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养测试范例

职业素养测试

职业素养测试范文1

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得到极大满足,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越来越迫切,也就促使我国旅游业获得蓬勃发展。中职学校作为旅游从业人员的重要培养基地,其旅游专业的开设极大地满足了我国旅游业对于旅游职业人才的巨大需求。然而,从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情况看,存在很大的缺失和问题。本文首先对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进行阐述,分析职业素质的重要性,进而对当前学生职业素质缺失问题进行探究,并提出实现其职业素质培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中职旅游;专业职业;素质缺失;培养策略 

旅游从业人员作为服务行业的重要人员组成,其主要的工作即为客人提供旅游服务,满足客人在旅游活动中的各种需求,这就对其职业素质有相当的要求。中职旅游专业学生是未来旅游业的人才后备军,其职业素质直接关系其未来的职业发展,甚至关系国外客人对本国形象的认识。因此,学生职业素质的缺失问题必须得到充分重视,并通过有效的培养机制,实现其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一、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最为基础的即其应当拥有基本的礼貌和礼仪规范,无论是在着装上还是言行上,均应得体大方。其次,应当有良好的服务意识,能够充分考虑客人的需求,并为客人的利益和诉求付出最大努力。同时,应当拥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和社会知识,能够培养高雅的气质,给人以由形象到内在的亲近感。此外,学生需拥有健康的身体素质,无传染疾病和其他疾病,且能够适应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以充足的精力为客人提供细致的服务。同样重要的是其应当拥有过硬的心理素质,能够应对不同客人的多样化需求,能够承受客户对于服务的怨言,并有效化解存在的冲突和矛盾。

二、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性

职业素质是社会活动有效执行的重要规范,其不仅关系到个体的行为表现和反馈,而且直接关系到行业的发展前景。一个人的职业素质决定其就业选择和职业发展前景,职业素质越高,其与岗位的融合度就越高,其在就业当中的优势就更为突出,更能获得他人和岗位的认可。我国旅游市场的繁荣使得旅游从业人员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对于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而言,其进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前提即其充分满足岗位需求,尤其是在职业素质受到充分重视的今天,学生的职业素质越高,其在就业中的胜算就更大。对于其个人发展而言,只有职业素质的保障,才能实现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三、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缺失问题分析

(一)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缺失的主要表现。

从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情况看,广泛存在职业素质缺失的现象,这主要体现在文化素养、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服务意识等方面。首先,从其文化素养方面看,学生对于文化知识的汲取重视程度不够,无论是专业知识学习还是综合知识的获取均不到位,这就导致其在旅游服务等方面的文化知识欠缺,文化素养水平也难以有效提升;其次,从其身体素质看,学生日常体育锻炼机会极少,许多学生完全没有运动锻炼的习惯,而是沉溺于游戏和娱乐活动当中,加之生活习惯较差,导致身体素质水平较差;此外,从其心理素质方面看,心理素质相对较差,无法应对较大压力,且在与人打交道、学习生活中存在没耐心、没恒心的问题。另外,从其服务意识方面看,行为处事往往从自身出发,不能换位思考和与人为善,无法以平和心态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应对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工作岗位。

(二)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缺失的主要原因。

从主要原因分析,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缺失首先源于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对于一些中职学校而言,其主要目标即通过扩大招生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对于学生教育的重视程度则严重缺乏。一些中职学校虽然关注教育问题,但多偏重于学生的知识技能教学,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严重忽视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问题。同时,一些中职学校虽然落实了职业素质教育,但由于师资力量缺乏,专业的职业素质教师极少,现有的教师多缺乏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单一化、传统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佳。此外,教学过程与实际的联系性不强,未能紧跟企业的发展需求而相应变化,造成教学有效性的缺失。

四、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策略

(一)加快课程体系改革,强化课堂职业素质教育。

为实现学生职业素质的有效培养,在确保中职学校重视程度的基础上,首先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以强化课堂职业素质教育。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也应当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首先,应当在教学内容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通过专业知识的切入,让学生明确相关法规,并能注重自身职业形象。其次,对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改革,运用现代化手段和多样化教学形式,强化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如对学生进行分组,通过两两合作搭配,完成课堂情景模拟。以模拟导游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在模拟实践中体验工作,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模拟服务,实现其职业素质应用的奠基。

(二)丰富课程教学形式,加强社会活动与实践。

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单凭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经由多种教学形式的引导和输入,使得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接触并获得职业素质的提升。加强社会活动和实践,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是实现学生职业素质提升的有效手段。中职学校可通过与企业的有效合作,为学生争取到参观学习甚至实践工作的机会。通过参观学习,让学生能够更加了解其未来工作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要求,以明确自身缺陷和不足,为其学习提供具体目标和指向;通过实践工作,让学生能够真切地融入岗位当中,充分运用自身的职业技能,逐步适应工作,并在观察和学习中获得实践能力的提升,并针对性地实现自身职业素质的有效提升。无论是服务意识还是服务技能、就业心态,均能在实践当中获得有效优化和提高。

(三)鼓励学生自我提升,实现自身职业素质升华。

课堂教育和课外实践能够极大地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有效培养和塑造,其自身的配合与努力则是其职业素质提升的关键性因素。为此,要想实现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就应当鼓励学生自我进步和提高,激发其自我修炼的积极性和热情。这主要包括两方面,即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专业学习与实习中职业素质的培养与锻炼。首先,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从细节做起,无论是与人相处还是对待学习任务,均能够以积极正面和热情友善的心态面对。强化文化知识的汲取,并加强自身的身心锻炼。其次,在专业学习和实习当中,一方面积极培养职业兴趣,认真对待实践中的每一项工作和事务,另一方面则不断积累经验和教训,实现职业素质的提升和升华。

五、结语

我国旅游业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客人的消费意识不断提高,其对于旅游服务的要求也就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为适应并满足时代和行业的发展需求,并充分满足岗位职能和工作要求,旅游从业人员也应当实现其职业素质的同步提升。对于中职学校旅游专业学生而言,在校期间通过职业素质的培养,才能为其将来的就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充分关注职业素质教育,通过有效的教学改革,将课堂教育、社会实践和学生自主提升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职业素质得到充分培养与提升。

作者:王硕 单位:大连模特艺术学校

参考文献:

职业素养测试范文2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新闻记者新闻报道融

媒体时代的到来,让新闻传播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巨大转变,这种转型给传统报刊记者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新闻传播工作要适应时展要求,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新闻报道形式。同时,要不断提升编辑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站在新闻时展的前沿,才能胜任新闻工作,为社会发展多报道有意义、有价值的新闻消息。

