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5篇)

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5篇)

第一篇: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向和模式

【摘要】

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采用EPC这一国际工程总承包方式参与国际竞争,物流管理成为企业制胜不可或缺的内容。文中以国际EPC为视角,突出实践性、综合性和时代性,提出高职物流人才培养的思路,并从人才培养定位、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和企业实践环节、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对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的主要内容进行设计。

【关键词】

EPC;工程物流;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1引言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途径,改革和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基本保证。对于已在上海高职院校中走过十几年历程的物流管理专业,笔者认为,其人才培养方式应当积极依托地域优势或行业资源,重点考虑人才需求特征,在打造专业特色上下功夫,以此决定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技术人才。因此,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已成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中国建筑企业走出国门,到国外承揽工程项目或投资建设项目,并通过国际间合作越来越多地参与到EPC项目建设中去。工程项目中需要将大批设备和物资及时、安全地从国内或是第三国运往国外工程目的地,其中,物流控制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它对于企业更好地实施并顺利交付总包项目尤为重要。鉴于此,笔者以国际EPC项目为研究背景,依托学校的行业特色,对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2工程企业国际EPC项目物流人才需求分析

国际EPC工程物流的工作效率直接影响着工程施工进度和项目的运营成本,可视为工程业主的第三方利润源。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物流活动,其物流方案具有唯一性,在实践上少有重复;各物流环节相互依托,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技术方面通常为非标准化作业,非常复杂,因而具有很大的风险性。由于国内施工企业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主要立足于国内建筑市场,主营业务是铁路施工,国内施工项且基本上没有开展实质性的物流业务,项目物资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就是原材料采购与现场管理。物资采购与物流作为一种服务性工作,一般得不到领导的重视,特别是海外施工项目,因为工程量较小,管理跨度较大,很多项目处在一种“管理真空”状态,海外物资采购与物流人员相对于国内来说也处于一种边缘化与游离状态。这就导致了国内工程企业并不关注物流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在既有的海外项目物流管理方面也都是依赖国内项目的采购供应经验。由于管理水平低下,就会导致企业难以在项目所在国家或地区树立品牌形象,项目也难以在当地得到可持续滚动发展。随着海外项目的不断扩张,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政治法律环境、不同的承包方式对海外施工项目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现有的海外物流人员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海外项目管理的需要。主要反映在缺乏海外物流经验,原先在海外项目工作过的物资人员也难以适应新的管理需求;国际贸易及物流方面的专业知识不足,物流理论与现场实践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海外项目岗位流动性大等方面。

3基于国际EPC背景的物流人才培养思路

3.1以项目工作岗位为立足点,实现实践性能力提升

从服务于国际EPC项目的物流岗位需求来看,它包括从国内工厂的产品包装设计、单证缮制、集港运输、保险、口岸清关、仓储理货、租船订舱,到国外的口岸清关、多式联运,以及卸货、验货、交接等工作职能。这些物流职能的履行已经成为国际工程总承包项目制胜的关键。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更多的解决国际EPC项目物流的实际问题或参与实际项目的训练以增强对问题判断的直感,且能举一反三,能够有效处理新情况和新问题,以此不断提升实践能力。

3.2以物流学和管理科学的知识教育为主导,实现综合性教育

在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相互融合过程中,与专业有关的科学教育应该在融合中发挥主导作用,因为技术教育、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只有以科学教育为载体,融合在科学教育过程中,才能更加具体、生动和有效。因此,应该结合物流学和管理科学的内容设置相应的技术教育、人文教育课程或内容以实现综合性教育。

4基于国际EPC背景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体系

4.1找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①面向国际工程行业,明确职业方向。由于物流服务本身的派生性,必须依托一定的行业或产业,只有通过这样的嫁接,才能互相促进。具体来说,应该准确把握行业或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及趋势来设计课程,设计问题或项目,提高人才的行业适应能力。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人才培养定位应服务国际工程行业及为其服务的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公司,培养目标为面向大型物流企业以及建筑企业的工程物流一线岗位,掌握工程物流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必备的工程物流专业技能,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良好职业素养,能从事大型工程建设项目中的物资、材料和设备的运输、仓储、中转、报关检验等工作,并能协助参与物流项目方案的策划、调度、实施与监控管理工作。②突出学科融合,明确技能要求。物流管理专业在各高职院校基本下设在管理学院、工商学院、经济学院、航运学院。但从学科综合性特点看,不能局限于物流类专业所在学院和学科,要综合管理、经济、人文和工学等学科。而国际工程物流究其特点,更是要打破学科壁垒与分割,跨学科、跨院系整合学科资源,集成学科优势,推进特色学科与支撑学科的相互渗透。在综合和相互融合的过程中,细致分析,规划设计专业技能要求,提高人才培养的竞争力。

