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会计制度范例

税收会计制度

税收会计制度范文1

1.会计核算执行力度不够

在现行税收制度下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就会改变企业原有的分散管理资金的现状,从而实现了资金的统一管理和集中收付。但是,由于企业的会计制度还很不健全,主要是我国企业各个部门的资金收支并没有全部纳入核算管理,导致预算对支出的控制和约束不力,进而导致企业的会计核算力度不够。

2.政府部门没有做好对企业会计核算的控制工作

在现行税收制度下,我国的政府部门并没有执行好对企业会计核算的监控工作,即使对企业的会计核算有一定的控制,但是大部分都是流于形式的。有关政府部门对企业的会计核算还是以事后监督为主,没有转为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监控。因此,我国政府部门没有做好对企业会计核算的控制工作也是我国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之中的主要问题。

3.不同企业会计核算不统一

在现行税收制度下,不同企业的会计工作不统一,在会计核算这一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有的企业在实行会计核算的时候,虽然预算单位对资金的支配权并没有改变,但是各财务审批事项是由单位负责人来进行,这样资金就会移到会计核算中心,会计核算中心就应该对资金进行全面的管理。然而,由于现在企业的会计制度都比较的落后,并且原始的会计制度就不统一,这样就导致会计核算的过程执行起来非常困难。因此,进而就导致企业的会计核算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出现。

二、现行税收制度下企业会计核算的重要意义

传统的税收制度对会计核算还具有一定的限制性。主要是它的执行体系还不够完整,并且不能够真正地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状况,这样不利于企业进行成本核算。所以,这种税收制度也不利于真实地反映企业有关财务方面的完整信息。因此,为了满足我国企业会计核算的发展,实行税收制度下的企业会计核算就显得很有必要。同时,在需求上也对我国现阶段企业的会计税收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企业中进行现行税收制度下会计核算已经是势在必行,并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现行税收制度下企业会计核算的模式

1.现行税收制度下的会计账目管理

实现现行税收制度下会计结算管理首先应该实现现行税收制度下的会计账目管理。第一,完善会计科目体系建设。会计工作人员需要对企业的财务收支进行分类,对财务资金再次进行设计和分类,进而对财务资金进行统一分类。当然,财务统一收支结算的模式应该以企业的总收支分类为基本依据,建立财务资金支付体系。但是,这种会计体系能够较好地解决财务分散模式下的会计账目无法进行有机整合的问题。第二,提高现行税收制度下会计结算的运行效率。目前,企业的会计结算中心已经实现了网络化、标准化和数字化,进而将财务数据库系统和相关的应用服务程序紧密相连。同时,财务管理软件能够对会计科目进行批处理,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实现终端的数据共享,从而加强现行税收制度下结算的高效运行。

2.现行税收制度下的会计人员管理

在现行税收制度下,企业会计结算的会计人员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因而需要提高现行税收制度下会计结算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第一,加强人力资本开发及人力资源配置,选拔优秀人才。企业应该加强人力资本的开发和人力资源的配置,以吸引综合素质更高的会计人才。然后,可以根据职位的要求将会计人才进行有效的分配,以促进现行税收制度下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运行。第二,划分人力资本级别,铺设晋升道路。企业的财务结算中心是现行税收制度下会计结算的运行模式,结算中心的性质决定了现行税收制度下管理人员职位等级的划分。第三,建立岗位轮换制度,防范财务风险。为了进一步保证企业会计结算体系的有效运行,企业应该建立健全、完善的岗位管理制度。良好的现行税收制度下会计人员管理制度还能够让会计人员全面的接触现行税收制度下会计结算的财务管理模式,使得企业的会计人员能够较快地熟悉预算、核算、结算、资产管理等业务流程。

3.现行税收制度下的会计档案管理

企业还应该实行现行税收制度下的会计档案管理。第一,增强原始凭证的完整性。对于企业的会计结算中心而言,增强原始凭证的完整性应该包括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从而能够增强原始会计凭证的完整性和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尤其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现代的会计信息取得、存储、传输等功能都已经发展的非常成熟,网络信息技术的使用也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第二,保障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在原始凭证的基础上,企业会计结算中心还应该加强实行电子账务加工,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性。首先,加强对会计信息的计算、分类和检查等处理。其次,强化数据存储和备份工作,防止数据丢失等风险。最后,优化数据的传输方式,防止会计信息数据被修改。

四、提高现行税收制度下企业会计核算的建议

1.强化企业会计核算管理

提高我国现行税收制度下企业会计核算工作,首先就要强化企业会计核算管理,进而细化部门预算编制。现行税收制度下的企业会计核算一般需要包含所有部门的公共资金的完整预算,主要是将各类不同的各项资金核算在该企业的年度预算之中。因此,要进一步贯彻和执行现行税收制度下企业会计核算,制定出科学且符合实际的标准,为提前会计核算做好准备。通过提前会计核算,可以使核算细化到各个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各个具体的项目,从而提高现行税收制度下会计核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强化企业会计核算管理有利于企业现行税收制度下会计核算工作的实行。

2.转变企业会计核算中心职能,加强支出监督管理

在现行税收制度下实行企业会计核算,应该转变传统会计核算中心的职能,加强支出监督管理,进而促进会计核算中心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目前,企业会计核算中心的主要工作是资金的支付和会计核算。当然,这不仅仅是记账的职能,更应该是具有核算执行信息的反馈和控制的职能。通过核算各个企业部门的会计预算情况,可以监管和控制各个部门的资金使用进度。还要加强企业会计核算的事前控制,会计在收到部门核算的支付申请后,应该及时确认相关信息,然后才进行支付。因此,现行税收制度下企业会计核算中心要彻底的改变传统的观念,真正做到从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

3.建立健全的企业会计核算中心内部管理制度

在现行税收制度下企业会计核算还应该建立健全、完善的核算中心内部管理制度。有效的管理必须要有健全的规章制度作为保证,因此,要求企业会计核算中心的管理人员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包括人事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和核算监督制度等。因此,建立健全、完善的企业会计核算中心内部管理制度对于实现现行税收制度下企业会计核算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4.加强企业内部部门间的协作与配合

在现行的税收制度下,为了避免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出现重复现象,进而提高现行的税收制度下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效率,要求企业必须采取适当的会计核算方式,从而更加真实有效地反映企业的成本管理。同时,加强对现行的税收制度下企业成本的控制,从而促进企业现行的税收制度下会计核算工作的科学化发展。因此,现行的税收制度下的企业核算要求加强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协作与配合。

五、总结

税收会计制度范文2

关键词:税法;财务会计制度;影响

一、税法与我国财务会计制度的关系

(一)税法与我国财务会计制度的区别。税法与我国财务会计制度有着一定的区别,首先,两者的制定机关不同,法律级次和法律效力也不同。税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并实施,在法律方面是第一级次法律。而财务会计制度由财务部制定,在法律方面属于第五级次法规;其次,两者的目标不同,财务会计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以为政府部门和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信息。而税法的目的是为了保障纳税人和国家的利益,以维持我国社会正常的税收秩序,并保证我国的财政收入;再次,两者的原则不用。财务会计制度主要根据职业与业务进行计算,而税法则主要坚持公平原则、法定原则、收入均衡原则等;最后,两者前提不同。财会会计制度以会计主体、会计分期、持续经营为前提,而税法以法律规定的义务为前提。

(二)税法与我国财务会计制度的联系。首先,财务会计制度对我国税法目标的实现有着一定影响。我国税法的主要目标是确保税收工作的顺利进行,进而保证我国财政收入,促进经济正常发展。而税款的征收与财务会计制度有着密切关系,财务会计制度的目标就是要实现统一核算标准,确保会计核算质量,进而保证税收目标的实现。因此,从本质上来讲,财务会计制度是我国税法目标的基础,为我国税法目标服务;其次,税法对财务会计制度也有着一定的影响,税法对财务会计核算的属性、计量尺度等都进行了规范。同时,税法也制定了税率,会计主体需要在税法所规定的税率、属性、计量尺度等要求下开展工作。

