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优惠服务范例

税收优惠服务

税收优惠服务范文1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税收;优惠政策;应用策略

生产性服务行业能够推动全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世界服务产业飞速增长,使得各国生产性服务行业迅速发展。新的发展格局日益凸显,服务业中的比重也呈现出持续上升姿态。但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现状来看,仍处于层次结构较低的水平。相关职能部门要在政策扶持方面进行制度创新,颁发符合目前产业发展和创新趋势税收政策。根据生产性服务业的转型和升级态势,加强优惠政策的激励作用。结合当前我国生产性服务行业税收负担相对较重问题,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对税收政策存在的增值税范围扩围制影响进行应对。根据行业间税负不均的具体情况,科学的创新和优化税收优惠政策实践机制。产业税与和税收弹性系数略高于制造业水平的环境下,要注重当前企业所得税管理和征收,针对目前存在的略偏向于直接优惠问题,可不断丰富和创新税收优惠政策的实践形式。面对当前我国生产性服务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对产业结构合理优化,并做好税收优惠政策设计与实施模式的创新和改革。[1]

一、税收优惠政策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一)刺激生产要素投入合理性

微观个体投资者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而投资行为均影响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征税行为使得企业投资行为略有减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市场活跃度。投资收益更多情况下都属于税后收益,若税率调整不当,将会大大降低企业纳税积极性,并减少纳税行为。因此,相关部门要充分保证生产要素配置的合理性,并科学制定税收优惠政策,确保其真正发挥作用和优势,推动地方经济创新和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促进产业溢出效应发挥

生产性服务产业的转型和创新,需获得政府的扶持和帮助,尤其在税收方面应进行相互的促进和影响。要通过科学制定和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不断增强企业创新积极性,并提高他们预期收益。要注重发挥产业溢出效应,真正推动生产性服务产业创新发展。在政府的主导和扶持下,应不断提高相关企业的管理质量和资源分配效率。确保在优惠政策的驱动下,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发展能力、技术集成创新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性服务产业结构的优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和优势,对传统的产品生产流程、生产技术、营销和宣传理念进行创新,继而确保产品和产业的附加值获得不断提升。[2]

(三)影响企业成本收益

税收优惠政策通常是政府将一部分应得税收收入让渡给了纳税人,而企业通常会通过税收优惠来支持某一产业可持续发展,这使得纳税人能够节省成本,增加收益,所以说税收政策能对企业成本控制和经济效益提升产生不同作用。相关企业要认识到税收优惠政策作用和价值,对企业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进行科学创新和优化。要确保内部控制机制适应外部环境,有效控制投入成本,确保自身在整个生产性服务产业具备显著竞争优势,促使生产性服务行业得到有力发展。

(四)促进企业技术革新

税收优惠政策最显著的特点和功能,就是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和导向作用。相关领域和企业可根据地方政府制定和实施的优惠政策内容和范畴,明确重点扶持对象。从目前优惠政策制定和实施效果来看,我国更注重科技研发方面的政策扶持,鼓励企业积极地进行技术集成创新。通过科学合理的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增加企业盈利安全度,也能够减少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收支不平衡问题。

二、生产性服务业税收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税收政策缺乏层次性

目前,说过立法层次存在普遍偏低的问题,要秉承顺势而为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对税收政策实施过程进行质量把关。各地优惠政策大同小异,简单来说就是规模不同的企业,优惠政策并没有明显的优惠差异性,进而导致优惠政策的激励作用不能有效发挥。而在实际创新生产性服务业的过程中,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以及地方上的政策制度框架,有针对性地进行制度政策改革和优化,确保真正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创新与转型。

(二)税收优惠缺乏针对性

优惠政策更多情况下作用于产业链下游,导致技术集成创新方面不能获得有效发展。相关区域要注重在科技研发上生成新的制度政策,利用税务减免的方式鼓励科技型企业创新和规模扩展。而目前税收优惠政策存在鲜明的局限,不能更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激励生产性服务产业。同时,人才孵化和管理方面,税收优惠政策仍未充分发挥功能和优越性,导致生产性服务业缺乏大量专业的人才。

(三)税收优惠政策形式单一

政策设计内容和实施方式单一化,导致无法在产业升级和转型中发挥激励作用。更多情况下,局限降低税额、税务减免等方式上,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和丰富。如在高新技术领域在创新方面,因税收优惠政策内容单一,且实现的方式和手段缺乏灵活性,导致大部分企业受准入门槛限制,无法切身获得税收优惠。因此,相关部门丰富和创新政策内容和展现形式,注重对科技含量高的领域进行政策扶持和帮助。

三、生产性服务业税收优惠政策应用策略

(一)重视知识密集型与科技创新型产业创新

优惠政策的设计与实施,主要目的是为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和转型提供强大助力。在政府的帮助和扶持下,应有效推动知识密集型企业发展,并为科技创新型企业的转型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帮助。地方政府需对科技研发型企业给予更大的政策扶持,通过技术集成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同时,增强知识化专业服务水平,并通过科学设计税收优惠政策,促使相关领域体现高增值性。要注重企业规模扩张的控制,以此制定具有导向性的税收优惠政策。尤其对知识密集型生产型服务产业,地方政府既要给予相应的税收政策扶持,还需指导他们积极提高生产和服务质量。以税收优惠政策为切入点,有战略意义的发展知识密集型与科技创新型产业。[3]

(二)优化风险投资税收政策

生产性服务业要整体性和全面性的创新和升级,构建完善和科学的产业链,合理的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在新品设计与生产等各个环节,要发挥风险投资税收政策的作用。地方政府在设计税收政策初期,就应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整个生态的运作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确保制度政策设计的层次性和时效性。例如,在企业生产和运营初始环节,要给予更多的资金补贴,以此实现政策扶持的目标。利用灵活的税收政策助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并有效控制生产安全和产品质量。同时,在投放与运营环节,税务部门及当地政府应利用优惠政策刺激生产,并科学设计税前扣除标准,确保相关激励政策落地。相关职能部门要根据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与转型态势,灵活和规范化的进行抵免结转,如在人才孵化和管理上设定相应的税收政策。根据区域经济增长情况,以及生产经营服务业的人才结构,动态优化风险投资税收政策。加大人才投入力度,并给予相应的抵免政策,继而增强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真正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推动地区经济健康发展,并保证生产性服务业的顺利转型和升级。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税收优惠政策

税收优惠政策的设计与实施,需高效服务区域经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围绕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和改革情况,对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科学丰富与优化,实现多手段和多方法的实现目标。利用税基优惠的方式应对当前复杂局势,并引进其他手段,对既往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丰富和拓展。多样和灵活的实现目标,如利用延期纳税的方式缓解税收问题。同时最大程度凸显税收优惠政策的实质作用,对于生产性服务业进行正确的引导,要根据整体规划和战略布局进行市场扩张。避免出现产能过剩加剧税收问题,要科学有效控制出口退税,有效优化和收缩政策范畴。相关职能部门要对退税目录的设计和管理形式进行创新,对相关产业的退税和收税进行良性指导。并通过做好加速折旧制度的改造,确保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到实处。地方政府需发挥主导作用,进一步建立健全优惠政策实施和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导向作用,鼓励企业积极的推进技术集成创新,从低端生产向高端制造领域迈进。

四、结语

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税收优惠政策制度实施仍处于起步阶段,要切实推进增值税、营业税等流转税税收制度改革,减轻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税收负担,积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从而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石。

参考文献

[1]杨奕.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8.

[2]范锰杰,李璐,蓝茜.构建促进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体系[J].财会月刊,2016(23).

