系、学校范围内层层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感恩文化活动。要围绕“感恩亲情、感恩老师、感恩友情、感恩社会、感恩自然、感恩祖国、感恩党”等主题,开展相应的感恩文化活动。如母亲节或父亲节给父母写封感谢信,算笔经济账,列举出父母为自己付出的心血,为长辈做点力所能及的实事、小事等,以感恩亲情。教师节给老师写致谢信、发短信、邮件或QQ祝福等,以感恩老师。清明节到烈士墓前扫墓,以缅怀先烈。植树节组织大学生“植一棵感恩树、造一片感恩林”,以感恩自然。青年节号召大学生向“杰出青年”奖章获得者学习。儿童节看望附近的失学儿童、留守儿童。建军节、建党节号召大学生向模范军人、优秀党员学习。重阳节看望孤寡老人与福利院老人等,以感恩祖国、感恩社会。

高校还可广泛开展感恩文化征文赛、朗诵赛、辩论赛,及感恩论坛等感恩实践活动,或创办感恩刊物,或在《校报》等刊物中增设感恩文化的内容和栏目,专门用于宣传与报道感恩文化。同时,充分发挥感恩典范的先锋模范作用,定期在全校师生间开展“感恩之星”的评比活动,树立一批感恩典型,表彰一些感恩模范人物,以鲜活的典型事例来引导大学生的感恩言行,有效推进大学生感恩实践活动的开展。

还可常邀请名家大师、知名校友、成功人士等人物来校作感恩文化学术讲座,组织学生了解“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全国道德模范”等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通过举办各式各样的文体活动,积极搭建大学生感恩平台,鼓励他们广泛参与感恩活动,抒发感恩情怀,陶冶感恩情操,磨炼感恩意志,强化感恩信念,将感恩言行付诸实践,以感恩之心与感恩之行待人接物,力求做到“以德报德,以德报怨”。

规范感恩教育奖惩制度,引领大学生感恩行为

当前,高校的工作重心仍在学生的学业教育与就业教育方面,对感恩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存在制度不全、管理不力、投入不足、师资不强等现实问题,尤其是未把感恩教育纳入常规化、系统化、序列化、目标化管理。实际上,高校感恩教育是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奖惩制度,才能行之有效地引领与规范大学生的感恩行为。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的心智远未成熟,加上外界因素的影响,更需要有行之有效的奖惩制度来引领与规范其自身的感恩言行。

高校要高度重视感恩教育,采取切实行动,为感恩文化的良性发展提供经费支持和制度保障。同时,坚持人本原则与激励导向,规范感恩教育奖惩制度,强化管理,成立高校感恩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制定翔实可行的感恩教育工作方案,完善相关考评机制。把辅导员、任课教师开展感恩教育情况纳入教工绩效考核的范围,把各班学生在感恩活动中的业绩作为“优秀班级”、“文明寝室”评比,及各类“先进个人”评选的重要指标。在此基础上,把院系在感恩活动中的业绩纳入全校院系评比的指标体系,把感恩活动转化为广大师生的工作与学习动力,以规范与引领广大师生的感恩言行,激发其感恩情怀。对言行严重悖于感恩宗旨的个人或单位,一经查实一律取消其评奖评优资格。

高校要创新感恩教育方式,整合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资源和工作格局,充分发挥教师、家长与社会的功能,以引领大学生的感恩行为。各门任课教师均要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充分挖掘感恩素材进行案例教学,以增强其教学实效性与感染力,有效完成每位高校教师与每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家长应言传身教,以诚挚感恩情怀和务实的感恩言行感染子女。社会应积极倡导感恩风尚,大力弘扬与奖励感恩典范与道德先锋。

道德模范事迹范文4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通过开展“最美人物”系列评选宣传活动,不断发掘、宣传最基层、最感人、最认同的最美先进典型,用典型的力量激励和带动全社会做好人,扬正气、促和谐,努力使“最美精神”成为我镇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文化品牌,为“打造四个中心、建设大美”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