二、税法与我国财务会计制度的差异

(一)收入确认差异。税法与我国财务会计制度在收入确认上存在差异,其中,收入概念方面的差异有劳务收入、商品销售收入、折扣与折让销售、租赁收入、劳务收入、补贴收入等。收入确认时间和确认范围方面的差异有利息收入、接受捐赠收入、技术转让费收入、劳务收入等。特殊销售业务差异有售后回购业务、折扣销售业务等。

(二)成本费用差异。税法与我国财务会计制度存在着成本法费用的差异。其中,营业成本差异主要包括存货计价方法、营业成本、存货发出计价方法、工资薪金支出、固定资产计价等。管理费用的差异主要包括技术开发费用、坏账及其损失、业务招待费用、开办摊销、无形资产等。营业费用主要包括业务宣传费用、保险费用、广告费用、佣金支出。财务费用主要包括借款费用处理、贷款利息处理等。

三、税法与我国财务会计制度差异协调的必要性

(一)导致税收流失。税法与我国财务会计制度差异过大会导致税收流失严重。具体来讲,我国税法与我国财务会计制度业务处理方面存在着很多不同的规定,税法十分关注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和税收收入,并将税收收入作为税法修订的重要机遇,导致税法存在一定的漏洞。而我国财务会计制度则强调公允的会计信息,没有与税法进行主动协调,导致两者存在差异性,给纳税人提供了偷税漏税的空间,进而导致我国税收流失。

(二)增加社会成本。税法与我国财务会计制度差异过大会导致社会成本的增加。具体来讲,我国财务会计制度如果与税法不相符会导致我国财务会计工作变得复杂,对会计人员的要求更高。会计人员不仅要具有专业的会计知识,而且还需要掌握相关的税收法规,进一步增加了企业的会计工作成本。而税法与我国财务会计制度不相协调会增加税款的征收难度,导致税款征收成本增加。

(三)财务虚假信息。税法与我国财务会计制度差异过大会导致财务虚假信息。具体来讲,税法与我国财务会计制度的差异性会使企业利用会计处理方法和两者的差异性进行人为操作,增加企业利润而不增加税收,甚至采用不法手段让企业偷税漏税,导致企业财务信息不真实。另外,我国财务会计制度为了适应国际化的发展,强调财务会计制度的谨慎性原则,而税法并没有对此进行规定,企业可以利用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相结合的方式来调节企业利润,提供虚假报告。

四、税法与我国财务会计制度差异协调的原则

(一)合理性原则。税法与我国财务会计制度相协调应坚持合理性原则。这是因为税法与我国财务会计制度的理论基础、规范形式、目标、核算原则等均不相同,两者的协调与协作需要充分考虑合理性。因此,我国需要对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税法等进行具体研究和审视,分析两者不相适应的地方并对不相适应的地方进行深入研究,寻求可行的协作点。

(二)成本效益原则。税法与我国财务会计制度的协调应坚持成本效益的原则,充分考虑财务会计工作成本和税收成本。具体来讲,我国不能片面强调差异的缩小,也不能扩大差异,而应该充分考虑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的影响以及税法对我国财务会计制度的影响,在确保财务会计工作和税收工作低成本的基础上实现税法与我国财务会计制度的协调性。

(三)实用性原则。税法与我国财务会计制度的协调应坚持实用性原则,充分考虑我国经济发展状况,注重国有企业改革与私有企业的发展,在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同时确保会计信息质量。并且,我国基础建设工程需要政府财政政策的支持,我国应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财力投入,确保税收收入,不断完善税法,使税法符合我国经济现状。

五、税法与我国财务会计制度差异协调策略

(一)完善立法程序。税法与我国财务会计制度的差异协调需要完善立法程序,为此,我国应积极完善税法立法程序和会计制度立法程序,加强会计制度立法部门与税法立法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合理设置税法与财务会计制度的分离度,减少税法与我国财务会计制度不必要的差异,进而加强税法与我国财务会计制度的立法合作。

(二)调整税法或财务会计制度。首先,应积极消除税法与财务会计制度之间不合理、不科学的差异,及时消除广告费、开办费摊销期限、坏账损失比例等规定的差异。以坏账损失比例规定为例,企业通常根据以往经验、企业现金流量、企业实际财务状况进行规定。而我国税法对坏账损失的规定明确提出经批准可提取坏账准备金的纳税人,其准备金提取比例不能超过年末应收账款的55%。税法与我国财务会计制度对坏账损失的规定差异较大,不利于对坏账损失的统一管理,需要相关部门消除税法与财务会计制度对坏账损失规定的差异;其次,应从税法入手,在坚持税法的原则上,积极寻求与财务会计制度的协调方式;最后,应从财务会计制度入手,在确保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上,积极与税法相协调。为此,我国应制定财务会计目标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我国税收工作对财务会计信息的需求,不断缩小财务会计政策的选择范围,改变消费税、营业税、印花税等会计处理方法,改进增值税的核算方法,并在确定税法与财务会计制度分离程度的时候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企业,使税法和我国财务会计制度符合当前我国经济和企业的发展。

(三)完善信息披露制度。财务信息制度建设不仅需要规范的业务规定,而且还需要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建设,确保企业财务跨级信息能够得到充分、准确、全面的披露。因此,我国应积极制定企业的信息披露制度规定,不断完善当前企业信息披露机制中的不足,使企业信息披露工作能够为我国税收工作提供充足的、准确的信息,降低税收工作的信息成本。

六、小结

随着我国税法和财务会计制度的不断完善,税法与财务会计制度相分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税法对我国财务会计制度有着重要影响,不仅影响着财务会计制度的具体规定,而且还影响财务会计制度的内容和流程。然而,如果税法与我国财务会计制度的差异性过大会导致税收流失、财务信息虚假、社会成本增加等问题,需要我们从税法和财务会计制度入手协调两者的差异性,以增强税法与财务会计制度的协调性,确保我国税收工作和企业财务管理的科学开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储前进.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关系的现实选择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8(17).

[2]李清.税务会计原则和财务会计原则的比较与思考[J].时代金融,2018(11).

税收会计制度范文3

关键词:税务会计;财务会计;差异性;关系;协调性分析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逐步出现差异:一是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的差异可控。由于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的目标具有差异性,从而导致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也发生了差异。而在我国,会计准则和税务法律法规都是由政府制定,使得会计和税法之间可以进行有效的协调来降低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的差异性。二是会计收益和应税所得者的差异可控。由于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所遵循的法律依据的差异性,导致二者的收入确认时间和确认范围存在显著差异,进而使得会计收益和应税所得者之间产生差异,并形成时间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而这种差异直接决定着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是否应该分离。在我国由于具备完整的财务制度体系,促使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协调发展,这样使得许多会计收益和应税所得者之间的差异得以事先处理,从而有效控制差异,使之趋于接近,而不是拉大差异。

一、企业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的关系

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作为我国会计体系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企业的合法经营和战略发展而服务,并且在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和会计准则基础上,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经济利益提供保障。

1.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的联系

财务会计信息是税务会计信息的基础。税务会计工作需要以财务会计信息为依据,对企业纳税人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与核算,从而使得会计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财务会计信息反映了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状况,这样税务部门以财务会计信息为依据,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制定合适的税务统筹规划,从而有效保障企业在合法经营的范围内获得最大化的经营效益。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的协调性体现在企业对外编制的财务报告上。税务会计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财务状况,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体现在财务报告上。