4.2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内容

高职课程体系的要求通常包括通识课程、职业核心课程和职业方向课程三个模块。在此基础上,还需要从横、纵两个维度着手,重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这是革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最重要的体现。①横向。横向构建即要求打破学科的壁垒,改变课程集中设置在学科内的单一性思维。具体来说,一方面是压缩或删除原有的一些物流专业课程,保留基础和特色课程,预留出课时。另一方面,增加一般通识教育如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社会交往和礼仪修养等方面课程或内容,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拓展学生视野。②纵向。纵向重构主要是针对大部分高职院校所提倡的三模块的现状,倡导“问题解决”和“团队合作”模式,以项目为导引,按照“教、学、做”的思路,围绕两个学年校内基础教学加一个学年校外实践教学,构筑纵向课程体系结构。具体来说,第一学期,开设《物流概论》、《建筑工程物资概述》、《世界文化》等课程,使学生对于职业基础理论和背景知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第二学期,引入简单的项目,注重职业基础能力的训练。开设《物流采购与供应管理》、《特种货物运输管理》、《物流机械设备运用与管理》、《外贸运输与保险》等课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工程项目中材料和设备的营销能力、工程物资采购和供应能力、了解在整个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设备运营和管理,运输特种货物的要求、理解合同中的法律条款,选择物流方案时如何选择保险条款等等。第三、四学期,在开设职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根据用人单位的岗位设置,选择一些不太复杂的工作项目,融合到实务教学中,不断深化综合职业技能,如开设《国际货运实务》、《客户关系管理》、《国际工程供应链管理》、《物流项目管理》、《外贸跟单实务》等。同时增设部分拓展课程,如《物流与电子商务》、《中英文打字》、《社交礼仪及面试技巧》等。让学生能够适应跟单、报关、货代、客服、财务、项目管理等全过程工作,并具备较为熟练的信息系统操作能力和基本的电子商务应用能力,适应新形势下人才需求。第五、六学期为毕业设计和就业实习,可以考虑选用成熟的综合项目,范围不局限于物流,可以涉及商业企业(市场、财务、人力)和物流活动的各个方面。内容方面使用物流管理专业大赛的案例作为训练项目,要求所有学生以小组或团队形式参加。并以此作为毕业设计的内容。经过训练,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项目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并为第六学期走上实习工作岗位打下实战基础。

4.3落实校企合作环节

校内学习阶段主要完成职业理论教育的任务,企业学习阶段主要完成职业技能对接的任务。深入实际进行校企合作是对校内学习的延伸,是实现职业教育突出实践性本质的重要和必要环节。①筛选合乎要求的企业。合作企业的选择,应依次考虑三个方面。首先,应该结合本校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考虑职业方向和技能要求;其次,选择国际工程企业或者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公司内相关度大,合作关系密切的企业;最后,选择规模适当、经营管理规范、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作为实践学习的合作企业,并与企业正式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具体的筛选可以是物流服务需求企业或者是物流服务供给企业。对于前者,结合学院的行业背景,可以选择大型建筑工程企业;对于后者,可以考虑为上述工程企业提供服务的物流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证明这些物流企业在经营和运营中是具有实力的,在物流行业中也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先进性。②创新与企业的合作模式。这就是要改变目前校企合作“由学校主导、以感情联络为主的浅层次合作”状况,充分地调动和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扩大广度,提高成效,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说,一方面,学院应积极了解合作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对高职学生的用人反馈,要找准并服务于企业的关键点和兴趣点,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与企业开展多层次、多形式互动,提高自身服务行业企业发展的能力,增强自身在校企合作中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学院应尝试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共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使企业全过程、全方位参与人才的培养,激发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活力。③规范与企业的合作内容。校企合作中实践环节由学校和合作企业共同组织实施。规范化合作一般最好建立一个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的机构,主要职责是负责企业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工作,协调校企合作之间的重大问题。规范化的内容主要包括:组织领导、规章制度制定、指导教师配备、教学安排落实、生活条件提供、相关教育开展、学生考评等方面。

4.4完善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①制定专业认证标准。专业认证是反映人才培养、教学等方面情况的认证。作为一种质量保证制度,专业认证制度对提高教育质量起着直接的引导和控制作用。目前,工程物流类专业还没有比较认可的专业认证,学校可以邀请行业或合作企业参与,结合学校的特点,参照国内外关于物流、工程、项目管理等方面的专业认证,制定该校关于物流专业认证标准。标准在制定过程中注意定性标准与定量标准相结合,过程性标准与结果性标准相结合。制定出的标准不仅仅是学校自评和专家做出认证结论的主要依据,也是构建一个科学合理、适应国情、向社会开放、与国际接轨、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工程方向的物流管理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②强化师资队伍保障。师资队伍的强化除要求专业教师数量和结构满足教学需要外,还要求有一定数量,具有海外工程经历的教师或企业专家作为专兼职教师。为此,学院一方面应积极在合作企业或者兄弟院校遴选和聘请专兼职教师,另一方面还应关注教师发展和专业教师的企业项目背景,如建立鼓励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的激励机制,鼓励专任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激励机制,以此培养更多具有海外工程实际经验的专任教师。③加强相关制度建设。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完善制度,规范管理,顺利推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一是建立关于激发学生参加技能竞赛、实践项目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关制度;二是规范教学管理的相应的管理制度,如教学管理规定、实践教学制度;三是建立有关学生培养评价体系的制度,如德育评价、学习能力评价和创新能力评价方面的制度;四是建立激励教师开发实验和实践项目、编写实践项目大纲、企业挂职锻炼、带队学生企业实践学习、指导学生参加竞赛等方面的制度。

作者:苏凌 单位:上海建峰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方志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物流专业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9).

[2]史新峰.基于工程教育观的物流人才培养研究[J].物流技术,2013,32(7).

[3]范炳娟.新形势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J].价值工程,2015,(21).

[4]谢家贵.物流工程专业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初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8).

[5]秦昊浅.浅析影响国际EPC项目工程物流决策的因素及对策[J].中国市场,2014,(18).

[6]孟奕飞.浅析国际工程项目的物流管理[J].中国水运,2013,13(4).

