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评估加快电子信息教学改革探析

专业评估加快电子信息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本文以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评估为背景,基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历年专业报告指标为基础,分别就专业改革措施及取得的成果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充分展示本科专业评估是促进电子信息类专业发展与改革的重要契机。

【关键词】专业评估;教学改革

1引言

高等学校的专业评估是普通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补充,也是教育部正在实施的教学质量工程不可缺少的部分[1,2]。一方面,专业评估的等级是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签,另一方面,专业评估是加快电子信息类专业评估的重要契机,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3,4]。2018年12月22日,安徽省电子信息自动化及通信类专业合作委员在安徽工业大学召开,确立了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及标准,揭开了省内相关专业评估工作的序幕。本专业于2019年3月,积极开展各项迎接专业评估的工作,并以此为契机,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了多项改革,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2专业改革措施

2.1构建层次高、应用型的师资队伍。以人才强校作为第一战略,多渠道、多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充实教学、科研强干队伍,整体提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师资队伍的水平;进一步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力度,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优势,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引进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充实专业一线教学的师资力量,大力改善应用型师资队伍结构。完善并落实有关应用型师资队伍构建的多项政策与措施,对“双能型”教师培养进行柔性的经费资助,充分利用寒暑假,有计划地选派相关专任专业教师赴企业、事单位工作的一线,进行专业实践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培训,以打造出一支专业技能强、实践水平高的“双能型”师资队伍,大力提升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着力提升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2.2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在保证专业基本规格条件下,压缩课程的总学分及总学时,对专业课程体系做整体优化。构建电子信息类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实践教育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有机衔接和比例协调的课程体系。对通识教育课程进行着力优化,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精心构建,以专业大类为单位将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间的壁垒逐步打通,逐渐形成较为完备的课程体系,密切关注课程之间内在联系,形成聚焦人才培养质量的课程矩阵,坚决杜绝因人设课、内容重复等现象。改革课程教学内容,降低理论课程讲授学时,修订课程教学大纲,融入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工程师认证知识,突显工程能力培养。既要做好课程内容的整合和衔接,也要更新和补充工程认证知识。在专业培养的组织实施过程中,通过选择课程群内的专业核心课程为抓手,进行精心设计,实施优质课程建设,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通过安排专家科研讲座、企业工程师项目授课等方式,加强学生对最新专业前沿和工程知识的掌握,拓宽了学生专业知识结构,增强了学生工程能力培养。

2.3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牢固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实践教育、专业教育等相互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制,让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贯穿人才培养的整体过程,丰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及创新创业能力的重点培养。将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极大地激发,创立创客空间与孵化基地,以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条件,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2.4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夯实实践基地建设。设置数量充足、内容丰富的实践课程。要使得实践教学环节前后衔接、阶梯递进,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互结合、有机促进。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加强实践育人功能,整合校内外的实践教学各方面资源,着力建设实验实习实训平台,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遴选建设一批优质实践基地,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学分比例,构建更加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推进与企业、行业部门共同制定实践教学环节。推进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与工程实践和专业实践相结合。以安庆市经济开发区和筑梦新区等相关企业为依托,并联系省内外各大型企业和公司,实施校企合作,共建教学实习实践基地。在校内外已有的教学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再建设2-3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

2.5改革课堂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丰富考核考查方式。大力推进混合式教学与翻转课堂,并与小班教学相结合,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智慧学习环境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并与课程多方位融合,大力采用虚拟现实及混合现实等多种方式方法,整合优化课程资源。推进“研教结合”。减少教师的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学生的研讨学时,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精心设计课程考查考核内容及方式,加大过程考核,在把握课程特点与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对合理化、可操作性强的多样化考核方式进行探索。

2.6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管制度,以期初、期中、期末为节点,开展教学检查,随时随机抽查教学进度、教学文件及教学质量。定期开展多项教学研究及教学活动,利用互相听课和公开课多种形式,增强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学习和交流,形成优异的教学氛围。完善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教学质量负责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听课制度、教学检查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学信息反馈制度、教学事故处理制度、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度等。

3取得的成果

3.1课程体系优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于2003年首次开始招生,期间经历了2008版、2010版、2014版、2018版和2018(2.0)版等5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每次修订均是遵循学校的发展定位和教务处出台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性原则意见,结合学院的发展规划、发展基础以及市场需求,做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培养过程与毕业要求吻合,课程体系不断优化,总学时学分不断压缩,实践学分学时不断加强,特别是最新修订的2018(2.0)版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对标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构建社会责任感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三位一体新机制。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创新创业,充分体现了强化实践环节、创新创业与社会责任教育教学三位一体的模式改革与创新,实现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深度转变。

3.2师资队伍建设加快,教科研水平大力提升。本专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责任心强、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师资队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任教师队伍中,教授人数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16.7%,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83.3%,具有博士学位(含在读博士)的教师占比55.6%,45岁以下青年教师比例为83.3%。近几年,获得教学质量优秀奖、各级各种先进荣誉的教师达到27人次。在教学研究方面,发表教研论文14篇,获得省级教研项目达21项。实现了电工电子、嵌入式系统设计、光纤通信、通信系统原理、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Matlab程序设计及应用等多门主干课程的教学与研究的相互促进。

3.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创新型人才。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已形成独具特色的“3+1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产学研结合是推动科技创新的有效举措,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积极推进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和学生与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先后建立了21个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这些基地充分满足了实践教学需要。本专业学生在竞赛、科研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在科技创新竞赛中获奖20多,发表学术论文3篇,申请专利5项,创新创业省级以上项目15项,就业率逐年上升。

4结束语

当前,我国的高等学校教育处于全面改革的关键时期。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专业评估对于本专业的改革、创新及长远发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可以实现高校专业更好的自我评估及考核,可以加快电子信息类本科教学改革,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以期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工程应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韩鹏,李岩,宋昕.基于专业评估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培养与质量保障[J].高教学刊,2017(10):43-44.

[2]张彦通,韩晓燕.积极实施专业评估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体系[J].高教探索,2005(2):50-51.

[3]宋倩.高等学校应用性本科专业教育评估体系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

[4]徐国成.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8(2):62-64.

作者:纪娟娟 张兰芳 黄忠 吴文进 单位:安庆师范大学电子工程与智能制造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