一、融媒体时代新闻媒介发展特征

融媒体属于大数据时代的新兴产物。目前融媒体平台主要依靠手机通信设备,对各种新闻信息和视频内容进行广泛传播,受众群体人数较多。融媒体为受众群体展现了一种全新的平台,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既是接收者,也是传播者。融媒体的发展过程具有辩证关系,在具体的媒介信息传播中参与人员也有审核责任,根据当前的热点新闻和热点事件,每一名接收者都可以参与新闻讨论,平台代表了大众性,改变了传统的媒体形式,让普通大众从新闻的接收者变为传播者。融媒体的诞生让传统媒体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对于传统的广播、报纸和电视,信息传播速度和效率都远远高于传统媒介,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娱乐性。同时伴随着各种新闻信息和媒介信息的传播,媒体出现了多元化和多角度特征。受众群体都与实时热点消息相关,同时受众群体也更乐于去关注人们的切身利益和周边的热点事件,从而让新闻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群众。融媒体信息平台还具有媒介信息分享的特征。融媒体信息平台上传播各种新闻事件,需要点击率和关注量,伴随新闻消息的扩散引起了大众的广泛关注。同时融媒体平台有效利用的大数据信息网络资源,彰显了大数据时代融媒体的特征,新闻报道内容和新闻创作形式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可以说,融媒体信息平台更为优质,传播更为广泛的新闻信息,使融媒体信息平台成为新闻信息交流中心。同时融媒体利用信息传播和网络资源丰富的特点,不断更新完善新闻的采集方式和信息内容,加快更新频率和更新速度,利用大数据信息的便利条件,保证新闻信息的准确性和高效性,让受众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关心的信息内容。

二、新闻记者在融媒体时代面临的问题

融媒体时代的发展给传统新闻记者带来冲击。更多的报刊时政新闻记者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面临很多问题,一些年龄较大的新闻人选择了转行。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大众在对于媒介的选择上,往往更强调个性化和自由化的传播方式,报刊新闻被进一步分流,远离了大众的视线,从而让传统报刊的话语权不断削弱,舆论影响力在不断降低。很多传统报刊是上传下达的信息渠道,在融媒体背景下这样的新闻获取方式被颠覆,造成新闻记者不清楚自己在工作中的定位,他们在工作中的责任感和职业感越来越弱,最终导致新闻传播的职责被弱化。融媒体信息平台的出现,要求所有新闻人员参与到信息的制作过程中,成为复合型多技能媒体人才。新媒体人员可以利用大数据信息化平台,准确获取新闻信息,同时要记录好新闻内容,做好采访编写工作,还要能够利用各种先进的数字化信息设备对新闻内容进行记录拍摄,可以说目前的新闻记者是一个全能的多面手。在融媒体背景下,传统的新闻报刊记者如果继续采用传统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就会遇到很多障碍,根本无法完成新闻工作的要求,所以必须对目前的新闻采访工作进行及时的改革和调整。当前很多地方新闻媒体都借鉴了网络平台的内容,将时事政治和新闻热点结合。每一名新闻从业人员在完成一条新闻的采集和编写工作之后,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全方位的信息资源收集,在新闻消息报道和拍摄的过程中要熟练运用各种设备,从多元化多角度对新闻内容进行综合报道。可以说全能型新闻记者是传统新闻人发展的主流方向,是每一名记者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作为新时期的报刊记者,必须适应目前大数据媒体信息的发展要求,做好本职工作,唯有如此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三、融媒体时代报刊记者职业素养提升

为了更好地进行新闻传播工作,传统报刊记者要高效地采集新闻信息内容。在当前大数据信息化背景下,新闻记者除了要具备良好的新闻采写素养外,还要对新闻线索背后的信息进行深度挖掘,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信息整合,从而完成整个新闻线索的挖掘、分析和编写。作为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在新闻信息的采集过程中,要具备高度的新闻敏感性,对发现的线索要用极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第一时间精准地表述出来,同时在整个新闻策划和采访过程中,报刊新闻记者应具备新闻从业人员的使命感,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这也是当前融媒体时代传统报刊新闻记者的重要标准。

1.传统报刊新闻记者要善于接受全新的思想和理念。融媒体大数据信息平台的建立,为新闻报道与传播开拓了新的思维方式。作为传统媒体的报业新闻从业人员,应努力适应融媒体发展的变化与需求,改变新闻报道方式,利用好大数据信息化平台的相关内容,充实新闻线索。同时在新闻报道过程中,记者应更加注重消息本身的多元化发展方向,让自己成为复合型全能型新闻人才,掌握各种先进的数字化仪器,利用好大数据信息技术,让新闻捕捉变得更为敏感和及时,对于新闻线索能够在第一时间辨别出新闻事件的影响力和独特性,对新闻的内容能够及时深入分析,对百姓关注的热点事件和焦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及时采访报道出整个事件的过程和后续发展,尽量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深度挖掘新闻内容,让新闻报道更加符合受众要求。与此同时,在新闻信息整合过程中,新闻从业者要培养自身的反应能力和写作功底,当遇到棘手的问题时,能够灵活机智应对。只有能够处理好各种突发事件的新闻记者,才能在第一时间掌握各种类型的新闻事件和线索,让自己在新闻报道中占有主动权。

2.传统报刊新闻记者应具备全面的综合能力。新闻记者是在新闻一线工作的从业人员,必须对各种新闻事件能够随机灵活处理。对于每一个新闻事件而言,所采访的对象都是不固定的,采访的内容也存在千差万别,所以新闻记者在平时的工作中应加强自身知识的积累,只有具备了渊博的知识,新闻记者才能在采访一线具备更高的职业素养。一名合格的新闻从业人员,还应该具备广泛的交际能力,对于不同行业的不同新闻事件,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层次的新闻报道中,应开阔视野,深度挖掘信息背后的新闻价值。对于新闻事件的报道,要以扎实的功底深度挖掘内容。在当前大数据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新闻从业者要熟练掌握新闻的采集、撰写和等技能,利用大数据信息平台第一时间高效完成信息的采编发,成为符合融媒体时代要求的新型复合新闻人才。

3.传统报刊记者应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传统报刊新闻记者,在公众面前要确保自己具备旺盛的工作能力和充沛的精力。以绝对的满腔热情投入到新闻采访工作中,在新闻内容的撰写过程中,确保文思泉涌,让最有价值的新闻内容第一时间展现在公众面前,同时新闻记者在报道的过程中,还应该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确保新闻内容的真实可靠性,这也是新闻记者最基本的职业操守。

四、结语

融媒体时代传统报刊新闻记者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与时展潮流相适应,迎接融媒体时代的挑战与机遇,使自身成为适应新媒体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卫芸芸.融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编辑发展探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9(22).

[2]阚敏.新环境下广播新闻编辑工作的提升要点分析[J].传媒论坛,2019(24).