第二篇:高职物流管理过程性考核指标设计研究

【摘要】

教学方式的改变,必定带来考核方式的改变。过程性考核随着项目化教学方式的进行成为很多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方向。做好过程性考核的关键在于考核指标的设定。文中将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过程性考核指标的设计进行研究。

【关键词】

物流管理专业;过程性考核;指标设计

随着高职课程改革的进行,项目化教学成为很多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方向。在进行项目化教学的过程中,传统的以期末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已不能适应考核要求,对过程性考核的研究势在必行。过程性考核,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考核,是对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过程的监督和评价。设计科学合理的过程性考核指标则是做好过程性考核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1过程性考核指标的设计原则

过程性考核强调对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整个过程进行考核,从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第一天就同步开始考核。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如何考核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这都是设计过程性考核指标时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认为,在设计过程性考核指标时需要遵循全面性、合理性、可操作性等原则。

1.1全面性原则

过程性考核指标应涉及学生学习某一门课程的方方面面,能够全面地反映出学生在该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知识掌握情况。一般来说,学生的到课情况、课堂表现情况、考核任务参与情况、考核任务完成的质量情况、在团队中的配合情况等都应纳入考核指标,并将指标细化、量化,从而对学生做出全方位的、公正公平的评价。

1.2合理性原则

在设计过程性考核指标时还要遵循合理的原则,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水平。高职高专的学生相对于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基础差一些,底子薄一些,故在设计考核指标时应结合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和职业技能人才需求设计,在保证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多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动手能力。在考核内容的选取上也要考虑绝大部分学生的实际能力,避免出现“避重就轻”的局面。

1.3可操作性原则

过程性考核的目的是为了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水平,因此所设计的考核指标不仅要全面、合理,还要具有可操作性,要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每门课程所设计的考核指标必须能够开展考核,并且能赋予合理的分值,而不是流于形式。比如,有些课程具有实训条件,可以利用校外实训基地或校内实训基地开展实训环节,那么这些课程在设计考核指标时就需要纳入实训环节的考核,将实训步骤细化,将实训目标具体化,并赋予具体的分值以量化。如果课程不具备实训条件,那么在设计考核指标时要慎重考虑,不能简单地采取让学生自己去企业调查后写一份调查报告来代替实训环节。

2过程性考核指标的设计

2.1过程性考核的考核方式

一般而言,过程性考核的考核方式是由教学期中的过程性考核与教学期末的综合能力考核两部分组成。教学期中的过程性考核是在教学过程中按项目设计的考核环节,在总评成绩中占比应达到70%左右。教学期末的综合能力考核是在教学的最后一周以试卷或综合实训项目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该课程综合能力的考核,在总评成绩中占比为30%左右。综合能力考核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若是试卷的形式考核,则题型应多样,试题应灵活,不拘泥于教材中死记硬背的东西。若是综合实训项目的形式考核,则考核的内容应是一次完整的实训项目,每个小组的学生都能分配到自己的实训任务,并有详细的计分标准。鉴于教学期中的过程性考核占比高、时间长,且把握难度大,本文将主要针对这类考核指标的设计进行研究。

2.2过程性考核的考核指标

在项目化教学中,过程性考核是按项目进行考核,即每完成一个项目就进行一次全方位的考核,具体考核指标包括考勤、理论考核、技能考核、综合表现四部分构成。

2.2.1考勤

考勤反映了学生的到课情况,所占比重为30%。这里所指到课情况是指按时到达学习某课程的地方,这个“地方”可以是教室、校内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工作室等,也就是说只要在此地方所做事情跟所学课程相关,则都可以认定为到课。到课是学生有效开展课程学习的前提,只有人先到岗,才有可能开展后期的工作,因此考勤是过程性考核的基础,所占比例不应太小,以免学生忽略其重要性。每个项目根据所耗用的时间折算学生的项目考勤成绩,当学生缺勤超过50%时,该项目考勤成绩记为0分。

2.2.2理论考核

理论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所占比重为20%。本文认为,虽然高职高专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但基本的理论知识也需掌握,这正是区分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地方。高职课程在教学中应本着“理论够用”的原则,采取“教师启发引出问题、学生自学解决问题、教师总结完善问题”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如何,则通过理论考核反映出来。理论考核可以通过作业、知识竞赛等方式进行。

2.2.3技能考核

技能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及相关职业能力,所占比重为30%。高职高专学生在掌握够用理论的基础上,更多的是要提升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物流专业学生需要通过各专业课程的学习,掌握物流作业的作业流程、作业方法、作业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习惯,熟悉物流领域的各种设施、设备,为后期的实习、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技能考核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如利用PPT进行成果展示、利用校内实训室进行模拟实训、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真实作业等。本文认为,技能考核应以团队为单位开展。不论采取哪种形式进行技能考核,都必须从多个角度综合考评每位学生,包括学生参与考核任务的积极程度及所分配考核任务的完成质量。学生参与考核任务的积极程度由团队队长从团队合作意识、工作积极性、工作配合度等方面进行打分,学生完成分配任务的质量则由教师根据学生的成果进行打分。总之,要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团队考核任务,避免出现一位或几位学生代替团队全部成员完成考核任务的情况。

2.2.4综合表现

综合表现主要是对课程教学过程中其他方面的考核,所占比重为20%。综合表现可以在确定具体指标后,采取随时计小分、累积算总分的方式进行,具体指标可包括学习的态度、与老师的互动情况、参与团队讨论的积极性、课堂笔记、理论考核及技能考核的完成情况等各个方面。另外,为了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综合表现可以视情况计负分,比如学生课堂上做与学习或考核无关的其他事情可酌情扣分。

3结语

科学设计过程性考核指标,可以明确考核目的,量化考核过程,强调学生主动地位,如此,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才会积极参与到团队合作中,才会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也将随着学生的积极参与而提高,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才能真正达到。

作者:李海英 单位:武汉商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巨灿.思想政治课程过程性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6).

[2]马伟,杨旭.“导演式”教学与过程性考核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职协2014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上册),2014,(12).

