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专业化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税收专业化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税收专业化管理

税收专业化管理范文1

在近期召开的全国税务系统企业所得税管理与反避税工作会议上,国家税务总局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企业所得税管理工作应在继续坚持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前提下,全面推行专业化管理。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不仅是对企业所得税管理的要求,也是对整个税收征管的要求。为贯彻落实这一要求,笔者结合××实际,进行了调研与思考。

一、充分认识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是实现税收科学化管理、深化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方法。专业化管理与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三者有机结合,才能发挥管理的最大效能。其中,科学化强调探索和掌握管理的规律,是加强管理的基础和前提;精细化强调管理要精确、细致和深入,是加强管理的具体要求;而专业化管理强调根据纳税人的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管理,是加强管理的基本方法。离开专业化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就很难实现。

其次,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是强化各类税源管理、推进依法治税的有效举措。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纳税主体个性化差异日益明显。从我市来看,全市59592户纳税人中,国有企业560户,集体企业1676户,股份制企业5490户,“三资”企业1602户,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50264户。这些纳税人不仅所属行业、经济性质、纳税能力不尽相同,而且在内部控制、会计核网算和税法遵从度等方面也有明显差异。比如,世界跨国500强企业在我市投资的近40户“三资”企业,普遍采用erp系统进行内控和核算,而国内的中小企业一般采用手工核算,有的新办企业基层是请人代账。鉴于企业情况千差万别,税收风险大小各异,税收工作需因企制宜,分类管理。否则,极易出现“大户管不透、中户管不细、小户管不住”等现象。

再次,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推进税收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实践。随着近几年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纳税户数不断增多,税收管理员工作量明显加大,加大推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涉税事务日趋繁杂,不少税收管理员因事务性工作缠身,很难有时间、有精力对重点税源企业、税收风险企业的疑难税收问题进行研究和解决,影响了税源管理质效。此外,上级部署开展的一些行业性税收管理措施,比如对商业企业增值税专用发票滞留票专项核查,由于商业企业颁布在全市200多个税收责任区,基本上所有税收管理员都要摸索和实践,最后还不能达到规范统一的效果。因此,在人少事多矛盾日益突出的形势下,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征管效率,推进税收事业科学发展的重点探索和实践。

二、准确把握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的深刻内涵

根据总局会议精神,所谓税收专业化管理,就是根据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和管理的不同特点,通过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税收管理专业人才队伍,通过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探索实施以分行业管理和分规模管理为重点的分类管理,达到加大管理力度和拓展管理深度的目的。

从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内涵来看,专业化管理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分行业管理。就是在一定范围内打破地区界限,按照行业系统和隶属关系,设立专业管理岗位,明确税收管理员,进行税收征管的一种管理形式。这种管理形式的优点是,便于税收管理员了解同行业各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纳税情况,可以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问题。这种管理形式的缺点是,所管企业分散,容易出现漏征漏管户。分行业管理形式一般适用于市税源管理单位,因为市区工商业户比较集中,行业分工比较清楚。比如我市市区工业企业集中在石油化工、汽车船舶、机电装备等主要行业上,这三大主导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7.5%。

二是分规模管理。就是在一定范围内打破地区界限,按纳税人的经营规模,设立税收专业管理岗位,明确税收管理员,进行税收征管的一种管理形式。这种管理形式的优点是,能抓住不同经营规模企业内部控制和会计核算水平的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比如,对大型企业集团重点突出优化税收服务,定期开展税收审计;对中型企业重点突出纳税评估,促进规范核算;对小企业重点突出税务稽查,促进建账建制。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管理方式的缺点是,规模划分标准很难准确界定,少数企业经营规模与会计核算水平不相适应。

当然,税收专业化管理除了上述两种主要方式外,还有其他几种方式,比如:

(1)分税种管理。就是按照不同的税种设立税收专业管理岗位,开展税收征管的一种形式。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税收管理员比较容易集中精力钻研业务,有利于税收管理员提高自身业务素质,防止在实际征管工作中由于税收业务知识掌握一清楚而产生执法风险。这种管理方式的缺点是,对于每一名税收管理员来说仅仅掌握纳税人一部分纳税情况,不系统,不全面,不利于统一协调管理,而且纳税人与税收管理员多头联系,容易产生多次跑、多次跑的现象。

(2)分涉税事务管理。就是按照税收管理的不同事项,划分税收专业管理岗位,开展税收征管的一种方式。比如,设立税务登记管理岗、纳税评估岗、发票发售管理岗等。这种管理方式的优点是,分工专业性强,管理内容单一,更利于干部钻研业务,提高操作技能。这种方式的缺点是,容易出现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现象。

综合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尽管税收专业化管理有多种方式,但每种方式既有优点,又有缺点,应该相互结合,科学选用,尽量扬长避短。比如,把分行业与分规模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对大型商业零售访集团、一般批发市场、小规模零售企业、个体门店分别设立不同的专业管理岗位,可以进一步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

三、积极探索适应本地实际的税收专业化管理方式

各基层单位税源结构、人员配置有着明显差异。因此,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逐步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税收管理化管理方式。

从调研情况分析,市区税源结构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户数较多,大企业集中,基本集中了全市大型的工商企业;二是行业齐全,每个行业都有几十户至上百户纳税人,每个行业的税收管理方法、管理重点不尽相同;三是涉税事务比较繁杂,经常出现整体资产转让、债务重组、关联交易等重大涉税事项。

农村分局税源结构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征管户数相对较少,企业规模普遍较小,除极少数销售过亿元企业外,一般企业销售都在2000万元左右,甚至还有一些企业在1000万元以下,不少纳税人会计核算不健全,有的企业甚至是建账,税收风险相对较高;二是户源分散,企业一般分散在各个乡镇,有的还在村组之中,点多线长,税收管理费时费力。

