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投资价值

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投资价值

摘要: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投资价值在于能够从供给侧对金融业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进行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基于宏观统计数据从市场供求和投入产出两方面的实证研究表明,当前我国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投资价值较大,因而应基于就业收入导向去完善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金融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关键词:人才培养;金融学专业;就业收入导向;投资价值

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快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优化现代产业体系;健全各类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补充的金融机构体系;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实现比较充分和高质量就业。因此,在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如何优化要素配置,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充分就业,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而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是现代服务业的标志和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劳动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创造的就业机会较多、就业水平较高,为高校金融学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本文从金融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出发,通过宏观统计数据来实证分析当前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投资价值,并为高校如何基于就业收入导向去完善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升金融学专业人才就业质量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这对有着较大人口负担和就业压力的中国而言,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供求分析

1.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就业导向

高等学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实质上是一种高级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本投资活动,从供给侧为社会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金融人才类生产要素。作为应用经济学学科的分支,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通常被各高校确定为具备扎实的现代金融专业理论基础,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拥有以金融学为核心、经济管理类知识为辅助的较完善知识体系,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和应用能力,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化竞争要求,能在各类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从事金融业务与管理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或高级应用型人才。在实践上,我国高校金融学专业毕业生的实际就业去向也主要是金融行业,少部分到其他行业就业或读研深造。如相关课题组对北京联合大学等6所北京市属高校600名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进行的就业调查发现,在金融相关行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期货交易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担保公司等)工作的比例为67%,在其他行业从事金融、财务及相关岗位工作的比例为5%,专业对口率达72%[1]。另据麦可斯研究院近几年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金融学专业的就业率在90%以上,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达75%左右,是毕业三年内就业稳定和月收入较高的行业之一。因此,金融行业成为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主要渠道。根据《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5》按行业分的全国及城镇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统计数据(2014年劳动力抽样调查主要数据),目前我国金融业就业人员中大学专科及以上的高学历比例达60.3%(城镇地区65.6%),远高于全国16%(城镇28.2%)的平均水平,高于其他多数(15个)行业,如农业0.89%(城镇2.1%)、建筑业8.4%(城镇15.5%)、制造业14.6%(城镇20.8%)、交通运输业15.7%(城镇20.2%)、批发零售业17.3%(城镇20.5%)、信息技术服务业36.5%(城镇47.7%)等,仅仅小幅低于少数知识密集型行业(4个),即教育69.6%(城镇74.6%)、公共管理64.7%(城镇67.6%)、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63.8%(城镇70.4%)、卫生63.4%(城镇69.4%)[2],且还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因此,全国性统计调查数据也证实了,现代金融业作为劳动与技术密集型的服务产业,对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是刚性的,从而成为广大高校金融学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其就业拉动效应比较强。

2.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的供求数量

从我国高校金融学专业毕业生人数和金融业单位就业人员数的对比分析中,可以反映出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的实际供求数量以及金融业人力资源市场的基本均衡水平。从供给侧看,据统计2015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680.9万人,研究生毕业人数551522人,其中经济学类专业本科毕业生219365人,财经类专业专科毕业生693822人,经济学类专业研究生毕业人数25673人[3]。按普通高校金融学专业学生人数平均一般占经济学类专业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去估算,我国2015年普通高校金融学专业毕业生本专科大约为30.4万人,加上部分研究生后大约为37.7万人,这个数据可以看作当年金融业人力资源市场中新增高级人才要素的供给数量近似值。从需求侧看,金融业单位就业人员增加数可以较好地作为衡量高校所培养金融学专业人才有效需求数量的指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6》相关统计数据,2015年底我国金融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为606.8万,比上年增加40.5万人,占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的比重为3.36%,比上年增加0.26%;而十年前,2005年底我国金融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为359.3万,比上年增加2.7万人,占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的比重为3.15%,比上年减少0.06%[3]。因此,近年来金融业尤其是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就业需求相对旺盛,年度新增就业人数从十年前的2.7万人上升到40.5万人,相对占比从3.15%上升到3.36%,体现了金融业总体上具有拉动就业增长的促进作用和比较优势。从国际上看,金融发达中心城市的金融从业人员占比通常在10%以上,而我国的北京、上海目前也仅为6.07%和5.27%,金融业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和发展潜力。从供求对比来看,为适应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要求,目前我国金融业城镇单位新增就业人员中的大学毕业生比例通常都在90%以上(高于存量比65.6%),据此估算2015年金融业城镇单位新增大学毕业生为36.4万人左右(多数为金融学及相关专业人才),与当年普通高校金融学专业毕业生估算数37.7万人(少数到非金融行业就业)相差不大,估计大概新增了30万人左右的金融学专业大学毕业生到金融机构就业,表明我国高校培养的金融学专业人才总体上能够满足金融市场发展对人才资源的现实需求,基本实现了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供求均衡,也说明其具有重要的教育投资价值。

