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艺术设计教学研究(5篇)

高职艺术设计教学研究(5篇)

第一篇:高职艺术设计赏析课堂教学

摘要:

如何培养高职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感受、体验、鉴赏美的能力,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是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培养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

艺术设计赏析;审美判断力;尊重多元文化;高职设计教学

赏析课堂是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里不可缺少的课堂,是培养学生造型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和设计创意思维能力的基础。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感受、体验、鉴赏美的能力,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树立学生正确的艺术审美观,也是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培养的主要任务。

一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中赏析课堂的现状

在高职艺术设计类的课程教学中,大多数教材中都会有独立设置作品欣赏、案例欣赏等章节,但实际课堂教学中欣赏课基本上都悄悄的“消逝”,学生对于技能方面的关心远大于欣赏,所以赏析课处于“不拿豆包当干粮”的地位,放任学生自己看、自由自学等。部分开设了赏析鉴赏课堂的也存在欣赏面较窄、倾向写实、唯美,停留于表面化、浅层次内容等不足。加上个别教师在欣赏课上往往完全凭个人对艺术流派的喜好而带有偏见性观念去评价,导致形同虚设的欣赏课并未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能力及欣赏水平。

(一)传统审美意识、标准及取向单一

长期技能技法的教学训练中一贯以画得像不像、透视规律准不准为造型艺术的判断标准,这些观念无形中会影响或束缚学生的审美取向。严重存在着违背以学生为主题的教学原则,往往以一种硬性灌输和一种权威性的评价,取代了学生参与艺术欣赏的体验,使学生在欣赏教学活动中处于一种被动接受审美的状态之中,似懂非懂。通过调查发现75%的学生喜欢古典写实作品,20%的学生喜欢印象派作品,5%的学生喜欢抽象派作品。在扩招形势下,多数高职学生都是非艺术考生,他们的艺术基础与艺术修养相对较低、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的潜意识里还是比较喜欢像摄影一样真实的、唯美的画面。

(二)学生表达描述欠佳,评述阐释能力低

在现实课堂上美术欣赏课老师仍然采用灌输的方式,这样在美术语言能力的培养上就存在先天缺陷,学生缺乏表达的机会,直接导致美术欣赏课上学生无话可说,或用一些宽泛空洞的词语表达各种复杂的情感。如在欣赏莫奈的《日出•印象》时只会说“朦胧、模糊不清、与众不同”等。

(三)教师艺术视野不高、艺术知识面匮乏

众多设计类教师并不明白绘画作品、设计作品真正的价值在哪?艺术欣赏课没有固定的教法和程序,大多凭教师的知识理解层面去讲,或者随便信口开河地说什么,不管是教材还是教师无处不讲美地泛滥“灌输”美,比如什么真实细腻的美、朴实残缺的美、抽象概括的美、华贵富丽的美、简洁粗犷的美……最后让学生觉得什么都是美的,随便怎样也能美。另外也存在敷衍了事现象,把欣赏当作纯粹的浏览图片,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欣赏,以传闻轶事代替艺术内涵的理解,把欣赏课变成“故事会”等通病。

二破解艺术设计赏析课堂的尴尬境地

(一)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

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这已不再是一般的懂得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好看”那么简单,而是要有比较、有思考,甚至有评判。要求学生对艺术设计作品的主题题材、形式元素、风格与流派,还有设计师艺术家、艺术环境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等都要有所了解,让学生进入到理性的思考里。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的问题也是应当引起大家关注的问题,因为它常被一些老师忽视。了解美术作品、画家、美术与生活的关系也是我们应当讨论的,欣赏与评述的学习领域要注重通过欣赏、感受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尤其要给学生表达分享的机会,让学生自主感受到一件设计作品的创作产生,既需要精心构思、联想与想象,也需要联系生活、实际,更需要情感的灌输与文化的深化。在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前提下,积极指导学生收集作品欣赏评价的素材,并对其进行评述(口头表达、文字描述),拓宽思维角度,提升专业术语,促使学生主动地搜集和整理接触过的艺术与设计相关知识,并运用已学过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地加以阐述,进而得出合理的、启迪性的结论,最终达到知识的迁移。

(二)博爱群风,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在文化情境中认识艺术与设计作品,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从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做起,学会以宽广的胸怀、包容的态度、充分的理解,面对多元的艺术流派,不能面对众多艺术风格而感到不解。如果一个艺术设计教师只把设计作品理解为设计技能的学习,而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就不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文化与情感这一点。特别是一些经典作品、传世作品,这些作品在历史上站得住脚并植根于人心,我们更应当引导学生不但关注艺术作品本身的力量,还要关注艺术家、设计大师们的思想生活,从而使得学生真正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并乐于接受多元文化的浸染。

