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程范例

高中历史教程

高中历史教程范文1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生成;实施策略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两个最基本的元素,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指导者、执行者。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互动的过程,其中既有规律可循,又具有不可预测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课堂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课堂表现,为让学生获得个性成长,教师在历史课堂可以实施生成性教学,通过弹性预设、质疑启思、体验感悟等环节,有效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赋予历史课堂生命力,使历史学科的功能和价值得到极大体现,从而使学生获得不断成长。

一、弹性预设,搭建生成路径

预设是课堂教学生成的前提,课前科学的预设能够使教师对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是教学活动有序进行的关键,更是搭建起生成路径的基础。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进行课前预设时,要深挖教材知识点,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学情,为学生个性发展预留出更大的空间。合理的弹性预设能够使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促进生成的出现。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为例,这一课主要让学生掌握两极格局的结束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以及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进行教学预设:第一步以《苏联解体》的资料片,把学生带进20世纪90年代初动荡的苏联,使学生产生探究欲望,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想一想世界政治力量失衡后,世界格局会朝什么方向发展。这个导入预设为学生提供了多元思考空间。第二步夯实分层知识,引领学生总结、概括教材基础知识,让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有一个系统认知。第三步展示材料让学生分析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这部分预设,重在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化理解,题目灵活,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这样的预设不仅使教学结构充满弹性,而且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为课堂教学的生成创造有利条件。这节案例,教师的教学预设体现出了新颖、基础、层次、弹性等特点,搭建起了清晰的生成路线,为学生自由发表见解提供了便利,使学生有更多的表现机会。

二、质疑启思,凸显生成实效

高中学生渐渐形成独立意识,并且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对教师和文本知识,不再一味地肯定,而开始产生质疑趋向。质疑是思想碰撞、新知生成的源泉,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思辨能力的核心。学生提出的问题是课堂重要的生成性资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高中学生实际,营造恰当的氛围,给学生创造更多发问的机会,这能促使学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动力。在质疑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批判能力等会得到提升,对历史知识的认知也更加透彻,从而凸显生成性资源的实效。在学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在初中就已经接触过,不过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但高中教材对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知识进行了系统的整合。课堂教学中,教师展示荣氏家族企业的个案,从艰难起步、把握机遇、曲折发展、经营惨淡、公私合营五个节点见证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概况。比如,在把握机会的环节,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荣氏企业1902年和1919年的相关材料,让学生进行发问,有的学生好奇这一段时间为什么荣氏企业迅速发展起来;有的学生能认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作用;也有学生提出大环境很重要,但企业要想经营得好,资本积累、企业管理等也同样重要。这时,教师顺势让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深化学生的认知,凸显生成性资源的作用。教师为激发学生展开质疑,启发学生思维,准备了一系列的图片和相关史料,特别是个案展现,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学生敢想敢说,课堂生成实效显著。学生对历史信息材料的处理有个性观点和认知,教师为学生创设质疑环境,能够成功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

三、互动争辩,激活生成条件

在课堂教学中,发动学生展开互动合作学习,这是最常见的教法运用。在具体操作时,教师需要有创新开拓精神,避免走进课堂讨论单一思维模式之中。课堂合作学习形式众多,并非所有学习任务都适合进行课堂讨论。课堂辩论、课堂演绎、信息展示、案例分析、即兴演说、知识抢答、互动游戏等,都是可以选择的合作学习形式,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实际做出理智选择。高中学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教师要多从思维启动角度展开发动,特别是争辩性合作学习形式,对学生形成的心理冲击会更剧烈,调度效果也会更深刻一些。如教学“‘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时,教师在谈到邓小平关于台湾回归的主张时,给学生布设了争辩话题:邓小平对台湾回归的政治主张是和平解决,实行“一国两制”,可现实是台湾当局不仅没有回归之意,反而继续搞“台独”,我们必然要做出积极应对,在“和统”和“武统”问题上,你持有什么观点呢?问题抛出后,很多学生都主张对“台独”没有商量的余地,直接采取“武统”;也有学生主张“和统”,两种观点开始碰撞,课堂争辩气氛自然形成。教师深入学生群体之中,组织学生展开课堂辩论活动。有的学生说:“‘武统’虽然会带来暂时的不和谐,但可以彻底解决台湾问题,‘武统’符合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意愿。”有的学生说:“‘和统’是最理想的选择,对台湾人民更有利,万不得已不得用‘武统’,那样会让更多无辜的人受到伤害。”教师为学生布设了争辩话题,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课堂互动气氛热烈,在互动争辩中,教师能够捕捉到一些生成信息,为课堂教学的进一步调度创造条件。学生对台湾问题比较敏感,这无疑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需要考量的因素。

四、体验感悟,深化生成品质

历史是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侧重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获得情感的升华,强调学生心理的内化。体验感悟是一种心灵体验,在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元方式,关注学生的切实体验感悟,并在体验感悟中及时捕捉学生的动态变化,然后合理施教,深化生成效果,使学生在体验感悟中提高情感价值观,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在学习“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时,这节课的知识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具有较浓厚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分小组分类对近现代生活方式和习俗习惯进行搜集、整理,利用图片、视频或者口述资料等展示变化,让学生从变化中感悟变迁。在感悟环节,教师要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学生的展示积极性很高,都能够将搜集到的信息有条理地陈述出来。有的学生从课内外资料的分析中,发现农村不论是物质生活还是风俗习惯,变化的速度都比城市要慢。也有学生对新出现的新习俗给出了个性认知,如闹新人、闹伴娘等。教师以此为契机,让学生进行探究,由浅入深,提升历史学习的价值。教师为学生布设实践性学习体验活动,为学生感知生成创造良好条件。所谓实践出真知,唯有让学生经历实践,学生才能正确把握认知构建方向。学生从走访调查中掌握不少新鲜信息,这无疑是教学生成的重要来源。从学生认知可以看出,学生对新兴的习俗有更多的批评意见。历史课堂如果只按教师的思路行进,不仅缺少生机,而且很难有所创新,注定是平庸的课堂。学生是具有生命活力的个体,尤其是高中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个性思维和认知,在历史学习中表现出更多的独立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需灵活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通过弹性预设、质疑启思和体验感悟等方法,实现真正的动态生成教学,使历史课堂更加丰富精彩,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现,从而爱上历史课。

