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税收计划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煤炭企业成本管理对策
1.完善事前成本管理
要成立成本管控中心,整合财务、企管、调度室等部门的管控职能,解决成本管理中“各自为战”的现象,强化全面预算管理、材料能耗等支出的过程掌控,使矿井走上资源能源节约化的健康发展轨道。在外围制作、维修、材料采购及废旧物资处置上,建立归口评审机制,成立价格管理委员会。在采购过程中,厂家选择、招标定价、质量验收等重点环节全程由设备管理、纪检审计、使用单位等各专业人员参与监督,做到货比三家。
2.注重成本分析
成本分析是成本管控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要安排专人对企业成本发生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入的分析,包括经济技术分析、工艺流程对比、投入产出分析等,要变“事后马后炮”为“事前防疫针”,变结果兑现为过程兑现,建立新型的成本控制及分析体系。
3.千方百计降低材料消耗
在材料的计划管理上,提前计划编制,减少因材料和配件供应不及时对生产的影响。同时,杜绝误提、冒提计划,否则追究材料提交单位和审批人的责任。在废旧材料的回收复用上,实行计划管理,与生产计划同布置、同检查,对条件差、变化大的工作加强单体管理。加强材料支出管理,部分特殊物件领取必须交旧领新,凡是工作所需材料必须开票领料,塑料网、锚杆、钢筋网等特殊材料提前一天备料,特殊情况需经党政一把手同意并联系仓库保管员才能领料。在材料的消耗跟踪管理上,完善材料消耗定额,适当修订日常消耗材料定额不适应实际需要的情况。在材料采购的管理上,对自购材料严格执行比价采购。要成立废旧物资再利用修复管理中心,对升井的所有废旧材料进行甄别和分类管理。如:废旧锚杆、钢材、道木、高压管、风水管路等;制成板梁、底梁、短高压管、弯头、三通等井下常用材料。
4.严格考核,实行成本“重奖重罚”政策
地方税务局风险监控局工作报告
一、总则
第一条本规范所称税收风险是指因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以下简称纳税人)未能按照税法的要求,及时、准确履行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缴纳以及其他纳税义务,而导致税款流失的可能性。
第二条税收风险管理是指税务机关运用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先进的管理和技术手段,识别和评估税收风险,针对不同的税收风险制定不同的管理策略,依法通过服务和管理措施防范和化解税收风险,提高税法遵从度和税收征收水平的过程。税收风险管理以省局税收风险管理平台为依托,主要包括风险管理战略规划及计划制定、风险识别、等级排序及推送、风险应对及反馈、风险应对复审、绩效评价六个步骤。
第三条县局税收风险管理领导小组负责税收风险管理的统筹指导、协调处理重大风险管理事项、指导和督促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第四条税收风险管理实行“统一分析、分类应对”的集约化运行机制,统一风险规划、统一风险识别、统一等级排序及推送、统一监督评价,实施递进式、差异化风险应对。
二、工作职责
第五条风险监控局的主要工作职责:负责大集中系统基础数据审计及数据标准制定,涉税数据加工、产出;负责税收风险管理战略规划、风险计划的拟定和组织实施;负责税收风险管理制度的拟定和管理流程的优化;负责全县各级税务机关的税收风险管理需求的统筹实施;负责组织和参与建立、验证、维护风险识别模型和风险指标;负责组织开展税收风险状况分析;牵头负责风险特征的管理;牵头负责第三方数据的管理工作;负责按户归集风险点,根据排序规则确定风险等级,并推送给相应的风险应对机构;牵头对全县风险管理状况进行绩效评价;负责总局定点联系企业风险管理;牵头负责重点税源监控工作,组织重点税源调查,编写重点税源风险分析报告;负责大企业管理工作;上级交办的其他事项。
税收风险管理在优化营商环境中的实践
一、优化营商环境的大背景
世界银行连续15年每年对全球190个经济体进行评估,包括获得施工许可、跨境贸易、纳税、财产登记、开办企业、获得电力、少数投资者保护、获得信贷、破产、执行合同等共计10个评估指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被认为是投资的风向标。在世界银行2018年10月的《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中,我国营商环境总体评价在190个经济体中位列46位,较上一年的第78位上升32位,是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以来中国最好名次,体现出我国营商环境改善的成绩;其中纳税指标排名为114名,较上一年的130名提升了16位;“开办企业”指标排名第28位,较上一年的第93位大幅跃升65个位次(该指标前年我国位列第127位,逐年大幅进步),开办企业环节从原来的7个减少为4个,平均用时从原来的22.9天减少到8.6天。我国营商环境评价“缴纳税款”的指标体系主要包含五项指标:缴纳次数、时间、负担、税后程序指数与执法规范水平。缴纳的次数表明了公司必须填报和缴纳的税种与频率。时间指标反映了准备、填报和缴纳三个主要税种(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代缴个人所得税)的时间成本。企业税费负担对应世行指标体系中的“总税率”,衡量了企业所承担的税收成本。税外负担包括企业承受的各种收费、罚款、集资、赞助、摊派等税收以外的费用占总营收的比例。报税后程序指数反映了增值税退税的合规时间、获得增值税退税的返还时间、企业所得税审计的合规时间和完成企业所得税审计的时间。税收执法规范水平是对税务部分执法规范性的综合评价。其中纳税次数、纳税所需时间和企业税负负担反映了我国“放管服”改革要点,并体现了上级领导对营商环境构建的相关指导。
