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管理权范例

税收管理权

税收管理权范文1

 

自1983年深圳宝安公司首次向全社会公开发行股票以来,我国的证券市场在短期内迅速成长并壮大起来。十一年的证券实践证明,证券市场对于筹集资金,刺激投资,促进经济迅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世界各国的证券发展史也告诉我们,证券市场的发展无一不伴随着各国法制尤其是税收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建立我国的证券税制,利用税收对证券投资调节的杠杆作用,促进和规范证券市场的发育,是我国证券市场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函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此略陈管见。   一、当前我国证券市场的税制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税收杠杆历来是国民经济调控诸手段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国家对整个社会领域中各种关系进行宏观调节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手段。随着我国的证券交易热不断升温,由证券活动所引发的经济利益逐渐扩大,通过税收来保护证券投资者的合法收入,调节证券供求,限制投机因素,规范证券行为业已成为当务之急。但是,我国证券市场的税收政策的制定和研究起步较晚,证券税制还很不完善,这与我国日益成熟的证券市场极不协调。   1.根据我国现行税制,对证券市场仅只征收印花税、个人收入调节税等极为有限的几个税仲。这些税种虽然对我国的证券市场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但终因税种太少,“势单力薄”而不能对其形成强有力的调控。而且,这些税种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设立的,证券在我国当时尚未市场化,因而当时设置的证券税种没有涉及到证券市场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因此,目前的证券税种解决证券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间题与矛盾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适应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2.我国现行税制中,除了国债和金融俊券外,所有的企业债券利息收入无论期限长短一律征收个人收入调节税.由于扣除税收后,投资收入过低,企业为了提高证券的购买率,不得不提高证券的票面利率,此外还要支付发行手续费、印刷费、广告宣传费等,致使企业发行债券成本过高,负担过重,严重影响了证券市场的发展,也有悖于国家利用税收杠杆来鼓励扶持证券市场的初衷。   3.在我国现行税制中,对于居民个人在股份制企业中所获股息红利收入一律采用20纬的比例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和个人收入调节税,实行源泉扣缴的方式。对于这一规定,各地区为了体现优惠政策大都采取的是超过本金的若干部分才按20%的比例予以征税,这本无可厚非,但我国目前股票市场大都行情看好,基本上都是超面额溢价发行.因此计算本金就极为不便。尤其是当股票多次转手后,股票的购买价格更是远远超过其面额,计税依据无法确定,个人收入调节税的依率计征也就成为一句空话。而且,由于采取的是源泉扣缴方式,发行股票的企业在代支付股息时,也无从知道股票的最终购买价格,如果一律按以发行价计算收益率代扣个人收入调节税,对于妙股者必征不到税,从而出现低收入者征税.高收入者反而不征税的现象,个人收入调节税就根本起不到调节个人极差收入的固有作用。   4.在对现行税种的征管过程中,一方面缺少一定的法律依据和应有的规则,另一方面各级税务机关的征管人员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这就给某些企业单位和个人以可趁之机进行避税甚至逃税,如从事场外交易等,这不仅使国家的财政收入蒙受损失,而且扰乱了证券市场的正常秩序,扭曲了证券交易行为,应予以严厉禁止.总之,证券市场目前还不能如人们所愿的那样顺利发展,我认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作为对其进行宏观调控和引导的一支重要力量—税制的建设没有跟上,不能适应证券市场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以上所列几点虽然只是证券税制中存在的几个具体的问题,但我们可以一斑窥全貌。因此,应大力加强税制建设,加快改革步伐,构建一个新型的符合我国国情的证券税制.   二、构建我国新型证券税制的依据   构建一个完全适应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证券税制,一方面要根据我国实际需要和具体国情,以一切从我国实际出发为前提,另一方面又要参照外国证券税制中对我国有益的经验,借鉴外国有关内容和与国际通用惯例接轨。结合这两方面考虑,可提出如下惊则。   1.根据国际通用解释:证券是公司资本股份证明的书面凭证或是某人给持证人出具的债务证书。由此可见,从税收的角度来看,对证券市场进行征税就是指对股票、债券的持有、转让、授予以及增益所课征的各种税种.即证券税是一种涉及到行为、财产、所得三个方面的税种。因此,所得税、行为税、财产税就构成了我国证券税制的主体框架、三个税种紧密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证券5O税制。   2.对于证券税制的三个主体税种,应从我国国情出发,把重点放在行为税上,尤其应偏重于印花税。这不仅是因为印花税证收程序简单-一仅凭证面额由转让和承让双方各收0.3%,征管极为便利,而且它对于在证券发展初期抑制转手倒卖的投机市场,规范证券市场有着重要作用.相比较而言,所得税就显得计税依据的确定难以把握,征管难度大,尤其是不利于保护资本积累,故它只能处于辅助地位而不能全面征收。   3.根据我国经济建设的具体情况—资金严重不足日益成为阻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枷锁,证券市场也正是国家为吸引国外资金,筹集国内资金,活跃融资市场,解决资金不足而打破禁区界限从国外引起的产物。因此,我们的证券税制应尽量体现国家的优惠政策以吸引更多的资金用于投资建设,尤其是对所得税的运用上,更应灵活多样地实行减免税制度。如对国家发行的各类债券,可以免征增益的所得税,也可免征利息的预提税等.同时,为适应我国新形势改革需要,建立证券税制还应与分税制保持一致,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对于证券税制中的地方税体系,如印税、个调税等、其开证、停征权、减免税权、税率调整权均应下放到地方,这样既可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又宜于地方因地制宜,加强征收管理,有效发挥税收杠杆调节作用以促进各地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育成熟。   三、对我国证券税制的建议和对策#p#分页标题#e#   提出以上几条原则,只是明确了我国证券税制的基本改革方向,至于如何具体完善和健全它,则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对此.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在税种设置上,近期的目标是建立以印花税为主体,辅之以股息红利和利息所得项目的课税,远期目标是逐步开征有价证券交易税,以证券遗产税和赠予税为补充,由以上几个税押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的、合理的证券税制。   第一,完善补充行为税。基于世界许多国家的证券税制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及我国征咬印花税的具体情况,我认为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印花税仍将作为主体税种而存在,今后的任务是应进一步扩大印花税的调节范围,实现其普遍调节证券交易行为的政笨目标。同时,可立足于完善分税制中的地万税体系以统一税政,授权地方政府可根据一定时期证券市场运行状况,灵活地确定该时期的适用税率,对于行为税中的另一税种一一证券交易税也应尽快开展对它的可行性研究和具体开征办法构想,为日后浑’卜全面开征莫定基础。   第二,深化所得税改革.冈际上对证券所得分为两类:一是证券转化的增益,二是股息及红利收入。证券转化的增益是一种盈利,但它具有风险性.即并非每次转让都有盈利,故不宜实现对它的普遍征税,尤其是目前国家对证券市场实行优惠倾斜政策之际,可暂不开设资本增益税。对股息及红利收入则可征“资本利得税”,但也应从我国实行优惠证券税制的原则出发,税负可尽量从轻,同时免征预提税。在税率设计上,对不同行业的股息收入可采取不同的税率,以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对不同投资时间的证券投资企业的投资收益可按时间长短不同规定不同的税率,以鼓励长期投资、抑制短线投机行为。   第三,逐步开征财产税。在证券的发展过程中,将证券作为财产生前转赠给他人或死后遗留给后代的现象不是可避免的,对其征收遗产税和赠与税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目前我国财产税体系的不断完善,证券税制中的遗产税和赠与税也应同步开征。   2.在税收征管上,首先应尽快建立一套适合于证券交易的税收条款和征管规程,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措施予以保证.使广大征管人员在征税过程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对于减免税,根据分税制将减免权下放到地方,各地万税务机关可制定适应于各地具体情况的减免政策,但也必须制定出一份详尽而合理的有关减免税条款章程,以规范减免制度。其次.各级税务机关要不断提高自身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熟练掌握有关证券市场的税收政策并灵活加以运用。严格依法办事,照章管理。第三,还应在法律上加强股票交易管理.t其是要杜绝场外交易,让投机妙股者在交易所内公开交易,以促进证券交易的健康发展。   3.开展证券税的理论和政策研究。一方面研究国外有关证券税制方面的一些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另一方面研究国内尤其是深圳、上海的先行一步的经验和教训。‘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并且联系我国当前证券税制的实践探讨摸索,形成较为完善、较为符合我国国情的证券税制理论体系。对于构成体系的各个税种也应明确其大致的发展方向和理论构想,并且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发展完善。同时,在理论的指导下制定出一系列适介干我国的政策法令,以推动改革不断向前发展。   总之,证券税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过程,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一切应从零开始.扎扎实实地抓好证券市场的税制建设和征管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出一个符合我国证券市场需要而又带有国际先进经验的证券税制。

税收管理权范文2

[关键词]财政税收管理体制;问题;对策

引言

财政税收管理体制是我国财政管理体制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其是划分我国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税收管理权限的管理制度[1]。由根本上分析,财政税收管理体制是保障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间税权关系的管理机制[2]。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今天,原本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也显现出了其不足之处。由此可见,我国需要对财政税收管理体制进行优化。为推动我国经济稳定、健康发展,需要对财政税收管理体制进行完善并将其充分落实。只有保证财政税收管理体制与时展趋势相符,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价值,推动经济稳定发展。

1财政税收制度发展中的问题

依据我国税收改革现状,可以发现我国财政税收制度仍存在一些问题,仍需要不断的改革、完善。我国经济改革发展的同时,社会结构也在逐渐调整。因此,在对财政税收制度进行改革时,仍存在一些问题。

1.1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受限

中央政府是我国财政税收制度目标规划、规定的中心,而地方政府则依据中央规定进行财政税收管理、落实相关规划及制度[3]。地方政府要在规定时间想中央报告目前当地税收情况。此种集权管理方式仍存在措施性问题,致使一些分税制度不能充分落实。此外,财政管理制度优化措施、收入分配制度并不能出现平均的情况,因此地方财政收入并不能实现合理分配。除此之外,地方财政收入并不能进行合理分配,如此将对地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医学资产收入没有纳入财政税收范畴中,导致财政税收收入征纳范围不够晚上。可见,财政管理体系仍存在管理方面的问题。

1.2财务核预算信息不完全真实

目前,财务税收管理工作中仍存在偷税、逃税、漏税情况,如此将直接影响我国财政税收收入。另外,在进行年终核算的过程中,一些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可能会出现人为影响核算数据的情况,导致最终核算结果不准确[4]。若财务管理部门编写、提交的报告中存在虚假信息,报表的实际数据与实际情况及数据存在差异,可以确定在此过程中存在偷税、逃税问题。一些不法分子还会以伪造专用发票的方式偷税、逃税,以造假方式偷税、逃税涉及的金额比较多,将直接影响国家税收收。除此之外,会致使企业内部财务核预算会议中提交的年度报告数据信息不够准确,引发利益缺失问题。一些企业会准备多个财务账目信息表,利用多个财务账目信息表隐藏企业实际采取收支信息,以达到规避缴纳应缴税费的目的,导致财务数据不够真实、准确,财政税收系统会出现管理问题,同时会对总体财政税收情况产生影响。

1.3财务监管工作中存在利益交换情况

为推动财政税收制度改革,中央、地方政府需要加强联系,以达到保证财政税收制度充分开展、促进财政税收制度改革的目的[5]。现阶段,中央政府对地方了税收政策,但是地方管理财政税收工作中仍存在消极开展管理工作的情况。地方政府在财政管理方面态度不够积极,面对财政管理工作的责任心、责任意识不够强,对国家税收政策的认知不够全面、详细。一些地方政府认为,财政税收与地方政府管理的联系不大。这些将致使地方政府未制定完善财务管理体系,部分管理部门领导会出现造假的情况。日常工作中,以人工记录的方式开展税收记录工作,在提交财务税收报表时伪造财务信息,以达到隐藏真实财务情况的目的。部分管理部门领导未将财务税收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其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进行偷税、逃税。在此情况下,财务记录人员、管理人员可能会以协商的方式确定违法行为,从而获取违法利益。若没有相应管理制度对此种情况进行约束,这些情况出现率将增高。同时,会严重影响企业税收管理、税收工作稳定性,进而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地方政府负责人的工作态度、工作行为将直接影响税收改革制度的落实,进而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1.4税收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财政税收体质也在不断完善。因此,原有的财政税收管理制度已不能满足当前的政策制度,很多财政税收管理方面的问题都显露出来[6]。比如:财务管控能力不够好,在税收体制改革中不能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一些人甚至会出现违法的行为,导致我国财政税收管理制度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价值。在改革过程中若存与社会经济不符的情况,将引发社会经济结构错乱的问题,这也证明了地方财政税收管理制度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因而,为保证国内经济稳定、持续发展,需要依据市场实际发展现状、国家发展现状对财政税收制度进行改革。同时经由经济发展趋势,对现存经济方面问题加以解决,进而提高国家财政税收管理水平、推动国家经济稳定发挥发展。

