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物流管理问题探究(4篇)

高职物流管理问题探究(4篇)

第一篇:STP理论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定位研究

一、STP理论介绍

(一)市场细分。

市场细分是指通过市场调研,依据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把某一产品的市场整体划分为若干消费者群体的市场分类过程。每一个消费者就是一个细分市场,每一个细分市场都是具有类似需求倾向的消费者构成的群体。

(二)寻找目标市场。

将整个市场细分为子市场后,企业需要评估不同细分市场的吸引力,并结合企业自身的资源状况,选择企业将要进入的目标市场。

(三)市场定位。

企业选择了适合自己的目标市场后,企业应该根据竞争者现有产品在目标市场上所处的位置,针对消费者或用户对该产品某种特性或属性的重视程度,强有力地塑造出本企业产品与众不同的、给人印象鲜明的个性或形象,并把这种形象生动地传递给顾客,从而使该产品在市场上确定适当的位置。

二、基于STP理论对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进行定位分析

(一)物流人才市场细分。

因为高职高专院校以职业岗位需求和职业面向为主体构建专业基本框架,所以针对高职高专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市场细分,可以从物流管理专业面向的就业岗位进行细分。在细分过程中,首先通过企业调研、人才市场调研等手段,提炼出物流管理专业面向的就业岗位,并分析各岗位的能力要求。根据提炼出的就业岗位,可以将整个物流管理人才市场划分为多个子市场,如货运人才市场、仓储管理人才市场、运输管理人才市场等。

(二)选择物流人才目标市场。

由于高职高专院校以服务于区域经济为主,在进行目标市场的选择时各高校需要分析学校服务的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状况、物流人才的供给状况,结合学校自身的资源情况,选择一个或几个子市场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即选择培养胜任哪些岗位群的物流管理人才。

(三)物流人才市场定位。

选定目标市场后,各高校应该分析需求方对于该目标市场的物流管理人才有哪些需求特性,集中资源提升学生的岗位能力,利用各种手段将学生培养成在目标市场岗位群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快速吸引用人单位的注意力。对此,高校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①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紧紧围绕核心能力的培养;②每门专业课程的设计围绕面向岗位的能力需求进行;③设计各种比赛,以赛促学,完成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④积极参与各种相关专业比赛,如教育有关部门组织的比赛、各种企业协会组织的比赛等,提升学校专业的知名度。

三、结束语

我国高等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仅十多年时间,在专业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高职院校,由于师资不足、理论研究薄弱,专业顶层设计存在严重的问题。在专业建设时,由于专业定位不准,导致很多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仅仅是本科院校课程的压缩,完全不能体现“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就业岗位进行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所以加强专业定位的理论研究,提升高职高专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是保证我国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真正契合市场需求的必要条件。

作者:李奉英 单位:四川科技职业学院

第二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探讨

1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需求

高职物流管理培养的物流人才应该是复合型人才。但是以往的毕业生在人才的质量方面存在严重问题,职业能力无法胜任物流企业的需求。虽然企业有适合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大量物流管理岗位需求,但是大多数应届高职毕业生无法满足企业人力资源的技能素质要求,这说明目前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不能满足企业实际需求。基于我们对典型就业企业的工作岗位分析,分解了工作任务,明确物流管理专业应培养的职业能力。在确立了具体的专业培养目标以后,必须构建一套保证培养目标实现的教学体系。明确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按照职业能力的要求构建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要培养符合职业能力需求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必须从课程教学、实训体系建设和校企合作等方面改革现在的理论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

2提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途径

2.1项目式课程教学的推进

围绕企业职业能力的需求,树立以工作情景支撑,工作任务驱动的高职课程核心理念,并以此来指导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改革的全过程,构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高职课程模式。以“工作任务”为主线设计专业课程,结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采用项目课程、一体化课程等多种形式,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物流管理人才的职业竞争力是企业运营管理能力,熟练运用物流设备、信息技术和物流管理理论方法。在开发项目化课程时应将岗位工作任务进行项目分解,以行业特质(机械、电子、纺织等)或功能型模块(采购、计划、仓储、进出口等)为主线进行项目化课程开发。

2.2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

在与企业、院校、毕业生的调研与访谈过程中,都提到实训室建设与企业的实际工作情境对接,以营造职业化学习、实践的工作环境,这对人才培养很重要。如供应链管理的“计划员”岗位、“仓管员”岗位、国际物流的“货代”“操作”等岗位能在实训室中得到仿真。通过学校经费投入,引入企业真实项目等方式建立综合物流实训室,围绕订单培养式人才,实践教学多样化,建立长效保障机制保证工学结合实训教学的效果。学生通过校内外实训的平台,熟悉和掌握仓储配送、运输、采购与生产物流操作流程和技术,在真实的生产商贸企业和物流企业工作中,提高自身的物流软硬件操作和物流方案制订等实践能力,学生毕业后能较快适应工作岗位,适应基层管理岗位的需要。因此,校内实外训基地作为课程教学和实习实训的载体,其建设必须满足项目是教学改革的需要,满足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满足企业专业人才的需求。物流管理类专业建设理论与生产性实践的一体化的课程,课程教学从传统的课堂走进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为企业输送合格的物流专业人才。