二、税收风险管理在优化营商环境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国家税务总局近期提出:“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和实践,对标国际国内营商环境指标,在以往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从制度、方式、渠道、科技等多方面推动突破和创新,从根本上破除制度性、技术性藩篱,打造更便捷、更集约、更低成本、更可信赖的税收营商环境。”在优化营商环境的大背景下,税收风险管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主要有以下体现:1.前端办税开放化。互联网时代,优化税收营商环境要求超越时间、空间和形态限制,发挥“金税三期”和大数据管理平台的作用,将实体办税服务逐步转为全天候的网上、自助和移动的办税服务,让纳税人所有涉税事项逐步实现多渠道申办、全网络流转、回复、全流程无纸化办理,使办税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为纳税人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和体验。此外,随着互联网上“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多种支付方式的日益普及和成熟,实现多渠道缴税方式的创新。2.后端管理智能化。优化税收营商环境既要求便利纳税人、提升纳税人满意度,又提出税收管理应由粗放向精准转型,提高税款征收效率。因此要求我们将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引入税收风险应对工作,依靠各数据信息平台和系统的交互对接,自动收集、整理和应用各方信息,科学统计、分析、比对涉税数据,实现税收大数据的“采集——加工——应用——检验”闭环管理。以电子文档管理系统和风险控制管理平台为基础,智能搜挖、排序和推送税收风险,彻底改变“人盯户、票管税”的传统做法,提高税收管理的质效,打造“智慧税务”,实现“数据管税”。3.涉税流程简约化。优化税收营商环境必须以减轻纳税人负担为出发点,贴近纳税人,注重简化流程和提升效率。我们一方面要做互联网的加法,另一方面更要做办税流程的减法。税务机关应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动态实时清理涉税流程中存在的重复环节,使办理事项的路径和人力资源得到最佳优化,使各环节、各业务节点更加精确,从而达到办理环节最少、办理时间最短、办理速度最快。优化税收营商环境,必须使办税流程应更加简化、规范、统一,进一步实现征纳双方的“双减负”。
三、税收风险管理在优化营商环境中的实践和创新
税务部门正积极开展税收风险管理在优化营商环境中的实践和创新,通过构建“服务型管理+共治型遵从”新型税收风险管理模式,从服务的视角向纳税人推送风险信息,确保纳税人和缴费人对各项税费政策红利“应知尽知”、“应会尽会”、“应享尽享”,从“被管理”转为“自管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办税环境。
(一)主动引导打造“服务型”风险管理
纳税筹划在企业财务管理的应用
提要: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有必要完善并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基于此,研究纳税筹划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分析纳税筹划和企业财务管理之间的联系,认为二者目标一致,职能效应联系紧密,管理内容也大体相似。分析纳税筹划改革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常见问题,讨论在企业财务管理中有效应用纳税筹划的措施,希望为关注此话题的研究者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职能效应;纳税筹划;筹资活动
一、纳税筹划和企业财务管理之间的联系
(一)目标一致,职能效应联系紧密。企业财务管理和纳税筹划二者有着相同的目标,企业进行纳税筹划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企业的税收成本。企业资金流出的形式也包括支付税款,有效的纳税筹划不仅能减少资金流出,还能明显减轻企业的税款负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起到优化企业产业结构的作用,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也会明显提高。企业实施纳税筹划措施,是在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服务。市场经济主体实施纳税筹划管理必须要服从财务管理,企业的财务计划管理也必须要包含纳税筹划。纳税筹划的作用表现在财务决策中,经济主体的纳税金额和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有密切联系。财务规划要以历史数据和远景情况为依据,此外还要添加涉税数据。比如在筹划决策中发行债券关系到涉税风险计算问题。合理的纳税筹划才能保证制定的财务决策更为可行准确。纳税筹划能监督并调控企业的财务相关问题,运用相应手段有效组织企业内部的财务活动,同时也发挥一定协调和指导作用。
(二)管理内容大体相似。从管理的内容展开讨论,在整个财务管理体系中都渗透纳税筹划,包含的内容有日常型业务、资金筹集管理、股权利润分红管理、投资事项管理、资金清算管理,此外财务事项还包括企业重整和企业破产。企业筹资活动的整个过程都涉及到纳税筹划相关内容,有效的纳税筹划能帮助企业财务管理规避税务风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税务成本。纳税筹划的原则是资金未动、筹划先行,而这也会完全贯穿于整个财务管理活动中。企业财务管理与资金来源和具体的使用情况有密切联系,财务工作人员正确处理财务管理工作和纳税筹划工作。与此同时中小企业也要强化对国家税务制度的了解,保证企业整体都有正确的纳税筹划意识。财务人员对纳税筹划法律有正确的认识,才能良好督促企业履行依法纳税义务。相关工作人员对税收制度有一定了解,企业内部发生偷税漏税的可能性也会大大降低。
