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经济学综述

语言经济学综述

1、语言经济学的语言观

如同语言哲学、语言社会学等众多交叉研究领域把语言放在不同于以往的语境下一样,语言经济学把语言放在特定的经济学语境中进行考查,实现了语言研究的又一次跨界和飞跃。在语言经济学的语境中,语言也被赋予了不同于传统语言学和其他语言学交叉学科视角的特征和作用,不仅实现了语言自身价值的提升,也对支撑语言经济学的两门主流学科———经济学和语言学研究有所推动和发展。那么,语言经济学对语言的认知和界定与以往有何不同,语言经济学的语言观又是怎样的呢?

1.1语言具有价值、效用、成本、收益等经济特征

语言经济学超越以往任何阶段的语言研究对语言经济特征的认识,明确提出语言具有价值、效用、成本、收益等经济特性。这一观点最早由语言经济学的创始人JacobMarschak提出,揭示了语言的经济学实质和特征,是语言经济学的思想核心。应该承认,无论是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还是语言学家如索绪尔,都早已认识到语言与经济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语言在人类经济活动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他们都没有对语言的经济性特征达到如此深刻的认识,没能就语言的经济特性提出如此具体明确的论断。对于语言与经济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他指出:“从来没有一个人看到一只狗与另一只狗进行公平的、有意识的骨头交易”,因此,“交易需要语言”。[13]语言学大师索绪尔著名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在很多方面体现了经济学思想,他还认为研究语言学与研究政治经济学存在着相似性,其相似性在于“人们都面临着价值这个概念。它在这两种科学里都是涉及不同类事物间的等价系统,不过一种是劳动和工资,一种是所指和能指”。[16]向明友研究认为,索绪尔的语言价值学说,组合、聚合学说及共时、历时理论的形成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当时德国、法国、瑞士及奥地利等国的经济学家的学术思想的影响或启示。他还进一步分析了在借鉴经济学思想为语言学研究所用上,索绪尔留给后人的启示和缺憾,进而预言现代西方经济学思想将会为现代语言学的言语及言语行为研究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借鉴。[17]Marschak上述论断虽然看似简单,但是就人类对语言的认知和研究而言,却是一次质的飞跃,虽然在提出语言的这几个经济特性的同时,Marschak并没有对它们进行详细的解释和阐述,但这些特性却在后来语言经济学的相关研究中得到了印证和证明。现在看来,这一发现在当时能够被提出更显得难能可贵,意义重大,它总结出了语言以往不为人知的重大特征,既扩大了经济学研究的视角和范围,也为语言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开辟了一片语言研究的新天地。

1.2语言是人力资本、公共产品和制度

我国学者张卫国经过深入研究,在总结分析中外众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支撑语言经济学研究的三个重要维度:语言是人力资本、公共产品和制度。他对作为人力资本、公共产品和制度的语言分别进行了充分而翔实的论证,在此基础上对各方面的已有研究和未来可能开展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和展望。他的这项研究在语言经济学研究中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18]首先,语言是一种人力资本。语言经济学认为,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角度看,语言是人力资本的一种形式,学习一种或多种语言是对人力资本特定形式的投资。一方面,那些移民国家和多语种国家的实际情况证明,语言的掌握和人们就业以及收入之间确实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人力资本理论的推广为人们认识语言提供了新的视角,于是,研究者发现,劳动者的语言技能具有人力资本的特性(它符合人力资本的三个特征:要花费成本才能获得、具有生产性、依附于人体),它是附着于人身的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技能,它会直接影响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的机遇和业绩。语言作为一种技能,自然会产生经济效益。多语能力可以使人在胜任不同经济环境的工作和增加国际贸易与旅游的机会等方面更具有竞争优势。多说一种语言的能力还可以增加个人可能的贸易伙伴数量,进而对其工作绩效产生积极的作用。语言能力能够增加人力资本的储备,因此人们乐于通过投资去获取这项技能。语言的人力资本特性还涉及语言学习的投资回报率的问题,因此,双语教育以及二语习得等也在语言经济学关心的范畴。张忻[19]分析指出,把语言界定为一种人力资本是语言经济学家的创举。

