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继续教育范例

高校继续教育

高校继续教育范文1

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在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中承担着重要角色,但在其发展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论述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现状,并对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进行探讨,提出促进继续教育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继续教育;高职院校;学历教育

在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是相对于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言,通常是面向各类技术管理人员及其他社会生源的再教育,目的是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素质和从业技能,不断为社会培养高级人才,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继续教育体系可分为学历教育体系和非学历教育体系,其中学历教育体系包括成人教育、远程教育及自考教育;非学历教育体系主要包括技术资格证书培训和各类短期培训等。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工作,既是高职院校优化教育教学资源、提升自身办学能力的客观需求,也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加强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责。但是,继续教育工作的发展和社会总体需求仍有极大的差距,发展现状依然令人担忧。

一、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发展现状

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已初步形成了多层级、多形式、多门类的较完善的办学体系,形成了规模大、形式多的继续教育办学格局。具体来说,自学考试报考专业较齐全,合作本科院校选择多,项目如专转本、专接本、小自考等这些自学考试的形式灵活,报考方便,吸引了大批高职高专院校在校生报考。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生源好,专科层次需求大,网络教育特色专业受青睐,这类学历教育因为学习形式多样,学习时间灵活,受到社会成员因提升学历层次和自身素质需求的欢迎。非学历的教育培训不尽如人意,但市场潜力巨大,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应成为继续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高职院校继续教育也有不尽如人意的方面。一是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收益指标差。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学院会设立学历教育及非学历的教育培训,但两者之间是严重失衡的,培训工作业务量少且收益差,常态项目少,只是作为年底考核用以填充的工作内容而已。目前,高职院校继续教育仍以成人学历教育(成人大专、网络教育和自考教育)为主要业务;二是成人学历教育质量呈现下滑趋势。本科院校在做大做强的理念下,重心放在本科、研究生教育上,高职高专放在全日制大专的教育上,成人教育只是作为创收来源,只重视扩大办学规模,不会投入过多资源来开展教学工作,教学内容上依然是普高全日制式的理论教育,教学质量上不去,与成教生的实际教育需求有很大差距;三是成人教育的学生到课率极低,教师的授课积极性差。参加学历教育的学生来自社会各界,在社会上工作多年,很多抱着混文凭的心态,不遵守课堂纪律,消极对待课堂教育。

二、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越来越高,高职院校由于办学实力不强,在继续教育及社会培训工作中面临极大的挑战。具体来说,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存在如下问题:

(一)高职院校对继续教育的定位不清晰,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职责不明确。

继续教育尚未形成市场化的运作机制。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学院是学校下属的二级办学机构,可以自主开展成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的教育培训,进行独立的学生及教学管理,可以自主招生。但是,项目及人员的管理由学校领导负责,运行机制滞后,财务机制、激励机制、用人机制等都与市场脱轨,依然是体制内的理论,难以打开市场局面。非学历的教育培训分散在各个二级学院,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口径,职责不清晰,容易造成很多管理上的疏漏。

(二)高职院校自身对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办学理念跟不上市场的发展。

虽然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规模逐年在增长,学历教育依然是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办学主体,非学历的教育培训只是一种补充形式。继续教育不应仅仅将提高学历教育作为主要任务,应大力开展促进社会成员个性发展的教育培训,以提高工作能力和身心素质为目的的培训工作。高职院校要抓住构建学习型社会及终身教育的机遇,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工作,把非学历的教育培训工作当作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发展重点和未来的突破点。

(三)非学历的教育培训特色不突出,市场开拓途径单一。

培训市场的竞争很激烈,专业的社会培训机构机制灵活,宣传手段高,市场挖掘能力强,学院在提供师资、场地方面有优势,其他方面不能与社会培训机构相比。目前,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由于缺乏创新性,忽视广告及媒体的宣传,激励机制不完善,不能调动积极性去开拓新项目,造成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很难形成大的培训规模。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学院开展的培训项目还是针对校内学生,如会计资格证培训、专升本培训、计算机等级培训等,即使在针对校内学生的培训项目中社会上的培训机构依然抢占了大部分生源。也有部分高职院校能够结合自身的优势开展相关的特色的专业培训,但在开设培训课程时,没有进行市场需求调研分析,不能打造本校的特色课程体系和品牌,导致好项目吸引不到足够多的生源,“酒香也怕巷子深”。反观专业的社会培训机构具有很强的灵活自主性,针对需求开发符合市场的培训项目和培训课程,并可以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因此占据了大部分的培训市场。

三、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发展对策

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背景下,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工作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转变高职院校对继续教育的认知。

探索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管理体制,制定落实激励机制,调动人员积极性。高职院校对继续教育的创新进行的积极探索,要充分考虑到学员继续教育的特征,实现管理科学化,调动人员工作的积极性,要制定奖励机制并落实到位,以促进继续教育项目优质高效地发展。

(二)加大对继续教育的投入。

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继续教育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要整合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加大投入,把继续教育纳入学校统筹经费规划中,提升继续教育的硬件和软件建设。

(三)加快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构建完善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高职院校继续教育,不能照搬全日制的教育模式,要根据实际结合学员需求制定符合人性化的制度。在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工作的实施过程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首先要加强学员的思想教育管理,明确学习目的,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让他们学有所获;其次要加强教师的教学质量管理,探索建立适合继续教育发展的教学模式,构建继续教育的教育评估体系,同时还要加强教师的培养力度;最后要加强建设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品牌,吸引更多的社会成员。

(四)利用自身优势,多渠道开拓市场,打造专业化的特色继续教育品牌。

在完成每年的常规业务外,还应该充分利用高职院校自身的资源优势,积极发掘外部资源,多渠道寻找合作伙伴和生源。一是高职院校可以利用自身的学生群体资源,与行业管理协会、考试认证机构合作开展职业和考前培训;二是与教育机构合作开展如金融、商务、财会、法律、工科类方面的培训,既可以取得经济效益,也有利于提升社会对本校的认知度,扩大品牌效益;三是与企业合作开展培训项目。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大力发展继续教育,转变自身的继续教育观念,提升质量强化管理,加大对继续教育的投入,要把继续教育做强作大,实现继续教育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刘文辉 单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见.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趋势及对策分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6.5.

[2]林葵花.成人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教法探讨与实践,2016.3.

高校继续教育范文2

一、当前高校继续教育蓬勃发展,但也面临许多深层次问题

1.规划问题

目前高校普遍缺乏中长期的继续教育发展规划,学校层面统筹考虑、研究谋划继续教育发展的机会极少。对蓬勃发展的种类繁多、标准不一、各自为政的继续教育类型和形式,对继续教育如何管理、如何办学,对学校和院系在继续教育方面的职能分工等,缺乏深入思考,难以做出高屋建瓴式的规划指导,基本上是走一步看一步,一个领导一个思路,工作缺乏先导性前瞻性和延续性,短视行为频出,普教化和行政化色彩浓重,给继续教育事业和高校整体工作造成巨大伤害。

2.队伍问题

传统的高校继续教育存在两支队伍,即教师和管理人员队伍。绝大多数高校都没有专职的继续教育师资,多数教师都是偶尔兼任继续教育课程,对继续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缺少研究,从企业和社会上外聘教师也是极少数,没有师资共享机制,缺少开放意识,大多是“螺蛳壳里做道场”,“自己跟自己玩”。管理队伍的流动性也很大,尤其是领导层变动快,而中低层管理人员大多缺少培训,职业化和专业化程度不高。

3.分配和财务问题

一些高校继续教育的分配政策不科学,把继续教育纯粹当作“提款机”,不是“放水养鱼”,而有“竭泽而渔”之嫌。高校对继续教育基本没有投入和必要的建设,甚至还因各种原因压缩继续教育发展空间。作为“准市场化”的领域,有些高校对继续教育仍然沿用一套行政的、计划的、大一统的、僵硬的财务政策,忽视市场规律,严重束缚了继续教育的发展。

4.质量和社会效益问题

目前社会上对继续教育的质量问题始终存在疑虑,这说明继续教育工作并未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一些学历教育项目师资不全、内容陈旧、照本宣科、流于形式,一些非学历教育项目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需求。一些高校过于追求经济利益,不在服务学校发展战略、扩大影响、赢得声誉等方面为高校增光添彩,而把继续教育“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有意淡忘,这实在是舍本逐末。

5.适应市场问题

高校继续教育,尤其是非学历教育,对市场研究不够,对客户需求研究不够,缺乏一支负责培训项目研发、营销推广的专业队伍。继续教育部门的发展意识、竞争意识、经营意识、管理意识、风险意识均有待加强,对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教育发展趋势的理解和把握都亟需提升。高校继续教育领域出现这些问题,有其深层原因:管理层存在模糊认识甚至错误认识,高校继续教育长期依附母体未能相对独立,未能主动转型,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反应迟钝,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缺乏科学认识和把握。

二、高校继续教育亟待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转型发展

要稳步发展学历教育,提升办学质量,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积极进军社区、农村和中西部,主动服务新业态,用信息化改造传统继续教育,培育继续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融合发展。高校非学历教育,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阵地,是培养和造就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是提高民众素质、主动适应社会的重要领域,它更应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实现跨越式科学发展。

1.抓队伍建设

我国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市场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经济新常态的这些要求,迫使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队伍建设。任何工作的推进都必须依靠高素质的队伍。继续教育工作队伍,包括师资队伍、管理队伍和营销队伍。师资队伍立足本校,大力引入外校和企业、社会师资,以专职教师为核心,兼职师资为补充,保证本校5%的教师能参与或专注于继续教育教学工作。在管理队伍建设上,鼓励各院系和实体建立继续教育中心,有领导负责,有专门人员;鼓励学校层面的继续教育管理队伍向服务型、研究型、专家型发展,懂继续教育规律和特点,能正确把握政策方向,有市场观念、项目意识,做到团队精干化、职责清晰化、业务程序化、管理数据化,管理队伍实现专业化。非学历教育领域市场化程度较高,要努力造就一支精通项目策划、课程研发、营销推广、竞争合作的市场拓展队伍,这支队伍目前还很薄弱。这样三支队伍,师资队伍是基础,管理队伍是核心,而营销队伍是前沿,必须统筹建设。

2.抓质量品牌

根据新常态的内涵,“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生产将“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市场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这要求我们“要更加注重满足人们群众需要,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经济新常态对高校继续教育质量提出了新要求。质量是教育事业的核心问题。品牌则是质量和声誉的体现。人才培养的生命在质量,市场竞争的优势在品牌。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也是继续教育的永恒主题。教育质量有一定的恒定标准,但也并非一成不变的,还应体现个性和时代性。质量的标准最终掌握在学员手上。抓非学历教育质量,必须理解学员的学习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及时听取学员意见反馈,注重学后跟踪服务。有实效,才有质量。有质量,才能树立品牌。要注重非学历教育的品牌建设,精心维护教育品牌,要重视品牌营销与推广,使教育效益极大化。

3.抓改革创新

在经济新常态中,“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创新是继续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要争取继续教育的理论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和项目创新,使高校继续教育不断获得新理念、新发展。在理论创新方面,要探索继续教育与官产学研合作的关系,探索继续教育与高校服务社会的关系,探索继续教育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互动,探索继续教育与其他教育种类的互动。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要探索创新继续教育的投入体制、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分配体制、激励机制和财务政策,逐步摈弃与市场体制不相称的旧机制,学习借鉴市场运作机制,可在非学历教育领域大胆探索项目负责制和经济责任制。既要归口管理,又要适当分权,逐步管办分离,扁平式管理,公司化运作。在模式创新方面,要探索整合各方资源、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尤其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成果,提升继续教育服务。在项目创新方面,除了专注深耕本校继续教育的传统优势领域,按照差异化发展要求,积极探索为老龄化社会、城镇化建设、社区教育、企业培训、新业态发展等服务的新途径。

4.抓资源整合

在新常态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这就为我们抓资源整合提供了机遇和条件。资源整合是系统论的思维方式。就是要通过组织和协调,把实体内部彼此相关但却彼此分离的职能,把实体外部既参与共同的使命又拥有独立经济利益的合作伙伴整合成一个为客户服务的系统,取得1+1大于2的效果。资源整合就是优化配置,它根据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对有关的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以突显核心竞争力,并寻求资源配置与客户需求的最佳结合点,目的是要通过组织制度安排和管理运作协调来增强竞争优势,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它包括能力资源整合、信息资源整合和客户资源整合等。出于一定目的,按一定要求,把人力、财力、物力、信息、时间、空间等资源集中组合在一起,创造出某些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业态,这就是资源集成。这应该成为高校继续教育的主要思路。继续教育在高校不是主流工作,继续教育部门也不拥有教师、课程、学科专业、科研项目等核心资源,但继续教育应该成为教育资源的整合机构、集成机构,把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整合集成起来,培植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学员、客户和广大群众提供优质的继续教育服务,提升专业素养和个人品味,提高全民素质。继续教育领域的合作办学,继续教育部门在各地开办的学习中心,为企业、行业、机关等开展的各类培训,都是整合资源的成果范例。继续教育首先应该整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使之融合贯通;其次要整合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农村教育、企业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电大教育、自学考试等,利用学分银行,实现互认互通;第三,还可以整合科研资源、实习实践资源、旅游资源、会展资源、企业资源和国外资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实现终身教育服务。

5.抓协同推进

经济新常态的9个基本特征和8个“更加注重”告诉我们,改革不能单兵作战,必须协同推进。要树立系统观、协同观,统筹谋划,重点突破,相互配合,整体协进。所谓协同,包含协作、合作、同步、协调、协和、和谐等涵义。根据协同论的首倡者哈肯的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普遍存在有序、无序的现象,一定的条件下,有序和无序之间会相互转化,无序就是混沌,有序就是协同,这是一个普遍规律。系统或要素之间的协调、协作形成拉动效应,推动事物共同前进,协同的结果是个个获益,整体加强,共同发展。系统中各子系统或要素能很好配合、协同,多种力量就能集聚成一个总力量,形成大大超越原来各自功能总和的新功能。高校继续教育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系统,需要用协同思维来思考和解决问题。作为学校的边缘部门,继续教育必须与高校整体工作协同,在为学校中心工作服务中、在教学科研全面进步中,积攒力量,整合资源,凝聚共识,协同推进。高校继续教育工作牵涉各方,需要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事、师资、财务、规划、宣传、学生管理、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后勤保障等诸多部门协同配合和支持。在高校内部,要推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同,“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协同,“教学与科研、社会服务”协同,“教育与管理、服务”协同。为此,高校应该制定继续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科学谋划,形成共识,重点突破,分步实施,坚持转型发展和特色发展,推进质量工程和品牌建设,使继续教育事业在服务高校发展大局中有序推进,为高校争光添彩、增强活力,实现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作者:王升国 生佳根 桂春喜 单位:江苏科技大学