2相应对策

依据我国税收改革现状,财政税收管理制度仍存在一些问题亟需优化。我国经济在持续发展,同时推动我国社会结构不断完善。因此,财政税收管理制度优化中不可避免会出现新的社会经济形态、新的问题。因而要依据国家发展现状、建设要求,对财政税收制度、财政税收管理制度进行改革,以推动国家经济稳定、持续发展。

2.1保证财政税收制度权利合理划分

我国财政税收制度是以中央政府为目标规划、规定的,地方政府将依据中央规定进行财政税收管理工作、落实财政税收制度,在规定时间内向中央政府报告目前当地税收情况。正是因此,地方财政收入并不能被合理分配,一些资产收入并不能没有被纳入地方财政税收范畴内[7]。为保证我国财政体制得到改革、优化,中央政府需要赋予地方政府一定权力。第一,在融资、减税免税工作中,可以要求地方政府直接对当地的财政活动进行调整。第二,以优化地区产业结构的方式对地区产业进行优化、升级,以达到地区生产资源合理匹配、中央及地方财政收入合理划分的目的。此方面工作,可以确保地区财政支出不受影响的基础上,由中央政府直接对地方政府进行管理。另外,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及监督,以保证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基础设施可以迅速日投入使用管理当中,提高基础事业建设速度及标准,最终实现完善经济结构、提升经济工作效率、促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目的。

2.2完善财政税收管理制度

依据我国税收改革现状可以发现,我国财政税收体质仍存在一些问题,仍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及完善。因此,在对财政税收制度进行改革时,为推动我国经济稳定、持续发展,需要对财政税收制度进行完善[8]。在优化财政税收制度时,需要充分考虑发展现状、市场发展情况,以保证财政税收管理制度科学性及合理性,促进经济稳定发展。因而,为推动经济稳定、持续发展,需要对财政税收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只有保证财政税收制度符合经济发展要求、发展趋势要求,才能推动经济稳定、持续发展。主要可以由以下方面完善财政税收管理制度:第一,针对个人所得税进行改革,可以提升环境保护税、资源税收。第二,对税收优惠政策进行改革。依据地区实际发展现状、国内经济发展现状,针对不同地区制定个性化解决方案。依据不同地区的贫富情况科学制定税收优惠政策。第三,合理调整总体税收占比。对总体税收收入中直接税间接税的占比进行合理调整,对原有税收体制进行改革,逐渐增加直接税在总体税收中的占比。

2.3做好财政预算管理工作

在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情况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为达到加大财政管理力度、促进财政税收管理系统发展的目的,需要保证财政税收管理机制完整性、科学性。现阶段,财政税收管理制度在落实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致使财政税收管理工作存在风险问题。此种问题将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因而需要依据我国实际发展情况对财政税收管理机制进行调整,保证财政税收管理机制可以充分落实[9]。为达到完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的目的,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在调整财政税收管理机制的同时,需要对财政预算中有关资金活动的部分进行调整,并对预算形式进行完善。第二,在对财政预算工作进行规划时,需要合理设定发展目标。第三,加大对社会保障、文化相关领域等国家基础性建设项目的财政支持力度。第四,加大对财政的监督管理力度,避免出现偷税、漏税、逃税等问题。针对偷税、漏税、逃税等问题制定相应管理制度,依据相关管理制度、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进行惩处,以免偷税、漏税、逃税等问题泛滥。

2.4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我国需要保证不同功能主体安排合理、协调合理,以推动财政税收制度改革、优化,从而达到缩小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改善不同地区善财政税收收入水平差异、促进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完善的目的[10]。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行集中管理,在保证资金来源稳定发展的同时可以组建专业管理机构,以保证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行协同管理。另外,可以通过比例调整的方法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行适当调整,以保证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相符,保证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可以在实施中充分发挥其应有价值,以推动社会经济稳定、健康发展。依据主体在功能性方面的差异,对主体特点进行区分,对主体区域进行划分,保证不同区域之间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发展特征,从而对不同区域、不同方面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行完善,充分发挥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的价值。

2.5组建优秀财政税收人才团队

在国家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仅仅对制度进行改革并不能推动经济稳定发展,同时需要重视人才队伍对国家经济建设及发展的影响,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以推动国家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第一,对目前基本国情、经济建设情况、区域实际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市场岗位需求特征,加大各个岗位针对性发展力度。组建高素质、高质量、规范性财政税收人才队伍,并对这些人才进行集中培训。在保证财政税收人才充分了解财政税收理论知识后,为财政税收人才提供实践实习岗位,以提高财政税收人才能力水平,进而达到提高财政税收人才工作效率的目的。第二,在培养财政税收人才、组建财政税收人才队伍的过程中,需要重视提升相应领导队伍的展业能力、职业素质水平。同时,需要引导相关领导重视财税部门的人才建设,对人才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以督促财政人员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实践能力,进而提供财政税收人员工作积极性、工作责任心。组建高素质、高水平的领导团队对提升领导人员的领导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可以由领导层面引导企业重视财政税务管理部门,提升其对财税工作的认知程度,这对避免出现消极应付财税管理工作、减少偷税或漏税等违法事件发生率有益。

3结束语

税收管理权范文3

关键词:乡镇;财政税收;管理;创新

一、引言

在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中,乡镇层面的经济管理工作越来越受到高度关注,财政税收作为其中比较关键的一环,也应该引起乡镇管理人员的高度关注,以求促使财政税收工作可以发挥出应有作用价值。结合当下乡镇财政税收工作的开展状况进行分析,虽然整体管理水平确实有所提升,无论从人员还是技术层面均有了长足发展,但是依然在很多方面存在欠缺,整体财政税收管理效率不高,也容易滋生隐患问题。基于此,针对乡镇财政税收管理工作进一步予以创新优化极为必要,相关研究意义重大。

二、乡镇财政税收管理的重要性

乡镇是我国行政机构中最基础的环节,在城乡统筹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经济发展和经济管理具备关键作用。在乡镇经济发展管理中,财政税收是比较关键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其自身具备典型的特殊性,工作开展难度同样也比较大,进而也就容易出现问题;而这些财政税收管理问题的出现不仅仅影响着经济发展的公平性,还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对于乡镇发展不利。比如因为乡镇基层的特点,在财政税收工作开展中往往容易滋生“偷税”、“漏税”现象,如此也就必然会给乡镇经济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也会导致乡镇财政税收的直接减少,不利于乡镇经济可持续发展。基于此,在乡镇经济管理工作开展中重点关注财政税收极为必要。针对乡镇财政税收管理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力求采取恰当策略进行不断创新优化,一方面可以直接提高乡镇层面的财政管理水平,确保税收这一难点和重点得到较好解决,相应乡镇一级的经济发展能够得到较好维系和优化,解决以往乡镇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严重问题;另外一方面,乡镇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优化还能够有助于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对于解决当前城乡二元发展局面具备重要贡献,可以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最终实现乡镇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改善当地居民生活质量。

三、乡镇财政税收管理现状

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分税制改革以来,乡镇财政税收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自身相关工作开展的自主性越来越强,总的财政税收明显增加,对于乡镇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与此同时,乡镇财政税收管理工作同样也面临着更高的压力,因为其自身的特殊性,工作开展难度比较大,相关工作任务量繁重。比如乡镇财政税收工作面临的对象往往较为分散,并且相关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很多工作对象都难以体现出较高的配合度,增加了财政税收负担,同时也滋生了一些偷税漏税问题。在乡镇财政税收管理实施分税制改革以来,虽然相应财政税收收入有所提升,但是同样也面临着较大的财税支出压力。比如在分税制改革下,虽然乡镇能够针对和地方发展相关的税种予以自行征收和管理,但是绝大部分税收相对较高的主体税种并不包含在内,如此也就导致乡镇一级单位可控的税收比较有限。在此背景下,乡镇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的大量财政支出却需要自身承担,尤其是在当下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多的发展趋势下,乡镇财政税收面临着较大压力,往往自身难以实现理想的财政收支平衡,较少的税收难以支持各项支出。另外,从当前乡镇财政税收管理工作开展的具体流程上来看,往往也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效率低下问题,很多乡镇在执行财政税收管理任务时往往表现出了明显的粗放式现象,难以结合不同税种进行精细化管控。与此同时,相关预算编制等工作也存在着明显的混乱局面,所用方式方法和技术手段也相对滞后,如此也就必然很可能导致财政税收工作的开展难以发挥应有效益,整体管理效率低下。在乡镇财政税收工作的开展中,因为该项工作的特殊性,其往往还对于监督工作提出了较高要求,如果监督工作开展不畅,或者是监管不全面,同样也会滋生一些问题和隐患。当前乡镇财政税收监督工作虽然引起了高度关注,但是在具体执行中依然存在不足和漏洞,难以实现全方位监管,相关监督体系不够规范,致使一些财税风险发生,对于当地经济发展产生了明显影响。

四、乡镇财政税收管理创新举措

(一)创新培养税源

乡镇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创新优化首先应该充分考虑到税收来源的扩大,力求在增加财政税收收入的前提下,确保各项工作得以优化。因为分税制改革的实施,当前乡镇政府具备管理权限的税种并不多,税收相对有限,进而也就需要在未来围绕着该方面工作进行优化,以求创新培养更多的税源,最终实现自身税收收入的增加。在税源的创新培养中,乡镇财政税收管理人员应该避免随意增设税种,需要密切联系自身实际状况,确保其能够在加快自身经济发展速度的背景下培养多种新型税源。比如乡镇经济发展中农业经济依然占据重要位置,这也就需要围绕着农业发展进行创新转变,借助于先进技术以及相关扶持政策,大力发展乡镇特色农业,如此也就可以较好实现新型税源的培养。当然,乡镇政府如果能够针对自身原有税种进行深入剖析,在有可能的前提下将其培养成为主体税种,同样也能够对于自身财政税收增加有所帮助,可以缓解当地财政支出压力。

(二)创新完善管理机制

在未来乡镇财政税收管理工作创新优化中,为了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促使财政税收管理更为高效可靠,往往还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进行完善优化,以求最终保障乡镇财政税收工作执行更为规范合理。基于此,乡镇政府首先需要重点围绕着财政税收管理工作进行深入剖析,以求全方位了解各个具体职责和任务,把握好财政税收的具体要求,然后形成较为协调有序的管理流程,保障财政税收管理可以发挥出更高效率,避免因为环节设置混乱影响工作实效性。在此基础上,针对具体工作岗位进行优化完善同样极为关键,需要结合任务需求安排恰当的工作人员,保障工作人员的胜任力较强,能够在具体工作开展中具备更强执行力,可以较好规避因此出现的严重缺陷问题。比如在财政税收的预算管理方面,不仅仅要明确具体工作流程和机制,还需要确保相关预算工作人员具备相匹配的能力,在准确掌握预算流程和方法的基础上,提高自身工作投入度,尽量保障财政税收预算准确可靠。此外,乡镇财政税收管理机制的完善还需要重点考虑到监督体系,在更为完善健全的监督体系指导下,保障乡镇财政税收更为规范可靠。基于此,乡镇政府需要围绕着相关财税监督法规进行分析,把握好监督对象、内容以及具体要求,进而才能够予以全方位监管,保障财政支出状况以及税收状况都能够得到准确监管。当然,在此过程中还可以密切协调当地财税审计管理部门,以求进一步优化监督审查效果。

(三)创新宣传工作

在乡镇财政税收管理工作优化创新中,为了更好契合乡镇实际状况,对于较为繁杂的纳税人形成针对性管理,往往还需要重点围绕着相关宣传工作进行不断创新,以求降低征税难度,有效解决偷税漏税问题。在乡镇财政税收宣传工作开展中,首先应该关注到当地纳税对象较为分散的问题,能够较好扩大宣传面,促使纳税宣传工作能够兼顾所有企业和相关人员,灵活借助于传统渠道以及多媒体渠道进行宣传推广,促使各个纳税人意识到依法纳税的重要性,同时意识到违规偷税漏税的危害,为税收管理创造理想条件。在此基础上,乡镇政府还应该注重成立专业的宣传部门,针对宣传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学会换位思考,以求更好优化依法纳税宣传的效果,尤其是需要积极运用下乡访谈等模式,促使所有纳税人都可以得到兼顾,并且能够把握好问题的核心,最终便于推动乡镇财政税收工作开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我国乡镇财政税收工作开展中,伴随着乡镇经济的不断发展,管理难度同样也越来越大,容易滋生一些问题和缺陷。基于此,未来乡镇财政税收管理人员需要注重切实做好创新优化工作,力求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完善财政税收管理机制,努力培养税源,推动乡镇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慧.新常态下加强乡镇财政税收建设的探讨[J].纳税,2020,14(01):33+35.

