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学范例

语言教学

语言教学范文1

语言偏离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问题,新的媒体又催生了新的言语表达方式。“偏离”是指对常规的背离。在语言领域,王希杰先生把语言的规矩形式称之为“零度形式”,对零度的超越,突破,违背便是它的“偏离形式”。时代的审美心理促使人们寻求新奇的言语创作;而对于成人来说,语言的偏离带来了某种程度上的审美愉悦。但是当人们在参与这种言语创作并体会其新奇美感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处处可见。作为师范成人教育的语言教学,语言的规范化因此成为一个不得不关注的焦点。当前言语形式的偏离,渗透到了现代汉语的音节、语素、词、短语、句子、语体等方方面面,它还包括成人教育中师范教育语言的偏离。如文符并用,词义变形,语法偏离,语体变异,以及语言暴力等。作为师范成人教育,我们培养的对象大多是基础教育的师资,他们的语言规范直接影响到中小学生,所以,成人教育的语言教学关乎今后受教育者的语言规范与健康。

一、当代言语作品语言偏离的具体表现

(一)言语作品中语言符号的多元在当前的语言生活中,经常可见在中文字符的语流中间插符号。用不同语码的视觉形象和谐音特征,再引进社会时尚元素,使语言形式多元。为交流方便,符号的使用也是各种各样的。汉语拼音字母组合,如“MPJ”(马屁精);谐音缩写,如“FM”(followme跟我来)。还有一些表情图形,如“(S—S)”表示贪心,“-9”表示舌头舔着嘴唇笑。这种偏离,目的是制造形式上的视觉美感和语义表达的游戏因素,寓庄于谐,带有很浓的成人语言使用的特点。

(二)具体语境中语义的偏离语义的偏离是语言偏离的一大表现,如“旧词新义”现象。“旧词新义”是指词语在原有词形和词义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意义,且这一意义已经比较普遍地在语言中使用。如:当前普遍流行的“下课、阳光、充电、断奶”等词,都由最初的单义发展出一系列的新义,而且有相当部分新义有泛化的趋势。如:“充电”,旧义“把电源接到蓄电池等设备上,使电池重新获得放电能力”;新义“比喻通过学习补充知识,提高技能”等。新旧两义都有“补充”这一动作行为。“断奶”,旧义“指停止给婴儿吃奶”;新义“比喻国家或上级主管部门不再予以经费支持,而让其自谋生路”。新旧两义都有“停止供应”的含义。由于旧词新义的泛化,语义的主体发生转移,很多不规范的临时别解词义也就跟着出现。如“大虾(大侠)/青蛙(丑男)/神童(神经质儿童)/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可爱(可怜没人爱)”等(旧词别解);“超女/酷哥”(词义新解)。这一类语义偏离,作为一种流行和时尚,很容易由成人言语而泛化。这种现象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这也是我们的师范成人语言规范教学的一个难点。

(三)言语作品中语法的偏离言语作品中语法的偏离历来就有,在古代的诗词中也不乏其例。但是诸如“很中国、非常男女”等;又如“上课ing”、“今天玩得很high”等;又比如“他的衣服酷毙了”“你的头发帅呆了。”这些非标准的语法形式逐渐在言语中出现,其泛化势必对汉语的规范性造成破坏,也必将对学生正常的语言习惯的养成产生负面影响。这些现象也应该引起我们师范类成人语言教学的关注。

(四)言语作品中词语跨语域使用的偏离由于社会生活的某些变化或人们的某种心理需要,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每时每刻都有大量反映各行各业变化和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新词新义和新的语用形式涌现出来。在媒体强势的影响下,也会出现跨语域的词语使用泛化。如:“她是学术届的超女。”“/删除烦恼/设置幸福//粘贴美丽心情/打印迷人笑脸”等。又如:“感情欠费/爱情停机/诺言空号/信任关机/美好不在服务区/生活彻底死机”等。大量的跨语域言语使用,能够在成人语言中收到新奇而陌生化的审美感受,但是,作为师范教育的语言教学,如何来把握新奇与规范,时尚和标准,这也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五)语言暴力的言语偏离在成人言语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自觉的语言暴力。所谓“语言暴力”,就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以言语的方式责罚学生,用语言攻击来伤害学生心理的行为。教师是成年人,而学生大多是未成年人,这就决定了教师语言的强势和学生的被动接受。教师的语言暴力诸如有意识的责备,“你有没有脑子呀。”“/你怎么这么笨。”等,这是最为普遍的一种语言暴力。其次是无意识的口头禅“你真是无药可救了”/“我受不了你了”“/笨蛋”“/弱智”“/真没出息”“/白痴”等等带有嘲讽、贬低、批评的语言。这些有意与无意的言语形式,会给学生带来长时间难以愈合的心灵伤害。