[3]张源涛.融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培养[J].中国有线电视,2020(05).

[4]王欣.提升广播新闻编辑创新意识的措施分析[J].新闻传播,2020(01).

职业素养测试范文3

一、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及语言运用能力

小学英语教学属于启蒙教育内容之一,学生需要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更加深层次的学科知识。因此,教师必须着重培养自身语言运用能力,将各类英语单词进行全面整合,组成句子,随后利用相关语法知识以及用词技巧,将句子灵活转换成一篇英语文章。通过此类方法,不仅能提高教学实际效率,还可以促使英语教师灵活进行思维转换,提升自身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现如今,在我国一部分农村地区,英语教师无法灵活地为学生分析英语语句以及英文文章的主要内容,无法为学生理清教学思路,无法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将各类学科知识进行灵活转换。英语属于语言学科,需要英语教师结合自身语言表达方式将学科知识准确表达出来,将教学内容中的重点知识与难点知识准确表述。提高英语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各类职业技术培训活动以及主题教育活动,引导教师主动学习语言表达技巧,形成教师独特的语言表达习惯,促使教师将各类教学知识巧妙灵活地表达出来,运用各种语言技巧,简明扼要表述教学主要内容,突出学科知识的本质与内涵,为学生细致讲授教学重点。例如,在教师向学生讲授What’shelike?这一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疑问句的语法知识,随后为学生创设轻松、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依据What’shelike?这一课程具体内容,逐步掌握疑问句学习的重点知识与难点知识。在What’shelike?具体教学内容之中涉及了口语交际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身语言表达能力,在口语交际教学环节之中,积极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开展各类口语交际活动。在学生表达自身实际想法以及内心情感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运用自身语言表达能力,不断渗透各种学科知识。

二、促使教师灵活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

现如今,多样化、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不断涌现,为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了技术支撑与保障。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各类互联网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技术,不断调整日常教学具体过程,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作用,引导学生深层次挖掘学科知识的本质与内涵,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全面化的教学内容。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学科知识,还可以引导学生深层次挖掘学科知识的本质与内涵。因此,英语教师需要自主学习相关互联网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技术以及云计算技术,或者是合理利用各类互联网教育平台以及教育教学软件,提升英语教学信息化水平。教师可以通过搭建互联网教学平台,积极鼓励学生将相关教学问题以及学习问题到互联网教学平台之上,随后教师结合教学平台提供的资料为学生答疑解惑,教师也可以利用此种方式与学生保持平等交流与互动,积极探索全新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模式,深入了解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以及综合学习能力发展需要。教师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搜索引擎查找相关教学资料以及教学信息,充分提取教学资料之中的各类有益资源,或者是直接查找相关教学视频以及教学课件,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充分理解教学视频以及教学课件中的主要内容以及各类重点知识、难点知识。教师只有在灵活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前提下,才能够将各类教学讯息以及全面的教学内容引入教学环节之中。或者是利用相关教学平台以及教学软件,及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解决学生相关学习问题,拓展自身教学视野,完善学生学科知识体系。例如,在教授Myweekendplan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技术,将与之相关的各类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量。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融合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相关教学视频以及教学课件,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理解Myweekendplan的内容。教师可以结合“plan”这一单词,在互联网教学平台之上,为学生查找各类相关内容,不断延伸“plan”以及其他英语单词的具体知识,引导学生充分理解“plan”这一英语单词的具体含义以及Myweekendplan这一课的具体内容。

三、提升英语教师文化内涵

为了成为推动小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推动者之一,英语教师还需要具备一定文化内涵,在开展实际教学活动时,结合具体英文单词以及课文内容,逐步拓展学生的视野,为学生讲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自然风光与特色文化,帮助学生充分感受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教师需要对具体知识进行延伸,如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教学资料,充分了解世界各地其他国家以及民族的文化。教师也需要秉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实干精神,认真学习世界各地的文化,逐渐提升自身文化涵养。教师通过了解多样化的外国文化,可以进一步完善教学流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教学Myfavouriteseason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season”这一具体英语单词,为学生延伸相关教学内容,如spring,summer,autumn,winter等单词的具体用法,随后将这些单词进行延伸,引导学生由感受季节变化转换到欣赏自然风光。还可以为学生展示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四季变化过程以及相关景物图片,在学生欣赏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四季景观图片的过程中,可以初步了解世界范围内的四季变化情况以及具体的自然景观。通过此类方式,可以引导小学生透过Myfavouriteseason这一课程具体知识,感受世界其他地区的自然景色。

四、结语

职业素养测试范文4

关键词:核心素养;专业核心素养;评价方法

1前言

核心素养一词最早出现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合组织”)和欧盟理事会的研究报告中,1997年启动核心素养的研究,2003年呈现最终的研究报告《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核心素养一词就出现在此报告中。围绕着教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问题,美欧各国开始进行教育改革。我国在2001年开始实施素质教育改革,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对美欧各国教育改革经验的借鉴,2015年初,我国确立了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改革方向。[1]核心素养,英文为Keycompetences,有人也翻译为关键素养,它是为优质生活之所需,它强调不同学习领域、不同情境中都不可或缺的共同底线要求,是关键的、必要的、也是重要的素养。核心素养是少而精的。[2]素养是可教、可学、可测评的,素养教育主要指对除生理因素之外的心理、文化、思想等因素的教育。核心素养的教育是对学生关键素养的教育,是培养其综合能力的教育,既包括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教育,也包括心理和道德方面的教育。就高校的某个专业来讲,其核心素养应该是专业培养的关键的、必要的素养,也应该是专业培养的一种底线要求,而且是可教、可学、可测评的。体育教育专业核心素养的概念就是这样界定的。体育教育专业核心素养是学生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和体育教学知识、技能。体育教育专业核心素养的界定关系着体育教师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作为即将充实到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中的新生力量,将直接影响着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核心素养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由于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使得在校的大学生对自己专业学习失去了信心,觉得学了将来也没用,所以对专业学习不重视。另一方面,各高校在体育教育专业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没有特色,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对人才培养定位泛泛,不能突出专业核心素养。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通过一些评价方法来引导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形成专业核心素养,这是各高校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形成专业特色的重要保障。

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核心素养

2.1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职业认识与职业定位———一颗“体育教师心”

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是未来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其素质的高低,关系着基础体育教育质量的高低。体育教师首先应该具备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如以学生“健康第一”为工作理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不应该在体育课上出现打骂和用语言羞辱学生的情况。在教学实践中,有些体育教师不尊重学生人格,经常讽剌、挖苦学生;部分体育教师在学生犯错时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3],这些都是缺乏职业道德的表现。其次,对体育教师这一职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正确的职业定位。体育教师职业有特殊的要求,如上课着装,就像医生上班需要穿白大褂一样,体育教师应该着运动装、运动鞋等。可是在目前的体育教师队伍当中,有些人总是穿着皮鞋或凉鞋就去上课了,在学生当中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职业认识和定位是对体育教师的最基本的要求,作为未来的体育教师也要充分认识到这个要求,只有充分认识到了这些,才能在工作中有正确的教学行为。