第三篇:高职物流管理课程考核职业能力

【摘要】

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育还存在诸多实际性问题,影响了学生各种职业能力的培养。文中从物流企业的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入手,结合目前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进行的“过程性考核”的考核方式改革,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希望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有所助益,同时为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

物流管理专业;过程性考核;职业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是物流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物流管理专业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物流专业人才为主要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式上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改革;同时为了响应课程教学的改革,我们将传统的“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考核方式转变为“过程性考核+综合性考核”的考核方式,希望过程性考核方式的改革,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有所助益。

1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确定

1.1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确定方法

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的学生应为企业所需,因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可以真实地反映企业对物流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我们从物流企业的招聘信息出发,对高职物理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根据历年职高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的统计调查分析,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就业的岗位或岗位群包括:运输管理、仓储配送管理、物流信息管理、客户服务管理等。同时我们随机收集了前程无忧网,智联招聘网,58同城网等国内招聘网站的物流人员招聘信息。在对这些招聘信息筛选过程中,我们确定的主要信息范围为:学历要求为大专及以上学历;招聘的岗位主要为上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就业岗位群所涉及的岗位;工作经验要求为两年以下。

1.2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分析

按照物流管理类招聘信息筛选整理后的结果显示,物流企业主要涉及岗位有:物流专员、调度员、物流信息员、货代操作员、单证员、仓管员、物流规划员、客服专员等。同时对招聘信息中这些岗位涉及到的职业能力要求进行归纳,结合我们现有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目标及课程设置,最后将物流企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总结如下。物流企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①行业相关知识及专业业务能力;②语言表达能力;③沟通协调能力;④计算机操作能力;⑤解决问题能力;⑥书面写作表达能力;⑦分析能力;⑧执行力;⑨团队合作精神;⑩学习能力;○11责任心。需要指出的是,在上述总结的11种基本的职业能力要求中,行业相关知识及专业业务能力,属于职业特定能力,是物流技能型人才从事物流行业相关职业、各个岗位群和工种必须或应当具备的能力,适合于某个工作岗位,适应面比较窄。其中,计算机操作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执行力属于行业通用能力。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物流行业通用能力是指在物流从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但与物流管理专业知识联系较为松散的技能,它的适应面比较宽,可适用于物流行业的各个职业或工种。而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书面写作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学习能力、责任心属于职业核心能力,它包括职业方法能力及职业社会能力。这些职业核心能力,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符合人才培养的定位目标,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适应工作中环境的变化和职业发展的需要。

2过程性考核与职业能力培养的对接

为保证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和社会适应性,有必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目前我们进行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旨在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课后自学的积极性,通过“过程性考核”培养学生的各种职业能力。

2.1“过程性考核”描述

根据上述对物流企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分析,我们在进行“过程性考核”的考核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这些职业能力要求。经过大约两个学期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改革的实践摸索,目前我们物流管理专业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过程性考核方式。一般而言,过程性考核的考核方式是由教学期中的过程性考核与教学期末的综合能力考核两部分组成。教学期中的过程性考核是在教学过程中按项目设计的考核环节,在总评成绩中占比应达到70%左右。教学期末的综合能力考核是在教学的最后一周以试卷或综合实训项目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该课程综合能力的考核,在总评成绩中占比为30%左右。综合能力考核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过程性考核”指标中职业能力的体现

在项目化教学中,过程性考核是按项目进行,即每完成一个项目就进行一次全方位的考核,具体考核指标包括考勤(30%)、理论考核(20%)、技能考核(30%)、综合表现(20%)四部分构成。其中考勤、理论考核和综合表现是每位学生单独计分并核算,技能考核则是以团队小组的形式来完成并计分核算。团队小组由学生自由组建,人数限位6~8人,每个小组包含团队名称、团队组长,团队口号。在进行过程性考核指标设计时,要遵循全面性、合理性、可操作性的原则。考勤反映了学生的到课情况。学生达到学习指定的场所,是有效开展课程学习的前提,只有人先到岗,才有可能开展后期的工作。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理论考核反映出来。理论考核是以课堂及课外作业形式完成,以书面表达为主;技能考核,则是任课老师在完成每一个项目或任务后,布置一次考核内容,最后由学生课后进行方案设计、调查问卷、实训操作、递交电子版报告或者进行课堂汇报内容展示的形式完成,技能考核由学生团队完成,组长分配任务,确保团队里的每个成员都能参与。综合表现包括学生的课堂发言、与老师互动、参与团队讨论的积极性、笔记、理论考核及技能考核的完成情况。

3结语

对过程性考核进行细化,在具体的考核操作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课后自学的积极性,各种职业能力得到了培养,这是我们人才培养所需,也是企业所需,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更好的适应工作中环境的变化和职业发展。

作者:程红兰 单位:武汉商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郭丽颖.谈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J].成人教育,2006,(04).

[2]王薇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7,(11).

[3]徐兆军.高职物流管理学生职业能力的定位与培养[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12).

[4]孙亮.高职物流管理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市场,2011,(45).

第四篇:产教融合高职物流管理建设与人才培养剖析

摘要:

文章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为剖面,深入探讨和分析了产教融合平台的构建,制度与机制的创新,项目的实施与管理,资源的积累与教师能力的提升,最后以有效的内外考评体系的建立,来客观评价职业教育与科研效果,以此为产教融合的落地作出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产教融合;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创新

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经过了要素价格驱动阶段,下一步更多的需要依靠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依靠科技进步与教育,需要更多适应经济转型、符合产业发展标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已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这给我们的职业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多年来,职业教育通过对产业和企业的调研,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专业建设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和实习基地,取得了许多成绩。但总的说来,校企合作水平都只是处在初级阶段。目前行业与企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已从一般性技能人才到高技能人才,再到如今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多年的实践表明,这些一线人才,单靠学校是培养不出来的,靠一般的校企合作也培养不出来,只有依靠深入的产教融合才能完成高职院校的历史使命。

