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草柳编数字化传播初探

传统文化草柳编数字化传播初探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家顺势而为,提出了大力发展“互联网+”模式的号召,“互联网+”模式在转变经济发展结构等方面越来越体现出颠覆性的作用。党的以来,国家越来越重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草柳编在2008年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草柳编凭借其实用性和工艺性带动了地方产业的发展,并借助互联网提供的“两微一抖”及电商等数字化传播渠道,实现了文化和产业的相互促进与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传统文化;草柳编;数字化传播

历史悠久的草柳编在2008年被列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取材于自然界的草本木本植物,编织品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观赏性。草柳编蕴含着天人合一、因材施教以及方圆规矩的文化内涵。在传统的传播环境中,草柳编的传播路径单一、受众群狭小、产业规模小,且传承意识单薄,手艺人群体所剩无几。近年来,其借助抖音等短视频平台,跳出了静态传播圈,紧抓人们碎片化的时间进行精准而快捷的内容传播。同时,以淘宝、微信等为代表的专业电商平台与社交电商,以文化带产业促融合,推动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无疑是“互联网+”与传统文化珠联璧合的最佳典范。

一、“互联网+”视域下草柳编数字化传播的意义

(一)多传播主体形成

草柳编以往的发展均秉持传男不传女以及家族式的传播链条,男性或是家族手艺人是过去主要的传播主体。互联网出现后,大众传播的门槛降低,任何人或团体都可以独立进行传播。2004年,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湾头村开始学习使用互联网进行电商销售;2013年,湾头村变成了“淘宝村”;2016年,中国草柳编文化创意产业园在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建成。在博兴十几年的互联网经营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被吸引并投身到电商行业,促使草柳编的传播主体由狭隘的独门独户通过互联网扩大至政府、草柳编生产厂商、编织农户以及电商平台店主。

(二)高效的双向传播

以往草柳编大多以“前店后厂”的模式销售,受众的选择范围受限。当以淘宝为首的电商平台崛起后,打破了草柳编过去单向的传播模式。通过“客户+网店+农户”的销售模式,网店可直接与客户沟通,店主及生产方获取客户要求,对在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及时向客户反馈,客户也能够适时地对草柳编织品的质量等提出要求。同时,提升了生产传播者对自身的编织的要求,生产逐步向专业化、品质化、精细化的方向迈进。双向传播模式使传受双方的信息交换变得及时且高效。

(三)媒介形式灵活多元

早期草柳编的传承多以编织技师或家族内的手口相授为主,再者是实体商户的线下销售。传统媒体出现后,对草柳编的官方报道开始出现,宣传效果甚微。互联网兴起后,草柳编对外传播的媒介形式借由网络呈现出了单媒体向融合媒体传播的趋势。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电商等平台聚合了文字、视频、声音等媒介进行复合式传播,极大地拓宽了草柳编的传播形式,充分利用了人们碎片化的时间,“化零为整”。

(四)工艺兼具

在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人们对草柳编织品的要求限制在坚固、收纳等范围内,编织目标仅仅服务于生产生活所需,实用性是唯一的编织目的。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多元文化的影响促使个体独立的价值观、审美能力形成,开始从艺术观赏性的角度出发来审视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物。草柳编因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审美需求,转变了编织目标,在考虑实用性的基础上兼具艺术风格,通过自身的经纬变化、曲线、色彩来传达自然之美,呈现出了工、艺兼具的特点。

二、“互联网+”视域下草柳编数字化传播路径

(一)电商平台规模发展

20世纪90年代,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的草柳编农户开始使用互联网进行线上售卖,后运用电商平台销售。2016年,博兴草柳编文化创意产业园建成,越来越多的农户入驻园区,步入电商行业,周边“淘宝村”数量增长迅速。同时,园区设立了跨境O2O体验馆,线上线下相结合,重塑草柳编的传播结构,不断创新草柳编产业发展模式。

(二)短视频打破传播局限

短视频凭借时间短、内容精练、强互动的特点,以及UGC(用户生产内容)的高产出量紧紧地抓住了受众的注意力,充分利用受众的碎片化时间,开辟了全新的传播途径。草柳编的传承人、生产者以及销售者纷纷入驻抖音等短视频平台。草柳编的短视频传播显示出了文化和经济齐头发展的特点。关注量多的抖音账号大多以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的传播目标。同时也存在依托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开展营销的“视频电商”。草柳编厂商推出生产和销售的自制视频内容,集聚粉丝,并与粉丝建立关系,不断地形成信息流。短视频的直观性、生动性打破了传统电商平台和线下销售的局限性。