税收优惠服务范文2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一、引言

我国小微企业多,在推动经济发展、改善就业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国家一直比较重视这类企业的发展。小微企业与中大型企业相比,在发展方面存在短板,具有资金实力不够强,融资难度大的问题,还有就是税收负担过重,导致这类企业发展受到限制。增强小微企业发展活力,促进更好发展,是新常态下促进经济发展关键性任务。随着税收优惠政策实施,可减轻小微企业资金压力和税收负担,促进企业更好发展,但是现在这个方面政策执行还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

二、税收优惠政策实施中现实状况

(一)认证过于复杂。我国为了促进小微企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旨在减轻企业税收负担。但是小微企业需要经过相关部门认定后,才能享受针对小微企业税收优惠。这里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资格认定比较复杂,需要符合相关的标准。小微企业要向相关部分提供各种材料,所在的地区相关部门需要对小微企业提交的各项材料进行评审。认定过于复杂,需要准备的材料很多,涉及到众多部门和人员,时间通常比较长,但是在获得资格认定后所能享受的税收优惠却有限[1]。这种情况下,小微企业不愿意花费过多的成本在资格认定上,通常会直接放弃申请享受税收优惠。

(二)信息缺乏完整性。小微企业税收征管中要记录和保存信息比较多,如资产总额、经营收入等,这些信息不全,自然就会影响到对企业类型的评定。一些小微企业会因为信息不完整而引发评定偏差,从而错失小微企业享受税收优惠的权利。小微企业财力有限,有些为了节省成本,请不起专业的和经验丰富会计从业人员,估算方面容易出现问题,尤其是资产总额,还有就是企业收入的情况。最终会因为会计人员能力不足,致使提供的认定材料有问题,失去享受税收优惠资格。

(三)征收方式不利于享受优惠。小微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未能建立完善的财务账目制度,基本上都运用的是核定征收的办法。这种方式存在过于随意的问题,而税法中对税收优惠有明确规定,要求在实施中要查账,同时要准确核算相关的资产和税额。2014年后这个方面规定有变化,税务部门提出无论是小微企业进行核定征收,还是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中实行查账征收,只要获得资格认定,就可在缴纳所得税方面,依据政策享受优惠。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往往由于办理人员业务能力不足,影响企业在这个方面的备案,无法享受到相关的优惠。

(四)政策缺乏导向性。小微企业财力有限,在开始成立和初期经营中存在较大的困难,仅依靠自己力量难以获得发展。这种情况下,政府要增强对小微企业扶持。现在政策缺乏导向性,对小微企业经营主要产生问题解决情况不理想,促进性比较小;税收优惠政策目标也不够清晰和明确,难以良好的调控效果。

三、税收优惠政策完善和优化建议

(一)坚持基本原则。针对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想要进一步完善,需要在实施中制定和实施中遵循基本原则。首先,就小微企业税收减负,在税收方面制定优惠政策中,必须要保证有助于这类企业更好发展,这个是最为基本的目标。对于资格认定复杂,标准过高的问题,应当简化程序,降低认定的门槛,以确保小微企业不用在上面花费过多的时间和其他方面成本,就可在最短时间内获取认定资格[2]。这样可增强小微对企业申请资格认定的积极性,使的这类企业积极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以便其在减负基础上提高自身活力,在创新发展方面有更多的资金,提升对经济新常态适应性,促进更好发展,同时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和政府就小微企业融资困难问题,首先应出台一些政策,强化支持力度,并要助力创新发展,做好基地建设等,帮助小微企业进一步发展。其次,针对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要坚持简化原则,政策内容要清晰明确,贴合实际需要,保证优惠政策有极强操作性。小微企业税收缴纳过程中,尽量减少流程。第三,税收优惠政策要坚持公平性,小微企业实力不如中型和大型企业,政策方面就要提高扶持力度,尤其是在税收和融资方面。小微企业政府税收优惠政策帮助下,负担减轻,可用于自身创新发展资金会变多,也能促进企业规模壮大,小微企业实力会逐渐变强,最终做大做好。最后,税收优惠政策坚持针对性强原则,根据小微企业经营主要业务和方向,还有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有目的性地制定税收优惠政策。

(二)完善和优化税收征管。经济新常态下,受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影响,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热情高,小微企业数量将增加。过去在税务征收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着抓大忽视小的问题,不利于税收征管;税务征管系统具有信息不完整问题,服务意识不够强,不能让小微企业通过信息及时了解税务优惠政策,影响其享受优惠。基于此,税务征管部门要完善工作,全面提升税务征管服务质量。作为税务征管部门,需要让所有小微企业了解税收政策,特别是和自身相关新税收政策。因此需要做到多渠道宣传,通过税务征管服务平台、公布服务热线、微信平台等宣传;详细介绍税收优惠政策,包括可享受哪些优惠、满足哪些条件可享受、办理程序等,且要提供申请表模板[3],以供小微企业全面了解和税收优惠相关政策并在指导和协助下积极参与到资格认定中,最终确保符合资格所有企业依照税法和政策享受优惠。税务征管部门要提高工作人员办事效率,增强其业务办理能力,在小微企业缴纳税务,或者是办理税收优惠方面的事务,提供最专业的服务。税收征管要针对小微企业享受优惠政策,建立专门的咨询服务,操作中既可以在线上答疑解惑,解决企业在这个方面困惑,也可面对面提供咨询服务。就小微企业提供信息不全面,或者是存在准确性等问题,应有针对性提供辅导,使其准确核算资产总额、营业税收等。税收征管中若能全面掌握小微企业经营情况,资格认定效率就会提高。此外,税收征管要简化流程,在实际操作中落实三证合一。小微企业在办理税收相关事务中,需要提供一站式服务,避免办理人员来回折腾。小微企业一般规模比较少,人手有限,税收征管要提供便利,采取简并征期办法。在做好这些基础上,还要成立办理税收业务服务机构,对小微企业办税人员进行指导,提供必要的服务,解决其在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方面的疑惑。这样不仅能让小微企业更好地享受优惠,还能最大限度地帮助其预防税务风险。

(三)做好税收制度改革。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要增强成效,就要推进税收制度改革,确保税收简单化。实际操作中,就小微企业利润小的情况,需要减少税收的种类,降低这类企业纳税的压力。有些小微企业处于才刚成立,在发展中为了让其能做好做大,有发展的空间,可采取零税率,减轻发展初期企业纳税负担,最大限度控制生存风险[4]。这种税收优惠政策下,小微企业税费变少,压力会变小,这样就能在促使自身发展上投入更多资金,进行技术改革和创新等。同时,小微企业税收优惠力度要加大,尤其是流转税要进一步优惠;在实际操作中落实营改增,针对从事服务行业的小微企业,必须要推进结构性减税;在对小微企业征收所得税的过程中,需要提供选择权,并要加大力度。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是两个税种,小微企业可自由选择交哪个税种。涉及到所得税可划分档次,在过程中进行直接优惠,除此之外还要对税收进行间接优惠。比如针对升级转型和创新企业,比如绿色材料、新技术等方面,需要进行税收优惠。

(四)完善税收优惠法律。税收优惠要做好法律保障,首先要针对性的完善法律。这个一方面是要规范税收征管,制定和完善相关条例;另一方面是要针对小微企业,做好促进法建设,就这类企业融资和税收等,进行明确规定,采用不同标准纳税,增强税收优惠政策导向性。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实施各个部分,以及资格认定、税收程序、纳税标准等,都要规范化和标准化,且要针对这个部分强化稽查。其次,要针对的小微企业税收优惠,制定和颁布优惠法,确保这项税收政策有法可依。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济新常态下虽然国家和政策就推动小微企业发展,颁布和出台一些税收优惠负担,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小微企业发展积极性,同时有更多资金投入到创新发展和升级转型中。但是就目前针对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实施情况看,存在由于各种问题,致使税收优惠政策成效低问题。新常态下推动小微企业发展,最为主要任务是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全面提升实施成效。

参考文献

[1]刘佳.基于经济新常态下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研究[J].财会学习,2016,000(007):177-177.

[2]李霞.经济新常态下小微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36(001):44-47.

[3]姜泽华.经济新常态下的税收优惠政策研究——以山西省太原市为例[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7.

