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管理风险范例

税收管理风险

税收管理风险范文1

关键词:“互联网+”;创新;税收风险管理

在“互联网+”大背景下,我国的税收风险管理工作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存在很多的问题。基于此,创新税收管理风险的各项工作,加强“互联网+”背景下的税收风险管理,对我国的税收工作,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一、“互联网+”背景下创新税收管理的重要性

“互联网+”这一概念指的是在互联网发展的基础上,将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平台融入各行业中,从而实现社会各个行业的创新与发展。“互联网+”作为当前我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各个行业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为社会各界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创新“互联网+”这一大环境下的税收风险管理,是我国税收部门顺应时展的重要趋势,对于我国的税收体制改革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互联网+”为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机遇

税收工作是我国政府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互联网+”的推动,改善了传统税收风险管理的方式,创新了税收管理工作的理念。数据对于税收管理工作而言尤为重要,借助于互联网这一开放的平台,使得税务工作者在采集信息、共享信息和征集意见方面更为便利,加深了数据标准的统一和数据的精度与深度,同时也增加了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并且,税务工作者可以利用互联网大数据这一优势,简化工作流程,减少税务部门的工作量,从而建立高效、稳定的税收风险管理架构。利用“互联网+”的资源共享优势,打破传统税务工作中各自为政的问题。税务人员可以有效地整合现有的税收资源,从而保证各项资源的合理利用。但是,“互联网+”在为税收管理工作创造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挑战。

三、“互联网+”下税收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我国的市场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市场结构主体发生了改变,网络化日趋严重。这一变化加大了传统税收管理工作的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税收征管难度大

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而新兴产业的交易较为隐蔽,并且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实体店经营,因此给传统的税收风险管理工作带来了压力。其次,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更多的交易通过网络平台进行,随之将发票、凭证、账目等内容电子化,这对于已经适应了传统税收管理工作的税务人员来说显得尤为困难,从而导致现有税收风险管理工作效率的大幅度降低。最后,新兴的互联网产业打破了原有的实体经营模式,拓展了产业经营领域,增加了税收属地管理的难度。

(二)税收管理部门平台建设不够完善

税收征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的有效性,而征管水平的高低又取决于其所设立的管理信息化平台运用,随着税务部门的不断改进,目前我国的税收管理工作虽较之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在与纳税人进行信息沟通、办理纳税业务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想要建立良好的税收管理制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另外,税务部门中仍然存在一大部分税收管理从业人员业务操作不流畅,对相关政策缺乏认知,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方法来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

(三)税收负担缺乏公平性

税收负担的公平性是我国制定税收政策的基础,税负公平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横向公平,二是纵向公平。现阶段我国的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都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初期形成的,税收负担存在着不平等现象,但矛盾并不突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竞争的日渐激烈,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开始逐渐发生改变,但我国现行的税收管理政策并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从而导致了矛盾的出现。另外,生产型增值税对资本有机构成的企业税收负担产生了影响,很大程度上使资本构成企业的税收负担加重,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四、“互联网+”背景下税收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税收内控制度

税务部门应根据互联网时代这一大趋势做出相应的改变,建立并完善税收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创建数字化税收管理平台,建立数字化的系统来对涉税项目进行管理,并将这些涉税项目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尽量减少企业的涉税事件。同时利用这一平台对企业的业务链实施严格的管理,从而降低企业税收负担。税务部门还应当建立角色指标异常平台,并将企业财务指标数据上传,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判断企业的税收风险。要创建出涉税协同的核算操作流程,在保证涉税工作能够有效实施的同时,还能有效地减少企业的税收风险。此外,要建立税务申报复查平台,在纳税申报之前先进行申报信息核查,提前防止出现错误。

(二)利用“互联网+”完善税收风险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建立了涉税信息数据采集整合平台,收集了大量涉税数据,但这些数据的来源、结构以及特征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因此税务管理部门应以这些数据为核心进行深入分析,致力解决涉税数据之间的差异性问题,从而将其转变成具有实用价值的税收资源,提高税收风险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因此,为了减少税务工作中可能存在的税收风险,税务部门应当构建云计算技术下的税收数据分析系统平台。同时,我国的税务管理部门应当重视投入产出机制,加大云计算、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的实施,将税收管理中的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工作流程的完善等与互联网技术相融合。另外,涉税信息的数据共享涉及工商部门、海关部门和财政部门,税务机关会将纳税信用和商业信用进行联合核查,分析并找出纳税人存在的异常点以及可能发生的风险问题。在纳税人信用应用方面,可以设立并实施相应的激励和奖惩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纳税人的诚信意识,促使纳税人自觉地遵守法律法规,维护自身信誉。

(三)加强对税收管理人员的管理

建立现代化的税收管理队伍是实现税收管理现代化的基础。税收风险管理工作内容庞大且复杂,因此在人才建设方案上需要自上而下进行完善,从整体上提高税收管理人员的思想、行为、态度、业务能力,规范管理人员的行为。实施这一方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在岗位设置上,应当根据税收现代化管理需求按需设岗,并制定一系列标准,选拔优秀人才,加强对岗位人员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2)建立一套完善且全面的考核制度,实施奖惩措施,采取淘汰制和奖励机制,对于违反制度的人进行相应的处罚,向表现优秀的税务人员进行表彰,从而提高税收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警惕性。(3)定期对税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及时向税务人员深入解读国家出台的新政策新制度,培养税务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充分调动税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更好地为税收管理出谋划策,实现对税收管理工作制度的完善以及流程的精简。

五、结语

“互联网+”背景下的税收风险管理工作任重道远,需要社会各界齐心协力的努力。为保证我国的税收安全,国家应当逐步完善相关法律规章制度,加强税收法治宣传,在规范执法行为的同时尊重并保护纳税人的权利,为纳税人营造良好的纳税环境,使我国的税收风险管理工作向着更现代、更专业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乔游.浅析“互联网+”背景下的税收风险管理[J].税务研究,2016(05).

[2]刘丽.推进税收现代化的现实意义[N].中国税务报,2014-07-24.

税收管理风险范文2

关键词:税收风险管理;税收征管体制;数据治税

2015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本轮改革旨在解决职责不够清晰、执法不够统一、办税不够便利、管理不够科学、组织不够完善、环境不够优化等问题,提出到2020年建成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匹配的现代税收征管体制。2018年国务院提出改革国税、地税征管体制,将省级和省级以下国税、地税机构合并,实行以国家税务总局为主与省(区、市)人民政府双重领导管理体制,由此掀开全面深化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序幕。新一轮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对税收风险管理产生哪些影响,未来税收风险管理发展变化的趋势是什么,需要关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都是亟需解决的新课题。

一、税收征管体制改革的基本问题

(一)税收征管体制的内涵

税收征管体制是处理国家内部机构间税权配置关系、政府间税收收入关系和税收征管关系的基本制度,是税收制度、财政管理体制和宏观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税收管理体制模式、国家机构间税权关系、政府间税收收入关系和政府间税收征管关系等基本要素。在税权配置关系上,税收立法权在人大,税收执法、税收管理则是税务部门的职能。因此,提升税法遵从度和行政效能,降低税收流失率和税收成本,是税务部门的主业。

(二)税收征管体制改革的背景

1.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列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意味着党的执政理念在理论上有新突破,标志着由“治理”取代“管理”,成为新时期深化改革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使国家治理体系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国家治理者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制度治理国家,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效能;就是要进一步理顺各治理主体的协调匹配,正确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之间关系;进一步创新国家治理的方式方法。税收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支柱和保障,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已然不仅仅在财税或经济层面,而被提升到国家治理层面。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意。2015年党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战略,着力破解高行政成本、高税费成本和高融资成本这三大供给约束。强调包括经济活动主体、生产要素、要素升级、结构变动、制度变革等在内的“供给侧”因素共同发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强调不仅要调整供给结构的数量关系,而且要推动整个结构系统的转换、升级和质量提升。既包括生产力的调整,也包含生产关系的变革;既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也要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税收征管体制改革要求税收供给侧各要素协同发力,提高行政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3.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税收征管体制主要依附于财政管理体制而存在,其本身的相对独立性不足,这不仅限制了税收征管体制的地位,而且制约了税收征管体制的建设,影响了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党的报告作出了中国已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政治判断。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因而,税收征管体制改革是化解经济社会深层次矛盾的迫切要求。