2.2最基本的体育教学能力

作为未来的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是最基本的一种职业能力。要实现知识的传授和交流,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讲解能力是必备的一种能力。首先是讲解能力,要求形式上做到逻辑思维清晰,解释问题有条理。其次是讲解内容要丰富。体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讲解一个问题往往涉及到多门学科的知识,如一个技术动作不仅包括生理解剖方面的原理,也包括生物力学方面的原理;既包括教育学方面的意义,也包括社会学方面的意义。再次,讲解语言要有启发性。讲解能力的最高要求是能够通过语言启发学生的思维。因此,体育知识技能的讲解,不仅要求教师要逻辑清晰,也要求教师知识储备广泛,能够从多方面分析问题、解释问题,最好能够做到启发学生的思维。示范能力是体育教师必备的另一种能力。体育技能的教授离不开教师的动作示范。通常我们要求动作示范要正确、美观。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在实践过程中,要求每个教师都有扎实的技术动作基础。这个基础是应该在学校内形成的。要具备示范能力,首先要具备动作技能的学习能力。这种学习能力不仅包括动作的模仿能力,也包括理解动作技能的能力,理解力是学习一项技能重要的能力。除此之外,示范能力还包括示范的时机、位置等细节的把握。只有具备上述这些能力,才有可能在体育教学中做好动作示范。

2.3运动损伤的急救处理能力

体育作为一种身体教育,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各种原因都有可能发生损伤的情况。最近这些年,媒体上也时不时地有这方面的报道。特别是学生在学校体育课上学生受伤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造成学生运动损伤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的体质差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于体育教师的教学组织不当造成的。但无论是哪种原因造成的运动损伤,体育教师的紧急处理都是必须的。实际上,相当一部分的体育教师运动损伤处理能力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学生一旦出现运动损伤,体育教师如果处理不当或不能处理,就会成为社会媒体批判的对象。因此,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要掌握基础的一些运动损伤常识及处理办法。常见的运动损伤包括开放性软组织损伤和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前者包括擦伤、撕裂伤、刺伤和切伤等,后者包括挫伤、肌肉、肌腱拉伤、关节韧带扭伤、运动型中暑、关节脱位、骨折、脑震荡、重力性休克等。[4]在体育课堂上,学生一旦出现运动损伤,体育教师虽然不一定能像医生那样处理得很专业,但起码作为离学生最近的人,具备必要的救助措施,就可以为之后的医生专业处理争得一些时间。体育教师具备运动损伤的处理能力,就是在体育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无形的保障,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更加放心地进行体育技能的学习和练习。

3关于体育教育专业核心素养评价方法的设想

3.1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评价方法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比较难评价的一个方面。作为专业核心素养的一个方面,可以采取情境测试的方法,单独设置一个教学片段让学生表现,通过学生的表现进行评判,也可以让学生上一节完整的课,观察学生在课上的表现,进行评价。测试的内容可以搜集目前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出现的道德问题,以及出现这种问题的情境,将这些情景经过筛选之后形成测试题目,测试学生的表现。据学生在这样的实际场景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3.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评价方法

教学能力的评价,说课、模拟上课都是不错的评价方法。说课主要是体育教师在课前或课后,针对体育教学过程或某一教学要素,口头表述其教学设想机器理论依据的一种教研活动。说课,不仅可以考察学生的动作讲解能力,也能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模拟上课是说课的延伸和补充,选取说课的“说教学流程”部分,将其具体化,要求把“教材的内容、地位、教学目标、重难点等”通过模拟上课而表现出来,更侧重于实践性,侧重于考察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和实践能力。[5]其中动作示范能力跟学生的运动技能掌握情况有关,可以设置专门的教学技能达标测试、或以毕业生教学技能大赛的形式进行考察评价。

3.3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运动损伤急救处理能力的评价

运动损伤急救处理能力的考察评价可以采取现场抽题演示的方法,每个学生抽取一个题目,之后就这个题目进行现场的运动损伤的模拟急救处理,根据学生在模拟处理中的表现———方法是否得当进行评价打分。由于是抽签决定考试题目的,每个学生的测试题目是随机的,所以学生为了能够完成测试,必须掌握每一种运动损伤急救处理方法。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各类运动损伤急救方法的掌握。考试的形式可以采取分组的形式,这样一个学生测试时,其他学生可以模拟扮演受伤的学生,这样可以更加真实地考察学生的运动损伤急救处理能力。总之,各类高校中的体育教育专业,主要就是以培养体育教师为目标的。从目前基础教育体育课上学生的需求出发,体育教师应该首先有一颗“教师心”,其次有教会学生的能力,最后还要有学生发生损伤后的急救处理保障能力。从切实培养学生这三方面素养的角度出发,采取情境测试、说课、模拟上课、教学技能达标测试或教学技能大赛、以及现场演示等方法,评价体育教育专业核心素养。有了体育教育专业核心素养的界定和明确的评价方法,有利于发挥评价的指挥棒功能,指引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形成专业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褚宏启.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1-3.

[2]柳夕浪.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J].教育科学研究,2014,3:5-11.

[3]张玉盼.德州市城区初中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15.

[4]王凤英,姜霞.运动损伤的病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03):54-55.

职业素养测试范文5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路径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逐渐发展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并向世界强国迈进。然而,经济的高速发展有赖于人才的支持,尤其是一些专业素质较强的应用型人次,但是,我国这方面人才的缺口较大。最近几年来,为了满足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我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积极培育各种高级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应积极承担为国家培养各种职业人才的重要使命,寻找各种有效路径来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所谓职业素养,指的是人们从事某一份特定工作时,既要具备这份工作的基础知识,也要掌握这份工作需要的基础技能,同时还应当具有职业操守,了解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相关知识。职业素其实是人们对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了解能力等多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在高等职业学校,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的培育包括多方面的培育,像职业道德、技能、意识、行为等诸多方面。

二、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意义

(一)职业素养培育有助于高职学生自身的发展

对高职学生的发展而言,其职业素养会影响着高职学生终生发展。目前,高职学生就业比较困难。为此,高职院校积极展开职业素养培育,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当高职学生具备了各种知识技能以及一定的职业素养,就业也会相对比较容易。在培养职业素养的过程中,高职学生能通过各种平台来清晰地了解企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因而,学习的针对性更强,方向性更强,目标性更强。并且,职业素养的培养有效减少了高职院校同高学历院校学生的差距,提高了高职学生的职业自信心,能够客观评价自己,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提升自我竞争力。