县城分局税源结构融合了市区分局和农村分局的一些特点,形成了自己的税源特色,比如企业规模大小不一,既有不少销售过亿元企业,也有为数众多的亿元以下甚至是千万元以下的企业。

针对税源结构不同的特点,应选用不同的税收管理方式。从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市区可以试行以分行业为主,分规模、分税种为辅的专业化管理方式;农村分局可以试行分税种管理、分涉税事项为主,分规模、分行业为辅的专业化管理方式;县城的城区分局可以试行以分规模为主,分行业、分税种为辅的专业化管理方式。

四、扎实做好推行专业化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

推进专业化管理既牵涉到征管范围的调整,也涉及人员配置、机构设置等问题,需要从基础工作抓起,统筹兼顾,稳步推进。

首先,要科学划分税收专业化管理岗位。这是推进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基础。要准确把握税源特点,选择合理的标准,科学划分不同的税收专业管理岗位。比如,大企业税收管理岗,跨国税源管理岗,个体税收管理岗等。专业管理岗位的划分要本着清晰明了、简洁适用的原则,既不能过粗,也不能过细;既不能交叉重复,更不能留有“空档”,防止出现税收管理“漏洞”。

税收专业化管理范文2

关键词:创优 专业化 基础

一是扎实打牢征收管理基础。

1.努力提升税法遵从度的社会化。加大税法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运用多种载体,形成税法宣传声势,让税法走进千家万户、入脑入心。以全市骨干企业、成长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开展“送法上门、服务到家”活动。遵循“始于纳税人追求,基于纳税人满意,终于纳税人遵从”的服务原则,落实纳税人涉税确认制度,进一步还责于纳税人,提升纳税人依法纳税能力、办税效率,全力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充分尊重纳税人,认真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让纳税人得到真正的实惠。

2.切实抓好税收征管环节的规范化。强化税源管理,突出税种管理的关键领域,建立覆盖金融、保险、邮政、电信、制造业、建筑房地产业等重点行业的重点税源监控体系,加大管理力度促增收。完善“征、评、管、查”工作流程,健全完善“有岗必有责、权责必对等、用权受监督”的岗责体系,确保四个环节衔接顺畅、运转有序。合理分解和科学配置“两权”,划清权力边界,明确责任主体,形成完整的权力运行的规范机制,推进“两权”运行安全到位。同时,实行“财务、审计、稽查、审理”相分离的领导干部分工办法和推荐权、考察权、任用权相分离的选人用人机制,以及大宗物品采购、基建项目、经费使用上权利使用和公开办法,确保依法用权、 秉公用权、阳光用权。

3.不断强化数据质量管理的规范化。把数据化管理提上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把握数据入口关,建立常态化的数据质量审计和维护机制,完善企业财务报表报送制度,加快第三方信息数据库建设,全面推广应用纳税人电子档案管理,真正实现涉税档案资料电子化和应用信息化。实施信息管税工程,做好涉税信息的收集、筛选、上报、反馈和利用工作。建立各类设立的模型,对各类涉税源头信息实施有效监控。科学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推进征管工作的开展。尤其是注重畅通纳税人利益诉求的表达和实现合理诉求的渠道,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力保各类涉税信息畅通无阻、各类涉税信息及时得到科学的处理。

二是扎实打牢队伍管理基础。

1.狠抓一个“学”字,增强履职的本领功底。倡导“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养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习惯,促进全体干部读书的心态由“浮躁”向“平静”转变,读书的目的由“装饰”到“充实”转变,读书的方式由“充电”向“扩容”转变。继续强化学习培训力度,开展常态化的全员培训,专业化的岗位培训、高端化的人才培训,继续实施一个季度对一类税种组织一场考试的“三个一”考试计划,消除“能力衰减”、“知识恐慌”的危机,不管提高履职能力。

2.紧抠一个“责”字,锻造履职责任链条。坚持以责任为地税干部的工作底线,以“重于泰山”的责任要求,全面健全完善并落实以责任为核心的岗位责任制度和各项管理规章。弘扬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的精神品质,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和作风,狠抓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只为完成任务想办法,不为困难所折腰,不辱使命,心无旁骛,尽心尽责,尽智尽力,不断推进各项工作的进程。

3.注重一个“和”字,缔造履职的团结氛围。把团结和谐作为大智慧、大本事、大境界来培养,作为一种能力来强化。领导班子及其组成人员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好队、收好税,叫响“向我看齐”的口号。全体地税干部要以大局为重,小事讲风格,大事讲原则,加强沟通、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理解、互相支持,拧成一股绳,聚成一股劲,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共创靖江地税工作新局面。

三是扎实打牢行政管理基础。

1.大力转变机关职能。按照纳税服务、税源管理、政策支持、服务保障四大系列的职能分工体系,加速机关由行政管理职能为主向行政管理和税源管理相结合的职能转变。扎实开展机关实体化运作,不断提高机关直接承担税源管理的职能比重。坚持各部门的职能定位,税政、法规、征管科技部门要承担起政策支持的责任,法规部门同时要承担起法律救济、涉税争议调处等职能。服务保障部门要分别承担风险应对质量和执法监控、人力资源和财力物力保障、信息化支撑、绩效评价等职能,确保新的征管体制有序高效运行。围绕提高纳税人的满意度,加强纳税人服务平台融合,以效率优先为原则,在坚持目标、要求、标准统一的基础上,着力在服务理念、方式、效果上下功夫谋转型。坚持以合理需求为“第一信号”,建立需求快速响应机制,强化纳税人需求分析运用。坚持以解决问题为“第一原则”,建立多层级投诉处理机制,开展规范的维权服务。坚持以优质服务为“第一标准”,大力推进同城通办、预约服务等便民服务措施。坚持以改革创新为“第一动力”,加强纳税服务管理创新,拓展完善网上办税服务厅,“纳税人自主管理平台”、“纳税人全功能税收检验系统”的功能。