(三)税收征管体制改革的目标

按照中央改革方案要求,征管体制改革本着“统一、整合、聚力”的逻辑主线,最终实现征管体制的改革目标:“构建起优化高效统一的税收征管体系,为纳税人和缴费人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利的服务,提高税法遵从度和社会满意度,提高征管效率,降低征纳成本,增强税费治理能力,确保税收职能作用充分发挥,夯实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

二、税收征管体制改革给税收风险管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新一轮税收征管体制改革既不是对以往国税地税征管体制的修修补补,也不是立足于经济层面的结构性调整,而是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支柱层面的重大变革,必定对各项税收工作产生重要影响,给税收风险管理带来机遇和挑战。

(一)税收风险管理的机遇

1.税收风险管理组织创新的重要历史机遇。1994年实施分税制改革以来,国税地税两套机构并行运转,在组织税收收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政府职能转型,服务型政府、效率型政府的观念深入人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中央大力实施简政放权、放管服改革和优化税收营商环境的国策,两套税务机构并存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以往的组织架构已经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迅猛发展,两套税务机构在应对税收风险方面显得力不从心,税收征管体制改革为税收风险管理的组织创新和管理机制创新提供了很好的历史发展机遇。建立适应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要求的、统一高效的税收风险管理体系,是社会诉求和历史发展的必然。2.税收风险管理系统整合的最佳时间窗口。以往国地税各自为战的税收风险管理体系,在两套机构、两套人马、两套数据库和割裂纳税人信息的情况下,不能高效运转,造成大量征管资源浪费,难以集聚有限的征管力量。当前税收风险控制的方式由小数据、人工识别转向大数据、人工智能控制,税收风险管理正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借税收征管体制改革之机整合国税地税优势资源,在推进组织创新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税收风险管理系统,对未来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人力资源配置优化集成的有利契机。推行税收风险管理急需大批从事风险管理业务的专业人才,但两套税务机构使本来就匮乏的专业人才资源捉襟见肘,难以形成合力。应当以此为契机,集中国地税各自人才优势,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二)税收风险管理的挑战

1.税收风险管理理念需要转变。传统风控模式更多针对传统经济模式,面对蓬勃发展的新型经济模式已不能适应时展要求。面对电子商务、知识经济、数字经济等新经济形态,需要税务部门同社会多方面协同合作。税务部门要由单打独斗转向社会化治理,引入社会各方力量,打造税收社会化治理平台,运用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实施税收治理,从经验管理转向数据治理,从经验管理和技能管理转向知识管理和智能管理。2.税收风险管理能力需要提升。新一轮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已在税务管理组织架构方面作出重大调整。譬如,专门成立了税收风控局、大企业税收管理服务局和税收经济分析局等直属机构。然而,从税收风险管理的人员结构看,高学历占比低、相关专业对口人员占比低、既有业务工作经验又有专业技能的人员占比低,同时人员配置严重不足;从风险管理层次看,往往把精力放在风险识别、等级评定、应对处理和绩效评价这四个环节上,对税收风险战略管理重视不够;从风险管理的技术手段看,数据源严重不足,数据挖掘技术尚未得到实质性应用。譬如,对纳税人行为及其风险特征进行画像,并没有涉及深层次的问题,更没涉及战略层面的系统性风险(如产业税收风险、税制风险、体制风险),长期停留在对纳税人广泛给予风险提醒的层面,这显然是不够的。3.税收风险管理体系需要完善。税收风险管理体系应当包括组织体系、数据信息平台体系、风险特征指标体系、风险评估技术体系、部门分工协作体系和专业人才体系等。从目前情况看,组织体系初步建立,风险特征指标体系初具规模,但在数据信息平台体系、风险评估技术体系、部门分工协作体系和专业人才体系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尽快补齐短板,建立和完善税收风险公共治理体系和国家统一的税收大数据库乃是当务之急。

三、税收风险管理发展变化趋势

从管理范围上,需要从现行的一般税收风险管理转向税收风险战略管理,就是将风险管理的视野扩展到税收治理的各个领域,包括税收的立法、执法、司法,以及税收管理服务的全流程。一方面要从纳税风险、执法风险延伸到体制风险、税制风险,另一方面还要将社保费和“五险”等非税收入纳入风险管理的范围。从技术手段上,需要从目前的小数据税收风险管理转向大数据税收风险管理,主要运用数据挖掘和可视化技术。数据类型逐渐多元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是传统分析工具无法处理的,如果没有高性能的分析工具,大数据的价值就得不到释放。在大数据条件下,人们更加关注事物之间的关联关系及其运行变化的规律,从中发现知识,对未来做出预测,形成对决策的支持力量。从数据应用方面看,大数据应用是为日常管理决策服务的,是将自动化的算法和业务规则与税务组织现有的管理体系相融合,以机器自动决策的方式为税务人员提供管理决策指导,区别于传统信息系统关注流程化、标准化、规范化,大数据应用关注的是基于数据的管理决策整体效能的提升,或许是针对人、组织、文化、系统等不同方面的干预。大数据应用不应该仅仅关注数据分析的角度,而应支撑整个税收征收管理的优化和演进。

四、提升税收风险管理的建议

新全球化和数字经济背景下,未来税收征管体制改革更关注和解决系统性税收风险,推进和加强全方位税收风险管理,这需要从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加以考虑。

(一)总体战略层面

1.进一步改革完善现行税制。一方面,现行税制已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经济模式和知识经济发展要求,形成新的税收流失,税收风险有不断增加的态势。截至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总规模已超过30万亿元,占GDP总量的三分之一,该比例还将进一步提升。全球数字经济迅速成长,纳税人、纳税地及纳税节点等问题突出。对此,OECD国家给出根据“目的地原则”征税的初步解决方案,但其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需要各国改革现行税制,搞好国际税收协调。另一方面,现行税制本身不合理使实体经济税收负担过重,导致大量偷逃税现象,需要从根本上改革和完善现行税制,构建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相匹配的现代税制体系,通过优化顶层设计消除制度性税收风险。如降低财富创造环节税收负担,恢复经济细胞造血功能;强化消费环节税收,通过改变征收环节优化税收收入结构;进一步通过降低税率扩大税基,通过修订税制堵塞税收漏洞来扩大税基,通过完善全球税收治理来扩大税基,最终实现“低税率、宽税基”模式下的大国轻税政策。2.改革完善税收管理体制模式。分税制强调分权、分税、分管,但国地税机构合并之后,分管就变成了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政府分别对税务机关行使不同的管理权,总局主管税务行政执法,地方政府主管税务机关内部行政管理,两者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分税方面需要给地方更多的份额,通过建立完善的地方税体系来保障,使地方的财力与支出责任相符。党的报告提出要建立地方税体系,这样做可以减少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使地方政府更关心和支持税务工作,有利于形成税收共治格局。3.改革完善税收管理的机制流程。从2005年开始,我国引入税收风险管理机制,按照风险类别等级配置征管资源,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征管资源不足的问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显著提升。然而,现行税收风险管理面临转型升级,无论从管理的理念、管理的范围,还是从管理的手段和流程上都需要变革。必须从战略层面全面认识税收风险存在的多样性,了解系统性税收风险发生、发展和影响的全过程;必须依托大数据思维,运用大数据技术手段来化解深层次的税收风险,为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知识支撑和智力支持。将大数据这种新的技术手段与税收风险战略管理高度融合,形成大数据支撑下的新的机制,这将改变以往税收风险管理的工作机制和流程。