[2]余兴灿.新形势下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创新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20(01):98-99.

税收管理权范文4

 

近年来,由于产值、梢售收入等指标的水分过高,许多地方改用封政收入来衡t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因为,人们认为,封政收入的来源主要是税收,是亦硬打硬的钱来支排的,所以对政收入也被称为“最实的数字”。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本应该“最实的数字”也被注了水,一些地方对政收入也出现了失真现象。   一、财政收入盛增的主要体现   (一)对政收入毅据信息失真问题产重。目前,虚假财政收入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四种:一是亥吃卯枚,即在当期应纳税毅不足以完成收入任务时,采取预征、预借等手段将纳税人后期(即还没有实现的)应纳的税毅提前移入本期入库的方法;二是应退不退,对那些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先征后退的税收,采取不予退还或延期退还的办法,以保证当期税收收入的相对增长;三是空转,就封政、税务、金融三家联手开单据作手续,虚列财政支出,皮增封政收入;四是引税,将不属于本地区的税收人为地在本地区入库,实行异地入库,以达到本地税收增长的目的;五是列收列支,封政将预算外收入列入预算内,实行封政虚收虚支。   (二)对欢收入占GDP的比重较低。封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较低,这使得财政收入总t与经济发展水平不适应,封政也难以满足杜会经济发展的支出需要,必然导致财政收支困难,对政收入质t也就难以提高。   (三)说收占对政收入的比重不高。近年来,由于加强了封政收入管理,非税收入得到了较好的规范,因此,税收占对政收入的比t在不断提高,但这一比重仍然不商,政府收费等非税收入占材政收入比重还相当高,这在县乡尤为突出。   (四)对政收入征收成本校高。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美国、日本、加幸大、法国等国家的税收征税成本占税收收入的比重分别在0.6%、0.8%、1.6%、1.9%左右,而我国目前省以上政府税收征收成本占税收收入的比重则在5%以上,而省以下政府税收征收成本占税收收入的比重一般都在10%左右,有些地方甚至达到4口%。此外,组织非税收入所发生的成本一般比组织税收收入所发生的成本更高。如果较高的财政收入征收成本没有形成较高的材政收入的话,财政净收入必然会受影响,财政收入质t也不可能高。   (五)实际可支配对力比重不高。财政收入增速与可支配财力增速度不一致,政府真正的可用封力并没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这已经成为制约地方封政收入质t提高的重要因素。   二、财政收入虚增的成因   一是分税不彻底。1994年实施分税制时,各地为保地方利益,普遗都将“两税”(增位税、消费税)墓数做大,宜吃卯粮,甚至凭空虚增。分税制实施后,国家又陆续出台了一些配套的税制改革,强化中央对地方的财力集中,特别是2002年的所得税分享改革更为明显。为了地方利益,一些地方又虚增了所得税墓数。不管是1994年的分税制还是2002年的所得税分享改革,各地都经历了当年争墓数,以后保墓数的过程,一些地方当年为争基数做假,以后年度保不住墓数,仍得做假。   二是目标任务和政蜻考核机制不科学。目前,各级政府一般都以封政收入年年递增为一项重要的目标任务,而且实行目标任务与当地政绩相挂钩的考核机制,有的地方政府甚至把是否完成财政收入任务作为考核下级政府政绩的一项硬指标,搞“一票否决”。由于这种不科学考核机制的存在,必然会诱导个别部门领导及人员为早日出政绩而虚报财政收入数据。   三是一些地方领导认为,别人在这里当领导时,对欢收入很高,如果把毅字减下去了,一方面卫得自己工作能力差;另一方面还得照顾上下任的关系,不能摘上一任领导的姐。这就形成了“虚收空转,一任跟着一任干”。   四是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这主要表现为地方本权过大和中央对税权的高度集中。当地方政府无法通过正常的税收获得足够的封政收入时,就会利用其行欢权力征收各种收费、墓金、集资等非税收入,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也很难降下来,尤其在地方,越到墓层这种情况也就越严重。   五是税收征管“条块分荆”。目前,我国国、地税两套税收征管系统的“条块分割”管理形式,强调要打破传统行政区划分格局,但在实际中却没有做到。现在无论是国税还是地税,墓本上还是按行政区设!的,但是在税收任务下达上却条块分割,往往税务机构垂直下达的收入任务,要小于地方下达的收入任务,地方要完成上级下达的收入任务,就需要税务机构的配合,税务部门就要政策,提条件,这块收入的税收成本特别高。   六是材政监赞块位,监专效能显现不足。各级封政监奋部门除了级次检查以外,对于收入质t的检查,墓本上没有纳入日常工作职责。造成了封政收入监奋检查工作显得比较薄弱,使得整个监奋检查工作缺乏全面性、深入性。另外,审计监冬也存在失效。审计作为政府组成部门,虽然有对财政收入宾实性检查的职能,但受多方面的影响,加之没有有效的处罚措施,导致审计对封政收入的监奋流于形式,并没有产生实际效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政收入监仔工作的效能,同时也影响了财政监奋的工作效率。   三、财政收入虚增的危容   财政水分比产值水分的危害要大的多,因为产值仅仅是一个经济发展的参照数字,而财政收入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要用来给发工资,用于各项公用事业支出,比如兴修墓础设施等,特别是当前封政体制是一级政府一级财政,其财政与事权是相统一的,上报了多少对政收入,相应的就要办多少本,不可能“画饼充饥”。同时财政又是重要的经济杠杆,杜会经济生活是要通过封政、金融、税率等工具来进行调节,一个有水分的封政无法发挥社会调节能力;从深层次上来看,封政状况是经济决策的依据,封政造假会造成经济信号失真,导致上级政府决策失误,使宏观经济运行失衡。度假的财政收入,不仅影响公共财政职能的发挥,而且削弱宏观调控措施对经济的调节力度。度假的封政收入会使预算约束流于形式,造成弄虚作假和腐败之风芡延。一些贫困地区本来就发展缓慢,采取预征税教增收方式无疑是杀鸡取卵,对企业来说更是釜底抽薪,给企业发展人为制造阻力,必将使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更加滞后。另外,从外地引税,必须支付大t的回扣,不仅增加倾外负担,而且容易滋生腐致,其结果必然是国家利益受损。虚很的封政收入致使出现泡沫封政,封政风险加大。由于封政收入有水分,掩盖了赤宇矛盾,加重了今后封政收入任务压力,造成一种表面上的经济繁荣,而实质上财政吃紧,从而引发财政风险,最终必将影响杜会政治德定。#p#分页标题#e#   四、预防财政收入应增的对策   (一)健全以“分悦制”为基础的对政体制。现行的非完全分税制模式是过渡阶段的产物,完全分税制才是我国财税改革的科学与理想的模式,按税种划分各级政府的固定收入,地方也有一定的税收管理权。将加快转移支付制度改革与解决当前封政运行中的突出问题结合起来,在一般性转移支付还不可能全面引入因素法的情况下,应率先将地方政府的基本行政经费和教育经费作为墓本因素引入一般性转移支付,保证地方政权的顺利运转。   (二)建立科学的时政收入目标任务与政蜻考核机制。首先,从各地财源实际出发,科学合理确定封政收入目标任务,明确财政收入应该依法征收。与此同时,将封政收入质t纳入封政工作目标管理和公共对源建设考核的必要内容,度止单纯以收入任务完成作依据的“一票否决”办法。其次,建立以加强收入征管和提高收入质t为主要内容的封政收入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封政收入预算管理质t考核,主要包括是否空转列收列支、是否混淆基金预算与一般预算、是否混淆预算级次、是否违反规定将事业性收费纳入一般预算等,从而建立起统一规范的封欢收入考核机制。最后,政绩考核不应单纯以收入数字为依据,而应以工作考核、群众评价为主要依据。   (三)加快欢府职能转交。一要按照公共产品的受益原则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二要道循事权与封权相统一的原则,采取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方式,适度下放税收管理权限。对中央税、共李税和全国统一开征而且对国家宏观经济有影响的地方税种,其税收管理权限集中于中央,以有利于全国税收政策的统一;对全国统一开征但对统一市场影响不大的地方税种,可由中央行使立法权,其他管理权则归地方;对收入较小,具有明里地区经济特点,不宜统一开征的税种,可将所有税收管理权限全部下放地方;同时,应允许地方根据实际情况,报经中央批准,开征部分地方税种。三要加强封政分权领城的法制建设,用法律来规范封欢分权。   (四)健全法律制度,规范对玻职贵。规范封政自身管理工作的法律制度,如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和会计法等法律制度,规范封政工作行为,增加对扰乱封政工作秩序的惩治规定,坚持抵制和检举违反会计制度、应报浮夸等不法行为,对授意、指使、强令封政部门编造度很封政收支的有关人员要依法严惩,以维护国家法律的葬严。同时封政税务部门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展行自身职贵,顶住各方面压力,严把会计信息关,力求财政收支宾实可方。   (五)扩展对欢监赞的内容,健全对欢收入质全监份机制。今后一定时期内,财政监奋要圈绕若封政收入征收部门和国库的征收、划分、留解、退付等各个环节扩展,将封政收入质t监奋列入各级封政监奋专职机构的工作职贵,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封政收入质t的内部监奋和上下级之间的监奋,并逐步建立封政日常监奋机制,实现事前、事中和事后监奋。同时加强审计部门的监奋,明确对造成财政收入皮假的单位和相关贵任人的处理处罚措施,增大收入造假的风险成本,有效扼制造很行为。

税收管理权范文5

一、大企业经营与税收特点

武汉市共有6000多家大企业,总数不到全市100万涉税市场主体的1%,但入库税收占全市税收收入的70%以上。大企业税源集中度高,税收贡献突出,显示出极强的头部效应。

1.经营范围多元,涉税事项复杂。大企业生产经营规模较大,为维持自身优势地位、追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往往选择多元化发展战略,逐步扩展经营领域,向产业链上下游扩张,或者开展跨行业经营与合作。大企业多元化的经营范围伴随着多样化的涉税业务,与传统业务范围相关的涉税事项,大企业往往能够较好应对,但对于新领域、新业态的税收处理不够熟悉,出现涉税风险的概率直线上升。这需要税务机关加强重点税源监控,及时了解大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做好分析与预测。

2.跨区域性显著,分支机构众多。大企业一般具有较大的收入规模、资本规模、人员规模,足以支撑其开展跨区域乃至跨国经营,在不同地区开设分支机构进行生产经营以及投融资活动。大企业总部通过派出管理人员、设立财务共享中心集中核算、实现资金统一调配等方式,确保对跨区域分支机构的控制力。这对于税务机关的政策执行统一性与纳税服务便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各地税务机关在税费政策执行口径上保持统一与稳定,避免由于政策执行不一致引发税企争议、损害税法权威性;另一方面,需要税务部门继续完善电子税务局功能,针对大企业个性化需求开发功能模块,实现全流程网上办。

3.合规意识较强,系统性风险高。大企业涉税事项数量巨大且类型繁杂,非常重视财务管理和税收环节的合规性,其招聘的财务、法务人员一般具有较好的专业素养,同时,往往会选择购买专业服务,以规避相关涉税风险,具有较强的税法遵从意识。但由于大企业通常以集团模式运营,具有内部组织机构庞杂、经营领域多元等特点,使得与之相关的资产重组、股权转让、投资融资等涉税事项更为复杂,隐含较大的系统性税收风险。加之多数企业的税收风险内控机制由财务部门构建并实施,相当于自己审查自己,内控机制的监督、控制与防范的作用并未充分发挥,放大了税收风险。这在客观上要求税务机关向大企业提供指向性更强、质量更高的税费政策讲解,结合企业、行业特点深入分析政策风险点,并指导大企业优化税收风险内控机制。

二、提升大企业税收管理与服务水平的总体思路

继续推进税收征管改革,充分发挥税收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为助推新时代英雄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需要科学谋划,理清思路,在坚持党建与业务融合、提高大企业风险管理水平、优化个性化纳税服务、发挥以税咨政职能上下功夫,持续提升大企业税收管理和服务水平。