税收优惠服务范文3

关键词:税收优惠政策;建筑工程企业;税收压力

在“营改增”背景下,建筑工程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税收压力,需要通过科学有效的税收筹划减轻压力,同时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促进效益最大化的有效实现。在此过程中,企业必须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以政策约束税收筹划范围,以政策指导税收筹划方向,以政策正确最大利益。

一、建筑工程企业税收筹划及其税收优惠政策分析

(一)税收筹划

税收筹划指在合法范围内对企业经营、投资、理财活动等进行筹划与安排,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减轻税负压力,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对建筑企业而言,税负成本往往较高。而在“营改增”实施之后,建筑工程企业还需要面临计税方式、纳税时间严格限制、贷款利息支出、人工劳务支出、购买自产货物等相关规定给企业税负带来的不利影响,税负有所增长。而且在“营改增”的过渡阶段,建筑工程企业还有不少建筑材料库存,同时拥有不少大中型设备,税收政策调整给建筑企业的材料及设备管理带来了不小难题,相应的税收筹划工作开展难度也较大,容易给企业增加税负。另外间接费用、三农支出均会对企业税负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如果处理不当,必然会导致企业税负增加。故而综合多方面来看,“营改增”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税收压力,需要企业进一步落实并做好税收筹划工作,有效减轻税负,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二)税收优惠政策对建筑工程企业的重要性

对建筑工程企业税收筹划而言,必然绕不开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开展回收优惠政策专业工作,持续性、周期性地进行税收筹划管理,同时及时对各项税收政策进行研究、解读,结合企业业务范围挖掘适用的优惠政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严格按照政策、法规等的要求做好备案及利用工作,最大程度地发挥税收优惠政策作用,减轻企业税负,提高经济效益。“营改增”给建筑工程企业带来了巨大影响,需要企业重新调整与完善税收筹划工作,而在此过程中必须以税收优惠政策为重要前提、参考、依据和标准。这是因为税收筹划政策是政府的合法的政策,如果超出该范围进行运行管理及税务调整,或者对优惠政策解读不够正确,那么可能会出现违法情况,不但无法有效实现税收筹划,还会给企业带来声誉、信用、罚款等多个方面的负面影响。而且企业税收筹划的核心目的在于在合法范围内减轻税负,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这离不开税收优惠政策的支持。建筑工程企业税收筹划工作的开展涉及企业业务的方方面面,工作量与难度均十分大,以税收优惠政策为基础组织开展税收筹划工作,能够确保筹划工作有序开展,避免筹划陷入一片混乱的情况。更为重要的是,对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全面、深度的解读、分析与研究,准确把握政策内涵,结合建筑工程企业税负特点、行业发展趋势、经营管理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化地开展税收筹划工作,才能真正做到将税负降至最低,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二、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减轻建筑工程企业税收压力

(一)开展税收优惠政策专业工作

开展税收优惠政策专业工作,能够针对性地加大优惠政策利用力度,科学化、系统化、全面化地发挥优惠政策作用。为了有效支持专业工作开展,必须针对性地完善相应的组织结构。这是因为税收优惠政策的利用以及税收筹划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需要各个部门协同配合,共同努力,一起完成工作任务。其中部门总经理和各部门分管经理应当分别负责材料审批、问题决策和业务开展、部门协调工作;而财务部则需要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解读分析、资料上报以及账务处理等工作;至于专业工作办公室则需要落实专业工作开展,对财务部门和相关部门的沟通合作进行协调,同时加强监督管理;各业务部室则需要根据相关要求对具体业务进行适当调整,同时在业务实施过程中做好相应的反馈工作,为税收优惠政策的高效利用提供整改空间。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税收优惠政策专业工作的内容、范围及要求加以明确,规范工作流程,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学习、分析、争取利用、总结评价及资料归档等流程,对企业经营管理进行全面调整、管理,有效落实税收筹划工作,争取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在税收优惠政策专业工作的支持下,建筑工程企业能够更加有效地发现并及时税收管理问题,充分发挥优惠政策的税负减轻作用,提高税收管理水平,为企业长效经营提供保障,为企业创造更为良好的形象。

(二)科学选择一般计税和简易计税

“营改增”意味着营业税改增值税,而建筑服务增值税计税方法分为一般计税与简易计税两种,而且企业在选定其中一种后36个月不变。这意味着企业在开展税收筹划工作时,必须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科学优选计税方式,最大程度地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简单来看,一般计税与简易计税的区别在于前者按9%税率计税,而前者则是按3%征收率计税,那么建筑工程企业只需要选用后者便能有效减轻税负。但是简易计税方式的应用有着一定条件和限制,建筑企业业务范围广,类型杂,要想有效应用简易计税方式面临着不少困难,必须针对性地采取合理手段才能实现。通常来说,一般纳税人以清包方式提供的建筑服务,为甲供工程提供的建筑服务,为建筑工程老项目提供的建筑服务,均可以选择适用简易计计税方式计税。另外一般纳税人销售自产机器设备的同时提供安装服务,应当分别核算机器设备和安装服务的销售额,安装服务可以按照甲供工程选择简易计税方法。另外在部分特定情况下,建筑工程企业也能适用简易计税方法,主要包括建筑工程总承包单位为房屋建筑的地基与基础、主体结构提供工程服务,建设单位自行采购全部或部分钢材、混凝土、砌体材料、预制构件等情况。而且当建筑工程企业按规定适用或选择适用简易计税方法计税时,不再实行备案制,为建筑工程老项目提供的建筑服务可以自行留存《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或建筑工程承包合同,为甲供工程提供的建筑服务或以清包工方式提供的建筑服务,均可以自行留存建筑工程承包合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成本,有利于税负压力减轻。因此对建筑工程企业而言,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利用简易计税方式进行税收筹划,能够有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减轻税收压力。

(三)合理调整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建筑工程企业税收压力大的主要原因为建筑材料的购进不带有进项,如要购买带有进项的建筑材料则企业利润较薄,同时企业工程量大,相应的增值税缴纳额也比较高。为了有效减轻企业税收压力,可以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进行调整,最大程度地享受优惠政策。对此,企业必须对相关优惠政策进行深度解读、分析和研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科学调整经营模式。在当前的税收政策下,企业增值税可享受地方留存部分的50%~90%,其中企业增值税会上缴国家50%,剩余50%即为地方留存;或者企业所得税总上缴额的60%会交于国家,剩余40%即为地方留存,二者均不需上缴给上一级市财政。另外个人独资企业所得税为核定征收,税率为0.5%~2.1%,综合税率在5%左右。这意味着建筑工程企业可以通过成立分公司、子公司、新公司及集团公司的方式享受优惠政策,也可以成立商贸、建材贸易等企业享受优惠政策,另外还可以通过成立劳务公司的方式来帮助主体享受优惠政策。当然,在国家大力发展经济开发区的大背景下,建筑工程企业还可以直接迁移至经开区,享受经开区所带来的更多税收优惠政策。需要注意的是,税收优惠政策在不断调整与变化,这就需要建筑工程企业及时掌握最新咨询,对新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解读,挖掘其中可利用的优惠点,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长效可行的政策利用方式,充分享受政策优惠,实现税负的有效降低。

三、结语

综上可知,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能够有效指导税收筹划工作开展,提高税收管理水平,在合法范围内最大程度地减少税负,促进建筑工程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建筑工程企业作为体量大、投资大、风险大的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税负压力,如果不能有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经营风险。因而不管是从风险防控还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建筑工程企业都必须高度重视税收优惠政策,基于其做好税收筹划工作,为企业长效发展提供可靠支持及保障。

参考文献

[1]聂小飞,甘松,张雄林.加强税收筹划管理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J].财经界,2016(33).

[2]廖书佳.“营改增”后时代建筑企业税收筹划探究[J].交通财会,2017(4).

税收优惠服务范文4

[关键词]自由贸易试验区;税收优惠政策;财政补贴政策

一、引言

黑龙江省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具体范围是119.85平方公里,包括三个片区:哈尔滨,黑河,绥芬河。其中,哈尔滨市片区涵盖了79.86平方公里,四至范围:东至三环路,南至松花江,西至王万铁路线,北至宏盛路[1]。哈尔滨市自贸区追求四个突破,一是在体制机制方面突破,二是在政府职能转变方面突破,三是在载体建设方面突破,四是在枢纽建设方面突破。由于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快速发展,自贸区制订了关于跨境物流、出口退税、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使得哈尔滨市与其他发达城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哈尔滨市自贸区实施了四大方面税收优惠政策,第一,针对加强对外开放深化改革创新政策,共有七大方面,具体政策为25条;第二,针对复工复产的优惠政策,共计五各方面,具体政策为21条;第三,针对产业集聚税收优惠政策,一共有六个大方面,具体政策有30条;第四,针对税收新服务的政策,共计四个方面,具体政策16条。

二、哈尔滨市自由贸易试验区税收优惠政策的问题

(一)税收优惠政策的范围狭窄。哈尔滨市自贸区实施的税收优惠政策,其中关于税种的优惠政策寥寥无几,仅仅提到所得税,主要关于激励企业创新的优惠政策与激励人才的优惠政策。与之相较,目前哈尔滨市自贸区在税种税率、融资租赁,服务贸易等方面没有制定明确的税收优惠政策,政策范围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二)税收优惠政策的力度不够。虽然哈尔滨市自贸区有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但税收优惠的力度不够。目前哈尔滨市自贸区主要以国家实施的税收优惠政策为主,缺乏在贸易和投资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同时缺少吸引外商投资和扩大国际贸易的税收优惠政策;在产业发展方面,自贸区税收优惠政策涉及到生物医药产业,制造业,但是有关物流、金融等产业的优惠政策缺乏;在吸收人才方面,主要体现在财政补贴方面,而且一次性补贴不能与人才在哈尔滨市所创造的价值相关,所以难以真正的激励和吸引人才;在税种税率方面,自贸区虽然设立了在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与小微企业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但没有明确说明企业所得税,如第一次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或者增加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2]。与其他地区的自贸区税收优惠政策相比较,哈尔滨市自贸区的税收优惠政策力度明显不足。如,新加坡实施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17%,但自贸区内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5%-10%,要比国家的税率低;纽约自贸区针对企业所得税设置了一系列的税收抵免政策,纳税人进行符合要求的区内经营投资可以获得一项达25%的外贸区资本抵免。

