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智能技术范例

教育智能技术

教育智能技术范文1

在总结和分析智能科学技术创新教育重点及难点的基础上,着重探讨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教育模式,强调实施创新教育模式对培养创新型智能科技人才的重要性。

关键词:

智能科学技术;创新教育;工程实践;创新型智能科技人才

0引言

自2004年起,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已走过12个年头。全国众多高校在教育部的批准下,建立了智能科学技术学科,逐步形成了包含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在内的三层智能科学技术教育体系[1]。中南大学的蔡自兴教授在《智能科学技术课程教学纵横谈》中提到智能科学技术学科是以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为基础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学科,具有高度交叉和多学科融合的特点,该学科包含的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都属于智能科学技术课程[2]。智能科学技术是一门前沿学科,在社会智能化进程中起着引领和推动的作用。探索出适应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模式以及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智能科技人才是时代赋予智能科学技术课程教育的使命。

1智能科学技术创新教育的重点和难点

智能科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信息技术的前沿方向,因此智能科学技术学科教育对现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中,“学做分家”或“重学轻做”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这里的“学”是指课堂上师生面对面的理论学习,“做”是指以教师为指导的课程实践或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工程实践。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有限的教学资源及实验资源、教师队伍的建设不足以及过于陈旧的教学理念等。针对这种情况,合理地发展创新教育刻不容缓。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改变教学理念,探索出真正符合时展的教育模式,是智能科学技术创新教育的重点和难点。目前,许多高校的智能科学技术教育仍然停留在理论教学或只是融入了少量简单的实例演示,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很少甚至没有。这无疑给创新教育的推进带来更大的难度。如何引导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践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目前智能科学技术课程教育形式的现状,我们需要对智能科学技术的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进行整合,对课程的教学理念与内容、教师队伍的培养、教学方法等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与实践。

2智能科学技术创新教育模式: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理论教学按照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的层次设置相关的理论课程[4]18,通俗地讲就是学生根据自身需求主动或被动地从课程教材中获取知识的过程,这其中既包括学科的基础理论,也包括专业技术理论。单纯的理论教学大多数是以文字、图表等一系列的抽象形式存在,在为学生补充丰富的理论养分的同时却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即便实践案例偶尔会穿插在理论教学之中,对培养新型人才也是远远不够的。同时,理论教学具有分散性、复杂性及不系统性等特点,如果不将理论付诸应用实践,知识就不能被很好地简化、集中化及系统化,往往会产生徒劳无功的效果。工程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培养质量的指标之一[4]20,是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重要表现。不可否认,理论教学为工程实践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但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同等重要。目前,各大高校都在致力于学科建设,在提高自身科研水平的基础上,尽力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这期间,加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学生,都意义非凡。因此,探索出合理的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教育模式尤为重要。为了更好地实现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我们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智能科学技术创新平台。整合智能科学技术课程,加入交叉学科的元素,建立面向智能科学技术的专业实验室,一方面,发展实验室与相关企业合作,学生可以提早进入“工作实践”模式,增大毕业学生的就业几率;另一方面,学生进入实验室可以扩大自主学习空间,完成理论知识到工程实践的转化,提高自身竞争力,为将来顺利走入社会增加保障。为了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任课教师可为每门课程设置专属的课程设计,学生根据自己的选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关的课程设计,消除学生对课程理论“学而无用”的烦恼,某种程度上还可以改变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除此之外,还可以要求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或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或自身的兴趣自主选择,制订课题或项目计划书,由指导教师定期抽检。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专业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学会更好地自我管理[5]。同时,为了培养出具备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扎实型人才,应该进行案例分析教学与工程实践指导相结合的实战演练,教学和实践指导的第一主体设定为学生,这样就打破了教师在教学中永远占有主体地位的传统教育模式。学生根据理论教学中获得的专业知识,收集相关的项目案例进行集体的分析教学,自行设计方案,加入相应的验证实践,教师做最终的概括总结。整个过程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开拓其视野,通过交互学习,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智能科学技术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并非首次提出。但是由于智能科学技术是一门高度交叉、多学科融合的前沿学科,很多课程教学仍然处在探索阶段,因此建立完备的智能科学技术创新平台,学生参与教师课题项目以及进行案例分析教学与工程实践指导并重的实战演练,同样面临严峻的挑战。这就需要高校各层人员的集中努力和积极配合,为创新教育模式的发展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3智能科学技术创新教育目标:培养创新型智能科技人才

大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界人才。智能科学技术作为前沿学科,其创新教育的实施是培养创新型智能科技人才的需要。同时,实施智能科学技术创新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育出高素质的创新型科技人才。自2004年起,各大高校纷纷建立智能科学技术学科,目的就在于培养具有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且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智能科学界的人才需求。智能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力是指智能科学技术专业人才从无意识的创新变成有意识的创新,能够创新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懂研究会开发[6]。智能科学技术专业毕业的学生要求具备扎实的智能科学技术课程知识、强大的综合应用以及创新能力、良好的职业素质。理论教学使学生获得全面的课程知识,工程实践使学生获得强大的应用实践能力,通过两者的结合,学生增强创新意识,获取良好的职业素质。

4结语

当今社会科技高速发展,创新领域不断涌现,对智能科学技术等前沿学科人才的需求较大,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智能科技人才相当迫切且尤为重要。大学生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的较高层次阶段,为国家建设输送高层次、高质量并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任何偏重理论教学或偏重工程实践的教育模式都是片面的。高校学生的教学模式没有定律,需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不断地探索研究。针对当前的实际情况,应围绕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的结合及其之间的相互影响,不断创新、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及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智能科学技术学科实施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不仅能培养人才,还能更好更快地把科研成果转化成具备实际应用价值的科学技术产品。

作者:石跃祥 任晓雪 朱东辉 单位:湘潭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万森.探索智能教育创新模式,培养创新型智能科技人才——写在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开创八年之际[J].计算机教育,2012(18):5.

[2]蔡自兴.智能科学技术课程教学纵横谈[J].计算机教育,2010(19):2-6.