二、评选项目

“美在身边”人物评选按“最美教育工作者”“最美敬老孝亲人”“最美脱贫奋进人”“最美健康守护人”“最美手工匠人”“最美环境卫士”等主题进行每月评选和表彰。

三、主办单位

本次活动由党委、镇政府主办,党政综合办承办,相关组室和单位配合。

四、评选对象

评选对象为在境内工作、学习、生活的个人或家庭,原则上评选对象为基层工作者、一线干部职工或普通劳动者。

五、评选基本标准

“最美人物”是指美在平凡、美在善良、美在奉献、美在责任的人,体现在品德高尚、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事迹感人、群众公认,展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人民的精神风貌。

六、评选组织

1.成立“美在身边”评选委员会。评选委员会成员由领导班子成员、各村(居、场)书记主任、机关各组室长担任,评委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人员由党政办相关人员组成。

2.每月月末,评委会及办公室根据下个月“美在身边”主题,调整下个月主题具体行业负责人进入评委会参与人物推选及投票,制定符合下个月主题的“美在身边”人物评选细则。

3.每月月初,根据当月所定主题,各村(居、场)负责对“美在身边”人物进行推荐;评委会每月对“美在身边”人物进行审核,最终确定可以参与投票人物。

4.组织公开评选评审。根据下表所定主题,每月推出一期美在身边评选活动,每月上旬进行人员摸排,至少摸排十个美在身边人物事迹,当月中旬推出投票微信,当月下旬统计结果。

5.评选委员会结合投票结果和评选委员会推荐结果,在征求候选人区镇两级直管部门意见后,确定当月主题的“美在身边”人物。

6.表彰奖励。每月30日之前,对获得“美在身边”称号人物进行表彰,颁发荣誉证书并进行物质奖励(每月奖励总金额不超过5000元)。并通过微信等渠道对进行宣传。

七、结果应用

1.每月月底组织表彰大会,对当选的“美在身边”主题人物进行表彰并发放奖励。

2.积极总结“美在身边”人物事迹,通过微信公众号,在集贸市场及集镇街道设立专门宣传栏进行“美在身边”人物展示及宣传。

3.镇政府将优先推荐“最美人物”入选者参与区本级年度“最美人物”和“三风榜样人物”评选,优先推荐参与市级身边好人、道德模范和国家、省级好人的评选活动。

八、工作要求

道德模范事迹范文5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构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教师素质尤其是道德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2018年5月2日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强调,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2]。高校师资队伍的师德素养高低和师风好坏,直接关系着高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从2011年研究制定《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到2014年、2018年相继出台《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文件,我国把改善高校师德师风及促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作为高校当务之急。

一、新时代师德师风的内涵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师风,即教师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风尚。师德师风是教师的政治思想、道德素养、心理素质、人格修养和知识才学的集中体现。师德是师风的基础。良好的师德观念有助于学校和教师在师德建设过程中采取正确的行动,促进良好师风的建立。同时,师风是培养师德的重要条件。学校形成高尚的师风,有利于教师自觉地严格遵守师德规范,并不断提高师德修养。师德师风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

二、当今高校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

(一)政治信仰不坚定,丧失政治操守。新时代我国高校教师更应坚定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然而,个别从国外留学归来的高校教师由于受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浸润,加之政治信仰、政治立场不坚定,以至于对祖国、对社会主义失去了情感,丧失政治操守,崇洋媚外,已逐渐沦为“精日分子”“精美分子”“精英分子”等“精外分子”。他们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上发表了一些“精外”言论。这些行为容易误导学生的价值观,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情感的培养。

(二)缺乏理想信念,上进心不强。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教师要具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和崇高境界。然而,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社会思潮和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一部分高校教师放弃了对崇高职业理想的追求。他们将教师职业仅仅当作一种谋生工具[3],甚至把兼职当“主业”,把教学当“副业”,以至于上课慌慌张张、丢三落四,讲课照本宣科、敷衍塞责,下课戛然而止、匆匆忙忙,一份教案几十年不变,内容陈旧,观念落后。还有部分高校教师长期职业倦怠,工作缺乏激情,不思进取———不想备课、批改作业、指导学生,不想写论文、报课题,不评职称,不参加学术会议,整日得过且过,慵懒颓废。

