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非专业能力培养途径

旅游管理专业非专业能力培养途径

摘要:现代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由专业能力扩展到非专业能力。旅游管理专业非专业能力来源于外专业、个人职商、产业关联性依赖三个方面,其水平受学校专业教育、个人发展环境、社会职业实践因素影响。由此,可以通过改善和优化非专业能力教学体系、鼓励和创造个人职业发展环境、推行和引导融入社会职业角色来培养非专业能力。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非专业能力;培养途径

1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解读

1.1专业能力内涵

专业能力是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所必须的能力,是职业活动中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体现,是个体能够方法性地完成任务的过程,包括逻辑分析、抽象思考、因果归纳。专业能力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应用性,是一种外显性的职业能力。

1.2非专业能力内涵

所谓非专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所学专业领域之外,在学科体系上归属于其他专业的专业能力,或者是大多数专业共同拥有的公共能力。美国学者特曼,通过对“成功”与“失败”两类人作比较分析,发现成功与否的关键,其实是非专业能力,表现在坚毅力、积累力、自信力、适应力等四个方面。随着现代经济生产的日益全球化,现代职业人需要的非专业能力,还包括环境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新事物学习能力等。很多外向型企业和服务型企业对求职大学生的非专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甚至超过了专业能力。

1.3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口与能力需要

综合当前高等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出口,可构建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需要的专业能力与非专业能力。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口与能力需要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在职业实践时,完成职业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由旅游管理专业内和专业外来提供。旅游管理专业的能力,只能在旅游相关职业才能找到用地,针对性和导向性强,属于小众性能力。而非旅游专业的能力,在大多数职业实践中都能找到用地,普遍性和面向性强,属于大众性能力。

2旅游管理专业非专业能力的构成

旅游管理专业非专业能力,来源于三个部分:一部分由旅游专业以外的专业提供,一部分由个人职商提供,还有一部分由产业关联性依赖形成。

2.1外专业提供非专业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能力,旨在解决旅游专业毕业生在对口就业时需要的专业素养。旅游专业素养的培养,主要来自专业课程的学习,包括旅游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三大方面的内容。旅游管理专业的职业能力,还必须通过非专业能力的联接和辅助。旅游线路设计,需要有美图创意的美术能力;景区导游业务,需要有文脉和地脉的解说能力,随机应变的语言组织能力,等等。在运营管理方面,必须借用非专业的管理工具。例如文案写作,必须具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计算机office操作能力。在旅游经济方面,必须得到商业与财会的帮助,如旅游企业财务管理、资本运筹会计、财会管理软件操作等。外专业提供给旅游专业就业就职的非专业能力,集中在语言、计算机、美术、公关等方面,个别由工商行政、产业经济等专业支持。

2.2个人职商提供非专业能力

职商是职业个体从事职业时的职业判断、职业习惯、职业操守和职业灵感,由智商、情商、意商、礼商、财商等商数构成,其水平高低与职业成功呈正相关[1]。智商的高低与职业个体所受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阅历有关。高智商的个体,能够将职业外的知识和技能,与职业所需建立联系,能够自动自发地将所经历的人和事,运用到职业活动中来。因此,智商和旅游职业活动的关系,表现为观察应用能力。情商是一种判断、掌控和调节个体情绪的能力。情商较高的个体,通常会顾及职业伙伴的感受,善于鼓励和夸奖他人,在复杂情感中能清醒自我、独立自我,并将这种情绪辐射周边环境。因此,情商和旅游职业活动的关系,表现为理解判断能力。意商,是用来参量人的意志素质的主观描述。意商较高的个体,能控制活动的持续性、稳定性与强度,在为人处事上不亢不卑、信守诺言,有顽强的毅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因此,意商和旅游职业活动的关系,表现为坚持耐久能力。礼商,是个人进行社会交往的行为规范与准则,进化为礼仪修养。良好的礼商,能够提升个体社会评价,塑造良好形象,对个体行为起到良性约束作用,有助于增进人际交往。因此,礼商和旅游职业活动的关系,表现为交际沟通能力。财商,是个体认识资源和支配资源的能力,对投资———收益具有敏感性,是一种对职业发展与前途的智慧。因此,财商和旅游职业活动的关系,表现为市场分析能力。

