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成果范例

智慧教育成果

智慧教育成果范文1

关键词:国际智慧城市;建设历程;服务体系;比较研究

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进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对人们的束缚,全球城市化进程加剧,建设智慧城市的国家和城市已有数十个。国内大中型城市的智慧化建设开始于2009年,北、上、广等超一线城市和武汉、宁波等二线城市都陆续设定了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并制定了详细的建设方案。智慧城市建设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就要突破当前的发展瓶颈,调整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1智慧城市的现实意义及发展前景

1.1建设智慧城市的现实意义

智慧化城市主要是借助IT技术以智慧化的方式建立类似拥有人类智慧的现代化城市,具有显著的物联化、智能化特征。智慧化城市的建设具有复杂、系统的特点,需要多个行业和部门共同完成。信息技术是构建智慧城市的重要手段。具权威部门测算,在保持固定成本投入的情况下,智慧化城市的发展利润是普通城市3倍左右。

1.2智慧化城市的建设

截至目前,全球建设智慧城市的国家和城市已超过60个,我国占据了其中一半的名额。当前,国内建设智慧城市的城市有30余座。建设智慧城市需要耗费大量的人、财、物对关键性命题进行研究。我国在智慧城市的研究方面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国外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不能创立独有的模式,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和管理办法。

2路径选择

智慧城市的建设路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创新驱动型路径。该路径是以现代化的网络技术为基础,以体系创新为建设核心,具体包括创新人才体系、环境资源和管理服务体系等内容。该路径的核心是以创新技术带动城市的整体发展。二是产业驱动型路径。该路径是以高新信息技术产业为城市建设向导,以产业集群和智慧产业链为发展动力。南京和佛山是产业驱动型路径建设的城市代表,佛山地处珠江三角洲,地理资源得天独厚,与周边产业关系紧密,形成产业联动和功能互补。三是管理服务驱动型。该路径利用技术手段使公共管理服务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使其更加精准、方便、智能,包括基础设施的智能化、网络信息的全覆盖等内容,主要代表城市有香港和首尔。四是可持续发展。该路径是以资源环境保护为根本,智慧管理、利用环境资源,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体系,主要代表城市有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五是多目标发展型。该路径要求在建设智慧城市时要以产业的智慧化升级、社会生活改善、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考量,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和导向,是前四种路径的综合,代表城市为深圳。

3分析对比不同智慧城市的建设路径

3.1融资模式

从该角度出发,创新驱动型路径主要依赖政府的投资和管理,产业驱动型路径是以政府为建设导向,以地方产业为建设基础,形成政府资助企业经营的建设模式;管理服务驱动路径是通过TOT和PPP等模式融资;可持续发展是用BOT和PPP等融资模式。多目标发展路径与其他路径相比目标更多,融资模式也更为复杂。

3.2管理客体

从该角度出发,智慧城市的客体管理可分为企业管理部门和公共管理部门两类。企业是创新驱动和产业驱动路径的管理客体,是通过高效、有序管理企业来助力智慧化城市实现。公共管理部门是管理服务和可持续发展路径的管理客体,通过严格管理公共管理部门来加强城市的服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上述两种客体管理同时适用于多目标发展路径。

3.3建设规模

从规模角度出发,不同的建设规模选择路径侧重点不同。创新驱动型主要专注研发高新技术,以研究所和试验区的形式出现,规模相对较小;产业驱动路径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模中等,以产业区的形式出现。管理服务驱动型和可持续发展型路径的规模较大,覆盖城市各个角落。多目标发展型路径的规模最大,具有多重目标,构成复杂。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型城市已成为全球发展的必然。为加速智能化的实现,各城市在制定发展规划时要以从自身特点出发,选择事宜的发展路径,弥补城市建设过程中不足和漏洞,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奠定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莹.国际智慧城市建设历程与服务体系比较研究[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5.

智慧教育成果范文2

关键词:高校体育;智慧校园;信息化

前言

2016年6月,教育部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稳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各项工作,更好地支撑教育改革和发展,推动形成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作用”[1]。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推进信息技术与高校体育深度融合,实现体育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创新,已成为高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近年来大力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全力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智慧校园,在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智慧运动管理平台及安小信APP(学生端)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依托信息化平台,促进学校体育各项工作统筹、协调,实现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有效监管,有利于构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支撑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目标实现。鉴于此,本研究对安信工智慧运动管理平台开发背景、功能模块定位以及在教学中应用进行总结归纳,以期为高校体育教学以及课程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1安信工智慧运动管理平台简介

1.1开发背景

为了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改善课内外严重脱节局面,实现对日趋多元化的学校体育活动管理,对分散的体育资源进行整合,为广大师生提供便利的服务,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效率。2017年6月,我们通过学校重大成果培育项目基于信息化平台支撑“三位一体”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立项,在智慧校园硬件支持基础上,由学校信息部门和体育教研室联合开发设计智慧运动管理平台及安小信APP,通过与智慧校园项目部、团委、体育社团等开展合作,各取所长,各出所力,使资源有效结合及配置。软件开发在2018年上半年业已完成,随后进行系统测试,于2018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

1.2功能结构

智慧运动管理平台主要由俱乐部教学、课外体育锻炼、在线理论学习、体质测试管理、体育成绩管理等五个功能模块构成(如图1所示),该平台涉及学校体育教学、管理、服务三大核心业务,为学生提供全面的体育信息查询,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体育教学管理,让学生更方便地利用现有的体育资源,并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俱乐部教学。该模块包括学生三自主选课、俱乐部自主练习管理、会员管理、场馆管理等内容,主要完成与体育教学管理相关工作,促进教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建设,提高管理效率。另外,学生可在此模块在线查询课表和预约体育场馆。课外体育锻炼。依托学生智能手机移动终端安小信APP、智慧校园高清摄像头及人脸设备AI技术、运动轨迹GIS定位技术等硬件,跟踪监测、记载学生跑步里程、时间、速度等信息,期末纳入体育课程综合成绩评定。在线理论学习。学生可随时登录平台进行在线体育理论学习,可以在考试周登录系统参加在线开卷考试。把体育理论知识以小常识的形式在平台上适时推送,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指导课外体育实践。体质测试管理。本功能主要针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项目。通过系统平台可在线查询个人体质测试成绩,及时了解自己的体质达标情况。并通过多边形能力分布图直观展示学生体质各项参数,方便学生进行针对性锻炼。体育成绩管理。学生体育成绩由俱乐部专项课成绩、课外体育锻炼成绩、在线理论学习成绩、体质测试成绩四部分构成,按照各项指标所占权重对学生体育综合成绩进行自动算分,实现成绩在安小信APP中查询功能。