2.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的差异

(1)两者工作目的的差异性

企业构建会计体系的主要目的是为企业开展经营生产、管理投资等方面的经济活动,提供科学的、真实的、有效的财务信息,便于企业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作为会计体系中的两个重要职能部分,从宏观角度来看,二者工作的目标与会计体系的目标一致。但从微观角度而言,二者的目标存在显著差异。财务会计的基本目标是根据会计准则,对企业的经营成果进行核算,并为企业投资提供当前的经营及资产状况,便于企业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它的最终目的是维护企业投资者的利益。而税务会计的基本目标是按照相关税法规定,对企业收入、成本、利润和所得税等进行核算,确保企业纳税人能够在守法的基础上降低税收遵从成本,是为税务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有助于其进行税务决策。

(2)两者核算对象的差异性

财务会计核算的主要对象是企业以货币计量的全部经济事项,核算结果能够真实的反应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和资金变动情况,其核算范围主要包括企业资金的投入、周转、循环及退出等,其最终目标是满足企业经营管理者、投资者和国家宏观管理的需求,在核算过程中不考虑企业开展的经济事项是否涉及纳税事宜。而税务会计核算的主要对象是因纳税而引起的涉及税款的经济活动,其核算范围主要包括税收筹划、纳税申报、税款缴纳、税收减免、收益分配及税收收入等,其最终目标是确保在合法经营范围内,获得最大化的经济利益。

(3)两者遵循依据的差异性

财务会计工作是以新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为依据,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开展工作,更多关注的是企业是否真实产生收入以及收入和费用之间的配比问题。为了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必须开展会计核算和编制工作,而对于财务会计核算方法,企业可以根据《企业财务通则》、《新会计准则》,并结合自身实际经营进行选择,对企业的经营成果进行核算,核算后形成财务报告,为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提供真实的财务数据信息,便于他们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税务会计是以国家税法和税收制度为依据开展工作,明确规定纳税人的相关行为,税法往往不会采用会计核算实质,同样税务会计也不会对企业未来费用和损失进行科学预测,其主要作用是在计算企业应纳税金额的过程中,以税法制定与相关法律法规为参考依据,并将纳税结果以书面报告形式反馈给企业税务部门,具有强制性和客观性。在进行税务会计核算工作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税法条例及实施细则进行操作,不能随意的进行变更或选择。税务会计实际上是一套用来核算企业收入、成本、利润和所得税的会计核算系统,其目的是为企业经营者和国家税务部门提供有用的税务信息,确保企业能在合法范围内交税纳税,促进国家税收的充分实现。例如,企业可以根据现行的财务制度规定,按照自身实际情况,采取年限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工作量法、平均年限法等多种方法,对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在固定资产的折旧进行核算;可以采取先进后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等多种方法,对企业存货进行核算,并且对于不同的存货,可以选择不同的核算方法。但关键是一经选择了某种核算方法之后,就不能随意的进行变更。与财务会计相比而言,税务会计必须只能按照国家税务法律法规、企业所得税条例中固定资产的折旧方式及存货的方法进行核算,且核算结果需要报税务机关批准。这也就是说,当企业的财务会计核算中涉及到税务核算问题时,必须以税法制度为准绳进行会计核算,而当企业的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的要求发生冲突或矛盾时,需要以税收法规为准绳,进行相应的调整。

二、协调企业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措施

企业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协调的总体思路是,税务会计尽可能的向财务会计靠拢。税务会计在遵循税收制度的基础上,还应尽量遵循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而财务会计核算在涉及税收事项经济活动时,也应按照税收制度进行核算,这样还能够充分体现税收公平性的原则,而且可以有效缩小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的差异性。

1.缩小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的政策差异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存在管理内容过多、过杂,且财务管理制度尚不完善,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财务制度和税收制度也随着发生了多次的改革与发展。尤其在我国颁布了《企业财务通则》后,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在国家政策方面的差异性逐渐缩小,就当前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形势来看,二者政策差异性的缩小,可以保障企业会计收益实现时间上与应税所得保持一致,从而为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利保障。但由于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之间的差异性,所以在短期内难以完成缩小二者之间的政策差异性,也无法实现全部的消除,我们需要进一步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例如,当企业违法经营行为受到国家政府的行政罚款时,在进行财务会计核算时就必须考虑对行政惩罚的损失、费用及成本等方面科目,并且按照税务制度和相关法规政策,对会计信息进行有效核算。而这一点便直接体现了我国税法以税收利益为目标的性质。

2.加强企业税务会计管理体系的建设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都具备了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能对财务会计工作实施全面的、系统的监督与控制,而税务会计作为会计体系中的一个新型分支,其管理体系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因此,要实现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的协调发展,企业必须加强税务会计管理体系的建设,并将税收制度和税收学理论合理的应用到管理体系中,促使税务会计工作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这对于我国会计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和指导作用,同时也推动了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之间的紧密结合。

3.实现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的趋同化发展

由于受到客观理论基础及资源优化配置利益的驱动,促使企业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逐渐的朝着趋同化的方向发展。一是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的协调化发展,促使二者日益趋同化,由于我国财政部除了制订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之外,还具有制订税收法规的责任,这为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的趋同化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二是在企业收入和费用一定的情况下,其应缴税额与税后利润就呈现一种反比的关系,企业为了实现最大化利润、减少税收的开支,就需要通过税收筹划,帮助企业合理的利用国家各项优惠政策,减轻税收负担,这为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的趋同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税收会计制度范文4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企业所得税法;差异;协调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相关部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而对于本文所讨论的问题来说,由于这一准则与现有企业所得税法之间的差异,导致了企业会计与税收核算成本增加、国家税源流失、纳税人风险增加等问题,因此,如果不能针对这两者之间的差异进行研究并分析具体的协调办法,那么企业相关财会工作的开展必然会受到影响,甚至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产生负面作用。为了避免这样的状况,分析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间产生差异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内容研究具体的协调办法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将在后续内容中进行详细论述。

一、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的相关概念

1.企业会计准则的概念

企业会计准则指的是企业会计人员在开展会计工作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和标准。根据使用单位的经营性质可将会计准则划分为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和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这两种类型。

2.企业所得税法的概念

税法指的是国家制定的用于调整国家和纳税人之间的征税权利与义务的法律规范。《企业所得税法》就是关于企业缴纳所得税的法律,对纳税的相关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

二、现状简述

1.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间的差异

结合现有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内容来看,这两者之间在适用范围、目的、前提、原则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具体到纳税项目上,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则主要体现在:各项准备金的扣除差异、业务招待费的扣除差异、工资薪金的扣除差异、财产损失的扣除差异、无形资产上的差异以及借款费用上的差异等。

2.上述差异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1)企业会计与税收核算成本将会有所增加。在上述差异的作用之下,企业所得税年末核算清缴工作将会变得更加复杂、烦琐,企业需要投入更多人力物力来完成这一工作,最终导致征、纳税成本增加。(2)国家税源流失。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在成本费用上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同时,所得税法并没有具体规定反映在业务之中,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在核算过程中必然先考量自身利益,未明确规定的支出将全额被确认为企业成本,最终导致国家税源流失。(3)增加纳税人风险。虽然会计准则中已经针对现有新经济业务及可预测的新经济业务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和操作程序,但由于所得税法没有针对这些内容做出改革,征纳税双方很有可能因此而出现争议,导致纳税人的涉税风险增高。

三、原因分析

1.客观原因

上文中已经提到,市场经济已经逐渐取代了计划经济制度在我国的地位,而在由市场进行调控的经济模式之下,企业的地位也在不断加强,这样的发展趋势必然会导致国家与企业在经济利益分配中出现偏差,这样的偏差将直接体现在制度上,最终导致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之间的差异。