(二)具体策略层面

1.进一步提高纳税遵从。树立以纳税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深入分析纳税人的需求,根据纳税人诉求变革管理组织和管理制度,优化业务流程,提供优质的服务产品,打造智能化的税收知识库,将知识管理作为提升纳税服务的重要手段;根据税收风险的类型和等级优化资源配置,为各类纳税人开展精准画像提供有针对性的纳税服务;实时开展风险识别、风险预测和风险提醒,对风险级别高的纳税人群体、行业和管理环节实施重点布防。2.全面推进依法治税。(1)完善税收立法与司法。在改革优化税制的基础上,提高税收立法层级,强化税法权威,降低和消除税收法制性风险;按照税收风险管理的业务需求,进一步完善《征管法》与相关涉税信息的法律制度,为税务机关获取涉税信息提供法律支撑;以《征管法》修订为契机,对政府及社会职能部门、网络交易平台(如淘宝、京东等电商交易平台)、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新兴的支付平台向税务机关提供的信息名录进行细化,明确其向税务机关及时准确提供涉税信息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同时,改革与完善税收司法,建立健全税收司法保障体系,发挥国家司法力量的强制和威慑作用,对破坏国家税收秩序的严重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厉制裁,可按经济区域设置专门的税务法院。(2)坚持依法行政。在税务行政执法中严格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和权责统一的行政准则,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严格遵守权限法定、程序法定、释法法定原则,依法履行职责,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保持法律底线;进一步完善执法程序、制度流程和制约机制,不断改进税收执法方式,引导、帮助税务干部和纳税人防范法律风险。(3)健全行政监督体系和问责制度。强化税收执法监督,加强税收执法责任制管理,进一步完善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加大税收执法检查和执法监察力度,加强内控机制建设,预防税收执法风险;高度重视纳税人的监督,健全纳税人监督机制,拓宽纳税人监督渠道,依法保障纳税人监督权利;自觉接受其他外部监督,包括人大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审计和财政机关的专门监督以及新闻媒体等社会监督;落实问责制度,严格执行行政监察法、公务员法,坚持有错必纠、有责必问,通过完善制度,明确问责主体、权限、对象、事由、程序和方式,确保权力与责任一致,监督与责任挂钩,有效促进各级税务机关和税务干部依法行政。3.加快推进数据治税和数字治税。(1)树立大数据思维。面对海量的涉税数据和瞬息万变的信息技术,只有树立大数据思维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应对现实挑战。要在税务系统深入普及大数据知识,培养大数据管理技能,力争营造“用数据来说话、用数据来管理、用数据来决策、用数据来创新”的大数据文化氛围。进一步提升大数据技术水平,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结合区块链技术打造数字化税收治理格局,加强对数字经济的全方位税收监管,实现税收治理现代化。(2)搭建大数据风险管理平台。对各类涉税数据,包括征管业务数据、外部交换数据、互联网情报等进行全方位的主题建模、动态采集、全面整合,从而构建一个可扩展的、稳定的、高效的、全面的数据资源平台。在此基础上构建满足各层级用户需要的风险分析及应用系统,并提供从数据处理到应用展现等一系列功能,支撑基于大数据的税收风险管理业务应用,包括税收缺口风险、大企业税收风险、虚开发票风险、税收优惠风险、重点行业税收风险、非税收入风险、个人所得税、社保等分析模块等。(3)健全数据管理职能部门,完善数据管理工作制度。设立专门的部门履行数据管理职能,由该部门集中管理和监控数据,各有关职能部门协作配合并设立数据处理岗,明确工作职责;制发《数据管理办法》《数据管理责任追究暂行办法》,明确数据管理部门的职责范围、工作程序、监控内容、考核奖惩等,建立数据通报、培训等制度,制定信息采集、审核、录入、分析比对、信息传递等相关办法,使数据监管与运用工作规范化。(4)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大数据时代下,随着“金税三期”的推广应用,纳税人涉税信息正在逐步集中,亟需一批全面掌握财会税收、数理统计、数据分析、信息化技术等相关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应具备在数据的海洋中探索发现的能力,从而揭示蕴含在大数据中的税收经济规律和涉税风险疑点,开创智慧税务新局面。同时,税务部门应积极开展专业人才培养,邀请相关专家实施分级分类培训,培养一批在相关专业领域有很深造诣的专家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培勇.财税体制改革与国家治理现代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贾绍华.中国税收流失问题研究(第二版)[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5.

[3][奥]迈克·兰,[比]伊内·勒琼.全球数字经济的增值税研究[M].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7.

[4]谢波峰.“互联网+”时代的税收风险管理[J].中国税务,2015(8).

[5]刘军.税收管理战略转型:国际经验与中国选择[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9.

[6]许月刚.我国税收社会化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15.

税收管理风险范文3

关键词:财务分析;税收风险管理;重点

0引言

在实现税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税收风险管理被看作是税收征管改革的突破口,是其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税务机关推进现代化、科学化管理的有效途径,是提高纳税遵从水平的重要方法,是增强税务机关工作效率的关键抓手。然而,在现实工作中,税收风险管理的主要任务则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从而生成一些具备税种特征的风险信息,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相应的风险分析方法、工具等,将极易产生风险的区域、阶段找出并划分,最终探讨、研究税收风险管理的应对措施。就当前我国税收风险管理现状来讲,仍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在税收分析方面,应用范围不足,无法对高税收风险的企业、涉税事项进行全面覆盖,究其根本在于两点,第一,指标系统尚未完善;第二,信息化不足,支撑力量有限。上述问题均会影响财务分析在税收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为此,必须针对当前实际情况,找出解决方案,更好地将财务分析应用于税收风险管理。

1财务分析的含义

现行财务分析,关于其含义表达形式较多,目前,我国会计学普遍认为,会计核算、报表资料等都被看作是财务分析的依据,通过相应的分析工具、方式,分析及评价相关经济组织(企业等)的过去、现在的各项经济活动,如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也就是说,企业的经营活动、财务状况变化情况均可通过财务分析真实反映出来。目前,常用的分析法为,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综合分析法等。

2财务分析应用于税收风险管理的重点

在税收风险管理中,财务分析应以税收数据为基础,通过特定的分析方法,全面掌握税收和经济之间的关系,从而对税收收入与产生经营情况之间的关联性进行监督、评价,最终客观、全面、准确地了解税收收入动态、掌握税收增减要素、提高税收征管水平、分析宏观经济形势,为此,要深入了解财务分析应用于税收风险管理的重点。1)收入形势分析。一般需要定期开展税收收入管理工作,用于反映税收收入变化情况,以此对税源税收变动趋势进行科学预测,便于服务组织收入。在当前财务分析中,多选用常规对比分析法、弹性分析法,一般要求通过行业、规模、集团、税种划分的方式分析收入形势。2)经济运行分析。为规避税收风险,提高税收风险管理水平。在财务分析中,还需要做好经济运行分析。针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研究工作,了解掌握经济和税收之间的关联性,找出行业、产业发展之中的深层次税收问题,为调整税收政策提供可靠依据。关于经济运行分析的开展,一般可采用常规对比分析或经济计量分析模型法。风险管理要求严格依照纳税人类别进行专门管理机构的设置,向指定机构给予税源管理职责,并对相关部门职责进行重新设置,以此达到各项征管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针对那些风险较低的企业,税收风险管理中应按便捷服务引导遵从的方法处理;针对那些风险中等的企业,税收风险管理中应按帮助服务促进遵从的方法处理;针对那些风险较高的企业,税收风险管理中应以针对性管理强制遵从的方法处理。3)构建“智能税务信息系统”。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伴随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新技术涌入税务系统,为了全面提升税务工作效率,降低人工失误率,构建智能税务信息系统极为重要。在系统构建中,要求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信息采集范围扩大化,只有保证采集范围充足,才能保证采集到有效、真实、客观的信息;第二,实现自动化。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可实现全系统化操作,无需人工,能够进一步提升准确率,保证数据信息的真实性;第三,智能化风险分析能力。在系统内充分纳入税收风险数据分析模型,可随时根据数据变化情况,利用系统得出不同的分析结果,便于筛查风险,准确判断纳税人的遵从度。

3财务分析在税收风险管理中应用的改进建议

3.1“三层四步分析法”财务分析的合理应用

近年来,国家对税收风险管理高度重视,将税收风险管理的实施作为税收征管改革的突破口,做好税收风险管理工作。本文以“三层四步分析法”为税收风险管理落地举措,通过三层递进分析,四步聚合疑点,进一步加大财务分析流程与指标的规范性,严格按照“横向三层递进分析,纵向四步聚合疑点”的指导思想,横向按三个层次递进的方式,即“税负分析、报表分析、科目分析”进行财务数据的分析。纵向则按照四步方针,即“织密监控网、构造公式表、晾晒分析单、绘就全息图”聚合收税风险疑点,合理设定指标,最大限度管控风险项,消除或降低风险,通过财务分析规范税收风险管理流程,实现财务分析与税收风险管理的有效融合。