二、纳税筹划改革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常见问题
市场经济环境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产生一定影响,同时企业的经营活动也会受到纳税筹划改革大环境的深刻影响。在此期间企业内部的财务工作管理人员也会受到一定冲击。对于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来说,正确的处理方式是积极应对挑战,及时发现大环境下企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相关的法律法规会详细介绍企业内部存在的不能抵押的部分。对此财务工作人员应当多加注意,在确定增值税的项目时,要明确其中不能抵押的部分,这些部分不能包含在企业的运作项目中。另外,还有一些其他方面需要缴纳的税款,这些都不能包含在增值税的范围内。从实际情况来看,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常常因为过时而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这些损失的出现很有可能造成其他的经济损失,此时企业的增值税就会产生额外费用,所产生的影响不可忽略。政府部门对这部分的增值税有明确的规定,为了进一步避免由于失误给企业带来损失,就要更好遵循政府作出的相关规定。
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发展前景分析
[提要]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是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战略性制度设计。本文阐述“十三五”时期全国建设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三项改革探索,并分析国家福利型税收让渡模式、自保公助型收入关联模式和个体责任型储蓄积累模式等三种典型养老保险模式,在此基础上从国家、险企和居民三个层面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养老保险;第三支柱;税收递延
自2000年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全国老年群体的绝对和相对数量持续攀升,人口结构由正三角形逐渐向纺锤形过渡,人口老龄化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基本国情。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8.7%,较2000年增长8.37%;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3.5%,接近2000年(6.96%)的2倍;老年抚养比为19.7%。今后5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将以每年约1,000万人的速度增长,截至21世纪中叶,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将达到3.8亿人,占总人口比重27.9%。当前,国家已建立起三支柱养老金体系。第一支柱的主体是基本养老保险,社会保障基金发挥补充作用,作为强制性养老金制度在普及程度和缴费密度上具有优势,但收支压力逐年递增,给中央和地方财政带来沉重负担。企业年金、职业年金构成我国养老金第二支柱,惠及群体和扩容空间有限,2020年弥补地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财政支出达500亿元。第三支柱本应包括保险、基金、信托、股票等多类产品,但由于目前仅将保险纳入税优范围,因此现阶段第三支柱只有税延型养老保险一种形式。“十四五”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最重要的窗口期。大力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不仅能够保障和改善民生,而且会丰富长期资本来源,极大优化资本市场结构,还将有力对冲老龄化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宏观经济增长带来的巨大冲击。
一、“十三五”时期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建设探索
(一)启动个人税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2018年4月12日,财政部会同国家税务总局等五部门下发联合文件,宣布自当年5月1日起在上海市、福建省(含厦门市)和苏州工业园区三地启动为期一年的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顾名思义,“个人税收”表明该政策的作用主体是居民的应税收入,而“递延型”意味着在该制度设计下投保人可将保费在税前列支,待日后领取保险金时再补缴税款。从个体层面来看,立足于当期,这一举措通过抵扣投保人的应纳税所得额,直接减轻了投保人的税收负担。从国家层面来看,该政策不但能够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进而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而且有助于缓解我国老年人口比例持续上升带来的财政支出压力、填补养老金保险体系与税收政策衔接的空缺,此外无身份识别特征的普惠性税收减免还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提升人民幸福感。