1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与现状

所谓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是指职业院校根据所设专业,积极开办面向产业的专业,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水乳交融的办学模式,以企业的用人标准培养人才,学生从学校教育到企业实际工作间无缝衔接,从而解决了教育与产业脱节的问题。产业与教学的融合体现了职业教育本质与应有的社会价值。国外实践了一个多世纪,职业教育已成为卓有成效和令人尊敬的教育形式,职业教育在国外被称为“企业眼中的教育”和“企业手中的教育”,强调了职业教育服务于产业发展的特点。在理论与实践中,德国建立了“双元制”为代表的企业主导的模式,新加坡“教学工厂”和美国“工学交替”立足学校为主导的模式,日、韩职业学校完全由企业独立举办。他们都强调教育与行业企业的融合,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而国内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目前的形式也比较多,有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工学结合,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联合办学等,但总的来说大多还处于较浅层次的合作阶段,合作中形式重于内容,多年实践的结果表明,产教融合在具体的动力、约束以及运行机制方面,在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实习实训、质量考评以及师资培养等方面,还没有根本性的改观,职业教育还远没有起到培养实用型人才、服务产业发展的作用。本文正是在新的形势下,试图总结和反思既有的研究和实践,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为例来深入探讨产教融合问题。力求从实际操作层面来观察分析产教融合如何在具体的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中得到落实。以便获得启迪。

2物流产业和企业的发展现状与产学研需求分析

产业与企业需求分析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之路的源头,当前国内许多产业由于遭遇人工成本、原材料成本的上升,以及多数行业内产能大量过剩造成的过度竞争,经营维艰。如何突围,成为各企业思考和关心的头等大事。国家政策研究部门,学术研究部门,包括一些产业界人士,开出的处方是:创新。包括技术的创新与产业链组织方式的创新,创新意味着走出新的道路,创新就是着眼于长远的持续效益,对于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技术创新并非易事,需要一个相对长期的积累过程。对于多数行业来说比较实际的做法是通过产业链的优化与整合来提高产业链效率,降低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而其中大物流所包含的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配送、批发与零售等环节的整合与优化是主要方向。也就是说物流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多数中小型物流企业、成长型物流企业,无论在经营者理念,还是员工基本素养与技能方面,设施设备的自动化方面,信息技术与整合方面,都有不小的差距,他们并不能以既有成功经验保证持续经营,他们渴望学习与合作,这是来自产业界的迫切需求。但是在与谁合作,如何合作以及合作成本方面,都是迷茫的,既有企业在人才储备、培训,管理咨询与系统优化、项目开发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实践,并取得了许多成效,但是在合作的持续性、针对性、及时性以及成本方面,都多少存在着不尽人意之处。在前期的产学合作过程中,感受到了来自物流企业的强烈需求,物流产业所处的大背景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关键是看学校是否有能力承担起这样的任务,这其中涉及到的问题有许多,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延伸至培训、咨询以及技术攻关,学校与企业存在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基于业界需求本文围绕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探讨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与物流业界进一步深度合作的前提条件,合作的方式、方法以及具体的操作方案。期望对相关专业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提供有益借鉴。

3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产教融合必须以构建产教合作平台为先导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产学合作的深化,走产学融合之路,能够促进或者倒逼职业院校转变办学机制,从而让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快车道。同时助力产业转型和持续发展。这已成为政府、教育单位以及有远见的企业的共识了。物流管理专业强调多领域知识的综合运用,强调基于实践经验的技术技能的积累,来自物流用人单位的反馈表明,比照其他行业,企业更青睐有实际工作经验,并能将所学结合实际运用的员工,物流产业发展迅猛,技术变化快,随着智能化的进展,对员工技术技能要求更高,因而更加应该注重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密切跟踪产业新进展,有效指导物流职业教育。那么如何来实现这个目标呢?以物流管理专业论,要做到教学与产业水乳交融,浑然一体,首要的是构建起教育和物流产业间互相需要,利益共享的平台。在当前学校囿于自身能力和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需要借助政策的东风,发挥政府和行业协会中间桥梁作用,加强学校服务企业的主动性。逐步建立物流专业与物流企业、产业间经常性的交流联系,才会有合作的逐步深入。本着互惠互利、互相支持的宗旨,产学各方逐步建立起务虚与务实并重的合作平台,意在加强产学间日常的沟通和实质性的合作机制。前提是合作双方应首先建立起资源与利益共享机制,以解决合作的动力与持续性问题。

(1)在务虚方面,继续深入做好每一年度的物流专业专家咨询会议,以企业发展的角度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献计献策。同时借助已有基础以及物流协会扩大物流专家库资源,专业带头人和教师积极参加全国、省和地区物流行业年会与论坛,了解行业最新发展与企业面临的问题,探索教改与合作的可能性。积极参与本地区物流行业协会的活动,透过行业协会,了解骨干企业,寻求相互间的合作。对于合作企业与潜在的合作企业应该加强日常性的回访和调研工作,并做好相关记录。同时做好每一届物流管理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工作,了解理论与实践教学的适用性,了解物流企业对于毕业生知识、能力、素养的最新要求,物流专业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与再培训问题。务虚部分的目的主要是在于平时的联络沟通,加强了解,为实质性的合作做好必要的铺垫。