参考文献:

[1]陈绍唐.浅议丰富高中历史课堂生成资源的途径和方法[J].基础教育研究,2013(19).

[2]王祥俊.论高中历史课堂上的动态生成[J].学周刊,2017(30).

高中历史教程范文2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中的运用是现阶段发展的一个热点,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各种不顺利情况,但是其在实际操作以及应用中发挥的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在现阶段所体现出来的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上的应用是极为常见的,其主要原因就是问题教学法在实际应用中所起到的作用具有实际的促进意义以及实际的发展前景。在实际应用中其起到的主要作用包括帮助教师教学,即由于学生进行的主动提问以及教师布置的问题使得学生主动进行问题的探讨,使得教师的教学变得有方向有作用;学生在主动的问题思考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于历史方面知识的研究以及学习,对于历史形成自我的认识以及独特的见解,其对于学生的将来发展有重要的作用;问题教学法的应用还能够使得高中历史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方式得到改进,使得历史教学的意义以及实际内涵得以体现。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导致其所起到的作用没有全部体现,其的发展也相应的受到限制,改变这一现象的主要方式就是对其进行详细的研究,找出问题所在,从而有方向的进行改进。

2.发展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具体措施

对于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发现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问题教学法中的教师位置存在不合理性、问题教学法的使用受到传统教学法的影响以及教师对问题教学法的认识和使用存在问题。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从而使得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应用得到发展以及起到全面的作用。

2.1.问题教学法主导位置设置研究

问题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所确定的教学主导者就是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此引起重视。问题教学法所需要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在历史课程学习过程中使用的问题教学法所进行的主要步骤就是教师对于教材内容进行讲解,使得学生对此有一个相对的了解,从而使得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进行问题的提出,即将自己在听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实际的提出,在疑惑不积累的基础上进行历史的学习,有利于教师的教学进展以及学生的历史课程学习。问题教学法的学生主导地位的确定使得学生重拾对于历史的兴趣。

2.2.改进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法对于现代各科的教学都有相应较为严重的影响,高中历史也是其中一门。高中历史的教学意义在于使得学生明史鉴史,从而对于国家以及世界有一个相对深刻的认识,形成自我的历史观。因此,问题教学法在该门课中的发展应用有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的发展前提就是消除或者缓解传统教学观念以及传统教学法的影响,首先教师需要对于问题教学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认识到该种教学方法适用于现展的需求,从而使得教师对于问题教学法的使用重视起来。

2.3.教师加强对问题教学法的认识和应用

教师对于问题教学法的认识存在相应的欠缺性,主要原因是问题教学法对于现在主导的教学法存在相应的冲击。教师对于问题教学法的认识需要进一步加大,这样才能使得问题教学法的使用进一步发展。主要采取的措施就是学校安排教师进行问题教学法的学习,从而重视以及理解问题教学法的意义,从而实际进行应用,在应用过程中进行实际信息的结合,从而使得问题教学法的应用较为科学合理。从而使得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程应用中发挥最大的效果。

3.结语

高中历史教程范文3

关键词:地理教学;沿学旅行活动课程;实践探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人才,成为当前的教学目标之一,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的高中地理教学仅能对理论知识进行教授,无法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所以,教育部门就此进行研究,并提出将研学旅行课程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策略。但其应用需要采用一定方法,否则教学活动的实效性便会受到直接影响。所以下面就此进行研究,旨在为教师带来一定启发,并在对理论知识进行教授的同时,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及学习能力进行有效培养。

一、地理研学旅行发展概述

地理研学旅行简单来说就是以专业知识及技能教授为基础的大型跨区域研学旅行活动,使学生在加深对知识的印象的同时形成环境观察力、探索力、生存力,从而为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提供保障。随着时代的发展,培养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人才成为教学目标,而想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做到学习能力、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各类理论知识的有效教授。而研学旅行课程的特点在于:探究性较强、体验性较强、探索性较强、开放性较强,所以可以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深入探究,从而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保障。具体而言,将研学旅行融入地理教学中,可使学生发现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可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并对学生的各项能力进行有效培养,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有效提升。

二、基于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模式的高中地理教学特征

1.突出价值取向中心

新课程明确提出,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所以不管在怎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都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活动,而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将学生放置于主体地位,做到以学生为本。具体而言,在研学旅行过程中,教师会对学生的个性进行尊重,会尽可能挖掘学生身上的潜能,使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深入探究,使学生在对自然社会现象进行探究的同时,感知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形成相应素养及能力,从而推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2.三维目标的立体发展

在基于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模式的高中地理教学中,课程目标是以三维目标的立体发展为基础的,比如,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基础分析能力培养、认知观念转变。也就是说,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对相关知识进行学习,还可以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多方面整合课程内容