3.2以信息化为依托,构建财务分析数据平台

在税收风险管理中,应进一步提升财务分析的应用效果,通过信息化方式来达到采集数据、分析风险及决策管理的各项目标,同时,利用信息系统平台的优势作用,完成数据加载与风险分析等工作的集成,对税收风险管理所有阶段的风险进行有效整合,最终构建一个立体化的工作模式。按照现行税收分析方法,一般可按数据采集、风险分析扫描、展示分析单与形成疑点全息图4个方向构建信息化平台的流程运转模式。其中财务分析的根本为数据的准确性、全面性。目前,在数据质量等方面仍有待增强,尤其是在更新速度方面还存在极大不足,这也是当前影响财务分析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此外,由于制度不完善,第三方数据采集时并没有一个很好的制度保障,或没有先进技术可依托,这种情况下,同样会影响数据分析技术的作用发挥,仍需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基于此,必须先对税务部门应用的综合征管软件、增值税管理信息系统等相关征管数据进行全面整合,并积极主动地将第三方数据引入,合理应用企业生产经营数据,构建一个多层次、多方位、全面化的数据库,保证能够综合利用涉税数据并达到全面共享的目的。为确保财务分析数据真实、准确、有效,应从4个渠道进行信息采集,即税收征管数据、企业行为数据、第三方数据与互联网。按照征管实际进行财务分析的科学化分类,达到多元化目标,如按行业、规模、区域、事项等进行分类,保证财务分析能够在信息化平台自动运行,且分析效果显著。税收管理人员仅需向信息化系统内录入采集的数据,随后点击审核分析,整个系统便会进入自动化运转模式,自动进行数据分析、运算,最终提供给所需者一个更精准、更直观的分析结果。介于上述操作,可通过税收风险分析平台,借鉴于财务分析风险过滤器的功能,开展税收风险分析,从而确定风险指标值,评定风险分值,最终划分风险等级,按照风险高低等级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

4结语

伴随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企业规模、行业态势日趋多元化,面对复杂的市场变化,如何做好税收管理工作成为税收机关工作的重点。近年来,国家税务总局对税收风险管理高度重视,在税收征管改革中,将税收风险管理实施作为一个关键点,只有不断创新服务、管理模式,才能推进税收管理事业发展。新经济形势下,风险管理是提高纳税遵从水平的重要途径,只有确定税收风险管理标准,确定税收风险管理指标,合理应用“三层四步分析法”财务分析,以信息化为依托,构建财务分析数据平台,才能进一步拓展税收风险管理方法,这对实现税收管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参考文献:

[1]樊爱娣.企业财务指标在税收管理分析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商业,2014(27):208-209.

税收管理风险范文4

关键词:大数据技术;税收风险;风险管理

一、引言

税收作为政府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收入形式和来源,不仅是保证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关键,也是政府职能部门正常运转的必要保障。随着风险管理在经济领域越来越被广泛应用,税收征管也逐渐引入风险管理的理念。2002年国家税务总局首次提出要在税收征管领域引入风险意识,并开始探寻如何对税收风险进行管理,随后国家税务总局又于2009年提出要将风险管理的理念引入税收征管,由此税收风险管理机制正式建立。2012年国家税务总局提出构建“突出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纳税评估为重点,以分类管理为基础”的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确定了征管改革的方向。然而,随着我国纳税人数急剧增加,以及纳税人的经济业务日趋复杂。尤其是随着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企业的主要产品由实体产品转化为无形资产,进一步增加了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给我国税收风险管理带来巨大的挑战。如何在新环境下提升税收风险管理的质效至关重要。税务机关必须顺应大数据的时代潮流,树立大数据思维、把控信息源,采取措施预防税收风险的发生,进而有效地实现大数据环境下的税收风险管理。

二、大数据环境下我国税收风险管理面临的挑战

大数据技术对于提升税收风险管理质量至关重要。税收风险管理过程中进行的大数据应用,应该是大数据环境下内外部涉税数据的全面采集,通过大数据和智能化处理技术,形成数据产品,进而对具体案源实施精准应对。但就目前税务部门的税收风险管理实务来看,依旧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与大数据的时代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亟待于找准问题逐项解决。

(一)纳税人数剧增,加剧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伴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号召和“放管服”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以及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我国纳税人数剧增。统计显示,2019年新开办的企业日均量已达到2万户,市场活跃度超过70%,同时全年通过简易注销退出市场的企业高达133.9万户,纳税人名称、股东等变动数据信息数不计其数,税务机关很难做到对涉税数据的随时更新和及时维护。特别是随着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兴起,纳税人的经营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企业的主要产品由实体产品转化为无形资产,税务机关无法全面准确地掌握每个纳税人的所有涉税信息,对散落在互联网上的“碎片化”涉税信息也难以及时获取。这均进一步增加了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税务机关难以实现对所有纳税人做到“心中有数”,给税收风险管理精准应对增加了难度,进而给我国税收风险管理带来巨大的挑战。

(二)数据采集质量有待提升。一是数据采集难以全面完整。受纳税人的权益保护以及经营信息复杂多样等多方面的影响,使得税务机关全面地获取纳税人信息难度较高,导致数据信息采集难以全面完整。二是数据信息采集来源仍然存在不实情况。部分企业向税务机关报送虚假企业财务信息,使得收集到的税源状况不实,直接导致国家税收收入的流失。三是“数据孤岛”现象仍然存在。目前,“金税三期”对纳税人的数据归集尚未完成,不同层级和地域之间又缺乏互联互通,内部数据共享进展缓慢,使得税务机关不能及时发现潜在的涉税疑点和风险点。同时,由于外部数据共享缺乏信息管税方面法律法规层面的制度保障,很多职能部门和单位受自身利益或保密等诸多因素影响,对第三方数据交换不主动、不积极。这些均加大了数据采集的难度,税务部门的税收数据信息的收集存储能力、数据采集质量以及深度挖掘水平都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税收风险管理人才缺乏,大数据应用水平不高。大数据具有数据海量、混杂、无序的特点,需要复合型人才应用大数据技术挖掘、开发数据产品。但当前,税收风险管理人员年龄结构偏大,接受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不足,业务能力参差不齐,对大数据分析工具掌握不多、运用不够。一是过于依赖传统的经验判断,对税务数据的应用仍处于基础数据的简单加工和对税收问题的简单描述。二是基层一线方面严重缺少大数据方面的专业性人才,基层人员大多无能力自行建立税收数据关联模型,以及对已有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深度挖掘,以至于难以准确地对税务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监控。三是税收风险识别的命中率较低,税收风险管理效率低下。所面临的税收风险管理人才缺乏,大数据应用水平不高的问题,无法满足税收风险管理精细化、科学化和专业化的需求。

(四)不能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识别与分析税收风险。一是大数据技术识别存在欠缺,表现出税收风险指标覆盖范围有限、监控指标整体质量不高的特点。我国税务机关虽然对各税收风险点进行了监控,同时针对风险点设置了相应监控指标。然而,由于涉税数据来源受到诸多限制,导致税务机关不能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的收集、处理以及分析,设置税收风险监控指标受到限制。同时,从整体来看,虽然我国税务机关已经构建了较为全面的税收风险指标,但税收风险指标整体质量不高,导致税务机关不能将大数据技术与税收风险监控有机融合,从而较大影响了税收风险识别的准确性和实效性。二是税收风险分析机制不完备。目前,我国税收风险分析机制仍然存在不足,导致其难以与大数据技术相融合,由于缺乏专业化的税收风险分析机制,未在制度化管理中纳入税收风险,导致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全面税收风险分析较为困难,同时在税收风险的管理实践中,我国税务机关如今应用指标都存在一定的异质性,不利于利用大数据技术来识别税收风险点,税务机关缺乏识别税收风险的方法。

三、在税收风险管理中应用大数据技术国际借鉴

在发达国家的税收风险管理中,管理者非常重视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在充分分析借鉴各国税收风险管理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可以达到强化我国税收风险管理的目的。由此,分析发达国家在税收风险中应用大数据技术的经验,得出以下几个方面优势:

(一)成熟的信息管税法律体系。美国已经建立了一套较为成熟的信息管理法律和保障体系,以此为基础确保了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技术在我国税收和风险管理中实际应用的广泛和合法化。意大利和法国已经制定了专门的法规,详细地规定了对涉税人员信息管理报告的内容和其负责人、报送的条件和其方式以及未履行的纳税人员职责所要承担的义务和法律责任。此外,瑞典和英国也陆续将纳税大数据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投入到了房产交易和登记以及土地财产管理和登记等纳税服务领域,大力地提升了对纳税人员的遵从度以及对税收和行政部门信息管理的质量。通过分析以上各个地区和国家的相关立法举措和结果,可知通过相关立法和其他形式切实保障税务机关对采集和报送纳税人员的纳税信息数据的真实合法性、及时性以及其全面性至关重要,是对税企双方以及涉税人员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法律保护。

(二)完整发达的情报系统。多数发达国家由国家进行统一管理调配税收行政风险管理系统中的涉税大数据。通过应用情报系统,税务机关与内外部机构共享各种涉税情报数据的相关信息并对其进行了交叉比对,各地区、机构之间可以实现涉税情报系统之间联网互通,使得涉税情报系统完整发达。一些国家如加拿大和美国等也充分运用了网络数据技术利用信息分析挖掘技术、分析纳税评估数据,全方位交叉分析对比纳税人内外部的相关商业信息和数据,对于逾期继续纳税或未按期纳税的中小企业经营者和纳税人进行了精确定位和商业信息追踪,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纳税人进行管控和应急处置。从办理税务登记到纳税申报、监控风险管理及对税款的追缴,税收征管系统都会通过自动识别整个税收管理流程并对出现问题纳税人的数据进行了评估,一旦发现异常数据,及时自动提醒税务机关对纳税人进行核定。

(三)专业化组织机构与人才队伍。许多发达国家的税务机关都设有专门针对税收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和专业化队伍。其中美国早在1998年就制定了相关法案,并在其中表明,为更好地进行扁平化和专业化管理,组织机构要设置层级,分别下设办公室、研究处、所得统计处、政策和电子研究处、数据管理处、规划评估和税收风险分析部门对各处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管理。而且在英国也成立了专门的涉税数据分析管理部门。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税务局专门建立了涉税情报信息数据采集管理机构,聚集了税收、计算机、统计、经济等各行业的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集中管理,并由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社会财力大力支持和培养一批优秀的复合型、专业性税收管理人才。上述各个国家和地方政府税务机关均在强大的复合型税收信息化和风险管理与应用数据库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了复合型税收信息化和风险的分析与信息化管理的专业应用数据库和复合型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才库,能够在长期的税收风险监管中有效地及时识别和准确筛选各类税收信息化和风险,有助于及时处理各类税收信息化和风险,对于税收信息化和风险管理的示范性作用显著。

四、大数据环境下我国税收风险管理路径选择

(一)加强数据质量管理。税收风险管理的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能否从海量数据中获取高质量的所需税收征管资源。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我国开始逐渐构建涉税信息共享平台,平台可容纳海量涉税数据。因此,为了强化税收风险管理,必须从源头出发监控税收风险,加强数据质量管理。一是通过信息采集系统全面获取纳税人动态信息。建立完善数据的基础管理机制,进行数据质量交叉对比,一旦发现异常信息,及时提醒税务人员进行修正。若有无法修正的异常信息,及时提交上一级税务部门清理和校正后台数据信息,加强数据质量,保证税收风险分析数据的准确无误。二是建立规范高效的互联网信息获取机制。将企业税源数据申报信息合理地划分为多个类别进行等级管理,同时进一步强化对涉税数据的核对与分析和审核,排除纳税人在将数据报送给其他企业财务申报涉税信息时出现隐匿的收入、虚列的支出,导致涉税的风险以及分析申报结果的失真等问题。三是进一步建立外部涉税信息的交换或数据共享机制,贯通外部涉税信息的获取和渠道,将外部涉税大数据综合管理和云计算技术进一步接入中国金税三期信息系统,同步实时抓取网上外部涉税数据的信息,联合相关部门进行涉税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实现涉税数据的实时采集、归集、处理、分析、共享、开放等各个环节的信息无缝相互对接,共同对外部的纳税人实施外部税源信息综合管理,并进一步建立外部交换和数据共享外部信息管税方面的法规和制度,遏制部分纳税人虚假报送信息。同时,联合公布第三方机构提供的纳税人涉税信息,建立信息共享、数据互信的合作模式,打破“信息孤岛”的壁垒。

(二)改进税收风险分析工具与方法。一是以金税三期系统和大数据平台等为依托,以信息化、智能化项目为支点,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切实实现税收征管系统的电子化操作。同时借助数据深度挖掘和网络等先进技术手段,在互联网海量企业大数据分析信息的优势支撑下,研发更加智能、可靠的企业税收风险管理数据分析工具,以此更精准地判断税收核算中的风险因素和指标的准确合理性。将企业纳税人的基本纳税业务信息、经营状况、纳税人员遵从法律情况等大数据进行了全方面、多维度的比对分析,建立特征标签。同时,运用“大数据”技术,采集纳税人相关动态信息,对重点税源进行追踪,及时发现征管漏洞,实现全面、准确的管控,提升特定环境下税收风险识别应变的能力。二是在税收风险管理中积极尝试和应用先进的区块链互联网技术。先进的区块链交易互联网风险管理技术同时对区块链交易的流程和记录系统实现了高度的去中心化,不但完全保证了所有交易流程记录的完整和准确性,而且很大程度上有效地节约了交易税收的风险和监管的成本。所以,税务机关和企业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区块链的技术,并进一步探索利用区块链技术,使税收数据能够得到实时监测。

(三)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一要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随着税收管理专业化程度的提高,税收风险管理逐渐渗透到税收各个领域,也对税务人员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税收风险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培养复合型人才,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建立高效的人才培训机制,有组织地对企业开展税收企业管理风险评估和大数据的分析、识别,同时培训应对税收企业风险的技能,打造一支既具有丰富税收专业知识,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能力的复合型专业队伍。二要充分利用好第三方智库。盘活税务系统现有人力资源,聚集社会各界相关大数据领域的专家学者,组建专家团队,邀请有关专家轮流授课,并有针对性地选拔输送高学历年轻干部到开设大数据专业的院校进行培训提升,努力培养壮大税收大数据人才队伍。运用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助力推进大数据对税收风险管理的深度应用,为大数据环境下的税收治理提供满意方案或优化方案,实行跟踪并持续改进,提升征管质效。

五、结论

税收管理风险范文5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筹划;策略

国家的进步与繁荣离不开税收的支撑,我国不同规模的企业在开展经营管理工作的同时,也需要根据现有政策的要求认真开展税款的缴纳工作。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与税收有关的工作以及实施效果会对企业今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近些年,建筑行业的竞争压力逐年递增,新的市场环境以及新的管理环境都给建筑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企业如何实现税收筹划工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怎样有效减少税收压力保障内部资金的稳定运转,是管理人员应深入思考的问题。针对上述情况,工作人员应就与企业发展联系紧密的税收风险管理与筹划工作展开分析,确保相关工作的有效推进,最大程度防范风险的发生。

一、重要性分析

税收风险管理与筹划工作的实施对于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考虑到外部的市场竞争环境瞬息万变,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涉税风险则在不断增大,企业的管理水平与管理效果至关重要。一般情况下,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涉及的管理内容较为多样,具体涵盖了现阶段承包的项目、项目挂靠等相关内容,不同的工程项目之间涉及的税收筹划策略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也容易产生税收筹划风险,需要管理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税收风险管理与筹划工作。现阶段,市场竞争压力逐年增大,建筑施工企业本身也涉及施工周期变化以及人员流动加大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也给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带来了相应的压力,鉴于此,企业科学地开展税收风险管理与筹划工作就变得十分必要,通过相关举措的实施可以减少一定的税收风险 ,实现合理化的避税降税。[1]建筑施工企业开展税收风险管理与筹划的好处还在于,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资金的稳定运行,借助税收筹划减少企业缴纳税款的总额,或者结合政策的优势延迟开展纳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现金流的稳定,使内部可以有更多空闲的资金用于开展设备的租赁以及设备采购等工作,推进工程项目的有序开展,实现资金使用率的最大化。一旦企业内部的税收筹划工作呈现出系统化、全面化的管理效果,建筑施工企业就可以结合管理实际对不同的税收风险点进行逐一甄别,尽可能地查找出不同环节有可能出现的风险隐患,实现财务控制水平的最大化,全面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的综合管理能力。