2信息化平台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2.1理论+实践,拓展了课程资源

高校体育教学包含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内容,受传统体育教学观念的影响,大部分高校存在着重实践轻理论的倾向。体育理论课时安排不足,教学方法陈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体育理论的重视程度不够,也不懂得如何运用理论知识指导体育锻炼,终身体育能力不足,因此,理论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薄弱环节。借助智慧运动管理平台可以有效解决当前的困境。通过互联网获取大量的线上资源,例如体育类图片、视频以及多媒体素材,给传统体育理论知识注入新鲜血液,扩大体育理论教学的知识面,提高理论学习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参与度[2]。同时安小信APP为学生获取更多、更新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提供了途径。通过把科学健身、运动处方、营养保健等方面知识以专题的形式在安小信APP平台上推送,为学生提供一站式科学体育锻炼解决方案,不断满足学生对体育健身知识的需求,自觉运用所掌握知识和健身方法指导课外体育实践,提高体育素养。优质课程资源是高校体育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拓宽了体育教育资源的获取路径,打开了高校围墙,实现校与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与合作,促进体育教育资源的整合、流通,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学习资源[3]。在信息化背景下体育教师可以录制教学微课视频,制作技术动作flash动画、电子教案、课件,开发慕课、视频公开课等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数字化,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收录以及平时的不断扩充、更新,使得课程资源库越发丰富,为体育教学提供优质、生动的教育资源。

2.2线上+线下,改变了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体育一直延续着以教师口传身授的教学模式,教师主导教学过程,学生被动地模仿练习,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教学效果不理想。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在线教学,突破传统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体育教学在场有效性壁垒被打破,改变了教学形态[4]。线上教学适用场景很多。例如,在雨雪天气、特殊情况下不适合在户外实践课时可以进行在线教学,改变过去不上课或临时寻找教室上课等困境;对于一些复杂的技术动作,教师可以制作动画或剪辑高水平运动员动作视频,支持对视频的慢放、重复播放,让学生在线学习与课后钻研,可以有效弥补课堂教学不足,提高学习效果;同时教师可以采取翻转课堂的形式,根据教材难易程度,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运用线上线下混合方式进行教学,实现两者优势互补:(1)对于比较容易的内容只安排线上学习,课内不再讲解;(2)难度适中的采取课内先讲解,线上学习加强;(3)难度较高的采用线上先预习自学,课内着重解决共性问题及针对性答疑,从而实现教学方式从知识传授向问题解决学习型的转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在线教学不是对传统体育课堂的否定,而是对其弥补和完善。在线教学和课堂体育教学相结合,实现线上+线下立体化教学方式变革,摆脱了传统体育教学由教师传授—学生模仿的灌输方式向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形式转变,促进教学中心由重教向重学转移,大大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积极性,培养终身体育能力,实现体育教学效益最大化。

2.3课内+课外,组织管理一体化

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两个重要途径。长久以来,体育课在学校体育中的重要地位早已确立,它有一套比较规范的教学模式、管理制度和评价方法保证其顺利实施。相比之下,课外体育活动因参与人数多、锻炼时间不固定、场地分散等原因,组织管理难度比较大,基本处于一种松散、自发式的状态,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课外体育活动在体育教育中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为实现高校体育课程目标,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5]。因此,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科学规范的管理轨道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运用智慧运动管理平台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进行有效管理,将在校学生体育参与的全程纳入到可控的范围之内,资源共享,信息交互,实现课内外一体化协同管理。教师通过管理端每周课后练习任务,学生通过安小信APP接收任务,在体育骨干指导下自主选择时间在规定场馆参加练习,巩固课堂内容。另外通过安小信APP跟踪监测、记载学生每周课外体育锻炼(阳光长跑项目)考勤、跑步里程、速度、时间等信息,期末纳入体育课程综合成绩评定。彻底改变了以往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无器材、无辅导、无监管的“三无”现象。通过课外体育锻炼约束机制,让学生坚持运动打卡,迫使推动学生运动脚步,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通过阳光长跑增强体质,在坚持不间断的体育活动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和锻炼意识。

2.4过程+效果,评价体系综合化

体育学习评价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能有效调节和控制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以学生运动技能掌握的好坏、身体素质强弱进行终结性评价为主,评价注重结果,忽视体育学习过程,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导致评价结果的片面性。信息化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评价要从育人角度出发,以课程目标的达成作为标准,要以信息化平台为依托,把课内外多形式的指标纳入到课程考核中,综合考虑学习过程和效果,构建有利于学生进步与发展的多元化客观评价体系[6]。(1)评价内容综合化。把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考勤、表现纳入综合成绩评定,既考虑学生课堂体育学习情况,又兼顾课外体育活动的表现,多方面收集评价信息,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增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行为表现评价的权重,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自觉性,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生活方式,促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2)评价方式多样化。强调从发展的角度评价学习过程,既考评学生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效果,又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努力程度、进步幅度等过程性指标,综合考虑学习效果和过程,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通过努力获得进步所带来的成功体验,促进学生体育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充分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3)评价主体多元化,信息化平台支撑下的评价体系实现了教师考评、社团考评、安小信APP考评等多元主体参与局面,能保证评价客观、公平、公正,提升评价的效能。

3结语

信息化平台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实现了体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拓展了课程资源;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改变了教学方式;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实现教学组织管理一体化;过程与效果相结合,有利于构建科学合理评价体系。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要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水平,以信息化思维来引导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S].2016,6.

[2]刘攀,段渭军.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平台的研究与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7):44-46.

[3]王忠瑞.互联网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6(3):105-107.

[4]肖尔盾.“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混合学习模式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7(10):123-129.

[5]洪小勤.信息化背景下高职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J].浙江体育科学,2016,38(6):67-69.

