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教学范例

智慧教育教学

智慧教育教学范文1

关键词:体育教师;体育教学;教学智慧

0前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就教师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和关键作用,做出了充分的表达[1],并就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提出了明确的任务与目标。这是建党建国以来首个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名义的关于教师队伍建设与改革的重要文件,意义非常重大!有鉴于此,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时期中,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改革与发展将成为教育领域的新常态,体育教育也不例外。那么,如何运用新发展理念,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已成为摆在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的和重大的课题与任务。不断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是学校体育改革的基础性工程,而充分调动与发挥广大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聪明才智,是学校体育改革,尤其是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实现的关键之所在。因此,加强对学校体育改革的实施者、实践者———体育教师的研究,迫在眉睫,目的在于努力提升体育教师的责任与担当意识和能力。

1体育教师教学智慧的内涵与实质

体育教学需要智慧,智慧是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本质特征与要素之一,是心理与生理,理论与实践的集成[2]。纵观体育教学活动的特性,深刻诠释与领会体育教师教学智慧的内涵和实质,是充分发挥体育教师教学智慧的前提条件与首要任务。体育教师的教学智慧,是一种全身的投入和敬业精神的象征与体现[2],并通过长期的体育教学实践与积累所生成的一种相对成熟、稳定的特征与境界的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涵盖了若干具体的体育教学能力的综合应用,是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所体现出的感知、思维、创新、实践等多种能力整合后的高水平的系统能力[2~3]。体育教师的教学智慧主要体现在:1)指体育教师个体对整个体育教育教学情景过程、现实状况的自我感受;2)指体育教师个体对先前他人的实践、理论总结的自我领悟。这些自我感受与领悟,一般是能够表现出体育教师个体可以用语言表达的概念、理念与观念[2],但更多地是表现出的自如自为、自生自然的一种知识技能的流露、运用状态,而这种状态,恰恰是体育教师实施体育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基础,又是体育教师对新的体育教育教学理念和体育教育教学经验学习的有力支撑。只有这样,体育教师才能“动脑筋”地去用心掌握、体会体育教育教学理念,并结合实际地去加以实施与应用,大胆实践,积极创新,避免照搬照抄、机械套用。体育教师的教学智慧,不断要对体育教学、训练内容与方法,有较为准确、深刻地理解与把握,还要对所传授知识、技能的对象———学生,有较为准确、深刻地认识与观察,并科学、合理地把教与学,积极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在追求体育教学中的,学生学得快、掌握好的高效率的同时,还要达到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得、练得轻松愉快的高境界,即“快乐体育”、“健康体育”。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教学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要用智慧与技巧的方法、手段丰富体育教学,使体育课堂上呈现出:教学内容与形式,既丰富多彩、热烈活跃,又组织有序、合理有效;教师与学生之间,既自由忘我、真情交融,又自然贯通、行云流水;达到体育的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彰显体育智慧的新高度,趋向于一种理想的体育教学的新状态和新境界。

2体育教师教学智慧的属性与特性

体育教师教学智慧的基本属性就是体育教学的实践性。“因为教学智慧是实践性存在方式的一种表达,是基于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关注和行动而形成的特殊智慧”[2]。在实际的体育教学情形下,体育教学智慧[2],更多地表现出体育教师在具体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课堂上的理性应变能力与科学、合理的执教行为水平。体育教学智慧,只有在体育教学现场———体育课堂上,才能体现出来。体育教学智慧,主要是通过体育教师个体经验积累、实践感悟、教学反思而逐渐生成的[4]。而体育教师的教学智慧的生成要素,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学经验、体育教学思维力与体育教学执行力三个方面[2]。体育教师的教学智慧,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一种理性的实践活动,体现出体育教师主体的理性思维与实际效能,在理性的体育教学实践———智慧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体育教师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的符合道德的规范与体育的实践性需求,这是我们倡导体育教学智慧的发展与追求的方向。在具体实际的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之中,体育教师的教学智慧,一般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性:

2.1由共性征向个性化的转变

体育教师的教学智慧,就体育教师个体来说,都具有由共性向个性的转化过程,都具有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演变过程。取决于对体育教学的用心用情与否或程度,因此,就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一般都具有精明有效之处、异曲同工之妙,其教学智慧的形成、显现与水准,呈现出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趋势,体育教师智慧体育教学的个性化的特征就会越来越鲜明。

2.2由分散型向集成化的转变

首先,体育教学的过程(包括课前、课后),是一个由多个方面与环节所组成的,并受到多种要素与因素制约的集约系统;其次,既要符合体育教学的统一要求,又要面对学生个体的多样性与不确定性的情景需求,必须对整个系统要有全面、整体的认识、把控与执行;再次,体育教学智慧,是在整体把握体育教学过程中形成与发展的,其智慧行为的生成,集成了体育教师自身的全面认知与各方面能力,从而圆满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最后,在面对与解决错综复杂的体育教学中的相关问题和因素,驾驭动态情景的过程中,体育教师的教学智慧,一般都是由分散型逐渐趋向于集成化。

2.3由低效能向高效化的转变

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师传授和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与技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学生对体育运动兴趣的增强,随着体育教学条件的改善,随着体育教学方法、手段的改进,随着教学能力的进一步增强,就体育教师个体来说,其教学智慧必然由低效能趋向于高效化方向,从而,不断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实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协调发展的目标。

2.4由机械性向创新化的转变

体育教学行为,即体育教学方法、手段等,既有常规、共性的,更要有创新、个性的,因为,体育教学条件、对象与情景是动态和千差万别的,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学智慧去分析、研判和合理运用,并符合当下的体育教学实际,去有针对性与创造性的去实践和探索。这种行为常常是对教学常规的突破,是用非常规的手段处理实践问题的一种方式[5~6]。因此,体育教师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教学经验的丰富,必将实现其教学智慧的转型升级,使得其智慧成为一种“再创造性的劳动”。

2.5由静态状向动态化的转变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静态与动态的状态和程度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体育课堂中,教学智慧的体现,不仅是一种“存在状态”,更是一种“发展状态”。就体育教师个体而言,其教学智慧的表现形式、方法与内容,又是大相径庭的,可以借鉴与模仿,也可以被借鉴与模仿,互相启示,但必须要在消化与吸收的基础之上,结合实际地加以改进、完善与再创新,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的特色,使得体育教学智慧具有鲜明的差异化的特点和动态多变的特性。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大背景下,深入研究与深化学校体育的供给侧改革,尤其是体育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而加强对学校体育的实施者、实践者———体育教师的研究,将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并把落脚点放到不断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培育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我们的出发点和归宿。体育教育与教学需要教学智慧,这是体育教育与教学的特性与规律所决定的,而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育与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和参与者,要在充分理解与把握体育教育与教学智慧的实质和特性的同时,应主动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聪明才智,以极大的热情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充满智慧的开展好体育教育与教学,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将体育教育与教学智慧,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勇于开拓,大胆实践,充分激发广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充分启发广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知认同,充分满足广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期望需求,使广大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既学习到了体育的精神本质,又掌握了较为扎实的体育知识技能,还获得和体验到了良好的健康快乐,极大地促进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协调发展,使体育运动成为广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并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Z].2018-02-01.

[2]杜萍,田慧生.论教学智慧的内涵、特征与生成要素[J].教育研究,2007,(6):26~30.

[3]朱迎春.教师教育智慧研究文献综述[J].重庆电子工业职业学院学报,2012,(01):20~22.