(2)务实部分,着眼于校企双方建立起实质性的合作载体与项目,建立起合作的具体制度与机制。也就是产学合作、产教融合的落地部分。这方面是职业教育转型与升级的关键所在。在日常沟通与联络的基础上,产教融合必须进入实质性的合作之中,这样才能推进合作的进程。就物流管理专业和物流产业的合作来说,需要做到两点。①以利益共同体为出发点,探索建立起校企多种合作方式下的载体a.与骨干物流企业建立联合实训基地,满足教学和企业职工培训的需要。b.争取在政产学研合作机制下建立公共物流实训基地,面向区域内的职业培训需要。c.探索建立学校与企业的联盟,诸如职教集团、企业命名二级学院等形式,实现产教资源与利益的分享。d.以学校为主导,以建立物流科技中心为目标,为成长型中小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适当的咨询与技术开发帮助,借此积累相关的经验和资源。e.将物流企业直接引入学校产业园区,便于进一步的合作。②完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共享互惠的制度与机制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学校层面涉及,物流管理专业与物流产业和企业的合作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合作机制,在此只作一个简单的论述,我们将在以下一部分中详细展开讨论。

4机制的转换与新制度的建立是物流管理专业产教融合日常运营的有力保障

校企合作、产学融合由面上的平台构建,进入实质性的运作阶段,有效的制度与机制必然成为强有力的保障。只有建立新的、具有针对性与适应性的制度与机制,才能有效对接物流产业与企业的发展,产教融合才能深入开展。类似的情况出现在许多地区和行业已有的实例中,只要是能够转换观念,解放思想,创新制度、机制,一定能带来地区与行业的繁荣。在职业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在允许的范围内,新制度与机制的建立,就能固化改革成果,并具有长远的价值,物流管理专业产教融合同样如此。下面几个方面值得重点探讨。

4.1项目开发与管理

物流管理专业与相关的物流企业或行业协会合作,有一般性合作与深度合作,不管是哪种形式,建立有效的项目开发与管理制度,设立项目组织机构,进行项目的规划,成本分析与预算,质量控制与跟踪,项目合同管理,项目小组的考核与激励都是必须的。做好这方面的基础工作才能够保障项目开展的有效性与持久性,比如与物流企业开展订单班联合培养人才,对物流企业员工进行多层次的职业培训,为物流企业运行提供咨询服务,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或软件开发等,都有着广泛的市场需求,好的制度与机制是项目持续开展的有力保障。

4.2日常运营性制度

日常运营性制度主要保证已立项项目正常进行,其中涉及项目中教师、学生适应企业化运营的管理规范,涉及企业兼职教师适应学校管理规范,涉及实训、实习相关规范,涉及设施设备使用规范,安全规范等。目的是保证项目实施成员在学校和企业间工作与学习的平滑过渡,这就是体现了产学间的深度融合。日常运营性制度不仅是学校的一部分,也是企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4.3具体保障措施与方案

针对具体项目的具体措施与方案,物流管理专业大体上与其他专业的做法不会有太大的出入,由于涉及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以及物流管理专业更贴近企业实际的教学改革,对于传统的做法需要大胆的突波。在做好周密的计划和试点过后,稳步推开。以下几方面值得重视。

4.3.1理论教学的调整

尝试建立以物流企业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缩短相应理论教学时间,并且与实践教育课程体系有针对性的衔接起来,课程教学融入更多的项目教学和案例教学,增加实用性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4.3.2实训与实习的保障

这方面是物流管理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部分,与以往的教学安排比较重点是要体现出实践教学体系的完整性,比如联合企业方设计完善的实训、实习计划与方案,突出训练学生哪方面的技能与素养,注意学生学习效果的跟踪与反馈,并设计出合理的考评方案。有条件的结合好职业资格考试,为学生就业提供便利。这些都需要有常规性的计划与方案。

4.3.3科研

科研是学校形成持续竞争能力的最重要方面,针对科研的保障措施包括实用的科研管理制度,考核上的倾斜,教师的培训和项目机会,校内外团队协作制度等。

5物流管理专业产教融合:资源的积累与能力的提升

从长远的价值来说,物流管理专业走产教融合之路,最根本的是在产教融合过程中,需要不断地积累专业资源,提升教师与学校整体教学与科研能力,一方面按物流产业要求培养大量合格的有用的人才,一方面利用学校和教师的能力帮助物流产业界解决发展中存在的技术与管理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物流管理专业与产业合作的持续发展,学校与物流企业实现核心能力与资源的共享,不仅满足教学需要,同时满足培训、咨询以及项目开展的需要。最能体现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资源与能力提升的是:完整的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师资与科研能力。

5.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的开发

物流管理专业是实践性与综合性都非常强的一个专业,培养物流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教学内容需要面向物流企业运营过程,同时基于资源共享的宗旨,企业员工的培训需要按照企业实际运行的要求来执行,校企之间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材,覆盖主要的专业课程,对于企业与学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产业的发展,不断地添加新内容和新技术的介绍,使得教育与培训始终能够跟上企业的发展。典型的课程如:《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采购管理》、《智能物流与信息管理》等的改造都非常有意义。能够满足当下企业转型中对于人才培养与员工培训的新要求,也能满足企业管理系统化升级的要求。

5.2实训基地与实践课程体系的开发完善

对于注重应用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来说,没有比建立一批有实力、条件完备的实训基地,并据此开发出有效的、可考评的实训课程更重要的了。职业教育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实践教学,之前学校也都有,但在专业性上较浅显,设施设备落后与企业实际较脱节,实训、实习教学环节未成体系,实施与考评流于形式的情况多,因此基本不能适应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的要求。在物流专业教学改革中,这部分需要重点突破。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1)实训一定是面向物流企业实际操作的,企业界的认可与实用有效是评价实训课程的唯一标准。在这一原则下,课程标准可尝试使用领先企业员工专业技能培训标准,或者在物流行业职业技能标准指导下,在调研物流企业的前提下,由物流专业老师联合物流企业开发相关实训标准。

(2)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时间安排上要增加,以体现“做中学”,同时结合理论部分,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这样才能符合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这部分会涉及到课程体系的调整,需要在学校总体安排和规划下,逐步有序的展开.