[3]王祝萍,陈启军.对智能科学技术教学的几点认识[J].计算机教育,2010(19):115-117.

[4]孙红,蒋念平,陈玮,等.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的融合[J].计算机教育,2012(18):17-21.

教育智能技术范文2

关键词:5G;智能技术;网络教育;智能教育

1概述

近年来,4G网络在教育、医疗、电商等各个领域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4G网络已无法承载网络需求的激增。同样的,4G网络也无法为AR、VR、MR、AI等技术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2019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的主题为“智能互联”,大会从5G、AI、IoT、bigdata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同时在会上有不少于10家的手机厂商了5G智能手机,比如华为、中兴、三星等。我国的首批5G城市名单也已经公布,一瞬间,我们仿佛已经进入了5G时代。5G网络的主要优势在于,数据传输速率远远高于以前的蜂窝网络,最高可达10Gbit/s,比当前的有线互联网要快,比先前的4GLTE蜂窝网络快100倍。另一个优点是较低的网络延迟(更快的响应时间),低于1毫秒,而4G为30-70毫秒。5G技术除了高速率、低延时、高可靠性等带来的极致的体验,还允许更多的设备以更快的速度更加安全的连接在一起[1]。从教育的视角来看,5G技术的实现是智慧教育、智慧校园、智能远程教育等“智能+”教育的关键。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和大众对5G的关注日益升温下,5G必将对教育产生不可预估的影响,一方面会对传统教育形式产生一定的冲击,另一方面也会对现有的网络教育产生影响。

2智能网络学习空间结构

智能网络学习空间主要包括基础理论、核心内容、应用验证三个部分。如图1所示,5G技术主要应用于核心内容部分,5G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能技术推动智能网络学习向更人性化、智能化发展。智能网络学习空间的构建,需要技术、学习者、教师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在此主要从技术角度出发,分析了5G与智能技术相结合,并阐述其在网络教育中的应用。

35G+物联网技术在网络教育中的应用

物联网是以感知为主导的物互联的信息系统,它打破了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不受时间、地点、人物的约束,万物都可以连接到物联网。网络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有自身的优势,也有许多不足,可运用互联网技术,弥补教育的不足。目前,物联网技术在网络教育中的应用主要有:(1)在物联网框架下,运用各种物理传感器(如指纹传感器、视频传感器、光电式脉搏传感器等)构建一个相对“真实”的学习环境,补足网络教育中学习者社会人格养成方面的缺失;(2)将物联网与教学平台相结合,研发一些阅读器插件,让学习者佩戴传感器手表、眼镜等,获取多重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学习者的状况,并反馈给学习者;(3)对于多校区和远程实验室,可将传感器布置在相应的器材上,这样,学习者可以远程协同参与实践、实验课程。进入5G时代后,5G与物联网技术结合,大规模机器通信可提供高达1000000/km2的连接密度能力,为教育提供必备甚至是更流畅的网络环境。在5G时代,每个物件都将更加智能化,学习者可凭借移动终端,触及“云上的所有”,使网络学习更智能,更有效。

45G+虚拟/增强/混合现实技术在网络教育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VR)可对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场景进行模拟;增强现实(AR)是创造出虚实融合的场景;混合现实(MR)是创建出新的可视化场景的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可利用VR模拟体验现实世界中难以体验的活动场景,并可进行大量的、反复的尝试和体验;AR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抽象知识、让学习者在安全的环境中进行爆炸性的化学实验、具有放射性的物理实验等、提升学习者的阅读体验、增强学习者的空间理解能力;MR是一种数字全息图像技术,它的最关键的特征即是交互性,这一特性为网络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潜力。对于VR/AR/MR这些应用来说,学习者若想要有最真实的感知体验,必须要求网络延时远远低于人类视觉感知延时。而5G的增强型移动宽带业务是低延时的原生平台,能够解决诸如VR/AR头盔显示器长时间使用带来的眩晕感,消除与网络延时有关的影响,为学习者提供真正的沉浸式的愉悦的学习体验。基于5G的VR/AR/MR技术的发展,也将为网络教育注入新的活力。网络教育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学习者的孤独感和隔离感,而VR/AR/MR技术可提供沉浸式学习服务,让网络学习者体验到“真实的”学伴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学习者的学习孤独感,增强了学习者的学习真实体验感[2]。但目前基于4G的VR技术只能提供110度的视角,若要使学习者获得最低的满意度,视角最低为200度,这也是目前在移动环境中最大的一个障碍所在。VR/AR/MR服务需要极高的传输速率和更低的延迟。5G网络的切片技术和其他无线技术的结合,成为实现VR/AR/MR服务的关键技术之一。总之,5G的超低延迟和超高数据传输速率,可以有效支持VR/AR/MR和网络远程教育。

55G+AI技术在网络教育中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展。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教育所形成的教育人工智能时代关注的是如何为学习者的高效学习创造条件。目前,AI已经渗透到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比如,AI驱动学习分析智能化,为学习者动态推荐合适的学习路径和内容,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AI驱动网络学习真实化,通过对学习者的面部表情识别和语音情绪识别,再通过情感计算,生成课堂情感报告,了解学习者的学习状态,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持续性反馈。进入5G时代后,AI与5G的强强联手,会让二者的发展劲头更加强劲。首先,5G的高速率、低延时等特性为AI在云端与终端的良好互通,提供通信基础设施支撑,为AI教育应用的普及提供助力。同样的,AI技术的使用也将为5G网络的智能化提供现实可能。其次,5G将驱动AI助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可让“5G技术+互联网”进行实现,5G时代的来临,使自适应学习广泛实现,可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3]。

6结束语

5G是跨时代的技术,5G的出现把智能技术转化为教育教学工具,更好地在传统课堂内外或网络教育上使用。5G与智能技术的融合会给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以及智慧教育、智能教育提供一条新的路径。5G赋能智能技术,将协同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学习方式深度融合,推动智能教育向着个性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凌,高楠.5G移动通信关键技术及应用趋势[J].电信技术,2017(05):30+33.

[2]程振林,孔维国.网络学习中学习支持服务对学习投入的影响研究[J].中国信息化,2018(06):52-53.