[4]毛振民.体育教学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5]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智慧教育教学范文2

【关键词】高职继续教育;智慧教学;智能生态教学模式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依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现有施教机构,开展继续教育知识更新,进一步推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高职院校承担着继续教育工作的任务,为相关单位输送高质量人才[1]。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服务企业功能的重要体现,也是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社会专业型人才的继续教育[2]。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高职继续教育效果的提升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而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虚拟仿真等新技术为一体的智慧教学则为高职继续教育的变革性创新转型提供了机遇,不但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被教育界、产业界和学术界普遍关注和积极探索[3]。本文以高职继续教育为研究对象,探讨当前高职继续教育智慧教学的现状,提出智能生态教学模式(PRT),即平台(Platform)、资源(Resource)、教学(Teaching)为一体的有机模式。高职继续教育智慧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平台、资源、教学三方面的有机融合,进而推动高职继续教育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变革。

1高职继续教育智慧教学的现状分析

高职继续教育主要具有两个特性:“高等性”与“职业性”。前者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构建职业教育体系,重视教学;后者重视创新组织结构,拓展社会职能。吴万敏认为继续教育是一种追加教育,是对社会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技能更新、补充、拓展及提升[4]。高职继续教育的智慧教学应注入实践因素,深化产学研相结合,优化教学流程,提高继续教育质量。史小平在研究高职教学实践时对信息化进行正确界定的基础上,通过信息化手段在教学策略的体现、学习媒体的更新、教学资源的整合、评估手段的变化、教学方法的借鉴等方面分析研究构建智慧课堂[5]。叶娟利用云计算集群技术,根据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特色,构建新型智慧型异构云生态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资源互通共享[6]。同样,施琚等从技术层面构建SECP智慧教育云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互通[7]。张曦等以Z省N市为实际案例,展示了智慧教育对提高教育工作的显著成效[8]。近年来,高职继续教育智慧教学受到了高度关注,较多高校、高职院校纷纷进行形式各异的探索和实践,但从目前高职继续教育智慧教学的发展现状看,可能存在以下有待改进之处。一是智慧教学的社会功能较弱,产业及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暂缺乏良性互动机制。部分院校教学资源存在分布不均、缺乏协作、共享程度较低等问题。二是部分院校教学体系欠完善,高职继续教育被认为是高校学历教育的一种补充,因各地区在经济、政策支持力度等多种因素上存在一定差异,使得继续教育理念、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差距,教学质量有些参差不齐。三是部分院校教学模式创新性不足,信息化和互联网新技术应用不足,缺乏现场体验与互动、缺乏适用性和新颖性,硬件设施与师资条件相对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继续教育的发展。目前高职继续教育在智慧教学发展上存在改进空间,作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关键领域,高职继续教育应构建兼容并蓄的智能教育平台,整合各类师资和教育资源,搭建一个符合当前信息化、互联网时代需要的智慧教学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智能生态教学模式整合平台、资源、教学为有机整体,通过教育理念、思维的创新及信息化技术的充分应用,实现平台、资源、教学的共享与良性互通,推进智能化教学,使资源得到较大程度、较大范围的优化整合,形成良性“教学生态环境”,减少教学成本,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推动高职继续教育内涵式创新与发展,将为高职继续教育带来新的创新和转型机遇。

2智能生态教学模式的设计

2.1智能生态教学模式

教育生态学研究生态学方法与教育现象之间的联系与启示,例如自然生态好了,花草自然万紫千红,树木自然郁郁葱葱。生态教育模式重点研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社会环境、新技术的思维模式创新,以生态学的原理来指导教育实践,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创新与变革[9]。基于教育生态学的理论指引,以及当前部分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现阶段在“智慧教学”发展上存在的某些不足和缺陷,构建新的“智能生态教学模式”,是“智慧教学”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思路。智能生态教学模式融合平台、资源、教学三个相对独立的内容为一个有机整体,突破传统的单一的由学校或者教育机构主导的教学模式,针对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各类别、各层次的不同需求,整合各项资源,通过“优势互补,强强联合”,面向各机构和组织,构建起技术产品、优势企业、成功项目经验向大范围推广的教学模式,嵌入智慧型教学系统,集中展示各类应用场景,提供一个可学习、可体验、可交流、可展示的教学环境,营造一个智慧教学的“生态圈”,为各类教育培训提供有力的人才培养和智力支撑。

2.2智能生态教学模式的构建

智能生态教学模式整合平台、资源、教学为有机整体,三者相对独立且相互融合。以Z学院为例。平台(Platform)是指Z学院“智慧交互平台”,主要包括三种模式:一是G-to-G(政府———政府)模式,致力于打造政府与政府之间的同层跨区域、同层同区域、跨层同区域、跨层跨区域交流和专业技术学习机会;二是E-to-G(企业———政府)模式,致力于打造政府与企业的对接平台、企业的项目展示平台,助力企业与政府、企业与企业之间建立相关领域的上下游产业关联与协同;三是合作共赢模式,与高等学府、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依托信息相关领域优秀项目,建立产品体验中心,并将成功案例进行应用推广。资源(Resource)主要包括专家库、师资库、课程库、会员库、实训学院、现场教学点和培训场所等。除了自有资源之外,积极与各级各地相关部门、企业主体、智库平台、咨询公司、研究机构、培训机构、产业联盟、行业协会,以及专家师资建立广泛联系,积极整合各项资源,建立良好的信息相关领域“生态圈”。教学(Teaching)主要有两种途径。其一,紧紧围绕“互联网+新型智慧城市”、“互联网+创新”、“互联网+制造”、两化融合、信息经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相关领域,通过授课式教学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其二,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大型博览会、高端论坛、项目推广对接会等活动,开展继续教育教学,实现“端到端”教学,学员既能深入一线了解智慧城市建设、智能制造等新项目成果,又促进了政府和政府之间、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交流,让学员在“智慧”的环境中快速成长。

3智能生态教学模式案例

3.1国家智慧城市培训基地

Z省是率先提出将发展信息经济作为一大战略的省份,也是较早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省份之一。启动智慧城市建设示范试点项目以来,在推进发展过程中,信息化人才培养、产品推广落地等迫切需要专业的支撑服务。2013年,Z公司携手相关政府部门建立“Z省智慧城市培训基地”。2014年,被批复成立“国家智慧城市培训基地”(以下简称基地),依托Z学院开展继续教育运营管理,重点体现人才培养、智力支撑、体验实训、应用整合等四大功能,成为Z省智慧城市建设人才培训平台、技术展示合作平台、应用体验推广平台。

3.2智能生态教学模式的应用

基地运营四年多来,已经成功与特色小镇、产业园区、优秀企业等20余家单位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共建实训体验基地,搭建产品推广与交流平台,帮助企业与政府搭建交互平台并建立合作关系,致力打造“智慧城市”产品与服务交互平台,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项目推广、人才保障、智力支撑。同时,基地相继聘请近300余名包括工程院院士、咨询研究院首席专家、政府机构研究人员、企业管理专家在内的各类中高端专家和学者,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池”。在此基础上,基地通过嵌入智慧型培训系统,集中展示各类智慧城市应用场景,面向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培训、咨询及资格认证工作。培训内容和方式主要包括:一是日常培训教学,第一类对象主要是面向Z省各地市、县、区经信系统,为政府工作人员及各类企业管理人员、企业技术人员提供相关专题类的定制化培训服务。第二类是资质认证项目,目前主要承担“智慧城市规划工程师”、“物联网工程师”专业技术鉴定项目,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急需紧缺人才的认证项目。第三类是各级人社系统的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班。此外,不定期开展公开课,传递领域内新的咨询、知识和技术,拓宽视野,提升理论高度和业务水平,为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培养专业人才队伍。第四类是咨询与课题研究项目,通过课题研究深入企业、产业,为有关部门相关工作提供决策参考,为企业、产业的发展出谋划策。截至目前,基地围绕“互联网+新型智慧城市”、“互联网+创新”、“互联网+制造”、两化融合、信息经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方面开展了近百场专题培训,学员遍布各地。总体而言,基地智能生态教学模式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和实践,积极尝试教育理念和思维的创新,加强智慧教学的实践,不断营造良性“教学生态圈”,在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推进高职继续教育内涵式创新方面积累有益的经验,取得较好成效。