(三)加强抽象艺术的认知,探索写意精髓

尽管人们可以厌弃和反对抽象美术,但它可分析和借鉴的东西却很多。如通过对毕加索的《牛》、蒙德里安的《开花的苹果树》等抽象美术作品的概括与提取及创作过程的了解,将有益于学生深入分析与理解抽象美术的精神内涵。通过对经典抽象艺术设计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剖析,让学生知道抽象设计作品是如何产生的,并对它的艺术性质、构成形式和发展过程等诸多背景文化方面作更深入的了解,没有这种理性与历史知识,便不能真正理解抽象艺术。写意也是由写实循序渐进来的,抽象是写意的极至,要着重赏析设计师在创作中自觉或不自觉的运用点、线、面、色彩的游移技术,探索以点线面和色彩来表现出一种精神、一种情绪、一种向往、一种批判。

(四)调动学生审美取向由单一向多元转变

从多角度去欣赏一件艺术设计作品也是当下艺术设计欣赏课堂的重要问题,特别是要从设计作品的艺术语言的角度、艺术家的角度、历史研究的角度、社会环境的角度、文化情感等去剖析,比如怎样认识新媒体艺术、了解重要的风格流派等。当下高职学生无论是价值观还是思维方法,都具有开拓和冒险精神,寻求心灵自由,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已不满足一般意义上的说教。学生的个性在欣赏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美国哲学家苏珊•朗格说:“审美是纯感性的,却积淀着理性的历史”。在引导学生审美评价教学中,要以宽容的态度,容纳学生的审美评价。对于学生审美欣赏中的每一次不同的见解和看法,老师应该耐心的听取,并给予鼓励,从而增强学生审美思考的自信心,使学生体验到审美的愉悦和能力的提高。

(五)加强学生审美体验,养成独到的眼光

欣赏不仅仅是教学内容,更是一种生活态度。要学会用发现美的眼光去对待艺术作品,创意价值与美的存在,是在学生自主感受的同时内化基本的审美素养,涵养内心的。如果教师不能引导学生自己理解,学生审美体验就不能发生,无法达到“融为一体”和“抱成一团”的切身感受,那么让学生自觉、主动欣赏作品只能成为一句空话。要围绕教师科学巧妙设置的问题,启发学生各自对作品发表大胆、新颖的看法、评价。只有具备了一双赏析式审美的眼睛,这些生活中的、艺术中的美才能够反映到我们的大脑中,并转化为某种“经验”,使我们产生审美的愉悦、创作的灵感,从而创作更加美好的艺术作品。学生们的心境只有真正与美术作品的内涵抱成一团时,心灵的附着艺术情操才会被自己真正的感情所触动。

三小结

藤守尧在《审美心理描述》中指出“鉴赏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多次实践的结果”,高职学生的审美创新意识也需启发。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艺术的欣赏,便没有艺术教育。通过正确的方法,深层次的诱导,加深学生对艺术的理解,构建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使艺术设计赏析成为引领学生走进艺术殿堂的重要途径。

作者:卢丽红 单位:湖南九嶷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与教学策略[EB/OL].

[2]李力加.我们该怎样上欣赏课[EB/OL].嵊州市教研网.

[3]杨晋.在美术欣赏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EB/OL].百度文库,

第二篇:高职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

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对专业设计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进行实践课程教育时要不断的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还要不断完善实践课程体系,院校在设置实践课程时还要与具体的实际生活相关联,依据社会经济发展所需岗位安排学生实践课程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

环境艺术设计;实践课程;教学改革

国家有关方面文件要求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计划要依据社会岗位需求,所以必须进行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改革,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具体目标

环境艺术行业是一个笼统的大行业,环境艺术行业又可以具体分为很多小行业。环境艺术行业的人才也具有多层次,多类型的特点。一个完整环境艺术行业需要很多流程,比如首先需要有环境艺术的设计与创意,这是环境艺术行业的基础,然后有环境设计的加工与表现、设计的深度与表达、环境艺术项目的具体实施等环节。在环境艺术行业的不同环节中又需要掌握不同技巧的专业人才,多层次、多类型的专业人才之间相互配合,才能完成整个环境艺术工作。对环境艺术行业的人才进行大致分类,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高层次的环境艺术工作人才。高层次环境艺术人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他们专业知识掌握牢固,还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在工作过程中,高层次环境艺术人才起到领导的作用,他们能够改变传统思路,不断创新使环境艺术工作更好完成的高端优秀人才。第二类是中层次环境艺术人才。中层次环境艺术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会熟练运用绘图软件,能够按照领导者制定的计划绘制图纸,在环境艺术项目的具体施工过程中可以担任管理者的人才。最后一个是低层次环境艺术人才,低层次环境艺术人才是环境艺术中最基本的工作人员,他们能够看懂施工图纸并且按照施工图纸进行实际施工,配合项目管理者进行环境艺术项目的施工。我国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中层次人才和低层次人才。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

(一)基础文化知识

虽然高职院校环境艺术人才培养目标不是高层次人才,但是作为环境艺术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文化知识。环境艺术人才具体应该具备的基础文化知识包括国际、国内的事实方针政策,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生职业规划和设计的基本内容以及语言组织能力和基本的表达能力,大学英语基本的听说读写知识和体育运动方面的基础知识等,作为一名环境艺术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并且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二)环境艺术的专业知识