税收专业化管理范文3

[论文摘要]税收管理专业化不是简单的分类管理,不走税源管理部门单打独斗,不是一专到底,不是要管理不要服务,不是唯收入论成败。根据实践中的问题税收管理专业化而是应该进一步完善分类管理与层级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努力建立专业化人才队伍,积极推动纳税服务专业化,全面推进管理专业化。

专业化管理是根据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特点,通过建立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充分运用其专业技能,实行分类管理和规模化管理相结合的模式,达到加大管理力度、强化管理深度的目的。在市场 经济 不断 发展 、所有制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市场分工越来越细的经济社会背景下,税收管理专业化是大势所趋。据笔者调研,20o7年娄底市国税局适应这种趋势,大力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着重改革管理的组织结构,按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和个体户、所得税三个类别分设税源管理机构,实行针对性管理。专业化管理推行一年多来,收到了明显成效,税收征管质量得到一定提升,补办税务登记2836户,个体税收增长44.6o%,高出总收入增长水平20.42个百分点,所得税收人增长53.5%,高出总收入增长水平29.92个百分点。但是,总体来说,目前的专业化管理还只是“破冰”之举,尚未达到“融冰”、“化冰”的境界,专业化管理的深度、广度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尤其是在专业化管理方法、专业化管理手段、专业化管理目标等方面还大有文章可做。本文拟从认识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推进专业化管理纵深发展提出几点浅见,供工作中 参考 。

一认识上应该厘清的几个问题

1、专业化管理不是简单的分类管理,而是全方位、立体型、深层次的专业化管理。有人认为,按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和所得税纳税人进行了分类就是进入了专业化管理,这是错误的。分类是专业化管理必备条件,是基础,但不是全部。目前,我们的专业化管理还停留在浅层甚至表面上,形式上转型了,实质上还没转型,管理的手段、管理的方式、管理的程序还是老套路、老办法。在一般纳税人管理上,税源管理部门没有做进一步的细化、分工,也没有制定对应的管理办法,更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体系;在所得税管理上,缺少专门的税源监管,缺少多元化的信息 网络 ,缺少专业的纳税评估;在个体税收管理上,税源底子、纳税人户籍还不是很清楚,税额调整方式还比较粗放,个体大户的征管还不是很到位。真正的专业化管理应该是专到了每个行业、每个税种、每个纳税人、每个工作点上,还应该有专门的办法、专门的手段、专门的目标。

2、专业化管理不是税源管理部门单打独斗,而是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相互联动。有些人一提专业化管理就认为是税源管理部门的事,与自己无关,因而置身事外。诚然,税源管理部门是专业化管理的主体,但是,其他部门也是专业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专业化管理模式下,信息技术部门应提供专业化的信息技术支撑,征管部门应提供专业化的征管制度和办法,税政部门应提供专业化的政策服务,计统部门应提供专业化的统计分析,因此,不能把各类业务彼此割裂,而应该各单位各部门、各岗位明确分工、强化职责、密协协作,尤其要理顺综合管理部门和专业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落实和完善税源管理良性互动机制。

3、专业化管理不是一专到底,也应有适当的多元化管理。专业化管理是纵向的延伸,多元化管理是横向的延伸,缺少多元化的专业化是狭隘的专业化。比如:管理增值税的部门既要管理好增值税,也要注意所得税的管理,及时将增值税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向所得税管理部门反馈;管理大 企业 的部门,既要探索大企业税收管理新方法,也要对大企业下的子公司、小企业加强管理;管理甲行业的税收管理员,既要加强对本行业的税收管理,也要注意与甲行业相关的乙行业的情况,做到相互融通、相得益彰。因此,专业化管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4、专业化管理不是要管理不要服务,而是要在专业化管理上实现专业化服务。重管理、轻服务本来就是一种错误的理念,推行专业化管理后,部分人甚至加深了这种理念,片面强调专业化管理而忽视纳税服务,征管制度变得越来越冗长,征管措施变得越来越繁琐,征管流程变得越来越复杂,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管理,但另一方面也加重了纳税人负担,牺牲了优质服务,并且两种效益不对等,牺牲大于收获。在推进专业化管理上,要特别重视专业化服务,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纳税人,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逐步实现个性化服务,使纳税服务的触角伸得更长、更深、更广。

5.专业化管理不是唯收入论成败,而要把提高征管质效作为主要标杆。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效益的明显提高带动了税收收入的较快增长,这是经济决定税收的产物,这种表象容易掩盖税收征管质效的本质,让人误以为这完全是专业化管理的功劳,并在这种成果下沾沾自喜。检验专业化管理的成效既要看税收收入的增长,更要看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益,看征管漏洞是否存在,看征收率是否提高,看征管秩序是否好转,看纳税人是否满意。

二实践中应该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进一步完善分类管理与层级管理相结合的模式

进一步打破税源管理部门内部属地管理的模式,分行业、分规模进行管理。一般纳税人管理部门设立大企业管理组,大企业以外的企业按行业进行分类设立若干个组,商业与 工业 分开,甲行业与乙行业分开,每个税收管理员专门负责一个或几个行业的税收管理,加强对各个行业的比较分析,采取针对性管理措施,同时,在职能建设上,要将管理与评估分离,专门设立评估组,负责互动平台下发现的疑点企业的纳税评估;所得税税源管理部门可以比较一般纳税人的管理进行分类管理;小规模纳税人和个体户管理部门则要按地段、按规模、按行业进行分类管理,监控到每一个个体工商户,监控到开业、歇业、复业等具体的经营活动,监控到每一张发票的开具情况。同时,市局要积极参与到税收征管实践中来,重心下移、业务贴近基层,市局直接对大型企业进行评估,对大型企业进行重点监控,对一定规模以上的企业进行直接稽查。