各科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只有多方面整合,才可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而基于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模式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会围绕学生的认知经验进行开发,并对相关资料进行有机融合。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各科之间的联系,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也就是说,基于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模式的高中地理教学特征之一为:多方面整合课程内容。

4.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可对教学活动的实效性造成直接影响,所以,教师需将其重视起来。而在长时间的实践中能发现,研学旅行课程的有效应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会考虑到学生的各项情况,所以教学方式是多样化的,比如,教师可以进行情景创设、可以开展主题教学、可以开展项目教学。而这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将所学知识转变为能力、方法,从而为其更好地进行学习提供保障。

5.方法途径的多向选择

就目前情况而言,基于研学旅行课程的高中地理教学的方法途径有:提示型、共同解决问题型、自主合作探究型,教师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方法选择,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形成一定能力、核心素养,从而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保障。

6.教学评估多元化

教学评估的作用在于: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做到查漏补缺。而基于研学旅行活动的高中地理教学,可使教学评估呈现多元化特点,可使学生得到有效评价,并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保障。

三、基于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模式的高中地理教学的意义

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模式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给予了学生自由,使其结合所学知识对自然现象进行深入探究。由于这样的教学活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学生会对相关知识进行深入了解,可形成一定学习能力。比如,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会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情景创设,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在观察体会各种环境现象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地理学习的魅力,从而对其产生较大兴趣,愿意主动积极地进行探究。通过探究,最终不仅可以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还可形成一定学习能力。

四、基于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模式的高中地理教学问题

1.课程资源开发不合理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不同的学习需求,所以需要教师做到因材施教。而且就目前情况而言,多数教师对本地课程资源的挖掘掌握不到位,具体表现为,挖掘深度掌握不到位、开发难易成都掌握不到位。即:在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时,会将名气大、距离远的研学基地当做首选,忽视了其与本地经济文化的衔接,导致课程开发难易程度无法有效管控,无法做到因材施教。

2.组织形式不规范

组织形式不规范也是当前的问题之一。因为组织形式是否规范,可对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产生影响,虽然基于研学旅行活动的课程实施模式较为特殊,但也需要组织形式的支持。而且从目前情况而言,多数学校在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时,未将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在内,导致游大于学的现象发生。

3.师资力量不足

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模式需依托于丰富的师资资源。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学校的指导教师数量不足,无法满足其开展需求。所以,在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时,常常会出现导览员人数较少的问题,无法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帮助。

五、基于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模式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1.确定地理研学旅行主题

地理研学旅行主题的确定可为相关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可确保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深入了解,并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其中。但是在进行地理研学旅行主题的确定时,教师需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情况,确保地理研学旅行主题的选择可将其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可推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例如在教学“流水地貌”时,教师便可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然后基于教学内容进行地理研学旅行主题的选择,确保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被激发出来,从而为其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供保障。就这部分知识而言,教师可结合当地、附近区域的特点进行地理研学旅行主题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部分学生参与到主题设置过程中。在进行研学旅行主题的设计时,教师需做到:主题设计鲜明、与学生学习兴趣有着密切联系,从而确保学生看到地理研学旅行主题便可对涉及的知识进行了解,从而为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辨别流水地貌提供保障。由此可见,将地理研学旅行主题确定重视起来,可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可确保学生真正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并做到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2.设计地理研学旅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置可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可确保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得以提升。所以,在地理研学旅行教学中,教师需将教学目标的设计重视起来。而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时,教师需考虑如下内容: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分层设定教学目标等。例如在教学“风成地貌”时,教师便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首先,教师可将引导作用发挥出来,使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对风力作用在风成地貌形成过程中的主要作用、不同风成地貌的特征进行了解,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的同时为其明确研学旅行目标提供保障。教师可以设计的教学目标有:①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研学旅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②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对学生的考察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进行培养。考虑到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需求、学习能力存在较大差异,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目标设计,比如,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目标:对结果进行清楚阐述,结合所学情况,对底层风貌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推导;针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目标:对观察结果进行清楚表述。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每个学生都可明确地理研学旅行应该做什么,所以,其不仅可以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还可获得独特的体验及感悟。

3.科学设计研学旅行路线

研学旅行路线的设计有利于研学旅行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形成一定学习能力。为确保地理研学旅行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教师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研学旅行路线的科学设计。在进行路线设计时,教师需要考虑到以下两点:①研学旅行路线的设计,可使学生的各项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即:在进行研学旅行过程中,需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充分利用起来,对看到的内容进行分析、探究、思考、实践,从而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保障,为学生的能力提升奠定良好基础。②将地理特色及多元化体现出来。地理分为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两种,但其皆具有其独特之处,所以,在进行研学旅行线路设计时需要将地理要素特点体现出来,确保其具有多元化特征。

4.设置小组成果展示与评价环节

小组成果展示与评价环节的设置可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可帮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所以,教师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小组成果展示与评价环节的设置,确保学生可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在展示成果与评价的过程中了解自身优势与不足。例如在教学“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时,教师便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小组划分,使其进行地理研学旅行。在完成地理研学旅行后,教师可以抽出一节课的时间,邀请每个小组上讲台对自己小组的成果进行展示,并基于小组的成果进行评价。就这部分知识而言,其成果展示内容可包括如下内容:①研学旅行过程中的具体分工情况。②在对某些地区的交通运输方式进行考察时,采用了怎样的方法、获得了怎样的结果。③通过转变运输方式的结果可以得到哪些区域发展的推论。④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在各组分享完自己的成果后,教师可先引导小组之间进行互相评价,并根据其评价进行适当补充、调整,确保学生可明确自身优势与不足,从而为其进行接下来的研学旅行活动提供保障。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可获得独特的学习体验,可真正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为其成长与发展提供保障。由此可见,将小组成果展示与评价环节的设置重视起来,可使学生将研学旅行教学活动放置于重要位置,可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学生的各项能力、提升高中地理教学的实效性,并推动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人才。综上所述,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模式的有效应用可为高中地理教学带来新的可能,可确保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升相应能力,从而为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提供保障,为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人才奠定良好基础。在此方面,教师可以将上述提到的几种方法利用起来:确定地理研学旅行主题、设计地理研学旅行教学目标、科学设计研学旅行路线、设置小组成果展示与评价环节。同时,在进行研学旅行教学方面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且各位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面对的学生或多或少存在一定差异,所以想要确保其效用最大限度发挥出来,教师就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不断探究、实践。如此一来,便可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继先.基于地理实践力的高中地理研学旅行方案设计分析[J].文理导航(上旬),2021(07):70-71.