(3)建立物流管理专业多层次实训课程体系:比如仓储、运输、配送操作性实训;条码识别.电子条码、信息设备以及物流信息系统等的信息化作业实训;配送中心选址布局、路线优化,作业仿?等课程设计性实训;物流企业经涔模拟综合性实训?物流方案设计等创新性实训等涵盖物流企业对于初级岗位技能4技术的要求和物流丨:程技术,物流经背与管理等的初步要求。对于理沦勺实践教学来说,要继续深人建设物流教学资源数据库,尤论对于学校教育还是企业培训都能起到持续的支撑作用,同时经过长期的积淀,教学资源数据库也将成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5.3师资队伍的建设

物流管理专业是新兴专业,发展变化比较快,同时是一个非常注a实践的专业,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格外重要,教师的成长主要通过理论的提升与实践动手能力提升两方曲来完成,通过有计划的进修来提升理论水平以跟上时代.参加专项培训提高技能,进人行业领先企业内挂职,直接获得最新物流企业管理经验,积极参与企业横向课题或专项攻关项?.说到底过硬的教师队伍.才是每个专业每个学校的核心资源.在这个方向上持续的积累,一定会量变到质变,职业教育的价值终将显现

5.4科技中心的建设

在有能力、有条件的领域,着眼于长远的考虑,物流管理专业也应该加人到学校科技中心的创建活动中,科技中心是学校?己的科研与企业服务平台,是教师实现科研能力提升的主踅场所.也是服务企业弓产业融合的1;要载体为了积聚学校系统科研能力,有必要对于与企业合作过的项目建立项R系统数据库,并定期举行项H研讨和分析利用项目数据库支持,完成企业横向课题和相关项?,同时进一步完成数据库的更新,形成独具特色的竞争力

6物流管理专业有效考评系统的建立与运行

产教融合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现论与实践课程体系的调整效果如何.依照传统教学评价方法,存在~定问题.正如物流管理这样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如何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如何评价学生知识、技能和素养的实际状况,如何根据有效评价调整教学,这#都是职办教育最按心的问题.也是向学生.家长、用人企业以及社会昭示职业教育存在价值的重要方面,?要建立两方面的评价系统

6.1内部考评系统

内部考if系统分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考评系统,本文主要论述学校内部考if系统在原有校内考评系统的狸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存必要做出修改,设该考虑更多的嗜化指标,吏多地关沈物流令业学生巧企、Ik的反馈比如结合学校考评.企业专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需耍.定期对教师授课能力.技术能力进行评价,以确定培训巧奖惩计划,客观评价教学实胞进程5学生学习效果综合评价学生满意度:包括教学满意度,实训、实习满意度,就业满意度综合评价学生就业及技能考证,并定期收集企业用人反馈情况内部评价系统采用在线模式,及时性与if:动性更强,便干及时调整,数据更客规.可倍度高,利于形成各方对于教育过程评价的uf信赖度..

6.2外部考评系统

职业教旮的第•:方评价是必须的,巳成教育界1社会的共识了,外部考评系统以各类权威的第-丨方评价指标为基准,指标全而客观,符合W际通行评教标准,逐渐为产业羿、教育界和学生普遍认?.物流专业要创出办学声誉,提高知名度1美誉度,一定要积极、有计划地参与到第(方考评中去.比如权威的第_://专业建设、师资勺生源评估报告,第丨方毕业生调查报告;含金量高的国际、闰内大赛情况展示;学生作品、成果展学生成长跟综:就业创业与升学状况展示;教师技能.作品及项月展;^需要有1化的指标,设定H秘许要被国际、国内普遍认?在学校和展的不同阶段h川WF,选取价^的评价平台和指标体系.对于教存质®勹声誉的提升应该是非常有效的.

7结论与展望

物流管理专业强调实践性与经验的累积,物流行业变化H新月异在职北教#产教融合的背娱F,专业建设与人j培养的改革,其有典型性。透过这个剖®,可以看到,对接产业q企业、注重学生技术技能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新型职业教育是一个系统丁程,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在行业、企业及学校层面上,建立起新的制度效机制相关的内涵建设才能顺利开展.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以及教师能力等办学核心资源才能积累与完善,相信对物流管fflG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深人思考与探索,有助于职业教育相关学科的借鉴;在正确的方向下.通过不断的努力.物流符々收人才培养,科研巧服务一定会逐步获得行业.企业与社会的认可。

作者:张睿 单位: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邹敏.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产教融合实践的探讨丨.时代教育,2014(21)^9,13.

2.余名宪.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战教学改革—以浙江经济职止技术学院为例[J1.物流技术.20丨4(5>:490-492.

3.杨运鑫,罗频频,陈鹏.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机制创新的研究[Jj.职业技米教育,2014(4)::!9-4:!_

4.郑结.起迪职业教育项目计划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第五篇:学赛一体化高职物流管理课程开发

【摘要】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是培养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的根本,基于“学赛一体化”的课程是教学同步、做赛一体的职业能力课程。本文从“学赛一体化”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的原则分析入手,阐述了建立基于“学赛一体化”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的机制,进一步论述了基于“学赛一体化”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的程序。

【关键词】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赛一体化;课程开发

物流业属于服务性行业,为保证良好的物流服务水平,提高物流服务效率,就要求各岗位物流工作人员具备合格的操作技能、较高的管理水平和高尚的道德水准。而基于“学赛一体化”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对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满足企业对人才素质要求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学赛一体化”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的原则

1、多元性原则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应体现企业、行业、学校、教师、学生等多元性的特点。学校和物流企业可以共同开发教学与实训内容,可以共同参与比赛考核,可以共建实训设施;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设计教学内容,学生可以监控教学过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做好团队协作,协调团队间竞争,鼓励学生自主创新。

