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养培育范例

职业素养培育

职业素养培育范文1

关键词:企业需求;职业素养;路径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企业的人才需求在数量、种类、结构等方面亦会随之变化。职业学校需要厘清企业需求的真实内涵,探索职校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以实现学生就业质量的提升,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基于企业需求”的内涵

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企业本质上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机制,企业资源即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土地、劳动、资本、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职业学校培养出的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从属性上来讲属于生产要素中的劳动范畴。基于发展视角,企业必定会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要素组合,也就是说企业对生产要素具有天然的选择权。职校生的劳动要素属性决定了其在市场中属于供应方,而企业的属性决定了其在市场中属于需求方。因职业需要而参与企业活动,其本身就是学生作为“人”的社会化表现。其次,虽然个体与企业之间存在着双向选择,但职校生刚刚步入社会,其拥有的知识、技能、经验、阅历等相对缺乏,主动适应企业需求是职校毕业生最初择业的基本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生择业基于企业需求是一种顺势而为,同时也是一种对企业价值的认可、文化的认同与精神的追随。职校生以企业的需求为出发点,在适应企业的过程中发展自己,培养自己的供给能力和提升自己的供给质量,才有可能在未来的双向选择中具有更多的话语权。“基于企业需求”中的需求不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变化的、发展的。

二、“基于企业需求”的职校生职业素养培育要求

(一)显性素养与隐性素养培育齐头并进,内外兼修形成培育合力

职业素养包括显性和隐性两个部分,显性职业素养主要是指各行各业所要求的技术和能力,隐性职业素养包含着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两者不可割裂。然而职业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并未厘清实践与理论的关系,不少学校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做的都很欠缺,因实训条件、教师技能水平、校企合作未有效开展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显性职业素养不达标令学生现实生活缺少了立业之本,隐性职业素养不完备,让学生未来发展失去了飞翔之翼。为此,职业学校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必须务实,培训过程必须扎实,培训结果必须真实,让职业技能培训真正获得企业认可,经得起实践和检验。职业学校必须在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思想指引下做好顶层制度设计,将隐性职业素养教育融入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计划、课程开发、课程活动、校企合作、考评机制等方方面面,以确保隐性职业素养培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显性隐性素养培育齐头并进,技能素养内外兼修,共同形成职业素养培育的合力。

(二)职业性和情境性培育相互依托,宏观微观结合增强培育效力

职业性不仅是职业教育的特色与个性体现,而且也是职业素养培育的总体要求。在职业素养培育实践中,职业学校必须坚持教学价值观上的职业教育取向,教学内容上的促进就业导向,办学模式上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及教学方法上的一体化教学。情境性是职业素养培育的天然要求。职业素养总是蕴含于特定的职业情境之中,体现于个体具体的职业行动过程。职业不同,其所对应的职业素养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个体在各自具体的、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实现持续互动,在问题解决和意义创生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相应的职业素养。职业情境特定性和职业行动个体性都有着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是职校学生的微观实践。职业素养优秀者能够辨识情境并运用自身素养,指导自己的职业行为。坚持职业素养培育的宏观微观相结合既着眼于职校生职业素养的整体把握,又突出对不同行业、具体岗位的职业素养差异性的关照,这种宏微结合方式使得职业素养培育效力更加凸显。

(三)稳定性和发展性培育相互促进,强基固本生发培育源动力

素养是一种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这种品质一旦形成,便产生相对的稳定性。职业素养同样如此。职业素养的稳定性具体表现为个体经常性和一贯性的做事方法和特点,其本身就是一种日积月累的习惯养成。职业素养稳定性的获得需要不断重复,学生需要不断被刺激,通过S—R刺激联结建立的次数越多,联结越牢固,稳定性就越强。学生习得的职业素养其实也是一种价值观的认可,而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需要强调的是职业素养的稳定性是一种相对稳定性。学生需要不断地、持续地提升职业素养以适应未来生活,这就要求素养培育还应具备发展性。学校在促进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同时,还应该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过程的理解;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潜能、保护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强调职业素养发展是所有学生都应得到发展而非部分。职业素养的稳定性和发展性,直接影响着学生在职场的稳定和发展,影响着供需双方的信任度及欣赏度。强基是稳定,发展是固本。强基固本相结合,职业素养,这一职校生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才会更加强劲。

三、“基于企业需求”的中职生职业素养培育的路径

(一)以行动导向理念为指引,奠定职业素养培育思想基础

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应以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为先。以行动导向理念指引职业素养的培育是职业学校的必然选择。第一,行动导向强调以人为本。从学生个体角度来说,职业素养的习得是一个自我优化、自我负责、自我控制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作为“人”理应主动发展自己的职业素养;从学校教育角度来说,强化职业素养培育归根到底是为学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第二,行动导向以获得综合职业能力为学习目标。行动导向要求学生在行动过程中将知识、技能、人格、态度、情感等融于一体。第三,行动导向的教学内容与职业实践特别是工作过程紧密相关。“职业实践”和“工作过程”是企业的天然优势,这要求培养目标的设计应基于企业需求,从具体的工作任务到工作态度、工作习惯等方面都要予以合理的关照,努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智慧。行动导向理念一旦确立,那么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自然会体现出合乎企业需求的职业素养因素。

(二)以课程优化为抓手,构建职业素养培育课程体系

课程是职业素养培育的主要载体,将职业素养教育植入课程计划是内在要求。课程设置需实现知识、技能、素养的有机整合;课程开发应关注知识、技能与素养要求之间的联系;课程活动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自主学习有助于学生自我定向、自强独立、自我管理等能力的提高;合作交流有助于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社会交往适应,人际关系和谐等隐性职业素养的获得。构建职业素养课程体系之前,应明确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岗位中具体的职业素养标准,多方调研走访获得行业、企业的职业素养具体要求。其次教师能够明确知道职业素养是什么,有一定的认知水平,能够将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作风等内容融入到专业教学中;自学生入学至毕业,阶段性强化学生理解并掌握职业行为准则,逐步培养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同和践行,及时调整职业素养培育课程。