4智能生态教学模式的应用思考

随着智慧教学发展的推进,高职继续教育智慧教学在教学研究、产品推广服务上进一步深入,人才培养专业化与精细化程度不断加强,智能生态教学模式仍具备较大的优化潜力,结合Z学院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以下拓展思路:首先,进一步整合政府、高校、研究院、企业等专家资源,成立专家委员会,研发核心课程体系,研究撰写前瞻性的课题,在重点领域起到引领性作用,为政府在信息化领域相关工作提供决策参考,为企业、产业的发展出谋划策。其次,整合重点领域的优秀产品,为产品解决方案、产品开发、应用、运营服务等搭建一体化展示平台,开展产品推广及运营服务,为产业链搭建项目对接合作,推进产品成果进行商业转化。最后,顺应行业人才培养及市场发展需要,在重点领域细分行业,人才培养层次按照科研、技术服务等人才,开发相应课程体系,与企业、高校合作,为企业定制培养人才,在高校建立实训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项目实践导入、创业创新孵化培育等方式进行在职专业管理、技术人才的转型升级、高校大学生专业基础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综上所述,高职教育理念、思维的持续创新和信息化技术、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应用,为智慧教学、智能生态教学模式提供了机遇,给高职继续教育带来不断创新和转型发展的空间,高职继续教育将会迎来更为广阔的前景和未来。

【参考文献】

[1]钟无涯.高职教育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的经验证据:2004-2013[J].教育与经济,2015(4):38-45.

[2]胡伟卿.关于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发展趋势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24):39-40.

[3]陈琳,王运武.面向智慧教学的微课设计研究[J].教育研究,2015(3):127-130.

[4]吴万敏.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发展战略论要[J].教育探索,2012(8):17-19.

[5]史小平.“互联网+”时代高职英语智慧课堂中的“信息化”因素的多维性分析[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29-31.

[6]叶娟.高职院校智慧教学的异构云生态模式探索[J].高教探索,2013(2):103-108.

[7]施珺,王勇智,李慧.“互联网+”环境下智慧教学支撑平台的架构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7(11):70-73.

[8]张曦,张志祯,王永忠.新技术背景下教育新生态的建构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7(9):18-24.

智慧教育教学范文3

[关键词]人本;应用型;哲学智慧;哲学教育

一、应用型转型背景下人本教育的现实困境

所谓人本教育,就是“使人成为人”的教育,其主要内涵包括教育理念上的以人(学生)为本取代以知识技能为本,教育方式上的以人文关怀为本取代以说教管制为本,教育过程中的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取代以教师的教为中心,教育目标上的“使人成为人”取代“使人成为工具”。我国高校的人本教育理念及模式渊源有自。从“又红又专”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片面注重专业分科教育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的复合型人才培育,人本教育模式一直在不断探索与完善。“十三五”期间,国家将大力推进地方应用型工科高校转型。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2015年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对普通本科高校的应用型转型路径做出了具体安排:一是办学思路的转型,即地方高校的办学要转型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二是办学定位的转型,即把培养包括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在内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三是办学模式的转型,即要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最基本的办学模式。地方工科高校的应用型转型,实质上是实现以“知识培养”为核心到“动手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转变,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聘之能用”“用之有效”的需求。在这一大背景下,如何避免科学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与工具主义对以“成人”为核心目标的人本教育或人文教育的冲击,如何避免应用型转型发展蜕变为片面的“技能培训”或“应用迷思”,使得教育教学过程充满着严谨的逻辑设计,而缺乏诗意的生活情趣;充满着对成绩、证书、就业率等数据的过分陶醉,而缺乏对生命、心灵的人文关怀;充满着对专业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高度迷恋,而缺乏对生活世界和人文精神的深度关注,这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毫无疑问,高等教育无论多么注重“应用”,“应用”始终不能也不应该取代“成人”的终极追求,否则高等学校必将异化为“职业培训所”,高等教育必将异化为“谋生手段大集训”。在一个工具主义与实用主义盛行乃至主宰的教育机制中,我们对世界的“诗之思”将逐步失去生存的领地,取而代之将是对世界的工具式打量和对人生精确的计算,以物化为突出表征的人的异化将成为校园主旋律,整体上引发人文精神的崩溃与工具理性的泛滥,导致高等教育大批量地产出工具人与功利人。

二、哲学智慧与人本教育的契合

中国哲学独特的致思方向与深沉的人文积淀,与当今人本教育理念高度契合。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整体精神背景下之人生诗意与自由境界的追索,是主流话语形式。在高等教育中以中国哲学智慧来作为对地方高校实施应用型转型的文化引领,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普遍的适用性。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本教育的独特意义。马克思认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人类“文明的活的灵魂”。因此,马克思不但赞成对崇尚概念思辩而忽略现实世界的旧哲学的超越和扬弃,而且渴盼和追求“在现实中实现哲学”;他不但要求哲学在“认识论转向”的基础上“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务必要在“实践论转向”的基础上“改变世界”。哲学不但是一种系统化的肩负着“改变世界”使命的世界观理论,帮助我们反思、理解和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而且它要概括和总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最新成就,以充分体现人类智慧的“哲学方式”关注、回应并解答现实社会提出的问题和挑战。无论是中国哲学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其深沉的智慧乃是人本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首先,哲学智慧是一种价值关怀,它通过赋予日常生活以意义和价值,指导人类不断由“实然”走向“应然”。哲学的最初自觉就是立足于对现实的感性世界的解释和描绘,立足于对世界和人之“是什么”的回答,再以对人所特有的意义世界的探寻和建构的无比热情,在最终极的意义上不断地回应世界和人之“应当如何”的问题。人超越“在场”存在而进入“不在场”的意义世界生存,永远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所在。因此,哲学的智慧就在于它以特有的价值关怀把人从工具理性的支配下解放出来,把人从急功近利的当下沉沦中解救出来。这种智慧,源自它穷根究底的根本特性。它以“为什么”的话语形式,强调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对深层意义的发掘,对长远价值的思考,对理想生活的诉求。第二,哲学智慧是一种批判理性,它通过对一切既成事实与现象的反思和批判,开启人类理性的智慧之门,解放人民的头脑,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提供理论指南和思想先导。哲学是“解放的头脑”,这种“解放”是以破除思想僵化、解脱精神束缚、冲决专制藩篱、高扬创新意识为突出表征的。因此,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不是哲学的使命,教条主义、墨守成规更是哲学的天敌,唯有理性的批判是哲学的生命线,是哲学的内在本质,是哲学革命性的集中体现。这种批判,是与怀疑、反思、变革、超越和创新融为一体的,是六者的统一。换言之,哲学的批判理性,是以怀疑、反思、批判作为出发点、手段和动力,以变革、超越和创造为指归,通过对一切既成形式之不合理性的理性批判,达到对既成形式与可能形式之合理性的理性建构,从而使哲学始终站在时代思想文化战线的最前沿,在一种类似于笛卡儿的怀疑论境域中担当起以“解放思想”为核心的深沉的社会关怀的责任。第三,哲学智慧是一种思维方式,它通过由一系列概念、范畴及其逻辑展开而构成的思维之网,给人们提供理论思维范式与思维方法,锻炼理论思维能力,凸显哲学理论的逻辑力量和征服力量。哲学理论的力量,在于它以理论的方式去把握现实,使人们超越感觉的杂多性、表象的流变性、情感的狭隘性和意愿的主观性,达到对现实的全面反映、深层透视、理性解释、批判性反思和理想性引导。因此,哲学既不能远离生动活泼的现实生活而将自己禁锢在一个自说自话的小圈子里,也不能丧失作为人类精神之形而上运作的独立品格而沦落为只具有某种当前化指导意义的快餐文化。哲学这种以现实的感性生活为对象的形而上运作,不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思辩,而是以哲学概念、范畴作为思维之网的“纽结”,作为“认识世界过程中的梯级”,通过反思、整合、提炼和升华人类文化诸基本形态及其最新成果,以严谨的逻辑化概念展开反映和把握世界的本质与规律。最后,哲学智慧是一种人生境界,它通过开启人的“悟性”,在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无形习染中,提升人生境界,锻造理想人格,使我们自觉地迈向高远超迈的精神“自由王国”。哲学的功能在于“启悟”,通过提供对世界和人生的多维视点、思路和角度,培养我们对历史和现实,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科学洞察与正确取向。哲学的终极关怀是形而上的,它要超越当下展望未来,超越现实渴求理想,超越有限的生命视界追求永恒的精神存在,超越经验的自足建构信念的体系,表达一种悠远深邃的价值形上学眼光和本体论情怀。哲学的这种理想性指向,既能使我们以乐观坚定的态度、永不言败的精神风貌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又能使我们以超越的眼光、豁达无执的胸襟摆脱功名利禄等一切外在压制的束缚,在人的精神领地塑造自由驰骋的独立人格,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三、人本视域中的哲学教育