具备环境艺术专业知识是从事环境艺术行业的前提,高职院校在对环境艺术专业人才进行培养时应该加大环境艺术专业知识的培养力度。环境艺术人才培养关于环境艺术专业知识的培养要求包括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理论基础和绘画技能,对图形独特的创意设计和基本的造型能力,会应用计算机进行绘图设计,一定的手绘设计基础,世界景观设计的历史知识和发展趋势等。另外还要根据环境艺术行业的具体分类来具体制定环境艺术的人才培养要求。此外还必须掌握景观设计、景观地形、植物造景、空间设计的原理,手绘和CAD、3D等绘图软件的运用,还有环境艺术施工管理、施工材料和施工工艺等与环境艺术相关的管理知识。

三、高职院校环境艺术专业实践课程改革的策略

(一)依据社会职业岗位制定课程内容

高职院校培养环境艺术人才的目标是满足社会的需求,填补环境艺术岗位的空缺,所以依据社会职业岗位制定实践课程的具体内容是高职院校环境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基本要求。按照社会职业岗位可以将高职学生的实践课程设置为“3+2+2”的模式,即三阶段能力加双课堂育人加双证书毕业。三阶段能力是指在学生的三个学年里分别设置不同的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双课堂是实行文化知识课堂和社会实践并行,双学位是指毕业证书和专业证书。

(二)校企联合教学

校企联合教学可以使人才培养的效果达到最好,高职院校教授给学生环境艺术设计行业所必须的基础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企业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校企联合教学还能使学生正确的制定学习计划,在实践中不断的丰富自己,锻炼自己。

(三)“课题研究式”实践教学

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计划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进行培养,要持续强化学生专业技术和岗位适应能力,在实际进行实践课程时可以对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式的教学方式。课题研究式的教学方式是指教师在学生进行实践课程时提出一个课题,要求学生围绕这个课题进行研究。一般来说,课题项目来源主要有三种:企业真实的项目,教师带领学生参加的项目或者教师为了教学目的改编的适合学生特点的项目,然后学生根据老师给的课题按照企业真实工作流程进行探索。这种方式使学生的实践课程更具有针对性,更加目的化,而且在课题的指引下,学生在进行实践课程时更容易集中注意力。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环境艺术设计行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研究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具体提出了三个高职院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实践课程改革的策略,指出了对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实践课程进行改革的重要意义。

作者:徐海蛟 单位:吉林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郝婷.基于行动导向的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2015,21.

[2]张艳.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构成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艺术科技,2014,27.

[3]白艳萍,徐敏.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改革探索[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

第三篇: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艺术设计学科中一个主要的专业,是一种比较综合的新兴学科,也是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核心。毕业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最后一门课程。意在检验学生对在校三年所学的知识的应用能力。本文通过对高职环境下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学习情况进行分析,探讨高职环境下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策略。

【关键词】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

一、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现状

(一)学生的基础薄弱,综合素质偏低

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和艺术考试难度的降低,高职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数量大规模的增加,但是学生的素质却普遍降低。环境艺术设计高考考试内容基本同美术专业,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一味的想要高的成绩,忽视了基础知识。高职教育的特点造成了学生理论知识不扎实、学习习惯不好的特点,在一定情况下影响学生的就业。

(二)毕业设计选题不当

现今,在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毕业设计选题不当。现在跟风盲目从众问题严重,这些现象也体现在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中。学生在选题过程中盲目的随波逐流缺乏自己的主见。在选题时,没有考虑自己的优势和避免自己的薄弱环节。这是对毕业设计的不重视,没有切实了解毕业设计教程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以后的就业走向。

(三)缺乏实地调研

另外据调查高职教育多年的毕业设计情况得出,学生们在进行毕业设计时,缺乏实地调研考察,许多学生的毕业设计就如纸上谈兵不具有现实意义。学生最后的毕业设计报告往往仅是包含几张照片和零星的介绍,缺乏细节,缺乏人与人的交流过程。

(四)教学方法不恰当

在如今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两点问题。一是,老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比较陈旧,老师往往还是依据旧的思想观念,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育,在这种教育方法下,老师对学生灌输知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差,没有学习的兴趣。二是,高职教育中缺乏对理论课程的重视,“重技术、轻理论”是高职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往往缺少理论的指导以及在学习能力上存在不足。学生在以后进行设计工作时,往往很难找到理论作为依据或者是找到案例来支撑自己的设计。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步骤

(一)开题选题阶段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特点和进行市场调查,选择自己的题目,题目必须具有实际意义,不能过于概念化和抽象化。

(二)设计过程环节

学生通过网上查找资料、书中搜集相关数据、实地考察三种手段,完成数据的收集工作。在进行设计之前,一般对自己的毕业设计进行综合的分析,并且寻求老师的帮助。在毕业设计上,不能把设计重点只放在设计理念和形式表达等比较空的地方,同样要重视实际的施工,做到实际与理论并重的原则。

(三)成果展示环节

毕业设计的成果展示是整个毕业设计中最重要的环节。在这一环节,学生将自己的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展示给外界的老师和同学。这是一个相互交流的阶段,可以促进共同的发展。