第二篇:高校继续教育工作思考

一、引言

继续教育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被引进入我国,因此,要发展并逐步完善继续教育的办学形式以及办学层次、办学主体,就缺乏一定的经验教学可遵循。我国的继续教育课程主要是依托高等院校展开的,也可以说,高等院校是进行继续教育工作的主要场所,高校具备实施继续教育工作的设施设备,且教师队伍教学能力强,图书资料资源丰富,在进行科研事业之时,也能够提供岗前培训的工作,使得更多的人才能够得到接受教育的机会。高校是适合进行继续教育工作的场所,高校的主要意义就是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可以称其为一个媒介,通过这一媒介,人才能够学习专业知识技能,在进入社会之后,也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并提高自身的存在价值。进行继续教育学习的人员一般都是行业内的优秀人才,在对他们进行培训的过程当中,出色的教学工作能够加深学校在他们心中的印象,从某一角度来说,也是起到了宣传学校的作用的,也在不同程度上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因此,大力开展继续教育事业,能够推动高等院校自身的发展,也能够增强继续教育在同类教育事业中的地位,提升继续教育事业的重要性。

二、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2.1高等院校实施继续教育工作是现代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从宏观角度来讲,我国的教育事业体系主要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学前教育、学校教育以及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可以说是成人教育的主要部分。目前的教育事业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成人教育,其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教育”的地位也越发的显得重要。1999年颁布的一项教育计划中写道,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制度,适应终身学习和知识更新需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要开设继续教育课程,建设继续教育基地,并依托现有的网络资源,分享高质量的网络课程。从这份教学计划中,不难看出,继续教育在同类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地位,而随着现代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终身学习口号的强烈号召,继续教育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突出与强烈。

2.2高等院校实施继续教育工作是国际化的趋势

高等院校是开展进行继续教育工作的主要场所,我国的继续教育是从国外引进而来的,因此是具备国际化的特征的,国际上称“继续教育”为“开放大学”,因为是具备推广作用的,将学校内的教育资源因素推进到社会中去。继续教育可以说是高等教育的另一个层次,是作为普通教育类型的延展,能够将传统的高等教育的职能进行重新的设定以及相应的工作任务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将原有的教学、科研发展以及教学教育工作服务于社会的职能,转化为培养专科、本科生、研究生的专业知识技能的继续教育工作类型。

三、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工作现状

3.1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国开展继续教育事业的时间较短,因此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其出现的问题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思想观念不适应;第二,师资队伍不适应;第三,机制上不适应;第四,设施上的不适应。

3.2高校继续教育工作问题的成因

高等教育是正轨教育的一个分支,由于这样的依托关系,使得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们认为继续教育的重要性不够强,缺乏一定的智能因素,不具备提升人才素质的作用,因此,在继续教育课程之上,不付出相应的努力,在继续教育课程之上,也不设定系统、规范性的专业内容,教授内容零散缺乏整体性。高等院校中担任继续教育课程的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使得对于教授学生,不具备正确的方式方法,除此之外,继续教育课程的教师的数量也是不足够的,因此,在进行继续教育课程之时,会出现教师流动性大且不稳定的状况,上课的教师会根据自身兴趣或者是所掌握的资料进行课程的讲解,并没有根据目前社会的发展态势进行重新的分析,一味地运用原始资料进行讲解,因此,所教授的内容不能够与时俱进,与实际社会相脱节,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以及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资料匮乏,因此,仍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开展继续教育课程的,使得教学上出现了盲目性。大多数高等院校并未将继续教育事业作为主要的教育教学发展方向,除此之外,对于任课教师而言,也缺乏一定的机制保障来进行职称的评定,这就使得相应的任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够高。大多数的高校所建立的教学设施都是为学生所服务的,因此,并没有系列的教学设备能够提供给成人进行教学使用,其他方面的资源也是十分匮乏。

四、完善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工作的建议

完善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工作的建议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提高认识,树立教育新观念(1)树立终身教育的大教育观,(2)树立继续教育的价值观,(3)树立继续教育的质量观;二,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继续教育教师队伍。选拔事业心较强的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对其制定一些专业的培养计划,并安排一些教师进入基层服务,能够深入地了解所要培训对象的一些基本的学习需求。发动教师进行继续教育事业的理论性研究,通过理论上的规律研究能够发现,这一群体的共通之处并对其制定相应的发展计划,与此同时,也要引进行业内的优秀人才进行经验的讲解,通过经验性的教学,能够加深教学人员的教学意识,并且能够从其他优秀教学人员处学到适用的教学方法,建立激励机制也是一种可以试行的方法,这样就能够提升教师对于继续教育工作的教学兴趣,并且从根本上能够形成自觉开展继续教育的动力。

作者:步建东 单位:沈阳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第三篇:高校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探究

一、高校图书馆员的现状

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80%馆员不具备图书情报专业背景,高级职称人员所占比例较少,馆员的职业倦怠情况普遍。大多数青年馆员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没有规划,不注重搞科研、评职称,思想上认为只要工作不出大错就行,这些都严重阻碍了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二、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1.图书馆员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

目前,在高校图书馆队伍中有很大一部分馆员是非图书情报专业毕业的,这些人员没有系统的学习过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因此,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完全不能胜任,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借还书工作。而那些少数毕业于图书情报专业的人员虽然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但随着现代化图书馆新技术、新情况的出现,图书馆员也需要不断的更新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只有不断更新知识和技术,才能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因此,对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

2.继续教育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

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化程度的高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图书馆走向现代化的步伐,使传统图书馆的工作内容和服务方式已经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一个好的高校图书馆不仅要具备现代化的设备、先进的技术和温馨的阅读环境,更重要的是拥有一支强大的管理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馆员团队,继续教育可以帮助馆员扩大知识面,提高馆员的工作能力,也能使图书馆事业得到更快速的发展。

3.继续教育是提高服务水平的需要。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知识宝库,拥有丰富的中外文纸质文献、电子期刊和数据库等资源馆藏,对高校的教学和科研起着重要的作用。“读者第一,服务至上”是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宗旨,图书馆员要做好服务工作,提高服务水平,就必须适应现代科技信息的发展,不断补充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为高校教师和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文献信息,通过继续教育可以提高馆员的素质,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高校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的内容

1.专业知识教育。

专业知识教育是馆员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具备图书情报专业知识是馆员做好读者服务工作的重要前提,图书馆的文献从收集、加工到开发利用均是学术性、业务性很强的工作,这些都要求馆员要具备一定的图书情报专业理论知识,熟练信息检索技术,正确解答读者在馆藏资源利用时遇到的各种问题。

2.职业道德教育。

一个合格的图书馆员首先要热爱图书馆事业,还要有要有责任心和职业道德精神,这样图书馆员就会兢兢业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如果图书馆员对工作不认真,对读者服务态度冷漠,那么,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肯定就会受到直接地影响,同时对图书馆的声誉也会造成负面影响。所以,必须要充分重视对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这样才能使她们始终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服务宗旨。通过进行高尚的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服务热情、待人谦逊、不断学习、勇于创新。把为全校广大师生提供最优质、满意的服务作为工作的目标。

3.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教育。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图书馆已经普遍应用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使得图书馆传统的信息处理、信息检索以及信息服务等手段发生巨大变化,图书馆员仅具备专业知识远远不够,还要学习一些网络技术知识,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能够指导读者利用计算机进行馆藏查询和文献检索,提高读者利用馆藏资源的效率。

4.外语水平教育。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量大爆炸,用户对各种文献的需求与日俱增,仅仅依靠中文文献已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图书馆需要开发外文文献的利用渠道,加大引进外文期刊和国外数据库的数量,因此,作为图书馆员,应当加强外语知识的学习,以便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5.服务创新能力培养。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图书馆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图书馆员为了适应当前的新要求、新任务,就必须转变思想观念,不断地加强对新知识的学习和对新技术的掌握,及时了解专业学术前沿的发展状况,更新自身的服务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努力为读者创造出新的服务方法和服务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要。

6.科研能力培养。

科研能力是图书馆员必须具备的工作能力之一,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图书馆员的科研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图书馆领导应重视加强对馆员科研能力的培养,可以组建科研团队,由科研成果显著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的人员担任学术带头人,带领青年馆员进行科学研究,指导和帮助青年馆员申报科研课题和项目,提升馆员的科学研究水平。另外,为激励馆员积极搞科研,馆领导可以对取得较大科研成果的馆员进行适当奖励。

7.心理健康教育。

图书馆员每天都要面对大量的读者,要为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然而要使每位到馆的读者都能满意而归,馆员就需要承受较大的思想压力和工作压力。因此,图书馆领导应注重对馆员心理健康教育,有了好的心情、健康的心理才有利于干好工作。

四、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的有效途径

图书馆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方法和形式有很多,图书馆领导应根据本馆工作和馆员的实际需要,组织不同层次的馆员学习,通过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1.学历教育。

学历教育是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重要形式,它有利于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目前,高校图书馆中的馆员大部分是本科学历,少数是硕士研究生学历,还有少数是专科学历,在这些馆员中毕业于图书情报专业的极少,学历层次参差不齐,专业知识结构复杂。学历教育是改变这种状况的有效途径,馆员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学习形式,如非图书情报专业的人员可以采取脱产的形式,对图书情报专业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掌握基础专业知识,而具备图书情报专业的人员,可以通过短期培训的形式,及时补充新知识,学习新技能,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以适应现代化图书馆的快速发展。

2.外出进修学习。

有计划的组织馆内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职工外出学习、进修,选派具有图书馆情报专业的职工到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图书馆做访问学者,拓宽知识面和学术视野。

3.举办岗位培训。

邀请业内知名专家和高级别专业技术人员为职工举办不同类型的岗位培训。培训内容应根据职工岗位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通过岗位培训使图书馆馆员尽快地了解、熟悉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提高工作效率。

4.举办专题讲座。

聘请专家为图书馆馆员做专题讲座,内容应主要包括图书馆业务的新知识、新发展。对图书馆新购买的计算机软件、电子数据库等,应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馆员进行新技能的培训,使图书馆馆员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善,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

5.开展学术交流、参观考察。

图书馆通常被认为是一个服务部门,只要能做好读者服务的本职工作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注重科学研究,其实不然,图书馆的科研对高校的科研发展有很大推动作用。图书馆领导应注重对科研的投入,组织图书馆定期开展图书馆工作与学术研讨会,可以组建几个不同研究方向的学术研究小组,鼓励馆员积极参加小组学习,撰写学术论文,让馆员之间相互进行学术交流;同时,也要经常组织馆员到其他先进的、优秀的高校图书馆进行参观学习,这样既开阔了馆员的学术视野,也为图书馆引进了更为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专业技术,也使馆员的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图书馆的工作、学术地位。

6.实行轮岗。

为保持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图书馆领导在不影响图书馆各项工作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可以安排馆员到馆内其他业务部门工作学习,这样不仅避免了馆员因长期从事同一工种而产生职业倦怠感,还使馆员对图书馆其他部门的工作内容有所了解,也学到了其他业务技能知识,提高了馆员的专业和综合素质,促使馆员由单一型向多能型人才转变。

7.自学。

图书馆员可以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图书馆的各种图书文献和数字资源的优势,确定自已需要的学习内容,边工作边学习,不断的积累工作经验,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以期适应现代图书馆的工作要求。也可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在网络上自己选择内容进行自学,这样既不受时间也不受时空的限制,为自学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也使图书馆馆员都能够有机会进行继续教育。

五、结语

图书馆事业的顺利发展与图书馆员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图书馆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利用一切学习机会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促进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发展。

作者:李晓霞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图书馆

第四篇:高校图书馆女馆员继续教育研究

一、女图书馆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文化素质偏低

女馆员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一个人文化素质不高,常导致不能正确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就谈不上为读者提供满意有效的服务。文化素质高,开展深层次、高水平和较专深的业务工作就会得心应手、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迅速提高女馆员在各方面的水平和素质,将严重制约和影响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2.业务水平参差不齐

尽管我们在宣传图书馆时把它的位置提得较高,人们对图书馆的认识还存在很大的差异和偏见,在一些局外人眼里,图书馆工作人员,都是些无法安置而被照顾到图书馆来的老弱病残、平庸之辈,图书馆工作也只是简单的“借书还书”、“守守摊子”,所以图书馆成了解决和照顾子女、家属的单位。由此女馆员队伍中一部分人是转行而来的,对图书馆专业理论知识没有系统的学习,有上进心的肯通过进修、培训、自学和请教老同志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没有上进心的就只靠在工作中积累一些经验。另有一部分虽是专业出身,但不求上进,安于现状、知识老化。

3.自卑感、依赖性强

由于女馆员扮演着职场人员,妻子、母亲、女儿等多重角色,“男主外女主内”传统观念的影响,“贤妻良母”的角色定位,使她们大部分在家庭与事业不能两全其美的情况下,纵然有事业心、荣誉感,也往往是自愿牺牲自己,忽略了个性的张扬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放松了对自己业务和知识的提高。本身女性又有自卑、嫉妒、缺乏毅力,依赖和从众的心里弱势,甚至有些人还在工作中干私事,纪律松散,缺乏责任心,加上图书馆普遍存在吃“大锅饭”,没有压力和危机感,致使女馆员工作热情低缺乏进取精神。这样影响了自身素质的发展和提高,阻碍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二、高校图书馆女馆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1.图书馆现实工作的需要

人类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它以知识、信息的生产、传播、利用为基石以创造性人力资源为依据,以高新技术为支柱。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科技,关键是人才,基础是教育。就社会发展的共性而言,继续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民族振兴的希望。就图书馆事业的特性而言,女馆员的继续教育既是图书馆转型的需要,也是培养现实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2.图书馆未来发展的需要

面对世界范围内的综合国力竞争,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必须紧紧跟上时代的前进步伐。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必须有与新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相称的深度和高度,而要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导地位,就必须在科学技术的竞争与民族素质的竞争上争取主动。因此,女馆员的继续教育既是经济增长与科技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女馆员自我价值的需要。

三、女馆员继续教育的内容

1.职业道德和思想素质的教育

实践证明,高尚的职业道得是事业取得成功的方向和保证。图书馆职业道德教育不是表面化的“文明用语”、“态度热情”、“服务周到”等具体行为,而是内在素质的提升,是自我修养的的实力。作为图书馆主体的女馆员,必须具有过硬的思想素质,才能热爱图书馆事业,具有乐于奉献、甘为人梯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引导她们认识到图书馆是“知识的殿堂”,所从事的是一种知识性工作,是一项崇高的职业。树立竞争观念,把握时代脉搏,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推动图书馆的快速发展。

2.图书馆专业知识的教育

对女馆员来说,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是永无止境的。同时,在实践工作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专业知识和操作技术的结合。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和专业水平。

3.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教育

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文献载体的多样化,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现代化,信息获取、整序、传递的数字化网络都要求馆员学习、掌握计算机技术。鉴于目前馆员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偏低的现状,应重视、强化这方面的教育。

4.普通话和外语能力的教育

在馆内提倡人人都讲普通话,积极营造学习普通话的语言环境。要及时、准确、直接地获取先进国家的最新消息、提高自身的信息能力,首先要冲破语言关,掌握英语是对女图书馆员素质的一项基本要求。随着国际间的交流与协助日益频繁,各种语言文字的各类文献信息资料大量涌现,要开发外文信息这块宝地,还要掌握一至二门外语。

5.相关学科知识的教育

现代科学技术纷繁复杂,各种交叉、新兴和边缘学科不断涌现,女图书馆员要成为信息咨询专家和知识的导航员,还要努力学习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社会科学和文学理论等方面知识,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