智慧教育成果范文3

关键词:智慧课堂;大学英语;实践研究

如何以充满智慧的教育培养个性化、特色化的创新型人才,让学习者从烦琐而机械的学习任务中解放出来,进而投入到更有价值、更需智慧的学习任务中,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大学英语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大学生必修基础课程,也面临着新时代的挑战。将智慧课堂与大学英语教学深度融合,有助于推动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创新,为大学英语的发展提供新的出路。

一、智慧课堂概述

关于“智慧课堂”的概念,目前并没有统一界定,但总体上侧重信息化的视角,是在物联网、大数据、智慧教育云平台以及智慧学习终端等技术的支持下,将课堂打造成富有智慧的教学环境,充分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最终实现学生的智慧生成。本研究将智慧课堂的内涵简单概括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采用智慧的教法,以促进学习者智慧能力的培养和健康长远的发展。

二、大学英语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1.教学目标

智慧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创造性学习,最终实现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智慧成长。在设计大学英语智慧课堂的目标时,实施者应根据每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善于利用智慧课堂的有利环境,将大学英语的课程目标适当地整合到智慧课堂的学习过程中,以促进学生智慧的产生。

2.教学活动

智慧课堂教学活动分为课前、课中、课后,每个部分都由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共同组成。课前,教师结合具体的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特征设计预习内容,提供学习资源,通过信息技术平台给学生。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移动平台及时与教师沟通交流,教师根据平台显示的学生的预习情况,修改优化教学设计方案。课中,智慧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课堂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智慧的生成。课中教学活动流程主要包括创设情境、多屏教与学、合作探究、成果分享。课后,智慧学习平台能将作业情况及时反馈给教师和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及时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

3.教学评价

在智慧课堂中,学习评价分为线上评价和线下评价。线上评价是指对学生在学习平台上的学习行为做出的一系列评价。学生利用智能手机进行在线学习的过程中会留下大量关于学习行为、学习偏好、学习习惯等数据,这些数据是在线学习评价的重要依据。线下评价是对学生在实体课堂上的学习行为做出的一系列评价。

三、大学英语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

1.大学英语传统课堂的调查分析

本研究选取一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即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2017级小学教育2班本科生,该班任课老师是研究者本人。本研究将课程分为前后两部分进行对比来获得研究结果。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该课程开课18周,前9周实行传统讲授式教学,后9周实行智慧课堂教学。对于课程的学习效果,本研究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调查:学习兴趣的提高、基础知识的掌握、听说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可以看出,经过前半段课程的学习,学生的选项主要集中在“不一定”上,仅有12名学生认为自己提高了英语学习兴趣,14名学生认为自己掌握了基础知识。在听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方面,大部分同学对于个人学习能力是否提升并不确定,处于混沌状态。

2.模式的实施过程

本课程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目标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为例,以蓝墨云班课作为课程的主要支持平台,以教材提供的移动学习资源——随行课堂作为辅助平台。本研究以Unit6TextABattlingDepressionasaCollegeStudent第一课时听说训练为例进行学习过程的具体展示。

(1)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阶段,教师利用随行课堂中的学习资源预习任务,设置截止日期,学生端即时收到新消息提醒。学生根据预习任务完成习题,看到自己的得分。对于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平台反馈给老师,教师依据学生的反馈对上课内容及时进行调整。在学生线上预习过程中,教师通过教师端平台及时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有多少人完成了预习、正确率是多少、学时间、学生的反馈等等。同时,课前预习过程产生的在线数据作为教师备课的有效资源,还可以纳入课程评价体系中。

(2)课堂互动

智慧课堂的课中环节是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活动。课上,教师利用Ihadablackdog,hisnamewasdepression微视频作为教学情境导入,引入话题,在蓝墨云班课平台上发起头脑风暴活动,了解学生对“depression”的认知程度,为接下来的听力活动做铺垫。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听力音频,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听力练习。同时,教师在蓝墨云班课平台发起DifficultiesinListening投票活动。练习完成后,学生通过投票即时反馈遇到的问题。教师依据投票结果有侧重地讲解练习。通过上一阶段的学习,学生习得了抑郁症的特征以及如何走出抑郁的相关英文表达,为“说”做了准备。当学生对所学知识达到一定认知水平后,为促进学生高阶认知目标达成,教师可组织学生将知识习得应用于实践。因此,教师以四级口语考试的内容PairWork:Thebestwaytomaintainstudents’mentalhealth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活动。为使每个学生都张开嘴,要求大家将设计的对话录制成音频上传到蓝墨云班课,鼓励学生评价他人作品。

(3)课后作业

课后,教师鼓励学生继续参与评价及更正活动。同时,为进一步深化学生学习,教师组织学生把所学知识生成作文。学生从“听”到“说”再到“写”,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促进高阶认知的达成。教师在班课平台布置作文Howtoimprovestudents'mentalhealth,学生提交后会自动生成评估报告并显示修改细节,给出修改建议。这种及时有效的反馈有助于学生及时总结反思。

(4)教学评价

基于蓝墨云班课平台的学习评价结合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线上评价和线下评价。其中,线上学习评价的依据是学生在参与教师设计的课前、课中、课后教学活动过程中,在教学平台上留下学习痕迹。班内学生共45人,课前学生进入随行课堂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共45人。课中,45名学生在平台上参与头脑风暴活动,44名学生参与听力难点投票活动。在小组互动环节中,学生上传内容都是录音形式,整体语言表达清晰流畅,只有个别声音小或偶有停顿;44名学生在授课当天上传,1名隔天上传。课后作文满分5分,系统反馈学生成绩均在4分以上。从学生课前、课中、课后学习痕迹的整体数据来看,他们整体上都在积极参与,参与质量较好,能够将学习所得应用于语言表达。但从系统显示学生完成任务的速度及成绩分布来看存在一定差异,教师需要注重分层教学,进一步引导学生“说”,鼓励在平台上评论交互。