(三)缺乏责任心,育人意识淡薄。号召广大教师做到“四个相统一”,其中第一个“相统一”就是“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然而,目前部分高校教师重“教书”轻“育人”,认为专业课教师的职责就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无视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培养,亦无视对学生进行法纪教育、国家安全教育与礼仪教育,认为这些育人工作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责任。他们上课即来,下课即走,不重视课下与学生的交流联系,不主动了解学生的政治思想状况与心理发展状况并给予一定帮助和指导,使得教书与育人相分离。

三、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策略

(一)健全师德师风管理机制,确保教师师德核心地位。领导管理是师德师风建设的前提和保证,是师德师风建设的引擎和驱动器。建立师德师风建设的管理机制,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提升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力。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力强弱直接关系到师德师风建设的水平和效果。因此,高校领导要树立“以德为先,立德树人”的治校理念,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其他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把师德师风建设这条主线贯穿学校日常工作。第二,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全面系统的组织架构是开展各项工作、完成各项任务的重要保障。成立高校师德建设的职能机构———师德师风建设处,专职负责师德师风宣传、教育、研究、监督、考核、奖惩等各项师德师风建设事务;同时以师德师风建设处为主,联合高校相关职能部门共同组成师德建设委员会,并形成科学合理的议事决策规则和执行流程;在以上基础上形成高校党委集中领导,行政密切配合,院系部严格落实,上下一致、通力协作的管理机制。第三,建立和完善师德师风督查制度。高校主管部门要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和高校师资队伍出现的新特点,加大督查力度,完善督查指标和督查内容,改进督查方法和督查手段,把师德师风建设纳入高校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对出现重大、特大师德师风事故的高校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综合考核实行一票否决。

(二)加强师德师风宣传工作,引导教师树立崇高理想。宣传是师德师风建设的先导。完善的师德师风宣传机制有助于引导教师树立崇高理想。加强师德师风宣传工作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制定全面系统的宣传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师德师风宣传工作,坚持师德师风宣传常态化,不搞“突击式”宣传。第二,师德师风宣传的内容既要全面,又要体现时代性与校本性。师德师风宣传的内容既要包括《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规范性文件的内容,又要包括师德师风先进模范人物的典型事迹。师德师风宣传的重点要放在先进模范人物的典型事迹上,以保证宣传内容的鲜活性,增强宣传工作的实效性。同时,对师德师风先进模范人物的选取,要注意时代性和校本性,重点宣传近期全国出现的师德师风标兵模范和本校涌现的师德师风标兵模范,这样更有助于广大教师与之产生情感共鸣,进而提升教育成效。第三,利用多样化的宣传手段。在传统的图片和文字等表达形式之外,要充分发挥音频和视频的优势,增强宣传效果。在传播途径上,除了传统的横幅标语、橱窗板报等媒介外,要充分利用本校“优秀教师”“教学名师”“师德标兵”表彰大会,向全校教师进行宣传;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对高校师德标兵(诸如黄大年、钟扬、朱英国、曲建武、郑德荣、李德威等)的优秀典型事迹加大宣传力度,创设重师德师风、创师德楷模的校园环境。

(三)创新师德师风教育机制,培育教师重德养德风尚。教育是师德师风建设的关键。创新师德师风教育机制,要着力于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师德师风教育的目标要注意普适性。师德师风教育的对象是全体教师,目标是提高全体教师的师德素养,而不是专门培养师德标兵。因此,高校师德师风教育的目标高度要适宜,要大众化。第二,师德师风教育的内容要体现全面性和时代性。内容要涵盖政治思想教育、道德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礼仪教育,以及国家安全教育等,还要紧随时代潮流,不断推陈出新。第三,师德师风教育的方式方法要体现多样性和灵活性[4]。除了组织教师学习《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法规文件外,学校还要更多地组织教师参与实践活动。如:举办师德师风先进事迹报告会、师德师风专题讲座、师德师风主题讨论会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组织参观学习、挂职锻炼、义务支教等活动,以及举行新教师入职宣誓仪式和老教师荣休仪式等,使广大教师通过活动经历切身体会师德建设的规范要求,感悟职业魅力,坚定职业使命。第四,将师德师风教育贯通高校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5]。在教师职业发展过程中,评优评先评奖、选拔调整干部、评聘职称、遴选研究生导师、选培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领军人物,评选各类高层次人才等,都要以师德师风作为首要内容。在各种继续教育活动中,都要将师德师风培训作为必修课程。在新教师入职培训课程中也应开设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高等教育法规等课程,将师德师风教育作为重中之重。