教育智能技术范文3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智能版远程教育;影响

前言

智能远程教育是远程教育中的一种,远程教育也就是通过网络进行的成人教育,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区别于传统式教育其不受地域与时间的限制,使得学号是呢过能够更加方便的进行有效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能够有效地促进智能远程技术的发展,智能远程教育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现代信息科技的不断进步能够有效地促进远程教育向着智能化进一步发展。

一、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智能远程教育的影响

(一)现代信息技术对于远程教育的资源进行智能筛选

近年来,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远程教育的教学资源不断丰富。但在远程教育的实际应用中,丰富的教学资源并没有带给学生过多的便利,而是导致学生在庞大的网络世界中寻找有效资料浪费了过多的时间。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远程教育能够更加智能的帮助学生进行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有效帮助学生节约时间与寻找资料所耗费的精力。众所周知,远程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已经参加工作的成年人,在休息时间通过远程教育进行自我提升,时间宝贵。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能够使得远程教育进行智能化的改变,能够有效帮助学员进行学习资源的筛选,保留质量高并且符合学员专业性的资料。通过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能够有效的帮助远程教育的学员进行教学资源的智能化筛选。

(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帮助远程教育实现智能化的教学管理

远程教育的起源就是为了方便时间不尽相同、地域不尽相同的成人学员,学员在自主进行远程教育学习的过程中,教学管理上比较困难。现阶段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能够有效帮助每一位学员进行智能化的教学管理,使得远程教育的学员在缴费、上课、作业等方面能够实现自主进行,有效的节约了学校的人力资源,并且能够使得远程教育的学员能够更加方便自由的进行学习。因此,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有效的帮助了远程教育实现了智能化的教学管理,使得远程教育能够更加方便的为学员提供教学服务。

(三)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帮助远程教育实现内容检索的智能化

现代社会中,信息科技不断发展,像百度一样的浏览器都能够实现内容检索,这是基于其较大的储存器。当需要网络资源时,就可以通过浏览器进行内容检索。但是在内容检索方面经常会呈现出错误的或者是已经失效的网页。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能够有效地帮助远程教育实现内容检索的智能化。当学通过网络进行内容检索时,能够智能化的筛选高质量的学习资料,并且能够有效的帮组学员筛掉不存在或者错误的网页。智能化的内容检索能够有效地帮助远程教育的学员在学习资料的查询过程中,节约时间并且得到高质量的学习资料,从而在侧面提升远程教育整体的教学质量。

二、智能远程教育的具体特点

(一)智能远程教育的互动性较强

学员在进行远程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与老师同学进行良好的沟通,解决自身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更好的进行学习。远程教学往往有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有效帮助学员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

(二)智能远程教育的教学资源丰富

远程教育是通过信息技术进行的网络教学,因此教学资源相较于传统式教学而言,教学资源比较丰富,能够使得远程教学的学员进行高质量的学习,有效提升自身素质。

(三)智能远程教育的学习自主化

远程教育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言更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远程教育能够突破时间与地域的限制,帮助学生方便的进行学习。在教学模式上充分表现出了现阶段的技术对于远程学习的帮助,进行远程学习的对象一般都是已经参加工作的成年人,在学习过程中无法集中在同一时间,而远程教育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实现了学生进行学习的自主化,为学生学习提供便利。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不断发展的现代技术能够帮助远程教育进行智能化的进步,对智能远程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有效的帮助远程教育实现教育管理上的智能化、内容检索上的智能化、教学资源的智能化等等,能够使得远程教育的学员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体验,更好的提升自我。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对于远程教育的影响是深刻的,智能远程教育能够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得到更好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张翌.多媒体技术对现代远程教育的影响探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9):306.

[2]刘淑香.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远程教育的影响[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6):181-182.

[3]孙建青.网格技术及其对现代远程教育的影响[J].中国远程教育,2006(03):26-29.

教育智能技术范文4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移动通信;微信;家长教育;家庭教育

2017年12月5日晚,四川大竹县文星镇13岁的袁某某因怨恨母亲对其管教过于严格持刀将其母杀害;2018年12月2日晚,湖南省益阳市沅江泗湖山镇12岁吴某康因不满母亲管教太严,持刀将其母砍杀20余刀,致使其母当场死亡……这一件件令人触目惊心的少年儿童犯罪案件令人震惊,同时也引人深思:本是最无邪天真的孩子,为什么会做出如此举动?犯罪学家在研究青少年不法行为及其增长的原因时,几乎都追溯到儿童时期家庭疏于管教。对于一个孩子的一生来讲最重要的便是人生开始阶段的家庭教育,如果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少年儿童在融入学校、社会的过程中就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少年儿童犯罪可以说是家庭教育失误的直接显现。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少年儿童的家庭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由于家长时间、能力、精力有限,许多家长在面对子女的教育问题时感到困惑和无力,强烈希望能够得到教育机构、社会团体的帮助和指导。《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以下简称“公共图书馆法”)在第四章第三十四条规定: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应当设置少年儿童阅览区域,根据少年儿童的特点配备相应的专业人员,开展面向少年儿童的阅读指导和社会教育活动,并为学校开展有关课外活动提供支持。“公共图书馆法”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部图书馆领域的国家立法,是公共图书馆开展业务工作服务于社会的总依据,公共图书馆履行社会教育职能,不但可以扩展图书馆的服务范围,还可以在少年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本文以吉林省图书馆为例,结合现阶段移动通信、微信智能技术现状,对公共图书馆如何应用微信智能技术拓展少年儿童家庭教育服务进行探讨。