[2]闫玉玲.高中地理教学研学旅行的设计研究[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1(06):31-32.

[3]谭玲,余光辉.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模式初探[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0(16):4-7.

[4]孙丽媛.高中地理研学旅行基地开发与利用策略研究[J].高考,2019(19):161-162.

高中历史教程范文4

一、从根本上培养高中生正确的物理观念

物理教师要加强在教学中对物理理论知识的深度提取,最大限度地将其整理成全新的物理核心概念,使物理课堂能够呈现更加多样化的教学形态,深度加强高中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培养学生物理观念要求物理教师要从高中生的学习情况出发,结合教材内容,通过物理思维冲击、情感碰撞形成良好的物理学科情感。当高中生在学习点电荷的物理知识时,物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物理学习水平进行分层教学,让学生从根本上将点电荷的概念知识理解透彻。物理教师可以在课前搜索有关点电荷的教学视频,让学生通过教学视频对点电荷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在认识的过程中,学生会对点电荷产生相应的疑问:大规模带电体能够理解成点电荷吗?物理教师就可以进一步加强对高中生的引导,适当将高中生带入质点物理知识中,让学生通过概念类比的方式达到对物理概念的充分理解。当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的物理知识时,教师可以从能量观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节约资源、保护资源的科学观念。通过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能量是守恒的,它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从而引出“既然能量不会凭空消失,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节约资源、保护资源”这一问题,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再继续引出能量转化方向性的问题,使学生充分意识到能源受方向性的制约与影响,对能源的充分利用,不仅是有条件的,同时也是有一定代价的。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白,虽然目前经济水平有了极大的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能源短缺与环境问题,要在现有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注意保护资源、节约资源,从而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能源科学意识和科学思维。

二、积极创设物理问题教学情境,提高高中生的科学探究思维

高中物理课程内容相对复杂,对高中生的理科思维要求相对更加深刻,如果高中生缺乏良好的物理学习思维,那么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高中生的物理学习成绩,还会使高中生逐渐丧失对物理学习的信心。所以,这就更加需要高中物理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加强对高中生物理知识学习技能的引导,帮助高中生寻找学习物理的正确方法,并引导高中生建立积极向上的情感价值观念,使高中生能够在物理学习中实现全面发展。为了有效提升高中生对物理知识学习的热情和欲望,激发高中生物理探究意识与探究思维,深度培养高中生物理创造性,使高中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成败观,高中物理教师可以通过积极开展高中问题探究式课堂,有效激发高中生的物理创新思维,在极大程度上达到新课程教学理念以及物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要求。高中物理教师应当明确,能够使高中生提出物理问题的教学方式有很多,但是,只有在现有的基础上为高中生打造相对真实、完整的物理问题探究式教学情境,才能够从根本上使高中生产生物理问题探究意识。这种方式和其他的物理问题教学方式不同,它能够有效激发高中生的物理问题探究思维,并在其基础上培养学生对物理问题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当向学生讲解有关“机械波”的物理知识时,物理教师要从班级学生的物理实际学习情况出发,充分结合物理教材的教学内容,为高中生创设系统化的问题教学情境:“同学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一下,猜想一下究竟何为机械波。”“通过对机械波的基础性认识,能否自行利用绳子打造出机械波?”“在对机械波进行实际的调查、学习以及实践探究的过程中,是否有疑问没有得到充分解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以上这些物理问题探究情境的创设能够在极大程度上为高中生建立相对真实、具体的物理探究教学环境,与课程教材的知识内容以及新课程教学要求联系紧密。这些问题的提出,能够有效激发和调动高中生的物理学习积极性,且这些问题对于高中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不仅能够有效培养高中生的物理思维,还能够针对性地提升高中生的物理创造力。另外,如果学生在物理探索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或失败,那么物理教师还要注重对高中生物理学习价值观念的引导,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探究过程的重要性,正确认识成功与失败之间的关系,形成胜不骄败不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物理品质。