(二)职业素养培育对用人单位的意义

如今,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非常快,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个高职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为了有效解决就业难的问题,高职院校必须设法提升学生的竞争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便是一个极好的途径。在专业知识以及技能基础上培育高职生的职业素养,能为企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以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高职院校每年都向社会输出大批毕业生,然而,这些毕业生却无法顺利就业,主要是由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同高职生的实际职业素养间的差距过大。高职生走出校园后,无法灵活运用各种知识技能,交往能力不足等等,自然无法适应企业的用人需求。通过对高职生进行职业素养培育,便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使用人单位获得很多高素质专业人才。

(三)对高职生进行职业素养培育对国家的意义

高等职业院校对高职生进行职业素养培育,能为国家培养许多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明显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提高高职学生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努力工作,为整个社会的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路径

(一)发挥主观能动性,自我提升职业素养

就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而言,首先,高职院校要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优秀职业形象。这是因为,在职业素养中,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和职业形象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好的习惯不仅让人终身受益,还使人们走向成功的必须要素之一。高职学校的教师要帮助学生培养优秀的行为习惯,特别是要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习惯。另外,个人形象也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很多用人单位都特别重视员工的形象,因为员工的形象也是企业形象的体现。其次,高职院校要让学生懂得基本的职场礼仪。在职场中,礼仪是非常重要的,涵盖内容也比较广,像求知礼仪、日常工作礼仪以及业务谈判礼仪等等,学生如果没有事先在学校学习这些礼仪,一旦走入社会,便很容易因为不懂得这些职场礼仪而被淘汰。所以,职业素养培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要让学生掌握这些职场礼仪。最后,帮助学生建立责任意识以及团队意识。在一个企业中,员工的责任感以及团队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企业的发展产生巨大作用,所以,高职院校要加强这方面的培育工作。

(二)加强院校教育,重视职业素养培育

高等职业院校是高职生提升职业素养的重要场所,所以,一定要加强院校教育,以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首先,院校要帮助高职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职业素养的要素,并清晰职业目标,另外,学生也要认清自身优势,并结合自己的兴趣,进行自我综合评估,为自己的职业方向进行合理定位,使学习更有针对性和目标性。而且,高职院校还要帮助学生树立各种先进职业道德观念,比如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等。其次,高职院校教师应当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扮演好引领者角色,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教师有效的引导以及教育对于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时,会自然而然受到教师日常言行的影响。所以,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做好榜样,对学生产生正面影响。其三,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教师也要特别重视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高等职院校应当基于学生的职业素养来完善课程体制、制定课程标准,并优化教学内容,使课程体制的所有环节都能体现职业素养的重要性,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落实到课堂教育的方方面面。

(三)深化校企合作,构建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平台

和普通本科教育不同,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所以,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高等职业教育有赖于企业的支持,需要企业积极参与。特别对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而言,校企合作非常重要。学生要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生产环节和管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为学生安排了实习时间,教师要利用顶岗实习使学生能够到企业中亲身实践。只有身临其境,学生才可感受到企业的氛围,感受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养要求,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以及团队意识,在实践中提升职业素养。除此之外,高等职业院校还可以聘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为学生授课,传授经验,利用自身经历现身说法,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职业精神。大量实践证明,校企间的有效合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构建了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平台,使学生能在企业中体验,这些体验对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四)创新职业素养的评价体系,使测试更加人性化

为了培育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高职院校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在评估学生的学生职业素养时,高职院校要完善评估体系,使评估体系人性化、科学化、合理化。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评估测试,能使高职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进行科学合理地评估。为了使评价科学、客观、合理,高职院校的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不同专业学生的评估测试也是不同的,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对测试的内容以及难度进行调整,并引导学生进行专业性实践操作。科学的评估体系能够有效发挥激励作用,促使学生不断提升自己。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要重视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以促进高职生自身的发展,使高职生能够顺利就业,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通过对高职生进行职业素养培育,高职院校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同时,学生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能有效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等等。职业素养的培育既有利于高职生的发展,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加优秀的人才支持。所以,高职院校一定要积极探索各种路径来培育高职生的职业素养,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高玉娟.如何在实习实训中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J].才智,2019(26)

[2]诸戌娴.如何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学习兴趣[J].科技风,2019(13)

职业素养测试范文6

关键词:考试改革;问卷调查;统计数据;考核结果数据;实施效果

随着高职教学改革的发展,“学生中心,能力培养”逐步成为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等方法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热词。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指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由此可见,考试与评价对教育起着重要的定向作用,增强职业适应性,就要紧紧抓住评价改革这根牵引线。评价标准是实施教育评价的核心要素,能够反映出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重视什么、忽视什么,具有引导被评价者向何处努力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要建立健全多元评价、动态评价、过程性评价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评价机制,推动人才评价多元化,促进职业教育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为适应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贯彻落实国家《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依据学校教务处《关于印发<课程考试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杨职院〔2021〕217号)精神,通过开展考试方式、方法及内容等方面的改革,全面测试学生学习效果、考查学生知识水平和技术技能,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促进课程教学改革,提升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设备》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城市轨道交通站务1+X职业技能标准及岗位技能标准,以“基于工作过程”为指导,以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为核心,融入职业资格考证标准,贯穿理想信念、职业精神、工匠精神等课程思政内容,实施“教、学、做”的教学理念。主要考查学生对于车站设备的正常使用注意事项、操作方法及设备故障时的处理流程等技能的掌握,以便在站务员等岗位上完成运行组织和管理工作。因此,需进行课程考试改革,改变“一考定成绩”的单一考核评价方式,采取多元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实现课程内容与企业职业标准、教育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的有效对接。

一、课程教学实施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设备》课程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设计上,根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基于工作过程,实施项目化、情境化以及理实一体化教学,利用城市轨道交通实训中心基地,让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掌握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并锻炼其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设备》课程考核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考核评价方式,其中过程性评价是通过课前自主探究的参与率、课中探索活动(课堂提问、在线测试、项目考核、技能目标考核等)的正确率、课后拓展的完成率等多元考核评价方式实现。终结性评价包含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其中理论考核主要考察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备的基础知识,技能考核主要考察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备的正常使用注意事项、操作方法及设备故障时的处理流程。通过多元考核方式考核学生的习得,综合评价学生所具备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同时能够及时、动态地捕捉到学生学习态度,反思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二、课程考试改革内容

(一)考试改革目标。为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考核将考试重点由理论转向技能,考试内容由教材转向岗位需求,考试场地由教室转向实训场地,使得课程考试更加贴近实际岗位的需要,更好地实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和以考促改。