一、公共图书馆开展少年儿童家庭教育服务的必要性

当今时代正处在深刻的变革中,家庭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话题,问题儿童比例不断上升,青少年违法犯罪率居高不下,少年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层出不穷,这与家长缺乏家教知识、家教认知偏差不无关系。家庭是少年儿童赖以生存和成长的主要环境,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一旦出现失误,会给教育对象留下影响终身生活的烙印,而且是很难在以后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弥补或剔除的。父母是少年儿童第一任老师,孩子是一个家庭的缩影,家庭教育对少年儿童的成长更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少年儿童的家庭教育不是简单的照顾好其衣食住行,更要注重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孩子学会“做人”。有人说当今是一个“拼爹拼妈”时代,而对家庭教育来说,“拼爹拼妈”是父母的观念,以及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处世方式,教育少年儿童,家长需要形成正确的养育观念,掌握契合的教育方法,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性格形成起着极大的作用,而现实却是许多家长缺乏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面对少年儿童出现的家庭教育问题常常束手无策,无法对少年儿童进行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因此提高家长的素质与能力,就成为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首要要求。蔡元培先生曾说过:“教育不专在学校,学校之外还有许多教育机构,第一是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是一个国家和地区重要的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承担着社会教育的职责,对于家庭教育,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教育机构的一个重要场所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公共图书馆的家庭教育职能是由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和公共图书馆的使命所赋予的责无旁贷的一项职能,图书馆是人们获得新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场所,图书馆存储着丰富的文献信息,拥有包括纸质资源、电子资源、音频视频资料在内的大量信息资源,为支持家庭教育提供了资源保障,同时,现代公共图书馆具有完善、便利的场地和设施,并装备有高新的信息技术,为家庭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公共图书馆的这些资源和条件都让其在开展家庭教育服务中具备了很大的优势,所以公共图书馆应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积极发挥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架起学校和家庭之间、家长和少年儿童之间的桥梁,把对少年儿童的教育与对家长的教育密切结合起来,公共图书馆有必要、也有力量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方法给予指导和帮助。

二、在公共图书馆少年儿童家庭教育服务中应用微信智能技术的思考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信息服务方式的不断变革。随着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与沟通交流的重要方式,移动网络服务也是公共图书馆重要的服务方式之一,移动网络的发展为支持家庭教育提供了便利。笔者认为,图书馆开展少年儿童家庭教育服务更应该重视新技术、新媒体的应用。微信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主要媒介,多数家长拥有智能手机,家长可利用图书馆的微信服务平台,打破时间、地域的限制,随时获取图书馆组织的各类讲座、亲子活动信息,通过家长微信群随时交流亲子互动经验,随时查询家庭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以往零碎的时间被充分利用起来。根据吉林省图书馆开展的少年儿童家庭教育的实践情况及家长随机调查结果显示:图书馆少年儿童家庭教育微信服务还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家长受教育水平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工作性质不同决定了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对信息的接收时间、方法、程度各异,所以在图书馆微信服务的功能体验上感受也不尽相同;与此同时,微信服务的宣传不到位、推送信息繁杂不精准、咨询回复时效满意度较低、使用不便等因素限制了家长们对图书馆微信服务的应用,笔者认为公共图书馆开展的家庭教育服务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应用智能技术辅助人工更好地完成。

(一)智能建库。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公共图书馆家庭教育微信服务平台的基础支撑,建立家庭教育专题数据库是公共图书馆提供家庭教育微信服务的前提,图书馆的电子资源中不乏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信息,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将其精华提取建立专题数据库。创建初期要建立家庭教育领域信息检索词汇表(包含扩展词、近义词、同义词),构建检索表达式,数据来源于相关知识内容、系统建设预设问答数据等。可以从免费公开和付费商业购买的数据库中检索并下载相关文献,形成原始的文献数据池,数据库初步建成后,每周要定时更新数据,新增数据自动根据匹配条件进行识别和匹配,分别导入相应的分类中,以确保各专利数据的实时性,同时为管理员提供全面、便捷的人工维护功能,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相关知识内容包括:家庭教育的典型案例、相关专业图书与期刊、还包括图书馆自行制作的、可提供远程下载观看的、通俗易懂的指导课件和专家讲座视频等。公共图书馆通过微信平台开展家庭教育服务,还可以聘请招募专( 兼) 职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定期为所有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困惑的家庭提供家庭教育微信在线咨询,系统自动将咨询的内容记录存储到专题数据库中,数据库系统分析记录用户咨询的全过程,自动标引、存储数据,在为家长提供解答服务的同时还可以保障专题数据库的数据增量。

(二)智能问答。通过微信智能系统的采集功能,采集用户的浏览轨迹、检索历史、身份信息等行为数据,进行基于行为画像、知识构建的综合分析,准确理解用户委托意图,发掘用户的潜在需求,智能系统自动识别用户咨询,自动分析语议,提取相关关键词并扩展,并以此为依托对专题数据库进行检索,自动抓取网络及数据库中预检索到的相关文献及内容并实时显示推荐。微信咨询回复可以采用人机结合的回复方式,智能问答系统通过网络爬虫、数据挖掘、人机交互等网络技术,记录用户浏览历史,操作痕迹,智能分析用户意图,结合对用户提问自然语言的语义分析,确定检索词及逻辑关系,在检索专题数据库的同时,对网络资源进行智能检索,并将相应的结果界面智能排序呈现给用户,当用户咨询的问题超出服务能力时还可以由用户自行选择转人工服务,由管理人员在后台联系请教相关专家解决用户提出的问题,以便为用户提供精确的解答。通过这种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的咨询方式,不仅可以给那些在家庭教育中遇到困惑或无所适从的家长提供帮助,还可以为以后遇到相似问题的家庭提供借鉴。

(三)智能推送。推送定制模块可有针对性地为用户开展少年儿童家庭教育信息定制与推送服务,满足家长个性化信息需求。用户可了解图书馆举行的各类活动、讲座等动态信息,及时了解其关注内容的最新消息。微信平台可按照活动时间、主题等定制和推送最新服务信息,用户可以自助定制推送信息类别,平台按照用户要求定期将推送信息通过预留的E-mail、QQ号、手机号、微信等通信方式自动发送给用户。在微信主页上向所有用户相关的最新信息动态,内容包括书籍推荐、热点追踪、家庭教育前沿、教育相关的最新政策法规、最新做法、相关新闻等。热点追踪的相关网络信息资源可以通过配置参数、限定检索条件的方式每天抓取设定网站上的网络资源,通过一次检索式配置成功后,平台将定时智能收集最新信息资源,自动更新。