二、语言的偏离与成人教育语言教学

(一)语言的偏离影响规范语言的学习和使用

作为一种交际工具,语言规范的主要标准是适应全社会大多数人的使用需要。当代言语作品出现的语言符号的多元,语义的偏离,语法的变异等,虽然在表达上有它独特的表现力,但是从交际工具的全民性来说,其普及度在当前语言生活中还不具备。师范成人教育的语言教学,规范化教学应该是关键。成人师范教育培养的是师资,他们的责任是承担基础教育的语言教学。如果他们一味地模仿和追新逐异,规范语言的掌握和传承将会是一个值得担忧的问题,因此对于语言的偏离现象应该积极予以规范。语言符号的读音规范、形体规范应该是基础,教师基本技能的培养应该成为师范成人教育语言教学中的关键一环,因为这是最基本的内功。

(二)师范成人教育语言教学的规范化意识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范成人教育的语言教学,首先应该给学员明确的是语言的规范化意识。我国早在1958年就开始实施语言规范化工作。2001年又正式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各地也相应出台了贯彻落实的相关法规,但是全国各地的响应程度并不统一,实施力度也不均衡。语言规范是社会全体成员在“自我调节”基础上对语言生活现象的一种自觉管理。社会对这种自觉管理的态度应该是既要遵从人们的语言习惯,又要注重规范语言的示范作用,语言规范仍然需要行政手段的干预。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组织应该在立法干预方面做更多的工作,作为教师的摇篮———师范成人教育的语言教学更应该承担起规范化工作的重任,强化语言规范,身体力行地做规范语言的捍卫者。在教育过程中,语言始终是最重要的工具。教师的教育语言也应该是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师的语言能给学生带来多方面的影响。教师的语言修养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与否。#p#分页标题#e#

(三)溯源强本,源远流长

1.强化规范语言的主流师范成人教育的语言教学是语言规范化的源头,师范教师及其教育对象的群体影响力是很大的。我们应该从师范教育语言教学开始,强化规范意识,强化师范意识,对语言变异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在强调其“鲜活”与“生命力”的同时,适时加以引导,积极倡导使用健康文明规范的语言,并加强训练和考核,形成运用规范语言的主流。因为在社会活动中,社会公众普遍存在着从众心理。作为语言教师,在课堂上尽量不要套用不规范语言,否则会使规范语言变得面目全非。教师可以以不同形式的语言偏离现象作为不规范的典型例证进行分析,引导、帮助学员识别,分辨,了解其使用的特殊性和交际目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语言偏离的规范化和艺术化的运用。对那些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且又难以被社会公众接受的成分和用法,则根据规范化的要求加以剔除,从而捍卫民族共同语语音、语汇、语法方面的标准,并用这些标准去引导人们的语言使用。

语言教学范文2

语文作为中学的必修学科,然而,在当前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课的课程内容往往被人忽视。自新课程改革以来,人们所关心的都是取得的成果以及造成的影响,却严重忽视了这个成果在语文教育中是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关注学生个体,其主要表现为: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个体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这是教师对新课程改革观念的普遍态度,但是并没有具体到某一学科的实际教学。于是,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融进了新的教学理念,但遗憾的是,这些变化更多的体现在教学形式上,丢掉了传统语文中内在的本质东西,对语文教育教学有着不利的影响。此外,在语文教学的内容上多数教师都是处于迷茫状态,习惯的做法就是按部就班的讲,让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兴趣,久而久之,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由于语文教材设计的内容广泛,不同与其他学科内容,尽管其他学科是用汉语言编写的教材,但是对语文来说,语言所承载的诸如历史、文学内容倒在其次,语言本身才是语文学科设计的初衷。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依靠的就是对语言的鉴赏和学习,而这一点往往被忽视了。

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语言教学的必要性

语文作为中学阶段必修的一门学科,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作文一直是学生心目中的一大难题,暂且不说作文立意方面的问题,在学生写作时,语言组织与措辞往往不尽人意,让阅读者不能感受到作者的感情和思想。而作文往往是考试时分数差距的最大部分。与此同时,不仅是在学习还是考试中,即使在学生日常生活交流中,也不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面临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时,往往需要用很多话来表达,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显得啰嗦,同时让听众不能很好地理解所说的内容,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学生缺乏语言能力。因此,语文教育教学中应用语言教学势在必行。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对语文教学的内容理解有所差异,由于语言所承载的内容较为丰富,导致多数教师把文学常识当做重点。针对语文教学来说,教师应该改变观念,把重点放在语言这一语文的根本上来,把语言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核心,为学生以后学习语文奠定基础,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

三、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正确应用语言教学

(一)加强学生的兴趣培养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目前情况来说,多数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更多的兴趣,认为语文是我国的母语,靠平时积累就已足够。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必须正确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兴趣培养,利用多元化教学模式来吸引学生。比如:教师在课堂上开展竞答比赛,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语文,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更轻松地吸收教学内容。