作为一种给人以“大智慧”和“大聪明”的学问,哲学教育就必须超越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套路,把师生之间的“我———他”型对象性关系转变为“我———你”型合作式关系,以更符合哲学内在本性与独特品格的体验、感悟、对话、讨论等方式,把“人是什么”“人应当是什么”“人可能是什么”等作为教学改革顶层设计的逻辑前提,深层次推进人本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1.把“大而全”的体系化教学转型为“小而精”的专题化教学,加强哲学教育的针对性和问题意识。长期以来,体系化教学是高校哲学教育的通用模式,其基本特征是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化、结构化,教学进度与教学设计都严格按照教材编排,按部就班,一章接着一章讲,一年接着一年念。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以教材为纲”,“以知识为本”,老师不用耗尽心力去改革教学内容,建构教学体系。但其局限性是显著的,最严重的局限性就是把本应生机活泼的哲学教育局限于僵化的教材体系,把本应直面现实问题的哲学理论局限于知识传授,把本应升华时代精神的哲学智慧局限于重复前人的言论。显然,满足于“大而全”的体系化哲学教育,并不能凸显哲学的时代性、实践性和哲学教育的针对性。解决之道在于打破照本宣科的僵化体系,以问题为导向,以哲学思想发展史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重大现实问题和前沿理论问题为切入点和关注点,形成“点面结合,以点为主”的专题化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主题突出,“以问题为纲”“以思想为本”,一次课围绕一个焦点问题,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运用相关哲学理论进行深度分析,使哲学教育真正面向实践、面向时代,面向生活,成为人们“解放的头脑”。

2.我们应变给出结论型教学为探索结论型教学,加强哲学教育的启发性和发现意识。所谓给出结论型教学,实质上是教师一言堂的写照,教师先给出某个具体的结论,再用数个事例加以证明,以彰显结论的真理性。因此,给出结论型教学把信仰的生成建立于对结论的阐释和证明上,通过老师的“苦口婆心”与事例的“反复证明”来实现由“真理性知识”到“内在的信仰”的转换。但实践证明:给出的结论很难转变为内心的认同,更不用说转换为真诚的信仰。姑且不论哲学领域的诸多问题有没有标准答案这一点,也不论我们所举的实例是否恰到好处,单就哲学教学模式而言,如果我们不能抛开只是“解释世界”的哲学传统,却抛开哲学自身的时代性与肩负的历史使命,抛开哲学命题得出的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生动丰富的探索历程,如果我们的哲学教学过程没有相关“问题”激发的学生思维参与,没有怀疑精神主导的学生独立发现,那么,这种外在的灌输式结论,又如何能升华成真诚的信仰呢?哲学的本性是怀疑、批判和创新,“哲学并不要求人们信仰它的结论,而只要求检验疑团”。因此,哲学教育的关键不在于给出结论,而在于探索结论。我们的哲学教育,应像苏格拉底的“助产术”,像柏拉图的“问答录”,像孔子的对话,像庄子的寓言,千方百计创设教学的启发式情境,在适量的文献阅读基础上,灵活运用讲授、讨论、演讲、辩论、答疑和对话等教学方式,让学生根据哲学观念产生的思想背景、历史发展、逻辑线索,自己探索并发现现时代的哲学结论,是学生由“知”到“信”的必要的理论前提。

3.我们应变政治说教型教学为“以理服人”型教学,加强哲学教育的逻辑性和说理意识。哲学作为观念上层建筑,与政治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它要承载也必须承载某些政治的功能。但它毕竟不是政治的附属物,更不是政治斗争和政治运动的工具。以极“左”的形式对待哲学,把它变成趋炎附势的奴仆,那不但不是任何意义上的哲学进步,而只能是哲学的沦丧和堕落。哲学有着自身的逻辑,这逻辑拒斥一切主观武断的臆测,拒斥一切带有其它目的的外在压制。因此,哲学教育的可“信”度必须建立也只能建立在“以理服人”的基础上。哲学课只有“说理”,没有“说教”;只有为什么“是”,没有本来就“是”。我们要依靠哲学自身的强大逻辑力量来打动学生,抓住学生,征服学生。我们绝不能把哲学课上成说教课,把充满盎然生趣的理论求索变成板着脸孔的沉闷说教。哲学的逻辑性是哲学理论的力量之源,它的展开直接反映了人类认识水平的高低。哲学逻辑性的教育和说理意识的增强,要着眼于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哲学反思方式的运用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育,让学生不但“我思”,而且“思我”,不但懂“理”,而且论“理”,不但知“是”,而且求“是”,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在海德格尔所谓的诗的“思”中,寻找、发现并切身感受哲学理论浑然天成的逻辑力量和哲学之“思”曲径通幽的无限乐趣。

4.我们应变知识目标型教学为智慧孕育型教学,加强哲学教育的体验性和对话意识。哲学教育当然离不开哲学知识的普及与积累,但哲学教育决不能等同于哲学知识的普及与积累。哲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爱智慧”,是使大学生在哲学教育中能够用“惊奇”的双眼去打量生活的世界,去探索世界背后的东西,去追问“为什么”和“应当是什么”。这种智慧的孕育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其一,引导学生对现实进行理性反思和批判,通过对人生、社会现象乃至整个世界发展之“必然”与“应然”的理性分析和判断,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其二,引导学生体验。哲学智慧有许多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尤其作为主观色彩极浓的善与美的境界,它有时无法用晓畅的语言描述,它需要的是身临其境的体验,需要正确理论引导下的豁然开朗、恍然大“悟”。教师要善于设置并引领学生进入一种哲学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中,学生通过强烈的精神感受、强烈的情感体验和强烈的心灵震撼去感悟哲学与生活、哲学与社会、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去感悟善与恶的分化、美与丑的对立。其三,引导学生对话。与中西哲学史对话,使哲学教育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现当代西方哲学对话,让学生感受现当代西方哲人的智慧;与现当代科技革命对话,使哲学的世界图景随科技的进步而不断深化;与当代世界各国的社会实践尤其是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对话,使哲学真正面向现实并体现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与哲学界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对话,使哲学教育站在思想理论战线的最前沿,彰现出哲学的深层魅力。

参考文献:

[1]唐少莲,周敏.论人本教育的困境及其模式建构[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3,(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孙正聿.关于哲学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J].哲学研究.2000,(6).