(四)智能资源导航。微信智能资源导航,基于数据挖掘,网络爬虫等技术的智能系统针对网络数据库中有关家庭教育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并对相关数据库来源地址分门别类地进行网站导航。微信小程序根据用户的操作行为习惯,将用户近段时间的检索关键词做统计分析,为用户提供近段时间内关注的内容相关数据的分类导航,方便用户快速查找所需信息。

三、结语

公共图书馆通过微信平台开展少年儿童家庭教育服务以其便捷、无地域、无时空限制等优势为现代家庭教育提供了便利与帮助,给那些有疑惑但无法亲自到馆的读者,提供一个居家就可以交流学习的途径。通过微信平台,家长可以学习家教知识、分享家教心得、收看专家讲座、接受教育专家或青少年心理咨询师的个案指导,从而掌握教育少年儿童的科学方法和理念。总之,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全社会应该共同配合,共同承担对少年儿童的教育责任,真正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刘红菊,梁飞,刘红梅,何锐鹰.关于图书馆支持家庭教育的思考[J].图书馆建设,2012(09):18-20+77.

[2]李建英.图书馆应成立儿童家长阅览室[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07):149-150.

[3]韦衍行.公共图书馆法出台:让民众享受更多更优公共文化[N].人民网,2017.

[4]傅军民.审视家教问题架设服务桥梁——图书馆在解决馆在解决家教问题中发挥的作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15):149+152.

[5]王改清.公共图书馆支持现代家庭教育构思[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7(01):17-19.

教育智能技术范文5

关键词: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教育;融合;教育理念;核心素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创新已然迎来快速发展期,人工智能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教育也不例外。中学阶段正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的黄金时期,如何将人工智能“高端化”融入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为先进、优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接触到现代化教育,促使学生接轨现代化社会,成为信息技术教师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对信息化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和优化,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综合素养,培养合格的信息技术人才。人工智能教育广受关注,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因此,人工智能教育与信息技术教学紧密融合十分必要。本文探讨人工智能教育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融合,共分为四个部分:人工智能教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及反思,人工智能教育存在的问题,人工智能教育课程内容设计,人工智能教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融合实践。

一、人工智能教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与反思

1.人工智能教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的现状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应用的人工智能教育方法包括引进的STEAM和创客课程等。在应用过程中,教师可结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对其进行优化,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然而,在当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虽然发现应用人工智能教育方法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在教学过程中容易产生两极分化现象。由于在教学中存在这一问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会对课程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往往过于重视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和优化,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应用人工智能教育方法进行教学经常遇到各种问题,制约了教学工作的开展。

2.人工智能教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的反思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人工智能的教育方法开展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有很大的不同。部分教师在应用这一教育方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不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导致学生在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夯实知识基础。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课堂主体地位,导致学生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应用人工智能教育方法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有对其进行优化与完善,才能满足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需要。因此,在将人工智能教育融入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创新和优化,让课堂教学形式更加新颖,让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让学生有更多的获得感。

二、人工智能教育存在的问题

1.重技能轻思维

部分教师在将人工智能教育融合于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技能的训练与提升,而忽视思维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思维能力不足,难以支撑实践操作。人工智能教育偏重于学生技能训练,势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训练要求更高,这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不高,不利于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为此,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将培养学生思维作为教学重点,以满足学生学习与发展需要。

2.缺乏内容体系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部分教师虽然能够运用人工智能教育方法进行课堂教学,但往往忽视构建课堂教学内容体系,导致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缺乏相关课程体系做支撑,影响整体教学工作的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方法的应用,虽然能满足教学工作的创新需要,但在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由于相关课程内容体系缺乏,教师只能将传统的课程内容体系作为人工智能教育方法开展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两者会出现不兼容的问题,从而导致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低下,难以满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应该明确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重要意义,对这一教学内容体系进行完善,增强其与人工智能教育的兼容性,使之真正成为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基础。教师还要将人工智能的教育方法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际情况进行紧密结合,保证内容体系建立的合理性,以满足信息技术教学的需要。

三、人工智能教育课程内容设计

1.基于认知发展

在应用人工智能教育方法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明确这一教学方法应用的重要意义,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教学的高效开展。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这一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和完善,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认知能力、应用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进行全面分析研究,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目的性,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综合素养,为学生的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提升奠定基础,促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高效开展。

2.基于内容设计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教师还需要多关注内容方面的设计,使两者有机融合,这样才能让人工智能教育发挥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将人工智能教育融合其中。要选择适合的切入点,让学生逐渐建立起对人工智能教育的全面认识,并对这部分内容产生兴趣,愿意主动去学。教师只有做好内容设计,才能让信息技术教学变得更灵活,更有趣,充分彰显人工智能教育的价值。此外,教师应多为学生创造体验人工智能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对人工智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知。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更积极,更主动,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人工智能教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融合,促进了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为信息技术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四、人工智能教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融合实践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工智能教育理念,引导学生认识人工智能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渗透人工智能教育理念,引导学生认识人工智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教师还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和创新,以满足教学需要,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高效开展。当今时代,人工智能已经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在被人们所熟悉和认知,所关注和喜爱。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融合人工智能教育十分必要,能发展学生信息技术素养,让学生紧跟时代步伐。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全方位地渗透人工智能教育理念,让学生能初步认识人工智能,能够对人工智能产生兴趣,想要去了解何为智能,如何让一个物品变得智能化。基于此,信息技术课堂的设置必须灵活,因为只靠语言讲解,可能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此,教师可设置不同的课堂情境,将人工智能教育融合其中,让学生身处这样的情境中,增加亲身体验,进而能更主动地探索人工智能的价值。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可设定一个场景,为学生提供一个具体的物品,如“小熊”,让学生思考如何赋予其AI功能。还可以给小熊设定一个身份,如“吉祥物”,让学生依据实际需要,思考可以给它赋予怎样的AI功能。比如,小熊可以有识别功能,各种花花草草,只要它一识别,就能明确花草的名称、习性等。在思考探索过程中,学生会对人工智能有更全面的认知。