(三)税收优惠方式结构不合理。哈尔滨市自贸区税收优惠政策的方式单一,且主要采用直接税收优惠的方式。目前哈尔滨市自贸区主要实施税收减免与退税方式,使用投资抵免、延期纳税以及加速折旧等这些间接优惠方式过少。在通常的情况下,直接优惠方式主要特点是简单明了,确定性较强,使纳税义务人想要的税收优惠的激励发挥了作用,而间接优惠的主要特点是弹性大,鼓励与支持纳税义务人对生产经营活动的调整[3]。所以在选择税收优惠政策的方式时,尽可能的使用间接优惠方式,尽量的少采用直接优惠方式。因为税收减免优惠方式容易对企业各期的税后所得产生较大影响,因此会形成“税收洼地”,这就导致企业可能仅仅是被税收优惠政策所吸引才会前来投资,从而对市场的正常运行造成了干扰,导致市场扭曲,就失去了“税收中性”。

(四)税收优惠政策过量且冗杂。虽然国家倡导税制简单明了,但是哈尔滨市自贸区的税收优惠政策却过量且繁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税收优惠政策的名目众多,与自贸区简明税制的相关要求不相符,依据税制的要求,自贸区的税制必须包括全国性税制和地方性税制两个方面。自贸区内通常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依照国家定制的相关规定,在享受所得税等方面优惠政策的同时,会加大自由贸易区内的税收遵从和征收管理的难度。第二,哈尔滨市的政府规定了大量的财政补贴政策,对税收环境不够重视,从而导致自贸区内的税收优惠政策变得越来越复杂。在自贸区内,因为政府不关注税收优惠政策的调整,制定过量的财政补贴政策,给哈尔滨市自贸区带来不利的影响:一是政策的稳定性对自贸区的评价至关重要,因为财政补贴政策的法律效力和时间效力都不如税收制度,因此大量的采用财政补贴政策不仅会减弱哈尔滨市自贸区的税收环境的稳定,从而会使得哈尔滨市自贸区的竞争力不断下降[4]。二是财政补贴政策不能有效的进行资源配置,而且相较于税收优惠政策,其非中性的力度要更大一些,实施大量的财政补贴政策,对哈尔滨市自贸区资源配置会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三是政补贴政策的采用的范围有些狭窄,限制外来投资的进入。财政补贴政策一般是对特定的投资行为制定的,并不是对整个行业制定,因此补贴的范围小,限制条件多,从而使哈尔滨市自贸区的投资风险增加,不确定投资收益。四是财政补贴政策通常是人为进行操控,在实践中发生不规范的情况可能性极大,这就可能会出现哈尔滨市自贸区政府人员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的情况。

三、哈尔滨市自由贸易试验区税收优惠政策的对策

(一)扩大税收优惠政策范围。第一,合理增加税收优惠政策。哈尔滨市自贸区应适当增加税种优惠政策,例如所得税,关税与增值税。哈尔滨市自贸区以打造对俄罗斯和东北亚全面开放承接高地为目标,积极打通对外合作的物流链、产业链、金融链和科创链等四个链条[5],商品出口时可以免关税,进口时可以适当减税,烟草、酒类、汽车、以及石油四类商品可除外。哈尔滨市可合理增加融资租赁税收优惠政策,开拓融资租赁产业不仅可以促进哈尔滨市自贸区的发展,还可以扩大相关企业的融资渠道,这样企业就不只有银行贷款这一个融资渠道。第二,适度扩大税收普惠范围。哈尔滨市自贸区可以爱尔兰香农自贸区借鉴,对哈尔滨自贸区实施统一的税率政策,而不仅仅是对区内部分的企业,这样可以让自贸区内的企业享受公平的待遇,很好的体现了税收公平原则,推动自贸区行业的发展,而且可以使得自贸区的企业获得更多的福利与服务,这样不仅能够节省运营的成本,还能够吸引大量的外商投资,从而推进自贸区的经济发展。

(二)加大税收优惠政策力度。第一,调整现有税收的优惠政策,哈尔滨市自贸区依据自贸区的实际发展情况天津自贸区和釜山自贸区借鉴经验,天津自贸区在投资管理公司注册、备案和产品服务方面推出了返税政策,也就是将企业纳税的部分返还给企业;售电公司注册、验子和备案服务促使企业良性健康发展,返税政策的比例很高;保险经纪公司注册服务要根据不同的税种和缴纳税额,返税比例范围从50%到95%不等。釜山自贸区关于关税方面,当由本国生产的实品进入自由贸易区是可以减税或者免税,而由国外生产的货物进入自贸区时进行免税;在企业所得税方面,企业成立前三年实行零税率,后两年在韩国一般企业所得税率的基础上进行减半;在个人所得税方面,可使用低税额的手段进行缴纳税额,年应纳税额在73457万韩元以上时可使用税率为17%进行缴纳[6]。哈尔滨市自贸区可以对不同的纳税人采取不同的返税比例,为了能够留住高端人才,可以采用给予个人所得税补贴的方式,为能够吸引优秀的高材生,需要加强住房补贴的优惠政策。第二,结合实际实施税收优惠政策,首先,哈尔滨市自贸区可以依据不同的产业制定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如金融保险行业可以增加进口企业的保费支持金额,对出口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贴息培育期增长到5年,以此加大对外开放合作力度。其次,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情况下制定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即使是同一类型的企业,但他们的盈利能力,经营状况也会各有不同,不同类型的企业更是不同,这需要制定不同的优惠政策体现税收公平原则,如实施适度减免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材料,以此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最后不同的税种实施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如哈尔滨市自贸区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虽然无法使得企业所得税的税率降低,但可以增加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来减轻企业负担。

(三)优化税收优惠政策方式结构。景宏军,冯紫琦:哈尔滨市自由贸易试验区税收优惠政策研究第一,设立多种方式的优惠政策,自贸区税收优惠政策应当使用多种方式,更多的使用间接优惠方式。不同的优惠方式对市场干预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要谨慎选择优惠方式,尽量将对市场带来的影响降低到最低[7]。如所得税,由于其中性化较弱,应当采取加速折旧等间接方式,以此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从税收要素的角度来看,自贸区可以采用由税基与纳税时间叠加的间接优惠方式,尽可能的减少使用由税额与税率叠加的直接优惠方式。如为了可以促进小微企业的长期发展,可以延迟哈尔滨市自贸区内企业用亏损抵消盈余的时间。除此之外,通过使用增加费用加计成本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得应纳税所得额减少,还可以鼓励自贸区新兴行业的发展。第二,使税收制度简单明了,简化税收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与财政补贴繁琐,如新西兰、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的企业均以公司所得税为主,税种比较单一,有助于减轻企业税收负担的压力。优化税收服务,使得税收流程简单易懂。减轻纳税人办税的负担,能够让纳税人把事办好、让纳税人容易轻松得办事,将优惠最大限度给予纳税人。哈尔滨市自贸区可借鉴重庆市自贸区税收服务政策,一是推进扫码支付缴税,包括银行、银联和非银机构;二是设立纳税服务热线;三是拓展电子税务局功能,包括非居民合同项目备案,扣缴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申报、非居民企业所得税季度(年度)申报和非居民企业享受税收协定待遇备案,推行自贸区内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信息补采集线上办理[8]。

税收优惠服务范文5

关键词:小微企业;优惠政策;建议

一、引言

小微企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建设过程中越来越重要。然而当前,许多小微企业面临着经济效益直线下降甚至是倒闭的风险,因此对抗经济波动、帮助小微企业在疫情当中能够站稳脚跟,政府对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帮助就显得十分重要。如何构建科学普惠的税收优惠政策,使得小微企业能够及时获得帮助,对小微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和提供就业岗位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认真分析研究,并采取完善措施,助力小微企业更好发展。