1、抓紧规范管理制度。随着管理方式的转型,管理的基本制度、基本规程也必须相应转型,否则,就会出现管理空挡。要适应专业化管理的新要求,重新规范管理工作制度,制定详细的行业税收管理办法、纳税评估管理办法、发票管理办法、税务稽查管理办法、纳税服务实施办法,使各项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要适应专业化管理的新要求再造管理流程, 科学 设置税收征管基础工作流程、办税服务流程、部门衔接流程、互动协作流程,使各项工作顺利流转,防止工作断链;要适应专业化管理的新要求,强化检查考核,明确内部分工和岗位职责,建立目标管理机制,完善考核办法,为专业化管理提供保障和动力。

2、着手强化配套措施。要将征管、税政、稽查、计统、信息中心等部门纳入专业化管理工作范畴,形成大专业化管理格局,增强整体合力。各部门要以专业化管理为核心,积极主动为专业化管理服务,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改进管理办法,创新管理手段。征管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包括所有行业的税收管理办法,供基层征收管理机关执行,进一步扩充纳税评估模型库,建设类型齐备、典型具体的纳税评估模型库;税政部门要着重完善民政福利企业、废旧回收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管理办法,提出精细化管理举措;稽查部门要加强典型案例的剖析,掌握各个行业偷税漏税的惯用伎俩,为税源管理部门实行专业化管理提供参考;计会统部门要走出传统的统计分析习惯,将统计分析细化到各个产业、各个行业和细分行业,将统计分析指标细化到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使统计数据更加准确、全面,使分析结果更加科学、可靠;信息中心要发挥技术支撑的作用,建立税收数据处理中心,把各税种、各类经济活动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储存,加强税收数据的深层次开发使用。

(二)努力建立专业化人才队伍

人才是基础,没有专业化人才就无法实现专业化管理。目前,干部队伍中行业分析专家、反避税专家、所得税管理专家、转让定价调查专家、纳税评估专家、 计算 机审计专家、个体税收管理专家还很稀缺,制约了专业化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各级国税机关要高度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把它作为专业化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先行性工作来抓。要及时调整 教育 培训的方向,从学历教育、基本技能教育、综合性教育转向专业教育、针对性、高精尖教育,使受教育者多获取特定行业、特定领域的专门知识,多培养行业分析专家、纳税评估专家、税务稽查专家、计算机专家;要建立和扩充各级各类人才库,对专家级人才统筹管理、合理调配、因才适用;要确保专业化人才队伍的基本稳定,每年专业人才的岗位异动率不能超过20%,并要实行“退一补一”的办法,顺利实现专业人才的新老交替。

(三)积极推动纳税服务专业化.

管理与服务是一对连体婴儿,有相应的管理就有相应的服务。随着管理的深人、细致,纳税服务也应该紧随其后,步调一致。推动纳税服务专业化首先要树立“顾客导向”意识,对 企业 来说,顾客是市场营销活动的中心,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应该围绕着顾客需求、顾客满意来进行,对税务机关来说,纳税人就是税务机关的顾客,所有的管理活动都应该以顾客需要、顾客满意为标准,当然,这种需要和满意是建立在依法依规的基础之上。其次,要建立大客户税务经理制,达到一定规模的纳税人,税务机关要指定一名专门人员作为企业的税务经理,成为税企沟通的基本渠道,对企业进行全程跟踪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各类涉税问题。再次,要拓展纳税服务的方式方法,实行同城办税、 网络 服务、数字税收等新的服务方式和手段,提高办税效率,尽最大努力方便纳税人。

(四)全面推进管理专业化。

l、推进一般纳税人管理专业化。摸索大企业专业化管理新途径。目前,省级以下税务机关尚未建立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但是我们可以进行探索,为以后大企业的税收管理积累经验。大企业的标准可按销售规模、纳税规模、资本规模和其他特殊情况综合确定。每个大企业明确专门人员进行管理,管理员负责了解大企业的财务核算和相关的生产经营情况、资金流动情况、发票开具情况、税款入库情况,同时,根据掌握的情况对申报资料进行评估,对申报资料、税款入库、争议税款进行动态监控,定期进行跟踪性税收风险分析,及时发现和纠正申报中的异常情况,对发现重大问题的企业实施专业化税务审计,审计过程中可以召集行业分析专家进行集中“会诊”,必要的情况下,大企业可实行专家组专门管理,但是,对专家组成员要明确职责,量化指标,用简易的考核办法加强考核,确保驻厂员忠实履行职责。

深入推进行业分类管理。当务之急是要在专业化的税源管理部门内部进一步打破属地管理的格局,按照“突出特点、规范制度、重点推进、逐步细化、完善体系”的总体要求,合理划分行业、合理分配征管力量进行分类管理。根据目前的情况,分行业管理不宜太粗也不宜太细,太粗了专不起来,太细了人员力量有限,应以两人为一组,每组专管1—3个行业(包括细分行业)。要逐级建立行业税收信息库,搜集各类 经济 税源信息,树立行业指标标准,定期指标体系,根据行业的 发展 变化适时调整各种指标标准,为税源监控和纳税评估提供 参考 。要加强行业研究,行业税收管理员定期出具行业发展报告,定期提供行业经营、发展情报,定期召开行业分析例会,对特定的行业问题,采取专家咨诲、实地考证等办法加强研究。要完善行业纳税评估模型库,开展专业化评估,专业化评估的特点是人员专业、知识专业程序专业、方法专业。