2.3产业关联性依赖能力

旅游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应该了解和掌握相关产业对旅游产品的技术供给和市场需求,这就形成了旅游管理专业非专业能力中的产业关联性依赖能力。资源性依赖。作为市场行为的消费选择,旅游资源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来源于旅游目的地的历史文化、地理地质、土木建筑和生活艺术。因此,旅游从业人员必须拥有相关产业的知识储备,特别是解说能力。设计性依赖。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项目的设计和改进,包括景区设计,商品设计、会展设计、节庆设计。这些设计涵盖园林景观、工艺美术、会展活动、社会民俗等多方面的专业化组织策划能力,有时还需要专业化的人才和机构才能够完成。管理性依赖。目前,现代化企业管理专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大多数的企业委托经理人进行管理,一些旅游企业将管理委托给专门的管理公司。专业化的管理要求各级管理人员,都具有财务管理、物流管理、人力管理、产品管理的相关能力。服务性依赖。旅游是一线服务行业,面对旅游消费者的吃、住、行、游、购、娱多方面的需求。因此,旅游从业人员必须具有门市服务、健康服务、引导服务、文案服务等能力。

3旅游管理专业非专业能力的培养途径

综合旅游管理专业非专业能力的来源分析,外专业提供的非专业能力,属于硬性能力,主要用于完善专业技术岗位服务能力,可以通过高等学校的专业教育得到提高。个人职商提供的非专业能力,属于软性能力,能够促使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主要通过个体的职业生活、社会生活得到培养和提高。产业关联性依赖能力,是一种工具能力,能够借用相关产业的发展技术提升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主要通过个体在相关产业的技术推广中得到学习。

3.1制定非专业能力培养计划

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通过一定的测评手段,获取学生的个好与个人就业导向等特征,并与旅游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相比较,寻找学生非专业能力缺陷,构建起学生个人非专业能力档案。以此为基础,分层分类,设计出有个性差异的、有针对方向的学生非专业能力培养计划。在大层面上,分异出不同的培养方向,如涉外接待、后台管理、规划设计等。在小层面上,分异出不同的兴趣班级,如小外语、小软件等。这种差异教学主要表现为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可以采用导师制教学。也可按照学生个体非专业能力缺陷,聘请不同教学单位,根据学生团体受教的特点,按计划实施教学,从形式到内容上,改变以往通识类课程培养非专业能力中存在的弊端。

3.2改革非专业教育培养途径

首先,确立非专业教育的地位,改革专业顶层设计。旅游管理传统的专业设计,仅仅进行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的设计,没有对非专业教育进行针对性要求。旅游专业顶层设计改革,要明确专业设计中相关的非专业教育要求,要明确提出掌握和提高非专业能力内容,学习非专业知识方法,提出测评标准和课时要求,使得非专业教育在设计中有一定地位。其次,建立非专业教育内容和培养机制。增加人文素养课程,提高和培养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公关交际能力、职业思维能力等,通过一些实训实践来锻炼和检验教学效果,使之适应社会化和职业化的要求。旅游专业中非专业能力的培养,规范相应的平台。非专业培养平台,包括校内课堂和实验室实践,也包括非专业社会活动实践。其强化的过程,应加强目的性和过程性。

3.3优化“双能”课程结构

将培养专业能力与非专业能力置于认识高度的同等地位,优化课程设置与结构。有些课程在内容上交叉可以开展专业能力与非专业能力组合教学,重组课程结构,减少重复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将外语教学、导游业务、旅游法规三门课程组合成导游考证模块,凸显外语教学。将旅游地理、旅游学概论、旅游资源学组合成旅游开发基础模块,凸显地理基础教学。将旅游心理学、旅游市场营销、社会行为学组合成旅游消费行为模块,凸显社会行为学。这种模块课程体系的优化,注重非专业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坚持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非专业能力为提升,实现“双能”课程在教学地位上的平衡。“双能”课程设置将改变单一核心的课程设置体系,把非专业教育纳入培养计划和实践教学中。