1.在提升政治站位,实现党建与业务融合上下功夫。要旗帜鲜明讲政治,牢固树立税务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的理念,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业务工作的积极作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大企业税收管理和服务高质量发展,全力推动党建和税收工作深度融合。一是在落实新政策时首先提升政治站位和大局意识,从全局高度认识到落实贯彻有关政策的重要意义,及时、完整的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定不移的让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措施落地见效。二是在组织党务工作、开展党建活动时,可以围绕业务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三是在开展业务工作时,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与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党建引领业务在实践中得以充分体现。

2.在注重技术创新,优化风险管理上下功夫。大企业税收征管实现数字化升级和智能化改造,需要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一是树立“大数据思维”,全面拓展整合内外部涉税数据资源,努力构建以数据为中心,以技术平台为依托,实现数据采集、归集、处理、分析一体化的涉税数据集成平台。二是精心锻造“互联网+税务”模式下重点税源监控预警分析体系,合理设计财务数据监控指标及预警阈值,实现对重点税源的精准监控。三是充分运用“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筛选、甄别、抓取有效信息,畅通第三方数据信息采集渠道,规范互联网涉税数据的采集整理,促进新技术向税务生产力转化。

3.在聚焦业务创新,做好个性化服务上下功夫。要落实以纳税人缴费人为中心的理念,围绕大企业个性化需求,创新服务模式与内容。一是要积极构建规范、联动的跨区域税收协调工作平台,协调处理大企业跨区域涉税诉求。二是要尝试建立统一的大企业重大涉税事项事先裁定工作流程,增强税费政策执行的确定性与统一性,提升大企业纳税人税法遵从度。三是要继续丰富和细化以首席联络员为核心的大企业纳税服务体系,及时了解与回应大企业涉税诉求,打造大企业纳税服务精品工程。

4.在深挖税收大数据,发挥以税咨政职能上下功夫。税收大数据具有覆盖经济领域全、反映经济活动快、数据颗粒度细、记载经济活动准等特点,要强化税收大数据在经济运行研判和社会管理等领域的深层次应用,高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一是要强化精品意识,打造税收经济分析拳头产品,结合“税比析”系统试点、“天气预报式”税收经济分析等工作,与时俱进打造高质量税收经济分析产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二是要主动问需地方党委政府,精准谋划分析选题,围绕宏观经济发展战略,服务地方党委政府决策。三是要拓展数据应用,聚焦经济形势变化与本地专精特新行业发展,深入分析相关行业、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服务微观市场主体。

三、优化大企业税收管理与服务工作的举措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为契机,创新大企业服务管理一体化机制,管出税法权威性,提高税法遵从度,以高质量的大企业税收管理与服务推动大武汉城市建设。

1.聚焦“智慧税务”,提升数字化管理质效。在大数据时代,推进大企业税收征管数字化升级及智能化改造,是做好大企业税收工作的必然选择。一是优化数据处理,提高数据质量,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清理,去除无效数据,筛选出关键性的有效数据,引导大企业建立并完善涉税数据采集、统计及报送内控制度,提高大企业数据报送效率与质量。二是加强合作交流,积极构建第三方涉税数据共享平台,提升大企业税收征管领域数字化水平,主动利用外部力量推进税收协同共治。三是深化数据分析,充分利用“税比析”决策服务系统展现的经济税收运行数据,深入挖掘数据背后反映的深层逻辑,提高税收经济分析与风险分析质量。

2.加强纵横联动,优化税收征管模式。要解决“指头对拳头、单兵对集团,以一域之局对跨区域跨国企业”的管理不对称难题,必须进一步优化大企业税收征管模式,加强纵横联动。纵向看,要进一步理清省级以下税务机关大企业管理机构的职责,妥善协调基层机关属地管理与上级机构专业化管理之间的关系,提高基层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的地位。横向看,要持续强化“总对总”工作机制,加强税务机关与大企业总部在政策执行、数据报送、纳税服务方面的交流沟通,解决税企之间在信息、职能上的不对等难题。

3.分级分类管理,满足个性化需求。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实现精确执法、精细服务、精准监管、精诚共治,需要推进大企业分级分类管理,采取针对性举措满足个性化需求。一是对大企业纳税人合理分类,依据纳税人行业、规模、风险特征等因素划分类别,实行专业化管理。二是对涉税事项科学分类,区分简单、普遍事项与复杂、特殊事项,出台有针对性的业务操作规范与应对流程。三是提升大企业复杂事项管理层级,适当上收部分复杂业务与高风险事项的管理权限。

税收管理权范文6

一、当前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已经逐渐完善,硬件设施及人员管理都很好,可是面对当前经济发展,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扔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财务管理信息不完善

当前财务管理信息化仍然还不完善,在一个企业内,一级网络网速快,可以第一时间获得财务信息,而二级网络就会稍慢些,这样导致企业内人员收到信息的实践很缓慢,影响判断。随着企业业务量的增加,这些较慢的网速已经不能满足大型国有企业的需求。同时也出现了资金投入不均匀,对一级网络建设投入较大,对二级网络投入较低,导致企业一大部分人不能及时收到信息,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二)财务管理信息软件有不足

国有企业要求统一标准,可是仍有很多国有企业有着自己独立的财务管理办法,不能做到统一,也不能信息共享。企业没有对财务信息进行充分的挖掘,处理方式不同,导致科目编制方式不同,无法进行信息传递。企业的财务信息不能有效的利用,企业内部缺乏控制力。

(三)对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意识不足

现在还有很多企业存在对财务管理信息认识不足的地方,思想还停留在会计用笔记账的年代,忽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这样很难满足企业管理对财务的需求。真正认识到财务管理信息化是对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保障。

(四)财务核算存在不足

在企业向上级报账时,由于层层上报,会存在信息错误的地方,企业无法对这些错误信息进行改正,而财务信息系统却能够将财务直接展现给企业最上级,不需要层层上报,避免发生错误。同时可以为企业节省时间,不需要再去核实和检查,提高了企业发展速度。

二、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

我国国有企业当前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尽快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根据自身条件,快速整理企业财务资源,方便对财务的查看、管理和核实,做到人员与信息化同行,构建完整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平台。

(一)规范管理系统

要想增强企业的管理,使企业有明确的财务管理体系,一般来说,国有企业在自身的条件下,要构建和完善财务管理信息体系,对企业发展也是一个巨大的帮助。规范管理系统的好处有几个方面:第一是企业对财务的监控,信息管理体系能更便捷、清楚的对财务进行核实;第二是完整的管理体系,可以在处理财务问题时更轻松,不再是传统的人工统计数据,信息化的平台更准确、更快捷;第三是在业务收集时增加了很多种方法,能满足多样的业务数据计算;第四是能够为企业提供多种查询方法,加强企业对财务的管理;第五是财务管理信息体系能够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的跟踪和控制;第六是能够显示出企业的管理水平,建立安全的管理系统,防止计算机病毒,随时准备备份,更能保证企业资料的安全性。

(二)选择正确管理平台

在企业管理中,选择正确的管理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在企业自身条件和需求上考虑,选择适合自己的管理平台。例如在数据库的选择上,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oracle、sybase等;在选择硬件时,主要由服务器、网卡等组成;在选择开发工具时,还会利用C语言,结合Java、HTML等来进行系统的开发。选择正确的、适合企业的管理平台很关键,这决定了企业能否稳定发展。

三、构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要求

(一)将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于企业管理

当前的企业日益剧增,这就需要具有完善的、全面的管理信息系统、正规的管理方式,将企业的财务准确的、及时的进行处理分析。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也是当今各个企业的管理核心,更是企业经营的重要保障。企业管理者应首先认识到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构建的重要性,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与企业的经营模式相结合。另外,财务管理体系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多有效的管理方式,掌握企业的发展,决定企业的竞争力。将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于企业管理中,实现了企业经营与财务管理的统一。

(二)建立保障系统

1.为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制定战略。

制定战略是在企业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制定正确的管理战略,构建最恰当的信息管理体系。首先要根据企业的规划,依据财务管理系统的发展,确定财务管理构建的纲要,作为管理工作中需要依照的条例。制定正确的战略目标,可以使企业在发展中更加快速。

2.为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方案。

设计完整的方案是建立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正确的战略方针上的,一般来说,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包含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总体、应用、数据、技术及操作。除此之外,依据财务管理战略,确定正确的实施方案,使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高校执行。

3.为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设置标准。

为能更好的避免风险、减少损失,在依照国家规定的基础上,企业制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中需要执行的标准。标准应该依据国家保准、企业标准来执行,使构建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发挥更好的作用。

4.为管理制度设计流程。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不是单纯的财务工作,而是涉及企业多个部门、业务和工作人员,这就需要相关的管理人员为管理制度设计执行流程,所有人依据规定的制度和执行流程进行实施,这对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有了更深的保障。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中,不仅考虑流程的重要性,更要考虑设置的合理性、有效性和企业的可操作性。

5.注重管理人员培养。

为了能够更准确的对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操作,企业可以从外部进行招聘,但最行之有效的方式还是对企业内部人员进行培训,只有对在企业做过一段时间对企业内部操作、企业业务、企业管理模式都很熟悉的人员进行管理,才能最大化的发挥企业人员的作用。培养全面的人才是当前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关键,也是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执行的重要一步。

四、结束语

在当前科技与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财务信息化的管理在企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能够实现整个企业快速发展,做好构建管理信息系统的每一步,增强企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的管理体系,对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刘凯 单位:厦门建发金属有限公司

第二篇: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优化

一、优化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新型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大中小型企业也愈发国际化综合化,在科技创新、科研开发、产品更新、资产投入等方面意识强、行动快,已经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GDP的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在新时期经济的挑战与机遇面前,企业只有不断优化财务管理,提高资金利用率,才能提升企业竞争力,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赢得空间,进而从内部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下面我们主要分析目前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与问题,针对其不足之处科学有效地提出对策,并进一步对于新时期的大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进行优化。

二、新时期企业财务管理现状与不足

1.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目前,随着企业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企业的经营模式已经主要趋于资本的再生产模式,而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资本的增长。我国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日趋完善,财务管理的中心作用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体现,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得到了提高。但是,现今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基础却相对薄弱。基础的不牢固,导致了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存在了一定的纰漏,甚至会出现相应程度的财务管理混乱等情况。

2.企业财务管理的不足。

2.1企业内控制度不完善。

目前在不少企业中财务管理模式的内控制度都不够完善,导致企业在投资和分配上出现偏差,设计与执行上都存在了一定的问题,在采购等环节中仍担着一定的风险,缺少了详尽人意的周密计划。同时,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模式执行不够彻底,无法保证财务管理模式的贯彻执行,导致一些企业不能从始至终的深入执行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大大削弱了新时期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作用。此外,企业的支出收入的程序缺乏合法合理的精确步骤,导致资金的流失,对企业造成了损失,损害了企业的利益。

2.2企业风险意识淡薄。

随着经济的国际化综合化,为我国的企业带来了经济增长的渠道及资本再生产的途径,同时,竞争的压力也增大了不少。许多跨国的外贸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国产企业也产生了很大的挤压与挑战,这也是客观环境上对企业的要求。在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中,科技的相对落后,制度的不够精确以及内部人员的素质不够高,这些都是企业的经济落后于世界经济的原因。企业不能正视世界对于中国企业的挑战,使得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缺乏综合性、一致性以及阶段性。

三、新时期优化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对策

1.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模式运行机制。

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运行机制一般包括财务预测,财务计划,财务核算,财务监控,财务分析等五个环节。企业财务管理贯彻执行时应融入国家财务管理方面相应的法律法规,保证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合法性和可操作性。其次,明确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领导及工作人员的相应权利和义务,确保“专人有专事,专事有专责”,保证财务管理内部管理职能得到落实。同时,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的内部联系,能够在企业遭遇风险时控制财务及经营不受影响。比如,财务部门的专用章,法人代表的专用章应由不同的部门保管,做到分工明确仔细,应该保证会计,出纳等相关负责人不能混淆或者越俎代庖,并且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分工合作能够起到互相制约的功能。

2.重视企业预算管理。

在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建设中,明确了财务管理目标之后,企业的预算能为财务管理的后续步骤起到举足轻重的重用。企业的预算管理包括对于企业投资的预算,现金的流量预算,企业的支出预算以及企业资本再生产的需要预算等。当企业的预算精确得当了之后,也能反过来制约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目标,从而达到企业量力而行的企业原则,也只有知道企业预算管理的精确实施,得到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管理的良好开头,才能为下一步的财务管理资源合理化奠定基础。而在企业预算管理中耗费的时间越长,预算的高弹性也越高,应变能力也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3.加强财会的基础工作,提高人员素质。