(二)考试改革原则。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通过课程考核改革,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2.课程教学目标。结合课程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同时与实际工作领域相结合,制定课程考核的内容、方式、方法以及采用的手段,使得考试改革目标与课程教学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知识、能力与素质考核相兼顾,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行为及成果。3.与城市轨道交通1+X站务职业技能考核。标准接轨将城市轨道交通1+X站务职业技能考核内容融入课程考核中,在满足学生对于X证书的考证需求的同时,增强学生就业能力,以满足地铁等企业用人单位的上岗需求及特定要求。4.充分发挥评价。对教师改进教学、学生增强学习效果的服务支持作用,重视考核后数据的分析、处理,查找考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整理反馈意见、完善考核效果、提升考核水平,并利用分析结果协助教学质量评价。

(三)考试实施在终结性考核。过程中,以优慕课线上教学平台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轨道交通实训中心为平台,对接城市轨道交通站务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由两位监考教师分别进行理论考核和实操考核。理论考核时,学生需将优慕课平台自测成绩界面给监考教师查看并记录,现场测试采取面试形式进行,由监考教师从理论知识题库中随机抽取题目进行考核。技能考核由另一位监考教师负责,根据学生实操的完成度、准确度以及所展示的职业素养等内容进行考核。学生在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均考核结束后签字并离开考场。

三、数据收集与效果分析

(一)调查问卷。为全面分析课程考试改革的实施效果,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2020级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166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图1所示为学生对于本课程考试改革的满意度统计结果。图1学生对本课程考试改革的满意度由图1可以看出,有53.61%(89人)的学生对本课程考试改革持非常满意态度,一般满意和满意的学生分别占总量的16.87%(28人)和28.31%(47人),仅有1.2%(2人)的学生持不满意态度。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还是认可此次课程考试改革的方法,个别学生还需从自身出发继续适应和接受新的考试评价方式。为进一步分析个体学生对考试改革方式效果的看法,调查问卷中设置了相应问题,如改革后的课程考核方式能否公平地检验学生的能力,以及区分出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及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设备》课程授课形式及课程考核方式有什么建议,得到的调查结果显示:有90.37%(150人)的学生认为本次课程考试改革能够实现公平的检验学生的能力,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解决了传统试卷考试方式所存在的方法单一、次数偏少且考试不公等问题。学生对于本学期所实施的课程授课形式和课程考核方式建议中所反馈的问题是:存在课内实训课时不够,且同一时间段实训人数过多,在实训实施时个别学生操作不上实训设备的情况。

(二)成绩分析。学生课程成绩由过程性和终结性这两部分的考核结果综合评定。其中,终结性考核中的优慕课平台理论自测次数及自测成绩。优慕课平台学生自测次数由图2可知,有33%以上的学生自行测试次数在10次以上,测试次数最高达到了187次,表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参与度明显提高。,测试平均分高达86.91分,其中80分以上学生数占总数的81%,不及格学生数只有2人,表明学生成绩有所提高。理论考核(现场测试)结果及技能考核结果,有124人的理论考核成绩在良好以上,占学生总量的74.7%;有109人的技能考核成绩在良好以上,占学生总量的65.57%。经综合评定,通过此次考核使学生达到了本课程所要求的知识目标、能力(技能)目标及素质目标,考试改革实施效果较为显著。

(三)效果分析。此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设备》课程考试改革方案的实践运行,严格按照预定的考核目标实施完成,突出了知识的应用、技能与能力的考核、职业素养的锻炼,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强化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实现了以考试改革带动课程改革的目的,取得了显著的效果。1.改变了传统的卷面考试模式。强化了过程性考核,同时杜绝了传统考核方式中容易出现的作弊行为,使得课程考核更客观、更公平,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增强了学习目的性。2.课程考核对接。1+X城市轨道交通站务职业技能考核要点,以基础项目和高阶项目等技能递增的方式进行考核的方式,培养了学生将一般能力和专业能力融会贯通的能力。通过实操项目考核结果可知,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明显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高,且职业技能水平明显提升。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课程也满足了学生对“X”证书的考证需求。3.将知识技能评价与职业素养相结合。实操考核项目设置真实地铁运营情境,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考核内容,在完成对学生职业技能考核的同时,考察学生敬业专注、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同时强调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4.采用信息化考试手段。实现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评价,发挥考试的反馈调控和教育激励功能。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学业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教、学、考的统一。

(四)课程考试改革有待完善之处课程考试改革须与课程教学模式等改革同步进行。为有效实施课程教学改革,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持续开展以下方面工作:1.加强学习资源建设。提供开放的教学环境,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网络化学习素养,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平台,促进资源共享、渠道互补。2.持续跟踪学生学习。效果,分析、总结当前课程考核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改变教学策略。3.对接城市轨道交通产业链。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训设备,结合本校实训项目开发的基本原则,开发出更多的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实训项目,使课程与岗位需求高效衔接,推进岗课赛证更好的融通。4.实训设备数量的配备。相比较学生数量远远不足,且实训设备自身故障率及其使用寿命有限,导致在整个实训教学展开过程中存在学生的实操参与率及操作次数受限等情况,从而无法达到理想状态下的实训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继续探索实训教学的开展途径。教学成效是衡量课程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首要标准,能够有效推动课程建设,关乎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因此,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探索课程考试方法的改革,进而促进课程教学改革,实现岗课赛证的有效融合,培养出能够胜任地铁车站站务、城市公共交通运输类工作岗位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2020-10-13)[2022-05-2

[2]任占营.新时代深化职业教育评价改革的现实意义、政策路径和成效表征[J].职教论坛,2021,37(8):14-20.

职业素养测试范文7

关键词:工程教育;“融合创新”范式;软件技术;双元育人

0引言

据相关统计,我国近年高校工科毕业生占全国总毕业生的33.8%,工学已经成为全国所有学科中的最大的一个分支,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工程教育大国[1]。2018年10月,教育部在沪召开了“汇博高等工程教育国际论坛”,参与大会的有CDIO工程教育联盟、卓越工程教育校企联盟以及中、德、美、瑞士国的高校代表,大会积极探讨了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产学合作及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变革等问题[2]。随着工程教育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工程教育的“融合创新”范式已经逐步取代“回归工程”范式,逐渐融入到目前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当中[3]。由此可见,我国要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还需要深入研究“融合创新”范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输送符合目前国情的高水平工程型专业技术人才做出努力[4]。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工程教育“融合创新”范式首先强调的是融合,李茂国、朱正伟提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可能会影响人才培养的各个要素交织融合,实现工程技术与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的融合[3],也就是说,人才培养不能只局限于高校,应该与行业、企业进行有效融合,同时高水平人才应该具备多学科的知识、适应多岗位的能力和综合的素质;其次注重的是创新,工程教育的灵魂是创新,将创新的理念深入到每一位施教者和受教者,施教者要创新教育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和鼓励受教者勇于创新。为迎合第六次科技革命的到来,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在工程人才培养新范式下,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对培养人才的定位、目标、方案、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竞争实力[5]。