6.管理学知识的教育

知识经济时代是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的时代。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的开展与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馆领导在通宵业务的同时更需管理知识;部室主任兼业务也管理与一身;普通女馆员在开展业务工作中也离不开管理知识。学习、掌握管理学知识以提高实际管理能力,在女馆员的继续教育中不可忽略。

四、继续教育的途径

1.在职学历教育

图书馆选拔业务骨干到高等院校去进修,接受正规化、系统化的教育,这样既提高了工作人员素质,又解决了引进人才不足的矛盾。

2.短期专题或专业技能培训

参加为了更新或补充某一方面知识或技能而举办的各种类型的短期培训班、专题研讨班或技能培训班,培养女馆员的研究创新能力,及时掌握事业发展动向。

3.自我提高

由于时间、经费的限制,加之学科知识的不断涌现、信息的瞬息万变、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提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以充实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将是女馆员继续教育的另一种重要形式。馆员离不开终身教育,但终身教育不可能时时处处追随馆员。自学是自由度最大的自我提高的方式。只有当自学与工作、生活融为一体之后,女馆员的继续教育才会呈现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4.进修、访学

进修、访学是提高女馆员专业知识层次、增强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对图书馆的优秀、拔尖人才可实施这一形式的教育。目前图书馆界的进修、访学还存在定点过少、专业限制过严问题,应结合区域性,增设若干图书馆学情报学定点进修单位,并将非图书馆学情报学纳入进修、访学范围。

5.开展学术、科研活动

为了激发女馆员的学习兴趣,必须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办经验交流会,积极鼓励大家撰写学术论文,参加学术讨论,以提高女馆员自身的学术水平。对有一定水平和质量的科研成果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积极培养学术带头人。

五、总结

继续教育是长期的工程,与高校图书馆事业相伴相生。优秀的图书馆女馆员是高校图书馆主要的人力资源的财富,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内在活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高校图书女馆员的继续教育工作,不断创新继续教育的内容,不断改进继续教育的途径、方式,图书馆女馆员的整体素质继而不断提高,努力使她们成为具有创造力的复合型人才,就能毫不逊色地撑起图书馆事业的“半边天”,为我国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壮大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杨秀玲 单位:菏泽学院图书馆

第五篇:高校继续教育管理团队理论思考

1概念及内涵

当今社会处于变革的时代,随着组织寻求更小规模、跨功能整合和更富弹性的运作优势,团队越来越成为关注的焦点,事实上,团队工作方式正日益成为现代企业组织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组织不断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种主要方式。这里所指的“团队”,是一个开创性的组织形式,应用来源于西方企业,指的是由数名知识与技能互补、彼此承诺协作完成某一共同目标的员工组成的特殊群体。所谓“创新”,就是利用已有的资源或要素进行创造的过程。现在的高校继续教育正面临着转型与变革的机遇与挑战,必须面向市场和社会的需求拓展多类型的教育与培训项目,实行市场化运作,“以需求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求特色、以品牌求生存”,这也是其迎接挑战、赢得发展的必由之路。任何事业的发展,首先都有赖于与之相适应的人力资源和组织结构设计。在这样的前提和背景下,笔者认为高校建立以教育培训项目研发、实施和建设为主要任务的继续教育创新型管理团队是非常必要的。由此而得出“高校继续教育创新型管理团队”的内涵为:由数名知识与技能互补的成员组成,能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优秀的教育培训项目和课程,项目研发能力强,并能对项目实现有效组织、管理和建设的群体。

2高校继续教育创新型管理团队的组成要素

目前,普通高校开展继续教育基本是由下属的成人与继续教育学院来实施的。根据继续教育管理工作的需要,可以不受固有的组织结构的限制,而是在此基础上以具体的教育或培训项目为单位建立形式更加灵活、更富弹性的、规模较小的创新型管理团队。参照团队建设的一般理论,高校继续教育创新型团队的组成要素主要包括团队成员、团队目标、团队资源和团队规范等。

2.1团队成员

有效的团队是由一群知识与技能互补的成员组成的,他们所具备的技能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技术性或智能型的专业技能、解决问题的技能和决策的技能、人际关系的技能。根据教育或培训项目运作的需要,团队成员可以由决策领导人员、市场拓展人员、教学管理人员、辅助或服务人员、顾问或合作者等组成。决策领导人员承担着项目策划、统筹管理、协调沟通的重任,是团队中的核心和灵魂;市场拓展人员和教学管理人员是继续教育项目的主要实践者和中坚力量;辅助或服务人员为团队提供必要的后勤保障和支持;顾问或合作者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可以由相关专业的行家里手、合作单位的有关人员来担任,提供项目和课程研发的专业技术支持、政策法规的咨询服务或者配合做好教育培训项目的管理及服务工作。

2.2团队目标

团队目标是把团队成员凝聚在一起的基础,是一个团队存在和发展的依据。高校继续教育创新型管理团队的目标要与高校继续教育的总体发展战略相吻合,与学校发展的阶段使命相吻合,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优秀的教育培训项目和课程,打造优质的继续教育服务品牌。

2.3团队资源

团队资源是团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其中,硬件资源包括教育培训项目和课程的研发经费、办公和组织教学的场地、仪器及设备等各种物质条件;软件资源主要是指合理的基础结构、高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及校园文化资源、信息资源等。团队资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该团队能否顺利开展教育培训项目研发、实施和建设等一系列工作。

2.4团队规范

团队规范主要涉及两个方面:首先是成文的规章制度,体现了管理层面的刚性要求,起到约束个体行为,使项目研发、实施和建设有序进行的作用,同时确保团队得以平稳、高效的运转;另一方面是隐性的环境氛围,体现了理念层面的软性要求,主要包括集体的价值理念、一致的承诺、团队文化等。

3继续教育创新型管理团队的建设

美国当代著名的管理学家斯蒂芬•罗宾斯认为,一支高效的团队应当具备以下几个特征:目标明确、拥有相关技能、彼此信任、承诺一致、沟通良好、领导得宜、谈判合理、内外部的支持。如果要把高校继续教育创新型管理团队建设成有效的团队,应该具备上述这些一般的特征,结合继续教育的基本规律,借鉴国内外的团队建设的理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确立共同的目标

要使团队高效运转,就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清晰明确的共同目标是团队运行的前提与核心所在。因此,在进行目标设计时,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3.1.1明确性原则。

高校继续教育创新型管理团队的目标一般是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来确定教育培训项目研发、实施和建设的具体目标,目标必须明确可行,同时又要符合高校乃至国家终身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3.1.2激励性原则。

目标必须能够起到充分的激励作用,使全体成员自觉地认同个体所承担的责任,并愿意为此共同努力工作。

3.1.3可行性原则。

目标在制定之前要进行市场调研,同时结合团队及所在的高校现有的内外资源进行理性分析,综合评判,定位必须准确,目标不宜定得太高或太低,同时还应把目标分为长期和短期目标,建立明确的时间表,并通过建立定期评估和反馈制度,保证目标的切实可行。

3.1.4共识性原则。

目标不仅要合乎学校继续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同时必须要与团队成员共同的价值取向相统一,得到团队成员的一致认同。目标的共识性原则,是充分发挥个体潜能,形成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前提。

3.2实行有效的分工与协作

通过角色定义的方法,实行有效的分工与协作是团队建设的途径之一。依据贝尔宾的团队角色理论,一个团队必须具备最基本的角色,以支撑起整个团体的基本运转,也就是说,成功的团队应该完美实现了实干家、协调者、信息者、监督者、凝聚者、推动者、完美主义者和创新者等八种角色的综合与平衡。有效的团队,其成员应该是根据任务精心配备,使每个成员清楚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定位,通过分工和协作,产生协同效应,使团队的绩效大于个体绩效之总和。首先是明确分工,团队的组建者应该依据教育培训项目研发、实施和建设的需要以及每个成员的技能优势,明确划分每个成员的工作职责和角色责任。在组建团队的实践中,应该充分认识到上述各类角色的基本特征,并且对各位候选人员的能力、性格、专长等进行综合考量,做到取长补短,实现整体结构上的优化。其次是促进协作,团队成员之间在分工明确的基础上密切配合,内部的各种要素按一定的方式相互联系、作用,在运行的过程中构成良好的互动系统。就团队而言,每个成员的个体差异是必然存在的,他们个体的年龄、性别、专业特长与等各方面皆有不同,或多或少会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但只要能够相互配合协作、优势互补,就能发挥系统的多样性、异质性,使整个团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最后是要特别注重培养团队成员的主动补位意识,也就是说当一个团队组建后无法完备上述八种角色时,其他成员应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主动实现角色的转换,尽可能地降低角色缺失对预期目标达成所造成的影响。

3.3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团队关系越和谐,组织内耗越小,团队效能也就越大。要建设创新型的团队,尤其要注意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保持畅通的信息交流,实现各种思想的碰撞。要使团队健康发展,学校管理层在实施有关政策时要公正、公开,应该在团队工作范围内充分授权,并就团队运行给予各方面的支持。团队内部还必须保持良好的人际沟通,担任协调者、凝聚者角色的成员要充分发挥其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增进彼此的情感沟通,创造机会促进团队成员之间保持常态化的思想交流和信息交换,营造开放、和谐、互信的工作氛围。如有必要,还可以通过敏感性训练(又称T团队训练法),提高成员对自己行为和他人行为的洞察力,学习与他人沟通的方式,推动团队内部形成较高程度的理解与尊重。

3.4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高校继续教育范文3

关键词:互联网+;继续教育

1引言

高校继续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事业的基础组成部分,是提升国民素质和综合软实力的途径之一。完善高校继续教育教学体制,优化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创新高校继续教育教学方式,推动继续教育“互联网+”网络教育平台的发展建设是改革高校继续教育的必经之路。

2高校继续教育的内涵

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动力是由国家在国际影响力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与其他国家经济贸易往来的更加密切,让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逐年递增。国家教育部门对教育普及政策的提出,从学龄教育发展成终身教育。而高校继续教育的建立,是学校教育到终身教育的过渡。高校继续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缺乏系统性研究。继续教育的普及、发展需要政府和国家教育机构的足够重视,让继续教育的理论实践变成推动继续教育体制完善发展的源动力。

3“互联网+”教育平台的建设意义

3.1“互联网+”继续教育体制特点

生活节奏的加快,市场需求的增加,使得教育市场竞争日渐激烈,“互联网+”教育平台的建立让学校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巨变。在线网络教育的建立,将教育资源从课堂教学延伸到了网络教育中。打破传统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让学生根据实际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相应教学板块,做到随时随地、想学就学。“互联网+”时代的产业结构与传统教学方式差别明显。高校继续教育体制在互联网结构发展带动下,对提高就职者专业能力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社会发展对就职工作者的要求逐年提升,继续教育平台的建立让就职者在短时间内通过快捷稳定的知识培训,完成自身对工作需求的满足。

3.2“互联网+”继续教育体制存在问题

国家政府教育职能部门对全民教育的高度重视,扶持网络教育平台和民间办学机构的创建,对高校继续教育产生剧烈冲击。而高校继续教育学院相对缺乏师资力量和平台技术水平支持。和当前各大网络教育平台综合水平对比,差距明显。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促进继续教育的发展为从业者提高自身专业能力提供必要教育条件。我国高等教育在近两年实现了飞跃式发展,提前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继续教育生源逐年下降,用人单位对个人学历水平的看中程度变低,更倾向于对个人工作能力和道德素质的看重。

3.3“互联网+”高校继续教育面临形势及挑战

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的逐渐下滑,与用人单位对学历的需求和国家人才培养计划脱节。潜力巨大的人才教育市场,公立学校和公众培训机构逐渐扩大市场份额,学习对象由从学龄儿童到耄耋老人,学习内容也从求职方向扩大到生活技能。学习教育不仅仅是知识学历和工作技能的提升,更是生活技能实力发展的必然需求。继续教育的教学方式从函授、广播和网络教育中逐渐发展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彼此之间竞争激烈,严重抑制教学质量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人们对学习和生活的认知更加丰富全面。学习方式也从被动接受到互动探讨。继续教育必须适应新时代教学特征及教学模式的改变。

4“互联网+”背景下继续教育改革措施

4.1创新教学模式,培养“互联网+”意识

高校继续教育根据不同社会需求,制定专业高效、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以“互联网+”教育模式为指导方针,完成继续教育与创新教育的融合。在“互联网+”教育指引下,完成继续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理念的完善。高校继续教育应注重对从业人员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培养,从而适应工作单位的用人标准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要求。

4.2推动服务机制改革,完善继续教育法制建设

“互联网+”继续教育平台的发展,缺乏国家法律的健全和保障。在我国关于高等教育的法律中,与继续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屈指可数。没有完全系统化的法律法规建立,给继续教育带来很多实质性问题。加强对继续教育的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势在必行。关于继续教育法律法规的建设是对继续教育的保障,从国民教育地位和继续教育的研究提供专业法律依据。

4.3改变教学方式,建立网络继续教育平台

建立网络继续教育平台是高校继续教育实现转型的重要举措。网络继续教育平台的建立,系统化提升了继续教育的教学分布。让继续教育在网络“互联网+”时代产生有效影响。通过网络继续教育平台的优势,实现资源整合,突出教育优势。给从业人员提供学习支持和个人价值的提升。“互联网+”的实施和继续教育平台的建立,为高校继续教育提供丰富资源和机会。节省师资力量,将教师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教研工作中。进而激发鼓励高校继续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具备更高办学能力和话语权。高校继续教育以社会从业人员为学生主体,进行开放式教学。上课形式不拘泥于特定位置,特定时间,使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时间有更多的选择权,保证学生在保证工作的同时,充分利用自由时间学习。继续教育网络平台的完善对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相互衔接,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影响。

5结束语

“互联网+”继续教育平台的建立给高校继续教育带来新的机遇,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在加快对继续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通过多元化、多形式的教学方式,让继续教育在改革发展中实现顺利转型。通过国家相关法律的健全,提高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学地位。保障继续教育教学资源的同时,借助“互联网+”网络教学实现资源整合。实现继续教育的优化完善和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陈慧.“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7(24):53-56.

[2]左红武.“互联网+”背景下的云南高校继续教育信息化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8(07):101-105.