3.模式应用情况调查分析

模式应用后的学习效果仍旧从学习兴趣的提高、基础知识的掌握、听说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调查。与之前的调查结果相比,学生的选择结果偏向于“同意”,超过50%的学生认为智慧课堂增强了学习兴趣,超过44.2%的学生同意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65%的学生认为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听说能力;接近40%的学生认为与他人的合作交流的能力有所提升;60%以上的学生觉得通过这种创新学习,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纵观整个表格可以看出,通过智慧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发生了明显变化,对自我的认知更加清楚,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基于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英语听说课以一种崭新的教与学方式出现,相对传统的英语课,学习活动不再是课堂固定的45分钟,贯穿课上、课下整个过程;教学资源丰富、支持互动多元、反馈及时;个性化教学、分层教学成为现实;教师不再是课堂的独自演讲者,师生互动交流,共同创造知识,达成教学目标;教师以情境、启发、引导方式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师生关系融洽,是相互促进和谐共生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刘邦奇.“互联网+”时代智慧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

智慧教育成果范文4

关键词:继续教育;智慧教育;信息化

一、智慧教育的对继续教育的效能分析

实现智慧学习,能够极大地驱动继续教育机会均等和个性化学习的实现。通过建设智慧教育平台,学习者可以充分利用博物馆、图书馆等数字资源展开自主探究学习;可以利用各种媒体终端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交流和分享;可以根据所需学习国际、国内的优质网络课程,享受优质教学资源;能够及时与教师、同学互动交流,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能够通过登录个人学习空间,动态获取系统推送的个性化、优质的学习资源;能够及时获得学习效果的评价反馈信息,从而弥补学习过程中的不足;还能根据各种学习过程大数据开展过程性评价。针对继续教育学习者需求多样化的特点,可以通过智慧教育云平台收集到的数据,综合分析学习者个体的职业、兴趣爱好、学习风格、学习行为等因素,从而实现有针对性的教学辅导;能够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质量,适应网络平台的自学、自测功能,对学生的个性培养以及成长发展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因材施教,搭建学习资源和交流沟通的在线服务功能,为学生提供更广阔和人性化的学习环境。智慧环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凸显,自学能力得到提升,创新精神得到发展。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所区别,在信息化的智慧学习环境下学习者可以按照个人的学习习惯更加轻松地进行学习。智慧教育过程中,教与学的过程不再是简单的由教师讲授和学生接受的过程,而是通过引导尝试着让学习者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是学习者给出问题,让教师来进行回答。因此,在开展智慧继续教育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启发和鼓励学习者突破自身认知,在求知的过程中敢于质疑,挑战权威。信息技术引导下的智慧教育,打破了师生界限,帮助学习者更多地关注自身发展。

二、智慧化继续教育的主要特征

(一)智慧化的继续教育是智能化教育

首先从学习者的角度而言,智慧化的继续教育中学习者可以运用多重技术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获取任何自身学习需要的教育资源,极大的满足个人学习需求;其次从教育者的角度而言,教育者自身技术水平大幅提升,能够充分利用多重技术提供更好的教育;最后就教育的媒介而言,未来继续教育教学活动将更多地以网络作为载体,以不断创新的信息技术为手段,跟踪供给侧和需求侧在教学实践中的全部过程,将需求侧的差异化需求反馈到教育供给一侧,通过更为智能的技术手段,自主地对于需求侧的学习需求与供给侧的教学供给进行合理匹配,在最大程度满足学习者需求的同时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程度利用,从而使得教学过程在智能科技的支撑下自主高效地完成。这一智慧化的过程主要是用网络教学系统将教学实践过程转化为大量数据记录下来,反复研究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特点与不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改进从而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智慧化的继续教育是多元化教育

多元化教育一方面是指教育模式的多元化。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复合型人才模式和多元化模式。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社会主义仍然需要大批高技术和综合型的人才。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势必需要多元化人才,多元化的教育也就蕴育而生。同时,从继续教育的需求来看,受教育者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性,即使同一专业的学员学习需求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受教育者更多地追求高质量的个性化教育。另一方面,多元化教育是指未来继续教育的办学机构也必然是多元化的,目前我国继续教育的办学主体仍是各类院校和教育机构开设的继续教育课程,难以满足社会高速发展下的教育需求,也不能适应技术和市场化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变化需求。因此,智慧化的继续教育办学机构必然需要有多种类型,除去各类院校之外还有包括企业、行业协会及私人机构等众多的办学主体。从形式上而言,智慧化的继续教育必然需要从继续教育对象社会生活的特点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班,以适应学习者的多种需要。从办学主体到经费来源呈多元形态,改变大一统办学模式,鼓励不同性质的资金进入继续教育市场。倡导在政府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多元办学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实现民办公助、公办民助、政企联合、校企联合、中外合作、私人办学多元化发展格局。

(三)智慧化的继续教育是个性化教育

随着智慧化继续教育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充分渗透到继续教育的各个领域。现阶段,继续教育服务在网络上发展迅猛,例如采用网络技术支撑的现代远程教育,可以摆脱时空限制,满足社会各阶层对学历教育、在职培训方面的迫切要求。另一方面,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可以免费实现个性化教育的可能性,学员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积极主动、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在参考继续教育较为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未来的继续教育将会更多地关注不同学习者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和需求层次的差异性,依据学员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学习目标、学习要求,制定不同的继续教育学习方案,未来继续教育必将按照多领域、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基础上发展。

(四)智慧时代的继续教育是市场化教育

继续教育的个性化需求必然导致继续教育的市场化发展,未来的继续教育将以市场化为强大的发展动力。未来的继续教育在满足教育发展规律的同时,更加符合市场规律,一切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在教学内容、设施、环境方面,充分考虑学习者的需求和特点,做到按需授课,保障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继续教育作为教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实现产业化组织、产业化经营和产业化运作,紧跟市场脉搏,协调市场关系,满足学习者需要的多样化。未来继续教育的产业化发展主要体现在教育机构的产业化发展上。继续教育作为一种公共产品,不仅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还能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素质等方面起到重要的提升作用,只有继续教育产业化发展才能满足社会大多数人的需求。从总体上讲,继续教育产业化发展将有利于扩大教育规模,从根本上提升教育质量,是由传统继续教育向智慧化继续教育转换的关键环节。