1工程教育“融合创新”范式对人才培养的挑战

1.1职业能力、素质的培养融入课程知识体系的挑战

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是无法通过单一的课堂理论教学来完成培养的,必须通过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大量的实践教学比例达到训练的目的,而这样又势必要压缩理论知识的学时,因此,就出现了重理论研究培养(本科)或重实践能力培养(高职)的两套教学体系。“工程教育新范式”的提出,其研究的关键就在于注重培养人才的工程知识应用能力、团队协同合作的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能够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以及在重视理论知识培养的同时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效地解决了一头重的问题,因此对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安排、教学方式等改革创新也就成为了一种挑战。

1.2教学团队与教学基础实施转换的挑战

对于“融合创新”范式人才培养的转型,目前存在着两方面的挑战,其一是教学团队的转变,其二是教学设施的更新。在社会分工精细化的今天,对教师团队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对学生进行教学之前,必须提前掌握系统的工程实践知识,具备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而对于教学基础设施的新要求也是十分明显的。在“融合创新”范式下,只能满足于理论知识验证的实验实训平台,绝对是无法胜任工程范式下对注重工程知识应用、独立完成工作、团队协同合作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要求,这就意味着需要进行更新换代,以达到工程教育新范式人才培养的需要。

2工程教育新范式下软件技术人才培养的思路

2.1调整软件技术人才培养的理念

要做好工程教育“融合创新”范式的软件技术人才培养,首先是调整培养的理念,厘清各个要素的“融合”。如新时代下软件技术人才有哪些培养方式,企业可以提供哪些软件技术岗位,需要哪些人才类型,培养过程如何融合等。在以往的软件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往往是分离的,老师负责在课堂上教,学生负责在学校里学,企业负责在毕业生中招聘,在岗位培养之后,胜任者录用,不胜任者淘汰。从而形成了一种只专注单一领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人才培养“离散式”链条。但是在“融合创新”范式下,人才培养采用校企联合双元育人,协调培养,课程体系与软件行业的发展相适应。因此,在新时代、新机遇的驱动下,软件技术专业需要更多地融入信息、知识和安全等交叉学科知识,并对本专业发展相关并有益的新技术、新平台,要有的放矢地进行补充和扩展,同时也要更加明确本专业的定位和特色,巩固和发展本专业优势,提升软件技术人才代码优化、测试改进、平台融合、设计创新和文字表述、团队协作等方面的技能,培养出具备在进入工作岗位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软件技术人才应具备的法律、商业、互联网、经济等领域知识也同步融入,最终培养成为多领域融合的复合人才。

2.2调整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

作为“融合创建”范式的人才培养,还需要对传统培养模式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进行相应的调整。①引入国际通用的软件技术人才教育认证标准,制定出与我国国情相符,同时又能满足软件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质量标准体系,这就必须采用“双元育人”,将企业中对软件开发的标准引入专业课程体系,企业有经验的工程师引入教学团队,使软件技术专业建设与国际教育认证标准逐步并轨。②对人才评价体系进行改革,进行全面立体的学习质量评价,改变以往只是通过考试的卷面成绩形成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将能够反映个体差异的过程性评价和能够反映各教学阶段学生学习进展情况的形成性评价相结合[6]。突出教师、学生、企业的三向评估,校企共同建立基于就业导向的综合评价体系。同时,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时,聘请企业资深工程师参与其中,对实践教学的评价做到科学、客观、公正、公平。重视教学反馈,根据反馈结果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及时调整。③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并建立良好的评价反馈与改进机制,这是融合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多元评价。第三方可以是参与工程教育的合作企业,也可以是软件技术人才的用人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为了能够向社会输送企业满意的软件技术人才,需要双方深入调研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软件技术人才培养的定位、标准和评价与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一致。

2.3调整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与新范式的匹配

在新时代背景下,软件技术涉及的知识广泛,例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应用、物联网、区块链和信息安全等,最终都需要通过开发应用软件来实现。如果按照现有的单一专业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必定会出现人才培养的先天不足,导致毕业即失业的非正常现象。在“融合创新”范式下,强调的是学科交叉,融合新的设计技术,重新设置灵活的人才培养方案,将专业核心课程与因材施教相结合,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构建出不同的模块化课程群,分层次教学,对于各时期的不同教学反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创新性、指导性、交互性、启发性和先进性。这种改革对于现行的教师管理和教学资源配置制度都带来了新的变化和冲击,所以要做好充分的预案准备与具体的应对措施。

2.4调整并强化软件测试能力的培养

软件测试是软件技术人才职业能力中必须具备而且需要大力提升的一种能力,是对软件产生实际输出与开发者预期输出之间的测试或者比较的过程,注重对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进行测试验证,包含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和确认测试等。其能力的培养是软件技术专业为工业软件国产化的时代背景而做出的一项举措。为培养软件技术人员在实际的工程项目中深刻理解软件测试的过程、灵活运用软件测试的理论和方法,掌握编写测试计划、测试用例、测试报告等一系列岗位必备的职业技能。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和物联网迅速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这些新技术的发展最终都是需要通过软件应用程序来表现,所以也就带来了软件开发市场的新发展和新局面,软件开发企业在这种形势下,就会更加注重软件测试的综合素养,这种能力的培养就显得更为突出且重要。因此,应该在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加大软件测试课程的学时比例,强化软件测试的岗位实践能力,同时,积极组织、辅导学生参与各类级别的软件测试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软件测试素养

3“融合创新”范式下的“双元育人”培养路径

3.1“双元育人”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通过“双元育人”模式实施(人才培养路径如图1所示),企业参与实践教学项目的设计、制作与教学,将企业实际工程项目引入教学,通过设计具有“时间、复杂、合作”等维度的挑战性工程项目,开展“做中学”的创新教学模式。学生需要主动地学习软件技术工作岗位必备的项目需求分析、项目设计、调试测试、文档编写等技能,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同步得到培养。学生在做实践项目的同时,还能得到任务分工、时间管理、决策与讨论、团队协作、演讲与答辩等综合素养等方面全方位的训练。因此,“双元育人”实践教学内容的开展是让人才培养从理论知识到实践能力到综合素养的统一结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也是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7]。在实现“双元育人”模式的培养过程中,随着实际工程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式的逐步引入,必然会影响到传统的以理论验证为主的教学模式,而且会不断增加实践学时,但是,这与培养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拔尖创新型人才及企业满意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相一致的,也正是工程教育新范式的人才培养的目标。