(三)以校企合作为支撑,开发情境化的职业素养教学内容

校企合作是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支撑。既然学生的职业素养必须基于企业需求,适应企业需要,那么开展校企合作便是自然而然的选择。一些校企合作实则企业暂时性“看管”学生,学校“保量不保质”的输送学生,并未达到校企合作的初衷,企业应积极指出供需不匹配的因素并能给予建设性意见。学校应进一步明确企业需求,以企业需求为依据,开发以实际工作情境为依托的职业素养教学内容,邀请企业参与情境化教学内容的开发,避免职业素养培育抽象的描述。情境教学包括工作流程的情境和企业文化的渲染,工作流程的模拟与问题的处理可建立在校企搭建的实训基地,在职业模拟中,增强服务意识、团队意识、诚信意识。企业文化渲染一方面学生实地参观企业,感受企业的精神风貌,另一方面以当地优秀的企业文化为蓝本,开发校本教材,同时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将“高大上”的企业精神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四)以考评机制为杠杆,完善职业素养培育保障机制

考评的侧重点无形地把控着学校教学的方向和内容,如若唯奖牌数、升本率、就业率的考评机制不改,职业素养培育将很难落地,学生需要融入社会,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而不是工作的“机器”。学校要敢于突破陈规和惯性思维,补齐思想短板,明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与企业对员工职业素养的现实需求之间的联系,从培养目标到学生就业,全域、全程、全员开展学生职业素养考评。考评从专业知识、职业技能指标中给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学习能力、责任担当等留有一席;考评的方式由原来单一的结果性考核转变为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同时,职业素养教育融入考评机制还需要注重评价内容的情境性、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等,唯其如此,考评机制才能真正成为促进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有力工具。

参考文献:

[1]乌尔里希.森德勒.工业4.0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3.

[2]许亚琼.职业素养概念界定与特征分析[J].职教论坛,2010(25).18.

[3]杨向东.创建促进学生素养发展的学校教育文化[J].上海教育,2018(13).42.

职业素养培育范文2

关键词:高职高专;药学专业;职业素养

1职业素养的内涵及构成

(1)职业素养的内涵。所谓职业素养指的就是社会劳动者对自身从事行业的了解程度和适应程度,是劳动者通过自身不断积累努力形成的关于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具体表现。职业素养具有很广泛的涉及范围,它既包含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也包含相应的专业技能,还包括政治意识、工作责任心、吃苦精神、竞争意识以及抗挫折能力等多方面内容。职业素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是否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直接关系到一个人职业生涯的成败,职业素养越高,这个人获得成功的概率就越大,因此我们可以将职业素养量化成为人们的“职商”。(2)职业素养的构成。职业素养从结构上主要由以下四个方面构成:第一,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与工作职业紧密相连的一种道德准则,它一方面包括工作人员在职业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规则,另一方面也包括职业本身应对社会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第二,职业意识。职业意识是社会员工在从事工作过程中所需的最基本的自我约束,职业意识可具体表现为对待工作的责任感,工作过程中的积极性,工作创新意识和工作协作意识等。第三,职业行为习惯。职业习惯指的是职业人将日常工作中的各项基本流程内化成一套熟练的习惯行为,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大幅度提升职业人的工作效率。第四,职业技能。职业技能是指职业人通过定期的进修学习,获得的对自身职业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技术能力,例如计算机技能、外语技能、专业技能等。

2我国高职高专药学专业教育的特点

对于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学生来说,制药行业可以说是一个既充满机遇又充满挑战的行业。高职高专院校相对于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来说,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不属于理论教育方式,也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理工专业类学科的教育方式,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属于重实践的教育方式,尽管我国高职高专院校药学专业开设较晚,但是经过数年的快速发展,其培养出的学生已经遍布各个相关领域,甚至一些已经成为了制药企业的中流砥柱力量。但同时必须要正视的是,我国高职高专院校药学专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例如:办学定位问题,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对自身的定位不够准确,没有认识到学校需要培养的是技术应用人才,导致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缺乏合理性,教师在课堂中也无法正确把握方向,最终对学生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3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方式主要由高职高专院校的自身特点和社会的需求所决定。从社会角度来讲,高职高专院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摇篮,学生职业素养的高低与社会发展速度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对学生而言,职业素质是步入社会后开辟自己天地的保障,只有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更好的促进个人发展。药学专业是近年来新兴的专业类型,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对药学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当前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缺失。通过调查显示,当前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对于自身专业的选择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要么是遵循父母的意见,要么是迫于考试失利的无奈,很多学生对所选专业并不了解,更谈不上喜欢,因此他们在相关职业素养上都有所欠缺。具体主要表现为:职业意识淡薄,一半以上的学生没有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和职业道路进行过思考;职业能力较差,中年级学生药学理论和药学基础方面知识掌握不扎实,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创新性都有明显的缺失;职业心理准备不足,很多高年级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道路有一定的恐惧感,缺乏自信心和心理承受力。(2)医药企业市场竞争激烈,用人单位“倒逼”。药学专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因此当前医药企业对求职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需要毕业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动手能力,还需要求职者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用人单位的这种“倒逼”模式,使各高职高专院校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培养模式,同时也“倒逼”学生不断努力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

4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途径

(1)结合专业实际做好职业生涯教育工作。首先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做好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在学生步入校门的那一刻起,就应该让学生明白药学专业的特点,未来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形势,社会对药学专业毕业生的要求等。这样学生才能正确的认识、了解所选专业,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为未来的发展做出合理的规划。(2)产学结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学校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是决定学生前进方向的关键因素,因此要想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学生,就必须要有精锐的教师队伍。对于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学生来说,应该在校内配备知识渊博,理论扎实的专业理论教师。另外学校可以以企业为依托,为学生配备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外企业教师,学生通过跟岗培训,顶岗实习等方式跟随校外教师学习,提升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3)更新教学观念增加新媒体教学模式。高职高专学校还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由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模式发展成为引导式教学模式,教学课堂也由过去的教师占据主体转变成为学生占据主体,将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教学首位,为学生创造开放新的学习空间。另外,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新媒体教学模式,运用电子课件以及互联网课件为学生展示必要的药学实训及职业素养,如以案例视频的形式启发教育药学专业学生应树立药品质量第一的职业观。(4)开展创业就业教育活动营造职业培养氛围。高职高专院校应该结合专业实际,积极的开展创业就业教育活动,例如举办专家讲座,创业论坛等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5)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意识的引导与培养。高职高专院校在向学生传授理论与操作知识能力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意识的引导与培养,使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全面增强自身的职业素养。首先,学校应该帮助学生对药学专业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认识,了解掌握制药行业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与担当,并学会以一种平和的心态,从基层学起做起,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使命感。其次,学校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在社会活动中增强沟通合作能力,学会如何以诚待人、以信做事,并通过自身实际经历和体验,使自身职业素养不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兰芳,陈临溪.基于创新与创业教育提升药学专业研究生素质培养[J].教育现代化,2019(A5):52-53.

