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泥老虎形象设计中民俗文化分析

传统泥老虎形象设计中民俗文化分析

摘要:民间艺术缘起于民间,其形式和种类繁多,从大型的民间活动到精巧的把玩物件,都体现着劳动人民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民间玩具是民间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民间玩具常常包含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其中往往有着驱邪避灾等寓意,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关键词:高密;泥老虎;文化寓意

民间艺术缘起于民间,其形式和种类繁多,从大型的民间活动到精巧的把玩物件,都体现着劳动人民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民间艺术之中,玩具占据了较大的比重。这一类物件不论是在造型还是在制式上往往都颇为巧妙,其好看又好玩的特点使其既受到了儿童的青睐,又吸引了很多成年人。民间玩具常常包含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往往有着驱邪避灾等寓意。

一、高密泥老虎

在山东潍坊的高密地区有着这样一种富有特色的民间玩具——泥老虎。泥老虎在高密当地及其周边地区影响很大,每年的春节前后,街头巷尾总能看到几家出售泥老虎玩具的店家或摆摊的商贩。当地民间传有高密“三绝”的说法,即剪纸、年画和泥塑[1]。高密的泥塑在当地十分出名,最知名的产地是聂家庄。聂家庄泥塑相传始于明代隆庆至万历年间,其先祖由河北泊镇迁徙而来[2],推测或与当时饥荒引发的人口流动有关。至清代嘉庆年间,聂家庄泥塑发展至鼎盛时期。如今聂家庄泥塑在周边地区已是人尽皆知,老人在谈及聂家庄泥塑时常有一段顺口溜“聂家庄,朝南门,家家户户捏泥人”,可见当地泥塑发展之盛[3]。此地制作的泥塑种类广泛,各类题材均有涉及[4],主要有动物题材、人物题材及生活题材等。其中,泥老虎是高密泥塑之中知名度最高的作品题材。

二、泥老虎与民间文化的交织

在古代社会,人们获取信息大致包括以下三种途径。其一是口口相传,如老一辈人的教导、人与人之间的口耳相传等。这类信息基本在传播过程中都经过了夸大和演绎,内容往往让人惊叹。其二是官方通知。这类官方消息一般是较为真实、准确的。其三是一些民间艺术表演。由于娱乐方式的缺乏,每当婚丧嫁娶或大型的节日,人们往往会举办盛大的活动,包括诸如戏曲、评书一类的表演,而其中的剧本台词往往就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然而,不论是口口相传的信息还是民间艺术表演的台本,往往是经过了人为的演绎和夸张之后的产物。即使是官方的较为真实、准确的信息,在经过人们的口口相传之后,往往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与原始信息有一些出入。因此,在古代社会,普通人听到的信息基本都经过了夸张、演绎,人们得到的信息往往观点鲜明、事物特点突出。如,为了体现武松的勇猛,《水浒传》对于老虎的描写也随之夸张:“那一阵风过处,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这样的形容让听者得到的信息是十分明确的,即老虎的形象是让人感到恐怖的。所以,民间艺人往往会将获取的信息,应用于作品的创作之中。在高密泥老虎的形象中,不难发现当地的民间艺人在制作中习惯于将泥老虎表现为发怒的状态,这与人们接收的信息营造出的对老虎的恐惧心理相吻合,愤怒的老虎也就暗示着危险。因此,在泥老虎的制作中,艺人对于老虎特征的选择和表达倾向性非常鲜明。