(二)鼓励学生,让学生参与其中

语言教学范文3

关键词:评价语言;幼儿园;集体教学

“教师语言对幼儿的影响重大,是其他语言无法代替的。”可见,在幼儿园教育阶段,教师所采取的评价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对幼儿的情绪造成直接性甚至深远性影响[1]。尽管教师会用“不错”、“棒极了”等鼓励性的语言在课堂中评价幼儿,但依然存在用词单一、内容空洞、语速平缓等方面的问题,对幼儿语言表达和情感提升的帮助不大。

1语言教学中教师评价语言的重要性

集体教学对教师评价语言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学活动有活力,便于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落实活动目标。教师是幼儿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评价语言对幼儿习惯养成、语言表达和情感提升等均造成直接性影响,教师采取合理、准确和鼓舞人心的评价语言在集体教学中可发挥显著作用[2]。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生动且富有感染力的评价语言进行教学,不仅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充分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实现不断提高幼儿语言能力的目的。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语言发展水平不同,教师在面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时,需要对评价语言予以理智性掌控,以便更好地落实整个语言活动方案及目标,调动幼儿学习兴趣和活动积极性。

2语言教学中教师评价语言存在的问题

2.1教学语言不规范

经调查,在自评过程中,多数教师承认在教学语言素养方面的表现为中等水平,多数幼儿教师能够发现自身存在语法不够严谨、用词随意、表述不准确及描述不够生动等情况,教学语言的规范、艺术等方面出现问题。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存在幼儿教师语言习惯比较随意的情况,很多与正确语法、知识用法不同的语言自然从教师口中说出,如“本来的我”、“把手拿出来”、“一只椅子”等。其次,教学中使用的语言在语法、逻辑及修辞等方面不严谨,即部分教师喜欢使用口头禅,存在语言松散、凌乱等情况,因而在较大程度上对幼儿园语言教学的效果造成负面影响。

2.2教学语言冗余

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教学语言呈现出较明显的冗余现象,影响幼儿园语言教学效果。教师语言冗余主要是指教师采用的语言在完成教学目标方面无任何意义,包括重复性语言、无意识语言、无教育意义语言等形式;此外,还存在教学中的口头禅、重复性的语气词及同一语句重复出现等情况。

2.3教学语言缺乏科学性

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教师使用的教学语言缺乏科学性,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教师经验、教师爱好、教师性别及教师知识等。上述情况体现出部分教师在教学语言驾驭方面的能力不足,教师自身的教学态度缺乏严谨性,在教学中存在部分教师将一些涉及知识性错误的语言传递给幼儿的情况,对幼儿语言习惯的形成造成不利的影响。

3语言教学中教师评价语言素质培养的对策

3.1做好精心准备

开展语言教学活动前,教师要在熟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案并组织教学语言。由于部分教师存在临场发挥的情况,导致在真实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存在语无伦次和晦涩难懂的情况,不仅影响着幼儿的理解能力,而且影响着教学效果。此外,在备课中,教师要在头脑中提前预演教学过程,将实际教学过程演变成一个动态脑力劳动过程,在预演的过程中要设计过渡环节、提问环节,并对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及幼儿可能给予的答案予以预想,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例如:大班幼儿在学习《变色的蜗牛》的时候,教师要在课前对教学的内容予以预习,并提前设计教案。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在脑海中预想蜗牛吃水果变色的情况,针对幼儿可能提出的问题予以充分地准备;其次,教师组织好熊妈妈开水果店的教学语言,并在课前进行演练,以防止出现上课语无伦次或临场发挥的情况。

3.2重视生动表达

为促使幼儿更好地理解教学语言、养成良好语言习惯,幼儿教师的语言不仅应具备有趣性和活泼性,而且要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幼儿教师需要具备语言转化的能力,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并将事物的特征及形态具体而形象地展现出来,便于幼儿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眼神、动作以及身体动作等进行语言表达,采用眼神告知幼儿“我现在正在和你说话呢”,借助于身体动作形象表达教师所要讲解的内容。如:教师在教学语言的过程中,教师选择诚恳的眼神与幼儿进行沟通,以同幼儿四目相对的方式谈话,告知幼儿在沟通的过程中需要直视别人是一种礼貌性行为。借助不同的手势对所讲内容予以阐述,如手掌放在耳朵边表示没听见等,借助眼神、动作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对知识进行理解。