2、目标性原则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应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对物流发展的需求,以培训高素质的物流管理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基于“学赛一体化”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学习,提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学习能力、就业能力、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

3、开放性原则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应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另外合作的企业也会在数量、质量及合作层次上不断变化,因此校企合作开发的内容、教学环境和评价体系也要随着更新。课程开发是开放的,永无终点。

4、唯一性原则

为课程开发所进行的教学环境建设、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考核评价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和实训都是以培养就业所需综合职业能力为唯一出发点的。

二、建立基于“学赛一体化”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机制

1、基于校企合作与比赛构建“学赛一体化”教学环境

“学赛一体化”教学环境包括企业环境、大赛环境和学校实训环境。企业环境实现真实的企业工作氛围,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要求,在日常的工作中培养良好的严谨、责任、创新、协作、沟通等职业素养,同时掌握和积累业务处理经验。大赛环境要求统一的规则、相同的要求,比赛的重点是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和团队的协作能力,能体现创新精神。学校实训环境以校内实验室为主体,如现在我校的任务式三维互动物流实验室,如有些学校的可以进行仓库作业的实体实训室。无论哪种环境,适合“学赛一体化”课程的应该是校企合作共建的,能够体现企业文化、职业精神、比赛氛围的,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环境。

2、基于企业岗位需求与比赛内容开发“学赛一体化”课程体系

“学赛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以培养物流基层主管为目标,按照职业能力递进规律,确定每个物流管理与业务岗位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及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其他能力等,校企合作,共同设计,引入大赛内容,进行基于项目和工作任务的课程设计。在项目或者任务设计的过程中,以“教、学、做、赛”为主线,任务的设计包括相关知识、任务解读、方案设计、方案实施、大赛考核五步走的过程。

3、基于企业课堂与学校课堂创新“学赛一体化”教学课堂模式

“学赛一体化”教学课堂模式应该包括企业课堂和学校课堂。企业课堂的教学内容是教师和企业主管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共同制定的满足课程培养目标的教学内容和学赛考核体系,在企业课堂上,教师和企业专家一起设计比赛内容,通过不同项目的比赛检验学生职业素养、团队协作和沟通以及业务技能的能力。在学生课堂中,教师负责教学内容和考核评价标准设计。

三、基于“学赛一体化”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程序

1、物流岗位调研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从选择典型的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度较大、在本行业发展较好、能够深入配合学校进行课程开发的企业开始,深入调研整个行业发展现状,调研典型企业发展现状,考察企业物流岗位类型及职责,了解岗位任职所需的知识点、技能、素养等。可以采取专家座谈会、现场观察交流、问卷调查等形式,获得相关岗位对物流人才需求的标准和规格,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2、物流岗位职责及任务分析

根据物流岗位调研结果,组织物流行业专家、合作企业的专家、物流专业教学专家,并重点考虑合作企业专家的建议,结合学校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采用头脑风暴法,对岗位职责和任务进行重点分析,筛选出反映岗位的核心职责及核心技能。

3、确定物流岗位典型的工作任务

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是反映该岗位的核心能力,只有掌握这些典型的工作任务,具备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才能说是合格的员工。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后,可以按照能力递进的思路对这些任务进行重排,并将不同的任务组合在一起,以形成典型的工作项目。而现在的物流技能大赛所设置的任务也是目前物流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体现,物流技能竞赛任务:(1)运输作业计划:1.运输车辆调度。(2)入库作业计划:1.物动量ABC分类表;2.收货检验;3.编制托盘条码;4.制定货物组托示意图;5.上架存储货位图绘制6.就地堆码存储区规划。(3)出库作业计划:1.订单有效性分析;2.客户优先权分析;3.库存分配计划表;4.拣选作业计划;5.月台分配示意图。(4)配送作业计划;1.配送车辆调度与路线优化;2.配装配载方案。

4、确定核心技能课程

在高职物流专业课程建设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校企合作优化教学设计”的做法,依据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思想,将课程内容按照工作流程设计成典型工作任务进行项目化教学。把职业技能竞赛融入项目课程标准中,打破以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占主导和课堂教学为主要模式的框架,突出技能教学和岗位实践。依据企业“职业标准”和“关键岗位能力”设计课程体系,在培养就业能力基础上,把职业标准和关键岗位能力要求分解并融入课程目标中,将技能大赛内容融入教学内容,将技能大赛评价标准融入专业项目课程标准。通过分析历届全国物流技能大赛,对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分析其所需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职业素养,形成具体的实训项目,构成具体的核心技能课程。

5、核心技能课程体系的确定

在实训课程方面,形成以仓储业务实训、运输业务实训、配送实训为主体的三大实训教学体系,分别在大二的两个学期内实施教学,通过实训教学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并在大三上学期开设综合实训课程为下学期的毕业实习做充分的技能准备。四、结束语基于“学赛一体化”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是基于“教学一体,做赛同步”的主线进行的,其中通过物流大赛进行课程考核评价是“学赛一体化”课程评价的创新形式,重视对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的目的也是参加全国物流大赛,这也是检验课程开发成果的最好机会。“学赛一体化”作为教学改革的新思路,要求在课程体系开发和教学内容设计时,要果断摒弃旧的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度,根据职业岗位工作的需要去精选专业理论知识。

作者:李强 单位:西安翻译学院诒华学院

【基金项目】

本文是西安翻译学院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15B09)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武晓钊.物流专业技能型人才分级培养与评价[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2]谈慧.物流职业技能竞赛与项目化教学改革相结合的探索和实践[J].价值工程,2012(15)

[3]夏晓曦.物流竞赛与物流教学联动机制初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