(二)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2021年5月16日,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同步出台《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业务方案》,决定于2021年6月1日起在浙江省(含宁波市)和重庆市开展商业养老保险试点,试点期限暂定一年,圈定人保寿险、中国人寿、太平人寿、太保寿险、泰康人寿和新华保险六家保险公司参加此次试点。专属商业养老保险是指以养老保障为目的,领取年龄在60周岁及以上的个人养老年金保险产品,其进步性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交费方式灵活,创新账户式体系。保险公司可设置差异化的保费标准,且投保人交纳的保费在扣除初始费用后全部进入个人账户,在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同时打消其对于保险金到期无法给付的顾虑。二是收益模式多元,凸显长期属性。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在积累期采取“保证+浮动”的收益模式,并设计了有次数和时点限制的投资组合转换功能。三是拓展保险责任,衔接养老服务。除常规的身故责任、年金领取责任外,业务方案还鼓励保险公司以适当方式提供重疾、护理、意外等其他保险责任,以及康养、照护等服务。此举意在引导各保险企业打造差异化险种以提升公司竞争力和市场份额,避免同质化产品泛滥,发挥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优胜劣汰的先天优势。
(三)设立国民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8月18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关于拟设立国民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有关情况的信息披露公告》,对筹建国民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民养老”)的相关事宜进行披露。短短20天后,中国银保监会公开批复文件,同意17位发起人(包括11家银行理财子公司、3家国资公司、2家券商和1家险企)共同注资111.5亿元联合成立国民养老。较之现有养老保险公司,国民养老有三个典型特点:第一,展业基金充足。自2004年首家专业养老保险公司(平安养老)获批成立以来,国内目前共有9家养老保险公司,平均注册资本仅为35亿元,即使是注册资本金最高的新华养老(50亿元)也不足国民养老的一半。国民养老的股东以银行、券商和保险公司等大型金融机构为主,该类行业头部企业客群指数领先、资管规模庞大、资金实力雄厚,即便斥巨资入股国民养老依然资本安全垫扎实。第二,经营范围展延。国民养老开拓了商业养老计划管理和保险兼业代理两大全新业务领域。前者为健全养老金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后者则为国民养老与银行、券商等金融公司建立合作搭建桥梁。第三,行业影响深远。国民养老是国家激活第三支柱养老金市场的一次重大尝试,单就保险业而言,其庞大的体量势必对其他商保企业构成一定挑战,但国民养老有望借助规模优势在业务设计、渠道供给等方面盘活现有资源,提振产业变革、刺激模式创新。
教科体局新经济发展新动能工作计划
以四中全会精神和关于科技工作的重要讲话要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数字经济为重点,以重大平台为抓手,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为推进全市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赣州提供强有力支撑,按照建设实力时尚幸福的发展战略,教育科技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是发挥技术优势,优化智慧教育环境。通过开展智慧校园建设、特色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发挥“互联网+教育”的技术优势,形成智慧教育新名片。将着力改善智慧教育发展基础环境,实现智慧教育发展基础环境提速增智,提升教育城域网承载能力,建设智慧教室,建立电子身份统一认证系统。普及应用移动学习终端和创新实验室、学科教室等新型教学场所,创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智慧教育基础环境。
二是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加快促进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演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全过程。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形成良好的信息思维,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学习、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成为必备的基本素质。