三、泥老虎的形象分析

对于泥老虎形象(图1)的表现,艺人主要围绕着六个部分展开。其一是耳。泥老虎的虎耳具有较高的识别度。相较于其他的动物题材,虎耳的大小适中,较为圆润、短小,形态保持向上竖立。艺人遵循了真实老虎耳朵的特点,在虎头左右两侧捏出竖立且微微向内的圆耳,表面施以亮绿色,用笔斜画,使耳朵显得长一些,也更为生动。竖立的耳朵表现出老虎的机警。其二是眉。老虎的眉毛是控制老虎情绪表达的重要部分。真实的老虎眉毛往往是微微隆起且向中心聚拢的。在泥老虎的形象中,艺人很好地保留了这一特点,在虎头的中间部位塑造出两条微微隆起且斜着的眉毛,两条隆起的眉毛朝向虎面中央,呈现出老虎发怒的状态。其三是眼。瞪眼是人和动物出现时愤怒情绪所共有的特征。很多的文学作品对于老虎眼睛的描写十分细致,多使用如“吊睛”“铜铃”等传神且准确的形容词。在泥老虎的形象中,民间艺人自然不会忽视这一关键的部分。在泥老虎的眼睛部分,艺人往往会做出两个突出的圆点并带有一点向后延伸的隆起部分,用笔施以墨色。这两笔画得很圆,向后延伸的隆起部分并未上色,近似于眼窝,从而使泥老虎的眼睛在观感上较为突出,既大又圆,炯炯有神。其四是鼻。虎鼻是老虎较具识别度的部分。艺人用隆起的一块表现虎鼻,施以颜色,用笔涂绘的面积较大,在凸出部分之外还要适当向外延伸,绘成圆润的三角形,居于两眼之间的位置。艺人对鼻子位置的绘制,对老虎形象的可识别度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五是嘴。虎嘴是整个泥老虎的重要部分之一。虎嘴是左右镂空而中央闭合的。这一方面是为了配合泥老虎身体部分中空的结构,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呈现老虎的姿态。在实际情况中,虎嘴左右开口而中央闭合的状态多出现在老虎处于低吼威胁态势之时。这一状态对于表现泥老虎而言可谓恰到好处。若是虎嘴大张,更像老虎已经发动了攻击;若是虎嘴紧闭,又显得太过平静没有威慑力。因此,虎嘴的设计可谓巧妙。其六是额头和前胸。在高密泥老虎的额头和前胸部分,艺人通常会绘制一些较为固定的花卉纹样,这些纹样来自传统文化中固有的文化符号。其中,常见的图案是荷花的形象,这种图案与其他工艺品中的缠枝莲纹或缠枝蕃莲纹较为相似,其大多表达了生生不息、吉祥永恒等美好的祝福与期盼[5]。这种对于传统文化中特定图案的使用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间艺术与非民间艺术的同源性。“雅”艺术和“俗”艺术之间的差异多体现在表达形式上,以莲花图案的吉祥寓意为例,两者在表达方式上近乎相同。除了形象特征,高密泥老虎本身作为一种民间玩具还有适合玩的特性。高密泥老虎内部采用中空结构,这一方面是为了避免泥老虎在高温烧制下碎裂,另一方面是为了让泥老虎能够发出声音,满足其作为玩具的功能性要求。“会叫”这一特色的实现主要依靠泥老虎三部分的配合。高密泥老虎由虎头、虎身和虎屁股三部分组成。虎头和虎屁股主要是中空的泥塑,虎头上的虎嘴呈两侧开展、中央闭合的状态,虎身是连接虎头和虎屁股的部分,一般由羊皮或皮纸连接。由于中间部分的虎身可前后伸缩推动,空气可通过虎嘴吸入并推出,从而形成流动的状态。当地的艺人会在虎头的内部插入一根斜切口的短竹棍,并在开口处贴一张不完全密封的纸,以此制成一个简易的竹哨(图2)。每当空气因为挤压流动时,纸张震动,竹哨就会发出“呜呜”的响声,当地人称之为“老虎叫”。泥老虎“会叫”的特点也进一步强化了其驱邪避灾的寓意。老虎的形象本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即有威慑不祥的说法,同时,中国文化重视后代,人们常试图通过一系列的事物驱邪避灾,从而使后代子孙获得幸福。在古代社会,劳动人民购买泥老虎一方面是供孩童玩耍,另一方面也有希望子孙平安之意。在面对这些民间艺术时,除了关注其外观和蕴含的技艺,人们还应该关注其中隐藏的文化信息,感受民间艺术承载的古代劳动人民的思想。一件普通的高密泥老虎,没有瓷器的清脆质地,也没有玉器的温润质感,其鲜艳亮丽甚至略显夸张的色彩背后蕴藏了古代劳动人民真实、朴素的情感。文化是多样的,不同的文化存在并适用于不同的群体。在面对民间艺术时,人们或许应从理解其传达的文化信息开始,理解这个群体的思考方式,从而探究其中蕴含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章惠.试析高密聂家庄泥塑的技术与精神[J].美术研究,2007(3):109.

[2]荆琦.高密泥老虎[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2(3):277.

[3]李新华.齐鲁工艺史话[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70.

[4]李凡.高密聂家庄泥塑调查报告[J].民俗研究,2006(4):262.

[5]滕明堂.高密民间年画特色谈[J].装饰,2005(9):69.

作者:边泽星 单位:西安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