二、企业不同环节的涉税风险

(一)承接环节的风险分析

建筑施工企业为了实现风险对抗与自身发展,往往会在经营现有业务范围的同时进行积极的扩张,确保其具备长期、稳定的发展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兼营、混合销售的行为也时常出现。随着我国税收政策的优化与调整,原有的销售行为也需要进行全面调整,特别是混合销售行为,应结合生产的不同类型确认销售行为。我国政府为了保证混合销售行为的规范性,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予以规范,在这种情况下,建筑施工企业应严格遵守相关要求,明确税务方面存在的风险。与此同时,合同的签订可作为一项有效的保障手段予以开展,合同的确认也代表了经济实质的产生。合同条款中会对双方的权利义务、重要事宜等进行明确,一旦出现经济纠纷也可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加以解决。

(二)施工环节的风险分析

与企业相关的增值税风险大多出现在工程的施工环节,其中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有效性较为关键。施工企业日常工作的开展必定涉及大量的采购活动,如材料的采购、固定资产的采购等。这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首先,供应商的选择是一大风险要素,企业管理人员在选择供应商的同时,应关注管理手段的科学化并逐步完善供应商管理库,结合现阶段供应商的实际情况以及信用反馈进行汇总记录,确保后期工作不出现问题。其次,材料设备采购存在税务风险,企业为了最大化地节省开支、降低成本,往往会集中开展材料、设备等的管理工作,随着增值税的全面推进,这一策略也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税务风险。考虑到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认证抵扣,应确保资金会用 、发票开具方向的一致性,减少风险隐患的产生。[2]

(三)结算环节的风险分析

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运营往往会受到施工周期、工作方式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发生变化,加重了资金拖欠情况的产生。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特别是财务人员本身的财务管理理念与工作认识存在不足,如大多会以建设方的工程款为依据,如果未收到就不确认收入。实收的数额与开票的数额息息相关,对于拖欠的工程款不确认收入也未开具发票,加剧了少缴纳税款的风险。除此之外,质保金的涉税风险也是企业需要考虑的必要内容,项目结算过程中合同变更的收入、合同索赔等均应纳入合同收入的主要部门,具体涉及的收入应以收到款项是计算缴纳增值税。

三、管理策略

(一)扩大税务筹划力度

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税收风险体现在多个方面,如程序环节的缺失、结算环节漏算等不同方面,管理人员在开展税收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税务筹划管理的实施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也应作为最关键的一环予以确认。在开展此项工作的过程中,工作实施的精准度与合理性也较为重要,工作人员应全面审查结案案件,认真分析与搜寻其存在漏洞的可能性,认真、严谨地开展具体工作,确保内部税务筹划工作的开展具备相应的科学性以及公平性。建筑施工企业当前面临的市场环境异常严峻,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求发展、增收益,就应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税收筹划工作,并从内部的运营机制、不同环节入手全面加以实施,不断提升简短工作的专业含量,促进该项工作的顺畅实施,最终实现既定目标,有效降低税务风险。

(二)建立税务风险内控制度

税收风险管理工作在企业内部的初步实施仅可作为工作开展的初始化阶段,更为关键的是企业内部能否形成系统化、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加以运行,真正将税收风险管理的效果落实到位。建筑施工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应遵循相应的原则,如体现管理工作的前瞻性、科学性等,以便更好地控制各种财务风险问题并进行合理控制。管理人员也可以借助现代化的管理思路,运用计量分析等先进的管理方式,提升税务风险的可操作性。首先,管理人员对于现阶段针对涉税业务的相关流程以及存在的风险可以实现高度控制;其次,企业现有的内控制度也可在评估风险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内控制度涵盖的内容应包括内部管理、财务控制等相关内容,且财务控制应作为管理控制的必要基础加以实施,健全、完整的财务核算系统也是推动企业管控工作顺畅开展的有效手段,并针对信息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客观认识税务风险,防范各种隐患。[3]

(三)构建内部人才管理机制

考虑到税收管理工作的特殊性与专业性,建筑施工企业内部人员的管理水平与专业能力也较为关键,企业在结合自身实际业务的基础上,应全面构建人才队伍管理机制,在开展各项培训活动的同时,将与税收业务相关的内容融入其中。特别是与建筑施工企业相关度较高的,涉及重组并购、对外投资等的相关内容,更应予以重点强化,使内部税收筹划人员的专业水准有一个质的提升。确保相关人员除了具备科学制定税收筹划方案的能力之外,还可以灵活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与风险漏洞,及时解决各种问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除了依靠建筑施工企业的专业化培训与强化教育之外,还有赖于工作人员的自主学习,使其最终成长为具备专业化税务筹划技能的优秀人才。与此同时,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人员的合同条款审核能力以及议价能力也较为关键,管理人员可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组织培训,不断强化人员的管理价值,全面提升税收人员的工作能力。

(四)构建税收风险预警机制

税收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对于企业的未来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特别是在减小税务风险、降低企业税务负担等方面尤其明显。众所周知,我国政府也对税收法律法规进行了多次调整,税收法律体系逐步完善。建筑施工企业在开展税收执法的过程中要对不同的环节进行合理的把控,真正做到组织到位、管理有序,针对税收执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异常信息以及相关内容,则可通过采集、评估等相关步骤与措施,通过开展标准化管理予以强化。管理人员可结合相应的风险信息,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较佳的控制策略实施控制,对于相关联的因素展开彻底查询,不断纠正工作中存在的错误,有效化解管理过程中的各项风险要素。由此可见,建筑施工企业若想形成良好的防范机制,实现理想的管控效果,管理人员就应将构建全面的税收风险预警机制当作一项重要的举措来抓,使企业形成有效的防护机制,助力其实现更大的发展。[4]

综上所述,税务工作的开展既是建筑施工企业必须要履行的工作内容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在积极履行国家政策法规的同时,如何实现企业经济收益与未来发展的均衡化,构建最为经济的纳税结构是管理人员应深入思考的问题,以便更好地促进自身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冉树智.基于税收管理视角的建筑施工企业税收筹划研究[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21(6).

[2] 王明霞 . 建筑施工企业税收风险管理与筹划[J]. 纳税,2021(9).

[3] 陈魏魏.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税收筹划的管理探讨[J].纳税,2021(6).

税收管理风险范文6

关键词:企业;税收风险;内部控制;管理

众所周知,在国民经济发展常见的社会风险中,税收风险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税收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而言,起着基础性的支撑作用,一旦税收工作出现问题或者税收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则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均可能因此遭受严重不良影响。然而就现阶段我国对于税收风险的控制情况来看,其中还存在较多问题,如企业对税收风险的重视程度不够、相关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健全等。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保证企业全面健康发展,就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税收风险控制和管理的研究。

一、企业税收风险内部控制与管理常见问题

(一)纳税人风险意识缺失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纳税人仍然习惯于将自身的税收义务看成是一种负担,缺乏对国家税收政策的全面了解,进一步的,大多数企业也因此未能形成正确的企业税收风险意识,部分企业管理人员甚至将税收风险认为是税收处罚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其看来,只要企业不通过税收处理,则不会有税收风险。上述误解不仅导致许多企业管理者在工作中缺乏税收风险意识,导致企业发展困难重重,同时也严重阻碍了我国税收工作顺利开展。

(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

研究证实,企业税收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完善将直接影响到企业整体税收风险控制水平的高低,然而,税收风险内部控制与管理意识的长期缺失使得我国大多数企业缺乏健全的税收风险内部管理制度。在人事方面,许多企业由内部财务部门负责税务管理,没有设立专门的税务会计和审计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很多企业还没有形成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人事管理制度,导致各项工作难以顺利推进。

二、完善企业税收风险内部控制与管理的建议

(一)强化纳税人风险意识、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管理氛围

树立正确的纳税意识、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管理氛围是保证各项企业税收风险内部控制与管理工作顺利推进的前提。在这过程中,笔者建议如下:首先,对相关人员展开风险内部控制教育和培训,要求能够利用财务分析完善企业营运资金的日常管理,包括现金管理、应收账款管理等,使资金的周转和分配不至于出现问题;其次,利用财务分析完善企业税收管理过程,以改善企业的税收结构;最后,制定前瞻性的财务规划和控制,科学规划公司的长期生存和发展计划。