智慧教育教学范文4

关键词:“互联网+”;传统课堂;智慧课堂;对比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互联网+”理念在各领域的应用,网络媒体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大量知识,课堂教学也更需要师生对于知识点的交流与共鸣。在此背景下,传统课堂的弊端更加明显,且不再适合当下的教育教学趋势。“互联网+”模式为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作为一种新型教育形式,智慧课堂将现代化手段切入整个教学过程,为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促进教育管理数据融合,信息共享以及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的融合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智慧课堂的概念

智慧课堂是“互联网+”时代有效利用物联网技术开展现代化教学的重要平台,是网络信息与教室教学相结合的一种课堂形式。智慧课堂与传统课堂不同,主要表现在其授课、听课方式上。智慧课堂通过对教学参与者以及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进行精确感知和监控,并通过高科技软硬件设备,对课堂的教学信息进行分析整合。智慧课堂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智能学习、教学辅助工具,便于进行情景教学、课堂的交互式学习,并能够按照个性化教学需求,推送电子教材和学习资料,便于学习者通过网络和移动设施参与学习,促进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能力。智慧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多方面多渠道的驱动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经验与知识基础,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重新整合,促进其创新能力和应用的提升。

二、智慧课堂的特点

“互联网+”时代下,智慧课堂的建立,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因此智慧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其在信息科学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创新,以及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上具有明显特色。智慧课堂具有以下四个核心特征:

1.教学决策数据化

在稳定的信息技术支撑平台下,智慧课堂能够合理利用资源,收集动态学习数据,并加以深入分析。利用数据和图表,具体地体现出学习效果,丰富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也在这一过程中从依赖教师的教学经验,转变为依赖信息平台的客观数据,帮助教师精准地掌握学情,有针对性地安排及调整教学。

2.交流互动立体化

与传统课堂相比,智慧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交流互动更加生动灵活,形式更多元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和信息传递方式更具有多样性。除了课堂内交流,师生、生生间还可以通过智慧教室的信息化平台,移动客户端、云端平台等进行课外交流。真正实现师生、生生之间全方位、无障碍沟通。

3.评价反馈即时化

即时化指动态伴随式学习评价,这意味着智慧课堂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动态的学习诊断与评价。包括课前预习与反馈、课堂内检测评价与即时反馈、课后作业及跟踪反馈,对形成性教学评价体系进行重构,实现了即时、动态的诊断分析及评价反馈。

4.资源推送智能化

学习者能够从智慧课堂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如微课、网页、语音等,这些多种形式的富媒体资源,能够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要,有针对性地推送学习内容,符合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学习效果。智慧课堂的应用,其目的是精细化管理教学过程。是基于物联网技术基础上的新型现代化教室管理系统,集多功能于一体,如智慧教学、环境智慧调节、视频监控及远程控制等,多方位强调智慧教室的功能需求,是未来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利用移动终端这一媒介,将传统课堂教学与移动学习相结合,很好地解决了移动学习与固定课堂的矛盾。为了让课堂变得高效、简单、智能,智慧课堂运用现代化手段切入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课前预习、课中分组讨论以及随堂测验的教学过程,快速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针对性指导,真正做到个性化教学。

三、传统课堂与智慧课堂教学对比

1.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以书本知识讲授为核心,重理论,轻实践,使得知识抽象化,符号化。学生无法做到对知识的活学活用,只能理解表面意思。传统教学方式教育手段过于单一,课堂大多为“一言堂”,即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过程缺乏趣味性和创造性,人体的听觉、视觉和其他感官系统不能被完全调动,因此无法实现理想的学习效果。即使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但在使用过程中多媒体课件或视频、音频也仅仅是信息的单向传输,仅为辅助作用,课堂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高效的技术手段。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高校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教育教学与科学技术不断融合,引发了传统课堂教学流程与结构的深刻变化。智慧教室构建更加符合现代化教学要求,特别是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智慧课堂引入了多类型、多方位的智能化教学平台与终端,为学习者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多媒体资源,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及学习特征,有针对性地推送辅导资料,真正促进了教与学的有效结合,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2.教学对象

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以学生整体为教学设计对象,教学无法顾及学生间的差异性,对有不同学习诉求的学生来讲,这种“大锅饭”的学习方式无法满足其学习需求。智慧课堂对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课堂组织模式进行重塑和升级,都是基于以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为目标的培养,然而学生的学习依旧停留在低价认知范畴,教学效果无法满足对学生全范围能力提升的目标,因此传统课堂存在不足和缺陷。在教学实践中,传统无法全方位培养学生的高阶认知目标,如分析、评价和创造能力。

3.教学效果

传统课堂教学过于片面地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以教师为主的师生和教学关系。主要表现为以教为中心,学习围绕教学转,一切教学活动都是教师在传授课本的知识,形成了“一言堂”这种不平衡的课堂结构。传统教学无法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课堂互动较少,学习的主动性较低,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但无法对知识进行有效理解和应用。相对于传统课堂,智慧课堂重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更好地达成课程学习目标,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从整个学习过程来看,学习应是富有创造性的、具有个人特色的。学生的学习过程由被动接受的过程,变为了智慧生成的过程。同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极大地提升,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智慧课堂在技术环境的辅助下,充分利用设备进行交流互动,沟通方式也更加多元化。交流的及时性能够帮助学生的疑问得以有效解答,提升学习效果。从学习效果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学习目标由传统教学中低阶的知识认知,提升到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和再创造。在智慧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起了极大的支撑推进作用。在全面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条件下,智慧课堂能够精准分析学生的学习特征,定制符合学生个体差异的学习内容和练习,通过对整体和个体的学习情境的分析,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推送个性化学习内容和教学资源,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进行全程智能化跟踪。智慧课堂的个性化教学方式,能够满足对学习目标、情感目标等各方面有不同期待的学生,真正做到个性化教学,全方位监控并保障了教学效果。智慧课堂着重关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学习和应用。

四、结语

智慧教育教学范文5

关键词:智慧;体育教学环境;智慧课室;大数据;发展趋势

1智慧教学环境建设的背景

2018年4月,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普遍提高、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八大基本理念、十大战略任务,其中第八项任务就是加快教育的信息化变革”。这就对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加快实现教学智能化、教育信息化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传统教室基础上改进的多媒体教室、数字化教室等,极大的促进了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革,但是还缺少统一规划,建设部门各自为政,具备多个系统并存,无法对数据进行留存;课堂教学情况不透明,难以全面掌握课堂教学的问题;资源积累存在困难,由于资源建设主题为教师,资源无法集中;无法了解信息化教学整体水平;难以了解学校真实的教学质量。主要存在设备集成度不高、交互教学手段不足、教学资源体系分散、教室及设备维护管理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另外,现有的多媒体教学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形式,难以高效提高教学质量,并且与学校的教务、教室管理等方面的业务衔接不足,造成资金投入大、效能局限性多、业务统筹低效、日常管理和服务困难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体育教学的特点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信息技术的现代化必定冲击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发展。综观当下的高校教学环境,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录像录音技术、无线网络技术、网上选课、评教、远程授课等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大高校,但是这样的智慧化程度是不够的。

2智慧教学环境的含义及特征

2.1智慧教学环境的含义

智慧教学环境的解释是:以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虚拟与现实等多种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手段,全面统筹数据、信息、知识以满足教育信息化的需求,实现体育教学管理智慧化、教学活动智慧化,构建智慧的教学环境。

2.2智慧教学环境的特征

智慧教学环境将现实教学环境和虚拟教学环境相融合,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融合,将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将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相结合。对体育教学过程实时记录,掌握学生的情感感知、社会感知和位置感知,提升教学环境的全面性、适应性、可操作性。教学管理高效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能够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科学分析、评价;无处不在的开放按需学习;全球教学资源高度共享。