3.3加强情感调控

师生间信任、亲近和接纳情感态度的形成便于拉近二者之间的心里距离,故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借助与幼儿开展互动活动、语言交流的形式让幼儿感知关怀与爱护,进而帮助幼儿获取安全等情感体验[3]。而教师在教学时采用赞许、期待以及肯定等积极性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不仅能够让幼儿感知教师对于其的关注,而且能够让幼儿感知信任、尊重和平等。例如:在开展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多多采用“你真棒”、“做的真好”、“要是能……做就更好了”、“很期待看到你下次能够更好地表现哦”等词汇和句子。此类语言的运用不仅让幼儿感知到教师对于自身的关注,而且能够让幼儿感知到信任,借助于这种情感调控的方式在师生间构建起良好的关系。综上所述,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幼儿教师运用评价语言的能力水平不仅制约着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也制约着自身专业水平的发展。教师评价语言能够显著提升语言教学的效果。教师语言教学评价中,语言素养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工程,能成功运用教学评价语言的教师多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需要不断改善自身教学语言并及时地获取与教学风格相融合的教学评价语言,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幼儿园语言教学的效果,不断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程海侠.教师评价语言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的运用之我见[J].时代教育,2016,13(10):248.

[2]史惠敏.教师评价语言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6(32):156-157.

语言教学范文4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幼儿思维的发展为他们学习数学提供了一定的心理逻辑准备。皮亚杰认为,儿童具有逻辑,且儿童的逻辑包含两个层面,即动作的层面和抽象的层面。这些动作层面的逻辑结构不仅使儿童学习数学具有了良好的心理准备,而且在儿童通过反省抽象而获得各种逻辑数理知识的同时(皮亚杰称之为同化过程),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皮亚杰称之为顺应过程),并最终形成抽象层面的逻辑结构。但是,幼儿逻辑思维发展的特点又造成了幼儿在建构抽象数学知识时的困难。本文首先列举一下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再结合数学语言的特性,然后谈谈个人的一些认识。

2幼儿逻辑思维发展的特点

2.1从具体到抽象

例如,问一个两三岁的儿童,“你家里一共有几个人?”他能列举出“家里有爸爸、妈妈,还有我”,却回答不出“一共有3个人”。这说明这时的幼儿还不能从事物的具体特征中摆脱出来,从面抽象出数量特征。

2.2从个别到一般

例如,大班幼儿在学习数的分合时,对于分合式意义的理解是从个别到一般,逐渐达到概括程度的。教师首先让幼儿分各种不同的东西:2只苹果、2个玩具……并用分合式记录下来。这时幼儿对分合式意义的理解还停留于它所代表的那一件事,当老师问这些式子一样不一样时,大多数幼儿都回答不一样。

2.3从不自觉到自觉

例如,小班儿童在将具有相同特征的物体归类时,往往会出现做的和说的不一致的情况。不少幼儿能根据感官判断其共同特征并进行归类,但在语言表达上却不一致。显然,幼儿这时的语言表达往往是不随意的,仅作为动作的伴随物,而不是思维过程的外化。

2.4从自我中心到社会化

我们曾观察到一位小班幼儿给图片归类,他自己是按照形状特征分的,当他看到有的幼儿在按照颜色特征分类时,就说别人“是乱七八糟分的”。这时对方也发现两个人分得不同,对他说:“你是乱七八糟分的。”然后,当我们问幼儿“你是按照什么分的?”时,他们都不能回答。由此可见,幼儿意识不到自己归类的根据,更无法从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

3数学教学语言特性

3.1语言的通俗性

3.2语言的启发性

3.3语言的科学性

3.4语言的情感性

4对幼儿教师数学教学语言的认识与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儿童在活动中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在师幼互动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表达是教师实现互动的外部体现,因为幼儿还不能接受文字语言信号,教师往往采用有声言语进行信息的传播、情况的交流、指令的、行为的评价等来指导幼儿,更重要的是它能有目的地影响幼儿认知学习和思维过程,影响幼儿思考问题、表达思想、判断和想象等能力的发展,并能促进和提高幼儿与环境中的人和物之间相互作用的质量。所以,对建立在互动基础上的教师语言表达的研究,对教师反省自己的教育行为,改进教育方式,更好的促进幼儿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下面我从数学活动的导入、过程、评价三个方面阐述教师语言表达对幼儿活动的影响。