(四)完善师德师风考评体系,促进教师提升自我修养。考评是保障师德师风建设效果的重要环节。考评是师德师风激励与惩处的前提与基础,它为激励与惩处提供了参考依据。科学合理的师德师风考评体系具有导向和激励功能,有助于促进教师提高自身师德修养。相反,不合理不完善的师德师风考评体系往往会打击教师提高自身师德修养、争当师德模范的积极性。完善师德师风考评体系,要从以下六方面入手。第一,树立正确的考评指导思想。要明确考评不是为了对高校教师的师德素养进行鉴定与甄别,而是为了促进其内化为师德信念、改善师德行为、提高师德素养。第二,注意海纳百川、集思广益。善于征求教师对考评体系各要素和各环节的意见和建议。第三,坚持考评对象全员化。考评对象既要包括专职教师,也要包括教辅人员;既要包括普通教职工,也要包括领导干部。第四,坚持考评主体多元化。单一考评主体主观性过强,往往会使考评结果失真。第五,采用多样的、现代化的考评手段。可以综合运用调查法、观察法、档案袋法、反思报告法等评价方法。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系统进行打分评价和统计整理成绩,提高考核的速度与效率。第六,注意考评结果的充分利用。建立师德师风档案,作为评优评先、干部选拔调整、职称评聘等方面的重要依据。师德师风考评连续优秀者,在上述方面优先考虑;反之一票否决。

(五)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奖惩机制,引导教师提高师德修养。激励与惩处是师德师风建设的动力。建立恰当的激励机制,创设争当师德模范的良好氛围,调动教师参与师德师风建设的积极性,引导教师不断提升精神境界。如果没有激励机制,教师无论师德好坏待遇都一样,就会严重挫伤教师勇当师德模范的积极性。此外,还要严格师德师风处罚机制。师德师风只奖不惩或惩罚过轻,往往会助长歪风邪气。只有严格师德师风处罚机制,对违反师德师风的教师严格追责处理,才能充分发挥制度的规范约束作用,督促教师不断摒弃不良行为,最终促进教师提高自身师德修养。

(六)建立师德师风反思机制,促进教师改进师德行为。除了以上外部客观机制,高校教师自身的反思内省机制对师德师风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外部客观的师德师风管理、宣传、教育、研究、考评、奖惩等只有内化为教师的理念与行为,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建立师德师风反思内省机制要做到:一是引导教师将师德修养纳入职业生涯规划;二是坚持师德师风反思内省制度化、常态化,学校每个月要安排专门的时间让教师集中反思内省自己的师德师风;三是引导教师通过师德楷模比照、学生评教反馈、观摩师德行为等途径不断进行师德反思内省,进而达到提高师德修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韩振峰.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N].中国教育报,2014-09-05(2).

[2].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2).

[3]赫兴无.新形势下中小学师德建设体系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16(2):60-62.

[4]蒙家宏.试论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5(28):50-52.

道德模范事迹范文6

(一)价值引导作用

榜样教育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价值引导。针对受教育者思想境界的不同,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甄选先进的榜样先锋人物,进行模仿、学习、践行活动,引导受教育者在自我反省之后构建思想道德内在品质的新模式,根据时代要求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鞭策大学生积极向上、精益求精。

(二)心理激励作用

当前,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求知欲望,情感敏感、丰富,独立自主,但是,社会经验和阅历的缺乏常常导致其在判断正误的时候出现迟疑和偏差,更有甚者走向了极端。榜样教育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大学生,使其自觉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三)行为示范作用