(四)答辩和评分环节

这一过程老师就学生的毕业设计提出自己的问题,老师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查补缺漏之处和通过老师的评价了解自己毕业设计的不足之处,以后在工作中避免这种不足,答辩和评分环节有利于学生的总体提高。

三、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一)老师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转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高职老师要从自身做起,转变旧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摈弃以往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毕业设计的教学模式优化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这一课程的环节跨度长,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适当的调整这一长度。在这一过程中,明确老师和学生的职责,充分发挥答辩和老师点评的作用,帮助学生查找毕业设计中的不足之处。

(三)在进行毕业设计时,要以市场为主导,强调市场调研的重要性

学生在选择题材时,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并且以市场作为主导来进行毕业设计。另外,学生在收集数据时,要注重实地调研,老师要协助同学做好实地的采访、材料收集、摄影等工作。

四、总结

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学习三年成果的检验,合理、科学的毕业设计教学对于检测学生的创新能力、社会工作能力和专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毕业设计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毕业设计是学生实现从学校学习到社会工作的重要过渡阶段,是学生毕业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是高等职业院校重要的教学课程之一。

作者:徐海蛟 单位:吉林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安琦.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校外实习课程设置的三位一体建构研究[J].艺术百家,2013(z1):325~327.

第四篇:地域文化高职艺术设计课程设置

摘要: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生活形态、历史传承和人文精神的综合体现,是一个地区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依托地域特色文化进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是时展的需要。本文以千年文化名城---淮安为例,探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如何有效融入地域文化,创设专业办学特色,培养适应地方社会需求的优秀艺术设计专业人才。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由于地域文化和地区经济的相互促进、相互交融,推动了区域社会与经济的迅猛发展。各个区域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对本地区传统特色文化的研究和应用,以彰显地域特色、突出个性风格。这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许多地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中存在课程设置单一、人才培养理念陈旧等问题,借助地域文化这一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对艺术设计课程设置进行改革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也是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走出困境的重要途径。本文以笔者所在的千年文化名城---淮安为例,探讨地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如何有效融入地域文化,以期弘扬艺术设计专业办学特色,更好地服务地方社会与经济。

一、地域文化资源的搜集和分类整理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生活形态、历史传承和人文精神的综合体现,是一个地区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淮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孕育了许多优秀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都是珍贵的特色课程资源。了解自身所处的地域环境,才有可能理解在地域中产生的文化符号的含义。为了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有必要对资源进行分类整理。作为古楚文化的核心区域和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千年古县,有着丰富的文化传承,运河历史的更迭更是创造了厚重而灿烂的运河文化:掌管五百年运河漕运的总督漕运部院遗址、治运中枢河道总督署的后花园---清晏园、目前千里运河线上唯一的古闸---六百年高寿的清江大闸等古建筑或遗址;二十余块康、乾等皇帝的御碑均为重要的运河文物;淮安自古就是名人辈出的地方,是开国总理的诞生地。从古至今历代名人有汉代著名军事家韩信、汉赋鼻祖枚乘、巾帼英雄梁红玉、民族英雄关天培、经学大师阎若璩、国学大师罗振玉等;现代京剧艺术大师王瑶卿、周信芳、宋长荣,著名雕塑家滑田友、著名导演谢铁骊、著名作家陈白尘、陈登科、吴强等。明清淮安“运河之都”的繁荣还带来美食文化的发展,使淮安成为我国四大传统菜系之淮扬菜的重要发源地;古黄河、里运河、外运河、盐河四水横穿整个淮安城,两岸树木葱茏,犹如一幅天然的水墨画。盱眙县的铁山寺自然保护区;金湖县的荷花荡……这些长期积淀而成的地域文化遗产犹如一颗颗明珠闪耀着淮安特色,为艺术设计教学提供了丰厚的地域文化资源。

二、高职院校艺术设计课程设置引入地域文化形态的途径

1.设置地域文化相关综合课程

课程设置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最关键环节,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提高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需要积极探索有效的课程设置及课程实践。立足于当地的传统历史文化资源,以课堂教育教学为主要手段,以独特的地方艺术样式来丰富教材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接受到更接地气、更具实效性的艺术设计教育。地方高职校艺术设计专业可发挥自身的综合性优势,从历史、地理、文学等其他人文学科中安排优秀师资为设计专业学生开设地方传统文化综合课程或做系列相关的学术性讲座,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以地域文化为核心的教学内容,通过对地域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的教学,开展独具地方神韵和地域特色的设计教育。这样学生不仅对本地区的文化形式和类别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可以更好的将其转化为自身学习艺术设计可利用的资源,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才有希望成为一种可能。在艺术设计专业中增设“地方特色文化+设计课程”,以体现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地方人文特色,吸收地方优秀特色文化,服务地方文化建设及满足对专业人才的需要。笔者所在的淮安市是一个有丰富文化积淀和独特文化风貌的地区。在艺术设计专业中拟开设“淮安地方特色文化类课程”,并拟定学分,规定学生在学业期限内需修满一定学分。课程内容可大致分为地方特色人文素养课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两类。可开设课程为:淮安特色艺术的历史与现状、淮安特色文化专题讲座、淮安明清建筑风格、淮安明清漕运文化、淮安名人及事迹研究、淮安特色产业考察、博里农民画赏析、淮安特色产品宣传设计、淮安美食文化宣传设计等。淮安历史文化类讲座等皆可列入选修课及计学分的范围。所设课程有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有相当的层次感、时代性和地方特色。如“淮安特色艺术的历史与现状”这一课程,以淮安区域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的互动关系为视角,结合淮安发展历史来阐述淮安特色艺术形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分析特色艺术的历史形成与不同时期的典型艺术特征等,从而提高学生对淮安地区自然环境、文化历史、艺术风格的综合性认识。再如“博里农民画赏析”这一课程,通过对博里农民画的浓郁的民族民间特色、时代生活情趣和民间绘画风格的分析,结合其色彩、风格、形式应用到广告设计、图形创意、包装设计等课程中,促进学生对地方特色艺术资源的转换应用,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趣味与设计风格,同时增强学生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意识。