二、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概述

现阶段,小微企业享有诸多的优惠政策。当前,小微企业面临较为严峻的发展困境,高负债成为小微企业发展的重大阻碍。从政府角度而言,在已有的政策基础上,加大对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力度,使得小微企业能够减免负担,从而帮助小微企业更好地站稳脚跟,应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这也是恢复市场经济活力的重要经济手段。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并不是随意制定的。当前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关于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当然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更新过程。以下将通过对小微企业税收优惠的相关政策解读,来帮助我们分析当前小微企业税收优惠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改善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提供支持。

(1)在2013年就已经对小微企业的增值税税收优惠进行了相关规定,对于销售额不满2万/每月的企业或非企业性单位应当实行暂时免除税收的政策。这一政策无疑使得小微企业能够享受到巨大的政府税收优惠,从2013年8月起开始执行,给众多小微企业提供了相当力度的帮助。

(2)通过2014年到2019年这数年的改革和完善,小微企业增值税收优惠政策也在不断完善,规定中的具体措施和手段被不断细化。例如,金融机构等发放小额贷款的利息也在降低,小微企业能够更加方便地获得一定的贷款,从而度过经营难关,为后续的融资和资金周转提供了方便。

(3)在2019年的最新规定当中,小微企业的增值税收优惠从每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实行暂时免收增值税,变更为小规模纳税人月销售额未超过10万元,季度销售额未超过30万元免征增值税。这表明我国在制定优惠政策的条款时候,能够更加详细地照顾到多种情况,既能够保障政府税收,又能够使得小微企业得到扶持。

三、小微企业税收优惠存在的问题

今年许多企业都面临着生产经营困难,资金流转以及货物销售等问题,尤其是小微企业。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相继出台,在各方面共同努力推广下,小微企业得到了一定的帮扶。但在当前的税收政策当中,仍然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有针对性地对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进行调整,能够更好地帮助小微企业改善自身的经营生产情况,从而帮助小微企业发展,活跃市场,增加就业岗位。

1.不同税种对小微企业的界定标准不同

不同税种对小微企业的界定标准有所不同,这是一直以来都存在的问题。因为不同的税种,由于设计思路和针对领域范围有所不同,必然也要根据不同的行业标准进行设定和计算。但这也使得小微企业所缴纳的增值税有所差异,从而使得税收优惠力度有所减弱,这与税收原则的设定本身是相违背的。

2.税收优惠一刀切缺乏合理性

在实际的税收优惠政策执行当中,还存在着税收优惠一刀切的现象,一刀切的减免税收方式,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这对于小微企业不太公平。对于企业缴纳税收而言,小微企业、中型企业、大型企业都有所区别,因为要对企业经营体量和优惠条件进行区分,从而使得小微企业能够享受到更具针对性的优惠政策。许多小微企业的营收能力等指标,并不足以享受到其他类型企业的一些优惠。在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时,如果设立同样的划分起点或上限,就会影响到小微企业享受优惠政策的成效。

3.不同行业税收优惠差别大

不同行业之间税收优惠的差别较大,也是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不能够完全被执行的重要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行业之间由于社会分工不同,所获得的市场资源也有所不同,这使得税收优惠政策必然要根据不同行业来制定。然而,当前一些小微企业密集的行业没有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税收优惠政策。不同行业在享受同一税收优惠政策时,产生的减税效果有所差异,造成不同行业苦乐不均,这个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4.税收优惠政策落实过程烦琐

许多税收优惠政策施行的过程较为烦琐,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成效。税收优惠政策本来是为了帮助企业更好地开展经营生产活动,让企业能够更好地执行税收优惠,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在市场当中站稳脚跟,但过于烦琐的税收缴纳和减免流程会影响企业经营生产安排。而少数企业则会利用流程中的一些漏洞,逃避部分税收,这也背离了税收优惠政策设立的初衷。

四、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完善建议

当前,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需要政府部门和小微企业携手合作,共同推进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加快改进税收征管环节,简化流程,完善立法章程,促进小微企业充分享受税收优惠,确保税收优惠政策实施的公平、公正、合理,防止一刀切,发挥税收优惠政策的积极作用,助力社会经济建设发展。

1.对现有税收优惠政策进行整合

当前,针对小微企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有些是中央出台的,也有部分是地方政策。各地可以结合当地情况,整合这些优惠政策,出台相关说明,方便小微企业及时了解最新的优惠政策,避免因为不熟悉而错过相关优惠政策。另外,对现有优惠政策进行整合,也可以提升税务机关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成效。

2.防止税收优惠一刀切

少数地区的税务机构为了方便执行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做到精细化管理,采取了一刀切方式。这虽然有利于提升税收征管效率,但是无法保证税收优惠政策实施的均衡性和有效性。为了确保小微企业普遍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税务机构应该加强精细化管理,分类施策,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采取不同的征管方式。灵活而有效地开展税收征管和减免工作,帮助小微企业尽可能享受到国家有关优惠政策,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3.实行行业内和行业间税收优惠标准统一

实现行业内和行业间税收优惠的标准统一,有助于确保税收优惠政策的公平合理和成效。因为不同行业的税收差别会较大,在执行税收优惠政策的时候,不同行业可能享受到不同程度的优惠力度,而同一行业内的不同企业也可能享受到不同力度的优惠政策。这就需要根据现实情况,深入调研,了解现实需求,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精神,尽可能实现行业内和行业间的税收优化政策标准统一。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税收优惠政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4.简化税收优惠政策实施流程

首先,要推进税收优惠政策简化流程。为了使小微企业及时了解和充分享受税收优惠政策,需要加强宣传和指导,优化税收征管环节,简化流程,方便小微企业进行税务筹划和财务管理工作。其次,在税收征管过程中,要深入小微企业调研,了解小微企业税务工作的难点。针对普遍性问题,优化工作流程,服务小微企业。

五、结语

税收优惠服务范文6

关键词:PPP项目;污水处理;税收优惠政策

1污水处理PPP项目概述

1.1PPP项目的定义

PPP是Public-PrivatePartnership英文首字母的缩写,它被称为“PPP项目模式”。它指的是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种项目运作模式。它以市场竞争的方式提供服务,主要集中在纯公共领域、准公共领域,不仅是一种融资手段,还是一次体制机制变革,涉及行政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

1.2PPP项目的特点

目前,我国PPP项目模式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1)政府相关部门根据相关合同协议向社会资本部门提供现在已有的基础设施。(2)由社会资本成立相关公司来进行社会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工程,并且在经营期内持续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3)社会资本在经营期内只享受基础设施的使用权,政府部门享有基础设施的所有权。(4)经营期满之后,社会资本需要将原有的基础设施或者新建的、扩建的基础设施移交给政府部门。

2污水处理PPP项目的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问题

2.1缺少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目前,国家政府对从事重点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企业采取的税收优惠政策依据为2007年11月审核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草案)》中第八十八条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七条第(三)项所称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包括公共污水处理、公共垃圾处理、沼气综合开发利用、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海水淡化等。项目的具体条件和范围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商国务院有关部门制订,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施行。企业从事前款规定的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简称“三免三减半”。这种税收优惠政策是有期限设置的,但是污水处理PPP项目是一个长期且连续不断的项目,它的经营期限相对较长,一般情况下为25年至30年,有的甚至更长;除此之外,污水处理PPP项目属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具有较强的社会公益性质,投资大、收益少。污水处理PPP项目不同于其他市政建设,污水处理PPP项目处理水量达到设计处理规模(日处理量),与政府招商引资、与上游纳管企业实际生产量等有关,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能达到计处理规模,因此该项目在经营早期基本上都会处于亏损状态,可只有在投入运营的前六年能够享受到“三免三减半”的减半征税优惠政策。

2.2存在增值税进项税留抵问题

在实施污水处理PPP项目时,前期需要购入大量的污水处理相关的大型设备或者服务,就会产生大量的增值税进项税额,而根据我国目前所规定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是以销项税额为前提的,但是在污水处理PPP项目建设的前期阶段并不会发生大量的销售业务或者服务,且项目建设周期较长,就容易导致大量的进项税额不能抵扣且留抵时间长。当污水处理PPP项目建设完成后进入运营阶段时,据我国财税政策的相关规定,污水处理项目工程自2015年7月1日起由免征改征增值税,在缴纳税款后返还税款的70%;2019年新出的财税政策中规定了污水处理PPP项目可以享受“先征后返”的税收优惠政策,因此污水处理PPP项目并不能享受“即征即返”的税收优惠。所以,在污水处理PPP项目的建设期所产生的大量增值税进项税额不能及时的抵扣,在退税之前这些待抵扣的进项税额会对实施污水处理PPP项目的公司造成极大的现金流压力,若是项目公司运营不当,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链条不能有效的运行则可能会导致项目公司的资金链断裂,对实施污水处理PPP项目的公司造成极大的运行压力,严重的话会由于缺少资金而导致污水处理PPP项目中途废止。