4.1导入部分教师的语言表达

导入是引导幼儿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而新颖、别致的导入为数学活动的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促使教学进入最佳状态。导入是一个活动的伊始,幼儿的心理难免准备不充分,注意力还没有充分集中起来,如何使幼儿参与到教师设置的活动中来,教师的引导必需要讲究艺术。案例一:数学活动《超市大整理》导入部分,教师说:“我是哈哈超市的总经理,我进了许多货品,要怎么整齐地摆放到这些货柜中,让顾客很快地拿到他所需要的货品呢?”听完教师的问题,幼儿就很快操作起自己手中的材料。但结果出人意料,幼儿只是将货品一样一样整齐地摆放到货柜上。同样是数学活动《超市大整理》导入部分,教师变换了一种指导语言,却使幼儿活动的结果截然不同。案例二:教师:“我是哈哈超市的总经理,我进了许多货品,都有哪些货品呢?”幼儿:“西瓜、玩具汽车、书包……”师:“我要请你们将这些货品摆放到货柜上,这里有几个货柜呢?”幼:“三个。”师:“那这些货品要怎么分,摆放到这三个货柜上,让顾客一进超市就能很快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大多数孩子能将货柜按类摆放到三个货柜上。在同一个活动中,教师同样以游戏的形式导入活动,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呢?教师第一次的提问看似开放的问题,其实过于空泛,目的不明确。教师的语言能直接引起幼儿对观察对象的注意,使他们有选择地感知观察对象。第二次,教师是将问题具体化,直接指向观察的对象,让每个问题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使幼儿在自己的思考、讲述中,自觉地理解了知识,而不用去告诉他们。在导入部分,教师的语言应采取生动性、趣味性,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这样才能吸引儿童的注意;语义简明,语句条理清楚,重难点突出,词语准确,目的性强,避免将活动最终结果直接告诉幼儿。

4.2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表达

在幼儿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的语言提示,可以帮助和启发幼儿回忆已有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与现时的活动情景结合起来,解决面临的学习问题,获得新的学习经验。因此,教师的语言在活动过程中主要是为了引发幼儿思考,而不是代替幼儿想和做,要体现双向交流,方可呈现启而有发,问而有答,做而有思的氛围,从而促使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新的发现、新的表现。教师的语言要有开放性,指向性明确,能给幼儿以启发。如在数学活动《超市大整理》中,幼儿在为货品分类时,出现了两种情况,大部分幼儿能将货品分类摆放到货柜上,个别幼儿还能将货品进行二次分类。操作过程中,有个幼儿能将两个货柜上的货品进行二次分类,但有一个货柜只是分类。于是教师将这位幼儿的操作材料展示给大家看,说:“请你们检查一下,货柜上的物品都摆放对了吗?”大家共同认定都对了,但幼儿并未发现其中的二次分类,于是教师紧接着问:“前面两个货柜和后面一个货柜分得有什么不一样的吗?”这时幼儿发现了前两个货柜的货品摆放的方法更方便顾客拿到自己所需的东西。教师说:“你们也试试摆摆看,让顾客更方便拿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后来大部分幼儿基本上懂得二次分类更方便顾客。通过教师简单的语言启发幼儿的分类经验在原有基础上有了一个提升。#p#分页标题#e#

4.3在活动评价中教师的语言表达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没有考虑到幼儿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而往往采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和评价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例如,我们经常看到在数学活动中,幼儿回答错了的时候,就向全班小朋友说:“大家说××说得对吗?”导致全班幼儿大声否定。这样做会伤害幼儿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挫伤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有的教师的评价语言很贫乏,在一次活动中不断出现“不错”、“很好”等词语。这样的评价缺乏针对性,不能对幼儿进行有目的的指导,使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也不能及时强化或纠正,幼儿渴望得到评价的心理需要也得不到满足。因此教师对幼儿评价的语言应有明确的目的,委婉,让幼儿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更能促进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语言教学范文5

元音、韵母与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在普通话中的韵母教学中,同样也离不开音位学理论。如ao、a、ai、ian中的a是四个音位变体,它们的发音是有差别的,留学生的音位系统与汉语不同,听觉的敏感度也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学中重视如何既精简又明白的对音位a及其各项变体进行描述分析。发音动作也会致使发音的失误:在发卷舌央元音er时,应是边卷舌边发音,学生常常先完成卷舌再发音。复合韵母的教学,常常采用两种方法:析音法和不析音法。析音法是分音素教学:ai由a和i构成,先拼a后拼i,然后联系起来拼合。析音法的优点是分析可以形成分析音素的习惯,缺点是机械、割裂的学习复韵母发音。不析音的方法,如同样是复韵母ai,直接交予学生“爱”的发音,这样是发音整体性、协调性好,但是相当于一个新的发音,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我们在教学中多采用不析音的方法,原因是汉语的复韵母各个音素结合十分紧密,韵头、韵腹、韵尾不是割裂的独立发音的,而是舌位的逐渐滑动和口型的渐变。采用整体的发音教学帮助学生形成整体的发音概念,在此基础上对比较复杂难以一步到位的描述清楚的韵母再进一步进行析音讲解。

声调与对外汉语语音教学汉语声调的差别就是由嗓音高低变化而定的。如:第一声为高平调,第二声为中升调,第三声为降升调,第四声为全降调。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的声调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尤为困难,因为对他们来说,声调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以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为例,英语是以会话中的语调为基础(大部分表现为句调)而没有声调,所以声调学习对他们来说很是困难;同时,汉语的普通话有四个声调且都起区别意义的作用,声调的掌握甚至比声韵拼合的掌握更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交际的可理解性和准确性。基于这种现象,汉语本体论中有许多关于汉语声调的详实的研究分析———往年有很多的非材料性分析(理论及应用,基于个人的经验、观点),近年来出现了较多的材料性分析(包括量化、质化等基于材料的研究)。正是这些从具体的汉语语言学的理论角度对汉语普通话声调不同侧面的描述(包括对汉语声调中的变调问题的研究)推动了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进步。