2.将传统元素融入专业设计课程

随着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对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地域特色文化作为一种信息载体和独特的文化符号已经开始在设计领域体现出前所未有的价值。这种特殊而无价的文化资源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设计元素。地方高职院校应该发挥自己的地域优势,在设计教学实践中融入本地传统艺术元素,从当代视角出发引导学生们在设计中更多的关注传统文化艺术,重新审视地方独有的传统元素在现代设计中新的应用价值。通过对地方历史文化遗迹及活态的民间艺术等文化资源的考察、走访与调研,使学生从周边生活的环境中真切地感受历史文化,不断打开眼界,接受到地方文化的滋养,进而引导学生在设计中进行思考和探究。淮安的传统艺术特色鲜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生动的民俗精神。例如博里农民画就以其独特的艳丽色彩,丰富的民俗文化以及本身所蕴含的传统乡土生活的意象形式享誉国内外,生动表现了淮安民众对生活的感悟以及淳朴的人生观。这些地方艺术形式是地域文化的一种物化形态,是淮安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在专业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凝练传统,重视淮安的地方设计资源,了解与研究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增进学生对淮安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的领会与创造性应用。我们可在课程设置上设计传统艺术元素进课堂,邀请一些优秀的传统艺人走进课堂,对学生进行传统艺术指导;也可以带领学生走进传统艺人工坊,观摩学习,帮助学生们更好地认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现代设计相关理念,达到专业理论和实践操作的结合,从而架构起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桥梁,也为培养更多的具有传承文化使命的设计人才打下基础。

3.将地方产业服务的项目研究引入专业课堂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最终都是文化的体现,而地域性就是文化的根。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对设计专业技能的培养,也是一种重新认知和传递文化的精神活动。好的设计应该能体现出文化的独特意蕴,渗透和折射出地域文化的元素,展现地域文化的魅力。地方高职院校的设计专业课程在进行相关的课程教学时可有针对性地接洽与本地区产业相关的设计项目对学生进行指导,培养学生为地方社会服务的意识。指导学生对地域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与重新运用,以当代的视觉方式和审美习惯为出发点,传承优秀文化,展现地域特色,走一条现代设计理念和传统文化精神相结合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之路。淮安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传统艺术都是可进行设计创新的深厚储备,可在广告设计与制作、室内艺术设计、产品造型设计、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等相关设计专业课程上作为专有案例进行项目设计。在课程设置内容时应注意艺术采风考察与常规课程的进一步结合、艺术创作与展示课程的深入互动、地方艺术设计资源的进一步采录等,进一步深化地方特色文化在艺术设计课程中的渗透与应用。如可将淮安漕运文化、明清建筑样式与装饰图案设计、标志与VI设计、造型设计等专业课程结合,指导学生们通过项目考察、调研等途径有目的、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对本地区的文化精髓和艺术样式进行梳理整合,结合考察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提出相应的设计方案,对淮安的文化形象进行类别化提炼处理;还可通过设计制作一系列相关文化创意产品,为本地区的特色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展示样式和平台,塑造地方品牌文化形象,促进地方的经济发展。高职艺术设计课程设置结合当地特色进行,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的需要,将有效的服务地方社会,推动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

4.引入院校合作机制,创建特色课程共享平台

一直以来,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受本科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分科设计习惯的影响,使得独具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一直没有以主流形式进入艺术设计教育的阵营,专业课程建设由于缺少课程资源的支持而流于形式,陷入天下大同、千篇一律的局面。或者缺乏地方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课程开发经验不足,实践能力较弱,对已有地方课程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不够充分、深入,涉及课程资源范围狭窄,缺乏地区特色。在高校发展的十二五规划中明确高职院校必须为地方社会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对地方特色文化的挖掘也随之走入高职院校师生的视野,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将越来越多的目光在地方特色文化上,并期许能焕发新意,开出灿烂之花。考虑到高职院校师资配备相对较弱的现状,有效地挖掘与整合地区课程资源,创建地域特色艺术设计课程共享平台十分有意义。学习地域文化,把握好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的关系,挖掘传统艺术文化元素,用现代人的眼光审视和传承地方特色艺术。搭建合作交流平台,与各同类院校、兄弟院校建立业务上的密切合作关系,统筹资源,合力开发课程和设计项目。对特色文化资源采取借鉴、开放的心态,充分吸纳多种形式的地方文化艺术,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多院校合作开发高质量的具有实效性的地方课程,使传承本地区文化成为一种自觉行为,日益彰显地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办学特色与潜力,为地方社会及经济发展做出自身的贡献。