2.3污水处理PPP项目公司税收负担压力重

对于从事污水处理PPP项目的公司而言,既要缴纳企业所得税,又需要缴纳土地使用税及房产税,税收压力过大,并且在项目公司运营前夕,需要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前期的项目建设之中,企业所面临的资金压力较大,假若资金运营周转不开就会为企业带来极大的财政危机,严重的话会引起企业破产重组等一系列问题,那么污水处理PPP项目工程建设便会搁置。

3污水处理PPP项目的税收优惠政策优化研究

综上所述,PPP项目一方面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另一方面可以加强社会资本的运用,提高社会资本参与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面对当前我国污水处理PPP项目税收政策的问题,特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措施,以加快完善我国污水处理PPP项目的税收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PPP模式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加快完善我国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3.1构建完善PPP项目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

污水处理PPP项目建设是一项长期漫长的工作,消灭黑水、臭水工作任务艰巨,因此污水处理PPP项目在前期建设中项目公司的资金链运转紧张,而且在前期建设中缺乏有效的盈利能力,经济水平整体相对较差。由此,我国要加快完善PPP项目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加强污水处理项目工程的顶层设计,从政策支持、财政支持、市场补贴、科技创新以及融资渠道等多方面给予污水处理PPP项目建设支持,构建一个综合性强、信息化水平高的污水处理PPP项目优惠政策体系,以促进该项目高水平、可持续运行。目前,PPP项目在我国主要应用于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成本高、投资时效长、盈利水平慢,而且目前我国对PPP项目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是“三免三减半”,对项目运营期企业征收企业所得税时前三年不征税,后三年征一半的所得税,对污水处理PPP项目建设工程企业税收优惠期限为六年。但是在我国污水处理PPP项目工程时间较长,一般为25至30年,有的甚至时间更长才能使污水处理工程达到预期效果。所以,我国要加快构建完善PPP项目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结合项目具体实际情况适当地对税收优惠政策的期限进行延长,可以将六年的税收优惠政策时间延长至十年,以保证项目公司的资金正常运转,也可以直接将开始盈利年度设置成为税收优惠政策的起点,保障污水处理PPP项目公司能够享受足够的税收优惠政策,减少税收成本,减轻企业负担,以保证污水处理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按期高质量完成。

3.2结合具体情况完善税税收优惠政策

污水处理PPP项目具有建设时间长、投资成本高、盈利能力弱、回收时间长等特点,因此要充分考虑到污水处理PPP项目的特点,结合具体情况完善税税收优惠政策体系。在我国,PPP模式是以政府和社会资本两个主体为主导的,社会资本成立项目公司来进行污水处理PPP项目的建设,该项目公司一般情况下均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在进行污水处理建设时前期需要购买大量的设备,因此会收到很多增值税专用发票,但是项目工程在前期一般处于建设之中,没有进行销售业务,也就不会产生销项税额,就会导致大量的增值税进项税和销项税不能抵扣。留待抵扣的大量进项税额会导致流动资金被占用,造成污水处理PPP项目建设的资金运转较为紧张,缺少有效的现金流,导致项目企业的运营成本增加。同时,PPP项目公司还需交纳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税收压力大。我国应该结合具体情况加快完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对增值税税收优惠通过按照项目公司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和销项税额的多少和留抵时间的长短,采取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对进项税额大、留抵时间长的项目公司,可以允许其在一定期限内向税务机关部门申请按比例退税;而对退税困难的公司,可以采取延期预缴企业所得税的办法,以加快改善项目公司的现金流状况,提高资金运转的能力,保证项目公司平稳有效的运行。

3.3优化资产移交环节的税收政策

在我国,污水处理PPP项目是项目公司拥有的经营使用权,而所有权属于政府机关部门。因此,污水处理PPP项目的资产设施最后都会进行移交。目前,新建的污水处理PPP项目在移交时候一般采取的是BOT模式,即在移交时所有资产和经营权一次性转移;对于之前的污水处理PPP项目则采用的是TOT模式,在移交时会发生两次转移。一次资产移交就会产生相对应的税费,而两次资产转移就会给项目公司带来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双重负担压力。因此,要对资产转移环节的税收进行明确的规定,优化资产移交环节的税收政策,对于资产无偿转移的免收所得税;对转移后发生金额交易的,对资产增值的部分进行征税,以避免对资产移交环节重复征税的情况,减轻项目公司的负担。

3.4提高税收优惠政策宣传力

一方面,要加快完善我国对污水处理PPP项目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各地政府机关部门PPP项目的组织管理架构,加强政府和社会资本之间的协作,利用大数据互联网信息技术,引进优秀专业人才,建立起一支专业优质的PPP项目建设队伍提高项目公司对税收政策的正确认识;另一方面,建立专门的PPP项目税收服务中心,项目公司可以对相关项目税务工作进行咨询了解,可以充分提高税收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除此之外,政府税务机关可以组织学习PPP项目税务优惠政策,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向项目公司的财务负责人和管理层讲述PPP项目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使得项目公司的财务负责人和管理层对税收优惠政策得以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以保证PPP项目建设长期有效的发展运营。

4结语

税收优惠服务范文7

关键词:税收优惠政策;管理机制;执行状况

1税收优惠政策概述

税收是国家通过强制力来参与到社会产品分配过程,是国家机构财政收入的重要方式。任何国家在某一阶段想要提高国家综合实力,都与财政有密切关系。为了提高财政收入,政府通常会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社会长期持续发展的政策,税收是政府取得财政收入最佳、最有效的形式。通过调整税制结构,影响纳税主体的相关利益,合理分配国民收入,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服务,同时能起到调节市场机制运行的目的。税收优惠政策是国家在某个阶段为了鼓励企业与行业发展而制定的特殊形式的纳税义务免除,税收优惠政策通过纳税返还、降低税率、减免应纳税款等方式,降低企业税务负担,调整社会产品分配,让更多资金能投入到企业可持续发展当中,有利于企业对资金使用进行合理规划,从而达到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力度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

2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2.1政策执行跟踪研究和风险防范缺失

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是对符合条件的纳税人的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都是在坚持税收强制性与无偿性为基本特征的前提下实施的,而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高质量执行,是在完成小微企业税收申报与缴纳的基础上,按照政策做到应享尽享。这就要求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要加强过程监督与结果跟踪,运用结果数据判断政策执行是否存在漏洞。目前地方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执行的重点监控指标是小微企业减免税申报率,工作中过分强调完成任务,忽略了工作质量。在当前政策执行模式下,税务机关往往根据上级阶段性工作重点调整短期工作目标,也就是上级将指挥棒指向小微企业减税降费,税务局就单一执行上级机关减税要求,导致出现优惠政策执行“重宣传轻监督”的局面。比如,小微企业在享受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策时,税务局会关注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但随着企业后期发展从业人数不再符合规定标准时,由于监管不到位,可能造成取消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业仍在享受,导致国家税务流失。

2.2政策执行的重叠,造成执行效果低

重点群体就业优惠政策与小微企业优惠政策享受范围绝大部分重叠,难以真正发挥作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属于低收入群体,这个群体从事个体经营或者吸收贫困人口就业的纳税人,基本上经营规模都较小,大部分都在享受小微企业优惠政策,同样对于属于小微企业的纳税人招用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也首先直接享受减免税政策,不需要选择执行扣减税收优惠。

2.3政策执行优惠力度小,政策吸引力小

通过将小微企业减免税额与全省累计总额度进行对比,可发现在2018年,全省累计减税额为501351万元,其中企业减税金额仅占据10%,2019年占比有所增加达到15%,2020年占比达到20%。虽然从数据看来,企业所占比例有所提高,但将企业税收与其增长情况对比,可发现企业减免税占比较低,说明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实施中存在优惠力度不大、吸引力小的问题。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目的是减轻其税收负担,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但由于各种企业税收优惠政策都需要达到一定条件才能享受,能达到优惠条件的企业很少,导致政策执行优惠幅度被极大限制。据调查,自2019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19年第55号《财政部税务总局国务院扶贫货物捐赠免征增值税的公告》和2020年第9号《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支出新型冠状病毒的肺炎疫情防控有关捐赠税政策的公告》相继出台后,社会组织、人民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准予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据实扣除。据统计,2019—2020年,河南某市累计享受税收优惠企业21户,允许税前据实扣除金额543.16万元,减免企业所得税135.79万元。扶贫捐赠免征增值税优惠政策优惠力度不大,政策吸引力小。因该政策免征增值税的同时,对捐赠物资需要做对应的进项税额转出,对捐赠企业的实际影响较小,部分纳税人认为捐赠物资再做进项税额转出,也增加了纳税人核算的负担。建议进一步优化政策条件,扩大政策优惠力度。