在实践中,通常四个声调的教学中第二声和第三声最难,第二声单独念时问题并不明显,在词语中却常常升不上去被误念为第一声或降调。第三声的在语流中的发音问题又多于第二声。此问题在下文语流中的语音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中有详述。四声的问题是学生在学习发去声时,受其母语强调重音的负迁移影响,爱用蛮力发去声,用力过度,显得很夸张。留学生侧重从嗓音的强弱来掌握去声,而汉语声调中的去声是相对音高的改变。所以留学生尽管发去声时音高的变化基本正确,但由于按其母语习惯加重了音强,有了突出强调的感觉。也就是说,学生在掌握第四声的发音时方法不完全正确。针对声调对留学生难学易错的现象,区别特征理论对声调教学也有启发作用。区别特征理论抛弃了以往把声调进行精确的调值描写的方法,把普通话的阴平的特征定为高,阳平定为升,上声定为低,去声定为降。用这四个特征区分四个调类。由于汉语的声调在实际的语词中存在变调现象,以往的过于追求四个声调的精准调值的教学法常常使学生在实际的语流中感到运用声调棘手,新出现的区别特征理论对教学有了新的启示。

语言教学范文6

当今我国各项基础教育改革则都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中国中学语文教育改革也迈入了一个新阶段,同时也在承受着前所未有的激烈批判,可谓是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既有对改革的憧憬与向往,同时也有对语文教育未来发展的思考与迷惘。面对纷繁复杂的争论,只要我们不自我迷失,紧抓中学语文教学的关键即语言教学,那么,当前的中学语文各项改革都会有所突破。

关键词:

语言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关键

语文学科是普通教育中的基础学科,中学语文课程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其他学科的教学,所以语文学科始终处于教育改革的前沿。随着我国语文教育改革的推进,相应的诸多问题也随之而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抓语言教学还是人文教育?诸多类似的争论不胜枚举。其实我们要抓住语文教学的关键即语言教学。其原因如下:

一、语言教学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体现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语言的本质作用来看,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语文学科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总和的语言学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就是语言。而学生学习语言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语言。列宁曾指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斯大林也说:“语言是手段、工具,人们利用它来彼此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因此,语言是人类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手段和工具。语文教育实质上是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语言这个人类交际和交流的工具。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语文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增长才干的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重点体现语言教学。

二、语言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关键

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大多是文选型、综合型的教材,主要培养学生理解文章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无论是记叙性的文学作品还是有理有据的议论文,还是文情并茂的说明文,字里行间处处都洋溢着强烈的思想感情,这都体现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但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致力点不仅仅是让学生把握所读的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思想内容,而且更要让学生体会和领悟这样的思想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表达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从而让学生消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深层次理解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真正精华之所在。譬如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中有这样一段话:“而此后的几个所谓学者的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感到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试想想:(1)文中的“出离”改用成“很”,好不好?(2)“浓黑的悲凉”中的“浓黑”可不可以去掉?在提出这些问题的同时,可以先告诉学生,思考这些问题时,一定要联系全文的主题。其实文章中的“出离愤怒”,表示愤怒到了极点,甚至超出了极限,无法忍受了,而改用成“很”显然无法准确表达作者的愤怒之情。而“浓黑”则是形象化、可视化的词,用“浓黑”修饰“悲凉”,是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仿佛“悲凉”可感可触可视,而且是极度的悲惨和悲凉。因此,这样学生才会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才会体会到准确形象用词的妙处。

三、语言教学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中心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传统的“听话、说话”叫做“口语交际”把“听说能力”叫做“口语交际能力”。并在课程目标中对口语交际规定了明确的目标:“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而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要求在口语交际中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恰当地进行表达。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而有个性,材料充分、生动,有风度,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出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语言教学必须贯彻口语教学始终,也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关键之所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把语言教学的相关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比如语调有扬调、抑调、平调、曲调四种,主要是通过读音的抑扬顿挫的变化,来表达作者的喜怒哀乐的感情。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以上语言知识来引导学生朗诵文学作品,增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譬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可以引导学生用抑调表达出鲁迅先生对反对军阀屠杀无辜大学生、无耻文人污蔑请愿大学生的极度悲哀之情。总之,只有恰如其分地把语言知识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