三是加快推进智慧平台建设,全方位实现教育信息化。加快以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作业、智慧管理、智慧生活、智慧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智慧学校建设,因校制宜推进智慧学校的基础环境和人才队伍建设。依托国家、省、市智慧教育应用平台,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智慧物联等信息技术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方位应用,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智慧学校生态体系。到2020年,实现教学点智慧课堂覆盖30%,建成乡村智慧学校25所。到2022年,基本实现智慧课堂覆盖全体教学点、智慧学校建设覆盖所有中小学校、优质数字教学资源覆盖中小学各年级各学科;全面提升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师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努力构建与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四是坚持科技项目支撑,着力推动企业创新。通过社会公开征集、深入企业调研挖掘、企业自主申报等方式,完善科技项目库,积极引导企业开展科技项目攻关,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加大科技计划管理,抓好各级各类科技项目的申报、组织实施和验收等管理;积极开展科技项目绩效评估,切实加大科技计划项目经费使用监督管理力度;2020年,申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6个以上,实施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6个。
五是持优化精准服务,着力提升创新能力。营造深厚的创新氛围,打造创新型。进一步加大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力度,引导一批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后备企业,助推发展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2020年,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家以上,国家和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5家以上。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占GDP比重达1.8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9%。
六是坚持拓宽创新平台,着力加强成果转化。在条件成熟的科技型企业中组建支撑企业发展的研发平台或载体,2020年力争组建市级以上研发平台或载体3个以上;积极开展对接活动,搭建合作平台,全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2020年,科技合同成交额力争达3600万元。
财政局工作总结和财政工作重点
2019年,县财政局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县人大、县政协有效监督下,积极应对收入增速放缓和刚性支出攀升的双重压力,内挖增收潜力、外求政策支援、推进绩效预算、保障重点支出,为建设新时代美丽奠定了坚实的财力保障。
一、2019年工作总结
(一)突出遵规守法、使命担当主题,领导班子合力持续凝聚。时刻把管党治党第一责任人责任扛在肩上,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讲政治贯穿高质量财政建设方方面面,时刻做到“财随政走、政令财行”。自觉提升政治能力。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切实坚定“四个自信”,坚决落实“两个维护”,不断深化对财政政治属性的认识,自觉在预算编制、政策制定、改革推进中践行“财,服从、服务于政”理念,确保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实。进一步强化机关政治建设,引导党员干部践行“三个表率”,建设“模范机关”。坚决抓好政治大事。扎实组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坚持理论学习求深、调查研究求实、检视问题求准、整改落实求严,带头深入基层调研,并组织全局实施调研课题4个;自身和班子查摆问题全部做到立行立改,并取得积极成效。持续强化理论武装,把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围绕党的创新理论,坚持原原本本学、及时跟进学、联系财政实际学,理论水平又有新提升。
(二)全力以赴保增长,狠抓增收节支,财政收入实现量质齐升。坚持把组织财政收入放在工作首位,面对经济增速放缓、减税降费政策的影响,财税部门抢税源、挖潜力、赶进度,充分发挥财政政策、资金吸附带动作用,巩固现有财源,拓展增量财源,财政收入逆势实现首季“开门红”、半年“双过半”,并提前完成全年财政收入任务。全年全部财政收入完成164739万元,同比增长20.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90153万元,同比增长21.1%。
一是全面落实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将财政优惠政策真正惠及小微企业,实实在在减轻小微企业负担,促进实体经济发展,2019年全年减税降费1.4亿元。二是在贯彻国家各项减税降费政策的同时,筑巢引凤,培植财源,立足我县实际,积极出台各项投资促进政策,抓住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历史机遇,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转移,吸引有实力、有潜力、有定力的企业落户。三是加强财税征管,强化综合治税,规范信息采集范围和口径,加强数据审核对比分析,增强涉税信息交流与沟通,实现税收前置审验、源头控税。强化重点税源监控,对重点项目实施动态跟踪管理监测分析。强化财税部门联动,定期督导调度。四是严格执行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基金目录清单制度,健全乱收费投诉举报查处机制;推行“网上缴费”、“异地缴费”,提高非税收入现代化管理水平。五是严控一般性支出。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坚持厉行节约意识,减少非必要的公共经费支出,继续保持“三公”经费零增长。