(三)微信助力融合传播

微信以人与人的连接为基础,实现了人与内容、人与服务、人与物的连接,这为它在“互联网+”时代实现连接一切的目标提供了基础[1]。继淘宝、京东等传统电商平台耗尽流量红利之后,电商从业者步入微信生态系统。以微商为代表的社交电商,运用互联网社交媒体平台,加强了用户间的社交关系;“朋友圈营销”打破了以往单纯依托于某一电商平台的营销模式,呈现出去中心化的特征[2]。草柳编利用微信公众号、微信账户或是微信小程序开展营销,不断践行和推广社交电商。微信平台在传播编织文化、普及草柳编技艺与知识以及拓宽营销服务渠道和功能方面都发挥出了促进融合传播的价值。

三、“互联网+”视域下草柳编数字化传播存在的问题

(一)官方平台寥寥无几,个人账号定位不清

草柳编在数字化的传播过程中,充分利用了“两微一抖”等新兴媒体平台能够增加受众甚至提高经济收益的特点。虽然传播主体众多,但通过查找研究草柳编的各类媒体账号不难发现,其缺乏官方账号的引导,权威性和对受众的吸引力较弱。相关抖音账号中也存在大量定位不清的个人账号。这些账号视频的内容少,且与草柳编关联少,掺杂了个人生活内容,大大减弱了草柳编的数字化传播效果。

(二)缺乏全媒体思维,现有平台“束之高阁”

全媒体时代不仅要求所有的媒体用户充分利用现有媒体进行大众传播,更要求能够将传播渠道延伸到各大媒体平台,搭建更完整的传播体系。微信、微博和抖音被称为“两微一抖”[3],其构成的传播圈为草柳编的数字化传播提供了亦开放亦封闭的传播渠道。相关微信公众号推送的周期性毫无规律、内容专业性低、量少且更新缓慢。微博作为更为开放的平台,利用率因草柳编现阶段的关注度不够、账号主体的社会关联网范围小而不尽如人意。

(三)内容质量参差不齐,文化传承任重道远

由于传播门槛的降低,大量涌入互联网的用户成为内容生产主体。但UGC存在明显的内容质量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较低的缺陷。利用媒体平台传播草柳编的用户不在少数,传播目的各有不同。草柳编多数的UGC以扩大销售范围、提高经济收益为目标生产内容,高质量账号无论是在微信、微博还是短视频平台上都少之又少。

四、“互联网+”视域下草柳编数字化传播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涉足官方宣传,明确传播意图

“互联网+”模式下的社会化媒体使政府等权威机构在信息与传播方面拥有了主动权与控制权。草柳编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省市政府设立“两微一抖”账号,开辟草柳编非遗公众号或通过政府官方账号设立草柳编专栏,定期推送草柳编相关文章、新闻等。官方账号的权威性、文化引导力及官方的宣传模式有利于正向的文化传播,保证传播内容的准确性以及方向性。个人账号明确传播意图,将账号传播内容做好定性,结合个人草柳编的编织品类型及特色对所开设的账号进行内容的调整,高效利用媒体平台及媒体资源。

(二)广涉媒体平台,保证阶段性运营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能否涉猎更为多元的媒体平台,使用各类传播渠道传播信息,关系着传播的纵深度和效果。阶段性运营是每一个账号能够长盛不衰的基本保障。草柳编账号不多,但也已有不少的账号群体,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微博实时更新以及抖音视频周期,在保证推送质量不下滑的情况下阶段性地更新内容及运营模式,抓住已有受众的注意力,避免因不定期或长周期的更新消磨受众的耐心和注意力,以达到与时俱进的效果,并进一步扩大受众来源,增强传播效果。

(三)互联网经济搭台,内容为王,文化唱戏

我们处在Web2.0时代,一个崇尚内容为王、以用户为中心的时代。近年来,草柳编产业正蓬勃发展,草柳编的知名度有所提升,以经济带文化显得颇为重要。良好的经济、物质条件为草柳编文化的传播搭建了一个坚实深厚的舞台。互联网为草柳编传播提供的渠道便利,不仅仅是用来售卖文化产品,更需要利用平台带来的宣传便捷性,扎实搞好宣传内容的制作与更新。无论是传统的电商平台还是新兴的社交电商,都要靠内容的持续输出,才能与粉丝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才能形成持续的内容信息流。五、结语互联网带来了世界范围内文化的交流、交锋和激荡,文化的传播不再局限于一地之内,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媒体以及方式。在“互联网+”视域下探究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传播是一个新颖且必然的研究方向。对传播于“小众化”群体中的文化遗产——草柳编的数字化传播的探索,不难发现草柳编正通过数字化的渠道进行颠覆性的传播。其数字化传播正处于一个起步阶段,质量与效果都未达到最佳状态,但互联网为其提供的前景是显而易见的。草柳编的数字化传播在目前要做的就是转变现有的内容、革新运营思路,传播主体做好定位、态度意识的转变以及专业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彭兰.网络传播概论(第4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120.

[2]陈旭.移动社交下的微信电商营销模式研究[J].电子商务,2018(01):30-31.

[3]廖秉宜.两微一抖企业官方账号的运营思考[J].中国广告,2019(05):55-57.

作者:孙鲁璇 单位:青岛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