在依法治国依宪治国的今天,我国健全的法律制度对于企业的要求也有了明确的法律法规,对此,企业的法人代表以及财务管理的相关负责人都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的相关各项财政法律法规政策,做到“依法治企业”。当然,只有领导人的素质提高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工作人员的能力及道德品质也应做到良好的培训以及引导,认真抓好财会人员队伍建设,努力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除了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基础知识,相关的科学层面的知识也要有针对性地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得工作人员能够“术业有专攻”,确保工作的效率得到提高,质量得到保障。

4.企业财务观念的创新。

企业的创新发展观念,是目前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主要的指导方向,只有确定了指导方向的准确,才能使得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走上一条新颖牢固的道路。企业财务观念的创新意味着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是企业能否能够适应新时期市场经济的关键。

四、总结

只有在新经济常态的带动下,保持原有的优势,改善原经济下企业的劣势,坚持企业自身的合理管理模式,才能符合现代新时期的企业财务观念。在新时期的企业发展空间下,只有优化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改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模式的纰漏,才能维持我国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我们只有做好以上的工作,才能使得企业的效益和利益得到提高,争取构建起更为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

作者:何同芝 单位: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涉外经济管理系

第三篇:油田企业财务管理能力思考

1油田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1.1油田企业领导人的财务管理意识需要明确

企业财务管理作为整个企业经济管理的核心,企业的财务成本管理又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工作,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背景下,我国油田企业管理人员对财务管理的认知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还是无法满足油田自身的实际状况,尤其是在企业成本管理方面,油田企业领导还存在错误的成本管理理念,意识忽视资金的时间价值及风险价值管理,二是过分强调企业的成本最小化,不断降低油田企业各方面的投资,最终影响油田企业发展机遇,极不利于企业今后的长期发展。

1.2油田企业会计人员财务风险意识薄弱

对于油田企业来讲,其生产经营活动大部分都涉及资金、财务等方面,因而不可避免的就要面临财务风险。但是,目前还有很多油田企业的管理者财务风险管理意识薄弱,没有认识到财务风险防控工作对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油田企业管理者的关注点更多在企业目标,对于潜在的财务风险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给油田企业带来了极大的财务风险,最终影响了经济。

1.3缺乏同时具有财会知识和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伴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大部分的财会人员都学会和掌握了会计电算化等相对简单的操作,当然这些操作运用还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在整个油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在整个软件开发的过程中,油田企业需要同时具备财会知识和软件开发技术知识的人员,才能做好油田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完善工作,也才能更好的配合软件公司做好需求分析工作、满足油田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各项需求,确保软件开发工作保质保量的完成。但目前油田企业中这种复合型人才还相对缺乏,做好油田企业财务复合型人才引进工作尤为必要。

1.4财务信息透明性、真实性及共享性差

企业财务信息的及时性、真实性及共享性是帮助油田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及时有效发现油田企业运行过程中存在的财务风险,目前我国油田企业财务信息系统在数据采集以及处理过程中出现不一致的现象,没有形成统一的信息编码标准,造成油田企业信息集成度大大降低,油田企业内部大多信息不能做到及时有效的传递和共享。此外,油田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人员考虑到自身利益也不愿意相互提供彼此的财务信息,加剧了油田企业内部信息不流通的现状。同时油田企业内部还存在报喜不报忧的问题,没有真实的反映油田企业信息,给油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5油田企业预算管理不透明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油田企业的预算管理都是从控制企业日常开支开始的,强调过程管理工作,但却极少的进行油田企业内部科研项目的独立核算工作,造成油田企业预算财务管理出现极不科学合理的情况。油田企业主要的工作就是进行油田项目的开发工作,对油田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没有提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做好油田企业内部财务管理软件的及时更新工作,更没有充足的人手进行预算经费的细化管理工作,也没有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最终造成企业绩效管理工作的混乱和科学性的严重缺乏。加上油田企业预算财务管理人员的不足更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现象。同时,油田企业内部审核制度的不完善,预算监督手段的单一化,对油田企业内部出现资金紧张现象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油田企业财务管理能力提升的策略

2.1规范油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不可或缺性

以前油田企业内部大部分员工认为财务管理工作就是领导者进行内部财权设置以及建立的一种约束体制。而随着利益相关者开展共同治理理论的深入,使得油田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财权不再是为企业领导单独设计的,具体体现在政府会针对油田企业定期组织税务、审计部门开展检查监督工作,同时还会委托部分市场监管机构和中介机构做好油田企业的全面考核工作,帮助油田企业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此外,还会利用基层干部职工在总工会和监事会中的作用,大力发挥全民监督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关活动,时刻监督油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推动油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正常运行,规范油田企业财务管理的操作。最后还要做好债权人的财务治理,债权人能够对油田企业财务开展全程监督的治理,并建立一个完善的监督治理制度,做好油田企业财务和清算重组等监督工作。

2.2提升油田企业管理人员的内控意识

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内控意识,确保油田企业内部控制顺利运行是开展油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保证,内部控制的缺陷极大地增加财务管理工作风险。油田企业管理人员肩负着营造良好控制环境的责任。加上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需要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只有油田企业内部员工具备内控意识,才能更好的实现油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还要树立现代化财务管理理念,避免出现“重核算,轻管理”的现象。

2.3优化油田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组织结构

油田企业要想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率,有效避免财务风险,首先就要更新财务会计管理观念,提高对油田企业财务工作的重视,构建科学合理的财务会计管理组织结构。明确相关部门的权限和职能,使油田企业各部门积极的配合财务部门的工作,帮助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人员做好财务分析和管理工作,从而及时发现油田企业潜在的财务风险,为油田企业领导决策提供准确的财务依据,从而使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得到提高。

2.4建设良好的油田企业财务监控管理氛围

营造一个良好的油田企业财务管理氛围是健全油田企业财务管理的必要手段,良好管理氛围的营造首先需要科学高效的油田企业财务管理和监督制度,开展油田企业财务管理和监督机制的必要和先决条件就是进行授权监控,需要我们充分了解和认识到,油田企业财务管理进行全力配置的基础就是授权监控,授权监控的不完善会直接影响企业财务管理权利的配置。此外,还需要我们能够充分利用企业文化进行油田企业行为规范和奖励,提升企业整体的价值观念,进行市场的规范化,充分发挥市场的监督作用。最后还需要油田企业能够充分的认识到财务监督系统多元化建设的必要性,建立油田企业内外部多元化监督是确保油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有效运行的重要和关键手段。

2.5强化油田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升财务工作质量

油田企业需要做好与软件开发公司的联系工作和对财务信息硬件投资工作,提升油田企业信息管理软件,强化油田企业信息管理软件操作培训工作,建立一个统一有效的信息平台,为油田企业财务集约化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保障。特别是针对当前油田企业中存在的不足。更是要加快油田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与推广,确保整体系统的灵活性和实用价值,为油田企业财务集约化管理工作提供新的需求,做好应用部署工作。

3小结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后油田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油田企业领导人员和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要能够充分的认识到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问题的解决,建立和完善油田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提升油田企业财务管理能力,做好油田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只有这样更好的开展油田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帮助油田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作者:赵敏 单位:渤海钻探第五钻井分公司

第四篇: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问题及对策分析

1新时期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企业财务管理意识薄弱

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越来越注重经济效益的提升,而忽视了企业的管理工作,作为企业管理重要内容的财务管理工作自然也就没有被提起重视。这主要是由于企业管理者和工作人员财务管理意识淡薄,甚至有部分企业管理者认为财务管理只是单纯的会计记账的过程,没有意识到财务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作用,财务管理水平也很难得到提升。另外,企业管理者财务管理意识淡薄还体现在缺乏财务风险意识。对于企业来说,大部分业务活动都会涉及资金、财务等方面的内容,因而不可避免的就要面临财务风险。但是,目前还有很多企业管理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没有建立严格的财务风险控制和防范制度,不能及时发现企业潜在的财务风险,很可能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最终影响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1.2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企业都将大部分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因而忽略了内部管理工作,在财务管理方面的一点表现就是内部控制制度方面存在漏洞,部分岗位还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流程和体系,相关制度还比较落后,内部审计和财务监督工作也不能切实发挥作用;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分工不明、职责不清,账务信息核实不清楚、不规范,很容易造成企业资产管理、财务管理方面的混乱。另外,部分企业在账务管理方面较为松散,坏账较多且得不到及时的处理,这就给企业造成了一项很大的财务负担。

1.3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经济社会的发展给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带来了挑战,目前还有很多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不能满足现阶段企业发展和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主要表现在,第一,企业部分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较低,缺乏必要的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存在少数财务会计工作人员无证上岗的现象,导致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难以得到提升;第二,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观念落后,缺乏责任意识,职业道德素质偏低,不能积极主动的去发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风险,造成企业财务信息失真的现象。另外,相关部门缺乏对企业财务工作人员的任职资格、业务能力、专业技术水平等进行相应的考核,严重阻碍着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2新时期做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对策

2.1正确认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要想切实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效率,最关键的就是需要企业管理者和工作人员更新观念,提高财务管理意识,加强对财务工作的宣传,使企业全体员工正确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经营发展的作用。加强对财会工作人员的素质培训,帮助其形成正确、科学的财务管理意识。另外,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保持思想和观念上的先进性,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不断改进财务管理工作模式,从而提高财务工作的整体质量。企业还要树立财务风险意识,时刻关注市场的变化和企业内部发展情况,从而帮助企业有效的防范和应对财务风险。

2.2完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和监督机制

高效的财务管理工作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和监督机制作为保障,首先,企业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确立岗位责任制,明确各岗位人员的职责权限,尤其是对于会计、出纳这类不相容职务一定要按照规定进行人员配置,还可以实行轮岗制度,这有助于不同岗位之间相互监督,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其次,企业还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监督机制,对于企业涉及到财务、资金等内容的业务流程要做到严格控制和监督,防止资金外流。同时,严格的监督机制还有助于督促员工积极高效的完成工作内容。此外,企业还可以建立内部稽查制度,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相关的成本控制、费用管理等内容进行严格审查,防止出现资金浪费、公款私用的现象,从而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性。

2.3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队伍建设

随着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推进,现代社会和企业都对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只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财务管理工作队伍,才能切实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质量,因此,在新时期,现代企业必须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队伍的建设。企业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教育培训,除了要丰富其专业知识水平,提高其基本的业务技能之外,还要对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其树立责任意识和财务风险意识,这样财务管理工作人员除了能做好基本的财务管理工作之外,还能帮助企业及时发现财务、资金等方面潜在的风险,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合法权益得到有力的保障,从而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3结语

综上,现代企业要想通过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水平,实现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现阶段财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树立现代化的财务管理观念,完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和监督机制,并且不断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队伍建设,进而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

作者:李娜 单位:唐山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高校后勤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探讨

一、我国高校后勤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一)财务管理模式多样化

十多年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出现了“小机关大实体”、“甲乙方分开”、“向社会企业托管”等多种模式,因高校后勤企业管理模式不同,财务管理模式也各异。一是,后勤不设财务部门,仅在学校财务处设立后勤财务科负责后勤财务的核算工作;二是,后勤财务独立设置,模拟企业化运作,接受学校相关部门的审计和监督;三是,后勤服务向社会企业托管的高校,学校不单独设置后勤财务核算机构,后勤经费完全纳入学校财务核算。

(二)财务核算体系不规范

后勤企业经营范围主要涉及餐饮、住宿、幼儿教育、医疗服务、物业管理、商贸服务等诸多行业,行业跨度大、涉及面广、收入性质复杂。高校后勤企业脱胎于学校,大部分未注册为独立法人,与学校之间的产权关系不明确,国家对高校后勤财务核算又没有统一的规范,使财务信息缺乏可比性,难以为高校后勤企业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三)财务管理职能行政化

高校后勤企业在管理上受学校行政管理模式的影响,凡事无论大小“一支笔”审批,财务管理行政化,程序复杂、效率低下。高校后勤财务部门重“管理”轻“服务”,重视对资金、成本和财务审批程序的管理,缺少对业务部门的“服务”职能,财务的分析评价职能和业务指导职能弱化。

二、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运行模式

(一)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

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是将战略决策和经营管理权全部集中于公司总部,各级分公司或子公司只有执行权,母公司是集团财务活动决策中心,子公司是执行中心。这种模式的优点是:集团整体财务活动统一性高;财务资源共享,合理配置;易于监控成员企业异常行为;降低财务决策风险。缺点是:决策效率低;制约子公司理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往往通过行政命令替代市场行为,不能适应资本结构多元化和市场经营多元化的企业,很容易造成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两难境地。