四、语言教学是写作教学的基础

中国历来重视写作教学,由于现代生活、学习、工作、交际的需要,写作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也受到高度重视。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张大文指出:“写作教学需要在广开写作源泉上,要启发学生贴近生活,深入文学作品,善于观察、积累、模仿、借鉴;在提高思维品质上,要养成思考习惯,树立辩证观点,加强思维逻辑性,在加强语言基础上,要学习范文,模仿语言,变化语言特色,总结写作经验。”总之,我们在写作教学中无论是要借鉴文学作品、加强思维逻辑性,还是要变化语言特色也好,都要从进行语言教学,丰富对语言的变化,这样学生的作品才会具有自己的写作特色。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来看,还是从语文教学内容中阅读教学、口语教学、写作教学来看,语言教学都是语文教学关键和着力点。因此,我们要把语言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这样,语文教学的改革之路才会走上正轨,语文课堂教学才会发挥其本质的作用,学生的语文水平才会真正得以提高。

作者:杜丽丽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罗安荣.对中学语文语言教学的几点探究[J].青年文学家,2012(3):65.

[2]庄文中.构建中学语言教学体系[J].中学语文教学,1998(1):45.

[3]康红宾.回归原点:语言教学的价值追求[J].江苏教育研究,2014(3):69.

语言教学范文7

在语言课堂中使用教具真正目的,是为幼儿提供可专心操作的事物对象,提供语言意义和事物之间的必然的联系,例如在理解“轻”与“重”的概念时,展示大象的图片理解“重”的含义,展示羽毛的图片理解学习“轻”,也可让幼儿在教室的玩具中挑选物品描述“轻”与“重”。这些可操作学具,能够刺激幼儿,引起幼儿的注意,帮助幼儿成长,促进学习语言的进程。像排图造句、看图编故事等环节,就是让幼儿可以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拼摆,观察,渐渐对语言的学习产生兴趣,结合实物积累词汇以增进感性认识,进而带领幼儿进入专心学语言的历程,课程是为幼儿服务的,教具是为课程服务的,在讲课过程中,教师要借助于语言、动作、表情来配合使用教具,使教具和自己的讲解融合,以达到预想的效果和学习目标。。

二、利用教具创设语言环境

语言的重要作用是交流,所以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是关键,特别是鼓励幼儿在实际生活中主动表达、主动交流的意识是十分必要的。在语言课堂中,教具的选择从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教学内容的情况出发,从教师自身的水平出发、选择对幼儿交流活动更加有效的教具。让幼儿们参与语言角环境当中来,引发幼儿的情意冲动,教师用热枕的、亲切的话语和幼儿进行交谈,引导幼儿主动表达,鼓励他们用语言描述,鼓励小朋友之间互相沟通,讲讲自己的所见所闻,教师通过教具创设一个将活动内容中的经验与幼儿生活经验相结合起来的机会,幼儿们就会特别激动,在不停地和伙伴交流,幼儿不仅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而且还为扩展想象和语言表达打下了基础。

三、利用教具培养语言能力

在新的教育形式下,结合幼儿生活经验开展相应的活动是所目前倡导的一种教育模式,围绕生活设计真实的学习环境,使幼儿在真实的情景中展开学习任务,并使他们带着真实的任务进行学习,通过教具创设的活动情境,能激发他们主动参与活动与思维的“内驱力”,激发幼儿的求知兴趣,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教具使用的根本目的。在一些童话故事的学习和描述中,利用教具来创设童话的故事情境,为孩子们扮演故事劫色制作一些相应的教具,有利于孩子语言能力的激发,例如《龟兔赛跑》《小红帽》中通过动物面具,引导孩子进行故事表演,教师复述旁白,幼儿表演对话,将故事中情节地展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依据自己的深刻感受和以往的生活体验,形象地再现和刻画了作品人物。幼儿一般都能在无拘无束、大胆创造中完成对作品的复述。

四、利用教具激发语言交流

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幼儿在与老师、同伴的交流中,实现语言词汇的丰富、语言运用的恰当和准确,并且在交流中培养语言表达的兴趣和能力,有效的利用教具,充分挖掘幼儿周围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可以让幼儿们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和距离感,搭建交流的平台和桥梁,把语言学习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为幼儿提供多层次、趣味性和多样化的材料,吸引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例如:在幼儿的语言描述能力中,可以通过教具搭建一个生活化的空间,让幼儿们在活动空间里面自己动手,自由活动,进行角色扮演,充分发挥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幼儿语言交往的积极性。教具的有效使用可以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轻松、和谐、愉快的交流空间。

语言教学范文8

1.该理论认为语言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

语言技能的学习不应该被分割成听、说、读、写,孤立地学习。教学应该从整体出发,使听、说、读、写技能同时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语言需要在整体的背景中进行学习,语言学习是一个从整体到局部然后再回到整体的学习过程。整体语言环境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学习。整体语言教学重意义、重整体、重综合技能。对于EGAP教学而言,教学可采用语篇教学的方法,通过语篇学习,了解语篇结构和内容,熟悉学术语篇的构成方法。通过语篇的组织,熟悉和掌握学术语篇的宣讲技能。在这样一种有意义的学习中,学术语言和技能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以同时发展。