(五)智慧时代的继续教育是共享化教育

继续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构想的重要环节,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关键领域,它打破了原来固有的学校教育的单一供给,开创了社会与学校的协同教育,也为共享教育奠定了基础。智慧化继续教育的共享性和市场性之间并不矛盾,正是由于市场化的竞争,才使继续教育行业不断更新技术、不断发展,其影响面才能不断扩大,这样继续教育的资源就能够普惠到更多的学习者。现如今随着继续教育对象规模的不断扩大,利用传统的教育手段和教学形式,已不能满足继续教育发展的需要。未来步入智慧时代的继续教育将从教学资源、教学手段等方面逐步打破传统的“封闭式”教育模式,在最大限度地利用优质教学资源的同时,加强与政府、高校、企业、教育机构、信息网络等多种渠道的沟通和合作,为学习者建立一个优质高效的继续教育资源和信息服务支持系统,使学习者参与教育活动的时间安排、内容选择、与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等更加方便灵活。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继续教育群体的个性化差异需求,未来继续教育更加向着共享化的趋势发展。各种类型的教育共享技术水平将越来越先进和人性化,尤其是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将会使教育资源流动更加充分合理,教育资源在国与国、人与人之间形成以需求为导向的良性流动,推动继续教育共享化程度的不断提升。教育共享在消除教育不均衡化、提高教育质量、扩大教育范围、实施终身教育中都会起到重要作用。

(六)智慧时代的继续教育是大众化教育

继续教育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基于继续教育资源的不断共享化发展趋势,以及国家对于继续教育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教育部门对于继续教育建设投入的逐步增加,人们受教育需求的持续攀升,信息技术支撑下教育发展所带来的教育成本的降低等因素,继续教育必然向着更加大众化的方向发展,参加继续教育的群体将不分阶层、性别、种族、教育水平、区域和职业,接受继续教育的群体将会占据总人口的很大比例。继续教育智慧化进程中的技术创新和进步,有助于帮助学习者突破时空的限制,利用多种多样的信息传播方式提高学习效率,降低学习花费的成本,从而使社会各阶层的人群都可以通过更为智能化的教育平台找到适合自身现有水平、满足个人发展需要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规划。

参考文献

[1]杨现民.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的内涵与特征[J].中国电化教育,2014(1).

[2]祝智庭,贺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

智慧教育成果范文5

2.加大学前教育普惠力度。积极扩充公办园资源,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扩建童家镇中心幼儿园和鹰潭市第一幼儿园,新增学位180个;持续推进小区配套园专项整治,通过回收、置换、购置等方式将小区配套园移交办成公办园,确保小区配套园的公办学位不低于80%,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到2020年底达到50%;按照“两教一保”的配备标准,通过事业编制总量内调剂,教育系统内部调配和政府出资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配足配齐全日制公办幼儿园教职工。

3.巩固和发展义务教育成果。进一步落实教育政策法规,严格规范办班、办学及招生行为,确保招生工作的有序与稳定;继续推进实施《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专项规划》,通过科学规划学校布局、优化地段划分、合理调配生源等手段,到2020年基本消除全区义务教育学校56人以上大班额,实现全区所有义务教育学校班额达到省定标准。加强数字化教育建设,通过科学规范办学规模和课程设置,推进教育教学常规的精细化落实,从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关注残疾儿童和弱势群体子女教育,切实做好“解困助学”和“扶残助学”工作,确保全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100%。

4.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一要加强班主任工作交流和学校德育工作交流。二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等德育实践活动,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三要加大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力度,面向全体师生开展“习惯养成”教育。

5.继续实施学校新、改、扩建工程,稳步推进学校建设。积极推进高桥社区九年一贯制学校、教育园区小学新建和市一小、市四小教学楼改扩建等学校工程建设,完成市四小塑胶运动场重建、市六小塑胶运动场重建及综合楼维修改造、校园绿化、消防通道硬化工程,逐步解决城区学校受城市用地限制,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

6.加快推进“智慧教育”建设。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实施方案》的顺利实施,全面推进教育城域网建设,着力打造智慧校园、智慧课堂。做好教育装备的“建配管用”,想方设法提高各类先进教育技术装备的使用效率,根据教育发展趋势,以打造“智慧校园”为契机,不断优化结构,用足用好智慧教育云、资源库、互联网学校、名师工作室、人人通空间新型软件平台类资源,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和教师专业成长的深度融合,提升现代化教学水平。注重传统教育与信息化教育的优势互补,适度超前、务实推进“智慧课堂”建设,提高教学效果。倡导鼓励广大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推进教学科研,促进教学方法、管理模式以及教育供给方式的转型升级。

7.继续优化教师队伍建设。贯彻实施《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稳步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行教师编制动态管理,加快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教师管理由“编制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促进教师合理流动,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型岗位增加教师职数,逐步解决教师编制不足的问题。进一步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加大农村学校紧缺学科教师招聘力度,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向农村教师给予政策倾斜,在教师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优先保障,为农村学校留住优秀教师。

8.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加强教师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试、评价和反思等主要环节的规范管理;深入推进课改,积极探索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真正把课堂教学改革推向实质性的改革阶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继续抓好片区教研活动,通过“联片教研”等活动,扎扎实实抓好片区活动,让教师们交流教学经验,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智慧教育成果范文6

关键词:智慧城市;高校音乐;教育改革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音乐教育已经成了我国高校的主要教育内容之一。通过开展音乐教学高校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现阶段,我国多数高校及相关工作人员对于音乐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其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有了充分认识,随着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给高校的音乐教育改革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路。

1智慧城市的概述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加快,预测在2025年我国的城市居住人口将占全国总人数的2/3,标志着我国已经逐渐进入城市社会,在此背景之下,我国学者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概念。随着城市承载人口的数量增加,建设智慧城市已成为必然,目前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在部分国家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如我国的智慧上海、智慧双流以及新加坡国家的智慧国等。现阶段,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还有一定的实施难度,由于其需要较多外在基础设施作为支持,如云计算、物联网、信息技术等。智慧城市是通过通信技术及信息技术对城市的运行核心系统信息进行检测分析及整合,再对民生商业、城市服务等各种需求进行智能响应,为我国城市人民的幸福生活创造有利条件。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下,应不断对现有的教学模式及知识服务体系等进行改进,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的,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综合能力的专业人才,投身到智慧城市的建设工作中。

