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影响

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影响

[摘要]为了阐明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影响,本文采用实验法进行研究,将云南新兴职业学院的300名大一新生作为实验组,将昆明同类型院校的300名大一新生作为对照组,其中对照组的学生进行正常的大学课程学习,实验组的学生进行为期一年的传统文化学习干预。对比观察传统文化学习干预前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大学生的私我意识显著升高(P<0.05),说明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养成,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开辟了一条新道路。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建议,以期为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有用的帮助。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大学生;自我意识

1传统文化教育与自我意识的研究概述

1.1传统文化与自我意识的定义

传统文化是指中国五千年来思想家提炼出的具有稳定结构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国民品性、伦理观念、理想人格、审美情趣等的精神成果总和[1]。自我意识是指主体对自己以及自己和他人之间关系的意识,包括公我意识和私我意识。公我意识是指个体关注别人如何看待自己以及他人的评价标准。私我意识是指个体关注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评价标准。

1.2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现状

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李叶枫认为,校园文化环境能够提高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素质[2]。另外,中华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特质与风貌,展现一种稳定而延续的思维方式和稳定的价值观[3]。从这个概念出发,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可作为大学生国家文学教育的关键部分。

1.3自我意识的研究现状

关于自我意识的研究,不同学者针对大学生进行了研究。李海荣认为,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后,环境的变化促进了自我意识的分化,自我意识矛盾不断激化,因而,大学生需要专业的心理指导[4]。陈艳红认为,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出现了自我中心、自卑、自负、从众、虚荣等与校园环境有关[5]。张季屏认为,校园环境的改善主要由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负责,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是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引导者[6]。于光辉也认为,校园环境是大学生获得自我认知的重要途径[7]。

2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影响研究

2.1研究对象

以云南新兴职业学院和昆明其他同类型院校的各300名大一新生作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以实验法为主,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为辅的研究方法。(1)实验对象与分组:随机选取云南新兴职业学院大一新生300名为实验组;随机选取昆明市内同类型院校大一新生300名为对照组;(2)教学内容:实验组进行为期一年的传统文化学习干预,干预内容包括: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必修课,每周两节课,每节课50分钟共100分钟;②早自习和晚自习朗读和背诵《弟子规》《大学》《中华孝道》等经典篇章;歌唱优秀传统文化歌曲和爱国歌曲,如《礼运大同篇》《我和我的祖国》等;③每周三晚上19:30~21:30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电影赏析;④不定期举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如: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和朗诵大赛、校园孝男孝女评选活动、全校学生成人礼活动的举办等。对照组进行正常的大学课程学习;(3)测试量表与测试方法:用2007年我国学者蒋灿修订的自我意识量表来测定样本自我意识的各项指标。分别对两组样本进行前后测,采集数据;(4)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20.0分析两组样本前测和后测数据,得出结论。

2.3研究结果

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前后自我意识得分比较结果见表1,显示: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后,大学生的私我意识显著升高(P<0.05),而大学生的公我意识和社交焦虑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大学生进行正常大学生活学习一年后自我意识的得分比较见表2,显示:大学生在接受正常的大学生活学习一年后,自我意识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自我意识改变程度的比较见表3,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公我意识和社交焦虑方面的改变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实验组的私我意识改变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4讨论

根据结果可知,大学生在接受正常的大学生活学习一年后,自我意识无明显改变,而大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后,私我意识显著升高(P<0.05),提示,传统文化教育改变了大学生的私我意识。根据相关研究,发现高私我意识个体可以更有效的进行自我调节,从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反应[8],私我意识和情绪调节有明显的关系[9]。说明,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调节,避免负面情绪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影响,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塑造大学生正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策略

3.1将优秀传统文化进入育人环境

自古以来,人们就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如孟母三迁的故事一直广为流传。积极向上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熏陶和感染大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生活品质。高校应该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至学校的每一个角落,这样有助于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健康积极的心理环境。

3.2将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课堂

在报告中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因此,高效应把握此契机,加强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在选修课中加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使大学生在人格塑造和价值观树立方面不断获益。

3.3将优秀传统文化付诸行动

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涉及心理健康的思想方面,同时,其也有一些具体的表现形式,例如云南新兴职业学院举办的校园孝男孝女评选活动、全校学生成人礼活动的举办等等。因此,高校可开设此类活动,进一步丰富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同时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4结论

大学生正处于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易受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价值观和心理状态易受负面信息的损害,而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丰富,且蕴含着正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宗桂.中国文化导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14.

[2]李叶枫.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7.

[3]赵磊.中华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J].商业文化,2015,9(32):13-20.

[4]李海荣,邵琴,骆琪.重视校园行为文化构建和谐校园[J].中国成人教育,2008,17(2):81-82.

[5]陈艳红.校园文化对大学新生人格培养的影响[J].教育学术月刊,2008,25(6):60-62.

[6]张季屏.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及其辅导[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1):56-58+67.

[7]于光辉.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影响研究——以重庆教育学院为例[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2.

[8]郭晓梦.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意义[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4,33(7):247-248

作者:施燕霞 董宝玉 刘思思 单位:云南新兴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