2.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为交际目的而存在的社会现象。

语言知识不等于语言运用。不应人为地将知识和技能分割开来,孤立地培养,而应当通过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加以培养。有鉴于此,EGAP教学应努力使学生置身于学术交流活动的真实环境,提供学术讲座音频和视频材料,鼓励学生撰写学术报告并进行宣讲,组织学术讨论。通过这样一种模拟的真实的环境,使学生更加容易地掌握学术英语交流中的语言知识和交流技能。

3.整体语言教学主张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考虑和尊重学生的需求、兴趣和特长,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有意义地、持久地学习。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促进者。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团队合作和同学间的交际互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EGAP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专业特长设计教学活动,布置学习任务,及时与学生沟通和协商,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确保学习任务的按时完成和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组织学生自评和互评学习效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促进学生的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学术英语交流能力。

二、整体语言理论的具体应用

整体语言教学理论强调语言教学的整体性、语言运用的社会性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观点,为非英语专业硕士生学术讲座听力、学术报告写作以及学术报告宣讲等学术英语教学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学术报告宣讲是国际学术会议中主要的交流形式,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熟悉和体验学术宣讲过程,掌握学术宣讲语言和技能,笔者在教学中以整体语言教学理论为理据,进行教学实践并取得初步效果。

(一)教学的基本环节

1.理论指导(TheoreticalInstruction)。

开课之初,教师将对分散在教材各个单元的学术宣讲话语、宣讲技巧和方法进行整合,补充和丰富有关内容,按照撰写和宣讲学术报告的流程,完整介绍学术宣讲的语言和策略,强调要点,布置理论自学,为学生撰写和宣讲学术报告提供前期的理论指导。

2.讲前准备(ReportPreparation)。

经过理论学习,学生对于如何撰写和宣讲学术报告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将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研究兴趣确定报告的主题,收集资料,根据撰写和宣讲学术报告的理论知识,组织和完成学术报告的发言稿和PPT。教学班学生来自学校农学、植物保护、资源与环境管理、园艺、食品科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生命科学等多个学科专业,学术报告主题丰富。教师在这一环节将与学生充分协商报告主题,帮助学生完善报告内容,确保教学后续环节的顺利进行。

3.学术宣讲(AcademicPresentation)。

学术报告宣讲人将按照事先约定的时间,在课堂上宣讲报告。报告的主题和点评的要点将提前交给学生听众。报告宣讲中,学生听众不仅要听取报告内容而且要留意报告语言和技巧的运用。报告宣讲后,学生听众与宣讲人先就报告的内容进行目的语的口头交流,然后进入讲后点评环节。

4.讲后点评(AudienceEvaluation)。

澳大利亚课程中心主任DavidNunan认为讲后点评不仅包括评价本身(Assessment),还包括了对评价结果的理解和依据该评价结果应该采取的行动。因此,我们采用讲后点评法,组织和引导学生对宣讲报告的开场、结尾、结构话语的使用、PPT的辅助效果、图片图表的解释、声音的运用和体势语的使用等进行讨论和评价,直观地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学术宣讲的语言和技能。

(二)教学结果与讨论

收集资料,撰写、宣讲和点评报告的实践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用英语进行学术宣讲的技能。在宣讲报告的准备阶段,学生通过报告内容的组织以及宏观表达(Macro-structureSignals)和微观表达(Micro-structureSignals)的实际应用,加强了写作的逻辑性、连贯性和一致性。宏观表达和微观表达的学习和使用不仅帮助学生了解了这些表达的不同作用,较好地掌握了学术宣讲语言,而且帮助他们建立了形式图式,使他们在学术讲座中得以更好地把握讲座内容的整体结构。教师在这一阶段针对学生报告中核心内容比例失当以及报告内容一致性不够的问题,运用美国专业演讲者Morgan和Whitener的组稿方法,指导学生从核心问题出发,向外扩展来组织讲稿,删除了报告中不必要的细节,进而突出了报告的要点,完善了报告的内容。点评和讨论宣讲报告让学生明确了理论学习阶段的模糊认识,改进了报告宣讲阶段的不足,真正掌握了学术宣讲话语和基本技能。正如美国应用语言学专家MichaelRost在论及学术讲座研究方法时所指出的那样,让听众来评价学术讲座的效果,尤其是讲座中的不足,是一种有效的学术讲座研究方法。通过点评,学生明白了怎样简化PPT演示文稿、如何确定幻灯片的数量以及演示文稿与宣讲的配合问题。宣讲人对自己的表达速度有了更好的掌控,更加注意自己的体态语言。对图片图表解说的点评和讨论,发现并解决了宣讲人图表解释前不提示、图表中解释部分不明示以及讲解与听众理解不同步等问题,帮助学生熟练了图表解说的基本方法。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