2.主观原因

(1)两者所面对的主体及目的不同。会计准则主要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等相关的会计信息,以此来达到保护企业及企业利害关联主体的微观经济利益。所得税法是以保障国家税收足额入库、保护国家宏观经济利益为目标的。这两点的差异将直接导致具体准则与税法间的差异。(2)会计制度与所得税法依据的原则不同。会计准则中对可靠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等八项会计信息质量原则进行了说明,而企业所得税法则要求税前扣除的确认遵循真实性、相关性、合理性等原则,对谨慎性原则不做明确要求,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则需要区分不同情况来进行处理。在这些原则的作用之下,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之间必然会出现差异。(3)核算基础不同。会计准则要求企业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及报告,而虽然企业所得税法对企业应纳所得税额的计算也以权责发生制为首要原则,但实际实施过程中则更加偏向于收付实现制。(4)计量属性不同。会计准则要求对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应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保证会计要素金额能得到可靠计量。所得税法要求以历史成本作为计税基础,在部分情况下,所得税认可重置成本及公允价值,但不认可可变现净值及现值计量。

四、协调办法

1.构建完善的税务会计理论体系

构建完善的税务会计理论体系是确保会计人员在针对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间的差异进行处理时能做到有据可依的关键。这一体系的构建应满足以下要求。(1)指导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协调,辅助税务会计向财务会计靠拢,最终达到对会计准则及所得税法间的差异进行协调的目的。(2)辅助相关会计人员利用会计学理论将企业应纳税款通过会计系统予以反应,最终达到推进税企融合发展的目的。在这样的模式之下,税务工作的推进将能得到更好的保障和约束,避免因为企业与国家之间在利益分配上的分歧而影响到最终的税收额度。(3)结合税务会计理论体系对会计准则及所得税法之间的差异进行研究。在这一理论体系的支持之下,导致这两者之间出现差异的原因将更加明显,相关企业及税收单位则能更好地从这些原因出发研究消除或降低差异的办法,最终达到企业与国家共赢的目的。

2.针对具体实务操作采取不同的标准导向

为了进一步减少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间的差异,税收应能在坚持自身原则的基础之上与会计展开协作,最终达到体现税收公平性原则的目标。在实际工作展开过程中,税务会计首先应尽量采用会计核算的权责发生制原则及配比原则,从根本上消除因为原则不同导致的差异,在这样的税收模式之下,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以及税收工作的公平原则将能共同发挥作用,最终达到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其次,税务会计应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必要情况下,相关部门应在税法建立过程中就针对会计估计进行考量。最后,对于企业自身来说,在国家财力允许、不会违背相关法律的基础之上,这些企业可以在经济合理原则的支持之下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准则做出合理的制度选择,以此来避免超额赋税的状况出现,确保企业投资回报能达到预期,最终对我国整体的经济状况产生正面作用。

3.强化会计制度及税收法规管理层间的协作

上述协调办法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由于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间差异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但对于我国经济及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相关部门仍应从会计制度及税收法规上做出调整。为了达到这样的要求,会计制度及税收法规管理层之间必须能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展开协作,确保相关法规及准则更具适应性。为了达到这样的要求,会计制度及税收法规管理层之间应结合以下内容展开协作:①在企业中设立税务会计部门或岗位。通过这一部门或岗位的建立,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必然能在相关税务会计工作人员的支持之下对税务会计相关内容进行考量。②建立税务会计资料体系。从本质上来说,税务与财务之间的博弈是无法被完全消除的,企业在进行实务处理的过程中应能对具体的差异进行会计处理,并将处理后的内容纳入账内核算。

4.优化差异调整的会计处理方法

当前,企业对差异的会计处理是以账外调整为主的,没有和平时的会计记录衔接在一起,也无法为税务机关的信息沟通提供便利,因此企业需要优化差异调整的会计处理方法,增加明细账以及备查账,从而提高差异形成以及纳税调整等情况的反应水平。企业可以在会计报告当中适当披露差异调整情况,例如在利润表当中的利润总额以及所得税之间增加纳税调整增加额、应纳税所得额等,根据日常的明细账以及备查账情况核算调整金额,从而增强差异调整反应的准确性。

5.适当缩小会计政策的选择范围

当前,会计政策较多,而税法较为单一,这样就会出现矛盾和冲突并加大会计人员的工作压力,因此可以适当缩小会计政策的选择范围。如果某一条会计准则和税法发生冲突,且该会计准则不会给企业以及投资者造成影响的话,就可以只遵循税法,不必过度遵循会计准则。

五、结语

本文主要从构建完善的税务会计理论体系、针对具体实务操作采取不同的标准导向、强化会计制度及税收法规管理层间的协作三方面对协调企业会计准则及企业所得税法间差异的方法进行了论述。在后续发展过程中,企业及相关税收部门都应针对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间差异的协调办法做进一步的研究,最终达到双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书灵,李仲轶,宁青青.小企业税收筹划研究--基于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之差异.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3(7).

2.刘磊.《企业所得税法》与《企业会计准则》的基础性差异分析.涉外税务,2008(3).

3.钟骏华,隋晓萌.《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6).

税收会计制度范文5

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税收优惠;会计实务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十八大后,国家陆续出台了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税收优惠政策,有利于减轻涉农产业的经济压力,激发创新创业、就业置业的活力。众所周知,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会计业务不够规范,水平较低,会计队伍素质不高。为此,我国需要完善这方面的会计实务管理制度,持续规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日常会计实务操作,完善优化相应的财务管理、会计审核机制。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会计财务政策要求

2015年5月28日国家了《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要求引导土地经营权的有序规范流转,推动我国农业开展形式多样的适度规模经营;恪守农民家庭经营制度的主体地位,支持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等多种新型经营主体的可持续发展。它也规定各类新型经营主体要实施相应的会计制度和原则。它要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好作为商业通用语言的会计财务管理工作,适应农业经营主体日益多元化、经营规模扩大化、经营管理企业化的发展需要。农业农村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高质量发展规划(2020-2022年)》明确要求,要指导各类农业合作社拟定与自身特点相符合的合作社章程,强化社务公开力度。要落实会计财务制度,设置相应会计档案和会计账簿;提高会计核算规范化水平,实现财务报告公开化。要依法设置合作社成员账户,强化内部监督审计力度。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合作社章程拟订盈余分配计划,并依据农业合作社与成员的交易额(量)比例返还分配盈余。2017年3月中办、国办了《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它鼓励有条件的区域制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名录并公布给全社会。要求构建财务审计和会计制度,引导它们规范化地运行管理。要引导它们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发展质量,鼓励其形成规范化的财务收支、生产经营记录,促使管理经营能力的增强和标准化生产水平的提高。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税收优惠内容概括

(一)农业合作社

首先,从增值税的视角来看,农业合作社分成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根据财税〔2008〕81号文件,它可以享受下列增值税优惠政策:销售本农业合作社成员生产的各种农产品、向本农业合作社社员销售的农机、农药、化肥、种苗、种子和农膜等,均免收增值税。销售饲料时能够享受的增值税优惠税率达到11%。依据财税〔2011〕137号文件,除豆粕外的其他粕饲料产品都不再征收增值税。对以零售、批发方式销售的各类蔬菜不再征收增值税,具体的蔬菜品种依据《蔬菜主要品种目录》。通过清洗、挑选、晾晒、切分、脱水、包装、冷藏、冷藏等工序加工出来的蔬菜,同样享受免收增值税的优惠政策。

(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所得税优惠

首先,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事蔬菜、油料、薯类、豆类、糖料、麻类、坚果、水果、谷物、棉花的种植;选育新型的农作物品种;种植中药材;林木的种植与培育;饲养家禽、牲畜;采集林产品;灌溉、对农产品进行初加工、农技推广、兽医、农机维修与作业等农渔牧林服务业项目等,均不再征收企业所得税。其次,从事茶叶、花卉和其他香料、饮料作物的初加工和种植;内陆养殖、海水养殖,对企业所得税实施减半征收。关于印花税的问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本社成员订立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产品购销合同的,不再征收印花税。关于土地使用税,直接用来生产渔农牧林业的用地,不再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财政部单独要求免税水利设施等用地的,不再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关于个税问题,农民从所在合作社得到的盈余返还,属于其销售自产农产品所得,不再征收个人所得税。从这些税收优惠政策能够看出,国家希望利用税收优惠制度减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税收负担,促进涉农企业。产业的发展。它也有利于激发各个贫困区域的创业就业活力,进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促进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它有利于调动更多社会机构更积极地开展扶贫捐赠活动。农业企业具有较为规范的会计制度和较为成熟的信用评价方法,财务信息比较完整,但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处于相对松散的联合态势。这些优惠政策尚未构建科学化的会计财务制度和信用评级标准,缺乏较为完整而规范的会计财务信息、信用评价方法。由于存在显著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阻碍它们成功融资的概率。