(二)组建税务风险管理部门、强化税务风险监督

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应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和规模设置相应的内部税务风险管理部门,负责企业税务风险的全面管理。研究证实,合理设立税务风险管理部门,不仅有利于企业税收征管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及时协调企业与外部税务机关的关系,确保企业税务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与此同时,建立的税务管理部门还可以制定可行的风险防范计划,对潜在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从而加强对企业税务管理的监督。此外,企业应合理评价税收风险的内部控制,明确税收风险管理的现状,进而提出有效的税收风险管理优化措施。

(三)落实岗位分工、完善授权批准制

在落实岗位分工及授权批准制度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建立税务岗位内部控制制度,对相关部门和岗位职责给予明确,做到权责清晰,组成税务风险控制小组,由其把好税务风险关。其次,对于重大税务问题,要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通过支出预测、决策和预算控制形成完整的预警体制,确保各项重要涉税事务的发生与企业的预期目标能够始终保持一致,降低企业税收风险。另外,对税收支出申请进行严格审批,坚决杜绝任何不合理的支出、从严控制税收支出。最后,完善税收支出的会计控制制度和收支分析评价制度,确保企业所得税的会计核算符合统一的国家会计准则体系。与此同时,根据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规范,企业应建立税收支出分析和评价体系。运用比较分析、比率分析、因子分析、趋势分析等分析方法,对税收支出进行分析,核对税收支出预算的完成情况,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以寻找更合理的避税方式和方法。

三、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进步,市场经济形势日益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现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税收风险。对此,如何寻找有效途径提高税务管理水平、降低税务风险是任何一个现代企业均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完善企业税收风险内部管理制度是帮助企业降低税收风险、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这过程中,企业必须调整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完善税收风险管理机制,加强内部和外部的交流,加强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减轻企业的税收压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林娟.论企业税务筹划风险的防范与机制创新[J].中国商论,2018(24).

[2]赵莺.税收筹划如何提升企业税务管理的价值创造[J].中国市场,2017(13).

税收管理风险范文7

[关键词]境外投资;税收风险;内部审计;监督咨询

防范境外投资风险是中国企业面临的重要挑战。加强境外企业税收内部审计,既可以推动企业境外合规经营,实现中央的监督要求,也有助于维护国家利益、实现企业增值。

一、境外税收审计的内容与重点

境外税收风险管理的意义在于通过引导合理管控境外投资的税务风险,以实现境外项目公司承担合理税负、防范税务违法行为、依法合规纳税的目的。可分为两类:一是日常税务管理。审计监督境外依法纳税,强调税务管理的合规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多为在资源国发生的税务具体事项;二是业务环节税收风险管理。审计监督合理避税的合规性,识别和揭示税务风险,不仅涉及项目的资源国,还有投资链条中的各个国家和地区。境外税收审计应以日常税务管理为基础,以业务环节税收风险管理为突破口,既关注税收管理的合规性,又揭示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风险。通过对税收风险的识别及管控,提出规避或减少税收风险的建议,将内部审计的监督和咨询职能落到实处。

(一)日常税务管理审计。日常税务管理的常见涉税风险点包括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务检查、税务争议、税务诉讼及税务档案管理等。日常税收事项审计关注点主要包括:检查被审计单位是否遵循东道国法律规定进行税收登记及纳税申报;检查被审计单位税款计算的准确性、申报的时效性以及程序的合规性;逐个落实受税收处罚事项的原因,落实好三个“区分开来”,对于体制、机制问题导致的长期无法整改事项,及时报告上级机关;检查或了解税收争议事项进展情况。对于已解决事项,应关注是临时性解决还是根本性解决。对于尚未解决的事项,应了解具体情况,明晰争议点。

(二)业务环节税收风险管理审计。业务环节常见涉税风险点贯穿境外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包括境外项目投资整体架构规划、税务规划、项目取得、项目运营、产品销售、股利分配、项目转让或退出等。事实上,业务环节税收风险重点在于事前识别和税收筹划。税收风险管理审计关注点主要包括:在投资整体架构规划、税务规划和项目取得阶段,重点检查和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境外企业组织结构风险管理、资本结构风险管理、税收协定风险管理情况;在项目运营阶段和产品销售阶段,重点关注转移定价风险管理情况;在股利分配阶段,重点关注双重税收风险管理情况;在项目转让或退出阶段,重点关注或有税务诉讼和资本利得等税收风险管理情况;根据东道国税收法律法规及税务稽查情况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监管风险及其大小;权衡税收筹划的收益与成本,是否还存在改进空间等。

二、案例分析

2018年,开展某项目总经理经济责任审计时发现:201x年,被审计单位贷款xx亿美元用于项目建设,贷款人分别为中国某国有政策性银行、中国某股份制商业银行开曼分行。政策性银行作为主贷款人,贷款比例高达75%,商业银行开曼分行承担25%。被审计单位承担两家银行的利息预提税。利息预提税是主权国家对外国资金的一种管理模式,由借款人缴纳,其应付税款可以从向境外支付的利息总额中扣减(贷款人承担),也可以是利息总额的附加成本(借款人承担)。具体形式取决于借贷双方之间的约定。国际融资中贷款人为保证自身获得确定收益,通常会在协议中设置“包税”条款,这种情况下,利息预提税实际已成为融资成本的一部分。我国对外签订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中,有针对中国居民纳税人减免利息预提税的条款,可帮助借款人直接降低融资成本。政策性银行为中国政府全资所有的居民纳税人,应当享受免税优惠;商业银行开曼分行因不是中国居民纳税人且在避税港设立,不得不适用20%的最高档税率,整个合同期预计要缴纳x千万美元。根据上述分析及相关费率,被审计单位贷款结构见图1。

(一)监督职能。内部审计监督职能主要通过查错纠弊,将被审计单位因履职不到位或工作失误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降至最低。同时敲响警钟,督促其认真履职敢担当,积极主动有作为,切实承担起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任。审计发现,被审计单位竟然为国有政策性银行缴纳了利息预提税x千万美元。经仔细查证,被审计单位承认未在规定时间内向东道国政府提交合规的免税申请资料,导致两个季度的利息预提税未能享受免税优惠。究其根本原因,是被审计单位低估了东道国办理免税申请的难度,未及早开展免税申请工作,导致延误,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二)咨询职能。除上述损失外,被审计单位在贷款期间将要为该商业银行缴纳利息预提税x千万美元,其中201x年至审计日,已实际缴纳x千万美元,至贷款期结束还将缴纳x千万美元。该笔税款也是可以全额避税的,如果当初贷款结构能够根据中国与该东道国签订的《避免双重征税的税收协定》略做修改,即可达到全部免税的效果。具体如下:方案一:如果被审计单位在进行融资决策时,充分考虑利息预提税影响及《避免双重征税税收协定》,在贷款伊始就可将贷款人仅考虑为国有政策性银行,这样上述商业银行贷款产生的x千万美元利息预提税就可避免。方案二:若国有政策性银行资金有限或其他原因不能全额贷款,也可以与国有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开展三方会谈,变更贷款结构。例如,原贷款协议的份额资金仍由商业银行出借给国有政策性银行,国有政策性银行再转借给被审计单位,这样商业银行获得想要的利息,国有政策性银行获取管理费,被审计单位豁免利息预提税,三方均可获利且合法大幅减少向东道国缴纳的税款,保护了国家的整体利益,见图2。被审计单位未能避免商业银行的利息预提税,主要原因是对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被动适用层面,导致国家优惠政策无法全额落到实处。不过,即使上述案例中已缴纳的利息预提税无法追回,被审计单位仍可积极与商业银行和国有政策性银行协商,将商业银行贷款实质或表面性地置换为国有政策性银行贷款,规避未来的相关利息预提税。初步计算,若进行贷款置换,被审计单位每年可节省利息预提税x百万美元,整个贷款期仍可节省x千万美元。