三、引导高中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形成科学思维

当高中阶段的物理教师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物理问题探究式课程教学的效果时,就能够有效提升高中生的物理问题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但是,高中生不仅仅要具备良好的物理问题意识,还要针对现有的物理问题进行深度的探究。物理教师应当明确物理问题探究在培养高中生良好科学思维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在现有基础上加大对高中生解决物理问题方法的培养和引导,使高中生学会运用正确的物理探究方法,通过正确的物理探究过程来实现对物理问题的探索。引导高中生解决物理问题的方式有很多种,如物理实验法、物理对比法以及隔离法等,以此引导高中生学会提出问题、找出证据并做出合理的物理解释,最终实现课堂上的完整交流。以“机械波”物理知识教学为例,物理教师可以通过物理实验法来引导高中生解决物理问题,使高中生形成良好的物理实验思维。在这个过程中,物理教师要有效培养高中生实验质疑能力、创新意识以及推理思维。物理教师让高中生自行利用绳子完成机械波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可以产生很多物理问题,比如,“质点是否在波的传播方向上产生迁移?”“在运用绳子进行机械波实验中,绳子上不同质点振动是否存在一定的规律?”利用这些问题,能够有效激发高中生展开物理实验的探究热情。然后,物理教师可以让高中生根据自己学习到的物理知识进行大胆的实验设计。在这个过程中,物理教师要积极鼓励高中生大胆质疑、创新,勇于提出物理问题,也可以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共同解决物理问题,从而在培养高中生物理实践思维以及科学思维的同时,使高中生认识到小组团结协作的重要意义。在实验中,物理教师应当充分明确物理实验的实际教学目标,在促进高中生对波动演示仪进行有效探索和分析的过程中,正确引导高中生认识横波与纵波。

四、加强物理实例的引入,使高中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

高中阶段的物理教学不仅是为了培养现代高中生优秀的物理探究意识与科学思维,还应当鼓励高中生将学习到的物理知识积极应用于实践。物理教师可以积极利用互联网搜集相关教学案例,将有趣的物理故事纳入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在课堂上为高中生传播良好的物理文化,并及时对高中生进行科学态度与责任感的教育。教师通过实际案例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物理知识对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以及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高中生的物理学习责任感。当学生在学习牛顿运动定律时,物理教师可以播放高铁火车运行到站时能够准确停靠在相应位置的视频,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物理知识为我们社会发展带来的便利,使学生能够从中切实地体会到物理知识学习的实际应用价值与文化价值,从而树立良好的科学责任感。综上可知,高中阶段的物理课程是培养高中生良好物理思维以及物理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新课程理念下,对高中物理教师的教学要求更加严格,物理教师不仅要从根本上确保高中生具备较高的物理核心素养,还要使学生从根本上掌握高中物理知识,同时提高自身的物理实践能力,能够体会物理科学实验探究的探索乐趣,从根本上保证高中生对物理课程学习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深入推动高中生物理创新能力以及物理创造性的发展。为了达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物理教师要严格贯彻和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从根本上抓住物理教学的特点和高中生的学习特点,通过各种物理教学方式帮助高中生降低物理学习的复杂性,为高中生打造能够充分锻炼物理思维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乔锋.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与反思[J].学苑教育,2021(18):15-16.

[2]史伟功.高中物理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探析[J].考试周刊,2021(25):149-150.

高中历史教程范文5

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正确使用历史教材,使高中历史教学符合新课程要求是摆在历史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以讨论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使用为核心,阐述了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包括教材与新课标、必修与选修、模块与模块等之间的关系,论述了摆正历史教材在教学实践中的位置从而促进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策略。

关键词:

高中历史;新课标;教材使用

近年来,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课程改革为教学实践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给广大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为了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师需要解决如何正确使用教材的问题。对于高中历史教学而言,一方面,历史教材体现了新课程的精神与要求,正确使用历史教材意味着要综合把握与教材相关的多重关系;另一方面,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学科,高中历史教学具有特殊性,正确使用教材还意味着要把历史教材摆在教学活动的正确的位置上。

一、正确认识几个关系

(一)历史教材与新课程标准的关系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将新课程教材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就应准确把握《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二者间的关系,使教材使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高中历史教材编写的基本依据,新课程标准规定了历史教材编写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与指导思想,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是课标原则和思想的具体化。所以,新课程标准作为历史教材编写的纲领性文件指引了历史教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反之,历史教学活动应当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相关精神与要求。具体而言,一方面,要深入解读和探讨新课程标准,尤其是准确理解其规定的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历史教材和教学活动所体现的课程理念应和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符,在教学活动中和对历史教材的使用中应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组织教学。另一方面,要主动加强对历史新课程教材的解读和研究,综合多种主客观因素灵活处理教材使用,包括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教师个人专业能力,学生的兴趣、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等因素,对教学内容与相关教学资源进行优化与整合,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以便引导其逐步构建历史知识结构体系,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二)选修与必修的关系

在新课程标准中,必修课和选修课是高中历史课程的两种基本类型。作为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必修课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要求其系统化地了解古今人类社会在不同领域的发展状况,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主要方面以及科技、民族关系和外交关系等其他领域。与之相比,历史选修课的专业性更强,其授课对象是历史基础知识较好、对历史这门学科有浓厚兴趣的部分学生(多数省份理科生只修读必修3册,文科生需再修读选修中的2-3册),其目的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的热情,开拓学生的历史眼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想深入学习历史的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毫无疑问,多样化的选择能够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历史的实际需要,对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能够有很大帮助。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恰当地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关系,尤其要合理地安排教学时序,要按照教学内容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例如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这一册,与必修一在内容方面有一部分是重叠的,尤其是主题、理念以及知识线索等方面与必修课内容之间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二者有机整合起来,将必修一中的相关知识引入到该专题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回忆、温习相关内容;与此同时,必修课与选修课有本质上的不同,教师应有所侧重地以新的角度讲授该专题,即不同于必修一对于政治文明历程发展脉络的侧重,该册书更加强调各国在不同时代面对不同问题的解决对策以及对各国改革范例对后人影响的讲解。