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会计实务的主要困境

(一)会计制度不够完善影响会计财务评估

当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用的会计业务细则尚未出台。以农业专业合作社为例,它属于农民之间的经济互助组织,采取较为松散的管理模式;家庭农场的登记注册标准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主要劳动力来自其家庭成员,整体上规模都不大。大部分农业龙头企业是私营企业。有鉴于此,它们达不到一般企业法人制度的要求,缺乏完善的会计财务管理制度。再加上不少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地处农村,受到地缘、亲缘关系的影响,不少财务人员都是亲属,很少有人接受过规范化的会计财务教育培训。他们的会计财务操作能力达不到相关要求和行业标准,自然无法形成完整、规范、准确、详细的账务信息与财务报表,财务核算机制不够严密。上级部门审查其会计财务信息时,这些机构无法顺利通过相关考核。因此,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向金融机构申请放贷时,无法获得充足的信贷资金,进而制约其更大发展。这是因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财务会计机制不够完善,导致金融机构不能深入而系统地掌握其盈利信息和经营状况等,信息不对称问题增加了金融机构向其放贷的忧虑,出现严重的惜贷问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也因此受到影响。

(二)会计队伍综合素质不高制约专业能力

柴良棋等调查了荆州地区一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会计从业者的情况,结果显示会计队伍的综合素质不容乐观。首先,从所调查结果来看,若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会计人员的平均年龄结构未得到优化,比如低于25岁的、26-35岁的、36-45岁的、45岁以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分别是4家、21家、55家和24家,所占比例分别是3.8%、20.2%、52.9%、23.1%。由此可知会计从业者的平均年龄处于36岁到45岁之间,它意味着其会计队伍缺乏合理的年龄结构,年轻会计人员投身于农村会计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如何吸引更多、更高水平的年轻农业会计从业者,值得深入思考。其次,会计队伍的学历结构急需改善,初中及以下、中专或高中、大专、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分别为11家、61家、20家和12家,所占比例分别是10.6%、58.7%、19.2%、11.5%。调查的会计人员主要是中专或高中文化程度,接下来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相比之下大专生、本科及以上学历所占比例不高。翻阅他们制作和搜集的账务信息与财务报表,可知相关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业务技能不高,亟待提升他们处理会计信息的水平。只有56家会计人员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所占比例仅为53.8%,仅高于被调查总量的半数。

(三)急需规范会计基础业务

不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得以成立的期限较为短暂,急需提升自身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首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理应依据《农村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和自身实际生产经营状况来设置针对性的会计科目,遑论开展会计核算工作。然而实际情况却是,不少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随意设置会计科目,而且在会计核算中采取收付实现制,不利于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其次,不少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或龙头企业依旧处于不太完善的状态,未能严格执行内部会计制度。而且,有的龙头企业或合作社在设置会计人员工作岗位方面,存在一人多岗的问题。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存在着出纳和会计均由同一人担任,未能真正落实不相容岗位分离原则,导致会计业务漏洞。再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会计资料保管较为混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管理中牵涉较多资料,如免税证明、农产品收购凭证、代储证明农、产品销售普通发票等。会计人员在处理日常会计业务的过程中,要将各项原始凭证附加到对应入账中。然而,迄今为止极少数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的会计从业者未能真正落实会计制度的相关要求,未能有效保存各项原始凭证,经常丢失一些会计资料。保管会计资料的混乱态势,对其会计合规性产生严重影响。

四、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会计实务水平的出路

(一)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会计制度

首先,通过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登记注册标准的规范性和统一性,国家要制定实施适用于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会计业务制度。制定和实施面向农业合作社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适用性强的会计制度,以强化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会计制度实施的监督和管理,要打造企业整个链条的全过程会计信息系统,开展会计信息的存储、输入、控制、输出、反馈、转换等具体工作,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范化运作能力。其次,国家应该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会计制度培训和操作技能训练,增强广大会计人员会计财务培训的规范化,使其会计财务操作技能符合行业标准和相关要求。如此一来,他们自然能够制出完整、规范、准确、详细的账务信息与财务报表,形成更完善的会计核算机制。它也有利于改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会计核算机制,化解其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增强自身信贷能力和信用评价水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增强财务信息服务能力、财务管理水平与其他管理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财务实体与会计信息的密切互动、将信息输出和输入有机结合起来,促进财务信息内部运动的平衡性与协调性等。

(二)提升会计队伍综合素质与会计能力

首先,政府部门应该推动当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化自身的会计队伍和结构,鼓励会计队伍更新换代,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会计人才梯队配置。通过提高工资待遇、各种社保福利,调动本科及以上的年轻会计人才,调动他们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会计实务的积极性。其次,协同教育部门,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等,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会计人员的文化教育程度和综合素质。增强他们搜集会计、财务信息,制作财务报表、精细会计核算、拟定会计财务记录的能力,并提升其会计信息化的水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会计从业者要意识到,自身业务能力培训和职业素质是开展会计实务的必要前提。会计活动要依赖会计人员和相关机构的能动性发挥。再次,要购置和充分利用大智移云与技术手段和支持性设备,以各种信息技术为抓手强化他们的会计核算技能。通过业务技能训练,使他们增强使用这些技术和设备的能力。再将知识理论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短期教育和长期教育、急需教育和常规教育有机结合,为高质量开展会计实务工作提供充足的专业人才保障。河北省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化会计从业者的专业技能提升和会计理论知识培训,特别是培训他们应用信息技术、大数据、会计软件等的能力,增强会计软件的辅助效率和处理准确度。

(三)提升会计基础业务能力

首先,依据《农村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我国农村经济组织的关键组成部分。它们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设置科学合理的会计科目,健全企业内部的工作流程,做好会计报表的编制和会计凭证的填写。而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结合自身业务经营的实际情况及时核算自身的成本绩效。不同类型的新型经营主体会采用这些差异化的会计和制度。如今我国正大范围、全方位地清查和盘点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资产状况,有效把脉它们的经营状况,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会计制度提供扎实依据。其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该组建内部审计部门,健全、优化并坚决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确定内部审计机构的监督职能和岗位职责。严格落实不相容岗位分离原则,规避会计业务漏洞。关于会计人员工作岗位设置,坚决不允许一人多岗,出纳和会计决不可由同一人担任。要在现行法律框架内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内部审计制度,强化审计业务的合规程度,实现高度的合规性、依法性和专业性。内部审计机构要制定和落实专项监督机制以及日常监督机制。通过重点把控业务、财务流程控制核心点,形成审计监督、行政监督和业务监督有机统一的立体化监督制约体系。再次,持续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会计制度,提升会计队伍综合素质与会计能力,提升会计基础业务的规范化水平。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要持续完善会计资料,通过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在日常会计处理中,将各项原始凭证附到入账中。以农业合作社为例,要制定和实施项目资料归档制度。农业合作社补助项目通过相关部门的验收后,承担相关项目的农业合作社应该复印和整理好实施方案、立项申请、项目总结、项目批复、项目实施(预决算、合同、工程审核、监理、招投标等)、资金使用(发票、凭证、审计报告、验收证明、出入库单等复印件)和项目实施前、实施中、实施后的相关图片等信息和资料,并将其装订成册,交由政府主管机构进行归档管理。此外,农业合作社也应该妥善保管好相应的项目档案资料。