3.2“双元育人”提升师资的工程实践能力

通过“双元育人”模式实施,加强校企之间的师资交流,企业工程师参与教学,在引入企业实际的工程项目的同时,也引入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校企共同参与设计、制订更加符合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实践项目、考核标准,对学校教师团队进行指导和培训,弥补学校教师团队对软件工程经验不足问题,提升学校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为“融合创新”范式的人才培养提供高水平、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师资保证。

3.3“双元育人”提升人才培养效率

对于“融合创新”范式“双元育人”的人才培养,可以根据软件技术专业的特点,校企共同建设开发一套基于“自动评价、团队合作、岗位仿真”实践教学的平台[8]。其主要功能在于可以根据软件设计语言,进行代码的自动评测验证、代码、开发文档的等功能,同时也适用于大作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创新性实践教学内容的全流程管理,而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同样适用于网络教学。其中的自动评价功能:主要是解决在传统的人工评价方式下出现的错判、漏判、标准不统一以及不易辨别作业抄袭等问题。团队合作功能:为培养学生在工程教育模式下的团队合作能力,引入了团队协同、时间周期管理、任务分配管理和工程文档管理等模块。岗位仿真功能:通过引入企业的真实项目包,通过企业师傅带领学习团队,分解任务,分配给每个学生相应的工作任务,通过平台在线进行项目的管理、监控、评价,推进项目的开展,并且可以通过平台进行实际验收。同时还可以在任务完成后,进行工作量考核、发放相应的奖金报酬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4实施效果与辐射效应

4.1“双元育人”培养路径的实施效果

我院软件技术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融合创新”范式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在近5年的改革过程中,软件技术专业学生2次获得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软件测试赛项的国家一等奖,91人次获得了省级赛项一、二等奖项。在2019年获得了IEEE国际软件测试竞赛第三名的好成绩。据麦可思数据统计报告,我院软件技术人才近两年的专业相关就业率为88%、89%,高出全国26个百分点;2015、2016届毕业生的平均收入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收入3532元,分别为5955元、5131元。软件技术专业与企业共同建成部级精品课程、国家资源库课程,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各1门,课程部署在中国大学MOOC、智慧职教等平台,已有超过20万的用户访问学习。我院与企业共同开发教材14部,其中获得部级规划教材有4部,发行量近20万册。《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的软件测试人才“双线并进”培养路径探索与实践》获2019年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获评广东省重点专业和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4.2“双元育人”培养路径的辐射效应

通过校企合作取得的成果给企业带来实际的效益,从根本上解决了合作企业的用人问题,也验证了企业教育产品在工程教育中的适用性,通过校企合作研发的实践平台,不仅让学生在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实验实践课程正常开展,同时也被多所兄弟院校采用,得到广泛好评。

5结语

职业素养测试范文8

《电工电子技术》是交通机电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以“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为指导思想,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将《模拟电子技术》与《数字电子技术》两门课程进行解构、整合,开发出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项目化课程。通过学习电子技术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训练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使用、基本电子线路的分析与设计,培养学生未来行业操作规范和基本职业素养。

2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坚持“以职业岗位为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标准为内容”的课程设计理念,以培养学生交通机电电工电子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打破原有的学科知识体系,基于工作过程对课程进行开发和研究,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序化,强化对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校企合作对毕业生典型交通机电类工作岗位、岗位能力需求调查,得出与电工电子技术相关的典型工作岗位为交通机电系统施工、交通机电系统检测与维修、交通机电设备集成等;与岗位对应的技能包括“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电路图识图与分析、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交通机电系统的故障分析判断与维修、电路的焊接与调试、交通机电系统的集成与安装、施工文档的撰写与整理”等;以及做好工作需要的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安全意识等职业素质。按照典型交通机电类工作岗位及能力《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可分为三部分。1)能力目标:(1)能识别并进行元器件的选型和成本估算;(2)掌握电子产品的焊接与装配;(3)能阅读分析及绘制简单电路原理图;(4)能根据电路图及工艺要求焊接测试电子产品;(5)能熟练应用仪器仪表对电子电路调试、测试进行故障诊断和检修;(6)掌握微型电子产品的设计与集成制作;(7)能利用PROTEUS对电子电路仿真;(8)能撰写产品制作调试相关文档。2)知识目标:(1)熟悉万用表、示波器、波形发生器等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和基本的电子测量方法;(2)掌握常用电子器件手册的查阅方法;(3)掌握半导体元器件及集成器件的功能特点;(4)掌握常用电子电路的组成、特点、工作原理、分析方法及应用;(5)掌握常用电路图的识图及绘制方法;(6)掌握PROTEUS仿真软件的使用方法。3)素质目标:(1)团结协作、勇于奉献,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人际关系和协调能力;(2)良好的服务意识,吃苦耐劳的精神,勤俭节约的作风;(3)遵守工程施工及用电安全守则,具有良好的安全意识;(4)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5)良好的身体与心理素质,甘于寂寞、志存高远,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6)法制观念与守法意识,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弘扬正气的道德品质。

3课程内容的项目化分解、重构

根据交通机电系统检测与维护等主要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结合电子产品设计项目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发展规律,合理整合课程。对“知识点”实施重新排列、组合,将传统课程体系知识点解构在12个项目式学习情境中。这12个情境包括实际应用电路的方案制定、连接、测试与维护,涉及收费站、地铁、汽车、楼宇等多个行业或生活面,紧跟时代和行业发展,提高了课程的趣味性。项目课程结构设计时,以项目为明线,根据课程的目标设计项目内容,项目是典型的、相对独立、具有完整结构的整体,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项目课程结构设计时,以知识为暗线,将学科性课程中有关的理论知识按照一定的规律分配渗透到各项目中去。项目课程中,理论知识并没有消失,只是进行了重新分配,保证了项目的覆盖面。以项目为载体整合理论实践知识。在具体处理理论和实践整合问题时,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1)紧紧围绕工作任务整合理论和实践知识;2)设置合适项目,使项目之间的理论知识背景按照一定的方式递进;3)项目设置不宜过大,以免支撑的理论知识太多,导致教学组织比较困难。对于较大项目可以分解成模块来进行教学,一般每个模块为4个学时,这样也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时经常有成就感;4)不要期望一个项目就能解决该项目所涉及能力培养方面的全部问题,每个项目应该有侧重点。

4实训项目教学实施设计

项目的实施过程按照“教师布置项目→学生分组讨论→操作→检验评价”的流程进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按企业产品的生产流程即“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电路的设计与制作→电路的调试与测试”的步骤进行,将电子产品的生产流程贯穿每个项目训练的始终,使教学过程模拟了生产过程。以项目一“简易直流稳压电源分析与制作”项目为例。项目的能力训练任务包括元器件的检测,直流稳压电源制作和测试。

5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