语言是可以用来补充和取代其他类型资本的人力资本,是获得其他人力资本(知识和技能)的工具性资本。语言的“资本性”是经济时代的必然产物。学习外语是对人力资本生产的一种经济投资。人们学习外语的部分原因是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即考虑学习外语的“投资费用”和学成语言后的“投资预期效益”。用一种或多种外语进行交流的语言技能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为一种高含金量的“语言资本”,因为预期回报高,所以人们对投资外语学习乐此不疲。语言的经济价值有高低之分,主要是取决于该语言在各种任务、各种职业和部门的活动中的使用程度,而使用程度又受到该语言的供求法则的支配。语言这一人力资本的经济效用取决于诸多因素,这包括劳动力市场的急需程度、交易市场的应用多寡、消费心理取向、人际交往的频率等等。另外,作为人力资本的语言,既然拥有经济价值,就会影响人们对它的态度和判断,小到个人选择学习何种语言,投入多少,大到一个国家针对一种语言应采取何种政策和措施,都需要设计和规划。一般认为,语言政策是指关于语言和社会生活之间关系的一系列有意识的选择;对某种语言政策的实施,也就是付诸行动,则是语言规划。就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而言,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对其经济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应该被列为国策的一部分。由此,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的研究也成为语言经济学的重要部分。针对作为公共产品和制度的语言,迄今为止,张卫国[18]的研究是最为翔实的。虽然在他之前,也有语言学家和经济学家如索绪尔[16]、黄少安[20]提出类似的观点,但是从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或者进行如此充分而翔实的分析的,非他莫属。他分别从语言作为公共产品和制度的命题界定、实际应用和思考等不同方面阐述并举证了他提出的命题。遗憾的是,正如张卫国总结指出的那样,针对语言作为人力资本的语言经济学研究成果丰厚,而针对语言作为公共产品和制度的研究却十分匮乏,这当然与作为人力资本的语言在社会生活中实用性更强、经济特性更明显有关,但是,也与学者们对语言作为公共产品和制度这两个属性关注不足、研究不够深入有关。这也为语言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更多的命题和更大的空间。

1.3语言是生产力

从语言经济学的视角出发,语言还具有另一个非常明显的经济性特征,即语言的生产力特征。语言的生产力特性至今为止尚没有人明确提出,但并不是没有涉及,在谈到语言的人力资本属性时,涉及到了人力资本的三个条件,其中之一就是生产性,也就是说,具备生产性是语言成为人力资本的一个必要条件。因此,在承认语言的人力资本属性的同时实际上就已承认了语言的生产性,也就承认了语言是一种生产力。但是,本文认为,语言的生产力属性是一个重要而又意义重大的特性,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和论证。首先,从语言自身的特征来看,语言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具备生产性潜力。随着语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语言除了具备描述和反映客观世界、表达思想感情的功能以外,还具备以往未被发现的施事功能。奥斯汀[21]在其名篇《论如何以言行事》中最早明确了语言的这一功能。无论他的叙述句和施为句之分,还是之后的言语行为三分说,都明确肯定了语言具有施事功能,从而为后来的言语行为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研究成果让我们认识到,语言不仅可以对客观世界和人类进行静态描述,还可以引发动态能效,人们在说话的同时也在做事。这样,人们对语言的认识就发生了划时代性的变化。韩礼德[22]系统功能语法的一个重要观点也是,语言是用来做事的。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把语言功能概括为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认为语言是对存在于主客观世界的过程和事物的反应;人际功能,认为语言是社会人的有意义的活动,是做事的手段,是动作,其功能之一必然是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语篇功能,认为实际使用中的语言基本单位不是词或句,而是表达相对来说是完整思想的语篇,前两种功能最后要由说话人把它们组织成语篇才能实现。深入考察三者的关系可以发现,“做事”功能实际上贯穿于三者之间,把三者连结成有机整体。它具体体现于人际功能中,通过概念功能和语篇功能最终得以实现,是语言整体功能的核心。