3智慧教学环境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巨大变革正迅速冲击着教学环境的信息化和智慧化,体育教学模式也从传统讲授发展到翻转教学和混合式教学。构建智慧化的教学环境有助于促进教学服务个性化、师生互动多元化、教学形式多样化。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快乐地教,学生快乐地学,以便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将智慧教育融入学科课堂,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满足了时展的需要。智慧化教学环境的建设目的就是使学生收获最大化,提高学习的趣味度,更好地参与教学活动。将技术与物理空间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打造一种全新的教学空间、教学载体。智能信息技术包括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是促进智慧教育发展的关键力量。虽然现在我国在教育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是实现智慧教育总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智能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有望破解当前智慧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4体育院校智慧教学环境建设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日趋成熟,在教育领域,教学环境的智慧化建设成为新的建设热点。现如今分布在教室内的独立业务系统越来越多,如:语音广播、语音电话、教室借用、自习室预约、学生考勤、老师考勤、信息、资产管理等,这些业务系统都是单独建设、单独管理,导致用户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成本过高,同时也缺少一套综合管理平台进行统一管理,日常运维管理成本也过高。智慧课室通过管理平台高效地解决了以上问题,通过智慧化管理平台实现教学、考勤、资产多方面管理,减少用户信息化建设整体成本。

4.1教学空间智能化

按照4D教室的设计理念,可以将桌子、墙面设计成不同颜色,也可以将座位设计成不同颜色,体现体育院校学生活泼的特点,融入体育元素。将扩音系统、投屏系统、视频矩阵系统、环境控制系统、集中管理控制系统、运维系统等多种系统应用于教学平台,辅以智慧化桌椅和教室布局。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单位、以分享、讨论为主体,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并在讨论分享过程中培养学生批判性、逻辑性思维,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型能力。

4.2教学模式智慧化

利用互动教学平台、无线投屏设备、无线话筒、交互屏、电子白板、投影仪、视频记录与播放设备、视频互动设备等设备,实现交互式教学、体育教学资源积累、点播,以及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习过程的管理;教师的辅导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保障了学生获取指导的及时性,这种辅导可以是按照教学计划进行,也可以按照实际每堂课程的内容进行,通过投票、讨论、测试、辩论、PK等模式增强学生参与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互动平台可以实现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点,以课前、课中、课后为主线,线上内容,课上互动、答疑,来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提供一套交流互动的平台。如:课前的知识预习,课中的小组讨论、随堂测验、成果分享,课后的在线测试、问题交流、教学评价等,从而更大程度上保证学生学习的效果。线上内容设置分为:资料学习、作业、考试、小组讨论四个部分。线下课堂:针对翻转课堂,线下课堂学习提供明确的学习要求,让短暂的课堂时间能够得到有效充分利用。移动客户端:支持移动端使用。任意投屏输出:每个小组成员的电脑显示内容或老师的显示内容都可以同步输出到主屏展示,老师也可以将某一小组的内容输出到指定小组的显示屏幕。在智慧化管理、智慧化教学的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应该是智慧化的。学生将更加直接、更加便捷、更加有效地接受知识。教师的教学内容更加精准的指向学生的内在诉求和外在需要,在集中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传统学习方式的基础上,创新更加高效的学习形式。混合式学习:提供便捷的线上和线下学习,将合作学习与线上学习相结合,使学习更便捷、更容易、更有效。开放式学习:以任务为导向,通过多种教学互动形式来解决实际问题,获取知识。

4.3教学资源智慧化

基于云技术的虚拟桌面和充分利用虚拟化技术的教学资源平台,彻底改变了教室应用和管理模式。学生、教师、管理员可以在任何地方,包括办公室、宿舍、图书馆、教室、家里等,通过自身电脑、手机、PAD等登入公共电脑机房的桌面终端云,完成上机教学环境的准备或上课时未能完成的实验及进行复习,在获得桌面终端移动便捷的同时提高公共电脑机房使用率。提升桌面系统安全:相对于传统的PC,桌面终端云的操作系统可减少病毒入侵和攻击。安装程序简单,容易操作。桌面终端也均可得到升级,降低系统风险;

4.4教学技术智慧化

伴随着技术的飞速革新,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逐步应用于教育领域。除已广泛应用的计算机多媒体、投影幻灯、录音录像、网络无线技术,电子白板、虚拟现实、分析技术、混合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也逐步应用于现代教学。数字化技术:自带设备、翻转课堂、位置智能、创客空间等。学习技术:教学游戏、微学分、学习分析及适应性学习、微课、移动学习、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小众私密在线课程、虚拟和运程实验室技术等。可视化技术:3D打印、地理信息系统/制图、信息可视化、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技术、立体现实和全息显示技术等。使能技术:情感计算、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多跳网络、移动宽带、自然用户界面、近场通讯、下一代电池、开放硬件、语音翻译、虚拟助手、无线电源和分析技术等。互联网技术:区块链技术、云计算、数字学术技术、物联网、下一代学习管理系统等。这些新技术的引入,无疑将促进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未来的教育将更多应用混合型学习设计,重设学习空间,日益注重测量学习、深度学习。

4.5教学环境、资产管理数据化

通过本地/远程网络实现教室设备(如投影机、电子白板、电动幕布、交互屏、教师电脑、门锁、灯光、风扇、空调、窗帘等)的自动控制;配合一卡通系统、学校教务系统,实现教室设备的智慧化管理和控制。智慧管理平台将用户所关心的数据非常直观的呈现出来,包括当前教室使用情况,教室使用率、教室预约、教室借用、学生考勤、老师考勤、资产概况、设备告警、待办事项等等,非常方便管理人员一目了然的判断当前各系统、各功能模块的运行状态,同时可根据用户的不同角色所关心的数据差异,首页支持用户自定义,只呈现用户所关心的数据或根据用户关心的数据来调整首页各模块数据的先后顺序。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学生考勤数据、教师考勤数据、设备使用数据、教室借用数据、自习室预约数据、设备故障数据、故障处理数据、教室使用率数据可以作为未来教学大数据分析的数据源进行积累。(1)报表统计:管理平台报表统计中心分为异常情况统计和使用情况统计。(2)数据分析:教师根据不同的应用领域、研究问题,抽取所需的数据,开展学生学习分析,预测学生学习轨迹,推荐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料。在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学生学习知识进度数据、学生平时成绩数据、学生回答问题数据、学生知识点掌握数据、错题统计数据等可以作为未来教学大数据分析的数据源,为今后教学改革提供分析、决策的依据。

4.6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特色教学环境

将VR、AR和MR技术引入到体育教学课堂中,让学生获得更真实的视、听、触、动等感觉的虚拟环境体验。学生利用虚拟仿真系统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甚至可以在虚拟世界里与过去和未来的事物接触,在虚拟实验室里完成各种各样的实验,构建深度互动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开展协作式、体验式学习。利用虚拟现实系统开展教学互动,建立虚拟实验室,给学生更便捷、更真实的体验。在虚拟实验室里,系统根据学生的生理特征和运动目的,为学生选择最佳的活动项目,并提供运动方法、运动负荷的指导,如高山滑雪等高风险的运动项目,利用虚拟实验室或教室进行教学和训练,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积极性,做到科学高效运动。