高校继续教育范文4

【关键词】信息化背景;高校继续教育;改革转型;潜在困境;完善路径

1引言

社会时代在不断变换发展,在不同的时代纪元,各行各业都会面临着不一样的发展方向和道路。之于高校继续教育而言,在当今的信息时代背景之下,也面临着改革转型的方向性问题。之所以要改革,一方面是为了利用新兴技术和资源,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充分解决过去时间段中,高校继续教育发展路程中出现的问题。因此,本文将深入分析在信息背景下高校继续教育改革转型发展过程中潜在的问题与困境,并具体探析在信息化背景之下高校继续教育改革转型发展的完善路径。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在信息化背景下高校继续教育改革转型的价值与意义。

2信息背景下高校继续教育改革转型的潜在困境难题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背景之下,新兴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为高校继续教育创造了诸多发展机会,但同时也使得高校继续教育暴露出了诸多发展过程中的漏洞和缺陷。具体而言,在信息时代背景之下,高校继续教育改革转型潜在的困境难题主要有以下三个。第一,管理机制僵态化,缺乏生动活泼的发展动力。高校继续教育本身应是属于终身教育的一部分,本应该拥有充分的生动活泼的气象。所谓生动活泼的发展动力,事实上即是创新发展,欣欣向荣的状态。而就当下的高校继续教育而言,似乎并没有让这一状态保持和持续的能力。尤其是在当下的信息化背景之下,高校继续教育本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的技术和资源,从而实现新一轮的质的飞跃发展。但事实上,高校继续教育的管理机制已呈现出僵化发展的趋势,仅仅按照已有的管理模式按部就班进行管理活动,而没有将新兴的资源与技术纳入管理机制范围。由此来看,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高校继续教育管理系统的管理机制的僵化发展,使得高校继续教育缺乏生动获批的发展动力。而如果高校想要逐渐买入改革转型发展的步伐,就必须首先解决管理机制僵化的潜在困境。第二,规模效益扩大化,缺乏高水平高水准的质量。从过去至今,高校继续教育逐步发展最为明显的即是日渐扩大的规模和效益。任何一种高校继续教育方式,其规模都越来越庞大。这在某种程度上确实也说明了高校继续教育所取得的成果与成绩。但是,在另一种角度来看,高校继续教育的规模效益日益扩大的同时,高校继续教育的质量却没有得到充分的保障。而如果高校继续教育质量没有得到保障,那事实上高校继续教育就失去了持续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就正如,许多学生在高校继续教育过程中,接受了继续教育的洗礼,但却毫无收获。这是非常悲观和严重的发展状态。尤其是在现当代新型化背景之下,网络继续教育等等,也在不断扩大规模,而事实上,规模扩大的同时,质量却没保障。由此看来,规模效益日益扩大,导致高校继续教育缺乏高水平高水准的质量也是高校继续教育潜在的问题困境之一。第三,转型发展滞后化,缺乏创新的教学理念方法。在信息化背景之下,要逐步实现高校继续教育的转型发展,就应该同时逐步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因为教学理念是指导高校继续教育的关键灵魂,而教学方法是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柱。因此,在现代信息化背景之下,要逐步实现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就必须逐步更新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学方法和理念。而在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过程中,这也正是其瓶颈与困境所在。由此看来,突破这个瓶颈,实现教学理念和方法的转型发展,也是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必须走出的潜在困境。

3信息背景下高校继续教育改革转型的完善路径

在信息化背景下,高校继续教育的改革转型潜在多重问题困境。为了改善困境破除困境,必须通过特定的路径实现高校继续教育的改革转型。具体来看,主要可参考以下三种完善路径。首先,优化高校继续教育管理和运行机制。高校继续教育的管理运行机制包括四个方面,即教育系统管理机制,财产管理机制,招生注册制度以及交换学生制度等。为了建立健全健康发展的高校继续教育管理和运行机制,各高校必须全面完善包括这四个方面的运行机制在内的管理运行机制。而如果只重视某一方面的管理运行机制的完善,则会使得其他几个方面的管理运行机制滞后发展。例如,如果仅仅注重招生注册制度的发展,则会使得交换学生制度的发展滞后。因此,必须确保四个方面的全流程的管理运行机制的良性运行和转型发展。只有他们齐头并进发展,才能够确保优化高校继续教育管理和运行机制的实现。其次,培育高校继续教育特色化发展土壤。在当下的信息化背景之下,包括多媒体、互联网、新型教学方法等等的教学资源层出不穷。如果各高校能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实现自身的特色化发展。在信息化背景之下,有更多的机会打造属于高校自身的继续教育品牌,实现自身的特色化发展。因此,各高校要充分把握和利用现代信息化背景的优势。只有实现创新发展,才能够促成高校继续发展特色化土壤的不断丰富与积累,才能为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创造出更加广阔而坚定的空间。最后,探索高校继续教育多元化发展模式。在当下的信息化背景之下,高校继续教育改革转型发展受阻,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模式僵化,缺乏创新所致。因此,各高校要逐步开拓高校继续教育多元化发展模式。逐步脱离仅仅重视市场或者仅仅注重教育的单一化的模式。而逐渐实现市场化与公益化结合,还可逐步实现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结合。如此,才能够使得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模式更为多样化,开拓出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空间与潜力,进一步实现高校继续教育的改革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鲁婧,孙晓娟.新常态高校继续教育转型路径初探[J].继续教育,2017,31(6):25-26.

[2]张猛,张毅坤.新形势下高等继续教育改革转型途径的分析与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15(2):119-120.

高校继续教育范文5

摘要:

高校继续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对高校的发展意义深远,然而通过分析高校继续教育体制和机制,不难发现诸多问题,积极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围绕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展开讨论。

关键词:

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机制

继续教育针对的是已经脱离了正规教育、参与工作的、有成人责任的受教育者。由于受教育者的特殊性,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有着巨大的差异,对于接受继续教育的受教育者而言,教育的目标并不是将之培养成为深入钻研某个领域的科研型人才,而是想要利用教育手段帮助他们更新、补充、拓宽知识,提高能力。因此继续教育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

一、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难以匹配继续教育的发展频率

一方面,我国高校的人事财务管理权力相对集中,虽然便于集权化管理,但是灵活性欠缺,人事财务管理部门在落实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自主权限受到制约。另一方面,现阶段我国市场竞争激烈,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难以充分调动各个部门参与办学的积极性,消极的办学态度严重地阻碍了继续教育的发展。

(二)管理部门众多且部门责权不明

从管理部门职能角度分析,高校继续教育管理部门是一个办学实体,因而必须承担与独立办学学校相同的办学任务。然而,从人力、财力、物力等角度分析,高校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却都难以孤立存在,因为资源支配受学院制约,没有独立的师资队伍以及必要的教学设备,无论是教育者的素质培养,亦或是教学任务的安排,都需要遵循学校教务部门的相关章程。

(三)教育管理机构不健全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的思想意识不断提高,高校的发展也因此进入全盛时代。然而由于高校并没有长远发展规划,加之对继续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人员数量相对较少,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加之继续教育工作繁杂,人员工作责任划分不清、沟通不及时等等问题的存在,一旦出现管理问题,极容易发生“扯皮”现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因此降低,管理的服务水平也因此未能有效提高。

二、简述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

因为高校继续教育的受教育者来自社会各界,很多人有自己的社会阅历和稳定的工作,与普通在校学生相比,这些受教育者对教育的管理和服务有着更高的期望,也因此继续教育的管理和服务必须达到一个相对而言更高的水平。但是就继续教育实际情况而言,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严重缺乏管理工作经验,由于信息反馈机制以及监督管理机制尚未形成,管理和服务工作难以被有效监控,即便管理和服务中存在问题,也难以及时发现、解决。

(二)人才聘用机制相对呆板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面临巨大机遇,然而却也不得不遭遇源自于师资以及管理人员不足而导致的巨大挑战。很多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已经充分的认识到了这一点,相继开展了一系列的措施以图加大外聘人员的招聘力度。然而由于招聘方式、薪资待遇等受制于高校,也因此继续教育部门很难吸纳高素质人才或是“挽留”住高素质人才,也因此继续教育部门的人力资源优化工作一直难以获得发展。

(三)未体现成人教育特点

受制于发展时间以及自身规模,很多高校继续教育没有独立财务,加之受传统体制影响,高校继续教育在资源分配方面完全受制于学院。由于很多高校没有充分考虑继续教育的成人教育特点,因而继续教育的资源分配、奖罚机制等模糊不清,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大打折扣。

三、解决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管理体制方面的对策建议

首先,思想是意识与行为的先导,想要解决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问题,第一步应积极构建良性的社会氛围,要帮助教育主管部门充分的感知高校的办学水平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继而促使他们能够有意识的、积极的帮助高校正确认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在树立科学的学校发展理念的同时,极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当然,为了提高高校构建特色办学的积极性,教育主管部门还应努力从国家政策方面出发为高校争取扶持,确保高校在创新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时候能够有强大的后盾支持;其次,高校已有的教学资源以及继续教育所面向的行业应该成为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的依托,高校应及时树立品牌意识,不断的优化自身的继续教育品牌。当然,品牌优化过程无法脱离强大资金的支持,高校还不断的完善自身的财务机制,用经济奖励激励教育人员深入钻研教学,进而实现教育、服务质量的提升;最后,合理规划是保障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的基础,高校方面应充分考虑自身的办学目的,合理规划继续教育的发展,优化院校内部的各个管理岗位,确保人人明确自身责权,并能够将提高管理水平视为己任。

(二)管理机制方面的对策建议

首先,教育部门应开展广泛的研究调查工作,基于实际完善自身的监管机制,不断强化监督管理措施、提高工作效率;其次,完善人才聘用机制,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制定严厉的奖惩政策,强化职工归属感;最后,完善分配机制,给予继续教育管理部门一定的自主权,激发管理者的潜能,尽可能的避免责、权、利脱钩现象。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继续教育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意义深远,然而由于办学经验不足,我国的高校继续教育普遍存在问题,其中以管理体制以及管理机制方面的问题尤为严重,已经成为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桎梏。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高校需要牢牢把握机遇,充分利用管理体制和机制促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作者:缪涛江 单位: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翠红,林世员,王林,万光龙.高等学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推进路径与政策建议[J].继续教育,2015,02:23-26.

[2]王亚南.高校教师管理文化:现状、问题及重塑路径[D].浙江师范大学,2013.

第二篇: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定位

摘要:

随着继续教育、学习型社会理念的引入,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同时,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在现有对高校继续教育的研究中也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基于对认识误区的原因分析,应对高校继续教育重新定位,以履行社会价值为办学理念,办学主体多元化,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紧密结合,拓宽人才培养的路径,最终实现高校继续教育转型。

关键词:

继续教育;高校继续教育;学习型社会;教育市场;非学历教育

随着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的地位渐渐凸显出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最终落实到人才的比拼上。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继续教育渐渐成为教育领域中的热点,继续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改革和发展的程度直接影响到我国教育体系改革和发展的进程。面对国际形势及社会发展的需求,高校继续教育必须在发展的道路上进行转型,积极谋取自己的发展空间,获得发展的新机遇。

一、高校继续教育转型是必经之路

继续教育是指对已获得一定学历教育和专业技术职称的在职人员进行的教育活动。它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随着学历教育的延伸和发展,受教育者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和提高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需要。随着继续教育理念在我国的大力提倡,教育不再具有阶段性、阶层性的性质,而是包含了这样一种系统的观点,它将教育的对象置于中心地位,并要求在人生不同阶段的学习和非常广泛的各种不同机构及组织中的学习之间建立强有力的联接。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教育战略高度,将继续教育作为完善我国教育体系的重点和突破口,高校继续教育转型作为继续教育转型得以进行的主力阵营,为完善继续教育理念和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道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实现高等继续教育转型成为必经之路。

二、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中的误区

随着继续教育理论的出现及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进步,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的发展到了关键时期,通过发展继续教育完善我国教育体系,建设全民学习的学习型社会,需要重新认识和评估继续教育发展的意义、作用和功能定位。然而在转型的过程中,高校继续教育却出现了各种误区,无疑对构建以及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完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在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的方式或办学模式方面,呼声最高的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主张大力开拓市场来发展高校继续教育。根据市场需求来发展高校继续教育是最直接也是最具经济效益的方式。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就业矛盾日益突出,高校继续教育根据市场人才短缺的情况,培育各种人才类型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学者主张将企业化的管理经营模式引入高校管理中,以提高学校内部竞争的积极性。还有许多高校将国有企业改制的思路运用到继续教育领域。但是,当高校继续教育的市场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教育之间的竞争极易演变成市场性的竞争,甚至变为利益竞争。当采用市场化办学模式或企业化管理式时,并不是说继续教育就可以完全以市场为导向。任何一个领域的市场环境都不是单一因素形成的,市场的反馈是否真实地体现了人才需求,这是需要考察和验证的。

(二)沿袭高校普通教育办学模式

高校继续教育与高校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阶段,它们有着不同的办学目标,然而许多高校继续教育在转型中盲目照抄照搬高校普通教育的办学模式,造成了继续教育特色不突出,大同小异的现象。继续教育是为获得了一定学历和技术职称的在职人员进行的教育,而有的高校继续教育仍然设置的是普适性的课程,完全没有考虑到市场经济对继续教育的要求与期望,缺失了动态性的办学理念。另外,在教学目标层面依然按照高校普通教育的要求来执行,对继续教育对象进行规模化培养,并没有考虑到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要,不能满足不同人群的职业需求,让教育失去了创造性特点。在师资方面,有的学校仍然沿用高校普通教育的师资力量,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而且教师身居学校内部多年,并不能及时掌握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动态情况,结果造成教师非专业化的问题突出。

(三)忽视教育对象中的弱势群体,失去教育均衡

当今,教育消费已是个人不断自我完善的必要支出。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投资的重要性。由继续教育对象可知,一般指具有一定学历教育和专业技术职称的在职人员,那么在同一区域的受教育群体中必然也有相对的弱势群体。正如学者吴康宁所说“贫富差异并非仅存在于整体意义上的城镇居民与整体意义上的农民之间,而是同时存在于城镇居民内部及农民内部”,处于不同经济水平的社会职员是否有机会享受相同的继续教育,值得思考。也许一个积极上进,有着求知欲的职工,却因为物质资源的短缺而失去一个完善自我的机会。另一方面,在不同区域,继续教育是作为一种“礼物”性的教育机会还是一种“负担”性的教育机会,这取决于地区的经济水平。在贫困地区完成高等普通教育目标已是艰难之事,对于继续教育是否还有良好的物质条件去实现,值得思考。因此,在高校继续教育转型中是否因未考虑到因社会差异的因素而忽视了教育对象中的弱势群体,以及造成了继续教育的不均衡发展。

三、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中的误区产生的原因分析

高等继续教育在转型过程中的诸多误区,不利于高校继续教育转型,也不利于构建高效的继续教育体系。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教育市场的内部竞争、我国的教育体制政策中行政主导的色彩过于浓重、重视学历教育的固有思想等方面。

(一)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教育市场的内部竞争

现代市场经济萌芽于20世纪初,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渗透,高等教育的市场观念也渐渐形成。在如此社会背景下,高校继续教育自然应时而发展。因此,在市场经济背景下高校继续教育的转型必需满足市场化要求,遵循市场规律。刺激消费的稳定增长和需求领域的扩大,是新时期整个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人们发现教育这个重要市场时,教育消费就成了被关注的对象。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经营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也有了深刻变化。人们在一个时期内,极力呼吁高校继续教育的市场化方向,主张高校继续教育的改革发展一切以创收利益为中心,完全迷失在市场竞争、利益驱动的环境之中。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面临着两难困境,即促进社会发展或是满足市场需求。