结束语

地域特色文化包括了生活习性、民间信仰、地方语言、文化遗产等诸多方面内容,显著的地域特征、独有的地域风情、丰厚的文化积淀都能为地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途径。地域文化视角下的艺术设计课程的开发体现了对传统艺术文化传承的重视和理性回归。重视设计教育与地方文化资源的必然联系,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新契机。了解地域文化的特性,掌握地域文化的精髓,传承和发扬优秀地域文化是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责任,也是地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场竞争的优势所在。开设地域特色文化课程应该成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一方面使地区传统文化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设计能力,同时可以实现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及地方社会、经济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作者:浦海涛 单位: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与地域特色文化有效融合的实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5SJD718。

第五篇:高职艺术设计镜像教学法探寻

摘要:

在高职高专视觉设计艺术基础教学过程中导入德国奥尔夫音乐教育核心理念,寻求二者之间在知识传输与训练的契合点,尝试某些“镜像”式训练模式,有望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特点,改变被动接受固化知识的状态,使学生在追求原本性艺术趣味的游戏中获得认知能力、创造性思维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的提升。

关键词:

“镜像”教学法;高职高专视觉设计基础训练;奥尔夫音乐教育

奥尔夫音乐教育是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现代音乐教育体系之一,由著名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CarlOrff,1895—1982)所创建。他提倡从人类学和本土文化出发,将“属于基本元素的,原本素材的,原本起点的,适合于开端的”语言(戏剧)、动作(舞蹈)、音乐以及视觉艺术综合为一体,采用多元化教育方式,把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独具特色的开放式教学融糅在人人参与的音乐活动当中。这种快乐的音乐教育理念与教学形式利于挖掘学习者于即兴中迸发出创造力,而即兴训练是奥尔夫音乐教育最核心、最吸引人的构成部分,具有元素性、综合性、创造性、开放性和兼容性的特点,提倡用朴素的音乐素材、元素性的教学工具、初级乐器、初级舞蹈动作、初级曲式结构和自然的教学方法来挖掘学生与生俱来的艺术素质,主要通过亲自参与并诉诸感性而受到教育。

一、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育中的视觉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与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契合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灵魂和基础,人人都是生活的主角。艺术无形之中渗透于我们每一寸肌肤,每一口呼吸,每一个动作,因此艺术是人人都能够本能地感知并创造的。那么,奥尔夫音乐教育和高职高专的视觉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之间有何关联?人们都认同艺术是相通的,时间艺术范畴的音乐创作与空间艺术的视觉设计这二者之间的确存在着奇妙的契合点:音乐的轻重疾徐同视觉的图像色彩珠联璧合般对应的艺术表现广泛应用于舞台、影像、环境、展示等多个领域,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奥尔夫音乐教育正是利用了人类生理与进化中某些“镜像”认知规律,使得貌似高深莫测的音乐创作变成初学者的自然流露,让音乐变成趣味玩乐的游戏而不是单纯枯燥的模仿,很值得教育者深思。

(一)感性教学适合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育的学情

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学生入学时普遍呈现的特点是:文化基础与专业基础较差,艺术感知能力偏低,对理论知识的专注力较之普通艺术院校录取的学生也颇为逊色。教学实践证明,传统的被延续了数十年的单一的基础教学方法已难以支持日益发展的职业教育需求,必须有所改革有所推进,方能适应和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在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育中,尝试融合德国职业教育的典范———奥尔夫音乐教育法中最精髓的感性教学理念,利用二者之间训练的某些契合点介入视觉设计基础教学之中,有可能引导学生冲破传统接受固化知识的藩篱,走出呆板滞后、亦步亦趋的学习模式,回归原本,彰显个性,助其更加趣味生动并准确领会设计原理,较扎实地掌握专业技能并灵活运用。教学实践证明,要启示学生对视觉艺术的感知,只有带领他们使用自己最熟悉、最直接的元素来表现生活之美,对艺术萌生亲切感,才能自然迸发出创作激情,培养出自信的、吻合市场职业的实用性技能人才。

(二)视觉设计基础教学与奥尔夫音乐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

高职高专视觉设计基础教学的内容归纳为平面、色彩、立体三个方面的构成训练,既包括对形态、空间、意象、记忆、速度及多种构成形式的认知与创造,也包括对色彩的心理知觉、互动、解读、采集与传播,更包括渗透于一切空间艺术的形式美规律,即变化与统一、对比与调和、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是学生美学观形成并解读视觉世界的源点。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基本内容归纳为听力训练、节奏训练、律动训练、语言学习、创造性能力培养和器乐训练,通过说、唱、跳、奏、戏剧表演、绘画等艺术形式,伴有认知、记忆、协调、美术、反应速度、心理、注意力、创造性思维、团队精神等方面的训练,对学生情商与智商的开发很有裨益。二者同为艺术教育,采用契合的类似的教学方法感知抽象艺术,达到异曲同工的教学成果,是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师所期待的并愿意付诸努力的。