2.在课堂教学中多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树立信息鉴别意识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将会对传统的教育,尤其是对信息技术教学产生重要影响,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围也会越来越广。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有学会非常多的专业术语,懂得人工智能的应用方法,才能对人工智能技术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许多晦涩的专业术语,使他们的学习受到一定的阻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树立信息鉴别意识。第一,在教学中,教师要弱化一些晦涩的理论知识,将学生的个人体验作为切入点,多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人工智能,亲身体验人工智能,加深他们对人工智能的认知,而不是只给学生呈现很多编程术语或程序设计。第二,需要关注学生对程序代码的理解,只有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段语法正确,但顺序有错的程序,让学生阅读、判断、修改。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对程序代码会有更全面的认知。第三,要让学生有鉴别和验证信息的能力。比如,一个程序的编写,需要关注每一个环节的信息,一旦某一个环节的信息有误,最终的效果就难以保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填写程序中的一些关键语句或修改部分参数,对他们进行锻炼,让他们可以更好地鉴别与验证程序语言、信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已经转变为创造者,他们会获得人工智能程序设计的成功体验,对这部分知识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以及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五、结语

教育智能技术范文6

关键词:民航职业技能证书;中职教育

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构建职业教育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国务院颁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中明确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提出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航空服务岗位技能证书培训将在中职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当前岗位技能证书与航空服务行业的变化

(一)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改革

2017年9月,国务院向社会《关于公布国家职业资格目录的通知》(人社部发[2017]68号),经过一连串的清除共取消了434项职业资格许可认定事项,比例达原职业资格总量的70%,其中就包含了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劳动保障部和中国民用航空局联合制定的民航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客运员)。目前许多中职院校由于缺乏专业渠道加上目前一系列证书被取消,在双证书制度下航空服务专业学生大多考取了与民航无关的证书。

(二)航空运输销售人制度发生变化

随着航空运输销售市场的发展变化,中国航空运输协会实施航空运输销售管理服务改革,自2019年3月1日起全面停止销售资质认可。航空运输销售人企业不需要取得“航空运输销售资质认可证书”,原本资质认可条件中的有三名以上员工必须具备《航空运输销售人上岗证》也不再是航空运输销售人上岗的必要条件,这对航空运输销售人职业技能证书的内容和形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航空服务岗位发生变化

当前,民航局持续推进“平安机场、智慧机场、绿色机场、人文机场”的“四型机场”建设,随着智慧机场建设的不断深入,航空服务环境、功能、对象将发生明显的变化,原有的民航服务岗位将发生深刻变革。目前航空售票已经完全无纸化、值机、行李托运及安检服务的智能化发展将给航空服务的人才培养带来更多挑战。依托于“智慧机场”的新技术、新流程、新标准、新岗位将对传统的航空服务人才需求形成冲击,对航空服务岗位的职业技能提出新的要求。

二、目前中职教育中航空服务专业岗位技能证书的培训现状

2017年,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改革后取消了一大批职业资质证书,与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相关的证书大致只有中国航空运输协会颁发的《民航运输销售人上岗证》。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大多为机场、航空公司的一线服务及技能岗位、而中职院校学生由于其学历水平限制其就业岗位主要集中为航空销售人企业等私人企业。根据中国航空运输协会《民航运输销售人上岗证(国内客运)》的培训大纲,目前在培训中采取有理论和计算机实操结合的形式,培训内容包含有民航概论、民航职业道德、民航旅客服务心理学的民航基础知识和国内客运销售实务、计算机订座的民航专业业务知识。目前的培训内容基本覆盖了传统的国内客运销售业务,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基础能力和岗位的核心业务能力,但在航空服务岗位不断变革的背景下,现有的培训内容将不能满足改岗位未来的职业技能要求。

三、岗位技能证书在中职教育中的作用

职业技能证书是为了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经过培训、考核,掌握一门或多门社会所需的专业技能,并达到一定等级能够迅速持证上岗的证书。它对职业技能的要求较好地匹配了企业的需求。

(一)岗位技能证书对中职教育的促进作用

职业教育尽管作为教育行业中企业参与化程度较高的一个领域,但实际上在内容、方式上与企业脱节的情况十分普遍,学生技能不过关、与企业实际岗位难以衔接等问题是横亘在职业教育中与企业实际用人间的一道鸿沟。岗位技能证书作为岗位职业能力的体现,能弥补课程内容的滞后和学历教育的不足,是学历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对职业教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中职教育的学习方式普遍被还停留在“作业”和“考试”阶段,中职学生更像是“高中生”,其在校学习过程中的“职业感”不强。如何培养学生获得职业技能和职业感,需要从岗位技能证书培训入手,迅速让学生获得职业技能是让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快速通道。

(二)岗位技能证书在中高职衔接中的桥梁作用

近几年,在自主招生的热潮中中职学生是高职教育生源的有效补充,不少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联合开展中高职衔接。目前中高职衔接中多数采取的“三二分段”的形式,不仅打通学历教育的通道,而且完成了中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方面的内在承接。在中职教育中融入岗位技能证书培训,是对中职教育的纵向延伸,在中高职衔接中发挥着桥梁作用。

(三)岗位技能证书在就业的促进作用

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就业,学历证书是就业的基础,岗位技能证书是就业的捷径。学生取得岗位技能证书的初衷是毕业找工作能更容易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从而快速获得工作。研究表明持有岗位技能证书的在岗人员其薪酬水平普遍高于无证人员,因此岗位技能证书不仅对找工作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且有利于提高就业质量和薪酬待遇。民航业作为国际化的行业,行业标准明确,岗位技能证书就是上岗的依据。对于就业竞争力较低的中职院校航空服务专业学生来说,岗位技能证书就是进入行业的“敲门砖”。