(二)我国的教育体制政策中行政主导的色彩过于浓重

在我国,学校与政府的依赖关系难以切割,对于高校继续教育也是如此。考察现在的招生制度,实行的是全国性的统一招生考试制度,充分体现了高度计划控制的特点。比如统一命题、统一大纲、统一考试时间、统一评分标准等,学校招生人数按计划录取,硬性指标。虽然这种招生制度能够得到良好的学生资源,但是也会造成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在培养人才方面,继续教育依然遵循普通高等教育的理念,培养统一规格、统一类型的人才,但是统一化的培养标准难以形成有力的竞争环境,更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在管理方面,“人员聘请和薪酬分配基本是通过计划和行政形式配置”“继续教育营销的主渠道仍以‘政府渠道’为主”,这些都严重地制约了继续教育的发展。继续教育在政府的庇荫下发展显得“畏手畏脚”,这只“看得见的手”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长度和广度,使继续教育自身缺乏了灵活性与创造性。但是,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解除这层障碍,充分发挥高校继续教育的生命力。

(三)重视学历教育的固有思想

在我国一个人的学历层次代表了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人们越发地意识到学历的高低与个人的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当毕业生找工作时,进入工作单位之后的工资水平、个人的职位晋升、前途发展等。并且,这种重视出身高低的思想在我国古代就已表现出来,比如科举制的存在,古人十年寒窗只为一朝高中状元,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今天,我们的高考制度也为千万学子提供了就读名校,提高学历层次的机会。在民众的眼中,只有正规的学校教育才是“正统”“名门”,多少家长不惜重金,只是为了孩子能够挤过独木桥,进入高等教育继续深造。在我国学历教育已发展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并且具有较高的含金量,但是也造成了对学历追求的盲目追风,甚至有“一张文凭定终身”的现象。重视学历教育的思想偏离了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形成了与社会实际要求相违背的发展目标,使继续教育不能发挥其应有的职能。

四、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的重新定位

深刻反思高校继续教育转型中出现的认识误区,促使我们再次审视过去对于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认识,只有重新定位高校继续教育的转型发展,即以履行社会价值为办学理念,办学主体多元化,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紧密结合,拓宽人才培养的路径,才能实现高校继续教育的转型。

(一)树立以履行社会价值的高校继续教育办学理念

首先,作为高校继续教育的领导者、办学者首先在思想上要认识到继续教育并不是完全以服务市场为职责,而应致力于与国家发展战略、社会发展目标相一致,勇于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其次,高校继续教育应努力朝社会公益教育方向发展,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连接起来,形成校内、校外教育一体化的、完整的社会化教育服务体系。传统的高校继续教育以职业教育为导向,显然已不符合社会发展的主题。最后,高校继续教育应发挥自身的优势比如师资力量、学科种类、科研成果等,总结继续教育发展以来的经验,发挥继续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如果继续教育将创收作为唯一的目标,那么当市场需求饱和的时候,它的发展也将一蹶不振。因此,高校继续教育必须坚守服务社会,履行社会价值的理念。

(二)实现高校继续教育办学主体的多元化

政府职能应积极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性”转变,政府的作用应当是“服务于民”“保障权利”及“创造条件”等,而不应当过于干涉民众自由学习的过程。高校继续教育是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阶段的教育模式,为了顺利的实现继续教育的转型,挖掘其自身内在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我们应重新考量高校继续教育发展与政府监控之间的关系。但是,这并不意味继续教育完全脱离政府的监督与管理。除了与政府部门合作之外,还应积极寻找其他的合作伙伴。一是公办、民办合作办学。这种办学体制具有双向的优势,一方面,公办学校具有可靠、稳定的信誉,民办学校具有自我管理的灵活性。另一方面公办学校具有较强的整合能力,民办学校更容易形成办学特色。在这样的组合下继续教育的效益将得到很好的保证。二是校际合作办学。高校可以和各种学校、培训机构进行交流合作。学校之间取长补短,不但可以整合资源而且可以降低办学成本。不同层级、不同领域内的学校相互渗透吸取经验,最终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三是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继续教育应跟上时代潮流,应对全球化趋势,培养国际型的人才,吸取外国的办学经验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使高校继续教育的办学实力得到快速提升。

(三)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形式相结合

随着社会快速、多元化的发展,其中对人才的评判也形成了多规格、多角度的视角。一个人的学历证书已不能完全的代表个人的能力和素质。学习型社会使越来越多的人注重对自身能力的提升,渐渐地加入了非学历教育的形式。“这是一种相对于学历教育,通过非学历证书考试向社会和用人单位提供个人能力水平证明的一种教育。”高等继续教育在转型过程中应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作为自己发展的“两条腿”,同时迈进。在课程设置方面,开设符合社会需求的学历课程,并增加一些专业技术培训的非学历课程。在师资方面,应将理论型和应用型的教师有区别地分派,使教师各施其才。也可以在行业中聘请专业人才来弥补高校中技术人才的缺失。在管理机制方面,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部门要做好沟通交流的工作,另外设置一个运行和管理两个教育形式的学校内部机构,确保高校继续教育稳定持续发展。“随着成人学历教育功能的降低,一些非学历教育性质的继续教育势必会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

作者:赵亚楠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教育部高等学校开展的继续教育基本情况[DB/OL].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4]王建.继续教育发展的战略转型与推进策略[J].教育研究,2013(9).

[5]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6]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7]胡启良,李强.市场经济与高校教育[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版),2012(4).

[8]马启鹏.体制创新: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的制度保障[J].继续教育研究,2012(6).

[9]邓人芬.转型与定位:高校继续教育的重新审视[J].中国成人教育,2013(6).

[10]刘占风,张必涛.论推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沟通[J].成人教育,2008(4).

第三篇:高校学报编辑继续教育必要性

摘要:

高校学报的综合性、创造性、理论性、专业性为一体的特点,决定了与其它学术期刊的完全不同,由此对学报编辑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采取切实有效的继续教育形式、选择针对性的继续教育内容来开展继续教育,是完善学报编辑知识结构的有效途径,同时也确保继续教育的效果落到实处。

关键词:

高校学报;编辑;继续教育

一、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教育部办公厅制定的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中指出“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该办法明确了高校学报的定位。高校学报是传播优秀教学科研成果的平台,是学校对外进行学术交流的窗口,同时也是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深入、升华和发展。高校学报是集综合性、创造性、理论性、专业性为一体的学术性刊物,它所涉及的学科范围非常广,由此决定了与其它学术期刊的完全不同。比如,自然科学版内容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理工学科,而哲学社会科学版内容也同样涉及到人文社会科学的所有学科。也就是说,不论是自然科学版还是哲学社会科学版,每一期的学报都包含该校所有专业的文章,而且不集中,每个专业都是零散的几篇。高校学报的这种特殊性,对学报编辑的知识结构、信息量以及对每个学科专业前瞻性的掌握程度等等,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要求学报编辑的知识结构必须是“专博相济,一专多通”。即,学报编辑的知识结构在具备广、博、杂的基础上还必须要专。对于大多数高校学报编辑而言,他们都有各自的专业背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所积累,具备一定的成果;有些编辑是编辑学科班出身,精通编辑理论知识,但面对着林林总总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稿件,也表现的力不从心。随着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综合学科的不断产生以及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与交融,要求学报编辑必须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在精通本专业的同时,广泛汲取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全面了解科技发展的现状与动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打破传统学校教育的局限,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坚持在工作中学习,寻求机会参加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和学习,这样继续教育学习就成为了学报编辑的必须选择。学报编辑只有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才能在大量的来稿中发现优秀的研究成果,发挥学报传播优秀学术成果的平台作用,进而提升学报的出版质量以及社会影响力,保证学报的可持续发展。

二、继续教育的内容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职业道德教育及诚信教育

高校学报实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一目标的前提是:学报编辑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必须与时俱进,时刻保持政治的敏锐性;必须加强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学习、研究和领会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并以它们作为指导思想和引航灯,而不能成为游离于政治之外的纯粹的学术编辑。政治理论学习是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正确的政治思想,是学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在强化学报编辑政治素质的同时,应将职业道德教育和诚信教育纳入继续教育内容之中。一名学报编辑应该恪守诚实守信、客观公正、甘于奉献的职业操守,也必须具备默默耕耘、不畏清贫的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这是保证优秀稿源和学报质量的前提条件。

2.完善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高校学报编辑在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和坚实的编辑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必须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拓展自主学习的内容。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将“学习—工作—学习”形成一个新常态,学习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进而提升学报办刊质量;而编辑在工作中出现问题或疑惑时,这些“问题或疑惑”起到了督促学习和潜心研究的作用。首先,学报编辑要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加强外语知识的学习,掌握各学科专业最前沿的发展动态,以科学的态度与作者进行交流与沟通;同时,学报编辑必须参与科学研究活动,以创新的思维去评判稿件的优劣。其次,学报编辑必须完善知识结构,在当前科学发展多元化的情况下,专家的评审意见必然存在着相对性。一种与稿件实际价值靠近的评审结果,才是对作者科学创造活动最好的尊重。所以,编辑在处理文稿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给予作者申诉文章观点的机会。编辑一定要善于学习新知识,开阔科学视野,在送审专家和组稿工作中,要建立现代思维方式,力求达到审稿结果与稿件的实际价值靠近。[1]

3.热爱编辑这个伟大的职业

《编辑人的世界》这本书是美国编辑界三十余位顶尖级编辑撰写的经典之作,全书由37篇论文组成,主编是格罗斯,这本书是编辑职业生涯必读的经典之作。这本书问世已经半个多世纪,随着时间的流逝,其中的一些内容略显陈旧,但其精华部分依然是句句独到、字字精彩、扣人心弦。如果想作个称职的学报编辑,必须潜心研究这本书,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将学习《编辑人的世界》列入到继续教育学习的内容当中。书中,威廉斯认为:你必须热爱编辑工作,才能当编辑。选择了并热爱着;热爱着并坚守着。这是每个编辑灵魂深处时刻铭记的职业誓言[2]。主编格罗斯指出:最好的编辑所代表的不是最多的编辑或是最少的编辑,而是编辑到什么程度最能让作者的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使作者的作品放出最耀眼的光彩,引致如潮佳评,提高作者的专业声誉和自我评价。吸引到作者原本想要吸引的目标读者,而且读者群的数目达到令作者有足够的自信再度提笔写作发挥创造力。[3]这就是说,从事编辑这个职业,首先热爱是前提,坚守是过程,而枯燥、琐碎和愿为他人作嫁衣是其漫长职业生涯中的担当和责任。一名编辑如果具备了这样的信念的思想境界,那么通过自己日复一日的辛勤耕耘,一定会编辑出令作者和读者都满意的作品,也一定会在编辑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有所成就。

三、继续教育的途径

参加继续教育的途径很多,因为每个编辑部人员的具体情况不同,所以参加什么形式的继续教育效果比较好,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主要的方式有:

1.在工作中自主学习、同事之间互相学习

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切磋研究,新人要善于向资深编辑虚心求教,学习他们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编辑技巧,与此同时,新人为编辑部注入了新鲜血液也带来了创新思维,这样新老编辑相互帮助汲取对方的长处,从而完善了知识结构,也营造出一个和谐的学习型编辑部。

2.参加各种培训班和学术会议

首先,参加培训班不仅可以学习编辑理论知识,提高编辑技能和业务素质,而且还能加强编辑工作者之间的学术交流,通过学术交流能够学到编辑出版方面的诸多相关知识。其次,鼓励编辑尽量多参加学术会议。参加学术会议是继续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是编辑工作者以主动参与的方式,参与到撰写学术论文、交流研究成果、承办学术会议等学术活动当中,在主动参与亲身经历之后,能够拓宽知识视野,洞悉学科专业的发展情况,提升编辑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3.编辑要参与教学科研活动

学报是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延伸、深化和发展,学报与教学科研工作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学报在展示学术成果的过程当中,促进、深化和发展了教学科研工作;反之,教学科研工作是学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学报的学术质量取决于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的科研水平以及教学科研工作深入开展的程度。[4]因此,编辑参与教学科研活动也是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要鼓励编辑参与到教学工作和科研活动当中,在参与教学科研工作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发现新成果,挖掘和培养优秀作者,为提升学报的学术质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结语

学报编辑整体素质的提高,是保证学报学术质量及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继续教育是学报编辑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学报编辑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重视对继续教育这一学习内容的认识,结合自身工作实际,选择不同方式的继续教育,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技术的更新和社会的发展。

作者:其木格 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参考文献:

[1][2]其木格.“哥本哈根精神”对高校学报工作的启示[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1,42.

[3]游苏宁.编辑职业生涯中必读的经典之作———《编辑人的世界》读后感[J].编辑学报,2007(05):387.

[4]其木格.高校学报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的作用及其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6(2):155

第四篇:高校教师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

[摘要]

教师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适应社会,进而实现自身使命。然而,当前我国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规划性、针对性和保障性不足,掣肘了继续教育功能的实现。鉴于此,文章提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革新路径,包括建立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开发满足高校教师个性化需求的继续教育课程、制定保障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开展的制度措施。

[关键词]

终身教育;高校教师;继续教育

自保罗•朗格朗提出“终身教育”这一术语以来,终身教育便成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重点。无疑,我们已然身处终身教育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每个个体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保证自己与时俱进。同样,教师群体也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真正履行自身所担负的教育职责。然而,现阶段关于我国高校教师终身教育的实践明显不足,这无疑会制约我国高校教师的发展,同时也会掣肘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和整个教育体系效能的提升。

一、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研究现状

终身教育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作为一种教育思潮在短短数年间就席卷全球。在我国,在学习型社会政策的引导下,“终身教育”理念同样获得了快速的传播并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一分子,为了更好地实现自身的教育职责,同样需要获得持续性教育。继续教育是高校教师获得持续性专业成长的最为关键的一环。基于此,学者们围绕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展开了丰富的研究。笔者在中国知网对“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进行了检索,即在精确检索模式下,对篇名含有“高校教师”和“继续教育”关键词的文章进行搜索,发现最早关于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文章是王芝云的《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刍议》,发表于1992年,该文通过对多个国家的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分析,明确了未来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必然性,并对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发展提出了些许建议。在此之后,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这一研究并没有获得较多关注,1992~1998年,在篇名中出现上述主题的文章仅有5篇。21世纪后,篇名中包含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文章逐渐增多,其中2000年、2005年、2007年都出现了明显上升的趋势,截至2016年5月,该主题的论文共计329篇。这充分表明,21世纪后,关于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并逐渐成为学术界的关注焦点。同时,笔者对关键词进行了共现分析,即对比文章中关键词共同出现的频率,发现“高校教师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高校”等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这表明关于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问题已经引起了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关注。在这一过程中,笔者了解到当前对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在职培训方式和方法、校本培训模式、专业化发展这三个核心领域,且在这其中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缺乏规划性