在综合和借鉴多家理论基础上形成的批评话语分析学说更是认为语言具有极强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它与客观世界和人类意识形态的变革和改变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批评话语分析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语言不仅反映和描述社会现实,更能够构建和改变社会现实。批评话语分析的代表人物费尔克劳夫,在其中早期主要借鉴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思想,坚持认为话语分析应该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向度来进行,把话语分析的关注点从文本层面发展到对于话语与社会关系的解释层面。后来他进一步把话语分析看作是社会语言学的一部分,充分吸收和借鉴了批评社会科学的养分,对话语分析的内涵又有了新的认识,从而把话语分析的使命上升为干预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参与社会变革。[23]田海龙[24-25]也指出,批评话语分析关注社会问题,这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它以社会问题研究为出发点,其二,它以解决社会问题为研究目的。话语改变和再生社会和文化、影响意识形态,语言结构改变和影响社会结构,而语言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关系由中介体联系在一起。田海龙还援引VanDijk的话说,社会结构只有通过社会成员对社会的心理构建和解读才能与话语结构直接联系起来。[24]由此不难看出,如同功能语言学的其他研究成果一样,批评话语分析充分认识和肯定了语言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认为语言对于客观世界和人的思想具有改变和构建作用。另外,从生产力这一概念的内涵来看,语言符合生产力的定义和要件。政治经济学认为,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即生产力。通俗地讲,生产力就是人们进行生产活动的能力,它是人们进行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基本物质基础条件。因此,生产力又有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之分。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具有一定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从语言的特征来看,它所具备的三个要素分别是: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即语言的字、词、句、语篇等不同构成形式;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即运用语言组建的各类产品和结果;具有一定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即以不同形式使用语言的人。综上,语言符合生产力的基本特征和要件,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力。语言功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语言既是一种物质生产力同时也是一种精神生产力。语言的生产力属性体现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种活动中,如各种经济、文化、文学作品的生产创作、商务贸易谈判、日常讨价还价等各类活动中。

2、结语

语言经济学从不同于以往的经济学视角考察和研究语言和言语活动,为语言认知和语言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领域和考察视角。在新的视角和领域内,语言展现出以往未被发现的独特功能和特征,这是语言的经济属性所决定的。事实上,语言这些新被发现的属性使得语言学研究进入一个别有洞天的新境地。概括而言,语言经济学在两大主要方面发展和开拓了语言学研究。首先,语言经济学在使人们对语言的认识更加深入全面的同时,极大丰富了语言研究的内容,扩展了语言研究的主题和范围。假设停留在语言学领域内研究语言,我们无论如何不会想到从语言的经济价值或者其人力资本属性等不同角度去对它进行研究,只有在语言经济学语言观的启发和激励下我们才实现了语言研究的这种进步和提高。其次,语言经济学为语言研究提供了更加理性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即经济学的方法论。正如Grin指出的那样,语言经济学的特征不仅在于其侧重语言的经济学思考,更强调语言研究的经济学方法。经济学思维的介入和经济学方法的应用使语言研究攀上了一个新台阶,从这种意义上讲,语言经济学使语言学研究实现了又一次质的飞跃。总之,正是语言经济学视域下的语言的上述独特的特征和属性赋予了语言经济学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反过来语言经济学的发展又从跨越各自学科的角度对经济学和语言学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语言的这些功能和特征对我们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会产生不容忽视的作用和影响,认真研究和深入了解这些特征及其运行规律,无疑会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杨惠媛 车玉荣 单位:天津商业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