(三)必修模块间的关系

在现行的高中历史新课程中,有三个互相渗透、彼此联系的必修模块,它们以各自的不同视角阐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内容与线索,彼此之间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历史教师在教材使用过程中要处理好三个必修模块之间的关系,关注历史事件的联系性,充分利用联系具有普遍性的基本规律灵活整合三个模块,对于每节课的既定教学目标,要加以一定的灵活性策略调整,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的不同角度解读历史,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从而完整地掌握专题知识体系,建构起该阶段历史发展的总体脉络,增强其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教师在进行某一模块的教学时应适当建立与其他模块之间的联系,例如在对岳麓版必修一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的教学中,应注意结合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中的相关内容。又如在讲解岳麓版必修一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时可适当引入必修二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的相关知识。总之,要在实际教学中处理好模块间的关系,使学生意识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四)同一专题间的关系

在编写体例上,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选择了以专题的方式呈现历史,各个专题以所在模块的某个宏观问题为中心展开探讨,与此同时,在专题内部,又按照不同的小问题分成多课,这些小课构成彼此联系的统一整体。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恰当把握好同一专题内部的关系,综合新课标的规定与学生具体学习状况两个因素,合理增删调整教学内容。例如岳麓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可分为“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工业文明的崛起对中国的冲击”两个主要问题,对于后者新课程标准规定“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历史教材中,这些内容被编为两课,即“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对之进行阶段性划分,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分为产生、初步发展、民国初年“短暂的春天”、国民党统治前期进一步发展以及国民党统治后期的困境这五个基本阶段,借助于对各个阶段出现的原因及意义的分析,使学生深入全面地理解该专题的基本内容。

二、摆正教材的位置

(一)钻研教材,细化新课标

在现代教学理论中,教材不是用来“教”的,而是用来“用”的,换言之,教材不是教学对象而是教学所借助的材料、资源和工具。在我国,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作为物质载体承载着相应的教学理念,教师参照教材组织课堂教学,学生则以教材为重要的学习资源。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对教学目标加以明确,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案,另一方面要树立科学的教材观,深入钻研教材,科学使用教材,使教材成为一种有效的“动态性资源”,将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以促进历史教学。在备课过程中,历史教师往往注重具体的教学目标而对整个模块的课程标准有所忽略,所以为了在教学中摆正教材的位置,教师应加强对模块课程标准进行宏观性的整体解读。以整体解读岳麓版选修六第17课“全村同在画中居——皖南古村落”一课为例,可以从其他章节中提炼相关内容为该课教学选取所需材料,如第一单元“人类的共同财富——‘世界文化遗产’”包含了与该课相关的内容,可将其视为该课的序言和纲领,对该课的教学很有价值。根据第一单元“知道世界文化遗产登录的标准”的教学要求,可在讲授该课时引导学生思考西递村和宏村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原因、自然环境保护与文化环境保护对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等问题。在对新课程标准进行深入分析后,教师还应认真钻研教材,搜寻各个版本的历史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带着一定的问题有目的地阅读,通过对比分析寻找对教学有价值的信息。第一,要通过钻研教材提炼核心知识点,其依据有二:一是新课标,二是各版本教材的共有或相似内容。第二,对于同一版本内部的相似知识点要注重对比分析,并进行适当的融合,在此基础上筛掉偏离课程标准较大的内容,从而使教学内容的质量更高,提高教材使用的质量。第三,要认真核对细化后的新课标要求与教材钻研成果,查漏补缺,避免教学过程中出现对新课标要求的遗漏,将其他版本教材中的内容或其他相关材料补充到教学计划中,从而使教学内容更为全面。

(二)广泛涉猎,精选教学素材

高质量的教学素材是高中历史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仅凭历史教材中的教学素材是不够的,教师应在备课过程中广泛涉猎,认真阅读重要材料,在此基础上以教学要求为依据有所取舍和调整,最终筛选出最佳教学素材。因此,教师应通过书籍、报刊、网络等渠道获得文字、图片、音频、影像等各种类型的必要教学素材。广泛涉猎是精选教学素材的基础,前者仅是最基础的准备工作,在完成素材搜集后,如何使用这些素材使其对教学效果有积极影响更为重要。在素材选择过程中,通常要遵循以下几点:首先,必须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选用素材,每个素材都应起到一定的作用、达到特殊的效果,即促进新课标要求的实现,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第二,要坚持直观化优先的原则,假如教学素材比教材中的文字内容更直观、更易被理解,那么就优先选择素材而放弃教材中的相关素材;第三,忠实于教材原则,素材要尽可能地符合教材,史实和理念不应与教材内容有大的出入,这不但更符合课标要求,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第四,要恰当地处理“质”与“量”之间的关系,选择素材时不要过于求多、求全,而应在适量的基础上求精。

(三)整合教材,构建新思路

正确使用历史教材,要求教师充分整合教材,寻求教材使用和教学的新思路。高中历史课堂上涉及的知识丰富多彩,从另一角度上讲,则可以说庞杂纷繁,假如没有一条清晰的教学思路将多样而细碎的历史知识串联起来,那么教学内容会显得混乱无序,对学生听讲来说也十分不利,一些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甚至会对教学内容感到一头雾水。因此,在细化课标、钻研教材、广泛涉猎、精选素材后,还应整合教材,努力寻求教学新思路。在教材整合过程中,要注重教材内容和教材外有关知识的整合,将它们进行有目的的增删和取舍。需要注意的是,重新整合并不等于拼凑,还应对选定的内容进行重新组织,使其结构和顺序不断优化。在教材整合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到高中历史课程的课型,防止将历史课设计成理论过于艰深的高校历史专业课,也不能使其成为徒有其表的“导游课”。虽然整合教材与建构新思路存在逻辑上的先后顺序,但在实践中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整合材料需要以新的思路为指导,而新思路的建构则需要来自于材料整合过程的灵感。整合教材与建构新思路之间并非是对等关系,创新思维是长期积累和思考的结果,教学新思路同样需要历史教师在学习、教学甚至生活中勤于思考、博闻强识。