(二)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

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是指财务决策权分散于各个子公司,子公司相对独立,母公司不干预子公司的财务管理活动,只对子公司的财务完成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反应机制灵活,子公司能够根据市场经营情况机动灵活的进行财务决策;分散了母公司融资风险,建立了一道防火墙,自行筹资、自担风险;有利于调动成员公司积极性和创造性,决策机制灵活,抓住商业机会。缺点是:集团总部决策和控制能力弱化,不利于整个集团财务资源优化配置;各成员企业财务目标不协调,很难实现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影响规模经济性的发挥,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相融型财务管理模式

相融型财务管理模式是指集权型和分权型相结合的财务管理模式。集团企业财务战略、投融资管理、财务制度建设和内控管理等职能统一到集团总部,各分公司或子公司有相对独立的财务管理权,负责日常财务核算、成本管控、财务分析等职能。这种做法有利于调动子公司积极性,同时也兼顾集团的整体利益。优点是:有利于发挥母公司的总体协调功能,调动子公司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集团公司的整体安排调度,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调剂资金余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降低财务成本。但相融型财务管理模式也应避免以下问题:一是,名义上是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实际在财务制度设计上仍是集权型;二是,名义上是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在实际工作中相关政策得不到落实,实际上仍执行的是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三是,名义上是集权和分权相结合,实际上没有一种具体的管理模式,财务管理模式摇摆不定,最终为企业埋下了巨大的财务隐患。

三、建立适合高校后勤集团企业发展的财务管理模式

(一)建立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模式

高校后勤企业大多成形于2000年前后,发展时间较短,但却横跨多个行业,虽然从总体目标上来讲高校后勤企业都是要坚持教育属性和经济属性并重,坚持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服务和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三服务两育人”宗旨,但涉及到学生公寓管理、餐饮服务、校园绿化、水电暖保障等具体的业务,每个行业都有自身的经营和管理特点,必须遵循各自行业发展规律。因此,只有建立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财务管理模式才能适应高校后勤集团的特点,既充分调动后勤集团各中心和子公司的积极性又确保其财务决策目标与集团总体财务目标的一致性。在集权方面,高校后勤集团要做到:第一,建立结算中心,统一资金管理;第二,建立预算管理制度,推广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第三,统一投资决策管理,规范投资行为;第四,统一财务管理制度和核算规则,实现财务管理规范化。在分权方面,要做到:第一,各子公司可以根据自身特点独立设置财务机构;第二,建立分级财务审批制度,下发财务审批权;第三,制定母子公司利润分配原则,调动子公司增收节支的积极性;第四,各子公司根据行业特点建立企业财务分析评价体系,发挥财务分析评价职能。

(二)建立全面、全程协同的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

我们已经进入了互联网+的时代,信息集成和大数据已经实现了很多以前我们想都不敢想的功能,集团企业的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中信息集成程度最高的一项业务,建立全面、全程协同的财务管理系统成为了高校后勤集团财务管理的必由之路,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可以在分权和充分授权的条件下实现财务信息的自动集成、监控和分析评价,是财务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管理模式的最佳实现途径。目前,建立全面、全程协同的财务管理系统已经不是技术问题,在企业财务管理及资源管理方面已经有很多现成的软件和成功的经验可循,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意识却制约着财务管理系统的建立与应用。大多数高校后勤集团应管理水平不高,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对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的认识还停留在只要买了用友、金蝶等财务软件,实现了计算机记账就是实现了财务信息化的层面,与全面、全程协同的财务信息管理模式还相差甚远。高校后勤集团要想建立全面、全程协同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就要在全面和全程协同上下文章,全面协同是指企业全业务链协同,不仅涉及到财务管理部门,还要涉及到采购、生产、销售等业务部门和资产、人事等职能管理部门,需要企业各类信息的实时集成与融合;全程协同从狭义上将指财务预算、审批、核算、报表生成与财务分析等各个财务管理环节实时动态管理,实现财务信息的实时收集管理、动态分析评价,从而实现在线管理、实时监督。

(三)加强高校后勤集团财务内部控制管理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也已经于2014年正是实施,依法治国、依法治校、依法办事已经成为了社会各届的共识。在高校这一大的背景下,作为脱胎于高校又服务于高校的后勤企业要完善董事会领导下的企业财务决策机制,健全高校后勤集团内部审计机构,完善内部审计制度、责任人离任审计制度、重大投资追踪评价和审计制度,适当适时引入第三方外部审计;健全和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主动接受社会职能部门与学校财务、审计部门监督;推行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实时监控和异常情况自动预警;监控监督资金流向、降低融资成本,保持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吴加顺 单位:河北大学后勤集团

第六篇:企业财务管理精细化管理应用

1企业财务管理中实行精细化作业的重要性

在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中,将财务工作更加细化,是经营管理的基本需求,准确的数据资料能帮助企业更好地完成财务管理工作,这也是财务管理的追求。精细化管理能快速推动财务管理的优化,明确财务控制的目的,减少遭受的各种财务风险。另外,精细化管理能有效减少运营当中的风险,及时发现潜在隐患并处理,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精细化的财务管理能在业务流程上管理公司投入的资金,拓展管理、服务领域,统筹规划企业的可利用资源,推进资源的有效利用,达到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目标。

2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具体内涵

2.1促进并健全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

作为公司进行管理的工具之一,全面预算管理不仅能增强市场的前瞻性,也能管控好成本。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主要分为投资支出及收益两方面内容。依照前一年企业的投资收益情况及具体规划,确定该年的投资预算,全面考察市场及投资项目的状况,进一步确定所要投资的结构及模式,并在调整存量资产时就明确预算,为企业规划好预算的投资方向及规模,制定切实的收益目标。

2.2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防范财务风险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内容。精细化的财务管理不能离开内控体制单独实行,同时对内部控制机制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因为只有加强内控制度的精细化、严格性才能更好地抵御财务风险。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和财务管理精细化是互相影响的。精细化的财务管理要求企业更加细致地做好节点控制工作,以尽可能降低财务风险。

2.3精细化的作业成本管理

同以往的成本核算法进行比较,作业成本法的优点在于其能更为准确地发现并分摊共同费用。借助这种成本核算法,企业可把每个成本费用的项目、流程作业、产品和服务等研究出科学的模型,并借助实际作业的方式,分摊项目成本。然而,作业分析需要同作业成本中心建立明确的联系,企业应在综合考虑各岗位情况的前提下确定作业成本。例如,不少机构和产品密不可分,如生产车间,相关成本及资源可摊入产品中;还有的和作业相关,如售后服务中心,应依照实际的成本动因来分摊产品成本。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企业的基层机构通常为综合性职能部门,甚至会出现一人多岗的状况,令作业成本的确定产生一定困扰。一般来说,基层部门所设置的作业成本中心不要多于三个,这样做的目的是使企业效益最大化。

2.4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

企业的财务部常常为应付某些决策支持信息而变得力不从心,效率低下,不容易为企业决策提供明晰的指引。财务管理的精细化除了追求精细外,也追求时效,而财务信息化建设恰巧能解决这个问题。财务信息化建设,能节省大量人力、物力,保障相关信息传递、分享和使用的及时性、准确性。

3精细化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精细化管理具有普遍性的特征,结合这种管理模式进行财务管理,能增加企业的利润和收益。下面以供暖公司为例,对精细化管理实际应用加以分析。

3.1成本核算

企业管控是将收益作为核心的,借助利润总额的核算完成评价工作,分析每个利润中心的责任利润。利润总额是供暖公司热费等专项收入减掉支出费用后计算得出的,一般收入只包含热费收入,但是支出却涵盖了两方面内容,即成本支出和可控的企业管理费用支出。其计算方式为:热费收入减分公司可控成本支出,再减掉管理费,得到分公司的利润,以此来考核各分公司的责任人,推动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建立系统的成本核算机制,令成本核算可以帮助企业加强成本控制、完成参考决策等。企业在进行汇总核算时,必须严格检查基层单位在成本支出方面的合理性,成本计算的正确性,确定无误后,归集并分配生产成本,最终核算出供热总支出。供暖公司的成本计算需要以基础工作为依托,完善原始记录,保证专人负责,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做到投入与产出有据可依,真实无误。

3.2控制、监督

企业支出费用选用有效的体制进行管控和约束,强化管理及监督力度,对于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漏洞及时发现、及早改进,努力降低成本耗用。明确成本管理的重要核心,通过投入产出等系统的管理方法,从本质上掌控重点成本项目。企业各职能部门必须明确自身职责范围,明确控制区域。然而,由于市场竞争给企业带来巨大挑战和压力,因此也促进了财务精细化管理的进程,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的水平,将直接决定企业今后的决策规划及发展方向。从现在的状况来看,精细化的财务管理已经得到了迅速普及和应用,对于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具有关键作用。

4结语

企业在进行精细化财务管理时,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全局,完全激发财务工作者的热情,继续健全财务管理工作,保障全面预算管理的实行;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增加企业效益,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郭卫红 单位:河南省会计学校

第七篇:企业财务管理与税收管理探析

一、企业的税收管理与财务管理的总体概括

(一)税收管理的相关概念

企业的税收管理主要是指企业内部的相关工作围绕如何纳税、具体纳税额的多少等方面问题所展开的经营活动。这是企业在社会经营过程中必须履行的义务,从而向社会的经济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在进行税收管理的过程中,具体表现形式有:(1)企业依法进行的税收管理是为了减少自己税收费用的支出。在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条件下,企业在内部开展一系列的税收管理工作,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税收管理工作,从而达到降低企业税收成本费用支出的最终目的。这也是企业税收管理工作的关键点,是保证企业正常经营的有效措施。在进行相关的准确计算后,企业必须按期缴纳相应的税额。同时,相关的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履行纳税工作过程中的相应义务,这样企业可以根据纳税过程中的综合影响因素进一步完善税收管理机制,从而消除未来纳税工作中的一系列不安全隐患;(2)在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过程中,社会的各项事业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纳税工作的有效开展实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是反映国家财政状况的最好方式,也是国家进行各项经济建设的有力保障。在出台相关的税收政策之前,国家的相关部门也会结合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进行预先的评估,从而使出台实施的各项税收政策给予企业最大的优惠,将这些费用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超出企业所能承受的最大心理底线。税收管理是企业与国家最新的相关税收政策有效的结合点。通过税收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企业可以及时地了解到国家最新的税收优惠政策。企业根据这些政策的要求,从而对自己接下来的经济活动部署做出相应调整,保证自己生产活动效益的最大化。依法纳税是任何企业必须履行的义务,做好纳税工作,是企业经营活动有效开展的保障。通过科学有效的税收管理工作,企业可以随时地掌握国家税收政策的动态变化。这对企业的经营范围提供了更多灵活自由的选择,也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的科学有效的政策指导,从而使企业可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做出一些必要的纳税调整措施,减轻自己的纳税负担,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科学合理的税收管理工作,是企业创造更多利润价值的前提,也是企业增强自身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措施。

(二)财务管理的相关概念

财务管理是企业进行自身经济活动的核心工作,它关系着企业内部的资金安全,是企业进行投资规划的重要指导部门。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有效,是保障企业自身正常经营活动的关键所在,是企业进行项目预估时的重要参考依据。财务管理部门所发挥的职能作用,是企业内部正常经济秩序维持的可靠保证,也是维系企业对外交流活动的桥梁。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有利于为企业整体的经济规划提供现实的参考依据,也是企业投资信心的主要来源。做好财务管理工作,需要财务管理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最大限度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充分发挥出自己工作岗位的最大职能,真正地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同时,财务管理部门应该及时地完善自己的相关工作机制,加强员工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自己部门整体的工作效率。同时,财务管理关系着企业内部所有的资金安全,必须时刻对相关的财务管理工作者提高安全教育,从而使他们真正意识到自己工作岗位的特殊性,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履行自己应尽的岗位职责。

(三)财务管理与税务管理的关系

在企业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财务管理与税收管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者相互协作、互相配合,将企业的相关工作落到了实处,这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具体的工作内容中,企业的税收管理工作的一切来源基础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最终归宿是税收管理。当企业在具体经营活动中创造的利润价值较小时,相应的纳税总额也会减少。财务管理的有效开展,促进了税收管理的科学规范。当企业在实际纳税工作中出现偷税漏税的违法行为时,其财务管理工作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为了规避这些风险,企业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该加强对这两方面工作的管理,保证二者正常工作的协调性。同时,企业也应该依法规范自己的纳税行为,保证其符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避免自己受到执法部门的调查处罚。