职业素养培育范文3

关键词:养成教育;学生职业素养;职业规划

在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已经成为各职业学校的重要任务。而养成教育作为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重点,尤其强调对学生正确行为及良好习惯进行指导训练的教育模式,其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同样有着积极作用。

一、养成教育概述

所谓养成教育,简单来说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语言习惯以及思维习惯的教育,其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模式,在现代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实践和应用。通常情况下,养成教育被认为是德育的一种手段,是培养学生正确思想意识、良好品德习惯的有效途径。实际上养成教育并不局限于德育领域,它能够渗透到现代教育的方方面面,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1】。因此在职业教育中,养成教育不仅仅与德育有着紧密联系,通常还被视为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基于养成教育的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强调从专业教育以及职业素养教育两方面进行逐渐深入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基础理论和职业技能水平,引导学生形成良好职业道德与职业心理。

二、养成教育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积极作用

(一)落实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在于培养出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水平高、专业技能强、职业工作基础能力优秀且职业道德良好的应用型人才。毫无疑问,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从多个方面加以实践,无法仅仅通过教室或者实训基地的专业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完全达成目标,尤其是职业道德培养往往需要借助德育等手段实现【2】。养成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能够有效借助前者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优势,有效落实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简单来看,职业教育和养成教育的结合能够从基础理论、职业技能、职业道德与职业心理等层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基本上囊括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所有方面,进而有助于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

(二)有利于学生成才

新世纪人才标准正在逐步向复合方向发展,优秀的职业人才不仅仅应当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具备丰富工作经验,还应当具备具备终身学习精神、优秀合作素养、正确思想观念、良好行为习惯。对学生而言,他们的成长成才不能仅仅局限在专业能力方面,而是应当以专业能力为核心,辐射、拓展至其他领域尤其是思想、道德、心理、学习、合作、社交等方面。在养成教育视域下,对学生的培养更加重视全面素质发展,能够帮助学生不断锤炼和养成职业相关素养,让学生摆脱学校学习的束缚,能够更快地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能力的优秀人才,有利于学生尽快成才。

(三)培养学生良好职业习惯

养成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如语言习惯、行为习惯、思维习惯等。实际上对学生职业习惯进行培养也十分重要,良好的职业习惯能够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并在岗位上干出成绩;反之,如果学生职业习惯较差,甚至存在严重的错误习惯,那么学生职业能力将会大受影响,不仅仅会导致就业遇到阻碍,在参加工作后也很容易出现各种纰漏与失误[3]。而将养成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职业习惯,如使用专业名词,利用专业技能解决问题,依靠专业思维思考问题等,这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培育和提升有着积极意义。

三、养成教育视阈下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策略

(一)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强化学生职业意识

虽然职业教育中都包含有职业生涯教育相关内容,但是却普遍不受重视。专业能力培养依旧是职业学校高度重视的部分,职业德育、职业生涯教育等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如此一来,学生职业意识往往较为淡薄,尤其是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没得到有效落实的情况下,学生往往缺乏科学规划自身职业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对此,职业学校应当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时融入更多养成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同时,让他们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规划目标、实时调整规划,同时强化他们的职业意识。如此一来,学生能够清楚意识到自身不仅仅是一名学习者,更是一名参与到专业工作的职业者,从入学开始就对自己的毕业就业相关问题进行合理规划。学校需要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对所有在校学生进行合理指导,确保学生能够对自己所学专业及对口工作有更为深刻而准确的认知,这对优化学生职业规划和学生学习方向有着重要指导意义。而且学生在强烈的职业意识引导下,会不自觉地调整自身学习方法,优化学习内容,针对性地强化自身职业素质,为毕业就业做好准备。

(二)创新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在探索中逐渐提高职业素养

对学生职业素养进行养成式培养需要创新教育方法,不能再像传统教学模式一样进行满堂灌,而是要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促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职业素养。只有这样,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才能得到充分保障,得以巩固,而非像传统满堂灌模式下只是了解相关知识与技能,并没有真正掌握。因此,教师应当适当弱化课堂对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作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自主实践、社会实践中进行深度探索,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养。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专业技能,同时在实践课程中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技能。然后,教师借助校企合作优势,为学生安排到相关企业进行参观的机会,让学生在生产一线自主观察所学专业技能在实际工作岗位的应用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专业技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并能根据实际情况提升自身对应的专业素养。

(三)重视良好职业习惯培养,为学生成才奠定基础

培养良好职业习惯是养成教育视域下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当对此高度重视和重点实践,从而为学生成才奠定基础。通常来说,对学生职业习惯的培养主要体现在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思维、职业行为等方面。教师应当根据职业发展需求以及工作岗位实际要求,针对学生职业能力、道德、思维、行为等相关素质要求制定对应的指标与规范,根据规范对学生职业习惯进行培养,尽量确保学生能够达成相应指标。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职业习惯培养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更应当体现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其中,课堂上针对学生职业习惯的培养更多集中于职业能力方面,教师了解学生工作岗位中的常见工作习惯,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工作习惯,让学生实训或者就业后有效减少甚至避免工作失误。生活中针对学生职业习惯的培养则表现在道德、思维、行为等方面,教师结合职业岗位特点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内容、行为规范准则等,制定更具职业特色的管理规范,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遵守规则,逐渐形成良好职业道德、思维和行为习惯。

(四)重视教育管理,构建立体化教育平台

养成教育是长期性的教育,难以在短时间内见到良好成效,需要长期进行有效管理。因此在养成教育视域下对学生职业素养进行培养,一定要重视教育管理,制定完善的教育管理机制,同时构建立体化教育平台,实现综合性管理。学校将职业教育管理与日常生活管理相结合,将教育平台从课堂拓展至生活,从多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提升。学生除教室外最常待的场所是宿舍,他们在宿舍中往往会表现出自身最真实的行为习惯,这对真实反映学生素质并进行教育管理而言是极其重要的切入点。学校可以尝试构建以宿舍为阵地的育人平台,将学生行为习惯、思想意识等与职业素养相结合,有效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五)践行因材施教,对学生职业素养进行个性化养成