二、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投入产出分析

从宏观上看,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投资价值除了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需求外,还直接表现在人才培养经费投入的经济产出效益即人力资本投资回报上。据统计,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为26790.62元(加上成人高校的所有高等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则为26230.01元),其中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为16719.34元[4],占比62.41%,说明政府资金投入仍占高等教育投资的主体。而2015年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62029元,其中最高平均工资收入的行业为金融业,达114777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85倍,是最低行业农业31947元的3.59倍、制造业55324元的2.07倍、批发零售业60328元的1.9倍、公共管理部门62323元的1.84倍、教育部门66592元的1.72倍、卫生部门71624元的1.6倍、科技服务业89410元的1.28倍,只有信息技术服务业的112042元才与金融业接近[3],这充分说明了金融业是高风险高报酬的高素质人才聚集地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也揭示了金融学为何成为高校热门专业的重要原因。从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率来看(可用教育投资乘数指标来衡量,即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与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之比),当前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每增加1元能够创造出金融业4.28元的直接经济价值,即金融业普通高校教育投资乘数为4.28(所有高校教育投资乘数则为4.38),远远高于各行业平均2.32(所有高校教育投资乘数则为2.36)的水平。另外,根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5》和《中国统计年鉴-2016》31个省级行政区的相关统计数据,也可计算得出各地区的金融业高校教育投资乘数。结果表明,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的影响,各地区的高等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所有城镇单位及金融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之间的差异都比较大,如三个指标最高的地区都是经济最发达的北京(分别为60396.71元、111390元和248320元),最低的地区分别为江西(18022.34元)、河南(45403元)和甘肃(59923)等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最大地区差距(最高值与最低值之比)分别达3.35倍、2.45倍和4.14倍,表明了金融业收入分配和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存在显著的地区非均衡状态,主要决定因素就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而各行业平均高校教育投资乘数和金融业高校教育投资乘数的最低值均为吉林的1.64和2.39,最高值则分别为3.39(西藏)和6.80(贵州),最大地区差距分别达2.07倍和2.85倍,则表明东北地区的金融业相对不发达,西南地区的高等教育相对不发达,且金融业高校教育投资乘数的地区差距大于全行业平均水平,反映了金融业高校教育投资回报的地区差异相对更为显著。有8个地区的金融业高校教育投资乘数高于全国4.38的平均水平,其中广东、贵州、云南和西藏四省区超过5,实际上反映了这些地区的高等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相对于金融业收入分配水平而言存在一定程度的投入不足问题(即相对市场需求的高等教育不发达,主要体现在政府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投入相对不足);而23个地区的金融业高校教育投资乘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青海和宁夏六省区更是低于3,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些地区高校教育经费投入的经济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教育投资效益相对偏低,究其原因可能主要在于不少地区的经济金融发展速度不快,金融业收入分配水平相对于高校教育投资水平还存在不够问题,虽然有些地区(如东北、西北部分省份)的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投入实际上并不多,但仍存在着部分资金没有有效配置于提升素质的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上述基于就业收入宏观数据对我国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供求分析和投入产出分析,都清楚地表明了当前我国金融业作为现代服务产业和高素质人才聚集地,是吸纳广大高校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高校培养的金融学专业人才供给与金融市场发展的就业需求目前总体上实现了基本均衡,也体现了高校金融学教育投资的重要经济价值(积累人力资本,提供生产要素)。而与其他行业相比,金融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通常最高,则反映了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经费投入的经济效益相对最高(即人力资本投资回报最大);不同省级地区金融业高校教育投资乘数的横向对比分析也反映了有些地区(如部分西南省份)高等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相对投入不足,不少地区(如部分东北、西北省份)则存在金融业发展速度和工资收入水平相对不高的就业质量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当前我国还应基于就业收入导向去不断完善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并提出以下一些政策建议:

1.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市场化,提升高校教育经费投入的经济效益

金融学专业作为高校热门专业之一,其人才培养是否成功,经费投入是否得到充分利用,主要取决于它是否为社会提供了符合市场需求的能在各类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从事金融业务与管理及教学科研工作的中高端各类金融专业人才。因为高校只有能够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相关专业人才,为人力资源市场供应合格的人才产品,教育投资价值才能得到体现,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才能得到优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因此,我国各大高校应坚持贯彻人才要素市场化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就业收入作为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导向和基本使命,建立完善学术—企业的双师型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积极采取理论与实践教育一体化人才培育模式[5],尽可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具有较高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金融专业人才。

2.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方向实践化,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为提升金融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薪酬福利及就业稳定性,满足用人单位相关岗位的职责要求,我国不少普通高校必须改变忽视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现状,根据就业收入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对相关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设置进行实践化改革[6],既要加强数学、外语、信息技术、法律、经济学、管理学等基础课程与投资理财、风险控制等金融学专业课程的知识融合教学,又要在夯实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强调引导式、交互性和问题探讨式的素质能力培养[7],推广采用案例分析、仿真实验、实习基地等专业实践训练教学模式,并对接各类职业资格认证如证券从业资格证、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证、特许金融分析师(CFA)、特许财富管理师(CWM)、注册理财规划师(CFP)、注册国际投资分析师(CIIA)、金融风险管理师(FRM)、保险精算师(FIA)等的相关教学内容,使金融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真正认识和了解到现实金融市场的复杂性[8],从而具备相对较强的创新力、决策力、执行力、抗压力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实用能力和竞争优势,消除“毕业即失业”现象,通过增强金融学专业人才的从业能力来填补国内急需中高端金融业务骨干人才的缺口,实现就业面更广、层次更高、待遇更好的高质量就业目标。

3.高校教育经费投入地区差距缩小化,促进各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为促进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金融业健康发展,缩小不同地区行业的收入差距,多数高校尤其是位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还应增加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切实提高中央和地方政府高等学校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投入的力度,缩小高校教育经费投入的地区差距,发挥其培育人才资源的经济价值,同时各级政府应贯彻实施教育优先和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积极采取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稳定发展的政策措施,有效提升各区域金融业高校教育投资乘数,扩大高等教育投资的产出效益,从而促进产出、就业和收入的均衡增长。

参考文献

[1]姜鹏飞,赵辉.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20):174-175.

[2]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5[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6[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4]教育部财务司,国家统计局社会科技和文化产业司.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5[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5]孙哲.独立学院金融学理论与实践教育一体化模式探析——以南京大学金陵学院金融教学改革为例[J].学园,2015(15):27-28,31.

[6]范玲.高校金融学课程设置刍议[J].商业经济.2011(20):114-115.

[7]周书晴,杨晗,孙德琳.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及影素分析——以河南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专业为例[J].时代金融,2015(10):66-67.

[8]欧阳沙,刘建芳.依托高校金融投资实践课程助推投资者教育[J].时代金融,2014(20):237-238.

作者:张文 徐小琴 单位: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