(四)岗位技能证书能反映行业发展及技能更新

学生在校学习的专业课程都是固定化的,有些课程、教材教案多年不变。而岗位技能证书的培训内容直指岗位,学生学什么干什么,干什么学什么,内容模块化,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灵活。“航空热”带来的中职院校航空服务专业遍地开花,实际上多数学校缺乏行业基础,对行业不了解导致其人才定位不清楚,因此中职院校航空服务专业课程五花八门,缺乏针对性,无法真正满足行业岗位的需求,更无法跟上瞬息变化的民航快速发展。在中职院校引入岗位技能证书培训,由行业院校或行业授权培训中心进行授课,能为中职院校航空服务专业学生提供最专业、最新的行业信息,做到学生-岗位“零距离”。

四、中职教育中开展航空服务职业技能证书培训的思考

(一)拓展岗位对象

岗位技能证书顾名思义是围绕某一特定岗位的业务技能水平鉴定凭证,航空运输销售人(国内客运)岗位技能证书主要是针对国内机票销售岗位的。随着民航国内客票销售渠道的多样化及移动终端客票销售的飞速发展,国内客票销售的岗位定位显得越发狭隘。随着自助值机、自助托运行李、自助登机、自助安检等一一系列智能自助服务的深入推广,航空服务人员的岗位定为将越发广泛,以往单一岗位的航空运输销售技能证书将无法适应新形势下航空服务人才的需求。基于原有培训内容已覆盖了大部分航空服务业务知识,因此可将岗位对象由单一岗位变为相关岗位群。针对中职学生的学习水平,在开展航空运输销售岗位技能培训时,可将岗位技能定位由单一的国内航空售票扩展到问询、候机引导、呼叫中心服务甚至是值机。这不仅适应了新形势下航空服务人才复合型的技能要求,也扩大了学生的就业方向。

(二)调整培训内容

在对航空服务专业课程重要性进行评价的调查中发现,正在实习或已经就业的航空服务专业学生认为“非常重要”的课程依次是专业英语、民航旅客运输、值机与行李运输、沟通与服务礼仪、计算机订座、航空运输地理、候机楼管理、服务心理学和机场运营管理。这些核心课程与航空服务专业岗位群的职业核心能力要求是相匹配的。因此,结合原有岗位技能证书培训的课程内容,建议增加调整相关地勤服务内容,包括有通用服务、问询服务、引导服务、值机服务等内容的民航地勤培训知识,以拓展学生职业能力。

(三)加强中高职校校合作

中职院校航空服务专业在人才培养定位、课程设置、实训条件和师资水平等方面都存在许多不足,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民航内最早一所独立设置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全日制公办院校和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是中国航空运输协会和国际运输协会的授权培训中心,承担着培养民航技能型人才的责任。加强中高职校校合作,利用高职院校的专业和人才优势,利用行业院校的行业和资源优势,推进中高职院校在岗位技能证书培训上的优势互补,助力中职院校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解为.基于职业能力提升的高职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教通讯,2017(11):46-48.

[2]张莉萍.中职课程标准职业标准企业标准三标衔接研究[J].教育研究,2018(8):172-173.

教育智能技术范文7

如果把上个世纪称为PC(计算机)与Internet的时代,无疑,21世纪将会是一个PR(机器人)的时代。按照目前智能机器人学科的发展趋势来看,PC会成为智能机器人的大脑,Internet也会成为PR的通信平台,而智能机器人则成为我们学习、生活、娱乐的好伙伴。因此,组织学生开展对智能机器人的研究,是全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综合能力、合作能力和进取精神的最佳实践活动之一。我校智能机器人活动已经历过八个春秋,从起初只有几名学生参加,到目前学校已建设有各个不同层次和研究方向的兴趣小组,并配有相应实验室等,发展是相当迅速的。而我作为该活动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又是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老师,深刻感受到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渗透智能学科教育的必要性。

1通过智能机器人项目制作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信息技术

智能电脑机器人技术融合了机械造型、电子传感器、计算机软硬件和人工智能等众多先进技术,而这些技术充分体现了当代信息技术所涉及的多个领域,更是智能技术的结晶。比如:让学生掌握智能电脑机器人下载程序的方法,这就可以让学生了解智能电脑机器人的传感和驱动装置,体会语言程序是智能电脑机器人的灵魂,同时学习为智能电脑机器人编写程序,以此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有通过完成项目任务,使学生在为机器人扩充功能的过程中拓展有关数字电路方面的知识,在组装扩展机器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2通过智能机器人项目制作可以提高学生对程序设计的兴趣

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育重要内容之一的程序设计课程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思维创造性等起着得天独厚的作用,而以往的程序设计媒介很难使初学者看到设计后的应用效果,体验不到成功的乐趣,这正是程序设计教学中的主要缺陷。而恰恰相反,我们教学所编写的程序是智能电脑机器人的灵魂,让学生通过为机器人编程序来学习程序设计的知识是程序设计教学入门的最好方法。记得我所带的学生中有好几位因为对于智能机器人的热爱而对编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他们填写高考志愿时无一例外的都报考了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当然最终也心想事成,现在这些学生有的还在继续在这一领域深造,也有的已经参与这一行业的工作。

3通过智能机器人项目制作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前面已经说到智能电脑机器人技术融合了多项先进技术,而一个项目的完成除了依靠编写程序外,还要求学生充分了解机器人的各种传感器,通过程序来控制传感器,使机器人感知外界的环境,并对接受的信息做出感应,以使机器人完成规定的任务。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感受着失败的遗憾和成功的喜悦,而这种感受必然形成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另一方面,智能电脑机器人硬件具有很好的扩充性和可塑性,便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借助智能电脑机器人学生可以进行多种项目的研究性学习。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多方面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育智能技术范文8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问题与对策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高速发展,互联网+背景下掌握良好教育技术能力已成为信息时代高职教师专业素质的必然要求。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不断应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的课程形式如云课堂、雨课程、在线开放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等新型教学模式,不仅促进了高职教育的发展,也给高职院校的教师专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互联网+背景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在2003年我国的“中国教育技术标准(试行)”中就提出了教育技术对教育和教学的重要性,指出教育技术是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的重要条件。随后又颁布实施了“中小学教师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从意识和态度,知识和技能,应用和创新,社会责任四个方面阐述了教师技术技能标准的要求。2010年在“全国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试行版)”中,更加具体地提出了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要求。从意识和责任,知识和技能,设计和实施,教学评估,科研和创新五个方面进行了详细描述。2018年,教育部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进一步强调了教育技术在教学领域的重要意义,对教育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以上文件和标准的制定及,我们不难发现,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技术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教育技术的内容越来越规范。综合以上文件和标准,笔者认为互联网+背景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可以概括为教师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与技术对教学资源进行设计与开发,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优化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能力。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内涵