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同样需要践行因材施教原则,引导学生个性化成长,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长为优秀人才。实际上职业素养不仅仅体现在行业和岗位的差别上,还体现在每一位学生自身的个体差异方面。只有针对学生的真实情况,采取“扬长避短”和“针对性加强”的策略,对学生职业素质进行综合性培养,才能培养出基本职业素养平均水平高、特定专业职业素养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四、结束语

职业素养培育范文4

[关键词]课程思政;烹饪;职业素养

思政课程是技工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专业课程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存在两类课程“两张皮”现象。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话为技工院校烹饪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指明了方向。

一、烹饪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

技工院校烹饪专业发展过程中,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校重技能轻德育,思政德育课程占比小,从课时量上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从事思政教育的教师大多是没有专业和行业背景的“门外汉”,对烹饪专业职业素养的具体要求没有清晰的认识,导致思政教育浮于表面,成效甚微。从学生自身层面看,重实践,轻理论,认为来到学校就是要学习一门扎实的专业技术,思政课程的学习对专业发展没有明显的帮助,在学习过程中对专业实践课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对思政课程的学习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厌学情绪。技工院校烹饪专业作为我国餐饮行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之一,为我国餐饮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餐饮行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对烹饪专业人才的需求正由量的输出向质的提升转变。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烹饪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策略分析

课程思政是依托、借助于专业课、通识课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通识课的教育实践活动。研究课程思政视域下的烹饪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问题,主要从烹饪专业的专业性质和要求入手,发掘烹饪专业课和通识课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过程。

(一)强调“三种精神”。根据烹饪专业的专业特点及餐饮行业对烹饪专业毕业生需求的实际,烹饪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需强调三种精神,即契约精神、工匠精神、“双创”精神。1.契约精神。“契约”的概念最初由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提出,法国启蒙运动时期,卢梭、狄德罗等开始系统地提出“社会契约”思想,并被社会大众广泛接受。“契约精神”是指存在于商业经济社会中的平等关系和运行原则,体现着诚实、守信、自由、平等的精神。契约的核心是诚实守信,是明晰权利义务与法律责任。在烹饪专业学生素养的养成教育中强调契约精神,主要是结合烹饪专业学生实习就业过程中流动性大、离职率高的现象提出的,也就是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根据大部分烹饪职业院校的做法,学校在学生的就业实习和学徒制学习过程中,都会与企业在符合学生切身利益的前提下达成一定的契约。学生在实习就业之初能很好地遵守契约,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离职和不服从安排的情况时有发生,这里面不排除企业自身的因素,但主要还是学生的契约精神也就是诚信教育缺失。解决这一问题,主要还是学校在教育过程中,要将诚信教育贯穿专业素养教育的全过程,加大诚信教育的力度,提高诚信教育在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中的比重,树立典型人物,开展诚信教育讲座,普及必要的法律常识,让学生充分认识缺乏诚信教育的危害,做一个有契约精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2.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指各行各业大师通过精雕细琢自己的产品,使其产品接近完美状态的一种理念,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在新时期更应该得到发扬的一种时代精神。工匠精神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不断更新的专业水平;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优中选优的执着精神。烹饪专业思政教育中强调工匠精神的培养,是根据行业发展的需求和烹饪专业的专业特色提出的。一方面,从国家到社会再到行业,都在大力提倡工匠精神,并将工匠精神作为崇高职业素养和专业素质的代名词。另一方面,烹饪专业的专业特色与工匠精神高度契合,烹饪专业从业者需要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随着行业发展和人民需求,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和对职业坚守。3.“双创”精神。“双创”即创新创业,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模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在烹饪专业学生的思政教育中强调“双创”精神很有必要。一方面,食品加工技术、烹饪技术不断进步,人类对饮食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来应对挑战。另一方面,烹饪餐饮行业创业门槛较低,创业成功率较高,学生学习创业知识有利于学生的多元化就业和择业。“双创”精神融入专业学生的思政教育,一是要开设专门的“双创”课程,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重要环节;二是要创造条件,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体验,依托学生社团、模拟餐厅、SYB创业培训等模式,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二)强化“中国梦”教育。2013年4月,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鲁昕在教育部召开的职业教育系统“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座谈会中讲到:“中国职业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技能强国的梦,是全面发展的梦,是人人成才的梦,是尽展其才的梦。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密切的教育类型,在推进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烹饪专业学生加强“中国梦”的教育,是课程思政融入职业素养培育的题中之义。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高尚的职业追求。具体而言,职业学校的管理者要为学生打造多元化的“圆梦舞台”,提升学生的职业成就感和获得感。主要是依托世界技能大赛、各级各类技能竞赛为学生提供“圆梦”的机会。2017年10月,江苏省常熟技师学院学生宋彪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中获得全场最高奖“阿尔伯特维达”大奖,为技能中国圆梦世界舞台,彰显了职教学子的实力与担当。2019年8月22日至27日,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在俄罗斯喀山举行。中国代表团参加了全部56个比赛项目,取得16枚金牌、14枚银牌、5枚铜牌和17个优胜奖的优异成绩,再次荣登金牌榜、奖牌榜和团体总分第一,取得了我国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以来的最好成绩。

(三)加强烹饪专业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专业教师是技工院校烹饪专业实现课程思政的具体执行者。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过程中,专业教师要在言行举止方面展现自身的职业素养,“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对学生言传身教、润物无声,发挥榜样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赵继伟.“课程思政”:涵义、理念、问题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9,17(02):114-119.

[2]万力.“课程思政”研究的三重逻辑综述[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9(04):36-41.