2、推进所得税管理专业化。今年是新所得税法正式实施的第一年,总局和省局专门召开了所得税管理与反避税工作会议,提出了“分类管理,优化服务,核实税基,完善汇缴,强化评估,防范避税”的24字方针,为所得税专业化管理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按行业、按规模进一步细化分工,适当增加所得税专业管理人才,调整所得税管理事项。县(市、区、局)应迅速积极探索在税政科设立由2—3人组成的专门小组,重点抓好所得税纳税人除税务登记、申报征收、发票管理外的税源监控、纳税评估、重点涉税事项管理、汇算清缴等重点事项工作。

拓宽信息渠道,强化专职监管。所得税管理的瓶颈是信息失灵,因此,有必要建立专职监管部门,专门负责加强信息情报的搜集和税源的监管,理想的模式是建立税收数据处理中心,综合各种经济税收信息,统一自动采集、自动储存、自动筛选、自动分析。当前的选择是健全信息网络,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可以从产权交易机构、工商部门、公证部门采集重大产权交易、产权变更、经济合同及协议等情况,可以从 金融 部门采集银行开户、资金流动情况,可以从新闻媒体采集经营发展变化、重要产品上市情况。

建立所得税专业评估体系。所得税纳税评估是对税源监管信息的分析、利用的过程。所得税专业化评估有别于原来的“大一统”评估,评估的精细化程度更高,侧重于收入成本的审核,强调行业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应加快建立包括行业税负率、零负申报、财务比率、财务项目分析指标等在内的指标峰值,建立指标警戒体系,将低于警戒值的纳税人作为评估对象。运用管 理学 、统计学等相关知识和 科学 的数学模型进行 计算 分析:找出疑点,指导评估。

按照“二八律”建立重点税源监管制度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抓好2o%等于抓好10o%的“二八率”是 现代 管理的机理,也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哲学 原理在税收管理中的应用。要编制重点税源监管调查指标体系,调查分析重点税源企业报表数据、纳税申报数据和生产经营情况,分析税源、税负变化动态。要明确规定纳税人发生重大盈亏、资产损失、产权变更、投资转让、破产重组等变化时,必须及时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并办理所得税清缴手续,并将重大事项报告情况作为税务奖惩的一个重要指标。

严格核定征收。对连续亏损、行业平均利润率低于预警值的一般纳税人、符合核定征收的小规模纳税人全部实行核定征收;对零申报和负申报的企业核定征收面要达到60%以上。

加强反避税工作的研究和管理。积极培养一批反避税专家,依靠专家推进反避税工作。定期剖析反避税典型案例,增强反避税工作的针对性,以典型案例指导反避税工作。对长期亏损或跳跃性盈利又不断扩大投资规模等违反营业常规的企业、实行关联交易有较大避税嫌疑的企业,开展内、外部调查,加强情报交换,做好信息比对和功能风险分析。

大力开展所得税专项检查。切实扭转所得税检查是条“橡皮尺”的观念,进一步增强所得税检查的刚性。税务稽查的重点、检查的技能逐步从增值税转向所得税,大力培养所得税检查专业人才,探索所得税检查的新方法、新手段。所得税稽查收入与全部稽查收入要协调发展。

3、推进个体税收管理专业化。

细化个体户户籍管理。定期对管辖区内的漏征漏管户进行清理检查,全面深人分析、监控个体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纳税情况,做到基本情况清楚、涉税事项清楚、增减变化情况清楚、停歇业、走逃户、非正常户情况清楚、税控装置使用情况清楚。

税收专业化管理范文4

【关键词】大企业,税收管理

一、我国大企业税收管理的不足

我国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起步比较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为了缩小这种差距,促进我国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我们必须认清自身的不足,以便对症下药,这是刻不容缓的事情。经济全球化使得国与国之间的交流频繁而受益匪浅,我们只有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吸收国外关于大企业税收管理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国情,学以致用,才能真正做好大企业税收管理。

(一)管理理念与认识存在偏差。目前,我国大企业税收管理还没有形成比较彻底的“客户理念”,这是根深蒂固的文化所致。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基层税务机关对大企业的税收管理存在诸多误解,理念上有待转变。比如对大企业税收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大企业的认定偏重于定量分析,忽视定性分析;有的则认为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就是以往分税种分行业管理的延伸,未能真正理解专业化管理的内涵。

(二)管理职责不明晰。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职责定位不够清晰,主要体现为以下三方面:一是与基层税源管理部门的关系;二是与同级征管、稽查、税政、纳税服务等部门的关系;三是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自身的职责履行问题。

(三)信息化管理不完善。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是我国征管方式的技术化方向,信息化的建设对于提高征管效率有着巨大作用。目前,征、管、查各环节都有众多的应用系统,但对大企业税收管理而言,这些系统在信息采集、运用分析等方面都远远不足。国家税务总局虽开发建设了大企业简易信息平台,但该系统属过渡期平台,还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如各应用系统都没有对接纳税人财务管理系统,无法直接获取企业的财务数据,也无法充分运用企业的海量信息。这些因素,导致税务机关难以全面真实地掌握大企业的相关信息。

(四)管理模式有待调整、深化。由于我国大企业税收管理的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大企业税收征管办法,影响了大企业税收管理向深层次、多角度、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大企业税收管理的现代化要求与我国现阶段的落后管理存在着矛盾与冲突。