2.3深化校企合作

只有通过与企业共同培养模式,高职院校才能实现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教学目的。高职院校围绕企业的用人岗位需要,设置调整学科专业、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企业急需的技术研发和成果应用,发挥职业教育推进社会发展的作用。高职院校和企业利用各自的资源,培养的应用技术人才需要贴近企业一线。开展校企合作,能够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促进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

3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几点对策

完善职业教育法规政策。各地政府出台新的职业教育法规,该法规需要具体明确学校、企业和政府机构等各方的义务与责任。教育管理部门督促各高职学院改进职业教育模式。教师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联系。教师通过顶岗锻炼熟悉企业的业务流程,提升理论运用实际的能力,明确专业教学和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制订课程和专业达到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推进课程改革建设工作。高职院校需改革课程体系,加大课程实训和综合实训所占课时比重。理论教学实现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式,不追求理论完整体系和深度,在所在城市里寻找合适的合作企业,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和顶岗实训方案。从而实现校企合作价值的最大化。政府部门要加强对企业提取教育经费的监管工作,对企业采取定期的监督和检查工作。推行校企深度合作,技术服务企业工作。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不能仅停留在实习生、毕业生的输送,物流专业教师要经常走访合作企业,开发企业的实际项目,帮助企业解决工作改进,管理优化等实际问题。鼓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具备服务企业的技术能力。

4总结

在教学管理方面支持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合理安排教师的学校教学工作和企业顶岗,技术服务工作。建立企业兼职教师资源,通过企业认知和专题讲座等方式教学服务。教学管理部门认可校内专职教师参与服务企业的工作教学量,建立合理的服务企业的绩效考核体系。

作者:寇飞 单位:长江职业学院电商学院

第三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我国物流行业发展现状

物流产业被喻为促进经济的“助推器”,物流产业的发展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物流产业的发展成为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我国GDP的快速增长会在全社会范围内产生巨大的物流需求,物流产业的发展将从整体上改善商品流通的运行效率。在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创造一个高效的物流环境,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据相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社会物流需求仍保持较快增长,行业整体呈现稳中趋缓的发展态势,物流行业面临转型升级,物流企业已经走出简单的生产劳动阶段,着力提高企业运行效率,改善企业效益。

2我国物流管理(高职)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大数据方兴未艾、互联网+时代应声而起、农产品电商引发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完善的要求,物流行业面临巨变。在行业大背景下,物流企业运营需要具备多方面知识和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尤为重要。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经营能力,高校对于培养学生组织、协调等基层管理能力缺乏相应的教学内容。高职层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配合行业发展进行改革,探索出一种能够培育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实际操作技能和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

3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状况调查与分析

根据对物流人才需求调查显示:物流市场对一般基层操作人员需求量的已接近饱和,但对于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素养、应用技术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物流专门人才有着广阔的需求空间。物流产业的竞争表面上表现为产品的竞争、市场的竞争,实质还是人才的竞争。

4物流管理专业(高职)人才就业岗位分析

通过采集大型物流企业公开的招聘岗位以及51job网站、智联招聘网站上中小型企业招聘广告获取资料,根据企业岗位名称、毕业生就业跟踪情况、物流企业调研和专家讨论意见,规范了18个岗位名称。同时对18种岗位的学历要求做出了比率统计表。从对学历要求来看,基层操作和基层管理岗位主要面向高职层次,如空运陆运操作、报关报检、货运、单证员、物流主管等岗位。随着工作经验积累,高职层次的毕业生会在毕业1年内达到基层管理岗位。但是对于中高层岗位,如物流经理、供应链经理、项目经理、物料经理和物流总监等岗位对于本科层次学历要求比较突出。因此,高职层次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主要定位于企业基层管理岗位。