三、结语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材料和工具,是连接课程标准与具体教学实践的桥梁,是教师的授课依据,是学生的学习参考,如何使用教材关系着课程标准能否达成,更关系着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对于高中历史教材的使用而言,要正确处理好与历史教学相关的多重关系,准确把握历史教材在历史教学中的定位,同时要细化新课标、钻研教材,广泛涉猎、精选素材,并积极整合教材、构建新思路,从而使教材在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教学综合系统中发挥更大功能,达成新课标要求,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

作者:杨建雄 韦震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河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邱浪平.高中历史教材在新课改中的有效使用实践研究[J].成才之路,2011(33).

高中历史教程范文6

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高中历史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是明确其有效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不是设置教师认为的教学重点,还要明确课堂的主线、学生学习的重难点,要以丰富学生情感、提升文化素质和内化历史情感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合理设置有效教学的三维目标。例如: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课的讲解中,教师通过分组讨论和分阶段进行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和方法让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重点掌握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利用历史资料分析与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通过对该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开展多元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

新课程理念教学以探索和尝试探究式教学为主,学生在探究问题中主动学习,在探究性学习中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的心智、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探究性教学就是要利用现实中的素材,为学生营造出历史和现实相互沟通的情景,并创设历史问题,巧妙导入,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交流的教学过程,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教师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教师在讲授《夏商的政治制度》时,可以利用“大禹治水”的故事巧妙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结合学生所熟悉的《封神榜》进行教学,其中重点以周方国的文王被赐封为西伯侯为例讲述,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就是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并开展多元化的动脑、动手的学习活动,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要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丰富学生的学习活动,把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开发出来。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老师可以结合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可以采用生动的讲授法再现历史情境,从而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一定的历史概念、总结历史规律,有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综合运用等能力。例如,在《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李白的《古风》提出问题,设置历史情景,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利用相关的历史资料和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多样化的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三、巧妙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

高中历史要进行有效教学,注重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合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高中历史教学手段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可以生动形象地认知历史、再现历史、感悟历史而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体或物质条件采取的具体方法。粉笔、黑板、教材是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学语言是最常用的教学手段。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历史教师应该做到顺应时展的要求,与时俱进,积极学习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有效教学。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具有准确严谨性、生动形象性、充满感情色彩并有效运用体态语言。在进行有效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将凝聚历史的图片、文字、模型、音频、视频等方式来丰富历史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这一课中,教师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组织学生观看相关战争影片,如《甲午风云》等;在《中日甲午战争》时通过音乐导入,播放罗大佑的《亚细亚的孤儿》,通过观看战争影片和欣赏音乐来丰富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结语

高中历史教程范文7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教材;教育教学;学习兴趣

中华民族是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我们在看到当前民族繁荣的现在,憧憬更加美好的未来的同时,不能忘却中华民族在过去的历史长河中的点点滴滴,中国的发展史正是中华民族不断地与自然、外族进行斗争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有繁华、有衰落,有高傲、有悲壮。环顾世界历史,也是在不断的斗争中进行,在进行不断的历史变革,从野蛮走向文明,从贫困走向富裕,从杂乱无序走向章法严训。通过学习历史不仅让我们了解社会的进程同时也能了解历史的人文、地理、科学等等学科的进程。通过学习教育学生认识过去的历史,审视当前的社会,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历史课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单从高考的角度来看,其已经作为学生的可选择科目,但是我们不能否定其在高考中的地位。因此作为历史教师要准确把握高中历史教学的特点,充分挖掘历史教材的内涵,整合历史教材,让其更能适应高中生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要在总体上进行灵活整合、重新构建历史课的教学体系

针对高中历史新课标所提出的高中课程的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模块化课程结构。教师要注意各个课程模块之间的相互参照,建立统筹兼顾、内容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首先,教师要对每个模块内的内容进行整合。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不要仅仅地上一课备一课,而是需要教师能够对整个的教材内容熟悉,能够整合整个教材的前后关联之处,要将每节课都置于整体模块体系中进行考虑。从课程体系来说,有些章节是独立的,有些章节是承前启后的,有些单元之间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作为老师要对这些章节进行合理地排序和整理,便于优化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地安排,有效地进行课堂组织。如:将“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在教学顺序上进行调整。将中国置于世界历史之中,这样,可以体现中国在世界的特殊位置,学生感觉到自身的历史责任。让学生认识到“世界史”的真正含义,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尊重,提升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开阔了学生的学习历史的视野,也便于学生的理解。另外,可以更好地体现历史发展的顺序,展现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以及这种发展中产生的碰撞与交流。其次,要进行单元内部的各节教材之间的内容进行整合。针对新课改的教材多元化以及模块化的特征,先根据整个单元的内容和单元内各节之间的关系,然后参照课程标准分析单元标准和各节次的标准,对本单元进行精准的单元整合。如“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世界多极化趋势”“跨世纪的世界格局”进行整合,可以概括为“二战后的世界格局的演变进程”,将这些内容整合成“历史对照”和“历史启示”,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历史。当然可以实现对比的还有美国发动的战争如上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争和90年代及21世纪初的伊拉克战争。这两场战争对世界格局的形成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后,要对每节教材进行整合。每节教材的内容整合也要参照课表的要求,一些课标没做要求的,可以少讲甚至不讲,在整合上要符合学生学习和阅读的习惯,也不能偏而概之。对一些课标要求的内容,但是对学生学习起来又比较吃力的内容要精敲细磨,编排课程内容让学生便于理解。如:《西方的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的内容,我们需要对历史的背景进行分析,通过一些视频、图片来增加学生的理解力。要加强知识的内在联系,对知识的结构进行调整,比如:“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中多个子目进行调整为四个子目,分别是“建党及大革命时期”“国共十年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这样从结构上更能符合课标的总体要求,对学生加强理解和认知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紧紧把握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进行把控