4.7校园环境智慧化

智慧化校园环境建设是十三五规划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工程,建设目的在于使用智能化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打造一个智能化校园空间,舒适便捷的校园生活,随时随地可获取的学习资源。校园环境智能化建设将主要从智能化教室、智能化校园食堂、智能化校园超市、智能化图书馆、智能化体育馆(田径场)、智能化实验室等几个方面进行建设。智能化教室,将会颠覆学生以往对教室的认知,从步入教室的那一刻起就会感到明显的不同,每节课教师不再需要繁琐的点名,通过人脸识别系统或虹膜技术等高新识别技术将自动识别学生签到,签到结果也会自动传到教师的终端。课室的布局也会完全不同,体现在桌椅的摆放及墙壁的颜色上,依据季节和气温,系统会自动调节教室内的温湿度。课堂上数据分析技术将会根据大数据,依据每位学生的表情及上课表现,对学生的注意力、思维活跃程度、情绪等各种信息进行分析,便于教师及时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智慧化体育馆里,各种体育器材设施都通过物联网系统进行连接,学生只需一键就可了解每件器材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运动中会有系统对每位学生的生理指标和心理指标进行实时监控,提醒学生及时进行补水和休息等。体育馆的智能化还体现在,体育馆内的环境可以调节模式,例如:阴雨天模式、晴天模式、四季模式调节、高压低压模式、高氧低氧模式等。

5智慧体育教学环境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智慧教育教学范文6

雨课堂是一种新型智慧教学工具,通过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构其融贯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联系。“雨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当中的应用,将问题激发、学习探讨、巩固提升融为一体。

(一)课前准备———问题激发

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制作手机课件,推送预习任务。手机课件主要可以有两种形式。一种为单纯的图文课件,另一种为加入微视频的课件,“雨课堂”与海量的MOOC资源内部链接,同时还可以插入外部的网络视频。在这个阶段,通过课前预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前学习,重在进行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激发。

(二)课堂教学———学习探讨

通过“雨课堂”进行课堂授课,能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构建起沟通互动的桥梁,以提升思政课堂的丰富性、互动性和趣味性。课堂交流互动。“雨课堂”当中内置了弹幕、随机点名等功能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首先,通过弹幕功能,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其次,随机点名的功能也能够有效调节课堂的氛围。只要点击“随机点名”的按钮,大屏幕上就开始滚动所有人的名字,教师再次点击按钮,那么被点名学生的名字和头像就会出现在大屏幕上。限时测试。“雨课堂”可以通过“插入题目”的功能,在课件当中插入单选题、多选题、投票题、主观题等多种题型。提前设置好题目后,教师在课堂当中随时可以进行测试,同时还能够通过将答题情况即时通过投影进行公布。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在课堂上推送限时测试,一方面既可以即时地掌握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能通过限时测试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三)课后复习———巩固提升

雨课堂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督促学生进行复习与反思,同时也让教师能够对学生的课后复习进行即时的掌控。推送课后复习资料。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推送课后作业、课后测试的方式推进课后复习。教师可以通过“雨课堂”将作业的具体要求推送到每一个学生的手机端,同时还可以配上语音讲解。教学资源共享。课后,教师可以通过分享教学资源的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空间,包括视频、书单、网站资源等,让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后拓展。分析教学数据。每堂课结束之后,“雨课堂”会自动记录每一个学生在这个平台的行为,并将这些行为进行统计分析。生成的教学数据既能让学生对自己的课堂学习行为有一个大致的轮廓,也让教师能够通过精准的数据及时地掌握教学动态,进行教学反思和教学行为的调整。

二、“雨课堂”智慧教学模式应用于高校思政课的关键要素

想要发挥“雨课堂”智慧教学模式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促进作用,需要教师进行教学理念的变革,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并回归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将传统教学真正转化为符合智慧教学理念的新型思想政治课堂。

(一)理念变革: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雨课堂”不是一个简单的信息化教学工具,其背后应先是教学理念的变革———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取的。在建构主义理论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一种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可迁移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引发学生学习为目的,重视学习效果,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范式相对应的新教育教学范式。”[1]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解开了传统的教师本位的束缚,而将教学的视线转向了对学生的关注,学习最重要的作用是对学习者知识、能力、思维的综合发展。“雨课堂”是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工具被引入到课堂当中,但它的运用更应该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之下对教学进行重新的设计和思考。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思想阵地,应该帮助学生实现从学习知识到学会学习的能力培养,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索的学习建构,从理论知识浅层认知到多种思维与能力训练的综合培养。

(二)素养提升: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教师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施者和组织者,教师的职业素养将会直接影响到政治教学所产生的实际效果。“雨课堂”智慧教学模式的实践需要多种信息化手段和丰富的网络资源。因此,“雨课堂”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提升信息素养。一方面,“雨课堂”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能够运用多种信息手段构建完整的学习生态环境。由于“雨课堂”平台能够将学习的时间、空间拓展到线上和线下,因此教师需要构建完整的学习生态环境,才能真正让学生实现完成的知识探索的过程,需要教师熟练运用多种信息手段、挖掘多种信息资源。另一方面,需要教师利用信息素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智能手机与人民的生活、工作、学习联系愈加紧密,甚至被戏称为“人类的新器官”,知识获取的途径变得愈加多样。在这种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大学生与互联网有着先天的亲近性。在思政课堂上,想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还需要充分认识到当代青年学生对于网络元素的喜好,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利用“雨课堂”的各种功能,并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回归内容: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雨课堂”功能要发挥出最大效益需要立足于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因此,其本质应是回归于教学内容、服务于教学内容,“‘雨课堂’是教学工具和形式,授课知识点是教学内容,内容是根本,形式是外在表现,内容通过恰当的形式呈现,形式要为内容服务”[2]。将“雨课堂”运用于思想政治课堂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应成为学习设计师,设计学习的全周期。思想政治课程更重要的是实现其“立德树人”的重要功能,如何将理论性的知识,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转化为深入人心的精神力量,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课题。运用“雨课堂”进行思想政治教学,则更是需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让智慧教学工具真正服务于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刘海燕.“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欧洲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命题[J].教育研究,2017(12):119-128.

智慧教育教学范文7

《酒店英语》课堂以听力和口语为重点,注重情景环境,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目前大部分老师对多媒体的运用也只停留在音频、视频和PPT等材料播放的初级阶段,也未使学生课后做到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学习,保持学习的持续性。为此,文章首先主要对智慧课堂及个性化进行梳理,并针对酒店英语智慧课堂个性化教学模式进行构建,旨在帮助英语教师能够更好地将课堂和信息技术进行融合,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提升学习兴趣。

二、智慧课堂及个性化

在新课程改革和新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出现了新的课堂模式———智慧课堂。智慧课堂是由智慧教育发展而来的,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运用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方法,将课堂教学内容达到更好的实现,从而构建一个具有个性化、智能化和数字化的课堂。国内外关于智慧课堂的研究主要从以下方面开展:(1)聚焦利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促进学生学习。如:MattRapp,R.BenjaminShapiro,TanMinhTruong等认为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智能终端设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参与度。(2)注重构建学习活动本身的智慧课堂模式。(3)关注学习模式的个性化、自主化和多元化在智慧课堂中的运用。国内关于智慧课堂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一是在教学智慧与智慧教师的研究,旨在提高教师技能。二是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创造智慧型的课堂环境。对于课堂智慧环境的研究也基本是围绕信息技术对学习的促进,智慧课堂模式的构建和学习模式个性化、自主化和多元化三大点展开,并结合智慧课堂三个特征:自主、泛在和个性化进行阐述。

三、酒店英语智慧课堂的特征

(一)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智慧课堂中教师通过网上学习平台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可自动推送不同层次的知识内容和学习方法。目前,有很多学校只关注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个性,追求学科的共同问题,而忽略了课程间的截然不同,单纯的选择个别的知识点给学生学习,没有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方向,教师也没有从每个学生的水平出发来设计课程。智慧课堂更好的完善了这一弊病,它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计出不同主题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路径,根据学生不同的接受能力及基础,进行因材施教,做到教师个性化的教,学生个性化的学。