(五)管理队伍素质有待提高以应对专业化管理。我国目前的大企业的税收管理仍以基层税收管理员为主,由于职责任务所限,其会花大量的精力在催报催缴、日常巡查、调查核实、资料整理等日常事务性工作,只有少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税收分析、纳税评估、日常检查等前置性风险排查工作,导致精细化管理与服务难以到位。更谈不上去学习研究大企业税收管理的新方法与新路径。

二、加强我国大企业税收管理的若干构想

对应于我国现阶段大企业税收管理存在的问题,笔者在此提出几点加强我国大企业税收管理的构想。

(一)形成正确的管理理念。大企业税收的专业化管理是现代税收管理的发展方向,是顺应时展的潮流,为了满足大企业的特殊性需求,提高纳税遵从度,降低税收成本,和谐税收征纳关系,实现专业化、科学化的管理,税务机关要树立“客户理念”。除此之外,税务机关及其人员应提升对大企业税收管理的认识,对大企业的认定须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要形成以大企业的需求为导向,以防范税收风险为导向的管理理念。

(二)明确职责定位。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是实施专业化管理的机构,有其自身独有的管理职责,为了提高绩效,务必明确职责定位,正确处理大企业管理部门与基层税源管理部门、同级相关部门的关系,各司其职,既不越权,也不缺位。应严格界定专业化管理事项与日常性管理事项,凡专业化管理事项,由大企业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凡日常管理事项,由基层税源管理部门负责管理;凡政策法规事项,由相关税政部门负责解释,大企业管理部门具体组织协调。

(三)不断完善税收征管的信息化建设。应不断完善各环节的税收应用软件,使其能自然相互衔接,使其各自收集的数据信息能相互共享,真正搭建起大企业税收管理信息平台,深化信息管税。要建立大型数据库,从而为税源监控,纳税评估,测算税收风险,建立税收分析预警指标库,完成大企业税收分析模型提供相关的数据支持。

(四)调整方式,提升税源管理质量。大企业税收管理要以防范税收风险为导向,应将管理重心前移,由事后管理转向于事前管理,事中监督,由发现性控制转变为预防性控制。由此,应建立纳税评估,构建大企业税收分析模型,针对不同的税收风险采取不同的税收政策。针对大企业税收管理的整体性、集中性与属地管理的局部性、分散性的矛盾,我们应建立集中受理、税收分享的模式,即由大企业总部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实施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然后根据各分支机构的功能、资产、风险、利润所占比例进行税收收入的分配。

(五)创新机制,完善税收管理体系。强化大企业税收管理,必须创新机制,提供制度保证。一是创建企业分级管理机制;二是创建税企沟通互动机制;三是创建涉税事项协调机制;四是建立个性化服务机制;五是构建风险内控体系。

(六)提升管理队伍素质以应对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税收政策需有人来执行,因此,针对大企业组织结构复杂化,经营业务多元化、信息技术通用化等特点,税务机关应加大税务人员专业化培训,使其能熟练掌握比较复杂的财务会计知识、信息技术知识,使其能读懂各项业务合同,把握交易实质,从而更好地应对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

参考文献:

税收专业化管理范文5

【关键词】税源专业化 管理 教学

一、税源专业化管理教学的必要性

(一)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含义

税源专业化管理是指根据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和征管规律,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信息化为支撑,按照纳税人规模、行业为主对税源进行分类,优化征管资源配置,建立专业化人才队伍,达到管住管好税源的目的,以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

当前,积极探索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是税务机关的实践任务,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是今后一个时期税收征管改革的趋势和方向,是一项全新的税源管理方式。

(二)税源专业化管理提出的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纳税人数量不断增多,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呈现多样化,企业集团大量增加,经济主体跨国家、跨地区、跨行业相互渗透,企业核算的电子化、团队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税源管理的复杂性、艰巨性、风险性不断加大,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等矛盾日益突出,传统的由税收管理员属地管户、粗放的税源管理方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必须更新理念,探索税源专业化管理,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

(三)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试点情况

随着税源管理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2010年国家税务总局提出了探索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模式,并选择了部分省进行试点。我们广西区国税局按照总局提出的总体思路,于2011年初制定下发了《全区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试点方案》(桂国税发〔2011〕78号),确定南宁、百色、崇左三个市局分别负责大企业管理、综合管理、重点行业管理的改革试点工作。各市根据区局的要求,选择部分县(区)局开展试点,全区参与试点的单位共计54个县(区)国税局。到2012年7月止,全区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行业达到100多个,编写了100个行业管理指南和100个风险指标应用指南。在探索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的实践中,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四)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教学的现实要求

1.税源专业化管理任务重、要求高,亟需提升税务干部的管理理念。使参训人员进一步认识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加强对信息管税、税收风险管理、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理念的认识,以寻求更高效的管理载体。

2.税源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难以适应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高标准要求。

税源专业化管理是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税收科学发展趋势而提出的一种税源管理新模式,对税务干部的素质要求比较高,与实际情况相比差距较大。

(1)税收管理员队伍素质能力参差不齐,难以适应专业化管理的要求。突出表现在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复合多能型人才奇缺、队伍年龄老化等问题。

(2)会计知识普遍薄弱,突出表现是影响纳税评估的成效。

(3)信息化技术力量不足,除难于获取第三方信息外,信息管税能力不强,影响风险管理的成效。

二、税源专业化管理教学的发展现状

(一)税源专业化管理教学的开展情况

随着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的推行,相关方面的业务培训渐成为各税务培训机构的培训热点。比如我校举办的房地产行业管理培训班、水泥制造业管理培训班、行业纳税评估培训班、财务软件应用培训班、小企业会计培训班等都是根据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二)税源专业化管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1.培训项目策划注重立竿见影,缺少长远谋略。目前举办的培训班一般以3至5天短期业务学习为主,目的是想通过培训把目前缺什么的内容都补上,未体现专业化管理对人才的专门业务要求,功利性强,效果不理想。