二、“镜像”教法的趣味尝试

“镜像”,艺术设计专业词汇,意为图形的正反对称,如同在镜子中影映出与之对称的另一图像。笔者在高职高专视觉设计基础教学中,着眼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多个形式点进行了某些对应的尝试,颇具“镜像”教学趣味。奥尔夫音乐教育实践证实,孩子的生活经验因没有受太多的社会影响而定型,所以他们天生具有对音乐的创造性。当看到一幅图画或影像时,他们完全能够凭借自己的理解去用音乐表达,通过简单的乐器作出即兴的演奏和表演。在这里,是音乐的想像力借助视觉的图形图像创设的情境与气氛,使孩子们能够像大艺术家一样进行创作思维活动。同样,在高职设计基础教育的具体实施中也可以借助音乐来创设情境,营造气氛,把抽象的事物具象化,挖掘学生“音乐图形化”的想象能力。具体做法是:教师事先准备多种类型的乐曲在课堂上播放,或是轻音乐曲,或是传统的、流行的、民间的歌曲,亦或是重金属摇滚乐曲等等,引导和鼓励学生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用图形与色彩表达出来。笔者曾经在《形态构成》的课堂教学中就运用过“音乐图形化”的方法,训练学生的形态想象表现力与画面的构成能力,学生反应强烈,学习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显然比传统的模仿更为有趣且印象深刻。例如播放摇滚乐《高级动物》几遍之后,先启发学生互相用图形、点线面构成与色彩倾向等知识点对歌词与曲调演绎的意境和情感宣泄进行口头议论,鼓励不同的见解与表达角度,帮助他们走出狭隘与雷同,随即进入个人的创意草图勾勒,直至最终作品完成。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将歌词中的关键词分解成若干个模块组合在一个整体里,每个模块都有独立的具象图形倾诉其隐含的意义。从学生的图形与色彩练习中,也能够明显读懂这些极具微妙的情感色彩:冒险、简单、脆弱、渺小、矛盾、伤感、幻想、孤独、欢乐、复杂、博爱与自私。作品画面各具特色却浑然一体,色彩统一且变化有序。虽然一些作品尚显稚拙,但很能表达出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透过歌者抑扬顿挫的念唱、阴郁无望的嘶鸣所宣泄的纷繁芜杂的感情色彩,对音乐背后隐藏的求索与挣扎、痛苦与坚强的情感表达出自己独特的视觉理解。奥尔夫音乐教育包含的节奏训练与律动训练有很重分量的肢体动作表述,学习者不是单纯用嘴巴唱或用耳朵听,而是一边唱一边跳一边用乐器即兴演奏,这使得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感受和表现音乐的丰富性。教师先用肢体动作伴随嗓音示范教学内容,然后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逐一用不同的有发展有创新的嗓音和动作进一步配合展示,以训练学生的肢体节奏感和音乐律动的创造性表演能力。而在设计基础教学过程中,笔者也尝试带领学生借助形体参与表演的方式来认知构成形式的多种表现。比如“平衡与节奏”概念中关于重复、近似、渐变、对比、密集、特异等构成的知识点,都可以通过学生课堂上大胆即兴表演的形体组合与团队变化,直观、形象、生动、趣味地体现出来。看似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图式训练,就知识认知而言,却是殊途同归。相比之下,这种快乐嬉戏的充满活力的教学方式更容易调动初学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习热情;既培养学生从二维空间理解形态与形态之间的关系,又于立体的表演中拓展与把握物体三维空间关系;置身于游戏和表演的过程,更感知视觉艺术的内涵,产生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与联系,增强合作意识和群体协调能力。儿童在听力发展最佳期是靠听而非认字来学习语言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十分重视这一认知特点,让语言先行进入音乐课堂。开口说话是人们最熟悉的行为,心理上没有怯感。语言有节奏,诗歌有韵律,其间抑扬顿挫、轻重疾徐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传递和语境美感。奥尔夫教育体系独特的创造在于把简单的词语、互唤名字或者是熟悉的儿歌、童谣朗诵出来,配以有节奏的走、跑、拍手、跺脚、拍腿等身体动作伴奏,继而变换其他动作,再换成打击乐,又为之配上相应的曲调,这一个个学习的“点”象串糖葫芦似的,在即兴的表露中找回人类最接近自然状态的感觉,自然轻松地过渡到某一较完整的知识系统。受到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启发,提供素材,情景导入,诱发灵感也是笔者多次尝试的一种做法。当学生要接受某项由抽象理论变为具象图标的训练时,我们通常从学生熟悉的成语入手,或以语言表达情景导入,鼓励他们互相讲述成语背后的故事情节与人物角色,并自选脚本,用简洁的图表形式创编出各自独特思维的作品,这对改变学生亦步亦趋、千人一面的惯性学习模式大有帮助。经过如此相对单一的训练之后,再由简入繁,继而观赏一部情节曲折或视觉震撼的电影,如《罗拉快跑》、《入侵脑细胞》等,要求学生以图表的形式将角色和情节分析交代表达。图表的表现形式不限,漫画、涂鸦、网格……等等,一切可能的外在视觉形式都可以成为表述的载体。创作的人物形象允许夸张、抽象、变形,但要求必须保留各人物的明显特征。也可以对情节进行再创造或作多种假设,但必须思路清晰,结局与素材吻合。这种训练有益于培养学生提炼复杂的事象,梳理繁缛的杂陈,学会找规律,清思路,挖掘创造与再创造的潜在能力。例如让学生用图表的方式,演绎电影《明日边缘》的情节。该电影把“平行宇宙”理论运用到电影中,以“多稿叙事”的方法形成特殊的非线性叙事,这就要求学生从复杂的线索厘清脉路,用有创意的图形表达出每个情节变化的节点。经过多层次磨合,我们的学生可以将动画形象与繁复情节巧妙结合,提炼出近似图表化的、融入类似《超级玛丽》游戏创意点的形象作品,精彩完成了训练。学生们反映说这种模式富于挑战性,容易产生成就感。此类训练难度较大,对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综合、分解、归纳能力要求颇高,因此需要一段较长时期的专业综合训练。但实践证明,它是可行的,也是有深远意义的。从感知与理解的教育角度看,对一个人的教育不应限于某个单项的艺术学科,而应该始终基于全面的“完整艺术”这样一个观念。而要获得这样的认识,特别在早期的入门打基础时期,就应是以一种综合的艺术去进行教育。因此奥尔夫认为,原本的音乐决不只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唱、奏、动、说的综合艺术,通过语言、音乐、舞蹈、戏剧,包括旋律、伴奏、舞台布景、演员服装等等多方面紧密结合,去找回人类最接近自然状态的感觉。把人类最宝贵的生灵质素挖掘出来,伴人一生永葆青春活力。这是他原本性完整艺术的理念。笔者在教学“构成”规律的多个知识点时,有意识地摆脱传统教学的单项训练,将平面、色彩的基本内容糅合贯通,设计出《我与大师对话》的主题招贴形式,旨在训练学生在基础技能的初期就直接进入整体设计实践,这与奥尔夫完整音乐艺术教育理念有着“镜像”效果的神似。学生在创作招贴的立意过程中,遴选出自己熟悉的喜欢的中外设计大师代表作品,把通过自学或课堂讨论撷取来的视觉语言,如图形符号构成中的点线面形态、对比、密集、重复、分割、近似、渐变、肌理、图与底、矛盾空间、视觉感应等;色彩构成中的生理与心理、色相、明度、纯度三要素、黑白灰与补色、冷暖、面积的种种对比、空间的效果与混合等,综合地有选择性地运用在《我与大师对话》的新视觉训练中。让我们欣慰的是,从学生一张张完整艺术的招贴中,可以读到蒙娜丽莎的美丽脸庞被生生分割变异成怪诞的生灵,蒙克惊愕地看见毕加索的少女渐变成了学院的logo,马蒂斯毕加索的线条与形态被嫁接到中国特有的陶瓷器具上,达利的软钟跟蒙德里安的理性色块形成和谐的曲直对比美,连我国民间美术的农民画图像也巧妙糅进米罗的符号元素之中……。这种基础训练很对年轻人敏锐、好刺激的“胃口”,远比枯燥呆板、索然无味的传统基础训练来得饶有趣味而显得硕果累累,学生的学习成就感陡升。笔者认为,“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达到认知和理解的目标,任何殊途同归的教学路径都应该被认同。