2.4优惠政策执行效率偏低和政策落实反馈信息的滞后性

政策执行的效率与政策是否能全面实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效率较低主要体现在企业所享受的优惠政策等待时间较长,这无形之中提高了纳税人的办税成本以及纳税人所消耗的时间。目前我国使用的金税三期系统存在着一定问题:通过与处理企业涉税的前台窗口的工作人员多次交流发现,目前我国政策执行的电子税务系统服务器容量较低,系统运行不稳定,因企业大部分是以季度为单位核算,因此,在各季度申报高峰期时,系统很容易出现卡顿现象,网络数据丢失,有时候针对企业出台的新税收优惠政策也可能因为电子税务系统升级出现滞后现象;部分税收优惠文件纳入系统时间较慢,数据查询功能还不健全,会导致企业在电子税务段的减免税务备案提交成功后,出现税务系统内网端更新不及时的情况。根据经济发展不同时期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政策的推出目的是扩大生产、促进就业、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但由于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效果不是立竿见影,或几个月、或一年、或两年时间等,才能显现出它的宏观调控目标效果,政策的合理性与企业发展状况的吻合性,对经济调控的适应性,政策制定者通过数据分析和比对,对执行政策主体的税务部门和享受政策主体———行业、企业、个人等进行调研信息反馈后才能确认,存在政策执行效果评估滞后性。

3增值税优惠政策协调性风险

3.1县级财政协调性风险

在整个招商引资过程当中,受到政绩、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地方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如用地、环评、税收优惠政策等,吸引企业进驻,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而在具体政策制定当中,政府作为招商的主导方,政策制定中有一定的优势,而忽略了税收的风险,如引进企业抽逃资本问题、账外资金回流问题等。随着金税四期的到来,企业被稽查的风险会越来越大。金税三期主要概括为“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类系统”,简单概括为就是建平台建系统。而金税四期将会纳入“非税”业务,加强了个人数据的管控,企业数据信息会更加透明,监控更加全面,同样意味着税务稽查会更严、更精准、更全方位。据专业人员调查,在河南某县20家享受税收财政优惠的企业都属于商贸企业,且都不属于本地法人,无专业运输业务、无储存加工场所,会计核算处于集中状态,甚至出现多家企业核心地址在一栋办公楼。由于从事再生物资与煤炭经销行业都是从全国各地零散采购货物,需要承担的税务几乎为零,对财政的贡献很小。

3.2县级经济风险

县级招商引资主要是以提高政府财政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为核心。但从目前情况而言,2013—2019年河南某县招商引资进入的企业以制造业、工业企业、商贸型企业为主,企业引入后,出现了只见厂房不见生产,只见占地不见效益,多数的商贸企业经营业务不在本地。大部分企业都呈现亏损状态,其利润主要依靠政府税收财政返还,一旦税收优惠政策取消,这些企业将会面临转移或者破产,会给当地经济带来严重影响。

4以风险计划方式提高税收优化政策规范性与制度化

4.1借鉴国外成功国家税收风险管理方法,提高税收政策的规范性

首先,将指标判断与企业风险自检融合。要结合国外国家税收风险管理方法,如荷兰税务局与第三方机构相互协调合作,创建了评价企业税务风险体系。其中税务人负责评估企业税务风险,第三方会计师负责检测企业管理结构和内控能力。其次,个性化管理与服务。在税务系统当中,由于涉及的管理范围较广,很容易出现多样化税务风险评估结果。针对这一情况,企业要进一步研究市场结构,当面对不同风险水平市场时,要采用多样化管理方式,将管理方式逐渐向个性化服务发展。英国税务局则将目光放在高风险纳税人方面,构建科学的税务风险监控机制。纳税人风险系数越高,将会承受更多的日常税务风险控制检测以及税务调查。对于税收风险系数较低的纳税人,英国政府通常会在两年时间内进行一次风险核查,从而提高纳税人服从意识。最后,税务风险管理与税务管理主体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确保税企交流渠道的畅通,是提高税务管理的重要保障,能帮助税务局及时控制风险,提高税务风险管理效率。

4.2完善行业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

对政府部门而言,要提高政策税收制度的宣传力度,引导企业进一步了解法律责任与税收风险,让企业懂得如何诚信经营,提高企业税法实施效率。对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要采用备案制,相关企业要向税务机关单位进行备案。除此之外,还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对增值税优惠企业的监督管理,构建健全的行业管理制度。对企业销售流程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必须开具相关销售发票,按照优惠政策缴纳相应的税收金额。同时,要对企业风险控制工作进行监督,将侧重点放在纳税人发票开具金额突增、购销不匹配等问题方面。

5增加政策相关横向部门协调性

5.1推进金税四期系统和税收优惠政策落实通道畅通,推进综合治税平台上线

2021年我国税收管理推出金税四期系统,目前还没有正式启动,这款系统是以信息化网络技术为基础,提高纳税人服务水平,同时增设了纳税评估系统,定期对纳税人进行风险分析。尤其是通过系统将纳税人信息加入纳税人诚信系统当中,对纳税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全国统一的电子平台上线,进一步加强了对税务机关规范执法的规范性,优化税收执法环境。自从该系统上线以来,经过多次优化与升级,对数据进行更新与合并,将税收两个系统合二为一。另外,为了解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情况、效果评估、存在问题,以及对下一步政策落实的建议等,要建立全国的信息网络平台,通过平台,能了解政策落实情况短期或长期的效果,从而使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达到最优化的资源配置、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等职能。

5.2加大对优化政策的监督力度

在税务优惠政策监督过程当中,优惠政策台账是现阶段最有效的监督方式。将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纳税人控制在日常管理范围,及时掌握优惠政策运行情况,更好地划分税收优惠企业类型,减少偷税漏税的问题。要构建税收优惠政策监控机制,将先征后退、减免税作为重点检查内容,以县为单位,在税务内部机关进行检测,也可以从社会上聘请专业监督人员进行检测。

5.3提高优惠政策稳定性与连续性

为了帮助在经营模式上不具有优势且成立相对较晚的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议在颁布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前建立试点,通过实践验证,让政策在符合政策制定背景前提下,尽可能避免经常性变动,从而提高政策的连贯性与稳定性,对政策有效期内已经不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要及时做好调整期的准备工作。对于政策即将到期的情况,要研究是否可以延伸相关规定内容,充分发挥税收政策的经济调节能力。除此之外,要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做出合理的调整,既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也要符合时代需求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及时做出合理调整,从而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6结论

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属于财政政策中的一部分,从微观层面来说,为了支持企业发展,降低企业成本,鼓励企业生产,减轻纳税人税收负担,稳固税源,保障企业从经济发展低迷期或不稳定期顺利过渡。引导市场合理配置资源,优化经济结构,为国家税收提供保障。从宏观层面来说,税收优惠和减免属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由于受国际经济大环境、疫情、自然灾害等外因影响,近年来,国家不断调整和出台税收优惠政策,目的是刺激经济快速发展,保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相适应,对稳定物价、促进就业、保证国际收支平衡、促进社会稳定较快发展等有较为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参考文献:

[1]马永军,李逸飞,刘畅.税收优惠政策能否化解制造业企业产能过剩?———一个准自然实验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21(6):91-99.

[2]于井远.区域性优惠政策会降低地方税收努力吗———来自西部大开发的证据[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21,36(1):25-36.