目前,终身教育理念、继续教育思想仍然没能引起高校以及高校教师足够的重视。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本身就是一项需要进行全面考量和仔细权衡的工程,在战略规划阶段就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只有通过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规划,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其应有的价值。然而,现阶段我国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往往被视为可有可无的部分。无论是高校管理者,还是高校教师,都仅把继续教育作为一种形式上的学习过程,而非真正有益于教师未来成长、有益于学校未来发展的重点工程。第一,高校管理者忽视了高校教师继续学习、继续成长的必要性。20世纪后期,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一场大变革,高等教育大众化得以快速实现。在这一过程中,学校规模迅速扩张,同时学校师生比也迅速攀升,大班教学成为高等教育基本的教学形式。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明显减少,传统教学过程中的个性化培养方式也逐渐被单一模式化教学所取代,这使得教师可以用其有限的知识、技能来对整个课堂教学进行有效把控。也就是说,高校教师可以“完全胜任”当前的教学任务。毋庸置疑,这一现象最终会影响高校管理者对于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决策。第二,高校教师忽视了自身需要继续学习、继续成长的必要性。高等教育大众化降低了高校对学生入学门槛的要求,这就使得高校学生的质量有一定的下滑。在这样的环境下,高校教师往往会在主观上认为自身在知识、思维、能力等方面存在巨大的优越性。正是基于这种认识,高校教师往往将继续教育视为一种上级分配的任务,而非自我提升的宝贵机会。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规划性的缺乏使得现有培训模式无论在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职业能力提升,还是教师素质建设上都存在严重不足,使得现有的继续教育成为一种完成上级任务的工作模式,无法真正发挥继续教育的功能。

(二)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针对性不足

当前,针对我国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往往是由上级人事部门以及高校发展战略规划部门依据学校发展规划和相应的政策法规所提供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具有极强灌输性质的教育。在这种教育模式下,高校教师的参与被严重地忽视了。高校教师作为继续教育的主体,对自身职业能力、专业发展等需求是最为了解的。然而,在现行的继续教育模式下,高校教师成为只能被动接受学习的个体,主动性、能动性受到严重限制。具体表现在:第一,高校管理者对终身教育的理念尚未形成完整的认识,使其往往将教师继续教育作为一种任务去实践。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继续教育就往往呈现出随意性,这必然导致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过程针对性不强,继续教育的效能难以充分发挥。第二,现有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未能形成有效的信息收集和反馈机制,信息的不对称使得作为继续教育接受者的教师难以表达其对于继续教育的愿望,造成供需失调,进而制约整个继续教育效能的提升。教师继续教育作为提升教师能力、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一环,其着眼点在于实现教师个人的成长和职业能力的提升。但是,现有的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忽视了教师的主体作用,仅依据高校管理者的决策对继续教育的内容、形式、时间、考核等进行规定,使得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在内容设置、课程考核、学习期限等方面很难实现科学化、合理化。这种脱离受教育者的继续教育模式往往因不能充分反映教师的需求,引起教师群体的反感,从而制约继续教育效能的提升。因此,增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针对性是今后努力的重点。

(三)高校教师继续教育保障性不够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新知识的产生周期急剧缩短。在此背景下,高校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真正践行教师的职责。这就要求高校持续性地开展教师继续教育活动。在这一过程中,高校要为继续教育活动提供制度化保障,以此来促进继续教育的稳定施行。但目前,制度化建设的不足是现阶段阻碍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一,20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扩招之后,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在这一阶段,高校管理方式、经费筹集机制也发生了重大转变,高校管理者逐渐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了招生就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忽视了教师自身的发展。第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高校的发展往往依靠“土地规模扩大、生源数量扩大、教师数量扩大、经费数量扩大”来实现自身的发展,忽视了教师质量的提升。一方面,高校往往通过增加教师的数量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加上专业化的教师往往在一定时期内总是可以实现对既有知识和相应技能的传授,这就使得高校逐渐忽视教师继续教育。另一方面,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资源,鉴于对现有教师能力和现有资源存量的考量,高校往往不愿意开展需要一定资源支撑的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活动。换句话说,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各高校为了快速实现自身的发展,不得不进行收益最大化的考量,即通过牺牲教师利益,来实现高校的发展。然而,这种短视行为越来越难以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必须引起各高校的高度重视。

三、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革新路径

(一)建立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管理部门

我国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存在规划性不足、全局性不够等问题,原因在于高校管理者重视不足、高校教师的参与不够。因此,笔者认为,应建立专门负责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管理部门,并通过该部门搭建起教师和高校管理者之间的沟通平台,以此来提升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战略性、计划性和系统性。具体如下:第一,建立统领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专职部门,以此类办公室作为教师继续教育决策的领导机关。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需要整个高校形成合力来共同推进,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一个专门负责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专职机关,以此构建起一个协力共进的责任团队。具体而言,应搭建起以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办公室为核心的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决策和执行系统,办公室主任应由主管学校未来规划的副校长兼任,同时按照“学—部—系(院)”的建制来充实办公室的组成人员,以此构建起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办公室的组织架构和基本体系。第二,搭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办公室与高校教师互联互通的网络平台,以此增强办公室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科学的决策往往需要民主的支撑,作为参与继续教育决策的主体——高校教师,他们的参与便是其决策科学性、民主性最为重要的保障。搭建起教师和学校管理者之间的互动平台,有利于教师将自身的需求及时向管理者进行传递,使继续教育政策制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教师的真实愿景。教师参与继续教育政策决策,无疑会在政策执行阶段受到更为广泛的支持。

(二)开发满足高校教师个性化需求的继续教育课程

继续教育课程的开发和设置是其功能实现的核心环节。传统的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往往表现出针对性不强、供需失衡、主观随意等问题,这使得继续教育的效能大大降低。为了更好地发挥继续教育的功能,满足教师个人成长的需要,笔者认为,应对继续教育课程进行系统优化。在这里,笔者将课程界定为关于内容、期限、上课方式和考核方式等一系列有关教学活动的总和。第一,改革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的内容,由单一的学术能力培养向师德培育、教学能力、职业能力等方面培养转变。传统的高校教师继续教育仅仅侧重于教师的学术能力培育,以期通过教师学术能力的提高来提升学校的声望。然而,在这一过程中,继续教育教学内容主要由高校管理者自主决定,缺乏与教师群体的沟通交流,这就造成内容设置仅考虑了学校的发展战略和高校管理者自身的主观偏好。这种缺乏教师参与的继续教育内容难以吸引教师参加的兴趣,也难以真正反映教师的需求,从而影响了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效能的实现。第二,改革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方式,选用高校教师喜爱的教学形式,真正实现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个性化发展。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所面对的是异质性极大的群体,这就决定了在教学形式上必须采用多样化的手段,以此适应各类教师的多元化需求。具体而言,应针对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来选择实验教学、讲授教学、情景教学等教学形式,并在此基础上开发移动终端平台,赋予教师更大的主动权,使其能充分利用自己的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学习,获得提升,进而实现自身的发展和继续教育效能的实现。第三,改革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考核方式,变终结性评价为形成性评价。高校教师的发展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很难用定量化的手段来进行考核。但是,继续教育作为一种培训手段,理应建立合适的考核方式,为其目的的实现提供有效的衡量标准。鉴于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应将形成性评价作为继续教育考核的主要工具,尽量避免终结性评价所带来的偶然性误差,同时在整个评价过程中灵活运用定性和定量评价,以此避免单纯使用定量评价所产生的对于不可量化指标测评的偏差,并最终实现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准确考核。

(三)制定保障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开展的制度措施

制度作为保障活动持续、顺利进行的工具,对于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而言,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制度性建设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保证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资源的供给。资源是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实现离不开一定的教育资源的支持。在这一过程中,应对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相关资金、场地、师资等资源的制度保障,以此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顺利实施提供基础性支持。第二,保证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按周期进行。制度的优势在于其具有稳定性,它可以保证活动在一定期限内持续进行。因此,应对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开展周期进行严格的制度规定,确保继续教育活动能够真正得以持续实施。科学、合理、高效的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是整个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面对当前形势,加快建立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开发满足高校教师个性化需求的继续教育课程、制定保障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开展的制度措施,无疑会助力我国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也会助力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的发展。

作者:宋博纳 单位:集宁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朱淼,黄艳.新时期下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14(3).

[2]王芝云.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刍议[J].江苏高教,1992(2).

[3]高峰.我国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新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4(26).

第五篇: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心理学研究

摘要:

本文将主要分析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中有效性的应用,通过从论述现阶段在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比如说缺乏一定的预见性、科学性和针对性等,提出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从而结合实际教育经验和案例等探究心理学是如何运用在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有效性方面,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重要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

心理学;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有效性;应用

虽然学生在漫长的求学过程当中一直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但是近一段时间以来,大学校园屡屡传出学生自杀、他杀等恶性事件,人们在为年轻生命的消逝感到惋惜的同时,也加大了对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的重视。为了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树立的思想观与情感观,以积极良好的精神面貌面对日后的学习生活,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适当融入心理学的理论知识用以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一定的预见性

现阶段的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当中普遍存在预见性缺失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并未对思想政治继续教育投入过多的关注力度,同时对现有的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尚未给出准确定位,在实际的教育活动当中主要以口头要求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为主,并未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心理特点等紧密结合,因此导致思想政治继续教育工作存在一定的偏差[1]。

(二)缺乏良好的科学性

目前许多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的工作人员并没有在工作当中融入探究人心的相关知识理论,无论是使用的教学方式方法还是在安排教学内容方面均呈现出过于简单化、理想化的趋势,也并未与学生的所学专业相互挂钩。同时在学校当中,教师将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以及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因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素质,特别是许多从事思想政治继续教育的青年教师在该方面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因此导致教育效果未能达到预期。

(三)缺乏有效的针对性

目前几乎近九成的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都是将全体学生集中在一起进行统一教育,因此往往忽略了对特殊学生群体的关注力度,在教育过程当中无法针对学生的实际心理情况以及年龄层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更有一部分教师选择使用带有一定强迫性质的教育手段,不仅激化了师生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加剧了学生的反感心理。

二心理学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一)提升预见性

在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中积极运用心理学知识,使得教师能够通过学生的细微表情以及语言神态当中探寻其最真实的心理活动,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心理以及思想状况,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与大学生实际情况相符合的思想政治继续教育,使其能够学会用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

(二)增加科学性

通过将心理学知识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之后,教师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将紧紧围绕学生的思想活动规律和心理活动规律,并将原来带有一定强制性意味的说教方式转变为积极的引导方式,同时将心理学的发展性、目标性特点等进行灵活运动,并立足于学生的真实情况不断增加思想政治继续教育的科学性[2]。

(三)强化针对性

心理学知识运用在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当中能够有效强化其针对性。教师将以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作为重要参考依据,对不同的学生心理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同时教师将积极寻找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方式,进一步消除学生对教师的误会以及对思想政治继续教育的偏见,形成真诚善良、踏实诚恳的良好态度。

三心理学在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中有效性的应用

(一)情绪理论

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阐释了情绪在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情绪情感对于人类心理认知的影响作用等内容。对于大学生而言,在其日常学习生活当中产生的每一种情感体验都是其心理活动的真实反应,而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带有正面色彩的情感。比如说在教育当中,教师首先需要鼓励学生学会自我观察情绪,并能够使用正确的词汇用于描述当下的情绪情感,如愤怒、悲伤、恐惧、兴奋等等,其次向学生传授合理表达自身情绪的方式,比如说可以向教师倾诉自己的烦恼,或是通过写日记等文字记录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情绪,最后教师需要向学生传授常见的合理宣泄情绪情感的方法,比如说鼓励学生通过运动的方式进行合理发泄,一方面排解自己心中的负面情绪,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锻炼自身的身体素质,最终学会合理控制自身情绪[3]。在使用情绪理论开展思想政治继续教育时,教师需要注重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互信的关系,并且深入观察研究学生的生活习惯以及心理活动变化等等,在沟通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耐心与爱心,加深学生对其的信任程度与依赖程度。并且积极使用鼓励策略,帮助学生寻找自身的优势,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使其能够保持一种积极愉快的心理接受思想政治继续教育。

(二)归因理论

心理学当中的归因理论指的就是在负面心理产生时,学生能够对产生负面心理的原因进行及时归纳与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与改善。比如说学生在考试失利之后产生抑郁、失落的心情,此时学生需要分析出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如在平时学习中努力程度不足,从而帮助学生激发内在学习动机,自觉投身到学习当中。在使用归因理论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的过程当中,教师不能使用简单的“一刀切”理论,而是需要引导学生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展开具体分析,同时不能将犯错的原因全部归结为学生一人,而是站在全局的角度,使用客观、真实的眼光了解事情原委,帮助学生进行合理归因。以学生考试失利为例,此时教师不能简单将原因归结为学生学习能力不足,否则很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彻底丧失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包括出勤率、回答问题情况以及作业完成情况等等,帮助学生找出症结,进而对症下药,使其能够正确认识到困扰自身心理情绪的缘由。

(三)防御机制理论

心理学中的防御机制理论值得是人体自身带有各种防御机制,一旦出现焦虑以及其他各种心理压力将会自动触发人体的防御机制以应对不良情绪保护自我。在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当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不同的心理情况选择合适类型的防御机制帮助学生合理派遣心中的负面情绪,并正确保护自我,学会用理性的眼光看待生活。比如说曾经某同学在失恋后感觉无比痛苦,出现焦虑、抑郁以及其他心理压力,此时教师选择利用防御机制理论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失恋的事实,使得学生能够学会接受事实,之后鼓励学生使用文字的方式将自己的爱情故事进行记录,即使用合理的方式“升华”自身的压抑心理,并要求学生按照写作的格式规范要求对文字进行重新润色、排版、修改等以此转移学生的注意力,通过一段时间的写作之后,学生慢慢从失恋的阴影当中走出来,彻底消除了原本心中巨大的心理压力以及焦虑、抑郁的心理,并且逐渐对写作产生兴趣,最后成为一位小有名气的作家。

(四)心理健康教育

人类的发展成长是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核心焦点,运用在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当中指的就是教师能够帮助学生积极适应当前环境,勇敢面对学习生活当中的困难与挫折,同时能够结合自身情况制定科学的自身发展目标,并充分利用自身的内在潜能实现全面健康发展。因此从高校角度来看,学校需要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并委派专业的心理师为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同时可以积极邀请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定期在校园内举办心理健康宣讲会或咨询会,为学生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紧密维护学生与专职教师之间的关系。而对于教师而言,需要通过互联网等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不断汲取更多的心理学知识,同时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继续教育。

四结语

总而言之,将心理学知识运用在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当中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教育效果,帮助学生排遣心中的负面心理和情绪,释放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时能够有效拉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关系,相互能够增进了解与认知,最终实现共同发展。

作者:韩晓松 王龙 单位:国际关系学院继续教育部 国际关系学院心理教育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杨楠.借用心理学方法改善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工作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5.

[2]赵磊波,邰德志,肖爱云.浅谈高校辅导员运用心理学理论提高思想政治继续教育工作的有效性[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6,06:64-65.

[3]王益民,黄春玲.如何利用心理学理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继续教育有效性的现实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6,03:31-34.