3.4开展通识类课程选修计划

(1)地理科学类。地理科学课程与旅游专业课程在亲缘关系上最近,旅游科学最初是从地理科学中分离出来。旅游专业应该依托高校地理科学的传统优势,开设人文地理学或者自然地理学公共选修课,在学校通识类模块中选修,既满足学生横向拓展专业视野,也满足一部分学生继续深造厚实专业基础的需要。(2)语言教育类。旅游专业可以根据学生群体需要,开设外语类专业通识课,邀请外语学院教师进行小群体教学。或者结合专业特色、语言水平和学生兴趣,举办一些外语类专业活动,也有一定的效果,如双语演讲比赛、周末外语电影、外语情景剧,等等。在实习实训中,适当安排到外语环境要求较高的企业进行实习[2]。(3)文史教育类。旅游管理专业根据需要,可以打包开设“文史美学”课程,弥补学生在旅游美学素养上的不足。其包含的内容以景物欣赏为切入口,从景物景区的文学美、建筑形态美到声乐诗词的艺术美,以不同时代的历史人物和代表作为线索,讲述“文史美学”在旅游美学上的应用,增加学生的专业审美情趣。

3.5鼓励社团类成长营活动

高校校园内有各种各样的社团,几乎每个院系、每个专业都有相应的社团,相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所需要的非专业能力,都有其相应的社团存在,如文学传媒的新闻编写,计算机专业的网络维护,音乐舞蹈的艺术表演,医学院的健康志愿服务,等等。这些社团不定期开展社团成长营活动,服务于校园和周边社区,或者特定的人群。社团活动形式多样,有技能竞赛,如演讲比赛;有社区服务,如家电维修、法律咨询;也有地方参与,如节庆采风、志愿服务,等等。因此,参加校园社团类成长营活动,能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所需的的非专业能力。

3.6建立职商成长档案

旅游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生涯,漫长又曲折,将会留下串串的印记,有的是激动,有的是兴奋,有的是屈辱。学生回过头看这些生涯关键点,会发现这就是职业成长的历程,学校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学生建立在校期间的职业成长档案。有意识地建立个人成长记忆,有助于增进学生的个人职商。建立成长档案最好的方式,是利用学校的教学网站,在已有的旅游专业管理的相关链接上,植入学生职业成长的个人空间。空间内容包括学生专业学习成绩、职业实习风采、技能竞赛情况等信息,还有职业生活小设计,职业活动创意设计等。信息的表现,采用视频、照片、新闻报道、心路日记等形式,适当配上他人评价。这种职业成长档案,具有可读性、对比性、反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个人职商,也为学生多开一扇通向职场的窗口。

3.7推行社会职业学分信用制度

所谓学分信用,就是学生从事各项社会类职业活动,获习某项专业技能,都可积得学分。社会职业学分信用制度,将规定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完成不同的学分。学分在某阶段没有完成,可以信用申请,通过有计划的努力增加学分来偿还。推行职业学分信用的意义,在于建立学生社会职业意识,鼓励学生主动进行社会性的职业实践,提高社会性技能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分信用的建立,促进学生充分利用资源,完成各个阶段的社会职业活动目标,从而有效培育个人职商,在产业关联依赖性产生的非专业能力中形成感性认知。学分信用制度一般在大二到大四期间实施,时长6个学期。根据每个学期教学情况,建议和量化应该完成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量化以证书获取和活动评价为标准。证书包括职业技能类、认证学历类、活动颁发类等。用于评价的活动可以是专业实践、社区志愿、学校社团、知识竞赛,每次活动由组织单位评价、团队成员评价、服务对象评价,也可以是自我评价。技能证书与活动评价分值,根据专业相关和等级,应有所不同。每阶段学分和总学分,根据学生、学校和社区情况,设定门槛,以能完成、略高于目标为宜[3]。

参考文献:

[1]杨从杰,罗益.职商的内涵及影响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1,(5):5-7.

[2]李瑞,徐燕.基于跨专业整合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3):109-111.

[3]刘阳炼.职业导向下旅游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创新[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7,(5):91-93.

作者:刘阳炼 单位:许昌学院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