二、企业开展税收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一)避免执法人员的审查

当企业通过税收管理对于税源的主要组成部分进行监督核实,就能找到其中多余的或是可以省略的税源,这对企业减少纳税成本具有一定的意义。税收主要来源于企业社会经营活动中创造的利润。税额的多少与企业的利润成反比关系,税额越大,企业获利的部分就越少。但是,企业必须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调整自己的经营活动。利用偷税、漏税从而达到减少自己纳税额度的行为,必将受到国家相关执法部门的审查。为了避免受到执法人员的审查,企业必须认真做好自己的税收管理工作。

(二)降低相关的税收风险

在企业的日常经营过程中,由于自身产品的市场定位,以及销售过程的各种问题,企业的业务就会受到影响。此时,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由于自身业务的局限性,不会受到太大的税收风险。但是,对于一些大型的社会企业,面对自己种类繁多的产品,当其销量受到一些不良的影响时,纳税种类的增多就会为财务工作者带来一定重影响,造成了大量的资产损失。这是任何企业在税收管理方面不愿看到的局面。

三、改善企业财务管理和税收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财务管理和税收管理一直都是企业工作的重点。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保证了企业自身经济的正常运转,是企业资金流动不受危害的重要保障。而税收管理是企业在从事相关的社会经济活动时,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进行依法纳税过程中所展开的管理工作。这保证了企业在社会经营活动中地位的合法性,也体现了作为纳税如人必须履行的义务的必然要求。但是,在某些企业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财务管理和税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由于自己综合素质的影响,造成了企业资金的损失,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的意识观念淡薄、专业能力不高,已经影响到了企业的正常发展。因此,只有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企业才能在税收管理和财务管理方面做的更加出色。

(二)完善企业的监管机制

在企业的实际工作部署中,上级领导的决策往往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无论是财务管理部门,还是税务管理部门,对于企业的经济发展都有重要影响。这些部门能否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出自己最大的职能作用,除了自身的业务水平需要提升外,也需要企业的上级领导加大重视程度,尽快完善相应的监管机制。规范合理的监管机制,可以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和税务管理更加透明化,对于企业的发展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监管机制的成立,也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和税务管理方面的工作人员更加的尽心尽力,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四、结束语

税收管理权范文7

关键词:挑战;新型城镇化;税收政策

一、新型城镇化对税收提出严峻挑战

(一)现行税收体制下事权税权不对等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央财政收入占整个财政收入的比重迅速下降,由1979年的46.8%下降为1993年的31.6%,中央财政收支必须依靠地方财政收入才能平衡,正是这场财政危机,让中央痛下决心,于1994年拉开分税制改革的序幕。分税制改革对国家集中财力发展经济起着重要支撑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其在运行中也暴露出了一定的弊端。2015年中央税收收入为62260亿元(占全国税收收入比重为49.8%),中央政府支出为25542亿元(占总支出比重为14.5%);地方税收收入为62662亿元(占全国税收收入比重为50.2%),地方政府支出150336亿元(占总支出比重为85.5%)。虽然地方税收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略有上升,但财政支出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地方财政支出规模是中央财政支出规模的5倍左右,由此导致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中央与地方之间事权与税权的不对称,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地方城镇发展。地方财力供给不足则是新型城镇化建设所面临的制约因素,而税收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在破解“半城镇化”问题时不得不保持一个较高且稳定的增长速度。

(二)地方税收体系薄弱

“营改增”之后,规模大约1.9万亿的营业税变成了中央和地方共享的增值税,地方税收体系受到严重削弱,地方政府面临着缺乏主体税种的不利境地。目前的过渡政策是“中央分享增值税的50%,地方按税收缴纳地分享增值税的50%,确保地方既有财力不变”,尽管不会对地方财政收入造成影响,但现行税法规定“营改增”后新增企业所得税纳税人由国税部门管辖,再加上已有纳税人不可避免消亡,地税部门管辖的企业所得税纳税人数量会减少。税收征管权力由地税移交至国税,必将在一定程度冲击地方政府利益,影响地方政府积极性。另外,土地城镇化可增加地方财力,诱发地方政府过度出让土地,依赖土地出让金来推进城镇化建设。土地资源具有稀缺性,长期依赖土地收入维持城镇化建设,会消耗大量土地资源,容易形成粗放式的土地经营模式。因此,充实地方税体系,增加地方税体系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程度,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环境税收制度亟需完善

尽管酝酿已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已经公布并自2018年起施行,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保护城镇环境的税制方面还存在亟待完善的地方。中国目前的税制结构是采用“融入性”环境税制的办法,把环保的税收措施分散在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资源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等税种中,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削减污染、改善环境的作用,但由于各税种较为分散,彼此没有衔接配合,侧重点不同,税收的环保效果功能大大弱化。现在的环境保护税设计趋于保守,仅是在总体上平移了原排污费的负担,征税覆盖范围不够宽阔,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现行绿色税收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环境保护税的初衷是要求环保税税率充分反映污染者的外部成本,而现行的环保税税率设定偏低,很有可能导致污染者的纳税成本低于治污成本,污染企业宁愿缴纳环保税也不愿意治理污染。

(四)税收征管质量有待提高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发展大背景下,城镇的集聚效应日益显现,不仅居民向城镇聚集,而且产业也不断向城镇聚集,使得大量纳税人涌入中心城镇。地方税源构成和征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纳税人分类更加细化,税源的复杂性、隐蔽性、流动性越来越强,出现了经营多元化、分配多样化等特点,税源控管难度不断增大。例如,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涉及大量的土地征用、转让、置换、租赁,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房地产建筑等行为,这些业务核算复杂,收支隐蔽,极易造成税款流失。城镇化建设中的诸多新变化,都对现行税收征管机制提出严峻挑战。因此,努力降低税收征管成本,增加纳税人的税收遵从度,提高税收征管效率,使税收更多地转换为城镇公共服务,造福于老百姓,不仅是摆在税务机关面前的一大难题,也是顺应新型城镇化建设潮流的内在要求。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税收建议

(一)健全事权与税权相匹配的体制

进一步理清中央和地方的事权与税权非常重要,应该努力破解“税权上移、事权下移;上出政策、下出资金”的困境,把顶层设计和地方试点相结合,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主动性,使地方政府不再因推动户籍改革的成本过高而发愁,真正有财力来解决人口城镇化问题,与中央形成合力来推动城镇化发展。同时,要赋予地方一定的税权,即税收立法权和税收管理权,实现事权与税权相统一。有财税人士表示:“地方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如果税收管理权限归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会更积极一点,说不定就能收上来更多税,干更多事情,出更多政绩。”拥有了必要的税权,地方才能够因地制宜,依据本地区的税源分布、征税成本等因素来机动制定本地区的税收政策,使税收政策更具针对性,以适应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需要补充的是,虽然适当下放税权是各国通行的做法,但应依法操作,以免违反税收法定原则,引发混乱。

(二)充实地方税收体系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之后,地方税务机关没有主体税种了。地方的财政收入,除了依赖土地财政以外,更依赖于国税的征收返还。因此,必须考虑为地方税培育新税种,防止地方政府转向行政收费和土地财政。地方税体系的构建应基于保障地方财力和提高城镇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增加直接税比例,减少间接税比例。总理指出:“要合理确定增值税中央和地方分享比例。把适合作为地方收入的税种下划给地方,在税政管理权限方面给地方适当放权。”中央已经确定扩大增值税中央与地方的分享比例,在此基础上建议完善车辆购置税和消费税这两个税种。目前车辆购置税和消费税属于中央税,2015年国内消费税收入为10542亿元,车辆购置税为2793亿元。消费税与地方城镇消费密切相关,可行性比较大的做法是将其一部分划给地方变为共享税,或者把消费税作为地方主体税种,有利于地方优化消费市场环境,增加城镇消费需求,拉动城镇经济增长。车辆购置税完全是地方行为,可以放给地方政府来征收管理。在地方税种的税率确定、税收减免等方面,应该给予地方政府适当的权力,有助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构建绿色税收机制

改造资源税。一是扩大征税范围,草原、湿地、森林和滩涂等自然资源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这些资源的消耗污染等问题也日益严重,应在条件成熟时将其列入征收范围;二是提高征收标准,在避免重复征税的前提下,对不可再生资源可考虑从单一生产环节征税逐步扩展至生产、流通、消费等多环节,限制掠夺性开发;三是严格规定税款用途。资源税税款不应作为一般财政收入来搞建设、发工资等,而是专门用于资源与环境保护事业发展之需。完善消费税。扩大征税范围,将高污染、高能耗产品以及难以回收利用的材料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建议将煤炭纳入消费税税目,刺激企业高效利用煤炭资源,同时对含硫量超低的清洁型煤炭则免征消费税。对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应根据其污染程度,设计差别税率,适当提高对轿车、摩托车、汽油、柴油等消费税的征税额,抑制石油消费。健全绿色税种。中国的环境保护税法已向社会公开,应当以此为契机,加大公共宣传力度,突出环境税的生态保护角色,减少征税阻力。绿色税种不宜普遍征收,建议针对一些主要污染物和污染环境行为开征绿色税种,如垃圾税、二氧化硫税、二氧化碳税、噪音税、水污染税等。环境税收入在归属和使用上应向地方政府倾斜,由地方政府承担更多的环境治理以及监督管理职责,并着力在税率水平、覆盖范围等方面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四)深化税收征管体制改革

要进一步深化国税、地税合作,努力建立以自主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分类分级管理为重点,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数据管理为抓手,以科技信息化为支撑的税法遵从型管理模式,提高城镇化税收征管效率。要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手段,完善“一站式,一窗式”服务,推进限时办结制,简化办税程序。要进一步创新服务方式,建立纳税提醒服务制度,延伸税收公告制度,推进网上申报、电话申报、邮寄申报等多元化申报方式,减少纳税成本,使纳税服务贴近实际。要加强计算机软件开发,建立中心数据处理系统和执法决策支持信息处理系统;要逐步完善涉税外部信息系统,建立与财政、工商、劳保、金融等部门的数据网络交换系统,实行数据共享;要运用计算机对税收征管过程实施有效监控,把纳税人的所有涉税情况纳入网络监控中。要注重风险导向,加强税源专业化管理,由固定管户向非固定管户转变,由无差别管理向差别化管理转变。要建立上下联动、横向互动、内外协作的税源管理机制,强化税收分析,突出纳税评估,发挥税务稽查的震慑作用。要进一步优化税收法制环境,健全税收基本法统领下的各单行法律法规;要努力建立税务警察制度,提高税务司法水平,维护税法尊严;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深化护税联动体制;要进一步完善税务机制,充分发挥税务中介的作用,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税收管理权范文8

关键词:税收风险管理;税收征管体制;数据治税

2015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本轮改革旨在解决职责不够清晰、执法不够统一、办税不够便利、管理不够科学、组织不够完善、环境不够优化等问题,提出到2020年建成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匹配的现代税收征管体制。2018年国务院提出改革国税、地税征管体制,将省级和省级以下国税、地税机构合并,实行以国家税务总局为主与省(区、市)人民政府双重领导管理体制,由此掀开全面深化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序幕。新一轮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对税收风险管理产生哪些影响,未来税收风险管理发展变化的趋势是什么,需要关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都是亟需解决的新课题。

一、税收征管体制改革的基本问题

(一)税收征管体制的内涵

税收征管体制是处理国家内部机构间税权配置关系、政府间税收收入关系和税收征管关系的基本制度,是税收制度、财政管理体制和宏观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税收管理体制模式、国家机构间税权关系、政府间税收收入关系和政府间税收征管关系等基本要素。在税权配置关系上,税收立法权在人大,税收执法、税收管理则是税务部门的职能。因此,提升税法遵从度和行政效能,降低税收流失率和税收成本,是税务部门的主业。

(二)税收征管体制改革的背景

1.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列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意味着党的执政理念在理论上有新突破,标志着由“治理”取代“管理”,成为新时期深化改革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使国家治理体系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国家治理者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制度治理国家,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效能;就是要进一步理顺各治理主体的协调匹配,正确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之间关系;进一步创新国家治理的方式方法。税收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支柱和保障,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已然不仅仅在财税或经济层面,而被提升到国家治理层面。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意。2015年党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战略,着力破解高行政成本、高税费成本和高融资成本这三大供给约束。强调包括经济活动主体、生产要素、要素升级、结构变动、制度变革等在内的“供给侧”因素共同发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强调不仅要调整供给结构的数量关系,而且要推动整个结构系统的转换、升级和质量提升。既包括生产力的调整,也包含生产关系的变革;既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也要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税收征管体制改革要求税收供给侧各要素协同发力,提高行政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3.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税收征管体制主要依附于财政管理体制而存在,其本身的相对独立性不足,这不仅限制了税收征管体制的地位,而且制约了税收征管体制的建设,影响了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党的报告作出了中国已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政治判断。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因而,税收征管体制改革是化解经济社会深层次矛盾的迫切要求。