结语

税收会计制度范文6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企业税收;影响和应对措施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税收,而在企业的经济资源中,税负属于无偿流出,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的经营带来影响[1]。而企业中的税收筹划人员,其主要的任务是,以法律为基本原则,企业针对投资的经营活动进行提前筹划,通过筹划来提高企业税收利益最大化,使企业的税负能够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内。所以,税收筹划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一项比较重点的工作内容,并且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的掌握好新会计准则给企业带来的影响,然后积极的采取科学方法来进行应对。

一、新会计准则概述

(一)新会计准则变化。和以前的会准则不同,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新会计制度实施后,在处理账务的过程中,当某个会计项目计入时,则要按照新会计准则处理,这样在处理账务的时候,则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纳税。所以,新会计准则实施后,有效的探讨和研究其对企业税收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1.自从新的会计准则开始实行之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政策选择,在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下,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也越来越多,但会计政策不一样,其带来的影响也不同。2.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应用计量基础方面,也逐渐向多元化发展。在这种情形下,计量属性可以多引入一些,像可变现净值等。这样就会让计量基础更加多元化。特别是公允价值模式,在这次的新会计准则变化过程中,公允价值模式可以说是其中的一大亮点,并且像非货币资产交换等,都可以有效的利用公允价值模式。3.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也会对会计处理方法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比如,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废除了纳税会计处理方式。与此同时,也对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做了改变,并对资产负债表法进行了规定。4.新会计准则下,也改变了收益计量法。例如,债务重组,原来的会计准则是,债务重组是计入在资本公积法中;在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债务重组也发生了变化,债务重组时,当债券让步的时候,偿还则可少一些,或是将其负债收益豁免,同时计入债务重组中,同时也允许计入在利润表以及当期的损益中。

(二)新会计准则应用优势。随着新会计准则实施,实际应用的时候,能够保障数据信息的可靠性及准确性,同时其在企业进行决策时,新会计准则也具有良好的实用性。新会计准则,针对市场中的不确定因素变化情况进行了考虑,同时也对计量确认以及资产定义做了有效的明确。在新会计准则实践过程中,当资产无法给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的时候,针对计量资产减值,企业一定要做好一定的准备。而从这个方面,可以看出来,会计决策的有用性以及可靠性在一定程度上都得到了提升。同时,新会计准则也具备了一定的创新性,这种创新性也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更加的符合。近些年,我国的国内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在这种背景下,针对新时期的一些新型领域和行业,现在实施的新会计准则更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更加与时俱进,例如,新会计准则实施中,对保险以及金融等其他行业会计进行了有效的扩展,将市场经济下的各个业务范围进行了覆盖。

二、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税收产生的影响

(一)改变了税收筹划方式。在新的会计准则中,要求不断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速度,而且还要有效的明确企业财务报告目标,企业税务筹划的时候,新会计准则会对其投资的新产业和存货计价方式等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之前传统的存货计价方式是后进先出,而新会计准则中规定了,企业在调整存货计价过程中,不能再按照传统的方式来进行调整,利用先进先出加上加权平均法,对存货计价进行有效的调整。通过新的模式,企业毛利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出现波动,在这种情形下,企业对这种波动不及时调整的话,这个时候就会增大企业税负。另外,像建设周期长一些的企业,如房地产企业,因其建设周期较长,所以,当存货计价发生变化的时候,肯定会影响企业当期的损益。新会计准则实施后,规定了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如基于公允价值计量,则无法再继续摊销和计提折旧,而这也进一步说明了,企业税负会增大。从新会计准则这些变化中要知道,企业要想顺应时展,就一定要改变思路,采取科学合理方式,有效的调整企业的税务筹划。

(二)企业税收筹划空间增大。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企业税务空间也会增大,同时在后期工作开展的时候,也为其提供了有利条件[3]。企业对税务进行筹划的过程中,必须要按照新的会计准则和相关政策,同时还要遵守法律法规,尽量降低企业税负。实际上,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大部分的政策对企业发展还是非常有利的,像固定资产折旧等,企业可结合有关政策,科学合理选择和企业实际比较符合的会计政策,通过选择合理的会计政策,保障税务筹划的科学合理性,同时还能有效的缓解企业所承受的压力。新实施的会计准则,也对企业公允价值运行和规定进行规定,但是这种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资产和其负债,在对成本、折旧、摊销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其最终的计算结果都会存在一些出入。那么,企业就要有效利用公允价值,扩展企业的税务筹划空间。此外,新会计准则,也包括了企业投资性新业务,这个时候企业可以有效的扩大业务的范围。在当前阶段中,新会计准则中的新业务对税务处理方式和标准还没有进行明确的统一,因此,企业可通过扩展税务筹划范围,开拓新领域,有利于企业的未来发展。

三、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加强税收筹划管理的有效措施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税务所产生的影响,通过分析之后,笔者认为,在新会计准则下,企业要想得到可持续发展,以及进一步加强税务筹划管理,那么就要认真的做好以下工作:

(一)关注企业税收政策法规。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下,国家还会适当调整和改进税务政策,特别是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想和现时展保持与时俱进,针对目前不断变化形势,那么就需要不断采取科学方式应对。同时,企业也要密切关注新形势下税务政策的相关动态,同时抓好税务政策与形势变化。同时,在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的时候,针对新会计与旧会计科目,两者之间的衔接,也要重视起来。比如非财政拨款结余,在转换新会计制度和旧会计制度的时候,要严格结合有关制度及会计报表制度,对新会计制度和旧会计制度两者间的衔接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在对非财政拨款余额及新账资金结存的时候,还需要对以下问题进行仔细的考虑:实践时,针对原账目中长期投资余额中股权投资余额进行分析的时候,不仅要对现金资产应用过程获得的金额进行明确,同时也要明确非现金资产获得的金额[4]。而针对长期债券投资来说,也要积极应对非财政拨款结余产生的影响,同时在分析的时候,要有效结合原账长期投资金额余额范围中的债权投资余额进行深入分析,同时记为非财政拨款余额。

(二)准确把握新会计准则的内涵。新会计准则的实施,针对企业中内部的会计人员来说,会计人员在进行计算的时候,需要将新会计准则来作为计算的基本依据,同时,在结算的过程中,还要通过科学的计量基础和相关会计政策来进行计算。在对纳税筹划方案进行编制制定的过程中,会计人员一定要严格遵守税务规定,综合考虑新会计准则中的相关条款,同时协调好相关内容。在新会计准则下,针对税收计量方面,企业一定要做好监督管理[5]。建议企业内部可以建立一个专职的计量监督岗位,让企业内部的会计人员通过新会计准则提升涉税计量的可靠性以及准确性。企业还要进一步做好监督管理,尽量避免发生不规范或者不合理的计量行为,保障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效提高会计活动的时效。

(三)合理运用思想。在新会计制度实施下,企业的所得税在进行核算的过程中,其核算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导致企业在相同的收益下,可能缴纳的所得税会更多一些。从宏观角度来分析来看,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给企业盈利产生非常大的影响,针对这种现象,企业内部的会计人员,就要对会计准则进行合理的运用,然后再通过采取科学的方法来处理日常工作中的涉税会计事务,进而实现主动的改变。首先,企业的管理者要结合新会计准则和市场的变化,进而选择与企业发展有利的会计政策,同时再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对不同阶段的纳税计划,然后在项目投资以及资产重组的过程中,通过科学利用会计准则变化,进而有效扩大企业的盈利空间。其次,企业的税务会计要从财会体系中有效的脱离出来,并形成独立的体系,进而使企业内部会计人员进行纳税核算的时候,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进而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也有效改变了纳税调整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四、结语

税收会计制度范文7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

一、新政府会计制度出台背景

新政府会计制度是目前我国出台的、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要求的政府会计制度。近几年来,我国政府行政事业单位在日常的会计核算中经常出现财务造假以及操作违规等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更好地开展经营业务也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同时还影响了我国财政拨款工作的顺利完成,对于我国资产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我国政府积极地完善新的政府会计制度是政府加强针对事业单位管理的一种重要体现。随着新的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加强针对新政府会计制度的了解,严格按照新会计制度的要求开展相关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为行政事业单位今后更好地发展提供良好的内部运营条件。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应针对新政府会计制度执行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在工作中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新政府会计制度的优势,全面提升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水平。