税收优惠服务范文8

关键词:税收优惠政策;企业创新;激励效应;提高收益;创新渠道;

创新引领发展,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倡议支撑。创新强化基础研究,引领成果突破。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增长,总产值增加,已经成为创新主力军,激励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有助于应对国际竞争。据2020年4月2日中国科技部的信息,2018年R&D经费稳定增长,总量接近2万亿,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位。R&D经费投入强度为2.14%,提高了0.02%。其中,企业R&D经费投入为15233.7亿元,占全社会R&D经费的77.4%。国家财政科技拨款达到9518.2亿元,占国家公共财政支出的4.31%。而高新技术企业存在的高风险、高投入、外溢性特征,决定了企业发展需要政府支持,税收政策是重要的调控手段。针对高新技术企业,采用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可激励企业创新。

1企业科技创新税收优惠

1.1企业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独立创造科学技术研究、创新的总称,是企业产品开发、服务创新实施的新方式。企业科技创新是多个主体对技术、管理的创新,主要有人、财、物等创新要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企业创新活动有明确的创新目标,但研发结果存在不确定性。

1.2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创新。(1)市场机制能够优化资源配置,但许多问题无法解决,需要政策支持,解决特定时期公共问题,促进社会发展。税收政策是经济政策,对企业生产起到激励与引导作用。合理的财税政策鼓励创新活动,弥补市场失灵,引进科技人才,保证融资渠道畅通,促进成果转化。因而,税收优惠政策会提高研发收益预期,促进企业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创新税收政策,是将税额通过优惠方式返还,将其作为研发资金,缓解资金压力并增加收益。(2)税收优惠政策降低研发投入风险。研发投入是高风险投资,税收优惠实现了研发风险在政府与企业间的共同分担,税收优惠政策分担了风险,使企业在创新过程中承担的风险随补偿力度而产生变化。(3)税收优惠政策对资金供给产生影响。税收优惠税前扣除,利于企业筹集资金,提高资金周转能力。另外,加速折旧会使纳税后延,可以减少当期缴纳税金,增加留存资金,保证研发资金投入。

2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创新激励效应分析

2.1税收优惠与收益预期。在风险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促使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关键在于可以获得预期收益率。而企业需要承受的税负影响收益率,决定企业是否增加创新投入。税收通过降低创新投入成本,增加成果收入影响创新回报。以海正药业创新项目收益预期研究为例,税收优惠可有效提高海正药业收益,促进企业接受创新项目。研发支出资本化比从2014年至2019年分别为25.16%、46.17%、46.97%、47.94%、51.37%、47.24%。在2015年比例明显上升,2016年保持46.97%。2018年开始研发规划,资本化率为51.37%,代表研发能力在加强,长期投入已形成无形资产积累。未来无形资产成功转化,盈利将爆发式增长,税收优惠间接提升预期收益。税收优惠还直接影响盈利收益,分析税收优惠给海正药业带来利润,发现税收优惠带来了盈利预期增长。2014年至2019年税收优惠总额分别为197.74万元、94.54万元、120.06万元、135.65万元、151.60万元、179.49万元。2014年如果税收优惠消失,将政府优惠扣除,海正药业未来几年会巨额亏损。可见税收优惠对盈利预期正向影响。近年来税收优惠占比较高,特别是2016年达194.11%,2015年利润几乎源于税收优惠。因此,税收优惠使企业在以往收益预期中表现良好,不至于亏损。

2.2税收优惠与财务风险。企业创新存在的高风险,决定了创新投入的不确定性。风险性体现在投入失败、激励竞争风险,而税收优惠政策分担了创新税收,降低了投入风险。企业部分税负作为政府对创新投入的补偿,减少税负则是对企业承担风险的奖励。开发新产品对公司风险承担有依赖作用,故风险承担在企业创新投入中具有决策性作用,税收优惠可以分担风险,提供税收资金减负。税收优惠可以降低潜在风险。企业需承担的全部风险,以税收优惠政策的方式转嫁给政府,使政府成为隐形合伙人,推动企业增加创新项目投入。以海正药业创新项目财务风险研究为例,2014年后盈利大幅下降,2018年亏损2.37亿元,净利率从2014年的5.47%下降到2018年的-2.33%,2019年略有回升但也没有达到2014年的水平。资产收益率盈利指标下降,也从3.19%下降到2018年的-1.08%,除2017、2019年回升到1.07%和1.51%外,下降幅度较大,代表其整体盈利能力较弱。而税收优惠变相合伙关系,研发成果尚未转化为利益,企业盈利差的情况十分重要,税率式优惠度对其盈利起到弥补减缓效果,税基式优惠给盈利支撑,特别在2018年亏损下,税收优惠减缓了盈利能力对于继续研发产生的压力。海正药业资产负债率处于较高水平,预示海正药业高强度创新,面临超同行业财务风险。能否承受高负债,此时税收优惠产生了很大的作用,税收优惠从1.98亿下降到0.95亿,利息保障倍数从5.16下降到2.01,随着税收优惠增加,利息保障倍数渐渐回升到2019的1.83。除2018年巨额亏损,造成利息保障倍数下降,税收优惠下财务风险降低。因此可见,税收优惠在研发创新没转化为盈利时给予支持。因此,税收优惠帮助企业抑制财务风险爆发,但会造成企业不是尽快解决问题努力创新,而是努力寻求优惠政策,出现不正常经营现象,对政府过度依赖,不利于自负盈亏、独立创新发展的形成。

2.3税收优惠与人员结构。税收政策对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发挥着重要作用。税收作为政府收入,政府对教育投资受税收影响显著。税收与经济实力成正比,经济实力越强,教育投资越大。企业需要高级人才,税收政策可提高人力资本投入。政府提高税率,将降低企业人力资本投资能力;而降低税率将增强人力资本投资,激发人力资本投资欲望。创新税收优惠直接帮助企业获取优秀人力资源,职工教育经费不超过工资总额的8%,准予税前扣除,超部结转扣除。研发人员薪酬税前加计抵扣的,给企业带来了极大的人力成本优惠效果。税收优惠对税收、创新人员等给予税收优惠,有利于增加人力资本供给,提高创新水平。税收优惠与研发团队发展正相关。研发团队占总人数比呈现了上升趋势,反映出税收优惠增加,研究团队得到发展,创新能力提升。但2019年指标下降,也反映出研发创新周期长、现金流稳定,当长期创新时,研发费用趋于稳定,受到的优惠力度平稳,激励效果大不如前。教育经费投入变化,基本为税收优惠额上升,教育经费支出升高,2019年教育经费占收入比达到0.15%。继续教育支出代表研发团队优化进步,可见继续培养计划受税收优惠影响做出了调整,代表税收优惠确实影响人力资源投入程度。

2.4税收优惠与资金保障。创新活动需要投入巨额资金,那么财务对能否持续研发起到决定性作用。特别是现金流敏感状况下,创新受外部不确定影响而影响经营,导致现金流波动,在创新过程中可能面临现金流冲击。税收优惠节约大量现金流,其带来的资金,助力企业应对现金流冲击,税收优惠让企业重视不确定现金流产生的发展机会,使研发投入强度增加,缓解融资压力,提高企业价值。海正药业经营现金流量不能足够支撑投资、研发支出,其所获得税收优惠显得尤为珍贵。2014—2018年税收优惠缓解融资约束度较大,特别是2014年税收优惠占研发投入35%左右,后几年占到了15%左右,多数资金被投入到研发,成为研发资金来源的保障。

3促进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创新的激励效应建议

3.1保持税收优惠稳定性。研发投入持续性长,前期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后期为获得正确成果,依然要大量资金支持。而研究成果的不确定,使研发投入变为沉没成本。即使成功创新,短期收益也不会全部收回成本,需要长期经受考验。那么企业实施研发投入时,需要有稳定的现金流,否则不能继续投入。因而研发过程要求税收优惠政策有稳定性。如果不能持续,只在短期发挥效力,则无法持续进行研发投入,很可能造成创新成本被调高,创新活动中断也会给企业造成很大损失。现有税收优惠依赖于企业盈利能力,盈利越高税收优惠力度越高,但研发投入会产生大量费用,造成盈利下降。那么税收优惠与创新间产生的矛盾,就需要企业做好税收筹划与预算,控制现金流,避免由于不稳定税收优惠,对创新项目产生波动性影响。同时,政府要新增创新项优惠,以弥补不稳定税收优惠带来的问题。

3.2提高创新产出率。近年来研发支出资本化增长加快,虽然创新活动有进展,但没有大量可批量投入市场的产品。特别是创新失败项目出现,意味着投资无法得到回报。没有研发成果投入销售,资本化虽美化了报表,但却具有较大风险,无法产生期望收益,则会出现危机。税收优惠可能使企业资本化研发意愿更强烈,大量资本化减少费用会提升盈利,使税收优惠力度加强。但从案例中可以看到,加计扣除优惠力度远低于税率优惠。另外,资本化居多还是可享加计摊销优惠,总体综合考虑后,企业会选择多元化决策。无形资产增多但不能产生真正实现效益的创新产品,税收优惠可能是负面存在。那么政府、企业都应严控研发资本化,减少自由裁量范围,使企业做出产生效益的创新产品,企业才能够享受更大的税收优惠力度,进一步使创新形成良性循环。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