(三)优化支出结构,集中民生投向,民生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一是加大民生支出。优先保障“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支出,做好民生领域资金保障,重点保障民心工程,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2019年,投资3178万元用于政务服务中心迁址新建工程,方便群众办事,提高了政务服务效率;投资1514万元用于养老敬老惠民工程,建设了南关老年公寓、选将营敬老院、鱼儿山扶贫幸福院,可解决310名贫困老人生活问题;投资420万元完成12个县城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改善了老旧小区环境;投资846万元,对县城主城区小街小巷破损路面和老化污水管网进行了修复,在无照明街巷增设路灯,对原有街巷路灯及时维护、维修;投资280万元,改建了24处县城水冲公厕,提升了县城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镇低保由每月600元提高至每月650元;农村低保由每年4200元提高至每年4500元,惠及城镇人口2400人、农村人口25700人。二是强化重点支出。加强资金调度,加大财力保障重点支出,集中财力向重点项目、脱贫攻坚、生态保护、民生保障、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倾斜。重点保障各类生态功能区保护资金16274万元;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及学生资助资金12523万元;支持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及文化传媒发展资金1008万元;保障县公立医院、乡镇卫生院、妇幼保健院等改革资金7360万元;全年脱贫攻坚支出82610万元;发放低保、特困供养补贴11903万元、补助城乡居民基本基本医疗保险15643万元发放粮食直补、燃油补贴、退耕还林、天然林补贴、生态效益补偿资金35414万元。
(四)创新财政改革,推行绩效预算,为民理财水平不断提升。精细对标绩效预算管理,全面规范预算编制、预算执行,整体提升预算管理水平,基本建立三级绩效预算目标体系、全面实行预算项目库管理。财政一体化平台、国库电子化支付、非税收入、国有资产管理、综合治税五大系统稳健运行,财政信息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同时,通过建立债务规模控制、债务风险预警、分类处置债务措施,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债务风险。持续推广运用PPP模式,采取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动态管理的方式,梳理出涵盖环境和综合治理、公共基础设施、智慧城市等三个方面6个PPP项目,总投资达24.72亿元,其中:5个项目落地并正式签约,处在执行阶段;1个项目处在采购阶段。目前,PPP项目呈现全领域铺开、快速推进的良好势头。创新政府采购监管,继续完善实践“管采分离”,由程序化监管向注重采购结果监管转变,完成行政事业单位办公自动化设备协议供货供应商采购、PPP项目政府采购网上招标投标重点工作,切实把好政府采购关口,截至目前,全县实际采购金额(采购规模)62133.68万元,节约资金1973.87万元,节约率为3.08%。严格政府投资评审,立足关口前移、多方询价、跟踪管理、多重控制四项措施,实施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跟踪问效,全年共评审项目365个,评审总额为212466.02万元,审减额32284.86万元,综合审减率为15.2%。
语言民俗文化的发展思路
1民俗文化的概念和范围 民族语言是指各民族使用的本民族语言、方言和语言习惯。民俗文化是指各民族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中,以及受到一些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创造出来的并在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沉淀、演化、传递至今的特有的文化类型。民俗文化主要涵盖三个方面:物质类:与日常起居、劳动生产、衣穿住行、家居等有关内容;社会交际类:与家庭、族群、生活礼仪等有关内容;精神宗教类;与宗教信仰、禁忌、道德伦理、口头文学等有关内容。 2我国语言民俗文化多样性传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语言民俗文化理论研究的落后 由于我国现代社会一直比较落后,所以对西方科技文明存在着仰慕和向往,再加上民俗文化主要保留在农村或受现代文明冲击较少的地区,人群也主要集中在农牧民身上,这就导致学术界对民俗文化不够重视和存在偏见,研究不够深入。甚至在某段特定的历史时期民俗文化被误解为愚昧、落后、残留的封建思想,如对民俗文化中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的批判与否定。认为民俗文化对现代意义不大,这就造成人们思想意识方面普遍对民俗文化没有好感。这也导致了学术界对民俗文化不会给予过多关注,对其学术研究也相对滞后,限制了民俗文化的抢救和挖掘,导致了一些民俗文化渐渐淹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2.2语言民俗文化的遗失与没落现象严重 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繁衍过程中,战乱、迁徙﹑融合、灾难等一直伴随着这个古老的民族。