三、“镜像”教学法的教学效果评价

经过6年的高职高专艺术设计“镜像”教学法实践,笔者亦明显感觉这两届毕业生的专业鉴赏力和创新能力较前几届学生有明显提升,对色彩和图形的感知力也更敏感,具体表现在毕业作品的设计动手能力和与社会的磨合程度更具创造性和灵活性。根据用人单位对这两届毕业生的评价,普遍反映比较好用,上手快,理解与语言表达到位,知识也更多元化,迎合了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由于视觉设计基础训练的效果潜移默化地有形无形于毕生设计能力的始末,教师在基础教学中巧妙设计和运用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的“镜像”契合就显得尤为必要。教师将一如既往坚持实践,不拘一格探寻规律,摸索出更多更适合高职高专学情的教学新路。艺术设计是跨界学科,类似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的“镜像”契合点一定还能遭遇很多,教师可以在教学运行中不断举一反三,尝试与发现强调感性体验先行的方法和路径,在各艺术学科之间自如地迁移,让艺术教育的营养永远滋润一代代文明的人们。

作者:张昊 姚志奇 单位: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郭淑芳.普遍高校开放式音乐教学模式探微[J].艺术教育,2006(7):56.

[2](德)奥尔夫.学校音乐(《Orff-Schulwerck》)[M].廖乃雄,编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杨立梅.走向未来的音乐教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