作为课程教育的国家纲领性文件,课标是作为教育指导的标杆,不容动摇。教师要深刻领会课标的思想宗旨,针对课标进行深刻的研究,充分地领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内涵。精准把握每一模块、章节内容的核心和要点。历史内容实际上就以人类政治活动发展主线为线索,精选能够反映一个历史时期基本特征的重要政治制度、历史性政治变革、重大政治事件以及重要政治代表人物来进行叙述的。所以在课程讲解时要围绕主线、政治制度、变革、人物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在内容整合上要围绕一根主线,在主线周围进行扩展和延伸。形成树枝状结构,在错综复杂中又不偏离主线,达到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如:以“政治制度的变迁”这根主线展开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变迁———夏商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等。教师在每一个时期的政治制度讲解要透彻,通过对这些记忆点的强化理解,学生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变迁将会非常深刻,提升了教学的效果。

三、整合高中历史教材的同时,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材的利用效率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不再局限于课本,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从各方面获取素材,然后将这些素材通过多媒体、微信、QQ等渠道呈现给学生。在作业布置方面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大数据去搜索相关的知识点,这样可以大大地提升教学效果。总之,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把握高中历史课标,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利用先进的教学资源和手段,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

参考文献:

[1]靳志香.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材整合策略初探[J].中华少年,2016(25):48.

[2]周吴兵.浅谈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资源的整合[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5(04):5-6.

高中历史教程范文8

开展数学课程合作专题讲座,强化教师的合作认识。学校之间要进行积极的交流,共同组织课程合作专题讲座,强化教师对课程合作的价值认知,要转变他们在课程合作中本位主义、狭隘主义思想,要让他们认识到新新形势下课程合作的必要性,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合作精神。

二、完善教师合作制度,督促教师主动进行课程合作

为了让高中数学教师早日步入课程合作的正轨,学校或教研组要重视制度的约束作用,建立能够督促教师进行课程合作的制度。这样就能够对教师的合作行为起到规范和指引的作用,能够让他们将课程合作慢慢转变成自觉的行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建立校内教师合作制度。促进校内新教师和资深教师的合作,促进校内教师和课程专业的合作。可以建立新教师听课制度,鼓励尚处于适应期的新教师与老教师和资深教师之间的合作。要让新教师每周到资深教师的课堂上去听课,让他们观摩资深教师的教学实践、学习资深教师的教学经验,认真做好听课笔记,在学习中反复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在听课之余,要经常和其他教师继续进行合作。每周要组织校内数学教师交流会,让新老教师、资深教师和其他教师坐到一起,让他们讨论和交流在数学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境,让他们畅谈自己的困惑,并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2、建立校际教师合作制度。数学教师之间的校内合作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要引导教师从校内合作跨到校外合作。比如可以建立跨校帮扶结对制度。具体实施方式是在本校内选拔一批有经验的资深教师,让其作为其他新教师的导师,负责新教师的培养。跨校之间的帮扶能够弥补学校师资不平衡的劣势,能够避免本校内出现“近亲繁殖”。也可以建立区域性数学课题合作制度。对区域内高中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开发出区域性的课题,然后引导各校数学教师合作,共同解决课题。

比如对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怎样高效采用多媒体教学、合作教学和情景教学等的探讨,总结出适合高中生学习的教学方法,提高数学课堂效率。比如在校际交流中,丙教师提出在几何概型的授课过程中,学生对基本事件的确定总是把握不清,不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几何概型,教学效果不尽人意。甲教师就此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提出应先让学生直观观察,再引导学生去发现几何概型,并学会归纳猜想,指出应该坚持将题型问题与导向问题结合的方式作为教学思路。乙教师建议设置教学情境,先引出问题,再导入几何概型,并注重课后练习的巩固作用。丙教师对甲乙教师的方法进行了总结,认为应采用“以境激趣,给学生创造实际问题情境,从而引出新知”的教学方式。

3、建立教师课程合作评价制度。当前,对数学教师的评价多是以教师所带班级的数学成绩作为衡量标尺的,为了进一步鼓励教师合作,可以建立合作能力考核评价指标,将其作为教师考核的一项重要标准。对在课程合作领域有突出表现的教师给予奖励,这样就能够弱化教师之间的竞争意识,激发教师主动合作。

三、鼓励教师之间经常进行互动评课,让他们在共享中合作共进

如果教师始终闭门造车,那么很难进步,学校要鼓励教师进行充分的互动评课。组织高中数学教师互相听评课,为了增强合作的针对性,可以分章节进行互动听课活动。比如在“向量应用举例”章节的教学时,数学教师们通过互动交流发现学生缺乏构造向量的意识,在用向量夹角时特别容易混淆,在能够用向量解决的问题中往往采用更复杂的传统方法求解。针对这一问题,数学教师进行充分的自主钻研,并总结出自己的教学方法。通过互动评课,每个教师都去总结授课教师在这些问题上的优点,并不断总结经验,将新的感悟和经验应用到该章节的教学实践中,这有利于促进他们的教学经验共享,并能够让他们在互相点评中不断进步和成长。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