职业素养培育范文5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路径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逐渐发展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并向世界强国迈进。然而,经济的高速发展有赖于人才的支持,尤其是一些专业素质较强的应用型人次,但是,我国这方面人才的缺口较大。最近几年来,为了满足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我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积极培育各种高级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应积极承担为国家培养各种职业人才的重要使命,寻找各种有效路径来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所谓职业素养,指的是人们从事某一份特定工作时,既要具备这份工作的基础知识,也要掌握这份工作需要的基础技能,同时还应当具有职业操守,了解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相关知识。职业素其实是人们对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了解能力等多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在高等职业学校,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的培育包括多方面的培育,像职业道德、技能、意识、行为等诸多方面。

二、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意义

(一)职业素养培育有助于高职学生自身的发展

对高职学生的发展而言,其职业素养会影响着高职学生终生发展。目前,高职学生就业比较困难。为此,高职院校积极展开职业素养培育,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当高职学生具备了各种知识技能以及一定的职业素养,就业也会相对比较容易。在培养职业素养的过程中,高职学生能通过各种平台来清晰地了解企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因而,学习的针对性更强,方向性更强,目标性更强。并且,职业素养的培养有效减少了高职院校同高学历院校学生的差距,提高了高职学生的职业自信心,能够客观评价自己,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提升自我竞争力。

(二)职业素养培育对用人单位的意义

如今,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非常快,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个高职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为了有效解决就业难的问题,高职院校必须设法提升学生的竞争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便是一个极好的途径。在专业知识以及技能基础上培育高职生的职业素养,能为企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以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高职院校每年都向社会输出大批毕业生,然而,这些毕业生却无法顺利就业,主要是由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同高职生的实际职业素养间的差距过大。高职生走出校园后,无法灵活运用各种知识技能,交往能力不足等等,自然无法适应企业的用人需求。通过对高职生进行职业素养培育,便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使用人单位获得很多高素质专业人才。

(三)对高职生进行职业素养培育对国家的意义

高等职业院校对高职生进行职业素养培育,能为国家培养许多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明显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提高高职学生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努力工作,为整个社会的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路径

(一)发挥主观能动性,自我提升职业素养

就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而言,首先,高职院校要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优秀职业形象。这是因为,在职业素养中,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和职业形象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好的习惯不仅让人终身受益,还使人们走向成功的必须要素之一。高职学校的教师要帮助学生培养优秀的行为习惯,特别是要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习惯。另外,个人形象也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很多用人单位都特别重视员工的形象,因为员工的形象也是企业形象的体现。其次,高职院校要让学生懂得基本的职场礼仪。在职场中,礼仪是非常重要的,涵盖内容也比较广,像求知礼仪、日常工作礼仪以及业务谈判礼仪等等,学生如果没有事先在学校学习这些礼仪,一旦走入社会,便很容易因为不懂得这些职场礼仪而被淘汰。所以,职业素养培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要让学生掌握这些职场礼仪。最后,帮助学生建立责任意识以及团队意识。在一个企业中,员工的责任感以及团队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企业的发展产生巨大作用,所以,高职院校要加强这方面的培育工作。

(二)加强院校教育,重视职业素养培育

高等职业院校是高职生提升职业素养的重要场所,所以,一定要加强院校教育,以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首先,院校要帮助高职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职业素养的要素,并清晰职业目标,另外,学生也要认清自身优势,并结合自己的兴趣,进行自我综合评估,为自己的职业方向进行合理定位,使学习更有针对性和目标性。而且,高职院校还要帮助学生树立各种先进职业道德观念,比如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等。其次,高职院校教师应当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扮演好引领者角色,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教师有效的引导以及教育对于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时,会自然而然受到教师日常言行的影响。所以,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做好榜样,对学生产生正面影响。其三,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教师也要特别重视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高等职院校应当基于学生的职业素养来完善课程体制、制定课程标准,并优化教学内容,使课程体制的所有环节都能体现职业素养的重要性,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落实到课堂教育的方方面面。

(三)深化校企合作,构建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平台

和普通本科教育不同,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所以,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高等职业教育有赖于企业的支持,需要企业积极参与。特别对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而言,校企合作非常重要。学生要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生产环节和管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为学生安排了实习时间,教师要利用顶岗实习使学生能够到企业中亲身实践。只有身临其境,学生才可感受到企业的氛围,感受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养要求,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以及团队意识,在实践中提升职业素养。除此之外,高等职业院校还可以聘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为学生授课,传授经验,利用自身经历现身说法,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职业精神。大量实践证明,校企间的有效合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构建了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平台,使学生能在企业中体验,这些体验对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四)创新职业素养的评价体系,使测试更加人性化

为了培育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高职院校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在评估学生的学生职业素养时,高职院校要完善评估体系,使评估体系人性化、科学化、合理化。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评估测试,能使高职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进行科学合理地评估。为了使评价科学、客观、合理,高职院校的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不同专业学生的评估测试也是不同的,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对测试的内容以及难度进行调整,并引导学生进行专业性实践操作。科学的评估体系能够有效发挥激励作用,促使学生不断提升自己。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要重视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以促进高职生自身的发展,使高职生能够顺利就业,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通过对高职生进行职业素养培育,高职院校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同时,学生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能有效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等等。职业素养的培育既有利于高职生的发展,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加优秀的人才支持。所以,高职院校一定要积极探索各种路径来培育高职生的职业素养,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高玉娟.如何在实习实训中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J].才智,2019(26)

[2]诸戌娴.如何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学习兴趣[J].科技风,2019(13)

职业素养培育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匠精神;中国梦;教育改革;素质教育

工匠精神是劳动精神的最高体现形式,它将劳动升华为一种研究,将流水的劳动者升华为专业的工匠人,是劳动精神的最高境界,也是值得整个社会为之歌颂的美好品质。践行工匠精神首先要从基础的技术劳动观念开始普及。虽然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能够在每年的毕业季向劳动市场输送一定数量的劳动力,但在实际岗位操作中,这些毕业生的劳动技能水平仍然只能勉强满足基层岗位的需求,而且他们对工作的热情不高,对个人发展也没有现实的期待,个人劳动思想涣散,缺乏钻研精神,也体会不到自身岗位的优势。这都反映出当前我国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在工匠精神培育工作中没有深入学生的内心当中,没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1高职职业素养培育对工匠精神的需求

1.1工匠精神在高职培育中的政策体现。为了适应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2010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培养能够满足经济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对工匠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具体要求:政府、企业以及个人都应该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完善激励机制,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1]由此可见,当前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职业素养培育的迫切需要。

1.2工匠精神和高职人才培育价值契合。工匠精神体现在事无巨细的耐心和刻苦钻研的意志上,这尤其符合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素养培育需求。对职业院校来说,帮助学生塑造起在工作当中的价值感和成就感是高职院校必做的功课。在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一切劳动者都因自己的辛勤劳动而有着荣耀的时代光环。作为一个职业技术工人,其劳动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通过机械劳动换取工资,更是体现在其能够反映出广大中国劳动阶层的精神面貌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体现在能够于日复一日朴素的劳动中创造和发现新的价值。工匠精神也是职业素养培育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2工匠精神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优势