2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高校开展音乐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音乐教学本身便具有组织性、多变性的特点,通过音乐教学可以使学生感受到音符传递的思想内涵及丰富的情感,感受音乐艺术带来的心灵震撼,通过音乐教学可以促使学生精神受到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高校音乐教学的作用主要包括:(1)音乐教育可使学生的眼界更为开阔。通过音乐学习,高校的学生可以接触和了解不同风格及类型音乐带来的美好感受。音乐艺术是相通的,不同国家的音乐有不同内涵、风格特点,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对不同民族地域的文化背景及社会风俗有更深入的了解,拓展自身的音乐文化视野。通过对不同的音乐进行感受和体验,可以提高高校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及对音乐的再创造能力。(2)通过音乐教学可以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音乐教学不同于其他专业教学,音乐教学的核心是向学生传授精神和文化,因此,高校的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完成与音乐家精神上的沟通交流。随着音乐艺术的不断熏陶,学生的气质能够明显改变,思想层面变得更丰富,提升艺术修养,为学生今后的发展鉴定良好的基础。(3)通过音乐学习可以释放高校大学生的压力。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竞争,如学习成绩的竞争、每一年优秀学生奖学金的竞争等,这些竞争均会给其带来较大的压力。此外,毕业生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压力较大,如果没有对这些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会造成一系列的严重后果。一些具有正能量和积极情绪的音乐,可以感染在校大学生,使大学生能够受到鼓舞,可以缓解大学生的各种压力。

3我国高等院校进行音乐教学的现状

3.1音乐教学过于表面化。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我国各大高校对音乐教育愈发重视,积极进行了教育方法的改进和创新。由于我国高校的音乐教学任务较为繁重,教师在教学时,没有做到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分析,音乐教学的内容仅停留在表面。比如,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音乐教学,未将音乐教材更深层面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没有互动环节,无法培养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无法激发大学生的自主创造性。

3.2教学效率有待提高。现阶段,部分高校的音乐教学模式采用的还是传统的一对一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可以取得一定的教育成果,但存在耗时长的缺点,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现象。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音乐教师资源稀缺,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了音乐科目,我国各大高校的音乐专业学生均已经呈现出饱和状态,但教师资源依然处于紧缺的状态。如果还是利用以往的一对一教学模式进行音乐教学,无法达到良好的音乐教学效果。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需求,是造成音乐教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因素。

3.3未对音乐专业学生制定精确的培养目标。部分高校是近年来逐渐开设了音乐教育专业,自身没有一个专业系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其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应用的多是音乐类院校的教育模式,在进行教育模式的借用时并没有对自身进行明确的定位。普通高校在进行音乐专业学生的培养时,应以培养综合性人才作为最终的目标,可以填补专业音乐学院学生走向社会的缺陷,普通高校在进行音乐教育时,应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选择教学模式,应根据高校的发展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对现有的音乐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4智慧城市背景下改革高校音乐教学的措施

智慧城市建设的策略重点主要有发展城市特色、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对相关单位的公共服务进行完善、加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作用是引导、示范、创造及发展环境,因此,高校在进行音乐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与发展策略有效结合,教师是新教学模式的建设者。任何学科的改革均须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应与社会的发展理论保持一致。

4.1普通高校要建设特有的创新教学模式。普通高校和音乐学院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具有高校特色的音乐教学模式,而不是将音乐学院的教育学模式照搬到普通高校的音乐教学中。比如,普通高校的音乐教师资源相对匮乏,因此,在进行音乐教学模式的选择时,应摒弃以往的一对一教学模式,改用对学生整体音乐教学的模式,可以有效提高音乐教学的效率。

4.2应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为主。教师应将音乐课堂教学作为基础,将音乐实践和理论知识有效结合,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中的艺术性和人文性进行了解和掌握。教师应对音乐教学资源进行丰富,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教学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进一步培养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在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学习兴趣之后,教师在逐渐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4.3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进行结合。高校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在学生掌握足够理论知识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音乐实践的机会。通过实践高校的学生可以发现自己在音乐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音乐学习理论,对于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积极的作用。应对知识服务体系进行完善。高校应进行智慧图书馆资源的建设,将校内关于音乐的所有资源均进行优化和整合,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快速地查找和应用图书馆资源。

5结语

智慧教育成果范文7

关键词:5G技术;未来教育;智能教育;教育新生态;实践路径

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教育领域中智能教育的未来逐渐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在智能教育的全面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的迭代更新中,智慧教育新生态在新时代中占据主流位。5G网络标准作为人类史上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具有代表性和行业引领性的技术,是支撑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和公共基础设施。在此基础上,加快5G与各行各业中的技术或者工具开展深度融合,能够更加全面地发挥出5G技术的真正效能,因此5G技术的普及使用将会是促进人类社会深度数字化、快速网络化、优质智能化转型的重要引擎。正因为5G技术与其共生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为极大的推进“5G+教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1]。因此在教育领域中加强5G与教育应用的融合创新,从技术上变革教育模式,探究未来教育生态的实践路径,构建未来教育新型模态,引领教育应用等智能发展,都是新时代教育研究者需要面临的时代问题。

一、如何把握新时代未来教育新生态的实践路径

新时展背景下,经过我国各相关部门和社会企业等的共同努力,我国5G发展已取得较为良好的成效,技术创新和应用发展都基于世界前沿,如今正在加速推进5G技术以及应用规模的发展,以便在技术和应用领用中做好对未来各行业发展的智慧领航。在技术融合领域方面,5G技术可以扩大与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融合平台的建设进而服务教育领域,推动智慧教育的发展[2]。在社会发展层面中,社会、企业依托5G技术提升教育的智慧场景,普及运用相关信息技术,反过来可以进一步提升教育的整体环境和生态面貌。在技术特点层面上,5G技术在教育领域发展和应用的快速普及,恰恰能够通过其诸多如带宽巨大、时延低、海量连接的优质特性,全方位地满足教育多样化场景对网络技术的需求,改善现今硬件设施与网络传输需求的不匹配性。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十部门的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中也重点明确“5G+教育”方面的建设和重点应用推广方向[3]。计划中提到了5G技术网络的本身特性特点,作为具备超高速、低时延、大连接、高可靠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应加快应用实现推进教育智能智慧化普及的进程、加快综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虚拟仿真等信息技术,在教学、考试、评价、校园、区域管理等方面进行有效能的积极探索。围绕5G智慧教育的生态形成建设方向,为实现探索融合技术发展的内在可实施发展路径,全面进行未来式智慧教育的普及探索,可以通过5G人工智能发展,5G与人工智能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其他信息技术的融合运用,提出技术能力更强、现实应用更广泛可靠、应用体验更普遍的综合解决方案。例如推动教育中的远程联动互动教学、智能教学活动、开展智能考试、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智能评价分析、智慧校园管理建设等数字化教育环境创新应用的建设,在教育区域管理中通过提升教育教学、教育管理和教育服务的质量与方式,改善教育生态智能环境,从而实现构建在新技术下的未来教育新生态。