5物流管理(高职)人才能力与素质要求

高职院校在培养基层物流管理人才时,应根据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与选择,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打造。从能力角度去讲,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利用并支配可利用的资源,以最小的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用,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材料、时间等方面。基层管理者需要掌握资源的调配能力,协调团队有条不紊的工作。其次,人际关系应对能力。物流企业的一线员工来源复杂多样、年龄跨度大、层次水平不一。在这种相对复杂的情况下,与员工之间进行有效地沟通是一名基层管理者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素养。第三,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能力;基层管理人员一般通过基层作业工作选拔而来,熟悉一线工作内容,可以从管理者的角度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为部门优化工作流程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另外,基层管理者能够运用娴熟的专业技术帮助一线员工解决突发问题,改善运营效率。最后,是近年来许多企业关注的学习能力;基层管理者走向更高层次的管理岗位,需要不断的在工作岗位中获取知识以求在专业技术和职业素质上的提升。除此之外,企业在招聘或选拔培养物流基层管理人员时还强调以下三种素质:第一,基本技能;基本技能包括对外语、计算机应用等通识类知识技能。物流企业更注重选择具有实干能力的人才进入企业,具备这类基本能力对于尽快适应并胜任基层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职业素质;任何一种职业都离不开职业素养的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责任上进等职业道德也是对物流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第三,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包含批判思维、实践能力等多个方面,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进行组织、协调、控制,是基层管理者走向更高管理岗位的必由之路。

6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6.1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系

由于物流学科的操作性以及物流专业人才的复合型,高职院校在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应把握行业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物流人才培养立足于专业理论基础,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并且利用现代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进行有效现场管理。与此同时,还应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从一线工作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6.2做好物流学科建设,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我国目前涉及物流的专业课程设置较糅杂,课程内容以理论课为主。物流管理作为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须根据专业特点,着眼于拓宽基础、注重能力建构课程体系。在设置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时候从社会对物流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合理利用师资力量,将仓储与配送、物流成本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企业现场管理相关知识整合形成一个课程体系,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企业需求。

6.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物流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教学离不开实践。加强专业教学设施建设,在校内建造生产性物流实训室,引进与人才培养目标想匹配的校内实训项目,为培养专业人才开辟良好的实践环境。打通学生进入企业实训、顶岗实习的渠道,为学生学、做结合提供平台。将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课堂授课模式改革为以学生为主导的实践操作模式,通过实践教学打通物流管理专业核心岗位技能点,使学生能较早地接触和熟悉真实的现场工作环境,培养学生现场作业和基层管理能力。

6.4现代学徒制在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近年来,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开始现代学徒制的探索。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各司其职、各专所长,实现学生学历与能力的双重提高,为企业量身定做适合企业发展的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通过校企双导师团队、落实校企双主体育人,共同培养出适应企业发展、具有实践能力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随着物流产业发展,企业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物流人才的培养需要满足企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要求。我国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有待完善。高等职业定位于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的物流人才,紧密联系行业的发展动向以及行业企业对人员的核心素质要求,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助力物流行业发展。

作者:张琳 姚微 乔骏 单位: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第四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隐性课程开发动因及构建思考

一、隐性课程的内涵

1968年杰克逊(P.W.Jackson)在《课堂生活(LifeinClassroom)》一书中正式提出了“隐性课程”的概念,即一种不以固定文本为载体、未经事先策划与安排、采取相对隐蔽的方式所进行的旨在培养学生信念、思维、习惯及人际关系的课程。自此,课程便有了“显性”与“隐性”之分。显性课程中知识、技能的获得一般来源于教师的传授,与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有关,教师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及评价标准,通过一定的方法及外显的方式将教学内容教授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明确目的并有意识的学习教学内容,从而达到预期效果。隐性课程具有普遍性、隐蔽性、暗示性、非计划性、无意识性、不确定性等特点,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一般是以非直接的方式呈现出来,是学生在没有明确目的的情况下习得的教育经验,从学校的各项组织和制度的特征中学得了价值观、规范行为和人生态度,也就是杜威所谓的“间接学习”或者克伯屈所说的“伴随学习”。隐性知识需要学生自身的体验、领会等,它存在于显性课程的各个环节中,需要通过复杂的心理活动习得。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嵌入隐性课程动因

1.基于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下的隐性课程开发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延伸至高职教育中,其教育目标主要是认知领域,如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反思能力等;情感领域,如学生的兴趣爱好、职业规划、职业精神等;动作技能领域即实践技能领域,如操作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等。从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及学生学习的特点来看,高职的教育目标主要集中在动作技能领域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及部分认知领域学生对于专业基础知识的认识理解方面,这些领域的实现大多集中在显性课程教学过程中,而对于情感领域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职业规划的指导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涉及较少,不利于学生学习力及知识的全面发展。而对于这些情感、认知领域的能力培养则需要隐性课程的开发予以实现。

2.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现状

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作为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开发等内容的探讨层出不穷。近几年,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取得了一定进步,教学改革也在稳步进行,实践教学环节有所增加。但是,从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中专业的课程体系去看,其培养过程面临以下问题:现有课程过于陈旧,过于重视专业知识技能等显性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欠缺;教师采用传统方式授课,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明显;所学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脱节等。而企业用人方面除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外,更看重学生的人际关系的处理,信念的养成及创新能力等方面。这方面的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显性课程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隐性课程的嵌入。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隐性课程开发路径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隐性课程开发需结合社会需求、行业环境展开,以期通过学生对显性课程知识技能的学习,隐性课程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达到较高的职业匹配度。开发的基本路径为以下几个方面:对物流行业岗位情感、认知领域的能力进行分析;分析现有课程体系,开发隐性课程;隐性课程实现途径;评估。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岗位能力分析