2.1有利于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当前时代之所以要重提工匠精神,是因为我国制造产业正处在综合转型、升级发展的阶段,整体规模大但实力不强。所以,我国在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过程中,亟须提高技术劳动人才的综合素养。工匠精神是三“匠”合一,即“匠心”“匠术”和“匠德”,倡导在工作当中具备严谨、专注、坚持的敬业精神和对事情持之以恒的高尚品质。[2]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具备工匠精神的素质能够帮助他们增加对自己职业的认可,进而提升自身的劳动品质,发挥自己的劳动价值,将高尚的品质从学习中带入工作中,由工作中深入生活中。有研究者认为,在宏观制度上来说,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塑造以及对工匠精神积极正面的宣传,能够营造出尊崇工匠精神的舆论氛围,进而建构良好的社会体系。[3]

2.2有利于推动高职学生的就业劳动质量。工匠并不仅仅是“造物”,而是能够根据自己所积攒的经验对现有的制造工艺进行总结、推陈出新。工匠精神是职业技术劳动中人文性与实践性并行的体现,是对技术劳动者整体技能素质的锻炼和塑造,其能够极大地丰富职业技术劳动的内涵,帮助职业技术劳动者在就业劳动过程中细心观察和总结当前人们对于产品的需求,参与产品的优化,从而变成有知识、有技术、能够满足当前社会生产行业缺口的技术型人才。在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培育中融入工匠精神,能够让学生朝着技术劳动者的方向迈进,因此工匠精神有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劳动质量。

3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1高职学生整体思想素质较低。由于就读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群体都是高考成绩偏低的学生,所以这些学生自我认同感很低,对未来的职业没有期待,对自己将从事的行业也缺乏真正的热爱,参加职业技能学习只为了将来能够找到工作,工匠精神对于他们来说更是遥不可及。通过对高职学生养成工匠精神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工匠精神存在于高端奢侈品、传统老字号、尖端科技产品中,而只有很小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具备工匠精神。[4]

3.2高职职业教学理念功利性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同时整个生产行业的趋利性逐渐明显,劳动市场人心浮躁,在校园中也开始弥漫起追求功利的氛围,这种现象极大地损耗了我国劳动人民的精神价值。对于劳动市场来说,无论是在劳动效率还是劳动报酬方面,都流行追求“立竿见影”,这虽然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整体劳动效率,但并这不利于匠人品质的发挥。技术工人作为劳动市场的底层力量,对此难以形成有力反抗,只能顺应趋势,导致追求质量匠心的工人在市场上受到冷遇,而追求整体效率的劳动生产模式则在市场中大行其道,工匠精神只停留在了“工”的层面。这种现象就使得无论是高职教师还是高职学生都更愿意追求基础的劳动技能,只求广博,不求精通,最后不仅教学效果越来越差,而且追求工匠精神的素养教育也逐渐被功利情绪架空。[5]

4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途径探究

4.1树立学生工匠精神的价值归属。回溯我国历史就能发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度,现在提到工匠精神,就能联想到我们国家各类传统制造行业当中共同蕴含的工匠文化内涵,这样深厚的文化背景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高职院校是工匠精神深耕细作的主要场所,工匠精神也是高职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后最主要的竞争力。高职院校教师应当参考我国当代优秀技术工人的工作经验并加以普及,帮助高职学生正确理解自己的行业,树立工匠精神的价值归属,让学生了解工匠精神并非体现在那些前沿的、高端的、昂贵的产品生产中,一笔一纸的制造、一草一木的栽培也都需要工匠精神发挥作用。这些行业也是高职学生能够实现个人劳动价值的平台。[6]

4.2丰盈教师工匠精神的育人思想。对工匠精神如果不加以正确解读,容易被学生理解为其是“只干活,不要钱”的理论,而真正的工匠精神是有着育人功能的高维度思想命题。为此,高职院校的教师一定要注重将职业教育中这一重要的精神理论加以贯彻,首先在自身的教育教学中发挥工匠精神,从而带动学生成为新时代的工匠。工匠精神是不畏惧从小事做起的精神,是以完美为追求的精神,是对事物精心打磨的精神。所以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中贯之以工匠精神,更重要的是在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启迪,让学生将工匠精神逐渐迁移到学习中,并且明白“任何时候学习都不晚”,虽然自己从事的是基础的技术劳动,但是其中仍然有很多内容值得慢慢挖掘,有很多能力可以逐渐养成。

5结语

职业素养培育范文7

【关键词】生产安全;职业素养;立德树人;改革;安全意识

职业教育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教育类型,《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昭示了其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即企校联姻、深度跨界合作的现代职业教育协同育人特征[1]。落实《方案》理念的最终落脚点,就是课程教学改革[2],高职专业课程的教学必须与企业实际需求深度融合,以提高应用型人才与企业工作岗位的匹配度[3]。广西安全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广西唯一的一所安全类高职院校,致力于培养安全技术与管理专业的应用型学生,《应用化学基础》是该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结合学院自身办学特色,本文围绕如何将生产安全职业素养培育融入《应用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法规标准规范与章程意识,培养具有安全道德责任、具有集体安全观念和良好安全意识的安全生产管理从业人员,以积极回应落实《方案》对加强企校深度合作、立德树人、协同育人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以期为其他安全类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1安全生产职业素养培育的必要性

1.1任课教师综合职业素养有待加强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很多为刚毕业的研究生,甚至是本科生,他们大多缺乏在相关行业企业的工作经历,不了解企业生产及安全管理的实际情况,由于先天不足,授课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生产安全职业素养的教育与引导。大多安全类专业课程授课教师主要是在课程的专业理论、实验、毕业设计或企业生产实习等实践类环节开展教学,多是对课本专业理论知识的讲解与解读,较少与企业生产需求实际相联系,很少关注学生安全道德、价值观、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引导与启发。由于教师自身综合职业素养先天缺陷,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亟待与企业生产与管理相融合,提高教学质量效果。

1.2学生课堂学习效果有待改善

当前,学生入读高职院校的途径很多,除高考外,还有对口、单招、中职推荐升高职、“四项人员”直接入读高职等途径。由于政策的变动,部分院校对口、单招学生数量比例甚至达到80%以上,这些生源的学生知识结构基础普遍较差,自控能力明显不足,他们对安全专业课程理论的单独讲解兴趣,感觉到枯燥乏味,有的甚至根本听不懂,课上部分学生存在玩手机、低头睡觉或做其他课程作业的现象。