二、新政府会计制度的执行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意义

1.提升会计信息质量。新政府会计制度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具有重大的影响,通过新政府会计制度能够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随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市场经济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应用传统的政府会计制度无法针对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具体内容进行全面的核算,影响了整体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应用新会计制度能够对于目前事业单位的经行政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全面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对于更好地开展资产核算以及固定资产折旧与摊销方面的核算等具体会计核算内容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新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采用双核算的体系,这样在两种核算方法下,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能够互相补充,对于全面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能力,提高会计核算准确性具有积极的影响。两套会计系统同时核算,能够进一步提升会计核算准确性,同时能从不同的方面体现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营情况,对于信息使用者更好地了解相关的数据具有积极的影响。2.深化税务体制改革。新会计政府制度的实施,有助于我国财务税收体制的改革。长期以来,我国税收体制一直沿用的是传统的财务税收体制,这些会计制度已经不符合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税收管理要求。很多制度与目前的经济形势存在很大的差异,严重影响了制度的约束性作用。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应用全新的政府会计制度能够更好地满足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要求,有助于我国税收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对于更好地帮助行政事业单位开展财务活动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很多的经济业务需要与国际接轨,我国很多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制度脱节,影响了企业以及事业单位国际业务的开展,这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也影响了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新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减少,是我国税务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对于全面提升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同时还能够深化我国税务体制改革,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税收体质、实现税收体制的国际化具有积极影响。3.提升资金使用效率。新政府会计制度是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针对收入以及相关的支出进行有效的核算。新会计制度下具体的业务费用核算内容非常的准确,同时能够对于相关的资金进行明确的分类,这样的情况下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有利于我国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全面提升。基于全新的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针对财政资金进行明确的分类,并且严格按照财政要求使用相关的资金。在这样的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得到全面提升,整体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营效率以及整体的经营效益也能够得到稳步提高。新政府会计制度下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需要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开展财务会计核算。权责发生制环境下,资金核算更加细化,同时方便行政事业单位更好地进行资金规划,对于全面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保证资金运转能力的全面提升具有积极影响。

三、新会计制度对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产生的影响

1.影响了会计核算内容。新政府会计制度影响了会计核算的内容,在新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需要针对单位内部的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进行全面的财务核算,同时还需要针对预算收入、预算支出以及预算结余进行全面的核算。新政府会计制度实行的是双报告制度,一方面根据权责发生制进行财务会计核算,另一方面还需要针对收付实现制进行预算会计核算,通过双报告制度的实施,让信息使用者更好地了解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营情况。基于新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核算的内容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会计人员需要按照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内容进行会计核算。双报告主体环境下需要针对财务会计以及预算会计进行全面核算,核算内容增加明显。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对于新政府会计制度的了解,保证会计核算内容能够更加准则、合理,行政事业单位应针对会计核算内容变化的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采取针对性的培训方式全面了解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内容。这样一方面能够全面提升会计核算质量与效率,还能让财务工作人员针对新政府会计制度下的相关规定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全面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工作水平。2.影响了会计核算方式。新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核算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行政事业单位需要把事业单位的会计报告、会计凭证以及会计账簿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全面的整合,采用收付实现制进行预算会计报告,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财务会计报告。两种核算方式同时进行,并且相互影响。这种平行记账的方式直接增加了会计人员的核算难度以及从业人员的会计核算工作量,对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基于新会计制度下的会计核算方式的改变,事业单位财务人员需要针对如何更好地应用权责发生制环境下的财务会计进行全面的了解。长期以来,事业单位都是应用收付实现制开展会计核算,对于权责发生制环境下的会计核算方式不是非常了解,因此需要在新政府会计制度下加强对于新会计核算方式的了解,提升应用效果。作为财务人员,应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会计核算的内容,对于双报告主体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开展核算工作的过程中按照不同核算制度的规范进行会计核算,这样才能保证核算工作水平得到全面提升。3.影响了会计核算制度的完善性。新会计制度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体系。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开展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应用的是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主要是利用收付实现制针对事业单位内部的相关活动进行全面的核算。然而,在新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需要进行双报告制度,针对事业单位内部的多种行为进行全面的核算。在这样的情况下,事业单位传统的会计核算制度不是非常的完善,无法针对新政府会计制度的相关内容进行有效的规范。因此,会计核算制度不符合目前新政府会计制度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在新政府会计制度环境下应该针对会计核算制度进行进一步的完善,针对新政府会计制度的要求制定与之配套的会计核算制度,通过制度有效地约束工作人员的相关行为,这对于新政府会计制度更好地实施于行政事业单位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另外,行政事业单位还要加强对于会计核算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与管理,保证事业单位监督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制度约束性作用,为新政府会计制度更好地实施于行政事业单位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四、结语

根据我们针对目前新政府会计制度环境下相关内容的了解分析发现,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深受新的会计制度的影响。因此,作为工作人员,必须要加强对于新的政府会计制度的重视,针对具体内容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严格按照新政府会计制度开展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针对目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事业单位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加强对于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应用。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行政事业单位更好地符合我国政府的相关要求,为事业单位今后的更好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张黎.论新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发展[J].经济师,2020,(1):142.

[2]王菲.政府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影响分析[J].财会学习,2019,(36):105-106.

[3]王翠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改革和创新对策[J].中国商论,2019,(24):144-145.

税收会计制度范文8

关键词:新《政府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工作

引言

从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的实际情况来看,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可以在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影响下发生深刻变化,制定符合事业单位实际情况的会计工作改革策略,可以使新《政府会计制度》的突出优势得到进一步显现。

一、新《政府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主要影响

(一)新《政府会计制度》提升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在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的过程中,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工作将具备更高的规范性,事业单位将可以有效地实现会计标准体系的统一化构建,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得到相应的提升。与此同时,在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的过程中,事业单位会对权责发生制具备更高水平的关注,使会计核算性质的工作具备更高的科学性,并提升盈亏计算相关工作的准确度。受到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影响,收入因素和费用因素受到了更高水平的关注,当期的会计事项也因此变得更加重要。在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影响之下,会计核算工作的范围和内容将发生变化,会计工作的可靠度与全面性将因此提高。在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的过程中,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折旧摊销工作环境将发生深刻的变化,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更加有效的衔接,使会计信息质量进一步提高。

(二)新《政府会计制度》促进了固定资产核算工作的改良。在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的过程中,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工作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固定资产的价值将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更加有效的确认。事业单位会根据新《政府会计制度》处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并对初始确认和再次确认的差异进行了总结,以此提高了固定资产的市场价值。此外,在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的过程中,固定资产支出信息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固定资产价值评估的相关工作也将变得更加复杂。在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影响之下,事业单位需要按照公允价值的情况下对固定资产进行入账处理,在公允价值缺失的情况下,会在合同的引导下处理入账工作。此外,在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影响之下,固定资产的价值将会实现更加有效的评估,双基础核算模式也将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更加成熟的构建。受到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影响,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将出现更大程度的分析,会计核算系统会在这种情况下出现较大的变化,平行记账手段的突出价值可以得到更加充分的显现。在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影响下,现金收支业务将会成为预算会计核算的重要参考依据,财务报告与决算报告的信息来源也会在这一过程中发生变化。

(三)新《政府会计制度》改变了会计核算内容。在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的过程中,国家财政改革政策的影响力会得到进一步延展,尤其在会计核算内容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收支分类与部门预算的重要性更大程度上凸显出来,会计核算内容也将与改革内容具备更高的统一性。在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影响之下,会计核算的主体内容会发生变化,国内财政体制改革的有利条件将得到更好的显现,事业单位会计基础性工作的运行效率会因此大幅度提升。在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影响之下,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可以具备更高的准确性,尤其在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会计要素可以实现更好的分类,会计核算相关工作的质量也将因此大幅度提升。