(三)内部审计在全球税收筹划中的拓展运用。税收协定作为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措施,是国家为“走出去”企业提供的有力支持,除避免双重征税,降低企业整体税收成本外,还具有以下作用:提供税收确定性,降低境外投资税收风险;降低东道国税负,提高竞争力;税务争议出现时,可以通过启动相互协商程序,由国家税务总局和东道国税务机关谈判解决。对于中国企业尤其图2商业银行借助国有政策性银行转贷是大型央企,在多个国家同时运作项目,需要从全球角度考虑整个集团的资金流动,充分利用上述国家签订的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如在利息预提税较低的国家安排银行外部贷款,在利息预提税较高的地区采用自有资金或直接投资;在股息预提税高的国家通过转移定价等措施降低企业利润或以再投资、反贷款等方式规避股息预提税,在股息预提税低的国家安排利润转回国内等。通过总体性安排将整个集团的资金成本降到最低,提高企业效益,保护国家利益。另外,由于国际税收关系中存在不同利益诉求,在解释和适用税收协定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矛盾与冲突,这就要求企业深入研究税收协定,积极对税收协定的执行效果进行反馈,为国家下一步对已有协定的修订或新协定的签订献计献策,形成良性互动。

三、结语

税收管理风险范文8

世界银行连续15年每年对全球190个经济体进行评估,包括获得施工许可、跨境贸易、纳税、财产登记、开办企业、获得电力、少数投资者保护、获得信贷、破产、执行合同等共计10个评估指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被认为是投资的风向标。在世界银行2018年10月的《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中,我国营商环境总体评价在190个经济体中位列46位,较上一年的第78位上升32位,是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以来中国最好名次,体现出我国营商环境改善的成绩;其中纳税指标排名为114名,较上一年的130名提升了16位;“开办企业”指标排名第28位,较上一年的第93位大幅跃升65个位次(该指标前年我国位列第127位,逐年大幅进步),开办企业环节从原来的7个减少为4个,平均用时从原来的22.9天减少到8.6天。我国营商环境评价“缴纳税款”的指标体系主要包含五项指标:缴纳次数、时间、负担、税后程序指数与执法规范水平。缴纳的次数表明了公司必须填报和缴纳的税种与频率。时间指标反映了准备、填报和缴纳三个主要税种(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代缴个人所得税)的时间成本。企业税费负担对应世行指标体系中的“总税率”,衡量了企业所承担的税收成本。税外负担包括企业承受的各种收费、罚款、集资、赞助、摊派等税收以外的费用占总营收的比例。报税后程序指数反映了增值税退税的合规时间、获得增值税退税的返还时间、企业所得税审计的合规时间和完成企业所得税审计的时间。税收执法规范水平是对税务部分执法规范性的综合评价。其中纳税次数、纳税所需时间和企业税负负担反映了我国“放管服”改革要点,并体现了上级领导对营商环境构建的相关指导。

二、税收风险管理在优化营商环境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国家税务总局近期提出:“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和实践,对标国际国内营商环境指标,在以往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从制度、方式、渠道、科技等多方面推动突破和创新,从根本上破除制度性、技术性藩篱,打造更便捷、更集约、更低成本、更可信赖的税收营商环境。”在优化营商环境的大背景下,税收风险管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主要有以下体现:1.前端办税开放化。互联网时代,优化税收营商环境要求超越时间、空间和形态限制,发挥“金税三期”和大数据管理平台的作用,将实体办税服务逐步转为全天候的网上、自助和移动的办税服务,让纳税人所有涉税事项逐步实现多渠道申办、全网络流转、回复、全流程无纸化办理,使办税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为纳税人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和体验。此外,随着互联网上“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多种支付方式的日益普及和成熟,实现多渠道缴税方式的创新。2.后端管理智能化。优化税收营商环境既要求便利纳税人、提升纳税人满意度,又提出税收管理应由粗放向精准转型,提高税款征收效率。因此要求我们将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引入税收风险应对工作,依靠各数据信息平台和系统的交互对接,自动收集、整理和应用各方信息,科学统计、分析、比对涉税数据,实现税收大数据的“采集——加工——应用——检验”闭环管理。以电子文档管理系统和风险控制管理平台为基础,智能搜挖、排序和推送税收风险,彻底改变“人盯户、票管税”的传统做法,提高税收管理的质效,打造“智慧税务”,实现“数据管税”。3.涉税流程简约化。优化税收营商环境必须以减轻纳税人负担为出发点,贴近纳税人,注重简化流程和提升效率。我们一方面要做互联网的加法,另一方面更要做办税流程的减法。税务机关应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动态实时清理涉税流程中存在的重复环节,使办理事项的路径和人力资源得到最佳优化,使各环节、各业务节点更加精确,从而达到办理环节最少、办理时间最短、办理速度最快。优化税收营商环境,必须使办税流程应更加简化、规范、统一,进一步实现征纳双方的“双减负”。

三、税收风险管理在优化营商环境中的实践和创新

税务部门正积极开展税收风险管理在优化营商环境中的实践和创新,通过构建“服务型管理+共治型遵从”新型税收风险管理模式,从服务的视角向纳税人推送风险信息,确保纳税人和缴费人对各项税费政策红利“应知尽知”、“应会尽会”、“应享尽享”,从“被管理”转为“自管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办税环境。

(一)主动引导打造“服务型”风险管理

税务部门以明晰征纳权责为基础,营造自愿遵从的税收环境。积极发挥税收大数据在受惠对象识别、政策提示推送、主动提醒申报等方面的作用,将涉税风险预警信息直接推送给企业关键人员,为纳税人化解风险提供清晰有效的税收政策指引进行自查自纠,推行“服务型”风险管理,助力企业健康发展。1.创新风险预判模型转变办税模式。通过借助大数据分析不同涉税事项之间的关联性,预判纳税人办税需求并推送下一环节业务办理建议,大幅减少纳税人信息搜寻与风险发生概率。如通过分析纳税人领票习惯、信用等级等数据,筛选出符合电子税务局领用发票条件而又已预约前台领票的纳税人名单,精准推送办税建议。2.探索“报前”自评模式前置风险防控。通过税务部门网站、“税务企业号”等渠道,向纳税人推广宣传各税种相关事项涉税风险提示清单及应对指引,事前就可以对征管全流程、全税种风险进行防范纠偏的做法确保纳税人持续提升满意度。同时开发应用能直接前置到企业端口的税收风险自检软件工具,为企业提供“一户式”自检自评风险服务,主要是在进行纳税申报前,对涉及涵盖申报数据、财务数据在内的数百个风险点进行全面扫描分析,及早化解风险,实现税收风险管理模式再升级。3.实现营商环境“减干扰”“减负担”。加强进户执法计划管理,合并进户执法事项,开发启用“税务检查(入户检查工作台账)”功能模块,多措并举确保进户执法“最多去一次”落地生效。2018年进户执法同比入户次数大幅下降,最大限度减少对市场主体的直接干预,纳税人多次通过文字形式发送表扬和认可,促进纳税人与税务机关形成相互信任、共同合作的密切关系。

(二)创新渠道推进“共治型”税收遵从

1.创新税收风险分析工作机制。形成“区域税收风险指数”,准确判别分析各区域税收风险高低综合情况和纳税人遵从程度,创建风险共治模型,通过差异化管理转变风险应对主体为纳税人,实现纳税人从“被管理”到“自管理”的全面升级。2.探索中风险自查自纠模式。以“税务企业号”为主要渠道,对低风险开展定向批量风险识别,对“两代表一委员”任职的和科技创新类的信用等级A级企业探索中风险自查自纠模式。2018年分信用、分等级向纳税人发送中低级风险信息,涵盖享受税收优惠备案异常疑点等20个风险点。通过详尽的应对指引引导其在税种鉴定、发票领购、优惠备案等各方面的涉税行为全部合法依规、政策红利用足用好。3.推出“注销预检一键查”功能。为解决企业“注销难”问题,以“税务企业号”微信公众号为平台,推出“注销预检一键查”功能,企业人员在关注公众号并实名认证后,即可自行开展“注销体检”。“注销预检一键查”包括是否存在未申报情况、是否存在未注销的出口退税资格、是否存在未缴销发票、或状态为非正常等27个检查项目,企业进行预检时系统将分类显示通过及未通过检查项目,并提供详细的办理指引,帮助企业自查自检注销资格,助力企业一次性办理注销业务。

(三)分类分级构建“适配型”税企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