榜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其行为示范价值,这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挑选典型人物的感人事迹、优秀品质进行宣讲,让大学生通过自省发现不足,使其向着榜样不断努力,完善自我,将榜样的事迹转化为自我的力量,从而实现自我道德品质的飞跃。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榜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榜样形象选择缺乏时代性、公信力

时代需要榜样,这也就决定了它的价值。实践证明,想要榜样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鸣,就要使其具有时代精神风貌和时代精神内涵,从而放大示范和激励作用。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运用的榜样过分夸大了其地位和成就,显得不切实际,没有真实的生活气息,不能在多元化的社会中赢得大学生的认同感,这些高大上的榜样只能被仰望,却无法触及或是超越,过于理想化的状态脱离了现实,远离了生活,甚至引起大学生的反感、抵触心理。

(二)榜样类型选择单一,缺乏明确的评价标准

大学生由于成长环境不同,年龄、专业、性格的差异导致其现有的价值观也存在着不小的差别,这些个体差异也会对其在榜样的选择上造成影响。因此,榜样教育的选择类型要多样,充分考虑到全体学生的需求,让拥有不同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都能选取到适合自己的榜样。但是,高校在选取榜样的时候,大多只选择了英雄式、模范式、先锋式的人物,这些人物形象太过于高大,难以获得学生的心理认同。在多元化的时代,大学生对于榜样的评判标准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由于没有清晰的评判标准,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榜样作用大大减弱。

(三)榜样教育方法枯燥,宣传手段单一

部分高校在实行所谓的榜样教育时只是走过场,并没有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通常来说,高校在宣传榜样的时候会采取思想理论课堂教学、宣讲会、报告、主题教育活动等形式,但都存在着应景式和突击式的弊端,虽然会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只是停留在了表面的形式上,过于肤浅,而没有实质上的内涵,榜样教育基本上没有获得大学生较多的认同感和共鸣,效果不够明显。另一方面,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榜样教育也应该寻求新的途径和模式,但高校在对榜样的宣传上没有充分利用校内的各种资源,依旧停留在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法上,榜样教育形式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无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榜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途径

(一)注重榜样的时代性、真实性与多样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每个年代都会出现各行各业的榜样。榜样崇拜是具有时代特征的,所有榜样崇拜中的情感也是具有时代烙印的,所以,要开展良好的榜样教育,必须在选择的过程中带着时代的眼光去审视。每个时代由于其不同的发展特色,都会出现一批具备着时代特征的模范人物、先进集体,我们在选择榜样的时候不能让榜样脱离时代背景,因为只有在具有时代背景的前提下榜样才能产生更为深刻、久远的影响。同时,榜样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人物,不能凭空想象,不能为了榜样教育的目的而凭空捏造榜样人物和榜样事迹,唯有真实的榜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模仿欲望。最后,在选择榜样时还要重视榜样的层次性。由于大学生的生活、成长环境不同,对榜样会有不同的需求与认同,可以接受的榜样影响的程度不同,因此,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等特点进行榜样的选择。

(二)注重宣传方法的多样性、层次性与实效性

对榜样进行宣传,首先要注意宣传方式的多样性。宣传手段要不断推陈出新,多渠道相结合,不能一种宣传方式针对所有的榜样人物。在运用传统的黑板报、宣传栏、报告会、广播、报纸等媒介进行宣传的基础上,还需要灵活运用网络多媒体技术,以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体系,潜移默化地感化学生、教育学生。其次,宣传过程要循序渐进。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榜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要一步一个脚印,逐步推进,一步步引导和深入。榜样教育所依靠的并不是“捧”和“压”,更重要的是“疏”和“导”,思想工作本身就应该潜移默化,而不是疾风骤雨般流于过场。最后,要意识到宣传的实效性。通常来说,人们往往把关注点放在周围的人身上,也容易对其产生情感上的倾向,受教育者最熟悉的对象应该是身边的同学,他们的事迹也是最贴近学生生活的,虽然这些事迹往往不是很伟大,但却充满生活气息,更容易让受教育者接受和认可。