第六篇:学分银行制度下高校继续教育创新

摘要:

文章分析了“学分银行”的基本概念和内涵,阐述“学分银行”制度在高校继续教育中的应用意义,并提出了“学分银行”在高校继续教育创新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

高校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创新

0引言

“学分银行”制度最早应用于发达国家,是一种学分制度的创新,能够改变传统高校成人教育模式,为学习者提供更加便利的学习条件。2010年之后,这一新型的学分管理制度开始进入我国。国外的实践经验表明,“学分银行”制度是一种较为适宜应用于高校继续教育领域的制度,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育模式,适用于多个行业、多个领域的人才教育。[1]我国很多学者近年来对“学分银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普遍认为“学分银行”制度是适用于我国高校成人教育实际情况的。从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长远发展来看,应用“学分银行”制度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本文从“学分银行”的概念与内涵分析出发,阐述“学分银行”制度在高校继续教育中的应用意义与应用策略。

1“学分银行”概念及内涵

“学分银行”制度最早由韩国学者在1997年提出,在此后的多年中,在一些欧美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学分银行”制度,是把学习者学习每门课程的学分作为一种计量单位,寄存在“学分银行”系统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学习课程,没有时间限制,只要在“学分银行”中所积累的学分满足毕业要求,既可以毕业,可以获得相关的证书。在学历挂钩方面,不同层次的继续教育学历,也有着相应的学分要求,学习者甚至可以根据自己的学分积累情况,申请不同层次的学位。[2]“学分银行”的核心内涵,在于打破了传统高校继续教育的连续教育模式,广泛地适用于各个行业的人员,并且在教育模式方面,也进行了改革,打造开放式的继续教育环境,为更多人员提供更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教育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分是学习成果的计量形式或者说是学习者学习成果的载体,积累学分的过程本身也是接受完整继续教育的过程。[3]

2“学分银行”制度在高校继续教育中的应用意义

2.1保障继续教育的持续性

从“学分银行”制度的优势来看,其在高校继续教育中的应用意义,首先便在于保障继续教育的持续性。传统的高校继续教育模式,学习者接受教育的时间有限,在规定时期内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标,才能够顺利毕业。[4]当学习者毕业后,再次接受高校继续教育的机会很少。然而“学分银行”制度则不同,在这一制度下,学习者的学习时间是没有限制的,只要条件允许,学习者可以一直接受高校继续教育,选择相应的课程,这些课程并不是连贯的,可以更加个性化地安排学习时间。[5]因而可以看出,“学分银行”制度在高校继续教育中应用,可以延长学习时间,并且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更加丰富的课程资源,能够适用大多数行业人员的高校继续教育需求,对于保障继续教育的持续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学分银行”制度还能够促使学习者保持良好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这同样是保障高校继续教育持续性的重要途径。

2.2促进更多的学习者接受继续教育

在当前我国的高校继续教育模式下,大部分就业人员并不具备接受连贯性高校继续教育的条件。“学分银行”制度在高校继续教育中的应用,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由于“学分银行”制度对于学习者放宽了限制条件,形成了一种开放式的教育环境,任何人员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教育方案,灵活安排学习时间。因此,“学分银行”制度能够促进更多的学习者接受继续教育,长此以往,能够有效地提升我国就业人员的受教育水平,并且也有利于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学分银行”制度的应用,并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或者教育模式方面的改革,而是从本质上改变了高校继续教育模式,更改变了核心的继续教育理念,旨在为更多的人提供高校继续教育,将有助于提升我国就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为国民高等教育体系的完善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撑。

2.3便于进行因材施教

所谓因材施教,也就是针对不同学习者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而对于学习者来说,则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兴趣,选择相应的课程和教学方案。例如一些学习者在某些专业性课程方面有着较大的需求,但是对一些基础性的知识课程,则可能需求不大。在传统高校继续教育模式下,所有的学习者均是接受统一的教学安排,由浅入深地进行学习,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教学效率。[6]而“学分银行”制度的应用,就为高校继续教育的因材施教创造了基本条件。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以及不同学习需求的学习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课程方案。当学习者完成某一课程的学习并且通过考核后,其所得的学分就会计入“学分银行”系统中。借助于这一过程,就可以较好地实现高校继续教育的因材施教,打破传统的教学思维,这也有助于提升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

3“学分银行”制度在高校继续教育创新中的应用策略

3.1建立个人学习账户,创新教育形式

首先,建立个人学习账户,也就是建立储存课程积分的个人学习账户。在此基础上对教育形式进行创新,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建立起模块化的教学课程。例如可以将某一专业的一系列课程,按照难易程度以及专业知识的深入程度划分为多个模块。每个模块可以由多个课程组合而成。学习者依据自身的情况和需求,选择相应的课程模块。每当学习者完成一门课程的学习后,其所获得的学分就储存到个人学习账户中。个人学习账户的设立,可以由高校完成,也可以由政府相关部门统一完成。当个人学习账户的学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可以换取相应的学历和学位,当换取完成后,扣除个人学习账户中的相关学分。把学分作为一种货币形式来进行管理和使用,这也是“学分银行”的核心内涵所在。例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分事实上也就代表了学生课程学习的效果和成绩,这种成绩评价包含了考试成绩和日常学习评价,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计算成相应的学分。对于学生而言,学分货币是永久积累的,并不会随着时间而消失,由于参加继续教育的学生学习时间不固定,那么这种学分货币积累的形式,也就更利于其自主安排学习时间。

3.2丰富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在“学分银行”制度的应用中,丰富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由于长期接受继续教育,学习者对于课程的知识需求可能会出现变化。如随着行业技术和时代的发展,一些专业领域的人员知识体系也会更新,传统的课程知识必然难以较好地满足其学习需求。所以,高校应为学习者提供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并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教育资源的共享。特别是教学质量较高的高校,更应当承担起教育资源共享的责任,以提升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整体水平。高校还应当同外校进行紧密地合作,根据外部市场环境对于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课程,注重于培养有着较强专业性高素质应用人才。在这一过程中,高校也应积极应用互联网技术,促进教育资源共享。

3.3改革学分积累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改革学分积累模式,主要是指在“学分银行”制度的应用中,高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打造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学分积累模式,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便于施展因材施教的选择方案。例如高校可以设置不同档次的学分类别,提高部分专业课程的学分,降低一些基础课程的学分,从而对学习者的课程选择进行一定的引导。在学分积累中,应当强调专业性课程的完整性,如果学习者选择了多种同类型的课程,而专业领域内的其他课程选择较少,那么就应当降低同类型课程的学分积累总分;或者在学分积累制度中明确规定,必须选择专业内的所有类型课程,才能够积累足够学分,否则不允许毕业。这种学分积累模式改革的关键,便在于对学习者的课程选择和学校进行引导,保证学习者能够学习所有同本专业相关的必修课程,部分专业还应当对选修课程的选择情况进行明确规定。整体而言,学分积累模式改革的关键在于,既要给予学习者一定的选择自由度,包括课程选择自由度、时间选择自由度,也要保证课程体系构成的主体性,如要将一些专业中的重要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程,从而反映在学分方面,可以分为必修学分和选修学分两个类别。

4结束语

随着我国对于专业型高素质人才需求的提升,高校继续教育应当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为各行业人员提供持续的继续教育,满足相关学习者的教育需求。鉴于当前继续教育发展的实际状况,应积极促进“学分银行”制度在高校继续教育中的应用,使得更多的学习者能够接受继续教育,这对于提升我国就业人员素质水平及专业人才的培养水平都有着积极意义。

作者:高吴军 郁则青 单位: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资产管理处

参考文献:

[1]姚瑶,刘莹.基于“学分银行”制度的行业特色型高校继续教育改革思路[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94-98.

[2]孔磊.学分银行制度:国际经验与本土探索—“中国远程教育学术论坛”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12(5):5-20.

[3]孙冬?,吴遵民,赵华.论学分银行建设与自学考试制度创新[J].开放教育研究,2012(6):40-44.

[4]陈晶晶,沈敏敏.高校继续教育创新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14(21):5-8.

高校继续教育范文6

我国继续教育存在长期不被重视,高校消极或被动发展继续教育,办学规则不全、办学导向异化、同质化发展等问题,存在定位之困、办学体制机制之困。经费及师资之困,“十三五”期间,应自上而下积极作为,为继续教育建章立法、加大投入,高校主动履行继续教育的主体职能,准确定位继续教育,实行特色发展,社会广泛参与,共同推动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及学习型社会建设。

关键词:

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终身教育体系

2016年是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开启之年,各高校也相继了“十三五”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继续教育作为高等学校事业发展的组成部分,其发展面临的各种现状令人担忧,如何适应国家关于继续教育的改革发展精神,是各个高校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课题。

一、国家关于继续教育发展之论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3月18日通过,2015年12月27日第二次修正)指出实行继续教育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把发展继续教育作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构建惠及全民的终身教育培训体系。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提出: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综上,继续教育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继续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是一项基本国策。

二、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现状

(一)政府推进不够

我国高等教育属于政府主导型办学。政府对教育有多重视,高等学校就有多重视。高校,特别是一流高校,多以学科建设为中心,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国家对科学研究、对学科和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视也从经费投入方面得到极大体现,不仅有常规性投入,还有各种专项投入,如针对学生的奖励性和帮扶性资助就包括,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学业奖学金等等,这里的资助对象仅指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并不包含继续教育的学生。国家对继续教育基本没有任何经费和政策支持,没有适当的评估与考核,各种对继续教育发展的定性大多停留在文件上且表述比较笼统,好多年没有出台继续教育专门文件。学校各种投入、各种考核、各种评优都是围绕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而进行。高校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维护学校声誉,对发展继续教育持被动、消极态度,继续教育处在高校办学的边缘,需自筹经费、自谋生路、自我监管,甚至认为,继续教育不出问题就是对学校的贡献。

(二)办学导向异化

我国继续教育最初是为在职人员提供方便学习的渠道,政府、用人单位都有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对学习者要求高,成人学历教育得以快速健康发展,最初的成人学历教育文凭含金量高、社会认可度高,所培养人才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并有效推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发展,预计“十三五”末期,我国大中小学总和毛入学率将超过85%,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各级政府对成人学历教育的关注转移到对普通高等教育的更加关注与更加支持,而社会上各类办学机构则快速发展,追逐经济效益,由于继续教育特有的办学方式,各种类型教育为各自为阵,规模被放在了首位,而结构与质量则不断被忽视或被抛弃,效益最大化成为首要目标,乱招生、乱办班、乱发证“三乱”现象大肆抬头,有的学校一年招收几万学生,如何保证教学质量,如何做实过程管理?继续教育从自我监管发展为自我放任,自我迷失。

(三)办学规则不全

普通高等教育管理架构与学术架构完备,法律法规不断健全,而继续教育“法律建设滞后,体系构建随意,机制营建忽略”,迄今还没有出台一部专门的关于继续教育的法律法规。高校内部有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学术治理体系,有行政机构和实体学院二级办学体制,确保普通高等教育规范、高质、高效运行,继续教育似乎一团散沙,对继续教育发展规划指导、学术标准制定、质量保障与监督等统统缺失,相关的管理制度与办学体制同样不健全。社会和行业应该是继续教育的重要参与者,而在高校的继续教育办学过程中,社会和行业并未留下应有的痕迹。缺少指导、管理和监督的高校继续教育出于各自办学目的极有可能背离教育初衷。

(四)同质化发展

除少数高校不再举办成人学历教育外,大多数高校还是并行发展成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并没有彰显本校特色和优势,缺少应有的区分度和显示度,办学思路相近,所办专业相同,课程质量也不高,甚至大量招收专科层次的学生,同一地区有多家合作办学单位,彼此之间相互竞争,压低本就低廉的学费,进一步减少了对继续教育教学的投入,严重影响办学质量,文凭的社会认可度低,成人学历教育陷入恶性低端循环。成人非学历教育(培训)逐步成为各高校大力发展的方向。但是,很多培训班缺乏特色,缺乏高水平的师资,对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不同行业的人员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足,有些是为了培训而培训,如完成规定的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学习的学时数等等。

三、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困境

(一)继续教育定位之困

大学章程是根据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制定,是学校自主办学的“宣言”和“宪章”。大学定位、发展规划、综合改革、大学管理等均依据章程而定。就目前已制定章程的高校来看,关于继续教育往往是一带而过,如“适当开展继续教育等其他类型的教育”“适当开展其他形式的办学活动”“根据社会需求适当开展非全日制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适度开展继续教育、非学历高等教育”“适当(度)”既是对继续教育发展的定位也是对继续教育发展的限制,继续教育仅是高校办学的一种补充;当然少数学校有不同表述,如“依法开展全日制与非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和各类非学历教育”“实施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等。本人所在高校,第七、八次党代会均将继续教育定位为人才培养,第九次党代会(2013年)将继续教育定位为社会服务,2015年的《章程》指出:“学校基本教育形式为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办学层次以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为主,适当开展非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高等教育。学校积极开展留学生教育和多种形式的中外合作办学。”“十三五”期间,继续教育发展规划不再纳入学校统一编制、、考核范围,学校总体规划中亦未见继续教育之任何提法。

(二)继续教育体制机制之困

人才培养,如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是校院两级办学,学院是办学实体,学校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统一管理。而继续教育办学体制多元,有的是管办分离,即学校继续教育管理机构只负有管理职能,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有的管办合一,即学校继续教育部门既是管理部门,又是办学实体,如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有的管办混合,即学校继续教育部门除行使管理职能外,亦与实体学院一样履行继续教育办学任务。与办学体制多元化相对应的是继续教育部门的定位多元化,有的被定位为行政机构,有的被定位为直属单位,有的定位为实体学院。继续教育从业人员及其分配体制也相当复杂,少数学校引入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从社会聘请继续教育从业人员;有的学校在继续教育部门内部实行两种分配机制;有的学校采用与其他行政部门一样的管理办法,学校统一拨付运行经费,所有人员工资及绩效由学校统一发放。不管何种体制机制,大多数高校都要对继续教育实行经济效益考核。

(三)继续教育经费与师资之困

继续教育分为成人学历教育和成人非学历教育。成人学历教育没有任何政府投入,学校也没有什么显性投入,其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学生的学费,而学费标准仅相当于同等层次全日制学生学费的1/3~1/2,成人学历教育办学方式是“学校——函授站”或“学校——学习中心”联合办学,如此低廉的学费还被切割到不同单位,办学经费短缺一直困扰着成人学历教育。成人非学历教育是项目制投入,一项一结,经费中没有基础建设之费用。继续教育缺少稳定的、常规的办学经费,制约了继续教育的良性发展。师资是保证继续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但继续教育没有专门的师资,大多数高校教师也不愿意承担继续教育教学与培训任务,因为继续教育工作不能纳入教师的年度考核及学校的各项评估/优范围,比如,当面临学科评估、本科教学评估时,继续教育规模只是加大了生师比,反而成为学校评估的拖累。总体而言,高校继续教育虽然属于人才培养范畴,但不是单纯的人才培养,缺少人才培养常规性、稳定性、多元化投入;高校继续教育具有一定的市场和社会服务属性,但又缺少市场化的办学机制,如收费机制、管理机制、分配和激励机制等。学校继续教育现状可以描述为:定位不明、地位不高、影响不大、特色不强;继续教育从业人员晋升缓慢(甚至停滞)、动力不足,难以吸引到优秀继续教育从业人员。

四、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思考

(一)国家大力推动继续教育发展

首先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尽快为继续教育立法,明确继续教育的地位、目的、任务、经费筹措、管理体制等,特别要明确高校开展继续教育的主体义务。同时开展顶层研究与设计,构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学校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普通本科学校与高等职业学校之间横向融通、纵向衔接的终身教育体系;尽快统筹纷繁的、彼此割裂的各类学历教育,包括网络教育、函授教育、业余大学、自学考试、电大教育,等等,出台支持学历教育融合发展的政策;出台继续教育质量标准与评价体系,要求行业与社会参与并监督高校继续教育。最重要的是国家应给予高校继续教育基本投入。

(二)高校切实履行继续教育职能

高校在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及学习型社会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要办好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也要办好非全日制继续教育。清晰定位继续教育办学目的,应定位于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将继续教育纳入学校事业发展长远规划,摒弃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加强对继续教育学科建设和继续教育规律研究,完善继续教育学术和行政管理架构,如成立继续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制定继续教育发展规划、质量标准与监控体系,丰富继续教育项目和资源;学校成立专门机构统一继续教育管理,建立健全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尊重继续教育规律,根据继续教育特点,建立灵活的办学机制及人员聘用机制。

(三)高校特色化发展继续教育

从哲学上看,共性指不同事物的普遍性质;个性(特色)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性质。当继续教育过度关注共性而失去个性,千篇一律就演化为同质化发展,同质化发展是一种简单的、低成本的、浅层次的发展,也是不健康、不可持续的发展。各高校应结合学校的总体定位和学科优势,确定继续教育发展方向和办学层次,如普通高等学校放弃专科层次学历教育,重点放在本科层次,同时试办优势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加强与特色行业、企业、社区联合办学,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匹配,创出学校继续教育品牌,提高继续教育的社会美誉度,推进全民学习。高校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教学优势、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发展继续教育不仅不会削弱其实力,而是对其自身办学品牌的强化。

(四)社会广泛参与继续教育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社会各行各业及大众必须广泛参与。特别是要转变观念,传统思维可能会认为,继续教育是低层次的,已获得本科、研究生文凭的人不需要继续学习,已取得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已在高级岗位的人不需要继续学习,这是错误的理念。当代继续教育与学校全日制教育、与社会各行各业可以形成广泛的对接,任何人都有参加继续教育的必要性,认同终身教育(学习)理念非常重要。社会各领域及大众可以深度介入高校继续教育的改革发展,参与继续教育体系设计、项目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培训)过程设计,为高校继续教育提供实践基地,参与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与效果评估。

参考文献

[1]蒋健民.中国函授教育产生与发展历程[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3).