针对物流管理岗位群开展调研,对不同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总结不同岗位所需能力(关键能力及技能标准),借鉴CBE教学模式职业分析的方法,将职业工作划分成若干个任务,从而确定对应于各职责的综合能力和对应于各项任务的专项能力,进而加以分析。

(二)分析现有课程体系,开发隐性课程

根据调研中得到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能力,利用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对教学目标进行分类,匹配现有课程体系,找出现有课程体系中实现的情感及认知领域的目标以及未体现的能力目标,制定隐性课程的教学目标,根据目标结合显性课程进行教学设计与开发。

(三)隐性课程实现途径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隐性课程实现途径主要分为课内活动跟课外活动两方面:

1.课内活动

教学的过程主要在课堂上实现,因此隐性课程的开发首先要从现有的课堂或者教材中去挖掘,可以通过设立课程助理或者教师的言行实现。

(1)设立主干课程助理或实训管理员岗位

主干课程设立助理或者实训课程中设立实训管理员的岗位,帮助教师准备课程授课(实训)的内容,组织班级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等,这样的形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锻炼了学生协调、组织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这也符合目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

(2)教师自身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而言是很重要的隐性教育资源,因此在隐性课程的开发中教师要积极发挥这种教育优势,不断提高自己身的修养及专业学术水平,从言行上起到表率作用,尊重学生的思想,用自身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认可,让学生以其为榜样,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课外活动

除了课内活动隐性课程的开发,课外活动、校园环境等的影响也是学生获取隐性知识的主要途径,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

(1)构建“物流人”微信平台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电子商务带来了现代物流业的迅速发展,作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了解新的物流资讯、物流技术、行业动态等是专业人才培养、知识构建、就业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仅仅依靠教材、课堂授课远远不够。随着智能化移动设备大面积的普及,移动网络不断的升级,新媒体发展迅速。微信的诞生更是手机通讯软件的新革命,近年来微信已超越微博、QQ、人人网、短信等,成为使用最广泛的移动通讯工具。因此,搭建“物流人”微信平台可以作为隐性课程开发的一部分。由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牵头,定期行业资讯、行业前沿,组织相关物流活动或者竞赛,物流专家、物流企业高管的发言,邀请从事物流工作的人员、往届学长等将自己岗位体验、感受分享在平台上等。通过微信平台的互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物流行业,更重要的是获得职业的归属感。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被大多数西方国家视作大学人文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高职教育不仅是学生培养自身的专业技能的阶段,更重要的也是学生心智日趋成熟的过程,这一阶段所形成的价值取向与行为习惯对日后的职业生涯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应结合物流行业特点、物流行业用人的需求开设对应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此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可以以多种形式出现,传统的课堂讲座、面对面交流、小组讨论、企业专家授课等形式均可作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隐性课程开发的实现途径。

(3)组织模拟招聘活动

聘请企业人资或者业务部门的专家在校园内开展模拟招聘活动,让学生提前接触企业工作岗位要求,找出差距,在大学期间做好规划,制定好目标,以达到较高的高职阶段学习与就业匹配度。此外,还可以通过组织社团活动、举办学术讲座、组织“物流节”活动或者竞赛等形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在图书馆设置物流史、“双十一”物流等专题,张贴物流行业专家、企业高管的海报,在大学的校园里营造一种“物流”的氛围,提高学生的职业归属感及专业认同感。

(四)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隐性课程评价

一般显性课程可以通过各种考核形式加以评价,但是隐性课程的隐蔽性、非计划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决定了其评价的难度,结合隐性课程的特点,在评价过程中要考虑多方面因素,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要综合考虑学生、其他主体的评价,借鉴“360度”考评机制实施;也可以借鉴项目导向式考评模式,设定特定项目,以汇报或者表述的形式展现成果。

四、结束语

随着物流行业迅速发展,企业人才的需要不仅仅重视技能操作能力,而更加注重应聘者职业忠诚、责任感、创新、团队协作等方面,因此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不但要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注重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职业规划的指导以及兴趣爱好等情感领域能力的培养,重视隐性课程的开发。国内在知识管理层面对隐性知识的研究已非常成熟,但对大课程理念下隐性课程开发的方式和路径的研究则较为零散,对高职教育如何开发隐性课程方面研究与实践也只局限于英语、体育或者医护等课程上面,对于物流管理专业隐性课程开发的探讨极少,本文结合课程开发的理论提出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隐性课程开发的一些思路,文中存在的一些不完善的地方,还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董萌萌 宋思佳 王旭 单位: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