(三)注重教育者自身的示范性、影响力与感召力

道德模范事迹范文7

本文作者:张建华 单位:连云港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

由于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有少数教师不能为人师表,接受学生家长的礼品和吃请,要家长为他们走后门办事;有的教师时常在电脑上打牌玩游戏,上课时对学生语言粗鲁,经常发脾气;有的教师不能以身作则,不能遵守社会公德,不注重身教,对学生缺乏爱心;有的教师上课随意,迟到早退经常发生,个别教师酒后面红耳赤地进课堂,还随意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学术腐败。学术是社会最后一片净土,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考核中都对教学研究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可是许多教师对于教学研究却不认真去做,不是把教学研究当成是教师的一项工作,而看成是负担,为了完成任务,有的请人,有的直接从网上抄袭。有数据表明,教师抄袭论文作为自己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2]德育缺乏实效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教师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原来的道德认识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但学校的德育工作仍停留在原有的道德观念和德育方法上,使传统的道德教育显得不相适应,苍白无力。导致许多教师经不住经济利益的诱惑,出现了道德偏差。

师德建设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师德建设是学校教育的一项系统工程,是长期复杂的工作。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教师队伍的不断变化,都要求建立与时俱进的教师德育机制,但实际上学校并没有形成灵活的教师德育机制和工作机制。陈旧的德育体制不能适应变化的客观形势和变化的教师队伍,这是师德教育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良好的社会环境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目前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一些腐朽的思想意识和堕落的生活方式,对教师的道德品德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社会上一些庸俗书刊,黄色录像,不健康的文艺作品,特别是社会上的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对教师影响很大,导致个别教师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享乐主义思想严重,不注重加强个人修养,缺乏应有的职业操守。德育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多年来,学校的德育主要是面向学生,教师的德育却成为一个盲区。[3]学校忽视了对教师师德建设,即使有了教师德育的规划,也缺乏必要的管理制度,对于教师中从事有偿家教、以教谋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等道德缺失的行为,没有动真格的处理和警戒。从法律角度来看,国家在惩处教师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行为方面,也没有明确的法规标准,在师德建设过程中,学校对师德问题严重,反复教育都不整改的教师,缺少有效的手段。

发挥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在师德教育中,要结合学校实际,深入学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培养教师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以基层党支部、党小组为单位,开展“爱生敬业、为人师表”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举行师德事迹报告、师德道德演讲比赛,教育党员教师处处以身作则;组织学习师德规范的各项规定,强化党员教师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党员师德建设中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一是在基层党组织创“五个好”、党员“五带头”等活动,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教师以各种形式当模范、作表率,教育党员教师公开师德承诺、公开职责规范;上好课、带好班、育好人。二是开展竞赛争先锋,倡导“四比”、“四创”:比业务、比干劲、比形象、比服务;争创优秀教师、争创优质课程、争创优秀班级、争创优秀系部。三是亮牌示范作表率,倡导党员教师挂牌上岗,争做教书育人的模范,争做科研攻关的先锋,争做管理服务的楷模,争做社会服务的先进。开展师德竞赛。以“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满意”为目标,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教师为主体,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竞赛活动,引导广大教师创新教育教学理念,规范教育教学行为,优化教育教学环境,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教师要准确了解广大师生以及人民群众对师德的要求和期盼,结合学习实践活动,落实整改后续工作,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帮助困难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要积极开展群体与个体相结合、系统性与时效性相结合、树立榜样与弘扬师德相结合的教育活动,使全体教师在活动中不断提高师德素养,做到自尊、自爱、自勉、自强。开展“师德标兵”评比活动,启动“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大力弘扬师德规范。