2.缺乏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培训教材。培训班的课程设置、授课内容等与税源专业化管理要求还甚远,更多的注重对文件解读、理念更新、管理方法等方面的教学,深入学习及对工作案例的剖析很少,更无教材可言。

3.师资力量薄弱,缺少实践经验。专职教师的授课更多的是从理论到理论,难以满足学员工作的需要。

4.教学方法单一,学员被动学习。讲授式教学仍然是目前最主要的教学形式,这种“一言堂”“填鸭式灌输”方式让参训人员被动学习,难以满足学员参训的需求。

三、对税源专业化管理培训教学的几点思考

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不仅要求税源管理人员精通税收政策和会计核算,还须加强学习市场经济、企业管理、生产工艺和相关法律等方面的知识,更需要掌握税收分析、计算机操作方面的技能。税务干部培训机构需要为此做好培训教学业务。

(一)深入基层开展培训需求调查,科学策划培训项目

培训项目不仅要分岗分类进行策划,更要夯实基础知识培训,深化专门业务培训,可采用递进式进行。

1.税源专业化管理基础类的培训包括:会计业务知识(包括财务软件应用)、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税、税源基础管理、税收风险管理、税收数据采集分析等;

2.税源专业化管理提高类的培训包括:行业会计实务、行业适用税收政策、行业特点及其风险分析、行业纳税评估、行业税务稽查等。

(二)探究税源专业化管理人才的培养方向

造就一批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对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至关重要。

一是确立定向培养、定向培训、定向使用的税收征管人才发展计划,建立结构合理、专长突出的税源专业化管理人才队伍,健全用人激励机制。

二是注重在实践中培养造就税源专业化管理人才,鼓励广大税源管理人员自我加压、自我学习、甘于奉献,积极投身到征管改革的浪潮中,提高其应对风险的技能。

三是注重培训财务会计和税收业务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税源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因此财务会计和税收业务知识的深化学习及融会贯通为税源专业化管理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三)编写针对性且实用性强的教材

按照“以用为本,注重实务操作”的原则,编写专业化培训教材及配套的练习题、试题库,尤其要增加工作案例的剖析,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议根据岗位业务实际,借鉴以往和外部经验,围绕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的业务培训需要,在系统内组织专职教师及省市局专门业务骨干组成的教材研发队伍,编写分岗分类的专门业务培训教材。

(四)优化税源专业化管理教学模式

1.优化课程设置,注重授课内容的实用性。围绕培训目标开设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培训课程:一是内容要实用、注重实务、目标明确、有针对性;二是注重课程内容的编排与整合,避免知识点的交叉与重复;力求培训取得实效。

2.优化师资队伍,提升教学质量。根据各培训项目的培训目标,在师资配备上应建立一支具备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熟悉税源管理的规律,掌握现代教育培训方法的高素质专兼职师资队伍。因此对专职教师来说,就要深入到基层岗位学习,丰富自身实战经验;而系统内兼职教师不仅要加强业务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应致力于探讨教学的方式方法。此外也可以邀请一些社会中介机构阅历丰富、业务能力强的注册税务师、注册会计师进行授课,全面提升税源专业化管理实务教学水平。

3.搭建交流平台,注重实践教学。培训的形式多种多样,根据成人特点和规律,除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外,应倡导实践教学,体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一是组织学员进行工作交流和问题探讨,分享成功经验,借鉴成功做法;二是通过局校合作,充分发挥基层税务局税源专业化管理基地连接理论与实践的作用,组织学员到先进的基地进行实地考察、现场学习,让教师、学员在教学实践中体验税源管理的方法,掌握税源管理实情,善于借鉴他人经验和做法,增长知识和才干,确保学有所用。

【参考文献】

税收专业化管理范文6

(一)税源集中,管户分散。地处咽喉两岸,境内地形起伏,层峦叠峰,属于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县。总面积2427平方公里,12个乡镇,人口38.5万,全县现有登记注册纳税人5600多户,乡镇以农业(烟叶、茶叶、柑橘)和采掘业(煤铁矿)为主,纳税人占60%,税源仅占10%,以起征点以下和免税户为主,税源小,管户多而分散,县城以工业和商贸服务业为主,纳税人占40%,税源占90%,税源较大,管户少而集中。乡镇分局纳税服务工作量大于税收征管,而县城分局则是税收征管工作量大于纳税服务。

(二)信息多元,应用不够。税源信息存在于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个方面,采集的渠道应该是多元的,但县的国税部门在信息获取上,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信息采集主要来自于申报环节纳税人提供的税收申报数据及相关财务报表信息,管理环节的发票使用及日常管理信息,稽查环节的案件查处信息等,同时,辅之以少量的外部信息采集数据,数据信息的获取渠道比较狭窄,获取的数量十分有限;而在数据信息的分析应用上,则主要是以手工案头分析、经验推断为主的“点对点”式的采集应用方式,缺乏对采集信息的深度加工处理,往往是“采而不用”或者“用而无果”,从而造成信息数据的应用程度很低,综合利用效益不高。

(三)征管成本高,效率低。与经济发达地方相比,县的征管难度相对而言要大很多。我县在册登记的5600多户纳税人中,有3300余户纳税人位于非县城的其他乡镇,这其中又有2900余户为个体工商户,纳税人分布于11个乡镇的各个村落,管理的范围很广、区域很大,但实际从事一线征管工作的人员却不足20人,使得人均管户数量多,管理区域大,一名税收管理员一般要管理方圆几十公里的区域,由于战线很长、交通不便,往往花在路上的时间远远长于实际工作的时间,使工作效率难以得到提高,税源管理质量也很难得到保证;同时,虽然我县纳税人户数很多,但真正缴纳税款的户数只有900余户,其中的2/3又集中在县城,这使我县大量的征管资源运用到了非缴税纳税人身上以及非重点税源地区的税收征管上,使税收征管成本长期居高不下,但税收征管质效却很低下。