二、面向5G技术的未来教育新生态实践路径思考

(一)探索实现5G协同开展互动教学的应用路径

通过开展沉浸式教育环境搭建、全息技术互动教学等多类互动式形式的智慧课堂建设,开展实施协同5G技术的教学、实训实验教学和网络教学应用。教学环境具体搭建,可以通过建设全方位的智慧课堂,筑牢建设教学硬件设备,引入协同5G环境支持的沉浸式教学、实施协同5G环境直播互动教学等教学模式创新。在未来教育的课程建设中,基于实现智能环境建设的条件下,就可以开展不同学校跨校区进行课程协同共享,实现课程教学无边界化。基于实现场景的技术化要求,还可以同时探索学校与不同地域的博物馆、文化历史馆等具备教学作用的教学教育场景的互联互关,实现教学场景无地域化。助力建设实验、实训教学与网络教学5G化,通过支持5G技术教育化培养培育,建立不同机制实现培育的课程目标。针对现时代智能智慧化的实验教学环境进一步强化,通过在比如改善和加强5G虚拟仿真实验教学、5G虚拟实习培训等应用的落地实施,助力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危险因素等实验和培训项目实施的痛点问题。在教育化智慧化建设的过程中,特定的场景下还可以探索集中教育学科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支持不同类型的学生利用5G环境终端进行操作学习,为全面实施教育智慧化普及奠定基础。5G在线教学的具体利用,可以协同智能终端使用教育教学资源,可以实现线上学习服务具体化、个性化和互动化,不断提升面向学习者对象的智能体验以及5G+教育的智慧化发展,保障教育格局的均衡发展。

(二)探索实现5G协同开展智能考试的应用路径

开展面向类型异同、地域异同、时间异同等不同需求的智能化考试建设,打造智能智慧的巡考、监考的智慧系统,积极探索辅助考试智能评分应用的建设。未来教育中,智能智慧化检验学习者的学习成果,需要促成不同的教育环境搭建。我们知道,教育实现的影响结果需要智慧化工具去落实检验,基于该实践路径的思考提出也是全面考量智慧化教育发展的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积极探索智能在线考试,完成教育目标的智慧化考核。举一个特定的需求例子来说,比如面向艺术类的教育如拍摄、歌唱、跑步等不同场景的不同需求,基于5G网络技术下通过无感知的智能化应用进行考试过程数据的采集,然后自动进行精准测量测试结果分析。该项检验工作通过利用大数据处理、计算分析,采取系统辅助设计和实施,达到实现完成智慧考试目的、得到结果以及结果展示。另外实施过程中可以开展智能巡考监考,助力实现教育检验环节过程的考试公平性。基于5G技术实现辅助考试后,还可以积极探索智能辅助智能评分平台建设,通过利用5G网络或技术连接智能分析平台,自动分析被测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辅助教师通过系统进行学情分析和答疑辅导,实现智能考试解答的系列智慧化教育教学过程。

(三)探索实现5G协同开展综合评价的应用路径

通过开展建设智能化终端、5G网络、大数据云平台等实现对教学者和学习者的智能分析评价,为未来教育智慧化的个性化教学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撑。实施综合性评价应用的建设过程,有利于建设智慧智能教育生态的反馈机制,有利于提升教学者、学习者之间的个性化教学和学习的学习路径。在实施学习者评价过程中,可以通过多样化的过程数据采集方式、利用5G+智能终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构建智能评价系统,通过智能化的系统数据库记录学生具体学习情况、行为习惯、体质信息数据、劳动美德等德智体美劳的全要素过程性评价数据。系统设计的目的应支持无感式、伴随式、实时性的数据全过程采集,确保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档案,通过大数据结合分析,智能感知并反馈学生学习状态变化等情况,为教学者提供学习者的评价数据支撑和教学决策依据。在教师评价建设措施方面,要以利用5G等技术为依托,实现采集教师上课前后以及上课期间等各时间段、各环节的行为数据并实施开展相互的关联分析,形成动态的分析过程,实时获取分析结果,有效适时地调整教师教育教学的行为活动,实现个性化教学的初衷。另外实现对教师的教学实绩和师德师风进行动态评价,也能促进教师素养可以获得全面的提升,对教师的管理起到一定的稳固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基于信息收集的前提下开展智能教育系统建设,基于全面建设综合评价系统的过程里,要注意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强调信息泄露导致的信息安全问题,确保是为个性化精准教学和教学活动等提供依据的,杜绝因信息的开放而产生对教学者或者学习者信息泄露的发生。

(四)探索实现5G协同开展智慧校园的应用路径

通过大力推动构建智慧校园、绿色平安校园、共享校园等创新性、智慧性的具体应用,进一步提升校园智能化的整体运行水平,全面搭建智慧性校园应用平台,提升未来智慧教育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该角度的思考基于在宏观的教育场景中,实现教育智能化的发展,考虑到5G网络与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实施,实现校园设施、资源、师生的智能高速全连接,能够给校园的智慧性应用带来设施上的改革和硬件设备的稳定供给,为智慧校园的应用提供稳固的保障和服务,从而提升智慧教育的整体生态面貌。深化智慧校园建设平台,开展平安校园、绿色校园的智能建设系统,保障校园的智能管理,为未来教育提供教育场景的支撑。平安校园管理建设方面,基于通过实时性的感应数据分析、全方位的音视频智能监测、24小时自动校园巡逻等手段实现教育场景环境全过程的监测覆盖,通过动态感知、大数据分析、集群分析等技术对教育场景的环境进行预警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提示处置,进一步提升智慧化校园安全防护的综合水平。在其他智慧化实施建设方面,进一步改善与支持绿色校园建设,根据实时的环境变化对水电、照明、空调等能源系统实现智能化调度,实现对校园环境的智能化管理。