建立和完善师德教育制度。依法执教,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依法执教,不仅具有职业道德意义,同时也是教育自身得以更好发展的内在需求。教育对社会需要的满足,总是以人的发展、人的主体性增强来实现的,即人是教育过程的主体,强调教育过程对人的发展性,对人的关心、爱护,对人格的尊重,反对教育过程对人的压抑,反对对人的精神和肉体的中伤、对人格的污辱和伤害。教师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法制化的时代,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者,而且是一个重要的执法者。只有依法执教,才能争取教育社会地位的保障,才能自觉维护和保障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培养出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化建设人才,推动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建立科学的师德考评体系。教师德育考评是教师德育的重要一环。[4]加强教师德育,构建以德育为核心的师德建设,必须制订切实可行的师德考核机制和考核办法,对教师的德、勤、能、绩进行全面的考核,防止以前只要教学好就是个好老师的片面标准。要把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放在第一位,制定具体的考评细则,把师德考核与教师年度考核评优、教师晋级考核结合起来,通过自我评价、小组互评等形式,对教师的师德进行全面评价。要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规范师德行为,在教师的考评和晋级考核中,执行师德一票否决制,鼓励教师严格自律,以达到慎独的高境界。

道德模范事迹范文8

关键词:杜威教育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启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凝神聚气、强基固本的重要作用。将其与杜威教育思想有效融合,推进其生活化,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必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是以核心价值观念凝聚社会共识、构筑认同的现实需求,将现实生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有效衔接,将进一步明确价值观生活化内涵。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和生活实践,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升华。将国家生活、社会生活、个人生活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三个层面的内容均立足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体现着当代中国人的生活目标、生活秩序和生活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现实生活并超越日常生活,推进其生活化才能真正发挥感召力与影响力,进而发挥在日常畛域的引导作用。列宁曾说:“只有那些已经深入日常生活和成为习惯的东西,才能算作已达到的成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回归生活领域,抽象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相衔接,其丰富内涵才能被透彻理解掌握,呈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在意义。应着眼于日常生活,构筑新的生活情境与社会良好氛围,引领主流价值观,填补精神维度空缺,推动核心价值观念纵深拓展。

(二)引导人民群众正确认知的有效方式。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步从封建转向开放,从安贫转向求富,人们感受多元文化的同时兼受低俗文化的侵蚀,某些领域社会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精致利己主义等思潮日渐滋生,精神匮乏、信仰缺失现象频现,人民群众亟须正确价值观的指引。因而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将其作为调解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冲突的价值准则,规范寻常生活失范行为,有序调节社会矛盾。全球化的推进,多元文化对我们传统价值观念造成冲击。西方国家把握话语主导权,刻意宣扬其制度优越性,价值理念先进性,对与其有差别的国家进行责难,以文艺作品、书籍刊物、节日等不同方式传播其意识形态,强烈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理想信念。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才能切实加强价值指引,引导人民群众自觉认知,树立正确观念。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夯实价值根基,廓清前进之路上的思想眩惑和理论困顿,进而引导社会各界凝聚思想共识,建树正确认知。

二、杜威教育思想的内涵

杜威(Dewey,1859—1952),一位终生致力于社会改造的哲学家和终身教育学家。历经百年,其“教育即生活”“知识即美德”等理论依旧激起时代的共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与指导价值。

(一)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活”是其基本教育观点之一。杜威认为:教育是一个在生活中自我实现的连续过程,因而教育不仅仅是生活的准备,而且就是生活本身。生活是一个自我更新的里程,教育是社会生活得以延续的保证。与此同时,杜威也从学校与社会关系角度解读这一理念,认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生活,学校要与社会生活保持紧密联系,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改进经验、塑造己身、传递情感、信念,习得知识技能。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中的“生活”既是个人生活,亦是国家的生活,强调将教育与个人生活息息相通,实现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不要问学校能为工业做什么,而要问孕育在艺术精神中的工业能为教育做什么”,因而教育革新要求国家自身不断进行民主、自由、科学的蜕变,以确保教育中个人、国家生活的相和发展。杜威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凸显在教育理论者与教育实践者面前,让后者在教育中感受生活,在生活中不断学习。