二、县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现实意义

(一)县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有利于优化税收服务。县管户的分散性,导致了税收服务的面很大,税收征管与纳税服务在量上的不一致,通过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可以在对纳税人进行科学分类的基础上,掌握不同类型纳税人的税源管理规律,找准税源管理需求,改进税源管理措施和税收服务手段,并采取“抓大、控中、放小”的方式,根据不同类型纳税人的需求提供切合各自实际的个性化的税收服务,从而不断提高税务机关税收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纳税人的税法认知度和遵从度。

(二)县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有利于推动信息管税。信息化已成为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信息管税则充分体现了以信息化带动征管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县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使其在信息的采集应用上都与信息管税的基本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可以通过理顺信息管税相关职能,完善信息管税机制,拓展信息管税渠道,搭建信息管税平台,强化税源信息运用,实现税源信息在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各个层级之间的良性互动,提高税源信息的共享程度和利用效益,推动信息管税的有效落实。

(三)县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有利于提高征管质效。县的征管范围广、征管区域大、征管人员少等特点导致了征管成本与征管质效之间的矛盾异常突出,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可以根据税源特点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并在此基础上优化征管资源配置,将业务能力强、专业知识精、实践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集中到重点岗位、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集中精力抓好重点税源的税收征管工作,这样可以将有限的税收征管资源投入到最能产生征管效益的领域中去,从而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征管成本,提升征管质效。

三、推进县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思考

针对县税源管理的特点,在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上,要充分结合各自实际,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信息管税为依托,以税源的分级分类管理和税收管理专业分工为重点,整合各类资源,优化人员配置,着力构建“一级稽查、两级评估、三岗分设、四位一体”的纵向联动、横向互动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

(一)要推行机关实体管理。要按照上收管理事项、延伸管理环节的原则,逐步上收部分税收业务到县局机关直接管理,逐步减轻基层分局负担。纳税服务科负责全县纳税服务和办税服务厅的管理工作,受理纳税人各项涉税事项的申请,重点推进以“四减五制三集中”为承诺的办税服务工作。征收管理科负责组建纳税评估团队,实施重点评估和专项评估,并直接负责企业自制发票的审批调查工作。税政管理科结合自身业务,提交符合“四减五制三集中”要求的有关事项,直接受理或延伸服务;直接受理增值税专用发票增量及税务资产损失专项申报的调查审批工作。收入核算科与政策法规科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开展税源监控分析,按月税源监控预警和执法监督异常信息。

(二)要开展分类分岗管理。要在现有分局机构设置和管理范围不变的前提下,在税源管理上因地制宜,合理分类,在分局内部岗位设置上实行三岗分设,团队化管理。一要实行分类管理。城区分局按照纳税人经营规模、所属行业、涉税风险等级等,将税源分为重点税源、一般税源和小型税源三类,重点税源实行集中管理,一般税源实行分行业管理,小型税源实行分区域管理。农村分局则将税源分为重点税源和小型税源两类。二要实行分岗管理。在岗位设置上,要打破过去“划片统管、各事统揽”的征管方式,因事设岗,分岗管理。设置纳税评估岗,负责税收风险分析和纳税评估工作;设置基础管理岗,负责除纳税评估以外的税收管理员的全部税源基础管理工作;设置综合信息岗,负责涉税信息的采集管理,税源监控分析及情况综合等工作。三要推行专业分工。对内要在三岗分设的基础上,本着“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的原则,按照干部职工的专业特长合理进行人员配备,将熟悉税法及财务会计、懂评估、会查账的专业骨干放在纳税评估岗位上;对外则要按照行业进行分工,组建若干专业化评估团队,实行专业化纳税评估。

(三)要突出团队纳税评估。要突出纳税评估的重要作用,坚持以评促管,有效堵塞税源管理漏洞,提升税源管理质量。一要建立两级评估机制。建立县局、分局两级评估机制,县局主要负责重点税源评估及专项评估,并负责组织开展团队评估工作,分局则负责开展日常纳税评估工作。二要组建专业化评估团队。县局评估专班和分局纳税评估岗人员均属评估团队成员,实行动态管理,县局税源管理办公室负责纳税评估团队的管理和建设,负责全县纳税评估工作的统筹管理和督导落实。三要强化税收风险分析。在征收管理科设置纳税评估管理岗,负责全县重点税源的风险分析,及时处理省、市局下达的风险应对任务以及纳税评估工作的情况综合等工作。

(四)要加强稽查的监督制约。一要加大税务稽查力度,按照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的要求,加大查处力度,取消查前限改,树立税务稽查执法的权威,增强税务执法的刚性。二要强化税务稽查选案管理。县局通过税源管理互动会议向稽查局下达重点稽查任务,稽查局自主选案、受理的案件,按月报税源管理领导小组备案,一般纳税人(农民专业合作社除外)及单管企业所税的查账征收户的注销清算,由征管科转办,稽查局组织实施。三要加强稽查案件的审理。要坚持重案审理制度,对达到重案审理标准的案件要移送重案审理委员会,进行重案审理。四要强化“一案双查”制度。实施团队化稽查,对稽查中发现的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行为,要及时移交监察部门予以处理;对稽查局向主管分局下达的《整改意见书》,要纳入行政效能(执行力)考核,实施跟踪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