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分析

高校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分析

摘要:

高校实施艺术素质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个体审美素质,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艺术的审美与鉴赏、情感和理解的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健全自己的人格,促进学生艺术素质的整体提高。文章以江苏省普通高校实施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入手,在分析了江苏省普通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实施的措施。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现状;对策

1艺术素质教育在普通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是江苏普通高校现阶段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艺术素质教育除了能陶冶人的情感和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外,对启动大学生的感性思维、激发大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培养大学生的审美创造力也有重要作用。同时,它还能让学生了解多元的文化背景,让他们既尊重多元文化,又培养其爱国精神。

1.1普通高校大学生应具备的艺术素质

“在教育中,艺术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它是连接世间难以描述的和情感深刻的各种事物的桥梁。用最简单的话说: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1]当前各高校都主张素质教育,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旨是建立在普及艺术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审美与鉴赏、艺术创作与批评等艺术活动,开发大学生的智能,训练和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最终使其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采取的形式包括文学艺术教育、音乐艺术教育、美术艺术教育、戏曲艺术教育等。艺术素质教育具有辅德、益智、审美等特点,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促进作用。高校教育如果没有艺术教育是不完整的。从高等教育范畴来理解,“素质”就是一个人在社会实践中思想、行为、修养的具体表现。大学生具备的艺术素质就是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艺术活动能力。这种活动能力首先是艺术的基本知识素养。如对艺术知识的了解,包括中西方艺术史、著名的艺术家、艺术作品等;如通过对艺术基本理论的学习,了解艺术的文化底蕴及普及性的艺术理论知识等。其次是艺术的审美与鉴赏能力。这种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学习艺术审美的核心。“它是一个具有人的本体论意义的概念。感性的完善,包含着理性、道德意识的各种潜能;审美态度本身就内含着审美能力,这是一种要求完美,要求统一性,要求一个活的生命存在的态度,同时也是一种把握完美,把握统一性,把握活的生命存在的能力。”[2]艺术可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提高人的审美能力。艺术素质教育的基础是以审美为核心的艺术欣赏,它在素质教育中有着独特作用和功能。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使大学生从中领悟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及鉴赏能力,对其身心的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调节和升华作用。学生通过艺术鉴赏理解艺术作品的情感与之产生共鸣,以情感的升华带动艺术修养和艺术素质的提高。

1.2普通高校实施艺术素质教育的意义

艺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艺术审美的大众化,在校大学生中普及基本的艺术理论知识,提高大学生审美情趣、审美创造及想象等综合素质,达到怡情塑人之目的。江苏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主要包括专业性艺术教育和非专业性艺术教育。专业性艺术教育主要指艺术院校与艺术专业大学生的教育,非专业性是指普通高校实施的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这种类型的划分由来已久。“古代东方和西方的教育莫不是在培养人的素质,如古希腊培养和谐的人,就是对人的素质的要求。我国古代要求人才必须具备德、识、才、学四种素质,方能成为真正的有用之才。”[3]普通高校的艺术素质教育不是纯粹的艺术专业教育或职业化教育,它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普及性的艺术基础教育。艺术素质教育能有效地丰富普通高校大学生的业余生活,促进其智力、智能的开发,培养审美、创造能力,塑造大学生高雅的审美品位。因而艺术素质教育已成为全面提高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渠道。

2艺术素质教育的实施在江苏各高校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我省普通高校越发重视艺术素质教育。由于各地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课程通常被列为公共选修课、限选课或通识课,而国家对高校选修课或通识课没有给出统一严格的要求,加上各高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因此江苏各高校的艺术课程及艺术素质教育状况各异。像南京晓庄学院这类普通高校,因其艺术教学历史较久,艺术师资较强,因而艺术课程较为全面。而一些历史上没有艺术院系,艺术师资力量薄弱的普通高校,开设的艺术课程就比较少。自1988年教育部颁发了《在普通高等教育中普及艺术教育的意见》后,至2006年初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等相关措施,这十几年期间国家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给予了明确的指示和大力支持。在此形势下,2005年2月为全面贯彻国家素质教育,展示校园文化的改革和发展,促进高校大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江苏省教育厅下发举办《江苏省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的通知。迄今为止,这样的比赛已经举办了三届,省内各地高校均以大学生艺术展演为契机,积极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各项文艺演出和艺术讲座、沙龙等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文化活动,在参赛高校掀起了“艺术展演”的热潮。客观地说,我省各高校在艺术素质教育上的确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1艺术素质教育地位不高,运行体制不健全