2开展安全生产职业素养培育的探索与实践

密切联系企业实际,将生产企业员工安全生产所需基本职业素养内容,融入安全类课程教学过程,努力培养具有安全道德的安全生产管理从业人员,强化立德树人、协同育人,本人在讲授《应用化学基础》课程过程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

2.1课程案例贴近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危害预判能力

教师应不断拓宽学科视野,创新教学方法,多关注生产生活实例,并将其引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科学、运用科学、尊重科学的理念,引导其根据自身知识储备随时预判可能出现的不安全状态,随时预估可能出现的危险事故、危害影响。在涉及到危险化学品时,重点介绍其腐蚀性、毒害性、燃爆性等理化危险特性及操作预防注意事项,提高学生对危险与危害的理智分析能力和安全意识。在讲授“气体的临界状态及液化条件”时,以《烈火英雄》火灾现场燃气罐爆炸片段为导入,随后讲解“真实气体p-Vm等温线示意图”。进而提出问题:“管道老化,用火不慎而导致燃气罐出气口开始冒火的燃气罐A”与“火灾现场大火烧烤一段时间后的燃气罐B”,在火灾现场,这两个燃气罐哪个危险性更大?结合问题,进一步讲解“真实气体p-Vm等温线示意图”。通过如此循环往复讲解,学生们基本都能能够较好理解临界状态的概念并进行实际应用。对于p区元素及常见重要化合物,从介绍常见的建筑火灾烟气成分分析入手。火灾烟气主要成分为CO、CO2,此外还有氰化氢(HCN)、氨(NH3)、氯化氢(HCl)、氮氧化合物(NOx)、光气(COCl2)等,明确火灾烟气是致人窒息中毒死亡的最主要因素。通过介绍火灾烟气,进而讲解火灾时预防烟气危害的注意事项,提高大家的火灾时的应急疏散与逃生能力。课程内容涉及到“醛”类物质时,尤其是甲醛,引入生活中的热点事件,即室内家具装修所致大量婴幼儿得白血病等血液疾病。通过分析甲醛的MSDS(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参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其危害性、操作处置注意事项、消防应急处理与急救措施等要点;通过分析密度板生产工艺流程,使学生了解甲醛存在的必然性;介绍室内甲醛容许浓度限值标准(GBT18883),分析室内家具板材甲醛释放量数据,计算不导致人体健康危害的最大可容许浓度,使学生理解家具板材的环保质量等级对健康的重要影响,掌握过程计算的逻辑关系,提高危害预判分析能力。

2.2引导学生牢固树立遵纪守法、遵章守程意识

《应用化学基础》教材中涉及毒害、腐蚀、爆炸等很多种类危险化学品,其危险特性各有不同,安全储存条件各有要求,如不按照规定要求使用或储存,极有可能发生严重的事故后果。授课过程中,对于金属炔化物(乙炔银、乙炔铜)、金属氰化物、轻金属、硝基化合物等,引入2016年天津港发生的危险品仓库“8•22”爆炸案例。给学生播放事故视频,介绍事故经过与危害后果(死亡173人,直接经济损失68.66亿元),讲解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使学生们能够明白危险化学品之所以危险是因为涉事企业没有按照法规标准规范的储存要求进行储存与管理,是因为涉事的安全评价公司、化工设计院等中介和技术服务机构未严格按照相应的法规标准规范进行客观评价,是因为有关政府部门监管未严格执行相应的要求规定。氯酸盐类化合物(如KClO3、KClO4等)作为一类重要的烟火药,在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烟花爆竹的生产制作。2006-2015年,全国共发生烟花爆竹亡人事故836起,死亡1702人,其中较大以上事故173起,死亡1094人;特别重大事故1起(2010年8月16日),造成37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6818.4万元[4]。烟花爆竹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一证多厂,分包转包,三超一改(超许可范围、超人员、超药量、擅自改变工房用途),三违操作(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生产不符合我国强制性国家标准的超标违禁产品等。通过事故案例介绍,事故原因分析与阐述,引导学生明确从事安全生产工作,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规标准规范,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及规章制度。很多规章制度看似简单,却都有血的教训,大家须尊重制度,敬畏制度,敬畏生命。课堂讲授过程中,还应添加国家法规规范标准体系的相关知识内容,让学生了解法规规范标准各层级之间的金字塔关系与框架结构,帮助其建立对国家法规规范标准的基本认知,牢固树立遵纪守法、遵章守程意识。

2.3尊重科学,客观认识、合法使用危险化学品

《应用化学基础》教材涉及危险化学品种类品种众多,除了前述部分所介绍几种外,还有氨、氯气、硝酸、氰化物、丙酮、超氧化钠、二甲醚、氟、三乙基铝、赛璐珞、硝化棉溶液、丙烯腈等。由于社会舆论及部分媒体不恰当的非客观宣传,很多人对危险化学品存在严重的错误认知,认为太可怕,稍不注意就会导致中毒、爆炸、起火、毁容等危害后果,今后工作中一定要远离。教师须引导学生尊重科学,客观认识危险化学品,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改变对危险化学品的错误认知,改变合成化学品对人体危害的错误认知。危险化学品存在危险性是必然的,这是由其理化性质决定的,但它也并不是洪水猛兽,并非不可控制,就像铁笼中的饿虎与野狼是没有危害性的。危险化学品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掌握如何利用与控制它的科学知识。对于危险化学品,可从《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入手,介绍危险化学品的定义和确定原则,使学生了解剧毒化学品的定义和判定界限。掌握了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的相关内容知识,也就掌握了困住饿狼猛虎的制胜法门。并非所有危险化学品都是危害巨大毫无用处,社会生活中的很多生活用品的合成与制作,如果缺少某种危险化学品,甚至根本无法进行生产。很多化学品本身并无多大危害性,如果使用得当就是救人于苦痛的良药,如果违背安全伦理道德与社会公序良俗而制作合成违禁化学品(如、化学武器等),安全品就变成了危险化学品。

2.4立德树人,强化安全道德及家庭社会责任教育

通过介绍事故发生原因,在学生心中根植遵法守法意识,树立遵章守程意识,立德树人,强化安全道德及家庭社会责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一种观念,工作中遵守法规标准规范就是守安全,就是尊重生命,就是在为单位创造效益,就是在为家庭尽责任,就是在向父母尽孝道,就是在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应该明确,企业的安全生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家齐心协力,要树立集体安全观念,做到人人都是安全章程的义务履行人,都是安全章程的监督执法者,同事有不安全行为应及时提醒制止,发现安全隐患应及时上报上级管理部门。应该明确这正是为了保护同事的生命安全,也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更是为了保护企业或集体的经济财产免遭大的损失。