二、新《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系统的建设。质量较差唯有切实提高财务信息系统的建设质量,才可以有效地提升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水平,并使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显现。但是,一些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人员虽然具备对新《政府会计制度》影响力的关注,但对于信息化技术的多方面应用价值重视程度较低,缺乏对预算管理收支情况的详细考察,导致财务信息系统的建设无法与平行记账方法相符合,导致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应用价值难以得到更加完整的开发,不利于会计信息系统的优化构建。一些事业单位在探索财务信息系统的改革途径过程中,对于会计记账和数据分析等基础性工作的特点重视程度较低,缺乏对财务软件供应商业务特征的分析,导致事业单位的财务系统无法得到更加有效的调整,难以为新《政府会计制度》的高水平应用提供帮助。一些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对于财务信息报表的规范性重视程度较低,缺乏对财务核算可靠性及其影响因素的总结,导致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效率难以得到有效提升,无法顺应新《政府会计制度》的相关要求。

(二)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培训存在不足。目前,一些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制定会计人员素质培训策略的过程中,对于新《政府会计制度》的相关影响力认知存在不足,缺乏对会计工作人员综合能力构成情况的研究,未能对会计工作信息进行全面地收集和管理,导致事业单位无法结合新《政府会计制度》的要求为会计人员的素质培训提供指导,也使得会计工作人员无法在明确制度变革相关影响的基础上,保证会计人员培训工作具备更高的有效性。一些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对于兴趣因素在培训工作中的应用情况缺乏有效关注,未能对高素质会计专业人员进行有效聘用,未能有效应用新《政府会计制度》进行会计人员培训工作的改良,导致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无法得到优化,难以凸显出新《政府会计制度》的指导性价值。

(三)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复杂度较高。目前,一些事业单位的会计专业人员在开展核算工作的过程中,对于新会计制度的各方面影响力重视程度较低,缺乏对财务核算工作运行方式变化情况的研究,未能对权责发生制的相关影响进行妥善应对,导致会计核算方式的设计与收付实现制的对接不够充分,无法在降低核算复杂度的基础上,满足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改革需要。一些事业单位在制定会计核算工作的具体改革策略过程中,对于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的差异分析存在不足,虽然具备降低会计核算复杂性的愿望,但对于不同类型核算方式的分离举措认知存在不足,未能对平行记账等手段进行充分应用,导致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引进无法在改良会计核算原则方面发挥更大的影响,也使得会计核算相关工作的复杂度无法借此得到管控。一些事业单位在处理会计核算工作的过程中,对于双重计算方法的价值认知存在不足,缺乏对会计人员工作总量和工作难度的关注,导致新《政府会计制度》无法对基础性会计工作形成更高水平的引导,难以在预算功能得到完善的基础上,借助新《政府会计制度》进一步降低财务核算工作的难度。

(四)事业单位财税体制缺乏合理性。目前,一些事业单位在贯彻新《政府会计制度》的过程中,虽然进行了会计工作的改革探索,但对于财税体制改革的相关需求重视程度较低,缺乏对税收制度改良基础上纳税工作环境变化特点的研究,导致财税体制改革无法满足事业单位的全面发展需要,也使得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影响难以得到充分明确。一些事业单位在探索财税体制改革途径的过程中,缺乏对收付实现制相关影响的重视,未能对现代税收管理机制的重要性进行充分总结,导致财税体制改革无法充分适应税务管理机制的构建需求,难以在强化财务会计核算功能的情况下,保证新《政府会计制度》得到更加全面的贯彻落实。部分事业单位在制定财税管理体制的具体构建策略过程中,对于预算管理制度体系的构成情况关注程度较低,缺乏对预算制度透明度的关注,未能结合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实施特点,制定财税体制改革的具体方案,导致会计科目与会计报表制度的建设无法凸显出其价值,难以在提高财税制度稳定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凸显出新《政府会计制度》的指导价值。一些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者在尝试财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对于资产负债和预算收支等关键性信息的构成情况缺乏足够关注,未能对财税体制改革过程中行政机构权责体系进行改良,导致事业单位无法在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的过程中,充分开发出各职能部门的作用,无法为财税体制改革提供有力支持。

三、新《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改良策略

(一)提高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系统的建设质量事业单位在探索应对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具体策略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财务信息系统构建和使用情况的关注,尤其要对信息化技术所具备的多方面应用价值加以总结,使财务信息系统的建设可以与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相关需求相符合,并保证在平行记账法得到合理应用的基础上,更好地满足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系统的建设还需要对财务软件的多方面应用价值加以总结,尤其要对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影响具备足够了解,以便能够在会计信息系统得到改良的情况下,为会计记账和数据分析等工作提供帮助,以便能够为新《政府会计制度》的贯彻落实提供有力支持。事业单位还需要加强与财务软件供应商的联系,结合新《政府会计制度》的相关影响,对财务信息系统的具体改革策略进行有效构建,以便能够在财务核算工作具备更高可靠性的基础上,切实提升财务工作的运行效率。

(二)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培训质量。事业单位在创新会计人员技能培训方案的过程中,务必加强对会计人员综合能力构成情况的考察,尤其要对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过程中的工作信息进行完整的统计和梳理,以便能够充分结合政府改革的相关需要,制定会计工作改革的具体策略,使会计专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可以获得更高水平的培育。在事业单位制定会计工作改革的具体方案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新会计制度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切实提高会计专业人员对培训工作的兴趣,以便能够在获得专业会计人员支持和引导的基础上,凸显出新会计制度的重要价值,保证财务专业人员具备对新《政府会计制度》的灵活应用能力,进而提升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人员的技能水平。

(三)降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复杂程度事业单位一定要将管控会计核算工作复杂性作为重点关注的问题,尤其要对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的差异进行有效区分,使不同类型会计核算方法的差异可以得到进一步明确,保证为会计核算相关工作的改良提供有力支持。在事业单位贯彻新《政府会计制度》的过程中,务必加强对平行记账原则的关注,尤其要对部门预算管理工作的运行需求进行考察分析,结合现金收支的实际情况,制定降低会计核算复杂性的具体方法,并保证在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的过程中,可以实现会计专业人员工作量的有效控制。

(四)提高事业单位财税。体制的合理性事业单位在进行财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务必加强对新《政府会计制度》相关要求的研究,尤其要对事业单位的经济属性进行全面总结,使税收管理主体行为的影响力可以得到进一步明确,以便能够为改良财税体制提供有力支持。事业单位一定要加强对收付实现制的关注,尤其要对财务核算相关工作实施过程中,会计信息的特征加以总结,使财务体制改革可以使事业单位的税收管理机制与新时期的市场需求相符合。一定要对新《政府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的多方面影响加以总结,尤其要对财务会计核算相关工作需求进行完整的分析,使财务会计核算功能可以得到进一步加强,以便能够在有效改良预算管理制度体系的基础上,保证现代预算制度具备更高的透明度。要加强对事业单位财税体制改革各方面影响的总结,加快调整会计科目与报表制度,以便能够在维护事业单位财税管理稳定性的情况下,提高资产负债及预算收支管理质量,使事业单位可以在合理设置事权的情况下,保证财税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并使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影响力得到有效提升。

四、结语

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运行环境,也使得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得到了大幅度改良。唯有明确新《政府会计制度》的相关影响,才可以保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更好发展。因此,结合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展开对新《政府会计制度》影响力的分析,对保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高水平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李媛珊 . 新《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难点分析 [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21 (06):53–55.

[2] 田静 . 新《政府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资产核算的影响 [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21 (05):72–73.

[3] 周红梅 . 新《政府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影响研究 [J]. 中国产经,2021 (14):190–191.

[4] 王巍 . 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对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的影响 [J]. 会计师,2019 (08):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