省内部分高校对艺术素质教育是表面上、口头上重视,实际行动上忽视。艺术素质教育在我省大多数普通高校的地位普遍不高,处在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尴尬境地;艺术素质教育机构的运行体制不健全,缺乏相关政策和制度的保障。虽然省内各高校均设有从事艺术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的教研室以及艺术教育、文化教育中心等,但是这些机构的设置大多隶属于艺术院系或人文学院,在教学管理、理论指导等权限上较小,自主发展的空间很小。只有少数高校成立了独立的艺术研究院或艺术教育中心,由主管教学、学生宣传工作的校领导直接分管,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均有自主权,自主发展空间较强。

2.2课程设置不规范,因人设课,质量不高

普通高校大学生艺术素质教学的课程设置应该是全面、普及化的教育,而非专业、精英化的个体教育。省内普通高校的学生均来自不同院系、不同专业,和专业艺术院校学生相比,他们缺乏先天特有的艺术心里定势、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理论基础。但是,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大多数人对艺术有较浓的兴趣。目前,各地高校开设的艺术素质教育课程数量不定,泛泛而设,或多或少;课程内容杂乱无章,呈现出相当大的随意化,缺少针对性和系统性;多以全校任意选修课、限选课或通识教育选修课等形式而设;上课时间均在晚上或周末,教学质量不能保证。由于课程设置不规范,部分教师不愿晚上上课,通常是愿意的教师申报,课程的开设和取消因教师的变化而改变,课程开设稳定性差。整体来看,在各高校艺术素质教育中,普遍存在着承担主要教学任务的教师比较年轻,有些刚刚从专业艺术院校毕业,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缺少应有的文化底蕴,教学内容选择不合理,教学方法不当等现象。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

2.3人才培养目标、教材编写背离“普及性”,陷入“应试”误区

目前,省内普通高校大学生对待本专业课程的学习态度是明确的,培养目标是具体的,在学习中遇到各种困难能积极主动克服。然而对于艺术素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如本专业课程,大多数学生只为了获得相应学分;因多数高校设立的艺术素质课程只算学分,不算绩点,许多学生仅仅将其作为一种专业课的调剂,消极应付,学习目的不正确。如何帮助学生认识到艺术素质课程的实用价值,把对艺术素质课的间接兴趣转化为直接兴趣,改变为捞学分才选修,或“选而不修”等“应试”教育现象。许多普通高校还没有很好的措施。他们没有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统一规范的课程标准。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与素质课程人才培养目标相偏离、教学内容与教材编写相脱节的现象,造成教学内容松散、随意、深浅不一,艺术素质教学工作质量不能保证。省内普通高校开展艺术素质教育多以任意选修课、限选课或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形式,在教材的选用上多数是任课教师的自编教材。原则上讲没有艺术专业体系的教材,不能称之为艺术教材。教材的编写既要考虑专业性又要顾及普及性。但是在确定整体人才培养目标后,教材编写真正能做到既考虑其艺术专业性学习又能围绕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普及性;既综合性较强,又能把艺术材料与人文素养结合、艺术表现与文学内容结合,通俗与古典相结合的教材凤毛麟角。

3江苏省普通高校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实施措施

江苏省普通高校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根本目的是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专业素质、人文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同时培养审美能力、增强群体观念,扶植个性意识、学会面对挫折,激发艺术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自我的完善。艺术素质教育如何在普通高校开展,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加强领导,确立艺术素质教育工作的地位

