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学科建设内涵与策略

中小学学科建设内涵与策略

一、澄清学科价值的认识

因为人类认识能力和寿命的限制,以及人们观察、研究世界的角度、立场的不同,作为人类智慧活动记录的知识被分成不同的学科。虽然划分学科在教学的技术层面上具有积极意义,使知识条理化,但对教育(育人)的作用则常常是负面的,因为完整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已被割裂。要想对世界有一个比较清晰、比较完整的基本认识,作为基础教育的各个学科在学生的成长中担负着重要的作用。只有澄清对学科价值的认识,才不会出现考什么、教什么,根据考试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甚至增减课时的随意行为。才不会出现倾力打造升学考试学科,而忽视非升学考试学科建设的怪象,从而保证学科建设工作,全面健康地开展。课程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书本知识的简单传递过程,传递的更是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和方法;发展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在培育情感、形成价值观和健全人格方面,各门学科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教与学的过程也是师生双方共同向智慧挑战的活动,学习不是单纯的被动接受,更是一种充满思想、充满激情、充满智慧的“生活”。在教学中,教师帮助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体验,主动地学习和处理知识,赋予知识以个性化的理解,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这种积极的、主动的参与过程中会逐渐地展现出来,学科课程对人的发展具有提升生命价值的意义。

二、明确学科的发展规划

学科规划是学科建设的依据和蓝图。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科规划,并对其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进行思考和设计,是加强学科建设的前提。通过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寻找和解决学科发展中的问题,在克服问题中学科水平才能不断提升、进步。一个美好的愿景,在一步步的措施实施过程中慢慢实现,对学科建设来说是一种生生不息的动力。制定学科发展规划,一要基于本校学科的发展实际,稳中求进,学科建设要突出重点,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有限力量发展优势学科;二要服从、服务于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争取好的学科发展环境;三要明确时代的发展脉络和需要,尊重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四要发挥学科内所有老师的集体智慧,民主协商,而不是靠某个人的头脑发热来描绘蓝图;五要有清晰的阶段意识,对学科建设过程中呈现出的不同阶段的特征、问题、障碍和发展重心,要有清晰的认识和针对性的对策,既不能滞后,也不能过于超前。最后,制订规划时,还必须有明确的发展路线图,确立清晰的、可考查的发展指标以推进学科发展规划的落实。在学科发展规划的推进、实现的过程中,学科成员都会收获自我实现的巅峰体验。

三、建设合理的学术梯队

学科梯队建设是在学科发展规划指导下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建设一个学术梯队,最重要的是根据工作任务确定一个合理的梯队结构。梯队结构合理化是避免人才断层和学术断层,促进学科合理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理想的学科团队好比一个三层的金字塔,最顶尖的带头人是领军人物,这些人高瞻远瞩地为学科建设制定出战略规划、发展重点,一大批具有良好素质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在团队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团队的中坚力量,其他参与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人员是团队的基础力量。各层次的人才在发展中动态更新,一旦条件成熟,下一层次的力量就可以晋升为上一层次的人才。建设合理的学术梯队需要顶层设计。第一,招聘人员时尽量做到五湖四海,注意性别比例、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的合理搭配,防止过分竞争局面的形成;第二,要有前瞻性,既要做到未雨绸缪,也要在人员发生较大变故时临危不乱,克服困难,防止临时抱佛脚导致的人才结构失衡;第三,要注意发挥各层次人才的积极性和作用,既要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作用,使其积累和经验得以传承,也要持续和积极地扶持青年教师,这是保持学科长期稳定发展的根基。一支年龄梯度、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合理而又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是学科建设传承、发展的保证。同时,还要注意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用待遇、感情和事业留人。

四、营造向上的团队文化

文化具有凝聚人、约束人和改变人的力量。优秀的团队文化可以聚集优势人才、充分发挥学科成员之间知识技能互补的优势,形成大于成员个体能力之和的整体合力,实现超越成员个体限度的工作目标。学科团队是依托学科建立的,学科中共同的价值观、学科独有的思维方式、研究方式、语言系统熏陶着学科成员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式、工作风格和行为模式,使学科成员带有明显的学科特征,它本身就具有相当大的学术上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使得学科团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队伍本身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营造向上的团队文化,使生活在团队中的每个人都保有愉快的心情、旺盛的工作热情和愿意为团队付出的感情则更为重要而迫切。营造向上的团队文化,首先要依靠团队成员,在自由、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聪明才智,通过有效的沟通方式,减少认知冲突、情绪冲突,培育与其他成员的信任关系,实现知识的共享;其次,要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形成团队共同愿景,鼓励每位成员积极参与学科管理,为学科发展献计献策,有助于培养他们爱岗敬业、与学科同呼吸、共命运的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最后,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形成尊重他人劳动和成果,不弄虚作假,严格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同时,要设计好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和考评体系,避免因评奖、评优、评职等问题解决不好而影响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团队的凝聚力。