(三)税收征管体制改革的目标

按照中央改革方案要求,征管体制改革本着“统一、整合、聚力”的逻辑主线,最终实现征管体制的改革目标:“构建起优化高效统一的税收征管体系,为纳税人和缴费人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利的服务,提高税法遵从度和社会满意度,提高征管效率,降低征纳成本,增强税费治理能力,确保税收职能作用充分发挥,夯实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

二、税收征管体制改革给税收风险管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新一轮税收征管体制改革既不是对以往国税地税征管体制的修修补补,也不是立足于经济层面的结构性调整,而是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支柱层面的重大变革,必定对各项税收工作产生重要影响,给税收风险管理带来机遇和挑战。

(一)税收风险管理的机遇

1.税收风险管理组织创新的重要历史机遇。1994年实施分税制改革以来,国税地税两套机构并行运转,在组织税收收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政府职能转型,服务型政府、效率型政府的观念深入人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中央大力实施简政放权、放管服改革和优化税收营商环境的国策,两套税务机构并存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以往的组织架构已经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迅猛发展,两套税务机构在应对税收风险方面显得力不从心,税收征管体制改革为税收风险管理的组织创新和管理机制创新提供了很好的历史发展机遇。建立适应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要求的、统一高效的税收风险管理体系,是社会诉求和历史发展的必然。2.税收风险管理系统整合的最佳时间窗口。以往国地税各自为战的税收风险管理体系,在两套机构、两套人马、两套数据库和割裂纳税人信息的情况下,不能高效运转,造成大量征管资源浪费,难以集聚有限的征管力量。当前税收风险控制的方式由小数据、人工识别转向大数据、人工智能控制,税收风险管理正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借税收征管体制改革之机整合国税地税优势资源,在推进组织创新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税收风险管理系统,对未来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人力资源配置优化集成的有利契机。推行税收风险管理急需大批从事风险管理业务的专业人才,但两套税务机构使本来就匮乏的专业人才资源捉襟见肘,难以形成合力。应当以此为契机,集中国地税各自人才优势,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二)税收风险管理的挑战

1.税收风险管理理念需要转变。传统风控模式更多针对传统经济模式,面对蓬勃发展的新型经济模式已不能适应时展要求。面对电子商务、知识经济、数字经济等新经济形态,需要税务部门同社会多方面协同合作。税务部门要由单打独斗转向社会化治理,引入社会各方力量,打造税收社会化治理平台,运用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实施税收治理,从经验管理转向数据治理,从经验管理和技能管理转向知识管理和智能管理。2.税收风险管理能力需要提升。新一轮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已在税务管理组织架构方面作出重大调整。譬如,专门成立了税收风控局、大企业税收管理服务局和税收经济分析局等直属机构。然而,从税收风险管理的人员结构看,高学历占比低、相关专业对口人员占比低、既有业务工作经验又有专业技能的人员占比低,同时人员配置严重不足;从风险管理层次看,往往把精力放在风险识别、等级评定、应对处理和绩效评价这四个环节上,对税收风险战略管理重视不够;从风险管理的技术手段看,数据源严重不足,数据挖掘技术尚未得到实质性应用。譬如,对纳税人行为及其风险特征进行画像,并没有涉及深层次的问题,更没涉及战略层面的系统性风险(如产业税收风险、税制风险、体制风险),长期停留在对纳税人广泛给予风险提醒的层面,这显然是不够的。3.税收风险管理体系需要完善。税收风险管理体系应当包括组织体系、数据信息平台体系、风险特征指标体系、风险评估技术体系、部门分工协作体系和专业人才体系等。从目前情况看,组织体系初步建立,风险特征指标体系初具规模,但在数据信息平台体系、风险评估技术体系、部门分工协作体系和专业人才体系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尽快补齐短板,建立和完善税收风险公共治理体系和国家统一的税收大数据库乃是当务之急。

三、税收风险管理发展变化趋势

从管理范围上,需要从现行的一般税收风险管理转向税收风险战略管理,就是将风险管理的视野扩展到税收治理的各个领域,包括税收的立法、执法、司法,以及税收管理服务的全流程。一方面要从纳税风险、执法风险延伸到体制风险、税制风险,另一方面还要将社保费和“五险”等非税收入纳入风险管理的范围。从技术手段上,需要从目前的小数据税收风险管理转向大数据税收风险管理,主要运用数据挖掘和可视化技术。数据类型逐渐多元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是传统分析工具无法处理的,如果没有高性能的分析工具,大数据的价值就得不到释放。在大数据条件下,人们更加关注事物之间的关联关系及其运行变化的规律,从中发现知识,对未来做出预测,形成对决策的支持力量。从数据应用方面看,大数据应用是为日常管理决策服务的,是将自动化的算法和业务规则与税务组织现有的管理体系相融合,以机器自动决策的方式为税务人员提供管理决策指导,区别于传统信息系统关注流程化、标准化、规范化,大数据应用关注的是基于数据的管理决策整体效能的提升,或许是针对人、组织、文化、系统等不同方面的干预。大数据应用不应该仅仅关注数据分析的角度,而应支撑整个税收征收管理的优化和演进。

四、提升税收风险管理的建议

新全球化和数字经济背景下,未来税收征管体制改革更关注和解决系统性税收风险,推进和加强全方位税收风险管理,这需要从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加以考虑。

(一)总体战略层面

1.进一步改革完善现行税制。一方面,现行税制已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经济模式和知识经济发展要求,形成新的税收流失,税收风险有不断增加的态势。截至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总规模已超过30万亿元,占GDP总量的三分之一,该比例还将进一步提升。全球数字经济迅速成长,纳税人、纳税地及纳税节点等问题突出。对此,OECD国家给出根据“目的地原则”征税的初步解决方案,但其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需要各国改革现行税制,搞好国际税收协调。另一方面,现行税制本身不合理使实体经济税收负担过重,导致大量偷逃税现象,需要从根本上改革和完善现行税制,构建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相匹配的现代税制体系,通过优化顶层设计消除制度性税收风险。如降低财富创造环节税收负担,恢复经济细胞造血功能;强化消费环节税收,通过改变征收环节优化税收收入结构;进一步通过降低税率扩大税基,通过修订税制堵塞税收漏洞来扩大税基,通过完善全球税收治理来扩大税基,最终实现“低税率、宽税基”模式下的大国轻税政策。2.改革完善税收管理体制模式。分税制强调分权、分税、分管,但国地税机构合并之后,分管就变成了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政府分别对税务机关行使不同的管理权,总局主管税务行政执法,地方政府主管税务机关内部行政管理,两者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分税方面需要给地方更多的份额,通过建立完善的地方税体系来保障,使地方的财力与支出责任相符。党的报告提出要建立地方税体系,这样做可以减少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使地方政府更关心和支持税务工作,有利于形成税收共治格局。3.改革完善税收管理的机制流程。从2005年开始,我国引入税收风险管理机制,按照风险类别等级配置征管资源,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征管资源不足的问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显著提升。然而,现行税收风险管理面临转型升级,无论从管理的理念、管理的范围,还是从管理的手段和流程上都需要变革。必须从战略层面全面认识税收风险存在的多样性,了解系统性税收风险发生、发展和影响的全过程;必须依托大数据思维,运用大数据技术手段来化解深层次的税收风险,为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知识支撑和智力支持。将大数据这种新的技术手段与税收风险战略管理高度融合,形成大数据支撑下的新的机制,这将改变以往税收风险管理的工作机制和流程。

(二)具体策略层面

1.进一步提高纳税遵从。树立以纳税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深入分析纳税人的需求,根据纳税人诉求变革管理组织和管理制度,优化业务流程,提供优质的服务产品,打造智能化的税收知识库,将知识管理作为提升纳税服务的重要手段;根据税收风险的类型和等级优化资源配置,为各类纳税人开展精准画像提供有针对性的纳税服务;实时开展风险识别、风险预测和风险提醒,对风险级别高的纳税人群体、行业和管理环节实施重点布防。2.全面推进依法治税。(1)完善税收立法与司法。在改革优化税制的基础上,提高税收立法层级,强化税法权威,降低和消除税收法制性风险;按照税收风险管理的业务需求,进一步完善《征管法》与相关涉税信息的法律制度,为税务机关获取涉税信息提供法律支撑;以《征管法》修订为契机,对政府及社会职能部门、网络交易平台(如淘宝、京东等电商交易平台)、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新兴的支付平台向税务机关提供的信息名录进行细化,明确其向税务机关及时准确提供涉税信息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同时,改革与完善税收司法,建立健全税收司法保障体系,发挥国家司法力量的强制和威慑作用,对破坏国家税收秩序的严重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厉制裁,可按经济区域设置专门的税务法院。(2)坚持依法行政。在税务行政执法中严格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和权责统一的行政准则,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严格遵守权限法定、程序法定、释法法定原则,依法履行职责,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保持法律底线;进一步完善执法程序、制度流程和制约机制,不断改进税收执法方式,引导、帮助税务干部和纳税人防范法律风险。(3)健全行政监督体系和问责制度。强化税收执法监督,加强税收执法责任制管理,进一步完善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加大税收执法检查和执法监察力度,加强内控机制建设,预防税收执法风险;高度重视纳税人的监督,健全纳税人监督机制,拓宽纳税人监督渠道,依法保障纳税人监督权利;自觉接受其他外部监督,包括人大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审计和财政机关的专门监督以及新闻媒体等社会监督;落实问责制度,严格执行行政监察法、公务员法,坚持有错必纠、有责必问,通过完善制度,明确问责主体、权限、对象、事由、程序和方式,确保权力与责任一致,监督与责任挂钩,有效促进各级税务机关和税务干部依法行政。3.加快推进数据治税和数字治税。(1)树立大数据思维。面对海量的涉税数据和瞬息万变的信息技术,只有树立大数据思维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应对现实挑战。要在税务系统深入普及大数据知识,培养大数据管理技能,力争营造“用数据来说话、用数据来管理、用数据来决策、用数据来创新”的大数据文化氛围。进一步提升大数据技术水平,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结合区块链技术打造数字化税收治理格局,加强对数字经济的全方位税收监管,实现税收治理现代化。(2)搭建大数据风险管理平台。对各类涉税数据,包括征管业务数据、外部交换数据、互联网情报等进行全方位的主题建模、动态采集、全面整合,从而构建一个可扩展的、稳定的、高效的、全面的数据资源平台。在此基础上构建满足各层级用户需要的风险分析及应用系统,并提供从数据处理到应用展现等一系列功能,支撑基于大数据的税收风险管理业务应用,包括税收缺口风险、大企业税收风险、虚开发票风险、税收优惠风险、重点行业税收风险、非税收入风险、个人所得税、社保等分析模块等。(3)健全数据管理职能部门,完善数据管理工作制度。设立专门的部门履行数据管理职能,由该部门集中管理和监控数据,各有关职能部门协作配合并设立数据处理岗,明确工作职责;制发《数据管理办法》《数据管理责任追究暂行办法》,明确数据管理部门的职责范围、工作程序、监控内容、考核奖惩等,建立数据通报、培训等制度,制定信息采集、审核、录入、分析比对、信息传递等相关办法,使数据监管与运用工作规范化。(4)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大数据时代下,随着“金税三期”的推广应用,纳税人涉税信息正在逐步集中,亟需一批全面掌握财会税收、数理统计、数据分析、信息化技术等相关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应具备在数据的海洋中探索发现的能力,从而揭示蕴含在大数据中的税收经济规律和涉税风险疑点,开创智慧税务新局面。同时,税务部门应积极开展专业人才培养,邀请相关专家实施分级分类培训,培养一批在相关专业领域有很深造诣的专家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培勇.财税体制改革与国家治理现代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贾绍华.中国税收流失问题研究(第二版)[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5.

[3][奥]迈克·兰,[比]伊内·勒琼.全球数字经济的增值税研究[M].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7.

[4]谢波峰.“互联网+”时代的税收风险管理[J].中国税务,2015(8).

[5]刘军.税收管理战略转型:国际经验与中国选择[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9.

[6]许月刚.我国税收社会化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