(五)探索实现5G协同开展区域教育管理的应用路径

通过宏观构建区域教育智慧管理和精细化管理平台,利用5G网络等技术支撑教育主管部门进行管理决策的数据获取和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教育区域落实教育监管和教育决策,实现智慧化教育的区域管理。结合宏观决策,解决区域教育管理中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效度等难题,精准对接大数据下的教育管理区域,通过人工智能与5G网络技术协同设计对特定区域教育管理的科学支持,提供更加智能化的管理服务。针对区域教育智慧管理的精细化管理平台进行有效升级和改善应用,技术层级依托5G网络实现辖区内教育管理,完成运行状态数据的及时传送,建立起动态监测分析教育资源、各类环境以及学情数据反馈、其他应急事件反应处理等一系列监测系统。通过区域的管理部门进行顶层设计,完善顶层管理的数据化全面嵌入,促进通过信息新兴技术能力支撑教育主管部门进行智慧管理决策和管理的及时响应。

三、总结与未来

智慧教育成果范文8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新一代领导集体自觉应用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重要体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又一次质的飞跃,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全面系统观、矛盾论、实践论、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事物的普遍联系观点,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大学生党员是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针对当前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如何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提升大学生党员培养质量和成效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关键词: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哲学;大学生党员;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第11次和第20次集体学习时分别安排学习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并要求全党同志要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看家本领”,并在实际工作中自觉灵活运用,不断增强辩证思维和战略能力。同志率先垂范,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即是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重要体现,立足于中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最大实际,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意,每个“全面”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民群众。“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同志自觉灵活运用哲学思维治国理政的重要体现,也是其哲学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又一次质的飞跃。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哲学基础与时代内涵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的观点和矛盾论,立足于中国当前面临的最大、最富时代性、最严峻的问题着手,提出解决问题的治国方略。问题就是矛盾,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矛盾无时不在,矛盾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国家发展和社会治理需要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四个全面”发展战略的提出即是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重要体现。“四个全面”坚持问题导向,敢于直面矛盾,着力化解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并紧紧围绕中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大实际,紧紧抓住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入手,并紧紧抓住“全面从严治党”这个根本保证,以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目标。改革开放37年来,中国在经济发展、政治民主、国家治理、文化建设等各方面均取得瞩目成绩的同时,国际形势风云变化,国内改革进入深水区,中国共产党面临严峻的考验,“四个全面”是根据现阶段国际国内总体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新特点而提出的,着力化解中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全局观,反对形而上学的极端主义和片面论;体现了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四个全面”是一个内在统一、相互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有机整体,既有全局统领又有重点的发展纲略和路线图,既覆盖所有的矛盾和问题,又重点突出、切中要害,每一个问题都抓到点子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性目标,着眼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引擎,着眼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根本路径和关键步骤;“全面依法治国”是法治保障,着眼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基本权益,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根本要求;“全面从严治党”是组织保证,着眼于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实现战略目标坚强的领导核心和根本前提。“四个全面”环环相扣、相互促进、互为前提,是我党执政目标、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和自身建设的有机统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推动理论创新的源泉,认识又对实践有反作用,先进的理论对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开始就非常重视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先后发展了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邓小平同志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一代领导集体又一次立足中国当前的具体实际,创新的又一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质的飞跃;要求全体共产党人要以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书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

二、“四个全面”的哲学思想在当前大学生党员教育中的启示

大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骨干分子,是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的大学生党员出生在物质生活充裕、国家稳定繁荣、社会快速发展的年代,思维活跃、思想开放,易受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和西方思潮的影响,如何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党性强、具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并能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发挥先进性、模范性和践行我党宗旨的95后大学生党员是当前高校学生党建面临的重要课题。当前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中存在影响培养质量和成效的不少问题:如理论灌输教育多、实践体验教育少;培养学习内容相对陈旧、抽象理论内容多,科学系统设置培养方案少;会议视频教育形式多,辩论研讨、新媒体教育形式少。针对当前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应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维不断改进和提升学生党员培养质量。

(一)运用矛盾论和尊重客观规律解决教育形式、方法的问题

针对当前党员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清矛盾的主次,把握矛盾运动规律,有重点逐个突破。全面把握教育对象客体行为规律和学习特点的具体实际情况,采取适合他们的教育媒介载体;当前95后大学生个性张扬、活泼积极,党员教育形式应尊重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由学生自行设计学习形式和规则,让每一名学生党员都为每一次党组学习出谋划策,提高学生党员参与主题教育或民主生活的积极性和实效性;他们是网络的“土著居民”,学生党员教育要充分发挥网络、微信等新媒体作用,加强网络舆论引导,使教育活动无处不在。

(二)应用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论,加强学生党员教育的实践性和理论创新性

积极为学生党员教育搭建实践育人平台,如作者所在学院学生党支部为党员搭建校外和校内实践育人的多个平台;在校外,搭建暑假和寒假三下乡科技支农平台、社区志愿服务平台、校企合作班实践平台;在校内,为学生党员搭建学长服务平台、创新训练服务平台、义工义教服务平台等,通过多途径、多形式的服务和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党员自觉践行党的宗旨,服务同学和社会,打造学习型、创新型和服务型党支部,增强党员的实践能力、理论创新能力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三)运用全局观和系统论,培养大学生党员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在实践中自觉应用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前进的科学,是被实践证明的科学的理论体系。针对当前网络背景下知识存在碎片化和快餐化的趋势,学生党员的培养应更注重系统设计培养学习内容、形式和培养线路图,教育过程贯穿到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离校的各个时间点和时间段,在学生党员中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着重思想教育成效,科学设计大学生党员的教育评价系统,并对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逐个进行化解,防微杜渐,从而推进大学生党员教育成效日益提高。

作者:刘洁珠 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冷溶.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哲学思考[N].人民日报,2015-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