随着进入现代文明社会和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民俗文化生存发展的空间和环境越来越狭小。大量的民俗文化已经被遗失,并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没落。比如在贵州有几万个自然村寨,生活着苗、瑶、布依、侗等多个少数民族。由于地处山区,与外界联系较少,他们很好地保留了当地的民俗文化,但这也仅仅占到30%左右,其余70%的珍贵民俗文化都随着时代的变迁消失在人类的记忆中。再举例,在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黄河流域,据相关资料显示,地处中原的河南省有80%以上的民俗传统和文化如语言、神话、传说、礼仪、歌舞等都没有被传承下来。 2.3现实的羁绊束缚了语言民俗文化的发展 (1)由于我国的文化建设和保护一直是由政府主导,因此相关管理机构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工作思路和运作方式等仍停留在原有的计划管理体制层面上。工作中存在着只注重民俗文化展示的功能,对民俗文化的深层次挖掘和传承保护不够,更谈不上什么开发利用了。 (2)从民俗文化发展方面来看,存在着“国家主导,民间配合。国家办什么,老百姓就欣赏什么”的被动接受状态,民间的需求的主动性被压制,语言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没有得到很好体现。 (3)促进语言民俗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相关政策不配套,相关管理机制也没有理顺和完善。缺乏促进语言民俗文化发展的动力。 (4)政府在语言民俗文化传承和保护方面的资金投入数量有限,民间资本在语言民俗文化建设领域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扶持。同时,在语言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经济和文化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严重不足,具备一定文化艺术修养与创新能力人才也比较缺乏。 3语言民俗文化多样性的传承发展思路及对策 3.1发展语言民俗文化多样性应遵循的原则 (1)宽容性原则 有关部门应因地制宜的大力宣传当地的语言民俗文化,在社会上树立起对语言民俗文化的宽容、爱护的共识,允许文化的多样性,切实担负起传承语言民俗文化多样性的责任。 (2)选择性原则 在民俗文化中,不可否认会存在一些不健康、封建落后、良莠不齐等问题。因此在传承和发展民俗文化中要进行比较、筛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让健康、向上的语言民俗文化展现在大众面前。 (3)创新性原则 时代在进步,语言民俗文化也要创新,可以把语言民俗文化与现代科技有机融合,通过信息化、电子化促进语言民俗文化多样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 3.2语言民俗文化多样性发展的措施 (1)重点引导和培养典型语言民俗文化 可以重点引导和培养典型语言民俗文化,为语言民俗文化走向“前台”创造环境。如一直无法登上“大雅之堂”的东北二人转,通过文化部门正确的引导和规范以及民间资本的运作,现在已经在东北人民的精神文化阵地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摆脱了以往“黄”、低俗的代名词。由些看来,政府有关部门可以进一步放宽文化领域的准入制度,鼓励民间资本以产业化的模式进行民俗文化市场的开发、利用和发展,给予语言民俗文化产业以同等的文化身份参与到文化市场的交流与合作中。 (2)组织各方力量联合对语言民俗文化进行发掘保护 语言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现阶段,我国的语言民俗文化的多样性保护工作还需要政府来主导。因此,政府要充分利用行政资源来组织考古、教育、文化、宣传等部门联合做好语言民俗文化的发掘,宣传,教育等工作。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在待遇上给予鼓励,认真发掘和保护哪些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的优秀语言民俗文化,评估它们的文化价值,并进行开发利用。 (3)资金、税收等优惠政策 政府每年要安排一定经费用于民俗文化的发展,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对前景较好的民俗文化产业进行投资。同时在涉及到语言民俗文化的税收政策方面给予倾斜。 #p#分页标题#e#
(4)重视语言民俗文化专业人才培养 要重视和加大民俗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鼓励引进各类民俗文化发展管理的专业人才。可尝试在高校中设立语言民俗文化的相关专业,为语言民俗文化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如在中戏、长春师大等设立二人转专业就是很好的例子。 (5)扶植民间资本开展语言民俗文化产业 鼓励民间企业,以各种形式开展国家允许的民俗文化产业,并在规划建设,土地使用,税费政策等方面进行大力扶持。 4总结 语言民俗文化的多样性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坚巨的工作,它对于保护民族文化、发扬民族精神、增加民族凝聚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政府与社会各界力量要本着对民族、对未来负责的态度来做好语言民俗文化保护工作,使语言民俗文化的光芒能够一直闪耀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