首先省内各地高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整合学校的公共艺术素质教育资源,从学校到各院系、艺术工作室,如美院的雕塑工作室、陶艺工作室、音乐学院的琴房等要做到资源共享,这样有利于提高艺术素质实践教学水平,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成立综合多功能的艺术教育研究中心或艺术培训中心等培训机构,由高校领导直接分管。这样才能确立艺术素质教育应有的地位,相应措施的施行才会得到保证,广大师生才可能从思想上予以重视。这样便于工作规划及相关政策落实、教学管理及科研工作的开展,使其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其次是加大对艺术素质教育的投入。经费投入是艺术素质教育顺利开展的根本保障,学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部署艺术素质教育项目的开展,按照一定比例保障艺术素质教育经费的投入,定期将预算纳入年终工作经费核算。综合性大学普遍注重科研及学科建设,在常规教学中不会将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中心或重点,校内也不会配备固定的艺术素质教育教学活动场地及基础设施、器材,艺术素质教育所需的师资、设施、开展经费不能得到保证。1999年国务院颁布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江苏各高校实施美育的本质目的是提高在校生的整体艺术素质和审美素养,提高思想觉悟,开拓智力、开发潜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艺术不仅给人以审美感受,培养着人们的审美观,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人格塑造。读一部好的小说,看一部优秀的电影,听—首悠扬的乐曲,欣赏一幅精美的绘画,人们都会从中受到感染和鼓舞,受到启发和教育,也就是说,艺术能激起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5]江苏省各级高校应注重全体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工作重点定位在普及教育、审美能力为要义的综合素质,工作开展不是单一化的,而是多元化的,如审美的、生理的、心理的、科学的、社会的等,涉及大学生人生的各个层面和社会实践的各个领域,使高校学生最大限度地接受艺术素质教育。

3.2着力艺术素质课程的更新、教学质量改革的推进

自《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年—2000年)》颁布实施以来,省内各地高校都把课程与教育列为主要任务。艺术素质课程改革是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实施的关键。普通高校要着手逐步改变过去艺术课程单一化培养的模式。在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除开设一些普通高校都有的基本课程,还要结合本校教育资源和优势开设一些特色课程,包括各种艺术类公共选修、限定性选修及通识课程,积极创造条件满足全体学生的不同需求。在课程设置上要契合本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遵循艺术规律的基础上,课程设置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针对没有任何艺术基础的学生,设立一些普及性的全体学生都应该了解艺术基础知识型课程;二是针对已具备一定艺术基础知识的学生,设立有一定深度提高的综合鉴赏型课程;三是针对一些想通过课程的培训在艺术理论及实践领域有所提高的同学,可以考虑设置艺术实践型课程。此外,教师是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在艺术师资的配置、选拔、培养过程中,着重提高老师的专业素养、人文素养、教学理论知识、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等。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考察的同时,关注对艺术素质教育、教学评价的研究,对教师教学的考核方式也决定着教学质量。教师在参照本校的整体教学决策的评价标准下,可以根据艺术专业课程特点制定相应的成绩考查、考核办法和评分标准。

3.3通过艺术活动、公共艺术教育资源推进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

提高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还可以通过课余艺术活动实现。艺术社团是高校课外的艺术实践活动最普遍的形式。有合唱团、舞蹈队、流行乐团、动画社、书画社、文学社等。艺术社团是高校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实践的基地,它可使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得到进一步发展。它对加强校园文化具有很好的教育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可以陶冶情操、赋予大学生多元化的业余生活,提高大学生综合艺术素质。它与艺术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是相辅相成的。课余艺术活动最常见的形式是各种艺术展演活动或联谊互动活动,可与其他高校、传媒机构、网络、社会团体等联合举办。通过互动参与社会群体及公益活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思潮,吸收新鲜的文化艺术营养,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才能。普通高校的艺术资源是有限的,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对大学生进行艺术素质教育。公共艺术教育资源包括美术馆、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电影院、音乐厅等公共文化艺术设施及艺术演出团体。公共艺术教育资源如果不充分利用是十分可惜的。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加强与文化艺术部门合作,利用公共文化资源,把它纳入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总体规划,和学校艺术素质教育紧密结合,使之能服务于高校艺术素质教育。

4结论

艺术素质教育在中国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其功能和存在的意义已为我们所熟知。伴随时代的前进,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应当与时俱新,它是一个人获得全面发展的保证,是社会实现全面进步的基础。普通高校可以借鉴其他专业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自身的特殊要求及特点,采取有效的素质教育模式。各地普通高校可根据自身特点,采取符合本校实际的教育模式。要解放思想,创新教育理念,尊重教育规律,根据社会需求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普通高校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为重点,面向在校全体学生,它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多方力量的支持和参与。

作者:陶亚萍 单位:南京晓庄学院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顾平.学校美术教育方法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362.

[2]叶朗.现代美学体系(2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26.

[3]燕国材.素质教育概论[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1.

[4]周军伟.美育立法问题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7(1):9.

[5]卞英杰,杨辛耕.艺术教育基础[M].长春: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