五、构建丰富的课程体系

一个有影响的学科,必须具有有影响的课程。在新一轮课改中,学校被赋予开发校本课程的职能。为了使学生有比较全面的做人和成才的基本素质,具备持续发展的潜能,在保质保量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之后,也要尊重不同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开发多样化、有特色的校本选修课程,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特长的发展搭建平台。根据学校的发展实际和特点,在不过分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基础上,建构并完善由“学科基础课程、学术拓展课程、素养提升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组成的富有学科特色的课程体系,是学科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手段。这些门类课程内容的设置既着眼于学科自身教育资源开发的优势,又着眼于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这些课程既可以是具有短、小、精、活特点,及时反映社会、科技发展的前沿问题,便于自主构建和开发的主题鲜明的微型课程(学时长度为一个学段),也可以是具有连续、深入、拓展的特点,有利于部分学生对某一专题有较系统的了解和探究的长期稳定的系统课程(学时长度为一个学期或两个学期)。通过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打好继续发展的基础,培养深入探究的学术志趣,开阔视野和胸怀,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六、开展深入的教学研究

教育具有情境性特点,一个好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较高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水平和一定的文化修养,更需要学科教学知识———教师能够依据它们为学科中的特定内容创造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构建最有效的理解。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对教学法、学科内容、学习特征和学习情境等构成因素的综合理解,既不是单独存在的知识体系,也不是随着专业的学科知识和一般的教学知识的获得而自然获得的,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合学科与教学知识而形成的。教师获得学科教学知识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个是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通过教师之间的对话、研讨、交流、互动,从同伴的教学实践中获得经验和启发,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学科教学知识;二是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积极的反思活动,反思是超越经验的最根本的途径,一个具有问题意识的教师,能够在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中发现有价值的、核心的问题,开展有学生立场、有育人价值、有理论支持的行动研究,以求教育教学效果的改善。在不断地反思,不断地行动改进的过程中,一个教师的教学实践知识也会不断地丰富。

七、实行有效的知识管理

学科建设的目的之一在于丰富和发展学科知识,并且借此来确立学科地位和影响。将存在于学科成员个体中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是确保这一目标实现的有效路径。这不但会降低学科建设的各项成本,加快学科发展的步伐,也会通过知识的共享,改善和优化学科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运用知识管理的规律、手段和方法开展学科建设,既能发挥知识管理的作用又能促进学科建设。学科建设过程中的知识管理主要要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一要做好学科资料的记录、整理和建档,有效促进学术积累和传承;二要利用好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通过内网的公共FTP实现知识的即时分享和存储甚至创新,辅之以必要的目录管理,提高检索应用的便利性,提高学科成员分享知识的意愿和条件,利用博客、微博乃至微信,令教师的想法能够迅速地进入网络互动,产生头脑风暴般的效果,进而助力学科建设;三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科分享活动,例如开展主题教研、小课题研究、专题讲座和公开课活动,打破教师的知识垄断心理,克服文人相轻的排他情绪,促进知识的流通与更新。

八、形成鲜明的学科特色

个性是个体存在的价值所在。形成鲜明的学科特色是学科建设是否成功的一个标志。基于学科特色的学校特色,更具影响力。立足于学科特色的学校特色建设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第一,具有课时保障,它有课堂实施平台;第二,它面向全体学生,具有广泛的适应性;第三,它投入资金少,具有经济性;第四,它符合社会、家长、学生们的需求,关注解决的是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第五,它从教师、学生中来,植根于学校内部的土壤,利于生根、发芽,它激发了教师的生命活力,激活了教师创造的源泉,具有很强的再生性。要想真正地形成学科特色,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和学科的发展特点,找准学科发展方向;二要结合学科内成员的特点,注重发挥学科成员的优势特长、主动性和创造性,集中集体智慧,创造性地开展学科建设;三要注意引导学生的兴趣,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同和配合;四可以借力社区资源,例如利用高校资源、工厂资源搞选修课程的开发,打造独树一帜的学科优势;最后要坚持常抓不懈,不要投机取巧,要下苦功夫,持续改进,才能久久为功。

九、富有成果的人才培养

培养人是教育的目的。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核心工作,是学校首要的基本任务,而学科正是人才培养工作的载体。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依赖的是学科的师资、设备和各种资源条件,而人才培养的质量,更是需要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师资队伍和充分的资源条件来保障。作为中小学学科建设意义上的人才培养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每位教师通过参与学科建设工作,提升自己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理解,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提升育人的质量,享受到教师职业的尊严和欢乐;二是学生的成长与成才,这是中小学开展学科建设的根本目的所在,学生通过学科建设的成果,领会学科的魅力,生发继续探究的兴趣和爱好,学校的责任是确保年轻人的教育,使他们能为自己在流动的社会中的定位做好准备,这是一项最基本的任务。学校的资源总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扩展。中小学的学科建设要突出重点和特色,就必须有所取舍,不能普遍着力。同时也要认识到,任何学科的优势和劣势都是暂时的,在建设过程中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建设中要发挥学科长期的竞争优势,把劣势不断地转化为有利因素。对一所蓬勃发展的学校来说,学科建设永远在路上。

作者:吴克勇 蔡子华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