依据《中国教育技术标准》相关要求和《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试用版)》具体内容,结合“互联网+”时代特征和高职教育教学规律,高职教师应具备强烈的教育技术意识与责任、完备的知识与技能、灵活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科学的教学评价能力、较强的科研与创新能力。

(一)强烈的意识与责任

高职教师应该从意识上强化教育技术的价值和意义,在教育技术上应该具备强烈的意识与责任,并且具有利用教育技术辅助自身教学、改进教学实践的强烈意愿。作为高职教师首先应意识先进的教育技术在模拟高风险、高投入的大型实验实训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地位,传统教学过程中融入现代教育技术,可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其次应该清楚明白在“互联网+”背景下,作为新时代的高职教师,在越来越应用广泛的高职教育信息化和产业信息化中,更要充分利用教育技术提升专业技术水平。最后,应该意识到受益与责任同在,作为教育技术运用和受益者,在得到教育技术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尊重知识产权保护,树立正确的技术观。

(二)完备的知识与技能

运用好教育技术的前提和保障是对教育技术理论和方法、技能和策略充分掌握,高职教师要想更好地运用教育技术,必须掌握其基本特点、内涵,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四点:首先,应掌握各种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功能,以及各种媒体的设计、制作和在教学中的运用。其次,应掌握利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和方法,能对所承担教学任务进行分析整理、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组织,能依据课程模块特点和学生认知特征,选择合理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能根据教学内容利用教育技术设计、开发、选择和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再次,能够熟练运用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和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交流互动学习环境,可以有效地与教学管理人员、教育技术人员进行交流、沟通。最后,能够熟练操作信息软件和教学硬件设备进行信息化教学,使用通用信息软件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提高教学效率。

(三)灵活的设计与实施能力

首先,高职教师应具有灵活的设计与实施能力,掌握教学设计的过程、方法和要点,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其次,高职教师能够恰当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能开发合适的教学资源,通过交流与沟通,更加高效地进行教学实践,提?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

(四)科学的教学评价能力

高职教师首先应该掌握不同类型评价操作方法,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进行科学评价。其次评价过程中能够树立科学公正的态度,依据以人为本的理念,发挥教学评价的诊断、反馈、激励功能,能够通过教学评价,指导学生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最后,评价过程中能够打破常规,结合多种评价方式,不唯分数和考试评判,能够借助教育技术收集并处理评价数据。

(五)较强的科研与创新能力

首先,高职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了解专业发展动态与趋势,增强科研选题能力,能够借助教育技术手段熟练操作科研项目申报系统,运用项目管理软件统计软件辅助科学研究。其次,高职教师能够借助教育技术了解学术团体、专家、网站等信息,开展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提高科研能力水平,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学习型团队,提高团队参与度和协作能力。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技术理论水平相对较低

许多高职教师认为教育技术就是信息技术,教育技术能力就是教学软件的操作能力。导致大部分教师对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模型掌握较少,许多教师对行为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不甚理解。教师现有的教育技术理论以及与教育技术相关的社会伦理知识仍然非常薄弱,教育技术理论水平相对较低。

(二)教育技术操作水平不均衡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教师的技能还不够全面,发展不平衡,需要进一步改进。不同学科和不同专业的教师也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文科类教师对视频、音频、图形图像、网页设计等软件使用率较低,使用效果较差。高职教师在教育技术和公共软件应用方面,不同性别,职称和学历,不同年龄段存在一定的差异,操作水平还不均衡。年轻教师更有可能获得信息技术的便利,并且更有兴趣学习,但年龄大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还不高。

(三)教育技术手段利用热情度相差较大

近年来,中国大学MOOC、云课程、雨课程等信息教学平台在教育技术领域蓬勃发展,全国范围内出现了一波教育变革浪潮,传统课程的信息化以及在线教学平台的实现,有利于建立新的师生关系。但目前高职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教学平台实现翻转课堂的还不多,部分年轻教师已经开始使用智能课程平台进行授课,年龄大的教师使用还较少。加上微课程,视频资源,在线课程等的制作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相对来说,年轻教师热衷利用信息教学平台开展课堂教学。

四、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对策

(一)加大支持力度,营造教育信息技术环境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教育技术在教学领域的作用得到了突出体现,有效地促进了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高职院校应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优势,分阶段建设,逐步落实的原则,确定和实施具有自身特色的信息技术建设规划。引进或开发优质数学化教学资源,积极配备先进的教育技术设备,营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以推进信息技术与高职教育的密切融合。

(二)利用教学平台,提高教育技术培训效果

教育技术培训不仅要开展专家讲座和操作软件培训,还可以借助目前很多国内信息教学平台,如中国大学MOOC和爱课程等,使教师更容易学习教育课程与教育技术相结合的技能技巧,从而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学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技术培训,引导教师参加网络平台培训,学习教育技术理论和应用技巧,提升培训效果。

(三)构造教研共同体,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为了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可以建立一个教学和研究的教研共同体,同一个专业的教师相互合作,相互帮助。教研共同体可由同专业的年轻教师和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组成。年轻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软件操作能力,老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二者通力配合,在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中通过不断讨论,反复修正,完成首次教学实施后进一步讨论、整理和完善,教学设计能力不断提升。

(四)鼓励参加比赛,促进教育技术自我提升

教师的个人发展和提高离不开教师队伍和学校的支持和鼓励,高职院校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竞赛方法以及激励和奖励政策,大力支持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教师在微课比赛、教学能力比赛等活动中,通过学习优秀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实例,促进教育技术自我提升。

(五)制定评价体系,提高信息化教学参与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