(二)丰富的课程资源来源

互联网的最大优势在于开放和共享,是创新、传播和分享知识的最有效的工具。它在课堂上,为智慧课堂的形成提供了最不可或缺的资源,并为自主学习提供便利。智慧课堂教学内容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更多跟学习内容相关的,关联性极强的,具有真实情境的媒体资源。比如:喜马拉雅软件,流利英语说,中国日报等。同时,教师在课前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也可为学生搜索互联网资源进行引导,让学生自己获取各类资源,这样学生的学习内容就不受教师个人的局限,来源丰富。

(三)真实的教学情景环境

酒店英语智慧课堂注重引导作用,让学生体验课堂,融入课堂,最终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和技能,使他们在日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能够自如的表达和使用。在职业英语社会化的导向作用下,对于酒店英语的情景创设和模拟要求更大。因此,职业教育的教学难点不仅是对于词语和句子的表达,还要求教师利用多媒体、网络、趣味游戏等为学生建立真实的教学情境,并帮助学生在情境中熟练使用,提高语言能力。

(四)持续的自主学习行为

智慧课堂不同于传统的高职英语课堂,时间和空间只局限于教师在课堂上的九十分钟。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人人都有电脑和智能手机等电子终端产品。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喜好在这些智能终端平台上进行网上学习,并与老师进行沟通和互动,延续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学习,使我们能够将课前、课中和课后更好的衔接,降低了学生的遗忘速度,同时也实现了持续性教学,自主学习。

四、酒店英语智慧课堂个性化教学模式探究

智慧课堂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以智慧化的网络信息技术为依托,最终落脚于课堂。在酒店英语智慧课堂中,教师将词汇、短语、句型、场景、游戏活动等在网络学习平台进行展示和分享。学生通过学习平台上文本、图片、音视频进行学习,进行互动。教学平台成为学生和教师的沟通平台。通过分析各研究学者对智慧课堂模式的理解,结合现下高职酒店英语课堂的教学现状,构建了酒店英语智慧课堂个性化教学模式,形成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教学实践、总结评价,和学生个性化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巩固。教师的个性化教学设计和学生的个性化课前预习属于课前准备活动。在课前,酒店英语课程可通过口语情境表演、影视作品等有关外语学习资源相互链接,也可以通过不同岗位的实际操作视频进行观摩熟悉章节背景知识。如:可将《酒店英语》课程中有关酒店前台接待、客房服务等实际视频提前推送给学生,帮助其了解应用常识。教师在向学生预习任务时,应展示任务完整,任务指令明确,为学生推送对应的预习任务,由此获取知识点,促使教学设计完整有效,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在预习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学生便可知道本章节的重要教学要求,因此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自主选择内容完成或者讨论完成。对于无法解决或解决过程中存有疑虑的问题,可以通过上传平台和教师进行沟通,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和完成情况进行及时解答,并反馈和总结学生的预习情况,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得以更好的体现,及时调整和完善课堂教学的难度,修改教学设计,突出重点,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实践和个性化课堂学习是整个课堂中最重要的部分。在课中,由于酒店英语具有社会职场性,教师首先将某一职场场景处理的方法和操作流程告诉学生,然后将处理流程中可能用到的重点句型和短语展现出来,并通过典型案例进行展示,增强课堂教学的实际性。酒店英语的学习重在实践,单纯的依靠课堂的小组游戏来巩固是完全不够的,还需依靠学生在真实的实际环境下相互合作来进行演练。智慧学习平台可为学生提供对应的场景环境,帮助学生完成角色演练,加强巩固。教师根据智慧学习平台上学生的随堂竞答、练习检测和课堂的角色演练等每一环节进行实时答疑和点评,以此更好的进行教学调整和管理,使教师能更好的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调整每一教学环节的时间,使教学活动更加合理,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在课后,酒店英语智慧课堂主要分为教师的个性化总结评价和学生的个性化课后巩固,并进行相互反馈。课程评价包括教师的教学评价和学生的学习评价。教师的教学评价可以通过学生对教师进行网上评课,投票和留言评论等多元综合评价,教师也可通过平台对学生的作业、表演视频进行网上点评来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进行个性化评估总结后给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课堂随堂学习资料,课后作业和具有针对性的拓展任务,并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定制课程内容,保证学生能在智慧学习平台上有丰富的自主学习材料。英语场景演练的巩固是必要的课后任务,学生可以上传课后小组演练视频展现成果。教师在整合发送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学习资源的时候,要注重帮助学生将储存的知识最大限度的输出,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课后作业和任务,利用网络智慧平台和同学、老师进行讨论、互动解决问题。对于自己掌握不够的知识点,学生可根据需求自主选择进行课后巩固,实现课堂教学与学生个性化课后巩固的融合。

五、结语

智慧教育教学范文8

关键词:中职教育;德育课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次数逐渐增多,中职德育课的教学策略和侧重点也进行了适当调整,特别重视让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进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深层次的思考。我国一直把中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放在教育的第一位。拥有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需要有为青年做好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奋斗的准备。中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永不停歇的教育工程[1]。但是,教师目前对中职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跟不上时代的变化,教育理念落后,教学内容古板、没有新意,加之学校缺乏具有专业德育教育素质的教师团队,使学生的德育教育难以更上一层楼。笔者认为,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高中职德育课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师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认真总结课堂实践中的经验,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职德育课的现实意义

中职教育的目的是源源不断地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社会需要的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目前,社会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缺失和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矛盾也是越发突出,中职教育可以说是在困境中不断地挣扎。在德育教学活动中,很多学生存在德育知识基础较差和道德水平较低的问题,很多学生认为课程内容都是空洞的,与自己学习与否没有多大的关系。要想真正提升中职教育,学生的整体思想水平就必须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来的,包括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的内容。这一理念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水平。如何让中职学生在德育课教学之中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并将其运用于生活之中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中职学生未来是肯定要走向社会的。他们的素质也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和走向[2]。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职德育课堂显得尤为重要。

二、中职德育课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被越来越多地提及。然而,我国很多中职教师仍然缺乏对它的认识。作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德育课如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成为了当前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深入挖掘德育课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一定要充分发挥德育课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吃透教材,挖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时刻认识到教材中的内容距离自己并不遥远。其实,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德育课教材中的一些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还是非常明显的。教师可以把教材中的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找到切入点,开展教学。比如,在讲《职业伴随人生》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述霍金通过不断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也为人类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事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充分展现出来,让学生从这个事例感受到个人与国家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要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再比如,讲授《恪守道德规范》时,教师可以讲述北大学子吴谢宇弑母案,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的重要性,督促他们一定要在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只有24个字,但对基础薄弱的中职生来说,还是不容易理解。在中职德育课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解读,结合中职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特点与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它的理解。在德育课堂的学习中,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可以通过情境设定或者模拟真实情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的三个层面结合到一起,让学生体会到从个人到社会、再到国家的层层递进的关系。德育教师也可以找一些有意义的课题,让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比如,在《走好人生道路》这一课中,学生可以调查身边成功人士的案例,学习他们的精神。这将在无形之中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有句话说得好:“教师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更要有源源不断的水源。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并将其付诸实践,才符合新课改对教师的高要求、高标准。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在新课程改革浪潮的推动下,每位教师只有通过学习、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更好地实践新课改。我国91岁的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不愿落后于时代,以乐观的生活态度坚持学习创作,出版了75部著作,包括散文集《古稀手迹》《墙外的石榴花》《我眼中的他们》《周扬和我》《我的编年故事》等。90多岁的老人尚且如此,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学习呢?尤其是专业知识和政治素养应该极高的德育课教师,更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加强学习,在教学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打破学科界限,增强教育智慧,提高自身素质,促进专业技能的提高,做学生的榜样。

三、结束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职德育课教学的重中之重,是提升中职学生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的重要篇章。只要教师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着想,中职德育课教学的有效性必然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李坚.中职德育课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融合分析[J].好家长,2017(5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