3结语

职业素养培育范文8

1.忽视隐性素质的培养

医院都比较重视新护士的显性素质培训,往往忽视护士隐性素质的培训,对工作中必备的责任意识、协作能力及奉献精神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培训,使得新护士对职业培养的理解产生偏颇。

2.缺乏明确的职业素养培养计划

医院没有明确的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这就失去或者弱化了新护士培训的特色和生命力,新护士也就无法获得胜任岗位所需要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素质。

3.缺乏有效的评价手段

无法准确地反映新护士职业素养情况。因此,不少新护士在显性职业素养方面能表现出很高的水平,但在隐性职业素养方面没有得到过有效的培训与考核,这就使医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实际要求有较大的差距。

4.未能全面考虑新护士年龄及身心特点

新护士年龄小,世界观、人生观都没有形成,职业意识淡薄模糊、职业敏感度低。而医院在对这些新护士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新护士的年龄和身心特点,指导方法大多沿用培训高年资护士的做法,应用性较差。

5.高年资带教老师的职业素养培养能力有待提高

医院大部分带教护师都是从普通护士转变到带教护师的,未经过专门的培训,带教护师水平与能力有限,对新护士的职业素质培养质量也差强人意。

二、新护士职业素养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加强隐性素质培养

新护士年龄较小,好的行为习惯还没养成,因此,要让新护士明确学习目标、目的,完善对自我的再认识,把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与护理职业成败联系起来。新护士素质的“水上部分”,即显性素质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比较重视的方面,它们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改变和发展,培训起来也比较容易见成效,能够立竿见影地凸现出来,但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新护士综合素质问题;新护士素质的“水下部分”是隐性的,如果不加以激发,它只能潜意识地起作用。这方面处于冰山的最下层,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经常被忽视的,也经常被新护士所忽视。因此也就很难从根本上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如果新护士的隐性素质能够得到足够的培训,那么对新护士的提升将是非常巨大的,同时对医院的影响也将更加深远。全方位职业化素质培训的作用就是要“破冰”,要将新护士头脑中潜藏的意识和态度挖掘出来,将冰山水面上和水面下的部分完全结合起来,更大程度地发挥7/8水下部分的核心作用。只有重视新护士隐性素质的培训,才能够更大地提高新护士的显性素质培训的效果。护士的培养是一个前后衔接、有始有终的系统工程,启蒙于医学院校,贯穿于职业生涯全过程。是否具备职业化的意识、道德、态度和职业化的技能、知识与行为,直接决定了医院和护士自身发展的潜力和成功的可能。医院要提供更多接触社会和临床一线的机会,提倡新护士旁听医患纠纷的法庭审理等形式,增加社会实践和阅历,从而提高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2.规划职业生涯完善新护士职业素养培训计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雇员根据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对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特定的行动实施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作为新护士,在面对所从事的护理工作时,是把它视为谋生的职业,还是终生发展的事业,这对其在职业生涯中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职业生涯的规划,能够给护士指明一个有成就感的职业生涯途径,增强其对临床工作压力情景的适应,促进人格的成熟和平稳,增强自身潜能的发挥。建立一套新护士规范化培训计划,是护理管理的任务之一。本院制定了新护士规范化培训标准,通过5年多的实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计划中详细列出轮岗期须了解、掌握的人文知识。列出自学部分集中培训内容、授课时间、考核方式。

3.开展医德医风教育,培养新护士正确的职业意识

对新护士进行“救死扶伤、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精益求精、刻苦钻研”等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组织学习《护士条例》、《侵权责任法》及医院规章制度等法律法规,使新护士树立“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的法律意识;良好的护患沟通是好护士的必备条件,定期培训沟通技巧,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培训全过程,通过高年资护师的言传身教、角色体验、案例分析等对新护士进行潜移默化的职业道德教育,树立起“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学会在医疗实践中做到“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注重职业道德的自我教育,引导新护士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和领悟,促进他们将献身医学、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责任和职业责任。

4.建立新护士的职业素质评估体系

职业素质评估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引导新护士确立成长成才的目标。针对新护士的特点,评价因子应包括专业知识、临床技能、人文素质、医德修养等一级指标。一级指标下设二级指标,其中专业知识指标包括业务成绩、自学能力、科研能力等二级指标;临床技能指标包括书写病历的能力、护理技能、临床思维能力等二级指标;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水平、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同情心等二级指标;医德修养包括职业价值观、纪律法规意识、责任感、诚信意识等二级指标。根据医疗卫生事业对护士的要求,确定各项评价因子的系数和权重。评价方法应遵循主观和客观、定性与定量、结果和过程相统一的原则,以保证评估体系的合理性、客观性和可行性。

5.围绕人文素质举行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开展礼仪展示,每月公告栏公布好人好事、星级护士名单和照片等,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推广全员营销服务理念,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氛围感染,使护士心领神会,培养新护士的职业素养;本院还开展新护士岗前培训,安排每一位新护士都到导诊轮岗3个月,进行护士职业素养培训、考核、鉴定合格才能到临床科室,进行礼仪培训,接受服务规范方面的系统训练;护士定期到客服轮训,在服务最前沿切身感受患者的真实需求,将优质服务形成习惯并带到此后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另外,创设良好的医院文化氛围,通过优美的环境,培养新护士美好的情感,逐步使新护士人文素质丰厚起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新护士的综合素养。通过加强新护士管理、规范新护士日常行为,逐步在工作生活的磨练中提高个人修养和道德水平。

6.发挥好高年资护师的引领作用

高年资护师的素质对新护士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她们的言行对新护士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这就要求高年资护师要有更高的素质修养,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形式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护理人才,这也是提高新护士职业素养的重要保障。目前本院的方法是,确定临床导师,实行目标管理。临床导师选拔护师以上职称,富有临床经验的护理骨干,并具有良好的护士素质和高超的护理技能,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教学能力及管理能力。选拔的导师对新护士进行培训,实行一对一带教。护理部制订有效的奖惩措施,把带教老师成绩记入业务档案,作为考核定级,晋升职称,评先评优等的重要依据,从而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上岗前培训计划按要求按时完成。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