[2]孙黎明.思维方式的变革对大学继续教育发展的启示[J].继续教育,2015(10).

[3]张力.教育时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N].中国教育报,2015-11-19.

[4]高志敏.成人教育社会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5]严继昌.教育创新发展背景下高校继续教育的战略转型[J].开放学习研究,2016(3).

[6]汪华,冯永平,刘辉.论大学章程的共性与特色[J].中国农业教育, 2015(1).

高校继续教育范文7

关键词: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研究

一、目前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管理面临的形势

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知识和科技含量在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加,人们对继续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国家在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目标,这就要求普通高校继续肩负起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的社会责任,继续教育已经成为了普通高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由于国家出台了普及普通高等教育、限制成人教育脱产招生等政策,对原来的高等教育政策进行了调整,既给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给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带来了新的挑战。现在许多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还沿袭着原来的老传统、旧观念,不能很好的适应现今成人教育市场的需求。所以,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管理者应尽快认清当今社会的变化,理顺思路,跟紧继续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推进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二、在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足,缺乏奖惩机制

近些年来,国家虽然针对普通高校中的继续教育制定了很多政策,但是由于在人才市场上对继续教育学历的承认程度、学习成绩的认定、工作岗位的入职要求等方面的制度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完善,和继续教育发达的先进国家相比,还不具有足够高的社会认可度。并且在普通高校的管理体制下,继续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许多高校只是把继续教育当成了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在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仅仅把继续教育看成高校创收的一种手段,或者是可有可无的存在,缺乏对继续教育的规划,甚至限制继续教育的长远发展。同时,在现有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下,对于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在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的分配上没有使用合理的调配手段,无法充分调动继续教育各个部门间的办学积极性,缺乏高校内部其它部门与继续教育部门之间的统筹规划。现有的制度对于继续教育部门的各个岗位在工作性质、工作强度上的差异没有进行充分的论证和考量,奖惩机制的缺乏导致了平均主义大锅饭的思想十分严重,无法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2.缺乏统筹规划,分工不明确

目前,许多高校对于继续教育管理体制缺乏明确的责任划分和适合本校校情的制度体系,高校内部各个学院、各个部门间关系比较混乱,没有把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和普通高校的教育管理体制区分清楚。很多高校现有的继续教育管理部门没有财政、人事等部门,只能听令于高校的层面,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在高校内部几乎没有话语权,只能听命于人。高校内部没有正确处理学校与继续教育学院,其它教学院与继续教育学院之间的关系,在很多时候继续教育部门只能是不断的退让,没有取得与其它教学院一样平等的教育资源。由于没有规范化的制度,没有对继续教育部门的职责进行明确的分工,也导致了各个部门间对待继续教育部门都想管,都要管,但是遇事都不管的局面。继续教育部门也在工作上拖泥带水,没有办事效率,缺乏把继续教育工作当成事业做好的精神。现在继续教育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现有的继续教育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继续教育管理部门的活力,使得部分高校的继续教育脱离了社会市场的需求,同时也制约了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更快、更好的发展。

三、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途径

1.完善管理体制,合理调整管理机构

目前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首先面临的就是对各个部门的职责进行划分,明确管理权限,重新确立各个职能部门的定位,减少各个部门间在工作上一团乱麻的现象。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要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树立办学目标。根据目标建立适合自身的规章制度,强化继续教育管理制度,规范化、科学化各项管理工作。在创建自身办学特色的同时,不断借鉴先进院校继续教育管理经验,对本校的管理制度不断创新,使自身的办学目标顺利完成。在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内部要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对教学效果的监管力度,对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严格把控。由于继续教育受众群体的特殊性,在教育方式上要根据其特点,不断改革和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保证学生听得懂、学得会,切实有效的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2.调整内部用人机制,适应市场化需求

优秀的继续教育管理制度的建立首先要打造出优秀的管理队伍,创新和发展人才管理体系,充分调动每一位管理者的积极性,激发教职员工的活力,充分发挥继续教育管理人员的才能。在继续教育管理体系内部实行岗位竞聘制,搞好、搞活管理内部的竞争氛围;同时,合理的分配制度能最大限度的调动教职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每一位教职员工的潜能,多劳多得,避免吃大锅饭想法的产生。要确立清晰明确的奖惩制度和分配制度,建立岗位责任制,将继续教育与各个学院、各个部门的考核挂钩,形成合力,共同将继续教育工作做好。在高校层面,要根据办学的实际情况,结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调整办学方向,想企业之所想,使继续教育对学生的培养与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起来,顺应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潮流。

参考文献

[1]夏建如.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开展继续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0

高校继续教育范文8

 

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对人才科学地开发和运用。高校继续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也是建设知识型社会的重要部分[1]。高校作为教育的实施者,不仅为社会提供智力支持,成为服务社会的窗口,更是促进科技走向社会、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媒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和实施终身教育,打造学习型社会。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必须充分发掘学校的教育资源,积极建立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立交桥,开设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教育满足不同人群对教育的需求,开展多种多样的培训活动,为地方人才培养、技术技能水平提高牵线搭桥,为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换代做好人才培养、储备。加强继续教育工作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增强竞争力的共识。因此,高校继续教育要通过不断转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式的能力来推动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为全民科学技术水平、技能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作出贡献。   一、实现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能力转变的意义   地方经济的发展,主要靠各种企业的发展,来形成各种产业的链条。当今时代,企业要立足和兴盛,离不开创新的理念,创新需要人才,所以企业引进先进人才关系着成败与否。再者,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地方经济发展方式创新也至关重要,这是对知识资源在质和量上的要求,这就要求作为高智力人才培养阵地的高校在地方经济发展方式创新中担负起此项重任。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凭借其技能型人才培养优势、理论技术研究优势、技术服务优势而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着明显的支撑、引领作用。随着我国地方经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技术梯度转移的逼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会不断加大,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地区人力资源状况与地方经济发展尚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各层次技术型人才缺乏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瓶颈。   高校继续教育工作作为人才资源开发的着力点,一是可以紧贴区域实际设置专业,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本土化技能型人才;二是可以依据区域发展需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三是可以利用学校的理论、技术、人才优势开展技术研发与服务,为实际生产部门解决技术难题;四是可以凭借学校对周围经济的辐射而拉动相配套的服务业的发展。这些多元化的创新优势对于转变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式的能力意义重大。   二、依据地方经济发展实际,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继续教育要紧跟地方经济发展实际,在探索中不断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1.要对准地方经济人才需求市场设置专业,使专业与地方经济的产业结构及其发展趋势相适应。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对地方经济发展情况必须有敏锐的觉察力和快速反应能力,要有专门机构和人员研究市场、地方经济发展方向及其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建设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新专业。   2.要对准岗位设课程,使教学内容与岗位及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相协调。课程建设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与教育质量的提高。高校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需要”、“适用”,在兼顾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更应考虑职业岗位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既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保证教学内容的时代气息,又要紧贴地方经济发展实际,体现教学内容的区域特色。   3.要对准实践抓教学,使人才培养质量与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相一致。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动手能力培养是高校继续教育的基本要求与特色所在。因此,高校继续教育部门的教学必须对准实践要求来抓。一方面是要建设一支水平较高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教师的动手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水平。职业技术课教师必须了解本专业领域技术前沿动态和地方经济发展动态,根据实践要求组织教学。另一方面要抓好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搭建平台,使学生在具有仿真职业氛围的校内实训基地实训或在校外实训基地(或企业)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培养职业能力、动手能力。   4.要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提升产学研合作教育水平。要实现高校继续教育的区域化,学校必须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让行业、企业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诸如聘请能工巧匠、企业技术人员来校兼职以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以拓展技术技能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参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与层次的确定、新专业的设置论证、教学计划与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与教材开发、综合实训指导、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指导;等等。   5.要实行多层次办学,使高校继续教育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多层次需求。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高校继续教育要坚持兼办中职教育与职业培训,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办学格局。   三、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转变就业导向高校继续教育除了职后培训,还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增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2]。所谓“以就业为导向”,实际上就是以用人市场为导向,以用人市场所需专业人才及对毕业生的素质与能力要求为导向。   1.“以市场为导向”一定是具有区域特色的市场,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特殊需求构建两大体系,即专业与课程体系、素质与能力体系。   2.“以市场为导向”一定是具有变化的市场,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可针对现有的区域人才市场需求采取一种微观式操作,即“订单式”培养,以期于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但还应有前瞻性的思路,研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动规律与发展趋势,实行超前的宏观的规划,有计划地适量培养一批“以未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专业技术人才,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某些类型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潜在需求。#p#分页标题#e#   四、实现继续教育培训资源社会共享,转变服务地方经济方式   在地方政府的组织和支持下,高校继续教育部门要主动转变服务地方经济的方式,充分挖掘现有教育资源潜能,以职业培训、科研力量为依托,以满足地方企业的人才需求和职工的成才需求为目的,按照企业的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为提升劳动者素质作出应有的贡献。高校继续教育部门要坚持立足区域,积极开展高校继续教育培训、技术研发和服务,成为面向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教育服务基地。要积极为地方行业企业提供应用技术开发等科技服务。   加大高校继续教育科技产业工作力度。建立健全高校继续教育科技研发与推广指标;鼓励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参与地方经济课题研究,建立适合于高校继续教育部门的科技推广研究基金和课题;建立健全科技研究机构,组建与教学密切结合的科技产业园,使更多的科研项目转化为产品,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力度。直接参加地方经济高新技术攻关。高新技术是地方经济发展的瓶颈,地方上有很多高新技术项目有待攻关。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可以组织有相当的科研实力、拥有很多掌握高新技术、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专家和学者,应鼓励他们直接参加地方高新技术攻关,借以突破地方经济发展的瓶颈,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当前,高校继续教育要特别重视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农民工培训是高校继续教育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高校继续教育应结合自身专业特点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加大对农民工培训方面的工作力度,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有效地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和适应城镇生活能力。   五、调整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策略,转变校企资源对接方式   高校继续教育能否有效地服务地方经济,不是“口号”工程,而是要将国家的相关政策坚实地贯彻下去,使学校的领导扎扎实实地做好相关调研、制定科学的校企对接渠道,使相关专业教师踏踏实实地到企业进行所涉及专业领域的锻炼。很多高校继续教育部门,依托本校教育资源,在硬件设备的数量和质量上,并不逊色于一个中小型企业,这是不是意味着这样的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就不需要和地方企业进行对接或者不需要与那些规模小的企业对接?其实,高校继续教育部门与企业的硬件资源,不仅仅是指各类专业设备,还应该包括这些设备在企业生产中的有效“合作”,这恰恰是高校继续教育部门与企业的硬件资源实现对接的核心。一个规模再小的“麻雀”企业,也是五脏俱全;一个条件再好的高校继续教育部门,也不可能拥有一个完全真实的企业。至少现状基本如此。明确了这一点,如何实现高校继续教育部门与地方企业的硬件资源的对接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借鉴企业的经营模式,以高校继续教育部门为媒介,将高校的设备(部分或全部,视具体情况而定)打包挂牌,吸引有经验的企业家与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合作,在满足学生实习要求的前提下办厂生产,营造出近乎真实的企业氛围。   高校继续教育部门与地方企业的软件资源的对接主要是指以高校的专业教师群体和企业的技术人员群体的技术与思想的充分交流[3]。在我国师范生培养机制陈旧的现阶段,从事高校继续教育工作的教师仍然是来自学校各教学部门的教师,这些专业教师对企业很陌生,在较为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压力下,他们与地方企业得不到好的接触。企业的技术人员,特别是年龄较大的师傅,虽不是正规专业毕业,但他们平时长期工作的经验积累尤其显得宝贵。给高校的专业教师和企业的技术人员充分接触的机会,才会让学校的教师不断地提升专业内涵。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有两个:   1.把教师派出去。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委托一些教师走访地方企业并下到指定企业锻炼,高校要配合继续教育部门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一是给予教师下企业的机会与时间,学校与企业应主动合作,建立交流平台,为其锻炼创造好的机会,减轻教师的课务负担,让其能在下企业期间集中精力学习;二是给予教师下企业学习的工作酬劳,可进行绩效考核,教师下企业学习看似不上课,没有工作任务,但教师所学内容恰恰是明日学生需学知识,应该将其计入工作量。   2.把师傅请进来。企业的技术人员是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也可以到高校继续教育部门来为专业教师或学生授课,进行特色教学,事半功倍。要转变高校继续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方式的能力,需要高校继续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目的就是通过二者协调发展,达到高校继续教育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结合,以促进地方经济的良性发展。通过二者的良性互动,实现共赢的局面。   这种关系的协调对于深化高校继续教育体制改革和提升地方经济竞争力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我国实现可持续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理论认为“教育必须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所制约,并对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发展起作用”,很明显地说明了高校继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外部的经济,同时又要发挥自我服务于地方经济的作用。高校继续教育部门要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发展规划,为地方经济发展建言献策,解决地方经济发展的各种技术难题,不断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