(二)知识即美德。柏拉图认为,“一个非经多年的实践锻炼和艰苦的训练,就不能懂得善的理论意义。善的知识不是可以从书本或别人那里获得的,而是通过长期的教育取得的,这种知识是成熟的生活经验最后的和最高的恩赐”。苏格拉底、柏拉图主张“知识即美德”,认为美德是可教的,杜威赞同“知识即美德”观点,并将其发扬光大,认为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目的。德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智育和德育是同一过程的不同方面,是统一的。知识教学对道德教育影响甚微,更为重要的是持久的道德熏陶。学校道德教育要积极去发现学生个人身上所蕴藏的天生能力,利用个人本能和撼动,使他们尽其所能地发挥社会智慧、非凡能力、情感力量。在杜威的教育视野中,将服务社会的人生观、学识、技能融为一体,将道德教育与学科教学、学校生活融合为一,即是民主时代真正合理的教育,亦是真正有效的道德教育。

三、杜威教育思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启示

(一)构建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的生活场景。1.连接家庭生活。杜威在上海浦东中学发表演讲时曾强调,成为良好公民不单靠学校教育,一定要有优良父母教导,重视家庭教育。充分利用家庭教育中好的经验去获取更多的知识,以促进孩童成长。也曾多次强调家庭的重要性,无论何时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家教、家风。良好家风是维系家庭关系的情感纽带和精神源流,承载家庭伦理价值和道德观念的根基与载体,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家训”饱含着祖辈的精神与立世之道。重塑家训,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场景,在传承家训文化中筛选符合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传统家训,摒弃糟粕;将积淀着重品崇德、仁孝清廉的优秀训诲承继与延续。“家风”是一个家庭的气质与风习,规范并督促家庭成员。将家庭风尚内化为价值观念,外化为行为准则,以万千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契合,带动家庭形成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深入广泛地向全社会宣传红色家风教育,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奠定坚实家风基础。2.贯穿学校生活。杜威认为学校是社会生活的缩影,主张把现实社会中的组织应用于教育过程,使其充分展现社会精神。让学生在社会环境中去感知、践行目标。学校教育是人们从小到大、从时段到终身教育的场所。学校的教育活动要凸显与社会发展的协同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要意识形态教育贯穿于学校生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大学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全面推进教学、教师、教材、学科体系综合创新,不断提高课堂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广的实效性;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用良好品德、行为感染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者、示范者;构建文化育人体系,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举办联合读书会、经典诵读活动,营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开展教育实践主题活动,举办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引导学生加强理论学习,强化实践感知,深化心理认同,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长期工作,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只有将核心价值观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融入学校生活,形成长效机制才能真正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建设。

(二)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化”。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寓于道德模范塑造。杜威阐明“道德的观念”是无法用言语传授的,需通过行为来获得且指导行为,从而实现德育的目的。而在此过程中,道德模范以间接的方式传递社会核心价值是最为有效、合理的方式。要充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寄予社会道德模范的塑造之中,展现其价值引领、典型示范作用,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扩展至社会的各个领域,实现日常化生活化。模范人物以感人至深的事迹、高风亮节的品质,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风气;无论是排雷英雄杜富国,还是诚实守信模范郭建华、敬业奉献模范张福清,他们都将个人的努力融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推动着社会向善向上;深入学习道德模范先进事迹,提升认知、深化思想、端正行为,将思想行为统一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列中,不断强化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创新传颂道德模范的形式方法,以报纸、电视、网络媒体、影视展演广泛开展道德模范传播,传递社会正能量,筑牢精神根基,夯实共同思想基础。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融于道德建设。“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社会需要道德的价值调整社会关系,引导人们趋善避恶。道德浸润社会发展,以此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公民品行,根治公民意识淡薄,道德缺失痼疾,引导人们崇德向善,正确处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领域道德失范问题。杜威认为,社会通过统一的社会环境塑造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通过公众的判断实现对不成熟人的习惯的修正,延续公众赞许的行为,摒弃公众所不齿的行为。新时代要加强道德建设,综合施策,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同发展;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样社会思潮,加强道德认同;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道德观,严守道德防线,将理性精神与道德建设相结合;为道德建设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强化道德监管,避免抖音、快手等新兴网络对不良价值的传播,突出主流价值引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体现于国民教育、文娱产品产生的全过程。社会、政府、个人协同作战,让每个社会成员成为积极的道德践行者,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道德规范,强化道德认同,指引道德实践,引导全社会形成良好道德风尚。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