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的数学教学法

特殊教育的数学教学法

一、利用生活中的数学资源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拉进教材与生活的距离,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学生基本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教师也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这种教学模式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自主学习意识没有得到有效培养。在本节课对聋生的数学教学中,鉴于学生听不到声音,但对直觉感觉较为灵敏的特点。我提前安排学生从家里带来钟表,上课时让每个学生亲自感知钟表的形状、结构,结合自己对教材的阅读,学生通过手语讨论学会了辨别时针以及读数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愿意接受抽象的数学知识,有效提高学生的认知技能,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数学资源,为学生创设形象直观的教材情境,提高学习效果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数学知识基础较差,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习新知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学到手。这就要求教师要科学合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聋生创设真实的数学教材情境,给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数学素材。通过感官刺激,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综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比如,在进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教学时,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实物的图片,有长方形的黑板、书桌、课本、电脑液晶显示屏等物体的图片;有正方形的魔方,板凳、地板砖等物体的图片;有三角形的三角板、自行车的支架、空调安装用的支架等物体的图片;有圆形的篮球、足球、乒乓球、铅球等物体的图片。学生在形象的图片中,感知了不同物体的图形,从而在头脑里建立了各种图形的概念,以便在生活中看到相应的图形能够进行准确的鉴别。新课结束后,教师利用Flash课件进行游戏式复习,教师点击要测试的图形序号,出现图形之后让学生在纸上画出相应的图形,看谁回答得多、回答的正确率高。这样教学,通过互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游戏中感知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数学教学必须加强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对聋生的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一直以来是特殊教育学校数学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利用学具进行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效果很好,让学生在游戏中、在玩中学习数学知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感悟数学本质,理解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比如,在进行“解决问题”专题教学时,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设置问题:小明要买5个乒乓球和1个羽毛球,每个乒乓球2元,每个羽毛球4元,那么小明要想把这些东西买回家需要支付多少钱?本题是比较基础的题目,很多学生能够用基本的方法做答:2+2+2+2+2+4=14元。为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践技能,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利用学具探索其他解决方法。学生利用自己拿来的乒乓球、羽毛球等学具进行组合式计算,经讨论得出很多方法。如:2×5+4=14元,或者把4分成2个2,2×7=14元。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总之,教师应优化特殊教育学校的数学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发挥学生先天的优势,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努力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使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走向社会也具有相应的运用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作者:祁立杰 单位:河北省迁安市特殊教育学校